CN107641911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641911A CN107641911A CN201710598280.4A CN201710598280A CN107641911A CN 107641911 A CN107641911 A CN 107641911A CN 201710598280 A CN201710598280 A CN 201710598280A CN 107641911 A CN107641911 A CN 1076419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oth
- ora terminalis
- clothes
- crimping
- clamping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35/02—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cilitating seaming; Hem-turning elements; Hemm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23/006—Sewing machines for making cylindrical article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9/00—Pressers; Presser fe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缝纫机,尤其在对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进行缝合时的作业效率很高。缝纫机具有:液压缸部(3),在使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Fi、Fo)以一方位于内环侧且另一方位于外环侧的方式重叠的状态下插穿其中、且对其进行支承;针板(12),与被所述液压缸部(3)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环侧的布料(Fi)抵接从而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压脚(13),在所述针板(12)的上方对被所述液压缸部(3)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环侧的布料(Fo)进行推压;布料夹持部(41),设在所述针板(12)及所述压脚(13)的近前侧,在以所述内环侧的布料(Fi)在下且所述外环侧的布料(Fo)在上的方式使其重叠的状态下从上下夹持所述两块布料(Fi、Fo)。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具有环状端缘的两块布料进行缝合时所使用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进行T恤衫的上袖作业等将筒状的袖部缝合在筒状的前后身上的作业时,采用例如日本国特开2004-236769号公报所公开的包缝缝纫机。本例中的前后身与袖部的缝合,是对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前后身的布料与袖部的布料)进行缝合。在利用所述包缝缝纫机的情况下,布料中的所述环状的端缘以包缝缝纫机的针板作为基准位于上方地被缝制。
在这样现有的缝制方法中,针板中的进行缝制的针所贯穿布料的位置(针孔)的上方会被布料覆盖,妨碍了缝制作业者的视线。因此,缝制作业者为了确认缝制状态应确保视线,而为了将布料提起等会强行作出勉强的姿势。而且,由于必须用单手提起布料等,因此,很难进行两块布料的对位。故而作业效率恶化,由此导致影响缝制品的大量生产。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其课题尤其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该缝纫机在对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进行缝合时的作业效率高。
本发明的缝纫机,具有:液压缸部,在使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以一方位于内环侧且另一方位于外环侧的方式重叠的状态下插穿其中、且对其进行支承;针板,与被所述液压缸部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环侧的布料抵接从而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压脚,在所述针板的上方对被所述液压缸部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环侧的布料进行推压;以及布料夹持部,设在所述针板及所述压脚的近前侧,在以所述内环侧的布料在下且所述外环侧的布料在上的方式使其重叠的状态下从上下夹持所述两块布料。
而且,还能够构成为,所述布料夹持部具有卷边除去机构,所述卷边除去机构用于使形成在所述两块布料的端缘上的卷边舒展,作为所述卷边除去机构,所述布料夹持部在所述两块布料的端缘所通过的位置处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具有端缘,该端缘的形状随着从距各布料的端缘较远一侧趋向端缘侧而后退,所述倾斜部具有近前侧的厚度比后侧的厚度小的边缘部。
而且,还可以具有:端缘引导部,位于所述卷边除去机构的后方,与所述两块布料的端缘抵接;以及切刀部,位于所述端缘引导部的后方,且在距所述端缘引导部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切断所述两块布料。
而且,所述端缘引导部和所述切刀部能够相对地进行位置调整,以改变所述规定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近前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时的主要部位放大立体图。
图3是从右近前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时的主要部位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的上侧布料夹持部(单体)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的下侧布料夹持部(单体)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的布料夹持部的主要部位放大剖视图。
图7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的空气喷出部与布料引导部的位置关系、且表示上侧布料夹持部的上表面的图。
图7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的空气喷出部与布料引导部的位置关系、且表示下侧布料夹持部的下表面的图。
图8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的布料夹持部的倾斜部,使布料中产生的卷边舒展的状态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列举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前后方向的表现,将靠近进行缝制的作业者的一侧作为“近前侧”,将距离较远的一侧作为“后侧(后方侧)”。另外,关于上下左右的表现,以所述作业者观察缝纫机1时的方向来表现。
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适合作为“上袖专用缝纫机”来使用,例如,如将筒状的袖部缝合到筒状的前后身的手臂贯穿孔的作业(作为一例,如T恤衫的上袖作业)那样,是在对筒状的布料彼此进行接合的作业时所使用的包缝缝纫机。所述前后身中衣服穿着者的手臂所通过的手臂贯穿孔的端缘与袖部的端缘为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进行折边等加工而呈剪裁后原本的状态。此外,T恤衫的上袖作业仅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对两块布料中呈环状的端缘彼此进行缝合的作业。另外,作为所述筒状的布料,能够使用通过圆形缝以周向上没有接缝(side seam)的方式形成的布料。
如图1所示,该缝纫机1对具有环状端缘的两块布料Fi、Fo(由虚线所示)以其一方在内环侧且另一方在外环侧的方式在内外重叠的状态下进行缝制。本实施方式的两块布料Fi、Fo为例如T恤衫中的前后身的布料和袖部的布料,是各自独立(没有连接)的布料。
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具有:缝纫机主体2、从缝纫机主体2向一侧(具体向左侧)突出的液压缸部3、卷边除去机构4、布料切断机构5。此外,关于与通常的缝纫机共通的机构,除去需要特别说明的以外,不进行详细的说明。
液压缸部3是在使内环侧及外环侧的两块布料Fi、Fo重叠的状态下插穿其中、且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的部分。由于液压缸部3能够插穿于两块布料Fi、Fo,因此,与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的包缝缝纫机不同,布料Fi、Fo中的环状的端缘能够以针板12为基准位于下方地进行缝制。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缸部3具有:从缝纫机主体2向左侧突出的液压缸主体31;从液压缸主体31向左侧突出、且相对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能够自由旋转的主辊部32;位于液压缸主体31的后方,直径比主辊部32小、且能够相对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自由旋转的副辊部33。针板12设于液压缸主体31的上表面。伴随两块布料Fi、Fo被向输送方向M(参照图1)即后方输送,主辊部32及副辊部33进行旋转。因此,能够将两块布料Fi、Fo在液压缸部3的上方从近前侧向后方顺畅地输送。
如图1所示,液压缸部3能够插穿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Fi、Fo,并由此以使布料Fi、Fo中的环状的端缘以针板12为基准位于下方的方式对其进行缝制。因此,由于针板12中的进行缝制的针11所贯穿布料的位置(针孔)的上方没有被布料覆盖,故而,布料Fi、Fo难以妨碍缝制作业者的视线。而且,作业者可以无需为了确保视线而使用单手,能够使双手都集中于缝制作业。
尤其,例如作为T恤衫的材料即筒状的前后身中的手臂贯穿孔的环状的端缘和袖部的环状的端缘的形状,因其扁平度不同、周向途中存在接缝等原因,多数情况下其形状不完全相同。因此,作业者在缝制作业中要经常进行使两块布料Fi、Fo的位置对齐的微调整。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中,由于能够如前述使双手集中于缝制作业,因此,能够可靠地实施所述微调整。因此,由于能够提高缝制品质及使缝制作业高速化,能够提高作业效率,能够大量生产缝制品。因此,能够实现缝制品的制造成本的成本降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具有:在缝制时进行往复动的针11、收容往复动的针11的针板12、压脚13、以及未图示的用于使各部分动作的驱动机构、传递机构等。针板12设在液压缸部3的液压缸主体31的上表面,具有能够收容往复动的针11的针孔(未图示)。针板12与处于被液压缸部3支承的状态下的内环侧的布料Fi抵接并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图中虽无明确表示,但针板12具有将内环侧的布料Fi向后方输送的进给机构121。压脚13在针板12的上方对处于被液压缸部3支承的状态下的外环侧的布料Fo进行推压。内环侧及外环侧的两块布料Fi、Fo被针板12与压脚13夹持,缝制时两块布料一起通过所述进给机构121被向后方输送。
卷边除去机构4是使内环侧及外环侧这两块布料Fi、Fo中的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Fe上所产生的卷边C舒展的机构。卷边除去机构4所能够舒展的卷边C是各布料Fi、Fo中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Fe的附近区域沿端缘卷曲的部分(参照图8,此外,实际的布料为环状,但图8中为了方便说明,示出了切断图示下端后的状态)。尤其,在各布料Fi、Fo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卷边C。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卷边除去机构4具有布料夹持部41和空气喷出部43。布料夹持部41设在针板12及压脚13的近前侧。该布料夹持部41以内环侧的布料Fi在下且外环侧的布料Fo在上地重叠的状态从上下夹持两块布料Fi、Fo。因此,布料夹持部41具有位于上方的上侧布料夹持部411、和位于下方的下侧布料夹持部412。而且,布料夹持部41具有移动支点部413、弹压部414、间隔限制部415。上侧布料夹持部411及下侧布料夹持部412各自的与各布料Fi、Fo对置的部分成为板状(参照图6)。
通过移动机构,可以变更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移动机构是使上侧布料夹持部411相对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以移动支点部413为中心能够在规定范围内转动的机构。作为移动支点部413,本实施方式使用小螺钉,但只要能够对上侧布料夹持部411相对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移动进行支承,则结构不受限定。该移动机构具有未图示操作部,在将两块布料Fi、Fo夹持于两个布料夹持部411、412之间时,通过作业者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两个布料夹持部411、412之间能够以在上下分离的方式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布料夹持部411构成为相对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转动,但还可以构成为例如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在确保平行的状态下在垂直方向上移动。另外,还能够构成为,仅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移动,或上侧布料夹持部411和下侧布料夹持部412双方都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压部414为设在作为移动支点部413的小螺钉的周围的盘簧,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通过弹压部414的弹压保持有间隔。因此,当各布料Fi、Fo中因粘贴了例如胶布等而导致厚度增大的部分通过布料夹持部41时,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之间的间隔扩大,在所述部分通过后,通过弹压部414的弹压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间隔。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间隔能够通过间隔限制部415所具有的螺栓进行调整。
两块布料Fi、Fo能够在被该布料夹持部41夹持的状态下送入到针板12与压脚13之间。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缝制。
另外,在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之间仅具有夹持两块布料Fi、Fo的空间,例如不存在用于分隔两块布料Fi、Fo的板状的分隔件等。因此,被向后方输送的布料Fi、Fo在到达针板12的针孔前都无需使分隔件等退避,因此,缝制速度不会降低、缝制作业不会临时停止,利于缝制品的大量生产。
如图3所示,布料夹持部41在两块布料Fi、Fo中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本实施方式中为右端缘)所通过的位置处还具有倾斜部4111、4121,该倾斜部4111、4121具有随着从距各布料Fi、Fo中的端缘较远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趋向端缘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而呈后退形状的端缘。该倾斜部4111、4121的端缘相对于两块布料Fi、Fo中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右端缘)Fe的移动轨迹交叉。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分别具有倾斜部4111、4121。各倾斜部4111、4121在上下被设置在大致一致的位置上。
本实施方式的倾斜部4111、4121在两块布料Fi、Fo中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本实施方式中为右端缘)Fe所通过的位置处,呈随着从前后身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趋向袖口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而后退的形状。该“后退的形状”是指,在从上方观察布料夹持部41的情况下,倾斜部4111、4121的端缘4113、4123呈现出“向右上倾斜的线”的形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倾斜部4111、4121的端缘4113、4123的形状呈直线状。不过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使端缘4113、4123的形状为曲线状。
两块布料Fi、Fo被夹持在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之间并向进给方向M即后方移动。因此,如图8所示,在两块布料Fi、Fo中进行缝制一侧的端缘(右端缘)Fe上产生的卷边C通过上侧布料夹持部411及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中的倾斜部4111、4121而向右侧舒张,并与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间隔相应地成为对置的平坦状态。这样,卷边C被舒展。
如图4~图6所示,倾斜部4111、4121具有与后侧相比近前侧(端缘4113、4123一侧)的厚度较小的边缘部4112、4122。本实施方式的边缘部4112、4122的截面形状为仅在上下中的一侧具有倾斜部的楔状。作为卷边除去机构4,布料夹持部41具有倾斜部4111、4121,而且,该倾斜部4111、4121在端缘4113、4123为厚度小(薄)的形状即具有边缘部4112、4122,由此,布料夹持部41容易潜入到在内环侧及外环侧这两块布料Fi、Fo中的端缘处产生的卷边C的弯曲部位的内部。因此,容易使倾斜部4111、4121顺沿于卷边C舒张状态下的两块布料Fi、Fo(参照图8)。因此,能够使卷边C平整地舒展。因此,能够抑制在卷边C没有被完全除去的状态(残留有卷边C的状态)下,两块布料Fi、Fo被夹持在上侧布料夹持部411与下侧布料夹持部412之间的情况,由于不会因为卷边C而妨碍缝制,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缝制作业。此外,根据情况,倾斜部4111、4121还可以不具有边缘部4112、4122。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布料夹持部411的上表面及下侧布料夹持部412的下表面以沿各面的方式配置有供压缩空气通过的空气管道42,其开口的前端成为空气喷出部43。通过从空气喷出部43喷出的气流的压力,能够使各布料Fi、Fo中产生卷边C的部分向右侧移动,因此,能够使卷边C舒展。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具有边缘部4112、4122的倾斜部4111、4121和从空气喷出部43喷出的气流双方使卷边C舒展。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卷边C的除去。
如图7A、图7B所示,空气管道42的前端部分的中心线(假想线)42c与后述的端缘引导部51不一致,被偏移地设定。因此,从空气喷出部43喷出的气流(图7A、图7B中大致示出)的中心能够不与端缘引导部51接触。因此,气流不会直接接触端缘引导部51,因此,能够抑制因气流中产生紊乱,而在通过布料夹持部41除去前的卷边C上产生抖动,并由此对卷边C的除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如图2及图3所示,布料切断机构5具有端缘引导部51和切刀部52。端缘引导部51与卷边除去机构4相比位于后方,且与内环侧及外环侧的两块布料Fi、Fo中的端缘抵接。由此,能够在缝制前进行两块布料Fi、Fo的定位。切刀部52为公知的机构,构成为通过使前端的刀刃部往复动,而能够从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切断规定范围,切刀部52与端缘引导部51相比位于后侧。该切刀部52在从所述端缘引导部51向进给方向M即后方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对两块布料Fi、Fo进行切断。
通过端缘引导部51和切刀部52,在对卷边C舒展后的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对位后自动进行从端缘切断规定范围的处理。因此,能够高精度且整齐地对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进行处理。因此,能够高效地制造高品质的缝制品。
本实施方式的端缘引导部51相对于上侧布料夹持部411能够在左右方向移动。如图所示,该端缘引导部51通过小螺钉511被固定于上侧布料夹持部411,通过旋松小螺钉511而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由此,端缘引导部51与切刀部52以能够变更所述规定距离的方式能够相对地进行位置调整。通过对端缘引导部51与切刀部52相对地进行位置调整,而能够任意设定由切刀部52对内环侧及外环侧这两块布料Fi、Fo的切割宽度的量。因此,由于能够对以恒定宽度被切割的两块布料Fi、Fo进行缝制,因此,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制作所要求的缝制品。但是不限于此,还可以使端缘引导部51为固定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追加各种变更。
例如,所述实施方式的布料夹持部41附属于卷边除去机构4,但还能够不具有卷边除去的功能,而仅能够夹持两块布料Fi、Fo。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和作用,总结记载如下。上述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具有:液压缸部3,使具有环状端缘的两块布料Fi、Fo在以一方为内环侧且另一方为外环侧的方式重叠的状态下插穿于其中并对其进行支承;针板12,与被所述液压缸部3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环侧的布料Fi抵接并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压脚13,在所述针板12的上方对处于被所述液压缸部3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环侧布料Fo进行推压;布料夹持部41,设在所述针板12及所述压脚13的近前侧,以使所述内环侧的布料Fi在下且所述外环侧的布料Fo在上地重叠的状态从上下夹持所述两块布料Fi、Fo。
根据该结构,液压缸部3能够插穿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Fi、Fo,由此,该布料Fi、Fo中的环状的端缘能够以针板12为基准位于下方地被缝制。因此,难以因布料Fi、Fo而妨碍缝制作业者的视野。而且,可以无需为了确保视野而使用单手,因此,能够使双手集中于缝制作业。而且,通过布料夹持部41,两块布料Fi、Fo能够在被夹持的状态下送入针板12与压脚13之间。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缝制。
而且,所述布料夹持部41具有使所述两块布料Fi、Fo中的端缘中产生的卷边C舒展的卷边除去机构4,作为所述卷边除去机构4,所述布料夹持部41在所述两块布料Fi、Fo中的端缘所通过的位置处具有倾斜部4111、4121,该倾斜部4111、4121具有端缘,该端缘具有随着从距各布料Fi、Fo中的端缘较远的一侧趋向端缘侧而后退的形状,所述倾斜部4111、4121具有近前侧厚度比后侧小的边缘部4112、4122。
根据该结构,作为卷边除去机构4,布料夹持部41具有倾斜部4111、4121,而且,由于该倾斜部4111、4121具有边缘部4112、4122,所以布料夹持部41容易顺沿于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上产生的卷边C的部位。因此,能够使卷边C平整地舒展。由此,卷边C不会妨碍缝制,能够高效地进行缝制作业。
而且,还能够具有:端缘引导部51,位于所述卷边除去机构4的后方,且与所述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抵接;和切刀部52,位于所述端缘引导部51的后方,在距所述端缘引导部51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对所述两块布料Fi、Fo进行切断。
根据该结构,通过端缘引导部51和切刀部52,在对卷边C被舒展后的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对位后会自动进行切断处理。因此,能够高精度且整齐地对两块布料Fi、Fo的端缘进行处理。因此,能够高效地制造高品质的缝制品。
而且,所述端缘引导部51与所述切刀部52能够以变更所述规定距离的方式相对地进行位置调整。
根据该结构,通过对端缘引导部51和切刀部52进行相对地位置调整,能够任意设定由切刀部52对两块布料Fi、Fo的切割量。因此,能够高效地制作所要求的缝制品。
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布料很难妨碍缝制作业者的视野,能够使双手集中于缝制作业。而且,通过布料夹持部41能够进行稳定的缝制。因此,尤其在对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Fi、Fo进行缝合时的作业效率很高。
Claims (4)
1.一种缝纫机,其中,具有:
液压缸部,在使具有环状的端缘的两块布料以一方位于内环侧且另一方位于外环侧的方式重叠的状态下插穿其中、且对其进行支承;
针板,与被所述液压缸部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环侧的布料抵接从而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
压脚,在所述针板的上方对被所述液压缸部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环侧的布料进行推压;以及
布料夹持部,设在所述针板及所述压脚的近前侧,在以所述内环侧的布料在下且所述外环侧的布料在上的方式使其重叠的状态下从上下夹持所述两块布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中,所述布料夹持部具有卷边除去机构,所述卷边除去机构用于使形成在所述两块布料的端缘上的卷边舒展,
作为所述卷边除去机构,所述布料夹持部在所述两块布料的端缘所通过的位置处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具有端缘,该端缘的形状随着从距各布料的端缘较远一侧趋向端缘侧而后退,
所述倾斜部具有近前侧的厚度比后侧的厚度小的边缘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中,还具有:
端缘引导部,位于所述卷边除去机构的后方,与所述两块布料的端缘抵接;以及
切刀部,位于所述端缘引导部的后方,且在距所述端缘引导部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切断所述两块布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中,
所述端缘引导部和所述切刀部能够相对地进行位置调整,以改变所述规定距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44317 | 2016-07-22 | ||
JP2016144317A JP6812623B2 (ja) | 2016-07-22 | 2016-07-22 | ミシ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41911A true CN107641911A (zh) | 2018-01-30 |
CN107641911B CN107641911B (zh) | 2021-05-11 |
Family
ID=60988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98280.4A Active CN107641911B (zh) | 2016-07-22 | 2017-07-20 | 缝纫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57225B2 (zh) |
JP (1) | JP6812623B2 (zh) |
CN (1) | CN107641911B (zh) |
TW (1) | TW201809393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12623B2 (ja) * | 2016-07-22 | 2021-01-13 |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 ミシン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68477U (ja) * | 1984-04-16 | 1985-11-08 | 岩瀬プリンス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における布送り装置 |
JPH09108467A (ja) * | 1995-09-08 | 1997-04-28 | Union Special Corp | シャツ胴体への袖の縫い付けワークステーション並びに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のためのミシン |
JP2001314678A (ja) * | 2000-05-11 | 2001-11-13 | Akira Nakada | ミシンにおける布のカール修正方法及びその布のカール修正装置 |
CN102933759A (zh) * | 2010-06-10 | 2013-02-13 | 绿安全株式会社 | 双针缝纫机及双针缝纫机的缝线形成方法 |
CN104452120A (zh) * | 2013-09-24 | 2015-03-25 |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布料端卷边矫正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117198C2 (de) * | 1981-04-30 | 1984-02-16 | Union Special Gmbh, 7000 Stuttgart | Spanneinrichtung für Nähmaschinen |
US4546716A (en) * | 1984-07-30 | 1985-10-15 | Porter Sewing Machines, Inc. | Double overlock seamer |
DE3902333A1 (de) * | 1989-01-27 | 1990-08-09 | Union Special Gmbh | Verfahren zum erkennen einer lageposition eines naehgutes an einer gesteuert angetriebenen naehmaschine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
DE4226161C1 (de) * | 1992-08-07 | 1993-12-16 | Union Special Gmbh | Nähmaschine mit einer Kantenführungsvorrichtung zum Führen eines oder mehrerer Nähgutteile |
JPH06304365A (ja) * | 1993-04-21 | 1994-11-01 | Pegasus Sewing Mach Mfg Co Ltd | 筒状生地の自動ヘミング装置 |
US5406900A (en) * | 1993-05-14 | 1995-04-18 | Jet Sew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sleeves to tubular shirt bodies |
US5349913A (en) * | 1993-05-14 | 1994-09-27 | Jet Sew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sleeves to tubular shirt bodies |
US5419268A (en) * | 1993-10-19 | 1995-05-30 | 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garments |
US5676078A (en) * | 1994-09-23 | 1997-10-14 | Union Specia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wing sleeves on shirt bodies |
US5505149A (en) * | 1995-04-18 | 1996-04-09 | Jet Sew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sleeves to shirt bodies |
US5806449A (en) * | 1996-04-03 | 1998-09-15 | Jet Sew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sleeves to shirt bodies |
US5924376A (en) * | 1998-02-19 | 1999-07-20 | Atlanta Attachment Company | Waistband attachment system |
JP2004236769A (ja) | 2003-02-04 | 2004-08-26 | Yamato Sewing Mach Co Ltd | ミシンおよびその部品 |
JP6812623B2 (ja) * | 2016-07-22 | 2021-01-13 |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 ミシン |
-
2016
- 2016-07-22 JP JP2016144317A patent/JP6812623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6-09 TW TW106119301A patent/TW201809393A/zh unknown
- 2017-07-07 US US15/644,162 patent/US10557225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7-20 CN CN201710598280.4A patent/CN1076419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68477U (ja) * | 1984-04-16 | 1985-11-08 | 岩瀬プリンス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における布送り装置 |
JPH09108467A (ja) * | 1995-09-08 | 1997-04-28 | Union Special Corp | シャツ胴体への袖の縫い付けワークステーション並びに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のためのミシン |
JP2001314678A (ja) * | 2000-05-11 | 2001-11-13 | Akira Nakada | ミシンにおける布のカール修正方法及びその布のカール修正装置 |
CN102933759A (zh) * | 2010-06-10 | 2013-02-13 | 绿安全株式会社 | 双针缝纫机及双针缝纫机的缝线形成方法 |
CN104452120A (zh) * | 2013-09-24 | 2015-03-25 |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布料端卷边矫正装置 |
JP2015062481A (ja) * | 2013-09-24 | 2015-04-09 |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 生地端カール矯正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011846A (ja) | 2018-01-25 |
US10557225B2 (en) | 2020-02-11 |
TW201809393A (zh) | 2018-03-16 |
JP6812623B2 (ja) | 2021-01-13 |
CN107641911B (zh) | 2021-05-11 |
US20180023232A1 (en) | 2018-0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86531B (zh) | Presser foot and sewing machine | |
CN103668806B (zh) | 卷边缝纫机 | |
CN109591377A (zh) | 一种新型无纺布烫把缝边横切一体机 | |
CN106567200B (zh) | 一种服装布料成串裁片的自动收剪机 | |
CN104250891A (zh) | 一种拷边加工装置 | |
TW201002894A (en) | Device for cutting cloth of sewing machine | |
CN107641911A (zh) | 缝纫机 | |
CN108330615A (zh) | 缝纫机 | |
CN216786444U (zh) | 一种圆领缝纫机 | |
JP4960008B2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2007097764A (ja) | ミシンのスタッカ装置 | |
TWI410544B (zh) | Box Machine Double Line Chain Stitch Sewing Machine | |
JP6508535B2 (ja) | ミシン | |
CN107761260A (zh) | 一种编织袋加工自动化一体设备 | |
CN105506867B (zh) | 缝纫机 | |
CN206376096U (zh) | 一种切除肩棉边角料的缝纫机 | |
WO2019220473A1 (en) | Folding device and folding procedure for automatic sewing machine | |
CN205474338U (zh) | 自动包边系统 | |
CN207512383U (zh) | 一种编织袋自动化加工设备 | |
JP5318487B2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CN206376091U (zh) | 缝制系统 | |
TW200949038A (en) | Feed-off-arm sewing machine for flat seaming | |
CN204662036U (zh) | 平板部件安装机构以及具有该平板部件安装机构的缝纫机 | |
CN205711306U (zh) | 一种家纺制品用打折工具 | |
JP4547024B2 (ja) | 玉布供給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