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36372A - 电动式流量控制阀、促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式流量控制阀、促动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636372A CN107636372A CN201680033316.8A CN201680033316A CN107636372A CN 107636372 A CN107636372 A CN 107636372A CN 201680033316 A CN201680033316 A CN 201680033316A CN 107636372 A CN107636372 A CN 1076363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
- valve
- valve member
- fluid stream
- ro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0
- 210000000515 tooth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UQMRAFJOBWOFNS-UHFFFAOYSA-N butyl 2-(2,4-dichlorophenoxy)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COC1=CC=C(Cl)C=C1Cl UQMRAFJOBWOFN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19 centrifu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50 mo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00 swe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08 vapor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85—Valve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e.g. thermostatic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44—Details of seats or valve members of double-seat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4—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lift valves
- F16K11/048—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lift valves with valve seats positioned between movable valve memb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1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two or more closure members not moving as a unit
- F16K11/14—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two or more closure members not moving as a unit operated by one actuating member, e.g. a hand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 F16K31/047—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means between the motor and the valve, e.g. lost motion means reducing backlash, clutches, brakes or retur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53—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 Lift Valve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促动器(70)具备杆(71)、能够通过通电来产生旋转驱动力的电动机(72)、向杆输出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的输出轴(73)、进给丝杠机构(70a、70b)以及自转防止机构(75)。进给丝杠机构由设于输出轴和杆中的一方的部件的内螺纹部(731a~731c)和设于另一方的部件且与内螺纹部啮合的外螺纹部(711a、716a、718a)构成。自转防止机构构成为对由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杆的旋转进行限制。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是基于2015年8月27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编号2015-168145号,并将其记载内容引用至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两个流入口和一个流出口且对从一方的流入口流入的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电动式流量控制阀及促动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流量控制阀,已知如下那样的流量控制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从两个流入路面临流出路的开口部设置相对的两个阀芯,通过由电驱动装置向推力方向驱动的阀轴而使各阀芯单独地位移。
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流量控制阀采用减速电动机作为电驱动装置,并且该流量控制阀采用如下那样的结构:在阀轴和固定于外壳侧的塞子构成螺钉部,减速电动机的正反旋转经由两个齿轮使阀轴旋转并且使阀轴推力驱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5-215258号公报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流量控制阀的驱动部,在使阀轴即杆旋转且推力驱动的结构中,在杆旋转时,在对杆进行推力驱动时需要多余的电动机侧的动力。
另外,在杆一边旋转一边推力驱动的结构中,在杆提升阀部件时,在杆与阀部件之间产生摩擦损失。这成为导致电动机侧所需要的动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不优选。
这样一来,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流量控制阀,在杆一边旋转一边推力驱动的结构中,存在通过驱动部使各阀部件位移时的动力的传递效率差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流量控制阀为通过设于杆的轴向的一端侧的促动器来驱动杆的结构,导致轴向的体型增大。因此,优选促动器的小型化。此外,促动器的小型化不限定于流量控制阀在其他设备中也是所要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通过驱动部使阀部件位移时的动力的传递效率提高的电动式流量控制阀。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轴向的体型小型化的促动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电动式流量控制阀具备:
外壳,该外壳在内部形成有第一流体流路和第二流体流路,其中,第一流体流路将从第一流入口流入的流体向使流体向外部流出的流出口引导,第二流体流路将从第二流入口流入的流体向流出口引导;
第一阀部件,该第一阀部件与第一阀座部相对地配置,在与第一阀座部抵接时关闭第一流体流路,在从第一阀座部离开时打开第一流体流路,其中,第一阀座部形成于外壳中的形成第一流体流路的部位;
第二阀部件,该第二阀部件与第二阀座部相对地配置,在与第二阀座部抵接时关闭第二流体流路,在从第二阀座部离开时打开第二流体流路,其中,所述第二阀座部形成于所述外壳中的形成所述第二流体流路的部位;以及
驱动部,该驱动部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以及两阀全闭区域的范围内,使第一阀部件和第二阀部件位移,其中,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是在关闭第二流体流路的状态下打开第一流体流路对在第一流体流路流动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调节
的区域,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是在关闭第一流体流路的状态下打开第二流体流路对在第二流体流路流动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调节的区域,两阀全闭区域是关闭第一流体流路和第二流体流路这双方的区域。
第一阀部件和第二阀部件以同轴的方式配置于外壳的内部。
驱动部构成为包含:
杆,该杆通过沿着第一阀部件和第二阀部件的轴线滑动,从而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以及两阀全闭区域的范围内使第一阀部件和第二阀部件位移;
电动机,该电动机通过通电来产生旋转驱动力;
输出轴,该输出轴向杆输出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
进给丝杠机构,该进给丝杠机构由内螺纹部和外螺纹部,将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杆的轴向的推力,其中,内螺纹部设于输出轴和杆中的一方的部件,外螺纹部设于输出轴和杆中的另一方的部件且与内螺纹部啮合;以及
自转防止机构,该自转防止机构限制由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杆的旋转。
这样一来,若设成如下那样的结构,则能够抑制由杆的旋转产生的动力损失:通过设于输出轴和杆的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构成进给丝杠机构,并且通过自转防止机构来限制杆的旋转。即,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与杆一边旋转一边沿轴向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通过驱动部使各阀部件位移时的动力的传递效率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观点,促动器具备:
杆;
电动机,该电动机具有转子和定子,通过通电来产生旋转驱动力,其中,转子具有偏心轴,定子产生施加至所述转子的旋转磁场;
输出轴,该输出轴向杆输出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
进给丝杠机构,该进给丝杠机构由内螺纹部和外螺纹部构成,将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杆的轴向的推力,其中,内螺纹部设于输出轴,外螺纹部设于杆且与内螺纹部啮合;
自转防止机构,该自转防止机构对由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杆的旋转进行限制;以及
减速机构,该减速机构对来自电动机的旋转输出进行减速且将旋转输出向输出轴传递。
电动机具有转子和定子,其中,转子具有偏心轴,定子产生施加至转子的旋转磁场。
减速机构构成为包含:内齿轮,该内齿轮形成于外壳中的覆盖转子的外周侧的部位的内侧;以及外齿轮,该外齿轮在外周侧形成有多个与内齿轮的内齿啮合的外齿,并且在与偏心部同步地公转时根据内齿的齿数与外齿的齿数的差值而自转。并且,外齿轮配置于偏心轴的外侧,并且经由旋转传递销与输出轴连结,以使得自转成分向输出轴传递。
本发明的促动器通过设于输出轴和杆的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构成进给丝杠机构,并且通过自转防止机构来限制杆的旋转,因此能够不使杆旋转而使杆沿轴向移动。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减速机构中,若设为将构成减速机构的内齿轮和外齿轮配置于转子的外周侧的结构,则成为减速机构和转子在轴向上不重叠的配置结构,因此能够实现促动器中的轴向的体型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减速机构中,能够增大内齿轮的内径和外齿轮的外径,因此与行星齿轮那样地在小径位置传递力的结构相比,在传递转矩时作用于各齿的力减小。因此,能够减小内齿轮和外齿轮的厚度等而减小减速机构的轴向的体型。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促动器中的轴向的体型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制冷循环中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3是表示制冷循环中的除湿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4是表示制冷循环中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各运转模式中的各流量调节部的动作的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主要部分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主要部分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9是图6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杆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电动机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的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12是将图11所示的集成阀的主要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13是将图11所示的集成阀的主要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14是将图11所示的集成阀的主要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第一阀部件的位移量与第一流体流路的流量的关系的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17是杆相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电动机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的图。
图1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19是将图17所示的集成阀的主要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集成阀在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集成阀在两阀全闭区域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集成阀在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低流量区域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集成阀在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高流量区域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集成阀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25是将图24所示的集成阀的主要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26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的轴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方式中,存在对于与在先前的实施方式已说明的事项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其说明的情况。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仅对结构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要素的其他部分能够适用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结构要素。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在不特别对组合产生障碍的范围,即使在未特别地明示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10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对将本发明的电动式流量控制阀即集成阀30应用于进行车室内的空调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促动器应用于集成阀30。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搭载于从未图示的内燃机和行驶用电动机获得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混合动力汽车。
在此,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与仅通过内燃机获得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车辆相比,车辆中的废热小,因此难以确保室内空调单元20的车室内的制热用的热源。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设为将从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10的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作为热源而在室内空调单元20实施车室内的制热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10采用HFC系制冷剂(例如,R134a)作为制冷剂,构成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蒸气压缩式的亚临界制冷循环。当然,作为制冷剂,也可以采用HFO系制冷剂(例如,R1234yf)、二氧化碳等。此外,在制冷剂中混入有用于对压缩机11进行润滑的冷冻机油(即,润滑油)。该冷冻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在循环内循环。
制冷循环10构成为能够通过切换制冷剂的流路来设定为如下制冷剂回路:对车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一边对车室内进行除湿一边进行制热的除湿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以及对车室内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
在此,图2表示切换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时的制冷循环10。另外,图3表示切换为除湿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时的制冷循环10。此外,图4表示切换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时的制冷循环10。此外,图2~图4所图示的粗线箭头表示各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
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10具备压缩机11、冷凝器12、膨胀阀13、室外热交换器14、蒸发器15、蒸发压力控制阀16、开闭阀17、储液器18、集成阀30等。
压缩机11配置于发动机室内。压缩机11对从制冷剂吸入口11b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且从制冷剂排出口11a排出该制冷剂。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1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的电动压缩机。压缩机11能够根据电动机的转速来变更制冷剂的排出能力(例如,排出流量、排出压力)。此外,压缩机11的电动机的动作通过从后述的控制装置9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
冷凝器12的制冷剂入口侧与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口11a连接。冷凝器12配置于室内空调单元20的空调壳体21内。冷凝器12是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散热而对已通过后述的蒸发器15的空气进行加热的散热器。
膨胀阀13的制冷剂入口侧经由第一制冷剂通路101与冷凝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膨胀阀13是对从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膨胀阀13具有构成为能够变更节流开度的阀芯和驱动阀芯的促动器。
本实施方式的膨胀阀13由能够设定为发挥减压作用的节流状态和不发挥减压作用的全开状态的可变节流机构构成。另外,膨胀阀13由通过从后述的控制装置9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的电动式的可变节流机构构成。
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与膨胀阀13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4配置于发动机室内,是使已通过膨胀阀13的制冷剂和外气(即,车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4起到在制热运转时使制冷剂蒸发而发挥吸热作用的吸热用热交换器的功能。另外,室外热交换器14至少在制冷运转时起到使制冷剂散热的散热用热交换器的功能。
集成阀30的第二流入口30b经由第二制冷剂通路102与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并且开闭阀17经由第三制冷剂通路103与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
在此,第四制冷剂通路104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10连接,第四制冷剂通路104将在第一制冷剂通路101中从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集成阀30的第一流入口30a引导。第四制冷剂通路104是使从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绕过所述的膨胀阀13和室外热交换器14而向集成阀30引导的制冷剂通路。
集成阀30是集成两个流量控制部301、302的集成型的电动式流量控制阀。集成阀30的动作通过从后述的控制装置9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
具体而言,集成阀30具有:对从第一流入口30a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第一流量控制部301;以及对从第二流入口30b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第二流量控制部302。集成阀30构成为能够设为在第一流量控制部301和第二流量控制部302这双方阻断制冷剂流的阻断状态、即、全闭状态。由此,集成阀30能够使从第一流入口30a流入的制冷剂和从第二流入口30b流入的制冷剂不同时从流出口30c流出。之后对集成阀30的详情进行叙述。
蒸发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与集成阀30的流出口30c连接。蒸发器15配置于后述的室内空调单元20的空调壳体21内的冷凝器12的空气流上游侧。蒸发器15是通过使从集成阀30流出的制冷剂和热交换对象流体即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蒸发,从而对送风空气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
蒸发压力控制阀16的制冷剂入口侧与蒸发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蒸发压力控制阀16在从蒸发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储液器18的制冷剂通路中配置在连接有第三制冷剂通路103的连接点的上游侧。
蒸发压力控制阀16是对从蒸发器15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机械式的减压机构。具体而言,蒸发压力控制阀16对从蒸发器15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减压,以使得蒸发器15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保持在规定压力。此外,蒸发压力控制阀16的入口侧的制冷剂压力被设定成能够防止蒸发器15的结霜。
在此,第三制冷剂通路103是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4流出的制冷剂绕过所述的集成阀30和蒸发器15而向储液器18引导的制冷剂通路。配置于第三制冷剂通路103的开闭阀17是对第三制冷剂通路103进行开闭的电动式的开闭阀。开闭阀17的动作通过从后述的控制装置9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
储液器18是如下那样的装置:对在流入至其内部的制冷剂的气液进行分离,将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作为制冷循环10内的剩余制冷剂而储蓄。另外,储液器18起到使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和制冷剂中所包含的润滑油向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口11b侧流出的气液分离装置的功能。
接着,对室内空调单元20进行说明。室内空调单元20配置于车室内最前部的仪表盘(即,仪表板)的内侧。室内空调单元20具有空调壳体21,该空调壳体21形成外壳,并且在空调壳体21的内部形成向车室内吹送的室内送风空气的空气通路。
在空调壳体21的空气流最上游侧配置有切换导入内气(即,车室内空气)和外气的内外气切换装置22。内外气切换装置22具有内外气切换门22a,该内外气切换门22a对使内气向空调壳体21内导入的内气导入口的开口面积和使外气向空调壳体21内导入的外气导入口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节。
在内外气切换装置22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将经由内外气切换装置22导入的空气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机23。送风机23由通过电动机对离心多叶片风扇(即,西罗克风扇)进行驱动的电动送风机构成。送风机23的转速通过从后述的控制装置9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
在送风机23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蒸发器15、加热器芯24、冷凝器12。蒸发器15、加热器芯24以及冷凝器12相对于送风空气的流向按照蒸发器15→加热器芯24→冷凝器12的顺序配置。
在此,加热器芯24是利用输出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内燃机的废热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具体而言,加热器芯24构成为通过使内燃机的冷却水与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21在蒸发器15的空气流下游侧设定有:配置加热器芯24和冷凝器12的暖风通路21a;以及使空气绕过暖风通路21a流动的旁通通路21b。
另外,在空调壳体21内配置有空气混合门25,该空气混合门25对通过蒸发器15之后的送风空气中的向暖风通路21a流入的风量和向旁通通路21b流入的风量进行调节。空气混合门25的动作通过从后述的控制装置9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
在空调壳体21的空气流最下游部形成有向空调对象空间即车室内连通的未图示的开口孔。通过蒸发器15、加热器芯24、冷凝器12进行温度调节后的空气经由未图示的开口孔向车室内吹出。
接着,对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电控制部即控制装置90进行说明。控制装置90由包含CPU、ROM以及RAM等的周知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和其周边电路构成。此外,控制装置90的存储部由非过度的实体的存储介质构成。
控制装置90基于已存储于ROM等的控制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对连接于输出侧的压缩机11、膨胀阀13、集成阀30、开闭阀17、送风机23、空气混合门25等各控制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
在此,控制装置90的对连接于其输出侧的各控制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一体地构成。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0中的控制集成阀30的动作的结构(例如,硬件、软件)构成为驱动控制部90a。此外,驱动控制部90a也可以与控制装置90分体地构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构成为能够通过控制装置90对各控制设备的控制来切换制热运转、除湿制热运转、制冷运转。以下,对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制热运转、除湿制热运转、制冷运转中的各动作进行说明。
(制热运转)
在实施制热运转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90将开闭阀17设为开状态打开第三制冷剂通路103。另外,控制装置90将膨胀阀13设为使从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之后向室外热交换器14流动的节流状态。此外,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90将集成阀30的第一流量控制部301和第二流量控制部302这双方设为全闭状态,关闭第二制冷剂通路102和第四制冷剂通路104。
由此,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循环10成为图2所示的制冷剂回路。即,制冷循环10成为如下那样的结构: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依次向冷凝器12、膨胀阀13、室外热交换器14、开闭阀17、储液器18流动,再次被压缩机11吸入。
另外,控制装置90将空气混合门25控制在关闭旁通通路21b的位置。由此,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调单元20构成为通过蒸发器15后的送风空气的全流量通过暖风通路21a。
在图2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冷凝器12流入,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在冷凝器12向已通过加热器芯24的空气发散。
已通过冷凝器12的制冷剂由膨胀阀13减压之后向室外热交换器14流入。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从外气吸热而蒸发,经由开闭阀17和储液器18再次被压缩机11吸入。
如上所述,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循环10中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在室内空调单元20向空气发散,送风空气被加热。并且,在室内空调单元20被加热的送风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由此,车辆用空调装置1实现车室内的制热。
(除湿制热运转)
在实施除湿制热运转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90将开闭阀17设为开状态打开第三制冷剂通路103。另外,控制装置90将膨胀阀13设为使从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之后向室外热交换器14流动的节流状态。
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90将集成阀30的第二流量控制部302设为全闭状态关闭第二制冷剂通路102。另一方面,控制装置90将集成阀30的第一流量控制部301设为对节流开度进行调节的流量控制状态,打开第四制冷剂通路104。
由此,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循环10成为图3所示的制冷剂回路。即,除湿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循环10成为如下那样的结构: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依次向冷凝器12、膨胀阀13、室外热交换器14、开闭阀17、储液器18流动,再次被压缩机11吸入。另外,在除湿制热运转时,第四制冷剂通路104打开。因此,除湿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循环10成为如下那样的结构:从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依次向第一流量控制部301、蒸发器15、蒸发压力控制阀16、储液器18流动,再次被压缩机11吸入。
另外,控制装置90将空气混合门25控制在打开暖风通路21a的位置。由此,除湿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调单元20成为由蒸发器15除湿冷却后的送风空气中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暖风通路21a的结构。
在图5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冷凝器12流入,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在冷凝器12向已通过加热器芯24的空气发散。
已通过冷凝器12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由膨胀阀13减压之后向室外热交换器14流入。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从外气吸热而蒸发,经由开闭阀17和储液器18再次被压缩机11吸入。
已通过冷凝器12的制冷剂的剩余部分由集成阀30的第一流量控制部301减压之后向蒸发器15流入。流入至蒸发器15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经由蒸发压力控制阀16和储液器18再次被压缩机11吸入。
在此,向蒸发器15流入的送风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在通过蒸发器15时在蒸发器15的表面结露。由此,已通过蒸发器15的送风空气成为空气中所包含的水蒸气量的比例低的干燥后的空气。
如上所述,在除湿制热运转时,通过制冷循环10的蒸发器15而使送风空气被除湿。之后,送风空气由制冷循环10中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所具有的热加热,并向车室内吹出。由此,车辆用空调装置1实现车室内的除湿制热。
(制冷运转)
在实施制冷运转的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90将开闭阀17设为闭状态关闭第三制冷剂通路103。另外,控制装置90将膨胀阀13设为不使从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就向室外热交换器14流动的全开状态。
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90将集成阀30的第一流量控制部301设为全闭状态关闭第四制冷剂通路104。另一方面,控制装置90将集成阀30的第二流量控制部302设为对节流开度进行调节的流量控制状态,打开第二制冷剂通路102。
由此,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循环10成为图4所示的制冷剂回路。即,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循环10成为如下那样的结构: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依次向冷凝器12、膨胀阀13、室外热交换器14、第二流量控制部302、蒸发器15、蒸发压力控制阀16、储液器18流动,再次被压缩机11吸入。
另外,控制装置90将空气混合门25控制在关闭暖风通路21a的位置。由此,制冷运转时的室内空调单元20成为由蒸发器15冷却后的送风空气的全流量通过旁通通路21b的结构。
在图3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冷凝器12流入。此时,通过空气混合门25关闭暖风通路21a,因此,在冷凝器12中,制冷剂不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就向膨胀阀13流入。
在制冷运转时,膨胀阀13成为全开状态,因此流入至膨胀阀13的制冷剂几乎不被膨胀阀13减压,就向室外热交换器14流入。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向外气散热之后由集成阀30的第二流量控制部302减压。
由第二流量控制部302减压后的制冷剂向蒸发器15流入,从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送风空气被冷却。从蒸发器15流出的制冷剂经由蒸发压力控制阀16和储液器18再次被压缩机11吸入。
如上所述,在制冷运转时,送风空气由制冷循环10的蒸发器15冷却之后,不与制冷循环10中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就向车室内吹出。由此,车辆用空调装置1实现车室内的制冷。
接着,参照图6~图10对集成阀30的详情进行说明。图6是以包含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各阀部件50、60的中心轴即阀轴心CL1的截面来切断集成阀30的剖视图。在图6中,将沿着阀轴心CL1延伸的方向设为轴向AD,将与阀轴心CL1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RD。该情况在图6以后的附图中也相同。
如图6所示,集成阀30作为主要结构要素具备外壳40、第一阀部件50、第二阀部件60以及促动器即驱动部70。
外壳40具备流路形成部41、封闭部42以及连结部43。以封闭部42、流路形成部41、连结部43依次在阀轴心CL1的轴向AD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外壳40。即,流路形成部41以在轴向AD上位于封闭部42与连结部43之间的方式配置。另外,由于制冷剂在流路形成部41的内部流动,因此流路形成部41相对于封闭部42和连结部43这两方以气密和液密的方式接合。
流路形成部41由块状的部件构成,该块状的部件由耐热性和耐压性优良的金属形成。在流路形成部41形成有第一流入口30a和第二流入口30b、流出口30c、第一流体流路411、第二流体流路412、第一阀收容部413以及第二阀收容部414。
第一流入口30a是从外部导入制冷剂的开口部,向径向RD开口。第四制冷剂通路104通过管接头等连结部件与第一流入口30a连结。由此,从制冷循环10中的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向第一流入口30a流入。
第二流入口30b是从外部导入制冷剂的开口部,在径向RD上向与第一流入口30a相同的方向开口。第二流入口30b在相对于第一流入口30a在轴向AD上错开的位置开口。第二制冷剂通路102通过管接头等连结部件与第二流入口30b连结。由此,从制冷循环1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14流出的制冷剂向第二流入口30b流入。
流出口30c在径向RD上向第一流入口30a和第二流入口30b的相反的方向开口。流出口30c在轴向AD上在第一流入口30a与第二流入口30b之间开口。将流出口30c和蒸发器15的制冷剂入口侧连接的配管通过管接头等连结部件与流出口30c连结。由此,流路形成部41的内部的制冷剂从流出口30c向蒸发器15侧流出。
第一流体流路411是形成于流路形成部41的内部、将从第一流入口30a流入的制冷剂向流出口30c引导的流路。第一流体流路411具有第一导入流路411a、第一中间流路411b、出口侧流路411d。第一导入流路411a由从第一流入口30a沿着径向RD延伸的有底孔构成。第一中间流路411b是与第一导入流路411a连通的连通路,由以阀轴心CL1为中心沿着轴向AD延伸的贯通孔构成。出口侧流路411d是与第一中间流路411b连通的连通路,由从流出口30c沿着径向RD延伸的有底孔构成。
在第一中间流路411b形成有与第一阀部件50的密封部511a抵接的第一阀座部411c。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阀座部411c由将第一导入流路411a和出口侧流路411d连接的呈圆形状开口的开口缘部构成。
第二流体流路412是形成于流路形成部41的内部、将从第二流入口30b流入的制冷剂向流出口30c引导的流路。第二流体流路412具有第二导入流路412a、第二中间流路412b、出口侧流路411d。第二导入流路412a由从第二流入口30b沿着径向RD延伸的有底孔构成。第二中间流路412b是与第二导入流路412a和出口侧流路411d连通的连通路,由以阀轴心CL1为中心沿着轴向AD延伸的贯通孔构成。
在第二中间流路412b形成有与第二阀部件60的密封部611a抵接的第二阀座部412c。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阀座部412c由将第二导入流路412a和出口侧流路411d连接的呈圆形状开口的开口缘部构成。
在此,从制冷循环10中的冷凝器12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第一流入口30a流入。并且,从制冷循环1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14流出的制冷剂全部向第二流入口30b流入。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10中,在将第一流体流路411全开时在第一流体流路411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在将第二流体流路412全开时在第二流体流路412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少。因此,与第二流体流路412相比,在第一流体流路411要求高精度的制冷剂的流量调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阀座部411c的开口径D1比第二阀座部412c的开口径D2小。此外,作为第一阀座部411c的开口径D1和第二阀座部412c的开口径D2,也可以应用将各阀座部411c、412c的开口的大小换算为等效圆直径的换算值。
接着,第一阀收容部413是形成收容后述的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阀支承部512的空间的部位。第一阀收容部413由形成于流路形成部41的轴向AD的端部的孔构成。第一阀收容部413以能够使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阀芯部511向第一中间流路411b突出的方式与第一中间流路411b连通。
另外,第二阀收容部414是形成收容后述的第二阀部件60的第二阀支承部612的空间的部位。第二阀收容部414由形成于轴向AD上的第一阀收容部413的相反侧的端部的孔构成。第二阀收容部414以能够使第二阀部件60的第二阀芯部611向第二中间流路412b突出的方式与第二中间流路412b连通。
接着,构成外壳40的封闭部42是封闭形成于第一阀收容部413的内部的空间的部件。封闭部42相对于流路形成部41以气密和液密的方式接合。
另外,构成外壳40的连结部43是封闭形成于第二阀收容部414的内部的空间并且将后述的驱动部70连结于外壳40的部件。
在连结部43形成有以阀轴心CL1为中心沿着轴向AD延伸的贯通孔431。该贯通孔431是用于将后述的驱动部70的杆71的一部分向外壳40的内部导入而设置的。
并且,在连结部43的贯通孔431中的与杆71的外周侧部位相对的内周侧部位形成有构成后述的自转防止机构75的外壳侧槽部432。外壳侧槽部432相对于在连结部43与后述的驱动部70的杆71相对的贯通孔431的内周面以沿着轴向AD延伸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连结部43的连结驱动部70的部位设有内齿轮433,该内齿轮433形成有多个圆弧状的内齿。之后对连结部43中的内齿轮433的详情进行叙述。
第一阀部件50与形成于流路形成部41的第一阀座部411c相对地配置,是在与第一阀座部411c抵接时关闭第一流体流路411,在从第一阀座部411c离开时打开第一流体流路411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阀部件50具备第一阀芯部511、第一阀支承部512、第一施力部件513。
第一阀芯部511由轴状的部件构成,以其中心与阀轴心CL1一致的方式配置于第一中间流路411b。
第一阀芯部511在与第一阀座部411c相对的外侧部位形成有密封部511a,该密封部511a在关闭第一流体流路411时与第一阀座部411c抵接。密封部511a成为在轴向AD上随着朝向第一阀座部411c侧而变细的锥状的形状。
另外,在第一阀芯部511的第一阀座部411c侧的顶端部形成有杆收纳部511b,该杆收纳部511b收纳设于后述的驱动部70的杆71的第一按压部712。杆收纳部511b由以阀轴心CL1为中心沿着轴向AD延伸并且直径比杆71的第一按压部712的外径大的有底孔构成。
第一流体流路411通过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a与第一阀座部411c抵接而封闭。另外,第一流体流路411的节流开度伴随着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a与第一阀座部411c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即,第一流体流路411的通路截面积伴随着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a与第一阀座部411c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此外,第一流体流路411的通路截面积是与制冷剂流正交的截面的面积,是制冷剂流动的有效的通路截面积。
另外,第一阀支承部512是如下那样的引导部件:被收容于第一阀收容部413,支承第一阀芯部511以使得第一阀芯部511沿轴向AD位移。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阀支承部512与第一阀芯部511中的密封部511a的相反侧的部位连结。
在第一阀支承部512形成有均压通路512a。该均压通路512a是如下那样的制冷剂通路:用于将在第一流体流路411流动的制冷剂向第一阀收容部413导入,对作用于第一阀芯部511侧的制冷剂的压力和作用于第一阀支承部512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均压。
第一施力部件513是如下那样的施力部件:被收容于第一阀收容部413,由对第一阀芯部511和第一阀支承部512进行施力以封闭第一流体流路411的螺旋弹簧等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施力部件513配置为向靠近第一阀座部411c的方向按压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a的作用力作用于第一阀部件50。具体而言,第一施力部件513配置为在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a与第一阀座部411c抵接时也施加作用力。
接着,第二阀部件60与形成于流路形成部41的第二阀座部412c相对地配置,是在与第二阀座部412c抵接时关闭第二流体流路412,在从第二阀座部412c离开时打开第二流体流路412的部件。
第二阀部件60在外壳40的内部以与所述的第一阀部件50同轴的方式配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阀部件60具备第二阀芯部611、第二阀支承部612、第二施力部件613。
第二阀芯部611由轴状的部件构成,以其中心与阀轴心CL1一致的方式配置于第二中间流路412b。
第二阀芯部611在与第二阀座部412c相对的外侧部位形成有密封部611a,该密封部611a在关闭第二流体流路412时与第二阀座部412c抵接。密封部611a成为在轴向AD上随着朝向第二阀座部412c侧变细的锥状的形状。
另外,在第二阀芯部611形成有收纳后述的驱动部70的杆71的杆贯通部611b。杆贯通部611b由以阀轴心CL1为中心沿着轴向AD延伸并且直径比杆71的外径大的贯通孔构成。在杆贯通部611b设有由O型圈等构成的密封部件614,该密封部件614抑制来自形成于杆71与杆贯通部611b之间的间隙的制冷剂泄漏。
第二流体流路412通过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与第二阀座部412c抵接而封闭。另外,第二流体流路412的节流开度伴随着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与第二阀座部412c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即,第二流体流路412的通路截面积伴随着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与第二阀座部412c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此外,第二流体流路412的通路截面积是与制冷剂流正交的截面的面积,是制冷剂流动的有效的通路截面积。
另外,第二阀支承部612是如下那样的引导部件:被收容于第二阀收容部414,支承第二阀芯部611以使得第二阀芯部611沿轴向AD位移。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阀支承部612与第二阀芯部611中的密封部611a的相反侧的部位连结。
在第二阀支承部612形成有均压通路612a。该均压通路612a是如下那样的制冷剂通路:用于将在第二流体流路412流动的制冷剂向第二阀收容部414导入,对作用于第二阀芯部611侧的制冷剂的压力和作用于第二阀支承部612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均压。
第二施力部件613是如下那样的施力部件:被收容于第二阀收容部414,由对第二阀芯部611和第二阀支承部612进行施力以封闭第二流体流路412的螺旋弹簧等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施力部件613配置为向靠近第二阀座部412c的方向按压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的作用力作用于第二阀部件60。具体而言,第二施力部件613配置为在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与第二阀座部412c抵接时也施加作用力。
驱动部70由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即,滑动运动)且输出的直动型的促动器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为通过驱动部70使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沿杆71的轴向位移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70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以及两阀全闭区域的范围使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位移。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是在关闭第二流体流路412的状态下打开第一流体流路411而对在第一流体流路411流动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调节的动作区域。另外,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是在关闭第一流体流路411的状态下打开第二流体流路412而对在第二流体流路412流动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调节的动作区域。此外,两阀全闭区域是关闭第一流体流路411和第二流体流路412这双方的动作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70作为主要的结构要素具备杆71、电动机72、输出轴73、减速机构74、自转防止机构75。
杆71是通过沿轴向AD移动而使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沿轴向AD位移的部件。杆71由沿着轴向AD延伸的棒状的部件构成,以其中心与阀轴心CL1一致的方式配置。杆71以贯通第一中间流路411b和第二中间流路412b这双方的方式配置。
在杆71的贯通连结部43的贯通孔431的部位的顶端侧的部位、即、与后述的输出轴73的内周面相对的输出侧端部711形成有外螺纹711a。外螺纹711a构成与形成于后述的输出轴73的杆收纳孔731的内螺纹731a螺合的外螺纹部。
杆71在轴向AD上输出侧端部711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按压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按压部712。第一按压部712是使克服第一施力部件5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作用于第一阀部件50的部位。
另外,在杆71的轴向AD上的输出侧端部711与第一按压部712之间设有按压第二阀部件60的第二按压部713。具体而言,第二按压部713设于杆71中的与第二阀芯部611的杆贯通部611b相对的部位和与第一阀芯部511的杆收纳部511b相对的部位之间。
第二按压部713是使克服第二施力部件6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作用于第二阀部件60的部位。第二按压部713以向杆71的径向RD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圆盘状。
此外,在杆71的外周侧部位中的与外壳侧槽部432相对的部位形成有杆侧槽部714。杆侧槽部714以沿着轴向AD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杆71的外周面。
并且,在形成于外壳侧槽部432与杆侧槽部714之间的空间配置有旋转限制部件715。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侧槽部432、杆侧槽部714、旋转限制部件715构成对由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杆71的旋转进行限制的自转防止机构75。
接着,电动机72是通过通电来产生旋转驱动力的部件。如图7所示,电动机72与外壳40的连结部43连结。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2由根据输入信号(例如,脉冲信号)来控制旋转角度的步进电动机构成。电动机72作为主要的结构要素具备罩720、定子721、转子722。
罩720是覆盖转子722的部件,相对于外壳40的连结部43气密和液密地接合。罩720的轴向AD上的截面形状形成为U字状。
定子721由未图示的多个线圈构成,是产生施加至转子722的旋转磁场的部件。定子721为经由未图示的配线供电的结构。
在此,若将定子721配置于罩720的内侧,则需要将使向定子721通电的通电用的配线通过的孔等设于罩720。由于相对于罩720设置孔成为使罩720的内部的密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不优选。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包围罩720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定子721。即,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72的定子721配置于以密闭状态收容转子722的罩720的外侧。
转子722是在由定子721产生的旋转磁场同步地旋转的圆环状的部件。转子722配置于罩720的内侧。在转子722的连结部43侧的端部设有相对于阀轴心CL1偏心的偏心轴723。
输出轴73是相对于杆71输出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的部件。如图8所示,在输出轴73形成有收纳杆71的输出侧端部711的杆收纳孔731。
杆收纳孔731由沿着阀轴心CL1延伸的有底孔构成。在杆收纳孔731形成有内螺纹731a。本实施方式的内螺纹731a构成与形成于杆71的输出侧端部711的外螺纹711a啮合的内螺纹部。
输出轴73的形成有杆收纳孔731的部位配置于转子722的内侧,以使得内螺纹731a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转子722的内侧。即,内螺纹731a形成于输出轴73中的位于转子722的内侧的部位。
在此,在输出轴73旋转时,本实施方式的杆71通过杆71的外螺纹711a与输出轴73的内螺纹731a啮合而沿轴向AD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杆71的外螺纹711a和输出轴73的内螺纹731a构成将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杆71的轴向的推力的进给丝杠机构70a。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70的进给丝杠机构70a构成于电动机72的转子722的内侧,驱动部70成为进给丝杠机构70a和电动机72在轴向AD上不重叠的配置结构。
如图6和图7所示,输出轴73成为经由减速齿轮740与转子722的偏心轴723连接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出轴73的轴向AD的连结部43侧的端部形成有沿径向RD延伸的圆盘状的凸缘部732。在凸缘部732沿周向排列地形成有多个向轴向AD的连结部43的相反侧突出的旋转传递销732a。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传递销732a配置于转子722的外侧,以使得在杆71的轴向AD上不与转子722重叠。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传递销732a配置为在杆71的径向RD上与转子722的偏心轴723重叠。
减速齿轮740是与连结部43的内齿轮433一起构成减速机构74的部件,减速机构74对来自电动机72的旋转输出进行减速且将旋转输出向输出轴73传递。
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74构成为包含:内齿轮433,该内齿轮433形成于外壳40中的覆盖转子722的外周侧的部位的内侧;以及外齿轮742,该外齿轮742在外周侧形成有多个与内齿轮433的内齿啮合的外齿。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70的减速机构74构成于电动机72的转子722的外侧,驱动部70成为减速机构74和电动机72在轴向AD上不重叠的配置结构。
具体而言,减速机构74的外齿轮742由具有比转子722大的外径并且具有比转子722的偏心轴723的外径大的内径的齿轮构成。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70配置为输出轴73的内螺纹731a、转子722的偏心轴723以及减速机构74的内齿轮433和外齿轮742在杆71的径向RD上彼此重叠。
如图9所示,减速齿轮740在偏心轴723的轴线CL2的中心形成有供偏心轴723镶嵌的贯通孔741。另外,在减速齿轮740设有外齿轮742,该外齿轮742在外侧形成有多个圆弧状的外齿。本实施方式的外齿轮742和内齿轮433各自的齿形状通过旋轮线构成,外齿轮742和内齿轮433啮合。
本实施方式的外齿轮742由外齿的齿数比内齿轮433的齿数少一个的齿轮构成。另外,在减速齿轮740的与旋转传递销732a对应的部位形成有销孔743,该销孔743形成为直径比旋转传递销732a的外径大。减速齿轮740的自转成分经由镶嵌于销孔743的旋转传递销732a向输出轴73传递。
在此,图1所示的集成阀30的第一流量控制部301由流路形成部41的第一流体流路411、第一阀部件50、驱动部70构成。另外,第二流量控制部302由流路形成部41的第二流体流路412、第二阀部件60、驱动部70构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为第一流量控制部301和第二流量控制部302共用驱动部70的结构。
接着,对集成阀3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集成阀30中,杆71通过驱动部70的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沿轴向AD移动,从而第一阀部件50和第二阀部件60位移。
具体而言,若向电动机72的定子721通电,则转子722通过由定子721产生的旋转磁场而旋转规定角度。此时,转子722的偏心轴723绕阀轴心CL1公转。
连接于转子722的偏心轴723的减速齿轮740在外齿轮742与连结部43的内齿轮433啮合的状态下与偏心轴723一起绕阀轴心CL1公转。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齿轮742的齿数比内齿轮433的齿数少。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齿轮742的齿数比内齿轮433的齿数少一个。另外,内齿轮433是设于连结部43的固定齿轮。
因此,减速齿轮740不仅公转,也一边使转子722的旋转输出大幅地减速一边自转。即,减速齿轮740的外齿轮742在与转子722的偏心部723同步地公转时根据内齿的齿数与外齿的齿数的差值而自转。该减速齿轮740的自转成分经由旋转传递销732a向输出轴73传递,因此输出轴73旋转。
并且,伴随着输出轴73的旋转,输出轴73的内螺纹731a和杆71的外螺纹711a啮合,从而杆71沿轴向AD移动。此时,由于杆71的旋转被自转防止机构75限制,因此杆71不旋转而沿轴向AD移动。
如图10所示,杆71的移动量根据电动机72的旋转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能够设定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两阀全闭区域以及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此外,图10中,杆71将第一流体流路411全开的位置中的杆71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将与该基准位置的距离设为杆71的移动量。
在此,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杆71从图6所示的位置向靠近封闭部42侧的方向移动,从而杆71的第一按压部712与第一阀部件50抵接。并且,克服第一施力部件5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作用于第一阀部件50。由此,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a从第一阀座部411c离开,第一流体流路411被开放。
另外,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杆71的第二按压部713从第二阀部件60离开。因此,克服第二施力部件6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不作用于第二阀部件60。由此,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与第二阀座部412c抵接,第二流体流路412被封闭。
这样一来,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在第二流体流路412被封闭的状态下,第一流体流路411打开来调节在第一流体流路411流动的流体的流量。
接着,在成为两阀全闭区域的范围内,杆71向图6所示的位置移动,从而杆71的第一按压部712从第一阀部件50离开,并且杆71的第二按压部713从第二阀部件60离开。因此,克服第一施力部件5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不作用于第一阀部件50,克服第二施力部件6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不作用于第二阀部件60。由此,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a与第一阀座部411c抵接,并且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与第二阀座部412c抵接,第一流体流路411和第二流体流路412这双方被封闭。
这样一来,在成为两阀全闭区域的范围内,成为第一流体流路411和第二流体流路412这双方被封闭的状态。
另外,在成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杆71从图6所示的位置向靠近连结部43侧的方向移动,从而杆71的第二按压部713与第二阀部件60抵接。并且,克服第二施力部件6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作用于第二阀部件60。由此,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从第二阀座部412c离开,第二流体流路412被开放。
另外,在成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杆71的第一按压部712从第一阀部件50离开。因此,克服第一施力部件5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不作用于第一阀部件50。由此,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a与第一阀座部411c抵接,第一流体流路411被封闭。
这样一来,在成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在第一流体流路411被封闭的状态下,第二流体流路412打开来调节在第二流体流路412流动的流体的流量。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具备:进给丝杠机构70a,该进给丝杠机构70a将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杆71的轴向AD的推力;以及自转防止机构75,该自转防止机构75对由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杆71的旋转进行限制。
这样一来,若设为通过设于杆71和输出轴73的外螺纹711a和内螺纹731a来构成进给丝杠机构70a并且通过自转防止机构75来限制杆71的旋转的结构,则能够抑制由杆71的旋转产生的动力损失。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与杆71一边旋转一边沿轴向AD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通过驱动部70使各阀部件50、60位移时的动力的传递效率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自转防止机构75由外壳侧槽部432、杆侧槽部714以及旋转限制部件715构成。由此,即使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输出轴73作用于杆71,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杆71的旋转。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成为在设于外壳40和杆71这双方的各槽部432、714之间配置有旋转限制部件715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集成阀30中的杆71的径向RD的体型增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具备对来自电动机72的旋转输出进行减速且将旋转输出向输出轴73传递的减速机构74。这样一来,若设为经由减速机构74将电动机72和输出轴73连结的结构,则与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对应的各阀部件50、60的位移量减小,因此能够实现各阀部件50、60的制冷剂的流量控制的精度提高。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减速机构74构成为包含在外周侧形成有多个圆弧状的外齿的外齿轮742、形成有多个与外齿轮742的外齿啮合的圆弧状的内齿的内齿轮433。
由此,能够抑制减速机构74中的减速齿轮740和内齿轮433的滑动,因此能够抑制减速机构74中的动力损失。因此,能够使驱动部70中的使各阀部件50、60位移时的动力的传递效率提高。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促动器成为将构成减速机构74的内齿轮433和外齿轮742配置于转子722的外周侧的结构。由此,成为减速机构74和转子722在轴向AD上不重叠的配置结构,因此能够实现驱动部70中的轴向AD的体型的小型化。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促动器中,能够增大内齿轮433的内径和外齿轮742的外径,因此与行星齿轮那样地在小径位置传递力的结构相比,在传递转矩时作用于各齿的力减小。
因此,通过减小内齿轮433和外齿轮742的厚度而能够减小减速机构74的轴向AD的体型。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促动器中的轴向AD的体型的小型化。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74能够由强度低的树脂构成内齿轮433和外齿轮742,因此能够实现促动器的成本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促动器的旋转传递销732a配置于转子722的外侧,以使得在杆71的轴向AD上不与转子722重叠。由此,能够实现促动器中的轴向AD的体型的小型化。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促动器配置为输出轴73的内螺纹731a、转子722的偏心轴723以及减速机构74的内齿轮433和外齿轮742在杆71的径向RD上彼此重叠。由此,能够使促动器中的轴向AD的体型充分地小型化。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促动器的电动机72的定子721配置于以密闭状态收容转子722的罩720的外侧。这样一来,若设为将定子721配置于罩720的外侧的结构,则能够防止因与定子721连接的配线等而导致罩720的内部的密封性降低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促动器的电动机72由步进电动机构成。
步进电动机能够进行不需要传感器类的开环控制,与需要反馈用的编码器等的伺服电动机等相比能够以零件件数少的简单的构造实现。因此,特别优选步进电动机作为本发明的促动器的电动机3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促动器具备自转防止机构74,因此即使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输出轴73作用于杆71,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杆71的旋转。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图15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将第一阀部件50中的与第一阀座部411c接触的密封部511c设为球面状的形状,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第一实施方式已说明的那样,集成阀30被应用于如下那样的制冷循环10:在将第一流体流路411全开时在第一流体流路411流动的流体的流量比在将第二流体流路412全开时在第二流体流路412流动的流体的流量少。在这样的装置中,与第二流体流路412相比第一流体流路411的节流开度的误差对流量产生大的影响。因此,第一流体流路411中的流量调节容易要求高的精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将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c设为球面状的形状。另外,第一阀座部411c中的与密封部511c对应的部位以与密封部511c线接触的方式通过C倒角成为圆锥状的形状。此外,第一阀座部411c中的与密封部511c对应的部位为密封部511c和第一阀座部411c接触的形状即可,例如,也可以成为圆筒状的形状。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不同部件构成第一阀芯部511和密封部511c。并且,由球体构成密封部511c。另外,设有对第一阀芯部511向径向RD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圆筒状的引导部514。
这样一来,通过将第一阀部件50的密封部511c设为球面状的形状,从而即使产生密封部511c的轴偏差等,也能够确保第一阀部件50的密封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一流体流路411的全闭时的制冷剂的泄漏,能够实现第一流体流路411中的流量调节的精度提高。
在此,在将第一阀部件50的密封部511c设为球面状的形状的情况下,存在制冷剂的流量相对于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的节流开度的变化程度过大的担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体流路411中的从第一流入口30a至第一阀座部411c的流路设置与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阀芯部511接近的低间隙部515。具体而言,低间隙部515设定于第一阀芯部511的引导部514的外壁与第一中间流路411b的内壁之间。
在此,图12是表示第一阀芯部511与第一阀座部411c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第一阀芯部511从第一阀座部411c稍微离开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第一阀芯部511从第一阀座部411c大幅地离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在第一阀芯部511从图12所示的状态向图13所示的状态位移时,低间隙部515的流路长度变短第一阀芯部511的位移量δ1的量。即,在第一阀芯部511从图12所示的状态向图13所示的状态位移时,低间隙部515的流路长度从L变为L-δ1。
此外,在第一阀芯部511从图12所示的状态向图14所示的状态位移时,低间隙部515的流路长度变短第一阀芯部511的位移量δ2的量。即,在第一阀芯部511从图12所示的状态向图14所示的状态位移时,低间隙部515的流路长度从L变为L-δ2。此外,位移量δ2比位移量δ1大(δ2>δ1)。
这样一来,低间隙部515构成为流路长度伴随着第一阀芯部511从第一阀座部411c离开而变短,并且流路长度伴随着第一阀芯部511靠近第一阀座部411c而变长。即,低间隙部515构成为流路阻力伴随着第一阀芯部511从第一阀座部411c离开而减小,流路阻力伴随着第一阀芯部511靠近第一阀座部411c而增大。
低间隙部515设定为,在将第一流体流路411的流量调节到规定流量以下的低流量区域中,低间隙部515的流通阻力比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的流通阻力小。
另外,低间隙部515设定为,在将第一流体流路411的流量调节为比规定流量多的流量的高流量区域中,低间隙部515的流通阻力比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的流通阻力大。
图15是对如下变化分别进行估算的估算结果:在使第一阀部件50位移时,第一流体流路411的流量相对于低间隙部515的流路长度的变化;以及在使第一阀部件50位移时,第一流体流路411的流量相对于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的节流开度的变化。此外,图15所示的一点划线表示第一流体流路411的流量相对于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的节流开度的变化。另外,图15所示的二点划线表示第一流体流路411的流量相对于低间隙部515的流路长度的变化。
如图15所示,第一流体流路411的流量相对于低间隙部515的流路长度的变化程度比第一流体流路411的流量相对于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的节流开度的变化程度小。
并且,在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中的低流量区域中,在低间隙部515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在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多。
另一方面,在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中的高流量区域中,在低间隙部515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在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少。
根据图15的估算结果,在使第一阀部件50沿轴向AD位移时,如图15的实线所示,第一流体流路411的流量变化。即,在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的低流量区域中,第一流体流路411的流量根据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的节流开度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在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的高流量区域中,第一流体流路411的流量根据低间隙部515的流路长度的变化而变化。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阀部件50的密封部511c的形状设为球面状,因此,即使产生轴偏差等,也能够确保第一阀部件50的密封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一流体流路411的全闭时的制冷剂泄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体流路411设置低间隙部515。并且,在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中的低流量区域中,低间隙部515的流通阻力设定为比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的流通阻力小。在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中的高流量区域中,低间隙部515的流通阻力设定为比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的流通阻力大。
由此,仅在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制冷剂的流量调节难以进行的情况下,也能够由低间隙部515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微调节。其结果是,能够高精度地实施第一流体流路411中的制冷剂的流量调节。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将第一阀芯部511中的密封部511d设为平坦状的形状,这一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阀部件50的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d设为平坦状的形状,并且将第一阀座部411c中的与密封部511d对应的部位也设为平坦状的形状。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不同部件构成第一阀芯部511和密封部511d。并且,密封部511d构成为,将与第一阀座部411c接触的部位设为平坦形状,将与第一阀芯部511接触的部位设为向第一阀芯部511侧突出的曲面形状。
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一流体流路411设置低间隙部515。因此,仅在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制冷剂的流量调节难以进行的情况下,也能够由低间隙部515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微调节。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图23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设为在第二阀芯调节区域的范围内,能够变更杆71相对于电动机72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的结构,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集成阀30中,由于在节流开度微小时流量的误差大,因此需要在节流开度微小时以低速控制,在一定程度节流开度增大时以高速控制直到全开。
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一阀座部411c的开口径D1比第二阀座部412c的开口径D2小。并且,在第一流体流路411流动的流量比在第二流体流路412流动的流量少。因此,优选以低速控制第一阀部件50与第一阀座部411c之间的节流开度。
另一方面,关于第二阀部件60与第二阀座部412c之间的节流开度,在第二流体流路412流动的流体的流量成为比规定流量多的流量的高流量区域的范围内,优选以高速控制直到全开。
因此,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设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中的高流量区域中的杆71相对于电动机72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的增加程度与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中的低流量区域相比增大的结构。以下,参照图18、图19对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8、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杆71由主轴部710和筒状部718构成,其中,主轴部710设有第一按压部712和第二按压部713,筒状部718以包围主轴部710的外周侧的方式形成为筒状。
在杆71的主轴部710的与输出轴73的内周面相对的部位设有:输出侧端部716,该输出侧端部716在外周侧形成有第一外螺纹716a;以及缩径部717,该缩径部717与输出侧端部716相比直径缩小。形成于主轴部710的第一外螺纹716a构成与形成于后述的输出轴73的杆收纳孔731A的第一内螺纹731b啮合的外螺纹部。
缩径部717是能够沿轴向AD滑动地支承筒状部718的部位。在缩径部717的与筒状部718相对的部位形成有沿着轴向AD延伸的缩径侧槽部717a。
筒状部718是在杆71的轴向AD上与主轴部710抵接且使主轴部710沿杆AD的轴向位移的部件。筒状部718的内周径比缩径部717的外周径大且比输出侧端部716的外周径小,以使得筒状部718可与形成于主轴部710的输出侧端部716与缩径部717之间的阶梯部抵接。
筒状部718在与输出轴73的内周面相对的外周侧部位形成有第二外螺纹718a。第二外螺纹718a构成与形成于后述的输出轴73的杆收纳孔731A的第二内螺纹731c啮合的外螺纹部。
另外,筒状部718在与缩径侧槽部717a相对的内周侧部位形成有筒侧槽部718b。筒侧槽部718b形成为沿着杆71的轴向AD延伸。
并且,在形成于缩径侧槽部717a与筒侧槽部718b之间的空间配置有对筒状部718的旋转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718c。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缩径侧槽部717a、筒侧槽部718b以及限制部件718c来阻止筒状部718与输出轴73一起旋转。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出轴73形成有收纳主轴部710的输出侧端部716和筒状部718的杆收纳孔731A。本实施方式的杆收纳孔731A由沿着阀轴心CL1延伸的贯通孔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杆收纳孔731A形成有设定为彼此不同的螺距的第一内螺纹731b和第二内螺纹731c。
第一内螺纹731b构成与形成于主轴部710的输出侧端部716的第一外螺纹716a啮合的内螺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外螺纹716a和第一内螺纹731b构成第一进给丝杠机构70a。
第一进给丝杠机构70a在成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高流量区域的范围,通过第一外螺纹716a与第一内螺纹731b的啮合而将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杆71的轴向AD的推力。
第二内螺纹731c构成与形成于筒状部718的第二外螺纹718a啮合的内螺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外螺纹718a和第二内螺纹731c构成第二进给丝杠机构70b。
第二进给丝杠机构70b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两阀全闭区域以及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低流量区域的范围,通过第二外螺纹718a与第二内螺纹731c的啮合将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杆71的轴向AD的推力。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外螺纹716a和第一内螺纹731b的螺距比第二外螺纹718a和第二内螺纹731c的螺距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第三施力部件76,该第三施力部件76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两阀全闭区域以及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低流量区域的范围对主轴部710施力,以避免第一外螺纹716a和第一内螺纹731b啮合。第三施力部件76配置于主轴部710中的第一按压部712的相反侧的端部与罩720之间。
通过这些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杆71相对于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高流量区域中的电动机72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的增加程度相比于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低流量区域增大。
接着,参照图20~图23对本实施方式的集成阀3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图20是图17所示的图示A1处的集成阀30的剖视图。图21是图17所示的图示A2处的集成阀30的剖视图。图22是图17所示的图示A3处的集成阀30的剖视图。图23是图17所示的图示A4处的集成阀30的剖视图。
首先,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如图20所示,杆71的主轴部710通过第二外螺纹718a与第二内螺纹731c的啮合而向靠近封闭部42侧的方向移动。并且,主轴部710的第一按压部712与第一阀部件50抵接,克服第一施力部件5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作用于第一阀部件50。
由此,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a从第一阀座部411c离开,第一流体流路411被开放。
另外,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主轴部710的第二按压部713从第二阀部件60离开。因此,克服第二施力部件6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不作用于第二阀部件60。由此,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与第二阀座部412c抵接,第二流体流路412被封闭。
这样一来,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在第二流体流路412被封闭的状态下,第一流体流路411打开,从而调节在第一流体流路411流动的流体的流量。
接着,在成为两阀全闭区域的范围内,主轴部710通过第二外螺纹718a与第二内螺纹731c的啮合而从图20所示的位置向图21所示的位置移动。并且,第一按压部712从第一阀部件50离开,并且第二按压部713从第二阀部件60离开。因此,克服第一施力部件5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不作用于第一阀部件50,克服第二施力部件6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不作用于第二阀部件60。由此,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a与第一阀座部411c抵接,并且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与第二阀座部412c抵接,第一流体流路411和第二流体流路412这双方被封闭。
这样一来,在成为两阀全闭区域的范围内,成为第一流体流路411和第二流体流路412这双方被封闭的状态。
另外,在成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低流量区域的范围内,主轴部710通过第二外螺纹718a与第二内螺纹731c的啮合而从图21所示的位置向图22所示的位置移动。并且,主轴部710的第二按压部713与第二阀部件60抵接,克服第二施力部件6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作用于第二阀部件60。由此,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从第二阀座部412c离开,第二流体流路412被开放。
另外,在成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主轴部710的第一按压部712从第一阀部件50离开。因此,克服第一施力部件513的作用力的按压力不作用于第一阀部件50。由此,第一阀芯部511的密封部511a与第一阀座部411c抵接,第一流体流路411被封闭。
这样一来,在成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低流量区域的范围内,在第一流体流路411被封闭的状态下,第二流体流路412打开,从而调节在第二流体流路412流动的流体的流量。
接着,在成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高流量区域的范围内,通过第一外螺纹716a和第一内螺纹731b啮合,从而主轴部710从图22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图23所示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外螺纹716a和第一内螺纹731b的螺距比第二外螺纹718a和第二内螺纹731c的螺距大。因此,在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高流量区域中,杆71相对于电动机72的旋转角度的移动量的增加程度与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低流量区域相比增大。由此,第二阀芯部611的密封部611a从第二阀座部412c大幅地离开,从而在第二流体流路412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大。
然而,在成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高流量区域的范围内,通过第一外螺纹716a和第一内螺纹731b啮合而主轴部710移动,并且通过第二外螺纹718a与第二内螺纹731c的啮合筒状部718也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螺纹716a和第一内螺纹731b的螺距比第二外螺纹718a和第二内螺纹731c的螺距大。因此,在成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高流量区域的范围内,在主轴部710与筒状部718的接触被解除的状态下,主轴部710和筒状部718分别移动。即,在成为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高流量区域的范围内,在来自筒状部718的按压力不作用于主轴部710的状态下,主轴部710和筒状部718分别移动。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那样的结构:在成为第二阀芯调节区域的低流量区域的范围内,通过螺距小的第二外螺纹718a和第二内螺纹731c的啮合而将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杆71的轴向AD的推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那样的结构:在成为第二阀芯调节区域的高流量区域的范围内,通过螺距大的第一外螺纹716a和第一内螺纹731b的啮合而将电动机72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杆71的轴向AD的推力。
由此,能够在第二流体流路412中的第二阀部件60与第二阀座部412c之间的节流开度微小时以低速控制,在一定程度节流开度增大时以高速控制直到全开。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4、图25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轴部710中的与筒状部718抵接的部位设置弹性部件719,这一点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
在此,理想的是,在第二阀芯调节区域中,在从低流量区域向高流量区域转变的时机,主轴部710的第一外螺纹716a和输出轴73的第一内螺纹731b开始啮合。
然而,实际上,在第二阀芯调节区域中,存在主轴部710的第一外螺纹716a和输出轴73的第一内螺纹731b开始啮合的时机相对于从低流量区域向高流量区域转变的时机晚。
在从第二阀芯调节区域中的低流量区域向高流量区域转变的时机,主轴部710和筒状部718接触。因此,存在如下担忧:在第一外螺纹716a未与第一内螺纹731b啮合时,主轴部710因来自筒状部718的按压力移动,第一外螺纹716a和第一内螺纹731b被压溃。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图25所示,在主轴部710中的与筒状部718接触的部位配置有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719。该弹性部件719起到在过度的按压力从筒状部718作用于主轴部710时降低该按压力的缓冲部件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部件719,采用具有沿轴向AD贯通的贯通孔的弹性垫圈。此外,作为弹性部件719,不限定于弹性垫圈,也可以采用其他部件。
其他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主轴部710与筒状部718之间夹装弹性部件719的结构。由此,即使过度的按压力从筒状部718作用于主轴部710,也能够由弹性部件719降低该按压力。因此,能够防止起因于相对于主轴部710的来自筒状部718的过度的按压力而第一外螺纹716a和第一内螺纹731b被压溃。
(第六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促动器即驱动部70应用于集成阀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其中,集成阀30具有两个流入口30a、30b以及一个流出口30c,对从一方的流入口30a、30b流入的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即,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驱动部70的应用对象不依存于流量控制阀的流入口的数量和流出口的数量。
例如,如图26所示,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已说明的驱动部70能够用作相对于外壳110形成有单一的流入口111和流出口112的流量控制阀100中的阀部件120的驱动构件。
这样地构成的流量控制阀100具备与在第一实施方式已说明的驱动部70相同的促动器,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部70同样地,能够实现轴向AD的体型的小型化。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例如,本发明的电动式流量控制阀和促动器能够如下那样地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进给丝杠机构70a、70b,对在杆71侧设有外螺纹部且在输出轴73侧设有内螺纹部的电动式流量控制阀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进给丝杠机构70a、70b也可以设为在杆71侧设有内螺纹部且在输出轴73侧设有外螺纹部的结构。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由外壳侧槽部432、杆侧槽部714以及旋转限制部件715构成自转防止机构7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自转防止机构75也能够通过例如在杆71和外壳40的一方的部件设置沿径向RD突出的销,并且在另一方的部件设置与一方的部件的销对应的槽部而实现。
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优选在集成阀30的驱动部70追加减速机构74,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设置减速机构74。另外,减速机构74也可以通过行星齿轮等构成。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采用步进电动机作为构成集成阀30的驱动部70的电动机7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作为驱动部70的电动机72,例如,也可以采用伺服电动机。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集成阀30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制冷循环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集成阀30也可以应用于被用于车辆以外的空调装置、热水器等。另外,集成阀30不限定于制冷循环,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冷却水回路等。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促动器即驱动部70应用于对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设备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促动器即驱动部70的应用对象也能够应用于对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设备以外的设备。
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促动器优选设为输出轴73的内螺纹731a、转子722的偏心轴723以及减速机构74的内齿轮433和外齿轮742在杆71的径向RD上彼此重叠的配置方式,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促动器也可以为转子722的偏心轴723和输出轴73的内螺纹731a在杆71的径向RD彼此不重叠的配置方式。
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促动器优选设为旋转传递销732a配置于转子的外侧以使得传递销732a在杆71的轴向AD上不与转子722重叠的方式,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促动器也可以成为旋转传递销732a和转子722的偏心轴723在杆71的轴向AD上重叠的配置方式。
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确保罩720的内部的密封性的基础上,优选将定子721配置于罩720的外侧,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定子721也可以配置于罩720的内侧。在设为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经由气密性和液密性优良的密封连接器等将定子721与外部的配线等连接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及原理上明显为必须的情况等之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以及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及原理上明显地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其特定的数值。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结构要素等的形状和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形状和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限定于其形状和位置关系等。
(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在能够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把握的技术思想中包含以下的事项。即,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电动式流量控制阀应用于如下那样的装置:在将第一流体流路全开时在第一流体流路流动的流体的流量比在将第二流体流路全开时在第二流体流路流动的流体的流量少。
在第一流体流路中的从第一流入口至第一阀座部的流路设有相对于第一阀部件接近的低间隙部。低间隙部构成为低间隙部的流路长度伴随着第一阀部件从第一阀座部离开而变短,低间隙部的流路长度伴随着第一阀部件接近第一阀座部而变长。
并且,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中的将流体的流量调节到规定流量以下的低流量区域的范围内,低间隙部中的流体的流通阻力比第一阀部件与第一阀座部之间的流体的流通阻力小。另外,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中的将流体的流量调节为比规定流量多的流量的高流量区域的范围内,低间隙部中的流体的流通阻力比第一阀部件与第一阀座部之间的流体的流通阻力大。
根据第二观点,电动式流量控制阀的第一阀部件中的与第一阀座部接触的密封部成为球面状的形状。
根据第三观点,电动式流量控制阀的第一阀部件中的与第一阀座部接触的密封部成为平坦状的形状。并且,第一阀座部的与第一阀部件的密封部对应的部位成为平坦状的形状。
Claims (13)
1.一种电动式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40),该外壳在内部形成有第一流体流路(411)和第二流体流路(412),其中,所述第一流体流路将从第一流入口(30a)流入的流体向使流体向外部流出的流出口(30c)引导,所述第二流体流路将从第二流入口(30b)流入的流体向所述流出口引导;
第一阀部件(50),该第一阀部件与第一阀座部(411c)相对地配置,在与所述第一阀座部抵接时关闭所述第一流体流路,在从所述第一阀座部离开时打开所述第一流体流路,其中,所述第一阀座部形成于所述外壳中的形成所述第一流体流路的部位;
第二阀部件(60),该第二阀部件与第二阀座部(412c)相对地配置,在与所述第二阀座部抵接时关闭所述第二流体流路,在从所述第二阀座部离开时打开所述第二流体流路,其中,所述第二阀座部形成于所述外壳中的形成所述第二流体流路的部位;以及
驱动部(70),该驱动部在成为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以及两阀全闭区域的范围内,使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位移,其中,所述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是在关闭所述第二流体流路的状态下打开所述第一流体流路而对在所述第一流体流路流动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调节的区域,所述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是在关闭所述第一流体流路的状态下打开所述第二流体流路而对在所述第二流体流路流动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调节的区域,所述两阀全闭区域是关闭所述第一流体流路和所述第二流体流路这双方的区域,
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以同轴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驱动部构成为包含:
杆(71),该杆通过沿着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的轴线(CL1)移动,从而在成为所述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所述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以及所述两阀全闭区域的范围内使所述第一阀部件和所述第二阀部件位移;
电动机(72),该电动机通过通电来产生旋转驱动力;
输出轴(73),该输出轴向所述杆输出所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
进给丝杠机构(70a、70b),该进给丝杠机构由内螺纹部(731a~731c)和外螺纹部(711a、716a、718a)构成,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所述杆的轴向的推力,其中,所述内螺纹部设于所述输出轴和所述杆中的一方的部件,所述外螺纹部设于所述输出轴和所述杆中的另一方的部件且与所述内螺纹部啮合;以及
自转防止机构(75),该自转防止机构限制由所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所述杆的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转防止机构具有:
外壳侧槽部(432),该外壳侧槽部以沿所述杆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外壳中的与所述杆的外周侧部位相对的内周侧部位;
杆侧槽部(714),该杆侧槽部以沿所述杆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杆中的所述外周侧部位;以及
旋转限制部件(715),该旋转限制部件配置于所述外壳侧槽部和所述杆侧槽部之间所形成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式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具备减速机构(74),该减速机构对来自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输出进行减速并将该旋转输出向所述输出轴传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式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机构构成为包含:外齿轮(742),该外齿轮在外周侧形成有多个圆弧状的外齿;以及内齿轮(433),该内齿轮形成有多个与所述外齿轮的外齿啮合的圆弧状的内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座部的开口径(D1)比所述第二阀座部的开口径(D2)小,
在所述输出轴,作为所述内螺纹部,形成有设定为彼此不同的螺距的第一内螺纹(731b)和所述第二内螺纹(731c),
所述杆具有:
主轴部(710),该主轴部设有第一按压部(712)和第二按压部(713),其中,所述第一按压部在成为所述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与所述第一阀部件抵接而使所述第一阀部件位移,所述第二按压部在成为所述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的范围内与所述第二阀部件抵接而使所述第二阀部件位移;以及
筒状部(718),该筒状部以包围所述主轴部的外周侧的方式形成为筒状,在所述杆的轴向上该筒状部与所述主轴部抵接而使所述主轴部向所述杆的轴向位移,
所述主轴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啮合的第一外螺纹(716a),
所述筒状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啮合的第二外螺纹(718a),
所述第一外螺纹和所述第一内螺纹的螺距比所述第二外螺纹和所述第二内螺纹的螺距大,
所述进给丝杠机构构成为:
在成为所述第一阀部件调节区域和所述两阀全闭区域的范围、以及成为所述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中的将流体的流量调节到规定流量以下的低流量区域的范围内,所述进给丝杠机构通过所述第二内螺纹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的啮合而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所述杆的轴向的推力,
在成为所述第二阀部件调节区域中的将流体的流量调节为比所述规定流量多的流量的高流量区域的范围内,所述进给丝杠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的啮合而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所述杆的轴向的推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式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轴部中的与所述筒状部抵接的部位之间配置有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719)。
7.一种促动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杆(71);
电动机(72),该电动机具有转子(722)和定子(721),该电动机通过通电来产生旋转驱动力,其中,所述转子具有偏心轴(723),所述定子产生施加至所述转子的旋转磁场;
输出轴(73),该输出轴向所述杆输出所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
进给丝杠机构(70a、70b),该进给丝杠机构由内螺纹部(731a~731c)和外螺纹部(711a、716a、718a)构成,该进给丝杠机构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所述杆的轴向的推力,其中,所述内螺纹部设于所述输出轴,所述外螺纹部设于所述杆且与所述内螺纹部啮合;
自转防止机构(75),该自转防止机构对由所述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产生的所述杆的旋转进行限制;以及
减速机构(74),该减速机构对来自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输出进行减速且将该旋转输出向所述输出轴传递,
所述电动机具有转子(722)和定子(721),其中,所述转子具有偏心轴(723),所述定子产生施加至所述转子的旋转磁场,
所述减速机构构成为包含:
内齿轮(433),该内齿轮形成于外壳(40)中的覆盖所述转子的外周侧的部位的内侧;以及
外齿轮(742),该外齿轮在外周侧形成有多个与所述内齿轮的内齿啮合的外齿,并且在与所述偏心部同步地公转时根据所述内齿的齿数与所述外齿的齿数的差值而自转,
所述外齿轮配置于所述偏心轴的外侧,并且经由旋转传递销(732a)与所述输出轴连结,以使得自转成分向所述输出轴传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传递销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外侧,以使得所述旋转传递销在所述杆的轴向上不与所述转子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配置为所述内螺纹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转子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减速机构配置为所述内螺纹部、所述偏心轴、所述内齿轮以及所述外齿轮在所述杆的径向上彼此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的所述定子配置于以密闭状态收容所述转子的罩(720)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由步进电动机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转防止机构具有:
外壳侧槽部(432),该外壳侧槽部以沿所述杆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外壳中的与所述杆的外周侧部位相对的内周侧部位;
杆侧槽部(714),该杆侧槽部以沿所述杆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杆中的所述外周侧部位;以及
旋转限制部件(715),该旋转限制部配置于所述外壳侧槽部和所述杆侧槽部之间所形成的空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68145 | 2015-08-27 | ||
JP2015-168145 | 2015-08-27 | ||
PCT/JP2016/070129 WO2017033589A1 (ja) | 2015-08-27 | 2016-07-07 | 電動式流量制御弁、アクチュエー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36372A true CN107636372A (zh) | 2018-01-26 |
CN107636372B CN107636372B (zh) | 2019-10-15 |
Family
ID=58101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33316.8A Active CN107636372B (zh) | 2015-08-27 | 2016-07-07 | 电动式流量控制阀、促动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31770B2 (zh) |
JP (2) | JP6604278B2 (zh) |
CN (1) | CN107636372B (zh) |
DE (1) | DE112016003889T5 (zh) |
WO (1) | WO2017033589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59792A (zh) * | 2018-02-13 | 2019-08-23 | 太平洋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阀 |
CN110397759A (zh) * | 2018-04-25 | 2019-11-01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节流装置 |
CN110529624A (zh) * | 2018-05-24 | 2019-12-03 | 厦门松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水路的结构和组合淋浴器的出水切换装置 |
CN111503324A (zh) * | 2020-02-13 | 2020-08-07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流体流量控制装置和燃气灶 |
CN111688471A (zh) * | 2019-03-11 | 2020-09-22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车辆用热管理模块及其工作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04278B2 (ja) * | 2015-08-27 | 2019-11-13 | 株式会社Soken | 電動式流量制御弁 |
JP7221883B2 (ja) * | 2017-06-30 | 2023-02-14 | ジャージャン サンフア オートモーティヴ コンポーネンツ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電動弁 |
JP6715879B2 (ja) * | 2018-05-17 | 2020-07-01 |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 三方切換弁 |
TWI667442B (zh) | 2018-08-01 | 2019-08-01 |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閥、膨脹閥及其步進控制方法 |
JP7105489B2 (ja) * | 2018-11-08 | 2022-07-25 |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 流路切換弁 |
JP7148381B2 (ja) * | 2018-12-10 | 2022-10-05 | 浜名湖電装株式会社 | 流量制御弁および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
DE102019113233A1 (de) * | 2019-05-20 | 2020-11-26 | HELLA GmbH & Co. KGaA | Getriebe für eine elektrische Vorrichtung und elektrische Vorrichtung |
DE102019128868A1 (de) * | 2019-10-25 | 2021-04-29 | Röchling Automotive SE & Co. KG | Aktive Vorrichtung mit Direktantrieb zur Veränderung von aerodynamischen Eigenschaften eines Fahrzeugs |
CN211820848U (zh) * | 2019-12-03 | 2020-10-30 | 合肥威尔燃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进气控制阀 |
CN112324949B (zh) * | 2020-11-10 | 2022-09-23 | 中核嘉华设备制造股份公司 | 一种哈氏合金旋塞阀及其使用方法 |
US11619429B2 (en) * | 2021-04-01 | 2023-04-04 | Emerson Electric Co. | Stepper motor control valves for refrigerant expansion and/or system controls |
JP7233757B2 (ja) * | 2021-06-14 | 2023-03-07 |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 電動弁 |
US11658544B2 (en) * | 2021-08-10 | 2023-05-2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or for controlling coolant flowrate to a rotor of an electric motor |
WO2023244727A1 (en) * | 2022-06-16 | 2023-12-21 | Lear Corporation | Vehicle seat assembly and subassemblies thereof |
US11976742B1 (en) | 2023-01-12 | 2024-05-07 | Magdrive Technologies, Inc. | Electromagnetically activated pipe valve |
CN116336214B (zh) * | 2023-05-31 | 2023-07-21 | 杭州杭辅电站辅机有限公司 | 一种自控式温度匹配阀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15258A (ja) * | 1992-02-07 | 1993-08-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二流体制御弁 |
CN1297518A (zh) * | 1999-03-26 | 2001-05-30 |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 电动阀 |
CN2568883Y (zh) * | 2002-09-10 | 2003-08-27 | 刘伟 | 电动阀门 |
EP1653132A1 (de) * | 2004-11-02 | 2006-05-03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Dreiwegeventil |
JP2006118723A (ja) * | 2004-10-19 | 2006-05-11 | Fuji Koki Corp | 電動弁 |
CN1865740A (zh) * | 2005-05-19 | 2006-11-22 |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 电动阀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15258A (en) | 1975-07-26 | 1977-02-04 | Nonami Yasuo | Relay circuit |
JPH0650444B2 (ja) * | 1983-02-28 | 1994-06-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一軸ならい装置 |
JPH10148420A (ja) * | 1996-11-18 | 1998-06-02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US6460567B1 (en) * | 1999-11-24 | 2002-10-08 | Hansen Technologies Corpporation | Sealed motor driven valve |
JP4579406B2 (ja) * | 2000-12-20 | 2010-11-10 | シーケーディ株式会社 | 流体制御バルブ |
JP4233817B2 (ja) * | 2002-06-20 | 2009-03-04 | 株式会社キッツ | バルブ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2004144151A (ja) * | 2002-10-23 | 2004-05-20 | Fuji Koki Corp | 流路切換弁 |
JP5740586B2 (ja) * | 2010-11-18 | 2015-06-24 | 株式会社テージーケー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駆動式の制御弁 |
JP5760204B2 (ja) * | 2011-02-07 | 2015-08-05 | 株式会社テージーケー | 制御弁 |
JP5988646B2 (ja) | 2012-03-28 | 2016-09-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三方弁およびその三方弁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
JP6311444B2 (ja) | 2014-05-16 | 2018-04-18 | 株式会社Soken | 流量制御弁 |
JP6455086B2 (ja) * | 2014-11-04 | 2019-01-23 | 株式会社Soken | 統合弁、制御装置、制御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車載装置 |
JP6604278B2 (ja) * | 2015-08-27 | 2019-11-13 | 株式会社Soken | 電動式流量制御弁 |
-
2016
- 2016-07-06 JP JP2016134349A patent/JP6604278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7-07 WO PCT/JP2016/070129 patent/WO201703358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7-07 DE DE112016003889.5T patent/DE112016003889T5/de not_active Ceased
- 2016-07-07 JP JP2017536664A patent/JP6399229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7-07 CN CN201680033316.8A patent/CN107636372B/zh active Active
- 2016-07-07 US US15/743,850 patent/US1073177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15258A (ja) * | 1992-02-07 | 1993-08-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二流体制御弁 |
CN1297518A (zh) * | 1999-03-26 | 2001-05-30 |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 电动阀 |
CN2568883Y (zh) * | 2002-09-10 | 2003-08-27 | 刘伟 | 电动阀门 |
JP2006118723A (ja) * | 2004-10-19 | 2006-05-11 | Fuji Koki Corp | 電動弁 |
EP1653132A1 (de) * | 2004-11-02 | 2006-05-03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Dreiwegeventil |
CN1865740A (zh) * | 2005-05-19 | 2006-11-22 |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 电动阀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59792A (zh) * | 2018-02-13 | 2019-08-23 | 太平洋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阀 |
CN110397759A (zh) * | 2018-04-25 | 2019-11-01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节流装置 |
CN110529624A (zh) * | 2018-05-24 | 2019-12-03 | 厦门松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水路的结构和组合淋浴器的出水切换装置 |
CN110529624B (zh) * | 2018-05-24 | 2022-08-16 | 漳州松霖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水路的结构和组合淋浴器的出水切换装置 |
CN111688471A (zh) * | 2019-03-11 | 2020-09-22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车辆用热管理模块及其工作方法 |
CN111503324A (zh) * | 2020-02-13 | 2020-08-07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流体流量控制装置和燃气灶 |
CN111503324B (zh) * | 2020-02-13 | 2022-02-01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流体流量控制装置和燃气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202569A1 (en) | 2018-07-19 |
US10731770B2 (en) | 2020-08-04 |
JP2017044336A (ja) | 2017-03-02 |
JP6604278B2 (ja) | 2019-11-13 |
JP6399229B2 (ja) | 2018-10-03 |
CN107636372B (zh) | 2019-10-15 |
WO2017033589A1 (ja) | 2017-03-02 |
JPWO2017033589A1 (ja) | 2017-12-28 |
DE112016003889T5 (de) | 2018-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36372B (zh) | 电动式流量控制阀、促动器 | |
CN105874288B (zh) | 热泵循环装置 | |
CN105764727B (zh) | 热泵系统 | |
WO2017022378A1 (ja) | 統合弁 | |
WO2013088946A1 (ja) | 流路切替弁、及びその流路切替弁を備えた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
JP6079397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用流量調整弁 | |
CN104704306B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CN103080621B (zh) | 步进电机驱动式的控制阀 | |
CN105308376A (zh) | 电动式膨胀阀 | |
CN107208949A (zh) | 集成阀和热泵循环 | |
WO2019026486A1 (ja) |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弁装置 | |
WO2014054229A1 (ja) |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用統合弁 | |
JP6149237B2 (ja) | 車両用冷暖房装置および膨張弁 | |
WO2019026487A1 (ja) | 統合弁装置 | |
JP6737380B1 (ja) | バルブ装置 | |
CN109895592A (zh) | 车用空气调节系统 | |
KR20140027282A (ko) | 제어 밸브 | |
EP2572910A1 (en) | Vehicle heating and cooling device | |
WO2012120843A1 (ja) | 車両用冷暖房装置 | |
JP5760204B2 (ja) | 制御弁 | |
JP5771800B2 (ja) | 制御弁 | |
JP2019100644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5629856B2 (ja) | 制御弁 | |
JP6311444B2 (ja) | 流量制御弁 | |
JP2012091578A (ja) | 車両用冷暖房装置および集合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116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Denso Co., 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company Applicant before: Denso Co., Ltd.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