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4357B - 可伸缩转向柱及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伸缩转向柱及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4357B
CN107614357B CN201680029579.1A CN201680029579A CN107614357B CN 107614357 B CN107614357 B CN 107614357B CN 201680029579 A CN201680029579 A CN 201680029579A CN 107614357 B CN107614357 B CN 1076143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lumn jacket
inner prop
column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95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4357A (zh
Inventor
杉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14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3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43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3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Abstract

转向柱(4a)构成为,通过将配置于前侧的内柱(10a)的后部和配置于后侧的外柱(11a)的前部以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从而使总长能够伸缩。在外柱(11a)的前端部的下方部分,利用在宽度方向上配置的带肩螺栓(56)旋转自如地支撑有辊(70)。辊(70)的外周面接触内柱(10a)的下表面。

Description

可伸缩转向柱及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能够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转向盘的前后位置的转向装置的可伸缩转向柱。
本申请基于2015年10月21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207040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入本文。
背景技术
如图21所示,用于向转向轮赋予舵角的转向装置构成为,将转向盘1的转动经由转向轴2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对左右的转向轮3赋予舵角。转向齿轮单元构成为,基于转向轴2的旋转使横拉杆6位移(进行推拉)。作为这样的转向装置,一直以来,已知能够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可伸缩式转向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48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伸缩转向柱,可得到较高的对前后位置调节的操作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可伸缩转向柱具备内柱和外柱。通过将内、外两柱中的配置于前侧的内柱的后部和配置于后侧的外柱的前部以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从而使总长能够伸缩。特别地,在该可伸缩转向柱中,在上述外柱的前部的下方部分(例如下端部)设有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通过(在使该内柱和上述外柱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接触上述内柱的下表面,从而防止上述外柱的后端部基于上述外柱的内周面与上述内柱的外周面的间隙而向下方倾斜(外柱的前端部基于该间隙向上方倾斜)。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提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转向柱、支撑托架、以及调节杆。转向轴通过将配置于前侧的内轴的后部和配置于后侧的外轴的前部以能够进行扭矩传递且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而构成。上述转向柱利用例如多个滚动轴承将上述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其内侧。上述支撑托架被支撑于车身,且具备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构成上述转向柱的外柱的前端部的一对支撑板部。上述调节杆插通在上述外柱的前端部沿该外柱的轴向形成的伸缩调节用长孔和分别形成于上述各支撑板部的通孔(在具备倾斜机构的情况下,将通孔做成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在不具备倾斜机构的情况下,将通孔做成简单的圆孔)。特别地,在该转向装置中,作为上述转向柱,使用本发明的可伸缩转向柱。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的转向装置具备:外柱,其具有筒体;内柱,其在上述筒体的至少一个端部被上述筒体包围,且上述外柱相对于上述内柱的相对性的轴向的位置能够调节;以及机构,其设于上述外柱,配置于上述筒体的上述端部的附近,且具有抵接于上述内柱的辊。一例中,上述机构能够在上述筒体的径向上具有弹性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能够提供可得到较高的对前后位置调节的操作感的可伸缩式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将一部分省略来表示的图1的A-O-O-A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将外柱及上托架取出并从后方且下方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外柱及上托架取出并从后方且上方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外柱及内柱(可伸缩转向柱)取出并从前方且下方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外柱取出并从前方且上方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外柱及内柱取出并从宽度方向一侧观察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将外柱及内柱取出并从宽度方向另一侧观察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7的下方观察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0是表示从图7的左侧观察的状态的前侧端面图。
图11是表示从图7的右侧观察的状态的后侧端面图。
图12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13是图7的C-C剖视图。
图14是图7的D-D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E部放大图。
图16是将构成推压部件的滚动轴承及轴环和螺栓取出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相当于图14的图。
图18是相当于图16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相当于图14的图。
图20是相当于图16的图。
图21是表示搭载于车辆的转向装置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一例的概略侧视图。
图23是图22的F-F剖视图。
图24是为了说明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问题点而表示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一例]
参照图1~1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进行说明。本例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盘1、转向轴2a、转向柱4a、紧固机构101、操舵力辅助装置(辅助装置、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5a、以及转向齿轮单元7。此外,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只要没有特别的定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就是指与组装转向柱4a的车辆(车身)相关的方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的定义,“轴向”就是指转向轴2a的轴向或外柱11a的轴向。
转向轴2a具有配置于相对靠前方的内轴8a和配置于相对靠后方的外轴9a。转向柱4a支撑于车身15a。例如,转向柱4a呈圆筒形状。可替代地,转向柱4a能够呈圆筒形状以外的形状。转向柱4a内装转向轴2a的至少一部分。在转向柱4a的内侧插通有转向轴2a。转向轴2a经由未图示的多个滚动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转向柱4a的内径侧。转向轴2a的一部分配置为突出至比上述转向柱4a的后端开口靠后方。在转向轴2a的后端部分固定有转向盘1(参照图21、22)。
在转向柱4a的前端部附近配置有用于赋予辅助力的成为动力源的电动马达32a(辅助装置5a)。电动马达32a支撑于在转向柱4a的前端部所固定的齿轮箱12a。内轴8a的一部分插入齿轮箱12a内。内轴8a的前端部与操舵力辅助装置5a的预定轴结合。例如,操舵力辅助装置5a中,经由扭杆等连结于预定轴的轴从齿轮箱12的前端面突出。电动马达32a的输出扭矩(辅助力)经由设于齿轮箱12a内的减速器而赋予转向轴2a。齿轮箱12a经由下托架14a支撑固定于车身15a。
本例中,转向装置具备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用于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位置调整机构的一例)及用于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可伸缩机构(位置调节机构的一例)双方。可替代地,转向装置能够具备可伸缩机构而不具备倾斜机构。
关于可伸缩机构,内轴8a和外轴9a能够传递旋转力地且能够在轴向上相对位移地组合。例如,转向轴2a具有花键卡合构造。通过内轴8a和外轴9a在轴向上相对位移(转向轴2a伸缩),从而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另外,在受到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上述相对位移来缩短转向轴2a的总长。转向柱4a具有配置于相对靠前的内柱10a和配置于相对靠后的外柱11a。内柱10a配置为,其一部分插入外柱11a,且内柱10a相对于外柱11a能够在轴向上相对移动。内柱10a的一部分被外柱9a包围。通过内柱10a与外柱11a的轴向的相对位置(内柱10a对外柱11a的插入长度)变化,从而转向柱4a的总长变化。换而言之,将配置于后方的外柱11a的前端部与配置于前方的内柱10a的后端部以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松弛地嵌合,从而使转向柱4a的总长能够伸缩。转向柱4a利用上托架(支撑托架)17a支撑于车身15a。外柱11a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上托架17a。支撑托架17a以在受到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能够脱离(脱落)的方式经由卡定盒18a支撑于车身15a。
关于倾斜机构,内柱10a的一端利用下托架14a经由齿轮箱12a支撑于车身15a。下托架14a以沿着宽度方向(与宽度方向实质上平行地)配置的倾斜轴16a为中心,且摆动自如地支撑齿轮箱12a。转向柱4a相对于车身15a被支撑为,能够进行以在宽度方向上设置的倾斜轴16a为中心的摆动位移。外柱11a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上托架17a。
本例中,上述外柱11a做成铝系合金、镁系合金等轻合金制,且具有如下结构,配置于前半部的框体(主体部分、被夹持部主体)34和配置于后半部的筒体(圆筒状部)35在轴向上排列且结合为一体。可替代地,外柱11a能够通过在轴向上结合铝系合金、镁系合金等轻合金制的框体(主体部分、被夹持部主体)34和碳钢板等铁系合金制的筒体(圆筒状部件)35而构成。可替代和/或可追加地,外柱11a能够具有其它材料和/或其它结构。框体34相对于上托架17a被支撑为,能够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在框体34的下表面形成有在轴向伸长的轴向狭缝(第一狭缝部)36。轴向狭缝36的前端部在框体34的前端面开口。而且,框体34的下半部中,在靠前端的部分及靠后端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在周向上伸长的周向狭缝37a、37b。前方侧的周向狭缝37a形成为与轴向狭缝36的靠前端的部分在周向上交叉的状态。后方侧的周向狭缝37b形成为与轴向狭缝36的后端部在周向上交叉的状态。在框体34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利用轴向狭缝36、周向狭缝37a、以及周向狭缝37b包围三方的夹紧部38。
关于各夹紧部38、38,通过轴向狭缝36及方向狭缝37a、37b,三侧连续地开放,剩余的一侧与框体34连接。即,在夹紧部38中,至少在沿着轴向分开排列的两侧和与轴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第一交叉方向。本例中,大致上下方向)的一侧形成有连续的非固定端。另外,夹紧部38中,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为固定端。换而言之,夹紧部38具有悬臂梁构造,该悬臂梁构造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固定端。与框体34的其它部分相比,至少夹紧部38宽度方向上的刚性较低,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能够将内径弹性地扩张收缩)。例如,各夹紧部38、38具有局部圆筒面状的内周面。夹紧部38、38设置为在轴向狭缝36的周向两侧相邻。夹紧部38、38呈在轴向及周向(或第一方向)上伸长的形状。在各夹紧部38、38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的下端部,以向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设有凸出板部(凸出部)39、39。在各凸出板部39、39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外侧面形成有接受紧固机构101的紧固力的作用面(第三面、第三作用面、按压面)40、40。例如,作用面40呈平坦面状。可追加地和/或可替换地,作用面40能够呈平坦状以外的形状。另外,在凸出板部39、39的上表面(壁的侧面)与夹紧部38、38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上的圆筒面状的上端部至中间部之间,设有加强肋51、51。在各侧,多个加强肋51(例如,在图中为五个)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伸长而设置,且在前后方向(轴向)上互相分离。此外,本例中,第一方向与车身的宽度方向交叉,并且相对于轴向正交。或者,第一方向能够相当于外柱11a的周向。可替代地,第一方向形成为相对于轴向以与正交不同的状态交叉的方向。第二方向设为与轴向及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紧固机构101的实质上的紧固方向也可以与第二方向一致。本例中,第二方向大致与车身的宽度方向一致。可替代地和/或可追加地,第二方向能够包含车身的宽度方向以外的方向。
外柱11a具有在第二方向(本例中,大概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的外柱11a的两侧之间搭拱的加强桥部(加强部、加强构造、加强部件)41。加强桥部41设置为,在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的外柱11a的两侧之间实质上连续地延伸,且将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的外柱11a的两侧之间物理性地连接。本例中,在框体34的下方部分,以从下方覆盖两夹紧部38、38的方式设有加强桥部41。加强桥部41与外柱11a设置为一体。加强桥部41具有加强板部42和一对连结部43a、43b。加强桥部41从宽度方向观察的形状呈大致U字形(コ字形)。加强板部42配置于夹紧部38、38的下方,且设置为在宽度方向及前后方向上伸长的状态。本例中,加强板部42具备:与外柱11a的中心轴平行地配置的平板部44;以及设置为从平板部44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下表面向下方伸长的状态的一对下方伸出部45、45。加强板部42呈剖面大致U字形(コ字形)。在加强板部42(平板部44)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切口46。在平板部44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下表面与下方伸出部45、45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之间,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设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三个)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平板状的加强用连结板52、52。
本例中,配置于相对靠前方的连结部43a设置为从加强板部42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切口46的两侧部分)向上方伸长。连结部43a连结于框体34的前端部下表面上的与周向狭缝37a的前侧相邻的部分且隔着轴向狭缝(第一狭缝部)36的周向两侧部分。另外,配置于相对靠后方的连结部43b设置为从加强板部42的后端部向上方伸长。连结部43b连结于框体34的后端部下表面上的与轴向狭缝36的后端部的后侧相邻的部分。可替代地和/或追加性地,加强桥部41能够具有与上述不同的结构。
本例中,外柱11a通过具备上述那样的加强桥部41,从而具有较高的扭转刚性。在加强桥部41与各夹紧部38、38之间形成有从宽度方向(第二方向)观察的形状为大致U字形(コ字形)的间隙(狭缝)47、47。各间隙47、47至少具有:在轴向(外柱11a的轴向、转向轴2a的轴向)上延伸的伸缩调节用长孔(轴向狭缝、第一狭缝部、第一通孔)21a、21a;以及与长孔21a、21a连续设置,且在与长孔21a、21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周向狭缝(第二狭缝部)37a、37b。夹紧部38、38与长孔21a、21a相邻设置。长孔21a、21a具有沿着轴向(外柱11a的轴向、转向轴2a的轴向)的长轴。长孔21a、21a形成存在于各夹紧部38、38的前端部(下端部)与加强板部42(平板部44)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调节杆24a在宽度方向上插通长孔21a、21a。
外柱11a具有设于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的每一个的作用面(第一面、第一作用面、第一抵接面、扭矩传递面)49a和作用面(第二面、第二作用面、第二抵接面、扭矩传递面)49b。作用面49a和作用面49b在作为与轴向(外柱11a的轴向、转向轴2a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的第一方向(第一交叉方向)上互相分开而配置。另外,在第一方向上,在作用面49a与作用面49b之间配置夹紧部38(及作用面40)。本例中,调节杆24a配置于第一方向上的作用面49a与作用面49b之间,夹紧部38的作用面40配置于第一方向上的作用面49a与调节杆24a之间。另外,轴向狭缝36(长孔21a)配置于第一方向上的作用面49a与作用面49b之间。本例中,作用于外柱11a的扭矩(扭转方向的力)可经由作用面49a及作用面49b传递至上托架17a的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
本例中,作用面49a配置于第一方向上的内柱10a的外形的范围内。作用面49b配置于第一方向上的内柱10a的外形的范围外。而且,作用面49b配置于外柱11a的筒体35的外形的范围外。另外,在第一方向上,作用面49a配置于内柱10a的中心轴的相对的近旁,作用面49b相对远离内柱10a的中心轴而配置。在外柱11a(框体34)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在第一方向(或上下方向)上与外柱11a的中心轴重合的部分,以向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有突条部50a、50a。突条部50a延伸地设置于外柱11a。在突条部50a的前端(宽度方向外侧面)设有作用面49a、49a。在下方伸出部45、45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上的下端部,以向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有突条部50b、50b。突条部50b设置为在外柱11a的轴向上延伸。在突条部50b的前端(宽度方向外侧面)设有作用面49b、49b。即,作用面49a、49b均呈在外柱11a的轴向上伸长的形状,且在轴向上具有比夹紧部38大的长度。例如,作用面49a及作用面49b分别呈平坦面状。可追加地和/或可替代地,作用面49a及作用面49b能够呈平坦状以外的形状。与夹紧部38、38相比,作用面49a、49b具有宽度方向上(第二方向)的较高的刚性。在下方伸出部45、45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突条部50b的上方),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设有多个(图示的例子中,六个)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53、53。
本例中,如图12所示,在未对外柱11a施加外力的状态(解除了紧固的状态(第二状态))下,设于上方的一对作用面49a、49a彼此的宽度尺寸Ha、设于下方的一对作用面49b、49b彼此的宽度尺寸Hb、以及夹紧部38、38的作用面40、40彼此的宽度尺寸Hc实质上相互相同(Ha=Hb=Hc)。即,在宽度方向一侧,作用面49a、作用面49b、以及作用面40位于同一假想平面上。另外,在宽度方向另一侧,作用面49a、作用面49b、以及作用面40位于同一假想平面上。作用面40、40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于作用面49a、49a与作用面49b、49b之间。可替代地,作用面49a、49a、作用面49b、49b、以及作用面40、40能够具有上述以外的配置关系。例如,在需要使夹紧部38、38的夹紧力上升的情况下等,能够使宽度尺寸Hc比宽度尺寸Ha及宽度尺寸Hb大(Hc>Ha=Hb)。
另外,本例中,如图7所示,配置于上方及下方的作用面49a、49b的前后方向尺寸(X、Z)比作用面40的前后方向尺寸(Y)大(X>Y,Z>Y)。另外,作用面49a的前后方向尺寸(X)与作用面49b的前后方向尺寸(Z)大致相同(X≈Z)。换而言之,从伸缩调节用长孔21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到作用面49a的前端缘部的距离设定为与从长孔21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到作用面49a的后端缘部的距离大致相同。作用面49b及作用面40的各自的前端缘部及后端缘部也与此相同。
夹紧部38的作用面40也可以呈相对于预定的对称轴实质上对称的形状,也可以相对于对称轴为非对称。另外,在轴向上,夹紧部38的中心(和/或作用面40的中心)也可以与作用面49a及作用面49b的各中心一致,也可以偏移。另外,夹紧部38的形状和/或构造也可以相对于作用面49a及作用面49b在轴向上偏置。例如,能够使夹紧部38的中心(和/或作用面40的中心)相对于外柱11a的作用面49a及作用面49b的各中心位于前方(或后方)。另外,在轴向上,伸缩调节用的长孔21a的中心也可以与作用面49a、作用面49b、以及作用面40的至少一个一致,也可以偏移。例如,能够使夹紧部38的作用面40的中心相对于长孔21a的中心位于前方。本例中,通过作用面40在轴向偏移,能够即使在转向盘1(参照图21)的前后位置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难以使调节柄26a的操作力变化。具体而言,在使转向盘1向后方侧最大限度位移的情况下,内柱10a的后端部与外柱11a的前端部的嵌合量比较短,作用面40紧固内柱10a的后端侧部分。在该情况下,内柱10a的后端侧部分的刚性比中间部的刚性低,因此,紧固反作用力比较低,调节柄26a的操作力比较低。因此,通过作用面40向前方偏移,从而成为按压内柱10a的比后端侧部分刚性高的中间部,得到较高的紧固反作用力。另外,在转向盘1位于相对靠前方,且内柱10a与外柱11a的嵌合量较大的状态下,随着前后位置的位置调节的内柱10a的刚性的变化相对较小,紧固反作用力的变化也较小。即,通过上述偏移,在整个位置调节范围中,抑制伴随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变化的调节柄26a的操作力的变化。
本例中,加强桥部41的连结部43a、43b的上端部与突条部50a、50b的前后方向两端部连续。但是,本例中,连结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位于(偏移至)比作用面49a、作用面49b、以及作用面40靠宽度方向内侧。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上托架17a的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实质上不抵接于连结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
本例中,在外柱11a设有用于保持外柱11a本身相对于内柱10a的姿势的支撑机构(姿势保持机构)105。支撑机构105具有辊70和能够旋转地支撑辊70的轴部58。辊70配置为,配置于外柱11a的筒体35的前端部的附近且抵接于内柱10a的周面。轴部58具有沿着与外柱11a的轴向交叉(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第二方向)的旋转轴,在外柱11a(框体34)的前端部的与轴向狭缝36的宽度方向一侧相邻的部分,以向下方伸出的状态(从连结部43a向前方伸出的状态)设有安装部54。在安装部54形成有平板状且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的螺纹孔55。对于安装部54,从宽度方向内侧悬臂式固定有在宽度方向(水平方向)上配置的带肩螺栓56。带肩螺栓56具有头部57和轴部58。在头部57形成有六角孔59。轴部58具有基端侧的大径部60和前端侧的小径部61。大径部60的外周面为圆筒面状。在小径部61的前半部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部62。形成于小径部61的阳螺纹部62与形成于螺纹孔55的内周面的阴螺纹部63螺纹结合,带肩螺栓56固定于安装部54。
在大径部60的周围设有滚动轴承(径向轴承)64。滚动轴承64具有分别为圆环状且金属制的外轮65及内轮66和转动体(例如球、滚子)67、67。转动体67、67转动自如地设于形成于外轮65的内周面的外轮轨道与形成于内轮66的外周面的内轮轨道之间。内轮66外嵌固定于大径部60。在小径部61的后半部外嵌有圆筒状的垫片(轴环)68。内轮66从带肩螺栓56的轴向两侧被夹持在垫片68与头部57之间。在外轮65的外周面外嵌有例如聚酰胺树脂(尼龙)、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等合成树脂制或橡胶制等弹性材料制的轴环69。本例中,辊(推压部件)70具有外轮65和轴环69,且能够在带肩螺栓56的周围旋转。本例中,以保持基准姿势的方式设定辊70相对于内柱10a的位置。例如,在内柱10a和外柱11a的中心轴彼此大概一致的状态(基准姿势)时,辊70的外周面抵接于内柱10a的下表面。更具体而言,辊70的上表面(上端面)抵接于内柱10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下表面。支撑机构(姿势保持机构)105基于辊70的材质、支撑构造(悬臂固定构造)、以及设置部位的构造(外柱11a的切口构造)等,相对于外柱11a的轴心弹性地支撑辊70。可替代地和/或可追加地,支撑机构105能够具有其它构造。
此外,本例中,对外柱11a的特别是基本的结构,进行从其它观点观察的情况下的简单的说明。在本例的外柱11a,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轴向狭缝36的状态与外柱11a一体地设有一对被夹持板部,且将两被夹持板部的前端部(下端部)彼此(利用相当于加强板部42的部分)在宽度方向上连结。另外,将两被夹持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做成大致平坦面状的紧固面。在各紧固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连通至外柱11a的内周面的大致U字形的间隙(狭缝)47、47,并将由该间隙47、47包围的部分设为各夹紧部38、38。另外,将各紧固面的上边及下边分别设为作用面49a、49b。
如图1、图28~图30所示,上托架(支撑托架)17a例如由钢、铝系合金等具有充分的刚性的金属板制成。上托架17a具有安装板部71和一对支撑板部22a、22a。安装板部71在通常时被支撑于车身15a。安装板部71构成为,基于二次碰撞等的冲击,安装板部71向前方脱离,并允许外柱11a向前方位移。在安装板部71的后端缘,以开口的状态形成有一对卡定切口72、72。在卡定切口72、72卡定有利用螺栓或螺柱等固定部件固定于车身15a的卡定盒18a。
支撑板部22a、22a设置为从安装板部71下垂。另外,支撑板部22a、22a设置为,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外柱11a的前端部(框体34及加强桥部41)的状态下互相平行。一对支撑板部22a、22a配置于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的外柱11a的两侧。在支撑板部22a、22a至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倾斜调节用长孔(第二通孔)23a、23a。长孔23a、23a设于在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位置(互相匹配的位置)。另外,长孔23a、23a设置为与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a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匹配。长孔23a、23a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第一方向)的长轴。支撑板部22a、22a配置为能够使用紧固机构101紧固外柱11a(转向柱4a)。紧固机构101具有调节杆24a、调节螺母25、以及调节柄26a等(参照图1)。调节杆24a在宽度方向上插通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a和倾斜调节用长孔23a、23a。
调节杆24a在宽度方向(调节杆24a的轴向、第二方向)上具备配置于一端部的固定器部、形成于另一端部的阳螺纹部、形成于中间部的轴部。调节杆24a插通配置于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a及倾斜调节用长孔23a、23a。在调节杆24a的宽度方向一端侧设有固定器部。固定器部不能相对旋转地卡合于形成于一方的撑板部22a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a。在调节杆24a(轴部)的从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的支撑板部22a的外侧面在宽度方向上突出的部分的周围设有由驱动侧凸轮和被驱动侧凸轮构成的凸轮装置73及调节柄26a。在阳螺纹部螺纹固定有螺母74。紧固机构101基于调节柄26a的摆动操作,使凸轮装置73的驱动侧凸轮相对于被驱动侧凸轮相对旋转,从而凸轮装置73的宽度尺寸(调节杆24a的轴向的尺寸)扩张收缩。
本例中,转向装置具备作为车辆用防盗装置的一种的转向锁定装置。在外柱11a的筒体35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的锁定用透孔33a。在筒体35的外周面的在周向上远离锁定用透孔33a的部分设有用于支撑固定未图示的锁定单元的固定部75。在固定部75设置一对安装凸缘76、76。在锁定用透孔33a的周围,使用安装凸缘76、76支撑固定锁定单元,并且在转向轴2a外嵌固定(压入)有未图示的钥匙锁定轴环。钥匙锁定轴环配置于转向轴2a的一部分且与锁定单元在轴向上的相位一致的部分。锁定单元中,当使点火开关钥匙设为OFF(断开)时,锁定单元中的锁定销的前端部向外柱11a的内径侧位移,与形成于钥匙锁定轴环的外周面的钥匙锁定凹部卡合。由此,实质上不能进行转向轴2a的旋转。即,在钥匙锁定时的转向轴2a的实质上不能旋转的状态下,钥匙锁定凹部和锁定销的前端部卡合。在锁定单元设定有用于解除不能旋转的状态的预定值(例如,通过钥匙锁定调节限定的值。边界值)。对于在保持通常的驾驶姿势操作转向盘1(参照图44)的程度的力,防止转向轴2a的旋转。在以预定值以上的力使转向盘1(参照图22)旋转的情况下,相对于钥匙锁定轴环以及转向柱4a,允许转向轴2a旋转。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例中,紧固机构101具有经由上托架(支撑托架)17a紧固外柱11a(转向柱4a)的第一状态(第一方式、第一模式)和解除了该紧固的第二状态(第二方式、第二模式)。
在将转向盘1保持于期望位置时,将转向盘1移动至期望位置,然后以调节杆24a为中心向预定方向(一般而言,上方)摆动(转动)紧固机构101的调节柄26a。其结果,凸轮装置73的宽度尺寸扩大,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缩小。利用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按压作用面49a、49a、作用面49b、49b、以及夹紧部38、38的作用面40、40。支撑板部22a、22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及夹紧部38、38向宽度方向内侧(向轴心)挠曲(弹性变形),内柱10a的外周面被它们弹性地夹持(保持)(向紧固方向(第二方向)紧固)。由此,转向盘1保持于调节后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进行转向盘1的位置调节时,向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一般而言,下方)摆动(转动)调节柄26a。其结果,凸轮装置73的宽度尺寸缩小,两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扩大。支撑板部22a、22a的按压力(紧固力)降低,因此,夹紧部38、38之间的宽度尺寸弹性地扩大,保持内柱10a的外周面的力降低(解除紧固)。在该第二状态下,能够在调节杆24a在伸缩调节长孔21a、21a及倾斜调节用长孔23a、23a内移动的范围内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
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在宽度方向(第二方向、紧固方向)上的外柱11a的两侧分别设有作用面49a、49a、作用面49b、49b、以及夹紧部38、38的作用面40、40。作用面49a、49a及作用面49b、49b在紧固状态(第一状态)下被上托架17a的支撑板部22a、22a直接按压。夹紧部38、38的作用面40、40在紧固状态(第一状态)下被支撑板部22a、22a直接按压。作用面(第一面)49a、作用面(第二面)49b、及作用面(第三面)40实质上处于互相独立的关系。作用面49a、49a及作用面49b、49b设于外柱11a的框体34,且在从解除状态(第二状态)向紧固状态(第一状态)的过渡中,相对于内柱10a的位置实质上没有变化或其位移量极小。夹紧部38的作用面40在从解除状态(第二状态)向紧固状态(第一状态)的过渡中,相对于内柱10a的位置以较大的位移量变化(向内柱10a位移)(位移面)。在第一状态下,外柱11a和支撑板部22a、22a主要利用作用于作用面49a、49a的力在外柱11a的中心轴的附近位置结合。在第一状态下,外柱11a和支撑板部22a、22a主要利用作用于作用面49b、49b的力,在远离外柱11a的中心轴的位置结合。在第一状态下,内柱10a主要利用作用于作用面40、40的力经由夹紧部38保持于外柱11a。因此,本例的转向装置提供一种位置调节机构,同时且独立地实现外柱11a的强度确保和内柱10a的保持力确保,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图22及图23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转向装置。现有的转向装置中,为了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相对于上托架17能够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移动地支撑有外柱11。在外柱11的前端部下表面形成有在该外柱11的轴向上伸长的狭缝19。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狭缝19的状态,一对夹紧部20、20与外柱11一体形成。另外,在夹紧部20、20的互相匹配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而且,在上托架17,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夹紧部20、20的状态设有一对支撑板部22、22。在支撑板部22、22的一部分且互相匹配并且与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匹配的部分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23。在利用上托架17的支撑板部22、22夹持住夹紧部20、20的状态下,调节杆24在宽度方向上(图23的从右向左)插通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及倾斜调节用长孔23、23。在调节杆24的另一端螺纹结合有调节螺母25。调节螺母25利用调节柄26能够旋转。
现有的转向装置中,调节螺母25基于调节柄26的操作而旋转。随着调节螺母25与调节杆24的固定器部27的间隔的变化,外柱11相对于上托架17被固定,或解除固定。而且,随着夹紧部20、20彼此的间隔,外柱11相对于内柱10被固定,或解除固定。在扩大了调节螺母25与固定器部27的间隔的状态下,调节杆24能够在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的内侧在前后方向上位移。在该能够位移的范围(伸缩调节范围)内,外柱11前后移动(相对于内柱10进行相对位移),由此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而且,调节杆24能够在倾斜调节用长孔23、23的内侧在大致上下方向上位移。在该能够位移的范围(倾斜调节范围)内,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此时,转向柱4以倾斜轴16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位移。
操舵力辅助装置5的输出轴13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28连结于中间轴29的后端部。在中间轴29的前端部经由另一万向接头30连结有转向齿轮单元7的输入轴31。转向齿轮单元7具备未图示的齿条及小齿轮,且在小齿轮结合输入轴31。在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的两端部连结横拉杆6、6。基于齿条的轴向位移来推拉这些横拉杆6、6,从而对转向轮3(参照图21)赋予期望的舵角。操舵力辅助装置5能够利用电动马达32经由蜗杆减速器对输出轴13向预定的方向以规定的大小赋予辅助扭矩。
现有的转向装置中,根据用于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的经由调节柄26的操作,存在当支撑板部22、22的内侧面与夹紧部20、20的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降低时,外柱11的后端部向下方倾斜的情况。该理由是因为,基于转向盘1的重量,经由外轴9对外柱11的后端部作用朝向下方的力。在外柱11的内周面与内柱10的外周面之间,为了内柱10与外柱11之间的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移,设有某程度的大小的间隙。
在该情况下,图24中用圆符号示出的X部即内柱10的后端缘部的上端部与外柱11的内周面的接触部的接触状态成为线接触。而且,图24中用圆符号示出的Y部即外柱11的前端缘部的下端部与内柱10的外周面的接触部的接触状态成为线接触。其结果,为了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使外柱11相对于内柱10进行相对位移,此时容易产生钩挂(卡绊)。该现象成为使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的操作感降低,并且前后方向的操作负载变大的原因。特别地,如图示的构造所示,在将操舵力辅助装置5组合至转向柱2的柱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柱型EPS)的情况下,由于转向柱4的设置空间的制约,内柱10与外柱11的嵌合长度设定得较短。其结果,外柱11的倾斜角度容易变大,容易产生上述那样的问题。实施将外柱与内柱的间隙缩小等的精密加工、对内柱的端部外周缘部实施倒角加工,会导致加工成本增加的新问题。
特别地,本例的转向装置能够提高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的操作感,并且将操作负载抑制得较低。即,本例中,在外柱11a的前端部的下部旋转自如地支撑有辊70,在内柱10a和外柱11a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辊70的外周面接触内柱10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下表面。即使在扩大了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外柱11a的后端部基于存在于外柱11a的内周面与内柱10a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向下方(外柱11a的前端部向上方)倾斜。也就是,通过辊70的外周面向上方推压内柱10a的外周面,从而防止外柱11a基于间隙而倾斜。因此,实质上维持外柱11a的中心轴和内柱10a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保持基准姿势)。随之,实质上维持外轴9a的中心轴和内轴8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防止在花键部的偏心)。本例中,抑制外柱11a的前端缘部的下端部和内柱10a的外周面直接接触。抑制内柱10a的后端缘部的上端部和外柱11a的内周面接触。因此,在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时,能够有效地防止产生钩挂(卡绊)。其结果,根据本例的构造,能够在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时,防止产生钩挂(卡绊),提高前后位置调节的操作感,并且将操作负载抑制得较低。
而且,本例中,在为了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而使外柱11a相对于内柱10a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位移时,辊70能够沿着内柱10a的下表面滚动。因此,抑制在外柱11a相对于内柱10a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位移时产生的摩擦阻力。另外,辊70的外周面由合成树脂制的轴环69构成,因此,能够防止基于金属彼此的接触而滑动,能够使辊70有效地旋转。而且,通过轴环69弹性变形等、支撑机构(姿势保持机构)具有弹性构造,从而能够吸收内柱10a的外周面与外柱11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不均。另外,本例中,利用螺纹固定于外柱11a的安装部54的带肩螺栓56支撑辊70,因此能够将辊70容易地组装至外柱11a(装配性良好)。另外,辊70位于内柱10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因此,能够通过一个辊70有效地防止外柱11a相对于内柱10a的倾斜,并且使外柱11a在前后方向上顺畅地移动。
本例中,即使在采用柱EPS的结构等、外柱11a的总长变短的情况下,在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时,也能够防止产生钩挂(卡绊),而且能够提高前后位置调节的操作感,并且将操作负载抑制得较低。
如图2及图3等所示,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在外柱11a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独立地设有夹紧部38的作用面40和作用面49a、49b。夹紧部38、38用于弹性地夹持内柱10a的外周面。另一方面,在例如保持使转向锁定装置工作的状态下以较大的力操作转向盘1的情况等,作用于外柱11a的扭矩经由作用面49a、49b传递至上托架17a的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夹紧部38、38只要能够发挥夹持内柱10a的功能即可。因此,不需要设定高于所需的强度。因此,本例的转向装置中,能够使夹紧部38、38在宽度方向上大幅挠曲等,于夹紧部38、38设定期望的挠曲特性。另一方面,作用面49a、49b只要能够发挥传递扭矩的功能即可。因此,不需要使外柱11a的设有作用面49a、49b的部分在宽度方向大幅挠曲。因此,根据本例的转向装置,能够独立地兼顾外柱11a的强度确保和内柱10a的保持力确保。
另外,本例的转向装置中,为了将转向盘1保持于期望位置,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抵接(按压)作用面49a、49b。此时,成为夹紧部38、38经由支撑板部22a、22a的内侧面而挠曲的状态。在外柱11a,作用面49a、49b与夹紧部38的作用面40实质上独立,设有作用面49a、49b的部分相比夹紧部38具有充分高的刚性(弯曲刚性、挠曲特性)。另外,作用面49a和作用面49b在与第二方向(紧固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互相分开而配置。特别地,作用面49b的位置位于第一方向上的内柱10a的外形的范围外,而且位于外柱11a的筒体35的外形的范围外。因此,作用于外柱11a的扭矩通过作用面49a、49b而被吸收,防止该扭矩传递至夹紧部38。
[实施方式的第二例]
参照图17~1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进行说明。本例的转向装置中,用于防止外柱11a的后端部向下方倾斜的结构比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构造简单。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本例中,在悬臂式固定于外柱11a的安装部54的带肩螺栓56a的构成轴部58a的前端侧的整个小径部61a形成有阳螺纹部62。阳螺纹部62与形成于安装部54的螺纹孔55的内周面的阴螺纹部63螺纹结合。在轴部58a的基端侧的大径部60a的周围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有金属制的圆筒状部件77。在圆筒状部件77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一端部设有外向凸缘部78。在圆筒状部件77的外周面的包含外向凸缘部78的宽度方向一侧部分,外嵌有聚酰胺树脂(尼龙)、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等合成树脂制或橡胶制等弹性材料制的轴环69a。形成于轴环69a的内周面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半部的内向凸缘部79在宽度方向上与外向凸缘部78抵接,防止轴环69a在宽度方向脱落。本例中,利用具有这种结构的圆筒状部件77和轴环69a构成辊70a。
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例的转向装置中,代替滚动轴承,而使用具有简单的结构的圆筒状部件77,因此实现成本的降低,并且实现装置的轻量化。其它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三例]
参照图19~2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进行说明。本例的转向装置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情况一样,简化了用于防止外柱11a的后端部向下方倾斜的构造。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简略或省略其说明。
本例中,在外柱11a的安装部54悬臂式固定有无肩的螺栓79。螺栓79由头部80和轴部81构成。在轴部81的前端部形成有阳螺纹部62。阳螺纹部62与形成于安装部54的螺纹孔55的内周面的阴螺纹部63螺纹结合。本例中,在轴部81的后半部的周围外嵌固定有将整体做成弹性材料制的大致四棱柱状的垫圈(块)82。垫圈82被夹持在头部80与安装部54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之间。在垫圈82的上表面形成具有与内柱10a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相等的曲率半径的凹圆筒面状的推压面83。因此,在使外柱11a相对于内柱10a相对位移了的情况下,推压面83弹性地面接触内柱10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下表面。此外,本例中,也能够在形成于垫圈82的贯通孔84的内侧内嵌固定(嵌入)金属制的轴环。另外,也能够对推压面83实施用于降低与内柱10a的下表面的摩擦的低摩擦涂层。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例的转向装置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例的构造相比,不仅能够实现零件个数的降低,而且能够抑制各构成部件的单价。因此,更有效地实现成本的降低。其它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一样。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单元能够适当组合。另外,也有时不使用一部分结构单元。本公开涉及各种公开的实施方式本身及与其它的各种组合及辅助性的组合的所有的新的及非显而易见的特征及方式。公开的方案及方法不限定于特定的方案或技术或组合,另外,公开的方案及方法也并非要求具有一个以上的特定的优点或解决特定的课题。
外柱不限于将整体做成铝系合金、镁系合金等轻合金制,也可以采用连结了轻合金制的框体和铁系合金制的筒体的构造。转向装置可以是具备倾斜调节机构和伸缩调节机构双方机构的构造,也可以是仅具备伸缩调节机构的构造。也可以将轴向狭缝的形成位置及加强桥部的形成位置设置为相对于上述说明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相反(形成于上方)。另外,也可以代替夹紧部的作用面(按压面)和扭矩传递面分离的构造,而采用图22~23所示那样的具有实质上非分离构造的转向装置。
一实施方式中,可伸缩转向柱及转向装置中,可伸缩转向柱具备内柱和外柱。通过使配置于前侧的内柱的后部和配置于后侧的外柱的前部以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从而能够使总长伸缩。特别地,在本发明的可伸缩转向柱的情况下,在上述外柱的前部的下方部分(例如下端部)设有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通过(在使该内柱和上述外柱的中心轴彼此一致的状态下)与上述内柱的下表面接触,从而防止上述外柱的后端部基于上述外柱的内周面与上述内柱的外周面的间隙而向下方倾斜(外柱的前端部基于该间隙向上方倾斜)。
一例中,在使上述内柱和上述外柱在轴向上相对位移时,使上述推压部件相对于上述内柱的下表面滚动接触或面接触。
一例中,将上述推压部件的一部分或整体做成弹性材料制。由此,通过使该推压部件弹性变形来吸收上述内柱与上述外柱之间的间隙的不均。
一例中,将上述推压部件在上述外柱的宽度方向(例如水平方向)上配置,且利用悬臂式固定于该外柱的支撑部件支撑于该外柱。
一例中,作为上述支撑部件,使用带肩螺栓。在该情况下,构成带肩螺栓的头部和轴部(带肩轴)中的形成于轴部的前端部(小径部)的阳螺纹部与上述外柱螺纹结合。
一例中,作为上述推压部件,使用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在方案5的情况下,轴部的基端部)的周围的辊。在使用了辊作为上述推压部件的情况下,在上述外柱和上述内柱在轴向上相对位移时,通过一边在该内柱的下表面旋转一边支撑,从而防止上述外柱的后端部向下方倾斜。
一例中,能够将上述辊的外周面或内周面的任一方做成弹性材料制(合成树脂或橡胶制)。例如在将上述辊的外周面做成弹性材料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外嵌O型圈。由此,能够防止上述辊相对于上述内柱的外周面滑动接触(滑动接触),使该辊有效地旋转。
一例中,上述推压部件能够做成将与上述内柱的下表面接触的面做成凹圆筒面的垫圈(块)。在使用了垫圈作为上述推压部件的情况下,在上述外柱和上述内柱在轴向上相对位移时,通过在该内柱的下表面相对于该下表面滑动接触且支撑,从而防止上述外柱的后端部向下方倾斜。
另一实施方式中,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转向柱、支撑托架、以及调节杆。转向轴通过将配置于前侧的内轴的后部和配置于后侧的外轴的前部以能够进行扭矩传递且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而构成。上述转向柱将上述转向轴利用例如多个滚动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其内侧。上述支撑托架被支撑于车身,且具备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构成上述转向柱的外柱的前端部的一对支撑板部。上述调节杆插通在上述外柱的前端部沿该外柱的轴向形成的伸缩调节用长孔和分别形成于各上述支撑板部的通孔(在具备倾斜机构的情况下,将通孔做成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在不具备倾斜机构的情况下,将通孔做成简单的圆孔)。该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述转向柱,使用上述的可伸缩转向柱。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前后位置调节的操作感,并且将操作负载抑制得较低。即,在构成转向柱的内柱和外柱中的设于后侧的外柱的前部的下方部分设有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通过接触上述内柱的下表面,从而防止该外柱的后端部基于存在于上述外柱的内周面与上述内柱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而向下方倾斜。
因此,即使在将构成支撑托架的一对支撑板部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扩大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上述外柱的前端缘部的下端部和上述内柱的外周面直接接触,并且能够防止该内柱的后端缘部中的上端部和上述外柱的内周面接触。因此,在调节转向盘的前后位置时,能够有效地防止产生钩挂(卡绊)。其结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在调节转向盘的前后位置时,防止产生钩挂(卡绊),能够提高前后位置调节的操作感,并且将操作负载抑制得较低。
符号说明
1—转向盘,2、2a—转向轴,3—转向轮,4、4a—转向柱,5—操舵力辅助装置,6—横拉杆,7—转向齿轮单元,8—内轴,9、9a—外轴,10、10a—内柱,11、11a—外柱,12、12a—齿轮箱,13—输出轴,14、14a—下托架,15、15a—车身,16、16a—倾斜轴,17、17a—上托架(支撑托架),18、18a—卡定盒,19—狭缝,20—夹紧部,21、21a—长孔(伸缩调节用长孔),22、22a—支撑板部,23、23a—长孔(倾斜调节用长孔),24、24a—调节杆,25—调节螺母,26、26a—调节柄,27、27a—固定器部,28—万向接头,29—中间轴,30—万向接头,31—轴(输入轴),32、32a—电动马达,33—锁定用透孔,34—框体(被夹持部主体、主体部分),35—筒体(圆筒状部),36—轴向狭缝(第一狭缝部),37a、37b—周向狭缝(第二狭缝部),38—夹紧部,39—凸出板部(凸出部),40—作用面(第三面、按压面),41—加强桥部(加强部),42—加强板部,43a、43b—连结部,44—平板部,45—下方伸出部,46—切口,47—间隙,49a—作用面(第一面、扭矩传递面),49b—作用面(第二面、扭矩传递面),50a、50b—突条部,51—加强肋,52—加强用连结板,53—凹部,54—安装部,55—螺纹孔,56、56a—带肩螺栓,57—头部,58、58a—轴部,59—六角孔,60、60a—大径部,61、61a—小径部,62—阳螺纹部,63—阴螺纹部,64—滚动轴承,65—外轮,66—内轮,67—转动体,68—垫片,69、69a—轴环,70、70a—辊,71—安装板部,72—卡定切口,73—凸轮装置,74—螺母,75—固定部,76—安装凸缘,77—圆筒状部件,78—外向凸缘部,79—螺栓,80—头部,81—轴部,82—垫圈,83—推压面,84—贯通孔,101—紧固机构,105—支撑机构(姿势保持机构)。

Claims (11)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伸缩转向柱,其具有内柱和外柱,并且在内侧旋转自如地支撑转向轴;
支撑托架,其具备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上述外柱的一对支撑板部,且支撑于车身;以及
调节杆,其插通形成于上述外柱且沿上述外柱的轴向延伸的伸缩调节用长孔和分别形成于各上述支撑板部的通孔,
上述可伸缩转向柱通过将配置于前侧的上述内柱的后部和配置于后侧的上述外柱的前部以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从而使总长能够伸缩,
在上述外柱的前部的下方部分设有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通过与上述内柱的下表面接触,从而防止上述外柱的后端部基于存在于上述外柱的内周面与上述内柱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而向下方倾斜,
在使上述内柱和上述外柱在轴向上相对位移时,上述推压部件相对于上述内柱的下表面滚动接触或面接触,
与上述调节杆相比,上述推压部件配置于前方且上述外柱的端部的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推压部件的一部分或整体由弹性材料制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推压部件利用沿上述外柱的宽度方向配置且悬臂式固定于上述外柱的支撑部件而支撑于上述外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件为带肩螺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推压部件为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的周围的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的外周面及内周面的任一方由弹性材料制造。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推压部件为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的周围的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的外周面及内周面的任一方由弹性材料制造。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推压部件为将与上述内柱的下表面接触的面做成凹圆筒面的垫圈。
10.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柱,其具有筒体;
内柱,其在上述筒体的至少一个端部被上述筒体包围,且上述外柱相对于上述内柱的相对性的轴向的位置能够调节;
机构,其设于上述外柱,配置于上述筒体的上述端部的附近,且具有抵接于上述内柱的辊,
支撑托架,其具备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上述外柱的一对支撑板部,且支撑于车身;以及
调节杆,其插通形成于上述外柱且沿上述外柱的轴向延伸的伸缩调节用长孔和分别形成于各上述支撑板部的通孔,
与上述调节杆相比,上述辊配置于前方且上述外柱的端部的附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机构在上述筒体的径向上具有弹性结构。
CN201680029579.1A 2015-10-21 2016-05-18 可伸缩转向柱及转向装置 Active CN1076143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7040 2015-10-21
JP2015207040 2015-10-21
PCT/JP2016/064787 WO2017068804A1 (ja) 2015-10-21 2016-05-18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4357A CN107614357A (zh) 2018-01-19
CN107614357B true CN107614357B (zh) 2019-04-19

Family

ID=58556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9579.1A Active CN107614357B (zh) 2015-10-21 2016-05-18 可伸缩转向柱及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65671B2 (zh)
EP (1) EP3257725B1 (zh)
JP (1) JP6142968B1 (zh)
CN (1) CN107614357B (zh)
WO (1) WO20170688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000029A1 (de) * 2015-01-08 2016-07-14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mit adaptierbarer Schwenklagerung
US10059363B2 (en) 2015-05-19 2018-08-28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EP3257723B1 (en) * 2015-05-19 2019-04-17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US10343706B2 (en) 2015-06-11 2019-07-0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system,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CN106256651B (zh) 2015-06-16 2019-06-04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可缩回转向柱组件及方法
DE102016111473A1 (de) 2015-06-25 2016-12-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ationäre lenkradbaugruppe und verfahren
US10421476B2 (en) 2016-06-21 2019-09-24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elf-locking telescope actuator of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10457313B2 (en) 2016-06-28 2019-10-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ADAS wheel locking device
US10363958B2 (en) 2016-07-26 2019-07-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mode determination and transitioning
US10189496B2 (en) 2016-08-22 2019-01-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assembly having a telescope drive lock assembly
US20180086378A1 (en) * 2016-09-27 2018-03-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Position detection system for a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JP6958162B2 (ja) * 2016-11-17 2021-11-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351160B2 (en) 2016-11-30 2019-07-1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a sensor assembly
US10370022B2 (en) 2017-02-13 2019-08-0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for autonomous vehicle
US10385930B2 (en) 2017-02-21 2019-08-2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Ball coupling assembly for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GB2566704A (en) * 2017-09-21 2019-03-27 Ford Global Tech Llc A steering assembly
US11034377B2 (en) * 2018-07-31 2021-06-15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stowing and unstowing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10974756B2 (en) 2018-07-31 2021-04-13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Clutch device latch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13015669B (zh) * 2018-11-15 2023-06-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外柱以及转向装置
GB2579371B (en) * 2018-11-29 2022-08-24 Zf Automotive Uk Lt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13165684B (zh) * 2018-12-05 2023-03-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US11292504B2 (en) * 2019-03-20 2022-04-05 Volvo Car Corporation Vehicle having multiple driving positions
CN110615029A (zh) * 2019-09-23 2019-12-27 吉安汽车配件(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四向调节转向管柱总成
JP2021154972A (ja) * 2020-03-30 2021-10-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1154971A (ja) * 2020-03-30 2021-10-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2660233B (zh) * 2021-01-07 2022-10-28 玉环冠中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改进结构
KR20230135232A (ko) * 2022-03-16 2023-09-25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조향칼럼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83524B2 (ja) * 2000-05-16 2006-06-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9157294A1 (ja) * 2008-06-24 2009-12-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112362A (zh) * 2009-04-20 2011-06-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2791559A (zh) * 2011-02-25 2012-11-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JP5266780B2 (ja) * 2008-02-15 2013-08-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088124A (ja) * 2012-10-31 2014-05-15 Nsk Ltd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874619A (zh) * 2012-08-23 2014-06-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伸缩式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27563B2 (ja) * 1991-03-13 1999-07-2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5235734A (en) 1991-11-04 1993-08-17 Itt Corporation Collapsible steering shaf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3940319B2 (ja) * 2002-06-05 2007-07-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衝撃吸収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7045276A (ja) * 2005-08-09 2007-02-22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699344B2 (en) * 2006-02-21 2010-04-20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JP2008126750A (ja) * 2006-11-17 2008-06-05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158475B2 (ja) * 2007-07-24 2013-03-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8037782B2 (en) * 2007-10-31 2011-10-18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7798525B2 (en) 2008-04-11 2010-09-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GB0816354D0 (en) * 2008-09-06 2008-10-15 Trw Lt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2010116047A (ja) * 2008-11-13 2010-05-27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73089B2 (ja) * 2009-05-22 2013-08-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62115B2 (ja) * 2010-01-20 2015-01-2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528868B2 (ja) * 2010-03-19 2014-06-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001242A (ja) * 2011-06-16 2013-01-07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2104644B3 (de) 2012-05-30 2013-08-08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991516B2 (ja) * 2012-06-12 2016-09-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14101070A (ja) * 2012-11-21 2014-06-05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999427B2 (ja) * 2012-11-28 2016-09-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104871A (ja) 2012-11-28 2014-06-09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JP6080008B2 (ja) * 2013-04-24 2017-02-1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999287B2 (ja) * 2014-06-13 2016-09-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44606B2 (ja) * 2014-08-19 2018-06-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440580B2 (ja) * 2015-06-15 2018-12-19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83524B2 (ja) * 2000-05-16 2006-06-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66780B2 (ja) * 2008-02-15 2013-08-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9157294A1 (ja) * 2008-06-24 2009-12-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112362A (zh) * 2009-04-20 2011-06-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2791559A (zh) * 2011-02-25 2012-11-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CN103874619A (zh) * 2012-08-23 2014-06-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伸缩式转向装置
JP2014088124A (ja) * 2012-10-31 2014-05-15 Nsk Ltd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57725A1 (en) 2017-12-20
EP3257725A4 (en) 2018-06-13
WO2017068804A1 (ja) 2017-04-27
EP3257725B1 (en) 2019-11-06
JP6142968B1 (ja) 2017-06-07
CN107614357A (zh) 2018-01-19
US20180029628A1 (en) 2018-02-01
US10065671B2 (en) 2018-09-04
JPWO2017068804A1 (ja) 2017-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4357B (zh) 可伸缩转向柱及转向装置
CN107614356B (zh) 可伸缩式转向装置
CN107614355B (zh) 转向装置
CN107531267B (zh) 转向装置
JP6112168B2 (ja)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CN102112362B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4024084B (zh) 倾角可调式转向装置
CN102806939B (zh) 转向装置
CN105358406B (zh) 位置调节式转向装置
US9902420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for automobile
CN104417600B (zh) 转向装置
US10378639B2 (en) Reducer of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WO2017077919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CN101855122B (zh) 转向设备
US20080250886A1 (en) Automatic clearance compensator of support yoke for use in rack and pinion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CN107921987A (zh) 带支架的外柱、带支架的转向柱和转向装置
US10717466B2 (en) Rack bar supporting device of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2020104613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6579696U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US20110192250A1 (en) Rack bar supporting device of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10960918B2 (en) Rack bar supporting device of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3298682B (zh) 转向系统
JP2008137526A (ja) 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装置
JP6527350B2 (ja) ストラット式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KR101188505B1 (ko) 자동차의 랙 피니언 방식 조향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