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05614A - 内燃机的活塞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活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05614A
CN107605614A CN201710560877.XA CN201710560877A CN107605614A CN 107605614 A CN107605614 A CN 107605614A CN 201710560877 A CN201710560877 A CN 201710560877A CN 107605614 A CN107605614 A CN 1076056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axis direction
key seat
thin section
fl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608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05614B (zh
Inventor
樋笠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05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05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05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05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3/00Pistons 
    • F02F3/28Other pistons with specially-shaped he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3/00Pistons 
    • F02F3/0076Pistons  the inside of the pistons being provided with ribs or f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istons, Piston Rings, And Cylind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活塞,能够抑制活塞的重量增加并且抑制活塞顶的变形。通过在成为活塞顶的冠部(10)中的X轴方向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设置壁厚(Wz)成为最薄的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从而将在作为中央部的最厚部(30)产生的应力集中分散于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由此,能够通过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实现活塞(1)的轻量化,并且在最厚部(30)产生的应力集中得以缓和而能够抑制冠部(10)的变形。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活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机动车的发动机等中使用的内燃机的活塞。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内燃机的活塞,例如公知以下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活塞。
在该内燃机的活塞中,活塞顶的壁厚设置为大致均一。即,通过将该活塞顶设定为具有充足且大致均一的厚度的壁厚,来确保该活塞顶的刚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9246号公报
然而,如上述现有的活塞那样,如果将活塞顶的壁厚设置为大致均一,则在除了由于燃烧压力产生大的应力的活塞销上部之外的区域,多余的壁厚导致活塞的重量增加。
另一方面,如果为了实现上述重量增加的抑制而与其他区域匹配地设置活塞顶的壁厚,则所述燃烧压力所带来的应力集中在所述活塞销上部,该应力集中可能会引起活塞顶变形。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内燃机的活塞的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活塞的重量增加且能够抑制活塞顶变形的内燃机的活塞。
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设置在发动机的缸膛内,在以沿着所述缸膛内的所述活塞的移动方向的轴线为第一轴线、以与所述第一轴线正交的轴线为第二轴线、以与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两者正交的轴线为第三轴线时,
所述内燃机的活塞具有:
活塞顶,其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一方侧具有活塞冠面;
活塞销座部,其为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活塞顶的另一方侧的一对活塞销座部,并且具有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上彼此分开的第一活塞销座部和第二活塞销座部;
活塞销孔,其为插入有活塞销的活塞销孔,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销座部的第一活塞销孔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活塞销座部的第二活塞销孔;
裙部,其为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活塞顶的另一方侧的一对裙部,具有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分别设置在所述活塞销座部的两侧的第一裙部和第二裙部;
第一销座肋部,其为在所述第一活塞销座部的内侧设置的第一销座肋部,具有包围所述第一活塞销孔的周围的部分和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从所述第一活塞销孔侧向所述活塞顶侧变大的部分,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厚度比所述第一销座肋部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部分大;
第二销座肋部,其为在所述第二活塞销座部的内侧设置的第二销座肋部,具有包围所述第二活塞销孔的周围的部分和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从所述第二活塞销孔侧向所述活塞顶侧变大的部分,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厚度比所述第二销座肋部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部分大;
最薄部,其为设置于所述活塞顶且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厚度在所述活塞顶中形成为最小的一对最薄部,具有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设置于所述活塞销孔的一方侧的第一最薄部和设置于所述活塞销孔的另一方侧的第二最薄部,所述第一最薄部和所述第二最薄部设置于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和所述第二销座肋部重叠的位置。
由此,由于燃烧压力而在活塞顶产生的应力在活塞销上部最大,但通过在其两侧设置最薄部,应力产生分散于最薄部,能够缓和活塞销上部的应力集中。另外,由于最薄部与第一、第二销座肋部重叠,因此最薄部被第一、第二销座肋部支承,能够抑制最薄部处的过大的变形。
在上述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中,优选所述活塞顶的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在所述第一最薄部与所述第二最薄部之间的区域形成为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突出。
由此,内部应力变大的活塞销上部的壁厚变大,强度得以提高。
在上述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中,优选所述活塞顶形成为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随着从所述第一最薄部和第二最薄部向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活塞顶中央部,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逐渐突出。
由此,内部应力变大的活塞销上部的壁厚变大,强度得以提高。另外,能够增大第一销座肋部与第二销座肋部之间的间距,能够缓和这之间的应力集中。
在上述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中,优选所述活塞顶形成为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随着从所述第一最薄部和所述第二最薄部分别向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活塞顶的外侧,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逐渐突出。
由此,能够缓和比第一、第二最薄部位于外侧的区域的应力集中。
在上述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中,优选所述活塞顶的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活塞顶的中央部具有平面部。
由此,通过抑制内部产生的应力变大的活塞销上部的壁厚变化,能够缓和应力集中。
在上述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中,优选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形成为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从所述第一活塞销孔的中心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一方侧逐渐变大,所述第二销座肋部形成为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从所述第二活塞销孔的中心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一方侧逐渐变大。
由此,通过在第一、第二销座肋部中荷载支承效果高的区域设置斜面部,能够实现应力集中的缓和与重量增加抑制的平衡。
在上述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中,优选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及所述第二销座肋部与所述活塞顶的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平滑地连接。
由此,能够缓和第一、第二销座肋部与活塞顶的连接部分的应力集中。
在上述本发明的活塞中,优选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具有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内侧端部设置的第一平面部,所述第二销座肋部具有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内侧设置的第二平面部,所述第一最薄部和所述第二最薄部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比所述第一平面部及所述第二平面部设置在外侧。
由此,能够充分地扩大第一、第二最薄部之间的间距,缓和销座肋部的应力集中。
在上述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中,优选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具有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两侧面中设置在所述第一最薄部侧的第一销座肋部第一侧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最薄部侧的第二销座肋部第二侧面,所述第二销座肋部具有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最薄部侧的第二销座肋部第一侧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最薄部侧的第二销座肋部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最薄部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比所述第一销座肋部第一侧面部和所述第二销座肋部第一侧面部设置在外侧,所述第二最薄部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比所述第一销座肋部第二侧面部和所述第二销座肋部第二侧面部设置在外侧。
由此,能够充分地扩大第一、第二最薄部之间的间距,缓和销座肋部的应力集中。
在上述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中,优选所述活塞顶的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活塞顶的中央部具有平面部。
由此,通过抑制内部产生的应力变大的活塞销上部的壁厚变化,能够缓和应力集中。
在上述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中,优选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形成为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比从所述第一活塞销孔的中心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一方侧逐渐变大,所述第二销座肋部形成为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从所述第二活塞销孔的中心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一方侧逐渐变大。
由此,通过在第一、第二销座肋部中荷载支承效果高的区域设置斜面部,能够实现应力集中的缓和与重量增加抑制的平衡。
在上述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中,优选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和所述第二销座肋部与所述活塞顶的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平滑地连接。
由此,能够缓和第一、第二销座肋部与活塞顶的连接部分的应力集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活塞连接于连杆的状态的活塞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活塞单体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A-A线剖面图。
图4是从下侧观察图3所示的活塞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肋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6是图3的冠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现有的活塞的与图3相当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活塞,2…活塞销,3…连杆,10…冠部(活塞顶),10a…冠面,23…第一销座部,24…第二销座部,25…第一销孔,26…第二销孔,27…第一肋部,28…第二肋部,31…第一最薄部,32…第二最薄部,X…第三轴向(销正交轴线方向),Y…第二轴向(第一、第二销孔的中心轴线),Z…第一轴向(活塞移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活塞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该活塞与现有的活塞同样地适用于机动车用发动机的活塞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以活塞1的移动方向为第一轴向即图2中的Z轴方向,以第一、第二销孔25、26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为第二轴向即图2中的Y轴方向,以与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正交的方向为第三轴向即图2中的X轴方向。
即,如图1、图2所示,该活塞1由例如AC8A等Al-Si类铝合金材料铸造成大致有盖圆筒状,沿Z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设置在图示外的内燃机的气缸内,经由连杆3与图示外的曲轴连接,该连杆3经由插入且支承于后述第一、第二销孔25、26的活塞销2而被连接。
具体地说,尤其是如图1~图3所示,所述活塞1主要由通过封堵Z轴方向的一方侧而在所述气缸内划定图示外的燃烧室的作为活塞顶的冠部10和形成为在Z轴方向的另一方侧开口且用于与所述连杆3的连接的筒部20构成。
所述冠部10的外侧面构成为大致平坦状的冠面10a,另一方面内侧面形成为后述凹凸状。另外,在该冠部10的外周侧分别形成有沿着周向切口的环状的三个环槽11~13,在这些各环槽11~13内分别嵌装保持有压缩环、油环等图示外的三个活塞环。
所述筒部20具有:一对第一裙部21和第二裙部22,其以在X轴方向上对置的形式相对于Z轴设置,并且与所述气缸的周壁滑动接触;一对第一销座部23和第二销座部24,其以在Y轴方向对置的形式在该第一、第二裙部21、22的周向的两端侧相对于Z轴设置为彼此平行的两个面,并且用于所述活塞销2的支承;所述第一、第二裙部21、22和所述第一、第二销座部23、24以沿着周向连续的形式一体形成为大致筒状。
另外,在所述第一销座部23和第二销座部24,对活塞销2的轴向端部进行支承的一对第一销孔25和第二销孔26沿着Y轴方向贯通地形成。即,在第一销孔25插入且支承有活塞销2的一端部,在第二销孔26插入且支承有活塞销2的另一端部。
另外,在从所述第一销孔25和第二销孔26的周边区域到冠部10,通过使第一销座部23和第二销座部24的内侧面鼓出而突设有第一肋部27和第二肋部28。对于该第一、第二肋部27、28,如图3~图5所示,分别形成为X轴方向的宽度尺寸Wx从第一、第二销孔25、26的中心位置P1向冠部10侧逐渐增大。
在这里,对于所述第一、第二肋部27、28的宽度尺寸Wx,如图5所示,设定为从第一、第二销孔25、26的中心位置P1到冠部10近前的规定位置P2的区间成为较大的变化量(斜率)α,从所述规定位置P2到冠部10的曲线成为较小的变化量(斜率)β,根据该结构,第一、第二肋部27、28与冠部10的内侧面平滑地连接。
另外,所述第一肋部27主要由在内侧形成且Y轴方向宽度大致一定的第一平面部27a、在该第一平面部27a的外周侧形成且Y轴方向宽度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减小的图3左侧的第一肋第一侧面27b和右侧的第一肋第二侧面27c构成。
同样,所述第二肋部28主要由在内侧形成且Y轴方向宽度大致一定的第二平面部28a、在该第二平面部28a的外周侧形成且Y轴方向宽度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减小的图3左侧的第二肋第一侧面28b和右侧的第二肋第二侧面28c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活塞1中,冠部10的内侧面并不是现有那样的平坦状而是形成为凹凸状。即,该活塞1具备:一对第一最薄部31和第二最薄部32,其设置在冠部10的外周侧,在该冠部10中形成为壁最薄(Z轴方向宽度Wz最小);最厚部30,其在所述第一最薄部31与第二最薄部32之间的冠部10的大致中央部突出地形成,并且以成为该冠部10中壁最厚(Z轴方向宽度Wz最大)的方式突出形成。
在这里,尤其是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最薄部31设置在X轴方向的一方侧,并且在该X轴方向上设置为与第一肋部27重叠。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最薄部32设置在X轴方向的另一方侧,并且在该X轴方向上设置为与第二肋部28重叠。
另外,所述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在X轴方向上比第一、第二平面部27a、28a设置在外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在第一、第二肋部27、28具有第一、第二平面部27a、28a的形态,因此采用上述结构。换句话说,在采用不具有所述第一、第二平面部27a、28a的形态的情况下,优选第一最薄部31在X轴方向比第一肋第一侧面27b及第二肋第一侧面28b设置在外侧,第二最薄部32在X轴方向上比第一肋第二侧面27c和第二肋第二侧面28c设置在外侧。
另外,尤其是如图6所示,在所述冠部10的内侧面中,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最厚部30)的区间a形成在大致平面上,区间b形成为从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在X轴方向上向冠部10的中央部(最厚部30)逐渐突出,并且,区间c形成为从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在X轴方向上向冠部10的外周侧逐渐突出。
以下,基于图3、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活塞的特征性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现有的内燃机的活塞100中,如图7所示,由于燃烧压力在冠部101产生如附图中箭头所示的应力S。即,经由活塞销2支承于连杆3的活塞销2上部(中央部)的刚性较高,冠部101外周侧发生挠曲变形,其结果是,所述应力S集中在所述活塞销2上部。
于是,在该活塞100中,通过以所述活塞销2上部即中央部为基准将冠部101的壁厚(Z轴方向宽度)Wz设定为大致均一来克服所述应力集中。但是,由此,在除了活塞销2上部的其他区域,多余的壁厚Wz导致活塞100的重量增加。
另一方面,如果为了抑制该重量增加而与其他区域相匹配地设定冠部101的壁厚,则所述燃烧压力带来的应力S集中在所述活塞销2上部,存在该应力集中造成冠部101变形的隐患。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活塞1中,如图3所示,在冠部10中的X轴方向的一方侧及另一方侧设置壁厚Wz成为最薄的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即,冠部10中,对于产生由所述燃烧压力造成的应力集中的中央部,确保充足的壁厚Wz作为所述最厚部30,另一方面对于除了该最厚部30的所述X轴方向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将壁厚Wz设定为最薄。
这样,通过将所述X轴方向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壁厚Wz设定为最薄,在所述最厚部30产生的应力集中分散到与该最厚部30邻接的刚性较低的所述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
由此,通过所述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能够实现活塞1的轻量化,并且缓和在所述最厚部30产生的应力集中,实现活塞1的耐久性的提高。另外,由于该应力集中的缓和,所述最厚部30的壁厚Wz能够降低该缓和的量,在所述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的轻量化的基础上,有助于活塞1进一步的轻量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以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第二肋部27、28重叠的形式设置。因此,对于该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通过利用所述重叠的第一、第二肋部27、28进行支承,能够对该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进行补强。由此,能够将该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的壁厚Wz设定为最薄,且不存在该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的刚性降低必要以上的隐患,能够抑制由所述燃烧压力造成的该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的过大的变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活塞1中,通过在由于燃烧压力在冠部10上产生的应力最大的活塞销2上部的两侧设置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在所述活塞销2上部产生的应力分散于该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能够缓和该活塞销2上部的应力集中。
另外,由于将所述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设置在与第一、第二肋部27、28重叠的位置,该各最薄部31、32被所述各肋部27、28支承,能够抑制由所述燃烧压力造成的应力使该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产生过大的变形。
另外,在所述活塞1中,在所述第一最薄部31与第二最薄部32之间设有最厚部30,所述冠部10的内侧面中第一最薄部31与第二最薄部32之间以突出的方式形成。具体地说,该冠部10的内侧面形成为从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在X轴方向上向冠部10的中央部逐渐突出。这样,通过使由于燃烧压力而内部应力增大的活塞销2上部的壁厚(Z轴方向宽度)Wz增大,能够提高该冠部10的刚性,有助于活塞1的耐久性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通过使该冠部10的内侧面形成为从所述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在X轴方向上向冠部10的中央部逐渐突出,所述各最薄部31、32与所述各肋部27、28的连接部向Z轴方向的一方侧,即比图5中的辅助线L向上侧过渡。由此,如图5所示,相对于壁厚Wz均一的现有的肋部的基部的间距Wb’,能够扩大Z轴方向的一方侧的所述各肋部27、28的基部的间距Wb,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燃烧压力造成的所述各最薄部31、32的变形。
另外,该冠部10的内侧面形成为从所述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沿X轴方向向冠部10的外周侧逐渐突出。由此,能够缓和比所述各最薄部31、32位于外周侧的区域的应力集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轴方向上,所述冠部10的内侧面的中央部即最厚部30形成为平面状。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燃烧压力而在冠部10上产生的内部应力最大的活塞销2上部的壁厚Wz的变化,能够缓和在该活塞销2上部产生的所述内部应力的集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部27形成为X轴方向的宽度尺寸Wx在Z轴方向上从第一销孔25的中心位置向冠部10侧逐渐扩大,并且第二肋部28形成为X轴方向的宽度尺寸Wx在Z轴方向上从第二销孔26的中心位置向冠部10侧逐渐扩大。这样,所述第一、第二肋部27、28中,通过将燃烧压力带来的荷载的支承效果高的区域形成为所谓的斜面状,能够实现该各肋部27、28上的应力集中的缓和与重量增加的抑制的平衡。
另外,所述第一、第二肋部27、28分别构成为与冠部10的内侧面平滑地连接。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缓和第一、第二肋部28与冠部10的连接部分的应力集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肋部27的径向内侧具有第一平面部27a,并且在所述第二肋部28的径向内侧具有第二平面部28a,在X轴方向上,第一最薄部31比第一平面部27a设置在外侧,并且第二最薄部32比第二平面部28a设置在外侧。由此,能够充分地扩大第一最薄部31与第二最薄部32的间距,其结果是,能够缓和所述各肋部27、28处的应力集中。
另外,所述第一肋部27具有在第一最薄部31侧设置的第一肋第一侧面27b和在第二最薄部32侧设置的第一肋第二侧面27c作为X轴方向的侧面,所述第二肋部28具有在第一最薄部31侧设置的第二肋第一侧面28b和在第二最薄部32侧设置的第二肋第二侧面28c作为X轴方向的侧面,第一最薄部31在X轴方向上比第一肋第一侧面27b和第二肋第一侧面28b设置在外侧,第二最薄部32在X轴方向上比第一肋第二侧面27c和第二肋第二侧面28c设置在外侧。由此,能够充分地扩大第一、第二最薄部31、32的间距,其结果是,能够缓和所述各肋部27、28处的应力集中。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是能够起到上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的形态,可以根据适用对象的规格、成本等而自由地变更。
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活塞,例如包括以下所述的形态。
即,该内燃机的活塞在其一个形态中,内燃机的活塞设置为能够在内燃机的气缸内沿着该气缸的轴线方向移动,该活塞移动方向的一方侧作为活塞顶而被封堵且另一方侧形成有开口,该内燃机的活塞的特征在于,具备:一对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其设置于所述活塞移动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周壁中相对于所述气缸的轴线在径向上对置配置的一对第一销座部和第二销座部,对用于与连杆的连接的活塞销的轴向端部进行支承;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其设置在从所述第一销孔和所述第二销孔的周边区域到所述活塞顶的范围,并且使所述第一销座部和所述第二销座部的内侧面鼓出而成;第一最薄部,其以在所述活塞顶的内侧面中壁成为最薄的方式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的中心轴线正交的销正交轴线方向的一方侧,并且设置为在该销正交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肋部重叠;第二最薄部,其以在所述活塞顶的内侧面中壁成为最薄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销正交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并且设置为在该销正交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肋部重叠。
在所述内燃机的活塞的优选的形态中,所述活塞顶的内侧面中所述第一最薄部与所述第二最薄部之间以突出的方式形成。
在其他优选的形态中,在所述内燃机的活塞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所述活塞顶的内侧面形成为从所述各最薄部沿所述销正交轴线方向向所述活塞顶的中央部逐渐突出。
在更为优选的形态中,在所述内燃机的活塞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所述活塞顶的内侧面形成为从所述各最薄部沿所述销正交轴线方向向所述活塞顶的外周侧逐渐突出。
在更为优选的形态中,在所述内燃机的活塞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在所述销正交轴线方向上,所述活塞顶的内侧面的中央部形成为大致平面状。
在更为优选的形态中,在所述内燃机的活塞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肋部形成为所述销正交轴线方向的宽度尺寸在所述活塞移动方向上从所述第一销孔的中心位置向所述活塞顶侧逐渐变大,所述第二肋部形成为所述销正交轴线方向的宽度尺寸在所述活塞移动方向上从所述第二销孔的中心位置向所述活塞顶侧逐渐变大。
在更为优选的形态中,在所述内燃机的活塞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肋部和所述第二肋部构成为分别与所述活塞顶的内侧面平滑地连接。
在更为优选的形态中,在所述内燃机的活塞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肋部的径向内侧具有第一平面部,并且在所述第二肋部的径向内侧具有第二平面部,在所述销正交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最薄部比所述第一平面部设置在外侧,并且所述第二最薄部比所述第二平面部设置在外侧。
在更为优选的形态中,在所述内燃机的活塞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肋部在所述销正交轴线方向的侧面具有在所述第一最薄部侧设置的第一肋第一侧面和在所述第二最薄部侧设置的第一肋第二侧面,所述第二肋部在所述销正交轴线方向的侧面具有在所述第一最薄部侧设置的第二肋第一侧面和在所述第二最薄部侧设置的第二肋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最薄部在所述销正交轴线方向上比所述第一肋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肋第一侧面设置在外侧,所述第二最薄部在所述销正交轴线方向上比所述第一肋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二肋第二侧面设置在外侧。

Claims (12)

1.一种内燃机的活塞,设置在发动机的缸膛内,其特征在于,
在以沿着所述缸膛内的所述活塞的移动方向的轴线为第一轴线、以与所述第一轴线正交的轴线为第二轴线、以与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两者正交的轴线为第三轴线时,
所述内燃机的活塞具有:
活塞顶,其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一方侧具有活塞冠面;
活塞销座部,其为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活塞顶的另一方侧的一对活塞销座部,并且具有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上彼此分开的第一活塞销座部和第二活塞销座部;
活塞销孔,其为插入有活塞销的活塞销孔,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塞销座部的第一活塞销孔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活塞销座部的第二活塞销孔;
裙部,其为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活塞顶的另一方侧的一对裙部,具有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分别设置在所述活塞销座部的两侧的第一裙部和第二裙部;
第一销座肋部,其为在所述第一活塞销座部的内侧设置的第一销座肋部,具有包围所述第一活塞销孔的周围的部分和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从所述第一活塞销孔侧向所述活塞顶侧变大的部分,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厚度比所述第一销座肋部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部分大;
第二销座肋部,其为在所述第二活塞销座部的内侧设置的第二销座肋部,具有包围所述第二活塞销孔的周围的部分和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从所述第二活塞销孔侧向所述活塞顶侧变大的部分,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厚度比所述第二销座肋部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部分大;
最薄部,其为设置于所述活塞顶且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厚度在所述活塞顶中形成为最小的一对最薄部,具有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设置于所述活塞销孔的一方侧的第一最薄部和设置于所述活塞销孔的另一方侧的第二最薄部,所述第一最薄部和所述第二最薄部设置于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和所述第二销座肋部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顶的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在所述第一最薄部与所述第二最薄部之间的区域形成为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突出。
3.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顶形成为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随着从所述第一最薄部和第二最薄部向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活塞顶中央部,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逐渐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顶形成为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随着从所述第一最薄部和所述第二最薄部分别向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活塞顶的外侧,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逐渐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顶的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活塞顶的中央部具有平面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形成为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从所述第一活塞销孔的中心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一方侧逐渐变大,
所述第二销座肋部形成为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从所述第二活塞销孔的中心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一方侧逐渐变大。
7.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及所述第二销座肋部与所述活塞顶的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平滑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具有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内侧端部设置的第一平面部,
所述第二销座肋部具有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内侧设置的第二平面部,
所述第一最薄部和所述第二最薄部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比所述第一平面部及所述第二平面部设置在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具有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两侧面中设置在所述第一最薄部侧的第一销座肋部第一侧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最薄部侧的第二销座肋部第二侧面,
所述第二销座肋部具有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最薄部侧的第二销座肋部第一侧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最薄部侧的第二销座肋部第二侧面,
所述第一最薄部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比所述第一销座肋部第一侧面部和所述第二销座肋部第一侧面部设置在外侧,
所述第二最薄部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比所述第一销座肋部第二侧面部和所述第二销座肋部第二侧面部设置在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顶的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在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活塞顶的中央部具有平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形成为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比从所述第一活塞销孔的中心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一方侧逐渐变大,
所述第二销座肋部形成为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宽度从所述第二活塞销孔的中心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两侧的位置向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一方侧逐渐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活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销座肋部和所述第二销座肋部与所述活塞顶的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平滑地连接。
CN201710560877.XA 2016-07-12 2017-07-11 内燃机的活塞 Active CN1076056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7200 2016-07-12
JP2016137200A JP2018009462A (ja) 2016-07-12 2016-07-12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05614A true CN107605614A (zh) 2018-01-19
CN107605614B CN107605614B (zh) 2019-10-11

Family

ID=60940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60877.XA Active CN107605614B (zh) 2016-07-12 2017-07-11 内燃机的活塞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7451B2 (zh)
JP (1) JP2018009462A (zh)
CN (1) CN107605614B (zh)
MX (1) MX201700888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14818A (ko) 2019-07-30 2021-02-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 차량용 냉각 시스템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53253A (en) * 1924-11-10 1927-12-20 Earl Holley Piston
DE739458C (de) * 1942-01-18 1943-09-25 Mahle Kg Kolben fuer Brennkraftmaschinen
US3104922A (en) * 1961-07-07 1963-09-24 White Motor Co Piston
JP2670338B2 (ja) * 1989-02-02 1997-10-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ピストン
CN201486677U (zh) * 2009-05-12 2010-05-26 江门天钇金属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活塞
CN104246191A (zh) * 2012-02-20 2014-12-24 费德罗-莫格尔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活塞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73345A (en) * 1963-02-12 1965-03-16 Thompson Marion Lee Piston
DE2841980A1 (de) * 1978-09-27 1980-04-17 Schmidt Gmbh Karl Leichtkolben fuer brennkraftmaschinen
JP2003269246A (ja) 2002-03-11 2003-09-25 Suzuki Motor Corp 内燃機関用ピストン
JP5063634B2 (ja) * 2009-03-12 2012-10-3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53253A (en) * 1924-11-10 1927-12-20 Earl Holley Piston
DE739458C (de) * 1942-01-18 1943-09-25 Mahle Kg Kolben fuer Brennkraftmaschinen
US3104922A (en) * 1961-07-07 1963-09-24 White Motor Co Piston
JP2670338B2 (ja) * 1989-02-02 1997-10-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ピストン
CN201486677U (zh) * 2009-05-12 2010-05-26 江门天钇金属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活塞
CN104246191A (zh) * 2012-02-20 2014-12-24 费德罗-莫格尔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活塞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17014A1 (en) 2018-01-18
JP2018009462A (ja) 2018-01-18
MX2017008883A (es) 2018-09-10
US10337451B2 (en) 2019-07-02
CN107605614B (zh) 2019-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1416B (zh) 内燃机用的活塞设备
US20130233270A1 (en) Engine piston
US10094327B2 (en) Monolithic, galleryless piston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JP6242693B2 (ja)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
JP2009545691A (ja) リング溝の下に配置され環状に延びる半径方向の凹部を備えたピストン
KR20170130474A (ko) 견고하고 가벼우면서도 낮은 압축 높이를 갖는 피스톤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07605614A (zh) 内燃机的活塞
CN108026860A (zh) 用于内燃机的活塞
JP2019508624A (ja) スロット付きリング溝を有する空洞なしのピストン
US8360026B2 (en) Pin boss and piston provided with it,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6368845A (zh) 一种水冷式发动机气缸体
US20200025125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iston
JP6381053B2 (ja)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
CN103764983A (zh) 用于增强冷却的发动机装置
US10648425B2 (en) Piston with broad ovate gallery
JP2002317691A (ja)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
CN104595051A (zh) 内燃机用活塞
CN102575766B (zh) 具有低摩擦力裙部的整体活塞
JP2009264145A (ja)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
JP6528720B2 (ja) ピストン
US11566581B2 (en) Steel piston with optimized design
US9500279B2 (en) Piston with active structure
JP2011132809A (ja)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
JP2007218218A (ja) エンジンのピストン構造
JP2002317693A (ja)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7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