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7062B - 高频电子部件 - Google Patents

高频电子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47062B
CN107547062B CN201710479612.7A CN201710479612A CN107547062B CN 107547062 B CN107547062 B CN 107547062B CN 201710479612 A CN201710479612 A CN 201710479612A CN 107547062 B CN107547062 B CN 1075470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output electrode
inductor
electronic component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796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47062A (zh
Inventor
浅田智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47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7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47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70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 H01P5/16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两个输入输出路径之间的插入损失相等的分配或者合成高频信号的高频电子部件。高频电子部件(100)包含长方体形状的层叠体(10)、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3),并具备第一输入输出路径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第一输入输出路径包含第一电感体(L1)以及第一电容器。第二输入输出路径包含第二电感体(L2)以及第一电容器。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设置于从层叠体的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A1‑A1线)偏移的位置。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一电感体的卷绕部的距离(d1)比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二电感体的卷绕部的距离(d2)长,第一电感体的电感大于第二电感体的电感。

Description

高频电子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频电子部件,特别涉及分配高频信号的电子部件(以下为分配器)以及合成高频信号的电子部件(以下为合成器)。
背景技术
分配高频信号的分配器以及合成高频信号的合成器用作构成移动电话等移动体通信设备的高频电子部件。作为分配器以及合成器的一个例子,能够列举日本特开2002-344276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高频电子部件。图9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高频电子部件200的外观立体图。图10是高频电子部件200的电路图。图11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高频电子部件200所包含的层叠体210的分解立体图。
高频电子部件200包含长方体形状的层叠体210以及六个外部电极。外部电极遍及层叠体210的一个主面、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主面而设置有三个,遍及一个主面、与一个侧面对置的另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主面而设置有三个。
设置于层叠体210的一个侧面侧的外部电极是第一输入输出电极201以及接地电极204、205。另外,设置于另一个侧面侧的外部电极是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02、第三输入输出电极203以及接地电极206。即,第一输入输出电极201是分配器的输入电极或者是合成器的输出电极,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02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203是分配器的输出电极或者是合成器的输入电极。
此外,高频电子部件200进一步包含设置于层叠体210的上表面并将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02与第三输入输出电极203之间连接起来的电阻R201。
层叠体210包含绝缘体层210a至210f以及图案导体P201至P209。在层叠体210的内部,图案导体P201、P203被导通导体(由点划线图示)连接,从而构成第一电感体L201。相同地,图案导体P202、P204构成第二电感体L202。
图案导体P205、P206、P209构成第一电容器C201。图案导体P205、P207、P209构成第二电容器C202。图案导体P205、P208、P209构成第三电容器C203。
图案导体P206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201连接。图案导体P207与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02连接。图案导体P208与第三输入输出电极203连接。图案导体P205、P209分别与接地电极204至206连接。因此,在高频电子部件200的使用环境下,第一电容器C201、第二电容器C202以及第三电容器C203的一端被接地。
即,由第一输入输出电极201、第一电感体L201、第一电容器C201、第二电容器C202以及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02构成第一输入输出路径PW201。另外,由第一输入输出电极201、第二电感体L202、第一电容器C201、第三电容器C203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203构成第二输入输出路径PW202。
此外,在层叠体210的一个侧面侧的三个外部电极中的中心配置有第一输入输出电极201,在其两侧配置有接地电极204、205。另外,在另一个侧面侧的三个外部电极中的中心配置有接地电极206,在其两侧配置有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02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2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44276号公报
在高频电子部件200中,在从另一个主面(上表面)透视层叠体210时,第一电感体L201以及第二电感体L202的投影图相对于层叠体210的另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图11的A3-A3线)成为线对称。另外,第一电容器C201的投影图其自身相对于层叠体210的另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成为线对称。而且,第二电容器C202的投影图与第三电容器C203的投影图相对于层叠体210的另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成为相互线对称。
此处,第一电感体L201的投影图是指从层叠体210的另一个主面(上表面)侧观察具有三维的立体构造的第一电感体L201而映现成二维的俯视图。第二电感体L202、第一电容器C201、第二电容器C202以及第三电容器C203的投影图也相同。
近年来,例如根据对高频电子部件的小型化的要求而正在开发将外部电极设置有四个的分配器以及合成器,相反根据大型化的要求而正在开发将外部电极设置有八个的分配器以及合成器。在外部电极为上述的数量的情况下,第一输入输出电极无法配置在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上。即,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一电感体的卷绕部的距离与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二电感体的卷绕部的距离不同。
发明内容
其结果是,导致上述的第一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不同。因此,导致本来应该具有相同的通过特性的通过第一输入输出路径的信号与通过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的信号具有了不同的通过特性。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在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上位于非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一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也相等的对高频信号进行分配或者合成的高频电子部件。
在本发明中,在分配或者合成高频信号的高频电子部件中,能够实现对第一输入输出路径以及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的构成要素的形状的改进。
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一方式包含长方体形状的层叠体、第一输入输出电极、第二输入输出电极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设置于层叠体的一个主面以及一个侧面。第二输入输出电极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设置于层叠体的一个主面以及与一个侧面对置的另一个侧面。
另外,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一方式具备第一输入输出路径以及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第一输入输出路径包含第一输入输出电极、第二输入输出电极、将第一输入输出电极以及第二输入输出电极之间连接起来的第一电感体以及第一电容器。第二输入输出路径包含第一输入输出电极、第三输入输出电极、将第一输入输出电极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之间连接起来的第二电感体以及第一电容器。
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设置于从层叠体的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偏移的位置。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一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比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二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长。并且,第一电感体的电感大于第二电感体的电感。
此处,第一电感体的卷绕部如后述的图4所示那样,是在从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上表面)侧观察具有三维的立体构造的第一电感体映现成二维的俯视图时成为环状的部分。
在具有上述的构成的高频电子部件中,能够通过使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一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比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二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长来填补插入损失的差。其结果是,即便在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在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上位于非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一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也能够相等。
此外,第一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相等并不意味着精确的一致,例如是包含具有±0.05dB左右的实际使用环境中不存在问题的范围的差的情况的概念。
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一方式优选具备以下的特征。即,被第一电感体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大于被第二电感体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
此处,被第一电感体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是指:在从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上表面)侧观察具有三维的立体构造的第一电感体而映现成二维的俯视图的环状的投影图中,被其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内侧的面积。另外,被第二电感体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也同样。
在具有上述的构成的高频电子部件中,即便在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在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上位于非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一电感体的卷绕部的长度比第二电感体的卷绕部的长度长来使第一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相等。
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二方式包含与第一方式相同的长方体形状的层叠体、第一输入输出电极、第二输入输出电极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
另外,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二方式具备第一输入输出路径以及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第一输入输出路径包含第一输入输出电极、第二输入输出电极、将第一输入输出电极以及第二输入输出电极之间连接起来的第一电感体、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二电容器。第二输入输出路径包含第一输入输出电极、第三输入输出电极、将第一输入输出电极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之间连接起来的第二电感体、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三电容器。
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设置于从层叠体的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偏移的位置。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一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比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二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长。并且,第二电容器的电容小于上述第三电容器的电容。
即便在具有上述的构成的高频电子部件中,也能够通过使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一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比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第二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长来填补插入损失的差。其结果是,即便在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在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上位于非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一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相等。
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二方式优选具备以下的特征。即,第二电容器的投影图的面积小于第三电容器的投影图的面积。
此处,第二电容器的投影图的面积是指:从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上表面)侧观察第二电容器而映现成二维的俯视图的矩形状的投影图的面积。另外,第三电容器的投影图的面积也同样。
在具有上述的构成的高频电子部件中,即便在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在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上位于非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二电容器的电极面积小于第三电容器的电极面积来使第一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相等。
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二方式的优选的方式优选具备以下的特征。即,被第一电感体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大于被第二电感体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
在具有上述的构成的层叠型电子部件中,即便在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在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上位于非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一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也高精度地相等。
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即便在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在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上位于非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一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的插入损失也相等。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高频电子部件100的另一个侧面、一个主面(底面)、另一个主面(上表面)以及一个端面的外观图。
图2是高频电子部件100的电路图。
图3是高频电子部件100所包含的层叠体10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在层叠体10中使绝缘体层10f露出,且从上方观察的透视俯视图。
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高频电子部件100A的一个主面(底面)的外观图。
图6是高频电子部件100A所包含的层叠体10A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作为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高频电子部件100B的一个主面(底面)的外观图。
图8是高频电子部件100B所包含的层叠体10B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背景技术的高频电子部件200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高频电子部件200的电路图。
图11是高频电子部件200所包含的层叠体210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成为特征的部分详细地进行说明。作为应用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能够列举构成移动电话等移动体通信设备的分配器以及合成器,但不限定于此。
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至图4对作为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高频电子部件100进行说明。各附图为示意图,不必反映实际的制品的尺寸。另外,在制造工序上产生的各构成要素的形状的偏差等也不必反映在各附图。即,以下使用的附图即使存在与实际的制品不同的部分,也能够称为在本质上表示实际的制品。
图1是高频电子部件100的外观图。图1中的(A)是侧面的外观图,图1中的(B)是一个主面(底面)的外观图,图1中的(C)是另一个主面(上表面)的外观图,图1中的(D)是端面的外观图。图2是高频电子部件100的电路图。图3是高频电子部件100所包含的层叠体1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在层叠体10中使绝缘体层10f露出,且从上方观察的透视俯视图。
高频电子部件100为分配器或者合成器。分配器与合成器仅改变输入输出的方向,实质上为相同的电路构成。高频电子部件100包含长方体形状的层叠体10和四个外部电极。此处,长方体形状是包含立方体形状的概念。此外,如图1所示,层叠体10只要宏观地观察呈长方体形状即可,角部也可以被倒角。外部电极遍及层叠体10的一个主面、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主面而设置有两个,遍及与一个主面、与一侧面对置的另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主面而设置有两个。
设置于层叠体10的一个侧面侧的两个外部电极为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以及接地电极4。另外,设置于另一个侧面侧的两个外部电极为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3。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为分配器的输入电极或者合成器的输出电极,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3为分配器的输出电极或者合成器的输入电极。
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配置于层叠体10的一个主面的一个端部侧的角部附近。另外,接地电极4配置于层叠体10的一个主面的另一个端部侧的角部附近。而且,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与在层叠体10的一个主面的一个端部侧的另一个角部附近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对置配置。另外,第三输入输出电极3在层叠体10的一个主面的另一个端部侧的另一个角部附近与接地电极4对置配置。
而且,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3配置于相对于层叠体10的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图1中的(B)的A1-A1线)成为线对称的位置。此处,层叠体10的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是指:作为大致矩形状的一个主面的两个对称轴中的一个,与一个主面的短边平行的对称轴。另外,矩形状是包含正方形的概念。在一个主面为正方形的情况下,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被定义为平行于与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正交的方向的对称轴。
层叠体10包含绝缘体层10a至101、以及图案导体P1至P16。在层叠体10的内部,图案导体P1、P3、P5、P7、P9、P11(一个分支)被导通导体(由点划线图示)连接,从而构成第一电感体L1。相同地,图案导体P2、P4、P6、P8、P10、P11(另一个分支)构成第二电感体L2。
图案导体P14、P15、P16构成第一电容器C1。图案导体P12、P14构成第二电容器C2。图案导体P13、P14构成第三电容器C3。
在高频电子部件100中,第一电容器C1的投影图其自身相对于层叠体10的另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成为线对称。而且,第二电容器C2的投影图与第三电容器C3的投影图相对于层叠体10的另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图1中的(B)的A1-A1线)而相互线对称。
图案导体P11、P15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连接。图案导体P2、P13与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连接。图案导体P1、P12与第三输入输出电极3连接。图案导体P14、P16分别与接地电极4连接。因此,在高频电子部件100的使用环境下,第一电容器C1、第二电容器C2以及第三电容器C3的一端被接地。
即,由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与第一电感体L1一同被接地的第一电容器C1和第二电容器C2、以及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构成第一输入输出路径PW1。另外,由第一输入输出电极201、与第二电感体L2一同被接地的第一电容器C1和第三电容器C3、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3构成第二输入输出路径PW2(参照图2)。
如上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不配置于层叠体10的另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上。因此,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至第一电感体L1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d1比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至第二电感体L2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d2长(参照图4)。
而且,在高频电子部件100中,被第一电感体L1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大于被第二电感体L2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由此,第一电感体的电感大于第二电感体的电感。
此处,如图4所示,被第一电感体L1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是指:在例如形成于绝缘体层10f上的图案导体P9与形成于绝缘体层10g上的图案导体P11的一个分支相互重叠而形成的一侧的环状的投影图中,被其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内侧的面积(图4的左侧的网格部)。
相同地,被第二电感体L2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是指:在例如形成于绝缘体层10f上的图案导体P10与形成于绝缘体层10g上的图案导体P11的另一个分支相互重叠而形成的另一侧的环状的投影图中,被其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内侧的面积(图4的右侧的网格部)。
在高频电子部件100中,例如构成第一电感体L1的图案导体P9的长度比构成第二电感体L2的图案导体P10的长度长。另外,构成其他的第一电感体L1的图案导体的长度也根据需要比构成第二电感体L2的图案导体的长度长。
此外,上述的距离d1为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至一侧的环状的投影图为止的距离。相同地,距离d2为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至另一侧的环状的投影图为止的距离(参照图4)。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高频电子部件100中,能够通过使距离d1比距离d2长来填补插入损失的差。其结果的,第一输入输出路径PW1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PW2的插入损失缩小至例如±0.05dB左右的实际使用环境中不存在问题的范围的差,从而实际上相等。
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5以及图6对作为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高频电子部件100A进行说明。高频电子部件100A的层叠体所含有的图案导体的形状与高频电子部件100不同。除此以外的构成要素与高频电子部件100共通,因此存在省略对共通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的情况。
图5是高频电子部件100A的一个主面(底面)的外观图。图6是高频电子部件100A所包含的层叠体10A的分解立体图。高频电子部件100A的外观与高频电子部件100相同。另外,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第二输入输出电极2、第三输入输出电极3以及接地电极4的配置和图案导体的连接关系也相同。因此,对于高频电子部件100A,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至第一电感体L1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d1也比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至第二电感体L2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d2长。
在高频电子部件100A中,在从另一主面(上表面)透视层叠体10时,第一电感体L201以及第二电感体L202的投影图相对于层叠体210的另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图5的A2-A2线)成为线对称。
而且,在高频电子部件100A中,第二电容器C2的投影图的面积小于第三电容器C3的投影图的面积。由此,第二电容器的电容小于第三电容器的电容。
此处,第二电容器C2的投影图是指:形成在绝缘体层10h上的图案导体P12与形成在绝缘体层10i上的图案导体P14的一部分相互重叠形成的一侧的矩形状区域。相同地,第三电容器C3的投影图是指:形成在绝缘体层10h上的图案导体P13与形成在绝缘体层10i上的图案导体P14的一部分相互重叠形成的另一侧的矩形状区域。在高频电子部件100A中,构成第二电容器C2的图案导体P12的面积小于构成第三电容器C3的图案导体P13的面积。
根据上述的构成,高频电子部件100A也能够通过使距离d1长于距离d2来填补插入损失的差。其结果是,与高频电子部件100相同,第一输入输出路径PW1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PW2的插入损失实际上相等。
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使用图7以及图8对作为本发明的高频电子部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高频电子部件100B进行说明。高频电子部件100B的层叠体含有的图案导体的形状也与高频电子部件100不同。除此以外的构成要素与高频电子部件100、100A共通,因此存在省略共通的构成要素的说明的情况。
图7是高频电子部件100B的一个主面(底面)的外观图。图8是高频电子部件100B所包含的层叠体10B的分解立体图。高频电子部件100B的构成也与高频电子部件100相同。因此,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至第一电感体L1的卷绕部的为止距离d1比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至第二电感体L2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d2长。
而且,在高频电子部件100B中,被第一电感体L1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大于被第二电感体L2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在高频电子部件100B中,与上述的高频电子部件100相同,例如构成第一电感体L1的图案导体P9的长度比构成第二电感体L2的图案导体P10的长度长。另外,与上述的高频电子部件100A相同,构成第二电容器C2的图案导体P12的面积小于构成第三电容器C3的图案导体P13的面积。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高频电子部件100B中,能够通过使距离d1比距离d2长来高精度地填补插入损失的差。其结果是,第一输入输出路径PW1的插入损失与第二输入输出路径PW2的插入损失高精度地相等。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应用、变形。另外,该说明书所记载的各实施方式为例示,预先指出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进行构成的局部的置换或者组合。
符号说明
100、100A、100B…高频电子部件;10、10A、10B…层叠体;1…第一输入输出电极;2…第二输入输出电极;3…第三输入输出电极;4…接地电极;10a至101…绝缘体层;P1至P16…图案导体;L1…第一电感体;L2…第二电感体;C1…第一电容器;C2…第二电容器;C3…第三电容器;PW1…第一输入输出路径;PW2…第二输入输出路径;d1…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至第一电感体L1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d2…从第一输入输出电极1至第二电感体L2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

Claims (5)

1.一种高频电子部件,其包含:长方体形状的层叠体;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其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一个主面以及一个侧面;以及第二输入输出电极和第三输入输出电极,它们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所述一个主面以及与所述一个侧面对置的另一个侧面,
所述高频电子部件具备第一输入输出路径和第二输入输出路径,所述第一输入输出路径包含: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电极;将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和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电极之间连接起来的第一电感体以及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二输入输出路径包含: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电极;将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和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电极之间连接起来的第二电感体以及所述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体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路径串联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路径并联连接,所述第二电感体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路径串联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路径并联连接,
所述高频电子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设置于从所述层叠体的所述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偏移的位置,
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所述第一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所述第二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长,
所述第一电感体的电感大于所述第二电感体的电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一电感体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大于由所述第二电感体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
3.一种高频电子部件,其包含:长方体形状的层叠体;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其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一个主面以及一个侧面;第二输入输出电极以及第三输入输出电极,它们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所述一个主面以及与所述一个侧面对置的另一个侧面,
所述高频电子部件具备第一输入输出路径和第二输入输出路径,所述第一输入输出路径包含: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电极;将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和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电极之间连接起来的第一电感体、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输入输出路径包含: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电极;将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和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电极之间连接起来的第二电感体、所述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三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感体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路径串联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以及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路径并联连接,所述第二电感体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路径串联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以及所述第三电容器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路径并联连接,
所述高频电子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设置于从所述层叠体的所述一个主面的短边方向的对称轴偏移的位置,
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所述第一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比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电极至所述第二电感体的卷绕部为止的距离长,
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小于所述第三电容器的电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频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容器的投影图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电容器的投影图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频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一电感体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大于由所述第二电感体的投影图的外周所围起的区域的面积。
CN201710479612.7A 2016-06-27 2017-06-22 高频电子部件 Active CN1075470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6327A JP6665707B2 (ja) 2016-06-27 2016-06-27 高周波電子部品
JP2016-126327 2016-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7062A CN107547062A (zh) 2018-01-05
CN107547062B true CN107547062B (zh) 2020-11-27

Family

ID=60678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79612.7A Active CN107547062B (zh) 2016-06-27 2017-06-22 高频电子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22060B2 (zh)
JP (1) JP6665707B2 (zh)
CN (1) CN107547062B (zh)
TW (1) TWI6478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69436B (zh) 2018-12-12 2022-04-2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功率分配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0756A (en) * 1993-10-04 1997-07-22 Tdk Corporation High frequency signal dividing and/or combining device
JPH10314139A (ja) * 1997-05-15 1998-12-02 Hitachi Medical Corp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CN102385988A (zh) * 2010-09-06 2012-03-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92916B2 (ja) * 1988-12-22 1997-12-17 株式会社東芝 高周波電力分配器
JP2002344276A (ja) * 2001-05-16 2002-11-29 Murata Mfg Co Ltd 高周波電力分配・合成回路および高周波電力分配・合成部品
US7468640B2 (en) * 2004-02-06 2008-12-2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Balanced splitter
JP2008252215A (ja) * 2007-03-29 2008-10-16 Soshin Electric Co Ltd ドハティ増幅器用合成器
WO2009125492A1 (ja) * 2008-04-11 2009-10-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分配器
JP4591559B2 (ja) * 2008-06-20 2010-12-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平衡不平衡変換器及び増幅回路モジュール
US8653904B2 (en) * 2010-06-25 2014-02-18 Tdk Corporation Thin film balun
JP5131495B2 (ja) * 2010-07-29 2013-01-30 Tdk株式会社 薄膜バラン
JP5737304B2 (ja) * 2013-01-18 2015-06-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ィルタ回路
JP6409255B2 (ja) * 2013-07-31 2018-10-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デュプレクサ
WO2015022839A1 (ja) * 2013-08-12 2015-02-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分配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0756A (en) * 1993-10-04 1997-07-22 Tdk Corporation High frequency signal dividing and/or combining device
JPH10314139A (ja) * 1997-05-15 1998-12-02 Hitachi Medical Corp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CN102385988A (zh) * 2010-09-06 2012-03-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65707B2 (ja) 2020-03-13
TWI647876B (zh) 2019-01-11
TW201817079A (zh) 2018-05-01
CN107547062A (zh) 2018-01-05
US20170373367A1 (en) 2017-12-28
US10122060B2 (en) 2018-11-06
JP2018006790A (ja) 2018-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74653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6801826B2 (ja) フィルタ素子
US20130300518A1 (en) Directional coupler
US9698831B2 (en) Transformer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JP5817925B2 (ja)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US9893708B2 (en) Impedance conversion ratio setting method, impedance conversion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WO2018051798A1 (ja)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5800113B2 (ja)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部品
US10840873B2 (en) Coil device
US10848120B2 (en) Multilayer LC filter
CN107547062B (zh) 高频电子部件
WO2020149087A1 (ja) Lc複合部品及び通信端末装置
JP3766262B2 (ja) バラントランス
JP6801355B2 (ja) 積層型lcフィルタアレイ
US11949396B2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US11863150B2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US20230077358A1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US20220294408A1 (en) Multilayered filter device
KR102404329B1 (ko) 정합 모듈
JP2019050460A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2023042197A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2006081018A (ja) 積層型方向性結合器
JP2014216980A (ja) 積層バラン
JP2015056677A (ja) ダイプレク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