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5062A - 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5062A
CN107535062A CN201580077632.0A CN201580077632A CN107535062A CN 107535062 A CN107535062 A CN 107535062A CN 201580077632 A CN201580077632 A CN 201580077632A CN 107535062 A CN107535062 A CN 1075350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ovable housing
cable
electronic equipmen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76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5062B (zh
Inventor
近藤孝弘
中本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5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5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5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50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33Hand-held trans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1235Collapsible supports; Means for erecting a rigid antenn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2001/3894Waterproof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具有可动壳体、主体壳体、连结部、电缆以及密封结构。上述连结部具有与上述可动壳体连结的连接部和与上述主体壳体连结的固定部。上述电缆从上述可动壳体的内部经过上述连接部的内部以及上述固定部的内部延伸到上述主体壳体的内部。上述密封结构将上述可动壳体和上述连接部之间以及上述主体壳体和上述固定部之间密封。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防水铰链结构的折叠式的移动电话。在该移动电话中,柔性印刷电路板在连结2个壳体的铰链部的内部穿通。
但是,在使电连接部件在连结多个壳体的铰链部的内部穿通的情况下,铰链部的结构容易变得复杂。因此,铰链部的周边与其它部分相比,防水性容易变低。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3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谋求提高防水性的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具有可动壳体、主体壳体、连结部、电缆以及密封结构。上述可动壳体具有第1开口部,至少包括天线元件。上述主体壳体具有第2开口部。上述连结部具有连接部和固定部。上述连接部与上述可动壳体连结,经过上述第1开口部与上述可动壳体的内部连通。上述固定部与上述主体壳体连结,经过上述第2开口部与上述主体壳体的内部连通。上述连结部将上述可动壳体和上述主体壳体连结成能够转动。上述电缆与上述天线元件电连接,且从上述可动壳体的内部穿通上述连接部的内部以及上述固定部的内部延伸到上述主体壳体的内部。上述密封结构将上述可动壳体和上述连接部之间以及上述主体壳体和上述固定部之间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中所示的天线部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天线部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3中所示的天线部的一部分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将图3中所示的第1可动壳体的内部放大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3中所示的第1铰链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3中所示的天线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7中所示的天线部的F8-F8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一个变形例的天线部的内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且,存在省略这些重复的说明的情况。
参照图1至图8,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
首先,说明电子设备1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电子设备1的整体结构的一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是平面天线装置。电子设备1具有后述的天线元件,接收来自通信卫星的电波,且朝向通信卫星发送电波。例如电子设备1是构成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系统的一部分的装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是被设计成可用人工搬运的折叠式的平面天线装置。电子设备1可在被折叠的状态下搬运以及保管。另外,电子设备1可在被展开的状态下与通信卫星通信。
详细地进行阐述,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具有天线支撑结构体201和天线部202。
天线支撑结构体201具有第1支撑体211、第2支撑体212、第3支撑体213以及第4支撑体214。
第1支撑体211被放置在设置场所的设置面。第1支撑体211被形成为扁平的箱状。
第2支撑体212可转动地与第1支撑体211连结。第2支撑体212可以以在第1支撑体21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1轴线C1为中心相对于第1支撑体211转动。
第3支撑体213与天线部202大致平行地被配置。第3支撑体213被形成为扁平状。第3支撑体213可转动地与第2支撑体212的端部连结。第3支撑体213可以以与第1支撑体211的主面大致平行的第2轴线C2为中心相对于第2支撑体212转动。
第4支撑体214被安装在天线部202。另外,第4支撑体214可转动地与第3支撑体213连结。第4支撑体214可以以在第3支撑体21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第3轴线C3为中心相对于第3支撑体213转动。
根据这样的天线支撑结构体201,天线部202能够使姿势在该天线部202与第1支撑体211重叠的关闭位置和该天线部202从第1支撑体211立起的起立位置之间变化。另外,天线部202能够相对于第1支撑体211朝向所期望的方向。
接着,对天线部202进行说明。
图2示意性地表示天线部202的结构。
如图2所示,天线部202具有折叠式的壳体结构2,所述壳体结构2具有3个壳体。
详细地进行阐述,壳体结构2具有第1可动壳体11、第2可动壳体12、主体壳体13、第1铰链14、第2铰链15以及密封结构19(参照图3)。第1可动壳体11以及第2可动壳体12的每一个是“可动壳体”的一例。第1铰链14以及第2铰链15的每一个是“连结部”的一例。密封结构19包括后述的可动壳体密封部53、电缆密封部57以及主体壳体密封部66。
第1可动壳体11被形成为扁平的箱状。第1可动壳体11具有第1端部11a和第2端部11b。第1端部11a面向主体壳体13。在第1可动壳体11的第1端部11a和主体壳体13之间设置第1铰链14。第1铰链14将第1可动壳体11的第1端部11a和主体壳体13连结成可转动。
第2可动壳体12具有与第1可动壳体11大致相同的外形。即,第2可动壳体12被形成为扁平的箱状。第2可动壳体12具有第1端部12a和第2端部12b。第1端部12a面向主体壳体13。在第2可动壳体12的第1端部12a和主体壳体13之间设置第2铰链15。第2铰链15将第2可动壳体12的第1端部12a和主体壳体13连结成可转动。
第1可动壳体11以及第2可动壳体12可由第1铰链14以及第2铰链15在相互打开的打开状态(参照图2中的实线)和相互面对面的关闭状态(参照图2中的双点划线)之间开闭。在上述打开状态下,第1可动壳体11以及第2可动壳体12相互打开大致180度。另一方面,在上述关闭状态下,第1可动壳体11以及第2可动壳体12叠置成相互重叠。
主体壳体13被形成为扁平的箱状。但是,主体壳体13比第1可动壳体11以及第2可动壳体12小。例如主体壳体13被配置成与处于上述打开状态的上述第1可动壳体11以及上述第2可动壳体12大致平行。
图3表示天线部202的内部。
如图3所示,在第1可动壳体11收容作为第1天线零件的一例的多个(例如2个)第1天线基板16。各第1天线基板16具有多个天线元件16a。天线元件16a例如是被设置在第1天线基板16的表面的导体图案。多个天线元件16a包括第1天线元件16aa和第2天线元件16ab。另外,第1天线元件16aa和第2天线元件16ab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进行区分的部件,结构、功能也可以相互相同。例如第1天线元件16aa和第2天线元件16ab也可以被分开地设置在各个天线基板16。第1天线基板16是“第1电子零件”的一例。
同样,在第2可动壳体12收容作为第2天线零件的一例的多个(例如2个)第2天线基板17。各第2天线基板17具有多个天线元件17a。天线元件17a例如是被设置在第2天线基板17的表面的导体图案。多个天线元件17a包括第1天线元件17aa和第2天线元件17ab。另外,第1天线元件17aa和第2天线元件17ab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进行区分的部件,结构、功能也可以相互相同。例如第1天线元件17aa和第2天线元件17ab也可以被分开地设置在各个天线基板17。第2天线基板17是“第2电子零件”的一例。例如第1天线基板16以及第2天线基板17是形成平面天线的反射镜的零件。
另一方面,在主体壳体13收容作为电路基板的一例的控制基板18(参照图2)。控制基板18例如是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电路基板。控制基板18包括对第1天线基板16以及第2天线基板17进行控制的天线电路部。
接着,对壳体结构2的各部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第1可动壳体11具有被形成为碗状的底座21和被安装在底座21上的罩22。同样,第2可动壳体12具有被形成为碗状的底座21和被安装在底座21上的罩22。各罩22形成针对第1天线基板16或者第2天线基板17的天线屏蔽器。在罩22和底座21之间由未图示出的密封部件液密性地密封。同样,主体壳体13具有被形成为碗状的底座21和被安装在底座21上的罩22。主体壳体13的底座21和罩22之间由未图示出的密封部件液密性地密封。
如图3所示,天线部202具有在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延伸的多个电缆23和在第2可动壳体12的内部延伸的多个电缆24。电缆23以及电缆24的每一个是截面圆型的直径比较粗的电缆。
图4是将天线部202的一部分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电缆23从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穿通第1铰链14的内部延伸到主体壳体13的内部。电缆23将第1天线基板16和控制基板18电连接。即,电缆23将天线元件16a和控制基板18电连接。虽然未图示出,但是,电缆24同样从第2可动壳体12的内部穿通第2铰链15的内部延伸到主体壳体13的内部。电缆24将第2天线基板17和控制基板18电连接。即,电缆24将天线元件17a和控制基板18电连接。
另外,在控制基板18上连接电缆203(参照图1)。电缆203朝向被配置在电子设备1外部的外部装置(例如信息处理装置)等延伸。控制基板18将由天线部202接收的信息经由电缆203向外部装置输出。另外,控制基板18将经由电缆203从外部装置收取的信息通过天线部202向外部无线发送。
接着,对第1可动壳体11和主体壳体13的连接结构以及第2可动壳体12和主体壳体13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具有2个第1铰链14和2个第2铰链15。这4个铰链的结构相互大致相同。另外,第1可动壳体11的结构和第2可动壳体12的结构相互大致相同。因此,下面,详细说明1个第1铰链14和安装着第1铰链14的第1可动壳体11的结构。另外,就第2铰链15和安装着第2铰链15的第2可动壳体12的结构而言,只要将下面说明中的“第1铰链14”、“第1可动壳体11”、“电缆23”、“电缆23A”、“电缆23B”、“第1天线元件16aa”以及“第2天线元件16ab”分别替换为“第2铰链15”、“第2可动壳体12”、“电缆24”、“电缆24A”、“电缆24B”、“第1天线元件17aa”以及“第2天线元件17ab”来解读即可。
另外,这里定义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X方向以及Y方向是与第1可动壳体11的后述的底壁26大致平行的方向。X方向是与第1可动壳体11的后述的侧壁部28大致平行的方向。Y方向是与侧壁部28交叉的(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Z方向是与底壁26交叉的(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Z方向是第1可动壳体11的厚度方向。
图5将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放大来表示。
如图5所示,第1可动壳体11具有底壁26和周壁27。底壁26是与上述的罩22相向的壁部。底壁26在上述打开的状态下,面向上述主体壳体13。周壁27从底壁26的缘部开始在与底壁26交叉的方向延伸。周壁27包括沿第2可动壳体12延伸的侧壁部28。侧壁部28在上述关闭的状态下,面向主体壳体13。
如图5所示,第1可动壳体11具有孔29。孔29向第1可动壳体11的外部开口。孔29遍及底壁26和侧壁部28形成。即,孔29包括被设置在底壁26的部分和被设置在侧壁部28的部分。
在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设置隔壁30。隔壁30将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分隔为与孔29连通的第1区域A和从孔29脱离的第2区域A2。即,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由隔壁30分隔为允许来自外部的水浸入的第1区域A1和确保了防水性的第2区域A2。在第2区域A2配置第1天线基板16。同样,第2天线基板17被配置在第2可动壳体12的第2区域A2。据此,第1天线基板16以及第2天线基板17得到保护,免受外部的水等的影响。
详细地进行阐述,隔壁30具有第1壁31、第2壁32以及第3壁33。第1壁31、第2壁32以及第3壁33从底壁26开始,在Z方向延伸。
如图5所示,第1壁31在从侧壁部28离开的位置,在X方向延伸。第1壁31的X方向的宽度比孔29的X方向的宽度大。第1壁31具有作为X方向的两端部的第1端部31a和第2端部31b。
第2壁32被设置在第1壁31的第1端部31a和侧壁部28之间。第2壁32在Y方向延伸。第2壁32使第1壁31的第1端部31a和侧壁部28之间相连。在第2壁32设置使后述的第1铰链14的第1筒部51穿通的插通部35。被设置在第2壁32上的插通部35是“第1开口部”的一例。插通部35在X方向贯通第2壁32。插通部35是在Z方向开放的切口部。作为替代,插通部35也可以是被设置在第2壁32上的贯通孔。
如图5所示,插通部35的一例被形成为U字状。即,插通部35的内面35a具有圆弧部40、第1直线部41以及第2直线部42。圆弧部40是随着在Z方向行进而宽度变宽的圆弧状。第1直线部41从圆弧部40的一端部开始在Z方向延伸。第2直线部42从圆弧部40的另一端部开始在Z方向延伸。第2直线部42与第1直线部41大致平行。第1直线部41和第2直线部42之间的Y方向的宽度比后述的第1筒部51的Y方向的宽度大。在第1直线部41以及第2直线部42的每一个设置导槽43。导槽43在Z方向延伸。
第3壁33被设置在第1壁31的第2端部31b和侧壁部28之间。第3壁33在Y方向延伸。第3壁33使第1壁31的第2端部31b和侧壁部28之间相连。在第3壁33设置使后述的第1铰链14的第2筒部52穿通的插通部35。被设置在第3壁33上的插通部35是“第3开口部”的一例。插通部35在X方向贯通第3壁33。插通部35是在Z方向开放的切口部。作为替代,插通部35也可以是被设置在第3壁33上的贯通孔。另外,第3壁33的插通部35的形状与第2壁32的插通部35的形状大致相同。因此,对具有同样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接着,对第1铰链14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6表示第1铰链14的外观。
如图6所示,第1铰链14具有与主体壳体13连结的固定部50和与第1可动壳体11连结的连接部59。连接部59是在第1铰链14中在第1可动壳体11的插通部35穿通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59包括第1筒部51、第2筒部52、多个垫片54、多个安装部55以及多个制动部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密封结构19所含的可动壳体密封部53以及电缆密封部57与第1铰链14一体地设置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可动壳体密封部53以及电缆密封部57也可以与第1铰链14分体形成,在将第1铰链14安装在第1可动壳体11后,设置在第1可动壳体11。
首先,说明第1铰链14和主体壳体13的连接结构。
固定部50如图6所示,具有长方形状的第1部分(基部)61和半圆状的第2部分(罩部)62,且被形成为空心。第1部分61是在X方向具有长边方向的长方形状。第2部分62与第1部分61一体地形成。第2部分62被形成为沿着第1筒部51以及第2筒部52的外周面的圆弧状。
图7是表示天线部202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7中所示的天线部202的F8-F8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7中,第1可动壳体11处于上述关闭状态,但是,在图8中,第1可动壳体11处于上述打开状态。另外,在图8中,为了说明方便,省略第1筒部51以及第2筒部52的图示。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固定部50具有内部空间S0。固定部50具有位于与第2部分62相反一侧的固定部端面50e。固定部端面50e具有向固定部50的外部开口的开口部63。内部空间S0经过开口部63与固定部50的外部连通。另外,固定部50具有作为X方向的两端部的第1端部50a和第2端部50b。
固定部50的大部分被配置在第1可动壳体11的第1区域A1。另外,固定部50的一部分穿通孔29突出到第1可动壳体11的外部。
这里,如图4所示,主体壳体13在与固定部50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部65。开口部65是“第2开口部”的一例。开口部65比固定部50的外形小。开口部65面向固定部50的内部。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固定部50覆盖与主体壳体13连结的开口部65。固定部50的内部空间S0经过主体壳体13的开口部65(以及后述的主体壳体密封部66的开口部66a),与主体壳体13的内部连通。
如图4、图7以及图8所示,在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的固定部端面50e和主体壳体13的表面之间设置主体壳体密封部66。主体壳体密封部66例如是被夹在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的固定部端面50e和主体壳体13的表面之间的橡胶制的填料。主体壳体密封部66被形成为比开口部63、65的外形大的板状,包围开口部63、65的周缘。主体壳体密封部66液密性地密封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和主体壳体13之间。主体壳体密封部66例如具有外形与开口部65大致相同的开口部66a。
如图7所示,电缆23从第1铰链14的内部穿通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的开口部63、主体壳体密封部66的开口部66a、主体壳体13的开口部65,延伸到主体壳体13的内部。
如图7所示,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例如具有作为螺纹孔的安装孔50h。安装孔50h在固定部端面50e开口。另外,主体壳体13在与安装孔50h对应的位置具有插通孔13h。主体壳体密封部66在与安装孔50h对应的位置具有插通孔66h。这些插通孔13h、66h与安装孔50h连通。
天线部202具有将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固定在主体壳体13上的紧固部件67。紧固部件67从主体壳体13的内部穿通插通孔13h、66h与安装孔50h卡合。据此,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3上。
接着,说明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和第1可动壳体11的连接结构。如图7所示,连接部59所含的第1筒部51、第2筒部52、垫片54、安装部55以及制动部56遍及第1可动壳体11的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地被配置。
第1筒部51被设置在固定部50的第1端部50a。第1筒部51是空心的零件。第1筒部51与固定部50连结,被固定在固定部50。例如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的外径形成得比固定部50的第1端部50a的内面的内径稍大。而且,第1筒部51被嵌入固定部50的第1端部50a。据此,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和固定部50的内面之间的间隙通过嵌合而被堵塞。另外,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和固定部50的内面之间的间隙也可以由未图示出的粘接密封材等液密性地密封。
第1筒部51沿X方向从固定部50突出。第1筒部51例如是金属制。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具有槽68。槽68被环状地形成在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
第1筒部51具有内部空间S1。第1筒部51的内部空间S1与固定部50的内部空间S0连通。第1筒部51具有位于与固定部50相反一侧的筒部端面51e。筒部端面51e具有向第1筒部51的外部开口的开口部69。内部空间S1经过筒部端面51e的开口部69与第1筒部51的外部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筒部51被插入第1可动壳体11的隔壁30的第2壁32的插通部35。据此,第1筒部51的内部空间S1经过隔壁30的插通部35与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例如第1可动壳体11的第2区域A2)连通。
另外,本申请中提及的“通过开口部与壳体的内部连通”,也包括像上述的第1筒部51和第1可动壳体11的关系那样通过将第1筒部51插入第1可动壳体11的插通部35(开口部)而使第1筒部51的内部与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连通的情况。
如图7所示,一个电缆23(下面有称为电缆23A的情况。)从固定部50的内部空间S0延伸到第1筒部51的内部空间S1。电缆23A从第1筒部51的开口部69延伸到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即,第1可动壳体11的第2区域A2)。换言之,电缆23A从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穿通第1筒部51的内部以及固定部50的内部延伸到主体壳体13的内部。电缆23A是“第1电缆”的一例。电缆23A将第1天线元件16aa和控制基板18电连接。
同样,如图7所示,第2筒部52被设置在固定部50的第2端部50b。第2筒部52是空心的零件。第2筒部52与固定部50连结,被固定在固定部50。例如第2筒部52的外周面52b的外径形成得比固定部50的第2端部50b的内面的内径稍大。而且,第2筒部52被嵌入固定部50的第2端部50b。据此,第2筒部52的外周面52b和固定部50的内面之间的间隙通过嵌合而被堵塞。另外,第2筒部52的外周面52b和固定部50的内面之间的间隙也可以由未图示出的粘接密封材等液密性地密封。
第2筒部52沿X方向从固定部50突出。第2筒部52例如是金属制。第2筒部52的外周面52b具有槽68。槽68被环状地形成在第2筒部52的外周面52b。
第2筒部52具有内部空间S2。第2筒部52的内部空间S2与固定部50的内部空间S0连通。第2筒部52具有位于与固定部50相反一侧的筒部端面52e。筒部端面52e具有向第2筒部52的外部开口的开口部72。内部空间S2经过筒部端面52e的开口部72与第2筒部52的外部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筒部52被插入第1可动壳体11的隔壁30的第3壁33的插通部35。据此,第2筒部52的内部空间S2经过隔壁30的插通部35与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例如第1可动壳体11的第2区域A2)连通。
如图7所示,另外的一个电缆23(下面有称为电缆23B的情况。)从固定部50的内部空间S0延伸到第2筒部52的内部空间S2。电缆23B从第2筒部52的开口部72延伸到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即,第1可动壳体11的第2区域A2)。换言之,电缆23B从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穿通第2筒部52的内部以及固定部50的内部延伸到主体壳体13的内部。电缆23B是“第2电缆”的一例。电缆23B将第2天线元件16ab和控制基板18电连接。
接着,对被安装在第1筒部51以及第2筒部52上的零件进行说明。第1铰链14作为被安装在第1筒部51以及第2筒部52上的零件,具有可动壳体密封部53、垫片54、安装部55、制动部56以及电缆密封部57。另外,这些零件相对于第1筒部51以及第2筒部52的每一个设置。这些零件相对于第1筒部51的安装结构和这些零件相对于第2筒部52的安装结构除在X方向对称以外,大致相同。因此,以这些零件相对于第1筒部51的安装结构为代表进行说明。另外,就这些零件相对于第2筒部52的安装结构而言,只要将下面说明中的“第1筒部51”以及“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分别替换为“第2筒部52”以及“第2筒部52的外周面52b”来解读即可。
如图7所示,可动壳体密封部53被设置在第1筒部51和第1可动壳体1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壳体密封部53被设置在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和隔壁30的插通部35的内面35a之间。可动壳体密封部53相对于隔壁30可转动地支撑第1筒部51。另外,可动壳体密封部53将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和隔壁30的插通部35的内面35a之间液密性地密封。详细地进行阐述,可动壳体密封部53具有支撑部件80、第1填料81以及第2填料82。
如图6所示,支撑部件80具有与隔壁30的插通部35对应的U字状的外形。即,支撑部件80具有圆弧面84、第1侧面85、第2侧面86以及端面87。支撑部件80的圆弧面84面向插通部35的圆弧部40。支撑部件80的圆弧面84具有与插通部35的圆弧部40大致相同的曲率。支撑部件80的第1侧面85面向插通部35的第1直线部41。支撑部件80的第1侧面85与插通部35的第1直线部41大致平行地延伸。支撑部件80的第2侧面86面向插通部35的第2直线部42。支撑部件80的第2侧面86与插通部35的第2直线部42大致平行地延伸。端面87在支撑部件80中位于与圆弧面84相反一侧的端部。端面87例如被形成为平面。
在支撑部件80的第1侧面85以及第2侧面86的每一个设置被插入第1直线部41或者第2直线部42的导槽43的导向器88。支撑部件80通过将导向器88插入导槽43而被稳定地安装在插通部35。
另外,在支撑部件80的圆弧面84、第1侧面85、第2侧面86以及端面87设置槽89。槽89被连续环状地形成在圆弧面84、第1侧面85、第2侧面86以及端面87。
在支撑部件80的槽89安装第1填料81。即,第1填料81被设置在插通部35的内面35a和支撑部件80之间。第1填料81是沿着支撑部件80的圆弧面84、第1侧面85、第2侧面86以及端面87的环状。第1填料81被夹在支撑部件80的圆弧面84、第1侧面85以及第2侧面86和插通部35的圆弧部40、第1直线部41以及第2直线部42之间。第1填料81将插通部35的内面35a和支撑部件80之间液密性地密封。
另外,如图7所示,支撑部件80具有使第1筒部51穿通的孔91。孔91被形成为与第1筒部51的外径对应的圆形。孔91具有比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仅大一点的内径。支撑部件80通过使第1筒部51穿过孔91而面向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
如上所述,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具有槽68。槽68面向支撑部件80的孔91的内周面91a。在第1筒部51的槽68安装第2填料82。例如第2填料82是O型圈。即,第2填料82是圆环状。另外,第2填料82在沿该第2填料82的中心轴的方向(即,沿着X方向的方向)被切断的各部的截面形状是圆形。第2填料82被夹在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和支撑部件80的孔91的内周面91a之间。第2填料82将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和支撑部件80的孔91的内周面91a之间液密性地密封。另外,支撑部件80可经由第2填料82相对于第1筒部51转动。
接着,对安装部55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安装部55是将第1铰链14向第1可动壳体11安装的(固定的)部件。安装部55相对于支撑部件80被设置在与固定部50相反的一侧。安装部55被设置在第1可动壳体11的第2区域A2(参照图4)。安装部55具有被安装在第1筒部51的圈部95和被固定在第1可动壳体11上的平板部96。
圈部95被形成为包围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的环状。圈部95的内径比第1筒部51的外径略大一点。圈部95可转动地被安装在第1筒部51。
平板部96如图4所示,在第2区域A2面向第1可动壳体11的底壁26。底壁26在与平板部96对应的位置具有多个凸部97。在凸部97设置螺纹孔97a。平板部96具有与螺纹孔97a连通的插通孔96a。平板部96通过使在插通孔96a穿通的紧固部件98与螺纹孔97a卡合,被固定在第1可动壳体11。例如紧固部件98是螺钉、螺栓那样的通用的紧固部件。即,第1铰链14由通用的紧固部件98固定在第1可动壳体11。另外,通过将紧固部件98拆下,能够将第1铰链14从第1可动壳体11拆下。
接着,对垫片54以及制动部56进行说明。
垫片54以及制动部56被安装在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垫片54被设置在安装部55的圈部95和支撑部件80之间。制动部56相对于安装部55的圈部95,位于与垫片54相反的一侧。例如制动部56包括其它的垫片和圈状的蝶形弹簧。制动部56给与第1铰链14制动力。据此,第1可动壳体11相对于主体壳体13以被打开的状态被保持。
接着,对电缆密封部57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电缆密封部57被设置在第1筒部51的前端部。即,电缆密封部57相对于安装部55以及支撑部件80,位于与固定部50相反的一侧。电缆密封部57位于第1可动壳体11的第2区域A2。
电缆密封部57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第1筒部51的内周面51a和电缆23的外周面23b之间。电缆密封部57将第1筒部51的内周面51a和电缆23的外周面23b之间液密性地密封。例如电缆密封部57是防水用的电缆格兰头。详细地进行阐述,电缆密封部57包括主体部101、填料102、帽103以及套管104。
主体部101被形成为筒状。主体部101例如是塑料制,可弹性变形。主体部101被安装在第1筒部51的前端部。例如主体部101被安装在第1筒部51的内周面51a。例如主体部101旋合在被设于第1筒部51的内周面51a的阴螺纹。电缆23在主体部101的内部穿通。主体部101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具有螺纹部106。另外,主体部101具有从与帽103相反的一侧承接套管104的法兰部107。
填料102将主体部101和第1筒部51的筒部端面51e之间的间隙液密性地密封。例如填料102是O型圈。
帽103被安装在主体部101的前端部。帽103旋合于主体部101的螺纹部106。
套管104被夹在帽103和主体部101的法兰部107之间。套管104由橡胶那样的弹性部件形成。若使帽103相对于主体部101向拧紧的方向旋转,则套管104被夹在帽103和法兰部107之间。在该状态下,若相对于主体部101进一步将帽103拧紧,则套管104被压缩而变形(例如压扁)。若套管104变形,则被套管104按压的主体部101变形而缩径。据此,主体部101的内周面101a被推压在电缆23的外周面23b。据此,电缆23的外周面23b和主体部101的内周面101a之间被液密性地密封,且电缆23相对于主体部101的位置被固定。
如图3以及图8所示,盖部111从与底壁26相反的一侧被安装在第1可动壳体11的隔壁30上。盖部111覆盖侧壁部28、第1壁31、第2壁32以及第3壁33之间的空间。盖部111将侧壁部28、第1壁31、第2壁32以及第3壁33和该盖部111之间液密性地密封。
另外,盖部111还与支撑部件80的第1填料81相接。第1填料81包括沿支撑部件80的端面87设置且直线状地延伸的部分81a。盖部111与第1填料81的直线状地延伸的部分81a相接。据此,支撑部件80和盖部111之间被更牢固地液密性地密封。
接着,对电子设备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这里,以第1可动壳体11和主体壳体13的连接部的组装方法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就第2可动壳体12和主体壳体13的连接部的组装方法而言,只要将下面的说明中的“第1可动壳体11”、“第1铰链14”以及“电缆23”分别替换为“第2可动壳体12”、“第2铰链15”以及“电缆24”来解读即可。
首先,准备第1可动壳体11、主体壳体13、第1铰链14以及电缆23。另外,在该阶段中,第1可动壳体11的罩22没有被安装在第1可动壳体11的底座21。另外,主体壳体13的罩22没有被安装在主体壳体13的底座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壳体密封部53的支撑部件80以及第2填料82在第1铰链14与第1可动壳体11连结前,被安装在第1铰链14的第1筒部51以及第2筒部52的每一个。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壳体密封部53的第1填料81也在第1铰链14与第1可动壳体11连结前,被安装在可动壳体密封部53的支撑部件8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密封部57的主体部101在第1铰链14与第1可动壳体11连结前,被安装在第1铰链14的第1筒部51以及第2筒部52的每一个。再有,电缆密封部57的帽103也在第1铰链14与第1可动壳体11连结前,被安装在电缆密封部57的主体部101。
接着,使电缆23在第1铰链14的内部穿通。即,电缆23在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的内部以及固定部50的内部穿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23还在已被安装在第1铰链14上的电缆密封部57的主体部101以及帽103穿通。例如电缆23在穿通第1铰链14前,先穿通电缆密封部57的主体部101以及帽103。
接着,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与第1可动壳体11连结。具体地说,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由安装部55以及紧固部件98固定在第1可动壳体11。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在可动壳体密封部53被夹在该连接部59和第1可动壳体11之间的状态下,被固定在第1可动壳体11。例如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在可动壳体密封部53被夹在第1筒部51以及第2筒部52的外周面51b、52b和插通部35的内面35a之间的状态下,被固定在第1可动壳体11。
更详细地进行阐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铰链14的第1筒部51以及第2筒部52沿第1可动壳体11的厚度方向(Z方向)被插入第1可动壳体11的插通部35。可动壳体密封部53的支撑部件80、第1填料81以及第2填料82伴随着第1筒部51以及第2筒部52被插入插通部35的动作,被配置在插通部35的内侧。据此,第1筒部51以及第2筒部52的外周面51b、52b和插通部35的内面35a之间被液密性地密封。
帽103在电缆23穿通了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以及电缆密封部57的主体部101之后,沿着主体部101的外周面的螺纹部106旋转(即,被拧紧在主体部101)。据此,帽103在主体部101和该帽103之间将套管104压扁,由套管104使主体部101缩径。据此,第1筒部51的内周面51a和电缆23的外周面23b之间被液密性地密封,且电缆23相对于连接部59以及主体部101的位置被固定。
接着,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与主体壳体13连结。具体地说,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由紧固部件67固定在主体壳体13。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在主体壳体密封部66被夹在该固定部50和主体壳体13之间的状态下,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3。据此,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和主体壳体13之间被液密性地密封。
接着,在隔壁30安装盖部111。另外,在第1可动壳体11的底座21安装第1可动壳体11的罩22。同样,在主体壳体13的底座21安装主体壳体13的罩22。据此,组成电子设备1。
另外,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相对于第1可动壳体11的固定可以在电缆23穿通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以及固定部50之前进行,也可以在穿通之后进行。同样,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相对于主体壳体13的固定可以在电缆23穿通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以及固定部50之前进行,也可以在穿通之后进行。另外,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相对于主体壳体13的固定可以在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被固定在第1可动壳体11之前进行,也可以在固定之后进行。
另外,也可以在电缆23穿通了第1铰链14的内部之后,将电缆密封部57的主体部101安装在第1铰链14。同样,也可以在电缆23穿通了第1铰链14的内部之后(换言之,例如电缆23穿通了主体部101之后)将电缆密封部57的帽103安装在主体部101。但是,在这些情况下,有时优选电缆23在穿通第1铰链14之前,先穿通电缆密封部57的主体部101以及帽103。
根据上面的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以比较简易的结构谋求提高防水性的电子设备1。
即,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具有第1可动壳体11、主体壳体13、第1铰链14(连结部)、电缆23A以及密封结构19。第1可动壳体11具有第2壁32的插通部35(第1开口部),至少包括第1天线元件16aa。主体壳体13具有开口部65(第2开口部)。第1铰链14具有连接部59和固定部50。连接部59与第1可动壳体11连结,经过第2壁32的插通部35而与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连通。固定部50与主体壳体13连结,经过开口部65而与主体壳体13的内部连通。第1铰链14可转动地连结第1可动壳体11和主体壳体13。电缆23A与第1天线元件16aa电连接,且从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穿通连接部59的内部以及固定部50的内部延伸到主体壳体13的内部。密封结构19将第1可动壳体11和连接部59之间以及主体壳体13和固定部50之间密封。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电缆23A经通第1铰链14的内部延伸到2个壳体11、13的内部,所以,能够减少设置在壳体11、13上的开口部的数量。据此,能够谋求提高电子设备1的防水性。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由密封结构19将第1可动壳体11和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之间密封。因此,能够抑制欲从第1可动壳体11和第1铰链14之间进入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或者第1铰链14的内部的水、潮气或者尘埃等的浸入。另外,由密封结构19将主体壳体13和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之间密封。因此,能够抑制欲从主体壳体13和第1铰链14之间进入主体壳体13的内部或者第1铰链14的内部的水、潮气或者尘埃等的浸入。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1的防水性、可靠性。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电缆23实质上没有露出到电子设备1的外部。据此,能够提供一种设计性优异且使用性良好的电子设备1。
例如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实现一种能够使大径的电缆23穿通且还容易应用到少量生产的大型壳体上的防水结构。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实现防水性且可转动地连结了3个以上壳体的电子设备1。例如通过还设置与铰链14、15相同的铰链,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13在与第1可动壳体11以及第2可动壳体12相反一侧增设其它的壳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59包括被插入到第2壁32的插通部35的第1筒部51。电缆23A在第1筒部51的内部穿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由第1筒部51提高第1可动壳体11转动的稳定性。另外,能够利用第1筒部51的形状,从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朝向主体壳体13的内部稳定地引导电缆23A。
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结构19包括可动壳体密封部53。可动壳体密封部53被设置在第2壁32的插通部35的内面35a和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之间。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插通部35的内面35a和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之间液密性地密封。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被插入插通部35的第1筒部51的周围的防水性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壳体密封部53包括:被安装在插通部35且具有由第1筒部51穿通的孔91的支撑部件80;将插通部35的内面35a和支撑部件80之间密封的第1填料81;以及将支撑部件80的孔91的内周面91a和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之间密封的第2填料82。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由多个填料81、82将插通部35的内面35a和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之间切实地密封。据此,即使在插通部35的形状和第1筒部51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插通部35的内面35a和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之间切实地密封。换言之,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插通部35和第1筒部51做成相互不同的形状。若能够将插通部35和第1筒部51做成相同不同的形状,则设计自由度提高,能够提高第1铰链14相对于第1可动壳体11的安装容易度及拆除容易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件80可经由第2填料82相对于第1筒部51转动。这里,根据上述那样的包括支撑部件80、第1填料81以及第2填料82的可动壳体密封部53,作为第2填料82,能够采用沿着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的圆环状的填料。因此,能够由第2填料82将支撑部件80和第1筒部51之间的滑动部切实地密封。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1的防水性。
这里,在第1铰链14的内部基本上不存在水的浸入。但是,由于因电子设备1的长期使用造成的老化、电子设备1的使用环境(例如容易产生结露的环境)等,使得水、潮气进入第1铰链14的内部的可能性并非为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结构19包括电缆密封部57。电缆密封部57将第1筒部51的内周面51a和电缆23A的外周面23b之间密封。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第1筒部51的内周面51a和电缆23的外周面23b之间液密性地密封。因此,例如能够抑制从第1铰链14的内部顺着电缆23的外周面23b欲进入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的水、潮气或者尘埃的浸入。据此,能够以更高的水平保护天线元件16a(或者天线基板16),免受潮气等的影响。换言之,天线元件16a(或者天线基板16)因朝向上方配置而容易受到雨等的影响,另外与水、潮气接触容易涉及到天线性能劣化,能够由电缆密封部57更切实地保护该天线元件16a(或者天线基板16)。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1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可动壳体11具有孔29和隔壁30。孔29向第1可动壳体11的外部开口。隔壁30将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分隔为与孔29连通的第1区域A1和配置了第1天线元件16aa的第2区域A2。插通部35被设置在隔壁30。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隔壁30将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分隔为允许水浸入的第1区域A1和确保了防水性的第2区域A2。因此,例如与在第1可动壳体11和主体壳体13的分界部设置了防水结构的情况相比,防水结构的形状、位置的设计自由度变大。据此,能够谋求防水结构的简单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在隔壁30的插通部35穿通,遍及第1可动壳体11的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被配置。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具有被配置在第1可动壳体11的第1区域A1的部分,且通过孔29突出到第1可动壳体11的外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1铰链14的一部分被收容在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所以,能够谋求电子设备1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具备被收容在第1可动壳体11的第2天线元件16bb和与第2天线元件16bb电连接的电缆23B。第1可动壳体11的隔壁30的第3壁33具有插通部35(第3开口部)。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具有被插入第3壁33的插通部35的第2筒部52。电缆23B从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穿通第2筒部52的内部以及固定部50的内部延伸到主体壳体13的内部,将第2天线元件16bb和控制基板18电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多个电缆23A、23B穿通第1铰链14遍及第1可动壳体11和主体壳体13延伸,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铰链14的周围的防水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铰链14具有将第1筒部51向第1可动壳体11安装的安装部55。安装部55由紧固部件98可拆下地固定在第1可动壳体11。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紧固部件98拆下,能够简单地从第1可动壳体11拆下第1铰链14。换言之,能够在第1可动壳体11、第2可动壳体12以及主体壳体13之中仅将欲拆下的壳体从其它壳体轻易地拆下。例如在一部分壳体内存在不良状况的情况下,能够仅将该壳体分离地进行保养、修理。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保养、修理的作业性优异的壳体结构2。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55被设置在第1可动壳体11的第2区域A2。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1可动壳体11的内部,能够使第1区域A1的面积小,使第2区域A2的面积较大。据此,能够提高第1可动壳体11内的零件布局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的一例是天线装置。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供一种折叠式且防水性优异的天线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中,电缆23在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的内部以及固定部50的内部穿通。在电缆23在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的内部以及固定部50的内部穿通之前或者穿通之后,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以可动壳体密封部53位于第1可动壳体11和连接部59之间的状态下被固定在第1可动壳体11。另外,在电缆23在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的内部以及固定部50的内部穿通之前或者穿通之后,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以主体壳体密封部66位于主体壳体13和固定部50之间的状态下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3。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组装具有可动壳体密封部53以及主体壳体密封部66且能够谋求提高防水性的电子设备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缆23在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的内部以及固定部50的内部穿通之后,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被固定在第1可动壳体11。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电缆23相对于第1铰链14的插通作业中,第1可动壳体11难以造成妨碍。因此,能够提高电子设备1的组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缆23在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的内部以及固定部50的内部穿通之后,第1铰链14的固定部50被固定在主体壳体13。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电缆23相对于第1铰链14的插通作业中,主体壳体13难以造成妨碍。因此,能够提高电子设备1的组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在可动壳体密封部53位于插通部35的内面35a和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之间的状态下,被固定在第1可动壳体11。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插通部35的内面35a和第1筒部51的外周面51b之间精度良好地液密性地密封。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壳体密封部53的支撑部件80以及第2填料82在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与第1可动壳体11连结之前被安装在第1铰链14的第1筒部51,伴随着第1筒部51被插入插通部35的动作而被配置在插通部35的内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可动壳体密封部53的支撑部件80以及第2填料82轻易地安装在插通部35的内侧。据此,能够提高电子设备1的组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缆23在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的内部以及固定部50的内部穿通之后,由电缆密封部57将第1筒部51的内周面51a和电缆23的外周面23b之间密封。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电缆23的位置被大致确定后,能够由电缆密封部57将第1筒部51的内周面51a和电缆23的外周面23b之间密封。据此,能够由电缆密封部57更切实地将第1筒部51的内周面51a和电缆23的外周面23b之间液密性地密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密封部57的帽103在电缆23在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的内部以及主体部101的内部穿通之后,通过拧紧在主体部101,将电缆23相对于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的位置固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电缆23的位置被大致确定后,能够将电缆23相对于第1铰链14的连接部59的位置固定。据此,减少了对组装电子设备1时的电缆23的长度的余量、挠曲等的担心。因此,能够提高电子设备1的组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帽103拧紧在主体部101,在主体部101和帽103之间将套管104压扁,通过由套管104使主体部101缩径,将电缆23的位置固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切实地将电缆23的位置固定。另外,能够同时实现电缆23的位置的固定以及第1筒部51的内周面51a和电缆23的外周面23b之间的密封。因此,能够提高电子设备1的组装性。
接着,对一个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天线部202。
如图9所示,在不需要电缆之处,在电缆密封部57的主体部101插入作为电缆23、24的替代物的封闭部件109。在将封闭部件109插入的状态下,若与上述同样地拧紧帽103,则能够将主体部101的前端部密封。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确保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防水性。
另外,壳体结构2以及电子设备1的实施方式并非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铰链14、15也可以替代上述结构,具有与天线壳体11、12连结的固定部50和与主体壳体13连结的连接部59。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壳体13具有孔29以及隔壁30。另外,第1可动壳体11以及第2可动壳体12具有开口部65。
另外,可动壳体没有必要一定是多个,也可以是1个。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例如也可以应用在电子设备1的第2支撑体212和第3支撑体213的连接部。在这种情况下,“可动壳体”以及“主体壳体”也可以称为“第1部件”以及“第2部件”。另外,电子设备1并非限定于天线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以及壳体结构2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电子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被收容在可动壳体以及主体壳体的电子零件并非限定于天线元件。
根据上面说明的至少1个实施方式,电子设备具有可动壳体、主体壳体、连结部、电缆以及密封结构。上述可动壳体具有第1开口部,至少包括天线元件。上述主体壳体具有第2开口部。上述连结部具有连接部和固定部。上述连接部与上述可动壳体连结,经过上述第1开口部与上述可动壳体的内部连通。上述固定部与上述主体壳体连结,经过上述第2开口部与上述主体壳体的内部连通。上述连结部可转动地连结上述可动壳体和上述主体壳体。上述电缆与上述天线元件电连接,且从上述可动壳体的内部经过上述连接部的内部以及上述固定部的内部延伸到上述主体壳体的内部。上述密封结构将上述可动壳体和上述连接部之间以及上述主体壳体和上述固定部之间密封。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谋求提高电子设备的防水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实施方式,并无意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其它的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同样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和其同等的范围中。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子设备;11:第1可动壳体;13:主体壳体;14:第1铰链(连结部);16aa:第1天线元件;16ab:第2天线元件;18:控制基板(电路基板);19:密封结构;23:电缆;23A:第1电缆;23B:第2电缆;29:孔;30:隔壁;35:插通部(开口部);50:固定部;51:第1筒部;52:第2筒部;53:可动壳体密封部;57:电缆密封部;59:连接部;65:开口部;66:主体壳体密封部;80:支撑部件;81:第1填料;82:第2填料;孔:91;101:电缆密封部的主体部;103:帽;104:套管;A1:第1区域;A2:第2区域。

Claims (17)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动壳体,该可动壳体具有第1开口部,且至少包括第1天线元件;
主体壳体,该主体壳体具有第2开口部;
连结部,该连结部具有与上述可动壳体连结并经过上述第1开口部与上述可动壳体的内部连通的连接部、以及与上述主体壳体连结并经过上述第2开口部与上述主体壳体的内部连通的固定部,且该连结部将上述可动壳体和上述主体壳体连结成能够转动;
第1电缆,该第1电缆与上述第1天线元件电连接,且从上述可动壳体的内部经过上述连接部的内部以及上述固定部的内部延伸到上述主体壳体的内部;以及
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将上述可动壳体和上述连接部之间以及上述主体壳体和上述固定部之间密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包括被插入上述第1开口部的第1筒部,
上述第1电缆在上述第1筒部的内部穿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上述第1开口部的内面和上述第1筒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可动壳体密封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壳体密封部包括:被安装在上述第1开口部并具有使上述第1筒部穿通的孔的支撑部件;将上述第1开口部的内面和上述支撑部件之间密封的第1填料;以及将上述支撑部件的上述孔的内周面和上述第1筒部的外周面之间密封的第2填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件经由上述第2填料相对于上述第1筒部能够转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密封结构包括将上述第1筒部的内周面和上述第1电缆的外周面之间密封的电缆密封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壳体具有:向该可动壳体的外部开口的孔;以及将该可动壳体的内部分隔为与上述孔连通的第1区域和配置上述第1天线元件的第2区域的隔壁,
上述第1开口部设置在上述隔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在上述第1开口部穿通,遍及上述可动壳体的上述第1区域和上述第2区域配置,
上述固定部具有配置在上述可动壳体的上述第1区域的部分,且经过上述孔突出到上述可动壳体的外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包含于上述可动壳体的第2天线元件;以及
与上述第2天线元件电连接的第2电缆,
上述可动壳体的上述隔壁具有第3开口部,
上述连接部具有被插入上述第3开口部的第2筒部,
上述第2电缆从上述可动壳体的内部经过上述第2筒部的内部以及上述固定部的内部延伸到上述主体壳体的内部。
10.一种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连结部具有能够与可动壳体连结的连接部以及能够与主体壳体连结的固定部,使电缆在上述连结部的上述连接部的内部以及上述固定部的内部穿通,
在可动壳体密封部位于上述可动壳体和上述连接部之间的状态下,将上述连接部固定在上述可动壳体,在主体壳体密封部位于上述主体壳体和上述固定部之间的状态下,将上述固定部固定在上述主体壳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缆在上述连接部的内部以及上述固定部的内部穿通之后,将上述连接部固定在上述可动壳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缆在上述连接部的内部以及上述固定部的内部穿通之后,将上述固定部固定在上述主体壳体。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包括被插入上述可动壳体的开口部的筒部,且在上述可动壳体密封部位于上述开口部的内面和上述筒部的外周面之间的状态下,将上述连接部固定在上述可动壳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壳体密封部包括:被安装在上述开口部且具有使上述筒部穿通的孔的支撑部件;将上述开口部的内面和上述支撑部件之间密封的第1填料;以及将上述支撑部件的上述孔的内周面和上述筒部的外周面之间密封的第2填料,
上述支撑部件以及上述第2填料在上述连接部与上述可动壳体连结之前被安装在上述筒部,伴随上述筒部被插入上述开口部的动作而被配置在上述开口部的内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缆在上述连接部的内部以及上述固定部的内部穿通之后,由电缆密封部将上述筒部的内周面和上述电缆的外周面之间密封。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缆密封部包括使上述电缆穿通且被固定在上述连接部的主体部和被安装在上述主体部的帽,
上述帽在上述电缆在上述连接部的内部穿通之后,通过被拧紧在上述主体部而将上述电缆相对于上述连接部的位置固定。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缆密封部包括被夹在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帽之间的套管,
上述帽通过被拧紧在上述主体部,在上述主体部和该帽之间将上述套管压扁,通过由上述套管使上述主体部缩径,将上述电缆的位置固定。
CN201580077632.0A 2015-05-14 2015-12-24 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5350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9384 2015-05-14
JP2015-099384 2015-05-14
PCT/JP2015/085978 WO2016181582A1 (ja) 2015-05-14 2015-12-24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5062A true CN107535062A (zh) 2018-01-02
CN107535062B CN107535062B (zh) 2019-11-19

Family

ID=57248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7632.0A Active CN107535062B (zh) 2015-05-14 2015-12-24 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8349B2 (zh)
JP (1) JP6162880B2 (zh)
CN (1) CN107535062B (zh)
WO (1) WO20161815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5433A (zh) * 2018-07-19 2020-11-2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天线组件的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15421B2 (ja) * 2016-06-14 2020-07-01 エイチ・シー・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放送用アンテナ装置
US10683107B2 (en) * 2017-08-04 2020-06-16 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 Release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same
KR102095871B1 (ko) * 2019-04-22 2020-04-02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안테나용 클램핑 장치
CN113948844B (zh) * 2020-07-15 2023-11-21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折叠机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1032A (ja) * 2004-05-19 2005-12-02 Sugatsune Ind Co Ltd 折畳式携帯機器
CN101046222A (zh) * 2006-03-31 2007-10-03 株式会社卡西欧日立移动通信 铰链装置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US20100045541A1 (en) * 2007-10-31 2010-02-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Mobile radio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2524A (en) * 1993-03-01 1995-07-11 Her Majesty The Queen In Right Of Canada, As Represented By The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Drive arrangement for mechanically-steered antennas
FR2815477B1 (fr) * 2000-10-16 2006-06-16 Bouygues Telecom Sa Supports pour la fixation sur un mat d'une ou plusieurs antennes relais de systemes de radio-telecommunication cellulaire et dispositi pour le reglage de l'orientation d'une telle antenne
JP4079126B2 (ja) 2004-06-30 2008-04-2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ヒンジ構造
JP4466630B2 (ja) * 2006-03-31 2010-05-26 株式会社カシオ日立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型電子機器
WO2008044316A1 (fr) * 2006-10-13 2008-04-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Terminal portable
US8169375B1 (en) * 2007-09-28 2012-05-01 Winegard Company Stabiliz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for a stowed mobile satellite reflector antenna
KR101085890B1 (ko) * 2009-12-21 2011-11-23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형상 변경이 가능한 기지국 안테나
DK177464B1 (en) * 2011-12-08 2013-06-24 Spacecom Holding Aps Pedestal for tracking antenna
US20140266943A1 (en) * 2013-03-13 2014-09-18 Andrew Llc Antenna alignment adjustment mechanism
JP6337547B2 (ja) * 2014-03-20 2018-06-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筐体
EP3161902B1 (en) * 2014-06-27 2020-03-18 ViaSat, Inc.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driving antenna
US9847584B2 (en) * 2014-12-02 2017-12-19 Ubiquiti Networks, Inc. Multi-panel antenna system
JP6392259B2 (ja) * 2016-02-01 2018-09-19 株式会社東芝 平面アンテ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1032A (ja) * 2004-05-19 2005-12-02 Sugatsune Ind Co Ltd 折畳式携帯機器
CN101046222A (zh) * 2006-03-31 2007-10-03 株式会社卡西欧日立移动通信 铰链装置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US20100045541A1 (en) * 2007-10-31 2010-02-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Mobile radio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5433A (zh) * 2018-07-19 2020-11-2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天线组件的电子装置
CN112005433B (zh) * 2018-07-19 2023-06-23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天线组件的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48349B2 (en) 2019-07-09
JPWO2016181582A1 (ja) 2017-05-25
WO2016181582A1 (ja) 2016-11-17
CN107535062B (zh) 2019-11-19
JP6162880B2 (ja) 2017-07-12
US20180062683A1 (en) 2018-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5062A (zh) 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US10483685B2 (en) Waterproof cover, connection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US6179658B1 (en) Sealing arrangement between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n electrical conductor
US7745739B2 (en) Sealing a controller
CN108281839A (zh) 防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KR20200012692A (ko) 폴더블 디바이스 및 장착 방법
JP6824296B2 (ja) センサ装置
US8118613B2 (en) Apparatus to connect a shielded line to a housing using a crimp sleeve with a sealing projection with a metal seal
US20080079224A1 (en) Seal of an electrical control unit of a hydraulic machine
JP2012174364A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2002023890A (ja) 防水ふたを有する情報処理装置
KR101836970B1 (ko) 전자 제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H08222011A (ja) 電気装置用防水ケース
KR20110066903A (ko) 모바일 방수 기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9032892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防水装置
JP4637076B2 (ja) コンデンサマイクロホン
KR102585941B1 (ko) 커넥터 커버 구조
JP2008047352A (ja) Icソケット
JP6371541B2 (ja) 電気電子部品の防水収容構造および電気電子部品内蔵コネクタ
CN110034266A (zh) 电气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气部件
TWI687148B (zh) 顯示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CN103843473A (zh) 电子装置
US20220320847A1 (en) Cable seals
JP2013021625A (ja) 防水型通信機器のアンテナ実装構造
JP2014110100A (ja) 電線端末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