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2372B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2372B
CN107532372B CN201680027764.7A CN201680027764A CN107532372B CN 107532372 B CN107532372 B CN 107532372B CN 201680027764 A CN201680027764 A CN 201680027764A CN 107532372 B CN107532372 B CN 1075323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g
ozone
clothes
bag body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77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2372A (zh
Inventor
中本重阳
铃木肇
永井孝之
山内智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Haier As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Asi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Haier Asia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2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23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23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23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015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 A61L9/04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using substances evaporated in the air without heating
    • A61L9/12Apparatus, e.g. holder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L2/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using chemical substances
    • A61L2/20Gaseous substances, e.g. vapours
    • A61L2/202Oz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015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 A61L9/04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using substances evaporated in the air without heating
    • A61L9/04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using substances evaporated in the air without heating with the help of a non-organic compound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73/00Apparatus for smoothing or removing creases from garments or other textile articles by formers, cores, stretchers, or internal fram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or steam 
    • D06F73/02Apparatus for smoothing or removing creases from garments or other textile articles by formers, cores, stretchers, or internal fram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or steam  having one or more treatment chamb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2/00Aspects relating to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 A61L2202/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2/12Apparatus for isolating biocidal substances from the environment
    • A61L2202/121Sealings, e.g. doors, covers, valves, slu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1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ir treatment
    • A61L2209/111Sensor means, e.g. motion, brightness, scent, contaminant sen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20Method-related aspects
    • A61L2209/21Use of chemical compounds for treating air or the like
    • A61L2209/212Use of ozone, e.g. generated by UV radiation or electrical dischar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ccessory Of Washing/Drying Machine, Commercial Washing/Drying Machine, Other Washing/Drying Machine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能防止含有臭氧的空气从拉链的闭口部分泄漏。衣物除臭装置具备:袋体(10),收容衣物;臭氧供给装置,将含有臭氧的空气供给至袋体(10)内;投入口(11),设置在袋体(10),通过拉链(12)进行开闭;末端罩(13),从袋体(10)的内面侧覆盖拉链(12)的闭口部分的周围。末端罩(13)由不具有透气性的面料形成。此外,拉链(12)以拉链(12)的拉头(12c)被下拉时投入口(11)锁闭,拉头(12c)被上拉时投入口(11)打开的方式,设置于投入口(11)。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衣物实施除臭等处理的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衣物清新装置,其具备能将衣物悬挂于悬杆进行收纳的收纳库,并通过使高温高湿的空气在该收纳库内循环,将吸附了衣物异味的循环空气通入臭氧除臭器,从而进行衣物除臭(参照专利文献1)。
该衣物清新装置由于具备收纳库,因此装置主体容易变大。因此,考虑实现一种以无需大的设置空间就能在家庭内轻易地进行设置的方式,具备能收容衣物的袋体和往该袋体内供给含有臭氧的空气的臭氧供给装置,对收容在袋体的衣物实施通过臭氧进行的除臭等处理的衣物处理装置。
该衣物处理装置可以采用在袋体设置有衣物的投入口,并通过拉链开闭该投入口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4-3279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衣物处理装置会存在含有臭氧的空气从拉链的闭口部分的泄漏的隐患。
本发明是鉴于该问题而完成的技术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含有臭氧的空气从拉链的闭口部分泄露的衣物处理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主要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具备:袋体,收容衣物;臭氧供给装置,将含有臭氧的空气供给至所述袋体内;投入口,设置于所述袋体,通过拉链进行开闭;罩,从所述袋体的内面侧覆盖拉链的闭口部分的周围。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能用罩隔断将要向拉链的闭口部分流动的含有臭氧的空气,因此即使拉链的闭口部分稍稍打开,含有臭氧的空气也难以从闭口部分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所述罩由不具有透气性的面料形成。
通过上述结构,含有臭氧的空气不会通过罩自身,含有臭氧的空气更加难以从闭口部分泄漏。
本发明的效果以及意义通过对如下所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来进一步明确。但是,以下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实施本发明时的一个例示,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的任何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衣物除臭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袋体的下部中央部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袋体的下部中央部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入管的结构的图。
图5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将导入管安装于袋体的流程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有导入管的状态的袋体的下部中央部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袋体保持部的结构的图。
图1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袋体保持部安装有袋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供给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供给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供给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供给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7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向臭氧供给装置的导入管的连接、以及通过管检测部进行的连接的检测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由锁检测部检测袋体的投入口已通过拉链锁闭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由锁检测部检测袋体的投入口已通过拉链锁闭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香气供给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香气供给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22是表示变更例所涉及的衣物除臭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即衣物除臭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衣物除臭装置1的结构的图。图1(a)是衣物除臭装置1的立体图,图1(b)是构成衣物除臭装置1的底座50、支柱60以及袋体保持部70的立体图。
参照图1,衣物除臭装置1包括:袋体10、臭氧供给装置20、导入管30、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底座50、支柱60、袋体保持部70以及香气供给单元80。
袋体10收容西服、大衣等各种衣物。袋体10以层叠多张不具有透气性的面料的方式形成,以使封闭性充足。袋体10具有前后扁平的大致纵长的长方体形状,并由构成前表面的前面料10a、构成后表面的后面料10b以及构成上下左右侧面的侧面料10c构成。
袋体10的上下尺寸设定为能收容长衬衫、长大衣等长度长的衣物的尺寸。此外,袋体10的前后尺寸设定为能收容一件衣物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袋体10的上下尺寸也可以设定为不能收容长度长的衣物的尺寸,前后尺寸也可以设定为能将两三件左右的衣物前后排列进行收容的尺寸。
在袋体10的前表面,在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从上端到下端形成有构成衣物的投入口的缝隙。在投入口11安装有拉链12。拉链12进行锁闭时的始端部12a以及末端部12b分别位于袋体10的上端以及下端。拉链12的拉头12c在始端部12a与末端部12b之间移动。当拉头12c从始端部12a被下拉时拉链12闭合,使得投入口11锁闭,当拉头12c从末端部12b被上拉时,拉链12打开,使得投入口11打开。这样,由于将拉头12c下拉的方向被设定为投入口11的锁闭方向,因此在投入口11锁闭的状态下,拉头12c的自重往锁闭方向作用。因此,与将拉头12c上拉的方向构成投入口11的锁闭方向的情况不同,不存在由于拉头12c的自重导致末端部12b即拉链12的闭口部分打开的隐患。
臭氧供给装置20进行对衣物进行除臭的除臭运转和对衣物进行添香的添香运转。臭氧供给装置20在除臭运转时,通过进行使排出的空气中含有臭氧的动作,将含有臭氧的空气供给至袋体10。此外,臭氧供给装置20在添香运转时,通过进行使排出的空气中不含臭氧的动作,将不含臭氧的空气供给至袋体10。
导入管30与袋体10、臭氧供给装置20连结,将从臭氧供给装置20排出的空气导向袋体10内。在除臭运转时,含有臭氧的空气通过导入管30,在添香运转时,不含臭氧的空气通过导入管30。
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设置在袋体10的后表面上部。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用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具有臭氧去除功能的排气部41和保持悬挂有衣物的衣物用衣架的衣架保持部42。含有有助于衣物的除臭的臭氧的空气在袋体10内通过排气部41排出到袋体10外。在通过排气部41时,空气中所含的臭氧被去除。
底座50是具有规定形状例如四角形状的平板。底座50上载置有臭氧供给装置20。在底座50的后部形成有用于支承支柱60的支承部51。并且,在底座50形成有用于以使臭氧供给装置20的前表面朝向底座50的正面方向的方式固定臭氧供给装置20的第一固定部52和第二固定部53。第一固定部52由多个钩状爪部52a构成。第二固定部53包括:一端部由底座50支承的L字状的弹性杆53a、形成于比弹性杆53a的一端部稍稍靠后方的突起53b、以及形成于弹性杆53a的另一端部的按压部53c。当向下方按压按压部53c时,弹性杆53a弹性变形,突起53b缩入下方。
支柱60由两根杆61构成。支柱60的下端部安装于支承部51,相对于底座50直立。支柱60也可以不由两根杆61而是由一根或三根以上的杆构成。此外,也可以在支柱60设置能调整支柱60的高度的伸缩机构。
在支柱60的上端安装有袋体保持部70。袋体保持部70将袋体10以无法向前后、上下以及左右任一方向活动的方式悬挂保持。
香气供给单元80在通过臭氧供给装置20进行添香运转时使用。香气供给单元80可装卸地安装于导入管30,使供给至袋体10的空气中含有芳香成分。
接下来,对袋体10以及安装在袋体10的导入管30以及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图2以及图3是表示袋体10的下部中央部的图。图2(a)是前立体图,图2(b)是后剖视图。图3(a)是从正面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3(b)是从背面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3(d)是末端罩13的上部的侧面剖面。
在袋体10的前面料10a的内面,以从袋体10内侧覆盖拉链12的末端部12b即闭口部分的方式安装有末端罩13。末端罩13由不具有透气性的面料形成为长方形,下边缘部13a、右边缘部13b以及左边缘部13c通过缝合、粘合等固定方法紧贴固定在前面料10a的内面。末端罩13相当于本发明的罩。
当拉链12未被充分闭合至最后时,拉链12的闭口部分容易变成稍稍打开的状态。如上所述,闭口部分的周围被末端罩覆盖,在除臭运转时,由于导入袋体10的空气,袋体10内的压力升高,由于该压力的升高,使得末端罩13被推至袋体10的前表面侧,容易变成与前面料10a的内面紧贴的状态。因此,即使稍稍打开拉链12的闭口部分,含有臭氧的空气也很难从闭口部分泄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末端罩13的上端部,以厚度变大的方式,在其内部收容有由聚氨酯橡胶等构成的填充材料13d。由此,可以在闭合拉链12时防止拉链12咬合至末端罩13的上端部。
为了通过拉链1检测2投入口11锁闭的情况,检测锁90经由连结绳索95与拉头12c,更具体而言与拉头12c的拉手连结。检测锁90具有圆筒状,在其周面的下端部形成有突出部91,在其上端部形成有用于固定连结绳索95的吊环部92。连结绳索95的一端部与拉头12c的拉手连结,另一端部与吊环部92连结。连结绳索95可以是具有预定长度的绳索,例如通过丝带、链条、金属线等来实现。
在袋体10,于下表面中央部设置有空气的入口14,圆筒状部15从该入口14垂下。圆筒状部15包围插入于入口14的导入管30的顶端部。导入管30的顶端部固定在圆筒状部15。
在圆筒状部15的外周面,沿着圆周方向以上下并列的方式设置有大致圆环状的带穿过部16。各带穿过部16的两端部在构成袋体10的后表面侧的圆筒状部15的后表面部15a打开。各带穿过部16供后述的捆束带穿过。
在圆筒状部15的外圆周面,为了遮蔽后表面部15a,还设置有带状的遮蔽部17。遮蔽部17的一端侧安装在上下的带穿过部16的一侧的打开端16a附近。在遮蔽部17的另一端侧形成有魔术贴18的一侧的面,例如挂钩面18a,在上下的带穿过部16的另一侧的打开端16b的附近形成有魔术贴18的另一侧的面,例如圆毛面18b。
图4是表示导入管30的结构的图。图4(a)是从下端侧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b)是从上端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导入管30包括外径相对较小的圆筒形的主体部31a和形成于主体部31a的下方的外径相对较大的圆筒形的连接部31b。主体部31a与连接部31b的交界部分具有轮廓逐渐集中到一起的形状。
在主体部31a的上端形成有用于固定香气供给单元80的多个卡合片32。在比主体部31a的卡合片32稍微靠下的位置,且在导入管30安装于袋体10的状态下朝向袋体10的前方以及后方的各位置,形成有前凸缘部33以及后凸缘部34。在比主体部31a的各凸缘部33、34稍微靠下的位置,沿上下隔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环状的上凸缘部35以及下凸缘部36。在上凸缘部35与下凸缘部36之间,且在安装于袋体10的状态下朝向袋体10的后方的位置,形成有上下延伸的突条部37。突条部37通过上下并列的三角筋37a和连接这些三角筋37a的纵筋37b,形成为近似于三棱柱的形状。
在连接部31b的下端,且在安装于袋体10的状态下朝向袋体10的右方的位置和朝向左方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右爪部38以及左爪部39。
图5是用于说明将导入管30安装于袋体10的流程的示意图。
如图5(a)以及(b)所示,导入管30以使突条部37位于后表面部15a的朝向,在圆筒状部15内插入至下凸缘部36的跟前位置。如图5(b)所示,在带穿过部16插入有捆束带19,捆束带19缠绕于圆筒状部15。捆束带19由头部19a和带部19b构成。在后表面部15a,带部19b穿过头部19a,通过捆束带19使圆筒状部15紧固于内侧。剪掉带部19b的多余部分,此后,如图5(c)所示,遮蔽部17的另一端侧通过魔术贴18固定在带穿过部16,头部19a由遮蔽部17遮蔽。这样,完成导入管30向袋体10的安装。
图6是表示安装有导入管30的状态的袋体10的下部中央部的图。图6(a)是袋体10的下部中央部的后剖视图,图6(b)是图6(a)的A-A′剖视图,图6(c)是从下方观察袋体10的下部中央部的图。
如图6(a)所示,在导入管30安装于袋体10的圆筒状部15的状态下,通过沿上下方向卡合上下的凸缘部35、36和捆束带19,从而导入管30沿上下方向固定在圆筒状部15。即,导入管30通过下凸缘部36,不朝上方移动且不进入至袋体10内,并且通过上凸缘部35,不朝下方移动且不会从袋体10脱离。并且,如图6(b)所示,捆束带19的头部19a与带部19b的结合部19c沿圆周方向与导入管30的突条部37卡合,由此,导入管30沿圆周方向固定在圆筒状部15。这样,导入管30相对于袋体10以不仅不会脱离而且不转动的方式安装。此外,导入管30的右爪部38以及左爪部39相对于袋体10呈预定的位置关系。即,如图6(c)所示,右爪部38位于比袋体1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P稍微靠前的位置,左爪部39位于比袋体1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P稍微靠后的位置。
如图6(a)所示,导入管30的顶端部以比袋体10的下表面更靠近上方的方式突出。前凸缘部33以及后凸缘部34位于比袋体10的下表面稍微靠近上方的位置。
图7至图10是表示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的结构的图。图7是表示安装于袋体10之前的分解的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的立体图。图8(a)以及(b)分别是构成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的前单元200以及后单元100的后立体图。图9(a)是安装于袋体10的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的立体图,图9(b)是沿水平方向切断排气部41的图9(a)的B-B′剖视图。图10(a)以及(b)分别是袋体10的上部的后视图以及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以及图10(b)中为了方便而省略了袋体10的前表面的图示,在图9(a)中袋体10被绘制成透明。
在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于左半部分形成有排气部41,于右半部分的前侧形成有衣架保持部42。并且,在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于右半部分的后侧形成有安装袋体保持部70的安装部43。
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通过组合后单元100和前单元200而形成。后单元100以及前单元200由树脂材料等比袋体10更硬的材料形成。后单元100以及前单元200分别在具有横长的长方形状的后板101以及前板201形成有排气部41、衣架保持部42以及安装部43的构成要素。
排气部41包括形成于后板101的排气管110和形成于前板201的管罩210。在排气部41内安装有臭氧去除过滤器44。排气管110以朝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具有长方形状。排气管110的前表面作为臭氧去除过滤器44的出入口111进行开口,后表面作为排气口112进行开口。出入口111的周边由朝前方突出的引导框113围起来。在排气口112形成有格子114。管罩210以稍微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包括长方形状的外框211和形成于外框211内的格子212。外框211的厚度比格子212的厚度更大,在外框211的内侧形成有槽213。
臭氧去除过滤器44具有前后扁平的长方体形状。臭氧去除过滤器44可以使用例如将活性炭和催化剂转移至铝等基材而成的活性炭/催化剂过滤器。臭氧去除过滤器44以不会被手触碰的方式,由网状的罩44a覆盖臭氧去除过滤器44的周围。需要说明的是,臭氧去除过滤器44也可以使用具有臭氧去除效果的其他过滤器,例如光触媒陶瓷过滤器。
衣架保持部42包括从后板101的前表面朝前方延伸的第一保持部120和形成于第一保持部120的前方的第二保持部121。在第一保持部120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圆筒状的插入口部122。第二保持部121具有朝向上方的挂钩形状。
在后板101的前表面,于衣架保持部42的左右形成有引导体130。此外,在前板201形成有供衣架保持部42和左右的引导体130穿过的开口部220。在开口部220的周围形成有框体221。
安装部43包括主体部140和安装孔141。主体部140形成为四方的箱状,从后板101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安装孔141形成于主体部140的后表面,越过后板101延伸至衣架保持部42的内部。在安装孔141的下表面从安装孔141的开口端朝向内部形成有切口部142。
在前板201的四隅位置和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位置,形成有供螺丝300穿过的螺孔230。并且,在前板201的前表面的外周缘形成有遍及整周的加强用的筋231。
在后板101的四隅位置和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位置形成供螺丝300固定的安装凸起150。此外,在后板101的后表面,于安装部43的右侧形成有从主体部140的右上端环绕后板101的外边缘部向主体部140右下端连接的加强用的第一筋151,在安装部43的左侧形成有从主体部140的左上端环绕后板101的外边缘部向主体部140左下端连接的第二筋152。并且,在后板101的后表面形成有从安装孔141的两侧向下方延伸的两个加强用的第三筋153。
在袋体10的后表面上部,在与排气部4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开口部10d,在与衣架保持部42以及左右的引导体13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开口部10e。此外,在袋体10的后表面上部,在与前板201的螺孔230和后板101的安装凸起15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插通孔10f。
在组装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时,首先,臭氧去除过滤器44收容在后单元100的排气管110内。接下来,使引导框113插入第一开口部10d并且使左右的引导体130插入第二开口部10e,从袋体10的外侧将后单元100安装到袋体10的后表面上部。接下来,从袋体10的内侧将前单元200安装到后单元100。此后,前后夹住袋体10的后表面上部而组合起来的前单元200和后单元100由螺丝300固定。这样,如图9(a)所示,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在被组装的同时安装在袋体10的后表面上部。
在此,将后单元100安装在袋体10的后表面时,引导框113以及引导体130分别插入第一开口部10d以及第二开口部10e进行导向。由此,后单元100变得容易安装在袋体10,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的组装变得容易。
此外,如图9(b)所示,在排气部41,排气管110的引导框113的顶端部嵌入管罩210的外框211的槽213内。由此,由于提高了排气管110与管罩210之间的密封效果,因此通过排气部41的含有臭氧的空气变得难以从排气部41泄漏。
进而,后板101的排气管110的周围的平坦部位作为从外侧覆盖第一开口部10d的周围的后凸缘部F1发挥功能,前板201的管罩210的周围的平坦部位作为从内侧覆盖第一开口部10d的周围的前凸缘部F2发挥功能。如图9(b)所示,当排气部41安装在第一开口部10d时,第一开口部10d呈其周围由后凸缘部F1和前凸缘部F2密封的状态。由此,袋体10内的含有臭氧的空气变得难以从第一开口部10d泄漏。
同样,后板101的衣架保持部42以及左右引导体130的周围的平坦部位作为从外侧覆盖第二开口部10e的周围的后凸缘部F3发挥功能,前板201中的开口部220的周围的平坦部位作为从内侧覆盖第二开口部10e的周围的前凸缘部F4发挥功能。当衣架保持部42安装在第二开口部10e时,第二开口部10e呈其周围由后凸缘部F3和前凸缘部F4密封的状态。由此,袋体10内的含有臭氧的空气变得难以从第二开口部10e泄漏。
在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安装于袋体10的后表面上部的状态下,如图10(a)所示,安装部43的安装孔141位于袋体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此外,如图10(b)所示,衣架保持部42在袋体10内,位于袋体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衣架保持部42的第二保持部121钩挂有供衣物悬挂的衣物用衣架H的挂钩,在第一保持部120的插入口部122安装有上面罩440。上面罩440形成为稍稍弯曲成弓形的横长的板状。袋体10的上表面通过该上面罩440从内侧得到强化。
构成袋体10的后表面上部的后面料10b的上部10b1通过使厚度变得比后面料10b的其他部分10b2大,或者改变其他部分10b2的面料材料,从而比其他部分10b2更硬。由此,能通过袋体10的后表面上部可靠地保持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
接下来,对袋体保持部70的构造,以及袋体10向袋体保持部70的安装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图11是表示袋体保持部70的结构的图,图11(a)为前立体图,图11(b)为后立体图。图12为在袋体保持部70安装有袋体10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袋体保持部70包括箱状的主体部71和从主体部71朝前方延伸的保持部72。在主体部71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具有圆筒形状的插入孔73。在插入孔73插入有杆61的上端部。
在保持部72的根部的上部形成有卡合爪部74。在卡合爪部74的周围形成有开口部75。保持部72的内部制成中空,从卡合爪部74垂下的操作片76通过开口部75和保持部72的内部突出至保持部72的下方。当操作片76被拉至下方时,卡合爪部74缩入至下方。
保持部72的顶端部具有朝向上方的挂钩形状。在袋体保持部70未安装袋体10时,能在顶端部钩挂衣物用衣架。在主体部71的前表面下端,于保持部72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支承片77。
如图12所示,在将袋体10安装于袋体保持部70的情况下,使用者将袋体保持部70的保持部72插入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的安装孔141。插入时,保持部72的操作片76通过安装孔141的切口部142。在安装孔141的入口部分的上部形成有卡合孔143,当保持部72插入至安装孔141最后时,卡合爪部74与卡合孔143卡合。由此,保持部72不会从安装孔131脱离,袋体10相对于袋体保持部70以不仅不会朝上下左右方向活动,也不会朝前方脱离的方式固定。此外,虽然在图12中未作图示,但安装部43的下表面通过左右的支承片77而被支承。如图1(a)所示,在固定于袋体保持部70的状态下,袋体10的前表面朝向底座50的正面方向。
使用者通过将操作片76拉至下方,使卡合爪部74缩入,将袋体10移动至前方,从而能从袋体保持部70拆卸袋体10。
接下来,对臭氧供给装置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13至图16是表示臭氧供给装置20的结构的图。图13(a)是未安装上面罩440的状态的臭氧供给装置20的立体图。图13(b)是安装有上面罩440的状态的臭氧供给装置20的立体图。图14(a)是臭氧供给装置20的俯视图,图14(b)是从内侧观察臭氧供给装置20的壳体400的上表面的横剖图。图15(a)至(c)分别为臭氧供给装置20的左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图15(d)以及(e)是表示固定于底座50的状态的臭氧供给装置20的主要部分的侧剖图。图16(a)是后视观察时的臭氧供给装置20的纵剖图,图16(b)是俯视观察时的臭氧供给装置20的主要部分的横剖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a)中省略了右插入凹部415、左插入凹部416、锁插入凹部417、管检测部460以及锁检测部470的图示。
臭氧供给装置20包括壳体400、通气管500、臭氧发生器600、送风扇700、吸气单元800以及控制单元900。
壳体400包括:壳主体410、前面罩420、吸气罩430、上面罩440以及操作部450。如图13(a)所示,壳主体410具有上表面平缓地凸弯曲的横长的长方体形状。在壳主体410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411,该前表面开口部411通过前面罩420可装卸地锁闭。
在壳主体410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陷成与上面罩440的形状相同形状的凹面部412。在凹面部412的中央,设置有凹陷成圆形的插入口部413。在插入口部413,形成有具有格子状的整流筋414a的排出口414。在凹面部412,于插入口部413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具有与导入管30的右爪部38以及左爪部39对应的形状的右插入凹部415以及左插入凹部416。如图14(a)以及(b)所示,在右插入凹部415的前侧,以使插入右插入凹部415的右爪部38只向右转方向移动大概一个右爪部38的量的方式形成有右开口部415a。同样,在左插入凹部416的后侧,以使插入左插入凹部416的左爪部39只向右转方向移动大概一个左爪部39的量的方式形成有左开口部416a。
在凹面部412,于右端部形成有具有与检测锁90对应的形状的锁插入凹部417。如图14(a)以及(b)所示,在锁插入凹部417的后侧的侧面,形成有开口部417a。
如图13(b)所示,在不使用衣物除臭装置1时,能把从袋体10卸下的上面罩440安装在凹面部412。由此,由于确保了从袋体10卸下的上面罩440的保管场所,因此能防止不使用时丢失上面罩440。此外,能防止不使用时灰尘等从排出口414、锁插入凹部417进入壳体400的内部。
如图14(b)所示,在壳主体410的上表面的内侧,配置有管检测部460以及锁检测部470。管检测部460包括检测开关461和中继杆462。检测开关461具有开关部461a和用于按压开关部461a的杆部461b。中继杆462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形成于壳主体410的上表面的内侧的旋转轴463,一端位于右插入凹部415附近,另一端与检测开关461接触。锁检测部470包括检测开关471和中继杆472。检测开关471具有开关部471a和用于按压开关部471a的杆部471b。中继杆472自由旋转地安装在形成于壳主体410的上表面的内侧的旋转轴473,一端位于锁插入凹部417附近,另一端与检测开关471接触。
如图15(a)所示,在壳主体410的左侧面,设置有操作部450。操作部450包括电源按钮451、除臭按钮452以及添香按钮453。电源按钮451是用于接通以及断开衣物除臭装置1的电源的按钮。除臭按钮452是用于开始除臭运转的按钮。添香按钮453是用于开始添香运转的按钮。此外,操作部450包括第一报知部454以及第二报知部455。第一报知部454例如由LED构成,通过亮灯来报知导入管30未与臭氧供给装置20连接。第二报知部455例如由LED构成,通过亮灯来报知袋体10的投入口11未锁闭。
如图15(b)所示,在壳主体410的后表面形成有吸气口418,该吸气口418通过吸气罩430可装卸地锁闭。吸气罩430形成有许多吸气孔431。
如图15(c)所示,在壳主体410的底面,在与底座50的第一固定部52各爪部52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安装孔419a,在与第二固定部53的突起53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安装孔419b。当使用者在向下方按压第二固定部53的按压部53c,使突起53b缩入之后,使爪部52a通过第一安装孔419a,将臭氧供给装置20装载在底座50,进而横向滑动臭氧供给装置20时,如图15(d)所示,使得爪部52a和壳主体410的底面卡合。然后,当使用者停止按压按压部53c时,如图15(e)所示,突起53b嵌入第二安装孔419b。由此,臭氧供给装置20以不能向上下、前后以及左右方向活动的方式固定于底座50。因此,能防止臭氧供给装置20因袋体10由于臭氧供给装置20所供给的空气而膨胀时施加给臭氧供给装置20的力而颠倒。
在壳体400的内部,配置有通气管500、臭氧发生器600、送风扇700、吸气单元800以及控制单元900。
如图16(a)以及(b)所示,通气管500包括管主体510和管盖520。管主体510的导入口511与送风扇700的排出口720连接,导出口512与排出口414连接。在管主体510内的导入口511的附近配置有臭氧发生器600。管主体510具有如下形状:在以从导入口511向左方延伸,并在过了臭氧发生器600的配置位置的部分开始向右方折回的方式弯曲后,向上方延伸至导出口512。即,管主体510的构成臭氧发生器600的下游侧的部分蛇行成S形。
臭氧发生器600为放电式臭氧发生器,使一对电极之间产生电晕放电、无声放电等放电,由通过一对电极之间的空气生成臭氧。在管主体510的前表面,在与臭氧发生器60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513。开口部513通过管盖520锁闭。使用者能通过将前面罩420以及管盖520卸下,从而通过开口部513进行电极的清扫等对臭氧发生器600的维护。
送风扇700为离心扇,在侧面设置有吸入口710,在周面设置有排出口720。吸入口710与壳体400后表面的吸气口418对置。送风扇700从吸入口710获取空气,并将获取的空气送至通气管500内的臭氧发生器600。送风扇700还可以使用离心扇之外的风扇,例如轴流扇。
如图16(b)所示,在壳体400的吸气口418与送风扇700的吸入口710之间设置有吸气单元800。吸气单元800包括吸气管810、灰尘过滤器820以及臭氧去除过滤器830。
吸气管810内通过格子状的隔板811划分为吸气口418侧的第一过滤器收容部812和送风扇700侧的第二过滤器收容部813。在第一过滤器收容部812收容有灰尘过滤器820,在第二过滤器收容部813收容有臭氧去除过滤器830。灰尘过滤器820去除从吸气口418获取的空气中所含的尘埃等。臭氧去除过滤器830去除通过灰尘过滤器820的空气中所含的臭氧。与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的臭氧去除过滤器44相同,臭氧去除过滤器830可以使用活性炭/催化剂过滤器。
吸气管810设置有与送风扇700的吸入口710连接的连接部814,连接部814与第二过滤器收容部813通过连通孔815连接。
控制单元900包括CPU、存储器等,控制臭氧发生器600以及送风扇700。
接下来,参照图17,对导入管30向臭氧供给装置20的连接和通过管检测部460进行的连接的检测进行说明。
导入管30与臭氧供给装置20连接时,如图17(a)所示,导入管30的连接部31b以右爪部38以及左爪部39分别插入右插入凹部415以及左插入凹部416的方式插入至插入口部413。然后,当导入管30从上方观察向右旋转时,右爪部38以及左爪部39分别通过右开口部415a以及左开口部416a向壳主体410的上表面的内侧移动,与壳主体410的上表面卡合。由此,导入管30就不会向上方脱落。
如由图6(c)所说明的那样,由于与袋体1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P相比,右爪部38位于稍微靠前的位置,左爪部39位于稍微靠后的位置,因此如图1(a)所示,导入管30以袋体10的前表面朝向臭氧供给装置20的正面方向即底座50的正面方向的方式与臭氧供给装置20连接。此外,如上所述,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40以袋体10的前表面朝向底座50的正面方向的方式固定在袋体保持部70。因此,袋体10以其上部和下部之间几乎不会扭曲的状态悬挂在臭氧供给装置20的上方。由此,能将衣物很好地收容在袋体10内,并且能使含有臭氧的空气在袋体10内顺利地流通。
这样,导入管30与臭氧供给装置20连接,如图17(b)所示,当右爪部38向壳主体410的上表面的内侧移动时,中继杆462的一端侧被右爪部38按压。中继杆462旋转,杆部461b被中继杆462的另一端侧按压,开关部461a通过被按压的杆部461b而被按压。由此,检测开关461检测到导入管30已安装于插入口部413。
需要说明的是,当导入管30从插入口部413卸下时,杆部461b通过自身的弹力一边使中继杆462旋转一边返回初始位置。由此,检测开关461检测到导入管30已从插入口部413卸下。
接下来,参照图18以及图19,对锁检测部470检测到袋体10的投入口11已通过拉链12锁闭的动作进行说明。
将检测锁90与拉头12c连结的连结绳索95具有当拉链12被锁闭至末端部12b附近时,检测锁90抵达锁插入凹部417的长度。因此,如图18(a)所示,当拉头12c不位于末端部12b附近时,检测锁90够不到锁插入凹部417,使用者无法将检测锁90插到锁插入凹部417。即,至少在拉链12完全拉开的状态下,检测锁90够不到锁插入凹部417。另一方面,如图18(b)所示,在拉链12完全闭合的状态下,检测锁90可以够到锁插入凹部417,插入检测锁90的锁插入凹部417。
当使用者通过拉链12将投入口11锁闭至最后时,如图19(a)所示,将检测锁90插到锁插入凹部417中,使插入的检测锁90从上方观察向右旋转。如图19(b)所示,检测锁90的突出部91通过开口部417a,向壳主体410的上表面的内侧移动,通过移动的突出部91按压中继杆472的一端侧。中继杆472旋转,通过中继杆472的另一端侧按压杆部471b,通过按压的杆部471b而按压开关部471a。由此,检测开关471检测到检测锁90已插到锁插入凹部417,即,检测到袋体10的投入口11已通过拉链12锁闭。
需要说明的是,当检测锁90从锁插入凹部417卸下时,杆部471b通过自身的弹力一边使中继杆472旋转一边返回初始位置。由此,检测开关471检测到检测锁90已经从锁插入凹部417卸下。
接下来,对香气供给单元8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20以及图21是表示香气供给单元80的结构的图。图20(a)以及(b)分别为香气供给单元80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图20(c)为上箱体84被卸下的状态的香气供给单元80的俯视图。图21为在导入管30安装有香气供给单元80的状态的袋体10的下部中央部的纵剖图。图21(b)为在导入管30安装有香气供给单元80的状态的袋体10的下部中央部的横剖图。
香气供给单元80包括俯视时具有椭圆形状的箱状的收容箱81和收容于收容箱81内的芳香体82。收容箱81包括上表面打开的下箱体83和底面打开的上箱体84。
在下箱体83的底面,在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吸气口83a,并且形成有与吸气口83a邻接且向长边方向延伸的多个筋83b。在多个筋83b的上方载置有芳香体82。此外,下箱体83的底面在另一端部侧具有向另一端部变高的倾斜面83c。并且,在下箱体83的底面,以包围吸气口83a的方式形成有圆筒状的连接口83d。在连接口83d的与导入管30的卡合片3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爪部83e。
上箱体84安装在下箱体83的上表面。上箱体84的上表面在与吸气口83a对置的位置具有向另一端部变高的倾斜面84a。此外,在上箱体84的上表面的与多个筋83b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84b,该开口部84b由盖部84c可开闭地覆盖。盖部84c以铰接部84d为中心进行转动。在盖部84c形成有多个狭缝状的通气孔84e。
芳香体82由多孔质材料等能浸入液体状的芳香剂的材料形成。使用者打开盖部84c从开口部84b将芳香体82设置到收容箱81内。
在将香气供给单元80安装于导入管30时,在爪部83e和卡合片32的位置错开的状态下将连接口83d插入导入管30的顶端部。然后,使香气供给单元80旋转至爪部83e与卡合片32重叠的位置。如图21(a)所示,卡合片32和爪部83e卡合,香气供给单元80不会向上方脱落。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前凸缘部33以及后凸缘部34的存在,能防止袋体10的下表面的侧面料10c咬入连接口83d与导入管30之间。
如图21(b)所示,在香气供给单元80安装于导入管30的状态下,香气供给单元80以其长边方向构成袋体10的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在袋体10内。如上所述,由于导入管30以相对于袋体10不会转动的方式固定在圆筒状部15,因此正确安装在导入管30的香气供给单元80不会与袋体10的前表面、后表面接触。
接下来,对通过衣物除臭装置1进行的除臭运转和添香工作进行说明。
在进行除臭运转的情况下,使用者将悬挂于衣物用衣架H的衣物收容在悬挂于袋体保持部70的袋体10内。此时,使用者如图10(b)所示,在袋体10内将衣物用衣架H悬挂到衣架保持部42的第二保持部121。这样,在袋体10内,通过衣架保持部42悬挂衣物。使用者按压操作部450的除臭按钮452。当通过管检测部460检测到导入管30已安装于臭氧供给装置20,并且通过锁检测部470检测到锁90已插入锁插入凹部417,即,当检测到袋体10的投入口11已通过拉链12锁闭时,控制单元900开始进行除臭运转,使送风扇700和臭氧发生器600工作。当导入管30未安装于臭氧供给装置20时,控制单元900不开始除臭运转,使第一报知部454亮灯。此外,当投入口11未锁闭时,控制单元900不开始除臭运转,使第二报知部455亮灯。
当除臭运转开始时,外部的空气从吸气口418被摄入吸气管810,通过吸气管810内的灰尘过滤器820和臭氧去除过滤器830去除空气中所含的尘埃和臭氧。去除了灰尘和臭氧的空气通过送风扇700送入通气管500内(参照图16(b)的箭头)。在通气管500内流动的空气在通过臭氧发生器600时混入由臭氧发生器600产生的臭氧。这样,含有臭氧的空气通过通气管500内到达排出口414,从排出口414排出(参照图16(a)的箭头)。
从臭氧供给装置20排出的含有臭氧的空气通过导入管30导入袋体10内。如图1(a)的箭头所示,导入袋体10内的含有臭氧的空气在袋体10内从下向上一边与衣物接触一边流动。衣物通过空气中所含的臭氧的除臭作用进行除臭。在此,虽然衣物的下方较大地开口,但由于含有臭氧的空气在袋体10内从下向上流动,因此容易遍布于衣物的内部。由此,能对衣物的外侧和内侧进行全方位的除臭。
此外,通过袋体10悬挂在袋体保持部70,衣物悬挂在衣物用衣架H,从而在袋体10的上部与衣物的肩部分之间确保了间隙。由此,由于在衣物的肩部分也容易遍及臭氧,因此能提高除臭效果。
由于衣物的除臭而降低了臭氧浓度的空气如图1(a)的虚线箭头所示,通过袋体10上部的排气部41向袋体10外排出。除臭后的空气在通过排气部41时,通过臭氧去除过滤器44被除去臭氧。由此,从袋体10排气的空气中的臭氧浓度进一步降低。
接下来,在进行添香运转的情况下,使用者将衣物收容到悬挂于袋体保持部70的袋体10内,并且,如图21所示,在袋体10内,将设有芳香体82的香气供给单元80安装在导入管30。使用者按压操作部450的添香按钮453。当通过管检测部460检测到导入管30安装于臭氧供给装置20,并且通过锁检测部470检测到袋体10的投入口11已通过拉链12锁闭时,控制单元900开始添香运转,使送风扇700工作。当导入管30未安装于臭氧供给装置20时,控制单元900不开始添香运转,使第一报知部454亮灯。此外,当投入口11未锁闭时,控制单元900不开始添香运转,使第二报知部455亮灯。
当添香运转开始时,如图21(a)所示,从导入管30排出的空气从吸气口83a导入收容箱81内。导入的空气沿着多个筋83b向另一端部侧流动后朝上方流动。通过经过芳香体82的空气,芳香体82中所含的芳香成分挥发,混入空气中。含有芳香成分的空气通过开口部84b以及通气孔84e排出到袋体10内。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在收容箱81的两个倾斜面83c、84a,空气在收容箱81内顺利地流动。
与除臭运转的情况相同,含有芳香成分的空气在袋体10内从下往上流动,此外,由于袋体10内的空气压力变高了,因此可以提高衣物的添香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通过本实施方式,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1)衣物除臭装置1由于采用了从臭氧供给装置20供给含有臭氧的空气、含有芳香成分的空气至收容有衣物的袋体10,进行衣物的除臭、添香运转的结构,因此不需要大的设置空间,就能轻易地设置于在家庭内。
(2)拉链12的闭口部分的周围由末端罩13覆盖,能通过末端罩13隔断将要流向闭口部分的含有臭氧的空气。由此,在除臭运转时,即使稍微打开拉链12的闭口部分,含有臭氧的空气也很难从闭口部分泄漏。
(3)由于末端罩13由不具有透气性的面料形成,因此含有臭氧的空气不会通过末端罩13本身,含有臭氧的空气更加难以从闭口部分泄漏。
(4)由于将拉头12c下拉的方向被设为投入口11的锁闭方向,因此在投入口11锁闭的状态下,拉头12c的自重往锁闭方向作用。因此,不存在由于拉头12c的自重导致拉链12的闭口部分打开的隐患,含有臭氧的空气更加难以从闭口部分泄漏。
<变更例>
以上,虽然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制,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上述以外的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袋体10的前表面中央,作为投入口11形成有朝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的缝隙,该投入口11通过拉链12进行开闭。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22(a)所示,也可以在袋体10的前表面,作为投入口11A形成有以沿着袋体10的上表面和侧面的方式延伸的缝隙,通过与该投入口11A对应的形状的拉链12A开闭该投入口11A。或者,也可以将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朝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的投入口11B和拉链12B设置在袋体10的左右任一侧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拉链12被闭合的方向被设为袋体10的从上往下的方向。然而,拉链12被闭合的方向也可以设为袋体10的从下往上的方向。在图22(a)以及(b)的例子中,开闭方向可以是任意方向。
除此之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范围所示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袋体;11:投入口;12:拉链;12c:拉头;13:末端罩(罩);20:臭氧供给装置。

Claims (2)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袋体,收容衣物;
臭氧供给装置,将含有臭氧的空气供给至所述袋体内;
投入口,设置在所述袋体,通过拉链进行开闭;以及
末端罩,从所述袋体的内面侧覆盖拉链的闭口部分的周围;
还包括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排气兼衣架保持单元用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具有臭氧去除功能的排气部和保持悬挂有衣物的衣物用衣架的衣架保持部;
末端罩形成为长方形,下边缘部、右边缘部以及左边缘部紧贴固定在前面料的内面;
末端罩的上端部,以厚度变大的方式,在其内部收容有由聚氨酯橡胶构成的填充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末端罩由不具有透气性的面料形成。
CN201680027764.7A 2015-05-13 2016-05-13 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1075323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8507A JP6570307B2 (ja) 2015-05-13 2015-05-13 衣類処理装置
JP2015-098507 2015-05-13
PCT/CN2016/082113 WO2016180374A1 (zh) 2015-05-13 2016-05-13 衣物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2372A CN107532372A (zh) 2018-01-02
CN107532372B true CN107532372B (zh) 2020-10-13

Family

ID=57247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7764.7A Active CN107532372B (zh) 2015-05-13 2016-05-13 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17205A1 (zh)
EP (1) EP3296454A4 (zh)
JP (1) JP6570307B2 (zh)
KR (1) KR20180008597A (zh)
CN (1) CN107532372B (zh)
WO (1) WO20161803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88843B2 (ja) * 2019-07-31 2023-11-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衣類処理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9843U (ja) * 1998-06-30 1999-07-13 良子 湯浅 布団カバー締結具
JP2000217896A (ja) * 1999-02-02 2000-08-08 Zexel Corp 被殺菌物の回収用収容体
ES2199130T3 (es) * 1999-06-04 2004-02-16 Whirlpool Corporation Aparato para limpiar y regenerar telas.
DE60018951T2 (de) * 2000-12-14 2006-03-23 Whirlpool Corp., Benton Harbor Vorrichtung zum Reinigen und zum Auffrischen von Textilien mit einer eingebauten Betriebsanzeige
US20030126691A1 (en) * 2001-12-20 2003-07-10 Gerlach Christian Gerhard Friedrich Fabric article tre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2597512Y (zh) * 2002-11-06 2004-01-07 梁爱萍 气囊式多功能干衣机
JP4471267B2 (ja) * 2004-02-26 2010-06-02 アキレス株式会社 空気膨張体の開閉口の開閉構造
JP2005334423A (ja) * 2004-05-28 2005-12-08 Kawasaki Engineering Co Ltd 開口構造および圧力チャンバー
US8038963B1 (en) * 2010-04-29 2011-10-18 Chung-Yang Mike Chen Garment bag
CN102018334B (zh) * 2010-07-18 2012-08-08 谢彦博 一种多层复合基布水汽密封拉链及其制备方法
CN204266017U (zh) * 2014-11-01 2015-04-15 浙江月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衣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17205A1 (en) 2018-05-03
KR20180008597A (ko) 2018-01-24
EP3296454A4 (en) 2018-12-26
EP3296454A1 (en) 2018-03-21
CN107532372A (zh) 2018-01-02
JP2016209471A (ja) 2016-12-15
WO2016180374A1 (zh) 2016-11-17
JP6570307B2 (ja) 2019-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2370B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07532371B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07532372B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07709652B (zh) 衣物处理装置
JP2016059552A (ja) 衣類乾燥機
CN107530462B (zh) 衣物处理装置
KR101972259B1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KR20180100751A (ko) 의류 건조기
WO2016074604A1 (zh) 衣物处理装置
JP2017000011A (ja) 薬剤放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22

Address after: 266101 No. 558, Jiaozhouwan West Road, Huangdao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Ltd.

Applicant after: HAIER ASIA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AIER ASIA Co.,Ltd.

Applicant before: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0

Address after: No. 558, Jiaozhouwan West Road, Huangdao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Ltd.

Patentee after: AQUA Corp.

Patentee after: Haier Zhijia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No. 558, Jiaozhouwan West Road, Huangdao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JIAONAN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Ltd.

Patentee before: AQU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