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75306A - 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75306A
CN107475306A CN201710873059.5A CN201710873059A CN107475306A CN 107475306 A CN107475306 A CN 107475306A CN 201710873059 A CN201710873059 A CN 201710873059A CN 107475306 A CN107475306 A CN 1074753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ycopene
biology enzyme
bacterium
zymotic fluid
enzy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730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75306B (zh
Inventor
李翔宇
汪志明
余超
杨艳红
陆姝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bio Biotech Wu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bio Biotech Wu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bio Biotech Wu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bio Biotech Wu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7305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753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75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753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753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753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5/00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or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 C12P5/02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or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acyclic
    • C12P5/026Unsaturated compounds, i.e. alkenes, alkynes or allenes

Landscapes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本发明公开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发酵培养过程中,向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中加入生物酶和阻断剂,进行酶解处理,该生物酶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通过生物酶的作用,以酶解菌丝之间粘连的果胶质、蛋白、油脂等物质,达到降低发酵液粘度,改善菌丝分布程度,有效提高发酵液中溶氧,进而实现提高番茄红素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
背景技术
番茄红素是一种脂溶性类胡萝卜素,具有高效猝灭单线态氧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抗氧化性在类胡萝卜素中最强,且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延缓衰老等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功能性天然色素。
番茄红素原料的生产主要有植物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植物提取法所需要的原料主要是番茄,番茄种植受气候、产地、运输等条件限制,且提取工艺繁琐冗长,成本昂贵,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化学合成法尽管成本较低,但其对环境影响比较大,且产品活性较低,因此应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其产品质量和生理活性和天然提取产品完全相同,且不受环境条件限制,具有产量高、成本低、安全性高、易于被人体吸收等优点。
三孢布拉氏霉菌是最常用的番茄红素生产菌株。但是,现有的以三孢布拉氏霉菌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方法得到的番茄红素产量较低。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发酵过程中加入的生物酶的作用,以酶解菌丝之间粘连的果胶质、蛋白、油脂等,达到降低发酵液粘度,提高溶氧,进而实现提高番茄红素产量的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番茄红素制品。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包括:在发酵培养过程中,向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中加入生物酶,进行酶解处理;
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一种番茄红素制品,该番茄红素制品由三孢布拉氏霉正负菌混合后发酵所制得的主要含有番茄红素的混合物,其中:
(1)全反式番茄红素与γ-胡萝卜素的比例不低于50(质量比);
(2)全反式番茄红素与β-胡萝卜素的比例不低于60(质量比)。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三孢布拉氏霉菌属于高度嗜氧的微生物,且生长过程中菌丝容易缠绕成团,导致对数生长期溶氧量远远不够,氧的不足会造成代谢异常、生物量和目标代谢产物产率降低,供氧问题是制约三孢布拉氏霉菌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重要因素。此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全反式番茄红素纯度会大大降低,γ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等杂质含量会提高,影响产品的品质。本发明针对番茄红素的产量及纯度的提高以及杂质降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方案予以解决。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发酵培养过程中,向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中加入生物酶,进行酶解处理,该生物酶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通过生物酶的作用,以酶解菌丝之间粘连的果胶质、蛋白、油脂等物质,达到降低发酵液粘度,改善菌丝分布程度,有效提高发酵液中溶氧,进而实现提高番茄红素产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酵液中的三孢布拉氏霉菌在显微镜下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进行具体说明。
三孢布拉氏霉菌是最常用的番茄红素生产菌株。在使用三孢布拉氏霉菌生产番茄红素的方法中,由于三孢布拉氏霉菌属于高度嗜氧的微生物,且生长过程中菌丝容易缠绕成团,导致对数生长期溶氧量远远不够,氧的不足会造成代谢异常、生物量和目标代谢产物产率降低,因此供氧问题是制约三孢布拉氏霉菌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重要因素。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导致发酵液中的溶氧水平降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三孢布拉氏霉菌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缠绕、抱团现象,通过改善这种菌丝缠绕、抱团的现象可以提高发酵液中的溶氧水平,提高番茄红素产量。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发明人进一步发现,导致三孢布拉氏霉菌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缠绕、抱团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三孢布拉氏霉菌在发酵过程中易产生黏性物质例如果胶质、蛋白、油脂等物质,这些物质起到了黏性作用,导致菌丝缠绕、抱团现象。
基于此,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包括:在发酵培养过程中,向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中加入生物酶,进行酶解处理;
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该方法通过在发酵过程中加入的生物酶的作用,以酶解菌丝之间粘连的胶质、蛋白、油脂等具有粘连作用的物质,达到降低发酵液粘度,提高发酵液溶氧,改善菌丝分布程度,使菌丝能够最大程度地与氧气接触,进而实现提高番茄红素产量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生物酶可以是单一酶类,例如可以是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或脂肪酶,也可以是两种、三种或四种酶的组合。
例如生物酶是两种酶的组合,该组合可以是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组合,果胶酶和中性蛋白酶的组合,果胶酶和脂肪酶的组合,纤维素酶和中性蛋白酶的组合,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的组合,或者是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组合。
例如生物酶是三种酶的组合,该组合可以是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组合,或者是果胶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组合,或者是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的组合,又或者是果胶酶、纤维素酶和中性蛋白酶的组合。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酶的添加量与所述发酵液的初始体积比(即质量体积比(g:ml))为(0.05-0.12):100。
其中,发酵液的初始体积是指,发酵液刚接种三孢布拉氏霉菌时的体积,即为初始体积;每100ml的发酵液添加0.05-0.12g生物酶。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酶的添加量与所述发酵液的初始体积比为0.1:100。即每100ml的发酵液添加0.1g生物酶。
过早或过晚加入生物酶均对酶解效果产生影响;例如过早加入生物酶,会对菌体生长造成影响,使菌体的量积累不足,又例如过晚加入生物酶,由于菌丝的量积累太多,菌丝体相互之间缠绕过于紧密,导致加入的生物酶无法充分酶解菌丝之间粘连的果胶质、蛋白、油脂等物质,酶解效果不理想,进而影响最终的番茄红素含量的提高。因此,在合适的时间加入生物酶可以提高酶解效果,有利于提高番茄红素含量。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在发酵培养过程中,在发酵培养第20小时-第90小时期间添加所述生物酶。
需要说明的是,以刚接种三孢布拉氏霉菌时(第0小时),作为发酵培养的起始时间。在发酵培养的第20小时-第90小时期间添加所述生物酶可以起到较好的酶解效果,提高番茄红素含量。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组合时,在所述生物酶中,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质量比为(2-4):(2-3):(1-2):(1-2)。
通过控制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质量比,可以有效地提高酶解效果,进而提高番茄红素产量。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组合时,在所述生物酶中,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质量比为4:3:2:2。
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质量比为4:3:2:2时,发酵液中的番茄红素产量可达9.38g/L,相对于空白对照(不添加生物酶)提高了95.82%。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组合时,在所述生物酶中,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质量比为3:2:2:1。
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质量比为3:2:2:1时,发酵液中的番茄红素产量可达9.16g/L,相对于空白对照(不添加生物酶)提高了91.23%。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组合时,在所述生物酶中,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质量比为2:2:1:1。
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质量比为2:2:1:1时,发酵液中的番茄红素产量可达8.91g/L,相对于空白对照(不添加生物酶)提高了86.01%。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组合时,在所述生物酶中,果胶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质量比为(2-3):(1-2):(1-2)。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组合时,在所述生物酶中,果胶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质量比为2:2:1。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组合时,在所述生物酶中,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质量比为1:1。
需要说明的是,所用的生物酶的酶活性为:果胶酶10000-1000000U/g;纤维素酶10000-800000U/g;中性蛋白酶100000-1500000U/g;脂肪酶10000-200000U/g。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在发酵培养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含有所述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所述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种子液以9-11%的接种量接种至所述发酵液中。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所述种子液中,所述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与所述所述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菌体质量比为1:1-1:50。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在加入所述生物酶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采用物理手段处理发酵液提高溶氧;
所述物理手段包括如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1)对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进行剪切处理;
(2)对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进行胶体磨处理;
(3)对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进行旋流混合气动处理。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剪切处理的条件为:转速为300-15000转/分钟,剪切时间为1-30分钟;
所述胶体磨处理的条件为:胶体磨的磨齿间隙0.01-1.5mm,研磨转速为1000-9000转/分钟,研磨次数为1-10次;
所述旋流混合气动处理为:利用旋流混合器进行旋流混合气动处理,旋流混合器的进气压力为0.15-0.25MPa,气流量为50-300Nm3/min。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在发酵培养一段时间后,其在加入生物酶之前,通过采用物理手段(例如剪切处理、胶体磨处理、旋流混合气动处理)对发酵液进行处理,可进一步提高番茄红素产量。
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菌株:三孢布拉氏霉菌(Blakeslea trispora)BT7251(+),于2014年8月8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 M2014378;
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菌株:三孢布拉氏霉菌(Blakeslea trispora)BT7603(-),于2014年8月8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 M2014379。
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负菌混合培养生产番茄红素中,正、负菌的菌丝体相互接触、融合,不断生成接合孢子,进而合成番茄红素。
使用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4378三孢布拉霉菌株正菌和保藏编号为CCTCC M2014379的三孢布拉霉菌株负菌生产番茄红素,可以提高番茄红素的产量;且由于该菌株对发酵工艺要求低,可以使得发酵工艺简单,便于控制,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当然,需要说明的,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三孢布拉氏霉菌进行发酵培养,生产番茄红素。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阻断剂为烟碱、咪唑、吡啶、哌啶或三乙胺。
其中,阻断剂的作用在于阻止番茄红素合成β-胡萝卜素,因为,三孢布拉氏霉菌的代谢途径是先合成番茄红素,再在催化酶(番茄红素环化酶)的作用下番茄红素转化成β-胡萝卜素,阻断剂主要是抑制该催化酶的活性,提高番茄红素的积累量。
烟碱、咪唑、吡啶、哌啶或三乙胺均能够阻断番茄红素合成β-胡萝卜素。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阻断剂的添加量为发酵液初始体积0.15%。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番茄红素制品,该番茄红素制品由三孢布拉氏霉正负菌混合后发酵所制得的主要含有番茄红素的混合物,其中:
(1)全反式番茄红素与γ-胡萝卜素的比例不低于50(质量比);
(2)全反式番茄红素与β-胡萝卜素的比例不低于60(质量比)。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该番茄红素制品中,全反式番茄红素占类胡萝卜素的96%(质量比)以上。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斜面培养
取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孢子悬液,分别涂布于PDA斜面培养基上,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7天;
其中,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为三孢布拉氏霉菌BT7251(+),保藏编号为CCTCCM2014378;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为三孢布拉氏霉菌BT7603(-),保藏编号为CCTCCM2014379。
其中,PDA斜面培养基包括:葡萄糖20g/L,琼脂粉25g/L,去皮土豆200g/L;其配制方法可参考如下:将土豆切成1cm方块加入去离子水煮沸30分钟,冷却后用四层纱布过滤,取过滤后的清液加入葡萄糖和琼脂粉即可。
2种子培养
分别从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负菌株的PDA斜面培养基上用接种铲铲取一铲的正菌、负菌,再分别接种到含有150ml种子培养基的1000ml三角瓶中,于25℃,180转/分钟条件下培养48小时,得到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种子液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种子液。
其中,种子培养基包括:葡萄糖10g/L,玉米淀粉30g/L,玉米浆干粉50g/L,磷酸二氢钾1g/L,硫酸镁0.1g/L,pH7.0。
3发酵培养(摇瓶发酵)
将步骤2中得到的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种子液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种子液,按照正、负菌菌体质量比为1:1混合均匀,得到种子液混合液,以10%(体积比)接种量将该种子液混合液接入装有40ml发酵液的250ml三角瓶中,于25℃,180rpm条件下培养;
其中,发酵液包括:葡萄糖20g/L,玉米淀粉40g/L,酵母浸膏25g/L,黄豆饼粉40g/L,磷酸二氢钾1g/L,硫酸镁0.1g/L,pH7.0。
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36h时,加入发酵液初始体积0.1%的生物酶(每100mL发酵液中加入0.1g生物酶,加入方式为一次性全部加入)和0.15%的烟碱,于25℃,180rpm培养120小时。
本实施例中,生物酶为纤维素酶(20000U/g)。
4发酵培养结束后,收集发酵后得到的菌体,将菌体过滤清洗后烘干,得到干重,得到含有番茄红素的番茄红素生物制品。
5准确称量0.02g干菌体,用四氢呋喃萃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见表1。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参考如下:
1色谱条件:
色谱柱:Suplex PKB-100(Supelco);250x 4.6mm,5μm;
波长:472nm;
流速:0.5ml/min;
进样体积:10μL;
柱温:30℃;
2流动相配制及条件:
A相:甲醇
B相:称取50mgBHT至1L容量瓶中,加20ml异丙醇溶解。加入0.2ml N,N-二异丙基乙胺,25ml 0.2%醋酸铵溶液,455ml乙腈,450m甲醇,溶液恢复至室温,并用甲醇稀释至刻度。
流动相梯度表
时间(min) 流速(ml/min) A% B%
0 0.5 0 100
32 0.5 16 84
50 0.5 16 84
57 0.5 0 100
6使用现有的常规工艺,例如使用溶剂提取菌体中的番茄红素,进一步脱溶、纯化、结晶后,即可制得番茄红素制品。
其中,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步骤4-6为可选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行。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的步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发酵培养过程中添加的生物酶为果胶酶(50000U/g)。检测结果见表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的步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发酵培养过程中添加的生物酶为中性蛋白酶(100000U/g)。检测结果见表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的步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发酵培养过程中添加的生物酶为脂肪酶(10000U/g)。检测结果见表1。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的步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发酵培养过程中添加的生物酶为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组合,其中,果胶酶(50000U/g)和纤维素酶(20000U/g)质量比为1:1;检测结果见表1。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的步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发酵培养过程中添加的生物酶为果胶酶(50000U/g)、中性蛋白酶(100000U/g)和脂肪酶(10000U/g)的组合,其中,果胶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质量比为2:1:1;检测结果见表1。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的步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发酵培养过程中添加的生物酶为果胶酶(50000U/g)、纤维素酶(20000U/g)、中性蛋白酶(100000U/g)和脂肪酶(10000U/g)的组合,其中,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质量比为2:2:1:1;检测结果见表1。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的步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发酵培养过程中添加的生物酶为果胶酶(50000U/g)、纤维素酶(20000U/g)、中性蛋白酶(100000U/g)和脂肪酶(10000U/g)的组合,其中,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质量比为3:2:2:1;检测结果见表1。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的步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发酵培养过程中添加的生物酶为果胶酶(50000U/g)、纤维素酶(20000U/g)、中性蛋白酶(100000U/g)和脂肪酶(10000U/g)的组合,其中,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质量比为4:3:2:2;检测结果见表1。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的步骤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发酵培养过程中不添加生物酶,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表中:干菌体的番茄红素含量是指每100g干菌体含番茄红素量(g)。
实施例10-14
实施例10-14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见表2,其相应的番茄红素产量的检测结果见表2。所用的生物酶的酶活性为:果胶酶100000U/g、纤维素酶50000U/g、中性蛋白酶200000U/g、脂肪酶20000U/g。
对比例2
对比例2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对比例1相同,相应的番茄红素产量的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实施例15-19
实施例15-19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见表3,其相应的番茄红素产量的检测结果见表3。所用的生物酶的酶活性为:果胶酶100000U/g、纤维素酶50000U/g、中性蛋白酶200000U/g、脂肪酶100000U/g。
对比例3
对比例3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对比例1相同,相应的番茄红素产量的检测结果见表3。
表3
从上述表1-表3的结果可看出,本发明实施例1-19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每个实施例中的干菌体中和发酵液中的番茄红素含量、番茄红素纯度、番茄红素与β胡萝卜素的比例、番茄红素与γ胡萝卜素的比例均高于相应的对比例,由此可说明,在发酵培养过程(培养时间20-90h)添加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的生物酶(添加量0.1-0.8%)时能够提高菌体中番茄红素的产量,提高产品纯度。
实施例20-22
实施例20-22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发酵培养步骤,将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种子液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种子液按照正、负菌菌体质量比为1:5混合均匀,以10%(体积比)接种量接入50L发酵罐中,发酵培养过程工艺控制为:培养温度25℃,搅拌速度300转/分钟,通气量3vvm(L/L.min),罐压0.1MPa,培养时间120h,发酵过程中通过流加葡萄糖来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在10-20g/L。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36h时采用流加方式往发酵罐中加入生物酶,流速控制0.1g/L/min,生物酶用量见表4。所用的生物酶的酶活性为:果胶酶100000U/g、纤维素酶50000U/g、中性蛋白酶200000U/g、脂肪酶100000U/g。
其相应的检测结果见表4。
对比例4
对比例4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20的方法基本相同相同,但不添加生物酶,其相应的检测结果见表4。
表4
从表4可看出,与对比例4相比,在大规模发酵(例如50L发酵罐中发酵)过程中,通过加入生物酶的方式也能够提高相应的番茄红素产量,提高产品纯度。
实施例23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斜面培养
取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孢子悬液,分别涂布于PDA斜面培养基上,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7天;
其中,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为三孢布拉氏霉菌BT7251(+),保藏编号为CCTCCM2014378;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为三孢布拉氏霉菌BT7603(-),保藏编号为CCTCCM2014379。
2种子培养
分别从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负菌株的PDA斜面培养基上用接种铲铲取一铲的正菌、负菌,再分别接种到含有150ml种子培养基的1000ml三角瓶中,于25℃,180转/分钟条件下培养48小时,得到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种子液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种子液。
3发酵培养
3.1将步骤2中得到的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种子液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种子液按照正、负菌菌体质量比为1:5混合均匀,以10%(体积比)接种量接入50L发酵罐中,发酵培养过程工艺控制为:培养温度25℃,搅拌速度300转/分钟,通气量3vvm(L/L.min),罐压0.1MPa,培养时间120h,在发酵开始后36小时加入起始发酵液体积0.15%的烟碱。发酵过程中通过流加葡萄糖来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在10-20g/L。
3.2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20h时,由于菌体生长菌浓增加,溶氧下降(记为DO1),同时,取少量发酵液,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结果如图1所示。此时,将发酵液经8000转/分钟剪切5分钟后,溶氧上升(记为DO2)。
其中剪切方法为:将待剪切的发酵液移入装有在线剪切装置的缓冲罐,在缓冲罐中经过剪切后再移入发酵罐中。剪切时在缓冲罐夹套中通入冷冻水,以控制剪切过程中剪切体系温度为25-30℃。
3.3随着发酵过程中菌体分泌的果胶质、大分子蛋白、油脂等物质的增多,导致发酵液粘度增大,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48h时,溶氧再次下降(记为DO3),此时加入发酵液体积0.3%的果胶酶(100000U/g),流速控制0.1g/L/min。酶流加结束2小时后,溶氧上升(记为DO4),且取少量发酵液,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结果如图1所示。
4发酵培养结束后,收集发酵后得到的菌体,将菌体过滤清洗后烘干,得到干重,即得含有番茄红素的番茄红素生物制品。
5准确称量0.02g干菌体,用四氢呋喃萃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番茄红素含量,结果见表5。
6使用现有的常规工艺,例如使用溶剂提取菌体中的番茄红素,进一步脱溶、纯化、结晶后,即可制得番茄红素制品。
由图1结果可看出(图中:A为剪切处理前的发酵液中菌体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图,B为生物酶流加结束时的发酵液中菌体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图),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20h时,发酵液中菌丝缠绕、抱团聚集在一起(图1-A),通过剪切处理和生物酶的处理后,菌丝呈均匀分散状态(图1-B)。
实施例24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斜面培养
操作同实施例23。
2种子培养
操作同实施例23。
3发酵培养
3.1将步骤2中得到的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种子液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种子液按照正、负菌菌体质量比为1:5混合均匀,以10%(体积比)接种量接入50L发酵罐中,培养过程工艺控制为:培养温度25℃,搅拌速度300转/分钟,通气量3vvm(L/L.min),罐压0.1MPa培养时间120h,在发酵开始后36小时加入起始发酵液体积0.15%的烟碱。发酵过程中通过流加葡萄糖来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在10-20g/L。
3.2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20h时,由于菌体生长菌浓增加,溶氧下降(记为DO1))。将发酵液使用胶体磨研磨,磨齿间隙1mm,4000转/分钟,循环研磨2次,溶氧上升(记为DO2)。
研磨过程:将发酵液从物料进口移入在线式胶体磨,从物料出口移入发酵罐中,循环研磨。研磨过程中通过向冷却系统中通入冷冻水,以控制研磨过程中体系温度为25-30℃。
3.3随着发酵过程中菌体分泌的果胶质、大分子蛋白、油脂等物质的增多,导致发酵液粘度增大,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48h时,溶氧下降(记为DO3),此时加入发酵液体积0.3%的果胶酶(100000U/g)和中性蛋白酶(200000U/g)按质量比为1:1组成的复合酶,流速控制0.1g/L/min。酶流加结束2小时后,溶氧上升(记为DO4)。
4发酵培养结束后,收集发酵后得到的菌体,将菌体过滤清洗后烘干,得到干重,即得含有番茄红素的番茄红素生物制品。
5准确称量0.02g干菌体,用四氢呋喃萃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番茄红素含量,结果见表5。
实施例25
1斜面培养
操作同实施例23。
2种子培养
操作同实施例23。
3扩大培养
最终种子罐的体积为10m3,依次选用容积为10L,100L,1m3的种子罐扩大培养种子液,种子罐中培养基装量为60%(体积比),将步骤2中得到的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种子液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种子液按照10%(体积比)接种量分别接种到种子罐中进行培养,培养过程工艺控制为:培养温度25℃,搅拌速度200转/分钟,通气量1vvm(L/L.分钟),培养时间48h,所述扩大培养基为:葡萄糖10g/L,玉米淀粉30g/L,玉米浆干粉50g/L,磷酸二氢钾1g/L,硫酸镁0.1g/L,pH7.0。
4发酵罐培养
4.1将步骤3中得到的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种子液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种子液按照正、负菌菌体质量比为1:5混合均匀后,以10%(体积比)接种量接入10m3安装有旋流混合器的发酵罐中。
培养过程工艺控制为:培养温度25℃,搅拌速度150-200转/分钟,通气量1-3vvm(L/L.分钟),罐压0.05-0.1MPa,培养时间120-144h,在发酵开始后36小时加入起始发酵液体积0.15%的烟碱。发酵过程中通过流加葡萄糖来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在10-20g/L。所述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0g/L,玉米淀粉40g/L,酵母浸膏25g/L,黄豆饼粉40g/L,磷酸二氢钾1g/L,硫酸镁0.1g/L,pH7.0。
4.2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20h时,由于菌体生长菌浓增加,溶氧下降(记为DO1)。将发酵液使用旋流混合器混合,旋流混合器进气压力0.2MPa,气流量150Nm3/min,溶氧上升(记为DO2)。
4.3随着发酵过程中菌体分泌的果胶质、大分子蛋白、油脂等物质的增多,导致发酵液粘度增大,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48h时,溶氧下降(记为DO3),此时加入发酵液体积0.3%生物酶,生物酶为果胶酶(100000U/g)、中性蛋白酶(200000U/g)和脂肪酶(50000U/g)按质量比为2:1:1组成的复合酶,流速控制0.1g/L/min。酶流加结束2小时后,溶氧上升(记为DO4)。
5发酵培养结束后,收集发酵后得到的菌体,将菌体过滤清洗后烘干,得到干重,即得含有番茄红素的番茄红素生物制品。
6准确称量0.02g干菌体,用四氢呋喃萃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见表5。
实施例26
1斜面培养
操作同实施例25。
2种子培养
操作同实施例25。
3扩大培养
操作同实施例25。
4发酵培养
4.1将步骤3中得到的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种子液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种子液按照正、负菌菌体质量比为1:5混合均匀后,以10%(体积比)接种量接入10m3安装有旋流混合器的发酵罐中。
培养过程工艺控制为:培养温度25℃,搅拌速度150-200转/分钟,通气量1-3vvm(L/L.分钟),罐压0.05-0.1MPa,培养时间120-144h,发酵过程中通过流加葡萄糖来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在10-20g/L。所述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0g/L,玉米淀粉40g/L,酵母浸膏25g/L,黄豆饼粉40g/L,磷酸二氢钾1g/L,硫酸镁0.1g/L,pH7.0。
4.2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20h时,由于菌体生长菌浓增加,溶氧下降(记为DO1)。将发酵液使用环流混合器混合,旋流混合器进气压力0.3MPa,气流量300Nm3/min,溶氧上升(记为DO2)。
4.3随着发酵过程中菌体分泌的果胶质、大分子蛋白、油脂等物质的增多,导致发酵液粘度增大,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48h时,溶氧下降(记为DO3),此时加入发酵液体积0.3%的生物酶,生物酶为果胶酶(100000U/g)、纤维素酶(50000U/g)、中性蛋白酶(200000U/g)和脂肪酶(50000U/g)按质量比为3:2:1:1组成的复合酶,流速控制0.1g/L/min。酶流加结束2小时后,溶氧上升(记为DO4)。5发酵培养结束后,收集发酵后得到的菌体,将菌体过滤清洗后烘干,得到干重,即得含有番茄红素的番茄红素生物制品。
6准确称量0.02g干菌体,用四氢呋喃萃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见表5。
实施例27
1斜面培养
操作同实施例25。
2种子培养
操作同实施例25。
3扩大培养
操作同实施例25。
4发酵罐培养
4.1将步骤3中得到的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种子液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种子液按照正、负菌菌体质量比为1:5混合均匀后,以10%(体积比)接种量接入10m3发酵罐中。
培养过程工艺控制为:培养温度25℃,搅拌速度150-200转/分钟,通气量1-3vvm(L/L.分钟),罐压0.05-0.1MPa,培养时间120-144h,在发酵开始后36小时加入起始发酵液体积0.15%的烟碱。发酵过程中通过流加葡萄糖来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在10-20g/L。发酵培养基同实施例22。
4.2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20h时,由于菌体生长菌浓增加,溶氧下降(记为DO1)。将发酵液8000转/分钟剪切5分钟后,溶氧上升(记为DO2)。
剪切过程:将待剪切的发酵液通过移种管道移入缓冲罐,在缓冲罐中经过剪切后再移入发酵罐中。剪切过程中通过在缓冲罐夹套中通入冷冻水,以控制剪切过程中剪切体系温度为25-30℃。
4.3随着发酵过程中菌体分泌的果胶质、大分子蛋白、油脂等物质的增多,导致发酵液粘度增大,在发酵培养开始后的第48h时,溶氧下降(记为DO3),此时加入发酵液体积0.3%的生物酶,生物酶为果胶酶(100000U/g)和纤维素酶(20000U/g)按质量比为1:1组成的复合酶,流速控制0.1g/L/min。酶流加结束2小时后,溶氧上升(记为DO4)。
5发酵培养结束后,收集发酵后得到的菌体,将菌体过滤清洗后烘干,得到干重,即得含有番茄红素的番茄红素生物制品。
6准确称量0.02g干菌体,用四氢呋喃萃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见表5。
对比例5
对比例5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与实施例25的方法基本相同相同,但通过物理手段处理发酵液,也不添加生物酶,其相应的检测结果见表5。
表5
从表5数据可知,通过对发酵液采用剪切处理、胶体磨处理或者旋转混流处理等物理手段的处理以及加入生物酶手段可明显提高发酵液中的溶氧水平;且相较于单一的添加生物酶来提高番茄红素产量的这种方式,结合物理手段例如采用剪切处理、胶体磨处理或者旋转混流处理等提高发酵液中溶氧的方式也可明显提高番茄红素产量,提高番茄红素纯度。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通过在发酵培养过程中,向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中加入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的生物酶,进行酶解处理,通过生物酶的作用,以酶解菌丝之间粘连的果胶质、蛋白、油脂等物质,达到降低发酵液粘度,改善菌丝分布程度,有效提高发酵液中溶氧,进而实现提高番茄红素产量,提高番茄红素纯度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在发酵培养过程中,向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中加入生物酶和阻断剂,进行酶解处理;
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酶的添加量与所述发酵液的初始体积比为(0.05-0.12):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酵培养过程中,在发酵培养第20小时-第90小时期间添加所述生物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组合时,在所述生物酶中,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质量比为(2-4):(2-3):(1-2):(1-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组合时,在所述生物酶中,果胶酶、中性蛋白酶和脂肪酶质量比为(2-3):(1-2):(1-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生物酶选自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组合时,在所述生物酶中,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质量比为1:1。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入所述生物酶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采用物理手段处理发酵液提高溶氧;
所述物理手段包括如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1)对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进行剪切处理;
(2)对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进行胶体磨处理;
(3)对含有三孢布拉氏霉菌正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负菌的发酵液进行旋流混合气动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处理的条件为:转速为300-15000转/分钟,剪切时间为1-30分钟;
所述胶体磨处理的条件为:胶体磨的磨齿间隙0.01-1.5mm,研磨转速为1000-9000转/分钟,研磨次数为1-10次;
所述旋流混合气动处理为:利用旋流混合器进行旋流混合气动处理,旋流混合器的进气压力为0.15-0.25MPa,气流量为50-300Nm3/min。
9.一种番茄红素制品,其特征在于,该产品由三孢布拉氏霉正负菌混合后发酵所制得的主要含有番茄红素的混合物,其中:
(1)全反式番茄红素与γ-胡萝卜素的比例不低于50(质量比);
(2)全反式番茄红素与β-胡萝卜素的比例不低于60(质量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番茄红素制品,其特征在于,该番茄红素制品中,全反式番茄红素占类胡萝卜素的96%(质量比)以上。
CN201710873059.5A 2017-09-22 2017-09-22 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 Active CN1074753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73059.5A CN107475306B (zh) 2017-09-22 2017-09-22 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73059.5A CN107475306B (zh) 2017-09-22 2017-09-22 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75306A true CN107475306A (zh) 2017-12-15
CN107475306B CN107475306B (zh) 2020-08-11

Family

ID=60585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73059.5A Active CN107475306B (zh) 2017-09-22 2017-09-22 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7530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7238A (zh) * 2018-04-09 2018-07-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三孢布拉霉发酵产番茄红素的方法及番茄红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7917A (zh) * 2008-11-05 2009-04-29 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高纯度全反式番茄红素晶体的制备方法
CN101555490A (zh) * 2009-05-22 2009-10-14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提高三孢布拉氏霉菌番茄红素产量的方法
CN103525871A (zh) * 2013-10-29 2014-01-22 山东祥维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的方法
CN103642855A (zh) * 2013-11-27 2014-03-19 日照金禾博源生化有限公司 一种柠檬酸发酵过程流加蛋白酶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7917A (zh) * 2008-11-05 2009-04-29 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高纯度全反式番茄红素晶体的制备方法
CN101555490A (zh) * 2009-05-22 2009-10-14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提高三孢布拉氏霉菌番茄红素产量的方法
CN103525871A (zh) * 2013-10-29 2014-01-22 山东祥维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的方法
CN103642855A (zh) * 2013-11-27 2014-03-19 日照金禾博源生化有限公司 一种柠檬酸发酵过程流加蛋白酶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润蕾等: "三孢布拉氏霉菌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7238A (zh) * 2018-04-09 2018-07-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三孢布拉霉发酵产番茄红素的方法及番茄红素
CN108277238B (zh) * 2018-04-09 2021-09-21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三孢布拉霉发酵产番茄红素的方法及番茄红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75306B (zh) 202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en Modern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CN102229920B (zh) 一种提高里氏木霉纤维素酶液体深层发酵水平的方法
CN101870739A (zh) 多粘类芽孢杆菌胞外多糖及其应用
CN104928202A (zh) 一种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方法
CN108277184A (zh) 产褐藻胶裂解酶的芽孢杆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604036A (zh) 一种制备β‑胡萝卜素的方法以及β‑胡萝卜素制品
CN104845893B (zh) 一株胶红酵母及其在发酵生产海红虾青素中的应用
CN103214593B (zh) β-葡聚糖的制备方法
CN102061320A (zh) 11α,17α-二羟基-雄甾-4-烯-3,20-二酮的制备方法
CN102399702A (zh) 一种黑曲霉及其应用及发酵制备柠檬酸的方法
CN100475971C (zh) 一种深海适冷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制备方法
CN102533570A (zh) 一种黑曲霉及其应用及发酵制备柠檬酸的方法
CN107475306A (zh) 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以及一种番茄红素制品
CN104131042B (zh) 一种控制米根霉生长形态产l‑乳酸的方法
CN1944625B (zh) 虫草饮品用大米固态发酵的蛹虫草菌丝培育方法
CN109536558B (zh) 制备β-胡萝卜素的方法
CN102649971A (zh) 黑曲霉麸曲的培养方法以及发酵制备柠檬酸的方法
CN104673681A (zh) 一株桦褐孔菌qd04及其转化虎杖生成白藜芦醇、三萜皂苷和多糖的方法
CN109536533B (zh) 一种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
CN105602995B (zh) 一种液体深层快速发酵制备浒苔生物肥的方法
Kalaichelvan et al. Bioprocess technology
CN105018410B (zh) 一种诱导三孢布拉氏霉老化菌株快速大量产孢的方法
CN105624212B (zh) 一种以微藻为原料生产2,3-丁二醇的方法
CN107384879A (zh) 一种重组毕赤酵母菌生产肝脏解毒酶的发酵生产工艺
CN104073542B (zh) 一种组合微生物固态发酵法生产薯蓣皂素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