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9812A - 差速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差速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9812A
CN107429812A CN201680017838.9A CN201680017838A CN107429812A CN 107429812 A CN107429812 A CN 107429812A CN 201680017838 A CN201680017838 A CN 201680017838A CN 107429812 A CN107429812 A CN 1074298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ifferential
oilhole
differential casing
lubricating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78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滩吉薰
杉浦伸忠
小泽诚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29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8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rotating c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7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rotary parts, e.g. using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by centrifugal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7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rotary parts, e.g. using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by centrifugal force
    • F16H57/0428Grooves with pumping effect for supplying lubri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3Guidance of lubricant within rotary parts, e.g. axial channels or radial openings i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差速器装置,在差速器壳体(54)上除了小齿轮轴孔(57)和一对驱动轴孔(58a、58b)之外,作为孔仅形成有两个油孔(59),安装接收器(70),其以相对于驱动轴28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而言内周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小,而外周比从驱动轴(28)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到油孔(59)的最外缘大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由此,能够限制比接收器(70)的内周更靠外周侧的润滑油的排出,在差速器壳体(54)旋转时以及不旋转时都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56)供给润滑油。

Description

差速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差速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差速器装置,提出了在差速器壳体的内部设置用于在差速器壳体旋转时保持被供给到内部的润滑油的储油器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差速器装置中,经由将差速器壳体支承为自由旋转的滚动轴承,穿过形成于差速器壳体的比侧齿轮更靠外周侧的油孔向差速器壳体的内部供给润滑油,储油器设置于油孔的外周侧。另外,用于车轮驱动轴与车轴贯通孔的滑动部位的润滑的润滑油流入差速器壳体的内部,用于对侧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的内表面的滑动部位、以及侧齿轮与车轮驱动轴的通过花键等而形成的结合部位进行润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74327号公报
然而,上述差速器装置中,在比侧齿轮更靠外周侧形成有油孔,所以在油孔为最下部的位置差速器壳体停止旋转时,润滑油保持于储油器,但油孔靠上部的润滑油从油孔流出,所以存在润滑油向位于比油孔靠内周侧(上部)的安装于侧齿轮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垫片等的供给不足的情况。差速器壳体旋转时比油孔靠内周侧的润滑油由于离心力而从油孔排出,所以在该情况下润滑油向位于比油孔靠内周侧的垫片的供给不足。
另外,向车轮驱动轴与车轴贯通孔的滑动部位供给的润滑油的油量非常少,所以通过车轮驱动轴与车轴贯通孔的滑动部位向侧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的内表面的滑动部位供给的润滑油的量非常少。因此,为了确保设置在侧齿轮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侧垫片的耐久性,需要减小作用于侧垫片的面压,需要增大侧齿轮来增大侧垫片的受压面积,或在差动机构工作时,即侧齿轮旋转时进行扭矩限制。其结果是,导致差速器装置大型化,行驶性能被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主要目的是在差速器壳体内保持润滑油。
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而采用以下的机构。
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是宗旨是具备:
小齿轮,其被支承于小齿轮轴;一对侧齿轮,它们与上述小齿轮啮合并且被分别固定于一对驱动轴;差速器壳体,其形成有供上述小齿轮轴插通的小齿轮轴孔和供上述一对驱动轴插通的一对驱动轴孔并且收纳上述小齿轮和上述一对侧齿轮;以及侧齿轮用垫片,其配置在上述一对侧齿轮与上述差速器壳体之间,
在该差速器装置中,
在上述差速器壳体上除了上述小齿轮轴孔和上述一对驱动轴孔之外,仅形成有润滑油的给排用的至少一个油孔,该油孔设置于比侧齿轮用垫片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具备油流出限制部件,该油流出限制部件延伸形成至内径比上述侧齿轮用垫片的外径小的位置,通过该油流出限制部件,将油在该差速器壳体内储存至比上述油孔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中,差速器壳体收纳小齿轮和一对侧齿轮,在侧齿轮与差速器壳体之间配置有侧齿轮用垫片。在差速器壳体上除了供小齿轮轴插通的小齿轮轴孔和供一对驱动轴插通的一对驱动轴孔之外,还形成有润滑油的给排用的至少一个油孔,该油孔设置于比侧齿轮用垫片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而且,具备油流出限制部件,其延伸形成至内径比侧齿轮用垫片的外经小的位置,将油在差速器壳体内存储至比油孔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油孔为最下部的位置,当差速器壳体停止旋转时,利用延伸到内径比侧齿轮用垫片的外径小的油流出限制部件,将油在差速器壳体存储至比油孔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供给润滑油。在差速器壳体旋转时差速器壳体内的润滑油由于离心力而从油孔排出,但比油流出限制部件的内周更靠外周侧的润滑油被保持于差速器壳体内。由此,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供给润滑油。上述结果是不管差速器壳体旋转与否,都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供给润滑油。
附图说明
图1是含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的动力传递装置20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差速器装置50的结构的概要的构成图。
图3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图2的差速器壳体54的外观图。
图4是从右斜上方观察图2的差速器壳体54的外观图。
图5是表示接收器70的内周、外周和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等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B的结构的概要的构成图。
图7是简化表示图6的A-A剖面的简略剖视图。
图8是从图7中箭头C观察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俯视图。
图9是示意性表示在差速器壳体54B旋转时润滑油从油孔59供给至差速器壳体54B内部的情形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图1是含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的动力传递装置20的简要结构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与搭载于前轮驱动车辆的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曲轴连接,并且能够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左右的驱动轮(前轮)DW。如图所示,动力传递装置20具备:具有公知的流体传动装置(扭矩转换器)以及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装置22、齿轮机构(齿轮系)40、差速器装置(差动机构)50等。
齿轮机构40具有固定于自动变速装置22的未图示的输出轴的反转驱动齿轮41、在以平行于输出轴的方式延伸的副轴42上固定并且与反转驱动齿轮41啮合的反转从动齿轮43、形成于(或者固定)副轴42的驱动小齿轮(末级驱动齿轮)44、与驱动小齿轮44啮合并且与差速器装置50连结的差速器齿圈(末级从动齿轮)45。
图2是表示差速器装置50的结构的概要的构成图,图3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图2的差速器壳体54的外观图,图4是从右斜上方观察图2的差速器壳体54的外观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差速器装置50具有一对(2个)小齿轮51、分别固定于驱动轴28并且直角啮合于一对小齿轮51的一对(2个)侧齿轮52、支承一对小齿轮51的小齿轮轴53、收纳一对小齿轮51以及一对侧齿轮52并且与上述差速器齿圈45连结(固定)的差速器壳体5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各小齿轮51以及各侧齿轮52构成为直齿锥齿轮。另外,在各小齿轮51与差速器壳体54之间配置有小齿轮用垫片55,在各侧齿轮52与差速器壳体54之间配置有侧齿轮用垫片56。而且,差速器壳体54通过由两个壳体部件24a、24b构成的变压器变速箱体24并经由轴承26被支承为能够与驱动轴28同轴旋转。
差速器壳体54由形成有供图2中的左侧的驱动轴28插通的驱动轴孔58a的环状的壳体部件54a、以及形成有供图2中的右侧的驱动轴28插通的驱动轴孔58b和供图2中的上侧的小齿轮轴53插通的小齿轮轴孔57的碗状的壳体部件54b构成。在壳体部件54a、54b的外周缘附近的凸缘部61a、61b形成有螺纹孔62a、62b,壳体部件54a、54b通过多个螺栓与差速器齿圈45一起被紧固。作为除了小齿轮轴孔57和一对驱动轴孔58a、58b之外的孔,差速器壳体54在距离驱动轴28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相同直径的位置仅形成有润滑油的给排用的两个油孔59。从形成于变压器变速箱体24的油路30向该两个油孔59供给润滑油。
在差速器壳体54(壳体部件54a)安装有剖面形状近似L字形状的环状的接收器70,该接收器70作为用于限制差速器壳体54内的润滑油的流出的油流出限制部件发挥功能。接收器70形成为相对于驱动轴28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而言内周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小,且外周比从驱动轴28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到油孔59的最外缘大。接收器70的外周部沿着壳体部件54a的凸缘部61a弯曲并向图2中的左侧伸出,该端部72与轴承26的座圈27抵接。通过这样端部72与轴承26的座圈27抵接,由此接收器70被止脱。接收器70形成为外周侧与壳体部件54a接触,内周侧向图2中的左侧折弯,由此与壳体部件54a非接触。因此,进行润滑油从与壳体部件54a非接触的内周侧向差速器壳体54的给排。
图5表示一方的油孔59位于最下部时的接收器70的内周与外周以及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等。差速器壳体54不旋转时的差速器壳体54内的润滑油的液面还取决于两个油孔59的位置,在一方的油孔59位于最下部时最低。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润滑油的液面成为接收器70的内周的最下部(图2以及图5的双点划线A)。接收器70的内周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小,所以在润滑油的液面最低时,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侧浸入润滑油。除了一方的油孔59位于最下部时以外,润滑油的液面变高,所以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侧当然浸入润滑油。因此,在差速器壳体54不旋转时,不管油孔59的旋转位置如何,总是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56供给润滑油。另一方面,在差速器壳体54旋转时,润滑油由于其离心力而从两个油孔59排出,但由于接收器70的存在,比该内周靠外周侧的润滑油的流出被限制。因此,在差速器壳体54旋转时,也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部供给润滑油。
在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中,在差速器壳体54上除了小齿轮轴孔57和一对驱动轴孔58a、58b之外,作为孔仅形成有两个油孔59,并安装形成为环状接收器70,该接收器70相对于驱动轴28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而言内周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小而外周比从驱动轴28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到油孔59的最外缘大,由此限制比接收器70的内周靠外周侧的润滑油的排出,由此在差速器壳体54旋转时以及不旋转时都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56供给润滑油。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中,在差速器壳体54上除了小齿轮轴孔57和一对驱动轴孔58a、58b之外,作为孔在距离驱动轴28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相同直径的位置仅形成有润滑油的给排用的两个油孔59,但油孔不限定于2个,只要是在距离驱动轴28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相同直径的位置则也可以是3个以上,也可以是1个。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中,以使接收器70的外周部沿着壳体部件54a的凸缘部61a弯曲且该接收器70的端部72与轴承26的座圈27抵接的方式形成接收器70,但也可以构成为接收器70的端部72不与轴承26的座圈28抵接。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壳体部件54a形成与接收器70的端部72抵接来防止接收器70的止脱用的突起等。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B。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B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相同,组装在与搭载于前轮驱动车辆的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曲轴连接的动力传递装置上。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B除了具备润滑油保持部件80来代替接收器70这一点、以及在差速器壳体54B上除小齿轮轴孔57和一对驱动轴孔58a、58b之外作为孔而仅形成有油孔59B这一点之外,其它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相同。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B的结构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6是表示差速器装置50B的结构的概要的构成图,图7是简化表示图6的A-A剖面的简略剖视图。图6表示图7的B-B剖面。图7的左侧的箭头表示车辆前进时的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方向。如图6所示,在差速器壳体54B上除了小齿轮轴孔57和一对驱动轴孔58a、58b之外,作为孔仅形成有润滑油的给排用的油孔59B。从润滑油供给管30的供给孔32向该油孔59B供给润滑油。
在形成于差速器壳体54B(准确地说是壳体部件54b)的油孔59B安装有用于在差速器壳体54B内保持润滑油的润滑油保持部件80。图8是从图7中的箭头C观察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俯视图。如图6~图8所示,润滑油保持部件80由嵌插于油孔59B的圆筒形状的嵌插部82、和以包围油孔59B的全周的方式向差速器壳体54B的内侧立起的壁部84形成。壁部84在车辆前进时的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方向上的前方侧(图7中的上侧、图8中的上侧)以环绕半周的方式从嵌插部82连续地形成,壁部84在车辆前进时的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图7中的下侧、图8中的下侧)以向后方扩展且向后方倾斜的方式形成。另外,壁部84形成为如图6所示那样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更靠内周侧,且顶部86成为如图7的虚线所示那样以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形状。
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壁部84在车辆前进时的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方向上使后方侧向后方扩展且向后方倾斜而形成是为了从油孔59B向差速器壳体54B的内部顺畅地供给润滑油。图9表示润滑油从润滑油供给管30的供给孔32经由油孔59B供给至差速器壳体54B内的情形。图9中的(a)~(c)表示随着时间经过的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位置和油滴90的位置,图9中的(a)~(c)的左侧的箭头表示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方向,图9中的(a)~(c)的油滴90的下方的向下的箭头表示油滴90落下的方向。若油滴90被供给至油孔59B,则位于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嵌插部82的中央的油滴90(图9中的(a))在经过若干时间而差速器壳体54B旋转时,位于由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壁部84围起的区域的比油孔59B靠旋转方向的后方(图9中的(b))。图9中的(c)的虚线箭头是相对于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的油滴90的相对落下方向(供给方向)。这样,以使壁部84的后方侧向后方扩展且向后方倾斜的方式形成,由此油滴90被供给至差速器壳体54B的内部而不与壁部84碰撞。此外,为了容易说明,假定从润滑油供给管30的供给孔32向油孔59B供给油滴90的情况来说明,但从润滑油供给管30的供给孔32连续供给润滑油的情况也同样。
使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壁部84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更靠内周侧,且使顶部86形成为圆弧形状是为了在差速器壳体54B停止时也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56供给润滑油。差速器壳体54B不旋转时的差速器壳体54B内的润滑油的液面取决于油孔59B的位置,在油孔59B位于最下部时最低。在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润滑油的液面成为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壁部84的顶部86中的最下部(图6的双点划线D)。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壁部84的顶部86中的最下部如图6所示,位于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更靠上部,所以在润滑油的液面最低时,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侧也会浸入润滑油。在油孔59B位于最下部时以外,润滑油的液面变得更高,所以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侧当然会浸入润滑油。因此,在差速器壳体54B不旋转时,不管油孔59B的旋转位置如何,总是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56供给润滑油。另一方面,在差速器壳体54B旋转时,过剩的润滑油由于其离心力而从油孔59B排出,但利用以包围油孔59B的方式且顶部86形成为圆弧状的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壁部84限制润滑油的流出。因此,在差速器壳体54B旋转时,也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部供给润滑油。
在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B中,在差速器壳体54B上除了小齿轮轴孔57和一对驱动轴孔58a、58b之外,作为孔仅形成有油孔59B,将具有向差速器壳体54B的内侧以包围油孔59B的方式立起的壁部84的润滑油保持部件80安装于油孔59B,由此能够在差速器壳体54B内保持润滑油。并且,将润滑油保持部部件70的壁部84形成为其顶部86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更靠内周侧,所以在差速器壳体54B旋转时以及不旋转时都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56供给润滑油。另外,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壁部84在车辆前进时的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方向上使后方侧向后方扩展且向后方倾斜地形成,由此能够从油孔59B向差速器壳体54B的内部顺畅地供给润滑油。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B中,在差速器壳体54B上除了小齿轮轴孔57和一对驱动轴孔58a、58b之外,作为孔仅形成有润滑油的给排用的一个油孔59B,但油孔不限定于一个,也可以是2个以上。在该情况下,在各油孔安装润滑油保持部件80即可。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B中,将润滑油保持部部件70的壁部84形成为使其顶部86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更靠内周侧,但也可以形成为顶部86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更靠外周侧。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B中,使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壁部84在车辆前进时的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向后方扩展且向后方倾斜地形成,但也可以使壁部84在车辆前进时的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向后方扩展地形成却不向后方倾斜地形成,也可以向后方倾斜地形成却不向后方扩展地形成。另外,壁部84在车辆前进时的差速器壳体54B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侧与前方侧相同,也可以形成为从嵌插部82连续立起。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器装置50B中,润滑油保持部件80由嵌插部82和壁部84构成,但润滑油保持部件也可以仅由壁部构成。在该情况下,可以使润滑油保持部件与差速器壳体54B的壳体部件54a是不同的部件,也可以是相同的部件。
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50)具备:
小齿轮(51),其被支承于小齿轮轴(53);一对侧齿轮(52),它们与上述小齿轮(51)啮合并分别固定于一对驱动轴(28);差速器壳体(54、54a、54b),其形成有供上述小齿轮轴(53)插通的小齿轮轴孔(57)和供上述一对驱动轴(28)插通的一对驱动轴孔(58a、58b)并且收纳上述小齿轮(51)和上述一对侧齿轮(52);以及侧齿轮用垫片(56),其配置于上述一对侧齿轮(52)与上述差速器壳体(54、54a、54b)之间,
在上述差速器壳体(54、54a、54b)上除了上述小齿轮轴孔(57)和上述一对驱动轴孔(58a、58b)之外,仅形成有润滑油的给排用的至少一个油孔(59),该油孔设置于比侧齿轮用垫片(56)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具备油流出限制部件(70),其延伸形成为内径比上述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径小,并且,通过该油流出限制部件,在差速器壳体(54、54a、54b)内储存油并使该油比上述油孔(59)靠内径侧。
在该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50)中,差速器壳体(54、54a、54b)收纳小齿轮(51)和一对侧齿轮(52),在侧齿轮(51)与差速器壳体(54、54a、54b)之间配置有侧齿轮用垫片(56)。在差速器壳体(54、54a、54b)上除了供小齿轮轴(53)插通的小齿轮轴孔(57)和供一对驱动轴(28)插通的一对驱动轴孔(58a、58b)之外,仅形成有润滑油的给排用的至少一个油孔(59),该油孔设置于比侧齿轮用垫片(56)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而且,具备油流出限制部件(70),其延伸到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小的内径,在比上述油孔(5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将油储存于差速器壳体(54、54a、54b)内。在油孔(59)处于最下部的位置且差速器壳体(54、54a、54b)停止旋转时,利用延伸到比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小的内径的油流出限制部件(70),在比油孔(5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将油储存于差速器壳体(54、54a、54b)内,所以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56)供给润滑油。在差速器壳体(54、54a、54b)旋转时,差速器壳体(54、54a、54b)内的润滑油由于离心力而从油孔(59)排出,但比油流出限制部件(70)的内周更靠外周侧的润滑油被保持于差速器壳体(54、54a、54b)内,所以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56)供给润滑油。上述结果是,不管差速器壳体(54、54a、54b)旋转与否,都能够向侧齿轮用垫片(56)供给润滑油。
在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50)中,优选,上述油孔(59)形成为:从上述一对侧齿轮(52)中的一方的侧齿轮(52)侧的上述驱动轴(28)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起比上述一方的侧齿轮用垫片(56)更靠外周侧,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70)是相对于上述旋转轴的旋转中心而言内周比上述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小而外周比从上述旋转中心到上述油孔(59)的最外缘大的环状部件,被安装于上述差速器壳体(54、54a、54b)的上述一方的侧齿轮(52)侧。
在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50)中,优选,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70)安装为外周侧与上述差速器壳体(54、54a、54b)接触,内周侧与上述差速器壳体(54、54a、54b)非接触,并且使上述油孔(59)的一部分敞开。
另外,在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50)中,优选,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70)通过将上述差速器壳体(54、54a、54b)支承为自由旋转的轴承(26)的座圈(27)来止脱。这样,不需要设置用于油流出限制部件(70)的止脱的部件。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70)通过外周的被固定于上述一方的侧齿轮(52)且沿驱动轴(28)的旋转轴伸出的端部(72)与上述座圈(27)抵接来止脱。
在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50B)中,优选,上述油孔(59B)在沿周向与上述小齿轮轴(53)错开的同一圆周上设置,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70)具备润滑油保持部件(80),该润滑油保持部件划分出在上述差速器壳体(54B、54a、54b)的内侧的上述油孔(59)的全周朝上述差速器壳体(54B、54a、54b)的内侧立起的壁部。这样,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壁部(84)限制差速器壳体(54B、54a、54b)内的润滑油的排出,所以能够在差速器壳体(54B、54a、54b)内保持润滑油。
在具备该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方式的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50B)中,优选,上述润滑油保持部件(80)形成为上述油孔(59B)的上述差速器壳体(54B、54a、54b)在车辆前进时的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壁部(84)从上述油孔(59B)向后方远离。这样,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被供给至油孔(59B)时,润滑油能够容易进入内部而不与壁部(84)碰撞。
另外,在具备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方式的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50B)中,优选,上述润滑油保持部件(80)形成为上述油孔(59B)的上述差速器壳体(54B、54a、54b)在车辆前进时的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壁部(84)向后方倾斜。这样,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被供给至油孔(59B)时,润滑油能够容易进入内部而不与壁部(84)碰撞。
在具备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方式的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50B)中,优选,上述润滑油保持部件(80)以使从上述差速器壳体(54B、54a、54b)的旋转轴到上述壁部(84)的顶部(86)的长度比上述侧齿轮用垫片(56)的外周更靠内周侧的方式形成上述壁部(84)。这样,能够在车辆前进时将润滑油供给至侧齿轮(52)、侧齿轮用垫片(56)。
在具备润滑油保持部件(80)的方式的本发明的差速器装置(50B)中,优选,上述润滑油保持部件(80)形成为上述壁部(84)的顶部(86)是以上述差速器壳体(54B、54a、54b)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这样,能够在差速器壳体(54B、54a、54b)的旋转时稳定保持润滑油。
以上说明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差速器装置的制造工业等。

Claims (10)

1.一种差速器装置,具备:
小齿轮,其被支承于小齿轮轴;一对侧齿轮,上述一对侧齿轮与上述小齿轮啮合并且被分别固定于一对驱动轴;差速器壳体,在该差速器壳体形成有供上述小齿轮轴插通的小齿轮轴孔和供上述一对驱动轴插通的一对驱动轴孔,并且该差速器壳体收纳上述小齿轮和上述一对侧齿轮;以及侧齿轮用垫片,其配置在上述一对侧齿轮与上述差速器壳体之间,
在该差速器装置中,
在上述差速器壳体除了形成有上述小齿轮轴孔和上述一对驱动轴孔之外,仅形成有润滑油的给排用的至少一个油孔,该油孔设置于比侧齿轮用垫片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上述差速器装置具备油流出限制部件,该油流出限制部件延伸形成至内径比上述侧齿轮用垫片的外径小的位置,并且,通过该油流出限制部件,在上述差速器壳体内将油储存至比上述油孔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装置,其中,
上述油孔形成于从上述一对侧齿轮中的一方的侧齿轮侧的上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的旋转中心起比上述一方的侧齿轮用垫片更靠外周侧的位置,
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是环状部件,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的内周离开上述旋转轴的旋转中心的距离,比上述侧齿轮用垫片的外周离开上述旋转轴的旋转中心的距离小,而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的外周离开上述旋转中心的距离比上述油孔的最外缘离开上述旋转中心的距离大,并且,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安装于上述差速器壳体的上述一方的侧齿轮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器装置,其中,
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安装为:该油流出限制部件的外周侧与上述差速器壳体接触,该油流出限制部件的内周侧与上述差速器壳体非接触,并且该油流出限制部件使上述油孔的一部分敞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差速器装置,其中,
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通过将上述差速器壳体支承为自由旋转的轴承的座圈来止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速器装置,其中,
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通过外周的沿着被固定于上述一方的侧齿轮的驱动轴的旋转轴伸出的端部与上述座圈抵接来止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装置,其中,
上述油孔与上述小齿轮轴沿周向错开且设于同一圆周上,
上述油流出限制部件具备润滑油保持部件,该润滑油保持部件划分出在上述差速器壳体的内侧的上述油孔的整周朝上述差速器壳体的内侧立起的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装置,其中,
上述润滑油保持部件形成为:上述油孔的上述差速器壳体在车辆前进时的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壁部向后方远离上述油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差速器装置,其中,
上述润滑油保持部件形成为:上述油孔的上述差速器壳体在车辆前进时的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壁部向后方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器装置,其中,
上述润滑油保持部件以使从上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轴到上述壁部的顶部的长度比上述侧齿轮用垫片的外周更靠内周侧的方式形成上述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器装置,其中,
上述润滑油保持部件形成为:上述壁部的顶部是以上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
CN201680017838.9A 2015-03-27 2016-02-18 差速器装置 Pending CN1074298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6883 2015-03-27
JP2015-066883 2015-03-27
JP2015068183 2015-03-30
JP2015-068183 2015-03-30
PCT/JP2016/054672 WO2016158059A1 (ja) 2015-03-27 2016-02-18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9812A true CN107429812A (zh) 2017-12-01

Family

ID=57006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7838.9A Pending CN107429812A (zh) 2015-03-27 2016-02-18 差速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8336B2 (zh)
JP (1) JP6390786B2 (zh)
CN (1) CN107429812A (zh)
DE (1) DE112016000262T5 (zh)
WO (1) WO20161580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00874S1 (en) * 2016-11-17 2020-11-03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Differential case
JP6562050B2 (ja) * 2017-08-21 2019-08-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USD941880S1 (en) * 2018-01-19 2022-01-25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Differential case
WO2019177020A1 (ja) * 2018-03-15 2019-09-1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6982529B2 (ja) * 2018-03-22 2021-1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WO2021137279A1 (ja) * 2019-12-30 2021-07-08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DE102020128331A1 (de) * 2020-10-28 2022-04-28 Deere & Company Differential mit Schmierstoffkanal
WO2022102290A1 (ja) 2020-11-12 2022-05-19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ギ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38780A (ja) * 2006-12-01 2008-06-19 Honda Motor Co Ltd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潤滑構造
CN201496508U (zh) * 2009-09-10 2010-06-02 东风汽车公司 轴间差速器支撑垫润滑结构
CN102312995A (zh) * 2011-08-17 2012-01-11 湖南中联重科车桥有限公司 贯通式驱动桥的轴间差速器润滑结构和车辆
CN102853064A (zh) * 2011-06-29 2013-01-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差速器齿轮单元的润滑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823Y2 (zh) * 1973-05-04 1978-01-12
JPS636530Y2 (zh) * 1980-05-30 1988-02-24
JP2002174327A (ja) 2000-12-08 2002-06-21 Yanagawa Seiki Co Ltd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
US7178426B2 (en) * 2004-09-23 2007-02-20 Dana Corporation Enhanced lubrication system for drive axle assemblies
US8096913B2 (en) * 2008-10-13 2012-01-17 Traxxas Lp Locking differential assembly for a model vehicle
US8409044B2 (en) * 2008-10-23 2013-04-02 American Axle & Manufacturing, Inc. Differential lubrication feed system in a drive axle assembly
US8083628B2 (en) * 2009-01-19 2011-12-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ifferential carrier assembly for a vehicle
US9797503B2 (en) * 2015-05-12 2017-10-24 Caterpillar Inc. Direct torque path differential having spiderless pinion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38780A (ja) * 2006-12-01 2008-06-19 Honda Motor Co Ltd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潤滑構造
CN201496508U (zh) * 2009-09-10 2010-06-02 东风汽车公司 轴间差速器支撑垫润滑结构
CN102853064A (zh) * 2011-06-29 2013-01-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差速器齿轮单元的润滑结构
CN102312995A (zh) * 2011-08-17 2012-01-11 湖南中联重科车桥有限公司 贯通式驱动桥的轴间差速器润滑结构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90786B2 (ja) 2018-09-19
DE112016000262T5 (de) 2017-09-28
JPWO2016158059A1 (ja) 2017-10-26
WO2016158059A1 (ja) 2016-10-06
US10408336B2 (en) 2019-09-10
US20180038475A1 (en) 2018-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9812A (zh) 差速器装置
US8366575B2 (en) Vehicl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5736683A (zh) 用于车辆驱动系统的润滑结构
CN104620024B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CN107448590A (zh) 车辆的驱动力传递装置
CN107110332B (zh) 变速器
CN106068409A (zh)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CN106246815A (zh) 双速主动分动箱
AU4483399A (en) Arrangement for lubricating a differential assembly of a work machine
CN102135172A (zh) 可转动轴的润滑装置
US9945471B2 (en) Lubricating apparatus for rotating shaft
US10436308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9563918A (zh) 分动装置及动力传递装置
CN104421412A (zh) 转轴润滑装置
US9927064B2 (en) Flow-restricting plug and differential drive pinion having the same
CN103732952B (zh) 蜗轮蜗杆
JP2015048890A (ja) 車両用差動歯車装置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US10520030B2 (en) Structure with bearing and bearing
CN106015535A (zh) 汽车变速器润滑系统
CN105020379B (zh) 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
JP2020085219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8626364A (zh)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CN105042051A (zh) 变速箱装置
CN209324857U (zh) 齿轮轴组件、齿轮箱及轨道车辆
JP2009197886A (ja) 回転軸のオイル導入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1030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