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64451A -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64451A
CN107264451A CN201710213359.0A CN201710213359A CN107264451A CN 107264451 A CN107264451 A CN 107264451A CN 201710213359 A CN201710213359 A CN 201710213359A CN 107264451 A CN107264451 A CN 107264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umper
outer part
inner part
bumper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133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64451B (zh
Inventor
辻圭郎
辻圭一郎
相泽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64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64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4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06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能够易于配合保险杠外观件的形状来成形保险杠横梁。车辆用保险杠构造(1)配置在车身前部,且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10)。保险杠横梁(10)具有内侧部件(20)、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与内侧部件(20)接合的外侧部件(30)。外侧部件(30)的强度设定为比内侧部件(20)的强度小。

Description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用保险杠构造而有如下的构造: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和配置在保险杠横梁的外侧的保险杠外观件,并且保险杠横梁通过将沿车辆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接合而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366082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外侧部件由与内侧部件具有相同强度的高张力钢板形成。像这样,在外侧部件由高强度的钢板形成的情况下,存在难以配合保险杠外观件的形状来成形外侧部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易于配合保险杠外观件的形状来成形保险杠横梁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配置在车身前部,且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所述保险杠横梁具有内侧部件、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与所述内侧部件接合的外侧部件。而且,所述外侧部件的强度设定为比所述内侧部件的强度小。
另外,本发明是配置在车身后部,且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所述保险杠横梁具有内侧部件、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与所述内侧部件接合的外侧部件。所述外侧部件的强度设定为比所述内侧部件的强度小。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由于外侧部件的强度被抑制,所以变得易于配合配置在保险杠横梁的前侧或后侧的保险杠外观件的形状来成形外侧部件。
由此,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能够缩小保险杠外观件的内表面与保险杠横梁的前端面的间隔,因此能够将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从保险杠外观件向保险杠横梁高效率地传递。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当保险杠横梁的前端面与保险杠外观件的内表面相接触时,能够提高从保险杠外观件向保险杠横梁传递碰撞能量的效率。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由于在车辆碰撞时外侧部件容易变形,所以能够高效率地吸收碰撞能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能够在车辆碰撞时通过内侧部件可靠地承受碰撞能量。
像这样,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能够通过保险杠横梁高效率地吸收碰撞能量,并且防止保险杠横梁后退。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由于易于配合保险杠外观件的形状来成形外侧部件,所以在制造保险杠横梁之后,无需再配合保险杠外观件的形状来加工外侧部件。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能够将外侧部件和内侧部件通过不同的板厚和材质来形成。
例如,外侧部件由成形性良好且韧性高的材料形成,内侧部件由拉伸强度大的材料形成,由此,能够提高保险杠横梁的冲击吸收性能。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由于保险杠横梁划分为外侧部件和内侧部件,所以在将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进行接合之前,能够在保险杠横梁内设置加强部件。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当使上板及下板从内侧部件的上下缘部朝向前方或后方突出时,能够提高内侧部件的强度。
另外,在使外侧部件进入至内侧部件的上板及下板之间的情况下,能够在车辆碰撞时抑制外侧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变形,因此,能够将碰撞能量高效率地传递至内侧部件。
而且,在使外侧部件进入至内侧部件的上板及下板之间的情况下,由于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的接合部位不向保险杠横梁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突出,所以空气在保险杠横梁的周围顺畅地流动。
在上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当保险杠外观件的中央部突出时,通过使所述外侧部件随着从车宽方向的两端部朝向中央部而向车辆前方突出,能够使外侧部件与保险杠外观件的形状相配合。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外侧部件的前端面形成为拱形,在车辆碰撞时外侧部件变得容易变形,并且外侧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变大。由此,保险杠横梁的中央部的截面二次矩变大,保险杠横梁的两端部变得不易引起压曲变形,因此能够高效率地吸收碰撞能量。
在上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能够在所述外侧部件的前表面上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缓冲部件。而且,当在所述外侧部件的前方配置有用于向车辆的动力源引导空气的引导部件时,能够使所述引导部件从相邻的所述缓冲部件之间穿过并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
在该结构中,由于引导部件的配置自由度提高,所以能够相对于动力源高效率地送入空气。
另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由于能够缩小外侧部件的板厚,所以在外侧部件及缓冲部件为钢制的情况下,能够将缓冲部件相对于外侧部件进行电阻焊。
在上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能够在所述缓冲部件设置随着朝向车辆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第一缓冲部件、和随着朝向车辆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第二缓冲部件。
在该结构中,通过使不同形状的缓冲部件配合保险杠外观件的各部的形状来配置,能够提高保险杠横梁的冲击吸收性能。
在上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优选将所述内侧部件固定在形成于侧构件的端部的凸缘上。
像这样,通过将保险杠横梁与侧构件直接连结,能够提高保险杠横梁与侧构件的连结部的刚性,并缩小保险杠横梁与侧构件的连结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由于外侧部件的强度被抑制,所以能够配合保险杠外观件的形状来成形外侧部件,并能将碰撞能量从保险杠外观件高效率地传递至保险杠横梁。
另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中,能够由保险杠横梁高效率地吸收碰撞能量,并防止保险杠横梁后退。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保险杠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保险杠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保险杠横梁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保险杠横梁的图,图4的(a)是图3的A-A剖视图,图4的(b)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从右后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保险杠横梁与前部侧构件的连结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且是将本发明的保险杠构造应用于车身后部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保险杠构造
3 前部侧构件
3a 凸缘
3b 螺孔
10 保险杠横梁
20 内侧部件
21 壁部
22 上板
23 下板
24 安装部
24a 穿插孔
30 外侧部件
31 壁部
32 上板
33 下板
41 第一缓冲部件
41a 前板
41b 上板
41c 下板
42 第二缓冲部件
42a 前板
42b 上板
42c 下板
50 引导部件
60 保险杠外观件
具体实施方式
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险杠构造1构成车辆(汽车)的前保险杠。
保险杠构造1具有沿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10、和配置在保险杠横梁10的外侧的保险杠外观件60(参照图4)。
保险杠横梁10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并列设置的内侧部件20及外侧部件30,并且外侧部件30与内侧部件20的前侧部接合(参照图4)。另外,保险杠横梁10具有与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接合的三个缓冲部件41、42。
如图2所示,内侧部件20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钢制的框架。内侧部件20通过高张力钢板形成。
内侧部件20的左右端部固定在车身左右的前部侧构件3、3的前端部。
内侧部件2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壁部21、从壁部21的上缘部朝向前方延伸的上板22、和从壁部21的下缘部朝向前方延伸的下板23。如图4的(a)所示,内侧部件20的整个前表面开口。
如图2所示,在内侧部件20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平板状的安装部24、24。在安装部24形成有三个穿插孔24a。
安装部24是与形成于前部侧构件3的前端部的凸缘3a的前表面重叠的部位(参照图5)。
如图2所示,外侧部件30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钢制的框架。外侧部件30并列设置在内侧部件20的前侧。
外侧部件30由高张力钢板形成。外侧部件30的强度(拉伸强度)设定为比内侧部件20的强度(拉伸强度)小。
外侧部件3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壁部31、从壁部31的上缘部朝向后方延伸的上板32、和从壁部31的下缘部朝向后方延伸的下板33(参照图4的(a))。如图4的(a)所示,外侧部件30的整个后表面开口。
如图3所示,外侧部件30随着从左右端部朝向中央部而向前方突出。外侧部件30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形成为中央部比两端部大。
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形成为以中央部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的拱形。
如图4的(a)所示,外侧部件30的高度形成为与内侧部件20的内部的高度相同的大小。外侧部件30的后端部进入至内侧部件20的前端部。
外侧部件30的上板32的上表面与内侧部件20的上板22的下表面重叠,外侧部件30的上板32与内侧部件20的上板22焊接在一起。
外侧部件30的下板33的下表面与内侧部件20的下板33的上表面重叠,外侧部件30的下板33与内侧部件20的下板23焊接在一起。
像这样,通过使外侧部件30与内侧部件20接合,形成有中空的棱筒状的框架。
如图2所示,在外侧部件30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平板状的安装部34、34。在安装部34形成有穿插孔34a。
外侧部件30的安装部34是与内侧部件20的安装部24的前表面重叠的部位。外侧部件30的安装部34的穿插孔34a与内侧部件20的安装部24的各穿插孔24a中的一个连通。
在形成于前部侧构件3的前端部的凸缘3a形成有与外侧部件30及内侧部件20的各穿插孔24a、34a连通的三个穿插孔3b。
在外侧部件30、内侧部件20及凸缘3a的各穿插孔24a、34a、3b中从前方穿插有螺栓B,如图5所示,螺栓B的螺纹部在凸缘3a的后表面侧与螺母N螺合。这样,外侧部件30的安装部34及内侧部件20的安装部24固定于前部侧构件3的前端部。
如图1所示,在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设有第一缓冲部件41、和左右的第二缓冲部件42、42。
第一缓冲部件41及两个第二缓冲部件42、42是将钢板弯曲加工成侧视为C形的部件(参照图4),在车辆轻微碰撞时通过发生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的冲击吸收部件。
第一缓冲部件41在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上配置于左右端部之间。如图3所示,第一缓冲部件41沿着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弯曲。
如图2所示,第一缓冲部件4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板41a、从前板41a的上缘部朝向后方延伸的上板41b、和从前板41a的下缘部朝向后方延伸的下板41c(参照图4的(a))。
如图4的(a)所示,第一缓冲部件41的上板41b及下板41c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
在上板41b的后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接合用凸缘41d,在下板41c的后缘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接合用凸缘41e。
第一缓冲部件41的上下的接合用凸缘41d、41e与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重叠。
上下的接合用凸缘41d、41e与外侧部件30的壁部31电阻焊在一起。由此,第一缓冲部件41接合在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上。
如图1所示,左右的第二缓冲部件42、42在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上配置于左右的端部。左右的第二缓冲部件42、42是左右对称的形状。
如图4的(b)所示,第二缓冲部件42与第一缓冲部件41(参照图4的(a))同样地具有前板42a、上板42b及下板42c,并形成有上下的接合用凸缘42d、42e。而且,第二缓冲部件42的上下的接合用凸缘42d、42e电阻焊在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上。
第二缓冲部件42的上板42b及下板42c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像这样,如图1所示,第一缓冲部件41与第二缓冲部件42的倾斜方向在上下方向上不同。
如图3所示,第一缓冲部件41与左侧的第二缓冲部件42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同样地,第一缓冲部件41与右侧的第二缓冲部件42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像这样,在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上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有三个缓冲部件41、42,并在相邻的缓冲部件41、42之间形成有间隙T。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外侧部件30的前方配置有左右的引导部件50、50。
两个引导部件50、50是用于向车辆的发动机(动力源)引导空气的板状部件。从车辆的前方导入发动机室内的空气从两个引导部件50、50之间通过并被送入至发动机的进气部。
两个引导部件50、50从第一缓冲部件41与两个第二缓冲部件42、42的间隙T、T穿过且沿上下方向(车辆高度方向)延伸(参照图3)。
如图3所示,保险杠外观件60是覆盖保险杠横梁10及两个引导部件50、50的树脂制的外装部件。
保险杠外观件60随着从左右端部朝向中央部而向前方突出。
第一缓冲部件41及两个第二缓冲部件42、42的前端面(前表面)与保险杠外观件60的内表面相接触(参照图4)。
像这样,保险杠横梁10的前端面沿着保险杠外观件60的内表面形成。也就是说,保险杠横梁10配合保险杠外观件60的形状形成。
在如上所述的保险杠构造1中,如图3所示,由于外侧部件30的强度被抑制,所以变得易于配合保险杠外观件60的形状来成形外侧部件30。
而且,在保险杠构造1中,由于使保险杠横梁10的前端面与保险杠外观件60的内表面相接触,所以能够将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从保险杠外观件60向保险杠横梁10高效率地传递。
在保险杠构造1中,由于在车辆碰撞时外侧部件30容易变形,所以能够高效率地吸收碰撞能量。
另外,在保险杠构造1中,能够在车辆碰撞时通过内侧部件20可靠地承受碰撞能量。
像这样,在保险杠构造1中,能够通过保险杠横梁10高效率地吸收碰撞能量,并且防止保险杠横梁10后退。
在保险杠构造1中,保险杠外观件60的中央部突出,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配合该保险杠外观件60的形状而形成为拱形。
若像这样设置,则在车辆碰撞时外侧部件30变得容易变形,并且外侧部件30在前后方向上变大。
由此,保险杠横梁10的中央部的截面二次矩变大,保险杠横梁10的两端部变得不易引起压曲变形,因此能够高效率地吸收碰撞能量。
在保险杠构造1中,能够将内侧部件20和外侧部件30通过不同的板厚和材质来形成。而且,外侧部件30由成形性良好且韧性高的材料形成,内侧部件20由拉伸强度大的材料形成,由此,能够提高保险杠横梁10的冲击吸收性能。
如图4的(a)所示,在保险杠构造1中,由于上板22及下板23从内侧部件20的上下缘部突出,所以能够提高内侧部件20的强度。
在保险杠构造1中,外侧部件30进入至内侧部件20的上板22及下板23之间,能够在车辆碰撞时抑制外侧部件30在上下方向上变形。由此,能够从外侧部件30向内侧部件20高效率地传递碰撞能量。
如图1所示,在保险杠构造1中,由于向下方倾斜的第一缓冲部件41和向上方倾斜的第二缓冲部件42配合保险杠外观件60(参照图3)的各部的形状而配置,所以能够提高保险杠横梁10的冲击吸收性能。
另外,在保险杠构造1中,由于能够缩小外侧部件30的板厚,所以能够将缓冲部件41、42相对于外侧部件30进行电阻焊。
在保险杠构造1中,能够将保险杠横梁10的两端部与左右的前部侧构件3、3直接连结。在该结构中,能够提高保险杠横梁10与前部侧构件3的连结部的刚性,并缩小保险杠横梁10与前部侧构件3的连结部。
如图3所示,在保险杠构造1中,由于易于配合保险杠外观件60的形状来成形外侧部件30,所以在制造保险杠横梁10之后,无需再配合保险杠外观件60的形状来加工外侧部件30。
在保险杠构造1中,内侧部件20与外侧部件30以外侧部件30进入至内侧部件20的上板22及下板23之间的状态接合在一起。
在该结构中,由于内侧部件20与外侧部件30的接合部位不向保险杠横梁1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突出,所以空气在保险杠横梁10的周围顺畅地流动。
如图1所示,在保险杠构造1中,用于向发动机引导空气的引导部件50从相邻的缓冲部件41、42之间的间隙T穿过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在该结构中,由于左右的引导部件50、50的配置自由度提高,所以能够相对于发动机高效率地送入空气。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还能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应用于车辆的前保险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如图6所示,还能将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应用于车辆的后保险杠。在该情况下,外侧部件30与内侧部件20的后侧接合,内侧部件20固定于后侧构件的后端部。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部件20与外侧部件30焊接在一起,但内侧部件20与外侧部件30的接合方法并非限定,也可以通过螺栓等固定部件来接合。
另外,外侧部件30与缓冲部件41、42的接合方法也非限定,也可以通过螺栓等固定部件来接合。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接合有三个缓冲部件41、42,但缓冲部件的数量和形状并非限定,而是能够配合保险杠外观件60的形状来适当地设定。例如,也可以在外侧部件30的前表面上接合一个缓冲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钢制的缓冲部件41、42,但也可以使用树脂制的缓冲部件。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缓冲部件41、42的前端面与保险杠外观件60的内表面相接触,但也可以在各缓冲部件41、42的前端面与保险杠外观件6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4的(a)所示,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保险杠构造1的保险杠横梁10划分为内侧部件20和外侧部件30,所以也可以在将内侧部件20与外侧部件30接合之前,在保险杠横梁10内设置加强部件。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配置在车身前部,且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所述车辆用保险杠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横梁具有内侧部件、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与所述内侧部件接合的外侧部件,
所述外侧部件的强度比所述内侧部件的强度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部件随着从车宽方向的两端部朝向中央部而向车辆前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部件的前表面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缓冲部件,
并且在所述外侧部件的前方配置有用于向车辆的动力源引导空气的引导部件,
所述引导部件从相邻的所述缓冲部件之间穿过并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缓冲部件设有随着朝向车辆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第一缓冲部件、和随着朝向车辆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第二缓冲部件。
5.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配置在车身后部,且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所述车辆用保险杠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横梁具有内侧部件、和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与所述内侧部件接合的外侧部件,
所述外侧部件的强度比所述内侧部件的强度小。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部件固定在形成于侧构件的端部的凸缘上。
CN201710213359.0A 2016-04-07 2017-04-01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Active CN1072644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6967A JP6435285B2 (ja) 2016-04-07 2016-04-07 車両用バンパー構造
JP2016-076967 2016-04-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4451A true CN107264451A (zh) 2017-10-20
CN107264451B CN107264451B (zh) 2019-10-08

Family

ID=60043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13359.0A Active CN107264451B (zh) 2016-04-07 2017-04-01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35285B2 (zh)
CN (1) CN1072644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3421B2 (ja) * 2018-09-17 2022-04-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WO2022097689A1 (zh) * 2020-11-05 2022-05-12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9141U (zh) * 1989-09-22 1991-05-13
JP2000198401A (ja) * 1999-01-11 2000-07-1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バンパーの補強部材
CN101351358A (zh) * 2005-12-23 2009-01-21 全耐塑料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能量吸收系统
WO2009056939A2 (en) * 2007-10-31 2009-05-0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JP2012062012A (ja) * 2010-09-17 2012-03-2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CN102695631A (zh) * 2010-02-12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JP2015071350A (ja) * 2013-10-02 2015-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5096357A (ja) * 2013-11-15 2015-05-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5945A (ja) * 2003-10-24 2005-05-19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の前部構造
US7163242B2 (en) * 2005-01-05 2007-01-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Bumper system with energy absorber
US8016331B2 (en) * 2008-02-14 2011-09-13 Shape Corp. Energy absorber with sidewall stabilizer rib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9141U (zh) * 1989-09-22 1991-05-13
JP2000198401A (ja) * 1999-01-11 2000-07-1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バンパーの補強部材
CN101351358A (zh) * 2005-12-23 2009-01-21 全耐塑料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能量吸收系统
WO2009056939A2 (en) * 2007-10-31 2009-05-0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CN102695631A (zh) * 2010-02-12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JP2012062012A (ja) * 2010-09-17 2012-03-2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5071350A (ja) * 2013-10-02 2015-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5096357A (ja) * 2013-11-15 2015-05-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4451B (zh) 2019-10-08
JP2017185929A (ja) 2017-10-12
JP6435285B2 (ja) 2018-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54470B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7380830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103596810B (zh) 保险杠组件及方法
US9714052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CN109249882B (zh) 车身构造
CN106995011A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5203852B2 (ja) 車両用バンパ装置
TW201134704A (en) Bumper device for vehicle
US10336369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109923002B (zh)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CN106573587A (zh) 轻量的挤压铝制防撞件
CN101780813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结构的组装式加强梁
CN107264451A (zh) 车辆用保险杠构造
JP5502600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08706052A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4469153B2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装置
JP7183976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JP4751901B2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装置
JP2013226867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7144529B2 (ja) バンパのクラッシュボックス
JP2009035244A (ja) 自動車車体用ルーフ補強材
JP2018154210A (ja) 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CN102649410B (zh) 车辆保险杠
JP2012153260A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
JP6237703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