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58218A -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58218A
CN107258218A CN201710417142.1A CN201710417142A CN107258218A CN 107258218 A CN107258218 A CN 107258218A CN 201710417142 A CN201710417142 A CN 201710417142A CN 107258218 A CN107258218 A CN 1072582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harvesting
pair
carrying device
harvested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171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58218B (zh
Inventor
南照男
寺坂贤
寺坂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764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2638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764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2638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764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2638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087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643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58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8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58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82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5/00Harvesting of standing crops
    • A01D45/02Harvesting of standing crops of maize, i.e. kernel harvesting
    • A01D45/021Cornheaders
    • A01D45/023Gathering chains of bel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5/00Harvesting of standing crops
    • A01D45/02Harvesting of standing crops of maize, i.e. kernel harves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8Clutch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ing Machines For Specific Crop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收割机,其构成为能够操作简单地将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无端转动体(55)调节为相等的张力状态。该收割机具备:可动侧支撑部件(84),其对在无端转动体(55)的返回路径(59)相对的状态下沿机体横方向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中的一方的无端转动体(55)的搬送起始端侧所回绕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以及另一方的无端转动体(55)的搬送起始端侧所回绕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进行支撑;固定侧支撑部件(82),其支撑该可动侧支撑部件(84),使其移动自如;张力施加装置(85),其在由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对这些无端转动体(55)施加张力的方向上操作可动侧支撑部件(84)使其相对于固定侧支撑部件(82)移动。

Description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2年12月10日、申请号为201280062094.4、发明名称为“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本发明尤其涉及玉米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但不限定于此。
背景技术
(1)在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中,沿机体横方向并列设有利用无端转动体向机体后方向卡止搬送收割物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
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收割机的头部中,设有左右的外部单元和中心单元的三列的单元。左右的外部单元和中心单元具备卡止搬送收割物的左右一对收集构件(相当于无端转动体)而构成。与各收集构件相对应而具备支撑收集构件的搬送起始端侧所回绕的惰滑轮的摇动自如的惰臂、以及通过摇动操作惰臂而张紧操作收集构件的张紧装置。
(2)在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中,具备:收割部,其具有沿机体横方向并列的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及支撑前述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部框架,在机体横方向上的多个部位收割收割物;以及送出部,其具有连结至前述收割部框架的后部的送出部框架,将由前述收割部收割的收割物送出至供给器,在前述收割部框架的横向一侧部从前述送出部框架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下,前述收割部框架和前述送出部框架连结。
在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联合收割机中,具备谷物割取头部以及连结至谷物割取头部的后部大致中央而将割取谷穗送给至脱谷部的供给器壳体,在内设于供给器壳体内的供给器链送出部的输送轴起动力传递至谷物割取头部所具备的割刃及谷穗扫入绞龙的传递系中设有转矩限制器。
(3)在玉米收割机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中,具备:预处理框架,其摇动升降操作自如地连结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多个收割装置,其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支撑于前述预处理框架,并收割玉米;以及横进给绞龙,其在前述多个收割装置的后方支撑于前述预处理框架,将来自前述多个收割装置的玉米沿着横进给平台横进给。
在例如专利文献3所示的收割机中,具备具有如下基本框架的基本框架而构成收割机的头部:具有4列传送路径、设于各传送路径的两横向侧的收集链、横向地设于4列传送路径的后方的绞龙、位于绞龙的下方的底板。
(4)在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中,沿机体横方向并列设有多个利用无端转动体向机体后方向卡止搬送收割物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
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收割机的头部中,设有左右的外部单元和中心单元的三列的单元。左右的外部单元和中心单元具备卡止搬送收割物的左右一对收集构件(相当于无端转动体)而构成。在各收集构件具备支撑收集构件的搬送起始端侧所回绕的惰滑轮的摇动自如的惰臂、以及通过摇动操作惰臂而张紧操作收集构件的张紧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5662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61093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51176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对应于背景技术(1)的课题如下。
在上述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中,在通过适用现有技术而能够进行对无端转动体施加张力的情况下,分别将张力施加至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各个无端转动体,即使使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相等,也需要分别调节施加至一方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和施加至另一方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因而实际上张力容易不同。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操作简单地调整为相等张力状态的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2)对应于背景技术(2)的课题如下。
收割预处理装置具备:收割部,其具有沿机体横方向并列的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及支撑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部框架,在机体横方向上的多个部位收割收割物;以及送出部,其具有连结至收割部框架的后部的送出部框架,将由收割部收割的收割物送出至供给器,在该收割预处理装置中,为了设置进行针对收割部的传动转矩的限制的转矩限制器,如果配备成位于收割部框架、送出部框架的外部,则容易进行转矩限制器的调整和检查等。
然而,在容易产生针对转矩限制器的作物的接触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作物的缠住引起的工作不良。另外,需要防止作物的缠住的限制器外壳等的覆盖装置,在经济方面不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将收割部用的转矩限制器在调整和检查作业容易的状态下装备、还能够在构造简单地避免作物的缠住的状态下装备的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3)对应于背景技术(3)的课题如下。
在上述收割预处理装置中,具备能够进行横进给绞龙引起的收割物的搬送的横进给平台,横进给平台构成为具备遍及横进给绞龙的全长的横方向长度及从横进给绞龙的下方至收割装置的后端部附近的前后方向长度,由此,考虑使横进给平台具备横进给绞龙的功能,构成预处理框架。
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横进给平台为大型部件,因而存在因横进给平台的重量而预处理框架的重量变大、收割预处理装置整体的重量极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预处理框架的面轻量化的收割机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4)对应于背景技术(4)的课题如下。
在上述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中,构成为,设有对无端转动体施加张力的张力调整装置,不论无端转动体的制作误差或延伸等,而能够进行无端转动体的张力调整。
在作为张力调整装置采用手动类型的情况下,即使进行张力调整装置的操作引起的张力调整,也难以识别张力的细微的变化而难以进行微调整,在作为张力调整装置使用自动类型的情况下,弹簧通过强力的操作力而使张力产生于无端转动体,因而难以进行微调整,容易产生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间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避免或抑制相邻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彼此之间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差产生的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
(1)对应于课题(1)的解决手段如下。
一种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其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设有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其利用无端转动体向机体后方向卡止搬送收割物,在该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中,具备:
可动侧支撑部件,其支撑在所述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中的所述无端转动体的返回路径相对的状态下沿机体横方向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中的一方的所述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起始端侧所回绕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以及另一方的所述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起始端侧所回绕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
固定侧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可动侧支撑部件,使其移动自如;
张力施加装置,其在由所述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对所述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所述无端转动体施加张力的方向上对所述可动侧支撑部件进行操作以使其相对于所述固定侧支撑部件移动,遍及所述可动侧支撑部件和所述固定侧支撑部件而设置。
依照本构成,如果调节张力施加装置,则可动侧支撑部件通过张力施加装置引起的张力施加操作而相对于固定侧支撑部件移动操作,将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一体地移动操作移动量,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张紧操作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另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张紧操作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通过一体地移动操作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从而能够使因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引起的张紧操作而产生于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移动量相等,能够使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相等。
因此,能够仅以操作张力施加装置而操作简单地将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调节为相等张力状态,能够顺利地进行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引起的搬送。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所述无端转动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设有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
在所述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一方的所述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和另一方的所述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之间,以所述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一方的所述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的返回路径和另一方的所述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的返回路径交叉的方式配备所述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所述起始端侧旋转轮体。
依照本构成,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一方的所述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的返回路径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的返回路径交叉,因而能够构成为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和另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沿机体横方向接近,能够扩大在沿着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路径的部位相对的状态下将收割物导入沿机体横方向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搬送起始端侧彼此之间的方式形成的导入口的横向宽度。
当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的返回路径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的返回路径交叉时,在张紧操作引起的移动量的不同产生于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之间时,有时候产生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在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之间以相同或接近相同的时机移动而接触的事态。
但是,能够使因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引起的张紧操作而产生于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移动量相同,因而能够避免产生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移动量的不同而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在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之间以相同或接近相同的时机移动的事态的产生,同时,进行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调节。
因此,能够扩大收割物导入口的横向宽度,构成为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的返回路径在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之间交叉,同时即使张紧调节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也能够顺利地进行收割物的卡止搬送而不产生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接触。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具备沿由所述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对所述无端转动体施加张力的方向对所述可动侧支撑部件移动施力的弹簧,构成所述张力施加装置。
依照本构成,通过弹簧引起的可动侧支撑部件的移动施力,从而能够将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向无端转动体的张紧侧移动施力,自动地进行针对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施加。
因此,即使自动地进行针对无端转动体的张力施加,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施加引起的移动量也相等,能够使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相等。
当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的返回路径在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之间交叉地构成时,即使自动地进行针对无端转动体的张力施加,也一体地移动操作一对起动侧旋转轮体而用于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紧调整的移动量相等,能够避免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的接触。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将移动引导所述可动侧支撑部件的一对导向装置沿机体横方向并列而遍及所述可动侧支撑部件和所述固定侧支撑部件而设置。
依照本构成,能够使被张力施加装置移动操作的可动侧支撑部件接收沿机体横方向并列的一对导向装置引起的导向并同时移动,能够防止在可动侧支撑部件产生左右侧的移动量不同的倾斜。
因此,能够避免在被可动侧支撑部件一体地移动操作的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产生可动侧支撑部件的倾斜引起的移动量的不同,从该面起也使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相等。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使所述一对导向装置的一方具备外周形状为圆形的导轨和相对滑动自如地外嵌于该导轨的内周形状为圆形的导向部件而构成,
使所述一对导向装置的另一方具备外周形状为圆形的导轨和相对滑动自如地外嵌于该导轨的内周形状为矩形的导向部件而构成。
依照本构成,一方的导向装置的导轨和导向部件通过遍及导轨的外周面的周方向上的大致整体而接触的滑动接触而进行可动侧支撑部件的移动引导,另一方的导向装置的导轨和导向部件通过在导轨的外周面的周方向上的一部分接触的滑动接触而进行可动侧支撑部件的移动引导,一对导向装置的导轨和导向部件作为整体而能够以不产生振荡和不良的方式滑动而顺利地移动引导可动侧支撑部件。
因此,以难以在可动侧支撑部件产生倾斜的方式设置一对导向装置,同时顺利地进行导向装置的导轨和导向部件的相对移动,能够以张力不同更难以产生的良好的精度进行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调整。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一对导向装置之间配备所述张力施加装置。
依照本构成,能够使张力施加装置引起的移动操作力作用于接收可动侧支撑部件中的一方的导向装置引起的移动引导的部位和接收另一方的导向装置引起的移动引导的部位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张力施加装置的移动操作引起的可动侧支撑部件的移动。
所以,顺利地进行张力施加装置的移动操作引起的可动侧支撑部件的移动,能够以张力不同更难以产生的良好的精度进行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调整。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以设定所述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一方的搬送装置框架和另一方的搬送装置框架的机体横方向间隔的方式遍及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搬送装置框架而连结所述固定侧支撑部件。
依照本构成,能够使固定侧支撑部件具备一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一方和另一方的机体横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定位的定位功能。
因此,能够以将固定侧支撑部件活用为定位装置的简单的构造将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机体横方向间隔设定成规定间隔。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使所述可动侧支撑部件的平面视图中的形状为如下形状:支撑所述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一方的所述起始端侧旋转轮体的一侧的横向侧缘沿着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路径,支撑所述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另一方的所述起始端侧旋转轮体的一侧的横向侧缘沿着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路径。
依照本构成,能够由可动侧支撑部件覆盖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搬送起始端侧的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路径侧部分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路径侧部分之间,使可动侧支撑部件具备从其间抑制尘埃或作物进入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内部的防尘功能。
因此,能够以将可动侧支撑部件活用为防尘装置的简单的构造抑制尘埃或作物向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进入。
(2)对应于课题(2)的解决手段如下。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具备:收割部,其具有沿机体横方向并列的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以及支撑所述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部框架,在机体横方向上的多个部位收割收割物;以及送出部,其具有连结在所述收割部框架的后部的送出部框架,将由所述收割部收割的收割物送出至供给器,
在所述收割部框架的横向一侧部从所述送出部框架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下,所述收割部框架和所述送出部框架连结,
在该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中,具备:
将所述收割部的输入轴沿机体横向配置于所述收割部框架的背后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所述送出部框架,
在从所述送出部框架向横向外侧突出的所述收割部框架的横向一侧部的后方,将对所述收割部进行动力传递的传动机构在与位于所述输入轴中的所述送出部框架的横向外侧的端部连动的状态下设置,
在所述传动机构所具备的连动部件与所述输入轴的端部之间以使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输入轴连动的方式设有转矩限制器。
依照本构成,将转矩限制器配置于位于收割部框架和送出部框架的外部的位置,即被收割部框架的横向一侧部和送出部框架包围而收割部框架和送出部框架成为针对转矩限制器的导向部件的位置。
因此,能够由转矩限制器避免或防止收割部的破损,同时并且容易在收割部框架和送出部框架的外部进行转矩限制器的调整或检测作业,同时容易通过将收割部框架、送出部框架活用为导向部件的简单的构造来避免针对转矩限制器的作物的接触或缠住,能够低价地防止转矩限制器的作物附着引起的工作不良的发生。
另外,转矩限制器位于输入轴的端部,能够从送出部框架的横向侧方容易地进行转矩限制器的调节。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将所述输入轴贯穿设置于所述输出部框架,所述传动机构所连动的所述输入轴的端部从所述送出部框架向横向外侧突出。
依照本构成,为了支撑输入轴而能够以不需要设于送出部框架的特别的支架的简单的构造使输入轴支撑于送出部框架。
因此,构造简单地能够进行输入轴的支撑,从该方面出发能够低价地获得。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使将所述输入轴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搬送传动机构连结至相对于所述送出部框架而位于所述转矩限制器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所述输入轴的部位。
依照本构成,能够使朝向输入轴的传动机构及转矩限制器的重量与搬送传动机构的重量分散于送出部框架的两横向侧,容易平衡收割预处理装置的左右重量。
因此,对于收割机在前部施加收割预处理装置的重力,同时能够容易良好地操纵左右重量的平衡。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使所述传动机构具备传动链而构成,作为所述传动机构所具备的所述连动部件而设有链轮,
具备以下而构成所述转矩限制器:离合器,其遍及所述链轮和所述输入轴而设置;转矩设定弹簧,其以相对于所述链轮而配置在所述送出部框架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并以进入状态对所述离合器施力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输入轴;以及转矩调节螺钉,其以相对于该转矩设定弹簧而在所述链轮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位置接收支撑所述转矩设定弹簧的方式,并且以调节所述转矩设定弹簧的施力的方式螺合于所述输入轴的端部。
依照本构成,能够以仅将转矩调节螺钉螺合于输入轴的端部的构造简单的调节机构来调节转矩设定弹簧的施力。
因此,能够构造简单地进行设定转矩的调节,从该方面能够低价地获得。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离合器相对于所述链轮的轮体部而配置于所述送出部框架定位的一侧。
依照本构成,能够使链轮的轮体部具备防止作物进入离合器的保护功能。
因此,能够以将链轮活用为保护装置的简单的构造来防止离合器的作物缠住引起的转矩限制器的工作不良。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使所述收割部具备从玉米植物体切取玉米的收割辊。
依照本构成,收割部通过将玉米从玉米植物体切取的收割方式来收割作业,因而使大的驱动负荷产生。设有作用于产生大驱动负荷的收割部的转矩限制器,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过大的负荷施加于传动机构。
(3)对应于课题(3)的解决手段如下。
一种收割机的收割预处理装置,具备:预处理框架,其摇动升降操作自如地连结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多个收割装置,其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支撑于所述预处理框架,并收割玉米;以及横进给绞龙,其在所述多个收割装置的后方支撑于所述预处理框架,将来自所述多个收割装置的玉米沿着横进给平台横进给,在该收割机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中,
具备以下而构成所述预处理框架:左右一对纵板状的连结框架,其后端部转动自如地连结至所述行驶机体;机器横向的横向框架,其连结至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框架的前端侧下部并且两横向端从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框架向横向外侧突出;以及连结部件,从所述横向框架向机体前方向延伸的延伸端部在连结至支撑所述多个收割装置的机体横向的支撑框架的状态下位于所述横进给平台的下方。
依照本构成,由横向框架连结左右一对连结框架,由连结部件连结横向框架和支撑框架,构成预处理框架,因而能够使横进给平台具备能够进行横进给绞龙引起的玉米的横进给的导向功能,除此之外能够使预处理框架为框架构造,能够使预处理框架轻量化同时使预处理框架具备规定的强度。
因此,从预处理框架的方面出发,收割预处理装置变轻,能够获得能够通过小输出的驱动装置来顺利地升降操作等有利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预处理框架中具备:后纵壁板,其连结至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框架的前端侧并且位于所述横进给绞龙的后侧;以及左右一对横纵壁板,其在后端侧连结至所述后纵壁板的两横向端部及所述横向框架的两端部的状态下分别位于所述横进给绞龙的两横向外侧,并且前端侧连结至所述支撑框架。
依照本构成,通过左右一对连结框架和横向框架和后纵壁板的连结而有效地进行后纵壁板的形状保持,通过横向框架和左右一对横纵壁板和支撑框架和连结部件的连结而有效地进行后纵壁板的形状保持,因而能够使后纵壁板和横纵壁板轻量化同时使预处理框架具备规定的强度。
因此,能够使预处理框架更加轻量而更加减轻收割预处理装置。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分别设于所述多个收割装置的连结部而将所述多个收割装置分别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
配备成将所述连结部件连结至所述支撑框架中的所述多个收割装置的连结部所安装的位置彼此之间的部位。
依照本构成,能够使连结部件因不需要迂回收割装置的连结部的构造的简单的构造而轻量同时连结至支撑框架。
因此,从该连结部件的方面出发也能够使预处理框架轻量化而减轻收割预处理装置。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后方将使所述多个收割装置分别具备的驱动外壳连动的位于所述驱动外壳之间的连动轴配置并设于所述连结部件的上方。
依照本构成,使连动轴位于支撑框架的后方,因而将收割装置向割取框架的后端侧极为靠近,安装于支撑框架,能够使从预处理框架的摇动轴芯至收割装置的重心为止的距离小。通过使连动轴位于支撑框架的后方,从而即使连动轴从支撑框架向后方脱落而地面位于连动轴的下方,由于连结部件位于连动轴的下方,因而也能够使连结部件具备防止从地面跳起的土或石碰到连动轴的保护功能。
因此,能够使从预处理框架的摇动轴芯至收割装置的重心为止的距离小,能够容易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的升降操作,同时通过将连结部件活用为保护装置的简单构造来抑制针对连动轴的土或石的附着或冲撞。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多个收割装置分别具备的驱动外壳配备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后方。
依照本构成,驱动外壳的重量在支撑框架的后方施加于收割装置,因而能够更加减小从预处理框架的摇动轴芯至收割装置的重心为止的距离。
因此,更加容易进行收割预处理装置的升降操作,能够使升降操作所采用的致动器小型化。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后方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设有多个托架,使所述多个收割装置各自的驱动外壳分别载置并支撑于所述多个托架。
依照本构成,托架位于驱动外壳的下侧,因而即使驱动外壳从支撑框架向后方脱落而地面位于驱动外壳的下方,也能够使托架具备防止从地面跳起的土或石碰到驱动外壳的保护功能。
因此,能够通过将托架活用为保护装置的简单构造来抑制针对驱动外壳的土或石的附着或冲撞。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使所述连结部件相对于所述连结框架而向机体前后方向并列成一直线状地配备。
预处理框架在位于预处理装置的后部的连结框架的后端部被行驶机体支撑,同时受到施加至位于预处理框架的前部的支撑框架的收割装置的载荷。依照本构成,将机体侧的支撑点和支撑框架连结而将载荷传递至机体侧的支撑点的连结框架和连结部件在并列成一直线状的状态下强度有利地传递载荷,因而即使使预处理框架更加轻量化,也能够使预处理框架发挥所需要的强度。
因此,能够使预处理框架更加轻量而更加减轻收割预处理装置。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将多个所述连结部件沿机体横方向隔开间隔而并列地设置。
依照本构成,施加至支撑框架的收割装置的载荷经由多个连结部件而施加至横向框架,因而在横向框架能够使收割装置的负荷分散于横向框架的多个部位而支撑,即使使横向框架轻量化,也能够使横向框架发挥所需要的强度。
因此,通过横向框架的轻量化而使预处理框架更加轻量化,能够更加减轻收割预处理装置。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以所述连结部件彼此的机体横方向上的间隔和与所述横纵壁板相邻的所述连结部件和所述横纵壁板的机体横方向上的间隔相等或大致相等的方式配置所述多个连结部件。
依照本构成,能够使施加至支撑框架的收割装置的载荷均等地分散于横向框架的多个部位,因而即使使横向框架更加轻量化,也能够使横向框架发挥所需要的强度。
因此,能够通过横向框架的更加轻量化而使预处理框架更加轻量化、更加减轻收割预处理装置。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预处理框架具备机体横向的上横向框架,其连结至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框架的前端侧上部,并且连结至所述左右一对横纵壁板的后端侧上部。
依照本构成,除了左右一对连结框架和横向框架和后纵壁板和横纵壁板和连结部件的连结之外,能够通过上横向框架的连结也有效地进行后纵壁板和横纵壁板的形状保持,使后纵壁板和横纵壁板轻量化同时使预处理框架具备规定的强度。
因此,能够使预处理框架更加轻量,更加减轻收割预处理装置。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将用于所述多个收割装置的输入驱动力的输入轴在所述上横向框架的后方沿着所述上横向框架而配备。
依照本构成,为了发挥框架功能的具备优异的强度的上横向框架沿着输入轴,因而能够使上横向框架具备避免输入轴碰到树木或壁等的保护机构。
因此,即使有时候在回旋或收纳等时预处理框架接触于埂或壁等,也能够通过将上横向框架活用为导向装置的简单的构造来以难以变形或破损的方式保护输入轴。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使所述横向框架由钢管构成。
依照本构成,能够由钢管使横向框架轻量化。
因此,除了预处理框架的框架构造引起的轻量化,还能够通过横向框架的轻量化来使预处理框架更加轻量化而减轻收割预处理装置。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钢管为纵截面圆形的钢管。
依照本构成,能够将连结框架或连结部件或者为了横向框架的连结而设于横纵壁板的连结部以成为圆形的连结孔或圆弧形状的连结凹部的方式形成即可而作业容易地设置
因此,能够作业容易地制作而低价地获得连结框架或连结部件等。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使所述支撑框架形成为纵截面形状为矩形。
依照本构成,使连接至或沿着支撑框架的部件容易抵靠或容易沿着支撑框架的平坦的侧面,容易使连接至或沿着支撑框架的部件的连结状态或配置状态如所规定。
因此,能够作业容易地使连接至或沿着支撑框架的部件为规定的连结状态或配置状态,能够效率良好地组装作业。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将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的所述收割装置的连结部构成为,形成为纵截面形状为U字状的槽形,相对于所述支撑框架而沿垂直于所述支撑框架的轴芯的方向外嵌,并且在外嵌状态下相对于所述支撑框架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卡合。
依照本构成,能够使收割装置的连结部为纵截面形状形成为U字状的槽形的简单的构造,同时相对于支撑框架而仅从外周侧嵌入而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安装。
因此,能够相对于支撑框架而以简单的构造的连结部操作简单地安装收割装置,能够低价地获得并且效率良好地组装作业。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横向框架具备缸支撑部,其支撑将所述预处理框架相对于行驶机体而升降操作的液压缸。
依照本构成,通过为了发挥框架功能而具备优异的强度的横向框架而支撑液压缸,因而能够避免预处理框架的歪斜产生同时使液压缸的操作力作用于预处理框架。
因此,能够使预处理框架轻量化同时使液压缸的操作力效率良好地作用而顺利地升降操作。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缸支撑部构成为所述液压缸的轴芯在行驶机体平面视图中以相对于所述连结部件而沿着的安装姿势支撑所述液压缸。
依照本构成,液压缸的操作力在行驶机体平面视图中在沿着连结部件的方向上相对于横向框架而作用,因而能够有效地避免预处理框架的歪斜产生同时使液压缸的作用力作用。
因此,能够使预处理框架轻量化同时使液压缸的操作力效率良好地作用而顺利地升降操作。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将所述一对液压缸分开配置于所述横向框架的两横向端侧。
依照本构成,液压泵的操作力作用于为了发挥框架功能而具备优异的强度的横向框架的两横向端侧,因而能够避免起因于预处理框架的歪斜的倾斜等姿势变化的产生同时使液压缸的操作力作用于预处理框架的两横向端侧。
因此,使预处理框架轻量化,同时并且由一对液压缸升降操作,同时能够升降操作而不使预处理框架的歪斜引起的倾斜等姿势变化产生。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连结部件,具备支撑接地台座的台座支撑部。
依照本构成,为了发挥框架功能而具备优异的强度的连结部件使得接地台座被支撑,因而能够回避起因于预处理框架的接地反力的歪斜产生同时使用接地台座。
因此,使预处理框架轻量化,同时能够使收割预处理装置的接地支撑在没有起因于接地反力引起的歪斜产生的姿势变化的稳定的状态下进行。
(4)对应于课题(4)的解决手段如下。
一种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其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设有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其利用无端转动体向机体后方向卡止搬送收割物,在该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中,
设有张力调整装置,其在所述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中的所述无端转动体的返回路径相对的状态下将张力施加至沿机体横方向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所述无端转动体,
具备:天平支撑体,其旋转自如地连结所述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中的一方的支撑所述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起始端侧的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和另一方的支撑所述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起始端侧的另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以及框架侧支撑体,其在所述天平支撑体摇动自如地连结的状态下支撑于所述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框架侧,
构成为,所述天平支撑体相对于所述框架侧支撑体而摇动,所述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和所述另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的一方沿无端转动体张紧方向摇动,另一方沿无端转动体松弛方向摇动,由此,进行所述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调节。
依照本构成,即使通过张力调整装置调整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即使起因于开头中记载的张力调整装置的特性的调整不良或无端转动体的延伸等使得张力差产生于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天平支撑体也因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差而摇动操作,支撑高张力侧的无端转动体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向无端转动体的松弛侧移动,支撑低张力侧的无端转动体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向无端转动体的张紧侧移动,能够在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不产生或不怎么产生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差。另外,即使因在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产生搬送反力的差而在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产生张力差,天平支撑体也同样地摇动操作,能够在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不产生或不怎么产生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差。
因此,能够避免或抑制在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彼此之间产生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差,能够顺利且可靠地进行收割物的卡止搬送。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设有限制所述天平支撑体针对所述框架侧支撑体的摇动角的停止装置。
依照本构成,能够通过停止装置来防止因天平支撑体摇动时的惯性等而产生的天平支撑体的过剩的摇动。
因此,能够防止因天秤支撑体过剩地摇动而容易产生的无端转动体的从起始端侧旋转轮体的脱离。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具备以下而构成所述停止装置:一对凸起部,其以所述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旋转自如地连结至所述天平支撑体的方式设置;以及一对接收部,其以在所述框架侧支撑体分别接收支撑将所述天平支撑体的所述一对凸起部的方式设置。
依照本构成,以起始端侧旋转轮体旋转自如地连结至天平支撑体的方式设置一对凸起部抵接于框架侧支撑体的接收部,由此,构成防止天秤支撑体的过剩的摇动的停止装置,因而能够以不需要将用于抵接于接收部的特别的抵接部设于天秤支撑体的简单的构造构成停止装置。
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的停止装置的采用而低价地获得防止起因于天平支撑体的过剩的摇动的无端转动体的脱离的装置。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使所述框架侧支撑体的所述天平支撑体定位的一侧的形状为所述天平支撑体摇动自如地连结的部位相对于具备所述一对接收部的部位而向所述天平支撑体定位的一侧突出的形状。
依照本构成,即使天平支撑体摇动自如地连结的框架侧支撑体的部位与天平支撑体和天平支撑体的摇动轴芯方向重合,也能够在具备一对接收部的框架侧支撑体的部位与天平支撑体和天平支撑体的摇动轴芯方向不重合或不怎么重合的轻而小的物件构成框架侧支撑体。
因此,能够极为轻松地获得能够通过天平支撑体的摇动而避免或抑制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差的产生。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天平支撑体,在并列成一直线状或大致一直线状的配置下具备所述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旋转自如地连结的连结点、所述另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旋转自如地连结的连结点、摇动自如地连结至所述框架侧支撑体的连结点。
依照本构成,能够使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分别连结的一对连结点以及连结至框架侧支撑体的连结点为并列成一直线状或大致一直线状的简单的形状,能够紧凑地配备天平支撑体。
因此,能够紧凑地获得能够通过天平支撑体的摇动而避免或抑制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差产生。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具备以下而构成所述张力调整装置:
固定侧支撑部件,其固定于所述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框架侧;移动导向装置,其以所述框架侧支撑体沿张力施加至所述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撑的方式遍及所述框架侧支撑体和所述固定侧支撑部件而设置;以及张力施加装置,其以沿张力施加至所述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方向移动操作所述框架侧支撑体的方式遍及所述框架侧支撑体和所述固定侧支撑部件而设置。
依照本构成,框架侧支撑体被张力施加机构移动操作,使得天平支撑体与框架侧支撑体一同移动,一方侧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以及另一方侧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移动而对无端转动体施加张力。如果在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产生张力差,则天平支撑体摇动而使支撑高张力侧的无端转动体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向张力减少侧移动,使支撑低张力侧的无端转动体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向张力增大侧移动,消除或减少张力差。
因此,为了进行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调整,能够一举地移动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和另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而迅速地进行。能够如此地迅速地进行张力调整,同时通过天平支撑体的摇动而使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差消除或减少,能够避免或抑制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差产生于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张力施加机构,具备将所述框架侧支撑体沿张力施加至所述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反向移动施力的弹簧。
依照本构成,能够通过弹簧的施力而进行框架侧支撑体的移动操作,能够通过弹簧而自动地进行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调整。
因此,能够通过弹簧而自动地进行无端转动体的张力施加,同时能够通过天秤支撑体的摇动避免或抑制一对无端转动体的张力差产生,能够顺利且可靠地进行收割物的卡止搬送。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将一对所述移动导向装置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设置。
依照本构成,能够使框架侧支撑部件接收沿机体横方向并列的一对移动导向装置引起的移动导向同时移动,能够在框架侧支撑部件防止左右侧的移动量不同的倾斜产生。
因此,在移动操作框架侧支撑体时,能够以不倾斜运动的方式顺利地移动而顺利地进行框架侧支撑体的移动操作引起的张力施加。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使所述一对移动导向装置的一方具备外周形状为圆形的导轨和相对滑动自如地外嵌于该导轨的内周形状为圆形的导向部件而构成,使所述一对移动导向装置的另一方具备外周形状为圆形的导轨和相对滑动自如地外嵌于该导轨的内周形状为矩形的导向部件而构成。
依照本构成,一方的移动导向装置的导轨和导向部件通过遍及导轨的外周面的周方向上的大致整体而接触的滑动接触而进行框架侧支撑部件的移动引导,另一方的移动导向装置的导轨和导向部件通过在导轨的外周面的周方向上的一部分接触的滑动接触而进行框架侧支撑部件的移动引导,由此,一对移动导向装置的导轨和导向部件作为整体而能够以不产生振荡及不良的方式滑动而顺利地移动引导框架侧支撑部件。
因此,以在移动操作的框架侧支撑部件不产生倾斜运动的方式设置一对移动导向装置,同时顺利地进行移动导向装置的导轨和导向部件的相对移动,能够以张力差更难以产生的良好的精度进行无端转动体的张力调整。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使所述框架侧支撑体的平面视图中的形状为如下形状:机体横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横向侧缘沿着所述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路径、机体横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横向侧缘沿着所述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路径。
依照本构成,能够由框架侧支撑部件覆盖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搬送起始端侧的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路径侧部分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路径侧部分之间,使框架侧支撑部件具备从其间抑制尘埃或作物进入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内部的防尘功能。
因此,能够以将框架侧支撑部件活用为防尘装置的简单的构造抑制尘埃或作物向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进入。
关于其他的特征以及之后陈述的有利的效果,如果参照附图同时阅读以下的说明则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基于第1实施例(以下,直到图38相同)的玉米收割机的整体的左侧面图。
图2是示出玉米收割机的整体的右侧面图。
图3是示出玉米收割机的整体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玉米收割机的整体的正面图。
图5是示出机体框架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机体框架的前部的侧面图。
图7是示出机体框架的前部的正面图。
图8是示出机体框架的前车轮支撑部的平面图。
图9是驾驶舱的下部的横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收割预处理装置的前部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收割预处理装置的收割辊配设部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收割预处理装置的后部的平面图。
图13是示出收割预处理装置的后部的纵贯正面图。
图14是示出收割预处理装置的后部的纵贯侧面图。
图15是示出收割装置的侧面图。
图16是示出收割装置的纵贯正面。
图17是示出收割装置的起始端部的平面图。
图18是示出张力施加装置的纵贯侧面图。
图19是图17的XIX-XIX截面向视图。
图20是示出预处理框架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预处理框架的平面图。
图22是示出液压缸和接地台座的支撑构造的侧面图。
图23是示出液压缸和接地台座的支撑构造的平面图。
图24是示出收割预处理装置的接地支撑状态的侧面图。
图25是示出关闭状态下的搬送装置覆盖件的侧面图。
图26是示出打开状态下的搬送装置覆盖件的侧面图。
图27(a)是示出搬送装置覆盖件的关闭状态下的后连结装置的侧面图,图27(b)是示出搬送装置覆盖件的打开状态下的后连结装置的侧面图。
图28是示出后连结装置的正面图。
图29是示出前连结装置的正面图。
图30是示出搬送装置覆盖件的关闭状态下的前连结装置的侧面图。
图31是示出供给器的横截平面图。
图32是示出供给器的后部、排尘风扇装置及处理装置的侧面图。
图33是示出供给器的后部及排尘风扇装置的纵贯侧面图。
图34是示出处理装置的纵贯侧面图。
图35是示出残秆处理装置的侧面图。
图36是传动系统图。
图37是传动齿轮外壳的截面图。
图38是示出转矩限制器的平面图。
图39是示出基于第2实施例(以下,直到图54相同)的收割机的整体的侧面图。
图40是示出收割机的整体的平面图。
图41是示出收割预处理装置的平面图。
图42是示出收割预处理装置及供给器的纵贯侧面图。
图43是示出传动机构的侧面图。
图44是示出张力调整单元的平面图。
图45是图44的XLV-XLV截面向视图。
图46是图44的XLVI-XLVI截面向视图。
图47是图44的XLVII-XLVII截面向视图。
图48是示出框架侧支撑体的平面图。
图49是示出停止单元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50是示出预处理框架的立体图。
图51是示出分离状态下的预处理框架的立体图。
图52是示出传动部覆盖件的纵贯后视图。
图53是示出钩体处于卡合脱落过程的状态的卡止机构的纵截面图。
图54是示出钩体卡止完成的状态的卡止机构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图38,同时说明收割机的第1实施例(以下,简称为"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将玉米收割机作为收割机的一例而示出。不过,也能够取代以玉米作为收割对象的收割预处理装置而利用以稻、麦等各种作物部作为收割对象的具备收割预处理装置的收割机。
图1是示出玉米收割机的整体的左侧面图。图2是示出玉米收割机的整体的右侧面图。图3是示出玉米收割机的整体的平面图。图4是示出玉米收割机的整体的正面图。
如这些图所示,玉米收割机具备以下而构成:行驶机体,其具有左右一对前车轮1、1、左右一对后车轮2、2、位于机体前部的驾驶舱3、位于驾驶舱3的后方的原动部A,构成为利用设于原动部A的发动机4驱动前车轮1而行驶,并且构成为利用动力转向装置对后车轮2进行操纵方向操作;收割预处理装置B,其连结至该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5的前部;供给器6,其从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后部遍及行驶机体的上方而设置;回收罐7,其配备于机体框架5的后部;以及残秆处理装置C,其配备于行驶机体的前后轮间。
收割预处理装置B构成为,通过左右一对液压缸8而围绕升降轴芯P上下地摇动操作,升降操作成位于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前端部的接地橇9位于地面的上方附近的下降作业姿势和接地橇9从地面高高地上升的上升非作业姿势。玉米收割机通过在使收割预处理装置B为下降作业姿势的状态下使行驶机体行驶,从而进行玉米的收割作业。具体而言,将植立在农场的玉米植物体中的茎秆以植立状态剩余在农场,同时收割玉米植物体中的作为种子连成棒状成为一串的部位的玉米,通过残秆处理装置C破碎处理剩余在农场的茎秆。
对行驶机体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机体框架5的平面图。图6是示出机体框架5的前部的侧面图。图7是示出机体框架5的前部的正面图。如这些图和图1、2所示,机体框架5具备以下而构成:左右一对机体前后方向的主框架11、11;设于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的前部的具有左右一对前侧的支柱框架材料12a、12a的驾驶部框架12;设于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的前后轮间的具有前后一对发动机支撑框架13a、13a的原动部框架13。
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具备位于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前框架部11a、在行驶机体的后部位于比前框架部11a更高的配置高度的后框架部11b、将前框架部11a的后端部和后框架部11b的前端部连结的机体上下方向的连结框架部11c而构成。连结框架部11c具备前后一对框架材料而构成。
驾驶部框架12具备分别竖立于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处的前框架部11a的左右一对前侧的支柱框架材料12a、12a以及左右一对后侧的支柱框架材料12b、12b、和连结于前后的支柱框架材料12a、12b的上端部的机体前后方向的舱支撑框架12c而构成。从左右一对前侧的支柱框架材料12a、12a将支撑杆12d向机体前方上方向延伸,将支撑杆12d的延伸端连结至舱支撑框架12c的前端部。
原动部框架13具备在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处的后框架部11b沿机体前后方向并列地框架设的前后一对机体横方向的发动机支撑框架13a、13a、和连结前述一对发动机支撑框架13a、13a的端部的机体前后方向的连结杆13b而构成。在各发动机支撑框架13a设有发动机安装(支架)部。
图8是示出机体框架5的前车轮支撑部的平面图。如该图及图5、6所示,左右一对前车轮1、1被连结于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处的前框架部11a的机体横方向的前轮支撑框架14支撑。前轮支撑框架14经由前轮驱动外壳1a而支撑前车轮1。前轮驱动外壳1a在内部具备行星减速机构,通过行星减速机构减速而将从行驶变速器15经由传动筒15a而传递的驱动力传递至前车轮1。行驶变速器15配备于供给器6的下方。行驶变速器15被经由连结框架11d而连结于左右一对前框架部11a的支撑体15b支撑。
如图5所示,左右一对后车轮2、2旋转自如以及摇动操纵方向自如地支撑于机体横方向的后轮支轴19的端部。后轮支轴19围绕机体前后方向的滚动轴芯R上下摇动自如地支撑于从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处的后框架部11b向机体下方向延伸的后轮支撑框架18的延伸端部,左右一对后车轮2、2通过后轮支轴19相对于机体框架5的围绕滚动轴芯R的自如滚动而相对于机体框架5相背驰地摇动升降。对后车轮2进行操纵方向操作的动力转向缸20以相对于后轮支撑框架18而与后轮支轴19一体地摇动的方式支撑于后轮支轴19。
如图1~4所示,驾驶舱3配置成位于供给器6的正上方。如图1、2、4、6所示,驾驶舱3在位于前车轮1的上方的配置高度支撑于驾驶部框架12的舱支撑框架12c。图9是出了驾驶舱3的下部处的横截面图。如该图所示,在驾驶舱3的下部后端侧设有凹入部3a。凹入部3a以成为沿机体后方向及机体下方向开口的形状的方式遍及后壁3b和底板部3c而设置。驾驶舱3配置于供给器6进入凹入部3a的配置高度。
如图1、3、4所示,在驾驶舱3的出入口的横向外侧,设有乘降平台21和乘降台阶22。乘降台阶22具备以下而构成:阶上阶梯部22a,其基部围绕机体上下方向的摇动轴芯而转动自如地连结至行驶机体的支撑部;以及台阶部22b,其从阶上阶梯部22a向下方向延伸。乘降台阶22通过围绕摇动轴芯摇动操作从而切换台阶部22b位于前车轮1的横向外侧的使用位置和台阶部22b位于前车轮1的后侧的收纳姿势。
构成为,在位于相对于供给器6而发动机4所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行驶机体的横向侧部设有辅助作业者搭乘平台23,辅助作业者搭乘在供给器6的搬送终端侧部的发动机4所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横向侧方而进行监视供给器6的玉米搬出状况等的辅助作业。辅助作业者搭乘平台23构成为,配备成前端位于乘降平台21的后端附近,利用乘降平台21及乘降台阶22而进行针对辅助作业者搭乘平台23的乘降。如图1、3所示,辅助作业者搭乘平台23配备于发动机4用的燃料罐24的上方,具备覆盖燃料罐24的上方的覆盖功能。
在前车轮1和后车轮2之间沿机体前后方向并列地设有2个燃料罐24。如图3所示,燃料罐24偏靠地配备于相对于供给器6的机体横方向中心6a而发动机4定位的机体横方向外侧和相反的机体横方向外侧。
对原动部A进行说明。
如图2、3、4所示,在原动部A,除了具备发动机4以外,还具备设于发动机4的机体横方向外侧的散热器25、设于散热器25和发动机4之间的冷却风扇26、以及设于散热器25的机体横方向外侧的吸气外壳27。
发动机4以在机体侧面视图中位于供给器6的下方的配置设于前车轮1和后车轮2之间。当构成为发动机4在机体侧面视图中位于供给器6的下方时,除了构成为发动机4整体位于供给器6的下方以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发动机4的上端侧的一部分相对于供给器6重合的状态下,发动机4的下端侧的大部分位于供给器6的下方。也可以构成为以后方上方向的倾斜姿势设置供给器6、同时避免或抑制用于设置发动机4的空间从供给器6向机体前后侧突出。
更详细而言,发动机4以后端比供给器6的供给器外壳70处的后端6b(参照图2、33)更位于行驶机体前方侧的配置设置。发动机4以相对于供给器6的机体横方向中心6a而偏靠地位于机体横方向外侧的配置并且以横向一端侧从供给器6向燃料罐24所定位的一侧的相反的机体横方向外侧突出的配置设置。从供给器6向燃料罐24所定位的一侧的相反的机体横方向外侧突出的发动机4的横向一端侧从左右一对主框架11、11中的燃料罐24所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主框架11向机体横方向外侧突出。发动机4以曲轴4b成为机体横方向的搭载姿势经由前后一对发动机支撑框架13a、13a而支撑于主框架11的后框架部11b。发动机4的输出轴4a从发动机本体向机体横方向内侧方向突出而位于供给器6的下方。
散热器25通过冷却风扇26被发动机4旋转驱动而通过设于吸气外壳27的除尘部的通气孔吸引的冷却风来冷却发动机冷却水,从而冷却发动机4。在吸气外壳27的内部的除尘部和散热器25之间,配备油冷却器28。油冷却器28进行驱动例如液压缸8等的液压致动器的工作油的冷却。
在原动部A中,具备:空气清洁器30,其排气口连接至从发动机4的吸气歧管向机体上方向延伸的发动机侧的吸气管的延伸端部;以及预空气清洁器32,其排气口连接至从空气清洁器30的吸气口向机体上方向延伸的清洁器侧的吸气管31的延伸端部。
对收割预处理装置B进行说明。
如图2、3、4所示,收割预处理装置B具备以下而构成:预处理框架35,其从机体框架5的前部围绕升降轴芯P而上下摇动自如地延伸;收割部36,其设于预处理框架35的前部;以及送出部37,其设于预处理框架35的后部。
如图5、12、14所示,预处理框架35具备以下而构成:左右一对连结框架(送出部框架)37a、37a,其后端部旋转自如地连结至驾驶部框架12的前侧的支柱框架材料12a所具备的左右一对支撑部40、40(参照图6、7);以及收割部框架42,其后端部连结至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前端部。
支点轴41的轴芯成为升降轴芯P。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成为送出部框架,其构成向供给器6送出由收割部36收割的玉米的送出部37。收割部框架42的横向宽度设定成比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横向外侧面彼此的间隔的长度更大,收割部框架42和连结框架37a在收割部框架42的左侧和右侧的横向侧部42a从连结框架37a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下连结。
收割部框架42具备以下而构成:横进给框架部46,其具有后表面侧连结至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前端部的后纵壁板46a;以及支撑框架47,其沿机体横方向架设于构成横进给框架部46的左右一对纵横壁板46b、46b的前端部。
横进给框架部46具备分别连结至后纵壁板46a的两端部的左右一对纵横壁板46b、46b,通过左右一对纵横壁板46b、46b而旋转自如地支撑横进给绞龙44。横进给框架部46支撑位于横向进给绞龙44的下方的横进给平台46c。在横进给框架部46的后纵壁板46a设有供给口46d。
送出部37具备左右一对作为送出部框架的连结框架37a、37a而构成。如图14所示,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以供给口46d位于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之间的方式,并且以在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下降作业姿势的状态下供给器6的投入口71进入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之间的方式配备。由此,送出部37将从收割部36的供给口46d供给的玉米送出至供给器6的投入口71。
如图10、11、13所示,收割部36具备在收割部框架42的前部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设置的3个收割装置43、以及在收割部框架42的后部沿机体横方向设置的横进给绞龙44而构成。
3个收割装置43分别具备以下而构成:在收割部框架42的前部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设置的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中的沿机体横方向相邻地定位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以及设于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下方的收割辊63。
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搬送终止端侧被支撑框架47支撑。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中的两横向端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横向外侧经由前后一对连结杆49、49而被从横进给框架部46的横纵壁板46b向机体前方向延伸的臂框架48支撑。
如图10、11、13所示,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中的两横向端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A具备以下而构成:机体前后方向的搬送装置框架51,其后端部被支撑于支撑框架47;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其围绕机体上下方向的轴芯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该搬送装置框架51的前端部;终止端侧旋转轮体53,其围绕机体上下方向的轴芯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搬送装置框架51的后端部;导向轮体54,其在终止端侧旋转轮体53和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之间围绕机体上下方向的轴芯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搬送装置框架51;以及无端转动体55,其回绕于各轮体52、53、54。
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中的除了两横向端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A以外的4个内侧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B具备以下而构成:机体前后方向的搬送装置框架51,其后端部被支撑于支撑框架47;围绕机体上下方向的轴芯而旋转自如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其具备设于该搬送装置框架51的前端部的张力施加装置88;终止端侧旋转轮体53,其围绕机体上下方向的轴芯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搬送装置框架51的后端部;导向轮体54,其在终止端侧旋转轮体53和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之间围绕机体上下方向的轴芯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搬送装置框架51;以及无端转动体55,其回绕于各轮体52、53、54。
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A、45B的搬送装置框架51具备以下而构成:框架本体51b,其通过连结部51a拆卸自如地连结至支撑框架47;以及驱动外壳57,其拆卸自如地连结至连结部51a。
在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A、45B中,构成为通过驱动外壳57而旋转自如地支撑终止端侧旋转轮体53,并且由作为收容于驱动外壳57的驱动机构的利用伞齿轮而构成的驱动机构50旋转驱动终止端侧旋转轮体53。在两端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A,构成为由框架本体51b旋转自如地支撑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和导向轮体54。在内侧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B中,构成为由框架本体51b旋转自如地支撑导向轮体54。
构成一个收割装置43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A、45B以及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B、45B的驱动外壳57成为共用于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A、45B以及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B、45B的驱动外壳57,驱动自如地支撑两个终止端侧旋转轮体53、53。
在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无端转动部55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设有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无端转动部55,由无端转动链构成,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由与无端转动链的连结部件一体形成的金属板部件构成。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终止端侧旋转轮体53以及导向轮体54由链轮构成。
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无端转动部55被由驱动外壳57旋转驱动的终止端侧旋转轮体53旋转驱动,以沿机体后方向向搬送路径58移动、沿机体前方向向返回路径59移动的方式转动,由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向机体后方向卡止搬送玉米。各卡止搬送装置45在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下降作业姿势的状态下,成为与搬送终止端侧相比对地高度变高后上升倾斜的姿势。
如图11和15所示,位于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下方的收割辊63从驱动外壳57向机体前方向延伸。收割辊63具备以下而构成:扫入辊部64,其位于收割辊63的前部,具有螺旋形状的扫入叶片64a;以及收割辊部65,其位于扫入辊部64的搬送方向更下游侧,具有带板状的收割叶片65a。即,构成一个收割装置43的一对收割辊63、63由收容在驱动外壳57的驱动机构50沿旋转方向a(参照图16)旋转驱动,由扫入辊部64的扫入叶片64a将进入收割装置43的茎秆导入口45a的玉米植物体扫入导入搬送路径58,由收割辊部65的收割叶片65a将导入搬送路径58的玉米植物体的茎秆相对于搬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进行下扫操作。此时,玉米由搬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处的接收板部51c(参照图16)从下方接收支撑,由此,收割辊63从玉米植物体的茎秆切取而收割玉米。
即,如图10~图15所示,在各收割装置43的搬送装置框架51的后端部,在连结至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搬送装置框架51的状态下设置一个连结部51a,通过连结部51a而分别地将3个收割装置43安装在支撑框架47。
在各收割装置43的搬送装置框架51的后侧,设有与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和一对收割辊63、63共通的一个驱动外壳57,使各收割装置43的驱动外壳57载置在设于支撑框架47的后方的左右一对托架47a、47a的上表面部而支撑。支撑3个收割装置43的驱动外壳57的沿机体横方向并列的多个托架47a从连结部51a向后方向延伸,经由连结部51a而支撑于支撑框架47。如此,也可以替代采用从连结部51a延伸托架47a的构成,而采用在连结部51a的后方向面设置切口孔,托架47a从支撑框架47通过连结部51a的切口孔向后方向延伸的构成。
3个收割装置43的驱动外壳57配置在相邻的一对驱动外壳57、57之间,并且通过在支撑框架47的后方配置的连动轴57b连动。即,各连动轴57b经由接头而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至相邻的一对驱动外壳57、57的输入轴57a,使相邻的一对驱动外壳57、57的输入轴57a一体旋转的方式连动。
因此,收割预处理装置B通过收割部36在机体横方向的3处从玉米植物体收割玉米,由送出部37将收割的玉米送出到供给器6的投入口71。
即,通过覆盖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上方的搬送装置覆盖件60、61(参照图3、13)的前端部60a、61a的细尖形状引起的分草工具功能,将植立状态的玉米植物体导入各收割装置43的搬送路径58。在收割装置43的搬送路径58,由搬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的接收板部51c接收并支撑导入搬送路径58的玉米植物体的玉米,同时由收割辊63的收割辊部65下扫玉米植物体的茎秆,收割玉米。在3个收割装置43中,通过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无端转动体55将收割的玉米卡止搬送到后方而送入横进给框架部46。由横进给绞龙44沿着横进给平台46c将送入横进给框架部46的玉米横进给至送出部37的前方,由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横进给绞龙44的板状的扫送体66(参照图12)将来到送出部37的前方的玉米从供给器口46d送入送出部37的左右一对连结框架(送出部框架)37a、37a之间,在送出部37供给至供给器6的投入口71。
如图10、17所示,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中,无端转动体55的返回路径59相对的状态下沿机体横方向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无端转动体55的返回路径59中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所通过的部位,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无端转动体55的返回路径59中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所通过的部位,以在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彼此之间交叉的方式将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彼此之间设定为小间隔。即使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返回路径59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所通过的部位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返回路径59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所通过的部位交叉,由于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在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彼此之间交替地移动,所以不发生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彼此的接触,从而能够无故障地进行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无端转动体55的驱动。
即,通过减少无端转动体55的返回路径59的相对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彼此的间隔,从而在收割装置43中,能够通过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无端转动体55的搬送路径58的起始端部彼此而扩大形成在收割装置43的前部的茎秆导入口45a的宽度。
进一步对预处理框架35进行说明。
图20是示出预处理框架35的立体图。图21是示出预处理框架35的平面图。如这些图和图12和14所示,预处理框架35具备以下而构成:左右一对纵板状的连结框架37a、37a,其沿左右隔开规定间隔而并列地位于预处理框架35的后部;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其分别位于预处理框架35的前部的两横向侧;后纵壁板46a,其位于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的后端侧间;上下一对机体横方向的横向框架38、39,其沿上下并列地位于后纵壁板46a的前侧;机器横向的支撑框架47,其位于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的前端侧间;以及一对连结部件34、34,其从上下一对横向框架38、39中的下侧的横向框架38的机体横方向上的两处向机体前方向延伸而延伸端连结至支撑框架47。
左右一对框架37a、37a构成为,具有在后端部具有支点轴41的连结部,经由支点轴41而围绕升降轴P转动自如地连结至前述支撑部40。支点轴41由连结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连结轴构成。各连结框架37a具备以下而构成:纵板形的框架本体,其设有轻量化用的切口孔37b;以及增强凸缘37c,其向内弯曲构成框架本体的金属板的端部而设于框架本体的上下。
上下一对横向框架38、39由钢管构成。作为钢管,采用纵截面形状为圆形的钢管。作为钢管,也可以采用纵截面形状为矩形的钢管。上下一对横向框架38、39中的下侧的横向框架38(以下称为横向框架38)配置成位于横向进给平台46c的下方。横向框架38在两横向端从左右一个连结框架37a、37a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下连结至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前端侧下部和左右一对纵横壁板46b、46b的下端侧后部。上下一对横向框架38、39中的上侧的横向框架39(以下称为横向框架39)在两横向端从左右一个连结框架37a、37a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下连结至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前端侧上部和左右一对纵横壁板46b、46b的后端侧上部。
后纵壁板46a配置成位于横进给绞龙44的后侧,连结至上横向框架39、连结框架37a以及纵横壁板46b。后纵壁板46a由分别位于供给器口46d的两侧的一对金属板部件46t、46t构成。
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配置成分别位于横进给绞龙44的两横向外侧。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的后端侧连结至横向框架38、上横向框架39以及后纵壁板46a的横向端部,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的后端侧连结至支撑框架47的端部。左右一对横纵壁板46b、46b具备与横向框架38、上横向框架39、后纵壁板46a以及支撑框架47连结的纵板形的框架本体和向内弯曲构成框架本体的金属板的端部而设于框架本体的全周围的增强凸缘而构成。在一方的横纵壁板46b的后端侧,设有从后纵壁板46a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在该突出部,设有随后说明的输入轴164(参照图12)所插通的贯通孔46e。在一方的横纵壁板46b的前端侧,设有随后说明的传动轴167(参照图12)所插通的贯通孔46f。
支撑框架47形成为纵截面形状为矩形。如图12、14所示,构成为,将各收割装置43的连结部51a形成为纵截面形状为U字状的槽形,能够使连结部51a的针对支撑框架47的安装操作简单。
即,通过从开口将连结部51a相对于支撑框架47而沿垂直于支撑框架47的轴芯方向嵌入操作,使得连结部51a外嵌于支撑框架47,外嵌于支撑框架47的连结部51a因支撑框架47的矩形和连结部51a的U形而成为相对于支撑框架47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卡合的状态。通过安装外嵌于支撑框架47的连结部51a和插通于支撑框架47的脱落防止螺栓47b而能够防止连结部51a的脱落。
一对连结部件34、34配置成沿前后方向通过作为横进给导向件的横进给平台46c的下方。一对连结部件34、34配置成连结部件34彼此的间隔D1、左侧的连结部件34和左侧的横纵壁板46b的间隔D2以及右侧的连结部件34和右侧的横纵壁板46b的间隔D2相等或大致相等的间隔的状态下并列。一对连结部件34、34配置成左侧的连结部件34相对于左侧的连结框架37a而沿机体前后方向并列成一直线状,右侧的连结部件34相对于右侧的连结框架37a而沿机体前后方向并列成一直线状。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延伸端侧配置成位于连动轴57b的下方。一对连结部件34、34具备纵板形的本体和弯曲构成本体的金属板的下端部而设于本体的下部的增强凸缘而构成。
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后端侧除了连结至横向框架38以外,还连结至连结框架37a。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延伸端侧连结至支撑框架47中的收割装置43的连结部51a所安装的位置彼此之间的部位。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延伸端侧连结至支撑框架47的后方向侧面和下方向侧面。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后端侧具备抵接于作为横进给导向件的横进给平台46c的背面而从下方接收支撑横进给平台46c的支撑部件的功能。
如图20、21所示,在横向框架38,具备分散配置在两横向端侧的左右一对缸支撑部200、200。左右一对缸支撑部200、200由配置在连结框架37a的前端部和连结部件34的后端部的横向侧而连结至横向框架38的板状体构成。
如图21、22、23所示,左右一对缸支撑部200、200构成为分别经由连结销201而转动自如地支撑升降操作预处理框架35的左右一对液压缸8、8的收割预处理装置侧的端部。左右一对缸支撑部200、200构成为通过使相对于液压缸8而位于与缸支撑部200相反侧的连结销201的端部由连结框架37a的前端部及连结部件34的后端部支撑的双支持支撑来支撑连结销201。由此,左右一对缸支撑部200、200以液压缸8的轴芯在行驶机体平面视图中沿着连结部件34的安装姿势支撑液压缸8。连结销201由安装在缸支撑部200的外表面侧的旋转停止体202停止旋转。左右一对液压缸8、8的行驶机体侧的端部构成为如图7所示支撑于设于前轮支撑框架14的缸支撑部14a。
另外,左右一对液压缸8、8分开配置在横向框架38的两横向端侧。
如图20、21所示,在左右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后端部设置具有销孔203的台座支撑部204。如图21、22、23所示,左右一对连结部件34、34的台座支撑部204构成为通过经由连结销205枢轴支撑接地台座105的基端侧,从而上升收纳姿势和下降使用姿势升降切换自如地支撑接地台座105。各台座支撑部204构成为通过使相对于接地台座105而位于与台座支撑部204相反侧的连结销205的端部由构成缸支撑部200的板状体支撑的双支持支撑来支撑连结销205。
如图24所示,如果将左右一对接地台座105、105切换成下降使用姿势,则收割预处理装置B由左右一对接地台座105、105及接地橇9以脱附姿势接地支撑。即,能够使从行驶机体卸下的收割预处理装置B为设于连结框架37a的后部的支点轴41位于行驶机体的支撑部40相同配置高度的接地姿势。
接地台座105具备以下而构成:基部侧台座部105a,其枢轴支撑于台座支撑部204;以及接地侧台座部105b,其构成为伸缩自如地支撑于基部侧台座部105a,由脱附自如的锁定销107固定到调节位置。
接地台座105在切换成下降使用姿势时,构成为调节成伸长状态,并且由锁定销107固定,在切换成上升收纳姿势时,构成为调节成缩短状态,并且紧凑地收纳于连结部件34的横向侧。
如图18所示,接地橇9的支撑腿110具备以下而构成:框架侧腿体110a,其支撑于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搬送装置框架51;以及橇侧腿体110b,其构成为因调节长孔111的作用而滑动调节自如地支撑于框架侧腿体110a,由锁定螺钉112固定在调节位置。即,由橇侧腿体110b的针对框架侧腿体110a的滑动调节来进行支撑腿110的长度调节,使得接地橇9的安装高度变化,能够变更接地橇9引起的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前端侧的支撑高度。框架侧腿体110a的经由固定侧支撑部件82而支撑于搬送装置框架51
如图10、17所示,在无端转动体55的返回路径59相对的状态下,在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搬送起始端侧,设有张力施加装置88。该张力施加装置88将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无端转动体55张紧操作成驱动具备适当的张力的张紧状态。
如图17、18所示,张力施加装置88具备以下而构成: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一方的无端转动体55的搬送起始端侧所回绕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另一方的无端转动体55的搬送起始端侧所回绕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共同地支撑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的可动侧支撑部件84;在可动侧支撑部件84后方对其进行支撑的固定侧支撑部件82;以及遍及固定侧支撑部件82和可动侧支撑部件84而设置的张力施加装置85。
固定侧支撑部件82遍及一对收割物卡止装置45、45的搬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而连结。固定侧支撑部件82由连结螺栓固定于一对收割物卡止装置45、45的框架本体51b。
可动侧支撑部件84经由一对导向装置83A、83B而支撑于固定侧支撑部件82,受到一对导向装置83A、83B引起的引导而相对于固定侧支撑部件82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
因此,张力施加装置88使可动侧支撑部件84受到导向装置83A、83B引起的引导,由张力施加装置85向机体前方侧移动操作,由此,将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一体地沿张力施加方向移动操作,由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将张力施加至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无端转动体55,由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将张力施加至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无端转动体55。
一对导向装置83A、83B,与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并列的方向相同沿机体横方向并列,移动引导可动侧支撑部件84,使得可动侧支撑部件84不发生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的移动量不同的振荡。
一对导向装置83A、83B的导轨83a固定于固定侧支撑部件82,导向部件83b、83c固定于可动侧支撑部件84。导向部件83b、83c遍及设于可动侧支撑部件84的下表面侧的前后一对纵板部84a、84a而连结。
如图19所示,一对导向装置83A、83B中的一方的导向装置83A具备以下而构成:外周形状为圆形的导轨83a、和以圆形的内周形状滑动自如地外嵌于该导轨83a的导向部件83b。一对导向装置83A、83B中的另一方的导向装置83B具备以下而构成:外周形状为圆形的导轨83a、和以矩形的内周形状滑动自如地外嵌于该导轨83a的导向部件83c。内周形状为矩形的导向部件83c由固定于可动侧支撑部件84的下表面侧的平板和固定于可动侧支撑部件84的下表面侧的横截面形状为U字形的金属板部件构成。通过导向装置83B的导轨83a和导向部件83c的圆形外周与矩形内周引起的卡合,使得一对导向装置83A、83B顺利地进行可动侧支撑部件84的移动引导,而不发生一对导向装置83A、83B的导轨83a和导向部件83b、83c之间的不良。
张力施加装置85在一对导向装置83A、83B之间将操作力施加至可动侧支撑部件84,以防止导向装置83A、83B的不良发生同时移动操作可动侧支撑部件84的方式,配置在一对导向装置83A、83B之间。
张力施加装置85具备以下而构成:沿机体前后方向的操作杆86,其前端部定于可动侧支撑部件84的下表面侧;以及弹簧87,其外嵌于操作杆86的后端侧。
操作杆86的前端部由一对锁定螺母86a、86a固定于可动侧支撑部件84的后侧的纵板部84a,操作杆86的后端侧滑动自如地支撑于设于固定侧支撑部件82的前后一对纵板部82a、82a。弹簧87位于设于操作杆86的筒形的弹簧承受体86b和固定侧支撑部件82的后侧的纵板部82a之间,使纵板部82a为反力部件而按压作用于弹簧承受体86b,向机体前方侧对操作杆86滑动施力。
因此,张力施加装置85通过弹簧87经由操作杆86而对可动侧支撑部件84移动施力,在张力施加侧一体地对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移动施力。即,张力施加装置85通过弹簧87在张力施加侧对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52移动施力,从而不论一对无端转动体55、55产生延伸与否而以成为适当的张紧状态的方式自动地张紧调节。
如图17所示,使可动侧支撑部件84的平面视图中的形状为如下形状:支撑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中的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的一侧的横向侧缘84b沿着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无端转动体55的搬送路径58,支撑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中的另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的一侧的横向侧缘84c沿着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无端转动体55的搬送路径58。
即,可动侧支撑部件84在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的下侧覆盖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一方的无端转动体55的搬送路径58和另一方的无端转动体55的搬送路径58之间,具备防止玉米植物体的叶等从下方进入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的覆盖功能。
构成收割装置43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及一对收割辊63、63成为由驱动外壳57和连结部51a连结的单元构造。构成张力施加装置88的固定侧支撑部件82遍及相邻的一对收割装置43、43的搬送装置框架51、51而连结,具备设定相邻的一对收割装置43、43的一方的搬送装置框架51和另一方的搬送装置框架51的机体横方向间隔的间隔件功能。
即,在相邻的一对收割装置43、43的机体横方向间隔不同的状态下构成具备多个收割装置43的其他规格的收割预处理装置B时,作为固定侧支撑部件82,采用长度不同的部件,并且作为使相邻的一对驱动外壳57、57连动的连动轴57b,采用长度不同的轴,由此,能够构成将单元构造的收割装置43以规定的机体横方向间隔并列地连结、收割装置43的机体横方向间隔不同的其他规格的收割预处理装置B
如图3所示,覆盖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的上方的4个搬送装置覆盖件60、61中的两外端的搬送装置覆盖件60具备仅与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中的两外端的一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相对应的小横向宽度而构成。4个搬送装置覆盖件60、61中的内侧的2个搬送装置覆盖件61具备与构成收割装置43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相对应的大横向宽度而构成,成为与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共通的覆盖件。
如图25所示,内侧的搬送装置覆盖件61通过遍及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后端部内和搬送装置框架51侧而设置的后连结装置90、以及遍及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前部内和搬送装置框架51侧而设置的左右一对前连结装置95、95而脱附以及摇动开闭自如地支撑于搬送装置框架51。
如图27和28所示,后连结装置90具备以下而构成:由连结板部91a固定于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内表面侧的覆盖件侧卡合体91、和由安装板92a固定于相邻的一对驱动外壳57、57的门形的框架侧支撑体92。
覆盖件侧卡合体91具备从连结板部91a的两端部分别延伸的左右一对卡合体本体91b、91b而构成。在各卡合体本体91b,在前后侧设有钩部93a、93b所形成的凹入部93,构成为在凹入部93相对于框架侧支撑体92的横向杆部92b滑动及转动自如地卡合。
如图29、30所示,左右一对前连结装置95、95具备以下而构成:固定于设于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内部的横梁部件99的卡止销96;以及设于搬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的机体上下方向的支撑筒部97。支撑筒部97具备通过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升降操作而卡止销96的顶端部96a所卡合脱落的销孔97a。卡止销96通过顶端部96a的细尖形状引起的导向功能而顺利地卡入销孔97a。在卡止销96的顶端部96a卡入销孔97a的情况下,构成为,在从支撑筒部97向下方突出的顶端部96a的突出部位,安装有脱附自如的脱落防止销98,进行防止卡止销96的从支撑筒部97起的脱落。
图26是示出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打开状态的侧面图。图27(b)是示出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打开状态下的后连结装置90的侧面图。如这些图所示,如果上升操作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前端侧,则左右一对卡合体本体91b、91b在凹入部93相对于横向杆部92b而转动同时滑动,搬送装置覆盖件61通过摇动支点上升摇动并打开由横向杆部92b支撑的覆盖侧卡合体91的部位。如果搬送装置覆盖件61成为打开状态,则左右一对卡合体本体91b在前侧的钩部93a卡合至横向杆部92b,进行防止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脱落。
图25是示出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关闭状态的侧面图。图27(a)是示出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关闭状态下的后连结装置90的侧面图。如这些图所示,如果下降操作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前端侧,则左右一对卡合体本体91b、91b在凹入部93相对于横向杆部92b而转动同时滑动,搬送装置覆盖件61通过摇动支点下降摇动并关闭由横向杆部92b支撑的覆盖侧卡合体91的部位。如果搬送装置覆盖件61成为关闭状态,则左右一对卡合体本体91b在后侧的钩部93a卡合至横向杆部92b,进行防止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脱落。
如果上升操作关闭状态的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前端侧而左右一对前连结装置95的卡止销96从支撑筒部97脱落,则沿机体后方向移动操作搬送装置覆盖件61,由此,框架侧支撑体92的横向杆部92b从左右一对卡合体本体91b、91b脱落,解除后连结装置90引起的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针对预处理框架侧的连结。
在打开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情况下,构成为通过使用装备在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内部的左右一对台座杆100、100,从而能够保持搬送装置覆盖件61的打开状态。
左右一对台座杆100、100以上升收纳姿势和下降使用姿势摇动切换自如地枢轴支撑于横梁部件99。如图26所示,在将左右一对台座杆100、100切换成下降使用姿势的情况下,由搬送装置框架51的框架本体51b的弯曲部使形成于框架本体51b的上表面的阶部卡止于台座杆100的顶端部,由此,左右一对台座杆100、100将搬送装置覆盖件61顶起支撑为打开状态。
左右一对台座杆100、100通过由遍及左右一对台座杆100、100的基部连结的连动杆101一体地升降的方式连动。左右一对台座杆100、100由安装于一方的台座杆100的基部的收纳弹簧102摇动施力成上升收纳姿势。
在外侧的搬送装置覆盖件61,具备与内侧的搬送装置覆盖件61所具备的前连结装置95、后连结装置90以及台座杆100相同构成的前连结装置、后连结装置以及台座杆,能够与内侧的搬送装置覆盖件61同样地摇动开闭并且能够保持为上升打开姿势,进而能够脱附。省略外侧的搬送装置覆盖件60的前连结装置、后连结装置以及台座杆的说明。
对供给器6进行说明。
如图1、2、3、4所示,供给器6以比机体后方侧(搬送方向下游侧)位于机体上方侧的后上方倾斜的姿势配备。供给器6配备于行驶机体的横方向上的中央部。供给器6配备成沿机体前后方向通过驾驶舱3的下方的左右一对前侧的支柱框架材料12a、12a之间即行驶变速器15的上方的左右一对前车轮1、1之间。供给器6的前端部支撑于从前轮支撑框架14延伸的支架73,供给器6的中间部支撑于从后侧的支柱框架材料12b延伸的支架74。供给器6的后端部支撑于配置在发动机4的后方而竖立于机体框架5的左右一对支柱75、75。
图3是示出供给器6的横截平面图。如该图和图32、33所示,具备在机体前后方向上长的供给器外壳70和驱动转动自如地设于该供给器外壳70的内部的供给器传送器72而构成。
供给器外壳70具备底板70a和左右一对横向侧板70b、70b和顶板70c,构成为纵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筒状。在供给器外壳70的前端部(搬送起始端侧)的上表面侧设有投入口71(参照图14)。投入口71通过从供给器外壳70向上方向突出的纵板71a形成为朝向预处理框架35的供给器口46d而开口。在供给器外壳70的内部,将搬送引导板70d与底板70a及顶板70c平行或大致平行地设置。
供给器传送器72具备以下而构成:左右一对无端转动体78,其被回绕于经由旋转支轴76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供给器外壳70的搬送起始端部内的左右一对起始端侧轮体76a、76a以及经由输入轴77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供给器外壳70的搬送终止端部内的左右一对终止端侧轮体77a、77a;以及搬送板78a,其在无端转动体78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安装于左右一对无端转动体78、78。
输入轴77经由分开配置于供给器外壳70的两横向外侧的左右一对张力调整体79、79而支撑于供给器外壳70的横向侧板70b。即,左右一对张力调整体79通过遍及张力调整体79和固定于供给器外壳70的支撑体70e而安装的调节螺钉79a旋转操作,从而利用设于张力调整体79的安装螺栓孔的长孔形状的作用滑动调节而沿无端转动体78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输入轴77,进行无端转动体78的张力调节。
供给器传送器72被由输入轴77旋转驱动的左右一对终止端侧轮体77a、77a旋转驱动,将从收割预处理装置B供给至投入口71而进入供给器外壳70的搬送起始端部内的玉米通过供给器传送器72而沿着搬送引导板70d的上表面侧搬送至供给器外壳70的内部,从设于供给器外壳70的后端部(搬送终止端部)的收割物放出口70f向后方向放出。
如图33所示,在供给器6的搬送终止端部的下方,设有排尘风扇装置120。排尘风扇装置120具备风扇外壳121和在风扇外壳121的内部经由旋转支轴122而旋转自如地设置的旋转风扇123。
排尘风扇装置120经由设于风扇外壳121的两横向外侧的安装板124而支撑于左右一对支柱75、75和供给器外壳70。旋转支轴122以行驶机体横向的姿势旋转自如地支撑。
排尘风扇装置120通过由旋转支轴122旋转驱动旋转风扇123,从而将风扇外壳外的空气从设于风扇外壳121的横向侧壁的吸气口吸引至风扇外壳内而产生排尘风,将产生的排尘风从风扇外壳121的送风口121a向后方供给至供给器6的收割物放出口70f,通过排尘风向后方向吹飞并除去从收割物放出口70f放出的玉米中混入的叶屑等的尘埃。
如图32、33所示,将处理装置130连结至供给器6的后部。
图34是示出处理装置130的纵贯侧面图。如该图及图32、33所示,处理装置130具备以下而构成:前端部连结至作为供给器外壳70的后端部位的形成收割物放出口70f的部位70r的处理外壳131、设于位于处理外壳131的内部的供给器6的收割物放出口70f更后方处的一对扫入旋转体132、132、以及配备于一对扫入旋转体132、132的后方的切细处理部135。处理外壳131在供给器6的后端6b(供给器外壳70的后端)进入处理外壳131的内部的状态下连结至供给器外壳70。
因此,处理装置130将通过供给器6而混入玉米并搬送的秆体主要切细处理并向后方放出。
即,由供给器传送器72搬送的玉米针对从收割物放出口70f放出,因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玉米收割时的切秆等而混入玉米并搬送的秆体受到搬送板78a引起的挤出,从收割物放出口70f向后方突出。一对扫入旋转体132、132通过配置于处理外壳131的横向外侧并安装于一对扫入旋转体132、132的旋转支轴133的端部的齿轮连动机构140(参照图31)的作用而被沿逆旋转方向旋转驱动。因此,将从收割物放出口70f向后方突出的秆体通过一对扫入旋转体132、132接收而向后方送出并供给至切细处理部135。
切细处理部135将由扫入旋转体132供给的秆体通过在处理外壳131的内部旋转驱动的旋转刃136和配置于旋转刃136的旋转区域的外侧附近而固定于处理外壳131的内部的固定刃137切细,通过旋转刃136的旋转引起的放出作用,将切细秆体沿着配备于旋转刃136的旋转区域的外周围的放出导向体138而移送至排出口131a并从排出口131a向后方上方向放出。从排出口131a飞散的切细秆体受到位于排出口131a的上方的倾斜导向板139引起的引导而向后方下方向退出。
如图34所示,一对扫入旋转体132、132具备以下而构成:分开并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旋转支轴133的两端部的一对旋转板132a;以及在沿旋转板132a的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并列的状态下遍及一对旋转板132a、132a而安装的多条扫入杆132b。一对扫入旋转体132、132保持一方的扫入旋转体132的扫入杆132b和另一方的扫入旋转体132的扫入杆之间在扫入旋转体132彼此之间相对的相位关系并同时旋转
如图3、31所示,齿轮连动机构140安装于一对扫入旋转体132、132的旋转支轴133的辅助作业者搭乘平台23所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齿轮连动机构140具备以下而构成: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一方的扫入旋转体132的旋转支轴133的齿轮141;以及在与该齿轮141咬合的状态下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另一方的扫入旋转体132的旋转支轴133的齿轮142。
如图34所示,放出导向体138具备以下而构成:构成位于放出导向体138的旋转刃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的上游侧导向部138a;以及构成位于放出导向体138的旋转刃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的下游侧导向部138b。
上游侧导向部138a固定于处理外壳131。构成为,通过将用于将下游侧导向部138b定位于处理外壳131的紧固螺钉138c替换成从设于处理外壳131的多个螺钉孔138d选择的螺钉孔138d,从而能够沿旋转刃旋转方向变更下游侧导向部138b的安装位置。即,构成为,通过下游侧导向部138b的位置变更,从而能够变更排出口131a的大小和切细秆体的排出方向。
在处理外壳131的顶板部,由盖体131b开闭自如地设有用于内部的检查和清扫的作业开口。盖体131b构成为通过针对处理外壳131的脱附而开闭。
如图3、31所示,将处理装置130的处理外壳131的横宽度W1设定成比收容供给器外壳70的供给器传送器72的传送器收容部70g处的横宽度W2更小。即,构成为,齿轮连动机构140相对于收容供给器外壳70的传送器收容部70g处的横向端70T1而引退并位于处理装置130的横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处理外壳131的辅助作业者搭乘平台23所定位的一侧的横向端131T相对于收容供给器外壳70的传送器收容部70g处的辅助作业者搭乘平台23所定位的一侧的横向端70T2而引退并位于处理装置130的横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构成为,齿轮连动机构140遍及全宽度相对于传送器收容部70g的横向端70T1而引退于处理装置130的内侧。将其代替,也可以构成为,齿轮连动机构140的横宽度方向上的仅一部分相对于传送器收容部70g的横向端70T1而引退于处理装置130的内侧。
对残秆处理装置C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残秆处理装置C配备于行驶机体的前车轮1和后车轮2之间的部位即后框架部11b的下方的部位。
图35是示出残秆处理装置C的侧面图。如该图所示,残秆处理装置C具备以下而构成:经由作用左右一对摇动支撑体144、144而支撑于机体框架5的处理外壳145、旋转驱动自如地设于处理外壳145的内部的旋转切碎器146以及旋转自如地设于旋转切碎器146的后方的镇压辊147。处理外壳145具备处理装置机体的功能。
左右一对摇动支撑体144从机体框架侧围绕后述的机体横向的对转轴162的轴芯而上下摇动自如地延伸,以在延伸端部支撑残秆处理装置C的整体的方式连结至处理外壳145。左右一对摇动支撑体144、144具备上下一对摇动支撑臂144a、144b而构成。
残秆处理装置C通过由具备提升缸148a的操作机构148摇动升降操作左右一对摇动支撑体144、144,升降操作于使得镇压辊147接地,旋转切碎器146接近地面的下降作业位置和镇压辊147和旋转切碎器146从地面升高上升的上升作业位置。
如图35所示,操作机构148除了具备提升缸148a之外,还具备以下而构成:经由机体横向的旋转支轴148b而上下摇动自如地支撑于设于后框架部11b的支撑部11e的左右一对提升臂148c、148c;以及在处理外壳145的两横向端侧分别连结至左右一对提升臂148c、148c的一对下提链148d、148d。提升缸148a由液压缸构成。提升缸148a的一端侧连结至从旋转支轴148b一体旋转自如地延伸的操作臂148e。
因此,操作机构148由提升缸148a摇动操作操作臂148e而旋转操作旋转支轴148b,由此,摇动操作左右一对提升臂148c、148c而上提及下提操作处理外壳145,由此,摇动升降操作左右一对摇动支撑体144、144。
传动齿轮外壳180固定到从原动部框架13延伸的支架184。当残秆处理装置C升降操作时,输入轴178围绕相对于作为残秆处理装置C的升降轴芯的对转轴162的轴芯而偏倚的输出轴180b的轴芯而摇动升降,但输出轴180b的摇动升降使得传动带183围绕枢轴支轴185a使张紧臂185抵抗张紧弹簧186摇动而传动带183的张力变化。因此,残秆传动机构177能够进行围绕残秆处理装置C的对转轴162的轴芯的摇动升降。
对回收罐7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回收罐7在位于供给器6的后端部的下侧的状态下配备于供给器6的后方。
回收罐7围绕倾斜轴芯Z摇动自如地支撑于竖立于机体框架5的后端部的支柱150,通过遍及设于回收罐7的横向侧部的缸托架151和设于机体框架5的托架152而安装的倾斜缸153,由此,摇动操作回收姿势和排出姿势。回收罐7如果为回收姿势,则具备收割物接收斜槽7a的开口7b成为沿机体上方向位于供给器6的收割物放出孔70f的下方的姿势。回收罐7如果为排出姿势,则开口7b成为沿机体下方向位于支柱150的后方的姿势。
支柱150和倾斜缸153配备于回收罐7的两横向侧。支柱150通过遍及支柱150的上端部和托架152而安装的倾斜姿势的辅助支柱154而增强。
对传动系进行说明。
图36是传动系统图。如该图所示,构成为通过行驶传动机构160而将发动机4的输出轴4a的驱动力传递至行驶变速器15的输入轴16。行驶传动机构160具备遍及发动机4的输出轴4a和行驶变速器15的输入轴16而回绕的多条传动带160a而构成。行驶变速器15的输入轴16从变速器横向地突出。
构成为,通过对转传动机构161而将发动机4的输出轴4a的驱动力传递至对转轴162,通过连结至对转轴162的一端部的收割传动机构163而将对转轴162的驱动力传递至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输入轴164的一端部,并且构成为,通过连结至对转轴162的一端部的供给器传动机构173而将对转轴162的驱动力传递至供给器6的输入轴77,通过连结至对转轴162的另一端部的残秆传动机构177而将对转轴162的驱动力传递至由残秆处理装置C的旋转切碎机146的旋转支轴构成的输入轴178。
如图1、2所示,对转轴162沿机体横向配备于发动机4的下方。如图35所示,对转轴162配备于后框架部11b的下方的连结框架部11c的后侧。对转传动机构161连结至对转轴162的机体横方向中央部。对转传动机构161具备回绕于发动机4的输出轴4a和对转轴162的多条传动带161a而构成。
如图2所示,构成为将对转轴162配备成相对于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输入轴164而位于机体后方向并且相对于供给器6的输入轴77而位于机体前方向,对转轴162和输入轴164与输入轴77的位置关系在机体上下方向视图中成为对转轴162进入输入轴164与输入轴77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与将对转轴162配备于供给器6的输入轴77的更后方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供给器传动机构173的传动距离相同,同时缩短收割传动机构163的传动距离。
如图1、2所示,构成为将对转轴162与残秆处理装置C同样地配置于前车轮1和后车轮2之间,对转轴162和残秆处理装置C的间隔变小,残秆传动机构177的传动距离变短。
收割传动机构163连结至位于对转轴162的与发动机4定位的一侧相反的机体横向端侧的端部,相对于供给器6而配备于发动机4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
如图12、36所示,收割传动机构163具备以下而构成:传动上游侧的传动机构163a,其具备回绕于对转轴162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支点轴41的端部的中间传动体168的传动链169;传动下游侧的传动机构163b,其具备作为相对旋转自如地设于输入轴164的连动部件的链轮171以及回绕于该链轮171和中间传动体168的传动链170;以及转矩限制器172,其遍及链轮171和输入轴164而设置。如图2所示,中间传动体168配备成相对于对转轴162而位于机体前方侧,并且相对于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输入轴164而位于机体后方侧,进而位于比对转轴162更高的配置高度。
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输入轴164成为收割部36的输入轴。如图12所示,该输入轴164通过连结至转矩限制器172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横供给器传动机构165而与横进给绞龙44的旋转支轴44a连动。输入轴164通过连结至转矩限制器172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搬送传动机构166而与各收割物搬送装置45以及各收割辊63的驱动机构50连动
如图12、24、36所示,横进给驱动机构165具备回绕于输入轴164和横进给绞龙44的旋转支轴44a的传动链165a而构成。
搬送传动机构166具备回绕于输入轴164和针对驱动外壳57的传动轴167的传动链166a而构成。如图12所示,传动轴167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至3个驱动外壳57中的横向端的驱动外壳57的输入轴57a。相邻的一对驱动外壳57的输入轴57a彼此通过连动轴57b连结。因此,输入轴164的驱动力通过搬送传动机构166而传递至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和各收割辊63的驱动机构50
如图31、32、36所示,供给器传动机构173具备以下而构成:上游侧传动机构部173a,其具备回绕于对转轴162和排尘风扇装置120的旋转风扇123的旋转支轴122的传动链174;以及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其具备回绕于旋转风扇123的旋转支轴122和供给器6的输入轴77的传动链175。
因此,对转轴162的驱动力通过供给器传动机构173的上游侧传动机构部173a而传递至排尘风扇装置120的旋转风扇123。
如图2所示,在机体侧面视图中,以旋转风扇123的旋转支轴122位于接近将对转轴162的轴芯和供给器6的输入轴77的轴芯连结的直线L的位置的方式,配备对转轴162、输入轴77和旋转支轴122。输入轴77和旋转支轴122和对转轴162的位置关系构成为在接近一直线状的状态下成为并列位置关系。因此,能够缩短上游侧传动机构部173a以及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的传动距离,使供给器传动机构173成为传动距离短的紧凑的机构。代替构成为旋转风扇123的旋转支轴122位于接近直线L的位置,也可以构成为旋转风扇123的旋转支轴122位于直线L之上。
上游侧传动机构部173a与收割传动机构163同样地连结至位于对转轴162的与发动机4定位的一侧的相反的机体横向端侧的端部,相对于供给器6配备于发动机4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连结至供给器6的输入轴77的辅助作业者搭乘平台23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相对于供给器6配备于辅助作业者搭乘平台23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
如图32、36所示,构成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的传动链175回绕于由扫入旋转体132的旋转支轴133构成的处理装置130的输入轴。传动链176回绕于处理装置130的输入轴(旋转支轴133)和旋转刃136的旋转支轴136a。
因此,旋转风扇123的旋转支轴122的驱动力通过传动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而传递至处理装置130的扫入旋转体132。输入轴(旋转支轴133)的驱动力通过传动链176而传递至旋转刃136。
残秆传动机构177连结至相对于对转传动机构161而位于收割传动机构163及供给器传动机构173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对转轴162的部位。更详细而言,残秆传动机构177连结至收割传动机构163及供给器传动机构173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对转轴162的端部。
如图35、36所示,残秆传动机构177构成为将对转轴162的驱动力输入作为残秆传动机构177的输入轴180a的传动齿轮外壳180的输入轴180a,将该输入轴180a的驱动力经由传动带183而传递至残秆处理装置C的输入轴178
如图37所示,传动齿轮外壳180的输入轴180a构成为经由连结装置181而连结至对转轴162。连结装置181通过相对于对转轴162和输入轴180a而由花键构造卡合及脱离的筒体构成。因此,连结装置181通过成为滑动操作于输入轴180a侧而遍及对转轴162和输入轴180a而外嵌的状态,从而将输入轴180a切换成针对对转轴162的一体旋转自如的连结状态。连结装置181通过成为滑动操作于对转轴162侧而从输入轴180a脱落的状态,从而将输入轴180a切换成针对对转轴162的分离状态。将输入轴180a切换成针对对转轴162的连结状态的连结装置181通过将脱附自如的定位销182安装于连结装置181,从而根据针对传动齿轮外壳180的端面的连结装置181的端面以及针对对转轴162的端面的定位销182来定位于规定的安装位置,维持输入轴180a针对对转轴162的连结状态。
即,在从行驶机体卸下残秆处理装置C的情况下,从对转轴162脱离残秆传动机构177的输入轴180a,由此,能够将残秆传动机构177遍及整体而从行驶机体卸下。
传动齿轮外壳180具备: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输入轴180a的输入侧齿轮180c、以及在咬合于输入侧齿轮180c的状态下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输出轴180b的输出侧齿轮180d。因此,传动齿轮外壳180将通过输入轴180a从对转轴162输入的驱动力变换成旋转方向为逆旋转方向的驱动力而从输出轴180b传递至残秆处理装置C。
将发动机4的输出轴4a从发动机4沿机体横向内侧方向突出设置,将行驶传动机构160和对转传动机构161配备成位于供给器6的下方。
收割传动机构163以及供给器传动机构173中的上游侧传动机构部173a配备成相对于供给器6而位于发动机4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行驶机体横向侧方。供给器传动机构173中的下游侧传动机构部173b配备成相对于供给器6而位于辅助作业者搭乘平台23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
如图12所示,作为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输入轴164的收割部36的输入轴164沿机体横向配置于收割部框架42的背后。更详细而言,输入轴164沿着上横向框架39配备于上横向框架39的后方。输入轴164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连结框架37a。更详细而言,输入轴164在将连结框架37a沿机体横方向贯通的状态下支撑于连结框架37a。将构成收割传动机构163的传动下游侧的传动机构163b配置于从连结框架37a向横向外侧突出的收割部框架42的横向侧部42a的后方,使传动下游侧的传动机构163b与输入轴164中的向连结框架37a的横向外侧突出的端部164a连动,使转矩限制器172位于收割部框架42的横向侧部42a的背后所定位的位置即由收割部框架42的横向侧部42a和作为送出部框架的连结框架37a包围的位置。
如图12、38所示,转矩限制器172配置于相对于链轮171的轮体部171b而连结框架37a定位的一侧。转矩限制器172具备以下而构成:遍及链轮171的凸起部171a和输入轴164的端部164a而设置的离合器190、在相对于链轮171而连结框架37a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位置外嵌于输入轴164的转矩设定弹簧191、以及螺合于输入轴164的端部的转矩调节螺钉192。
离合器190具备以下而构成: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链轮171的凸起部171a的传动侧离合器体190a、以及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输入轴164的被动侧离合器体190b。离合器190构成为通过链轮171针对输入轴164的滑动而设于传动侧离合器体190a的离合器爪和设于被动侧离合器体190b的离合器爪以卡合脱落的方式咬合。
即,转矩限制器172在收割部36的驱动所需的传动转矩为基于转矩设定弹簧191的设定转矩以下的情况下,维持离合器190通过基于转矩设定弹簧191的进入施力而进入的状态,允许由传动机构163b向输入轴164的传动。转矩限制器172在收割部36的驱动所需的传动转矩超过基于转矩设定弹簧191的设定转矩的情况下,离合器190为了驱动负荷而抵抗基于转矩设定弹簧191的进入施力并自然地切换成切断状态,断绝从传动机构163b向输入轴164的传动。
转矩限制器172通过转矩调节螺钉192的旋转操作而变更调节弹簧接收体193的安装位置,由此,以离合器190切换成切断状态时的驱动负荷增减的方式变更由转矩设定弹簧191设定的设定转矩。
构成转矩限制器172的离合器190构成为,配备于相对于构成链轮171的轮体部171b而连结框架37a定位的一侧,具备轮体部171b防止针对离合器190的茎秆的进入的保护功能。
[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实施例]
(1)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而构成3个收割装置43的示例,但不限定于此。将其代替,也可以具备比6个更少的数目或更多的数目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而实施。另外,也可以具备比3个更少的数目或更多的数目的收割装置43而实施。
(2)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构成为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无端转动体55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在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彼此之间交叉的示例,但也可以构成为以下而实施:较宽地设定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彼此的间隔,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5、45的无端转动体55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6在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彼此之间不交叉。
(3)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自动式地构成将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通过弹簧87而向张紧侧自动地移动操作的张力施加装置88的示例,但也可以手动式地构成并实施通过利用人为操作自如的螺钉机构移动操作可动侧支撑部件84从而将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2向张紧侧移动操作的张力施加装置。
(4)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在导向装置83A具备内周形状为圆形的导向部件83b、在导向装置83B具备内周形状为矩形的导向部件83c的示例,但也可以在导向装置83B也具备内周形状为圆形的导向部件而实施。
(5)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残秆处理装置C的示例,但也可以在收割预处理装置B(收割部36)设置将植立状态的茎秆在植株基部切断的切断装置而实施。
(6)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回收罐7的示例,但也可以具备处理来自供给器6的玉米的脱谷装置或脱皮装置而实施。
(7)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前车轮1和后车轮2作为行驶装置的示例,但具备履带行驶装置作为行驶装置而实施。
(8)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将收割部36的输入轴164贯通设置于送出部框架(连结框架37a)的示例,但也可以采用配置于送出部框架的上方,且支撑于从送出部框架延伸的支撑部的构成而实施。
(9)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一对连结部件34的示例,但也可以具备仅一个或3个以上连结部件34而实施。
(10)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将连结部件34彼此的间隔D1和连结部件34与横纵壁板46b的间隔D2相等地设定的示例,但也可以采用连结部件34彼此的间隔D1和连结部件34与横纵壁板46b的间隔D2不同的配置构成而实施。
(11)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连结部件34相对于连结框架37a而并列成一直线状的示例,但也可以采用连结部件34和连结框架37a在机体横方向上位置偏移的配置构成而实施。
(12)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上横向框架39的实施例,但也可以构成为省略上横向框架39而通过后纵壁板46a发挥连结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7a、37a的前端侧上部的强度。
(13)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托架47a从连结部51a延伸的构成,但也可以构成为以下而实施:在连结部51a设置切开口,托架47a从支撑框架47通过连结部51a的切开口而向后方向延伸。
(14)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在农场以植立状态剩余玉米植物体的茎秆而收割玉米的构成的示例,但也可以构成为以下而实施:割取茎秆,从割取的茎秆收割玉米。
(第二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39~图54,同时说明基于第2实施例(以下,简称为"实施例")的收割机。在该实施例中,将玉米收割机作为收割机的一例而示出。不过,也能够取代以玉米作为收割对象的收割预处理装置而利用以稻、麦等各种作物部作为收割对象的具备收割预处理装置的收割机。
图39是示出玉米收割机的整体的侧面图。图40是示出收割机的整体的平面图。如图39、图40所示,该收割机具备以下而构成:行驶机体,其具有左右一对前车轮301、301、左右一对后车轮302、302、位于机体前部的驾驶舱303、位于驾驶舱303的后方的原动部A,构成为利用设于原动部A的发动机304驱动前车轮301而行驶,并且构成为利用动力转向装置对后车轮302进行操纵方向操作;收割预处理装置B,其连结至该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305的前部;供给器306,其从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后部遍及行驶机体的上方而设置;回收罐307,其配备于机体框架305的后部;以及残秆处理装置D,其配备于行驶机体的前后轮间。
该收割机通过左右一对液压缸308的围绕升降轴芯P上下摇动操作收割预处理装置B,成为前端部位于地面的上方附近的下降作业姿势而使行驶机体行驶,由此,进行玉米的收割作业。即,由收割预处理装置B将植立在农场的玉米植物体中的种子连成棒状成为一串的部位的玉米收割,通过供给器306将收割的玉米搬送至行驶机体侧,供给器306将从搬送终止端部吐出的玉米回收至回收罐307而储存,进行基于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玉米的收割而通过残秆处理装置D破碎处理剩余在农场的茎秆。
对行驶机体进行说明。
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305具备以下而构成:左右一对机体前后方向的主框架305a、305a;连结至左右一对主框架305a、305a的前部的驾驶部框架305b;连结至左右一对主框架305a、305a的中间部的原动部框架305c;以及连结至左右一对主框架305a、305a的后部的罐框架305d。
驾驶舱303在前表面具备前玻璃321,在侧部具备开闭自如的门322。如图40所示,在驾驶舱303的门322的外方设有主阶梯326。在该主阶梯326的外端位置,具备以前后方向姿势的摇动支轴为中心而摇动自如地具备辅助阶梯327。在驾驶舱303的左横向侧,设有乘降用的舵324。
舵324以机体上下方向的姿势变更轴323为中心而姿势变更自如地支撑于驾驶部框架305b。舵324具有在夹在两侧的侧板的位置台阶状地具备多个阶梯的一般的构造。舵324构成为自如地姿势变更于向驾驶舱303的横向外侧的突出的使用姿势、沿着行驶机体的前后方向的收纳姿势以及成为这些的中间的中间姿势。
对收割预处理装置B进行说明。
如图39、图40、图41所示,收割预处理装置B具备以下而构成:预处理框架F,其从设于机体框架305的支撑框架部305e围绕升降轴芯P而向前方上下摇动自如地延伸;3列收割搬送路径(相对于搬送路径)358,其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形成于预处理框架F的前部;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其以各一个位于各收割搬送路径358的两横向侧的方式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设置;以及6个收割辊332,其以各一个位于各收割搬送路径358的两横向侧的方式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设置,从3条种植条的玉米植物体收割玉米而供给至供给器306。
即,收割预处理装置B将植立于农场的玉米植物体导入3个收割搬送路径358,通过夹着收割搬送路径358而定位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以及一对收割辊332、332而从各收割搬送路径358导入的玉米植物体收割玉米,将来自3个收割搬送路径358的玉米通过横进给绞龙335的左右的螺旋叶片335A、335A而沿着横进给板壁346(参照图42)横进给,将通过该横进给而到达供给器306的前方的玉米通过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横进给绞龙335的中间部的板状的扫送体335B而从设于横进给板壁346的送出口346a(参照图50)向后方送出而送入供给器306的投入口306a(参照图42)。如图42及50所示,横进给板壁346具备位于横进给绞龙335的后侧并且具备送出口346a的后板壁部(后纵壁板)346b和位于横进给绞龙335的下方的底板壁部(横进给平台)346c而构成。
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中的各个具备以下而构成: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其位于收割搬送路径358的起始端部;终止端侧旋转轮体353,其位于收割搬送路径358的终止端部;导向轮体354,其位于收割搬送路径358的途中;以及无端转动体355,其由回绕于这些轮体352、353、354的无端卡止搬送链构成。
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无端转动体355通过将来自发动机304的驱动力传递至支撑终止端侧旋转轮体353的驱动外壳357而驱动终止端侧旋转轮体353从而被旋转驱动。即,无端转动体355以位于收割搬送路径358的部位向机体后方侧移动、位于返回路径359的部位向机体前方侧移动的方式被终止端侧旋转轮体353旋转驱动
各收割辊332配备于无端转动体355的位于收割搬送路径358的部位的下方。各收割辊332从驱动外壳357向机体前方侧驱动旋转自如地延伸,被来自发动机304的传递至驱动外壳357的驱动力旋转驱动。
如图42、图43所示,将来自发动机304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外壳357及横进给绞龙335的传动机构G构成为,具备中继链轮400,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将预处理框架F的基部转动自如地连结至支撑框架部305e的连结轴341,传递来自发动机304的驱动力,通过传动链401将该中继链轮400的驱动力传递至机体横向的预处理输入轴402,将预处理输入轴402的驱动力通过回绕于传动链401所连结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传动链403而传递至横进给绞龙335的驱动链轮404以及驱动外壳357的输入链轮405。如图41所示,驱动外壳357的输入链轮405连结至3个驱动外壳357中的一个驱动外壳357的输入轴357a,相邻的一对驱动外壳357、357的输入轴357a彼此通过连结轴357b而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能够针对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进行发动机驱动力的传递。
即,如果将玉米植物体导入收割搬送路径358,则在收割搬送路径358的两横向侧转动的一对收割辊332通过在周面一体旋转自如地具备的收割叶片体而使拉力向下方继续地作用于茎秆,使从茎秆延伸的串状的玉米接触位于收割搬送路径358的分离板351(参照图41)的上表面,使该玉米通过分离板351的后上方倾斜而以向上方撕碎的形态从茎秆分离。在收割搬送路径358的两横向侧转动的一对无端转动体355、355将从茎秆分离的玉米通过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6而向后方卡止搬送并送入横进给绞龙335。
如图41所示,遍及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中的无端转动体355的返回路径359在相对的状态下沿机体横方向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的搬送起始端侧彼此而设置单一的张力调整装置380,构成为通过该张力调整装置380而进行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的无端转动体355的张力调整。
图44是示出张力调整装置380的平面图。图45是图44的XLV-XLV截面向视图。图46是图44的XLVI-XLVI截面向视图。如图44、图45、图46所示,张力调整装置380具备以下而构成:带板形状的天平支撑体381,其将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经由支轴352a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作为可动侧支撑部件的框架侧支撑体384,其将天平支撑体381经由支轴381a而摇动自如地支撑;固定侧支撑部件382,其将框架侧支撑体384经由左右一对移动导向装置(导向装置)383A、383B而支撑;以及作为张力施加装置的张力施加机构385,其遍及固定侧支撑部件382和框架侧支撑体384而设置。从固定侧支撑部件382向机体下方向延伸的接地体309在从行驶机体卸下收割前处理装置B时,在接地板309a与地面接地而接地支撑收割前处理装置B。
天平支撑体381构成为,具备将机体上下方向的筒体安装并设置于相对于支轴381a而分别位于两端侧的一对位置的一对凸起部381b,在一方的凸起部381b经由支轴352a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在另一方的凸起部381b经由支轴352a而旋转自如地支撑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天平支撑体381在并列成一直线状或大致一直线状的状态下配备:作为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连结的连结点的支轴352a的轴芯352b、作为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连结的连结点的支轴352a的轴芯352b、以及作为框架侧支撑体384的连结的连结点的支轴381a的轴芯381c。
图48是示出框架侧支撑体384的平面图。如图44、图45、图46、图48所示,框架侧支撑体384构成为,具备将机体上下方向筒体安装并设置于机体前方侧的机体横方向中间部处的突起部384b,在该突起部384b经由支轴381a而摇动自如地支撑天平支撑体381。在框架侧支撑体384的天平支撑体381连结的部位的下表面侧,设有左右一对增强肋384c、384c。各增强肋384c的一端侧连结至突起部384b。
在框架侧支撑体384设有在机体前方向端面的部位构成的左右一对接收部384d、384d,具备该左右一对接收部384d、384d和天平支撑体381的前述左右一对凸起部381b、381b而构成停止装置ST,构成为通过该停止装置ST而限制天平支撑体381的针对框架侧支撑体384的摇动角。
图49是示出停止装置ST的作用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停止装置ST伴随着天平支撑体381相对于框架侧支撑体384而向一方进行摇动,一方的接收部384d接收作用于从一方的凸起部381b的天平支撑体381向下方突出的位置,将天平支撑体381的摇动角限制为不产生一方的无端转动体355的针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的脱离。未图示,但停止装置ST伴随着天平支撑体381相对于框架侧支撑体384而向另一方进行摇动,另一方的接收部384d接收作用于从另一方的凸起部381b的天平支撑体381向下方突出的位置,将天平支撑体381的摇动角限制为不产生另一方的无端转动体355的针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的脱离。
如图44、图48所示,构成为,使框架侧支撑体384的天平支撑体381定位的一侧的形状为天平支撑体381摇动自如地连结的部位(具备突起部384b的部位)384e相对于具备前述一对接收部384d、384d的部位384f而向天平支撑体381定位的一侧突出的形状,具备框架侧支撑体384的接收部384d的部位384f和天平支撑体381不怎么沿机体上下方向重合的状态下能够连结框架侧支撑体384和天平支撑体381。
如图44、图48所示,使框架侧支撑体384的平面视图中的形状为如下形状:机体横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横向侧缘384g沿着作为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无端转动体355的搬送路径的收割搬送路径358、机体横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横向侧缘384g沿着作为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无端转动体355的搬送路径的收割搬送路径358。
即,构成为由框架侧支撑体384将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无端转动体355的收割搬送路径侧部分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无端转动体355的收割搬送路径侧部分之间覆盖。
固定侧支撑部件382遍及构成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搬送装置框架350和构成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搬送装置框架350而固定,经由搬送装置框架350而固定于预处理框架F。
如图44、图47所示,一对移动导向装置383A、383B沿与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352并列的方向相同的机体横方向并列而配备,以沿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框架侧支撑体384的机体横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移动量不使较大地不同的振荡在框架侧支撑体384产生的方式移动引导框架侧支撑体384。
一对移动导向装置383A、383B分别具备以下而构成:后端侧固定于固定侧支撑部件382的导轨383a和以导轨383a滑动自如地内嵌的方式构成而固定于框架侧支撑体384的导向部件383b、383c。各移动导向装置383A、383B的导轨383a连结至设于固定侧支撑部件382的下表面侧的前后一对纵片部382a、382b。各移动导向装置383A、383B的导向部件383b、383c连结至设于框架侧支撑体384的下表面侧的前后一对纵板部384a、384a。
如图47所示,一对移动导向装置383A、383B的导轨383a由外周形状成为圆形的方式形成的棒状部件构成。一方的移动导向装置383A的导向部件383b由内周形状成为圆形的方式形成的筒体构成,另一方的移动导向装置383B的导向部件383c由内周形状成为矩形的方式形成的筒体构成。内周形状成为矩形的导向部件383c由固定于框架侧支撑体384的下表面侧的平板和固定于框架侧支撑体384的下表面侧的横截面形状为U字形的金属板部件构成。
因此,一对移动导向装置383A、383B通过一方的移动导向装置383B的导轨383a和导向部件383c的圆形外周和矩形内周的卡合,从而顺利地移动引导框架侧支撑体384而在一对移动导向装置383A、383B任一者中都不发生导轨383a和导向部件383b、383c的不良。
张力施加机构385以在一对移动导向装置383A、383B之间将操作力施加至框架侧支撑体384、防止移动导向装置383A、383B的不良发生同时移动操作框架侧支撑体384的方式配置在一对移动导向装置383A、383B之间。
张力施加机构385具备前端部固定于框架侧支撑体384的下表面侧的机体前后方向的操作杆386和外嵌于操作杆386的后端侧的弹簧387而构成。
操作杆386的前端部通过一对锁定螺母386a、386a而固定于框架侧支撑体384的后侧的纵板部384a,操作杆386的后端侧经由筒形的弹簧接收体386b而滑动自如地支撑于设于固定侧支撑部件382的前侧的纵片部382a的支撑孔,滑动自如地支撑于设于固定侧支撑部件382的后侧的纵片部382b的支撑孔。弹簧387配置在固定侧支撑部件382的后侧的纵片部382b和外嵌于操作杆386的弹簧接收体386b之间而外嵌于操作杆386,通过使纵片部382b为反力部件而按压作用于弹簧接收体386b从而向机体前方侧对操作杆386滑动施力。
因此,张力施加机构385通过弹簧387经由操作杆386而对框架侧支撑体384移动施力,从而将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352一体地向张力施加侧移动施力。
因此,张力调整装置380通过利用张力施加机构385的弹簧387对框架侧支撑体384的移动施力将天平支撑体381向机体前方侧移动施力并将一对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352向无端转动体355的张紧侧移动施力,从而将张力自动地施加至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的无端转动体355。
另外,张力调整装置380当在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无端转动体355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无端转动体355产生张力差时,通过张力差使天平支撑体381摇动而使高张力侧的无端转动体355回绕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向松弛侧(后方侧)移动,使低张力侧的无端转动体355回绕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向张紧侧(前方侧)移动而消除或减少张力差。
以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返回路径359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6所通过的部位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返回路径359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6所通过的部位交叉的方式将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彼此之间设定为小间隔。即使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返回路径359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6所通过的部位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返回路径359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6所通过的部位交叉,由于以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6和另一方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6在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彼此之间交易地移动的方式配备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6,因而不发生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6彼此的接触,能够无故障地进行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的无端转动体355的驱动。
由此,使无端转动体355的返回路径359相对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彼此的间隔为小间隔,在收割预处理装置B中能够扩大由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的无端转动体355的收割搬送路径358的起始端部彼此形成的茎秆导入口345a(参照图41)的开口。
对预处理框架F进行说明。
图50是示出预处理框架F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预处理框架F具备以下而构成:左右一对纵板状的连结框架312、312,其在后端部具备转动自如地连结至机体框架305的支撑框架部305e的连结轴341;上下一对机体横向的横向框架313、314,其连结至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12、312的前端部;左右一对纵板状的横壁框架(横纵壁板)315、315,其后端侧分别连结至横向框架313、314的两横向端部;机器横向的支撑框架316,其遍及左右一对横壁框架315、315的前端部而连结,支撑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机构345的搬送装置框架350;以及左右一对纵板状的增强框架317、317,其作为连结下侧的横向框架314和支撑框架316的中间部彼此的连结部件而增强支撑框架316。在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12、312,设有轻量化用的贯通孔312a。在左右一对连结框架312、312及一方的横壁框架315,设有预处理输入轴402插通的轴孔320。在左右一对横壁框架315、315,设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横进给绞龙335的绞龙支撑孔318。在一方的横壁框架315,设有传动至驱动外壳357的传动孔319。遍及左右一对横壁框架315、315以及上下一对横向框架313、314而连结横进给板壁346。
将左右一对横壁框架315、315连结至横向框架313、314,并且分割自如地构成:构成具备绞龙支撑孔318的后侧横壁框架部的分割横壁框架315a和构成支撑框架316所连结的前侧横壁框架部的分割横壁框架315b,构成为通过设于支撑框架316的连结托架316a(参照图51)而将支撑框架316脱附自如地连结至左右一对增强框架317、317,将预处理框架F构成为能够分离成连结至机体框架305的方式构成并且支撑横进给绞龙335的方式构成的后侧框架部和支撑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方式构成的前侧框架部。
图51是示出分离状态下的预处理框架F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预处理框架F通过解除左右一对横壁框架315、315的2个分割横壁框架315a、315b的连结螺栓引起的连结,解除支撑框架316的连结托架316a和增强框架317的连结螺栓引起的连结,从而分离成具备连结轴341和横进给绞龙335的后侧框架部和具备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的前侧框架部。
对将具备横进给绞龙335的驱动链轮404及驱动外壳357的输入链轮405的传动部的横向外侧覆盖的开闭自如的传动部覆盖件390(参照图39)进行说明。
图52是示出传动部覆盖件390的纵贯后视图。如该图所示,传动部覆盖件390构成为通过设于传动部覆盖件390的上部的锁定机构391和设于传动部覆盖件390的下部的卡止机构395而脱附自如地安装于横壁框架315的后侧的分割横壁框架315a。
卡止机构395具备固定于设于传动部覆盖件390的内表面侧的支撑部390a的钩体396和以位于钩体396的顶端部的钩部397卡合脱落的方式构成而设于分割横壁框架315a的卡止部398而构成。
使卡合脱落于分割横壁框架315a的卡止部398的钩部397所具备的凹入部397a的形状为入口和内部之间变细的缩放形状,使钩部397的凹入部397a背后的形状为卡合脱落台阶部397b和锁定台阶部397c高度不同地并列的台阶形状。
图53是示出钩体396处于卡合脱落过程的状态的卡止机构395的纵截面图。如该图所示,通过使钩体396以位于比基端侧更低的位置的方式为相对于分割横壁框架315a而倾斜的姿势,使得钩部397在卡合脱落台阶部397b的部位通过卡止部398的贯通孔398a,能够使钩体396相对于卡止部398而卡合脱落。
图54是示出钩体396卡合的状态的卡止机构395的纵截面图。如该图所示,在钩体396卡合于卡止部398的状态下,钩部397在凹入部397a的入口和内部之间的较细处沿机体内外方向夹着分割横壁框架315a,能够抑制传动部覆盖件390的机体横方向上的振荡,钩部397的锁定台阶部397c进入卡止部398的贯通孔398a,锁定台阶部397c和凹入部397a底部的间隔的大小与贯通孔398a的大小之差不怎么大,因此,能够抑制传动部覆盖件390的机体上下方向上的振荡。
锁定机构具备从分割横壁框架315a向横向外方向突出设置的杆构成的保持件392和设于传动部覆盖件390的锁定机构本体393而构成。锁定机构本体393具备以下而构成:固定于传动部覆盖件390的基部393a、形成为卡合脱落于保持件392的延伸端部的钩形状而摇动自如地支撑于基部393a的卡止体393b、以及以从传动部覆盖件390的外表面侧摇动操作的方式配备于基部393a的手柄393c。手柄393c以通过摇动操作而摇动操作卡止体393b并相对于保持件392卡合脱落的方式与卡止体393b连动。手柄393c能够作为用于将传动部覆盖件390相对于分割横壁框架315a而脱附操作的把手而使用。
对供给器306进行说明。
如图42所示,供给器306遍及前端侧的驱动链轮376和后端侧的从动链轮(未图示)而回绕供给链372,在该供给链372以设定间隔具备多个搬送板373,将这些内置于供给器外壳370而构成。
如图39所示,供给器306具备设于供给器外壳370的搬送终止端部的下侧的送风装置E。送风装置E具备旋转驱动自如地设于风扇外壳378的内部的多个送风翼体(未图示),通过送风翼体的旋转,从风扇外壳378的侧面吸引风扇外壳378的外部的空气而使分选风产生,将产生的分选风从风扇外壳378的送风口送出。从送风装置E送出的分选风从内侧向外侧脱出供给器306的吐出口306b,利用风压将从供给器306的吐出口306b混入玉米而吐出的叶的一部分和秆体的一部分等的尘埃吹飞而分选玉米。
从供给器306的搬送终止端部起,引导管360向回收罐307的上方延伸。引导管360构成为纵截面形状成为向下开口的槽形的管状,将从供给器306的吐出口306b吐出的尘埃流动引导至来自送风装置E的分选风以及延伸端部,从位于延伸端部的机体横向外方向的开口361排出至机体横向外侧。
对回收罐307进行说明。
如图39所示,回收罐307具备位于供给器306的吐出口306b的后方的机体上方向开口307a,回收并储存从供给器306吐出而落下至机体上方向开口307a的玉米。回收罐307围绕机体横向的倾斜轴芯Q转动自如地支撑于从机体框架305向上方向突出设置的支撑构造体310。回收罐307通过位于两横向侧的倾斜缸310a而围绕倾斜轴芯Q转动操作,切换机体上方向开口307a位于引导管360的下方的储存姿势和切换机体上方向开口307a向下地成为机体后方侧的排出姿势。引导管360构成为在回收罐307切换操作储存姿势和排出姿势时,与回收罐307的转动连动而相对于相对于供给器306上升摇动操作并转动的回收罐307而上升退避。
[实施例2的其他实施例]
(1)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在张力调整装置380具备天平支撑体381的示例,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张力调整装置380不具备天平支撑体381而天平支撑体381和张力调整装置380分别作用于无端转动体355而实施。
(2)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张力调整装置380,示出了采用构成为通过弹簧387而自动地进行张力施加的装置的示例,但也可以采用构成为通过人为操作自如的螺钉机构等而人为地进行张力施加的装置而实施。
(3)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构成为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的无端转动体355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6在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彼此之间交叉的示例,但也可以构成为以下而实施:较宽地设定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彼此的间隔,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345的无端转动体355的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6在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彼此之间不交叉。
(4)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在一方的移动导向装置383A具备内周形状为圆形的导向部件383b、在另一方的移动导向装置383B具备内周形状为矩形的导向部件383c的示例,但也可以在一对移动导向装置383A、383B都具备内周形状为圆形的导向部件而实施。
(5)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残秆处理装置C的示例,但也可以在收割预处理装置B设置将植立状态的茎秆在植株基部切断的切断装置而实施。
(6)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回收罐307的示例,但也可以具备处理来自供给器306的玉米的脱谷装置或脱皮装置而实施。
(7)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6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而构成3条割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B的示例,但也可以具备比6个更少的数目或更多的数目的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5而构成收割预处理装置B而实施。
(8)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前车轮301和后车轮302作为行驶装置的示例,但具备履带行驶装置作为行驶装置而实施。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也能够取代以玉米作为收割对象的收割预处理装置而利用以稻、麦等各种作物部作为收割对象的具备收割预处理装置的收割机。
附图标记说明
6供给器;8液压缸;35预处理框架;36收割部;37送出部;37a送出部框架(连结框架);38横向框架;39上横向框架;42收割部框架;42a横向一侧部;43收割装置;44横进给绞龙;45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46a后纵闭板;46b横纵壁板;46c横进给平台;47支撑框架;47a托架;51搬送装置框架;51a连结部;52起始端侧旋转轮体;55无端转动体;56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57驱动外壳;57b连动轴;58搬送路径;59返回路径;63收割辊;82固定侧支撑部件;83A导向装置;83B导向装置;83a导轨;83b导向部件;83c导向部件;84可动侧支撑部件;84b横向侧缘;84c横向侧缘;85张力施加装置;87弹簧;105接地台座;163b传动机构;164输入轴;164a输入轴的端部;166搬送传动机构;170传动链;171连动部件(链轮);172转矩限制器;190离合器;191转矩设定弹簧;192转矩调节螺钉;200缸支撑部;204台座支撑部;306供给器;308液压缸;312连结框架;314横向框架;315横纵壁板;316支撑框架;317连结部件;335横进给绞龙;345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346b后纵壁板;346c横进给平台;350搬送装置框架;352起始端侧旋转轮体;352b连结点;355无端转动体;356收割物卡止搬送突起部;358搬送路径;359返回路径;380张力调整装置;381天平支撑体;381b凸起部;381c连结点;382固定侧支撑部件;383A移动导向装置;383B移动导向装置;383a导轨;383b导向件;383c导向件;384框架侧支撑体(可动侧支撑部件);384d接收部;384e部位;384f部位;384g横向侧缘;385张力施加机构(张力施加装置);387弹簧;B收割预处理装置;D1连结部件彼此的间隔;D2连结部件和横纵壁板的间隔;F预处理框架;ST停止装置。

Claims (4)

1.一种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其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设有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该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利用无端转动体向机体后方向卡止搬送收割物,该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可动侧支撑部件,其对在所述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中的所述无端转动体的返回路径相对的状态下沿机体横方向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中的一方的所述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起始端侧所回绕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以及另一方的所述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起始端侧所回绕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进行支撑;
固定侧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可动侧支撑部件,使其移动自如;
张力施加装置,其遍及所述可动侧支撑部件和所述固定侧支撑部件设置,在由所述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对所述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所述无端转动体施加张力的方向上对所述可动侧支撑部件进行操作以使其相对于所述固定侧支撑部件移动。
2.一种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具备:收割部,其具有沿机体横方向并列的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以及支撑所述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收割部框架,在机体横方向上的多个部位收割收割物;送出部,其具有连结在所述收割部框架的后部的送出部框架,将由所述收割部收割的收割物送出至供给器;
所述收割部框架与所述送出部框架在所述收割部框架的横向一侧部从所述送出部框架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下连结,
该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
使所述收割部的输入轴在所述收割部框架的背后沿机体横向配置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所述送出部框架,
在从所述送出部框架向横向外侧突出的所述收割部框架的横向一侧部的后方,向所述收割部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以与位于所述输入轴中的所述送出部框架的横向外侧的端部连动的状态设置,
在所述传动机构所具备的连动部件与所述输入轴的端部之间以使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输入轴连动的方式设有转矩限制器。
3.一种玉米收割机的收割预处理装置,具备:预处理框架,其摇动升降操作自如地连结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多个收割装置,其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支撑于所述预处理框架,并收割玉米;横进给绞龙,其在所述多个收割装置的后方支撑于所述预处理框架,将来自所述多个收割装置的玉米沿着横进给平台横进给;该玉米收割机的收割预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以下而构成所述预处理框架:
左右一对纵板状的连结框架,其后端部转动自如地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
机器横向的横向框架,其连结在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框架的前端侧下部并且两横向端从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框架向横向外侧突出;
连结部件,其从所述横向框架向机体前方向延伸,延伸端部在与对所述多个收割装置进行支撑的机体横向的支撑框架连结的状态下位于所述横进给平台的下方。
4.一种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其沿机体横方向并列地设有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该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利用无端转动体向机体后方向卡止搬送收割物,该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
设有张力调整装置,其将张力施加于在所述多个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中的所述无端转动体的返回路径相对的状态下沿机体横方向相邻的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所述无端转动体,
具备:天平支撑体,其旋转自如地连结对所述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中的一方的所述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起始端侧进行支撑的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和对另一方的所述无端转动体的搬送起始端侧进行支撑的另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框架侧支撑体,其在所述天平支撑体摇动自如地连结的状态下支撑于所述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的框架侧,
所述天平支撑体相对于所述框架侧支撑体摇动,所述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和所述另一方的起始端侧旋转轮体中的一方向无端转动体张紧方向摇动,另一方向无端转动体松弛方向摇动,由此,进行所述一对收割物卡止搬送装置中的无端转动体的张力调节。
CN201710417142.1A 2011-12-16 2012-12-10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Active CN1072582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6461A JP2013126386A (ja) 2011-12-16 2011-12-16 収穫機用の収穫前処理装置
JP2011-276461 2011-12-16
JP2011276463A JP2013126388A (ja) 2011-12-16 2011-12-16 収穫機用の収穫前処理装置
JP2011-276464 2011-12-16
JP2011-276463 2011-12-16
JP2011276464A JP2013126389A (ja) 2011-12-16 2011-12-16 とうもろこし収穫機の収穫前処理装置
JP2012108710A JP5864353B2 (ja) 2012-05-10 2012-05-10 収穫機用の収穫前処理装置
JP2012-108710 2012-05-10
CN201280062094.4A CN103987248B (zh) 2011-12-16 2012-12-10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2094.4A Division CN103987248B (zh) 2011-12-16 2012-12-10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58218A true CN107258218A (zh) 2017-10-20
CN107258218B CN107258218B (zh) 2018-10-12

Family

ID=4861252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17141.7A Active CN107258217B (zh) 2011-12-16 2012-12-10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CN201710417142.1A Active CN107258218B (zh) 2011-12-16 2012-12-10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CN201280062094.4A Active CN103987248B (zh) 2011-12-16 2012-12-10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17141.7A Active CN107258217B (zh) 2011-12-16 2012-12-10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2094.4A Active CN103987248B (zh) 2011-12-16 2012-12-10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107258217B (zh)
WO (1) WO20130890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6107B (zh) * 2014-08-29 2016-08-31 沈阳远大科技园有限公司 高适应性玉米割台及其使用方法
JP2016116475A (ja) * 2014-12-19 2016-06-3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DE102015116370A1 (de) * 2015-09-28 2017-03-30 Carl Geringhoff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r Ernte von stängeligem Halmgut
CN106068933A (zh) * 2016-08-13 2016-11-09 辽宁宁越农机装备有限公司 离合式玉米收获机割台
JP6715744B2 (ja) * 2016-10-25 2020-07-01 株式会社クボタ 収穫機
CN110754205B (zh) * 2018-07-26 2023-03-24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谷杆搬送装置
CN109644685B (zh) * 2019-02-12 2023-12-01 甘肃农业大学 一种幅宽可调式搂草机
US11452252B2 (en) 2020-01-16 2022-09-27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Torque damper for agricultural harvester header
CN111587657A (zh) * 2020-06-19 2020-08-28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汉麻联合收获机的切割导向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6256A (en) * 1983-09-09 1986-01-28 Piper Industries, Inc. Safety interlock mechanism for corn head assembly
US5117618A (en) * 1991-03-06 1992-06-02 Ford New Holland, Inc. Gathering chain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forage harvester row crop attachments
JP2004261093A (ja) * 2003-03-03 2004-09-24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1341820A (zh) * 2007-07-10 2009-01-14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1530036A (zh) * 2009-04-15 2009-09-16 程辉 一种自走式玉米收割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13542A1 (de) * 1982-04-10 1983-10-20 Klemens 4730 Ahlen Kalverkamp Verfahren und geraet zum ernten von mais oder anderen koernerfruechten
JPS61128931U (zh) * 1985-01-31 1986-08-13
JPH0516901Y2 (zh) * 1986-12-23 1993-05-07
SU1748716A1 (ru) * 1990-10-19 1992-07-23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Херсонский комбайновый завод им.Г.И.Петровского" Механизм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 рассто ний между початкоотдел ющими аппаратами кукурузоуборочной машины
JP3405314B2 (ja) * 1992-12-02 2003-05-1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JP3398991B2 (ja) * 1992-12-02 2003-04-2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刈取装置
JPH11243751A (ja) * 1998-03-04 1999-09-14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2865242Y (zh) * 2006-01-13 2007-02-07 新疆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全行距玉米摘穗割台
CN2862641Y (zh) * 2006-01-13 2007-01-31 新疆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自走式全幅穗茎兼收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US7520117B2 (en) * 2006-02-16 2009-04-21 Deere & Company Auger stripper assembly for a combine corn head
US20080015034A1 (en) * 2006-07-17 2008-01-17 Deere & Company, A Delaware Corporation Torque limiter for a harvester row unit
CN2932972Y (zh) * 2006-07-21 2007-08-15 朱长江 一种农作物秸秆收获机割台
JP2013126389A (ja) * 2011-12-16 2013-06-27 Kubota Corp とうもろこし収穫機の収穫前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6256A (en) * 1983-09-09 1986-01-28 Piper Industries, Inc. Safety interlock mechanism for corn head assembly
US5117618A (en) * 1991-03-06 1992-06-02 Ford New Holland, Inc. Gathering chain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forage harvester row crop attachments
JP2004261093A (ja) * 2003-03-03 2004-09-24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1341820A (zh) * 2007-07-10 2009-01-14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1530036A (zh) * 2009-04-15 2009-09-16 程辉 一种自走式玉米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7248B (zh) 2017-06-30
CN107258218B (zh) 2018-10-12
CN107258217A (zh) 2017-10-20
CN103987248A (zh) 2014-08-13
WO2013089074A1 (ja) 2013-06-20
CN107258217B (zh) 202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7248B (zh)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US8096101B2 (en) Draper header having flexible cutterbar with pivotable support arms
CA1260021A (en) Sod harvester and method
WO2008046191A1 (en) Extendable conveyor system
CN105103791B (zh) 一种割茬高度可调的条桑收获机
CN105766238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072371U (zh) 玉米收获机
JP5446556B2 (ja) 根菜類収穫機
JP2013126389A (ja) とうもろこし収穫機の収穫前処理装置
JP6208960B2 (ja) トマト収穫機
CN103354713B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US1948927A (en) Windrow harvester
JP2021003082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1003078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1003080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3126386A (ja) 収穫機用の収穫前処理装置
JPH08103140A (ja) 穀稈分草引起し装置
JPH0661177B2 (ja) 藺草ハーベス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