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7037A - 动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7037A
CN107207037A CN201680005347.2A CN201680005347A CN107207037A CN 107207037 A CN107207037 A CN 107207037A CN 201680005347 A CN201680005347 A CN 201680005347A CN 107207037 A CN107207037 A CN 1072070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teering
magnetic part
labeling section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53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7037B (zh
Inventor
高柳尚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7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7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7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70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5/00Stee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15/02Steering position indicators ; Steering position determination; Steering aids
    • B62D15/021Determination of steering angle
    • B62D15/0215Determination of steering angle by measur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5/00Stee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15/02Steering position indicators ; Steering position determination; Steering aids
    • B62D15/021Determination of steering angle
    • B62D15/0225Determination of steering angle by measuring on a steering gear element, e.g. on a rack 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6Controlling the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6Controlling the motor
    • B62D5/0463Controlling the motor calculating assisting torque from the motor based on driver inp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00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3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ngles or taper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0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mechanical means
    • G01D5/0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mechanical means using levers; using cams; using gear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14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Hall-effect devices
    • G01D5/145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Hall-effect devices influenced by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Hall device and magnetic fiel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20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means for transferring 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 G01D2205/20Detecting rotary movement
    • G01D2205/26Details of encoders or position sensors specially adapted to detect rotation beyond a full turn of 360°, e.g. multi-ro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具有基于方向盘(1)的转向角进行转向辅助的电动马达(19),其中,具备:具有磁铁(46)且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一检测用齿轮(26);具有磁铁(47)且随着第一检测用齿轮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二检测用齿轮(27);设于各齿轮、表示各磁铁的磁极位置、并且以在将各齿轮向转向角传感器装配时相互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的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根据各磁铁的磁场变化对各齿轮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第一、第二MR元件(59、60);根据各旋转角对转向角进行运算的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68)。由此,即使在对转向角传感器的输出值进行校正的校准功能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进行安全的控制驱动。

Description

动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汽车等之上、且具备对方向盘的转向角进行检测的转向角传感器的动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动力转向装置,已知以下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
大致来说,所述动力转向装置具备:随着方向盘的操作而使转向轮转向的转向机构、和向该转向机构施加转向力的电动马达。
另外,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上设有对所述方向盘的转向角进行检测的转向角传感器,基于该转向角来进行所述电动马达的控制等。
所述转向角传感器具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具有磁性部件并且随着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同样具有磁性部件,其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而旋转、并且设定成齿数与所述第一齿轮不同。
另外,所述转向角传感器具有根据所述各磁性部件的磁场变化来检测第一、第二齿轮的旋转角(第一、第二旋转角)的两个检测元件,基于上述第一、第二旋转角的角度差,检测所述方向盘距离回正位置的旋转量即所述转向角(转向绝对角)。
然而,在所述现有的动力转向装置中,所述各齿轮随意装配到所述转向角传感器,未考虑所述各旋转角。
此时,所述转向角传感器输出的转向绝对角相对于实际的所述方向盘的转向角(实际转向角)可能偏离规定角度,但在所述转向角传感器中,通过校准该角度的偏离,使所述转向绝对角与所述实际转向角一致。
但是,因为通过上述方法检测到的所述转向绝对角以校准为前提,所以,例如在存储校准的校正值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等上发生问题而不能参照校正值的情况时,就要基于未校正的所述两个旋转角的角度差进行运算,从而可能与所述实际转向角之间产生差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2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其提供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将第一、第二齿轮装配到转向角传感器上,以减小转向角与实际转向角的差异,由此,在对转向角传感器的输出值进行校正的校准值发生问题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进行方向盘的操作,而不会感到转向不适。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转向机构,随着方向盘的操作使转向轮转向;电动马达,对该转向机构施加转向力;传感器外壳,设于所述转向机构,并在内部具备第一齿轮支承部及第二齿轮支承部;第一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一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一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的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一齿轮随着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第一标记部,设于该第一齿轮,表示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第二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二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以与所述多个第一齿部直接或间接地啮合的方式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二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磁化的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齿轮随着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而旋转;第二标记部,设于该第二齿轮,表示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并且在所述各齿轮支承部收纳有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的初始状态下,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标记部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第一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第二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与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的组合,运算所述转向轮朝向前进方向时距所述方向盘的回正位置的所述方向盘的转向绝对角;控制部,基于所述转向绝对角,控制驱动所述电动马达。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对转向角传感器的输出值进行校正的校准值发生问题的情况下,由于转向角传感器输出的转向角与实际的方向盘的转向角之间难以产生差异,故而也能够继续进行方向盘的操作,而不会感到转向不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角传感器的罩部及电路基板卸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安装了罩部及电路基板的状态下的图2的A-A线剖面图;
图4是只安装了罩部的状态下的图2的B-B线剖面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第一检测用齿轮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C-C线剖面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第一检测用齿轮的后视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第二检测用齿轮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磁铁的形状的俯视图;
图10是图5的D-D线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在磁化装置中设置了第一检测用齿轮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的下面侧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ECU进行的转向角运算的运算流程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转向轴的旋转角与第一、第二旋转角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15是表示转向轴的旋转角与第一、第二旋转角的角度差的关系的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
就本实施方式的动力转向装置,如图1所示,配置在车厢内的方向盘1与车辆的前轮即转向轮2、3通过转向机构而机械性地连结。
该转向机构具备:经由中间轴4及万向节5而与所述方向盘1可一体旋转地连结的转向轴6、经由未图示的扭杆而与该转向轴6可传递扭矩地连结的小齿轮轴7、在外周设有与该小齿轮轴7外周的小齿轮7a啮合的齿条8a的齿条杆8。通过上述小齿轮轴7与齿条杆8,构成由齿轮齿条机构形成的转向机构。
然后,所述齿条杆8的两端部分别经由球头9、10、转向横拉杆11、12以及转向节臂13、14等,与所述各转向轮2、3连结。
通过上述结构,如果驾驶员操作所述方向盘1使其转动,则随之所述中间轴4及转向轴6分别绕轴旋转,从而在所述扭杆上产生扭转,通过由此所产生的该扭杆的弹力,所述小齿轮轴7跟随所述转向轴6而进行旋转。然后,该小齿轮轴7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齿轮齿条机构而转换为沿所述齿条杆8的轴向的直线运动,经由所述各球头9、10及各转向横拉杆11、12,将所述各转向节臂13、14向车宽方向牵引,由此,进行所述转向轮2、3的转向。
而且,在所述转向机构上设有用来包围所述转向轴6及小齿轮轴7周围的传感器外壳15。在该传感器外壳15的内部配置:利用所述扭杆的扭转产生的所述转向轴6与小齿轮轴7的相对旋转角度差来检测所述转向轴6上产生的转向扭矩的未图示的扭矩传感器、对所述转向轴6的转向角进行检测的转向角传感器16。上述扭矩传感器与转向角传感器16经由传感器线束17与控制部即ECU18电连接。
该ECU18与电动马达19相邻设置,具有储存及执行各种控制处理的功能,基于所述转向扭矩、转向角等转向信息、以及来自配设于所述转向轮2、3等的车速传感器的车速信号等,控制驱动所述电动马达19。
所述电动马达19在其输出轴20的前端部固定设有带轮21,该带轮21经由带23,与在所述齿条杆8外周固定设置的带轮22联接。而且,通过在所述带轮22与齿条杆8之间夹装未图示的滚珠丝杠机构(减速机构),使电动马达19的旋转减速,并且转换为所述齿条杆8的直线运动。
如图2~图4所示,所述转向角传感器16具备:构成所述传感器外壳15的一部分的壳体24、可一体旋转地与所述转向轴6连接的主齿轮2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齿轮)、与该主齿轮25啮合的第一检测用齿轮2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齿轮)、与该第一检测用齿轮26啮合的第二检测用齿轮2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齿轮)、配置在两个所述检测用齿轮26、27上部侧且所述壳体24外侧的电路基板28。
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壳体24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各齿轮25~27的有底圆筒状的壳体主体29、和经由未图示的多个螺栓与该壳体主体29结合从而将所述壳体主体29上端开口封住的罩部30。
所述壳体主体29在其底面分别沿轴向突出形成有对所述各齿轮25~27进行定位且旋转自如地进行载置并支承的圆筒状的主齿轮支承部31、第一检测用齿轮支承部32、以及第二检测用齿轮支承部33。
上述各支承部31~33前端面分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转向轴6的轴向正交的平面状,以与所述转向轴6平行的方式支承所述各齿轮25~27。
所述罩部30形成为平板状,在其下表面具有在轴向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检测用齿轮26,27相对的第一、第二相对面30a、30b。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主齿轮25为了谋求轻量化及降低啮合噪音等,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其具有:圆筒状的基部34、和形成于该基部34外周侧的齿部3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齿部)。
如图3所示,所述基部34的内径形成为比所述转向轴6的外径稍大,在其内部以具有微小间隙的状态插入所述转向轴6。而且,在所述基部34的内周面与所述转向轴6的外周面之间夹装有圆环状的弹性部件即O型圈36。
该O型圈36以与形成于转向轴6外周面的圆环状环槽37的底面弹性接触的方式被收纳保持,并且外周侧与所述基部34的上端侧的内周面弹性接触。因此,当所述转向轴6旋转时,由于弹性安装于该转向轴6与所述基部34之间的所述O型圈36的摩擦力,所述主齿轮25一体地旋转。
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与所述主齿轮25相同,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如图2~图7所示,具备:圆盘状的基部38、以与所述主齿轮25的齿部35啮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部38外周侧的第一齿部即齿部39、从所述基部38的下端面竖直设置的圆筒部40。
所述圆筒部40与所述基部38同轴状地形成,并且外径形成为比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支承部32的内径小,而配置在该第一检测用齿轮支承部32的内侧。
另外,在所述圆筒部40的内周侧,从所述基部38的下端面突出形成圆柱状的突起部41。如图7所示,在该突起部41于圆周方向的规定位置上形成截面大致为半圆弧状的嵌合凹部41a。该嵌合凹部41a起到在向后述的第一磁化装置52设置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时的齿轮侧的旋转对位部的功能。
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与所述主齿轮25相同,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如图2~图4及图8所示,具备:圆盘状的基部42、形成于该基部42的外周侧且与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齿部35啮合的第二齿部即齿部43、以及从所述基部42的下端面竖直设置的圆筒部44。
所述圆筒部44形成为与所述基部42同轴的圆筒状,并且外径形成为比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支承部33的内径小,而配置在该第二检测用齿轮支承部33的内侧。
另外,在所述圆筒部44的内周侧收纳并配置从所述基部42的下端面突出的棱柱状的突起部45。如图8所示,在该突起部45于圆周方向的规定位置上形成切口状的嵌合凹部45a。该嵌合凹部45a起到向后述的未图示的第二磁化装置25设置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时的齿轮侧的旋转对位部的功能。
如图2所示,就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与第二检测用齿轮27,将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齿部39的齿数设定为20个,另一方面,将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齿部43的齿数为22个,以便得到各自的齿数不可相互除尽的规定的减速比。随之,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基部42及圆筒部44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基部38及圆筒部40大的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主齿轮25的齿数设定为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齿部39两倍的齿数即40个。
另外,在所述各检测用齿轮26、27的上部侧分别设有第一、第二磁性部件即圆板状的第一、第二磁铁46、47。如图9所示,该第一、第二磁铁46、47的外周面形成为沿切线方向被切割的非圆形状即大致八边形状,并且外周部46a、47a的厚度分别形成为比内周部46b、47b的厚度小。
另外,如图2~图6及图10所示,各所述磁铁46、47埋设于所述各检测用齿轮26、27的内部,并且外周部46a、47a的上端面被环状突起48、49覆盖,以使各个内周部46b、47b的上端面从所述各基部38、42的上端面露出。这是因为将所述各检测用齿轮26、27成型时采用了所谓的嵌件成型,即,以在未图示的注塑成型模具的模腔内配置了所述各磁铁46、47的状态进行注塑成型。
进而,以围住所述各磁铁46、47的方式,在所述各检测用齿轮26、27的上部侧端面形成向该各检测用齿轮26、27的轴向开口的四个第一~第四凹部50a~50d、51a~51d,。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第四凹部50a~50d俯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各自具有能够通过目测或摄像头等传感器进行的图像识别而检测到的规定的大小,并且配置在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的齿部39中的比各自最靠近的齿的齿底更靠内周侧的基部38侧。
另外,所述第一凹部50a配置在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径向一侧,另一方面,除该第一凹部50a以外的第二~第四凹部50b~50d配置在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径向另一侧。即,只有所述第一凹部50a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第四50b~50d分离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第四凹部50a~50d利用未图示的四个爪部而形成,上述四个爪部用来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的模腔内保持所述嵌件成型时的所述磁铁46。
具体来说,所述各爪部分别形成为棱柱状,在所述嵌件成型时,在爪的中央部而非前端部分别把持所述磁铁46的外周面,并且在注塑成型(嵌件成型)完成后,从成型后的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中拔出。然后,在从该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拔出时形成的四个爪痕部构成所述第一~第四凹部50a~50d。
因此,如前所述,由于在树脂成型时所述爪部在中央部把持所述磁铁46的外周面,故而,如图3、图4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第四凹部50a~50d各自的深度大于所述磁铁46外周面的轴向宽度。
就形成于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所述第一~第四凹部51a~51d,也形成为各自能够通过目测或摄像头及传感器等观察到的规定的大小,并且配置在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齿部43的比各自最靠近的齿的齿底更靠内周侧的基部42侧。
另外,所述第一凹部51a配置在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径向一侧,另一方面,除该第一凹部51a以外的第二~第四凹部51b~51d配置在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径向另一侧。
进而,所述各凹部51a~51d各自的深度大于所述磁铁47外周面的轴向宽度。
另外,所述各磁铁46、47在所述嵌件成型时尚未被磁化,而是在所述各检测用齿轮26、27成型后,通过磁化装置进行磁化。
如图11所示,使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第一磁铁46磁化的磁化装置52具备:保持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第一保持台54、通过在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轴向上所产生的磁场对所述磁铁46进行磁化的励磁线圈55。
所述第一保持台54上端部的上表面54a形成为平坦状,并且在所述上端部的内侧凹陷设置圆筒状的保持孔56。该保持孔56以如下的方式设设定,即,直径比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圆筒部40的外径稍大,且比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圆筒部44的外径小。因此,所述第一保持台54能够向所述保持孔56的内部插入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圆筒部40,而另一方面,却不能插入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圆筒部44。
另外,所述保持孔56到其底面56a的深度形成为比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圆筒部40的上下宽度大,在该圆筒部40的大致整体插入至被收纳在所述保持孔56内部的位置(以下称为最大插入位置)的情况下,所述保持孔56周边的上表面54a支承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基部38下端面,从而保持该第一检测用齿轮26。
进而,在所述保持孔56的底面56a朝上突出设置第一磁化装置52侧的旋转对位部即圆柱状的嵌合凸部57。如图7的点划线所示,该嵌合凸部57形成为与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嵌合凹部41a的横截面形状基本相同的横截面圆形状,并且配设在如下的位置,即,距所述保持孔56的中心轴只偏离相当于从所述第一检测用处轮26的中心轴到所述嵌合凹部41a的距离的量。
另外,如图11所示,所述嵌合凸部57的轴向长度延伸形成为与所述保持孔56的深度基本相同的规定长度。因此,在所述嵌合凸部57相对于所述嵌合凹部41a的相对旋转位置不对准的情况下,与所述突起部41的下表面碰触,不能将所述圆筒部40插入至所述最大插入位置,另一方面,在相对于所述嵌合凹部41a的相对旋转位置对准的情况下,能够将所述圆筒部40插入至所述最大插入位置。即,所述嵌合凸部57起到在向所述第一保持台54设置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时的确定旋转位置的磁化装置52侧的旋转对位部的功能。
如图11所示,所述励磁线圈55通过卷绕未图示的导线而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并且配置在轴心与所述保持孔56相同的位置上。
另外,所述励磁线圈55形成为可沿轴向移动,在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被所述保持孔56保持的状态下,通过向该第一检测用齿轮26靠近,使所述磁铁46露出的内周部46b上表面磁化(表面磁化)。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将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磁化的第二磁化装置也具备:保持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第二保持台、通过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在轴向上所产生的磁场而对所述磁铁47进行磁化的励磁线圈55。
下面,对所述第二保持台进行说明,但省略与所述第一保持台54相同的结构,只说明不同之处。
就设置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关系上,所述第二保持台形成为其保持孔的直径比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圆筒部44稍大。
另外,如图8的点划线所示,所述第二保持台的从保持孔的底面突出的嵌合凸部58与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嵌合凹部45a的形状匹配而形成为横截面矩形状,假设即使向所述第二保持台设置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6,也因为嵌合部的形状不同而不能设置,能够避免错误设置。
通过所述励磁线圈55使各所述磁铁46、47磁化,由此,在各磁铁46、47上形成图2所示的N极与S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表面磁化作为磁化方法,故而,在所述各磁铁46、47的上表面上形成有N极的区域的下表面(轴向相反一侧)形成S极,在所述上表面上形成有S极的区域的下表面形成N极。
如图12所示,所述电路基板28在其背面侧与各所述磁铁46、47相对地设置第一、第二检测元件即第一、第二MR元件(磁阻元件)59、60。上述各MR元件59,60检测相对的所述各磁铁46、47所产生的磁场变化作为电阻元件的电阻值的变化,由此检测对应的各所述检测用齿轮26、27的旋转角即第一旋转角及第二旋转角。
在此,如图3及图4所示,在构成所述传感器外壳15的一部分的所述罩部30上形成两个第一、第二贯通孔61、62,以使罩部30不与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外壳15外侧的各所述MR元件59、60相干涉。
另外,在所述各贯通孔61、62的所述各检测用齿轮26、27的孔缘、即所述罩部30的各相对面30a、30b的规定位置上,分别朝对应的检测用齿轮26、27突出形成第一、第二突出部63、64。
所述第一突出部63在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径向上以位于该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齿部35与第一凹部50a(后述的第一标记部69)之间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所述第二突出部64在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径向上以位于该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齿部39与第一凹部51a(后述的第二标记部70)之间的方式形成。
另外,上述第一、第二突出部63、64各自的前端面63a、64a延长设置,已成为与对应的检测用齿轮26、27的上端面稍稍分离的状态,在各所述检测用齿轮26、27倾斜或倾倒的情况下,与该各检测用齿轮26、27抵接。
然后,由所述各MR元件59、60检测的第一、第二旋转角经由所述传感器线束17,向设置于所述ECU18内部的微处理器65发送。
如图13所示,所述微处理器65与未图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电连接,并且形成为能够参照该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电路66中储存的用于对所述第一、第二MR元件59、60的输出进行校正的校正值。
在所述方向盘1位于回正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校正值是以第一、第二旋转角的角度差为180°的方式,校准所述第一、第二MR元件59、60的输出值、即第一、第二旋转角,因而在向所述转向角传感器16装配所述第一、第二检测用齿轮26、27时被唯一确定。
另外,所述微处理器65具备:对所述校正值的异常进行检测的校正值异常检测电路67、运算距离所述转向轮2、3朝向前进方向时的所述方向盘1的旋转位置即回正位置的所述方向盘1的转向角(转向绝对角)的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68。
所述校正值异常检测电路67设定为利用所述校正值为唯一确定的不变数值,当该校正值变动时检测出异常。
所述转向绝对角计算电路68在所述校正值异常检测电路67未检测出所述校正值异常的情况下,参照所述校正值及所述第一、第二旋转角,另一方面,在所述校正值异常检测电路67检测出所述校正值异常的情况下,不参照所述校正值,而只参照第一、第二旋转角。
然后,所述转向绝对角计算电路68根据所参照的第一、第二旋转角,计算第二旋转角相对于该第一旋转角的角度差,并基于该角度差运算所述转向绝对角。
如图14所示,尽管所述第一、第二旋转角分别在所述各检测用齿轮26、27每旋转一周时被重置为0,但对于由于各检测用齿轮26、27的齿数差所产生的第一旋转角与第二旋转角的角度差来说,如图15所示,相对于所述转向轴6的旋转角通常只存在一组。所述转向绝对角计算电路68利用该结构上的特性,从而根据所述角度差求出所述转向绝对角。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向绝对角计算电路68在校正值正常的情况下,将所校正的第一、第二旋转角的角度差为180°的情况判断为回正位置,另一方面,在校正值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将未校正的第一、第二旋转角的角度差为180°的位置判断为回正位置。然后,根据之后的角度差的变化,运算所述转向绝对角。
而且,在所述第一、第二检测用齿轮26、27分别设有表示所述各磁铁46、47的磁极相互装配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第一、第二被检测部即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以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第一凹部50a与第二检测用齿轮27的第一凹部51a相对的方式,装配第一检测用齿轮26与第二检测用齿轮27,由此,能够将磁铁46的磁极与磁铁47的磁极设为规定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所述主齿轮25设有表示所述方向盘1的旋转位置的第三标记部71、71。如图2所示,沿轴向切下所述主齿轮25的基部34上端部的一部分从而该各第三标记部71、71形成为凹状。通过该第三标记部71、71,进行主齿轮25与转向轴6的相对角度的定位。
进而,在装配所述转向角传感器16时,所述各齿轮25~27以所述各标记部69~71分别成为图2中表示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在各齿轮支承部31~33。
即,所述主齿轮25的所述各第三标记部71、71分别配置在图2中的上下方向上,并且所述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分别靠近并相对的方式,配置所述各检测用齿轮26,27。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因此,在该动力转向装置中,当驾驶员转动所述方向盘1时,在所述转向角传感器16进行了与所述方向盘1一体旋转的所述转向轴6的转向角的运算后,所述ECU18基于该运算结果,控制驱动所述电动马达19,从而将与实际的转向状况一致的转向助力送往转向机构。
此时,如前所述,所述转向角传感器16基于由校准功能校正后的第一、第二旋转角,计算与实际转向角匹配的转向绝对角,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校准功能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计算与实际转向角接近的转向绝对角。
具体来说,在校正值出现异常的情况下,所述校正值异常检测电路67检测出该异常,据此,所述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68不参照校正值,而是基于未校正的所述第一、第二旋转角进行运算。
此时,所述转向绝对角计算电路68计算与实际转向角接近的转向绝对角时,即使是未进行校正的状态,也需要减小所述转向角传感器16所表示的回正位置与实际方向盘1的回正位置之间的差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在第一、第二检测用齿轮26、27分别设置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并且在方向盘1位于回正位置的状态下,以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相向的方式,配置第一、第二检测用齿轮26、27。
由此,由于未进行校准状态下的转向传感器16所表示的回正位置与实际的方向盘1的回正位置的差异极小,故而,转向角传感器16即使在未进行校正的状态下也能够输出与实际转向角接近的转向绝对角。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即使在校准功能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驾驶员也能够操作方向盘1而不会感到较大的转向不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以外,在主齿轮25还设有表示方向盘1的回正位置的第三标记部71、71,以第一~第三标记部69~71分别成为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各齿轮25、27。
由此,由于未进行校准状态下的转向角传感器16所表示的转向绝对角与实际转向角的差异更小,故而驾驶员能够更安全地继续操作。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使所述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68在所述校正值异常检测电路67检测出校正值异常时不参照已成为异常值的校正值,故而,能够抑制所述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68所运算的转向绝对值为异常值,由此也可确保安全的操作持续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控制驱动电动马达19的ECU18内的微处理器65运算转向绝对角,故而,与在传感器外壳15(壳体24)的内部另外设置转向角传感器16专用的微处理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装置的简化及小型化。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磁铁46、47通过嵌件成型埋设在第一、第二检测用齿轮26、27内之后,分别通过励磁线圈55、55磁化。由此,与向第一、第二检测用齿轮26、27埋设事先磁化的磁铁的情况等相比,在表示磁极的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与实际的各磁铁46、47的磁极之间难以产生偏差,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装配时转向绝对角与实际转向角的偏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磁铁46、47形成为圆板状,并且采用表面磁化作为上述各磁铁46、47的磁化方法。由此,从各检测用齿轮26、27露出的各磁铁46、47的上端面几乎整体被磁化,故而,能够容易进行各MR元件59,60实现的第一、第二旋转角的检测。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凹部50a~50d、51a~51d配设在各检测用齿轮26、27的齿部35、39中比各自最靠近的齿的齿底更靠内周侧的基部34、38侧。因此,即使在树脂成型时随着所述各凹部50a~50d、51a~51d的形成而在上述各凹部50a~50d、51a~51d的周边产生树脂收缩的情况下,该收缩的影响也难以波及所述各齿部35、39。由此,能够抑制在所述各检测用齿轮26、27上形成所述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时所述各齿部35、39的形状变化及强度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各磁铁46、47相对于各自对应的齿轮26、27的轴向的正交截面形状形成为非圆形状即大致八边形状,故而可限制各磁铁46、47在各检测用齿轮26、27内部的旋转。
由此,在表示磁极的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与实际的各磁铁46、47的磁极之间难以产生偏差,故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装配时转向绝对角与实际转向角的偏差。另外,由于可抑制伴随着各磁铁46、47的转动产生的转向绝对角的数值异常等,故而能够提高转向角传感器16的可靠性。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罩部30设有延伸至所述各检测用齿轮26、27的上端面附近的各突出部63、64,故而能够抑制各齿轮26、27的倾斜或倾倒。
另外,由于将各突出部63、64的配设位置分别设在各自对应的齿轮26、27的标记部69、70与齿部35、39之间,所以,在抑制各齿轮26、27的倾倒时,也难以出现各突出部63、64与各齿部35、39及各标记部69、70发生干涉之类的问题。
进而,由于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形成为沿各齿轮26,27各自的轴向开口的凹状,故而,与设置凸状的标记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与电路基板28或罩部30等的干涉以及随着干涉而产生的损坏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嵌件成型时夹持各磁铁46、47的爪部的爪痕即第一凹部50a、51a用作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因而,与重新设置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装置的简化。
进而,通过将所述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的深度形成为分别比所述各磁铁46、47的外周面的轴向宽度大,从而使所述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的被检测性能提高,故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目测或基于摄像头及传感器等实现的识别。由此,能够提高以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成为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装配第一、第二检测用齿轮26、27时的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磁铁46磁化时,使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嵌合凹部41a与所述第一磁化装置52的嵌合凹部57相互嵌合,从而使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与第一磁化装置52的相对旋转位置对准,并且使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圆筒部40与所述第一保持台54的保持孔56相互嵌合,从而使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与第一磁化装置52的轴心位置对准。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与第一磁化装置52的相对旋转位置或轴心位置对准的状态将所述磁铁46磁化,故而,能够进一步减小表示磁极位置的第一标记部69与实际的各磁铁46的磁极之间的偏差。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装配时转向绝对角与实际转向角的偏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圆筒部40的直径或嵌合凹部41a的形状等设为与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不同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并且将所述第一磁化装置52形成为与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匹配的形状,以使在其内部不能装入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由此,能够抑制相对于第一磁化装置52设置第二检测用齿轮27这样的磁化作业上的错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所述第一检测用齿轮26和第一磁化装置52对应的关系,也形成所述第二检测用齿轮27与未图示的第二磁化装置,故而,在其之间也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的周边不配设具有误认为是该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的可能性的各第二~第四凹部50b~50d、51b~51d,故而,在通过摄像头或传感器等识别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时,能够设定如下的识别条件,即,将各第一~第四凹部50a~50d、51a~51d中在周边不存在其他凹部的部位识别为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各第一凹部50a、51a)。
在这种识别条件下,摄像头或传感器等不需要测量旋转的各检测用齿轮26、27的整个上端面,能够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只测量局部范围来进行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的识别。由此,即使使用了解析能力(分辨率)低的摄像头或传感器等,也能够正常识别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检测用齿轮26、27嵌件成型时限制各磁铁46,47上浮的环状突起48、49,故而,能够抑制所述各磁铁46,47从第一、第二检测用齿轮26、27的脱落。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改变结构。
在各检测用齿轮支承部32、33收纳了各检测用齿轮26、27的初始状态下的各标记部69、70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相对的状态,例如,也可以将各标记部69、70各自分得最开的状态设定为正确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同时利用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的对位与校准来确保转向绝对角与实际转向角的整合性,但只要方向盘1的操作不出现问题即可,也可以放弃使用有关校准的存储电路66或校正值异常检测电路67等,只通过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的对位来实现与实际转向角的一致。
该情况下,由于不需要校正值运算或就该校正值出现异常时进行的再运算,故而能够将在车辆上装配转向角传感器16时的作业工序简化。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在转向角传感器16的内部不具有专用微处理器的情况下,在运算及再运算校正值时,必须在具有微处理器65的ECU18及电动马达19等全部装配完成的状态下进行运算,其作业繁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
进而,虽然说明了第二检测用齿轮27随着其齿部39与第一检测用齿轮26的齿部35的啮合而被该第一检测用齿轮26直接驱动进行旋转,但也可以在与第一检测用齿轮26之间夹装其他的齿轮,由此被第一检测用齿轮26间接驱动进行旋转。
另外,第一检测用齿轮26通过夹置主齿轮25从而随着方向盘1的旋转进行旋转,但也可以构成为,放弃使用主齿轮25并且在转向轴6上安装第一检测用齿轮26,从而与方向盘1一体地旋转。
进而,虽然作为可由目测进行识别或由摄像头等传感器进行图像识别的第一、第二标记部69、70说明了第一、第二被检测部,但只要所述第一、第二被检测部可表示设于各检测用齿轮26、27上的各磁铁46、47的磁极的位置,且可通过规定的检测装置检测到该位置即可,也可以是不能进行视觉辨认或图像识别的方法。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即,向第一、第二检测用齿轮26、27埋设除各磁铁46、47以外的磁性部件,通过磁传感器检测这些磁性部件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各齿轮26,27相对于转向角传感器16的装配是由基于从所述检测装置获取到的位置信息进行驱动的工作机械进行的。
作为基于上面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动力转向装置,例如可以考虑如下所述的方面。
动力转向装置在其一方面具备:转向机构,随着方向盘的操作使转向轮转向;电动马达,对该转向机构施加转向力;传感器外壳,设于所述转向机构,并在内部具备第一齿轮支承部及第二齿轮支承部;第一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一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一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的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一齿轮随着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第一标记部,设于该第一齿轮,表示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第二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二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以与所述多个第一齿部直接或间接地啮合的方式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二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的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齿轮随着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而旋转;第二标记部,设于该第二齿轮,表示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并且在所述各齿轮支承部收纳有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的初始状态下,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标记部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第一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第二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与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的组合,运算所述转向轮朝向前进方向时距所述方向盘的回正位置的所述方向盘的转向绝对角;控制部,基于所述转向绝对角,控制驱动所述电动马达。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优选方面中,所述控制部具备微处理器,所述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设置在所述微处理器内。
在另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该嵌件成型以将所述第一齿轮的磁性部件及所述第二齿轮的磁性部件各自配置在模具的模腔内的状态进行注塑成型,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在所述嵌件成型后,被向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产生的磁场磁化,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在所述嵌件成型后,被向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产生的磁场磁化。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的正交截面形状为非圆形状,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的正交截面形状为非圆形状。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标记部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齿部中比与所述第一标记部最接近的齿的齿底更靠内周侧,所述第二标记部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齿部中比与所述第二标记部最接近的齿的齿底更靠内周侧。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传感器外壳具有:在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上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对地设置的第一相对面、设于该第一相对面且朝所述第一齿轮侧突出地形成的第一突起部、在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上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对地设置的第二相对面、设于该第二相对面且朝所述第二齿轮侧突出地形成的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一突起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一齿轮的径向上位于所述多个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一标记部之间,所述第二突起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二齿轮的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二齿轮的多个齿部与所述第二标记部之间。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标记部以向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开口的方式形成为凹状,所述第二标记部以向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开口的方式形成为凹状。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该嵌件成型以将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及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各自配置在模具的模腔内的状态进行注塑成型,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以由嵌件成型用设备的爪部夹持外周面的状态保持在所述模腔内,所述第一标记部通过在嵌件成型后从所述第一齿轮中取出所述嵌件成型用设备的爪部而形成,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以由嵌件成型用设备的爪部夹持外周面的状态保持在所述模腔内,所述第二标记部通过在嵌件成型后从所述第二齿轮中取出所述嵌件成型用设备的爪部而形成。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标记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上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外周面的轴向宽度,所述第二标记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上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外周面的轴向宽度。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齿轮在轴向一侧具有所述第一标记部,并且在轴向另一侧具备将所述第一齿轮和用来磁化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装置的相对旋转位置对准的第一旋转对位部,所述第二齿轮在轴向一侧具有所述第一标记部,并且在轴向另一侧具备将所述第二齿轮和用来磁化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装置的相对旋转位置对准的第二旋转对位部。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的任一方形成为直径相对于另一方较小,并且形成有所述第一旋转对位部或所述第二旋转对位部,以使之不能设于用来磁化所述另一方的齿轮的磁性部件的装置。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齿轮具有以该第一齿轮的旋转轴为中心的第一圆筒部,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以在磁化装置的凹部内插入所述第一圆筒部的状态被磁化,该磁化装置与所述第一圆筒部卡合地形成,所述第二齿轮具有以该第二齿轮的旋转轴为中心的第二圆筒,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以在磁化装置的凹部内插入所述第二圆筒部的状态被磁化,该磁化装置与所述第二圆筒部卡合地形成。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齿轮在圆周方向的包括所述第一标记部的规定范围内只形成有所述第一标记部作为标记,所述第二齿轮在圆周方向的包括所述第二标记部的规定范围内只形成有所述第二标记部作为标记。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具有设于所述传感器外壳的第三齿轮,所述转向机构具备随着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的转向轴,所述第三齿轮具备:供所述转向轴插入内部的插入孔、设于外周侧且通过与所述多个第一齿部啮合而将所述方向盘的旋转传递到所述第一齿轮的多个第三齿部、设于圆周方向的规定位置上的第三标记部,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及所述第三齿轮以所述第一标记部、所述第二标记部及所述第三标记部分别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安装到所述传感器外壳。
另外,从另一角度出发,动力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机构,随着方向盘的操作使转向轮转向;电动马达,对该转向机构施加转向力;传感器外壳,设于所述转向机构,并在内部具备第一齿轮支承部及第二齿轮支承部;第一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一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一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的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一齿轮随着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第一被检测部,设于该第一齿轮,表示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第二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二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以与所述多个第一齿部直接或间接地啮合的方式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二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的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齿轮随着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而旋转;第二被检测部,设于该第二齿轮,可由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并且在所述各齿轮支承部收纳有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的初始状态下,以相对于所述第一被检测部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第一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第二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与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的组合,运算所述转向轮朝向前进方向时距所述方向盘的回正位置的所述方向盘的转向绝对角;控制部,基于所述转向绝对角,控制驱动所述电动马达。
此外,从又一角度出发,动力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机构,随着方向盘的操作使转向轮转向;电动马达,对该转向机构施加转向力;传感器外壳,设于所述转向机构,并在内部具备第一齿轮支承部及第二齿轮支承部;第一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一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一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的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一齿轮随着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第二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二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以与所述多个第一齿部直接或间接地啮合的方式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二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磁化的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齿轮随着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而旋转;第一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第二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存储电路,储存用来对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的输出或所述第二检测元件的输出进行校正的校正值;校正值异常检测电路,检测所述校正值的异常;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在未检测到所述校正值的异常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的输出、所述第二检测元件的输出以及所述校正值,运算所述转向轮朝向前进方向时距所述方向盘的回正位置的所述方向盘的转向绝对角;控制部,基于所述转向绝对角,控制驱动所述电动马达;以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磁极的方向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磁极的方向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向所述各齿轮支承部配置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并且,在所述校正值异常检测电路检测到异常的情况下,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设定为,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的输出及所述第二检测元件的输出,对所述转向绝对角进行运算。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优选方面中,所述第一齿轮具备表示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的第一标记部,所述第二齿轮具备表示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的第二标记部。
在另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控制部具有微处理器,所述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设置在所述微处理器内。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该嵌件成型以将所述第一齿轮的磁性部件及所述第二齿轮的磁性部件各自配置在模具的模腔内的状态进行注塑成型,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在所述嵌件成型后,被向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产生的磁场磁化,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在所述嵌件成型后,被向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产生的磁场磁化。
在又一优选方面,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第一标记部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齿部中比与所述第一标记部最接近的齿的齿底更靠内周侧,所述第二标记部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齿部中比与所述第二标记部最接近的齿的齿底更靠内周侧。

Claims (20)

1.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向机构,随着方向盘的操作使转向轮转向;
电动马达,对该转向机构施加转向力;
传感器外壳,设于所述转向机构,并在内部具备第一齿轮支承部及第二齿轮支承部;
第一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一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一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的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一齿轮随着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
第一标记部,设于该第一齿轮,表示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
第二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二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以与所述多个第一齿部直接或间接地啮合的方式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二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的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齿轮随着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而旋转;
第二标记部,设于该第二齿轮,表示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并且在所述各齿轮支承部收纳有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的初始状态下,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标记部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
第一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
第二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
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与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的组合,运算所述转向轮朝向前进方向时距所述方向盘的回正位置的所述方向盘的转向绝对角;
控制部,基于所述转向绝对角,控制驱动所述电动马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备微处理器,
所述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设置在所述微处理器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该嵌件成型以将所述第一齿轮的磁性部件及所述第二齿轮的磁性部件各自配置在模具的模腔内的状态进行注塑成型,
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在所述嵌件成型后,被向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产生的磁场磁化,
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在所述嵌件成型后,被向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产生的磁场磁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的正交截面形状为非圆形状,
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的正交截面形状为非圆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标记部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齿部中比与所述第一标记部最接近的齿的齿底更靠内周侧,
所述第二标记部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齿部中比与所述第二标记部最接近的齿的齿底更靠内周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外壳具有:在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上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对地设置的第一相对面、设于该第一相对面且朝所述第一齿轮侧突出地形成的第一突起部、在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上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对地设置的第二相对面、设于该第二相对面且朝所述第二齿轮侧突出地形成的第二突起部,
所述第一突起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一齿轮的径向上位于所述多个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一标记部之间,
所述第二突起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二齿轮的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二齿轮的多个齿部与所述第二标记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标记部以向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开口的方式形成为凹状,
所述第二标记部以向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开口的方式形成为凹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该嵌件成型以将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及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各自配置在模具的模腔内的状态进行注塑成型,
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以由嵌件成型用设备的爪部夹持外周面的状态保持在所述模腔内,
所述第一标记部通过在嵌件成型后从所述第一齿轮中取出所述嵌件成型用设备的爪部而形成,
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以由嵌件成型用设备的爪部夹持外周面的状态保持在所述模腔内,
所述第二标记部通过在嵌件成型后从所述第二齿轮中取出所述嵌件成型用设备的爪部而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标记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上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外周面的轴向宽度,
所述第二标记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上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外周面的轴向宽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在轴向一侧具有所述第一标记部,并且在轴向另一侧具备将所述第一齿轮和用来磁化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装置的相对旋转位置对准的第一旋转对位部,
所述第二齿轮在轴向一侧具有所述第一标记部,并且在轴向另一侧具备将所述第二齿轮和用来磁化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装置的相对旋转位置对准的第二旋转对位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的任一方形成为直径相对于另一方较小,并且形成有所述第一旋转对位部或所述第二旋转对位部,以使之不能设于用来磁化所述另一方的齿轮的磁性部件的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具有以该第一齿轮的旋转轴为中心的第一圆筒部,
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以在磁化装置的凹部内插入所述第一圆筒部的状态被磁化,该磁化装置与所述第一圆筒部卡合地形成,
所述第二齿轮具有以该第二齿轮的旋转轴为中心的第二圆筒,
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以在磁化装置的凹部内插入所述第二圆筒部的状态被磁化,该磁化装置与所述第二圆筒部卡合地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在圆周方向的包括所述第一标记部的规定范围内只形成有所述第一标记部作为标记,
所述第二齿轮在圆周方向的包括所述第二标记部的规定范围内只形成有所述第二标记部作为标记。
14.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具有设于所述传感器外壳的第三齿轮,
所述转向机构具备随着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的转向轴,
所述第三齿轮具备:供所述转向轴插入内部的插入孔、设于外周侧且通过与所述多个第一齿部啮合而将所述方向盘的旋转传递到所述第一齿轮的多个第三齿部、设于圆周方向的规定位置上的第三标记部,
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及所述第三齿轮以所述第一标记部、所述第二标记部及所述第三标记部分别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安装到所述传感器外壳。
15.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向机构,随着方向盘的操作使转向轮转向;
电动马达,对该转向机构施加转向力;
传感器外壳,设于所述转向机构,并在内部具备第一齿轮支承部及第二齿轮支承部;
第一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一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一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的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一齿轮随着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
第一被检测部,设于该第一齿轮,表示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
第二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二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以与所述多个第一齿部直接或间接地啮合的方式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二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的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齿轮随着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而旋转;
第二被检测部,设于该第二齿轮,可由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并且在所述各齿轮支承部收纳有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的初始状态下,以相对于所述第一被检测部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配置;
第一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
第二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
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与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的组合,运算所述转向轮朝向前进方向时距所述方向盘的回正位置的所述方向盘的转向绝对角;
控制部,基于所述转向绝对角,控制驱动所述电动马达。
16.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向机构,随着方向盘的操作使转向轮转向;
电动马达,对该转向机构施加转向力;
传感器外壳,设于所述转向机构,并在内部具备第一齿轮支承部及第二齿轮支承部;
第一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一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一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的第一磁性部件,所述第一齿轮随着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
第二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第二齿轮支承部保持,并且具有在外周侧以与所述多个第一齿部直接或间接地啮合的方式一体形成的多个第二齿部、及以旋转轴为中心磁化有N极及S极磁化的第二磁性部件,所述第二齿轮随着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而旋转;
第一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角;
第二检测元件,基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所产生的磁场变化,检测所述第二齿轮的旋转角;
存储电路,储存用来对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的输出或所述第二检测元件的输出进行校正的校正值;
校正值异常检测电路,检测所述校正值的异常;
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在未检测到所述校正值的异常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的输出、所述第二检测元件的输出以及所述校正值,运算所述转向轮朝向前进方向时距所述方向盘的回正位置的所述方向盘的转向绝对角;
控制部,基于所述转向绝对角,控制驱动所述电动马达;
以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磁极的方向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磁极的方向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向所述各齿轮支承部配置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并且,
在所述校正值异常检测电路检测到异常的情况下,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设定为,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元件的输出及所述第二检测元件的输出,对所述转向绝对角进行运算。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具备表示所述第一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的第一标记部,
所述第二齿轮具备表示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上磁化产生的N极或S极的位置的第二标记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有微处理器,
所述转向绝对角运算电路设置在所述微处理器内。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该嵌件成型以将所述第一齿轮的磁性部件及所述第二齿轮的磁性部件各自配置在模具的模腔内的状态进行注塑成型,
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在所述嵌件成型后,被向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产生的磁场磁化,
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在所述嵌件成型后,被向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产生的磁场磁化。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标记部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齿部中比与所述第一标记部最接近的齿的齿底更靠内周侧,
所述第二标记部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齿部中比与所述第二标记部最接近的齿的齿底更靠内周侧。
CN201680005347.2A 2015-02-18 2016-01-13 动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07207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9193 2015-02-18
JP2015029193 2015-02-18
PCT/JP2016/050828 WO2016132776A1 (ja) 2015-02-18 2016-01-13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7037A true CN107207037A (zh) 2017-09-26
CN107207037B CN107207037B (zh) 2019-08-30

Family

ID=56692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5347.2A Active CN107207037B (zh) 2015-02-18 2016-01-13 动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9782B2 (zh)
JP (1) JP6317027B2 (zh)
KR (1) KR20170103892A (zh)
CN (1) CN107207037B (zh)
DE (1) DE112016000797T5 (zh)
WO (1) WO201613277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39192B2 (en) * 2019-03-28 2023-05-02 Denso Corporation Detection uni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64885B2 (ja) * 2016-09-20 2021-04-28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9831921B (zh) * 2016-09-20 2021-08-20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传感器装置
DE102017004672A1 (de) * 2017-05-16 2018-11-22 Hengstler Gmbh Multiturn-Winkelmessgerät
DE102018117155A1 (de) * 2018-07-16 2020-01-16 Trw Automotive Gmbh Lenkungsunterstützungsvorrichtung
JP7218627B2 (ja) * 2019-03-13 2023-02-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用検出ギヤ、及び回転角度検出装置、並びに回転角度検出装置用検出ギヤの製造方法
DE102020108860A1 (de) 2020-03-31 2021-09-30 Minebea Mitsumi Inc.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Positionsbestimmung bei einem Elektromotor
DE102020131667A1 (de) 2020-11-30 2022-06-02 Minebea Mitsumi Inc. Anordnung mit einem um eine Drehachse drehbaren Bauteil für einen Stellantrieb und einem an dem drehbaren Bauteil befestigten Sensorelem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4687A (ja) * 1985-01-29 1986-08-0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面発光型半導体レ−ザ
CN101182988A (zh) * 2006-11-15 2008-05-21 大星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方向盘角度检测装置
CN101629623A (zh) * 2009-08-04 2010-01-20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永磁齿轮的阻尼系统
JP2011252840A (ja) * 2010-06-03 2011-12-15 Tokai Rika Co Ltd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の初期設定方法
CN102297651A (zh) * 2010-06-09 2011-12-2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角传感器
CN103072622A (zh) * 2013-02-27 2013-05-01 湖南时代卓越汽车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方向盘转向角度传感器装置
CN103154687A (zh) * 2010-08-09 2013-06-12 法雷奥开关和传感器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转矩传感器和转角传感器的装置
JP2013156184A (ja) * 2012-01-31 2013-08-15 Panasonic Corp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CN103261843A (zh) * 2010-12-22 2013-08-2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角度传感器、用于角度传感器的齿轮以及用于制造这样的齿轮的方法
KR20130118301A (ko) * 2010-08-24 2013-10-29 로토크 컨트롤즈 리미티드 다수의 회전에서 입력 부재의 각 위치의 표시를 제공하도록 적응된 장치
JP2014019264A (ja) * 2012-07-17 2014-02-03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Steering Ltd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963841A (zh) * 2013-01-30 2014-08-06 日立汽车系统转向器株式会社 转向角传感器
US20140246267A1 (en) * 2013-03-01 2014-09-0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Steering, Ltd. Steering angle sens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CN104067461A (zh) * 2013-01-15 2014-09-24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内置有传感器的旋转连接器
CN104242582A (zh) * 2013-06-12 2014-12-2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3463Y2 (zh) * 1986-11-13 1992-03-30
JP5793106B2 (ja) * 2012-04-26 2015-10-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ステ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制御装置
JP5893498B2 (ja) * 2012-04-26 2016-03-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ステ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4687A (ja) * 1985-01-29 1986-08-0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面発光型半導体レ−ザ
CN101182988A (zh) * 2006-11-15 2008-05-21 大星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方向盘角度检测装置
CN101629623A (zh) * 2009-08-04 2010-01-20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永磁齿轮的阻尼系统
JP2011252840A (ja) * 2010-06-03 2011-12-15 Tokai Rika Co Ltd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の初期設定方法
CN102297651A (zh) * 2010-06-09 2011-12-2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旋转角传感器
CN103154687A (zh) * 2010-08-09 2013-06-12 法雷奥开关和传感器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转矩传感器和转角传感器的装置
KR20130118301A (ko) * 2010-08-24 2013-10-29 로토크 컨트롤즈 리미티드 다수의 회전에서 입력 부재의 각 위치의 표시를 제공하도록 적응된 장치
CN103261843A (zh) * 2010-12-22 2013-08-2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角度传感器、用于角度传感器的齿轮以及用于制造这样的齿轮的方法
JP2013156184A (ja) * 2012-01-31 2013-08-15 Panasonic Corp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JP2014019264A (ja) * 2012-07-17 2014-02-03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Steering Ltd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4067461A (zh) * 2013-01-15 2014-09-24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内置有传感器的旋转连接器
CN103963841A (zh) * 2013-01-30 2014-08-06 日立汽车系统转向器株式会社 转向角传感器
CN103072622A (zh) * 2013-02-27 2013-05-01 湖南时代卓越汽车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方向盘转向角度传感器装置
US20140246267A1 (en) * 2013-03-01 2014-09-0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Steering, Ltd. Steering angle sens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CN104242582A (zh) * 2013-06-12 2014-12-2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39192B2 (en) * 2019-03-28 2023-05-02 Denso Corporation Detection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32776A1 (ja) 2016-08-25
JPWO2016132776A1 (ja) 2017-09-21
US20180009476A1 (en) 2018-01-11
DE112016000797T5 (de) 2017-10-26
CN107207037B (zh) 2019-08-30
US10589782B2 (en) 2020-03-17
JP6317027B2 (ja) 2018-04-25
KR20170103892A (ko) 2017-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7037A (zh) 动力转向装置
EP1783037B1 (en) Rotation angle sensor
JP4819889B2 (ja) 差角を検出するためのセンサユニット
CN105270467B (zh) 扭矩传感器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3963841B (zh) 转向角传感器
CN105035157B (zh) 用于线控转向的安全装置
CN105092128B (zh) 转矩传感器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2112363A (zh)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US20130038152A1 (en) Stator and eps motor having the same
JP4425175B2 (ja) 切替制御装置
JP5225966B2 (ja) 回転角検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3443591A (zh) 用于求得角位置的方法
CN109664931A (zh) 传感器装置
EP1452434B1 (en) Throttle position detecting apparatus
EP3691956A1 (en) Steer-by-wire steering system with a feedback actuator having redundant sleep-mode rotor position sensors
US11193841B2 (en) Sensor for smooth assembly
JP4451631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20133404A (ko) 토크앵글센서
US10160483B2 (en) Retainer assembly for power steering system
WO2019009132A1 (ja) モータ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装置
KR20150018282A (ko) 토크앵글센서
US20220348250A1 (en) Steer-by-wire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CN115066365A (zh) 转向角度感测装置
JP4055621B2 (ja) 磁気センサ
CN101729054B (zh) 侧支架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28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