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99136A - 喷雾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雾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99136A CN107199136A CN201710040567.5A CN201710040567A CN107199136A CN 107199136 A CN107199136 A CN 107199136A CN 201710040567 A CN201710040567 A CN 201710040567A CN 107199136 A CN107199136 A CN 1071991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liquid
- sprayer unit
- cowling panel
- mixed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2—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 B05B7/04—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 B05B7/0416—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 B05B7/0483—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with gas and liquid jets intersecting in the mixing chamb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2—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 B05B7/04—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 B05B7/0416—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 B05B7/0441—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with one inner conduit of liquid surrounded by an external conduit of gas upstream the mixing chamb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3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2—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 B05B7/04—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 B05B7/0416—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 B05B7/0441—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with one inner conduit of liquid surrounded by an external conduit of gas upstream the mixing chamber
- B05B7/0458—Spray pistols;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efore discharge with arrangements for mixing one gas and one liquid with one inner conduit of liquid surrounded by an external conduit of gas upstream the mixing chamber the gas and liquid flows being perpendicular just upstream the mixing chamber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喷雾装置(10)自在内盖部(13)、整流板(30)以及圆环部(24)之间配置的气液混合部(15)的外周壁面附近的上游侧平坦面即内盖部(13)的内侧端面(13a)侧导入液体流,自其对置面导入气体流并使之碰撞,气液混合流体流在与气液混合部(15)的整流板(30)的气液混合部(15)面对的圆环部(24)的内表面转圈的同时向喷出部(16)行进,由此能够在气液混合部(15)内促进液体的微粒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气体使液体微粒化的二流体喷嘴式的喷雾装置。
背景技术
使液体微粒化的喷嘴广泛用于空间或物质的冷却装置、加湿装置、药液喷洒装置、燃烧装置或粉尘对策装置等。若对该微粒化喷嘴进行大致区分,则分类为使液体自微细的孔喷出并微粒化的一流体喷嘴、使用空气、氮气或蒸气等气体来使液体微粒化的二流体喷嘴。对于该一流体喷嘴和二流体喷嘴,通常,二流体喷嘴由于使用气体所具有的能量来使液体微粒化,因此具有微粒化性能优于一流体喷嘴这一特征。
作为使液体微粒化的二流体喷嘴的例子,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9822号公报)所记载的二流体喷嘴。如图12所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二流体喷嘴是具备内筒40、中筒41以及外筒42的三重筒构造,内筒40通过将基端侧筒43与前端侧筒44连结而形成。将内筒40的中空部设为中心空气流路45,将内筒40与中筒41之间的中间环状流路设为液体流路46,将中筒41与外筒42之间的外侧环状流路设为外侧空气流路47。外侧空气流路47的基端侧开口47a以及中心空气流路45的基端侧开口45a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主管连接。因而,使低压空气自未图示的包括空气压缩机的压缩气源经由空气供给主管流入基端侧开口47a和基端侧开口45a。另外,环状的液体流路46的基端侧开口46a连接未图示的水供给主管,加压后的水自未图示的液槽经由泵和水供给主管向基端侧开口46a流入。
在内筒40的前端侧筒44、中筒41以及外筒42的前端侧具备前端部40b、41b、42b,该前端部40b、41b、42b具备位于沿着轴线L的同一线上的开口40a、41a、42a,使中筒41的开口41a位于成为喷射口的外筒42的开口42a的内侧,使内筒40的开口40a位于中筒41的开口41a的内侧。
在内筒40的前端侧筒44中,与基端侧筒43螺合连接的筒部的前端成为内筒开口40a,在轴线L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小径化后的孔口(orifice)44a。在成为内筒40的开口40a的周缘的前端面44b,在大致对置位置形成有两个凹状的槽44c。
中筒41的前端部41b将外周面设为圆锥形状,并且在其内部设置有台阶41c而在前端侧设置有小径的中空部,使该中空部与内筒40的开口40a以同一直径连通。在前端侧的小径中空部的前端设置有更小径的开口41a。
使内筒40的前端面44b与中筒41的台阶41c抵接,在槽44c与台阶41c之间设置有三个液体回旋连通流路48。该液体回旋连通流路48向内筒40的前端侧中空部开口,使该内筒40的前端侧中空部与中筒41的前端中空部连通,由此将该连通的内筒40与中筒41的前端中空部设为第一混合室49。
以与中筒41的前端部41b隔开大的空间的方式外套外筒42的前端部42b,在该中筒41的前端部41b与外筒42的前端部42b之间形成有第二混合室50。该第二混合室50与环状的外侧空气流路47连通,并且在前端中央存在成为喷射口的开口42a。
在具备所述结构的喷嘴中,首先,流入液体流路46的水在通过液体回旋连通流路48时被强制地回旋,成为回旋流并流入第一混合室49。通过该回旋,水被一次微粒化。穿过中心空气流路45的孔口44a并喷出的来自空气压缩机的空气与成为回旋流并流入第一混合室内49的水的中央部碰撞混合。一边通过该碰撞混合进行液滴的二次微粒化,一边从中筒41的开口41a向第二混合室50喷出水与空气的气液混合流体。
在第二混合室50中,自外侧空气流路47流入的来自空气压缩机的空气从外周侧与该二次微粒化后的气液混合流体碰撞混合。这样,在第二混合室50内被三次微粒化后的气液混合雾自成为外筒42的喷射口的开口42a喷射。尤其是,第二混合室50是大的空间,因此自外侧空气流路47流入的空气与自开口41a流入的气液混合流体从外周均匀地碰撞混合,并且兼之气液混合流体回旋,能够实现液滴的均匀的微粒化(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所述以往的二流体喷嘴的结构是复杂的喷嘴结构,而且无法使喷雾出的液体充分微粒化,因此存在液体的粒径大这一问题。具体而言,由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二流体喷嘴喷雾出的液体的粒径是50μm以上。在像这样喷雾出的液体的粒径大的情况下,喷雾出的液体气化需要花费时间、即气化慢,因此具有产生浸湿等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解决所述以往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喷雾出气化快且不会感到浸湿等的粒径小的液体的喷雾装置。更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作为气化快且不会感到浸湿等的小的粒径的例子而能够喷雾出10μm以下的粒径的液体的二流体喷嘴式的喷雾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的喷雾装置具备:喷雾装置主体部,其具有液体流路和气体流路;内盖部,其配置在所述喷雾装置主体部的前端,覆盖所述液体流路的开口且具有平坦的内侧端面;外盖部,其配置在所述喷雾装置主体部的前端并覆盖所述内盖部,并且覆盖所述气体流路的开口且具有与所述内盖部的所述内侧端面对置的平坦的外侧端面;圆环部,其配置在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之间,且构成具有圆板状的外形的空间即气液混合部;整流板,其配置在所述气液混合部与所述外盖部之间,且具有与所述气液混合部连通的贯通孔;液体流入口,其贯穿所述内盖部的周向的至少一个部位而设置并与所述气液混合部连通,从而使流经所述液体流路的液体流流入所述气液混合部;气体流入口,其在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之间的所述气液混合部的侧部与所述气液混合部连通地配置,且使流经所述气体流路的气体流以朝向自所述液体流入口流入所述气液混合部的所述液体流的方式流入所述气液混合部;以及喷出部,其贯穿所述外盖部的所述外侧端面而设置并与所述气液混合部以及所述整流板的所述贯通孔连通,喷出在所述气液混合部使所述气体流与所述液体流混合并微粒化后得到的液体。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方式的喷雾装置,可提供能够喷雾出气化快且不会感到浸湿等的粒径小的液体的喷雾装置。更具体而言,可提供作为气化快且不会感到浸湿等的小粒径的例子而能够喷雾出10μm以下的粒径的液体的二流体喷嘴式的喷雾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的切断部端面图。
图1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的沿着图1A的1B-1B线的剖视图。
图1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的沿着图1A的1C-1C线的剖视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B的切断部端面图。
图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齿数为6个的锯齿状边缘的孔的整流板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齿数为12个的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的整流板的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C的切断部端面图。
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管状流路的直径、整流板的锯齿状边缘的孔的齿数、齿顶圆的直径以及齿底圆的直径与噪声值的关系的图。
图7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的整流板的图。
图7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的整流板的侧视图。
图7C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的整流板的贯通孔的部分附近放大得到的立体图。
图7D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整流板的齿的二面角的说明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D的切断部端面图。
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二面角与噪声值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使二面角为150度的齿数与噪声值的关系的图。
图11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使二面角为150度的齿数为三个且三个齿连续的整流板的图。
图11B是表示使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二面角为150度的齿数为三个且三个齿不连续的整流板的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喷雾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涉及使用气体对液体进行微粒化并喷雾的喷雾装置,作为所述气体,例如可举出空气、氮气、氧气、或者非活性气体等,可以根据使用目的而适当选定。另外,作为所述液体,例如可举出水、臭氧水、具有杀菌以及除菌功能的药液、涂料、或燃料油等,可以根据使用目的而适当选定。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的切断端面图。以下,参照图1A来说明该喷雾装置10的结构。
喷雾装置10至少具备喷雾装置主体部10a、内盖部13以及外盖部14。由内盖部13、圆环部24、整流板30以及外盖部14构成气液混合部15。喷雾装置10还具备喷雾装置盖固定部17。
喷雾装置主体部10a形成有沿着中心轴线27的方向配置在圆柱状构件的中心部的第一液体流路11、和隔开间隔而沿着中心轴线27的方向配置在第一液体流路11的周围的圆筒状的气体流路12。第一液体流路11和气体流路12由作为喷雾装置主体部10a的一部分而位于中央部的圆筒部10b隔开。第一液体流路11仅图示出了前端部,后端部的未图示的液体供给口例如经由液体供给管而与连接于液槽的泵连接。气体流路12也仅图示出了前端侧,后端的未图示的气体供给口例如经由气体供给管而与包括空气压缩机的压缩气源等连接。
圆筒部10b的前端比除圆筒部10b以外的喷雾装置主体部10a向前端侧稍微突出,在其前端固定有内盖部13。
内盖部13配置在喷雾装置主体部10a的前端,且形成为覆盖第一液体流路11的开口且具有平坦的内侧端面13a的轴向截面大致C字形状。内盖部13在圆筒部10b的端面与内盖部13的内侧端面13a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具有圆板状外形的第二液体流路22。在内盖部13的内侧端面13a的外周方向的一个部位,形成有沿着中心轴线27的方向贯穿内侧端面13a的液体流入口18。即,液体流入口18以贯穿内盖部13的周向的至少一个部位的方式设置,例如位于气液混合部15的外周壁面附近的上游侧平坦面即内盖部13的内侧端面13a,将第一液体流路11与气液混合部15连通,使流经第一液体流路11的液体流流入气液混合部15。
外盖部14配置在喷雾装置主体部10a的前端,覆盖内盖部13,且形成为覆盖气体流路12的开口且具有与内盖部13的内侧端面13a对置的平坦的外侧端面14a的轴向截面大致Ω形状。外盖部14在外盖部14与内盖部13之间的侧部隔开规定间隔的具有圆筒状的外形的间隙23而进行覆盖。
在外盖部14的前端部侧的内表面嵌合固定有薄的圆板状的整流板30,该整流板30在中央具有内径与后述的管状流路16b相同的贯通孔31。
在内盖部13与外盖部14之间且比整流板30还靠内侧的位置,且在内盖部13的内侧端面13a的外周部与整流板30之间固定配置有圆环部24,该圆环部24具有内径比贯通孔31大的孔部24a,在沿着1B-1B线的截面中具有C字状平面。圆环部24在圆环部24与整流板30之间构成具有圆板状的外形空间即气液混合部15。在圆环部24中的一个部位设置有缺口或间隙而形成有气体流入口19。
图1B示出了喷雾装置10的沿着图1A的1B-1B线的剖视图。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气体流入口19位于相对于喷雾装置主体部10a的中心(中心轴线27)而与液体流入口18相差180度相位且与液体流入口18对置的位置。因而,外盖部14以覆盖内盖部13、圆环部24以及整流板30的方式,被夹持并固定于喷雾装置主体部10a的端面与喷雾装置盖固定部17之间。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去掉喷雾装置盖固定部17,而将外盖部14直接固定于喷雾装置主体部10a的端面。
这样,为了在外盖部14与内盖部13之间可靠地形成规定间隔的具有圆板状的外形的气液混合部15,设置圆环部24和整流板30,从而能够在圆环部24的孔部24a内且在整流板30的内表面与内盖部13的内侧端面13a之间强制性地配置形成作为间隙的气液混合部15。
图1C示出了喷雾装置10的沿着图1A的1C-1C线的剖视图。如图1A以及图1C所示,整流板30的贯通孔31具有圆形状边缘。这样构成的气液混合部15是为了使流经气体流路12的气体流与流经第一液体流路11的液体流混合。
如图1A所示,气体流入口19在内盖部13与外盖部14之间的气液混合部15的侧部与气液混合部15连通地配置,使流经气体流路12的气体流以朝向从液体流入口18流入气液混合部15的液体流的方式流入气液混合部15。例如,气体流入口19位于相对于喷雾装置主体部10a的中心(中心轴线27)而与液体流入口18相差180度相位且与液体流入口18对置的位置。而且,在外盖部14的外侧端面14a的外表面的中央形成有喷出部16,该喷出部16突出地固定有圆筒部,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27的方向贯穿外侧端面14a以及圆筒部的喷出口16a、管状流路16b以及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c。换言之,喷出部16贯穿外盖部14的外侧端面14a而设置,并与气液混合部15以及整流板30的贯通孔31连通,使在气液混合部15通过气体流与液体流混合并微粒化后得到的液体由整流板30的贯通孔31整流之后从喷出部16喷出。喷出口16a、管状流路16b、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c以及整流板30的具有圆形状边缘的贯通孔31与第一液体流路11配置在同一中心轴线27上。与此相对,液体流入口18位于与该中心轴线27错开的位置。
因而,气液混合部15由圆环部24、内盖部13以及整流板30包围而形成,并与沿着中心轴线27的方向贯穿内盖部13的液体流入口18、沿着与中心轴线27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径向)切去圆环部24而成的气体流入口19、整流板30的具有圆形状边缘的贯通孔31、以及沿着中心轴线27的方向贯穿外盖部14而成的喷出口16a连通。
在这样的结构中,供给至喷雾装置10的液体相对于喷雾装置主体部10a从未图示的液体供给口向装置前端侧流经第一液体流路11而成为液体流,该液体流经过第二液体流路22和液体流入口18而向气液混合部15供给。另外,供给至喷雾装置10的气体相对于喷雾装置主体部10a从未图示的气体供给口向装置前端侧流经气体流路12而成为气体流,该气体流经过间隙23和气体流入口19而向气液混合部15供给。
在向气液混合部15供给气体流和液体流后,气体流与液体流在气液混合部15彼此混合,液体被微粒化之后穿过整流板30的具有圆形状边缘的贯通孔31而被整流,穿过设置于外盖部14的喷出部16的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c和管状流路16b并从喷出口16a向外侧喷出混合并被微粒化后的液体。
以下,参照图1A以及图1B来说明在气液混合部15进行的微粒化的机理。流经第一液体流路11而来的液体流穿过第二液体流路22并穿过设置于内盖部13的液体流入口18,从而液体流自气液混合部15的圆环部24的孔部24a的内表面附近向喷出部16的方向供给。
另一方面,针对从液体流入口18供给至气液混合部15的液体流,穿过位于与液体流入口18对置的位置的气体流入口19而供给至气液混合部15的气体流在气液混合部15内与液体碰撞。通过这样碰撞,液体被散布到圆环部24的孔部24a的内侧面(内周面),成为薄的膜状。而且,通过从该状态起在沿着圆环部24的孔部24a的内周面的周向上流动,从而从薄的膜状进一步变化为细的液滴。而且,包含该液滴的气液混合流体在气液混合部15内被搅拌,由此能够使液滴进一步微粒化,能够从喷出口16a喷雾出粒径更小的液体。
具体而言,是如下喷雾装置10:气液混合部15的内径为6.0mm,高度为2.0mm,整流板30的厚度为0.5mm,整流板30的具有圆形状边缘的贯通孔31的直径为1.0mm,喷出部16的喷出口16a与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c的直径均为1.0mm,管状流路16b的直径为1.0mm且长度为3.0mm,液体流入口18的直径为0.7mm,气体流入口19为矩形且宽度为1.0mm、高度为1.0mm。
针对该喷雾装置10,作为气体的例子以0.3MPa(计示压力)的压力供给压缩空气,作为液体的例子以0.26MPa(计示压力)的压力供给水。采用激光衍射法对在该条件下微粒化后的水的索特平均粒径进行了评价。激光衍射法的测定距离是距喷雾装置10的前端300mm的位置,索特平均粒径为10.0μm。另外,在距喷雾装置10的前端1000mm的位置利用噪声计测定该条件下的噪声值,测出是80dB。
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构成为在内盖部13与外盖部14之间设置圆环部24和整流板30,从而在外盖部14与内盖部13之间可靠地形成规定间隔的具有圆板状的外形的气液混合部15。因此,能够使得从液体流入口18流入的液体与从气体流入口19流入的气体在气液混合部15交叉并碰撞,并且液体在圆环部24的孔部24a的内周面扩展之后沿着内周面转圈并被搅拌而微粒化,将微粒化后的液体由整流板30的贯通孔31整流并从喷出部16喷出。其结果是,可提供能够喷雾出气化快且不会感到浸湿等的粒径小的液体的喷雾装置10。更具体而言,可提供作为气化快且不会感到浸湿等的小粒径的例子而能够喷雾出10μm以下的粒径的液体的二流体喷嘴式的喷雾装置10。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气体流入口19配置在相对于喷雾装置主体部10a的中心轴线27而与液体流入口18对置的位置。然而,并不限定于这样的配置。例如,气体流入口19也可以配置在液体流入口18的附近且配置为使得从气体流入口19流入的气体流的流入方向与从液体流入口18流入的液体流的流入方向交叉,而且气体流入口19和液体流入口18也可以配置有多个。
另外,也可以在内盖部13的内侧端面13a即上游侧平面设置具有比气液混合部15的高度小的厚度的圆板状的突起部。
(第二实施方式)
图2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而示出具备圆锥台状的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Bc的喷雾装置10B的切断端面图。如图2所示,将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Bc设为由圆锥面16Be构成的圆锥台状,该圆锥面16Be从直径比贯通孔31B大的开口部16Bd起以朝向喷出口16a而直径变细的方式倾斜。使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Bc为圆锥台状的目的在于使液体进一步微粒化。若向气液混合部15供给气体流和液体流,则气体流和液体流在气液混合部15彼此混合,在液体被微粒化之后,穿过整流板30B的具有圆形状边缘的贯通孔31B而被整流,穿过在外盖部14B设置的喷出部16B的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Bc和管状流路16b并从喷出口16a向外侧喷出混合并微粒化后的液体。若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Bc为圆锥台状,则从整流板30B的具有圆形状边缘的贯通孔31B朝向喷出口16a的气液混合流体在穿过整流板30B的贯通孔31B而被整流之后,在直径比贯通孔31B的直径大的开口部16Bd暂时扩展从而流速降低。然后,流体沿着圆锥面16Be逐渐收缩流动,因此能够使微粒化后的液滴在到达喷出口16a之前不容易凝聚,气液混合流体的液滴能够在维持微粒化后的状态下直接从喷出口16a喷雾出。圆锥台状的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Bc的入口侧的最大径的直径优选为圆环部24的孔部24a的内周的直径以下且管状流路16b的直径的2倍以上。更优选入口侧的最大径的直径为管状流路16b的直径的2倍~4倍。
作为具体的例子,圆锥台状的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Bc的入口侧的最大径为直径3.0mm,管状流路16b为直径1.0mm且长度2.0mm。
针对该喷雾装置10B,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条件进行测定,测出索特平均粒径为9.0μm,噪声值为80dB。
(第三实施方式)
图3以及图4是作为第三实施方式而示出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C的整流板30C的图。在此,图3示出了具有齿数为6个的情况下的边缘的贯通孔31C的整流板30C。另外,图4示出了具有齿数为12个的情况下的边缘的贯通孔31C的整流板30C。
将整流板30C的贯通孔31C的边缘设为锯齿状的目的在于,降低在从之前的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参照图1)、10B(参照图2)喷出使液体微粒化后得到的气液混合流体时产生的噪声。在喷出气液混合流体时产生的噪声是由于从喷雾装置10、10B喷出的高速的气液混合流体喷流与外界气体之间的摩擦使得在气液混合流体喷流与外界气体之间形成紊流而产生的。在喷出使液体微粒化后得到的气液混合流体的喷出口附近,产生喷出流速一致的区域。通过设置整流板30C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C,从而喷出口附近的喷出速度一致的区域发生变化,能够减小在气液混合流体喷流与外界气体之间形成的紊流。由此,能够降低噪声。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C的切断部端面图。喷雾装置10C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B(参照图2)所具备的整流板30置换为整流板30C(参照图3)而得到的装置。具体而言,整流板30C的厚度为0.5mm,整流板30C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C的齿数为6个,齿顶圆直径为1.0mm,齿底圆直径为1.7mm。
针对图5所示的喷雾装置10C,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条件进行测定,测出索特平均粒径为9.0μm,噪声值为75dB。
将管状流路16b的直径、整流板30C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C的齿数以及大小与噪声值的关系表示在图6中。
具体而言,在图5所示的喷雾装置10C中,在将管状流路16b的直径设为1.0mm和1.5mm的情况、以及厚度0.5mm的整流板30C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C的齿数为6个(参照图3)和12个(参照图4)的情况下,使齿顶圆32的直径和齿底圆33的直径变化而测定噪声值。
在齿顶圆32的直径接近管状流路16b的直径的情况下,噪声值变小,噪声值随着齿顶圆32的直径增加而增加,若齿顶圆32的直径超过具有圆板状的外形的气液混合部15的直径(6.0mm)的1/2,则噪声值成为大致恒定的值。在齿顶圆32的直径比管状流路16b小的情况下,会成为气液混合流体的流动的阻力,气液混合流体的流量减少从而索特平均粒径增大,因此不优选。在齿数为6个的情况和12个的情况下,齿顶圆32的直径与噪声值的关系显示出同样的变化。
另外,在使管状流路16b的直径为1.5mm的情况下,也与使管状流路16b的直径为1.0mm的情况同样地,在齿顶圆32的直径接近管状流路16b的直径的情况下,噪声值变小,噪声值也随着齿顶圆32的直径增加而增加。
因而,若齿顶圆32的直径为管状流路16b的直径以上,且齿底圆33的直径为具有圆板状的外形的气液混合部15的直径的1/2以下,则能够降低噪声值。
另外,若齿顶圆32的直径为管状流路的直径以上,且齿底圆33的直径为具有圆板状的外形的气液混合部15的直径的1/3以下,则能够进一步降低噪声值。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中代替整流板30而使用第三实施方式的整流板30C。在这样的喷雾装置中,使整流板30C的厚度为0.5mm,使整流板30C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C的齿数为6个,使齿顶圆直径为1.0mm,使齿底圆直径为1.7mm并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条件进行测定,测出索特平均粒径为10.0μm,噪声值为75dB。
这样,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在设置于内盖部13与整流板30、30B或30C之间的气液混合部15处,从液体流入口18流入的液体与从气体流入口19流入的气体碰撞,液体在圆环部24的孔部24a的内侧面(内周面)散布为薄的膜状且沿着内周面在周向上流动并成为细的液滴。进一步,包含液滴的气液混合流体在气液混合部15内被搅拌而使液体微粒化,能够从喷出部16B喷出微粒化后的液体。
另外,根据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通过使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16Bc为圆锥台状,能够使微粒化后的液滴在到达喷出口16a之前不容易凝聚,能够从喷出部16B喷出进一步微粒化的液体。
而且,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通过使液体微粒化后得到的气液混合流体穿过整流板30C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C,能够减小在气液混合流体喷流与外界气体之间形成的紊流,能够将微粒化后的液体以低噪声从喷出部16B喷出。
根据以上内容,结果可提供能够喷雾出气化快且不会感到浸湿等的小粒径的液体的喷雾装置。更具体而言,可提供作为气化快且不会感到浸湿等的小粒径的例子而能够以低噪声喷雾出10μm以下的粒径的液体的二流体喷嘴式的喷雾装置。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具有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的整流板30不同的结构的整流板30D,使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D的三角形的齿34相对于由整流板30D的齿底圆33与外周圆35形成的气液混合部侧的面30Da倾斜。
图7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整流板30D的图。图7B是整流板30D的侧视图。图7C是将整流板30D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D的部分放大得到的立体图。图7D是表示为了说明整流板30D的齿34的二面角36而从贯通孔侧观察一个齿34时的二面角36的说明图。
在该整流板30D中,将由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D的齿顶和齿底形成的齿34的气液混合部侧的面34a与整流板30D的由齿底圆33和外周圆35形成的气液混合部侧的面30Da所成的角度定义为二面角36(参照图7C以及图7D)。即,二面角36是相邻的两个面34a、30Da所成的角。在此,作为一例,二面角36是180度以下。
使整流板30D的齿34倾斜的目的在于,进一步降低在从之前的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喷出使液体微粒化后得到的气液混合流体时产生的噪声。通过使齿34倾斜,能够在气液混合流体从气液混合部15朝向喷出口16a收缩流动时,使流体流垂直地接近并碰触齿34的面34a,能够进一步减小在气液混合流体喷流与外界气体之间形成的紊流。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噪声。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D的切断部端面图。喷雾装置10D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B(参照图2)所具备的整流板30置换为整流板30D(参照图7A)的喷雾装置。具体而言,整流板30D的厚度为0.5mm,整流板30D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D的齿数为6个、齿顶圆直径为1.6mm、齿底圆直径为2.6mm、二面角36为150度。
针对图8所示的喷雾装置10D,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条件进行测定,测出索特平均粒径为9.0μm,噪声值为72dB。
将二面角36与噪声值的关系表示在图9中。噪声值随着二面角36从180度起减少而减少,在150度至120度显示最小值,且噪声值随着二面角36从120度向90度减少而增加,在90度处,显示与180度的情况下同等程度的噪声值。而且,在小于90度处,与180度的情况相比噪声值增加。若二面角36为90度以上且180度以下,则噪声值变小,因此优选。而且,若二面角36为120度以上且150度以下,则噪声值成为最小,因此更优选。
将使二面角36为150度的齿数与噪声值的关系表示在图10中。随着使二面角36为150度的齿数增加,噪声值减少。另外,在将使二面角36为150度的齿数设为两个、三个的情况下,在二面角36设为150度的齿连续时与不连续时,噪声值的大小不存在差异。
在此,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将使二面角36为150度的齿数为三个且三个齿连续地配置的整流板30D表示在图11A中。另外,将使二面角36为150度的齿数为三个且三个齿不连续而以间隔一个齿的方式配置的整流板30D表示在图11B中。通过使至少一个以上的齿34的二面角36为150度,从而具有噪声降低的效果。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图示了6个齿34,但齿34的数量不限定于此。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使齿34以整流板30D的齿34的二面角36为90度以上且180度以下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从喷雾装置喷出使液体微粒化后得到的气液混合流体时产生的噪声。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喷雾装置10中代替整流板30而使用第四实施方式的整流板30D。在该喷雾装置中,使整流板30D的厚度为0.5mm,使整流板30D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贯通孔31D的齿数为6个,使齿顶圆直径为1.6mm,使齿底圆直径为2.6mm,使二面角36为150度,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条件进行测定,测出索特平均粒径为10.0μm,噪声值为72dB。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适当组合所述各种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能够起到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另外,可以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或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的组合,并且也可以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彼此的组合。
所述方式的喷雾装置是能够喷雾出液体的粒径为小至10μm左右或其以下的液体的喷雾装置,该喷雾装置能够广泛用于空间或物质的冷却、加湿、药液喷洒、燃烧、或粉尘对策等。
Claims (10)
1.一种喷雾装置,具备:
喷雾装置主体部,其具有液体流路和气体流路;
内盖部,其配置在所述喷雾装置主体部的前端,覆盖所述液体流路的开口且具有平坦的内侧端面;
外盖部,其配置在所述喷雾装置主体部的前端并覆盖所述内盖部,并且覆盖所述气体流路的开口且具有与所述内盖部的所述内侧端面对置的平坦的外侧端面;
圆环部,其配置在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之间,且构成具有圆板状的外形的空间即气液混合部;
整流板,其配置在所述气液混合部与所述外盖部之间,且具有与所述气液混合部连通的贯通孔;
液体流入口,其贯穿所述内盖部的周向的至少一个部位而设置并与所述气液混合部连通,从而使流经所述液体流路的液体流流入所述气液混合部;
气体流入口,其在所述内盖部与所述外盖部之间的所述气液混合部的侧部与所述气液混合部连通地配置,且使流经所述气体流路的气体流以朝向自所述液体流入口流入所述气液混合部的所述液体流的方式流入所述气液混合部;以及
喷出部,其贯穿所述外盖部的所述外侧端面而设置并与所述气液混合部以及所述整流板的所述贯通孔连通,喷出在所述气液混合部使所述气体流与所述液体流混合并微粒化后得到的液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装置,其中,
所述喷出部具备与所述外盖部的所述外侧端面连通的圆锥台状的气液混合流体流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装置,其中,
所述整流板的所述贯通孔的边缘为锯齿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中,
所述整流板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所述贯通孔的齿顶圆的直径为所述喷出部内的管状流路的直径以上,且所述贯通孔的齿底圆的直径为所述气液混合部的直径的1/2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雾装置,其中,
所述整流板的所述贯通孔的边缘为锯齿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雾装置,其中,
所述整流板的具有锯齿状边缘的所述贯通孔的齿顶圆的直径为所述喷出部内的管状流路的直径以上,且所述贯通孔的齿底圆的直径为所述气液混合部的直径的1/2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雾装置,其中,
所述整流板的由具有锯齿状边缘的所述贯通孔的齿顶和齿底形成的至少一个齿的所述气液混合部侧的面与所述整流板的由齿底圆和外周圆形成的所述气液混合部侧的面所成的二面角为90度以上且180度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雾装置,其中,
所述二面角为120度以上且150度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雾装置,其中,
所述整流板的由具有锯齿状边缘的所述贯通孔的齿顶和齿底形成的至少一个齿的所述气液混合部侧的面与所述整流板的由齿底圆和外周圆形成的所述气液混合部侧的面所成的二面角为90度以上且180度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雾装置,其中,
所述二面角为120度以上且150度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54169 | 2016-03-17 | ||
JP2016-054169 | 2016-03-17 | ||
JP2016187271A JP6350951B2 (ja) | 2016-03-17 | 2016-09-26 | 噴霧装置 |
JP2016-187271 | 2016-09-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99136A true CN107199136A (zh) | 2017-09-26 |
CN107199136B CN107199136B (zh) | 2019-03-22 |
Family
ID=59855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40567.5A Active CN107199136B (zh) | 2016-03-17 | 2017-01-19 | 喷雾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72456B2 (zh) |
CN (1) | CN10719913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43637B2 (ja) * | 2017-06-06 | 2020-02-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Voc精製装置 |
CN108889243B (zh) * | 2017-07-30 | 2020-09-29 | 李先富 | 一种双旋流三流喷枪 |
JP6814993B2 (ja) | 2018-01-31 | 2021-01-2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噴霧装置 |
JP6817583B2 (ja) | 2018-02-21 | 2021-01-2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噴霧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31906A (ja) * | 1994-11-10 | 1996-05-28 | Iwata Air Compressor Mfg Co Ltd | 内部混合式スプレーガンの塗料堆積防止用ノズルセット |
CN201140125Y (zh) * | 2007-12-13 | 2008-10-29 | 张敏寿 | 雾化喷嘴 |
US20080265062A1 (en) * | 2005-08-31 | 2008-10-30 | Dave Brown | Fuel oil atomizer |
CN103842094A (zh) * | 2011-08-03 | 2014-06-04 | 喷雾系统公司 | 压缩空气辅助喷嘴组件 |
CN105289863A (zh) * | 2015-11-23 | 2016-02-03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双喷孔片的切向离心式农用喷雾器喷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10398B2 (ja) | 1989-04-14 | 1998-02-10 | 株式会社いけうち | 二流体ノズル |
FR2717106B1 (fr) * | 1994-03-11 | 1996-05-31 | Total Raffinage Distribution |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pulvérisation d'un liquide, notamment d'un liquide à haute viscosité, à l'aide d'au moins un gaz auxiliaire. |
JP3382573B2 (ja) | 1999-11-24 | 2003-03-04 | 株式会社いけうち | 二流体ノズル |
NL1013893C2 (nl) * | 1999-12-20 | 2001-06-21 | Stork Friesland Bv | Inrichting voor het verstuiven van een vloeibaar product, een daarvan voorziene sproeidroog- en conditionerings-inrichting alsmede een werkwijze voor het conditioneren van een vloeibaar product. |
WO2001096210A2 (de) | 2000-06-10 | 2001-12-20 | Wella Aktiengesellschaft | Ausgabebehälter |
JP2006088219A (ja) | 2004-09-27 | 2006-04-06 | Kurosaki Harima Corp | 溶融金属注湯ノズル及びその設置構造並びに溶融金属の注湯方法 |
JP4697090B2 (ja) | 2006-08-11 | 2011-06-08 |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 二流体噴霧バーナ |
CN105377409A (zh) | 2013-04-26 | 2016-03-02 | 菲斯卡公司 | 流体流喷嘴 |
-
2017
- 2017-01-19 CN CN201710040567.5A patent/CN107199136B/zh active Active
- 2017-01-24 US US15/413,724 patent/US1027245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31906A (ja) * | 1994-11-10 | 1996-05-28 | Iwata Air Compressor Mfg Co Ltd | 内部混合式スプレーガンの塗料堆積防止用ノズルセット |
US20080265062A1 (en) * | 2005-08-31 | 2008-10-30 | Dave Brown | Fuel oil atomizer |
CN201140125Y (zh) * | 2007-12-13 | 2008-10-29 | 张敏寿 | 雾化喷嘴 |
CN103842094A (zh) * | 2011-08-03 | 2014-06-04 | 喷雾系统公司 | 压缩空气辅助喷嘴组件 |
CN105289863A (zh) * | 2015-11-23 | 2016-02-03 | 云南农业大学 | 一种双喷孔片的切向离心式农用喷雾器喷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99136B (zh) | 2019-03-22 |
US20170266674A1 (en) | 2017-09-21 |
US10272456B2 (en) | 2019-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84459A (zh) | 喷雾装置 | |
CN107199136A (zh) | 喷雾装置 | |
JP4865765B2 (ja) | スプレイガン | |
EP3356052B1 (en) | Pressurized air assisted full cone spray nozzle assembly | |
JP2016052660A (ja) | スプレー器具用ノズルヘッド | |
DK2885083T3 (en) | FULL CONE AIR SUPPORTED SPRAY NOZZLE DEVICE | |
CN108348933B (zh) | 喷嘴和混合流体流的方法 | |
JP2008521601A (ja) | 渦流チャンバーを有するノズル装置 | |
EP3053654B1 (en) | An outlet device with hollow water curtain function | |
JP6350951B2 (ja) | 噴霧装置 | |
JP5336763B2 (ja) | 内面塗装用スプレーガン。 | |
JP4754785B2 (ja) | 2成分スプレイノズル | |
JP2011212649A (ja) | 二流体ノズルおよびその二流体ノズルを備える微細化装置 | |
US20060283980A1 (en) | Atomizer system integrated with micro-mixing mechanism | |
JP2018189362A5 (zh) | ||
CN110090747A (zh) | 喷雾装置 | |
RU2296648C1 (ru) | Форсунка для распыления расплавленных металлов | |
US20100327081A1 (en) | Low pressure air-blast atomizer | |
JP2003230851A (ja) | 噴霧ノズル | |
CN207805829U (zh) | 超低压旋流雾化喷嘴及双联混合注射器 | |
CN207138145U (zh) | 一种高粘度流体喷嘴 | |
RU2636914C1 (ru) |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форсунка с двухфазным потоком распыляемой жидкости | |
JP2013017933A (ja) | 塗装用スプレーガン | |
US11872583B2 (en) | Counterflow mixer and atomizer | |
JPS61161162A (ja) | 気液混合噴霧用ノズ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