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45004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45004B
CN107145004B CN201710114902.1A CN201710114902A CN107145004B CN 107145004 B CN107145004 B CN 107145004B CN 201710114902 A CN201710114902 A CN 201710114902A CN 107145004 B CN107145004 B CN 1071450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luminance
region
incid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1490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45004A (zh
Inventor
加藤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to CN20201151822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31013A/zh
Publication of CN107145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450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450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450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2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 G09G3/342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the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being distributed in two dimensions, e.g.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1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in the bulk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26Liquid crystal optical waveguides or liquid crysta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gating or modulating between optical wave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based on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s, e.g. microencapsulated liquid cryst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2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48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75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the liquid crystal selectively assuming a light-scattering stat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4Scrolling of light from the illumination source over the displa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canning of the display scree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2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overall brightness
    • G09G2320/0646Modulation of illumination source brightness and image signal correlated to each oth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60/00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display systems
    • G09G2360/12Frame memory handling
    • G09G2360/121Frame memory handling using a cache memor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60/00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display systems
    • G09G2360/16Calculation or use of calculated indices related to luminance levels in display dat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Geome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使背光源的亮度在所有区域中均匀化。其包括:图像显示面板,以具有图像扫描期间和垂直消隐期间的帧周期更新图像;光调制层,配置于图像显示面板的背面,根据已施加的电场而切换为散射已入射的光的散射状态或透过光的透过状态;光源,发出从光调制层的侧面上入射并在光调制层内行进的光;电极,形成于在与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光调制层的每个分割区域,将电场施加于光调制层;以及控制部,在对应于图像扫描期间的第一期间,与图像扫描同步地驱动电极,依次切换设为散射状态的分割区域;在对应于垂直消隐期间的第二期间,根据离侧面的距离而驱动电极,对每个分割区域控制散射状态。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备背光源的显示装置中,具有将显示面分割成多个区域并按每个单独的区域对来自背光源的光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技术。在侧光源型的背光源中,设置使散射材料混入透明的树脂材料内而成形得到的导光材料,使来自配置于侧面的光源的光散射。在这种构成的背光源中,与来自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平行地分割区域,对配置于每个区域的光源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由于不能够利用来自其它区域的光源的光,因此发光效率降低。
近年来,作为导光体,存在具备称为PDLC(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聚合物分散液晶)的高分子分散型液晶的导光体。PDLC通过控制施加于区域电极的电压来切换为散射所入射的光的散射状态或透过该光的透过状态。具备PDLC的背光源通过将PDLC控制成散射状态,能够使从侧光源上入射的光朝显示面发光。例如,在与来自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而形成的每个区域上设置区域电极,通过切换PDLC的散射状态和透过状态,能够对每个区域控制背光源光。在使用了PDLC的显示装置中,由于能够与光的行进方向交叉而形成分割区域,因此能够在始终开启了光源的状态下控制分割区域单位的背光源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1022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将显示装置设为与来自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而形成区域的结构的情况下,导致每个区域离光源的距离不同。因此,越是远离光源的区域,入射至区域的光源的亮度越下降。因此,在各区域中同样地驱动了电极的情况下,越是拉开了与光源的距离的区域,亮度越下降。然而,如果以亮度最低的区域为基准而进行亮度控制的话,则就导致整个背光源的亮度下降。
在一个方面上,本发明在于使背光源的亮度在所有区域中均匀化。此外,在一个方面上,本发明在于实现背光源的亮度增加。
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一个方面上,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图像显示面板,以具有图像扫描期间和垂直消隐期间的帧周期更新图像;光调制层,配置于所述图像显示面板的背面,根据已施加的电场而切换为散射已入射的光的散射状态或透过所述光的透过状态;光源,发出从所述光调制层的侧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调制层内行进的光;电极,形成于在与所述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所述光调制层的每个分割区域,将所述电场施加于所述光调制层;以及控制部,在对应于所述图像扫描期间的第一期间,与图像扫描同步地驱动所述电极,依次切换设为散射状态的所述分割区域;在对应于所述垂直消隐期间的第二期间,根据离所述侧面的距离而驱动所述电极,对每个所述分割区域控制散射状态。
此外,在一个方面上,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图像显示面板,以帧周期更新图像;光调制层,配置于所述图像显示面板的背面,根据已施加的电场而切换为散射已入射的光的散射状态或透过所述光的透过状态;第一光源,发出从所述光调制层的第一侧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调制层内沿第一方向行进的光;第二光源,发出从所述光调制层的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调制层内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行进的光;电极,形成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所述调制层的每个分割区域,将所述电场施加于所述光调制层;以及控制部,在对应于帧期间的背光源扫描期间,按规定的顺序选择所述分割区域,根据已选择的所述分割区域离所述第一侧面的距离及离所述第二侧面的距离而驱动对应于该分割区域的所述电极,对每个所述分割区域控制散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图2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3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导光部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4的(A)、图4的(B)是说明PDLC的作用的图,图4的(A)表示透过状态,图4的(B)表示散射状态。
图5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电极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源部分驱动的图。
图7为示出来自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8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硬件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图。
图10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各功能部的驱动定时的图。
图11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亮度分布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驱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式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15为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6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7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导光部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18为示出来自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19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图。
图20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源部分驱动的图。
图21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式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22的(A)、图22的(B)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图22的(A)表示LS2校正亮度分布,图22的(B)表示合计亮度分布。
图23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式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24的(A)、图24的(B)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图24的(A)表示LS1校正亮度分布,图24的(B)表示合计亮度分布。
图25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式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26的(A)、图26的(B)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图26的(A)表示LS1、LS2校正亮度分布,图26的(B)表示合计亮度分布。
图27为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的(A)、图28的(B)为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图28的(A)表示LS1、LS2校正亮度分布,图28的(B)表示合计亮度分布。
图29为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0为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1为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2的(A)、图32的(B)为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图32的(A)表示LS1、LS2校正亮度分布,图32的(B)表示合计亮度分布。
图33为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4为示出第十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5的(A)、图35的(B)为示出第十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图35的(A)表示LS1、LS2校正亮度分布,图35的(B)表示合计亮度分布。
图36为示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7为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源部分驱动的图。
图38为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9为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40为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图。
图41为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各功能部的驱动定时的图。
图42为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图。
图43为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4为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符号说明
1、显示装置 2、图像显示面板
2a、2b、2c、2d、显示区域 3、第一电极
3a、3b、3c、3d、部分电极 4、光调制层
4a、4b、4c、4d、分割区域 5、第二电极
6、光源 7、控制部
20、显示装置 61、第一光源
62、第二光源 71、控制部
100、显示装置 120、LCD面板
130、导光部 140、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公开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中对保持发明的主旨的适当变更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应当是本发明的范围中所含有的内容。此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附图有时与实际的形态相比而对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性地表示,但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解释。
此外,在本发明和各图中,有时关于出现过的图而在与前面已述的图同样的部分上标以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具有:图像显示面板2、第一电极3、光调制层4、第二电极5、光源6以及控制部7。在图1中,将各构成部错开而示出,但是图像显示面板2、第一电极3、光调制层4以及第二电极5从用户的辨认侧按以上顺序层叠。第一电极3、光调制层4、第二电极5以及光源6作为图像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而发挥作用。此外,显示装置1对在与来自光源6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光调制层4分割得到的每个分割区域4a、4b、4c、4d控制背光源光。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源光是指从光源6入射的光在光调制层4中被散射并向图像显示面板2侧出射的光。
图像显示面板2输入图像信号,按帧周期更新图像。在帧周期的一帧期间包括将图像信号写入图像显示面板2的图像扫描期间和不进行图像信号的写入的垂直消隐期间。在图像扫描期间,对与背光源的分割区域4a、4b、4c、4d重叠的显示区域2a、2b、2c、2d按顺序进行图像扫描。控制部7驱动图像显示面板2,使图像扫描在从显示区域2a朝向显示区域2d的方向或者从显示区域2d朝向显示区域2a的方向上执行。
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5夹着光调制层4而相对,将电场施加于光调制层4。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5是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透明导电膜形成的透明电极。第一电极3具有分别形成于分割区域4a、4b、4c、4d的部分电极3a、3b、3c、3d。部分电极3a、3b、3c、3d分别与控制部7连接,个别地供给规定的驱动电压。第二电极5是按每个分割区域4a、4b、4c、4d或者一体形成的公共电极。在第二电极5上供给公共电位。根据供给部分电极3a、3b、3c、3d的驱动电压与供给第二电极5的公共电位之差而在分割区域4a、4b、4c、4d上产生电场。需要注意的是,在图1中,虽然将第一电极3配置于光调制层4与图像显示面板2之间,但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5的配置也可以为相反。此外,只要能够将电场施加于光调制层4即可,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5也可以同时位于光调制层4的一方的面侧。
光调制层4的分割区域4a、4b、4c、4d通过在各自对应的部分电极3a、3b、3c、3d与第二电极5之间所产生的电压差而被施加电场。光调制层4根据已施加的电场而切换为散射状态或透过状态。在散射状态下,散射从光源6入射的光,散射后的光的一部分向图像显示面板2侧出射。此外,在透过状态下,透过从光源6上入射的光。已透过的光沿行进方向向下一个分割区域前进。当从图像显示面板2侧辨认时,处于散射状态的分割区域正在亮灯,处于透过状态的分割区域已熄灯。像这样,将使光调制层4设为散射状态的时间作为散射时间。需要说明的是,光调制层4存在当施加电场时成为散射状态、当没有施加时成为透过状态的第一类型和当施加电场时成为透过状态、当没有施加时成为散射状态的第二类型。在下面,对第一类型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关于第一类型的说明对第二类型也适用。
光源6配置于光调制层4的侧面的附近,发出从侧面行进至光调制层4内的光。光入射至光调制层4,朝与已入射的侧面相对的侧面行进。下面,将来自光源6的光入射的侧面作为入射面。像这样在光调制层4内行进的光随离入射面的距离变长而衰减,亮度下降。例如,在图1的例子中,入射至光调制层4的各分割区域的光的亮度的大小为分割区域4d>分割区域4c>分割区域4b>分割区域4a。与控制部7连接,通过控制部7来控制发光的接通/断开以及发光时的光量。
控制部7与图像显示面板2的帧周期同步地控制部分电极3a、3b、3c、3d的驱动和光源6的亮度。控制部7例如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处理器。但是,控制部7也可以包括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特定用途的电子电路。
控制部7与图像显示面板2的帧周期同步地将规定的电压依次施加于部分电极3a、3b、3c、3d与所对应的第二电极5的部分之间,进行将分割区域4a、4b、4c、4d依次切换为散射状态的控制。下面,将像这样依次切换分割区域4a、4b、4c、4d为散射状态的处理作为背光源扫描。控制部7将对应于图像扫描期间的期间作为第一期间、将对应于垂直消隐期间的期间作为第二期间而进行背光源扫描。需要注意的是,图像扫描的方向与背光源扫描的方向设为相同。
在第一期间,控制部7与图像扫描同步地进行图像扫描结束的分割区域4a、4b、4c、4d的背光源扫描。控制部7按照例如切换图像显示面板2进行图像扫描的显示区域2a、2b、2c、2d的时机,按顺序切换设为散射状态的分割区域4a、4b、4c、4d。若列举一个例子的话,控制部7在显示区域2a的图像扫描结束、正在进行显示区域2b的图像扫描的期间将对应于显示区域2a的分割区域4a切换为散射状态。控制部7将规定的电位施加于所对应的部分电极3a,将电场施加于分割区域4a。接着,控制部7在显示区域2c的图像扫描的期间将分割区域4b设为散射状态。像这样,控制部7与显示区域2a、2b、2c、2d的图像扫描同步地将图像扫描结束的分割区域依次切换为散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已设为散射状态的分割区域的其它分割区域设成透过状态。像这样,在第一期间,分割区域4a、4b、4c、4d的散射时间相等且与图像扫描的时间相同。
在第二期间,控制部7根据分割区域4a、4b、4c、4d离入射面的距离而控制分割区域4a、4b、4c、4d的散射状态,进行背光源扫描。控制部7例如将离入射面远的分割区域4a的散射时间设为最大,越接近于入射面,使散射时间越变短。
对这种构成的显示装置1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像显示面板2在图像扫描期间按显示区域2a、显示区域2b、显示区域2c、显示区域2d的顺序进行图像扫描。需要注意的是,图像扫描的顺序也可以为相反。控制部7与图像扫描同步并按图像扫描结束的顺序将分割区域4a、分割区域4b、分割区域4c、分割区域4d切换为散射状态。例如,进行图像扫描的显示区域2a、2b、2c、2d与进行背光源扫描的分割区域4a、4b、4c、4d控制成图像扫描提前进行一区域量。例如,控制部7在显示区域2b的图像扫描期间将图像扫描结束的分割区域4a控制成散射状态。此时,其它分割区域4b、4c、4d被控制成透过状态。这样,在错开了一区域的状态下,图像扫描与背光源扫描同步。需要注意的是,使背光源扫描相对于图像扫描推迟多少不局限于一区域量。能够以一区域量的图像扫描期间为单位而按其整数倍适当使背光源扫描延迟。
像这样,在显示装置1中,与图像扫描同步,将图像扫描结束的分割区域按顺序切换为散射状态。由此,能够在切换为散射状态之前求出与显示区域的图像相应的所需的亮度。因此,不设置帧存储器即可对每个分割区域进行区域调光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区域调光处理是指基于显示区域的图像信号,根据显示图像而控制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处理。在下面,背光源光的亮度视为在规定的期间例如一帧期间获得的亮度。例如,对于某一区域,是基于在帧期间成为了散射状态的时间以及在为散射状态时入射至区域的光的亮度的值。
在垂直消隐期间中,图像显示面板2不进行图像扫描。在第二期间,控制部7根据各分割区域4a、4b、4c、4d离入射面的距离而分配散射时间。来自光源6的光随着在光调制层4内行进而衰减。在第一期间,由于分割区域4a、4b、4c、4d的散射时间相同,因此越是离入射面远的分割区域,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越下降。在控制部7中,根据取决于离入射面的距离的亮度下降量而决定各分割区域的散射时间。控制部7将离入射面最远的分割区域4a的散射时间设为最大,并按分割区域4b、分割区域4c、分割区域4d的顺序使散射时间缩短下去。
像这样,显示装置1在第二期间中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基于随离光源6的距离而下降的亮度,将第二期间中的散射时间分配给分割区域4a、4b、4c、4d。例如,与在第一期间点亮了最接近光源6的分割区域4d时的背光源光相同这样地分配其它分割区域4a、4b、4c在第二期间中的散射时间。由此,不论离光源6的距离如何,都能够使分割区域4a、4b、4c、4d的亮度变均匀。此外,由于在图像扫描没有进行的期间将光调制层4设为散射状态,所以能够实现所有的分割区域4a、4b、4c、4d的亮度增加。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2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面板120的背面配置有导光部130。此外,沿导光部130的侧面配置有光源140,朝导光部130发出光。导光部130和光源140形成背光源部。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为方便起见,将光源140排列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光源140的光行进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导光部130与LCD面板120层叠的方向设为Z方向来说明。
LCD面板120利用从导光部130入射的光来进行显示。
导光部130具有与LCD面板120的显示面相对的出射面,使从光源140入射的光散射并从出射面上出射。根据此时在规定的期间从出射面上出射的光的量而决定背光源光的亮度。在显示装置100中,按将导光部130的出射面在Y方向上分割得到的每个分割区域控制背光源光的亮度。下面,将分割区域从离光源140远的一侧按顺序设为区域CH1、区域CH2、区域CH3、区域CH4、区域CH5、区域CH6、区域CH7、区域CH9、区域CH10。下面,在没有必要特别指定区域来说明时,只表述为区域。此外,导光部130对每个区域分析LCD面板120的显示图像,进行根据区域的图像而控制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区域调光处理。
接下来,对各构成部依次进行说明。
图3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导光部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图3为图2中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的A-A’方向的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CH10、CH9、CH8、CH7表示区域。
导光部130在透明基板131、132之间层叠PDLC层133、上电极134、下电极135、取向膜136、137。在图3的例子中,从离LCD面板120远的一侧按顺序层叠透明基板132、下电极135、取向膜137、PDLC层133、取向膜136、上电极134、透明基板131。此外,在透明基板132的与LCD面板120相反一侧设有反射片138。
透明基板131、132支撑PDLC层133、上电极134、下电极135以及取向膜136、137。透明基板131、132由对可见光透明的基板例如玻璃板、塑料膜形成。需要注意的是,透明基板131的与LCD面板120相对的面是出射在PDLC层133中散射后的光的出射面139。
PDLC层133在由隔离物1332隔开的区域中形成有PDLC1331。PDLC层13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调制层4的一个例子。在显示装置100中,PDLC1331在电场施加时切换为散射状态、在电场没有施加时切换为透过状态。隔离物1332划分配置于PDLC1331与PDLC1331之间的区域。并且,保持透明基板131、132的间隔。隔离物1332由透明材料形成,使沿Y方向入射的光透过。隔离物1332优选由具有比在PDLC1331处于透过状态时的光的透过率高的透过率的材料形成。通过使透过率提高,能够减轻在PDLC层133内行进的光的衰减。需要注意的是,也可以设为不形成隔离物1332而在隔离物1332的区域配置PDLC1331。
上电极134与下电极135在每个区域上配置为夹着PDLC1331而相对。上电极134及下电极135由透明导电膜形成。在显示装置100中,上电极134为区域电极,下电极135为公共电极。通过上电极134与下电极135之间的电位差而将电场施加于PDLC1331。
取向膜136、137在电场没有施加时使PDLC1331内的液晶分子沿规定的方向取向。取向膜存在例如垂直用取向膜和水平用取向膜。
反射片138具有反射、扩散、散射等功能,将从位于出射面139的相反侧的透明基板132上漏出来的光向PDLC层133侧返回。由此,增加出射至出射面139的光,能够提高亮度。此外,通过反射片138来抑制泄漏至外部的光,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从光源140入射的光。反射片138能够使用例如发泡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银蒸镀膜、多层膜反射膜、白色PET等。
图4的(A)、图4的(B)是说明PDLC的作用的图。图4是将图3中所示的PDLC1331部分放大后的图。需要注意的是,在图4中,省略了上电极134、下电极135及取向膜136、137。图4的(A)表示透过状态,图4的(B)表示散射状态。
在此,对PDLC1331进行说明。PDLC1331含有液晶性单体1331a和分散于液晶性单体1331a内的液晶分子1331b。液晶性单体1331a与液晶分子1331b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相同,对电场的响应性不同。更详细而言,液晶性单体1331a与液晶分子1331b的常光折射率及异常光折射率彼此相等。需要注意的是,允许由于例如制造误差等而导致的折射率的偏差。另一方面,液晶分子1331b对电场的响应性高于液晶性单体1331a。液晶性单体1331a例如成为对电场没有响应的条纹状结构或多孔质结构、或者成为具有比液晶分子1331b慢的响应速度的棒状结构。此外,液晶性单体1331a具有例如沿液晶分子1331b的取向方向或取向膜136、137的取向方向而取向的取向性。需要注意的是,液晶性单体1331a优选为可通过光或热固化而聚合化的单体。在使该液晶性单体聚合化而转变成了聚合物的情况下,液晶分子1331b与液晶性聚合物(高分子材料)优选常光折射率及异常光折射率仍然彼此相等而被固化。此外,对电场的响应性优选液晶分子1331b高于液晶性聚合物。下面,关于液晶性单体的描述也符合将该液晶性单体聚合化后的液晶性聚合物。
当在上电极134与下电极135之间没有电位差而没有施加电场时,这样的PDLC1331成为图4的(A)所示的透过状态。即,在没有施加电场的状态下,由于取向膜136、137的作用,折射率各向异性相同的液晶性单体1331a与液晶分子1331b沿相同的方向取向。因此,液晶性单体1331a与液晶分子1331b在所有的方向上都几乎没有折射率差。在该状态下,从PDLC1331的侧面上入射的光L1、L2、L3在液晶性单体1331a与液晶分子1331b的边界不散射。光L1、L2、L3在Y方向上行进,透过PDLC1331。在图4中,用点线的箭头示出了光L1、L2、L3的行进方向。
另一方面,在通过上电极134与下电极135之间的电位差而施加有电场时,PDLC1331成为图4的(B)所示的散射状态。即,在施加有电场的状态下,对电场的响应性高的液晶分子1331b的方向变化。另一方面,液晶性单体1331a的取向方向不变化。因此,液晶性单体1331a与液晶分子1331b在所有的方向上折射率差都变大。在该状态下,从PDLC1331的侧面入射的光L1、L2、L3在液晶性单体1331a与液晶分子1331b的边界被散射。在图4中,用点线示出了光L1、L2、L3的行进方向,用L11、L21、L31示出了散射后的光。
像这样,PDLC1331在没有施加电场时为透过状态,当通过上电极134与下电极135之间的电位差而施加电场时成为散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在PDLC1331为上述的第二类型的情况下,上电极134及下电极135在散射状态和透过状态中的电压施加与PDLC1331相反。
图5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电极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CH1、……、CH10表示配置部分电极的区域。
上电极134在每个区域上对狭缝状的ITO电极制作布线图案而形成。上电极134在形成于每个区域的部分电极上连接有独立的信号线,供给各不相同的驱动信号。例如,向区域CH1的部分电极供给Vch1。例如,向区域CH1的部分电极供给Vch10。对于分割区域CH2、……、CH9也是同样的。
下电极135将狭缝状的ITO电极在每个区域上制作布线图案而形成。形成于每个区域的下电极135的部分电极与形成于同一区域的上电极134的部分电极相对。下电极135将共通的信号线与形成于每个区域的部分电极连接,供给电压Vcom。通过使电位差在形成于各区域的上电极134的部分电极与下电极135的部分电极之间产生而驱动上电极134及下电极135。下面,将每区域相对配置的上电极134的部分电极与下电极135的部分电极的组作为区域电极。
需要注意的是,在各区域中,在形成有图5所示的区域电极的部分上配置PDLC1331,在没有形成区域电极的部分上配置隔离物1332。此外,上电极134及下电极135的形状不限定于图5的形状。只要能够在各区域产生所希望的电场,则是什么样的形状均可。
对上述的显示装置100中的背光源的部分驱动进行说明。图6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源部分驱动的图。
光L4表示从光源140入射至PDLC层133的光。光L4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况下一边在透明基板131与透明基板132之间重复全反射,一边在Y方向上行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隔离物1332使所入射的光透过,所以光L4在隔离物1332内直进。
在此,对驱动区域CH8的情况进行说明。向对应于区域CH8的区域电极施加驱动电压,使电场在区域CH8产生。由此,区域CH8的PDLC1331成为散射状态。此时,在其它区域CH10、区域CH9以及区域CH7的区域电极上没有施加驱动电压。由此,在区域CH10、区域CH9以及区域CH7不产生电场,成为透过状态。PDLC层133按离光源140近的顺序,区域CH10、区域CH9为透过状态,区域CH8为散射状态,区域CH7为透过状态。
由于光L4最初入射的区域CH10为透过状态,因此光L4照原样直进。光L4透过区域CH10,入射至区域CH9。由于区域CH9也为透过状态,因此光L4照原样直进。光L4透过区域CH9,入射至区域CH8。由于区域CH8为散射状态,因此光L4散射。然后,散射后的光中的朝向出射面139侧的光从出射面139上出射。需要注意的是,朝向透明基板132侧的光通过反射片138而返回至PDLC1331内。已返回至区域CH8的PDLC1331内的光再次被散射。此外,光L4由于大部分都在区域CH8内被散射,因此不入射至相邻的区域CH7。这样的状态的导光部130从LCD面板120侧以区域CH8正在亮灯、其它区域CH10、CH9、CH7已熄灯的状态被辨认。
显示装置100通过像这样将区域依次设为散射状态,能够进行背光源的部分驱动。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均视为在将区域设为了散射状态时其它区域已控制成透过状态。
图7为示出来自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图7是从Z方向上辨认的导光部130及光源140的俯视图和表示区域的亮度的曲线图。曲线图的点线表示分别对应的区域的边界。
在此,光源140为线光源,朝导光部130发出在X方向上均匀的光。例如,能够将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在X方向上配置成一列来形成光源140。光源140能够通过控制驱动电流来控制发光的亮度。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驱动光源140的驱动电流在整个光源140中都通用,但也可以设为例如配置多个LED并个别地控制LED的结构。
如使用图6说明过的,光源140的光从导光部130的侧面入射至显示装置100,在PDLC层133内沿Y方向行进。在PDLC层133内沿Y方向行进的光被PDLC层133衰减,随着远离于光源140,亮度下降。
入射至区域的光的亮度在最接近光源140的入射面的区域CH10上为最大。随着远离于光源140,入射的光的亮度下降,在区域CH1中变为最低。即,入射至区域的光的亮度为CH10>CH9>CH8>CH7>CH6>CH5>CH4>CH3>CH2>CH1。
图8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硬件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显示装置100通过控制单元110来控制整个装置。
控制单元110具备CPU111、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12、以及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13,多个外围设备经由总线119而被连接成能够相互地输入输出信号。
CPU111根据存储于ROM113的O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的程序和应用程序、展开至RAM112的各种数据而进行整个显示装置100的控制。在处理执行时,可以通过暂时性存储于RAM112的OS的程序、应用程序来工作。
RAM112作为控制单元110的主存储装置来使用。在RAM112中,暂时性存储使CPU111执行的OS的程序和应用程序的至少一部分。此外,在RAM112中存储CPU111的处理所需的各种数据。
ROM113是专用于读出的半导体存储装置,存储OS的程序和应用程序、不进行重写的固定数据。此外,还能够代替ROM113或者除ROM113以外再使用闪存等半导体存储装置作为二次存储装置。
作为与总线119连接的外围设备,具有:显示用驱动器114、光源驱动器115、PDLC驱动器116、输入输出接口117、通信接口118。
在显示用驱动器114上连接有LCD面板120。显示用驱动器114将图像信号输出至LCD面板120来显示图像。
在光源驱动器115上连接有光源140。光源驱动器115驱动光源140,控制入射至PDLC层133的光的亮度。
在PDLC驱动器116上连接有导光部130。PDLC驱动器116通过将驱动电压施加于形成在导光部130的区域电极而将电场施加于PDLC层133。
在输入输出接口117上连接有输入用户的指示的输入装置。例如,连接键盘、用作定点设备的鼠标、触摸面板等输入装置。输入输出接口117将从输入装置上输送过来的信号发送至CPU111。
通信接口118与网络190连接。通信接口118经由网络190而在与其它计算机或通信设备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
通过以上那样的硬件构成,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功能。
图9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图。
显示装置100由信号处理部150输入图像信号,基于图像信号而生成驱动显示用驱动器114、光源驱动器115以及PDLC驱动器116的信号。信号处理部150具有:图像处理部151、定时生成部152、图像分析部153、光源数据存储部154及驱动模式决定部155。图像处理部151、定时生成部152、图像分析部153及驱动模式决定部155例如为CPU111等处理器。光源数据存储部154能够实现为例如已确保在RAM112或ROM113中的存储区域。
图像处理部151输入图像信号,并在将其转换成了显示用信号之后输出至显示用驱动器114。图像信号中包括对应于LCD面板120的各像素的颜色信息。在LCD面板120上,像素配置成矩阵状。各像素由例如红色、绿色、蓝色三个副像素构成。需要注意的是,红色、绿色、蓝色为一个例子,也可以由例如加入了白色的四个副像素来构成一像素。此外,也可以由青色、品红色、黄色等其它颜色来构成副像素。图像信号中包含例如红色、绿色、蓝色的各色信息。在像素具有红色、绿色、蓝色以及白色四个副像素的情况下,图像处理部151将例如包含红色、绿色、蓝色的图像信号转换成向红色、绿色、蓝色中加入了白色的显示用信号,并向显示用驱动器114输出。
定时生成部152对显示用驱动器114以及PDLC驱动器116输出定时信号。例如为用于扫描的垂直同步信号及水平同步信号。定时信号例如对时钟信号进行计数而生成。显示用驱动器114根据定时信号而使用从图像处理部151中已取得的显示用信号来进行图像扫描。PDLC驱动器116根据定时信号而将驱动电压施加于区域电极。由此,已施加驱动电压的区域电极的PDLC1331被控制成散射状态。
图像分析部153输入图像信号,对每个区域算出要求亮度值。要求亮度值例如为基于图像信号而该区域的显示所要求的背光源的亮度。要求亮度值成为在进行区域调光时从PDLC层133的各区域中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指标。需要注意的是,在控制背光源光的亮度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背光源的亮度而校正图像处理部151的显示用信号。
光源数据存储部154存储对每个区域记录了背光源的亮度的亮度分布表。亮度分布表是示出图7的曲线图中所示的区域与背光源的亮度的关系的表格。例如,以规定的驱动电流驱动光源140,以相同的条件驱动区域。测量那时从导光部130中出射的光的亮度,用作背光源的亮度值。背光源的亮度值成为对应于入射的光的亮度的值。亮度分布表是与区域的识别号码建立对应而登录了背光源的亮度值的表格。亮度分布表预先测量背光源的亮度值来准备。
驱动模式决定部155基于从图像分析部153中取得的要求亮度值和亮度分布表来决定区域的驱动模式。在以规定的电压将各区域驱动了规定的时间时获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能够从亮度分布表中求出。驱动模式决定部155例如算出在分配给主亮灯期间的区域的散射时间上获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而且,在已算出的背光源光的亮度没有达到要求亮度值时,为了获得不足部分的亮度值,驱动模式决定部155算出该区域所需的散射时间。以将亮度增加期间分配给亮度不足的区域而使各区域满足要求亮度值的方式决定驱动模式。此外,也可以预先创建例如在所有的区域中要求亮度值变为最大时的驱动模式,并根据要求亮度值来校正已创建的驱动模式。驱动模式包括例如驱动光源140的驱动电流的大小、PDLC驱动器116将驱动电压施加于所对应的区域电极的散射时间等的设定。
对这种构成的各部的驱动定时进行说明。
图10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各功能部的驱动定时的图。图10示出一帧期间中的垂直同步信号Vsync、水平同步信号Hsync、图像信号DE、显示用驱动器114的图像扫描及PDLC驱动器116的背光源扫描的定时。
显示装置100的图像扫描及背光源扫描以垂直同步信号Vsync产生的定时驱动。从垂直同步信号Vsync的下降至下一个垂直同步信号Vsync的下降为止为一帧。水平同步信号Hsync是产生LCD面板120的一行的切换定时的信号。
信号处理部150按基于垂直同步信号Vsync的定时开始图像信号DE的输入。对已输入信号处理部150的图像信号DE实施信号处理,传送至显示用驱动器114。显示用驱动器114与水平同步信号Hsync同步,重复将一行量的信号写入LCD面板120的处理,进行图像扫描。图像扫描从区域CH1朝着区域CH10依次进行。
图像分析部153取得依次输入的图像信号DE,在一区域量的信号已完整的时间点算出要求亮度值。驱动模式决定部155根据要求亮度值而决定驱动模式。从对应于区域的图像信号DE的取得直至驱动模式决定为止的处理在显示用驱动器114对同一区域正在进行图像扫描的期间执行。驱动模式决定部155使用已决定的驱动模式来控制PDLC驱动器116及光源驱动器115。
在与水平同步信号Hsync同步,显示用驱动器114进行了图像扫描后的、进行下一个区域的图像扫描的期间,PDLC驱动器116将驱动电压施加于图像扫描已结束的区域的区域电极,将该区域设为散射状态。
在图10的例子中,在区域CH1的图像扫描结束、正在进行区域CH2的图像扫描的期间区域CH1的光调制层成为散射状态(进行区域CH1的背光源扫描)。其后,与图像扫描同步地,从区域CH2的背光源扫描开始依次进行区域CH10的背光源扫描。
像这样,在显示装置100中,在显示用驱动器114的图像扫描期间决定基于该区域的图像信号的驱动模式。由此,不为了分析图像信号DE而设置预先暂时存储图像信号DE的帧存储器即可根据图像信号DE而控制背光源的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将与上述的图像扫描同步地执行的背光源扫描的期间作为主亮灯期间。在主亮灯期间,由于与图像扫描同步地进行背光源扫描,因此将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散射时间在所有区域中都变为相同。如图7所示,区域与光源140的位置越变远,入射至区域的光的亮度越下降。因此,在以相同的条件驱动了光源140及PDLC层133的情况下,区域在主亮灯期间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与图7所示的入射的光的亮度同样地下降。在显示装置100中,将对应于垂直消隐期间的期间作为亮度增加期间,实现了区域的亮度增加。
在驱动模式决定部155中,按如下方式决定驱动模式:通过主亮灯期间及亮度增加期间中的背光源扫描,帧期间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在每个区域都成为所希望的要求亮度值。
下面,作为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对所有区域的要求亮度都为相同的情况进行说明。驱动模式决定部155以所有区域的亮度都变为均匀的方式决定驱动模式。
图11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1的纵向的列表示区域CH1、……、CH10,横向的行表示经过时间。在示出各区域CH1、……、CH10的行上,没有作任何描述的时间带是将该区域已设为透过状态的期间。此外,由斜线示出的时间带是该区域已被控制成散射状态的时间带。光源电流表示供给光源140的驱动电流。此外,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
在图11的例子中,向光源140供给一定的光源电流。由于光源电流为一定,因此光源140发出的光的亮度为一定。
显示用驱动器114在图像扫描期间从离光源140远的CH1朝着CH10而进行图像扫描。图像扫描在每个区域上逐行进行扫描。区域的所有行的扫描结束所需要的扫描期间ts是共通的。此外,在垂直消隐期间不进行图像的写入。
PDLC驱动器116在与一帧期间相同的背光源扫描期间进行区域CH1、……、CH10的扫描。需要注意的是,背光源扫描基于定时信号,在与图像扫描相同的方向上,从区域CH1朝着区域CH10按顺序进行。此时,背光源扫描在区域的图像扫描结束后开始。在背光源扫描对象的区域,将对象的区域切换为散射状态。另一方面,将其它区域设为透过状态。由此,只有对象的区域出射背光源光。
在图11的例子中,在通过显示用驱动器114进行的区域CH1的图像扫描结束、下一个区域CH2的扫描期间ts之间区域CH1由PDLC驱动器116切换为散射状态。在此期间,其它区域被控制成透过状态。接着,在通过显示用驱动器114进行的区域CH3的扫描期间ts,PDLC驱动器116将区域CH2控制成散射状态。重复这样的处理,在扫描期间ts之间,将区域CH1、……、CH10分别依次设为散射状态,结束主亮灯期间。
驱动模式决定部155决定在亮度增加期间实现各区域的亮度增加的驱动模式。在图11的例子中,以在扫描期间ts之间将最接近光源140的区域CH10设为了散射状态时获得的亮度为基准,决定用于使所有区域的亮度变均匀的驱动模式。驱动模式决定部155例如基于亮度分布表算出区域在主亮灯期间获得的亮度。然后,根据已算出的区域的亮度与基准的亮度之差,算出区域在亮度增加期间中的散射时间。在图11所示的驱动模式中,离光源140的距离最远的区域CH1的散射时间tb1为最大。而且,按区域CH1、CH2、CH3、……、CH9的顺序使散射时间tb1>tb2>tb3>……>tb9这样地减少。PDLC驱动器116基于驱动模式而将区域CH1、……、CH10依次控制成散射状态,实现亮度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在图11的例子中,虽然将亮度增加期间中的光源电流设为了与主亮灯期间中的电流值相同,但电流值可适当设定。例如,也可以为了实现亮度增加而使亮度增加期间中的光源电流大于主亮灯期间。此时,当从亮度被增加的区域CH9至区域CH1超过区域CH10在主亮灯期间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时,对区域CH10设置散射时间来进行亮度增加。
通过这样的驱动控制,能够实现所有区域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此外,当在主亮灯期间按照图像扫描而设置散射时间并在垂直消隐时间不设置亮度增加期间时,要使亮度均匀化,就必须进行使背光源光的亮度与最低的区域相一致的控制。这样,通过设置亮度增加期间,能够获得整体上更高的亮度。
图12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亮度分布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2的纵轴表示背光源光的亮度,横轴表示离光源140的距离。CH10~CH1表示各区域。
图12的粗点线表示在将光源140的亮度和区域电极的驱动条件设为相同而驱动了区域CH1、……、CH10时获得的光源亮度分布。随着远离于光源140,亮度不断在下降。如图12所示,根据取决于离光源140的距离的亮度下降量,算出校正下降量的驱动模式,驱动区域CH1、……、CH10。由此,增加从光源140离开的区域的亮度,能够获得由实线所示的背光源亮度分布。
像这样,在亮度增加期间,通过在取决于离光源140的距离的散射时间内将区域依次设为散射状态来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此外,由于能够除了主亮灯期间以外还在亮度增加期间提高亮度,所以能够增加整个背光源的亮度。
此外,由于在图像扫描结束后将PDLC1331设为散射状态,因此不使用帧存储器即可进行区域调光处理。即,在进行图像扫描的期间,图像分析部153基于与图像处理部151同时输入的图像信号而求出要求亮度值。驱动模式决定部155决定基于要求亮度值的驱动模式,并向PDLC驱动器116指示。
在此,对将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区域电极的驱动进行说明。图13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驱动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3的纵轴表示施加于图5中示出的各端子的电压值。图13的横轴表示经过时间。此外,分割主亮灯期间的点线表示分配给各个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
在图13中,将例如各个背光源扫描期间作为一帧。
在此,在区域电极的下电极135侧供给-V(V)与+V(V)的电压每帧反转的电压Vcom。区域CH1、……、CH10在施加了极性与Vcom相反的电压的期间在对应的PDLC1331上施加2﹡V(V)的电压。此时,PDLC1331成为散射状态。另一方面,在施加有与Vcom相同的电压时,施加于PDLC1331的电压为0(V)。此时,PDLC1331变为透过状态。
在显示装置100中,如图13所示,在主亮灯期间,与图像扫描同步地,向区域电极的上电极134侧按顺序施加极性与Vcom相反的电压。将像这样以在区域电极的上电极134侧与下电极135侧产生电压差的方式施加电压称为“施加驱动电压”。
在图13的例子中,按如下方式分配亮度增加期间:将离光源140的距离最远的区域的散射时间设为最大,随着距离变短,散射时间变短。在图13的例子中,在主亮灯期间,从向区域CH1施加Vch1的时间直至向区域CH10施加Vch10的时间,驱动各区域的时间都相同。在亮度增加期间,按如下方式设定时间分配:向离光源140最远的区域CH1施加Vch1的时间最长,根据距离,施加驱动电压的时间变短。
通过如上述那样控制施加于与区域对应的区域电极上的电压,能够将区域控制成散射状态和透过状态。
可是,在图11的例子中,设为了从离光源140远的区域CH1进行图像扫描,但也可以设为从离光源140近的区域CH10开始图像扫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PDLC驱动器116进行的背光源扫描也从区域CH10开始。图14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式的其它例子的图。除了扫描顺序不同以外,与图11均同样。
在图14的例子中,显示用驱动器114在图像扫描期间从离光源140近的CH10朝着CH1依次进行图像扫描。通过PDLC驱动器116进行的背光源扫描与图像扫描同步地进行。在图14的例子中,在结束通过显示用驱动器114进行的区域CH10的图像扫描后的下一个区域CH9的扫描期间ts,PDLC驱动器116将区域CH10控制成散射状态。同样地,将从区域CH9直至区域CH1按顺序在图像扫描结束后的下一个区域的图像扫描期间ts的期间控制成散射状态。这样,在主亮灯期间,区域CH10~CH1在图像扫描期间ts的期间被控制成散射状态。
驱动模式决定部155决定在亮度增加期间实现各区域的亮度增加的驱动模式。在图14的例子中,与图11的例子同样地,以最接近光源140的区域CH10的亮度为基准,决定用于使所有区域的亮度变均匀的驱动模式。在图14所示的驱动模式中,将离光源140的距离仅次于区域CH10近的区域CH9的散射时间tb9设为最小,从区域CH8的散射时间tb8直至区域CH1的散射时间tb1,根据距离而增加散射时间。PDLC驱动器116根据驱动模式而将区域CH10~CH1依次控制成散射状态,实现亮度增加。
在亮度增加期间,PDLC驱动器116按区域CH10~CH1的顺序在取决于离光源140的距离的散射时间内将区域控制成散射状态。在按这样的顺序进行了扫描的情况下,由于在图像扫描结束后将PDLC1331设为散射状态,因此也是不使用帧存储器即可进行区域调光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在对区域结束了图像扫描之后点亮该区域的背光源光,不仅无需帧存储器即可进行区域调光,而且能够抑制画质下降。当在相同的区域中同时进行图像扫描和背光源扫描时,导致辨认区域的图像全部切换为新图像之前的状态的画面。通过在图像扫描结束之后进行背光源扫描,从而在区域的图像信号已被更新的状态下背光源亮灯,因此用户能够辨认已更新的画面。并且,区域将背光源只亮灯分配给主亮灯期间及亮度增加期间的时间,以后的期间一直熄灯,因此能够减轻伴随着保持型显示的动画模糊。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将光源配置于分割区域所配置的方向的一方侧的结构进行了说明。PDLC在没有施加电场时为透过状态,入射至分割区域的光沿光的行进方向进入下一个分割区域。在将区域设为散射状态时,其它区域被控制成透过状态。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从没有配置光的一侧入射的光也行进至成为散射状态的区域。这样,也能够利用从相反侧入射的光。下面,对配置了两个光源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为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是将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光源6替换成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将控制部7替换成控制部71的构成。在与图1相同的部分上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第一光源61配置于光调制层4的第一侧面的附近,发出从第一侧面上行进至光调制层4内的光。如图7所示,以从第一光源61入射至分割区域4d的光的亮度为基准,亮度按照分割区域4c、分割区域4b、分割区域4a的顺序下降。第一光源61与控制部71连接,通过控制部71来控制发光的接通/断开以及发光时的光量。
第二光源62配置于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的附近,发出从第二侧面上行进至光调制层4内的光。第一光源61的光的行进方向与第二光源62的光的行进方向互为反向。以从第二光源62入射至分割区域4a的光的亮度为基准,亮度按照分割区域4b、分割区域4c、分割区域4d的顺序下降。第二光源62与控制部71连接,通过控制部71来控制发光的接通/断开以及发光时的光量。
控制部71与图像显示面板2的帧周期同步地控制部分电极3a、3b、3c、3d与所对应的第二电极5之间的分割区域的驱动和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的驱动。控制部71为例如CPU等处理器。控制部71在每个帧周期按规定的顺序选择分割区域4a、4b、4c、4d,进行背光源扫描。此时,根据已选择的分割区域离第一光源61的距离和离第二光源62的距离而控制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5和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以便已选择的分割区域能够获得所希望的要求亮度。
对显示装置20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20在每个帧周期进行图像扫描和背光源扫描。对图像显示面板2的图像扫描按显示区域2a、2b、2c、2d的顺序或者相反顺序进行。控制部71按进行过图像扫描的顺序选择分割区域4a、4b、4c、4d,将已选择的分割区域控制成散射状态。此时,入射至分割区域4a、4b、4c、4d的来自第一光源61的光的亮度从入射面上的亮度中的下降量根据离第一侧面的距离决定。同样地,入射至分割区域4a、4b、4c、4d的来自第二光源62的光的亮度从入射面上的亮度的下降量根据离第二侧面的距离决定。因此,入射至分割区域4a、4b、4c、4d的来自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的光的亮度的下降量能够根据离第一侧面的距离和离第二侧面的距离而算出。控制部71以校正光的亮度在分割区域4a、4b、4c、4d中的下降量的方式控制第一光源61、第二光源62、以及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5。例如,将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双方亮灯来增加入射至分割区域4a、4b、4c、4d的光的亮度。此外,也可以控制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的光源电流,使至少一方发出的光的亮度提高。此外,可以调整分割区域4a、4b、4c、4d中的散射时间。控制部71控制第一光源61、第二光源62以及部分电极3a、3b、3c、3d中的至少一个,以便分割区域4a、4b、4c、4d成为所希望的亮度。
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部71也可以选择对应于图像扫描结束的显示区域2a、2b、2c、2d的分割区域4a、4b、4c、4d,进行背光源扫描。通过对同一分割区域使背光源扫描延迟至图像扫描的结束时为止,能够在背光源扫描前使用已用于图像扫描的图像信号来预先算出背光源光的要求亮度值。由此,不设置帧存储器即可进行区域调光处理。此外,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动画模糊等画质下降。
像这样,显示装置20基于随离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的距离而变化的亮度,控制分割区域4a、4b、4c、4d的散射时间、第一光源61和第二光源62的接通/断开及发光量中的至少一个。由此,不论离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的距离如何,都能够使分割区域4a、4b、4c、4d的亮度变均匀。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6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0是除了配置于与图2中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光源140相同的位置上的第一光源241以外还设置了第二光源242的构成。在与图2相同的部分上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0在LCD面板120与导光部130层叠的厚度方向的侧面中的、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附近分别配置光源。
第一光源241配置于第一侧面的附近,发出行进至导光部130内的光。在图16的例子中,第一光源241配置为靠近区域CH10。从第一光源241中入射至导光部130的光从区域CH10朝区域CH1而在导光部130内行进。此外,随着在导光部130内行进,光的亮度从第一侧面入射时的亮度下降。第一光源241发出的光的亮度通过供给第一光源241的光源电流来控制。
第二光源242配置于第二侧面的附近,发出行进至导光部130内的光。在图16的例子中,第二光源242配置为靠近区域CH1。从第二光源242中入射至导光部130的光从区域CH1朝区域CH10而在导光部130内行进。此外,随着在导光部130内行进,光的亮度从第二侧面入射时的亮度下降。第二光源242发出的光的亮度通过供给第二光源242的光源电流来控制。
导光部130与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一起形成背光源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为方便起见,将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排列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第一光源241的光行进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导光部130与LCD面板120层叠的方向设为Z方向来说明。
接下来,对导光部13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7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导光部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图17为图16所示的显示装置200的B-B’方向的截面图。需要注意的是,在图17中,在与图3相同的部分上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第一光源241配置为靠近导光部130的第一侧面。第一光源241是在导光部130的X方向(参照图16)上延伸的线光源,朝导光部130发出均匀的光。例如,能够将LED在X方向上配置成一列来形成第一光源241。第一光源241发出的光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况下,按区域CH10、……、CH1的顺序在PDLC层133内行进。
第二光源242配置于导光部130的第二侧面的附近。第二光源242是在导光部130的X方向(参照图16)上延伸的线光源,朝导光部130发出均匀的光。第二光源242发出的光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况下,按区域CH1、……、CH10的顺序在PDLC层133内行进。
这样,在PDLC层133内,从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与从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行进。
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分别单独地被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装置200的PDLC1331具有图4中所示的特性。PDLC1331通过控制施加于形成在区域上的区域电极而将区域切换为散射状态或透过状态。显示装置200的PDLC1331在将驱动电压施加于区域电极而使电场产生了时成为散射状态。此外,在没有施加驱动电压于区域电极而没有使电场产生时为透过状态。形成区域电极的上电极134及下电极135采用例如图5所示的结构。
此外,显示装置200的硬件构成与图8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的硬件构成同样。具备控制单元110,其具有CPU111、RAM112、ROM113等,控制整个装置。控制单元110经由总线119而与驱动LCD面板120的显示用驱动器114、驱动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光源驱动器115、以及对驱动导光部130的PDLC的区域电极进行控制的PDLC驱动器116连接。控制单元通过将指示输出至驱动器,能够控制LCD面板120、第一光源241、第二光源242、区域电极。
图18为示出来自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光源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图18为示出从Z方向(参照图16)上辨认的导光部130、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俯视图和表示区域的亮度的曲线图。曲线图的虚线表示分别对应的区域的边界。
在此,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从相对的侧面分别朝导光部130发出均匀的光。此外,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中的至少一方能够通过控制驱动电流来控制发光的亮度。
在下面,视为第一光源241上的X方向的亮度均匀。此外,第一光源241也可以由例如多个LED构成,并对每个LED控制发光量。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记述对第二光源242也是同样的。
如图18所示,第一光源241的光随着在PDLC层133内从区域CH10朝区域CH1行进,亮度下降。另一方面,第二光源242发出的光从与第一光源241相对的导光部130的另一方的侧面入射至PDLC层133,随着在PDLC层133内沿与第一光源241相反的方向行进,亮度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在图18的例子中,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的发光亮度视为相同。即,第一光源241的光从第一侧面上入射时的亮度与第二光源242的光从第二侧面上入射时的亮度相同。
在图18中,由粗点线示出第一光源241的光在区域中的亮度。从第一光源241入射至导光部130的光的亮度以来自第一光源241的光入射至了第一侧面时的亮度为基准而随离第一侧面的距离下降。入射至区域的来自第一光源241的光的亮度按CH10>CH9>CH8>CH7>CH6>CH5>CH4>CH3>CH2>CH1的顺序变小。
此外,由一点划线示出第二光源242的光在区域中的亮度。从第二光源242入射至导光部130的光的亮度以来自第二光源242的光入射至了第二侧面时的亮度为基准而随离第二侧面的距离下降。入射至区域的来自第二光源242的光的亮度按CH1>CH2>CH3>CH4>CH5>CH6>CH7>CH8>CH9>CH10的顺序变小。
合计亮度表示将入射至区域的第一光源241的光的亮度与第二光源242的光的亮度合计得到的亮度。在图18中,由实线示出合计亮度。在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具有图18所示那样的亮度分布的情况下,合计亮度在相当于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中间的中央区域变低。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发光亮度不同的情况下,合计亮度的亮度分布与图18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第一光源241单独的亮度分布与第二光源242单独的亮度分布合并,也能够获得合计亮度。
图19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图。在与图9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相同的部分上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显示装置200中,信号处理部250依次捕获图像信号,生成显示用信号来驱动显示用驱动器114。此外,信号处理部250基于图像信号而生成用于背光源扫描的驱动模式,使用驱动模式来驱动光源驱动器215及PDLC驱动器116。
光源驱动器215与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连接。光源驱动器215根据驱动模式而控制供给第一光源241的光源电流,控制从第一光源241入射至PDLC层133的光的亮度。此外,光源驱动器215根据驱动模式而控制供给第二光源242的光源电流,控制从第二光源242入射至PDLC层133的光的亮度。需要注意的是,光源驱动器215可以分别单独地设于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
对信号处理部250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信号处理部250具有:图像处理部151、定时生成部152、图像分析部153、光源数据存储部254及驱动模式决定部255。图像处理部151、定时生成部152、图像分析部153及驱动模式决定部255例如为CPU等处理器。光源数据存储部254能够实现为例如已确保在RAM或ROM中的存储区域。
关于生成图像扫描用的信号的图像处理部151、生成图像扫描的定时信号的定时生成部152、分析区域的图像信号而算出要求亮度值的图像分析部153,进行与图9同样的处理。
光源数据存储部254存储对每个区域记录了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亮度分布表。在光源数据存储部254中存储将第一光源241单独亮灯了时获得的第一亮度分布表和将第二光源242单独亮灯了时获得的第二亮度分布表。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存储在将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同时亮灯了时获得的第三亮度分布表。
第一亮度分布表例如以规定的光源电流驱动第一光源241,在相同的条件下将区域设为散射状态。所谓相同的条件,例如将施加于区域电极的电压和散射时间设为相同。测量此时从区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创建第一亮度分布表。按同样的方式,以规定的光源电流驱动第二光源242,在相同的条件下将区域设为散射状态。测量此时从区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创建第二亮度分布表。此外,根据需要,同时以规定的光源电流驱动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在相同的条件下将区域设为散射状态。测量此时从区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创建第三亮度分布表。这些亮度分布表例如将已测量的区域中的亮度与区域建立对应而创建。
驱动模式决定部255根据从图像分析部153中已取得的要求亮度值和亮度分布表来决定区域的驱动模式。驱动模式是控制例如驱动第一光源241的光源电流、驱动第二光源242的光源电流、PDLC驱动器116驱动对象区域的区域电极的散射时间或驱动电压中的至少一个的模式。
图20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源部分驱动的图。在图20中,由粗点线示出从第一光源241入射至PDLC层133的光L5。此外,由单点划线示出从第二光源242入射至PDLC层133的光L6。
光L5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况下一边在透明基板131与透明基板132之间重复全反射,一边在从区域CH10朝向区域CH1的Y方向上行进。光L6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况下一边在透明基板131与透明基板132之间重复全反射,一边在从区域CH1朝向区域CH10的Y方向的反向上行进。需要注意的是,光L5及光L6在隔离物1332内直进。
在此,将驱动电压施加于区域CH7的区域电极,将区域CH7设为散射状态。此时,其它区域设为透过状态。光L5在透过状态的区域CH10、CH9、CH8内行进,入射至区域CH7。由于区域CH7为散射状态,因此光L5散射。另一方面,光L6在透过状态的区域CH1、CH2、CH3、CH4、CH5、CH6内行进,入射至区域CH7。由于区域CH7为散射状态,因此光L6散射。第一光源241发出的光L5和第二光源242发出的光L6在区域CH7中被散射,其一部分光朝LCD面板120出射。需要注意的是,朝向透明基板132侧的光通过反射片138而返回至PDLC1331内。此时,导光部130从LCD面板120侧以区域CH7正在亮灯、其它区域已熄灯的状态被辨认。
这样,能够通过使从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在区域中依次散射而进行背光源扫描。由于利用两个光源的光,所以与使用一个光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亮度提高。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区域的散射时间均等地分配给各区域并控制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驱动电流来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第一光源也表述为LS1,将第二光源也表述为LS2。
(1)第1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控制第二光源242的驱动电流,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图21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式的第一实施例的图。与图11同样地,纵向表示区域CH1、……、CH10,横向表示经过时间。在区域CH1、……、CH10中,没有作任何描述的时间带将该区域设为了透过状态。由斜线示出的时间带将该区域驱动为散射状态。此外,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ts表示对一个区域进行图像扫描所需的时间。td表示在背光源扫描期间分配给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需要注意的是,在分配驱动期间,能够控制区域电极,以便该区域成为散射状态。将分配驱动期间设为最大而适当控制区域在分配驱动期间内的散射时间。在第一实施例中,对区域分配将背光源扫描期间均等地分配给所有区域得到的分配驱动期间td。
LS1电流表示供给第一光源241的光源电流。LS2电流表示供给第二光源242的光源电流。
在图21中,LS2电流i21表示在将区域CH1设为散射状态的期间供给第二光源242的电流值。同样地,将在区域CH2、CH3、CH4、CH5、CH6、CH7、CH8、CH9、CH10的分配驱动期间供给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分别设为i22、i23、i24、i25、i26、i27、i28、i29、i210。供给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i11为一定值。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区域CH1、……、CH10中均等地分割帧期间而设定分配驱动期间。背光源扫描的方向设为与图像扫描的方向相同。此外,背光源扫描在最初的区域的图像扫描结束之后开始。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图像扫描及背光源扫描的方向相同,也可以从区域CH10朝区域CH1扫描。
在此,如图18所示,在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发光亮度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合计亮度在位于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中间的中央部分的区域上变低。在图18的例子中,合计亮度在区域CH5、CH6中变为最低。
在第一实施例的驱动模式中,在亮度下降的中央部分的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增加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在图21中,设定将LS2电流i25设为最大并根据合计亮度的下降量而为i25>i24>i23>i22>i21的驱动模式。同样地,设定将LS2电流i26设为最大并根据合计亮度的下降量而为i26>i27>i28>i29>i210的驱动模式。由此,能够通过实现第二光源242的亮度增加来校正入射至区域的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合计亮度根据离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距离的下降量。其结果,能够使背光源光的亮度在所有区域上都变均匀。
需要注意的是,图像扫描与背光源扫描并不同步,而分配给每一区域的图像扫描期间短于背光源扫描期间。这是由于,背光源扫描期间能够全部利用一帧的时间,而图像扫描期间是除了垂直消隐期间以外的时间。因此,在开始背光源扫描的时间点,对象的区域的图像扫描已结束。因此,能够在开始背光源扫描之前预先算出基于图像信号的驱动模式。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不使用帧存储器即可进行区域调光。
图22的(A)、图22的(B)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22的(A)LS2校正亮度分布是说明在以第一实施例的驱动模式进行了背光源扫描的情况下的第二光源(LS2)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图。
LS1亮度分布是将第一光源241设为LS1电流一定并以相同的条件驱动了区域的情况下的、帧期间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LS2亮度分布是将第二光源242设为LS2电流一定并以相同的条件驱动了区域的情况下的、帧期间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在以相同的条件驱动了所有区域的情况下,入射的光同样地被散射,所以获得与图18所示的亮度分布同样的亮度分布。
LS2校正亮度分布表示在以第一实施例的驱动模式驱动了第二光源242时获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如图18所示,在将LS1亮度分布与LS2亮度分布合计的情况下,入射至位于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中间的区域CH5、CH6的光的合计亮度下降。在第一实施例的驱动模式中,将合计亮度下降的区域CH5、CH6在分配驱动期间中的LS2电流i25、i26设定为大于其它区域在分配驱动期间中的LS2电流。由此,如LS2校正亮度分布所示的,能够使第二光源242在区域CH5、CH6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
图22的(B)合计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一实施例的驱动模式进行了校正之后的区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将校正后的LS2校正亮度分布与LS1亮度分布合计,能够获得在所有区域上均匀的合计亮度分布。
(2)第2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控制第一光源241的驱动电流,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图23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式的第二实施例的图。对与图2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此外,对应于区域的时间带的描述和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也是与图21同样的。
第二实施例除了控制第一光源241的驱动电流以外,背光源扫描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进行。在第二实施例的驱动模式中,在进行亮度下降的中央部分的区域的背光源扫描的期间增加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在图23中,设定将LS1电流i15设为最大并根据合计亮度的下降量而为i15>i14>i13>i12>i11的驱动模式。同样地,设定将LS1电流i16设为最大并根据合计亮度的下降量而为i16>i17>i18>i19>i110的驱动模式。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来校正入射至区域的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合计亮度根据离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距离的下降量。其结果,能够使背光源光的亮度在所有区域上都变均匀。
图24的(A)、图24的(B)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24的(A)LS1校正亮度分布是说明在以第二实施例的驱动模式进行了背光源扫描的情况下的第一光源241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图。LS1亮度分布及LS2亮度分布是与图22同样的。
LS1校正亮度分布表示在以第二实施例的驱动模式驱动了第一光源241时获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在第二实施例的驱动模式中,将合计亮度下降的区域CH5、CH6的LS1电流i15、i16设为最大而调整了LS1电流。由此,如LS1校正亮度分布所示的,能够使第一光源241在区域CH5、CH6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
图24的(B)合计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二实施例的驱动模式进行了校正之后的区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将校正后的LS1校正亮度分布与LS2亮度分布合计,能够获得在所有区域上均匀的合计亮度分布。
(3)第3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控制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及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图25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式的第三实施例的图。对与图2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例除了控制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及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以外,背光源扫描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进行。在第三实施例的驱动模式中,在进行亮度下降的中央部分的区域的背光源扫描的期间增加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及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
如图25所示,对第一光源241设定将LS1电流i15设为最大并根据合计亮度的下降量而为i15>i14>i13>i12>i11的驱动模式。同样地,设定将LS1电流i16设为最大并根据合计亮度的下降量而为i16>i17>i18>i19>i110的驱动模式。
此外,对第二光源242设定将LS2电流i25设为最大并根据合计亮度的下降量而为i25>i24>i23>i22>i21的驱动模式。同样地,设定将LS2电流i26设为最大并根据合计亮度的下降量而为i26>i27>i28>i29>i210的驱动模式。
由此,控制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及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来对入射至区域的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合计亮度根据离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距离的下降量进行亮度增加。其结果,能够使背光源光的亮度在所有区域上都变均匀。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三实施例中,用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两个光源来校正背光源光在区域中的下降量。因此,能够抑制每一台光源的驱动电流的增加量。因此,能够在增加驱动电流时减轻施加于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负荷。
图26的(A)、图26的(B)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26的(A)LS1、LS2校正亮度分布是说明在以第三实施例的驱动模式进行了背光源扫描的情况下的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图。LS1亮度分布及LS2亮度分布是与图22同样的。
LS1校正亮度分布表示在以第三实施例的驱动模式驱动了第一光源241时获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在第三实施例的驱动模式中,在合计亮度下降的区域CH5、CH6的分配驱动期间将LS1电流i15、i16设为最大而调整了驱动电流。此外,LS2校正亮度分布表示在以第三实施例的驱动模式驱动了第二光源242时获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在第三实施例的驱动模式中,将合计亮度下降的区域CH5、CH6在分配驱动期间中的LS2电流i25、i26设为最大而调整了LS2电流。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和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设定为同时校正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下降量。由此,如LS1校正亮度分布所示的,能够使第一光源(LS1)241在区域CH5、CH6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
图26的(B)合计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三实施例的驱动模式进行了校正之后的区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将校正后的LS1校正亮度分布与LS2校正亮度分布合计,能够获得在所有区域上均匀的合计亮度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对入射至区域的光的亮度与离光入射的入射面的距离的关系在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间为同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图18的例子中,第一光源241的亮度分布与第二光源242的亮度分布以作为显示面的中央的区域CH5与区域CH6的边界线成为线性对称。然而,第四实施式的显示装置不限定于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基于区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下降量和在以规定的驱动电流驱动了驱动对象的光源时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算出校正亮度的下降量的驱动电流。
像这样,在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中,控制光源的驱动电流来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然而,第四实施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模式不限定于此。下面,对具有与第四实施式的显示装置同样的构成的显示装置使用其它驱动模式来进行背光源控制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是与图16中所示的显示装置200同样的构成。在导光部130的相对的侧面的附近分别配置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此外,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亮度分布及合计亮度是与图18同样的。
第五实施方式
对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控制分配给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来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图27为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对与图2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此外,对应于区域的时间带的描述和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也是与图21同样的。图27是如图18所示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合计亮度在位于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中间的中央部分的区域上变低的情况的一个例子。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背光源扫描的方向设为与图像扫描的方向相同。此外,将驱动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ic1和驱动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ic2设为一定的电流值,控制分配驱动期间td。td1表示在背光源扫描期间分配给区域CH1的分配驱动期间。同样地,将分配给区域CH2、CH3、CH4、CH5、CH6、CH7、CH8、CH9、CH10的分配驱动期间分别表述为td2、td3、td4、td5、td6、td7、td8、td9、td10。需要说明的是,ts表示对一个区域进行图像扫描所需的时间。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由于基于入射至区域的光的合计亮度而决定获得要求亮度的分配驱动期间td,所以散射时间为分配驱动期间。
如图27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将入射至区域的光的合计亮度下降的中央部分的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td5根据合计亮度的下降量而设定得较长。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通过使中央部分的区域CH5、CH6的分配驱动期间td5、td6延长来增加背光源光的亮度。在图27中,将区域中的分配驱动期间设定为td5、td6>td4、td7>td3、td8>td2、td9>td1、td10。
像这样,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用分配给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来校正根据离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距离而下降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下降量。在图27的例子中,使入射至区域的光的合计亮度低的区域CH5、CH6中的分配驱动期间长于入射的光的合计亮度高的其它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像这样,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控制分配给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能够使帧期间中的合计亮度变均匀。
图28的(A)、图28的(B)为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28的(A)LS1、LS2校正亮度分布是说明在以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进行了背光源扫描的情况下的第一光源(LS1)及第二光源(LS2)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图。
LS1亮度分布是将第一光源241设为LS1电流一定并以相同的条件驱动了区域时在帧期间中获得的区域的亮度分布。LS2亮度分布是将第二光源242设为LS2电流一定并以相同的条件驱动了区域时在帧期间中获得的区域的亮度分布。
LS1校正亮度分布及LS2校正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将区域驱动为了散射状态时获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如图18所示,在将LS1亮度分布与LS2亮度分布合计的情况下,入射至位于第一光源241与第二光源242的中间的区域CH5、CH6的光的合计亮度下降。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以合计亮度下降的区域CH5、CH6中的散射时间变长的方式对分配驱动期间进行分配。由此,如合成亮度分布所示的,能够使第二光源242在区域CH5、CH6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
图28的(B)合计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五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进行了校正之后的区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将校正后的LS1校正亮度分布与LS2校正亮度分布合计,能够获得在所有区域中都均匀的合计亮度分布。
第六实施方式
对第六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利用分配给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中的不用于散射时间的时间来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图29为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对与图2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此外,对应于区域的时间带的描述和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也是与图21同样的。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设为ic1一定值,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设为ic2一定值。此外,将分配驱动期间td均等地分配给所有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分配驱动期间td全部都用于散射时间,则入射至区域的光的亮度具有图18中所示的特性,因此无法获得均匀的亮度。在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基于图18所示的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合计亮度,将入射的光的亮度高的区域中的散射时间设定得短于其它区域的散射时间。在使散射时间变短了的区域中,变为分配驱动期间>散射时间,产生没有利用来自光源的入射光的期间。将没有利用来自光源的入射光的期间设为空白期间。在第六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将空白期间分配给入射的光的亮度低的区域来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
在图29的例子中,将接近第一光源241的、入射的光的亮度高的区域CH7、CH8、CH9、CH10的空白期间分配给入射的光的亮度低的区域CH5、CH6。在图29的驱动模式中,将区域CH7、CH8、CH9的空白期间分配给区域CH5。同样地,将区域CH10的空白期间分配给区域CH6。这样,通过将空白期间分配给入射的光的亮度低的区域CH5、CH6,从而能够增加区域CH5、CH6中的散射时间。由此,能够增加区域CH5、CH6的背光源光的亮度。
第七实施方式
对第七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与图像扫描同步地进行背光源扫描,利用垂直消隐期间来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图30为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对与图2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此外,对应于区域的时间带的描述和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也是与图21同样的。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ic1和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ic2被控制为一定值。背光源扫描期间包括对应于图像扫描期间的主亮灯期间和对应于垂直消隐期间的亮度增加期间。
在主亮灯期间,作为分配驱动期间,分配有与各区域的图像扫描期间ts相同的期间。由此,在主亮灯期间内,与图像扫描同步地进行背光源扫描。
在亮度增加期间,根据入射至区域的光的合计亮度而控制各区域的散射时间。入射至区域的光的合计亮度根据第一光源241的发光亮度和该区域离第一侧面的距离及第二光源242的发光亮度和该区域离第二侧面的距离而决定。图30所示的驱动模式是入射至区域的光的合计亮度为图18所示的亮度分布的情况的模式。在亮度增加期间内,将散射时间控制成了入射的光的合计亮度低的区域CH5及区域CH6变长。
这样,在亮度增加期间,根据入射的光的合计亮度的亮度分布,将背光源光的亮度下降的区域CH5、CH6控制成散射状态。以弥补在主亮灯期间获得的区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相对于基准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不足量的方式决定亮度增加期间中的分配驱动期间。由此,能够使所有区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变均匀。
需要注意的是,从第四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是同时点亮第一光源(LS1)241和第二光源(LS2)242的驱动模式。在下面,对适当选择第一光源(LS1)241和第二光源(LS2)242而实现省电化的驱动模式进行说明。
第八实施方式
对第八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第八实施方式中,通过选择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中的一方而亮灯,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的同时实现省电化。
图31为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对与图2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此外,对应于区域的时间带的描述和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也是与图21同样的。
在图31所示的驱动模式中,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ic1和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ic2被控制为一定值。此外,背光源扫描期间以根据入射至区域的光的合计亮度而合计亮度变低的区域中的分配驱动期间变长的方式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分配驱动期间为散射时间。在图31所示的驱动模式中,通过使中央部分的区域CH5的分配驱动期间td5和区域CH6的分配驱动期间td6变长来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此时,在接近第二光源242的一侧的区域CH1~CH5的分配驱动期间将第二光源242亮灯,将第一光源241熄灯。并且,在接近第一光源241的一侧的区域CH6~CH10的散射时间将第一光源241亮灯,将第二光源242熄灯。如图18所示,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均随着区域变远,入射至区域的光的亮度下降。这样,根据分别取决于对象区域离第一侧面的距离及离第二侧面的距离的入射光的亮度的下降量而选择光源。
图32的(A)、图32的(B)为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32的(A)LS1、LS2校正亮度分布是说明在以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进行了背光源扫描的情况下的第一光源(LS1)及第二光源(LS2)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图。
LS1亮度分布及LS2亮度分布是示出按图18所示的亮度分布入射并经由以相同的条件驱动的PDLC层133而出射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LS1校正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将区域驱动为了散射状态时获得的、从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从出射面139上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LS2校正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将区域驱动为了散射状态时获得的、从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从出射面139上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
图32的(B)合计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进行了校正之后的区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将校正后的LS1校正亮度分布与LS2校正亮度分布合计,能够获得在所有区域中都均匀的合计亮度分布。
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选择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中的、靠近区域的光源即入射至区域的光的亮度高的光源而使其亮灯。在靠近光源的区域中,能够使对应于入射至区域的光的亮度的下降量的校正量变小,因此发光效率变高。由此,与将光源只配置于一方的侧面的结构相比,能够低功耗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区域处于散射状态时,入射至区域的光在所有的方向上都被散射。因此,散射光的一部分沿着光的行进方向而行进至散射状态的紧接着后面的区域。将像这样散射状态的光的一部分行进到了紧接着后面的区域的光称为漏光。通过将漏光所入射的区域驱动为散射状态,能够将漏光用作背光源光。如图18所示,由于入射至区域的光的亮度根据离侧面的距离而下降,所以在以相同条件驱动的情况下,沿光的行进方向而处于远方的区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下降。因此,通过利用漏光,能够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下降的远方的区域的亮度增加。
第九实施方式
对第九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第九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通过控制供给单侧亮灯的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光源电流来实现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
图33为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对与图2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此外,对应于区域的时间带的描述和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也是与图21同样的。在第九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将背光源扫描期间均等地分配给区域,设定了分配驱动期间td。而且,根据入射至区域的光的亮度而选择第一光源241或第二光源242,控制已选择的光源的光源电流。
在图33所示的驱动模式中,与图32同样地,在靠近第二光源242的一侧的区域CH1~CH5的散射时间将第二光源242亮灯,将第一光源241熄灯。并且,在接近第一光源241的一侧的区域CH6~CH10的散射时间将第一光源241亮灯,将第二光源242熄灯。此外,选择了第二光源242的区域CH1、CH2、CH3、CH4、CH5,根据离第二侧面的距离,入射的来自第二光源242的光的亮度按CH1>CH2>CH3>CH4>CH5的顺序下降。与该亮度的下降量相对应,按i21(CH1)<i22(CH2)<i23(CH3)<i24(CH4)<i25(CH5)的顺序使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增加。需要说明的是,i21是区域CH1在分配驱动期间中的LS2电流。i22~i25也分别是()中所示的区域在分配驱动期间中的LS2电流。同样地,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根据入射至区域的来自第一光源241的光的亮度而控制。按i16(CH6)>i17(CH7)>i18(CH8)>i19(CH9)>i110(CH10)的顺序使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减少。需要说明的是,i16是区域CH6在分配驱动期间中的LS1电流。i17~i110也分别是()中所示的区域在分配驱动期间中的LS1电流。
这样,根据分别取决于对象区域离第一侧面的距离及离第二侧面的距离的入射光的亮度的下降量而选择光源,通过控制光源电流而能够进行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匀化。通过图33中所示的驱动模式,能够获得图32中所示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和效果。
可是,在LCD面板120的显示处理中,有时进行使亮度比通常显示中的亮度变高来进行显示的亮度提高。由此,能够对显示图像的任意的部分进行高亮(强调)显示。下面,对进行亮度提高的驱动模式进行说明。
第十实施方式
对第十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第十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通常时,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单侧亮灯。在进行亮度提高的情况下,在作为对象的分割区域的驱动时间上将光源同时亮灯,提高背光源光的亮度。
图34为示出第十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对与图2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此外,对应于区域的时间带的描述和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也是与图21同样的。
在图34所示的驱动模式中,对区域CH5、CH6进行亮度提高。在区域CH1、CH2、CH3、CH4中,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地,只将第二光源242单侧亮灯,根据区域离第二侧面的距离而控制分配驱动期间。在区域CH5中,根据离第二侧面的距离而设定第二光源242的分配驱动期间,并设定将第一光源241亮灯的分配驱动期间。在区域CH5的分配驱动期间中,由于散射从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因此被驱动为散射状态。并且,由于散射从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所以能够提高亮度。亮度增加量用将第一光源241亮灯的时间和LS1电流的电流值来控制。同样地,在区域CH6的分配驱动期间,根据离第一侧面的距离而设定第一光源241的分配驱动期间,并设定将第二光源242亮灯的驱动时间。用将第二光源242亮灯的时间和LS2电流的电流值来控制亮度增加量。
图35的(A)、图35的(B)为示出第十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35的(A)LS1、LS2校正亮度分布是说明在以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进行了背光源扫描的情况下的第一光源(LS1)及第二光源(LS2)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图。
LS1校正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将区域驱动为了散射状态时获得的、从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从出射面139上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LS2校正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将区域驱动为了散射状态时获得的、从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从出射面139上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对于区域CH6~CH10,LS1校正亮度分布是与图32所示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的亮度分布同样的。在区域CH5中使亮度增加量的亮度产生。对于区域CH1~CH5,LS2校正亮度分布是与图32所示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的亮度分布同样的。在区域CH6中使亮度增加部分的亮度产生。
图35的(B)合计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进行了校正之后的区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将校正后的LS1校正亮度分布与LS2校正亮度分布合计,能够获得在除亮度提高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上都均匀的合计亮度分布。在亮度提高的区域,从同时已亮灯的光源入射的光的亮度被加算到合计亮度中,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
在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除了可实现与第八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同样的效果以外,还可实现任意的区域的亮度增加。需要说明的是,进行亮度提高的区域和增加的亮度量通过图像分析等来算出。
第十一实施方式
对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对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通常时,与第九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单侧亮灯。在进行亮度提高的情况下,在作为对象的分割区域的驱动时间将光源同时亮灯,提高背光源光的亮度。
图36为示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对与图2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此外,对应于区域的时间带的描述和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也是与图21同样的。在图36所示的一个例子中,对区域CH5、CH6进行亮度提高。
在图36所示的驱动模式中,除了进行亮度提高的区域以外,与第九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分配驱动期间均等地分配给区域,控制光源电流,实现亮度的均匀化。在区域CH1、CH2、CH3、CH4中,与第九实施方式同样地,只将第二光源242单侧亮灯,根据区域离第二光源242的距离而控制LS2电流。在区域CH5中,根据离第二光源242的距离而设定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并将第一光源241以规定的LS1电流亮灯。在区域CH5的分配驱动期间,由于除了散射从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以外,还散射从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所以能够提高亮度。亮度增加量用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的电流值来控制。同样地,在区域CH6的分配驱动期间,根据离第一光源241的距离而设定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并将第二光源242以LS2电流亮灯。用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的电流值来控制亮度增加量。
在以这样的、图36所示的驱动模式驱动了时获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是与图35所示的第十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同样的。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除了可实现与第九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同样的效果以外,还可实现任意区域的亮度增加。需要说明的是,进行亮度提高的区域和增加的亮度量通过图像分析等来算出。
第十二实施方式
对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从第四实施方式至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多个区域的散射时间并不重复,而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以两个区域的散射时间重叠的方式进行控制。
图37为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源部分驱动的图。
在图37中,由粗点线示出从第一光源241入射至PDLC层133的光L7。此外,由一点划线示出从第二光源242入射至PDLC层133的光L8。
光L7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况下一边在透明基板131与透明基板132之间重复全反射,一边在从区域CH10朝向区域CH1的Y方向上行进。光L8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况下一边在透明基板131与透明基板132之间重复全反射,一边在从区域CH1朝向区域CH10的Y方向的反向上行进。需要注意的是,光L7及光L8在隔离物1332内直进。
在此,将驱动电压施加于区域CH7及区域CH5的区域电极,将区域CH7及区域CH5设为散射状态。此时,其它区域设为透过状态。光L7在透过状态的区域CH10、CH9、CH8内行进,入射至区域CH7。由于区域CH7为散射状态,因此光L7散射。另一方面,光L8在透过状态的区域CH1、CH2、CH3、CH4内行进,入射至区域CH5。由于区域CH5为散射状态,因此光L8散射。在区域CH7中散射后的光L7和在区域CH5中散射后的光L8的一部分光朝LCD面板120出射。需要注意的是,朝向透明基板132侧的光通过反射片138而返回至PDLC1331内。此时,导光部130从LCD面板120侧以区域CH7和区域CH5正在亮灯、其它区域已熄灯的状态被辨认。
由于像这样利用两个光源的光,所以能够同时点亮两个区域。需要注意的是,若以第一区域为基准,第二区域选择沿来自第一光源241的光的行进方向从第一区域的下一个区域直至与第二光源242相邻的区域为止的区域。若用图37的例子来示出的话,在第一区域设定为区域CH7的情况下,第二区域能够选择从区域CH6直至区域CH1为止的区域。对同时点亮两个区域的驱动模式进行说明。
图38为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对与图2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此外,对应于区域的时间带的描述和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也是与图21同样的。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同时驱动散射从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的第一区域和散射从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的第二区域。
在图38的驱动模式中,分别将区域CH1、CH2、区域CH3、CH4、区域CH5、CH6、区域CH7、CH8、区域CH9、CH10作为一组,以两个区域同时成为散射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此外,在所有区域上设定将背光源扫描期间均等地分配给组而得到的分配驱动期间。此外,在组中所包括的区域的图像扫描结束之后开始背光源扫描。
在图38的例子中,在区域CH1、CH2组的图像扫描(2ts)结束了的时间点开始区域CH1、CH2的分配驱动期间(2td)。需要说明的是,2ts表示进行两区域量的图像扫描的期间。2td表示分配在将背光源扫描期间均等地分配给了所有区域的情况下的每一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td)的两倍的期间。此外,各组的分配驱动期间中的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和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根据各组的区域而控制。在区域CH1、CH2的组中,由于区域CH1入射来自相邻的第二光源242的光,所以LS2电流i21低于其它被选择的区域。另一方面,由于区域CH2入射来自远处的第一光源241的光,所以LS1电流i12高于其它被选择的区域。
在区域CH1、CH2的组的下一个中选择区域CH3、CH4的组。分配给组的分配驱动期间是与区域CH1、CH2的组相同的。此外,由于区域CH3离第二光源242的距离比区域CH1远,所以LS2电流i23大于LS2电流i21。由于区域CH4离第一光源241的距离比区域CH2近,所以LS1电流i14小于LS1电流i12。像这样,依次选择组,控制分配驱动期间中的LS1电流及LS2电流。
图39为示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图39示出校正后的合计亮度的亮度分布。LS1表示基于来自第一光源241的光的背光源光的校正亮度分布。LS2表示基于来自第二光源242的光的背光源光的校正亮度分布。
合计亮度分布表示区域CH1、CH3、CH5、CH7、CH9的LS2校正亮度分布与区域CH2、CH4、CH6、CH8、CH10的LS1校正亮度分布合计得到的亮度分布。
像这样,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中,同时点亮两个区域。通过使两个区域同时点亮,如图38所示,能够使每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加倍。由此,能够增加各区域的亮度。
以上,对驱动模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驱动模式除了可以分别独立地使用以外,还可以组合来使用。例如,可以在根据区域离光源的距离而控制分配给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的驱动模式中加入在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供给光源的光源电流的控制。
第十三实施方式
对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从第四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实施方式中,设为了不设置帧存储器的构成,而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对设置帧存储器而进行一画面的图像分析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40为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功能构成例的图。在与图19相同的部分上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300在信号处理部350中具有帧存储器351,图像分析部353分析存储于帧存储器351中的图像。
帧存储器351存储至少一帧的输入至信号处理部350的图像信号。帧存储器351能够实现为例如在RAM112中已确保的存储区域。
图像处理部352对存储于帧存储器351的图像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并输出至显示用驱动器114。
图像分析部353例如在垂直消隐期间分析存储于帧存储器351的一帧的图像信号,创建背光源光的亮度轮廓(profile)。亮度轮廓是对每个例如区域等分析单位算出了基于图像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信息。
驱动模式决定部354根据图像分析部353已生成的一帧的背光源光的亮度轮廓而决定驱动模式。在驱动模式决定部354中,基于亮度轮廓而适当选择驱动模式。驱动模式决定部354选择预先已决定的条件例如电力效率最佳的驱动模式,决定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分配驱动期间等。条件可以由用户预先设定。
图41为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各功能部的驱动定时的图。在与图10相同的部分上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
在显示装置300中,输入至信号处理部350的图像信号DE逐次存储于帧存储器351。在一帧上的图像扫描期间结束的时间点,在帧存储器351中存储一帧的图像信号。图像分析部353例如在垂直消隐期间分析存储于帧存储器351的图像信号,创建背光源光的亮度轮廓。驱动模式决定部354根据亮度轮廓和存储于光源数据存储部254的亮度分布表而决定驱动模式。在下一个帧期间,将图像处理部352对存储于帧存储器351的图像信号进行过信号处理的显示用信号输出至显示用驱动器114。此外,驱动模式决定部354根据已决定的驱动模式来控制PDLC驱动器116及光源驱动器225。显示用驱动器114、PDLC驱动器116及光源驱动器225基于定时生成部152生成的定时信号而驱动。显示用驱动器114与定时信号同步地进行图像扫描。PDLC驱动器116及光源驱动器225与定时信号同步地进行背光源扫描。PDLC驱动器116驱动区域电极而将区域设为散射状态,使已入射至区域的光散射。光源驱动器225驱动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发出入射至区域的光。
在此,对创建亮度轮廓而进行的驱动控制进行说明。
图42为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例的图。
图像600是显示于LCD面板120的显示画面上的图像的一个例子。图像600的斜线部分表示是黑暗的图像。CH1、CH2、CH3、CH4、CH5、CH6、CH7、CH8、CH9、CH10表示导光部130的区域。
在图42的例子中,下画面的区域CH6、CH7、CH8、CH9、CH10为黑暗的图像。另一方面,上画面的区域CH1、CH2、CH3、CH4、CH5为明亮的图像。因此,在图像分析部353算出的背光源的亮度轮廓中,区域CH1、CH2、CH3、CH4、CH5的亮度变高,区域CH6、CH7、CH8、CH9、CH10的亮度变低。驱动模式决定部354基于这样的亮度轮廓而选择图33所示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作为电力效率最佳的驱动模式。第九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式将靠近区域一侧的光源单侧亮灯,根据区域中的离光源的距离而控制驱动光源的光源电流。
图43为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在与图21相同的部分上标以相同的名称,并省略说明。此外,对应于区域的时间带的描述和粗点线表示图像扫描也是与图21同样的。
图43所示的驱动模式在靠近第二光源242的区域CH1、CH2、CH3、CH4、CH5将第二光源242单侧亮灯。另一方面,在靠近第一光源241的区域CH6、CH7、CH8、CH9、CH10,将第一光源241单侧亮灯。在图42所示的显示于显示画面的图像中,对应于区域CH1、CH2、CH3、CH4、CH5的图像比对应于区域CH6、CH7、CH8、CH9、CH10的图像明亮,所以在亮度轮廓上,区域CH1、CH2、CH3、CH4、CH5的亮度高于区域CH6、CH7、CH8、CH9、CH10。由于在亮度轮廓上区域CH1、CH2、CH3、CH4、CH5的亮度高,所以使在分配给这些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亮灯的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提高。此外,区域CH1、CH2、CH3、CH4、CH5将LS2电流控制成随离第二光源242的距离变远而按i21(CH1)<i22(CH2)<i23(CH3)<i24(CH4)<i25(CH5)的顺序使LS2电流变大。另一方面,在图42所示的显示于显示画面的图像中,对应于区域CH6、CH7、CH8、CH9、CH10的图像比对应于区域CH1、CH2、CH3、CH4、CH5的图像黑暗,所以在亮度轮廓上,区域CH6、CH7、CH8、CH9、CH10的亮度低于区域CH1、CH2、CH3、CH4、CH5。将在分配给区域的分配驱动期间亮灯的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设定得比LS2电流低。此外,区域CH6、CH7、CH8、CH9、CH10将LS1电流控制成随离第一光源241的距离变近而按i16(CH6)>i17(CH7)>i18(CH8)>i19(CH9)>i110(CH10)的顺序使LS1电流变小。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将LS1及LS2的电流设为一定并控制各个区域的亮灯时间来控制亮度。
图44为示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图44示出校正后的合计亮度的亮度分布。LS1表示基于来自第一光源241的光的背光源光的校正亮度分布。LS2表示基于来自第二光源242的光的背光源光的校正亮度分布。
合计亮度分布表示区域CH1、CH2、CH3、CH4、CH5的LS2校正亮度分布与区域CH6、CH7、CH8、CH9、CH10的LS1校正亮度分布合计得到的亮度分布。在图43所示的驱动模式中,相对于驱动第二光源242的LS2电流,驱动第一光源241的LS1电流被设定为较低的值。这样,基于亮度轮廓,没有必要高亮度的情况下,能够将向光源供给的光源电流设定得较低。由此,光的利用效率提高,能够以低功率进行驱动。像这样,通过在背光源扫描之前创建亮度轮廓并基于亮度轮廓而决定驱动模式,能够生成更适于图像的驱动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处理功能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在那种情况下,提供记述了显示装置应具有的功能的处理内容的程序。通过在计算机中执行该程序,在计算机上实现上述处理功能。记述有处理内容的程序可以预先记录于在计算机中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作为在计算机中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具有磁存储装置、光盘、磁光记录介质、半导体存储器等。磁存储装置具有硬盘驱动器(HDD,Hard Disk Drive)、软盘(FD)、磁带等。光盘具有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功能光盘)、DVD-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CD(Compact Disc,压缩盘)-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CD-R(Recordable:可记录)/RW(Rewritable:可重写)等。磁光记录介质具有MO(Magneto-Optical disk,磁光盘)等。
在使程序流通的情况下,例如销售记录有该程序的DVD、CD-ROM等可移动型记录介质。并且,也可以预先将程序存储于服务器计算机的存储装置中,经由网络而将该程序从服务器计算机中转送至其它计算机。
执行程序的计算机将例如可移动型记录介质上所记录的程序、或者从服务器计算机中转送来的程序存储于自身的存储装置。然后,计算机从自身的存储装置中读取程序,执行按照程序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也可以从可移动型记录介质中直接读取程序,执行按照该程序的处理。并且,计算机也可以每当程序从经由网络而已连接的服务器计算机中转送时,就逐次地执行按照接收到的程序的处理。
并且,也可以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PLD(Programmable Logic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等电子电路中实现上述的处理功能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思想范畴内,只要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就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以及修正例,关于那些变更例及修正例,应当理解,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的各实施方式适当进行了构成部分的追加、删除或者设计变更的内容;或者进行了工序的追加、省略或条件变更的内容,只要具备本发明的要旨,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1)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图像显示面板,以具有图像扫描期间和垂直消隐期间的帧周期更新图像;
光调制层,配置于所述图像显示面板的背面,根据已施加的电场而切换为散射已入射的光的散射状态或透过所述光的透过状态;
光源,发出从所述光调制层的侧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调制层内行进的光;
电极,形成于在与所述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所述光调制层的每个分割区域,将所述电场施加于所述光调制层;以及
控制部,在对应于所述图像扫描期间的第一期间,与图像扫描同步地驱动所述电极,依次切换设为散射状态的所述分割区域;在对应于所述垂直消隐期间的第二期间,根据离所述侧面的距离而驱动所述电极,对每个所述分割区域控制散射状态。
(2)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1)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按由所述图像显示面板进行的所述图像扫描结束的顺序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
(3)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1)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已入射至所述侧面的所述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亮度的下降量,在所述第二期间,控制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散射时间。
(4)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1)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登录了在以相同的驱动条件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了散射状态时从所述分割区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的亮度分布表,当在所述第一期间从所述分割区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没有达到要求亮度时根据不足量控制散射时间。
(5)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1)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具有第二光源,其发出从与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入射的所述光调制层的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调制层内行进的光,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分割区域离所述第一侧面的距离及离所述第二侧面的距离而控制该分割区域中的散射状态。
(6)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图像显示面板,以帧周期更新图像;
光调制层,配置于所述图像显示面板的背面,根据已施加的电场而切换为散射已入射的光的散射状态或透过所述光的透过状态;
第一光源,发出从所述光调制层的第一侧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调制层内沿第一方向行进的光;
第二光源,发出从所述光调制层的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调制层内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行进的光;
电极,形成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所述调制层的每个分割区域,将所述电场施加于所述光调制层;以及
控制部,在对应于帧期间的背光源扫描期间,按规定的顺序选择所述分割区域,根据已选择的所述分割区域离所述第一侧面的距离及离所述第二侧面的距离而驱动对应于该分割区域的所述电极,对每个所述分割区域控制散射状态。
(7)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按由所述图像显示面板进行的图像扫描结束的顺序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
(8)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背光源扫描期间设定将所述分割区域控制成散射状态的分配驱动期间,
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在所述分割区域的所述分配驱动期间控制驱动所述第一光源及所述第二光源中的至少一方的驱动电流。
(9)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在所述背光源扫描期间控制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散射时间。
(10)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设定将所述背光源扫描期间均等地分配给所述分割区域得到的分配驱动期间,
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将用于获得要求亮度的散射时间短于所述分配驱动期间的第一分割区域中的空白时间分配给所述散射时间长于所述分配驱动期间的第二分割区域的散射时间。
(11)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基于将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的来自第一光源的光的亮度与来自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的亮度合计得到的合计亮度,对每个所述分割区域控制散射状态。
(12)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选择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中的、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的光的亮度高的一方,
在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期间,将已选择的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亮灯,将没有选择的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熄灯。
(13)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12)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一亮度下降量或所述第二亮度下降量中的、对应于已选择的光源的亮度下降量而控制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散射时间。
(14)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12)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一亮度下降量或所述第二亮度下降量中的、对应于已选择的光源的亮度下降量而控制在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散射时间上驱动已选择的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的驱动电流。
(15)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12)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分析被写入与所述分割区域对应的所述图像显示面板的区域的图像信号,基于分析结果,在所述分割区域是使出射的光的亮度高于周围的所述分割区域的亮度提高对象时,在将该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散射时间上点亮所述第一光源及所述第二光源。
(16)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选择第一分割区域和配置于所述第一分割区域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二分割区域,
按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将入射至所述第一分割区域的来自所述第一光源的光设为散射状态的第一散射时间与将入射至所述第二分割区域的来自所述第二光源的光设为散射状态的第二散射时间重叠。
(17)所公开的发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具有存储依次输入的至少一帧期间的图像信号的帧存储器,
所述控制部分析存储于所述帧存储器的一帧期间的图像信号而算出背光源亮度轮廓,基于所述背光源亮度轮廓而生成驱动所述第一光源、所述第二光源以及所述电极的驱动模式。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显示面板,以具有图像扫描期间和垂直消隐期间的帧周期更新图像;
光调制层,配置于所述图像显示面板的背面,根据已施加的电场而切换为散射已入射的光的散射状态或透过所述光的透过状态;
光源,发出从所述光调制层的侧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调制层内行进的光;
电极,形成于在与所述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所述光调制层的每个分割区域,将所述电场施加于所述光调制层;以及
控制部,在对应于所述图像扫描期间的第一期间,与图像扫描同步地驱动所述电极,依次切换设为散射状态的所述分割区域;在对应于所述垂直消隐期间的第二期间,根据离所述侧面的距离而驱动所述电极,对每个所述分割区域控制散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按由所述图像显示面板进行的所述图像扫描结束的顺序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侧面的所述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亮度的下降量,在所述第二期间,控制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散射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登录了在以相同的驱动条件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时从所述分割区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的亮度分布表,当在所述第一期间从所述分割区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没有达到要求亮度时根据不足量而控制散射时间,
所述亮度分布表是与区域的识别号码建立对应而登录了背光源的亮度值的表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二光源,其发出从与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入射的所述光调制层的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调制层内行进的光,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分割区域离所述第一侧面的距离及离所述第二侧面的距离而控制该分割区域中的散射状态。
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显示面板,以帧周期更新图像;
光调制层,配置于所述图像显示面板的背面,根据已施加的电场而切换为散射已入射的光的散射状态或透过所述光的透过状态;
第一光源,发出从所述光调制层的第一侧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调制层内沿第一方向行进的光;
第二光源,发出从所述光调制层的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调制层内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行进的光;
电极,形成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所述光调制层的每个分割区域,将所述电场施加于所述光调制层;以及
控制部,在对应于帧期间的背光源扫描期间,按规定的顺序选择所述分割区域,根据选择的所述分割区域离所述第一侧面的距离及离所述第二侧面的距离而驱动对应于该分割区域的所述电极,对每个所述分割区域控制散射状态,
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并基于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的来自第一光源的光的亮度与来自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的亮度合计得到的合计亮度,对每个所述分割区域控制散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按由所述图像显示面板进行的图像扫描结束的顺序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背光源扫描期间设定将所述分割区域控制成散射状态的分配驱动期间,
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在所述分割区域的所述分配驱动期间控制驱动所述第一光源及所述第二光源中的至少一方的驱动电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在所述背光源扫描期间控制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散射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设定将所述背光源扫描期间均等地分配给所述分割区域得到的分配驱动期间,
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将用于获得要求亮度的散射时间短于所述分配驱动期间的第一分割区域中的空闲时间分配给所述散射时间长于所述分配驱动期间的第二分割区域的散射时间。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据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为止的距离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选择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中的、入射至所述分割区域的光的亮度高的一方,
在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期间,将已选择的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亮灯,将没有选择的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熄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一亮度下降量或所述第二亮度下降量中的、对应于已选择的光源的亮度下降量而控制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散射时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期间,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一亮度下降量或所述第二亮度下降量中的、对应于已选择的光源的亮度下降量而控制在将所述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散射时间上驱动已选择的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的驱动电流。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分析被写入与所述分割区域对应的所述图像显示面板的区域的图像信号,基于分析结果,在所述分割区域是使出射的光的亮度高于周围的所述分割区域的亮度提高对象时,在将该分割区域设为散射状态的散射时间上点亮所述第一光源以及所述第二光源。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选择第一分割区域和配置于所述第一分割区域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二分割区域,
按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将入射至所述第一分割区域的来自所述第一光源的光设为散射状态的第一散射时间与将入射至所述第二分割区域的来自所述第二光源的光设为散射状态的第二散射时间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存储依次输入的至少一帧期间的图像信号的帧存储器,
所述控制部分析存储于所述帧存储器的一帧期间的图像信号而算出背光源亮度轮廓,基于所述背光源亮度轮廓而生成驱动所述第一光源、所述第二光源以及所述电极的驱动模式。
CN201710114902.1A 2016-03-01 2017-02-28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71450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18226.2A CN112631013A (zh) 2016-03-01 2017-02-28 显示装置及光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8609 2016-03-01
JP2016038609A JP6602695B2 (ja) 2016-03-01 2016-03-01 表示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18226.2A Division CN112631013A (zh) 2016-03-01 2017-02-28 显示装置及光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45004A CN107145004A (zh) 2017-09-08
CN107145004B true CN107145004B (zh) 2020-12-04

Family

ID=597236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18226.2A Pending CN112631013A (zh) 2016-03-01 2017-02-28 显示装置及光源装置
CN201710114902.1A Active CN107145004B (zh) 2016-03-01 2017-02-28 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18226.2A Pending CN112631013A (zh) 2016-03-01 2017-02-28 显示装置及光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0121420B2 (zh)
JP (1) JP6602695B2 (zh)
CN (2) CN11263101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5055B (zh) * 2014-12-31 2017-02-22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调整背光亮度的方法及装置
JP2018180333A (ja) * 2017-04-14 2018-11-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モジュール
CN107132697A (zh) 2017-07-18 2017-09-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7083102B2 (ja) * 2017-11-29 2022-06-10 Tianma Japan株式会社 光線方向制御デバイス及び表示装置
MX2018014782A (es) * 2017-12-07 2019-08-14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anel de visualizacion que tiene una region moduladora de luz, aparato de visualizacion, metodo para modular el contraste de la visualizacion del panel de visualizacion y metodo para fabricar el panel de visualizacion.
US10338425B1 (en) * 2017-12-29 2019-07-02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its display panel
JP6983674B2 (ja) 2018-01-19 2021-12-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8445578A (zh) * 2018-04-02 2018-08-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显示模组以及背光调节方法
KR102503044B1 (ko) 2018-08-22 2023-02-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JP7315329B2 (ja) * 2019-01-25 2023-07-2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撮像機能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US11287701B1 (en) * 2019-02-15 2022-03-29 Apple Inc. Switchable panel with tension control components
JP2020177169A (ja) 2019-04-19 2020-10-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7222835B2 (ja) * 2019-07-10 2023-02-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10599965A (zh) * 2019-08-09 2019-12-20 深圳市美芒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68653B (zh) * 2019-09-12 2021-01-0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21117255A (ja) * 2020-01-22 2021-08-1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3277A (en) * 1996-07-03 2000-0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TWI294540B (zh) * 2000-08-03 2008-03-11 Hitachi Ltd
CN102695982A (zh) * 2010-01-06 2012-09-26 夏普株式会社 调光装置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2798926A (zh) * 2012-08-15 2012-1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导光板组件及导光板制造方法
TW201301245A (zh) * 2010-12-17 2013-01-01 Sony Corp 照明裝置及顯示裝置
CN103250090A (zh) * 2010-12-17 2013-08-14 索尼公司 照明单元、显示器和三维显示器
CN103502882A (zh) * 2011-05-10 2014-01-08 索尼公司 照明装置和显示单元
CN103824545A (zh) * 2012-11-16 2014-05-28 索尼公司 显示单元、显示方法及记录媒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7425A (ja) * 1991-02-01 1992-09-03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296591A (ja) * 2001-04-02 2002-10-09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表示装置
US7465104B2 (en) * 2003-06-20 2008-12-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KR100665942B1 (ko) * 2005-06-29 2007-01-09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와 그 구동방법
CN101573744B (zh) * 2007-02-09 2012-08-29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KR20100048476A (ko) * 2008-10-31 2010-05-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원 장치, 이의 구동 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JP4752911B2 (ja) * 2008-12-26 2011-08-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エッジライト方式のバックライトに用いる光変調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1652471B1 (ko) * 2009-06-16 2016-08-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방법
JP5756931B2 (ja) * 2009-12-11 2015-07-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1222237A (ja) * 2010-04-07 2011-11-04 Sony Corp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699786B2 (ja) * 2011-04-28 2015-04-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US8760600B2 (en) * 2011-10-28 2014-06-24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Area active backlight with spatiotemporal backlight
KR102081132B1 (ko) * 2013-12-30 2020-02-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US9804317B2 (en) * 2015-02-06 2017-10-31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3277A (en) * 1996-07-03 2000-0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TWI294540B (zh) * 2000-08-03 2008-03-11 Hitachi Ltd
CN102695982A (zh) * 2010-01-06 2012-09-26 夏普株式会社 调光装置和图像显示装置
TW201301245A (zh) * 2010-12-17 2013-01-01 Sony Corp 照明裝置及顯示裝置
CN103250090A (zh) * 2010-12-17 2013-08-14 索尼公司 照明单元、显示器和三维显示器
CN103502882A (zh) * 2011-05-10 2014-01-08 索尼公司 照明装置和显示单元
CN102798926A (zh) * 2012-08-15 2012-1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导光板组件及导光板制造方法
CN103824545A (zh) * 2012-11-16 2014-05-28 索尼公司 显示单元、显示方法及记录媒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45004A (zh) 2017-09-08
US20170256210A1 (en) 2017-09-07
US10283060B2 (en) 2019-05-07
JP6602695B2 (ja) 2019-11-06
US20190043432A1 (en) 2019-02-07
US10573256B2 (en) 2020-02-25
US20190213962A1 (en) 2019-07-11
CN112631013A (zh) 2021-04-09
JP2017156491A (ja) 2017-09-07
US10121420B2 (en) 2018-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45004B (zh) 显示装置
CN106200111B (zh) 显示装置以及光源装置
KR101824793B1 (ko) 표시 장치
US7277079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441139B (zh) 液晶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JP4904783B2 (ja)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方法
JP2017156491A5 (zh)
US2006023254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9341886B2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2418881A (zh) 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KR20140008998A (ko) 광 전파 제어장치, 백라이트 유닛, 표시 장치 및 백라이트 유닛의 동작 방법
JP2007235050A (ja) 面状光源装置の駆動方法、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組立体の駆動方法、発光ダイオードの駆動方法、及び、パルス幅変調方法
US2011028561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2275027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JP4736656B2 (ja) 表示装置
US884206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apable of being divisionally driven using a backlight unit
JP6474630B2 (ja) 表示装置
JP2012058341A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JP2006178126A (ja) バックライト式表示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
US20140327708A1 (en) Display device
KR101851937B1 (ko)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백라이트 장치의 디밍 방법
JP2017076002A (ja) 表示装置
KR101118988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WO2014000325A1 (zh) 侧入式非均匀占空比背光驱动方法
KR10163521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과 그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