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34863B -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34863B
CN107134863B CN201710103756.2A CN201710103756A CN107134863B CN 107134863 B CN107134863 B CN 107134863B CN 201710103756 A CN201710103756 A CN 201710103756A CN 107134863 B CN107134863 B CN 1071348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transmission
signal
unit
transmission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037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34863A (zh
Inventor
大西幸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134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348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348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348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4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i.e. telephone, whose internal battery is under char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受电部从输电装置所接收到的受电电力,而对向负载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进行控制。在受电部于从输电装置接收到了第一输电频率和第一占空比的信号之后,接收到了与第一输电频率不同的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与第一占空比不同的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情况下,控制部根据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而对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等。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过利用电磁感应从而在即使没有金属部分的接点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电力传输的无接点电力传输(非接触电力传输)倍受瞩目。作为该无接点电力传输的应用例,已提出了家用设备或便携式终端或电动汽车等的电子设备的充电。
此外,在实施无接点电力传输时,例如需要从输电装置向受电装置发送控制命令(指令)等的数据。以此方式,在实施无接点电力传输时,作为在输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交换各种数据的现有技术,例如存在有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发明,即,将发送的数据分割为多个数据组,且将各个数据组与物理能量重叠来进行发送。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发明,即,在从输电装置向受电装置发送数据时,通过将输电侧时钟的频率作为第一频率而发送“1”的比特数据,且通过将输电侧时钟的频率作为第二频率而发送“0”的比特数据。
例如,如前述的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的发明那样,在使用数据组或比特数据而从输电装置向受电装置发送数据的方法中,需要对受电装置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对所发送的数据的内容进行特别指定。因此,受电装置内的电路规模变大,进而造成受电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大。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0/057531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063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几种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在无接点电力传输系统中,能够对受电装置的电路规模的增大进行抑制,并且使受电装置能够对输电装置所发出的发出指令正确地进行特别指定的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等。
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涉及一种如下的控制装置,即,所述控制装置被包括在以无接点的方式而从输电装置接收电力的受电装置内,并且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受电装置内的受电部从所述输电装置所接收到的受电电力,而对向负载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进行控制,在所述受电部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到第一输电频率和第一占空比的信号之后,在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到与第一输电频率不同的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与所述第一占空比不同的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受电部接收到所述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而对所述输电装置所发出的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在以第一输电频率而接收到第一占空比的信号之后,根据接收到与第一输电频率不同的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与第一占空比不同的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而对输电装置所发出的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
由此,在无接点电力传输系统中,能够对受电装置的电路规模的增大进行抑制,并且受电装置能够对输电装置所发出的发出指令正确地进行特别指定。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控制部在判断出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的情况下,特别指定为,所述发出指令为第一指令,在判断出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为与第一长度不同的第二长度的情况下,特别指定为,所述发出指令为与所述第一指令不同的第二指令。
由此,受电装置能够对多个种类的发出指令中的、所接收到的发出指令是哪个种类的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指令为通常充电指令,所述第二指令为快速充电指令。
由此,能够在受电装置接收到通常充电指令的情况下实施通常充电,而在接收到快速充电指令的情况下实施快速充电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二输电频率为与所述第一输电频率相比而较高的频率。
由此,通过对与第一输电频率相比而较高的第二输电频率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对通过与第一输电频率不同的第二输电频率而接收电力的期间进行检测,并能够对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检测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控制部将所述信号接收期间之前的所给予的期间中的输电频率作为基准输电频率而测定,并根据所述基准输电频率而对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测定。
由此,即使在由输电装置的振荡电路所生成的时钟信号以及由受电装置的振荡电路所生成的时钟信号的至少一个上存在有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测定出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控制部在判断出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为所给予的长度的情况下,特别指定为,所述发出指令为断开启动指令。
由此,输电装置能够使受电装置的朝向电力供给对象的放电动作停止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控制部在判断出已接收到所述断开启动指令的情况下,将电力供给动作断开,所述电力供给动作根据从蓄电池所释放出的放电电力而向电力供给对象供给电力。
由此,与通过手工操作而使放电部的电力供给动作断开相比,能够可靠且高效地使放电部的电力供给动作断开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有生成振荡信号的振荡电路,所述控制部根据由所述振荡电路所生成的所述振荡信号而对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测定。
由此,受电装置能够求出二次侧的振荡信号的计数值,该计数值相当于通过所给予的输电频率而输送电力之时的所给予的时钟数。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包括通信部,所述通信部通过负载调制而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通信数据,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通信部开始了所述负载调制后的所给予的定时处所述输电装置实施了应答的情况下,对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测定。
由此,在预先确定的所给予的定时处,受电装置能够对输电装置是否完成了适当的应答进行判断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包括通信部,所述通信部通过负载调制而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通信数据,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输电装置针对于通过所述负载调制所发送的ID认证信息而实施了应答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而对所述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并通过所述负载调制而向所述通信部发送表示所述受电装置接收到所述发出指令的确认信息。
由此,受电装置能够实施输电装置的简易的认证处理等。
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涉及一种如下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被包括在以无接点的方式而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输电装置内,并且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向所述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所述输电装置内的输电部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在通过第一输电频率而使所述输电部向所述受电装置发送第一占空比的信号之后向所述受电装置发出第一指令的情况下,在第一长度的期间内向所述输电部发送与所述第一输电频率不同的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与所述第一占空比不同的第二占空比的信号,而在向所述受电装置发出与所述第一指令不同的第二指令的情况下,在与所述第一长度不同的第二长度的期间内向所述输电部发送所述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占空比的信号。
由此,例如在准备有多个种类的发出指令的情况下,输电装置能够对发送与第一输电频率不同的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与第一占空比不同的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期间进行调节,并能够将不同种类的发出指令通知给受电装置等。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受电装置开始了负载调制后的所给予的定时处,使输电频率或者占空比变化。
由此,受电装置能够在预先确定的定时处对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进行测定等。
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涉及一种如下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被包括在以无接点的方式而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输电装置内,并且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向所述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所述输电装置内的输电部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在以第一频率以及第一占空比而使所述输电部驱动之后,在向所述受电装置发出第一指令的情况下,在第一长度的期间内通过与所述第一频率不同的第二频率或者与第一占空比不同的第二占空比而使所述输电部驱动,而在向所述受电装置发出与第一指令不同的第二指令的情况下,在与所述第一长度不同的第二长度的期间内以所述第二频率或者所述第二占空比而使所述输电部驱动。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涉及一种包括所述控制装置的受电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涉及一种包括所述控制装置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涉及一种如下的电力传输系统,所述电力传输系统包括输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所述输电装置向所述受电装置发送第一输电频率和第一占空比的信号,并在向所述受电装置通知发送指令的情况下,在与所述发出指令相对应的长度的期间内发送与所述第一输电频率不同的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与所述第一占空比不同的第二占空比的信号,所述受电装置在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一输电频率和所述第一占空比的信号之后,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所述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占空比的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而对所述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施方式的无接点电力传输系统的说明图。
图1B为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的电力传输变压器的说明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输电装置、受电装置的结构示例。
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输电装置、受电装置的详细的结构示例。
图4为从输电装置向受电装置通知发出指令的处理的说明图。
图5为受电装置的控制部的说明图。
图6为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特别指定处理的说明图。
图7为为了对输电频率进行特别指定而使用的存储数据的说明图。
图8为与信号接收期间和发出指令相关的对应表格的说明图。
图9为断开启动指令接收时的处理的说明图。
图10为无接点电力传输系统的动作顺序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1为对装载检测时的动作顺序进行说明的信号波形图。
图12为对拆除时的动作顺序进行说明的信号波形图。
图13为对拆除时的动作顺序进行说明的信号波形图。
图14为由负载调制实现的通信方法的说明图。
图15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的说明图。
图16A为通信数据的格式的说明图。
图16B为通信数据的格式的其他说明图。
图17为受电部、充电部的详细的结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下文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并不是对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不当限定的方式。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并非都是本发明所必需的结构要素。
1、无接点电力传输系统
图1A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无接点电力传输系统的一个示例。充电器500(电子设备之一)具有输电装置10。电子设备510具有受电装置40。此外电子设备510具有操作用的开关部514(广义上为操作部)和蓄电池90。另外,虽然在图1A中示意性地图示了蓄电池90,但是该蓄电池90实际上被内置于电子设备510内。由图1A的输电装置10和受电装置40而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无接点电力传输系统。
经由电源转换器502而向充电器500中供给电力,该电力通过无接点电力传输而从输电装置10被输送至受电装置40内。由此,能够对电子设备510的蓄电池90进行充电,从而使电子设备510内的元件进行动作。
另外,充电器500的电源也可以是由USB(USB电缆)而实现的电源。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所应用的电子设备510而能够想到各种设备。例如能够想到助听器、手表、人体信息的测定装置(对脉搏等进行测定的穿戴式设备)、便携式信息终端(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话机等)、无线电话机、剃须刀、电动牙刷、列表计算机、便携终端、车载用设备、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或者电动自行车等各种的电子设备。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等)能够装入汽车、飞机、摩托车、自行车或者船舶等的各种移动体内。移动体例如具备电机或发动机等的驱动机构、方向盘或舵等的转向机构、各种电子设备(车载设备),并且为在陆地或空中或海上进行移动的设备或装置。
如图1B示意性所示,从输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40的电力传输通过使设置于输电侧上的一次线圈L1(输电线圈)和设置于受电侧上的二次线圈L2(受电线圈)电磁耦合而形成电力传输变压器等来实现。由此,能够实现利用非接触方式的电力传输。另外,作为无接点电力传输的方式,能够采用电磁感应方式或者磁场谐振方式等的各种方式。
2、输电装置、受电装置、控制装置的结构
图2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50以及包括控制装置20、50的输电装置10、受电装置40的结构示例。另外,这些各个装置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2的结构,也可以省略该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者追加其他的结构要素(例如报知部)、或者实施变更连接关系等的各种改变。
图1A的充电器500等的输电侧的电子设备包括输电装置10。此外受电侧的电子设备510包括受电装置40和负载80。负载80能够包括蓄电池90、电力供给对象100。电力供给对象100例如为处理部(DSP等)等的各种的器件。并且通过图2的结构,从而实现了使一次线圈L1和二次线圈L2电磁耦合并且从输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40传输电力的无接点电力传输(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
输电装置10(输电模块、一级模块)包括一次线圈L1、输电部12、控制装置20、通信部30,并以无接点的方式向受电装置40输送电力。输电部12在电力传输时生成预定频率的交流电压并向一次线圈L1进行供给。输电部12能够包括对一次线圈L1进行驱动的输电驱动器、向输电驱动器供给电源的电源电路(例如电源电压控制部)、和与一次线圈一起构成谐振电路的至少一个蓄电器(电容器)。
一次线圈L1(输电侧线圈)与二次线圈L2(受电侧线圈)电磁耦合,从而形成电力传输用变压器。例如,在需要电力传输之时,如前述的图1A、图1B所示而形成为以下状态,即,在充电器500上放置电子设备510,从而使一次线圈L1的磁通量穿过二次线圈L2。另一方面,在不需要电力传输之时形成为以下状态,即,将充电器500与电子设备510物理分离,从而不使一次线圈L1的磁通量穿过二次线圈L2。
控制装置20为实施输电侧的各种控制的装置,并能够由集成电路装置(IC)等来实现。控制装置20包括控制部24和通信部30。此外,控制装置20能够包括未图示的存储部。另外还能够实施使输电部12内置于控制装置20内的改变。
控制部24执行输电侧的控制装置20的各种控制处理。例如,控制部24实施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输电装置10内的输电部12、和通信部30的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24实施电力传输、通信处理等所需要的各种顺序控制和判断处理。该控制部24例如能够通过由门阵列等的自动配置配线方法所生成的逻辑电路、或微型计算机等的各种处理器来实现。
通信部30实施与受电装置40之间的通信数据的通信处理。例如通信部30实施用于对来自受电装置40的通信数据进行检测并接收的处理(通信处理)。
受电装置40(受电模块、二次模块)包括二次线圈L2、控制装置50,并以无接点方式而从输电装置10接收电力。控制装置50为实施受电侧的各种控制的装置,并由集成电路装置(IC)等来实现。控制装置50包括受电部52、控制部54、通信部46(负载调制部56)、电力供给部57。此外,控制装置50能够包括存储部62。另外,还能够实施将受电部52和电力供给部57设置于控制装置50的外部等的改变。
受电部52对来自输电装置10的电力进行接收。具体而言,受电部52将二次线圈L2的交流的感应电压转换为直流的整流电压(VCC)并进行输出。
电力供给部57根据受电装置40内的受电部52从输电装置10所接收到的受电电力而向负载80供给电力。例如对受电部52所接收到的电力进行供给,从而对蓄电池90进行充电。或者,将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受电部52所接收到的电力向电力供给对象100进行供给。电力供给部57包括电力供给开关42。电力供给开关42为将受电部52所接收到的电力向负载80进行供给的开关(开关元件、开关电路)。例如,电力供给开关42将受电部52所接收到的电力向作为负载80的蓄电池90进行供给,从而对蓄电池90进行充电。
控制部54执行受电侧的控制装置50的各种控制处理。例如,控制部54实施通信部46(负载调制部56)和电力供给部57的控制。此外,控制部54还能够实施受电部52和存储部62的控制。控制部54例如能够通过由门阵列等的自动配置配线方法所生成的逻辑电路、或微型计算机等的各种处理器来实现。
通信部46实施向输电装置10发送通信数据的通信。或者,也可以实施从输电装置10接收通信数据的通信。例如,在通信部46具有负载调制部56的情况下,通信部46的通信例如能够通过负载调制部56实施负载调制来实现。例如,负载调制部56具有电流源,并利用该电流源来实施负载调制。但是,通信部46的通信方式并不限定于负载调制。例如,通信部46也可以使用一次线圈L1、二次线圈L2并以负载调制以外的方式来实施通信。或者,也可以设置与一次线圈L1、二次线圈L2不同的其他线圈,且使用该其他线圈而以负载调制或除此以外的通信方式来实施通信。或者,也可以以RF等的临近无线通信的方式来实施通信。
存储部62对各种信息进行存储。虽然存储部62例如能够由非易失性存储器来实现,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非易失性存储器以外的存储器(例如ROM)来实现存储部62。或者,由使用了熔断元件的电路等来实现存储部62。
负载80包括蓄电池90和蓄电池90的电力供给对象100。但是,还能够以不设置其中某一个的方式而改变并实施。
蓄电池90例如为可充电的二次电池,例如为锂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聚合物二次电池等)、镍电池(镍-氢蓄电池、镍-镉蓄电池等)等。电力供给对象100例如为处理部(DSP、微型计算机)等的器件(集成电路装置),并被设置在内置了受电装置40的电子设备510(图1A)内,例如为作为蓄电池90的电力供给对象的器件。另外,也可以将受电部52所接收到的电力直接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
3、输电装置、受电装置、控制装置的详细的结构示例
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50以及包括了控制装置20、50的输电装置10、受电装置40的详细的结构示例。另外,在图3中关于与图2相同的结构而省略了详细的说明。
在图3中,输电部12包括对一次线圈L1的一端进行驱动的第一输电驱动器DR1、对一次线圈L1的另一端进行驱动的第二输电驱动器DR2、电源电压控制部14。输电驱动器DR1、DR2各自例如通过由功率MOS晶体管所构成的逆变器电路(缓冲电路)等来实现。这些输电驱动器DR1、DR2通过控制装置20的驱动器控制电路22而被控制(驱动)。即,控制部24经由驱动器控制电路22而对输电部12进行控制。
电源电压控制部14对输电驱动器DR1、DR2的电源电压VDRV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24根据从受电侧所接收到的通信数据(输电电力设定用信息),而对电源电压控制部14进行控制。由此,可对被供给至输电驱动器DR1、DR2内的电源电压VDRV进行控制,例如能够实现输电电力的可变控制等。该电源电压控制部14例如能够通过DCDC转换器等来实现。例如,电源电压控制部14实施来自电源的电源电压(例如5V)的升压动作,从而生成输电驱动器用的电源电压VDRV(例如6V至15V),并向输电驱动器DR1、DR2进行供给。具体而言,在使从输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40输送的电力升高的情况下,电源电压控制部14使向输电驱动器DR1、DR2供给的电源电压VDRV升高,并在减低输电电力的情况下,降低电源电压VDRV。
报知部16(显示部)为利用光或声音或图像等而对无接点电力传输系统的各种状态(电力传输中、ID认证等)进行报知(显示)的部件,例如能够由LED或蜂鸣器或显示器等来实现。
输电侧的控制装置20包括驱动器控制电路22、控制部24、通信部30、时钟生成电路37、振荡电路38。驱动器控制电路22(预驱动器)对输电驱动器DR1、DR2进行控制。例如,驱动器控制电路22向构成输电驱动器DR1、DR2的晶体管的栅极输出控制信号(驱动信号),并通过输电驱动器DR1、DR2而使一次线圈L1进行驱动。振荡电路38例如由晶体振荡电路等来构成,并生成一次侧的时钟信号。时钟生成电路37生成对输电频率(驱动频率)进行规定的驱动时钟信号等。并且,驱动器控制电路22以如下方式而进行控制,即,根据该驱动时钟信号或来自控制部24的控制信号等而生成所给予的频率(输电频率)的控制信号,并向输电部12的输电驱动器DR1、DR2进行输出。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结构示例,例如能够实施使电源电压控制部14被包含于控制装置20内等的各种改变。
受电侧的控制装置50包括受电部52、控制部54、负载调制部56、电力供给部57、非易失性存储器63、检测部64、振荡电路45。
受电部52包括由多个晶体管或二极管等而构成的整流电路53。整流电路53将二次线圈L2的交流的感应电压转换为直流的整流电压VCC并进行输出。
负载调制部56(广义上为通信部)实施负载调制。例如,负载调制部56具有电流源IS,并利用该电流源IS来实施负载调制。具体而言,负载调制部56具有电流源IS(恒流源)和开关元件SW。电流源IS和开关元件SW例如被串联设置在整流电压VCC的节点NVC与GND(广义上为低电位侧电源)的节点之间。并且,例如根据来自控制部54的控制信号而使开关元件SW导通或者断开,通过将从节点NVC向GND流动的电流源IS的电流(恒流)导通或者断开,从而能够实现负载调制。
另外,如图3所示,在节点NVC上连接有电容器CM的一端。该电容器CM例如作为控制装置50的外置部件而设置。此外,开关元件SW能够通过MOS的晶体管等来实现。该开关元件SW也可以为作为构成电流源IS的电路的晶体管而设置的元件。此外,负载调制部56并不限定于图3的结构,例如能够实施作为电流源IS的取代品而使用了电阻等的各种改变。
电力供给部57包括充电部58和放电部60。充电部58根据受电部52所接收到的电力而实施蓄电池90的充电(充电控制)。例如,充电部58被供给有基于来自受电部52的整流电压VCC(广义上为直流电压)的电压,从而对蓄电池90进行充电。该充电部58能够包括电力供给开关42和CC充电电路59。CC充电电路59为,实施蓄电池90的CC(Constant-Current:恒流)充电的电路。
放电部60实施蓄电池90的放电动作。例如,放电部60实施如下的电力供给动作,即,根据从蓄电池90所释放出的放电电力而向电力供给对象100供给电力的动作。例如,放电部60被供给有来自蓄电池90的蓄电池电压VBAT,从而将输出电压VOUT向电力供给对象100进行供给。该放电部60能够包括电荷泵电路61。电荷泵电路61将蓄电池电压VBAT降压(例如1/3降压),并将输出电压VOUT(VBAT/3)向电力供给对象100进行供给。该放电部60(电荷泵电路)例如将蓄电池电压VBAT作为电源电压而进行动作。
非易失性存储器63(广义上为存储部)为对各种信息进行存储的非易失性的存储器件。该非易失性存储器63例如对受电装置40的状况信息等的各种信息进行存储。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63,例如能够使用EEPROM等。作为EEPROM例如能够使用MONOS(Metal-Oxide-Nitride-Oxide-Silicon:金属氧化氮氧化硅)型的存储器。或者,作为EEPROM,也可以使用浮栅型等的其他的类型的存储器。
检测部64实施各种检测处理。例如检测部64对整流电压VCC、蓄电池电压VBAT等进行监控,并执行各种检测处理。具体而言,检测部64具有A/D转换电路65,并且通过A/D转换电路65而对基于整流电压VCC、蓄电池电压VBAT的电压、来自未图示的温度检测部的温度检测电压等进行A/D转换,并利用所获得的数字的A/D转换值来执行检测处理。作为检测部64所实施的检测处理,能够设想到过放电、过电压、过电流、或者温度异常(高温、低温)的检测处理。
振荡电路45例如为由电容器和电阻所构成的CR振荡电路等,并且生成二次侧的时钟信号(振荡信号)并向控制部54进行输出。另外,振荡电路45也可以为使振子(例如设置于控制装置50的外部的晶体振子等)振荡的振荡电路。
并且,在图3中,负载调制部56在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高于第一电压(VST)并检测到装载(loading)的情况下开始实施负载调制,而在检测到拆除(removal)的情况下停止实施负载调制。具体而言,如图1A所示在检测到电子设备510的装载的情况下,负载调制部56开始实施负载调制。输电装置10(控制部24)例如以将受电装置40(负载调制部56)开始实施负载调制为条件,使由输电部12实施的通常输电开始。并且,在检测到电子设备510的拆除的情况下,负载调制部56停止实施负载调制。输电装置10(控制部24)在负载调制被持续进行的期间内,使由输电部12实施的通常输电持续进行。即,在负载调制变为非检测的情况下,使通常输电停止,例如使输电部12实施装载检测用的间歇输电。在该情况下,输电侧的控制部54能够根据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来实施装载检测、拆除检测。
此外在图3中,图2所示的通信部46通过利用负载调制来发送通信数据的负载调制部56而实现。具体而言,负载调制部56针对向输电装置10(控制装置20)发送的通信数据(通信数据的比特)的第一逻辑电平(例如“1”),实施由第一负载状态和第二负载状态所构成的负载调制模型成为第一模型(第一比特模型)的负载调制。另一方面,针对向输电装置10发送的通信数据(通信数据的比特)的第二逻辑电平(例如“0”),实施负载调制模型成为与第一模型不同的第二模型(第二比特模型)的负载调制。
另一方面,在负载调制模型为第一模型的情况下,输电侧的通信部30判断为是第一逻辑电平的通信数据,在负载调制模型是第二模型的情况下,判断为是第二逻辑电平的通信数据。
在此,第一模型为,例如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的宽度与第二模型相比而较长的模型。例如,通信部30从被设定于第一模型中的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内的第一采样点起,以所给予的采样间隔来实施负载调制模型的采样,并输入所给予的比特数(例如16比特、64比特)的通信数据。
根据使用了这样的负载调制模型的方法,能够实现与由负载调制进行的负载变动有关的检测灵敏度和检测噪音耐性的提高。由此,能够将作为通信开始电压(负载调制开始电压)的第一电压设定为较低电压。其结果为,能够在较宽的距离范围内对装载进行检测,并开始实施通信,从而可使输电侧实施用于蓄电池90的充电的控制(例如输电电力控制)。
并且,在检测到装载的情况下,控制部54(放电系统的控制部)停止放电部60的放电动作。即,在图1A中检测到电子设备510的装载的情况下,停止放电部60的放电动作(VOUT的供给),并且不使蓄电池90的电力被释放至电力供给对象100内。并且,控制部54在拆除期间(拆除电子设备510的期间)内,使电力供给部57的放电部60实施放电动作。通过该放电动作,从而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经由放电部60而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内。
4、本实施方式的方法
接下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如下处理进行说明,即,将输电装置所发出的发出指令向受电装置进行发送,并对受电装置所发送的指令进行特别指定的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电部52通过第一输电频率f1而从输电装置10接收到第一占空比的信号之后,从输电装置10接收与第一输电频率f1不同的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与第一占空比不同的第二占空比的信号。并且,控制部54根据受电部52接收到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而对输电装置10所发出的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
在此,第一输电频率f1例如为在通常时输电装置10实施输电时所使用的输电频率。并且,第一占空比为第一输电频率f1的信号中的占空比。如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为了使输电部12以所给予的输电频率而实施输电,输电装置10的控制部24向驱动器控制电路22而输出控制信号(例如脉冲信号)。例如为了实现第一输电频率,控制部24将第一控制信号向驱动器控制电路22进行输出。在该情况下,第一占空比为相对于第一控制信号的一个周期而在一个周期之中第一控制信号变为高电平的期间的比例。更具体而言,例如在第一控制信号为脉冲信号的情况下,第一占空比为将该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除以脉冲周期而得到的值。
此外,第二输电频率f2为与第一输电频率f1不同的输电频率,例如为将输电装置10所发出的发出指令通知给受电装置40之时所使用的输电频率。例如第二输电频率f2为与第一输电频率f1相比而较高的频率。
同样地,第二占空比为与第一占空比不同的占空比,例如为将输电装置10所发出的发出指令通知给受电装置40之时的占空比。例如第二输电频率f2为与第一输电频率f1相比而较高的值。另外,将占空比从第一占比转变为第二占空比是将输电频率从第一输电频率f1转变为第二频率f2的方法的一个示例。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输电频率的变更方法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信号接收期间称为受电部52接收到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期间。在后述的图4的示例中,期间TMS为信号接收期间。
而且,发出指令为,为了使输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40通知控制指示等而发出的指令。
并且,输电装置10的控制部24在以第一输电频率f1而使输电部12向受电装置40发送第一占空比的信号之后,在向受电装置40发出第一指令的情况下,使输电部12在第一长度的期间内发送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另一方面,控制部24在以第一输电频率f1而使输电部12发送第一占空比的信号之后,在向受电装置40发出与第一指令不同的第二指令的情况下,使输电部12在与第一长度不同的第二长度的期间内发送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换言之,输电装置10的控制部24在以第一频率及第一占空比而使输电部12驱动之后,在向受电装置40发出第一指令的情况下,在第一长度的期间内以与第一频率不同的第二频率、或者与第一占空比不同的第二占空比而使输电部12驱动。并且,控制部24在向受电装置40发出与第一指令不同的第二指令的情况下,在与第一长度不同的第二长度的期间内以第二频率或者第二占空比而使输电部12驱动。
与此相对,受电装置40的控制部54在判断为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的情况下,特别指定为发出指令是第一指令。另一方面,控制部54在判断为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为第二长度的情况下,特别指定为发出指令是第二指令。
以此方式,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输电装置10在实施通常的输电之时,通过第一输电频率f1而发送第一占空比的信号,但是在输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40通知发出指令之时,向受电装置40发送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并且,受电装置40根据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而对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述的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那样,没有采用使用数据组或比特数据而从输电装置向受电装置发送指令的数据的通信方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对受电装置所接收到的数据组等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所发送的数据的内容进行特别指定,而仅通过受电装置对信号接收期间进行特别指定,便能够特别指定发出指令。因此,能够使受电装置内的电路规模减小,进而还能够抑制受电装置的制造成本的增大。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无接点电力传送系统中,能够抑制受电装置40的电路规模的增大,并且受电装置40能够正确地对输电装置10所发出的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
此外,例如在准备有多个种类的发出指令的情况下,通过输电装置10对发送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期间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将不同种类的发出指令通知给受电装置40等。
并且,受电装置40能够对多个种类的发出指令中的、所接收到的发出指令是哪个种类的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等。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种类的发出指令而准备有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的至少两个发出指令。并且,例如第一指令为通常充电指令,第二指令为快速充电指令。通常充电指令是指,指示受电装置40以使其实施通常的充电的指令。此外,急速充电指令是指,指示受电装置40以使其实施与通常充电相比充电速度较快的快速充电的指令。例如,在同样的蓄电池余量的情况下,快速充电为与通常充电相比至充满电为止的时间较短的充电方法。例如,在CC充电中,通常充电指令为,以第一充电电流而使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指令,快速充电指令为,以大于第一充电电流的第二充电电流而使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指令。
在此情况下,能够在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为第一长度的情况下,由受电装置40的控制部54使充电部58实施通常充电,而在信号接收期间为第二长度的情况下,由控制部54使充电部58实施快速充电等。
在此,使用图4对具体示例进行说明。图4为,对在受电装置40的装载时将发出指令从输电装置10通知给受电装置40的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首先,如前述的图3所示,输电装置10的控制部24向驱动器控制电路22输出控制信号。并且,驱动器控制电路22生成第一输电频率f1的控制信号,并向输电部12的输电驱动器DR1、DR2进行输出。由此,向输电部12的源线圈L1上供给有如图4的X1所示的驱动电压。于是,从输电装置10向受电装置40以第一输电频率f1而实施输电,从而使从受电部52的整流电路53所输出的整流电压上升。另外,在图4中图示了供给至一次线圈L1上的驱动电压的输电频率中由Tf1表示作为第一输电频率的期间,且由Tf2表示作为第二输电频率的期间。
并且,如图4的X2所示,当整流电压超过第一电压(VST)时,如图4的X3所示,受电装置40的负载调制部56实施负载调制,并向输电装置10发送通信数据。在此时,负载调制部56在发送了装载检测用的虚拟数据(图4的Dummy)之后,向输电侧发送用于认证输电装置10的ID认证信息(ID信息、ID码)。在图4的示例中受电装置40两次发送认证信息。
此外,如图4的X4所示,受电装置40的控制部54在第一次的ID通信期间内的给予的期间Tref中,实施基准输电频率的测定。该基准输电频率是为了对第二输电频率f2进行测定而作为基准所使用的输电频率。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基准输电频率为第一输电频率f1。另外,对基准输电频率的具体测定方法进行后述。
另一方面,输电装置10的通信部30对从受电装置40所发送的第一次的ID认证信息进行接收。接下来,输电装置10的控制部24在受电装置40开始了负载调制之后的(输电装置10接收到了第一次的ID认证信息之后的)所给予的定时,使输电频率或者占空比产生变化。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输电装置10的控制部24在受电装置40开始了负载调制之后的所给予的定时X5处,使输电频率从第一输电频率f1变换为第二输电频率f2。在图4的示例中,所给予的定时X5为输电装置10接收到第一次的ID认证信息之后的定时。在此时,控制部24使驱动器控制电路22生成第二输电频率f2的第二控制信号,并向输电部12的输电驱动器DR1、DR2进行输出。并且,控制部24通过对发送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的期间的长度进行调整,从而向受电装置40通知任意的发出指令。
此外,在此时,如图4的X5所示,输电装置10的控制部24在第二次的ID通信期间内的应答期间TRS中,通过使输电频率从第一输电频率f1变换为第二输电频率f2,从而实施相对于由ID认证信息实现的认证的应答。
由此,例如输电装置10能够通知发出指令,并且实施相对于由ID认证信息实现的认证的应答等。
相对于此,在负载调制部56开始实施负载调制后的所给予的定时(图4的X5)处,输电装置10实施了基于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应答的情况下,如图4的X6所示,受电装置40的控制部54对信号接收期间TMS的长度进行测定,并根据所测定的长度而对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
换言之,在针对于通过负载调制所发送的ID认证信息,输电装置10实施了基于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应答的情况下(图4的X5),控制部54根据信号接收期间TMS的长度而对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例如,在输电装置10实施了如图4的X5所示的应答的情况下,受电装置40的控制部54判断为受电装置40装载在适当的输电装置10(充电器)上,从而对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另一方面,输电装置10在图4的应答期间TRS中也仅实施基于第一输电频率f1的输电的情况下,控制部54判断出未能获得适当的应答,从而不实施发出指令的特别指定。另外,以下对受电装置40内的第二输电频率f2的测定方法、和信号接收期间TMS的长度的特别指定方法进行详细叙述。
由此,在预先确定的预定的定时处,受电装置40能够判断出输电装置10是否进行了适当的应答,从而能够实施输电装置10的简易的认证处理等。而且,在输电装置10正常应答的情况下,能够对从输电装置10所发送的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等。
之后,控制部54通过负载调制而向负载调制部56发送表示受电装置40已接收到发出指令的确认信息CI。
而且,输电装置10将输电频率变更为第二输电频率f2并通知了发出指令之后(图4的X7),再次将输电频率变更为第一输电频率f1并实施输电。
并且,受电装置40的控制部54在判断出被特别指定的发出指令为通常充电指令的情况下,指示充电部58使电力供给开关42导通,并实施朝向蓄电池90的通常充电。同样地,受电装置40的控制部54在判断出被特别指定的发出指令为快速充电指令的情况下,指示充电部58使电力供给开关42断开,并实施朝向蓄电池90的快速充电。
此外,在图4的X5的定时处,并未从输电装置10对受电装置40通过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而完成适当的应答的情况下,受电装置40的控制部54判断出该输电装置10为不适当的输电装置。并且,控制部54指示充电部58使电力供给开关42断开,并以不对蓄电池90进行充电的方式来进行控制。
4.1、输电频率的测定处理和发出指令的特别指定处理
接下来,对输电频率的测定处理和发出指令的特别指定处理的具体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控制部54包括通信数据生成部43,通信数据生成部43具有输电频率测定部44。并且,输电频率测定部44例如将图4所示的信号接收期间TMS之前的所给予的期间Tref中的输电频率作为基准输电频率而进行测定。如前文所述,在图4的示例中,将第一输电频率f1作为基准输电频率而使用。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如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如图5所示,受电部52通过使用例如磁滞型的比较器来对二次线圈L2的线圈端信号进行整形,从而将与输电信号波形相对应的矩形波信号VCS进行提取,并向通信数据生成部43进行供给。并且,输电频率测定部44通过使用由振荡电路45所生成的时钟信号而对与输电信号波形相对应的矩形波信号VCS的周期进行计数,从而对基准输电频率进行测定。
而且,输电频率测定部44根据所测定出的基准输电频率而对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测定。换句话说,控制部54根据由振荡电路45所生成的振荡信号(二次侧的时钟信号),而对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测定。
在此,使用图6对具体示例进行说明。在输电频率测定部44中,输入有与前述的输电信号波形相对应的矩形波信号VCS(图5)、和由受电装置40的振荡电路45所生成的二次侧的时钟信号。并且,输电频率测定部44使用由振荡电路45所生成的二次侧的时钟信号而对矩形波信号VCS的所给予的时钟量的长度进行测定。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将对第一输电频率f1的信号进行接收而获得的矩形波信号VCS的32时钟量的长度换算为二次侧的时钟信号的计数值,从而求出其为2720计数量。
换言之,输电频率测定部44在图4以及图6所示的给予的期间Tref内,求出相当于矩形波信号VCS的给予的时钟量的长度的二次侧的时钟信号的计数值。在此,将相当于对任意的输电频率fj的信号进行接收而获得的矩形波信号VCS的m时钟量(m为正整数)的长度的二次侧的时钟信号的计数值,称为输电频率fj的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contj、m。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任意的输电频率fj为第一输电频率(基准输电频率),且m=32。并且,求出为第一输电频率f1的单元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cont1、32为2720。
此外,如图7的表所示,在图3所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63内,预先存储有第一输电频率f1(基准输电频率)的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cont1、32、与第二输电频率f2的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cont2、32之差分值Δcontf2。因此,只要知道cont1、32,则使用差分值Δcontf2就能够计算出cont2、32。例如,在图7的示例中,由于差分值Δcontf2=20,因此能够求出cont2、32=2700。
接下来,如图6所示,使用cont1、32和cont2、32,而对应答期间TRS中的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TMS的长度进行特别指定。输电频率测定部44在应答期间TRS中,同样地依次求出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其结果为,在图6的示例中,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在时间序列上依次求出为2720、2715、2700、2700、2704、2720。在该情况下,当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与cont1、32相同而为2720的期间在通过第一输电频率f1而被输电时能够立即判断出,并且当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与cont2、32相同而为2700的期间在通过第二输电频率f1而被输电时能够立即判断出。
但是,认为在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为2715的期间、与为2704的期间内,cont1、32以及cont2、32中的任意一个均不一致,输电频率在中途发生了变化。因此也认为,无法就此对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TMS进行特别指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表所示,预先在非易失性存储器63内存储相对于第二输电频率f2的误差容许范围Δtjudge。并且,在所求出的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在(cont2、32-Δtjudge)以上、且小于(cont2、32+Δtjudge)的情况下,输电频率测定部44判断出该期间为通过第二输电频率f2而被输电的期间。并且,在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小于(cont2、32-Δtjudge)的情况下,或者在(cont2、32+Δtjudge)以上的情况下,判断出该期间并非为通过第二输电频率f2而被输电的期间。具体而言,在图7的示例中,由于设定为Δtjudge=13,因此判断出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被包含在2687至2712的范围内的期间为通过第二输电频率而输电的期间。因此,在图6的示例中,将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为2704的期间判断为通过第二输电频率f2而输电的期间,将单位时间二次侧时钟换算值为2715的期间判断为并非通过第二输电频率f2而输电的期间。因此,在图6的示例中,能够判断出包含于应答期间TRS内的cont2、32的个数为四个。另外,包含于应答期间TRS内的cont2、32的个数是指,在应答期间TRS中,判断出通过第二输电频率f2而实施输电的一次侧的32时钟量的单位期间的个数。
接下来,对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TMS的长度进行特别指定,并根据信号接收期间TMS而对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在本示例中,例如,如图8所示的对应表格被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63内。在图8的对应表格中设定有,包含于应答期间TMS内的cont2、32的个数、和信号接收期间TMS、和发出指令的对应关系。
具体而言,在图8的示例中,控制部54在判断出包含于应答期间TRS内的cont2、32的个数为0的情况下,则判断出包含于应答期间TRS中的第一输电频率f2的信号未被发送,并判断出发出指令未被通知。此外,控制部54在判断出包含于应答期间TRS内的cont2、32的个数为1至3的情况下,则判断出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TMS为第二输电频率f2的时钟数即64clk量的期间,并判断出通常充电指令被通知。并且,控制部54在判断出包含于应答期间TRS内的cont2、32的个数为4至6的情况下,则判断出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TMS为第二输电频率f2的时钟数即160clk量的期间,并判断出快速充电指令被通知。而且,控制部54在判断出包含于应答期间TRS内的cont2、32的个数为7至8的情况下,则判断出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TMS为第二输电频率f2的时钟数即256clk量的期间,并判断出后述的断开启动指令被通知。因此,在图6的示例中,能够判断出快速充电指令被通知。
总结上文,输电频率测定部44根据由振荡电路45所生成的二次侧的时钟信号(振荡信号),而将信号接收期间TMS之前的所给予的期间Tref内的输电频率作为基准输电频率而测定。并且,控制部54根据所生成的二次侧的信号、和所测定出的基准输电频率,而对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或者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TMS的长度进行测定。
以此方式,通过使用振荡电路45,从而能够求出与以基准输电频率而输电时的所给予的时钟数(例如32clk)相对应的二次侧的振荡信号的计数换算值(例如cont1、32)。而且,能够求出与以第二输电频率f2而输电时的所给予的时钟数(例如32clk)相对应的二次侧的振荡信号的计数换算值(例如cont2、32)。
此外,通过对基准输电频率进行测定,从而即使在由一次侧的振荡电路38所生成的时钟信号、以及由二次侧的振荡电路45所生成的时钟信号的至少一个上存在有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对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测定等。另外,上文的说明对于第二占空比的信号也相同。此外,前述的图7所示的各种参数(Δcontf2、Δtjudge等)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值。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非易失性存储器63对多个Δcontf2和多个Δtjudge进行存储,控制部54从多个Δcontf2和多个Δtjudge之中选择所使用的值并进行使用。
4.2、断开启动指令接收时的动作
此外,控制部54在判断出信号接收期间TMS的长度为所给予的长度(第三长度)的情况下,则特别指定为发出指令是断开启动指令。例如,在前述的图8的示例中,控制部54判断出包含于应答期间TRS内的cont2、32的个数为7至8的情况下,则判断出第二输电频率f2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TMS为第二输电频率f2的时钟数即256clk量的期间,并判断出后述的断开启动指令被通知。
在此,断开启动指令是指,对从放电部60向电力供给对象进行供给的电力供给动作进行强制性地断开的指令。在通常的使用方式中,在从输电装置10中拆除了受电装置40的情况下,充电部58将电力供给开关42断开并停止充电动作,从而放电部60开始进行朝向电力供给对象100的电力供给动作。可是,在商品的出厂时等,需要在出厂前的充电后预先将受电装置40的电力供给动作断开。
因此,控制部54在判断出已接收到断开启动指令的情况下,将放电部60的电力供给动作断开。
由此,与通过手工操作而使放电部60的电力供给动作断开相比,能够可靠且有效地使放电部60的电力供给动作断开等。
此外,输电装置10能够使受电装置40的放电动作停止等。
使用图9对具体示例进行说明。在已接收到作为发出指令的断开启动指令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受电装置40将IC号(ICN)和断开开始的标志(OFST)向输电侧发送。标志OFST为,对被设定为断开开始模式的情况进行通知的通知信息。例如,在未被设定为断开开始模式的情况下,标志OFST=0被发送,在被设定为断开开始模式的情况下,标志OFST=1被发送。由此,输电侧能够识别是否被设定为断开开始模式。
例如在产品的制造、出厂时,采用专门的充电器而对受电装置进行充电,并将动作模式自动地设定为断开开始模式。并且,当从受电侧接收到标志OFST=1时,使作为报知部16的LED等点亮。通过这种方式,从而制造现场的操作者能够确认到被设定为断开开始模式的情况。
5、无接点电力传送系统的动作顺序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无接点电力传送系统的整体的动作顺序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图10为说明动作顺序的概要的图。
在图10的A1中,具有受电装置40的电子设备510未放置在具有输电装置10的充电器500之上,即为拆除状态。在该情况下,为待机状态。在该待机状态下,输电装置10的输电部12实施用于装载检测的间歇输电,从而成为对电子设备510的装载进行检测的状态。此外,在待机状态下,在受电装置40中,朝向电力供给对象100的放电动作成为导通,从而朝向电力供给对象100的电力供给成为使能。由此,处理部等的电力供给对象100被供给有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从而能够进行动作。
如图10的A2所示,当电子设备510被置于充电器510之上,并检测到装载时,成为通信检查且充电状态。在该通信检查且充电状态下,输电装置10的输电部12实施作为连续输电的通常输电。此时,在根据电力传送的状态等而实施电力可变的电力控制的同时,实施通常输电。此外,基于蓄电池90的充电状态的控制也被实施。电力传送的状态例如是由一次线圈L1、二次线圈L2的位置关系(线圈间距离等)等所确定的状态,例如能够根据受电部52的整流电压VCC等的信息而进行判断。蓄电池90的充电装置例如能够根据蓄电池电压VBAT等的信息而进行判断。
此外,在通信检查且充电状态下,受电装置40的充电部58的充电动作成为导通,受电部52根据所接收到的电力而实施蓄电池90的充电。此外,放电部60的放电动作成为断开,从而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未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内。此外,在通信检查且充电状态下,通过负载调制部56的负载调制而使通信数据被发送至输电侧。包括例如输电电力设定用信息(VCC等)、和充电状态信息(VBAT和各种的状况标志等)、和温度等的信息在内的通信数据,通过通常输电期间中的始终实施的负载调制,而从受电侧被发送至输电侧。
如图10的A3所示,当检测到蓄电池90的充满电时,则成为充满电待机状态。在该充满电待机状态下,输电部12例如实施用于拆除检测的间歇输电,从而成为对电子设备510的拆除进行检测的状态。此外,放电部60的放电动作依然为断开,从而使朝向电力供给对象100的电力供给也依然为非使能。
并且,如图10的A4所示当检测到电子设备510的拆除时,如A5所示电子设备510为使用状态,从而受电侧的放电动作成为导通。具体而言,放电部60的放电动作从断开切换为导通,从而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经由放电部60而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内。由此,以供给有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的方式而使处理部等的电力供给对象100进行动作,并成为用户能够通常使用电子设备510的状态。
以上文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的A1所示,当检测到电子设备510的装载时,实施通常输电,且在该通常输电期间内始终实施负载调制。此外,当检测到装载时,放电部60的放电动作停止。并且,在该始终的负载调制中,包括了用于输电侧的电力控制的信息和表示受电侧的状况的信息的通信数据从受电侧被发送至输电侧。例如,通过对用于电力控制的信息(输电电力设定用信息)进行通信,从而能够实现例如与一次线圈L1和二次线圈L2的位置关系等相对应的最佳的电力控制。此外,通过对表示受电侧的状况的信息进行通信,从而能够实现最佳且安全的充电环境。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负载调制持续期间,仍持续进行通常输电,且放电部60的放电动作也依然为断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的A3所示,当检测到蓄电池90的充满电时,通常输电停止,并实施拆除检测用的间歇输电。并且,如图A4、A5所示,当检测到拆除、即为拆除期间时,实施放电部60的放电动作。由此,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内,从而电子设备510的通常动作变为可能。另外,装载检测和拆除检测根据受电部52的输出电压VCC而被实施。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电子设备510的蓄电池90的充电期间(通常输电期间)内,朝向电力供给对象100的放电动作成为断开,因此能够抑制在充电期间内由电力供给对象100而导致电力无谓地消耗的事态。
并且,当检测到电子设备510的拆除时,从通常输电切换为间歇输电,并且朝向电力供给对象100的放电动作成为导通。通过以此方式而使放电动作成为导通,从而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内,进而可进行处理部(DSP)等的电力供给对象100的通常动作。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从而例如在电子设备510放置于充电部500之上的充电期间内不进行动作的类型的电子设备510(例如,助听器、穿戴式设备等的用户所穿戴的电子设备)中,能够实现良好的无接点电力传输的动作顺序。
图11、图12、图13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接点传输系统的动作顺序的细节的信号波形图。
图11的B1为图10的A1的待机状态,即装载检测用的间歇输电正被实施。即,每隔期间TL1的间隔而实施期间TL2的间隔的输电。TL1的间隔例如为3秒,TL2的间隔例如为50毫秒。并且在图11的B2、B3中,由于整流电压VCC为电压VST以下(第一电压以下),因此由负载调制实现的通信未被实施。
另一方面,在B4中由于整流电压VCC超过了电压VST(例如4.5V),因此如B5所示负载调制56开始进行负载调制。即,虽然在B2、B3中L1、L2的线圈未充分地成为电磁耦合状态,但是在B4中L1、L2的线圈如图1B所示而成为适当电磁耦合状态。因此,整流电压VCC上升并超过电压VST,从而开始进行B5所示的负载调制。并且,通过该负载调制而使如B6所示的通信数据被发送至输电侧。通过B7所示的装载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而使整流电压VCC上升,从而开始进行该B5的负载调制。
具体而言,受电侧对装载检测用的虚拟数据(例如64比特的“0”)进行发送。输电侧通过对该虚拟数据进行检测(例如8比特的“0”的检测),从而如B7所示那样开始进行通常输电(连续输电)。
接下来,受电侧对ID认证信息和整流电压VCC的信息进行发送。通过相对于ID认证信息的发送而在输电侧实施应答,从而能够实现简易的认证处理。
此外,输电侧对作为整流电压VCC的信息的输电电力设定用信息进行接收,并实施输电电力的控制。通过该输电侧的输电电力的控制,从而整流电压VCC如B8所示那样上升。并且,如B9所示,当VCC超过电压VCCL(第二电压)时,开始进行朝向蓄电池90的充电。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开始实施负载调制(通信)的电压VST设定得较低。由此,能够对由于输电侧的驱动电压被设定得较高而引起的耐压异常等的不良现象的产生进行抑制。并且,通过由所开始的负载调制而向输电侧发送输电电力设定用信息(VCC),从而实施输电侧的输电电力的控制,并且通过该输电电力的控制,从而整流电压VCC如B8所示那样上升。并且,当整流电压VCC上升,且如B9所示那样超过作为可充电电压的电压VCCL时,开始进行蓄电池90的充电。因此,能够同时实现在较宽距离范围内的装载检测、和耐压异常等的不良现象的产生的抑制。
在图12的C1中,在蓄电池90的充电被实施的通常输电期间内,电子设备510被拆除。如C2、C3所示,该C1的拆除为蓄电池90的充满电前(充满电标志=L电平)的拆除。
在如此而实施了电子设备510的拆除时,输电侧的电力变为不被传递至受电侧,从而整流电压VCC降低。并且,如C4所示,例如当VCC<3.1V时如C5所示由负载调制部56来实现的负载调制停止。当负载调制停止时,如C6所示由输电部12来实现的通常输电停止。
此外,当整流电压VCC降低且低于作为判断电压的例如3.1V时,开始进行未图示的受电侧的启动电容器的放电。该启动电容器为受电侧的放电动作的启动用(启动期间的计测用)的电容器,例如作为受电侧的控制装置50的外置部件而设置。并且,当整流电压VCC低于判断电压(3.1V)后,且经过了启动期间TST时,如C8所示放电部60的放电动作从断开被切换为导通,从而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内。此外,输电部12在停止了通常输电之后,如C9所示,实施装载检测用的间歇输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受电侧的控制部54而设置有充电系统的控制部和放电系统的控制部。充电系统的控制部以供给有基于受电部52的整流电压VCC(输出电压)的电源电压的方式而动作。另一方面,放电系统的控制部和放电部60以供给有基于蓄电池电压VBAT的电源电压的方式而动作。并且放电系统的控制部实施启动电容器的充放电的控制和放电部60的放电动作的控制(导通或断开控制)。
在图13的D1中,充满电标志为作为激活电平的H电平,即检测到蓄电池90的充满电。当以此方式而检测到充满电时,如D2所示充满电后的拆除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被实施。即,每隔期间TR1的间隔而实施期间TR2的间隔的输电。TR1的间隔例如为1.5秒,TR2的间隔例如为50毫秒。拆除检测用的间歇输电的期间TR1的间隔与装载检测用的间歇输电的期间TL1的间隔相比而较短。
通过该拆除检测用的间歇输电,从而如图13的D3、D4所示整流电压变为VCC>VST,进而如D5、D6所示负载调制被实施。输电侧通过对该负载调制(空的通信数据等)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对电子设备510还未被拆除的情况进行检测。
并且,与由前述的启动电容器所设定的D7所示的启动期间TST的间隔(例如长于3秒)相比,拆除检测用的间歇输电的期间TR1的间隔(例如1.5秒)较短。因此,在电子设备510未被拆除的状态下,启动电容器的电压(充电电压)不低于用于放电动作导通的阈值电压VT,从而如D8所示从放电动作的断开向导通的切换不被实施。
另一方面,在D9中,电子设备510被拆除。并且,由于D4所示的拆除检测用的间歇输电的期间TR2的结束后,如D10所示,整流电压VCC低于作为判断电压的3.1V,因此D7所示的启动期间TST的计测开始。并且在D11中,启动电容器的电压低于用于放电动作导通的阈值电压VT,从而启动期间TST的经过被检测出。由此,放电部60的放电动作从断开被切换为导通,从而使来自蓄电池90的电力被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100内。此外如D12所示,电子设备510的装载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被实施。
以上文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的B5所示将受电装置40开始实施负载调制作为条件,开始进行如B7所示那样由输电部12实现的通常输电。并且,B5的负载调制持续期间,B7所示的通常输电持续进行。具体而言,如图12的C5所示在负载调制成为非检测出的情况下,如C6所示由输电部12而实现的通常输电停止。并且,如C9所示由输电部12而实现的装载检测用的间歇输电被实施。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以下的动作顺序,即,将负载调制的开始作为条件而开始进行通常输电,并在负载调制持续期间持续进行通常输电,而当负载调制成为非检测时停止通常输电。以此方式,采用简易的动作顺序,便能够实现无接点电力传输和由负载调制实现的通信。此外,在通常输电期间中,通过始终实施的由负载调制所实现的通信,从而还能够实现与电力传输的状态等相对应的有效的无接点电力传输。
6、从受电装置朝向输电装置的通信方法
接下来,使用图14对由负载调制实现的通信方法进行说明。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受电装置40实施负载调制,从而向输电装置10的控制装置20发送例如前述的ID认证信息和输电电力设定用信息等,且输电装置10的控制装置20对这些信息进行接收。
在该情况下,如图14所示,在输电侧,输电驱动器DR1、DR2根据从电源电压控制部14所供给的电源电压VDRV而进行动作,从而对一次线圈L1进行驱动。
另一方面,在受电侧(二次侧),受电部52的整流电路53对二次线圈L2的线圈端电压进行整流,并向节点NVC上输出有整流电压VCC。另外,输电侧的谐振电路由一次线圈L1和电容器CA1所构成,且受电侧的谐振电路由二次线圈L2和电容器CA2所构成。
在受电侧,通过将前述的图3所示的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导通或断开,从而使电流源IS的电流ID2从节点NVC向GND侧间歇地流动,并使受电侧的负载状态(受电侧的电位)变动。此外,在此时,前述的图5所示的通信数据生成部43根据所测定出的输电频率而生成用于发送通信数据的控制信号CSW,并向负载调制部56进行输出。并且,根据控制信号CSW而实施例如开关元件SW的导通或断开控制,并使负载调制部56实施与通信数据相对应的负载调制。
在输电侧,向设置于电源线上的检测电阻RCS流动的电流ID1,由于由负载调制而引起的受电侧的负载状态的变动而发生变动。例如,在输电侧的电源(例如图1A的电源转换器502等的电源装置)与电源电压控制部14之间,设置有对用于向电源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的检测电阻RCS。电源电压控制部14经由该检测电阻RCS而从电源被供给有电源电压。并且,从电源向检测电阻RCS流动的电流ID1,由于由负载调制而引起的受电测的负载状态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并且通信部30对该电流变动进行检测。并且,通信部30根据检测结果而实施通过负载调制所发送的通信数据的检测处理。
此外,负载调制部56通过使受电侧的负载状态(基于负载调制的负载)变为例如第一负载状态、第二负载状态那样,从而实施负载调制。第一负载状态例如是开关元件SW为导通的状态,并且为受电侧的负载状态(负载调制的负载)为高负载(阻抗较小)的状态。第二负载状态例如为,开关元件SW为断开状态、并且受电侧的负载状态(负载调制的负载)为低负载(阻抗较大)的状态。
并且,例如以使第一负载状态与通信数据的逻辑电平“1”(第一逻辑电平)相对应、并使第二负载状态与通信数据的逻辑电平“0”(第二逻辑电平)相对应的方式,实施从受电侧朝向输电侧的通信数据的发送。即,通过在通信数据的比特的逻辑电平为“1”的情况下将开关元件SW导通,而在通信数据的比特的逻辑电平为“0”的情况下将开关元件SW断开,从而对预定的比特数的通信数据进行发送。
此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前述的通信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例如,如图15所示,使用负载调制模型,而从受电侧发送通信数据的各个比特的逻辑电平“1”(数据1)、和逻辑电平“0”(数据0),并在输电侧进行检测。在该情况下,受电侧的负载调制部56针对于向输电装置10进行发送的通信数据的第一逻辑电平“1”,实施负载调制模型变为第一模型PT1的负载调制。另一方面,针对于通信数据的第二逻辑电平“0”,实施负载调制模型变为与第一模型PT1不同的第二模型PT2的负载调制。
并且,在负载调制模型为第一模型PT1的情况下,输电侧的通信部30(调解部)判断为是第一逻辑电平“1”的通信数据。另一方面,在负载调制模型为与第一模型PT1不同的第二模型PT2的情况下,判断为是第二逻辑电平“0”的通信数据。
在此,负载调制模型为,由第一负载状态和第二负载状态所构成的模型。第一负载状态为,由负载调制部56实现的受电侧的负载例如成为高负载的状态。具体而言,在图15中,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为,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成为导通且电流源IS的电流从节点NVC向GND侧流动的期间,即与第一、第二模型PT1、PT2的H电平(比特=1)相对应的期间。
另一方面,第二负载状态为,由负载调制部56实现的受电侧的负载例如成为低负载的状态。具体而言,在图15中,第二负载状态的期间TM2为,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为导通的期间,即与第一、第二模型PT1、PT2的H电平(比特=0)相对应的期间。
并且,在图15中,第一模型PT1为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的宽度与第二模型PT2相比而较长的模型。以此方式,关于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的宽度与第二模型PT2相比而为较长的第一模型PT1,则判断为是逻辑电平“1”。另一方面,关于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的宽度与第一模型PT1相比而为较短的第二模型PT2,则判断为是逻辑电平“0”。
如图15所示,第一模型PT1例如为与(1110)的比特模型相对应的模型。第二模型PT2例如为与(1010)的比特模型相对应的模型。在这些比特模型中,比特=1对应于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为导通的状态,比特=0对应于负载调制部56的开关元件SW为断开的状态。
由此,即使在噪音较多的状况下,也能够实施通信数据的适当的检测。
接下来,图16A、图16B中图示了在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通信数据的格式的示例。
在图16A中,通信数据由64比特而构成,且由该64比特而构成了一个数据组。第一个16比特为0000h。例如在对受电侧的负载调制进行检测且输电侧开始通常输电(或者间歇输电)的情况下,通信部30的电流检测电路等进行动作,到能够适当地对通信数据进行检测为止,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因此,在第一个16比特的0000h的通信期间内,例如实施为了比特同步所需的各种的处理。
在接下来的第二个的16比特中,被设定有数据编码和整流电压(VCC)的信息。如图16B所示,数据编码为用于对采用接下来的第三个的16比特而通信的数据进行特别指定的编码。整流电压(VCC)作为输电装置10的输电电力设定信息而被使用。
按照数据编码上的设定,而在第三个16比特上设定有温度、蓄电池电压、蓄电池电流、状况标志、周期数、IC号码/充电执行/断开开始、或者ID等的信息。温度例如为蓄电池温度等。蓄电池电压、蓄电池电流为表示蓄电池90的充电状态的信息。状况标志例如为表示温度错误(高温异常、低温异常)、蓄电池错误(1.0V以下的蓄电池电压)、过电压错误、计时器错误、充满电(正常结束)等的受电侧的状况的信息。周期数(周期)为表示充电次数的信息。IC号码为用于对控制装置的IC进行特别指定的编号。充电执行的标志(CGO)为表示所认证了的输电侧为适当,并根据来自输电侧的输电电力而执行充电的标志。在第四个16比特上被设定有CRC的信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通信方法并不限定于在图15至图16B等所说明的方法,而能够实施各种的改变。例如虽然在图15中,将逻辑电平“1”对应于第一模型PT1,并将逻辑电平“0”对应于第二模型PT2,但是该关联也可以是相反的。此外,图15的第一、第二模型PT1、PT2为负载调制模型的一个示例,本实施方式的负载调制模型并不限定于此,而能够实施各种的改变。例如虽然在图15内,第一、第二模型PT1、PT2被设定为相同长度,但是也可以设定为不同的长度。此外虽然在图15中,采用了比特模型(1110)的第一模型PT1和比特模型(1010)的第二模型PT2,但是也可以采用与它们不同的比特模型的第一、第二模型PT1、PT2。例如,只要第一、第二模型PT1、PT2至少是第一负载状态的期间TM1(或者第二负载状态的期间TM2)的长度不同的模型即可,并能够采用与图15不同种类的模型。此外,通信数据的格式和通信处理也并不限定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方法,而能够实施各种的改变。
7、受电部、充电部
图17中图示了受电部53、充电部58等的详细结构示例。如图17所示,受电部52的整流电路53具有整流用的晶体管TA1、TA2、TA3、TA4和对这些晶体管TA1至TA4进行控制的整流控制部51。在晶体管TA1至TA4的各自的漏极-源极之间设置有体二极管。整流控制部51向晶体管TA1至TA4的栅极输出控制信息,并实施用于生成整流电压VCC的整流控制。
在整流电压VCC的节点NVC与GND的节点之间串联设置有电阻RB1、RB2。采用通过电阻RB1、RB2而电压分割了整流电压VCC的电压ACH1例如被输入至A/D转换电路65内。由此,可实现整流电压VCC的监控,从而能够实现基于VCC的电力控制、和基于VCC的通信开始和充电开始的控制。
调节器67实施整流电压VCC的电压调整(调节),并将电压VD5进行输出。该电压VD5经由晶体管TC1,而被供给至充电部58的CC充电电路59内。例如在蓄电池电压VBAT超过所给予的电压的过电压的检测时,晶体管TC1根据控制信号GC1而变为断开。另外,控制装置50的各个电路(除了放电部60等的放电系统的电路以外的电路)以将基于该电压VD5的电压(调节了VD5的电压等)作为电源电压的方式而动作。
CC充电电路59具有晶体管TC2、运算放大器OPC、电阻RC1、电流源ISC。以通过运算放大器OPC的假想接地而使电阻RC1的一端的电压(非反相输入端子的电压)、与作为外置部件的检测电阻RS的另一端的电压VCS2(反相输入端子的电压)成为相等的方式,来对晶体管TC2进行控制。通过信号ICDA的控制而将向电流源ISC流动的电流设为IDA,并将向检测电阻RS流动的电流设为IRS。于是,以IRS×RS=IDA×RC1的方式而实施控制。即,在该CC充电电路59中,以使向检测电阻RS流动的电流IRS(充电电流)成为根据信号ICDA所设定的固定的电流值的方式而被控制。由此,可实现CC(Constant-Current,恒流)充电。
晶体管TC3被设置在CC充电电路59的输出节点与蓄电池电压VBAT的供给节点NBAT之间。在P型的晶体管TC3的栅极上被连接有N型的晶体管TC4的漏极,并在晶体管TC4的栅极上被输入有来自控制部54的充电的控制信号CHON。此外,在晶体管TC3的栅极与节点NBAT之间设置有上拉用的电阻RC2,并在晶体管TC4的栅极与GND(低电位侧电源)的节点之间设置有下拉用的电阻RC3。由晶体管TC3(TC4)来实现图2的电力供给开关42。
充电时,控制部54将控制信号的CHON设为激活电平(H电平)。由此,N型的晶体管TC4成为导通,并且P型的晶体管TC3的栅极电压成为L电平。其结果为,晶体管TC3成为导通,从而实施蓄电池90的充电。
另一方面,当控制部54将控制信号CHON设为非激活电平(L电平)时,N型的晶体管TC4成为断开。并且,将P型的晶体管TC3的栅极电压通过电阻RC2而被上拉为蓄电池电压VBAT,从而晶体管TC3变为断开,进而蓄电池90的充电停止。
此外,在充电系统的电源电压低于电路的动作下限电压的情况下,晶体管TC4的栅极电压通过采用电阻RC3而被下拉为GND,从而晶体管TC4变为断开。并且,晶体管TC3的栅极电压通过采用电阻RC2而被上拉为蓄电池电压VBAT,从而晶体管TC3变为断开。以此方式,例如在受电侧被拆除,并且电源电压低于动作下限电压的情况下,通过晶体管TC3变为断开,从而能够使CC充电电路59的输出节点与蓄电池90的节点NBAT之间的路径被电隔断。由此,能够防止在电源电压变为动作下限电压以下的情况下的来自蓄电池90的逆流。
此外,在节点NBAT与GND的节点之间串联设置有电阻RC4、RC5,并且利用电阻RC4、RC5而电压分割了蓄电池电压VBAT的电压ACH2被输入至A/D转换电路65内。由此可实现蓄电池电压VBAT的监控,从而能够实现与蓄电池90的充电状态相对应的各种的控制。此外,在蓄电池90的附近设置有热敏电阻TH(广义上为温度检测部)。该热敏电阻TH的一端的电压RCT被输入至控制装置50内,由此可实现蓄电池温度的检测。
虽然如上文的方式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理解实质上未脱离本发明的新颖事项以及效果的多个改变。因此,这样的改变例全部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在说明书或者附图内,至少一次与更广义或者同义的不同用语一起记载的用语能够在说明书或者附图的任意位置替换为该不同的用语。此外,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动作也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结构、动作,能够实施各种的改变。
符号说明
10:输电装置;12:输电部;14:电源电压控制部;16:报知部;20:控制装置;22:驱动器控制电路;24:控制部;30:通信部;37:时钟生成电路;38:振荡电路;40:受电装置;42:电力供给开关;43:通信数据生成部;44:输电频率测定部;45:振荡电路;46:通信部;50:控制装置;51:整流控制部;52:受电部;53:整流电路;54:控制部;56:负载调制部;57:电力供给部;58:充电部;59:充电电路;60:放电部;61:电荷泵电路;62:存储部;63:非易失性存储器;64:检测部;65:转换部;67:调节器;80:负载;90:蓄电池;100:电力供给对象;500:充电器、502:电源转换器、510:电子设备;514:开关部。

Claims (12)

1.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被包括在以无接点的方式而从输电装置接收电力的受电装置内,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受电装置内的受电部从所述输电装置所接收到的受电电力,而对向负载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进行控制,
在所述受电部于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到了第一输电频率且第一占空比的信号之后,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到了与所述第一输电频率不同的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与所述第一占空比不同的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部通过逻辑电路、或处理器来实现,并对所述受电部接收到所述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测定,所述控制部以在判断出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的情况下特别指定为发出指令为第一指令、并且在判断出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为与所述第一长度不同的第二长度的情况下特别指定为所述发出指令为与所述第一指令不同的第二指令的方式,而根据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来对所述输电装置所发出的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指令为通常充电指令,
所述第二指令为快速充电指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电频率为与所述第一输电频率相比而较高的频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信号接收期间之前的所给予的期间中的输电频率作为基准输电频率而进行测定,并根据所述基准输电频率而对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测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判断出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为所给予的长度的情况下,特别指定为,所述发出指令为断开启动指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判断出已接收到所述断开启动指令的情况下,将电力供给动作设为断开,所述电力供给动作为,根据从蓄电池被释放出的放电电力而向电力供给对象供给电力的动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生成振荡信号的振荡电路,
所述控制部根据由所述振荡电路所生成的所述振荡信号而对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测定。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通信部,所述通信部通过负载调制而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通信数据,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通信部开始实施所述负载调制后于所给予的定时处所述输电装置实施了应答的情况下,对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测定。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通信部,所述通信部通过负载调制而向所述输电装置发送通信数据,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输电装置针对于通过所述负载调制所发送的身份认证信息而实施了应答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而对所述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
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负载调制而向所述通信部发送表示所述受电装置已接收到所述发出指令的确认信息。
10.一种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
12.一种电力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传输系统包括输电装置和受电装置,
所述输电装置向所述受电装置发送第一输电频率和第一占空比的信号,
所述输电装置在向所述受电装置通知发送指令的情况下,在与发出指令相对应的长度的期间内发送与所述第一输电频率不同的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与所述第一占空比不同的第二占空比的信号,
所述受电装置在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一输电频率和所述第一占空比的信号之后,
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所述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占空比的信号,
所述受电装置对所述第二输电频率的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占空比的信号的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进行测定,所述受电装置以在判断出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的情况下特别指定为所述发出指令为第一指令,并且在判断出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为与所述第一长度不同的第二长度的情况下特别指定为所述发出指令为与所述第一指令不同的第二指令的方式,而根据所述信号接收期间的长度来对所述发出指令进行特别指定。
CN201710103756.2A 2016-02-26 2017-02-24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Active CN1071348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5449 2016-02-26
JP2016035449A JP6696221B2 (ja) 2016-02-26 2016-02-26 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34863A CN107134863A (zh) 2017-09-05
CN107134863B true CN107134863B (zh) 2022-05-17

Family

ID=59678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03756.2A Active CN107134863B (zh) 2016-02-26 2017-02-24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0804725B2 (zh)
JP (1) JP6696221B2 (zh)
CN (1) CN1071348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6221B2 (ja) * 2016-02-26 2020-05-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7087524B2 (ja) 2018-03-23 2022-06-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JP2019176643A (ja) * 2018-03-29 2019-10-10 Tdk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送電装置、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
CN110970957A (zh) * 2018-09-30 2020-04-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方法、电子设备、无线充电装置和无线充电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0439A (zh) * 2008-07-16 2010-02-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电/受电控制装置、输电/受电装置、电子设备及无接点电力传输方法
CN102844965A (zh) * 2010-03-26 2012-12-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输电控制装置、受电控制装置、电力传输系统以及电力传输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
CN103947077A (zh) * 2011-11-24 2014-07-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输电装置、车辆以及非接触输电受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395224B (de) * 1990-08-23 1992-10-27 Mikron Ges Fuer Integrierte Mi Kontaktloses, induktives datenuebertragungssystem
JP3104192B2 (ja) * 1991-05-20 2000-10-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遠隔制御装置
US5856710A (en) * 1997-08-29 1999-01-0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energy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6286127B1 (en) * 1998-02-06 2001-09-0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ontrol circuit having multiple functions set by a single programmable terminal
KR100433910B1 (ko) * 1999-02-13 2004-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통신시스템의 주파수간핸드오프를 위한 전력
TW463399B (en) * 1999-03-19 2001-11-11 Seiko Epson Corp Electronic device
JP3997890B2 (ja) * 2001-11-13 2007-10-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
JP2006107146A (ja) * 2004-10-05 2006-04-20 Nec Electronics Corp データ通信装置
EP1881489B1 (en) * 2005-05-13 2010-11-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Mixed audio separation apparatus
JPWO2007046224A1 (ja) * 2005-10-18 2009-04-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
JP4494426B2 (ja) * 2007-02-16 2010-06-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受電制御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308858B2 (ja) * 2007-02-16 2009-08-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受電制御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8206325A (ja) * 2007-02-21 2008-09-04 Seiko Epson Corp 受電制御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8805530B2 (en) * 2007-06-01 2014-08-12 Witricity Corporation Power generation for implantable devices
US7812481B2 (en) * 2007-06-29 2010-10-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control devic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onic instrument, and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JP4600462B2 (ja) * 2007-11-16 2010-12-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4572355B2 (ja) 2008-06-10 2010-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判定方法
JP2010028934A (ja) 2008-07-16 2010-02-04 Seiko Epson Corp 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8760113B2 (en) * 2009-02-24 2014-06-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timing and charging control
EP2453583B1 (en) * 2009-06-29 2016-08-24 Sigma Designs Israel S.D.I Ltd.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00331915A1 (en) * 2009-06-30 2010-12-30 Hill Gerard J Acoustic activation of components of a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US8437695B2 (en) * 2009-07-21 2013-05-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ower bridge circuit for bi-directional inductive signaling
US8686685B2 (en) * 2009-12-25 2014-04-01 Golba, Llc Secure apparatus for wirelessly transferring power and communicating with one or more slave devices
TWI429165B (zh) * 2011-02-01 2014-03-01 Fu Da Tong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of data transmission in high power induction power supply
JP5349441B2 (ja) * 2010-10-08 2013-11-20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アンサーバック装置
US8946939B2 (en) * 2011-03-31 2015-0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d protecting a wireless power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a wireless power system
US9306401B2 (en) * 2011-06-29 2016-04-05 Lg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ethod thereof in many-to-one communication
US9825672B2 (en) * 2011-12-13 2017-11-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modulating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ignal
US9030051B2 (en) * 2011-12-13 2015-05-1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ith improved modulation ripple
US10404075B2 (en) * 2012-09-28 2019-09-03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ited Power receiving device having device discovery and power transfer capabilities
US9601930B2 (en) * 2012-09-28 2017-03-21 Broadcom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having device discovery and power transfer capabilities
JP6100011B2 (ja) * 2013-02-06 2017-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給電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85291B2 (ja) * 2013-06-03 2017-08-23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送電装置、その制御回路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4216628B (zh) * 2013-06-04 2018-12-1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795121B (zh) * 2014-02-10 2016-09-28 深圳市万拓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电源
CN106102846A (zh) * 2014-03-19 2016-11-09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及记录介质
US20160377709A1 (en) * 2014-08-27 2016-12-29 Aviacomm Inc. Determining an object distance us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US10103553B2 (en) * 2014-10-22 2018-10-16 Lg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EP3048666B1 (en) * 2015-01-21 2022-11-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US10687285B2 (en) * 2015-04-30 2020-06-1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ntrol channel and data channel power allocation among multiple user equipment
JP6696221B2 (ja) * 2016-02-26 2020-05-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0439A (zh) * 2008-07-16 2010-02-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电/受电控制装置、输电/受电装置、电子设备及无接点电力传输方法
CN102844965A (zh) * 2010-03-26 2012-12-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输电控制装置、受电控制装置、电力传输系统以及电力传输系统的数据通信方法
CN103947077A (zh) * 2011-11-24 2014-07-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输电装置、车辆以及非接触输电受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13739A1 (en) 2021-01-14
US20240128803A1 (en) 2024-04-18
JP2017153311A (ja) 2017-08-31
US20170250560A1 (en) 2017-08-31
CN107134863A (zh) 2017-09-05
US10804725B2 (en) 2020-10-13
JP6696221B2 (ja) 2020-05-20
US11901744B2 (en) 202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5612B (zh) 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CN107534316B (zh) 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CN107534317B (zh) 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无触点电力传输系统
CN107086616B (zh) 电路装置、受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8344688B2 (en) Power reception device,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CN107134863B (zh)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US11196303B2 (en) Control device, power receiving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11082533B (zh) 控制装置、输电装置、电力传输系统、受电装置和设备
CN107086671B (zh) 控制装置、受电装置、电子设备、电力传输系统以及电力供给方法
JP6880547B2 (ja) 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784129B2 (ja) 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682917B2 (ja) 制御装置、送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720533B2 (ja) 制御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705198B2 (ja) 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