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6537B - 非接触数据载体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数据载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6537B
CN101326537B CN2006800465106A CN200680046510A CN101326537B CN 101326537 B CN101326537 B CN 101326537B CN 2006800465106 A CN2006800465106 A CN 2006800465106A CN 200680046510 A CN200680046510 A CN 200680046510A CN 101326537 B CN101326537 B CN 1013265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mentioned
data carrier
power suppl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465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26537A (zh
Inventor
寺冈宏二
井上敦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26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6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26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65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23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s on transponder cards, non-contact smart cards or RFI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01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power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01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power management
    • G06K19/0702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power management the arrangement including a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2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0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using a power saving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数据载体,当与读写器(1)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时,在使用电平判定电路(9)判定为由非接触数据载体(4)的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是预定的振幅以上,且利用计时器电路(10)确定为振幅是预定值以上的状态持续预定时间(T1)以上的时间点,开始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并且,在使用该电平判定电路(9)判定为小于预定的振幅,且利用计时器电路(10)确定是振幅小于预定值的状态持续预定时间(T2)以上的时间点,停止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从而确保非接触数据载体(4)的在实际应用上没有问题的通信可靠性,并且防止无用的电池消耗。

Description

非接触数据载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IC卡或非接触标签等非接触数据载体,特别涉及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
背景技术
作为无电池(Battery less)的非接触数据载体,有进行基于HF(High Frequency)带的频率的电磁感应耦合的邻近通信的非接触IC卡、和使用了UHF(Ultra High Frequency)带或SHF(Super HighFrequency)带的频率的电磁波的与邻近通信相比进行更长距离的通信的非接触标签,这些大多从利用来自读写器的无线通信而接收到的信号取得电源来进行动作。
但是,上述非接触标签与进行邻近通信的非接触IC卡相比,存在从读写器取得的接收电力被限制的现状,难以实现导致功耗增大的高功能化和电路规模的增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在非接触标签等非接触数据载体中,具备电池的数据载体(参照专利文献1)得到了实用化。通过具备电池,组合从上述读写器取得的电源和来自该电池的电源,与无电池的情况相比确保更大的电力,稳定地进行要求电源的稳定性的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大容量的数据处理等。
以下,对以往的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进行说明。图18是概略地示出以往的由具备电池(在图18中称为“电源部”)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在图18中称为“应答器”)和与该非接触数据载体进行基于微波的通信的读写器(在图18中称为“质问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图19是示出以往的非接触标签的起动时的动作的波形图。
如图18所示,以往的具备电池的应答器144包括:天线151,从质问器141接收信号,并且向质问器141发送信号;方向性耦合器156,向天线151发送从发送电路152输入的发送信号,并且向分配器157送出使用天线151接收到的信号;分配器157,对从方向性耦合器156送来的接收信号进行电力分配并送到接收电路153和检波电路158;时钟提取电路159,从检波电路158的输出提取时钟信号以及起动命令;判定部160,判定该提取出的起动命令是否与预先设定的判定用的基准命令一致;CPU 161,进行来自质问器141的命令的识别、基于该命令的处理、以及向质问器141的响应生成;电源部155,对应答器144内的各电路供给电源;以及开关154,根据上述判定部160的判定结果来进行来自电源部155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的控制。
从电源部155总是对时钟提取电路159、以及判定部160完成电源供给。另外,方向性耦合器156、分配器157、以及检波电路158使用从质问器141接收到的接收电源来进行动作。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果应答器144从质问器141接收到图19(a)所示那样的包含起动命令的信号,则在应答器144中,该接收信号通过方向性耦合器156、以及分配器157后,由检波电路158进行检波。然后,由该检波电路158取得的检波信号(图19(b))输入到时钟提取电路159而提取出起动命令。由上述时钟提取电路159提取出的起动命令输入到判定部160,由此判定该起动命令的代码是否与预先设定的判定用的起动命令的代码一致。在一致的情况下,如图19(c)所示,使输出电平变化来使开关154成为ON状态。如果如这样使开关154成为ON状态,则开始从电源部155向发送电路152、接收电路153、以及CPU 161的电源供给,其结果起动应答器14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80205号公报
但是,在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中,由于使用从电池供给的电源来进行与读写器的通信,所以需要进行一边尽可能地抑制该电池的消耗一边确保必要的通信可靠性的通信。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应答器144中,总是从电源部155进行电源供给,所以存在电源部155的消耗大的课题。
另外,以往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在没有完成来自电源部155的电源供给的状态、即利用从来自质问器141的接收电力取得的电源来完成电源供给的状态下,从质问器141接受起动命令,在时钟提取电路以及判定电路中,进行在起因于不稳定的电源供给的不完全的通信状态下取得的起动命令的识别动作,所以存在难以使应答器144可靠地起动的课题。
并且,在以往的应答器144中,在判定部160中,需要判定代码状的起动命令的复杂处理,进而,为了进行该复杂的处理,还存在应答器144的起动花费时间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即使在与读写器的通信状态并非理想水平的恶劣的环境下也可以正确地进行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起动、即从该电池向非接触数据载体内部的各电路的电源供给的开始,并且,无需代码状的复杂的起动命令、即无需用于该起动命令的判定的复杂的数据处理以及处理时间、而可以进行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起动、即向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的开始。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可靠性提高、以及可以防止无用的电池消耗的非接触数据载体。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接触数据载体,作为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应用,即使没有从读写器接收到起动命令,也可以以数据载体单体进行起动,而进行必要的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与读写器经由天线进行使用了电磁波或电磁感应耦合的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源单元,从使用该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取得电源;解调单元,对该接收信号进行解调;解码单元,对该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基于该解码后的信号的内容的数据处理和向上述读写器发送的信号的生成;编码单元,对使用该信号处理单元生成的向该读写器发送的信号进行编码;调制单元,对使用该编码单元编码后的信号进行调制;电池,对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进行电源供给;以及电源控制单元,根据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对从该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
由此,可以根据上述非接触数据载体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自动地对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的开始以及停止进行控制,可以利用从该电池供给的稳定的电源来使数据载体动作,所以不仅可以提高与读写器的通信可靠性,而且还可以增大用于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以及大容量的数据处理的电路规模。进而,利用由于无效的接收信号引起的误起动的防止、以及由于接收信号的非检测引起的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的停止功能,可以防止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在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中,上述电源控制单元具备:电平判定单元,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是否为预定的振幅以上的第1判定;以及时间判定单元,在使用该电平判定单元完成了第1判定之后,进行判定该接收信号为上述预定的振幅以上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的第2判定,在上述电平判定单元中完成了第1判定之后,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2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
由此,可以一边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误起动,一边根据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自动地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所以可以使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提高,并且防止由于误起动引起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在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中,上述电平判定单元除了上述第1判定之外,还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是否小于预定的振幅的第3判定,上述时间判定单元除了上述第2判定之外,在使用上述电平判定单元完成了第3判定之后还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小于该预定的振幅的状态是否为预定时间以上的第4判定,上述电源控制单元,在上述电平判定单元中完成了第1判定之后,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中完成了第2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在上述电平判定单元中完成了第3判定之后,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4判定时,停止上述电源供给。
由此,可以针对接收信号的停止或接收信号的无效化,自动地停止从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所以可以一边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误起动,一边还防止非通信状态中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在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中,上述电源控制单元具备:电平判定单元,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是否为预定的振幅以上的第1判定;以及时间判定单元,在使用该电平判定单元完成了第1判定之后,进行判定该接收信号为上述预定的振幅以上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的第2判定,在使用上述电平判定单元完成了第1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2判定时,继续进行上述电源供给,在没有完成该第2判定时,停止上述电源供给。
由此,即使在提高了数据载体的接收灵敏度,而可以进行接收电平低的接收信号的检测的状态下,即使由于噪声而误起动,也可以之后通过判定为接收信号是噪声,从而自动地进行起动解除。其结果,即使提高了数据载体的接收灵敏度,也可以解除由于噪声引起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误起动,所以不会损失数据载体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而可以防止由于误起动引起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在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中,上述电平判定单元除了上述第1判定之外,还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是否小于预定的振幅的第3判定,上述时间判定单元除了上述第2判定之外,在使用上述电平判定单元完成了第3判定之后还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小于该预定的振幅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的第4判定,上述电源控制单元,在使用上述电平判定单元完成了第1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2判定的状态下,在上述电平判定单元中完成了第3判定之后,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4判定时,停止上述电源供给。
由此,可以针对接收信号的停止或接收信号的无效化,自动地停止从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所以可以一边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误起动,一边还防止非通信状态中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与读写器经由天线进行使用了电磁波或电磁感应耦合的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源单元,从使用该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取得电源;解调单元,对该接收信号进行解调;解码单元,对该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基于该解码后的信号的内容的数据处理和向上述读写器发送的信号的生成;编码单元,对使用该信号处理单元生成的向该读写器发送的信号进行编码;调制单元,使由该编码单元编码后的信号成为调制信号;电池,对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进行电源供给;以及电源控制单元,根据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对从该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上述电源控制单元具备:频率判定单元,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第5判定;以及时间判定单元,在使用该频率判定单元完成了第5判定之后,进行判定该接收信号的频率包含在上述预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的第6判定,在上述频率判定单元中完成了第5判定之后,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6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对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
由此,可以一边防止除了噪声以外、还由于频率不同的信号以及频率并非恒定的信号引起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误起动,一边根据上述接收信号的频率以及信号波形来自动地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由于追加有防止除了噪声以外、还由于不同的频率的信号以及频率并非恒定的信号引起的误起动的功能,可以使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并且可以防止由于误起动引起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在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中,上述时间判定单元除了上述第6判定之外,还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频率不包含在上述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的第7判定,上述电源控制单元,在上述频率判定单元中完成了第5判定之后,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6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对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7判定时,停止上述电源供给。
由此,可以针对接收信号的停止或接收信号的无效化,自动地停止从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所以可以一边防止由于噪声、或频率不同的信号、或频率并非恒定的信号引起的误起动,一边还防止非通信状态中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与读写器经由天线进行使用了电磁波或电磁感应耦合的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源单元,从使用该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取得电源;解调单元,对该接收信号进行解调;解码单元,对该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基于该解码后的信号的内容的数据处理和向上述读写器发送的信号的生成;编码单元,对使用该信号处理单元生成的向该读写器发送的信号进行编码;调制单元,使由该编码单元编码后的信号成为调制信号;电池,对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进行电源供给;以及电源控制单元,根据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对从该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上述电源控制单元具备:频率判定单元,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第5判定;以及时间判定单元,在使用上述频率判定单元完成了第5判定之后,进行判定该接收信号的频率包含在上述预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的第6判定,在使用上述频率判定单元完成了第5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6判定时,继续上述电源供给,在没有完成该第6判定时,停止上述电源供给。
由此,即使在提高了数据载体的接收灵敏度,而可以进行接收电平低的接收信号的检测的状态下,即使由于噪声、或频率不同的信号、或频率并非恒定的信号而误起动,也可以之后通过判定为接收信号是噪声、或频率不同的信号、或频率并非恒定的信号,从而自动地进行起动解除。其结果,即使提高了数据载体的接收灵敏度,也可以解除由于噪声、或频率不同的信号、或频率并非恒定的信号引起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误起动,所以不会损失数据载体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而可以防止由于误起动引起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在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中,上述时间判定单元除了上述第6判定之外,还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频率没有包含在上述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的第7判定,上述电源控制单元,在使用上述频率判定单元完成了第5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6判定的状态下,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7判定时,停止上述电源供给。
由此,可以针对接收信号的停止或接收信号的无效化,自动地停止从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所以可以一边防止由于噪声、或频率不同的信号、或频率并非恒定的信号引起的误起动,一边还防止非通信状态中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与读写器经由天线进行使用了电磁波或电磁感应耦合的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备:电源单元,从使用该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取得电源;解调单元,对该接收信号进行解调;解码单元,对该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基于该解码后的信号的内容的数据处理和向上述读写器发送的信号的生成;编码单元,对使用该信号处理单元生成的向该读写器发送的信号进行编码;调制单元,使由该编码单元编码后的信号成为调制信号;电池,对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进行电源供给;第1电源控制单元,根据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对从该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传感器元件;以及第2电源控制单元,根据使用上述传感器元件测定出的测定量,对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上述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基于上述解码后的信号的内容的数据处理、或/和基于使用上述传感器元件测定出的测定量的数据处理、或/和向上述读写器发送的信号的生成、或/和向上述存储器的记录。
由此,即使在非接触数据载体置于读写器的通信区域外,而数据载体无法从来自读写器的接收信号取得电源的状态下,也可以利用使用传感器元件测定出的测定量,自动地开始从数据载体中具备的电池对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利用来自该电池的电源供给,以数据载体单体执行基于该传感器元件的测定值的值的必要的处理。
另外,在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中,上述第2电压控制单元,根据使用上述传感器元件测定出的测定量,自动地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使用上述信号处理单元根据上述测定量开始预先确定的处理,在其结束时,停止上述电源供给。
由此,在该非接触数据载体中,即使利用使用传感器元件测定出的测定量,自动地开始了从电池向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如果必要的处理结束,则也自动地停止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所以可以防止非动作状态中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在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中,上述电池是可充电的2次电池,并且,该非接触数据载体还具备:充电电压判定单元,对该电池的端子电压进行测定,并进行判定测定出的端子电压是否小于预定的第1电压值的第8判定、和判定该端子电压是否为预定的第2电压值以上的第9判定;以及充电控制单元,根据上述充电电压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是否接收到上述读写器对该非接触数据载体许可向电池的充电的充电许可信号、以及是否接收到上述读写器对非接触数据载体使向电池的充电停止的充电停止信号,对基于从上述接收信号取出电源的电源单元的该电池的充电进行控制,该充电控制单元,在该非接触数据载体接收到来自上述读写器的上述充电许可信号、并且使用上述充电电压判定单元完成了第8判定时,开始对上述电池的充电,在使用上述充电电压判定单元完成了第9判定时、或者在从上述读写器接收到上述充电停止信号时,停止上述充电。
由此,可以对该非接触数据载体中具备的电池进行充电,所以可以重复使用该数据载体。另外,可以利用来自读写器的充电许可信号和充电停止信号,来中断或再次开始向电池的充电,所以可以一边还保障定期或突发地发生的、进行充电的该数据载体以外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的必要的通信,一边继续进行向上述电池的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具备:天线,与读写器进行使用了电磁波或电磁感应耦合的无线通信;电源单元,从使用该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取得电源;解调单元,对该接收信号进行解调;解码单元,对该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基于该解码后的信号的内容的数据处理和向该读写器发送的信号的生成;编码单元,对使用该信号处理单元生成的向该读写器发送的信号进行编码;调制单元,对该编码后的信号进行调制;电池,对该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进行电源供给;以及电源控制单元,根据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对从该电池向该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所以可以根据该非接触数据载体从读写器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自动地对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可以利用从该电池供给的稳定的电源来使数据载体动作,所以不仅可以提高与读写器的通信可靠性,而且还可以实现复杂的数据处理、大容量的数据处理、进而电路规模的增大。进而,利用由于无效的接收信号引起的误起动的防止、以及由于接收信号的无效化的检测而引起的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的停止功能,可以防止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判定从上述读写器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或/和频率,判定该信号电平、或/和频率的值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条件,并且判定满足了该条件的状态的持续性,来开始或停止来自上述电池的电源供给,所以可以一边防止除了噪声以外、还与频率不同的信号、或频率并非恒定的信号的接收对应的误起动,一边针对有效的起动信号的接收进行来自上述电池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的控制,所以可以使上述非接触数据载体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提高,并且可以防止由于误起动引起的无用的电池消耗和非动作状态中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在该非接触数据载体中具备:传感器元件;以及第2电源控制部,根据使用该传感器元件测定出的测定量,对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所以即使该非接触数据载体不存在于上述读写器的通信区域内,也可以仅以该非接触数据载体通过传感器元件的测定量满足预先确定的条件来起动,执行与从该传感器元件取得的测定量对应的必要的处理。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上述电池是可充电的2次电池,并且该非接触数据载体还具备:充电电压判定单元,对该电池的端子电压进行测定,来判定测定出的端子电压是否为需要对该电池进行充电的电压值;以及充电控制单元,根据上述充电电压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和是否接收到读写器对数据载体许可向电池的充电的充电许可信号、以及是否接收到读写器对数据载体使向电池的充电停止的充电停止信号,对基于从上述接收信号取出电源的电源单元的该电池的充电进行控制,所以可以对该非接触数据载体中具备的电池进行充电,可以重复使用该数据载体。另外,可以利用来自读写器的充电许可信号和充电停止信号,来中断或再次开始向电池的充电,所以可以一边还保障定期或突发地发生的、进行充电的该数据载体以外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的必要的通信,一边继续进行向上述电池的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由本实施方式1中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图2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1的数据载体中,从读写器接收到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
图3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1的数据载体中,接收到载有噪声的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
图4是由本实施方式2中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图5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2的数据载体中,从读写器接收到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
图6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2的数据载体中,接收到载有噪声的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
图7是由本实施方式3中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图8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3的数据载体中,从读写器接收到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
图9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3的数据载体中,接收到短的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
图10是由本实施方式4中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图11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4的数据载体中,从读写器接收到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
图12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4的数据载体中,接收到短的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
图13是由本实施方式5中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图14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5的数据载体中,从传感器元件取得了应开始来自电源的电源供给的测定量时的从第2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
图15是由本实施方式6中的具有向电池的充电功能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6的数据载体的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数据载体的充电处理的流程和从充电处理涉及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
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6的数据载体的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的读写器和数据载体的处理流程图的图。
图18是概略地示出由以往的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和与该非接触数据载体进行基于微波的通信的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9是示出以往的非接触标签的起动时的动作的波形图。
(标号说明)
1 读写器
2 读写器的内部电路
3 读写器的天线
4、50、60、70、80、90 数据载体
5 数据载体的天线
6 电源电路
7、51、61、71、81 电源控制部
8 整流电路
9 电平判定电路
10、53 计时器电路
11、84、93 触发器
12、52、62、72、83、92 开关控制部
13、54、55、82、91 开关
14 电池
15 放大电路
16 通信电路
17 解调电路
18 解码电路
19 编码电路
20 调制电路
21、88、95 信号处理电路
22 存储器
63 频率判定电路
85 传感器信号判定电路
86 传感器元件
87 传感器电路
94 充电电压判定电路
141 与数据载体进行通信的读写器(质问器)
144 以往的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应答器)
152 发送电路
153 接收电路
154 开关
155 电池(电源部)
156 方向性耦合器
157 分配器
158 检波电路
159 时钟提取电路
160 判定部
161 CPU
S1 读写器1的发送接收信号
S2 数据载体4的发送接收信号
S3 从接收信号S2利用电源电路6取出的电源
S4 来自电池14的电源
S5 整流信号
S6 电平判定信号
S7 第1置位信号
S8 第1复位信号
S10 第1开关控制信号
S12 放大信号
S13 解调信号
S15 解码信号
S16 编码信号
S17 2值的响应信号
S18 存储器信号
S60 频率判定信号
S81 第2开关控制信号
S82 第2置位信号
S84 第2复位信号
S85 数字化传感器信号
S86 传感器信号
S91 第3开关控制信号
S93 第3置位信号
S94 第3复位信号
S95 充电电压判定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一边参照图1~图3,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1个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1中,根据从读写器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进行针对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的控制。
图1是由本实施方式1中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以下简称为“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读写器1由内部电路2和天线3构成,该内部电路2和天线3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1中的数据载体4具备:天线5;电源电路6,从使用该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取出电源S3;放大电路15,进行上述接收信号S2的放大;通信电路16,进行用于进行与上述读写器1的双向通信的调制/解调动作、以及编码/解码动作;信号处理电路21,进行来自上述读写器1的命令处理、或/和针对该命令的必要的数据处理、或/和向读写器1的响应生成、或/和与存储器22的访问;存储器22;电池14;以及电源控制部7,进行从该电池14针对数据载体4的电源供给的控制。
上述通信电路16作为接收电路具备:解调电路17,对上述放大信号S12进行解调;以及解码电路18,对从解调电路17取得的解调信号S13进行解码,并且作为发送电路具备:编码电路19,对由上述信号处理电路21生成的用于向读写器1回送的2值的响应信号S17进行编码;以及调制电路20,对从编码电路19取得的编码信号S16进行调制。
上述电源控制部7包括:电子开关13(以下简称为“开关”),由MOS-FET构成;以及开关控制部12,根据上述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来进行该开关13的ON/OFF控制,该开关控制部12具备:整流电路8,对上述接收信号S2进行整流;电平判定电路9,对从整流电路8取得的整流信号S5的电平和预先设定的基准电平进行比较,并输出表示其比较结果的电平判定信号S6;计时器电路10,判定该电平判定信号S6是否以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以上处于使能状态,并根据该判定结果,对后级的触发器11的状态进行控制;以及触发器11,在该计时器电路10的控制下,输出进行上述开关13的ON/OFF控制的开关控制信号S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上述开关13根据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对从上述电池14针对数据载体4中的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供给进行控制,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在上述触发器11处于复位状态的情况下,将该开关13切换成OFF状态,并且在上述触发器11处于置位状态的情况下,将该开关13切换成ON状态。另外,在电源S3刚上升后的初始状态下,该触发器11处于复位状态,因此,在初始状态下,开关13处于OFF状态。另外,开关13无需电源。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数据载体4位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则数据载体4经由天线5开始从读写器1发送的信号S1的接收。然后,经由该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输入到电源电路6、整流电路8、以及放大电路15。
如果接收信号S2输入到上述电源电路6,则电源电路6从接收信号S2取出电源S3,向电源控制部7中的开关控制部12供给电源S3。由此,在上述电源控制部7中,在开关控制部12中,判定从读写器1发送的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是否为预定的基准电平以上,以及如果是基准电平以上则判定该状态的持续性,并根据其判定结果进行开关13的ON/OFF控制。
以下,使用图2,对电源控制部7中的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的控制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1的数据载体中,从读写器接收到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a)表示接收信号S2,(b)表示整流信号S5,(c)表示电平判定信号S6,(d)表示置位信号S7,(e)表示复位信号S8,(f)表示开关控制信号S10,(g)表示开关13的ON/OFF状态。另外,在图2(c)、(f)中,逻辑“1”表示使能状态,逻辑“0”表示禁止状态。
首先,从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参照图2(a))输入到利用从电源电路6取出的电源S3来动作的开关控制部12。
在开关控制部12中,首先在整流电路8中,对接收信号S2进行整流(参照图2(b)),在电平判定电路9中,对整流信号S5的电平和预先设定的上升沿的阈值VL→H进行比较,如果该整流信号S5的电平为上述上升沿的阈值VL→H以上,则将电平判定信号S6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2(c))。
之后,在开关控制部12中,为了防止由于噪声、即发生时间短的信号引起的数据载体4的误起动,在计时器电路10中,判定上述电平判定信号S6的使能状态是否持续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T1以上。然后,在上述电平判定信号S6连续了上述监视期间T1以上而判定为是使能状态的时间点,从上述计时器电路10输出置位信号S7(参照图2(d)),触发器11成为置位状态。
如果上述触发器11成为置位状态,则该触发器11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2(f)),将开关13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参照图2(g))。由此,开始从电池14向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
如上所述,通过对上述数据载体4的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供给电源S4,在该数据载体4中,开始通常动作、即来自上述接收信号S2的读写器1的发布命令的识别、或/和针对该命令的必要的数据处理、或/和针对该命令的向读写器1的响应生成。
在详述时,对于从读写器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在由放大电路15进行了放大之后,输入到通信电路16,在该通信电路16中,由解调电路17以规定的解调方式进行解调,进而由解码电路18以规定的解码方式进行了解码之后,输入到信号处理电路21。在信号处理电路21中,根据解码信号S15,进行从读写器1发送的命令的识别、或/和基于该内容的信号处理、或/和与存储器22的访问、或/和用于向读写器1回送的2值的响应信号S17的生成。对于响应信号S17,输入到通信电路16,由编码电路19以规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并由调制电路20以规定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之后,经由天线5发送到读写器1。
另外,在上述电平判定电路9中,在判断为整流信号S5的电平是上述上升沿的阈值VL→H以上之后,对该整流信号S5的电平和预先设定的下降沿的阈值VH→L进行比较。然后,在该整流信号S5的电平成为小于上述下降沿的阈值VH→L的时间点,将电平判定信号S6再次设为禁止状态(参照图2(c))。
之后,在计时器电路10中,为了不受到由于通常的通信中的振幅调制而引起的接收信号S2的振幅降低的影响,判定上述电平判定信号S6的禁止状态是否持续与预先设定的在通常的通信中发生的振幅调制期间的最大值相比充分大的监视期间T2以上,在判定为该电平判定信号S6的禁止状态连续了上述监视期间T2以上的时间点,输出复位信号S8,将触发器11设为复位状态(参照图2(e))。
如果上述触发器11成为复位状态,则该触发器11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禁止状态(参照图2(f)),将开关13从ON状态切换到OFF状态(参照图2(g))。由此,停止从电池14针对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该数据载体4再次进入起动等待状态。
此处,对在接收信号S2载有噪声时的基于本实施方式1中的电源控制部7的电源控制动作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中,接收到载有噪声的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与图2同样地,(a)表示接收信号S2,(b)表示整流信号S5,(c)表示电平判定信号S6,(d)表示置位信号S7,(e)表示复位信号S8,(f)表示开关控制信号S10,(g)表示开关13的ON/OFF状态。在图3(c)、(f)中,逻辑“1”表示使能状态,逻辑“0”表示禁止状态。
首先,从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参照图3(a))输入到开关控制部12。
在开关控制部12中,首先在整流电路8中,对接收信号S2进行整流(参照图3(b)),在电平判定电路9中,对该整流信号S5的电平和上述上升沿的阈值VL→H进行比较,在该整流信号S5的电平成为上述上升沿的阈值VL→H以上的时间点,将电平判定信号S6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3(c))。
之后,在上述开关控制部12中,为了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4的误起动,在计时器电路10中,判定上述电平判定信号S6的使能状态是否持续上述监视期间T1以上,而由于接收信号S2是图3(a)所示那样的与监视期间T1相比发生时间较短的噪声,所以上述整流信号S5的电平以比监视期间T1短的期间立即变得比上述下降沿的阈值VH→L小,所以电平判定信号S6的使能状态不持续监视期间T1以上而返回到禁止状态。因此,由于计时器电路10不输出置位信号S7(参照图3(d)),上述触发器11维持复位状态,将开关控制信号S10维持成禁止状态(参照图3(f))。其结果,即使输入了噪声,开关13也不会成为ON状态,而维持OFF状态(参照图3(g)),所以可以防止由于噪声而开始从电池14向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的情况,即可以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4的误起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在数据载体4中,具备根据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对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进行控制的电源控制部7,使用从上述接收信号S2取得的电源S3来使该数据载体4的电源控制部7动作,在基于该电源控制部7的控制下,使用从电池14供给的电源S4,使该数据载体4内的其他电路动作,所以如果该数据载体4处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则可以根据该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来使向该数据载体4的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自动地开始或停止,并且如果该数据载体4置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外,则可以使来自该电池14的电源供给自动地停止,所以能够提供可以防止无用的电池消耗的、便于使用的数据载体4。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在上述电源控制部7中,控制成在判定为来自读写器1的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是预先设定的上升沿的阈值VL→H以上的状态持续了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T1的时间点,从电池14开始电源供给,并且控制成在判定为该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比预先设定的下降沿的阈值VH→L小的状态持续了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T2的时间点,停止来自上述电池14的电源供给,所以可以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4的误起动,可以使起动动作的可靠性提高,并且可以防止由于误起动引起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1,能够提供可以实现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误起动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确保、以及由于误起动引起的无用的电池消耗的防止的非接触数据载体。
另外,由于可以在利用电池14完成了稳定的电源供给的状态下,进行上述接收信号S2的信号处理或通信处理等,所以当然可以在数据载体4和读写器1之间总是确保实用水平的通信可靠性。
(实施方式2)
以下,一边参照图4~图6,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第2个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在该数据载体中,在确认了预定值以上的接收信号电平的预定时间以上的持续性之后,开始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但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识别出预定值以上的接收信号电平的时间点上开始了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之后,确认该预定值以上的接收信号的预定时间以上的持续性,仅限在没有持续的情况下,结束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
图4是由本实施方式2中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2中的数据载体50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具备天线5、电源电路6、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存储器22、电池14、以及电源控制部51。
本实施方式2的电源控制部51对从电池14针对数据载体50的电源S4的供给和从上述电源电路6针对上述数据载体50的电源S3的供给进行控制,具备:第1~第3开关13、54以及55,由MOS-FET构成;和开关控制部52,根据使用放大电路15对接收信号S2进行放大后的放大信号S12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来进行该开关13、54以及55的ON/OFF控制。此处,第2开关54、第3开关55与第1开关13相同,无需电源。
上述开关控制部52具备:整流电路8,对从上述放大电路15取得的放大信号S12进行整流;电平判定电路9,对从整流信号S5的电平和预先设定的基准电平进行比较,并输出表示其比较结果的电平判定信号S6;计时器电路53,判定该电平判定信号S6是否以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以上处于使能状态,并根据其判定结果,对后级的触发器11的状态进行控制;以及触发器11,在该计时器电路53的控制下,输出进行上述第1~第3开关13、54以及55的ON/OFF控制的开关控制信号S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上述第1开关13根据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对从上述电池14针对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进行控制,上述第2开关54根据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对从上述电池14针对放大电路15的电源S4的供给进行控制,上述第3开关55根据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对来自上述电源电路6的针对上述放大电路15的电源S3的供给进行控制,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在上述触发器11处于复位状态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切换成OFF状态,将上述第3开关55切换成ON状态,并且在上述触发器11处于置位状态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切换成ON状态,将上述第3开关55切换成OFF状态。另外,在电源S3刚上升后的初始状态下,上述触发器11处于复位状态,因此,在初始状态下,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处于OFF状态,第3开关55处于ON状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数据载体50处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则该数据载体50经由天线5开始从读写器1发送的信号S1的接收。然后,经由该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输入到电源电路6、以及放大电路15。
如果接收信号S2输入到上述电源电路6,则电源电路6从接收信号S2取出电源S3,向电源控制部51中的开关控制部52供给电源S3、并经由上述第3开关55向放大电路15供给电源S3。由此,在上述放大电路15中,对从读写器1发送并由数据载体50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进行放大,在上述电源控制部51中,在开关控制部52中,判定来自该放大电路15的放大信号S12的信号电平是否为预定的基准电平以上,以及如果是基准电平以上则判定该状态的持续性,根据其判定结果,进行第1~第3开关13、54以及55的ON/OFF控制。
以下,使用图5,对电源控制部51中的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的控制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2的数据载体中,从读写器接收到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a)表示接收信号S2,(b)表示整流信号S5,(c)表示电平判定信号S6,(d)表示置位信号S7,(e)表示复位信号S8,(f)表示开关控制信号S10,(g)表示第1开关13的ON/OFF状态,(h)表示第2开关54的ON/OFF状态,(i)表示第3开关55的ON/OFF状态。另外,在图5(c)、(f)中,逻辑“1”表示使能状态,逻辑“0”表示禁止状态。
首先,从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参照图5(a))输入到利用从电源电路6取出的电源S3动作的放大电路15来进行放大。然后,从该放大电路15取得的放大信号S12输入到利用该电源S3来动作的开关控制部52。由此,在电源控制部51中,即使在由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低的情况下,也可以以高的灵敏度来对其进行检测。
在开关控制部52中,首先在整流电路8中,对放大信号S12进行整流(参照图5(b)),在电平判定电路9中,对整流信号S5的电平和预先设定的上升沿的阈值V’L→H进行比较,如果该整流信号S5的电平为该上升沿的阈值V’L→H以上,则将电平判定信号S6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5(c))。
本实施方式2中的计时器电路53如果接收到上述使能状态的电平判定信号S6,则输出置位信号S7,将触发器11设为置位状态(参照图5(d))。如果上述触发器11成为置位状态,则该触发器11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5(f)),将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并且将第3开关55从ON状态切换到OFF状态(参照图5(g)~(i))。由此,停止从电源电路6向放大电路15的电源S3的供给,并且开始从电池14向该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
如上所述,通过对上述数据载体50的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供给电源S4,从而在该数据载体50中,开始通常动作、即来自上述接收信号S2的读写器1的发布命令的识别、或/和针对该命令的必要的数据处理、或/和针对该命令的向读写器1的响应生成。该通常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2中的开关控制部52中,在这样开始了通常动作之后,为了消除由于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50的误起动,在上述计时器电路53中,监视上述电平判定信号S6的使能状态是否持续了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T3以上。
在监视的结果,当上述电平判定信号S6没有以上述监视期间T3持续使能状态而成为禁止状态的情况下,将由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判断为噪声而并非从读写器1发送的有效的信号,上述计时器电路53在经过了该监视期间T3之后,输出复位信号S8,将触发器11设为复位状态。在后面叙述该判断为是噪声时的电源控制部51的动作。
另外,在上述电平判定电路9中,在判定为整流信号S5的电平是上述上升沿的阈值V’L→H以上之后,对该整流信号S5的电平和预先设定的下降沿的阈值V’H→L进行比较。然后,在该整流信号S5的电平成为小于上述下降沿的阈值V’H→L的时间点,将电平判定信号S6再次设为禁止状态(参照图5(c))。
之后,在计时器电路53中,为了不受到由于通常的通信中的振幅调制而引起的接收信号S2的振幅降低的影响,判定上述电平判定信号S6的禁止状态是否持续与预先设定的在通常的通信中发生的振幅调制期间的最大值相比充分大的监视期间T4以上,在判定为该电平判定信号S6的禁止状态连续了上述监视期间T4以上的时间点,输出复位信号S8,将触发器11设为复位状态(参照图5(e))。
如果上述触发器11成为复位状态,则该触发器11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禁止状态(参照图5(f)),将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从ON状态切换到OFF状态,并且将第3开关55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参照图5(g)~(i))。由此,停止从电池14针对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同时开始从上述电源电路6向上述放大电路15的电源S3的供给,该数据载体50再次进入起动等待状态。
此处,对在接收信号S2载有噪声时的基于本实施方式2中的电源控制部51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数据载体中,接收到载有噪声的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与图5同样地,(a)表示接收信号S2,(b)表示整流信号S5,(c)表示电平判定信号S6,(d)表示置位信号S7,(e)表示复位信号S8,(f)表示开关控制信号S10,(g)表示第1开关13的ON/OFF状态,(h)表示第2开关54的ON/OFF状态,(i)表示第3开关55的ON/OFF状态。在图6(c)、(f)中,逻辑“1”表示使能状态,逻辑“0”表示禁止状态。
首先,从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参照图6(a))输入到放大电路15来进行放大。然后,从该放大电路15取得的放大信号S12输入到开关控制部52。
在开关控制部52中,首先在整流电路8中,对放大信号S12进行整流(参照图6(b)),在电平判定电路9中,对该整流信号S5的电平和上述上升沿的阈值V’L→H进行比较,在该整流信号S5的电平成为上述上升沿的阈值V’L→H以上的时间点,将电平判定信号S6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6(c))。
计时器电路53如果接收到上述使能状态的电平判定信号S6,则输出置位信号S7(参照图6(d)),将触发器11设为置位状态,成为置位状态的触发器11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6(f)),将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并且将第3开关55从ON状态切换到OFF状态(参照图6(g)~(i))。由此,停止从电源电路6向放大电路15的电源S3的供给,同时开始从电池14向该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
之后,在上述开关控制部52中,为了消除由于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50的误起动,在计时器电路53中,判定上述电平判定信号S6的使能状态是否持续上述监视期间T3以上,而由于接收信号S2是图6(a)所示那样的与监视期间T3相比发生时间较短的噪声,所以上述整流信号S5的电平以比监视期间T3短的时间立即变得比上述下降沿的阈值V’H→L小,所以电平判定信号S6的使能状态不持续监视期间T3以上而返回到禁止状态。因此,由于计时器电路53在经过了监视期间T3之后,输出复位信号S8(参照图6(e)),将触发器11设为复位状态,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禁止状态(参照图6(f))。由此,将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从ON状态切换成OFF状态,并且将第3开关55从OFF状态切换成ON状态(参照图6(g)~(i)),可以停止从电池14向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可以消除由于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50的误起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在数据载体50中,具备根据对接收信号S2进行放大后的放大信号S12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对来自电源电路6、以及电池14的电源供给进行控制的电源控制部51,使用从上述接收信号S2取得的电源S3来使该数据载体50中的放大电路15以及电源控制部51中的开关控制部52动作,在基于该电源控制部51的控制下,使用从电池14供给的电源S4,使其他电路动作,所以在上述电源控制部51中,也可以利用从读写器1接收到的信号电平低的信号来开始从电池14向数据载体50的电源供给,可以在使针对该数据载体50的电源供给稳定化之后,以更高的接收灵敏度以及接收稳定度来判定上述放大信号S12的信号电平是否为预定的基准电平以上、以及如果是该基准电平以上则判定该状态的持续性,根据其判定结果,进行电池14的电源供给的控制,所以可以使该数据载体50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2,在上述电源控制部51中,在判定为放大信号S12的信号电平是预先设定的上升沿的阈值V’L→H以上的时间点,开始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之后,监视是该上升沿的阈值V’L→H以上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T3,仅限在上述放大信号S12的信号电平没有持续上述监视期间T3而变得小于预先设定的下降沿的阈值V’H→L的情况下,结束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所以可以一边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50的误起动,一边根据放大信号S12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自动地使从电池14向数据载体50的电源供给开始或停止,所以能够提供可以防止无用的电池消耗的、便于使用的数据载体。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2,能够提供同样地实现使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实现的、可以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误起动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确保、以及由于误起动引起的无用的电池消耗的防止、进而与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相比可以以更高的接收灵敏度以及接收稳定度起动的非接触数据载体。
(实施方式3)
以下,一边参照图7~图9,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第3个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源控制部中,通过判定接收到的信号的信号电平,来进行了来自电池的电源的供给的控制,但在本实施方式3中,判定接收到的信号的频率,来进行来自电池的电源的供给的控制。
图7是由本实施方式3中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数据载体60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具备天线5、电源电路6、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存储器22、电池14、以及电源控制部61。
本实施方式3中的电源控制部61对从电池14针对数据载60的电源供给进行控制,具备:开关13,由MOS-FET构成;以及开关控制部62,根据上述接收信号S2的频率、以及信号波形来进行该开关13的ON/OFF控制。
上述开关控制部62具备:频率判定电路63,判定上述接收信号S2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先设定的频率范围内,并输出频率判定信号S60;计时器电路10,判定该频率判定信号S60是否以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以上处于使能状态,根据其判定结果,对后级的触发器11的状态进行控制;以及触发器11,在该计时器电路10的控制下,输出进行上述开关13的ON/OFF控制的开关控制信号S10。
上述频率判定电路63由谐振电路构成。另外,在该频率判定电路63中,利用谐振电路来判定上述接收信号S2的频率是否包含在上述频率范围内的判定时间是与在上述计时器电路10中判定频率判定信号S60是否处于使能状态的监视期间相比极其短,在实际应用上不产生问题的值。例如,相对于上述计时器电路10中的判定期间是大约70μsec,上述频率判定时间大约是2μsec左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上述开关13根据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对从上述电池14针对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供给进行控制,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在上述触发器11处于复位状态的情况下,将该开关13切换成OFF状态,并且在上述触发器11处于置位状态的情况下,将该开关13切换成ON状态。另外,在电源S3刚上升后的初始状态下,该触发器11处于复位状态,因此,在初始状态下,开关13处于OFF状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数据载体60处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则该数据载体60经由天线5开始从读写器1发送的信号S1的接收。然后,经由该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输入到电源电路6、频率判定电路63、以及放大电路15。
如果接收信号S2输入到上述电源电路6,则电源电路6从接收信号S2取出电源S3,向电源控制部61中的开关控制部62供给电源S3。由此,在上述电源控制部61中,在开关控制部62中,判定从读写器1发送并由数据载体60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定的频率范围内,以及如果包含在该频率范围内则判定该状态的持续性,根据其判定结果,进行开关13的ON/OFF控制。
以下,使用图8,对电源控制部61中的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的控制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图8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3的数据载体中,从读写器接收到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a)表示接收信号S2,(b)表示频率判定信号S60,(c)表示置位信号S7,(d)表示复位信号S8,(e)表示开关控制信号S10,(f)表示开关13的ON/OFF状态。另外,在图8(b)、(e)中,逻辑“1”表示使能状态,逻辑“0”表示禁止状态。
首先,从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参照图8(a))输入到利用从电源电路6取出的电源S3来动作的开关控制部62。
在开关控制部62中,首先在频率判定电路63中,判定该接收信号S2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先设定的频率范围内,如果该接收信号S2的频率包含在该频率范围内,则将频率判定信号S60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8(b))。
之后,在开关控制部62中,为了防止噪声、频率不同的接收信号、或频率并非恒定的接收信号引起的数据载体60的误起动,在计时器电路10中,判定上述频率判定信号S60的使能状态是否持续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T1以上。然后,在判定为上述频率判定信号S60的使能状态连续了上述监视期间T1以上的时间点,上述计时器电路10输出置位信号S7,将触发器11设为置位状态(参照图8(c))。
如果上述触发器11成为置位状态,则该触发器11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8(e)),将开关13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参照图8(f))。由此,开始从电池14向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
如上所述,通过对上述数据载体60的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供给电源S4,在该数据载体60中,开始通常动作、即来自上述接收信号S2的读写器1的发布命令的识别、或/和针对该命令的必要的数据处理、或/和针对该命令的向读写器1的响应生成。该通常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在上述频率判定电路63中,总是判定接收信号S2的频率是否包含在上述预先设定的频率范围内,在判定为接收信号S2的频率没有包含在该频率范围内的时间点,将频率判定信号S60设为禁止状态(参照图8(b))。
之后,在计时器电路10中,为了不受到由于通常的通信中的振幅调制而引起的接收信号S2的振幅降低的影响,判定上述频率判定信号S60的禁止状态是否持续与预先设定的在通常的通信中发生的振幅调制期间的最大值相比充分大的监视期间T2以上,在判定为该频率判定信号S60的禁止状态连续了上述监视期间T2以上的时间点,输出复位信号S8(参照图8(d)),将触发器11设为复位状态。
如果上述触发器11成为复位状态,则该触发器11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禁止状态(参照图8(e)),将开关13从ON状态切换到OFF状态(参照图8(f))。由此,停止从电池14针对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再次进入起动等待状态。
此处,说明接收信号S2是噪声的情况、此处特别是作为包含在上述频率范围内的频率的信号的同时作为通常的通信信号是无效那样的仅在短的期间发生的信号的情况下的、基于本实施方式3中的电源控制部61的控制动作。图9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3的数据载体中,接收到短的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与图8同样地,(a)表示接收信号S2,(b)表示频率判定信号S60,(c)表示置位信号S7,(d)表示复位信号S8,(e)表示开关控制信号S10,(f)表示开关13的ON/OFF状态。另外,在图9(b)、(e)中,逻辑“1”表示使能状态,逻辑“0”表示禁止状态。
首先,从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参照图9(a))输入到开关控制部62。在开关控制部62中,在频率判定电路63中,判定接收信号S2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先设定的频率范围内,如果该接收信号S2的频率包含在该频率范围内,则将频率判定信号S60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9(b))。
之后,为了防止由于噪声、即上述短的信号引起的数据载体60的误起动,在计时器电路10中,判定上述频率判定信号S60的使能状态是否持续上述监视期间T1以上,而当接收信号S2是图9(a)所示那样的仅在与监视期间T1相比较短的期间发生的噪声的情况下,该频率判定信号S60以比期间T1短的期间立即成为禁止状态而不经过监视期间T1。因此,计时器电路10不输出置位信号S7(参照图9(c)),所以上述触发器11维持复位状态,将开关控制信号S10维持成禁止状态(参照图9(e))。其结果,即使输入了噪声、即上述短的信号,开关13也不会成为ON状态,而维持OFF状态(参照图9(f)),所以可以防止由于噪声、即上述短的信号而开始从电池14向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供给的情况,可以防止由于这样的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60的误起动。
另外,在图3(a)所示那样的发生时间比频率判定时间短的噪声载于接收信号S2上而输入到本实施方式3的数据载体60的情况下,在电源控制部61中的频率判定电路63中,无法对该噪声的频率进行检测,频率判定信号S60不成为使能状态,所以不会开始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而还可以防止由于这样的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60的误起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3,在数据载体60中,具备根据接收信号S2的频率、以及信号波形,对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进行控制的电源控制部61,使用从上述接收信号S2取得的电源S3来使该数据载体60中的电源控制部61动作,在基于该电源控制部61的控制下,使用从电池14供给的电源S4,使其他各电路动作,所以如果该数据载体60处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则可以根据该接收信号S2的频率、以及信号波形来使从电池14向数据载体60的电源供给自动地开始或停止,并且如果该数据载体60置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外,则可以使来自该电池14的电源供给自动地停止,所以能够提供可以防止无用的电池消耗的、便于使用的数据载体6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3,在上述电源控制部61中,控制成在判定为来自读写器1的接收信号S2的频率包含在预先设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持续了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T1的时间点,从电池14开始电源供给,并且控制成在判定为该接收信号的频率不包含在该预先设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持续了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T2的时间点,停止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所以可以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60的误起动,可以使起动动作的可靠性提高,并且可以防止由于误起动引起的无用的电池消耗。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3,能够提供同样地实现使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实现的、可以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误起动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确保、以及由于误起动引起的无用的电池消耗的防止、进而与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相比还可以防止由于频率不同的连续信号、以及频率并非恒定的连续信号引起的误起动的、使起动动作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的非接触数据载体。
另外,由于可以在利用电池14完成了稳定的电源供给的状态下,进行上述接收信号S2的信号处理或通信处理等,所以当然可以在数据载体60和读写器1之间总是确保实用水平的通信可靠性。
(实施方式4)
以下,一边参照图10~图12,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第4个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在该数据载体中,在确认了接收信号的频率包含在预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状态的预定时间以上的持续性之后,开始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但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确认接收信号的频率包含在预定频率范围内的情况的时间点上开始了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之后,仅限于包含在该预定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没有持续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结束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
图10是由本实施方式4中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4中的数据载体70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具备天线5、电源电路6、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存储器22、电池14、以及电源控制部71。
本实施方式4中的电源控制部71对从电池14针对数据载体70的电源S4的供给和从上述电源电路6针对上述数据载体70的电源S3的供给进行控制,具备:第1~第3开关13、54以及55,由MOS-FET构成;以及开关控制部72,根据由上述放大电路15放大后的放大信号S12的频率、以及信号波形来进行该开关13、54以及55的ON/OFF控制。
上述开关控制部72具备:频率判定电路63,对从上述放大电路15取得的放大信号S12的频率进行检测,判定该检测出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先设定的频率范围内,根据其判定结果来输出频率判定信号S60;计时器电路53,判定该频率判定信号S60是否以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以上处于使能状态,根据其判定结果,对后级的触发器11的状态进行控制;以及触发器11,在该计时器电路53的控制下,输出进行上述第1~第3开关13、54以及55的ON/OFF控制的开关控制信号S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上述第1开关13根据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对从上述电池14针对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进行控制,上述第2开关54根据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对从上述电池14针对放大电路15的电源S4的供给进行控制,上述第3开关55根据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对来自上述电源电路6的针对上述放大电路15的电源S3的供给进行控制,上述开关控制信号S10在上述触发器11处于复位状态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切换成OFF状态,将上述第3开关55切换成ON状态,并且在上述触发器11处于置位状态的情况下,将上述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切换成ON状态,将上述第3开关55切换成OFF状态。另外,在电源S3刚上升后的初始状态下,上述触发器11处于复位状态,因此,在初始状态下,上述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处于OFF状态,第3开关55处于ON状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数据载体70处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则该数据载体70经由天线5开始从读写器1发送的信号S1的接收。然后,经由该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输入到电源电路6、以及放大电路15。
如果接收信号S2输入到上述电源电路6,则电源电路6从接收信号S2取出电源S3,向电源控制部71中的开关控制部72供给电源S3、并经由上述第3开关55向放大电路15供给电源S3。由此,在上述放大电路15中,对从读写器1发送并由数据载体70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进行放大,在上述电源控制部71中,在开关控制部72中,判定来自该放大电路15的放大信号S12的频率是否包含在上述设定的频率范围内,以及如果包含在该频率范围内则判定该状态的持续性,根据其判定结果,进行第1~第3开关13、54以及55的ON/OFF控制。
以下,使用图11,对电源控制部71中的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的控制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图11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4的数据载体中,从读写器接收到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a)表示接收信号S2,(b)表示频率判定信号S60,(c)表示置位信号S7,(d)表示复位信号S8,(e)表示开关控制信号S10,(f)表示第1开关13的ON/OFF状态,(g)表示第2开关54的ON/OFF状态,(h)表示第3开关55的ON/OFF状态。另外,在图11(b)、(e)中,逻辑“1”表示使能状态,逻辑“0”表示禁止状态。
首先,从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参照图11(a))输入到利用从电源电路6取出的电源S3动作的放大电路15来进行放大。然后,从该放大电路15取得的放大信号S12输入到利用该电源S3来动作的开关控制部72。由此,在电源控制部71中,即使在由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低的情况下,也可以以高的灵敏度来对其进行检测。
在开关控制部72中,首先在频率判定电路63中,判定该放大信号S12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先设定的频率范围内,如果该接收信号S2的频率包含在该频率范围内,则将频率判定信号S60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11(b))。
本实施方式4的计时器电路53如果接收到上述使能状态的频率判定信号S60,则输出置位信号S7,将触发器11设为置位状态(参照图11(c))。如果上述触发器11成为置位状态,则该触发器11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11(e)),将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并且将第3开关55从ON状态切换到OFF状态(参照图11(f)~(h))。由此,停止从电源电路6向放大电路15的电源S3的供给,并且开始从电池14向该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
如上所述,通过对上述数据载体70的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供给电源S4,从而在该数据载体70中,开始通常动作、即来自上述接收信号S2的读写器1的发布命令的识别、或/和针对该命令的向读写器1的响应生成。该通常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4中的开关控制部72中,在这样开始了通常动作之后,为了消除噪声、频率不同的接收信号、或频率并非恒定的接收信号引起的数据载体70的误起动,在计时器电路53中,监视上述频率判定信号S60的使能状态是否持续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T3以上。
在监视的结果,当上述频率判定信号S60没有以上述监视期间T3持续使能状态而成为禁止状态的情况下,将由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判断为噪声而并非从读写器1发送的有效的信号,上述计时器电路53在经过了该监视期间T3之后,输出复位信号S8,将触发器11设为复位状态。在后面叙述判断为该接收信号S2是噪声时的电源控制部71的动作。
在上述频率判定电路63中,总是判定放大信号S12的频率是否包含在上述预先设定的频率范围内,在判定为接收信号S2的频率没有包含在该频率范围内的时间点,将频率判定信号S60设为禁止状态(参照图11(b))。
之后,在计时器电路53中,为了不受到由于通常的通信中的振幅调制而引起的接收信号S2的振幅降低的影响,判定上述频率判定信号S60的禁止状态是否持续与预先设定的在通常的通信中发生的振幅调制期间的最大值相比充分大的监视期间T8以上,在判定为该频率判定信号S60的禁止状态连续了上述监视期间T4以上的时间点,输出复位信号S8(参照图11(d)),将触发器11设为复位状态。
如果上述触发器11成为复位状态,则该触发器11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禁止状态(参照图11(e)),将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从ON状态切换到OFF状态,并且将第3开关55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参照图11(f)~(h))。由此,停止从电池14针对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并且开始从上述电源电路6向上述放大电路15的电源S3的供给,再次进入起动等待状态。
此处,说明接收信号S2是噪声的情况、此处特别是作为包含在上述频率范围内的频率的信号的同时作为通常的通信信号是无效那样的仅在短的期间发生的信号的情况下的、基于本实施方式4中的电源控制部71的控制动作。图12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4的数据载体中,接收到短的信号时的从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与图11同样地,(a)表示接收信号S2,(b)表示频率判定信号S60,(c)表示置位信号S7,(d)表示复位信号S8,(e)表示开关控制信号S10,(f)表示第1开关13的ON/OFF状态、(g)表示第2开关54的ON/OFF状态,(h)表示第3开关55的ON/OFF状态。在图12(b)、(e)中,逻辑“1”表示使能状态,逻辑“0”表示禁止状态。
首先,从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参照图12(a))输入到放大电路15来进行放大。然后,从该放大电路15取得的放大信号S12输入到开关控制部72。
在开关控制部72中,首先在频率判定电路63中,判定放大信号S12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先设定的频率范围内,如果该放大信号S12的频率包含在该频率范围内,则将频率判定信号S60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12(b))。
计时器电路53如果接收到上述使能状态的频率判定信号S60,则输出置位信号S7,将触发器11设为置位状态(参照图12(c)),成为置位状态的触发器11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12(e)),将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并且将第3开关55从ON状态切换到OFF状态(参照图12(f)~(h))。由此,停止从电源电路6向放大电路15的电源S3的供给,同时开始从电池14向该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
之后,在上述开关控制部72中,为了消除由于噪声、即上述短的信号引起的数据载体70的误起动,在计时器电路53中,判定上述频率判定信号S60的使能状态是否持续上述监视期间T3以上,而由于载于接收信号S2的噪声是图12(a)所示那样的仅在与监视期间T3相比较短的期间发生的噪声,所以该频率判定信号S60以比期间T3短的时间立即返回到禁止状态而不经过该监视期间T3。因此,计时器电路53在经过了监视期间T3之后,输出复位信号S8(参照图12(d)),将触发器11设为复位状态,将开关控制信号S10设为禁止状态(参照图12(e))。由此,将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54从ON状态切换成OFF状态,并且将第3开关55从OFF状态切换成ON状态(参照图12(f)~(h)),因此可以停止从电池14向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21、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可以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70的误起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4,在数据载体70中,具备根据对接收信号S2进行放大后的放大信号S12的频率、以及信号波形,对来自电源电路6、以及电池14的电源供给进行控制的电源控制部71,使用从上述接收信号S2取得的电源S3来使该数据载体70中的放大电路15以及电源控制部71中的开关控制部72动作,在基于该电源控制部71的控制下,使用从电池14供给的电源,使其他电路动作,所以在上述电源控制部71中,也可以利用从读写器1接收到的信号电平低的信号来开始从电池14向数据载体70的电源供给,可以在使针对该数据载体70的电源供给稳定化之后,以更高的接收稳定度以及接收灵敏度来判定上述放大信号S12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定的频率范围内、以及如果包含在该频率范围内则判定该状态的持续性,根据其判定结果,进行电池14的电源供给的控制,所以可以使该数据载体70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4,在上述电源控制部71中,在判定为来自读写器1的接收信号S2的频率包含在预先设定的频率范围内的时间点,开始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之后,监视包含在该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T3,仅限在该放大信号S12没有持续上述监视期间T3的情况下,结束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所以可以一边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数据载体70的误起动,一边根据放大信号S12的频率以及信号波形来自动地使从电池14向数据载体70的电源供给开始或停止,所以可以防止无用的电池消耗,可以提供便于使用的数据载体。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4,能够提供同样地实现使用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实现的、可以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误起动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确保、以及由于误起动引起的无用的电池消耗的防止、进而与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相比还可以以更高的接收灵敏度以及接收稳定性来起动、并且、可以防止由于频率不同的连续信号、以及频率并非恒定的连续信号引起的误起动的、使起动动作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的非接触数据载体。
(实施方式5)
以下,一边参照图13以及图14,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第5个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行在电源控制部中根据来自读写器的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即接收信号的电平、频率、以及信号波形来自动地使从电池向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开始或停止的控制,但在本实施方式5中,在该数据载体中具备传感器元件,在电源控制部中,除了进行上述的根据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自动地使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开始或停止的控制以外,还进行利用上述传感器元件的测定量来自动地使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开始或停止的控制。
图13是由本实施方式5中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5中的非接触数据载体80具备天线5、电源电路6、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存储器22、电池14、传感器元件86、传感器电路87、信号处理电路88、第1电源控制部7、以及第2电源控制部81。
上述传感器元件86例如是温度传感器,将该传感器元件86中的测定值输出为作为模拟信号的传感器信号S86,上述传感器电路87主要由A/D转换电路构成,将从上述传感器元件86输出的传感器信号S86转换成作为数字信号的数字化传感器信号S85。信号处理电路88识别来自读写器1的命令、进行针对该命令的必要的数据处理,生成针对该命令的响应,进而进行与存储器22的访问,除此以外还接受从上述传感器电路87送来的数字化传感器信号S85,对传感器元件86中的测定量的信息进行处理。
上述第1电源控制部7具备:第1开关13;以及第1开关控制部12,根据上述接收信号S2的上述信号状态来进行该第1开关13的ON/OFF控制。其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上述第2电源控制部81具备:第2开关82;以及第2开关控制部83,根据上述传感器信号S86来进行该第2开关82的ON/OFF控制,该第2开关控制部83具备:触发器84,输出切换该第2开关82的ON/OFF状态的第2开关控制信号S81;以及传感器信号判定电路85,判定上述传感器信号S86是否满足为了判定是否应开始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而预先设定的条件,如果满足则输出用于将上述触发器84设为置位状态的置位信号S82。
上述触发器84利用从上述传感器信号判定电路85输出的置位信号S82而成为置位状态,并且,在信号处理电路88中,通过结束基于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处理,利用从信号处理电路88输出的复位信号84而成为复位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第1开关13根据控制信号S10,并且,第2开关82根据控制信号S81,对从电池14向数据载体80中的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88、存储器22、以及传感器电路87的电源S4的供给进行控制,开关控制信号S10在触发器11处于复位状态的情况下,将第1开关13切换成OFF状态,在触发器11处于置位状态的情况下,将第1开关13切换成ON状态,并且,开关控制信号S81在触发器84处于复位状态的情况下,将第2开关82切换成OFF状态,在触发器84处于置位状态的情况下,将第2开关82切换成ON状态。另外,在电源S3刚上升后的初始状态下,触发器11以及84都成为复位状态,第1开关13、以及第2开关82都处于OFF状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5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数据载体80处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则数据载体80经由天线5开始从读写器1发送的信号S1的接收。然后,经由该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输入到电源电路6、整流电路8、以及放大电路15。
如果接收信号S2输入到电源电路6,则电源电路6从接收信号S2取出电源S3,向第1电源控制部7中的第1开关控制部12供给电源S3。由此,在第1电源控制部7中,在开关控制部12中,判定由数据载体80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的预定的电平以上的信号的持续性,根据其判定结果,进行第1开关13的ON/OFF控制。另外,第1电源控制部7内的、基于开关控制部12以及开关13的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的控制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不进行详述。
如上所述,由于数据载体80置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在数据载体80中,如果从电池14向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88、存储器22、以及传感器电路87供给了电源S4,则在该数据载体80中,开始通常动作、即从上述接收信号S2读取并识别来自读写器1的命令,进行针对该命令的必要的数据处理,进而生成用于向读写器1回送针对该命令的响应的信号。对于该通常动作也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不进行详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当数据载体80存在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的情况下,读写器1对数据载体80,除了发布上述的通常动作的命令以外,进而还可以发布要求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信息的命令。
以下,对读写器1对数据载体80发布了要求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信息的命令时的数据载体80中的一连串的处理动作进行说明。
读写器1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对数据载体80以预定时间以上连续发送预定电平以上的信号,将第1开关13设为ON状态,由此可以对该数据载体80,使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开始。
在开始了该电源供给的状态下,读写器1可以对数据载体80发送要求传感器元件86中的测定量的信息的命令。
上述数据载体80如果从读写器1接受到上述命令,则利用传感器电路87对作为表示由传感器元件86测定出的测定量的模拟信号的传感器信号S86进行模拟-数字转换,转换成数字化传感器信号S85。之后,信号处理电路88接受数字化传感器信号S85,取得与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相关的信息。信号处理电路88生成包含所取得的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信息的响应,回送到读写器1。由此,读写器1可以从存在于该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的数据载体80取得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信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当数据载体80存在于上述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的情况下,使用电源控制部7利用从读写器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来自动地使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开始,但即使当数据载体80不存在于上述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而无法从读写器1接收到信号的情况下,数据载体80也可以使用电源控制部81利用该数据载体80中具备的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来自动地使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开始。
此处,开关82与开关13相同,与开关13同样地无需电源。另外,触发器84与触发器11相同。
以下,使用图14,对第2电源控制部81中的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的控制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图14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5的数据载体中,从传感器元件取得了应开始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的测定量时的从第2电源控制部中的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a)表示传感器信号S86,(b)表示置位信号S82,(c)表示复位信号S84,(d)表示第2开关控制信号S81,(e)表示第2开关82的ON/OFF状态。另外,在图13(d)中,逻辑“1”表示使能状态,逻辑“0”表示禁止状态。
由传感器元件86测定出的测定量的信息取得为作为模拟信号的传感器信号S86(参照图14(a))。传感器信号86输入到传感器信号判定电路85以及传感器电路87。
传感器信号判定电路85如果被输入上述传感器信号S86,则判定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应开始来自上述电池14的电源供给的条件。然后,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输出置位信号S82(参照图14(b)),将触发器84设为置位状态。
如果触发器84成为置位状态,则第1开关控制信号S81成为使能状态(参照图14(d)),第2开关82从OFF状态切换成ON状态(参照图14(e))。由此,开始从电池14向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88、存储器22、以及传感器电路87的电源S4的供给。
如上所述,如果向上述数据载体80的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88、存储器22、以及传感器电路87供给了电源S4,则可以使用信号处理电路88来进行基于由传感器元件86测定出的测定量的处理。
然后,如果使用信号处理电路88来完成了上述一连串的基于测定量的处理,则对触发器84输出复位信号S84,将触发器84设为复位状态(参照图14(c))。
如果触发器84成为复位状态,则第2开关控制信号S81成为禁止状态(参照图14(d)),第2开关82从ON状态切换成OFF状态(参照图14(e))。由此,停止从电池14针对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88、存储器22、以及传感器电路87的电源S4的供给,数据载体80再次返回到等待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满足应开始来自上述电池14的电源供给的条件的状态。
这样,在上述的第2电源控制部81中的一连串的电源供给控制动作中,无需基于从来自读写器1的接收信号S2利用电源电路6取出的电源S3的电源供给,所以即使是数据载体80不存在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外的状态,也可以执行。
即,可以实现如下的数据载体80:即使数据载体80不存在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也利用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来开始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来执行针对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必要的处理。
另外,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总是供给到触发器84以及传感器信号判定电路85。但是供给到该触发器84、以及传感器信号判定电路85的非动作时的电源电流是与电池14的自然消耗等同的0.01μA左右的微小电流,且是在数据载体80的实际应用上没有问题的消耗电流值。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5中,利用由传感器元件86测定出的测定值来进行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控制,所以在该电源供给控制处理过程中,当从上述读写器1发布了命令的情况下,在该2系统的处理中引起冲突。
为了解决该冲突,在本实施方式5的数据载体80中,当发生了上述2系统的处理的情况下,直到先发生的处理结束为止,不使另一方的处理开始。
在数据载体80中,根据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在第2电源控制部81中,通过第2开关82,进行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而进行基于上述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处理的期间,在信号处理电路88中,使处于基于传感器86的测定量的处理中这样的标志信号有效。当数据载体80在该期间从读写器1接受到命令的情况下,数据载体80在信号处理电路88中,仅识别从读写器1接受到命令这一情况,在完成了基于上述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处理之后,进行对上述读写器1通知处于忙状态的情况的响应回送。
相反地,在数据载体80从读写器1接受到命令,而在信号处理电路88中进行基于该命令的处理的期间,读写器80在该信号处理电路88中,使处于命令处理的忙状态这样的标志信号有效,而不开始针对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处理。
由此,在数据载体80中,即使发生了处理的冲突,也可以以与没有发生冲突的情况相等的电路动作条件来执行各处理,特别在数据载体80中,可以以与没有发生上述2系统的处理的冲突时相同的噪声电平、以及针对上述电池14的相同的负荷条件,来进行基于上述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处理,所以可以解决由于动作环境的相异、即接收来自读写器1的命令的情况、或进行基于该命令的处理的情况而发生的测定量偏差的问题,并且在基于上述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处理和来自上述读写器1的命令处理中,可以构筑一方的处理程序而不会意识到由于另一方的处理程序引起的影响。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5,在数据载体80中,具备:第1电源控制部7,根据从读写器1发送的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对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进行控制;以及第2电源控制部81,根据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对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进行控制,所以能够实现如下的便于使用的数据载体80:可以控制成如果数据载体80处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则利用电源控制部7根据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来使向数据载体80的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自动地开始或停止,且如果数据载体80置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外,则使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自动地停止,并且,即使数据载体80处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外,也可以利用电源控制部81,根据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来开始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而进行基于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一连串的处理。并且,可以利用电池14,以完成了稳定的电源供给的状态进行接收信号S2的信号处理、或通信处理等,所以当然可以在数据载体4和读写器1之间,总是确保实用水平的通信可靠性。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5,在电源控制部7中,控制成根据来自读写器1的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是预先设定的电平以上的状态持续了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以上这一情况,开始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并且,根据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小于预先设定的电平的状态持续了预先设定的监视期间以上这一情况,停止来自上述电池14的电源供给,并且在电源控制部81中,如果成为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满足了预先设定的应开始电源供给的条件的状态,则开始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如果结束基于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必要的处理,则停止上述电源供给,所以在读写器80中,可以一边防止由于噪声引起的误起动,一边使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自动地开始或停止来进行针对从读写器1发送的命令的处理、以及基于传感器元件86的测定量的处理这双方,可以防止无用的电池消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在利用电源控制部7确认了预定值以上的接收信号电平的预定时间以上的持续性之后,开始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但也可以在识别出预定值以上的接收信号电平的时间点上开始了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的供给之后,确认该预定值以上的接收信号的预定时间以上的持续性,仅限在没有持续的情况下,结束来自电池的电源供给,并且,也可以判定接收信号S2的频率,而不判定来自读写器1的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
(实施方式6)
以下,一边参照图15~图17,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第6个具备电池的非接触数据载体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6中,在数据载体中具备向电池的充电功能。
图15是由本实施方式6中的具备向电池的充电功能的数据载体和读写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电路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6中的第6数据载体90具备天线5、电源电路6、第1电源控制部7、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95、存储器22、第2开关91、第2开关控制部92、以及作为2次电池的电池14。
电源控制部7具备:第1开关13;以及第1开关控制部12,根据接收信号S2的信号电平、以及信号波形来进行该开关13的ON/OFF控制,其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第2开关91进行基于从接收信号S2利用电源电路6取出的电源S3的电池14的充电控制。第2开关控制部92根据电池14的端子电压来进行第2开关91的ON/OFF控制,具备:充电电压判定电路94,进行电池14的端子电压的测定、以及、基于其测定结果的是否需要向电池14的充电的判定;以及第2触发器93,输出切换第2开关91的ON/OFF状态的第2开关控制信号S91。接受到从充电电压判定电路94输出的充电电压判定信号S95的信号处理电路95为了对第2触发器93进行控制,输出第2置位信号93、或第2复位信号94。然后,根据该第2置位信号S93或第2复位信号S94,第2触发器93分别成为置位状态或复位状态。
信号处理电路95除了针对从读写器1接收到的命令的处理、针对该命令的必要的数据处理、向读写器1的响应生成、以及与存储器22的访问以外,还新进行向作为上述2次电池的电池14的充电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中,第1开关13根据第1开关控制信号S10,对从电池14针对数据载体90中的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95、以及存储器22的电源S4的供给进行控制,该第1开关控制信号S10在第1触发器11处于复位状态的情况下,将第1开关13切换成OFF状态,在第1触发器11处于置位状态的情况下,将开关13切换成ON状态,另一方面,第2开关控制信号91在第2触发器93处于复位状态的情况下,将第2开关91切换成OFF状态,在第2触发器93处于置位状态的情况下,将第2开关91切换成ON状态。另外,在电源S3刚上升后的初始状态下,第1触发器11以及第2触发器94都处于复位状态,由此,第1开关13、第2开关91都处于OFF状态。
此处,第2开关91与第1开关13相同,无需电源。另外,第2触发器93与第1触发器11相同。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6的非接触数据载体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数据载体90处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则数据载体90使用天线5接收从读写器1发送的信号S1。使用天线5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输入到电源电路6、整流电路8、以及放大电路15。
如果接收信号S2输入到电源电路6,则电源电路6从接收信号S2取出电源S3,向电源控制部7中的第1开关控制部12供给电源S3。由此,在第1电源控制部7中,在第1开关控制部12中,判定从读写器1发送且由数据载体90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的预定的信号电平的持续性,根据其判定结果,进行第1开关13的ON/OFF控制。另外,上述的第1电源控制部7内的、第1开关控制部12以及基于第1开关13的来自电池14的电源供给的控制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不进行详述。
如上所述,如果向上述数据载体90的放大电路15、通信电路16、信号处理电路95、以及存储器22供给了电源S4,则在数据载体90中,从上述接收信号S2读取并识别来自读写器1的命令,开始通常动作、即进行针对该命令的必要的数据处理、进而生成用于向读写器1回送针对命令的响应的信号。对于该通常动作也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不进行详述。
在本实施方式6的数据载体90中,当数据载体90存在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的情况下,利用读写器1的通信的空闲时间,从读写器1向数据载体90发送连续信号,从而对电池14进行充电。
以下,使用图16以及图17,说明对电池14进行充电的动作。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6的数据载体的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数据载体的充电处理的流程和从充电处理涉及的电路输出的信号的波形图,(a)表示电池14的端子电压,(b)表示充电电压判定信号S95,(c)表示置位信号S93,(d)表示复位信号S94,(e)表示第2开关控制信号S91,(f)表示第2开关91的ON/OFF状态。在图16(b)、(e)中,逻辑“1”表示使能状态,逻辑“0”表示禁止状态。然后,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6的数据载体的用于对电池进行充电的读写器和数据载体的处理流程图的图。
另外,图16以及图17中示出的、上述算法中使用的读写器1发布的命令、数据载体90的电路动作、以及数据载体90的响应也可以对应于在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存在多个数据载体的情况,读写器1完成存在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的所有数据载体的识别动作,以识别出上述所有数据载体的固有Identification(以下称为“固有ID”)的状态来进行。然后,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数据载体中,在充电电压判定电路94中,总是对电池14的端子电压进行测定,在该端子电压成为预先设定的需要充电的电压VSTART的时间点,将充电电压判定信号S95设为禁止状态。
首先,读写器1从存在于通信区域内的识别出固有ID的一个或多个数据载体中,选择一个数据载体,对该选择出的数据载体,一边使用参数来指定该数据载体的固有ID,一边发布询问向电池14的充电的必要性的第1命令(步骤S11、S12)。
第1命令由存在于读写器1的通信区域内的所有数据载体接收,但仅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载体中的上述读写器所指定的固有ID一致的数据载体中,执行该第1命令。
在上述固有ID一致的数据载体中,在该信号处理电路95中识别出固有ID一致的情况(步骤S21)。由此,如果从充电电压判定电路94输入的充电电压判定信号S95是使能状态,则信号处理电路95生成将无需充电这样的内容和上述固有ID作为参数的第1响应,另一方面,如果充电电压判定信号S95处于禁止状态,则生成将需要充电这样的内容和上述固有ID作为参数的第1响应,并回送到读写器1(步骤S22、S23)。
如果上述读写器1从数据载体90接受到将固有ID和需要充电这样的内容作为参数的第1响应(步骤S13),则读写器1对数据载体90一边使用参数来指定该数据载体90的固有ID,一边发布指示成将第2开关91切换成ON状态的内容的第2命令(步骤S14)。
另外在上述步骤S22中,当上述读写器1从数据载体90接受到将固有ID和无需充电这样的内容作为参数的响应的情况下,结束针对该数据载体90的充电处理,发布通知该意思的第2响应(步骤S25)。
固有ID一致的数据载体90如果接受到上述第2命令(步骤S26),则利用信号处理电路95识别第2命令,开始电池充电处理(步骤S27)。即,从数据载体90的信号处理电路95,输出第2置位信号S93(参照图16(c)),将第2触发器93设为置位状态。
如果第2触发器93成为置位状态,则该第2触发器93将第2开关控制信号S91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16(e)),将第2开关91从OFF状态切换成ON状态(参照图16(f))。由此,开始向电池14的充电。
即使在该充电期间中,在充电电压判定电路94中,也对电池14的端子电压进行测定(参照图16(a))。然后,利用基于电源S3的充电,电池14的端子电压上升,充电电压判定电路94如果检测到该端子电压达到了预先设定的应结束充电的电压VSTOP,则将充电电压判定信号S95设为使能状态(参照图16(b))。
从充电电压判定电路94接受到使能状态的充电电压判定信号S95的信号处理电路95向第2触发器93输出第2复位信号S94(参照图16(d)),接收到该第2复位信号S94的第2触发器93成为复位状态,将第2开关控制信号S91设为禁止状态(参照图16(e)),将第2开关91从ON状态切换到OFF状态(参照图16(f))。由此,结束向电池14的充电(步骤S24)。另外,来自电池14的电源S4总是供给到第2触发器93、以及充电电压判定电路94。但是供给到该第2触发器93、以及充电电压判定电路94的非动作时的电源电流是与电池14的自然消耗等同的0.01μA左右的微小电流,且是在数据载体90的实际应用上没有问题的消耗电流值。
之后,数据载体90对读写器1一边将数据载体90的固有ID指定为参数,一边发送通知向电池14的充电完成的第2响应(步骤S25)。
上述读写器1如果接受到表示充电完成、或无需充电的第2响应,则识别出在该第2响应中指定的固有ID,将该固有ID的数据载体识别为完成了充电的数据载体。
进而,读写器1根据需要通过发布上述第1命令,判定是否在其通信区域内还存在具有与上述处理结束的固有ID不同的固有ID且需要上述一连串的充电处理的数据载体(步骤S16)。然后,该判定的结果,在读写器1中,在判定为存在需要充电处理的数据载体的情况下,读写器1对该数据载体,再次开始充电处理,而在判定为不存在需要充电处理的数据载体的情况下,结束一连串的充电处理。
另外,在上述读写器1对处于通信区域的一个数据载体进行上述的充电处理的途中,当在读写器1中产生了与存在于通信区域的其他数据载体进行通信的必要性的情况下,读写器1可以中断针对正在进行该充电处理的数据载体的电池的充电,与该其他数据载体开始通信。
在该情况下,上述读写器1首先对数据载体90,一边指定固有ID一边发布命令充电处理中断的第3命令之后(步骤S17),开始与其他数据载体的通信(步骤S18)。
然后,上述充电处理中的数据载体90如果接受到上述第3命令(步骤S28),则在使用信号处理电路95来识别了该数据载体的固有ID和由该第3命令指定的固有ID一致的情况之后,进行电池充电的中断处理(步骤S29)。
即,从信号处理电路95对第2触发器93输出第2复位信号S94。接收到该第2复位信号S94的第2触发器93成为复位状态,将第2开关控制信号S91设为禁止状态,将第2开关91设为OFF状态,从而停止向电池14的充电,并且对读写器1使用参数指定该数据载体的固有ID来发送通知使充电停止的第3响应。接受到第3响应的读写器1识别在该第3响应中指定的固有ID,识别成该固有ID的数据载体是充电未完成的数据载体。
然后,在读写器1完成了与需要通信的其他数据载体进行的通信的时间点(步骤S19),该读写器1根据需要,对上述充电未完成的数据载体,与该数据载体的固有ID一起发布指示开始充电处理的第2命令(步骤S20),接收到该第2命令的数据载体90开始电池充电处理(步骤S30、S31)。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6,在数据载体90中,具备利用由电源电路6从自读写器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S2取出的电源S3,对电池14进行充电的充电功能,所以可以利用电池的充电来重复使用数据载体9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6,读写器1可以对存在于通信区域的一个或多个数据载体,一边逐次选择一个进行充电处理的数据载体,并且一边还保障在充电处理中定期或突发地发生的、与进行该充电处理的数据载体以外的数据载体的必要的通信,一边继续向进行该充电处理的数据载体的电池的充电。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可以确保在与读写器的通信中在实际应用上没有问题的起动动作的可靠性、以及通信动作的可靠性,并且,作为可以防止无用的电池消耗的数据载体是有用的。进而,具备传感器元件的上述非接触数据载体除了上述以外,还作为与读写器独立而可以仅由数据载体来执行针对传感器信息的处理的数据载体是有用的。

Claims (6)

1.一种非接触数据载体,与读写器经由天线进行使用了电磁波或电磁感应耦合的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源单元,从使用该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取得电源;
解调单元,对该接收信号进行解调;
解码单元,对该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
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基于该解码后的信号的内容的数据处理和向上述读写器发送的信号的生成;
编码单元,对使用该信号处理单元生成的向该读写器发送的信号进行编码;
调制单元,使由该编码单元编码后的信号成为调制信号;
电池,对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进行电源供给;以及
电源控制单元,根据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对从该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
上述电源控制单元具备:
频率判定单元,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第5判定;以及
时间判定单元,在使用该频率判定单元完成了第5判定之后,进行判定该接收信号的频率包含在上述预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的第6判定,
在上述频率判定单元中完成了第5判定之后,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6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对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时间判定单元除了上述第6判定之外,还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频率不包含在上述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的第7判定,
上述电源控制单元,
在上述频率判定单元中完成了第5判定之后,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6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对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
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7判定时,停止上述电源供给。
3.一种非接触数据载体,与读写器经由天线进行使用了电磁波或电磁感应耦合的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源单元,从使用该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取得电源;
解调单元,对该接收信号进行解调;
解码单元,对该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
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基于该解码后的信号的内容的数据处理和向上述读写器发送的信号的生成;
编码单元,对使用该信号处理单元生成的向该读写器发送的信号进行编码;
调制单元,使由该编码单元编码后的信号成为调制信号;
电池,对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进行电源供给;以及
电源控制单元,根据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对从该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
上述电源控制单元具备:
频率判定单元,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频率是否包含在预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第5判定;以及
时间判定单元,在使用上述频率判定单元完成了第5判定之后,进行判定该接收信号的频率包含在上述预定的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的第6判定,
在使用上述频率判定单元完成了第5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
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6判定时,继续上述电源供给,在没有完成该第6判定时,停止上述电源供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时间判定单元除了上述第6判定之外,还进行判定上述接收信号的频率没有包含在上述频率范围内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的第7判定,
上述电源控制单元,
在使用上述频率判定单元完成了第5判定时,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
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6判定的状态下,在使用上述时间判定单元完成了第7判定时,停止上述电源供给。
5.一种非接触数据载体,与读写器经由天线进行使用了电磁波或电磁感应耦合的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源单元,从使用该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取得电源;
解调单元,对该接收信号进行解调;
解码单元,对该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
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基于该解码后的信号的内容的数据处理和向上述读写器发送的信号的生成;
存储器;
编码单元,对使用该信号处理单元生成的向该读写器发送的信号进行编码;
调制单元,使由该编码单元编码后的信号成为调制信号;
电池,对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进行电源供给;
第1电源控制单元,根据上述接收信号的信号状态,对从该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一部分或整体的电路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
传感器元件;以及
第2电源控制单元,根据使用上述传感器元件测定出的测定量,对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的开始或停止进行控制,
上述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基于上述解码后的信号的内容的数据处理、或/和基于使用上述传感器元件测定出的测定量的数据处理、或/和向上述读写器发送的信号的生成、或/和向上述存储器的记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接触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电源控制单元,
根据使用上述传感器元件测定出的测定量,自动地开始从上述电池向该非接触数据载体的电源供给,
使用上述信号处理单元根据上述测定量开始预先确定的处理,在其结束时,停止上述电源供给。
CN2006800465106A 2005-10-18 2006-09-28 非接触数据载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65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3754/2005 2005-10-18
JP2005303754 2005-10-18
PCT/JP2006/319385 WO2007046224A1 (ja) 2005-10-18 2006-09-28 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6537A CN101326537A (zh) 2008-12-17
CN101326537B true CN101326537B (zh) 2010-10-13

Family

ID=37962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651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6537B (zh) 2005-10-18 2006-09-28 非接触数据载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38070B2 (zh)
JP (1) JPWO2007046224A1 (zh)
CN (1) CN101326537B (zh)
WO (1) WO20070462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701169B1 (de) * 2006-10-09 2010-12-15 Legic Identsystems Ag Vorrichtung zum Betrieb eines Schreib-/Lesegeräts.
US9473209B2 (en) * 2008-08-20 2016-10-18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JP5225816B2 (ja) * 2008-11-20 2013-07-03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8194583B2 (en) * 2008-12-08 2012-06-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of radio frequency (RF) power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JP4609573B2 (ja) * 2008-12-10 2011-01-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030404A (ja) 2009-06-22 2011-02-10 Felica Networks Inc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2011022923A (ja) * 2009-07-17 2011-02-03 Toshiba Corp 非接触icカード及び無線システム
JP5703823B2 (ja) * 2011-02-21 2015-04-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送電方法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5821216B2 (ja) * 2011-03-01 2015-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電源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1824503B1 (ko) * 2011-03-09 2018-02-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저전력 무선 통신 장치
DE102011100095B4 (de) * 2011-04-29 2014-12-24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 Transpondereinheit
JP6045141B2 (ja) 2011-12-05 2016-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798974B2 (ja) * 2012-04-13 2015-10-21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識別情報アクセス装置
CN103545936A (zh) * 2012-07-13 2014-01-29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装置、设备及通信方法
US20140302819A1 (en) * 2013-04-05 2014-10-09 Microsoft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selecting a proximity card of a mobile device for access
JP6181211B2 (ja) * 2014-01-20 2017-08-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源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電源制御装置
JP6520455B2 (ja) * 2015-06-24 2019-05-2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電池接続方法
JP6696221B2 (ja) * 2016-02-26 2020-05-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663037B2 (ja) 2016-03-22 2020-03-11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ウェアラブルデバイス及びシステム
JP6949569B2 (ja) * 2017-06-15 2021-10-13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回路、電池監視装置及び電池監視方法
CN107895411B (zh) * 2017-11-10 2021-01-1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功率和功率变化等效性的锂离子电池工况提取方法
EP3764507A4 (en) * 2018-12-07 2021-04-07 Lg Chem, Ltd. BATTERY MANAGEMENT DEVICE AND METHOD
US11848571B2 (en) * 2020-03-03 2023-12-19 Seiko Group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 and system for radio wave powered battery switch
US11329514B2 (en) * 2020-03-03 2022-05-10 Seiko Holdings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 and system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0269A (zh) * 2001-12-21 2005-05-25 声外科技术有限公司 脉冲超声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27140A (ja) 1987-03-16 1988-09-21 Ricoh Co Ltd 信号検出方式
NL8701565A (nl) 1987-07-03 1989-02-01 Nedap Nv Identificatiesysteem met twee werkingsmodes.
JP2942382B2 (ja) 1991-05-31 1999-08-30 日本信号株式会社 列車検知用受信装置
JPH08167014A (ja) 1994-12-12 1996-06-25 Omron Corp 無線icカー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料金収受システム並びに無線icカードにおける電源制御方法
JPH09134239A (ja) 1995-11-09 1997-05-20 Tokimec Inc 非接触データ通信装置用電源制御装置
JP3402563B2 (ja) 1996-09-04 2003-05-06 日本信号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
JP3358493B2 (ja) * 1997-04-30 2002-12-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非接触icカードおよび非接触icカードの制御方法
US6489883B1 (en) 1997-04-30 2002-1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Non-contact data carrier system
JPH1125237A (ja) 1997-07-03 1999-0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接触型情報媒体およびリードライト装置
US6079619A (en) * 1997-08-05 2000-06-27 Denso Corporation Identification ta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remote controller
JP3589029B2 (ja) 1998-05-27 2004-11-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リーダライタ、非接触icカード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カードシステム
JPH11345292A (ja) * 1998-06-02 1999-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接触icカード
JP2000090220A (ja) 1998-09-09 2000-03-31 Hitachi Maxell Ltd 非接触型icカードおよび非接触型icカードシステム
US7003650B2 (en) * 1999-02-17 2006-02-21 Elbrus International Method for prioritizing operations within a pipelined microprocessor based upon required results
DE60133755T2 (de) * 2000-08-15 2009-05-14 Omron Corp. Kontaktloses kommunikationsmedium und -system
JP4811549B2 (ja) 2001-06-20 2011-11-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補助電源付情報記録媒体
JP3937960B2 (ja) 2002-07-26 2007-06-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移動体識別システム
JP2005080205A (ja) 2003-09-03 2005-03-24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JP2005148795A (ja) 2003-11-11 2005-06-09 Hanex Co Ltd 測定装置及びその設置構造
JP2005208754A (ja) * 2004-01-20 2005-08-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接触icカード通信装置
JP4392256B2 (ja) * 2004-02-05 2009-12-24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及び非接触型icカード
JP2006012002A (ja) 2004-06-29 2006-01-12 Felica Networks Inc 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処理方法、並びに携帯通信端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0269A (zh) * 2001-12-21 2005-05-25 声外科技术有限公司 脉冲超声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38070B2 (en) 2011-10-18
JPWO2007046224A1 (ja) 2009-04-23
CN101326537A (zh) 2008-12-17
US20100176202A1 (en) 2010-07-15
WO2007046224A1 (ja) 2007-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6537B (zh) 非接触数据载体
EP0762321B1 (en) Non contact IC card system
US7348875B2 (en) Semi-passiv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ag with active beacon
US6905074B2 (en) Non-contact integrated circuit reader comprising a low power consumption active standby mode
US841606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opping power supply in RFID system
US7929642B2 (en) Contactless integrated circuit card with real-time protocol switching function and card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CN103138857B (zh) 近场通信设备以及用于检测近场通信设备的存在的方法
US7181665B2 (en) Device for testing smart card and method of testing the smart card
CN101902267A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程序及通信系统
CN205176868U (zh) 用于管理能够与读取器非接触式通信的对象的操作的装置以及对象
US7252241B2 (en)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data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mediu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 program
EP1521202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00049653A (ja) 非接触通信システム
JP2006004015A (ja) バッテリーレス型プログラム制御可能な論理回路付きrfid応答器
US7884723B2 (en) Lower power battery-assisted RFID tag having improved recognition distance, and wake-up method thereof
US20100240318A1 (en)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of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GB2305074A (en) Apparatus for Remotely Reading Data Storage Devices
CN104050561A (zh) 一种基于rfid的金融支付系统
WO2009131197A1 (ja) リーダライタ、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3120707A1 (en) Detection of change in generated magnetic field due to tag-loading
JPH06325229A (ja) 携帯可能な情報記録媒体
US8653943B2 (e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provided for access control
JP4097708B2 (ja) 非接触誘導通信用に作成されたトランスポンダ
KR101613603B1 (ko) Rf 지문형 스마트 콤비 카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거래 방법
JP4682478B2 (ja) 非接触型icカードの通信システム,icカード及びicカードリ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013

Termination date: 201709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