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32739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32739A
CN107132739A CN201710091328.2A CN201710091328A CN107132739A CN 107132739 A CN107132739 A CN 107132739A CN 201710091328 A CN201710091328 A CN 201710091328A CN 107132739 A CN107132739 A CN 107132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abutment
abutment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913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32739B (zh
Inventor
前山健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132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32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32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32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不会发生边缘浮起而能够维持清洁性能。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感光鼓(172);曝光部(171),在感光鼓上形成潜像;显影部(173),用至少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对感光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中间转印带(174),将从感光鼓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像进行承载搬送;二次转印部(175),将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刚性刀片(201),与中间转印带抵接来去除附着于表面的调色剂,在抵接部分中相比于橡胶不易弹性变形;抵接角度调整单元(206),调整刚性刀片与中间转印带的抵接角度;以及控制单元(10),控制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而将抵接角度维持为预定的角度。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使用与中间转印带抵接的刀片(blade)来去除附着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的调色剂等异物,从而维持图像品质。
这样的刀片直接抵接到中间转印带,所以有通过根据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境条件(例如,清洁时间、或者是彩色印刷还是单色印刷的差异等)来变更抵接角度等从而维持良好的清洁性能的图像形成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2)。
另外,在使用了通常的橡胶材料的刀片中,与中间转印带的摩擦力大,所以还考虑在与中间转印带的抵接部分中使用由比橡胶不易发生弹性变形的金属等非弹性体材料构成的刀片状的抵接部件(以下称为刚性刀片)作为刀片来降低与中间转印带的摩擦力的方式。
但是,在与中间转印带的抵接部分中使用了刚性刀片的方式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与中间转印带的摩擦力变大,所以刚性刀片由于该大的摩擦力而向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被按压,在抵接角度变大的方向上变化。另一方面,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与中间转印带的摩擦力变小,所以刚性刀片以与该小的摩擦力平衡的方式向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返回,在抵接角度变小的方向上变化。
另外,在高温高湿环境(抵接角度大的状态)下在刚性刀片的抵接部分中产生了磨损的状态下,当环境条件从高温高湿环境变化为低温低湿环境时,与中间转印带的摩擦力变小,在刚性刀片的抵接角度变小的方向上变化,所以发生磨损部分从中间转印带离开的现象(以下称为边缘浮起)。
如果发生这样的边缘浮起,则调色剂进入到中间转印带与磨损部分之间,由该调色剂施加将刚性刀片推上去的力,所以无法通过刚性刀片来充分地去除附着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的调色剂等异物,无法维持清洁性能。
但是,在抵接部分弹性变形的其他方式、例如橡胶刀片清洁方式的情况下,橡胶刀片的摩擦系数大,所以从调色剂脱离的外部添加剂由于与橡胶刀片的摩擦力而被拦住,在带与橡胶刀片的抵接部分的上游侧形成称为静止层的外部添加剂凝集部。因此,在形成了磨损部分之后,即使环境条件变化而产生与边缘浮起相近的状态,也由于被拦在那里的外部添加剂的静止层会掩埋间隙,所以与橡胶刀片自身的弹性变形相互作用,调色剂不会进入到中间转印带与磨损部分之间。因此,在橡胶刀片中,不会产生刚性刀片那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46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031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根据刀片与中间转印带的接触时间来变更抵接角度等,并非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来控制抵接角度,所以在组合了刚性刀片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边缘浮起。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以橡胶制的刀片为前提,原本未设想使用刚性刀片。
而且,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应的是中间转印带的轨道在彩色和单色中变化,在结构上并非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来控制抵接角度,所以在组合了刚性刀片的情况下,存在有可能发生边缘浮起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发生边缘浮起而能够维持清洁性能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像承载体;
潜像形成单元,在所述像承载体上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利用至少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将所述像承载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
中间转印带,对从所述像承载体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像进行承载搬送;
二次转印部,将一次转印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
清扫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抵接而去除附着于表面的调色剂,在抵接部分中相比于橡胶不易弹性变形;
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调整所述清扫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抵接角度;以及
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而将所述抵接角度维持为预定的角度。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具备环境检测单元,该环境检测单元检测使用环境,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环境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而将所述抵接角度设为所述预定的角度。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者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清扫部件的抵接部分是金属材料。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中间转印带由多个层构成,所述多个层中的至少一层由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4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通过凸轮而使对所述清扫部件施加的按压力变化。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4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通过驱动部或者磁力而使对所述清扫部件的刀片保持部施加的作用力变化。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4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通过凸轮而使对置辊或者导辊的位置变化,使所述清扫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抵接部分中的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轨道变化。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是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像承载体;
潜像形成单元,在所述像承载体上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利用至少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将所述像承载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
中间转印带,对从所述像承载体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像进行承载搬送;
二次转印部,将一次转印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
清扫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抵接而去除附着于表面的调色剂,在抵接部分中相比于橡胶不易弹性变形;以及
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调整所述清扫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抵接角度,
所述图像形成方法具有控制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而将所述抵接角度维持为预定的角度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不会发生边缘浮起而能够维持清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清洁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清扫部件的抵接角度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环境条件的变化的组合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针对环境条件的变化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中间转印带的剖面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针对环境条件的变化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其他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变形例1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变形例2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变形例3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变形例4的结构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10:控制部(控制单元);17:图像形成部;171:曝光部(潜像形成单元);172:感光鼓(像承载体);173:显影部(显影装置);174:中间转印带;175:二次转印辊(二次转印部);20:清洁部;201:刚性刀片(清扫部件);202、202a:对置辊;203:刀片保持部;204:旋转支点;205:施力弹簧;206:驱动部;207:固定部;208、211、213:凸轮;209:磁性体;210:磁铁;212、214:导辊;30、30a、30b、30c、30d:抵接角度调整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1.结构的说明]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关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要结构的图。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具有CPU101(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AM102(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及ROM103(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的控制部10、存储部11、操作部12、显示部13、接口14、扫描仪15、图像处理部16、图像形成部17、图像定影部18、搬送部19、清洁部20以及环境检测部21等。控制部10经由总线22而与存储部11、操作部12、显示部13、接口14、扫描仪15、图像处理部16、图像形成部17、图像定影部18、搬送部19、清洁部20以及环境检测部21连接。
CPU101读出并执行在ROM103或者存储部11中存储的控制用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
RAM102对CPU101提供作业用的存储器空间,存储临时数据。
ROM103储存由CPU101执行的各种控制用的程序、设定数据等。此外,也可以代替ROM103而使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存储器等可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具备这些CPU101、RAM102以及ROM103的控制部10依照上述各种控制用程序,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进行总体控制。例如,控制部10使图像处理部16进行针对图像数据的预定的图像处理并存储于存储部11。另外,控制部10使搬送部19搬送纸张,根据在存储部11中存储的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形成部17而使图像形成于纸张。
存储部11由作为半导体存储器的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存储单元构成,存储由扫描仪15取得的图像数据、经由接口14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等。此外,这些图像数据等也可以存储于RAM102。
操作部12具备操作键、或在显示部13的画面上重叠地配置的触摸面板等输入设备,将针对这些输入设备的输入操作变换为操作信号而输出到控制部10。
显示部13具备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显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表示向触摸面板的输入操作的内容的操作画面等。
接口14是在与外部的计算机、其他图像形成装置等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单元,例如由各种串行接口中的任一种构成。
扫描仪15读取形成于纸张的图像,生成包含R(红)、G(绿)以及B(蓝)的每个颜色成分的单色图像数据的图像数据并存储到存储部11。
图像处理部16具备例如栅格化处理部、颜色变换部、灰度校正部、半色调处理部,对存储在存储部11中的图像数据实施各种图像处理并存储到存储部11。
图像形成部17根据存储在存储部11中的图像数据,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17具备与C(青色)、M(品红色)、Y(黄色)以及K(黑色)的颜色成分分别对应的4组的曝光部171、感光鼓172以及显影部173。另外,图像形成部17具备中间转印带174以及二次转印辊175。此外,中间转印带174由多个层构成,各个层不会弹性变形。
曝光部171具备作为发光元件的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曝光部171根据图像数据来驱动LD,在带电的感光鼓172上照射激光而曝光,在感光鼓172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173在所曝光的感光鼓172上通过带电的显影辊来供给预定的颜色(C、M、Y以及K中的某一个)的调色剂(颜色材料),将形成在感光鼓172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在与C、M、Y以及K对应的4个感光鼓172上分别通过C、M、Y以及K的调色剂而形成的图像(单色图像)从各感光鼓172依次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74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74上形成将C、M、Y以及K作为颜色成分的彩色图像。中间转印带174是卷绕于多个转印体搬送辊的环状带,依照各转印体搬送辊的旋转而旋转。
二次转印辊175将中间转印带174上的彩色图像转印到从供纸托盘22或者设置于外部的供纸装置供给的纸张上。详细而言,通过对夹持纸张以及中间转印带174的二次转印辊175施加预定的转印电压,在中间转印带174上形成彩色图像的调色剂被吸引到纸张侧而转印到纸张。
图像定影部18进行对转印了调色剂的纸张进行加热以及加压而使调色剂定影于纸张的定影处理。
定影辊183具备作为在其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定影灯(或者定影加热器)的卤素灯加热器。卤素灯加热器通过在由控制部10实施的控制下通电而发热。另外,定影辊183在由控制部10实施的控制下通过未图示的马达等旋转驱动单元而被驱动并旋转。
加压辊184通过弹性部件(图示省略)在接近定影辊183的方向上被施力而被压接到定影辊183,在与定影辊183之间形成定影辊隙的同时伴随着定影辊183的旋转而旋转。
此外,加压辊184也可以在由控制部10实施的控制下通过未图示的马达等旋转驱动单元而被驱动并旋转。
定影辊183以及加压辊184在用定影辊隙夹持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而在搬送方向上搬送的同时,对纸张进行加热以及加压。由此,定影辊183以及加压辊184使纸张上的调色剂熔化而定影。与纸张接触时的定影辊183的温度例如为180℃以上且200℃以下的范围。因此,卤素灯加热器以使定影辊183成为这个温度的方式对定影辊183进行加热。
如图1所示,搬送部19具备通过在夹持了纸张的状态下旋转而搬送纸张的多个纸张搬送辊,利用预定的搬送路径来搬送纸张。搬送部19具备反转机构191,该反转机构191使通过图像定影部18进行了定影处理的纸张的表背反转而搬送到二次转印辊175。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纸张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通过反转机构191使纸张的表背反转而在两面形成了图像之后,将纸张排出到排纸托盘23。在仅在纸张的单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不用通过反转机构191使纸张的表背反转,将在单面形成了图像的纸张排出到排纸托盘23。
清洁部20具有与中间转印带174抵接的由金属等非弹性体构成的刚性刀片,使用该刚性刀片来去除附着于中间转印带174的表面的调色剂等异物。
图3是示出清洁部20的结构的示意图。清洁部20具备作为清扫部件的刚性刀片201、对置辊202、刀片保持部203、旋转支点204、施力弹簧205、致动器等驱动部206等。
刚性刀片201的一端以预定的抵接角度而抵接到中间转印带174。另外,在刚性刀片201与中间转印带174抵接的部分且中间转印带174的背侧,设置对置辊202,通过刚性刀片201和对置辊202来夹持中间转印带174。此外,刚性刀片201的抵接部分优选为金属材料。
刚性刀片201的另一端通过刀片保持部203来保持,刀片保持部203以旋转支点204为中心而可转动地设置于清洁部20。另外,在刀片保持部203的、未保持刚性刀片201的另一端的一侧,保持施力弹簧205的一端,对施力弹簧205的另一端连接驱动部206。
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包括刀片保持部203、旋转支点204、施力弹簧205以及驱动部206。
在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中,通过控制部10来控制驱动部206,通过调整按压施力弹簧205的按压力,从而向刀片保持部203的作用力发生变化,刀片保持部203的转动角也变化。因此,由刀片保持部203保持的刚性刀片201的抵接角度也变化,能够调整与中间转印带174抵接的抵接角度。
环境检测部21作为环境检测单元发挥功能,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的环境。例如,环境检测部21由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构成,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的温度、湿度,输出到控制部10。
[2.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的说明]
在此,使用图4的流程图,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
如图4所示,控制部10判断是否从先前的图像形成动作结束起经过了预定的时间(步骤S41),在判断为未经过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41:“否”),使计数器复位(步骤S42)。另一方面,在控制部10判断为经过了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41:“是”),进入到步骤S45。
然后,控制部10根据计数器的计数值,判断是否控制抵接角度(步骤S43)。例如,控制部10根据计数值,在图像形成动作经过了几分钟至1小时程度的情况下,判断为是对抵接角度进行控制的定时(timing)。
在控制部10判断为不控制抵接角度的情况下(步骤S43:“否”),使计数器递增(步骤S44),返回到步骤S43。另一方面,在控制部10判断为控制抵接角度的情况下(步骤S43:“是”),进入到步骤S45。
然后,控制部10使计数器复位(步骤S45),取得由环境检测部21检测到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步骤S46),运算适合检测到的环境的抵接角度(步骤S47)。
另外,控制部10判断当前的抵接角度是否与运算的抵接角度一致(步骤S48),在判断为当前的抵接角度与运算的抵接角度一致的情况下(步骤S48:“是”),进入到步骤S51。
另一方面,在控制部10判断为当前的抵接角度与运算的抵接角度不一致的情况下(步骤S48:“否”),读出与运算的抵接角度对应的控制值(步骤S49),根据该控制值来调整作用力,控制抵接角度(步骤S50)。关于这样的控制值,针对每个环境条件,通过实验等来掌握由于何种程度的作用力而成为何种程度的抵接角度,并预先存储到存储部11等。
例如,如图5(a)所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动作,如图5(b)所示在发生了磨损的状态下,在环境条件从高温高湿环境变化为低温低湿环境的情况下,与中间转印带174的摩擦力变小,所以刚性刀片201如图5(c)所示,以与该小的摩擦力平衡的方式返回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在抵接角度变小的方向上变化。
在该情况下,如图5(c)所示,磨损面WR51浮起来而发生边缘浮起。因此,控制部10如图5(d)所示,控制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来增大刚性刀片201的抵接角度,而避免发生边缘浮起。即,控制部10控制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而将刚性刀片201的抵接角度控制为预定的角度,换言之将刚性刀片201的抵接角度维持为与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抵接角度相同的角度,从而磨损面WR51不会浮起来,所以能够避免发生边缘浮起。
在此,图6是示出环境条件的变化的组合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针对环境条件的变化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关系的说明图。此外,在实施例1中进行上述那样的抵接角度的控制,在比较例1中不进行抵接角度的控制。
在图6以及图7中,记号A表示在高温高湿环境(HH)下进行了10000张的图像形成处理之后使环境条件变化为低温低湿环境(LL)的情况下有没有发生因清洁不良所致的图像噪声。未发生图像噪声的情况用“○”表示,发生了图像噪声的情况用“×”表示。
同样地,记号B表示在高温高湿环境(HH)下进行了10000张的图像形成处理之后使环境条件变化为常温常湿环境(NN)与低温低湿环境(LL)之间的情况下有没有发生图像噪声,记号C表示使环境条件变化为常温常湿环境(NN)的情况下有没有发生图像噪声。
另外,记号D表示在高温高湿环境(HH)与常温常湿环境(NN)之间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了10000张的图像形成处理之后使环境条件变化为常温常湿环境(NN)与低温低湿环境(LL)之间的情况下有没有发生图像噪声,记号E表示使环境条件变化为常温常湿环境(NN)的情况下有没有发生图像噪声。
如从图7的比较例1可知,在高温高湿环境(HH)下进行了10000张的图像形成处理之后,在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不控制抵接角度,则产生边缘浮起,发生图像噪声。相对于此,通过如实施例1那样控制抵接角度,能够防止边缘浮起,维持清洁性能。
最后,控制部10判断图像形成动作是否结束(步骤S51),在判断为图像形成动作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51:“否”),返回到步骤S43,在判断为图像形成动作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51:“是”),结束处理。
如以上那样,具备对刚性刀片201与中间转印带174的抵接角度进行调整的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控制部10控制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而将抵接角度维持为预定的角度,从而能够防止边缘浮起,维持清洁性能。
[3.中间转印带174的结构的说明]
图8是示出中间转印带174的剖面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如图8所示,在基层BS81与表面层SF81之间形成有弹性变形的弹性层EL81。在使用了图8所示那样的中间转印带174的情况下,由于该弹性层EL81的影响,刚性刀片201与中间转印带174的摩擦力变大,易于产生刚性刀片201的磨损。
图9是示出使用了具有弹性层EL81的中间转印带174的情况下的针对环境条件的变化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关系的说明图。此外,各记号A~E的条件等与图7所示的条件相同。
在图7的比较例1中,在记号D以及E中未发生图像噪声,但在使用了具有弹性层EL81的中间转印带174的情况下,如从图9的比较例2可知,在所有条件下发生图像噪声。相对于此,在实施例2中未发现发生图像噪声。
如以上那样,即使在使用了具有弹性层EL81的中间转印带174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抵接角度,也能够防止边缘浮起,维持清洁性能。
[4.抵接角度调整单元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在说明实施方式时,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通过驱动部206来调整作用力而调整刚性刀片201相对中间转印带174的抵接角度,但也可以利用按压刚性刀片201的凸轮对刚性刀片201直接施加按压力,从而控制抵接角度。
图10是示出在清洁部20中使用凸轮作为抵接角度变更单元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10中,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a由刀片保持部203、旋转支点204、施力弹簧205、固定部207以及凸轮208构成。将施力弹簧205的一端所连接的驱动部206拆掉,固定到固定部207。另外,凸轮208设置于对刚性刀片201直接按压的位置。
在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a中,凸轮208通过控制部10的控制,利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以支点为中心而转动。这样的凸轮208直接按压刚性刀片201,通过使凸轮208以支点为中心而转动,施加到刚性刀片201的按压力变化,能够调整刚性刀片201相对中间转印带174的抵接角度。
(变形例2)
在说明实施方式时,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通过驱动部206来调整作用力而控制刚性刀片201相对中间转印带174的抵接角度,但也可以利用磁铁使对保持刚性刀片201的刀片保持部203施加的作用力变化,调整抵接角度。
图11是示出在清洁部20中使用磁铁作为抵接角度变更单元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11中,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b由刀片保持部203、旋转支点204、施力弹簧205、固定部207、磁性体209以及磁铁210构成。
在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b中,磁性体209设置于刀片保持部203,在磁性体209的附近设置磁铁210。磁铁210通过控制部10的控制,利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而在接近或者远离磁性体209的方向上移动。
这样,使磁铁210的位置移动而使磁铁210和磁性体209的距离变化,利用磁力而使对保持刚性刀片201的刀片保持部203施加的作用力变化,从而能够调整抵接角度。
(变形例3)
在说明实施方式时,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利用驱动部206来调整作用力,从而调整刚性刀片201相对中间转印带174的抵接角度,但也可以通过使中间转印带174的轨道变化,调整抵接角度。
图12是示出在清洁部20中作为抵接角度变更单元而使中间转印带174的轨道变化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c由刀片保持部203、旋转支点204、施力弹簧205、固定部207、对置辊202a以及凸轮211构成。
在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c中,凸轮211设置于对置辊202a的旋转轴的附近。另外,凸轮211通过控制部10的控制,利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以支点为中心而转动。即,凸轮211转动,由此按压对置辊202a的旋转轴,所以对置辊202a的位置变化。
这样,利用凸轮211而使对置辊202a的位置变化,从而中间转印带174的轨道变化,所以能够调整抵接角度。
(变形例4)
在变形例3中,通过设置利用凸轮211而使对置辊202a的位置变化的机构,从而控制刚性刀片201相对中间转印带174的抵接角度,但也可以通过去除对置辊并在下游侧设置导辊,利用该导辊使中间转印带174的轨道变化,从而控制抵接角度。
图13是示出在清洁部20中作为抵接角度变更单元而通过导辊使中间转印带174的轨道变化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d由刀片保持部203、旋转支点204、施力弹簧205、固定部207、导辊212、214以及凸轮213构成。
在抵接角度调整单元30d中,变形例3中的对置辊202a被拆除,2个导辊212以及导辊214设置于对中间转印带174进行引导的位置。
另外,凸轮213设置于下游侧的导辊212的旋转轴的附近,凸轮213通过控制部10的控制,利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以支点为中心而转动。即,凸轮213转动,由此按压下游侧导辊212的旋转轴,所以导辊212的位置变化。
这样,利用凸轮213而使下游侧的导辊212的位置变化,从而中间转印带174的轨道变化,所以能够调整抵接角度。
此外,在说明实施方式时,在图像定影部18中,定影辊183和加压辊184构成将纸张夹持而搬送的辊隙部,但也可以具备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辊以及定影带,定影带被架设于加热辊和定影辊183,定影辊183以及加压辊184构成经由该定影带将纸张夹持而搬送的辊隙部。
另外,在说明实施方式时,例示了针对例如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等的每个颜色具备图像形成用的部件、并在纸张上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1,但其仅为一个例子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形成单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在说明实施方式时,区分定影辊和加压辊而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考虑为一对定影部件。
另外,在说明实施方式时,作为记录介质而例示了纸张,但记录介质不限于纸,只要是能够使调色剂像形成以及定影的片状的介质即可,例如也可以是无纺布、塑料薄膜、皮革等。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像承载体;
潜像形成单元,在所述像承载体上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利用至少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将所述像承载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
中间转印带,对从所述像承载体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像进行承载搬送;
二次转印部,将一次转印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
清扫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抵接而去除附着于表面的调色剂,在抵接部分中相比于橡胶不易弹性变形;
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调整所述清扫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抵接角度;以及
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而将所述抵接角度维持为预定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环境检测单元,该环境检测单元检测使用环境,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环境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求出所述预定的角度,控制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而将所述抵接角度设为所述预定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扫部件的抵接部分是金属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转印带由多个层构成,所述多个层中的至少一层由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通过凸轮而使对所述清扫部件施加的按压力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通过驱动部或者磁力而使对所述清扫部件的刀片保持部施加的作用力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通过凸轮而使对置辊或者导辊的位置变化,使所述清扫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抵接部分中的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轨道变化。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像承载体;
潜像形成单元,在所述像承载体上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利用至少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将所述像承载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
中间转印带,对从所述像承载体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像进行承载搬送;
二次转印部,将一次转印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
清扫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抵接而去除附着于表面的调色剂,在抵接部分中相比于橡胶不易弹性变形;以及
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调整所述清扫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抵接角度,
所述图像形成方法具有控制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而将所述抵接角度维持为预定的角度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环境检测单元,该环境检测单元检测使用环境,
所述图像形成方法具有根据所述环境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求出所述预定的角度,控制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而将所述抵接角度设为所述预定的角度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扫部件的抵接部分是金属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转印带是由多个层构成的层中的至少一层弹性变形的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通过凸轮而使对所述清扫部件施加的按压力变化。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通过驱动部或者磁力而使对所述清扫部件的刀片保持部施加的作用力变化。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角度调整单元通过凸轮而使对置辊或者导辊的位置变化,使所述清扫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抵接部分中的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轨道变化。
CN201710091328.2A 2016-02-26 2017-02-21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Active CN107132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5278 2016-02-26
JP2016035278A JP6651899B2 (ja) 2016-02-26 2016-02-26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32739A true CN107132739A (zh) 2017-09-05
CN107132739B CN107132739B (zh) 2020-03-10

Family

ID=59678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91328.2A Active CN107132739B (zh) 2016-02-26 2017-02-21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42290B2 (zh)
JP (1) JP6651899B2 (zh)
CN (1) CN10713273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8631A (zh) * 2018-03-20 2019-10-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1360B2 (ja) * 2017-01-19 2021-07-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69743B2 (ja) * 2018-01-23 2022-05-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001998A (ja) * 2019-06-24 2021-01-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93772A (ja) * 1992-01-17 1993-08-03 Tokyo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029025A (en) * 1997-03-12 2000-02-22 Minolta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variable efficiency cleaning mechanism
CN103034096A (zh) * 2011-10-06 2013-04-10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34620A (ja) * 2013-01-09 2014-07-2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338785A1 (en) * 2014-05-21 2015-1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67876A (ja) * 1987-12-24 1989-07-03 Konica Corp 感光体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H05313525A (ja) * 1992-05-07 1993-11-2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81313A (ja) * 1998-12-11 2000-06-30 Fuji Xerox Co Ltd クリーナ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12129A (ja) * 2001-10-05 2003-04-15 Fuji Xerox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04937B2 (ja) * 2006-06-20 2012-03-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817933B2 (en) * 2008-06-10 2010-10-19 Xerox Corporation Cleaning method for compensating fo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blade age in a cleaning subsystem
JP2010039272A (ja) * 2008-08-06 2010-02-18 Ricoh Co Ltd 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7611A (ja) * 2009-02-24 2010-09-09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410B2 (ja) * 2010-03-18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69768B2 (en) * 2010-06-17 2013-02-05 Xerox Corporation Cleaning blade parameter adjustment system
JP2012042786A (ja) * 2010-08-20 2012-03-01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45846A (ja) * 2011-01-14 2012-08-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94627A (ja) * 2014-03-31 2015-1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像担持体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93772A (ja) * 1992-01-17 1993-08-03 Tokyo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029025A (en) * 1997-03-12 2000-02-22 Minolta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variable efficiency cleaning mechanism
CN103034096A (zh) * 2011-10-06 2013-04-10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34620A (ja) * 2013-01-09 2014-07-2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338785A1 (en) * 2014-05-21 2015-1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8631A (zh) * 2018-03-20 2019-10-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308631B (zh) * 2018-03-20 2022-03-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48873A1 (en) 2017-08-31
CN107132739B (zh) 2020-03-10
JP6651899B2 (ja) 2020-02-19
JP2017151346A (ja) 2017-08-31
US10042290B2 (en) 2018-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708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71995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0748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52099B2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method
CN10268139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132739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070111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837997B2 (en) Belt driving device
JP45912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458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877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749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499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15548A (ja) 潜像担持体の除電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20171215A1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89041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position adjustment
JP44578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938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9946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55380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73470A (ja) カール補正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484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256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903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404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