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1103B - 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1103B
CN107111103B CN201580069304.6A CN201580069304A CN107111103B CN 107111103 B CN107111103 B CN 107111103B CN 201580069304 A CN201580069304 A CN 201580069304A CN 107111103 B CN107111103 B CN 1071111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cus adjustment
focus
image data
region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93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11103A (zh
Inventor
宫泽慎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111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1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11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11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Abstract

摄像装置(1)具有摄像部(24)、摄影光学系统(21)和控制部(10)。控制部(10)在图像中设定第1焦点调整区域和第2焦点调整区域,该第1焦点调整区域是作为合焦状态的调整对象的区域,该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合焦调整的优先度比第1焦点调整区域低。控制部(10)在基于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困难时,执行基于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控制部(10)在执行基于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的期间内,在基于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不困难时,执行基于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

Description

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已知有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摄影装置。作为实现自动对焦的一个方法,已知有利用对比度根据合焦状态而发生变化的方法。在这样的方法中,例如,在以对比度低的被摄体为对象的情况下,合焦有时变得困难。因此,例如,已知有努力使得能够对于对比度低的被摄体这样的合焦困难的被摄体进行准确对焦的各种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069696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这样的技术。即,在通过拍摄而得到的图像中,设定作为想要合焦的区域的主区域和主区域周围的多个副区域。在主区域中难以合焦时,除主区域的合焦状态的信息以外,还使用副区域的合焦状态的信息来进行合焦控制。
此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16504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这样的技术。即,在摄影图像的中央和周边配置有合焦检测区域。根据中央和周边的合焦评价值,判定被摄体是否是平面被摄体。在是平面被摄体时,根据中央和周边的合焦评价值来进行合焦动作,在不是平面被摄体时,根据中央的合焦评价值,进行合焦动作。
特别是在拍摄动态图像的摄影装置中,在合焦位置发生变化时,该情况会作为动态图像而被记录。因此,在动态图像拍摄时的自动对焦动作中,期望不产生对焦透镜的剧烈移动或不必要的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稳定的自动对焦的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摄影装置具有:摄像部,其接收被摄体像并进行摄像,生成图像数据;摄影光学系统,其在所述摄像部的摄像面上形成所述被摄体像,具有焦点调整用的对焦透镜;以及控制部,其根据所述图像数据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移动,进行焦点调整动作,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中,设定第1焦点调整区域和第2焦点调整区域,该第1焦点调整区域是作为合焦状态的调整对象的区域,该第2焦点调整区域是作为合焦状态的调整对象的区域,并且合焦调整的优先度比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低,所述控制部判定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是否困难,在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困难时,执行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在执行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的期间内,反复根据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来判定焦点调整是否困难,在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不困难时,停止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执行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摄影方法是使用了摄影装置的摄影方法,该摄影装置具有:摄像部,其接收被摄体像并进行摄像,从而生成图像数据;以及摄影光学系统,其在所述摄像部的摄像面上形成所述被摄体像,具有焦点调整用的对焦透镜,该摄影装置根据所述图像数据,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移动,进行焦点调整动作,其中,该摄影方法具有以下步骤:在由所述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中,设定第1焦点调整区域和第2焦点调整区域,该第1焦点调整区域是作为合焦状态的调整对象的区域,该第2焦点调整区域是作为合焦状态的调整对象的区域,并且合焦调整的优先度比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低;判定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是否困难;当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困难时,执行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在执行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的期间内,反复根据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来判定焦点调整是否困难;以及在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不困难时,停止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执行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进行稳定的自动对焦的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的结构例的概略的框图。
图2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的自动对焦功能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的自动对焦功能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对焦透镜的颤动(wobbing)驱动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对焦透镜的颤动驱动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对焦透镜的扫描驱动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wob阶段和搜索阶段和待机阶段的状态转变的概略的图。
图8是示出wob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变化检测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增加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搜索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扫描方向判断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待机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对比度变化检测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区域配置模式的状态转变的概略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wob阶段、搜索阶段和待机阶段与这些阶段的区域配置模式的状态转变的概略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wob阶段中的AF区域组的一例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使用AF区域组的效果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使用搜索阶段中的AF区域组的效果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变化检测处理等的效果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变化检测处理等的效果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变化检测处理等的效果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变化检测处理等的效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进行良好的动态图像AF。这里,动态图像AF是指在动态图像记录中,以将焦点持续对准被摄体为目的的连续AF。在动态图像AF中,会将该透镜驱动记录在动态图像作品中,所以重视所记录的动态图像的外观的美观性。这里,作为动态图像AF的外观的美观性的条件,可举出下述内容。即,可举出在变更合焦位置时,不存在大幅超过合焦位置的动作。此外,可举出在使摄影装置摇摄或倾斜时,AF不摇晃。此外,可举出AF不困惑地进行如晃动(hunting)的动作。此外,可举出不匆忙地进行急剧的动作。这样,动态图像AF谋求“稳定性”。拍摄静态图像时的AF所要求的快且急剧的动作在动态图像AF中是不优选的。在动态图像AF中,“仔细地”、“慢慢地”这样的对焦动作较好。但是,由于要求持续对焦到被摄体,所以当然要求稳定性和跟踪性的兼顾。
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1的结构例的概略。如图1所示,摄影装置1具有系统控制器10,该系统控制器10控制摄影装置1的各个部的动作。
此外,摄影装置1具有:透镜组21、光圈22、快门23、摄像元件24、显示元件25、触摸面板26、照相机操作开关27、陀螺仪传感器电路28、焦点调整机构31、光圈驱动机构32、快门驱动机构33、摄像元件IF电路34、显示元件驱动电路35和触摸面板驱动电路36。
透镜组21包含多个透镜。透镜组21包含用于调整焦点的对焦透镜。对焦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由此调整摄像元件24上所形成的被摄体的像的对焦。光圈22调整经由透镜组21而入射到摄像元件24的光的量。包含透镜组21和光圈22等的光学系统可以构成为可相对于摄影装置1的主体进行拆装的更换镜头。快门23设置于摄像元件24的前表面,控制光经由透镜组21向摄像元件24的入射。摄像元件24例如包含CCD或CMOS。摄像元件24根据由透镜组21形成的被摄体像,通过光电转换来生成图像信号。
焦点调整机构31在系统控制器10的控制下,使透镜组21所包含的对焦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调整对焦。光圈驱动机构32在系统控制器10的控制下,驱动光圈22。快门驱动机构33在系统控制器10的控制下,驱动快门23。摄像元件IF电路34从摄像元件读取图像信号,将转换为了数字信号的图像数据输出到系统控制器10。
显示元件25例如包含液晶显示器。显示元件25显示实时取景图像或拍摄出的图像或操作画面等各种图像。触摸面板26设置于显示元件25上,取得用户的触摸输入。
显示元件驱动电路35在系统控制器10的控制下,控制显示元件25的显示动作。触摸面板驱动电路36在系统控制器10的控制下,控制触摸面板26的触摸输入的取得。
照相机操作开关27例如包含释放开关、录制按钮或用于进行各种输入的十字键等。照相机操作开关27取得用户的输入,将该输入传输到系统控制器10。陀螺仪传感器电路28检测摄影装置1的姿态。陀螺仪传感器电路28将与摄影装置1的姿态有关的信息传输到系统控制器10。
摄影装置1具有闪存41、SDRAM 42和记录介质43。闪存41例如记录被系统控制器10使用的、用于控制摄影装置1的动作的程序代码41a和控制参数41b。在SDRAM 42中设置有工作区42a,该工作区42a是在系统控制器10的运算中使用的存储区域。记录介质43相对于摄影装置1拆装自如,记录由摄影装置1拍摄出的静态图像的数据或动态图像文件43a。
系统控制器10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1、AF控制电路12、AE控制电路13、图像处理电路14、面部识别电路15和动态图像记录电路16。
CPU 11使用闪存41所记录的程序代码41a、控制参数41b,进行各种运算。AF控制电路12进行自动对焦(AF)涉及的各种运算,控制焦点调整机构31等的动作。AE控制电路13进行曝光的控制涉及的各种运算,控制光圈驱动机构32或快门驱动机构33等的动作。图像处理电路14对由摄像元件24生成并经由摄像元件IF电路34取得的图像数据实施图像处理。面部识别电路15进行面部识别处理,该面部识别处理识别由摄像元件24拍摄出的被摄体所包含的面部。动态图像记录电路16将由摄像元件24生成、经由摄像元件IF电路34取得并通过图像处理电路14进行图像处理后的动态图像的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43中。AF控制电路12、AE控制电路13、图像处理电路14、面部识别电路15、动态图像记录电路16等例如可由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等构成。
这样,例如,摄像元件24和摄像元件IF电路34作为如下摄像部发挥功能:接收被摄体像并进行摄像,从而生成图像数据。此外,例如,透镜组21、光圈22和快门23作为如下摄影光学系统发挥功能:将被摄体像形成在摄像部的摄像面上,具有焦点调整用的对焦透镜。此外,例如,系统控制器10作为如下控制部发挥功能:根据图像数据来控制对焦透镜的移动,进行焦点调整动作。
参照图2和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1的自动对焦(AF)动作的概略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1中,用户能够选择想要通过AF进行合焦的区域。将该用户选择出的区域称作AF可否判定区域72。此外,在如所谓全部目标模式等那样,不进行用户的AF区域选择而是利用最近选择等来自动选择AF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任意的1个点作为AF可否判定区域来进行处理。图2的上图示出选择了摄影区域的中央作为AF可否判定区域72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1中,如图2的上图所示,以覆盖摄影区域的方式设置有9个周边区域74。
如图2所示,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具有对比度高的被摄体时,即,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容易进行AF时,如图2的下图所示,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设定AF区域组80,该AF区域组80包含多个进行AF动作中的分析的AF区域。这样,将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设定AF区域组80的状态称作模式A。
另一方面,如从图3的上方起第1个图所示,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内的对比度低时,即,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难以进行AF时,如从图3的上方起第2个图所示,不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设定AF区域组80,而是在9个周边区域74中的、具有对比度高的被摄体的区域中设定AF区域组80。在从图3的上方起第2个图中,在右下方的周边区域74中设定AF区域组80。这时,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设定目标监视区域92,该目标监视区域92监视对比度高的被摄体的出现。这样,将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未设定有AF区域组80的状态称作模式B。
这样,AF可否判定区域72和目标监视区域92与作为合焦状态的调整对象的区域即第1焦点调整区域对应,周边区域74与第2焦点调整区域对应,该第2焦点调整区域是作为合焦状态的调整对象的区域,并且对焦调整所涉及的优先度比第1焦点调整区域低。
如从图3的上方起第3个图所示,在目标监视区域92中出现了对比度高的被摄体时,如从图3的上方起第4个图所示,将AF区域组80设定为目标监视区域92、即AF可否判定区域72。
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1中,使用了3种阶段作为AF动作的阶段。即,使用了颤动阶段(wob)、搜索阶段(搜索)、待机阶段(待机)。
参照图4和图5对在颤动阶段中进行的AF动作进行说明。在颤动阶段中,对焦透镜例如按照每1帧,交替地向无限远方向和至近方向进行微小驱动。通过一边进行这样的微小驱动一边使振幅的中心位置逐渐移动,进行对焦的微调,或进行合焦位置的方向的判定。将这样的对焦透镜的驱动称作颤动驱动(颤动动作)。
图4是用于说明基于颤动驱动的合焦位置的方向的判定方法的图。在图4中,实线表示透镜位置相对于时间经过的变化,虚线表示相对于透镜位置而得到的图像的对比度值。如图4的实线所示,在透镜位置向无限远方向和至近方向交替地移动时,可得到对比度值的变化。能够根据该对比度值的变化,判定合焦位置的方向。无限远方向和至近方向中的、对比度值升高的方向是合焦位置的方向。
透镜位置的无限远方向和至近方向的振幅量越大,越容易检测对比度值的变化,越容易进行方向判断。另一方面,在振幅量较大时,容易视觉辨认动态图像所记录的对焦透镜的移动。相反,在振幅量较小时,难以视觉辨认动态图像所记录的对焦透镜的移动,但难以检测对比度值的变化,方向判断变得困难。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振幅量根据被摄体或拍摄条件而适当调整。
图5是用于说明基于颤动驱动的对焦的微调的方法的图。在图5中,实线表示透镜位置相对于时间经过的变化,虚线表示相对于透镜位置而得到的图像的对比度值的变化。在进行对焦的微调时,如图5所示,向无限远方向和至近方向移动的透镜位置的振幅的中心位置逐渐移动。根据所取得的对比度值的信息,以对比度值成为最高的方式来进行该移动。通过该移动,对对焦进行微调。该移动量越大,越快进行合焦,但容易产生动态图像所记录的不必要的对焦透镜的移动。相反,该移动量越小,到合焦为止越花费时间,但难以产生动态图像所记录的不必要的对焦透镜的移动。
参照图6对在搜索阶段中进行的AF动作进行说明。在图6中,实线表示透镜位置相对于时间经过的变化,虚线表示相对于透镜位置而得到的图像的对比度值的变化。在搜索阶段中,对焦透镜连续地向一个方向移动。将这样的对焦透镜的驱动称作扫描驱动(扫描动作)。在对对焦透镜进行扫描驱动时,对比度值根据该合焦状态而发生变化。通过扫描驱动,也能够搜索合焦位置。此外,基于扫描驱动实现的对焦透镜的移动比基于颤动驱动实现的对焦透镜的移动快。
接着,参照图7对控制阶段的转变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阶段中具有颤动阶段(wob)、搜索阶段(搜索)和待机阶段(待机)。在动态图像记录开始时,从wob开始控制。在wob中,在判断为对焦透镜的透镜位置与合焦位置相距较远时、即判断为对比度值的峰值较远时,转变为搜索。通过转变为搜索,透镜位置迅速向合焦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wob中判断为透镜位置已经是合焦位置时,转变为待机,停止镜头驱动。
在搜索中,在判断为透镜位置到达了合焦位置时、即判断为对比度值是峰值时,转变为wob。这时,利用颤动驱动,维持合焦状态。另一方面,在搜索中在判断为按照稳定的条件处于合焦时、即对比度值到达峰值而处于稳定的状态时,转变为待机,停止镜头驱动。
在待机状态下,在利用陀螺仪检测到摄影装置1的运动时、或判断为图像中的对比度值存在变化或面部信息存在变化等时,转变为wob,再次开始颤动动作以维持合焦状态。
接着,参照流程图对wob阶段、搜索阶段、待机阶段中的动作进行说明。动态图像AF从wob阶段开始。首先,参照图8的流程图对wob阶段中的wob控制处理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步骤S101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区域配置模式是否不明确。这里,如上所述,区域配置模式具有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设定有AF区域组80的模式A和在周边区域74的任意一个中设定有AF区域组80的模式B。动态图像AF开始时和从待机阶段转变为了wob阶段时,区域配置模式变得不明确。这时,区域配置假设与模式A同样设定。在区域配置模式不明确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将区域配置模式设定为模式A或模式B。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是如下处理:判定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是否具有对比度,在判定为AF可否判定区域72的对比度较低的情况下,选择周边区域74中的对比度最高的区域。参照图9所示的流程图对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进行说明。
在步骤S201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所安装的镜头的景深是否较浅。在景深较浅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02。在步骤S202中,系统控制器10将AF实施可否判定阈值设定为较低的值。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204。在步骤S201中判定为景深不浅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03。在步骤S203中,系统控制器10将AF实施可否判定阈值设定为较高的值。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204。这样,在所安装的镜头的景深较浅时,进行设定,使得难以选择使用周边区域74的模式B,容易选择使用AF可否判定区域72的模式A。另外,可以替代景深而使用焦深或F值。在安装的镜头是更换镜头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0通过与更换镜头的通信,取得焦深(景深)或F值。
在步骤S204中,系统控制器10从陀螺仪传感器电路28取得陀螺仪输出信息,判定陀螺仪输出是否稳定。在陀螺仪输出不稳定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05。在步骤S205中,系统控制器10清除陀螺仪稳定计数器(以下称为陀螺仪计数器)。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206。
在步骤S206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为区域配置模式不明确,原样维持区域配置模式。即,以临时设定的模式A来维持区域配置模式。然后,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wob控制处理。
在步骤S204中判断为陀螺仪输出稳定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07。在步骤S207中,系统控制器10使陀螺仪计数器的值增加。
在步骤S208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满足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的实施条件。例如,如下情况下设定为不进行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即,在被摄体是点光源时,在进行检测图像所包含的面部的面部检测处理并检测出面部时,在剪切图像的中央部并进行放大的所谓数字望远(digital telecon)或胶片望远(movie telecon)时或在图像中进行被摄体的跟踪时,不进行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在不满足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的实施条件时、即处于不实施如上所述的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的状态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06。另一方面,在满足了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的实施条件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09。
在步骤S209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陀螺仪计数器是否大于规定阈值,即判定陀螺仪是否稳定地经过了比规定期间长的期间。在陀螺仪计数器不比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06。另一方面,在陀螺仪计数器比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S210。
在步骤S210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能够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进行AF。例如,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的AF评价值比在步骤S202或步骤S203中设定出的AF实施可否判定阈值大时,判定为能够进行AF。在能够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进行AF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11。
在步骤S211中,系统控制器10确定为区域配置模式是模式A。即,维持临时设定的模式A的区域配置。然后,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wob控制处理。
在步骤S210中判断为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不能进行AF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12。在步骤S212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在周边区域74中具有对比度高的区域。例如,在周边区域74中的任意一个区域的AF评价值比规定阈值大时,判定为在周边区域74中具有对比度高的区域。在判定为具有对比度高的区域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13。
在步骤S213中,系统控制器10确定为区域配置模式是模式B。然后,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wob控制处理。
在步骤S212中判定为在周边区域74中不具有对比度高的区域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14。在步骤S214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在陀螺仪稳定后经过了规定帧。在判定为未经过规定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15。
在步骤S215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为区域配置模式不明确,原样维持区域配置模式。即,以临时设定的模式A的区域配置来维持区域配置。然后,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wob控制处理,在下一帧再次实施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
在步骤S214中判定为在陀螺仪稳定后经过了规定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216。在步骤S216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景深是否较浅。在景深较浅时,认为是对焦的偏差非常大且模糊较大时。这时,处理转变为后述的搜索控制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景深不浅时,认为在被摄体整体的对比度较低。这时,处理转变为后述的待机控制处理。
返回到图8,继续对wob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在步骤S102的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以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103。
在步骤S103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摄影区域整个面中的对比度是否较低。在整个面中的对比度较低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04。在步骤S104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经过了规定的固定期间。在未经过时,继续wob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另一方面,在经过了规定期间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05。
在步骤S105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景深是否较浅。在景深较浅时,认为是对焦的偏差非常大时,所以处理转变为搜索控制处理。另一方面,在景深不浅时,认为被摄体整体的对比度较低,所以处理转变为待机控制处理。
在步骤S103中判定为在摄影区域整个面中对比度不低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06。在步骤S106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通过AF实施区域选择处理选择出的区域配置模式是模式A还是模式B。在是模式A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07。另一方面,在是模式B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08。
在步骤S107中,系统控制器10将区域配置模式设为模式A,将AF区域组80设定为AF可否判定区域72。然后,继续wob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
在步骤S108中,系统控制器10将区域配置模式设为模式B,将AF区域组80设定为对比度较高的周边区域74。然后,继续wob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
在步骤S101中判定为不是区域配置模式不明确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09。在步骤S109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对焦透镜的透镜位置是否位于端点。在位于端点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10。在步骤S110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进行重试。这里,重试是指继续通过颤动驱动进行用于成为合焦状态的动作。在进行重试时,继续wob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另一方面,在不进行重试时,处理转变为待机控制处理。
在步骤S109中判定为透镜位置不位于端点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11。在步骤S111中,系统控制器10执行合焦判断处理。合焦判断处理是如下的处理:根据颤动驱动的驱动状况和对比度值的变化,判断当前是否是合焦状态。
在步骤S112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是合焦状态。在是合焦状态时,处理转变为待机控制处理。另一方面,在不是合焦状态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13。
在步骤S113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方向判断处理。在方向判断处理中,取得合焦位置的方向和与合焦位置之间的距离涉及的信息。
在步骤S114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变化检测处理。在区域配置模式是模式B时,进行变化检测处理。变化检测处理是监视在模式B下的AF可否判定区域72即目标监视区域92中出现对比度高的被摄体的情况的处理,并且是监视目标监视区域92内的对比度的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的处理。对变化检测处理进行说明。
在变化检测处理中,例如,使用3种阈值。设该3种阈值为第1阈值、第2阈值和第3阈值。例如,关于第1阈值,将作为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对比度值是否发生了变化的判定基准的变化率的阈值设定为30%,将表示持续了该变化的期间的持续时间的阈值设定为20帧。即,在对比度值的变化率为30%以上、该对比度值持续20帧以上时,检测为发生了变化。关于第2阈值,将变化率的阈值设定为32%,将持续时间的阈值设定为12帧。关于第3阈值,将变化率的阈值设定为35%,将持续时间的阈值设定为10帧。在满足第1至第3阈值中的任意一个条件时,判定为在目标监视区域92中出现了对比度高的被摄体。
另外,能够将第1至第3阈值设定为根据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对比度的检测所使用的高通滤波器的强度(频率特性)而不同。例如,在使用与上述情况不同的强度的高通滤波器时,例如,关于第1阈值,将变化率的阈值设定为32%,将持续时间的阈值设定为20帧。此外,关于第2阈值,将变化率的阈值设定为35%,将持续时间的阈值设定为12帧。关于第3阈值,将变化率的阈值设定为38%,将持续时间的阈值设定为10帧。
参照图10所示的流程图对变化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在步骤S301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增加方向的对比度变化是否比第1阈值大。在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302。
在步骤S302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增加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增加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是判定是否满足上述第1至第3阈值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的处理。为了进行本处理,准备了第1至第3阈值用的增加方向的计数器和第1至第3阈值用的减少方向的计数器这总计6个变量。参照图11对增加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进行说明。
在步骤S401中,系统控制器10清除全部第1至第3阈值用的减少方向的计数器的值使其为0。在步骤S402中,系统控制器10使第1阈值用的增加方向计数器增加。
在步骤S403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第1阈值用的增加方向的计数器的值是否比第1阈值的持续时间的阈值大。在第1阈值用的计数器的值比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404。在步骤S404中,系统控制器10设定检测了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变化的消息。然后,结束该处理,处理返回到变化检测处理。
在步骤S403中判定为第1阈值用的计数器的值比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405。在步骤S405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增加方向的对比度变化是否比第2阈值大。在比第2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406。
在步骤S406中,系统控制器10使第2阈值用的增加方向计数器增加。在步骤S407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第2阈值用的增加方向的计数器的值是否比第2阈值的持续时间的阈值大。在第2阈值用的计数器的值比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404。另一方面,在第2阈值用的计数器的值不比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408。
在步骤S408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增加方向的对比度变化是否比第3阈值大。在比第3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409。在步骤S409中,系统控制器10使第3阈值用的增加方向计数器增加。在步骤S410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第3阈值用的增加方向的计数器的值是否比第3阈值的持续时间的阈值大。在第3阈值用的计数器的值比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404。另一方面,第3阈值用的计数器的值不比阈值大时,该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变化检测处理。
在步骤S408中判定为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增加方向的对比度变化不比第3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411。在步骤S411中,系统控制器10清除第3阈值用的增加方向计数器。然后,该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变化检测处理。
在步骤S405中判定为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增加方向的对比度变化不比第2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412。在步骤S412中,系统控制器10清除第2阈值用的增加方向计数器和第3阈值用的增加方向计数器。然后,该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变化检测处理。
返回到图10,继续对变化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在步骤S302的增加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以后,变化检测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wob控制处理。
在步骤S301中判定为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增加方向的对比度变化不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303。
在步骤S303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减少方向的对比度变化是否比第1阈值大。在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304。
在步骤S304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减少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减少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是判定是否满足上述第1至第3阈值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的处理。减少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除了是增加还是减少的差异外,与参照图11所说明的减少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减少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以后,变化检测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wob控制处理。
在步骤S303中判定为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减少方向的对比度变化不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305。在步骤S305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如下的变化检测计数器初始化处理,即,清除全部第1至第3阈值用的增加方向计数器和减少方向计数器。然后,变化检测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wob控制处理。
返回图8,继续对wob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在步骤S114的变化检测处理以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115。在步骤S115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通过变化检测处理检测出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变化。在检测出变化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16。在步骤S116中,系统控制器10将区域配置模式设为模式A,将AF区域组80设定为AF可否判定区域72。然后,继续wob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其结果,以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合焦的方式进行焦点调整。
在步骤S115中判定为未通过变化检测处理检测出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变化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17。在步骤S117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使处理转变为搜索阶段。例如,在判断为合焦位置比规定值远时,判定为向搜索阶段转变。在判定为向搜索阶段转变时,处理转变为搜索控制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不转变为搜索阶段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18。
在步骤S118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在颤动驱动中方向判断是否确定,即,使对焦透镜移动的方向是否确定。在方向判断未确定时,继续wob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另一方面,在方向判断确定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119。
在步骤S119中,系统控制器10更新颤动驱动中的移动量。例如,由于使对焦透镜移动的方向已确定,所以能够增大朝向该方向的移动量。此外,在当前的移动方向与方向判断结果相反的情况下,向反方向移动。然后,继续wob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
接着,参照图12所示的流程图对搜索阶段中进行的搜索控制处理进行说明。
在步骤S501中,系统控制器10开始扫描驱动,在扫描驱动中,分别对AF区域组80、周边区域74、目标监视区域92等进行扫描方向判断处理,该扫描方向判断处理判定对焦透镜的移动方向。参照图13所示的流程图对扫描方向判断处理进行说明。
在步骤S601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对在以后的判定中使用的各种阈值进行最优化的阈值的最优化处理。在步骤S602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对比度值涉及的AF评价值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当AF评价值增加了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603。在步骤S603中,系统控制器10使用于对AF评价值的增加进行计数的变量cnt_inc增加。在步骤S604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对AF评价值的变化进行评价的AF评价值的比较处理。
在步骤S605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计数器cnt_inc是否为在步骤S601中设定出的规定阈值以上。在不为阈值以上时,扫描方向判断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搜索控制处理。另一方面,在为阈值以上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606。
在步骤S606中,系统控制器10针对AF评价值判定是否具有在步骤S601中设定出的规定阈值以上的变化。在不具有阈值以上的变化时,扫描方向判断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搜索控制处理。另一方面,在为阈值以上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607。在步骤S607中,系统控制器10确定扫描方向是作为当前方向的正向。然后,扫描方向判断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搜索控制处理。
在步骤S602中判定为AF评价值已减少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608。在步骤S608中,系统控制器10使用于对AF评价值的减少进行计数的变量cnt_dec增加。在步骤S609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对AF评价值的变化进行评价的AF评价值的比较处理。
在步骤S610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计数器cnt_dec是否为在步骤S601中设定出的规定阈值以上。在不为阈值以上时,扫描方向判断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搜索控制处理。另一方面,在为阈值以上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611。
在步骤S611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AF评价值是否具有在步骤S601中设定出的规定阈值以上的变化。在不具有阈值以上的变化时,扫描方向判断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搜索控制处理。另一方面,在为阈值以上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612。在步骤S612中,系统控制器10确定将扫描方向设为与当前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反向。然后,扫描方向判断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搜索控制处理。
这样,在扫描方向判断处理中,在计数器和变化这双方为规定阈值以上时,确定将扫描方向设为正向或反向。
返回图12继续对搜索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在步骤S501的扫描方向判断处理以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502。在步骤S502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区域配置模式是否是模式B。在不是模式B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07。另一方面,在区域配置模式是模式B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03。
在步骤S503中,系统控制器10参照步骤S501的扫描方向判断处理的结果,判定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扫描方向是否已确定。在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扫描方向未确定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07。另一方面,在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扫描方向已确定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04。
在步骤S504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应该进行扫描驱动的方向。在确定扫描方向是正向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06。另一方面,在确定扫描方向是反向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05。在步骤S505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使扫描方向反转的反转处理。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506。
在步骤S506中,系统控制器10将当前为模式B的区域配置模式变更为模式A。即,在目标监视区域92中设定AF区域组80。然后,继续搜索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501。
在步骤S507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在AF区域组80或其他周边区域74中是否已经确定了扫描方向。在确定扫描方向是反向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08。在步骤S508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使扫描方向反转的反转处理。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509。在步骤S507中未确定扫描方向是反向时,即,确定为扫描方向是正向时或未确定扫描方向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09。
在步骤S509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查找对比度值的峰值位置的峰值检测处理。在峰值检测处理中,通过监视作为AF评价值的对比度值是否从最大值开始减少了,由此检测对比度值的峰值。在步骤S510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检测出峰值位置。在检测出峰值位置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11。
在步骤S511中,系统控制器10对步骤S509中检测出的对比度的峰值进行判定其可靠性的可靠性判定处理。
在步骤S512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所检测出的峰值是否具有可靠性。在判定为不具有可靠性时,继续搜索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501。另一方面,在判定为具有可靠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13。
在步骤S513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如下的合焦位置运算处理:根据检测出的对比度的峰值,通过运算求出合焦位置。在步骤S514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使透镜移动到步骤S513中计算出的合焦位置的合焦位置驱动处理。
在步骤S515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使透镜移动到合焦位置的结果所得到的对比度的峰值是否是非常稳定的峰值。在判定为是稳定的峰值时,处理转变为待机控制处理。另一方面,在不是稳定的峰值时,处理转变为wob控制处理,进行对焦的微调。
在步骤S510中判定为未检测出峰值位置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16。在步骤S516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透镜位置是否位于端点。在不位于端点时,继续搜索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501。另一方面,在判定为透镜位置位于端点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17。
在步骤S517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如下的端点处理:使扫描方向反转而判定是否继续峰值检测。在步骤S518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步骤S517的端点处理的结果是否重试扫描驱动。在不进行重试时,处理转变为待机控制处理。另一方面,在进行重试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519。在步骤S519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反转处理。然后,继续搜索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501。
接着,参照图14所示的流程图对待机控制处理进行说明。
在步骤S701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各种状态是否具有变化。这里,可以检测到变化的例如可列举如下情况等:触摸了触摸面板26;在被摄体中检测出面部或检测出的面部消失;针对特定的被摄体涉及的跟踪进行了捕捉或丧失;通过陀螺仪传感器电路28检测出摄影装置1的姿态变化;以及对透镜组21进行了变焦动作。在判定为状态具有变化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702。
在步骤S702中,系统控制器10将区域配置模式设定为不明确。然后,处理转变为wob控制处理。
在步骤S701中判定为状态不具有变化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703。在步骤S703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对比度变化检测处理。对比度变化检测处理是与参照图10所说明的变化检测处理相同的处理。但是,在待机控制处理中进行的对比度变化检测处理中,分别检测了AF区域组80中的对比度的变化和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对比度的变化,并且针对不同的2种高通滤波器进行这些的检测处理。
参照图15所示的流程图对对比度变化检测处理进行说明。针对第1高通滤波器(HPF)和第2高通滤波器(HPF),进行步骤S801至步骤S810的处理。
在步骤S801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AF区域组80中的增加方向的评价值的变化是否比第1阈值大。在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802。在步骤S802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AF区域组80的增加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该处理是与参照图11所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806。
在步骤S801中判定为增加方向的评价值的变化不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803。在步骤S803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AF区域组80中的减少方向的评价值的变化是否比第1阈值大。在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804。在步骤S804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AF区域组80的减少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该处理是与参照图11所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806。
在步骤S803中判定为减少方向的评价值的变化不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805。在步骤S805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AF区域组80的变化检测计数器的初始化处理。即,系统控制器10使AF区域组80用的第1至第3阈值用的增加方向计数器和第1至第3阈值用的减少方向计数器的值为0。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806。
在步骤S806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增加方向的评价值的变化是否比第1阈值大。在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807。在步骤S807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目标监视区域92的增加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该处理是与参照图11所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811。
在步骤S806中判定为增加方向的评价值的变化不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808。在步骤S808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减少方向的评价值的变化是否比第1阈值大。在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809。在步骤S809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AF区域组的减少方向的变化检测计数处理。该处理是与参照图11所说明的处理相同的处理。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811。
在步骤S808中判定为减少方向的评价值的变化不比第1阈值大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810。在步骤S810中,系统控制器10进行目标监视区域92的变化检测计数器的初始化处理。即,系统控制器10使目标监视区域92用的第1至第3阈值用的增加方向计数器和第1至第3阈值用的减少方向计数器的值为0。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811。
在步骤S811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满足了变化检测完成条件。在完成了AF区域组80或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对比度变化的检测时,满足了变化检测完成条件。在不满足变化检测完成条件时,对比度变化检测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待机控制处理。另一方面,在满足了变化检测完成条件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812。
在步骤S812中,系统控制器10确定检测出对比度变化。然后,对比度变化检测处理结束,处理返回到待机控制处理。
返回图14继续待机控制处理的说明。在对比度变化检测处理以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704。在步骤S704中,系统控制器10判定是否在对比度变化检测处理中检测出了对比度变化。在检测出了对比度变化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702。在未检测出对比度变化时,继续待机控制处理。即,处理返回到步骤S701。这样,在产生了上述变化时转移到颤动阶段,在未产生变化时维持待机阶段。
图16示出表示以上所说明的处理中的区域配置模式的转变的概略的状态转变图。如该图所示,在从待机阶段转变为了其他阶段时,区域配置模式变得不明确。在区域配置模式不明确时,当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具有对比度时,区域配置模式成为模式A。另一方面,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的对比度较低时,区域配置模式成为模式B。此外,在区域配置模式是模式B时,当在目标监视区域92中出现了对比度时,区域配置模式成为模式A。
此外,图17示出状态转变图,该状态转变图概略地示出区域配置模式与wob阶段、搜索阶段及待机阶段间的转变之间的关系。如图17所示,在各阶段和各模式之间,处理根据规定条件而转变。
即,在颤动阶段的模式A下明确了合焦位置较远时,处理转移到搜索阶段的模式A。此外,在被摄体的对比度非常低的情况下、或合焦的情况下、或透镜位置到达端点而不进行重试的情况下,处理转移到待机阶段的模式A。此外,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的对比度较低时,处理转移到颤动阶段的模式B。
在搜索阶段的模式A下检测出了对比度的峰值时,处理转移到颤动阶段的模式A。此外,在稳定为合焦状态时或透镜到达端点而不进行重试时,处理转移到待机阶段的模式A。
在待机阶段的模式A下检测出了各种变化时,处理转移到颤动阶段的模式A。
在可知颤动阶段的模式B下合焦位置较远时,处理转移到搜索阶段的模式B。此外,在被摄体的对比度非常低的情况下、或进合焦的情况下、或透镜位置到达端点而不进行重试的情况下,处理转移到待机阶段的模式B。此外,在目标监视区域92中出现了对比度时,处理转移到颤动阶段的模式A。
在搜索阶段的模式B下检测出对比度的峰值时,处理转移到颤动阶段的模式B。此外,在稳定为合焦状态时或透镜到达端点而不进行重试时,处理转移到待机阶段的模式B。此外,在判定了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合焦位置的方向时,处理转移到搜索阶段的模式A。
在待机阶段的模式B下检测出各种变化时,处理转移到颤动阶段的模式A。
这里,参照图18对在wob控制处理中使用的AF区域组80的一例进行说明。在wob控制处理中使用的AF区域组80包含大区域81、中区域82和9个小区域83。通过组合使用这些11个AF区域,能够对各种被摄体进行适当的AF动作。例如,如图19所示,在大区域81或中区域82内含有近前的被摄体和里侧的被摄体时,也能够通过使用小区域83,准确地进行合焦。因此,优选小区域83的合焦方向或合焦位置的判断结果比大区域81、中区域82的判断结果优先。另外,在进行状态转变时,优选将方向判断中使用的区域作为下一个状态的AF区域组80的中心。此外,可以在待机控制处理中使用图18的AF区域组80。
此外,参照图20对搜索控制处理中使用的AF区域组80的一例进行说明。在搜索控制处理中使用的AF区域组80中包含多个AF区域85和整个面覆盖区域86。辅助地使用整个面覆盖区域86。例如,在AF区域85中无法检测到峰值而透镜位置到达了端点时,如果在整个面覆盖区域中检测到峰值,则使透镜移动到该检测出的位置。此外,可以在待机控制处理中使用图20的AF区域组80。
例如,参照图21对参照图10所说明的wob控制处理中的变化检测处理的效果进行说明。如从图21的上方起第1个图所示,在目标监视区域92内的对比度较低时,AF区域组80被设定为周边区域74中的具有对比度的部分。这里,如从图21的上方起第2个和第3个图所示,即使具有短期通过目标监视区域92的被摄体,通过适当设定持续时间阈值,从而不会由于该临时通过的被摄体而将区域配置模式从模式B转变为模式A。其结果,可得到不会产生不必要的透镜驱动的效果。搜索控制处理中的对比度变化检测处理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此外,例如,参照图22和图23对参照图10所说明的wob控制处理中的变化检测处理的另一效果进行说明。例如,考虑被摄体如图22所述的情况。即,考虑目标监视区域92所包含的被摄体发生较大模糊而成为对比度较低的状态的情况。这时,将AF区域组80被设定在周边区域74中。图23的上图示出该状态下的透镜位置相对于时间的变化,图23的下图示出对比度相对于时间的变化。在图23的下图中,实线表示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对比度变化,虚线表示AF区域组80中的对比度变化。如图23所示,区域配置模式是模式B,在想要在AF区域组80中合焦而进行了颤动驱动时,由于在目标监视区域92中也存在被摄体,所以产生对比度变化。在该对比度变化超过规定阈值时,将区域配置模式切换为模式A。即,能够在作为目标监视区域92的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设定AF区域组80,对焦到目标监视区域92内的被摄体。
搜索控制处理也同样。与图23同样,图24的上图示出搜索控制处理中的透镜位置相对于时间的变化,图24的下图示出对比度相对于时间的变化。在图24的下图中,实线表示目标监视区域92中的对比度变化,虚线表示AF区域组80中的对比度变化。在该情况下,在区域配置模式也是模式B,在想要在AF区域组80中合焦而进行了扫描驱动时,由于在目标监视区域92中也存在被摄体,所以产生对比度变化。在该对比度变化超过规定阈值时,将区域配置模式切换为模式A。即,能够在作为目标监视区域92的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设定AF区域组80,与目标监视区域92内的被摄体合焦。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用户设定的AF可否判定区域72的对比度较高时或全部目标AF中的任意的AF可否判定区域72的对比度较高时,在该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设定AF区域组80,进行AF动作。另一方面,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的对比度较低时,在周边区域74中设定AF区域组80,进行AF动作。因此,可避免要在不具有对比度的区域中进行合焦而使透镜发生较大移动的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实现稳定的自动对焦。
并且,在周边区域74中设置有AF区域组80时,在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设置有目标监视区域92,监视对比度的出现。因此,在目标监视区域92中出现对比度而能够在该区域中合焦时,可在目标监视区域92中迅速再次设定AF区域组80。由此,可在用户设定出的AF可否判定区域72中实现的适当的合焦。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跟踪性较高的自动对焦。

Claims (4)

1.一种摄影装置,其具有:
摄像部,其接收被摄体像并进行摄像,生成图像数据;
摄影光学系统,其在所述摄像部的摄像面上形成所述被摄体像,具有焦点调整用的对焦透镜;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所述图像数据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移动,进行焦点调整动作,
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中,设定第1焦点调整区域和第2焦点调整区域,该第1焦点调整区域是作为合焦状态的调整对象的区域,该第2焦点调整区域是作为合焦状态的调整对象的区域,并且合焦调整的优先度比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低,
所述控制部判定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是否困难,
当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困难时,执行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
在执行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的期间内,反复根据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来判定焦点调整是否困难,
在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不困难时,停止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执行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
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评价值而执行焦点调整的期间内,在检测出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评价值的变化为规定值以上时,计测基于连续检测出所述规定值以上的变化的帧数的持续时间,当所述持续时间比规定时间长时,在判定为进行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不困难时,停止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执行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能够进行如下的颤动动作:一边按照规定的周期使所述对焦透镜在所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上移动一边使所述摄像部取得所述图像数据,
在根据通过所述颤动动作取得的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来检测与所述合焦状态相关的评价值而执行焦点调整的期间内,当检测出基于通过所述颤动动作取得的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所述评价值的变化为规定值以上时,停止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执行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能够进行如下的扫描动作:一边使所述对焦透镜在规定方向上移动一边使所述摄像部取得所述图像数据,从而判定合焦位置所在的方向,
在根据通过所述扫描动作取得的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来检测评价值而进行焦点调整的期间内,在根据通过所述扫描动作取得的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判定出合焦位置所在的方向时,停止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执行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
4.一种使用摄影装置的摄影方法,该摄影装置具有:摄像部,其接收被摄体像并进行摄像,生成图像数据;以及摄影光学系统,其在所述摄像部的摄像面上形成所述被摄体像,具有焦点调整用的对焦透镜,该摄影装置根据所述图像数据,控制所述对焦透镜的移动,进行焦点调整动作,其中,该摄影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在由所述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中,设定第1焦点调整区域和第2焦点调整区域,该第1焦点调整区域是作为合焦状态的调整对象的区域,该第2焦点调整区域是作为合焦状态的调整对象的区域,并且合焦调整的优先度比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低;
判定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是否困难;
当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困难时,执行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
在执行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的期间内,反复根据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来判定焦点调整是否困难;以及
在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不困难时,停止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执行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
其中,在检测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评价值而执行焦点调整的期间内,在检测出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评价值的变化为规定值以上时,计测基于连续检测出所述规定值以上的变化的帧数的持续时间,当所述持续时间比规定时间长时,在判定为进行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不困难时,停止基于所述第2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执行基于所述第1焦点调整区域的图像数据的焦点调整。
CN201580069304.6A 2014-12-19 2015-03-25 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 Active CN1071111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7692A JP2016118634A (ja) 2014-12-19 2014-12-19 撮影装置及び撮影方法
JP2014-257692 2014-12-19
PCT/JP2015/059192 WO2016098362A1 (ja) 2014-12-19 2015-03-25 撮影装置及び撮影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1103A CN107111103A (zh) 2017-08-29
CN107111103B true CN107111103B (zh) 2019-09-13

Family

ID=56126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9304.6A Active CN107111103B (zh) 2014-12-19 2015-03-25 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48866B2 (zh)
EP (1) EP3236302A4 (zh)
JP (1) JP2016118634A (zh)
CN (1) CN107111103B (zh)
WO (1) WO20160983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97215A (ja) * 2015-04-06 2016-11-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及び焦点調節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8780261B (zh) * 2016-04-15 2020-11-17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自适应步长的对比度检测自动聚焦
US10044926B2 (en) * 2016-11-04 2018-08-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timized phase detection autofocus (PDAF) processing
JP7316853B2 (ja) * 2019-06-28 2023-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焦点調節方法
JP2021173827A (ja) * 2020-04-22 2021-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4300940A1 (en) * 2021-03-25 2024-01-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camera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13809A (ja) * 2010-06-29 2012-01-19 Sharp Corp カメラ装置およびそのcaf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可読記憶媒体、電子情報機器
JP2012123324A (ja) * 2010-12-10 2012-06-28 Fujifilm Corp 撮像装置及び主要被写体検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8914712T2 (de) * 1988-05-11 1994-10-13 Sanyo Electric Co Bildsensorapparat mit einer automatischen Fokussiereinrichtung für automatische Fokusanpassung in Abhängigkeit von Videosignalen.
JPH0638089A (ja) * 1992-07-20 1994-02-10 Konica Corp 自動合焦装置
JPH0646310A (ja) * 1992-07-21 1994-02-18 Konica Corp 自動合焦装置
JP4182117B2 (ja) * 2006-05-10 2008-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5052127B2 (ja) 2006-12-28 2012-10-17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5049712B2 (ja) 2007-09-14 2012-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合焦制御方法
JP2009244431A (ja) * 2008-03-28 2009-10-22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5963606B2 (ja) * 2012-08-10 2016-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4081420A (ja) * 2012-10-15 2014-05-08 Olympus Imaging Corp 追尾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6204660B2 (ja) * 2012-12-21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415196B2 (ja) * 2014-09-08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13809A (ja) * 2010-06-29 2012-01-19 Sharp Corp カメラ装置およびそのcaf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可読記憶媒体、電子情報機器
JP2012123324A (ja) * 2010-12-10 2012-06-28 Fujifilm Corp 撮像装置及び主要被写体検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98362A1 (ja) 2016-06-23
US10148866B2 (en) 2018-12-04
EP3236302A4 (en) 2018-08-22
EP3236302A1 (en) 2017-10-25
US20170289439A1 (en) 2017-10-05
CN107111103A (zh) 2017-08-29
JP2016118634A (ja) 2016-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1103B (zh) 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
JP6204644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0863079B2 (en) Control apparatus,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EP2007135B1 (en) Imaging apparatus
JP2016142925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6825203B2 (ja) 結像制御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7424521B2 (ja) 電子機器、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051159A (ja) 制御装置、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525809B2 (ja)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8096790A1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焦点調節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7433848B2 (ja) 撮像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および撮像制御方法
JP2007133301A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
JP6501536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2015111226A (ja) 被写体追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撮像装置、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5390871B2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
JP5322593B2 (ja) 焦点調節装置及び方法
JP2020144158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装置
JP4786734B2 (ja) カメラ
WO2016163156A1 (ja) 焦点調節装置及び焦点調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164978B2 (ja) 焦点調整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並びに撮像装置
JP2013210572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293310B2 (ja)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JP6530609B2 (ja) 焦点調節装置、撮像装置、焦点調節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021430B2 (ja) 撮像装置
JP2009290519A (ja) 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