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0565A - 制冷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0565A
CN107110565A CN201580071594.8A CN201580071594A CN107110565A CN 107110565 A CN107110565 A CN 107110565A CN 201580071594 A CN201580071594 A CN 201580071594A CN 107110565 A CN107110565 A CN 1071105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running frequency
compressor
oil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15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10565B (zh
Inventor
藤本智也
有井悠介
池田隆
佐多裕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110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05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10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05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制冷空调装置(例如制冷机100)具备:制冷环路,经由制冷剂配管(20、21)连接容量可变的压缩机(1)、冷凝器(2)、减压装置(3)以及蒸发器(4),使制冷剂循环;以及控制装置(10),控制制冷环路的运行以及停止、及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控制装置(10)进行使滞留于制冷剂配管(20、21)的制冷机油返回到压缩机1的油回收运行,根据蒸发器(4)中的蒸发温度运算制冷剂配管(20、21)的配管内径下的零穿透频率,在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为蒸发温度下的零穿透频率以下的情况下,变更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以使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大于零穿透频率。

Description

制冷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制冷空调装置,有如下制冷空调装置:根据由蒸发温度探测单元探测出的蒸发温度计算零穿透频率,在小于零穿透频率的累计时间为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进行使滞留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机油返回到压缩机的油回收运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153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零穿透频率依赖于制冷剂配管的配管内径,当制冷剂配管的配管内径变大时,所设定的蒸发温度下的零穿透频率也变大。因此,当在已经设置有制冷剂配管的场所设置制冷空调装置的情况下,有时所设定的蒸发温度下的既定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低于零穿透频率。在专利文献1中,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法变更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所以存在无法适当地进行油回收运行的问题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制冷空调装置:能够避免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低于零穿透频率,可靠地回收滞留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机油。
本发明的制冷空调装置具备:制冷环路,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容量可变的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以及蒸发器,使制冷剂循环;以及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制冷环路的运行以及停止、及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使滞留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制冷机油返回到所述压缩机的油回收运行,根据所述蒸发器中的蒸发温度运算所述制冷剂配管的配管内径下的零穿透频率,在所述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为所述蒸发温度下的所述零穿透频率以下的情况下,变更所述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以使所述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大于所述零穿透频率。
根据本发明,能够避免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低于零穿透频率,所以能够可靠地回收滞留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机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中的、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每个配管直径示出蒸发温度与零穿透频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的控制装置10中的、油回收运行的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的控制装置10中的、油回收运行的参数的变更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5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零穿透频率的图表中概略地示出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的变更。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机100的控制装置10中的、油回收运行的参数的变更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7在零穿透频率的图表中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步骤S24的回收运行频率、第1运行频率以及第2运行频率的变更处理。
图8在零穿透频率的图表中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步骤S25的第1运行频率以及第2运行频率的变更处理。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机100的控制装置10中的、开度调整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符号的说明
1:压缩机;2:冷凝器;3:减压装置;4:蒸发器;4f:蒸发器风扇;10:控制装置;11:高低压旁通配管;12:高低压旁通流量调整阀;13:负载侧流量调整阀;20:液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2:吸入压力传感器;30:热源侧组件;40:负载侧组件;100:制冷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空调装置。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空调装置例示了制冷机100。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如图1所示,制冷机100具有使制冷剂在内部循环的制冷环路(refrigerationcycle)。制冷环路具有如下结构:经由制冷剂配管环状地连接容量可变的压缩机1、冷凝器2、减压装置3以及蒸发器4。
制冷机100具有例如设置于室外的1台热源侧组件30和例如设置于室内的1台负载侧组件40(利用侧组件)。热源侧组件30与负载侧组件40之间经由液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0以及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连接。液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0以及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是将热源侧组件30与负载侧组件40之间进行连接的延长配管,既可以作为构成制冷环路的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预先设置于制冷机100的设置部位的制冷剂配管。在图1中,各示出1台热源侧组件30和负载侧组件40,但制冷机100也可以具有两台以上的热源侧组件或者负载侧组件。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中,在热源侧组件30中收容有压缩机1以及冷凝器2。另外,在负载侧组件40中收容有减压装置3以及蒸发器4。
压缩机1是对所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的流体机器。本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通过逆变器控制旋转频率。另外,压缩机1排出制冷剂,并且将压缩机1内的制冷机油送出到制冷剂回路。
冷凝器2是热交换器,实施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例如,室外空气)的热交换,使热从制冷剂释放到外部空气。冷凝器2例如也可以使热释放到通过冷凝器用风扇(未图示)送来的外部空气。
减压装置3使从冷凝器2流出的制冷剂膨胀以及减压。作为减压装置3,例如使用电子膨胀阀等膨胀阀。
蒸发器4是热交换器,实施通过减压装置3减压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例如,制冷室内的空气)的热交换,利用制冷剂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也可以设为:在蒸发器4中,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图13所记载的蒸发器风扇4f送来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另外,在制冷机100中,设置有吸入压力传感器22,该吸入压力传感器22检测吸入到压缩机1的制冷剂的压力(吸入压力)。吸入压力传感器22将检测信号输出到后述控制装置10。
另外,制冷机100具有控制装置10。控制装置10具备微型计算机,该微型计算机具备CPU、ROM、RAM、I/O端口等。控制装置10也可以包括:热源侧组件控制装置,设置于热源侧组件30;以及负载侧组件控制装置,设置于各个负载侧组件40,能够与热源侧组件控制装置进行数据通信。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控制装置10也可以具备:运算部,根据吸入压力进行蒸发温度的运算等;存储部,存储表示蒸发温度与后述零穿透频率的关系的数据的表格;以及显示部,输出警报。另外,也可以与控制装置10另行地具备运算装置、存储装置以及显示装置,构成为能够相互进行数据通信。
控制装置10基于来自吸入压力传感器22以及其它压力传感器或者温度传感器(例如,虽然未图示,但检测由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排出压力)的排出压力传感器、及检测蒸发器4的入口侧以及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的检测信号等,控制制冷机100的运行状态,该制冷机100的运行状态至少包括制冷环路的运行以及停止、及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
接下来,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的基本动作(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被压缩,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到冷凝器2。流入到冷凝器2的制冷剂通过将热释放到室外空气等低温的介质而被热交换,一部分或者全部冷凝而成为液体状态,从热源侧组件30流出。
从热源侧组件30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液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0流入到负载侧组件40(例如,组件冷却器(unit cooler))。流入到负载侧组件40的制冷剂流入到减压装置3,被膨胀以及减压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减压装置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到蒸发器4。流入到蒸发器4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对室内空气(例如,制冷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吸热),蒸发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者干燥度高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蒸发器4流出的气体制冷剂从负载侧组件40流出。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的油回收运行。
如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是逆变器压缩机,在负载侧组件40的负荷小的情况下,有时持续进行低频率的压缩机1的运行。此时,在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小于后述零穿透频率的情况下,制冷剂循环流量小,所以制冷机油滞留于蒸发器4以及包括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吸入侧配管内。然后,在压缩机1持续进行小于零穿透频率的运行一定时间的情况下,需要使运行频率增速来提高制冷剂循环流量,并实施使滞留于蒸发器4以及包括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吸入侧配管内的制冷机油返回到压缩机1的运行,即实施油回收运行。
此处,说明零穿透频率。
在制冷剂回路的气体制冷剂部,制冷剂与油呈现气液二相流的流动情况,特别是在上升流中由于气体流速而液体(油)的流动状态发生变化。当气体流速变大时,液体也在气体流中相伴地上升,当气体流速变小时,产生液体沿着管壁下降的现象。将气体流速变大、下降液膜减少的状态称为零穿透,将此时的流速称为零穿透流速。另外,将成为零穿透流速的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称为零穿透频率。
基于Wallis实验公式,如式(1)那样计算零穿透流速Ug*。
Ug*=C*[g*φD*(ρoil-ρgas)/ρgas]1/2 (1)
(Ug*:零穿透流速[m/s]
C:校正系数
g:重力加速度(=9.8[m/s2])
φD: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m]
ρoil:油密度[kg/m3]
ρgas:气体密度[kg/m3])
此处,由于上述Wallis实验公式利用了水以及空气,所以校正系数C是根据实际的制冷剂以及油的种类及实机中的配管状况而实验性地加权的系数。
根据式(1),当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变大时,零穿透流速变大。即,随着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φD)变大,零穿透频率变大。
另外,当蒸发温度变高时,随之而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内部的气体密度(ρgas)也变大,所以根据式(1),零穿透流速变小。即,随着蒸发温度变高,零穿透流速变小,零穿透频率变小。
图2是针对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中的、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每个配管直径示出蒸发温度与零穿透频率的关系的图表。图表的横轴为蒸发温度(℃),纵轴为压缩机运行频率(Hz)。各个曲线的上方表示能够以该曲线的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进行油回收的频域。各个曲线的下方表示不能以该曲线的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进行油回收的频域。
如图2所示,在所有的曲线中,随着蒸发温度变大,零穿透频率变小。另外,随着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变大,零穿透频率变大。
由此,如果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比零穿透频率大,则制冷机油不会滞留于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内,顺畅地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并回油到压缩机。即,能够避免制冷机油滞留于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内。
接下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中进行的油回收运行。
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控制装置10中存储有在图2中图表中示出的针对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每个配管内径示出蒸发温度与零穿透频率的关系的数据的表格。另外,压缩机1的控制参数如以下那样被初始设定,并被存储于控制装置10。
■运行频率的调整单位 1Hz
■最大运行频率(fmax) 80Hz
■油回收运行开始条件 将第1运行频率(44Hz)以下的压缩机频率下的运行累计1小时以上
■油回收运行取消条件 将第2运行频率(45Hz)以上的运行实施5分钟以上
■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fo) 51Hz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的控制装置10中的、油回收运行的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在至少包括制冷机100的运行时的平常运行中,以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每隔5分钟)反复地执行图3所示的处理。
在步骤S1中,通过控制装置10判定压缩机1是否为运行过程中。在压缩机1为停止中的情况下,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监视压缩机1的运行状态。
当在步骤S1中判定为压缩机1为运行过程中的情况下,在步骤S2中,通过控制装置10判定计时器计数累计值(Ts)是否为预定时间(在本实施方式1中,60分钟)以上。
当在步骤S2中判定为计时器计数累计值为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3中,开始进行油回收运行。在本实施方式1中,关于油回收运行,将运行频率设为51Hz,实施预定时间(例如,5分钟)的油回收运行。之后,控制装置10使油回收运行停止,使制冷机100的压缩机1的通常运行开始。之后,返回到步骤S1。
当在步骤S2中判定为计时器计数累计值小于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通过控制装置10判定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fd)是否为第1运行频率以下。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1运行频率为44Hz。
当在步骤S4中判定为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为第1运行频率(44Hz)以下的情况下,在步骤S5中,控制装置10开始计时器计数。然后,运算运行频率为第1运行频率(44Hz)以下的时间的累计值(Ts)。然后,返回到步骤S1。
当在步骤S4中判定为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超过第1运行频率(44Hz)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控制装置10使计时器计数停止。
在步骤S7中,通过控制装置10,判定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fd)为第2运行频率以上的期间是否持续预定时间(例如,5分钟)以上。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2运行频率为45Hz。该判定的结果,被判定为只持续了少于预定时间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
当在步骤S7中判定为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为第2运行频率以上的期间持续了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视为制冷机油被回收到压缩机1侧。然后,在步骤S8中,控制装置10对计时器计数的累计值进行复位。之后,返回到步骤S1。
接下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的控制装置10中执行的油回收运行的参数的变更处理。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的控制装置10中的、油回收运行的参数的变更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为了将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调整为适当的值,在制冷机100的运行过程中至少执行1次图4所示的处理,或者在降低了蒸发温度的设定的情况下至少执行1次图4所示的处理。
在步骤S11中,控制装置10根据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2探测出的吸入压力,运算蒸发器4的蒸发温度。也可以直接将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蒸发器4,将在蒸发器4中探测出的温度用作蒸发温度。
在步骤S12中,控制装置10根据在步骤S11中运算出的蒸发温度和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运算该蒸发温度下的零穿透频率(fz)。零穿透频率能够根据存储于控制装置10的、表示蒸发温度与零穿透频率的关系的数据的表格来运算。
在步骤S13中,通过控制装置10判定当前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fo)是否为零穿透频率以下。在当前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比零穿透频率大的情况下,结束本次的变更处理。
在判定为当前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为零穿透频率以下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变更当前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在本实施方式1中,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被设定成比零穿透频率大。
图5在本实施方式1的零穿透频率的图表中概略地示出了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的变更。横轴为蒸发温度(℃),纵轴为压缩机运行频率(Hz)。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44Hz的位置的虚线的水平线表示第1运行频率。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45Hz的位置的虚线的水平线表示第2运行频率。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51Hz的位置的实线的水平线表示变更前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fo的位置的实线的水平线表示变更后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80Hz的位置的实线的水平线表示压缩机1的最大运行频率。
在冷凝温度为-40℃的情况下,当前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被设定成比-40℃下的零穿透频率大、且为最大运行频率即80Hz以下。通过这样变更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在以-40℃以上的冷凝温度运行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油回收运行。
如以上说明,制冷机100具备:制冷环路,经由制冷剂配管20、21连接容量可变的压缩机1、冷凝器2、减压装置3以及蒸发器4,使制冷剂在内部循环;以及控制装置10,至少控制制冷环路的运行以及停止、及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该控制装置10根据蒸发器4中的蒸发温度,运算将蒸发器4以及频率可变的压缩机1进行连接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下的零穿透频率,在当前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为蒸发器4中的蒸发温度下的零穿透频率以下的情况下,变更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以使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比零穿透频率高。
根据这些结构,即便某个蒸发温度下的零穿透频率为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以上,也能够将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设定成超过零穿透频率。因此,如图5的图表那样变更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以使得超过根据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求出的零穿透频率,从而能够扩大能够避免制冷机油滞留的蒸发温度的范围。
例如,再次利用制冷剂配管20、21,将制冷机100和负载侧组件40从R404A用组件置换为R410A用组件的情况下,在R404A的情况下使用的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为φ66.68,在R410的情况下使用的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为φ50.8,在R404A的情况下,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大。这是由于蒸发潜热的差异或者制冷剂流速的差异等而产生的。在R410的情况下使用的配管内径大的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中使用R410作为制冷机100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内的制冷剂流速比使用φ50.8的配管时下降。此时,存在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不超过零穿透频率的情况。
但是,根据这些结构,能够根据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变更用于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所以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设定成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超过零穿透频率。
实施方式2.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制冷机100的控制装置10中进一步对第1运行频率以及第2运行频率进行变更的处理。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2的制冷机100的控制装置10中的、油回收运行的参数的变更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为了将第1运行频率以及第2运行频率调整为适当的值,在制冷机100的运行过程中至少执行1次图6所示的处理,或者当在蒸发温度的设定中存在变更的情况下至少执行1次图6所示的处理。
图6中的步骤S21是根据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2探测出的吸入压力运算蒸发器4的蒸发温度的工序,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4的步骤S11相同的处理。
步骤S22是根据在步骤S21中运算出的蒸发温度和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运算该蒸发温度下的零穿透频率(fz)的工序,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4的步骤S12相同的处理。
在步骤S23中,通过控制装置10判定当前的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fd)是否为零穿透频率以下。
在判定为当前的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为零穿透频率以下的情况下,在步骤S24中,变更当前的第1运行频率(f1)、第2运行频率(f2)以及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fo)。在本实施方式2中,第1运行频率、第2运行频率以及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被变更成比当前的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大。在步骤S24中,第2运行频率以及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被变更成比第1运行频率大。
在判定为当前的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超过零穿透频率的情况下,在步骤S25中,第1运行频率以及第2运行频率被变更成比当前的第1运行频率以及第2运行频率小。在本实施方式2中,第1运行频率被变更成比44Hz小,第2运行频率被变更成比45Hz小。在步骤S25中,第2运行频率被变更成比第1运行频率大。
图7在零穿透频率的图表中概略地示出了本实施方式2的步骤S24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第1运行频率以及第2运行频率的变更处理。图8在零穿透频率的图表中概略地示出了本实施方式2的步骤S25的第1运行频率以及第2运行频率的变更处理。图7、8的图表的横轴为蒸发温度(℃),纵轴为压缩机运行频率(Hz)。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44Hz的位置的虚线的水平线表示变更前的第1运行频率。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45Hz的位置的虚线的水平线表示变更前的第2运行频率。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51Hz的位置的实线的水平线表示变更前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fo的位置的实线的水平线表示变更后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f1的位置的虚线的水平线表示变更后的第1运行频率。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f2的位置的虚线的水平线表示变更后的第2运行频率。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80Hz的位置的实线的水平线表示压缩机1的最大运行频率。处于压缩机运行频率为fd的位置的单点划线的水平线表示当前的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
在图7中,在蒸发温度为-40℃的情况下,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为零穿透频率以下。此时,在本实施方式2中,作为油回收运行开始条件的第1运行频率被变更成比当前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大。根据本实施方式2,通过增大第1运行频率,能够扩大开始油回收运行的频域,所以能够提高进行压缩机1的油回收运行的可靠性。例如,在图7中,在将变更后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fo)以及变更后的第2运行频率(f2)变更为压缩机最大频率(80Hz)并将变更后的第1运行频率(f1)变更为79Hz的情况下,在第1运行频率(f1=79Hz)以下的运行被累计了既定时间的情况下进入到油回收运行。另外,即使压缩机1以第2运行频率(f2=80Hz)运行,第1运行频率(f1=79Hz)的累计时间被取消,也由于压缩机1的最大频率下的运行被进行一定时间以上,所以能够回收油。
另一方面,在图8中,在蒸发温度为-10℃的情况下,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超过零穿透频率。此时,在本实施方式2中,作为油回收运行取消条件的第2运行频率被变更成比当前的第2运行频率小。根据本实施方式2,通过减小第2运行频率,能够增大取消油回收运行的频域,所以能够抑制过度的压缩机1的油回收运行。
另外,在油回收运行中,在以油回收运行频率运行之前,为了提高蒸发温度,需要使压缩机1停止一定时间。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2,由于能够抑制过度的油回收运行,所以使压缩机1停止的时间也被降低,能够连续地进行冷却运行,所以能够防止负载侧组件40内(例如,冰箱内)的温度上升。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2,能够得到压缩机1的制冷机油不会枯竭而能够进行运行且能够抑制过度的油回收运行的制冷机100。
实施方式3.
使用图9以及图10的制冷剂回路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9所示的制冷机100除了具备图1所记载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要素之外,还具备对压缩机1的吸入侧和冷凝器2的流出口侧进行旁通的高低压旁通配管11和设置于高低压旁通配管11上的高低压旁通流量调整阀12。高低压旁通流量调整阀12能够通过由控制装置10进行的开度控制来调整在高低压旁通配管11中流过的制冷剂的流量。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3的制冷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0所示的制冷机100除了设置有图1所记载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要素之外,还在减压装置3的流入口侧串联地设置有负载侧流量调整阀13。在本实施方式3中,也可以将负载侧流量调整阀13与减压装置3一体化,形成为使从冷凝器2流出的制冷剂膨胀以及减压的装置。负载侧流量调整阀13也与图9的高低压旁通流量调整阀12同样地,通过由控制装置10进行的开度控制进行流量调整,能够调整在液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0中流过的制冷剂的流量。
接下来,使用图11说明进行油回收运行之前的压缩机1的停止期间中的高低压旁通流量调整阀12、负载侧流量调整阀13或者减压装置3的开度调整。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机100的控制装置10中的、开度调整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在压缩机1的停止期间中至少进行1次图11的处理。
图11中的步骤S41是根据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2探测出的吸入压力运算蒸发器4的蒸发温度的工序,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4的步骤S11相同的处理。
步骤S42是根据在步骤S41中运算出的蒸发温度和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运算该蒸发温度下的零穿透频率(fz)的工序,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4的步骤S12相同的处理。
在步骤S43中,通过控制装置10判定当前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fo)是否比零穿透频率大。在当前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比零穿透频率大的情况下,将适当地进行油回收运行,所以结束该处理。
在判定为当前的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小于零穿透频率的情况下,在步骤S44中,进行高低压旁通流量调整阀12、负载侧流量调整阀13或者减压装置3的开度的变更。在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小于零穿透频率的情况下,当增高蒸发温度时,零穿透频率变小。蒸发温度随着吸入压力变大而上升,所以以增大开度的方式调整即可。之后,反复进行步骤S41~S43,直至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变得比零穿透频率大。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通过进行高低压旁通流量调整阀12、负载侧流量调整阀13或者减压装置3的开度调整,从而适当地进行油回收运行,适当地将制冷机油回收到压缩机1。
实施方式4.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考虑如下情况:即使实施上述实施方式1~3,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大,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也不会变得比零穿透频率大。在本实施方式4中,使用图12的制冷剂回路图进行说明。
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4的制冷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2所示的制冷机100除了具备图1所记载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要素之外,还具备将室内空气送风到蒸发器4的蒸发器风扇4f。作为蒸发器风扇4f,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风扇等。
在此研究通过设定在组件冷却器等设定的、除霜运行后的风扇延迟时间来回收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内的制冷机油的情况。以下,说明风扇延迟时间。
在低温区域使用的蒸发器4(利用侧热交换器)中,为了使所附着的霜融化,多使用加热器。在对该加热器通电并使霜完全融化之后,由于加热器的热,根据情况蒸发器4的温度有时达至约30℃左右。在该状态下开始了冷却运行的情况下,有时高温的热风被负载侧组件40的送风机(例如,蒸发器风扇4f)吹出到负载侧组件40内(例如,冰箱内),导致负载侧组件40内的温度上升。
因此,在组件冷却器等制冷机100中,为了避免上述负载侧组件40内的温度上升,设定不使负载侧组件40的蒸发器风扇4f运行的风扇延迟时间。在风扇延迟时间,能够利用在蒸发器4内流过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使蒸发器4的温度下降。
在设定了风扇延迟时间的情况下,由于蒸发器风扇4f不运行,所以负载侧组件40的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不被充分地蒸发而以气液二相制冷剂的状态通过气体侧配管内,处于气体侧配管内的制冷机油返回至压缩机1。因此,在风扇延迟时使气液二相制冷剂在负载侧组件40中流过,从而能够使处于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内的制冷机油返回到热源侧组件30。
实施方式5.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考虑如下情况:即使实施上述实施方式1~3,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大,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也不会变得比零穿透频率大。在如陈列柜等不设定除霜运行后的风扇延迟时间的情况下,存在提高油回收运行时的低压来回收油的方法。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控制装置10通过吸入压力传感器22测量吸入压力,判定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是否变得比零穿透频率大,在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不会变得比零穿透频率大的情况下,输出警报。
实施方式6.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考虑如下情况:即使实施上述实施方式1~3,气体侧的制冷剂配管21的配管内径大,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也不会变得比零穿透频率大。控制装置10通过使用存储于控制装置10的表示蒸发温度与零穿透频率的关系的数据的表格,能够输出在当前的蒸发温度下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变得比零穿透频率大的制冷剂配管的内径的数据。所输出的数据例如也可以显示于显示装置(未图示)。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空调装置举制冷机100为例子,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供给热水装置、制冷空调机、冰箱、自动售货机等其它制冷空调装置。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使用。

Claims (4)

1.一种制冷空调装置,具备:
制冷环路,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容量可变的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以及蒸发器,使制冷剂循环;以及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制冷环路的运行以及停止、及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使滞留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制冷机油返回到所述压缩机的油回收运行,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蒸发器中的蒸发温度运算所述制冷剂配管的配管内径下的零穿透频率,在所述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为所述蒸发温度下的所述零穿透频率以下的情况下,变更所述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以使所述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大于所述零穿透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小于第1运行频率的运行频率下的所述压缩机的运行时间超过预定的累计时间的情况下,进行所述油回收运行,
所述控制装置在比所述第1运行频率高的第2运行频率以上的运行频率下的所述压缩机的运行连续进行了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进行所述累计时间的复位,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为所述零穿透频率以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1运行频率、所述第2运行频率以及所述油回收运行的运行频率变更成比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高,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超过所述零穿透频率的情况下,将所述第1运行频率以及所述第2运行频率变更成比当前的所述第1运行频率以及当前的所述第2运行频率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制冷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压缩机停止之后、开始所述油回收运行之前,通过所述减压装置的开度调整使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压力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制冷空调装置,还具备:
高低压旁通配管,对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和所述冷凝器的流出口侧进行旁通;
高低压旁通流量调整阀,设置在所述高低压旁通配管上,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压缩机停止之后、开始所述油回收运行之前,通过所述高低压旁通流量调整阀的开度调整使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压力增加。
CN201580071594.8A 2015-02-02 2015-02-02 制冷空调装置 Active CN1071105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2885 WO2016125239A1 (ja) 2015-02-02 2015-02-02 冷凍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0565A true CN107110565A (zh) 2017-08-29
CN107110565B CN107110565B (zh) 2020-08-18

Family

ID=56563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1594.8A Active CN107110565B (zh) 2015-02-02 2015-02-02 制冷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28276B2 (zh)
CN (1) CN107110565B (zh)
WO (1) WO2016125239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1429A (zh) * 2019-07-30 2019-10-18 青岛海立电机有限公司 驻车空调的回油控制方法
CN110962527A (zh) * 2018-09-30 2020-04-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及车载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
CN112714853A (zh) * 2018-09-28 2021-04-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CN114761746A (zh) * 2019-12-13 2022-07-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冰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21863B1 (ko) * 2017-12-21 2023-04-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시스템의 제어방법
US20200325373A1 (en) * 2018-01-15 2020-10-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20220099347A1 (en) * 2019-03-13 2022-03-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78A (zh) * 1993-09-30 1995-10-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致冷循环
JP2001272117A (ja) * 2000-03-29 2001-10-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サイクル装置
JP2006038318A (ja) * 2004-07-26 2006-0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7248001A (ja) * 2006-03-17 2007-09-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JP2010101553A (ja) * 2008-10-23 2010-05-06 Sanden Corp 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及び該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JP2012215357A (ja) * 2011-04-01 2012-1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機
JP2012225630A (ja) * 2011-04-22 2012-11-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源側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WO2011052038A1 (ja) * 2009-10-27 2013-03-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196045A1 (ja) * 2013-06-06 2014-12-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9469B2 (ja) * 2007-02-02 2011-01-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3257121A (ja) * 2012-06-14 2013-1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装置
JP5436645B1 (ja) * 2012-11-15 2014-03-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78A (zh) * 1993-09-30 1995-10-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致冷循环
JP2001272117A (ja) * 2000-03-29 2001-10-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サイクル装置
JP2006038318A (ja) * 2004-07-26 2006-0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7248001A (ja) * 2006-03-17 2007-09-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JP2010101553A (ja) * 2008-10-23 2010-05-06 Sanden Corp 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及び該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JPWO2011052038A1 (ja) * 2009-10-27 2013-03-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215357A (ja) * 2011-04-01 2012-1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機
JP2012225630A (ja) * 2011-04-22 2012-11-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源側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4196045A1 (ja) * 2013-06-06 2014-12-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14853A (zh) * 2018-09-28 2021-04-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CN112714853B (zh) * 2018-09-28 2022-11-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CN110962527A (zh) * 2018-09-30 2020-04-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及车载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
CN110341429A (zh) * 2019-07-30 2019-10-18 青岛海立电机有限公司 驻车空调的回油控制方法
CN114761746A (zh) * 2019-12-13 2022-07-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冰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25239A1 (ja) 2016-08-11
CN107110565B (zh) 2020-08-18
JPWO2016125239A1 (ja) 2017-06-29
JP6328276B2 (ja) 2018-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0565A (zh) 制冷空调装置
CN104729033B (zh) 空调机组的冷水机组的防冻方法和装置
US9976783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5806327A (en) Compressor capacity reduction
CN111684218B (zh) 暖通空调系统、以及运行蒸气压缩系统的方法
US6739141B1 (en) Supercritical pressure regulation of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by use of gas cooler fluid pumping device
KR101336564B1 (ko) 열원 유닛
EP3546850B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CN109219726A (zh) 制冷循环装置
US11428442B2 (en) Cool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related to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and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 condensers
AU653879B2 (en) Automatic chiller stopping sequence
US5724821A (en) Compressor oil pressure control method
US10928107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vapour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heat recovery
JP6588626B2 (ja) 冷凍装置
US9885509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gas pressure in cooling plant
CN112611041B (zh) 一种空调机组及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
JPWO2020070793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8229826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571429B2 (ja) 気液熱交換型冷凍装置
EP3628940B1 (en)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vapour compression system based on estimated flow
CN107110586A (zh) 制冷装置
JPWO2016207992A1 (ja) 空気調和機
JP6590945B2 (ja) 冷凍装置
EP4060255B1 (en)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vapour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a receiver compressor
US20210333028A1 (en) Refrigerant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variable speed compressor based ac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