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85361A -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85361A CN107085361A CN201710080773.9A CN201710080773A CN107085361A CN 107085361 A CN107085361 A CN 107085361A CN 201710080773 A CN201710080773 A CN 201710080773A CN 107085361 A CN107085361 A CN 1070853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ion
- flux density
- magnetic flux
- developer
- slee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regulating means, e.g. structure of doctor blad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 G03G15/0921—Details concerning the magnetic brush roller structure, e.g. magnet configur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 G03G15/0921—Details concerning the magnetic brush roller structure, e.g. magnet configuration
- G03G15/0928—Details concerning the magnetic brush roller structure, e.g. magnet configuration relating to the shell, e.g. structure,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gnetic Brush Develop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显影装置具备显影剂担载体。显影剂担载体包括磁辊和能够转动地设置在磁辊的周围并向旋转方向下游输送显影剂的套筒。显影装置还具备被设置成与套筒表面对置的限制部件。在将与限制部件对置的套筒表面上的区域设为区域A1、将与区域A1邻接的表面区域设为区域A2、A3的情况下,区域A1~A3中的由磁辊产生的磁通密度在区域A2最大。在将在区域A2中磁通密度为最大的位置设为基准位置、将在区域A2内磁通密度为规定值的位置设为下游位置、将在区域A3内磁通密度为上述规定值的位置设为上游位置的情况下,基准位置与上游位置之间的宽度比基准位置与下游位置之间的宽度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通过电子照片方式形成图像的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正在普及。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显影装置。显影装置通过向感光体供给显影剂来对形成在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参照图10,对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显影装置50X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显影装置50X的内部结构的图。如图10所示,显影装置50X具备用于调整显影剂的输送量的限制部件56和用于担载显影剂的显影剂担载体60。显影剂担载体60包括不动的磁辊52和能够转动地设置在磁辊52的表面并向旋转方向下游输送显影剂的套筒53。
显影剂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调色剂以及载体通过在显影装置50X内被搅拌而产生静电。带电的显影剂被磁辊52吸引,而附着于套筒53。显影剂担载体60通过使套筒53旋转而将附着在套筒53上的显影剂输送到限制部件56。显影剂在通过限制部件56时被磨刮。由此,显影剂的输送量变得均匀。
显影剂的输送量能够因各种因素而变动。若显影剂的输送量发生变动,则打印品质降低。因此,希望使显影剂的输送量变得均匀。关于用于抑制显影剂的输送量的变动的技术,例如日本特开2013-200547号公报公开了“抑制显影剂输送量的经时变动并使图像浓度稳定化”的显影装置。
附着在套筒53的表面上的显影剂受到磁辊52的磁力的影响。在图10中,显影剂从磁辊52受到的磁力的大小作为磁力线X被示出。显影剂若从磁辊52受到磁力,则变成在套筒53上沿磁力的方向相连的状态。由此,正在被输送的显影剂与限制部件56接触,被限制部件56磨刮。
在限制部件56附近施加给显影剂的磁力过大的情况下,多余的力施加给显影剂,导致显影剂恶化。另一方面,在限制部件56附近施加给显影剂的磁力过小的情况下,显影装置50X不能够使显影剂的输送量稳定。因此,在限制部件56附近使施加给显影剂的磁力稳定是很重要的。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显影装置在套筒53上形成有左右对称的磁力线X。因此,限制部件56附近的磁力线X的倾斜变大。其结果是,只要磁辊52稍微偏离,限制部件56中的磁力就假定以上地产生变动。因此,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显影装置不能够使显影剂的输送量稳定。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某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显影剂的输送量比以往稳定的显影装置。另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显影剂的输送量比以往稳定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某个方面,显影装置具备供给显影剂的供给机构和用于担载从上述供给机构供给的上述显影剂的显影剂担载体。上述显影剂担载体包括用于吸引上述显影剂的磁部件和能够转动地设置于上述磁部件的周围并向旋转方向下游输送上述显影剂的套筒。显影装置还具备被设置成与上述套筒的表面对置的限制部件。在将与上述限制部件对置的上述套筒的表面上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将与上述第一区域邻接的表面区域且在上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下游到磁通密度变为0为止的表面区域设为第二区域、将与上述第一区域邻接的表面区域且在上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到磁通密度变为0为止的表面区域设为第三区域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的由上述磁部件产生的磁通密度在上述第二区域最大。在将在上述第二区域内上述磁通密度为最大的位置设为基准位置、将在比上述基准位置靠上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下游的上述第二区域内上述磁通密度为规定值的位置设为下游位置、将在上述第三区域内上述磁通密度为上述规定值的位置设为上游位置的情况下,上述基准位置与上述上游位置之间的宽度比上述基准位置与上述下游位置之间的宽度长。
优选上述规定值是上述第二区域内的上述磁通密度的最大值的一半。
优选上述第一区域内的上述磁通密度在上述第二区域侧的上述第一区域的一端和上述第三区域侧的上述第一区域的另一端以外为最小。
优选上述第一区域内的上述磁通密度的最小值小于上述第二区域内的上述磁通密度的最大值,并且小于上述第三区域内的上述磁通密度的最大值。
优选上述第二区域内的上述磁通密度的最大值为40mT以上。
优选上述第一区域内的上述磁通密度的最大值小于40mT。
优选在上述套筒的表面沿上述套筒的旋转轴的方向形成有多个槽。上述多个槽的各自的深度为50μm以下。
根据其它方面,提供一种具备上述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根据与附图关联地理解的与本发明有关的接下来的详细说明将会更加明确。
图1是表示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基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显影剂担载体上的磁通密度的图。
图4是用曲线表示套筒上的磁通密度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磁力线和比较例中的磁力线的图。
图6是表示基于第一变形例的磁力线和基于比较例的磁力线的图。
图7是表示基于第二变形例的磁力线和基于比较例的磁力线的图。
图8是表示套筒上的区域A2内的磁通密度与套筒上的显影剂的输送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套筒上的槽的深度与相对于限制部件与套筒的间隔的显影剂的输送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基于比较例的显影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基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部件以及构成要素附加相同附图标记。它们的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有关它们的详细的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也可以适当选择性地组合。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
参照图1,对基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示出作为彩色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以下,对作为彩色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但图像形成装置100并不局限于彩色打印机。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是单色打印机,可以是FAX,也可以是单色打印机、彩色打印机以及FAX的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中间转印带30、一次转印辊31、二次转印辊33、清洁装置36、盒37、定影装置40以及控制装置101。
图像形成单元1Y从调色剂瓶15Y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黄色(Y)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1M从调色剂瓶15M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品红(M)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1C从调色剂瓶15C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青色(C)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1K从调色剂瓶15K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黑色(BK)的调色剂像。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分别沿着中间转印带30的旋转方向按顺序配置。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分别具备感光体10、带电装置11、曝光装置12、清洁装置17以及显影装置50。
感光体10是担载调色剂像的像担载体。作为一个例子,感光体10具有鼓形状。在感光体10的表面形成有感光层。带电装置11使感光体10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装置12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01的控制信号来向感光体10照射激光,按照指定的图像图案对感光体10的表面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体10上形成与输入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体10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50而被显影为调色剂像。显影装置50的详细后述。
感光体10和中间转印带30在设置有一次转印辊31的部分相互接触。通过施加到该接触部分的转印偏压,在感光体10上显影的调色剂像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此时,黄色(Y)的调色剂像、品红(M)的调色剂像、青色(C)的调色剂像以及黑色(BK)的调色剂像按顺序被叠加并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由此,在中间转印带30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
清洁装置17具备清洁刮板。清洁刮板与感光体10压接,对在调色剂像的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10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进行回收。
在盒37中设置纸张S。纸张S从盒37逐张送到二次转印辊33。二次转印辊33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纸张S。通过使纸张S的送出以及输送的时机与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的位置同步,从而在纸张S的适当的位置上转印调色剂像。之后,纸张S被送到定影装置40。
定影装置40对纸张S进行加压以及加热。由此,调色剂像在纸张S上融解,并定影在纸张S上。之后,纸张S被排出到托盘48。
清洁装置36具备清洁刮板。清洁刮板与中间转印带30压接,对在调色剂像的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进行回收。回收到的调色剂由输送螺杆(未图示)输送,而贮存于废调色剂容器(未图示)。
控制装置101例如对用于旋转驱动显影装置50中的显影剂担载体60的电动机(未图示)等进行控制,调整从显影装置50向感光体10供给的显影剂的量。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例子。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由一个感光体10和可旋转地构成的多个显影装置50构成。在该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使各显影装置50旋转来将各显影装置50按顺序引导至感光体10。由此,各色的调色剂像被显影于感光体10上,形成彩色图像。
[显影装置50的内部结构]
参照图2,对图1所示的显影装置50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显影装置50的内部结构的图。
如图2所示,显影装置50具备壳体51。在壳体51的内部设置有隔壁51A、第一搅拌部件54A、第二搅拌部件55A以及显影剂担载体60。
隔壁51A沿着显影剂担载体60的轴向设置。壳体51的内部通过隔壁51A分离为第一输送部54和第二输送部55。在第一输送部54以及第二输送部55的内部收容有显影剂D。显影剂D由调色剂和磁性载体构成。
在第一输送部54的内部设置有作为显影剂D的供给机构的第一搅拌部件54A。第一搅拌部件54A一边搅拌显影剂D一边将显影剂D从第一输送部54输送至第二输送部55。在第二输送部55的内部设置有作为显影剂D的供给机构的第二搅拌部件55A。第二搅拌部件55A一边搅拌显影剂D一边将显影剂D输送至显影剂担载体60。通过第一搅拌部件54A以及第二搅拌部件55A向相互相反方向旋转,从而显影剂D通过设置在隔壁51A的两端的循环口(未图示)而在第一输送部54与第二输送部55之间循环。
显影剂担载体60被设定为与感光体10隔开所需间隔并与感光体10对置。显影剂担载体60由用于吸引显影剂D的磁辊52(磁部件)以及能够转动地设置在磁辊52的周围并向旋转方向下游输送显影剂D的套筒53构成。
在磁辊52的表面配置有S极以及N极。以下,将与第一搅拌部件54A对置的S极称为“捕捉极”。将与捕捉极邻接的N极称为“输送极”。将与输送极邻接的S极称为“限制极”。将与限制极邻接的N极称为“主极”。将与主极邻接的S极称为“密封极”。
显影剂D因搅拌而产生静电并带电。带电的显影剂D被捕捉极(S极)吸引,并附着于套筒53。之后,套筒53上的显影剂D被输送至输送极(N极)。显影剂D维持通过输送极(N极)而附着在套筒53上的状态。
在显影装置50的壳体51中设置有用于调整显影剂D的输送量的限制部件56。限制部件56的一端被固定于壳体51。限制部件56例如是板状,被配置成板面与套筒53的旋转面正交。限制部件56被设置成与显影剂担载体60的套筒53的表面对置。更具体而言,限制部件56在与磁辊52的限制极(S极)对置的部分,与套筒53隔开间隔Db来设置。显影剂D从限制极(S极)受到磁力,在套筒53的表面上朝向感光体10沿垂直方向相连。由此,显影剂D被限制部件56磨刮,显影剂D的输送量变得均匀。
优选限制部件56由磁性体构成。由此,在限制部件56与显影剂担载体60之间形成磁场,在限制部件56表面作用磁吸引力。其结果是,显影剂D更容易被磨刮。
显影剂D通过限制极(S极)后被输送至主极(N极)。显影剂D从主极(N极)受到磁力,变为在磁力的方向上相连的状态。由于构成显影剂D的调色剂被带电成正极性,构成显影剂D的载体被带电成负极性,形成在感光体10上的静电潜像被带电成负极性,所以仅调色剂附着于感光体10。由此,形成在感光体10上的静电潜像被显影为调色剂像。之后,残留在套筒53上的显影剂D被输送到磁辊52的密封极(S极)。
此外,在上述中,对限制部件56为板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限制部件56并不局限于板状。例如限制部件56也可以是圆棒的形状。在该情况下,限制部件56沿着显影剂担载体60的旋转轴方向设置。
[磁通密度]
参照图3,对显影剂担载体60上的磁通的分布进行说明。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显影剂担载体60上的磁通密度的图。此外,由于磁通密度和磁力相互相关,所以以下也将“磁通密度”称为“磁力”,将“磁力”称为“磁通密度”。
如上述,在磁辊52的表面配置有S极以及N极。在图3中,从限制极(S极)受到的磁力的大小作为磁力线61被示出。从主极(N极)受到的磁力的大小作为磁力线62被示出。
在套筒53上输送的显影剂从限制极(S极)受到磁力而变为在套筒53上沿磁力的方向相连的状态。由此,在套筒53上输送的显影剂被限制部件56磨刮。
之后,显影剂被输送至主极(N极)。在套筒53上输送的显影剂从主极(N极)受到磁力而在套筒53的表面上朝向感光体10沿垂直方向相连。由此,显影剂与感光体10接触,从套筒53向感光体10移动。
参照图4,进一步对限制部件56附近所形成的磁力线61进行说明。图4是用曲线表示套筒53上的磁通密度的图。
图4所示的曲线的横轴表示以套筒53的旋转中心为原点的极坐标的偏角。即,图4所示的曲线的横轴表示套筒53的表面上的位置。图4所示的曲线的纵轴表示套筒53上的磁通密度的大小。
以下,将与限制部件56对置的套筒53的表面上的区域设为区域A1(第一区域)。将与区域A1邻接的表面区域且在套筒53的旋转方向下游到磁通密度变为0为止的表面区域设为区域A2(第二区域)。将与区域A1邻接的表面区域且在套筒53的旋转方向上游到磁通密度变为0为止的表面区域设为区域A3(第三区域)。即,区域A2以及区域A3位于以区域A1为界而相互相反侧。
如图4所示,区域A1~A3中的由磁辊52产生的磁通密度在区域A2最大。由此,产生如下那样的效果。在区域A1中输送的显影剂被由主极(N极)形成的磁力线62(参照图3)拉动,在套筒53的表面上从区域A1向下游横向滑动(所谓显影脱落)。在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高的情况下,在区域A2中维持显影剂的力增加,防止显影剂的横向滑动。该效果尤其在显影剂的输送量少的情况下、套筒53的摩擦系数低的情况下变得显著。
另外,以下,将在区域A2中磁通密度为最大的位置设为基准位置X1。将在比基准位置X1靠套筒53的旋转方向下游的区域A2中磁通密度为规定值(以下,也称为“基准值”。)的位置设为下游位置X2。该基准值小于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将在区域A3内磁通密度为上述基准值的位置设为上游位置X3。
此时,基准位置X1与上游位置X3之间的宽度W2比基准位置X1与下游位置X2之间的宽度W1长。由此,区域A1中的磁力线61的倾斜与区域A2中的磁力线61的倾斜相比变得缓慢。因此,即使磁辊52、限制部件56偏离,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也几乎不变化。由此,显影剂的输送量稳定。
优选用于决定宽度W1、W2的磁通密度的上述基准值为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的一半。即,宽度W1、W2相当于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的半值宽度。此外,上述基准值并不局限于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的一半。例如上述基准值也可以是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的1/4。
更优选区域A1内的磁通密度在区域A1的端部以外为最小。更具体而言,区域A1内的磁通密度在区域A2侧的区域A1的一端和区域A3侧的区域A1的另一端以外为最小。由此,区域A1内的磁力线61的形状向下凸。因此,区域A1中的磁力线61的倾斜变小,能够使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更加稳定。
更优选区域A1内的磁通密度的最小值小于区域A2内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且小于区域A3内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由此,区域A1中的磁力线61的倾斜进一步变小,能够使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更加稳定。此外,区域A1内的磁通密度可以与区域A2内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以及区域A3内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中的至少一方相等。
作为一个例子,区域A1内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为35mT。区域A2内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例如为40mT。区域A3内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例如为37mT。优选区域A1~A3中的限制极(S极)的磁通密度小于主极(N极)的磁通密度。主极(N极)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例如为105mT。
[比较结果]
参照图5~图7,对基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50和基于比较例的显影装置进行比较。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磁力线61和比较例中的磁力线61X的图。
以下,与图4同样地设有与限制部件56对置的套筒53的表面上的区域A1。将与区域A1邻接的表面区域且套筒53的旋转方向下游的表面区域设为区域A2。将与区域A1邻接的表面区域且套筒53的旋转方向上游的表面区域设为区域A3。
如图5所示,区域A2中的磁力线61的形状与磁力线61X大致相同,但区域A1、A3中的磁力线61的形状与磁力线61X不同。区域A1中的磁力线61的倾斜比磁力线61X缓慢。因此,在基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50中,即使磁辊52偏离,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也几乎不变化。因此,显影装置50能够使显影剂的输送量稳定。
作为一个例子,如磁力线61所示,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为40mT以上。区域A1中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小于40mT。
此外,磁力线6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5所示的例子。区域A1中的磁力线61的倾斜比基于比较例的磁力线61X的倾斜缓慢即可。例如作为磁力线61的变形例,列举图6所示的磁力线61A和图7所示的磁力线61B。图6是表示基于第一变形例的磁力线61A和基于比较例的磁力线61X的图。图7是表示基于第二变形例的磁力线61B和基于比较例的磁力线61X的图。
如图6所示,比较例中的磁力线61X以磁通密度为最大的基准位置X1左右对称。即,在磁力线61X中,以基准位置X1为基准的磁通密度的半值宽度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相等。与此相对,对于基于第一变形例的磁力线61A而言,以基准位置X1为基准的磁通密度的半值宽度在上游侧比下游侧长。因此,区域A1中的磁力线61A的倾斜比基于比较例的磁力线61X缓慢。其结果是,基于第一变形例的显影装置50与基于比较例的显影装置相比,能够在区域A2中使显影剂的输送量稳定。
同样地,如图7所示,对于基于第二变形例的磁力线61B而言,以基准位置X1为基准的磁通密度的半值宽度在上游侧比下游侧长。因此,区域A1中的磁力线61A的倾斜比基于比较例的磁力线61X缓慢。因此,基于第二变形例的显影装置50与基于比较例的显影装置相比,能够在区域A2中使显影剂的输送量稳定。
此外,基于第一变形例的磁力线61A与基于第二变形例的磁力线61B不同,在区域A1中具有向下的凸形状。因此,基于第一变形例的显影装置50与基于第二变形例的显影装置50相比,能够在区域A2中使显影剂的输送量稳定。
另外,在基于实施方式的磁力线61中,磁力线61的倾斜在区域A1中大致为零,区域A1中的磁力线61的倾斜与基于第一变形例的磁力线61A相比更缓慢。因此,基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50与基于第一变形例的显影装置50相比,能够在区域A2中使显影剂的输送量更加稳定。
[形成于显影剂担载体60的槽]
参照图8,对用于抑制显影剂担载体60(参照图2)的套筒53(参照图2)上的显影剂的横向滑动的条件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套筒53上的区域A2(参照图4)中的磁通密度与套筒53上的显影剂的输送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产生显影剂的横向滑动的主要因素是套筒53上的显影剂的输送量、套筒53的摩擦系数、套筒53上的区域A2中的磁力和主极(N极)的磁力。显影剂的输送量越多,越抑制显影剂的横向滑动。套筒53的摩擦系数越大,越抑制显影剂的横向滑动。套筒53上的区域A2中的磁力越大,越抑制显影剂的横向滑动。由于主极的磁力与显影性能较大地相关,所以不优选调整主极的磁力。
作为增大套筒53的摩擦系数的方法,列举在套筒53的表面形成多个槽的方法。优选套筒53上的各槽沿着套筒53的旋转轴的方向而形成。形成的槽的数量越多,套筒53的摩擦系数越大。形成的槽的深度越深,套筒53的摩擦系数越大。
图8示出分界线77A~77C。分界线77A表示套筒53上的槽的数量为40条、各槽的深度为30μm的情况下的横向滑动的产生边界。即,在比分界线77A靠左下产生显影剂的横向滑动,在比分界线77A靠右上不产生显影剂的横向滑动。在显影剂的下限输送量为150g/m2的情况下,通过磁通密度为50mT以上,抑制横向滑动。
分界线77B表示套筒53上的槽的数量为64条、各槽的深度为30μm的情况下的横向滑动的产生边界。即,在比分界线77B靠左下产生显影剂的横向滑动,在比分界线77B靠右上不产生显影剂的横向滑动。在显影剂的下限输送量为150g/m2的情况下,通过磁通密度为40mT以上,抑制横向滑动。
分界线77C表示套筒53上的槽的数量为40条、各槽的深度为75μm的情况下的横向滑动的产生边界。即,在比分界线77C靠左下产生显影剂的横向滑动,在比分界线77C靠右上不产生显影剂的横向滑动。在显影剂的下限输送量为150g/m2的情况下,通过磁通密度为25mT以上,抑制横向滑动。
这样,套筒53上的摩擦力越小,越需要提高套筒53上的区域A2中的磁力。即,套筒53上的槽的数量越少,各槽的深度越浅,越需要提高套筒53上的区域A2中的磁力。
[显影剂担载体60的输送特性]
参照图9,对在表面形成有槽的套筒53(参照图2)的显影剂的输送特性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套筒53上的槽的深度与相对于限制部件56(图2参照)与套筒53的间隔Db(参照图2)的显影剂的输送量M之间的关系的图。
为了简化显影装置50的生产工序,省去显影装置50的组装时的部件的调整是重要的。为此,需要减小相对于限制部件56与套筒53的间隔Db的显影剂的输送量M。这是因为若该输送量M变小,则无需调整限制部件56与套筒53的间隔Db等。以下,将上述输送量M的目标值设为500g/m2/mm以下。
图9示出曲线79A、79B。曲线79A表示套筒53上的槽的数量为40条的情况下的、各槽的深度与相对于间隔Db的显影剂的输送量M之间的关系。如曲线79A所示,在各槽的深度为30μm的情况下,输送量M约为400g/m2/mm。在各槽的深度为75μm的情况下,输送量M约为600g/m2/mm。
曲线79B表示套筒53上的槽的数量为64条的情况下的、各槽的深度与相对于间隔Db的显影剂的输送量M之间的关系。如曲线79B所示,在各槽的深度为30μm的情况下,输送量M约为450g/m2/mm。在各槽的深度为95μm的情况下,输送量M约为750g/m2/mm。
为了减小相对于间隔Db的输送量M,优选减小套筒53的摩擦系数。即,优选减少套筒53的槽的数量,使各槽的深度变浅。作为一个例子,优选形成在套筒53上的各槽的深度为50μm以下。由此,相对于限制部件56与套筒53的间隔Db的输送量M变小,相对于间隔Db的变化的输送量M稳定。其结果是,无需调整限制部件56与套筒53的间隔Db,简化显影装置50的制造工序。
另一方面,若套筒53的槽的深度变为50μm以下,则套筒53的摩擦系数下降,容易产生显影剂的横向滑动。然而,在显影装置50中,如上述那样,由于套筒53的区域A2(参照图4)中的磁力比区域A1、A3(参照图4)高,所以能够抑制显影剂的横向滑动的产生。
[总结]
如以上那样,与限制部件56对置的套筒53的表面上的区域A1中的磁通密度小于与区域A1邻接的区域A2、A3中的磁通密度的最大值。由此,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的倾斜变得缓慢,即使磁辊52、限制部件56偏离,区域A2中的磁通密度也几乎不变化。因此,显影装置50能够不被磁辊52、限制部件56的偏离影响而使在区域A2中输送的显影剂的量变得均匀。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仅为例示,不起限制作用。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预期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Claims (8)
1.一种显影装置,其中,具备:
供给机构,供给显影剂;以及
显影剂担载体,用于担载从所述供给机构供给的所述显影剂,
所述显影剂担载体包括:
磁部件,用于吸引所述显影剂;以及
套筒,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磁部件的周围,并向旋转方向下游输送所述显影剂,
所述显影装置还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被设置成与所述套筒的表面对置,
在将与所述限制部件对置的所述套筒的表面上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将与所述第一区域邻接的表面区域且在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下游到磁通密度变为0为止的表面区域设为第二区域、将与所述第一区域邻接的表面区域且在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到磁通密度变为0为止的表面区域设为第三区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的由所述磁部件产生的磁通密度在所述第二区域最大,
在将在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磁通密度为最大的位置设为基准位置、将在比所述基准位置靠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下游的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磁通密度为规定值的位置设为下游位置、将在所述第三区域内所述磁通密度为所述规定值的位置设为上游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基准位置与所述上游位置之间的宽度比所述基准位置与所述下游位置之间的宽度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规定值是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磁通密度的最大值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磁通密度在所述第二区域侧的所述第一区域的一端和所述第三区域侧的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端以外为最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磁通密度的最小值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磁通密度的最大值,并且小于所述第三区域内的所述磁通密度的最大值。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磁通密度的最大值为40mT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磁通密度的最大值小于40mT。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在所述套筒的表面沿所述套筒的旋转轴的方向形成有多个槽,
所述多个槽的各自的深度为50μm以下。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26851A JP2017146398A (ja) | 2016-02-16 | 2016-02-16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026851 | 2016-02-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85361A true CN107085361A (zh) | 2017-08-22 |
CN107085361B CN107085361B (zh) | 2019-12-31 |
Family
ID=59561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80773.9A Active CN107085361B (zh) | 2016-02-16 | 2017-02-15 |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89882B2 (zh) |
JP (1) | JP2017146398A (zh) |
CN (1) | CN10708536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531209B1 (en) * | 2018-02-02 | 2021-12-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 for fixing regulating blade and developing device |
JP2023001586A (ja) | 2021-06-21 | 2023-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2023001587A (ja) | 2021-06-21 | 2023-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330380A (ja) * | 1999-05-24 | 2000-11-30 | Ricoh Co Ltd | 現像装置および現像装置用マグネットローラ |
US20090290913A1 (en) * | 2008-05-20 | 2009-11-26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Develop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roller |
US20090311011A1 (en) * | 2008-06-17 | 2009-12-17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Inc. |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3576502A (zh) * | 2012-07-19 | 2014-02-1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WO2015178502A1 (ja) * | 2014-05-22 | 2015-11-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CN105182714A (zh) * | 2014-06-17 | 2015-12-23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36113A (ja) * | 1993-02-10 | 1994-08-23 | Hitachi Metals Ltd | 現像装置 |
JP2001272862A (ja) * | 2000-03-24 | 2001-10-05 | Minolta Co Ltd | 現像装置 |
KR100605170B1 (ko) * | 2004-07-19 | 2006-07-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기의 현상장치 |
EP2469343B1 (en) * | 2010-12-24 | 2017-11-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device |
JP6003427B2 (ja) | 2012-02-23 | 2016-10-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65288B2 (ja) * | 2012-04-27 | 2016-02-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2015222303A (ja) * | 2014-05-22 | 2015-12-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6688188B2 (ja) * | 2015-10-08 | 2020-04-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
2016
- 2016-02-16 JP JP2016026851A patent/JP2017146398A/ja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02-08 US US15/427,385 patent/US9989882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2-15 CN CN201710080773.9A patent/CN1070853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330380A (ja) * | 1999-05-24 | 2000-11-30 | Ricoh Co Ltd | 現像装置および現像装置用マグネットローラ |
US20090290913A1 (en) * | 2008-05-20 | 2009-11-26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Develop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roller |
US20090311011A1 (en) * | 2008-06-17 | 2009-12-17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Inc. |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3576502A (zh) * | 2012-07-19 | 2014-02-1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WO2015178502A1 (ja) * | 2014-05-22 | 2015-11-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CN105182714A (zh) * | 2014-06-17 | 2015-12-23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989882B2 (en) | 2018-06-05 |
CN107085361B (zh) | 2019-12-31 |
US20170235248A1 (en) | 2017-08-17 |
JP2017146398A (ja) | 2017-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85361A (zh) |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8238801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an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on an image carrier | |
US9348262B1 (en) | Developing device having developer supply port and developer discharge por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 |
US20090232558A1 (en) |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CN102193393A (zh) |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10656561B1 (en) | Toner conveying device, and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 |
JP4249112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417561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 |
CN109960123A (zh) | 磁辊、显影辊、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H11184249A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333684A (ja) | 現像装置 | |
JP2015022280A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363297B2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635024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erein the developing roller includes a magnetic pole forming part to be formed with a plurality of magnetic poles along a circumferenc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ing roller | |
JP2004117507A (ja)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053669A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115066B2 (ja) | マグネットローラー、現像ローラー、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60266519A1 (en) |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5036760A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478530B2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548763B2 (ja) | 現像装置 | |
JP6953833B2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919330B2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48299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227674A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