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6453B -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6453B
CN107076453B CN201580052690.8A CN201580052690A CN107076453B CN 107076453 B CN107076453 B CN 107076453B CN 201580052690 A CN201580052690 A CN 201580052690A CN 107076453 B CN107076453 B CN 1070764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ction inlet
board member
air
air s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26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6453A (zh
Inventor
野内义照
小嶋伸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76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64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6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64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6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mproving the aesthetic appear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抑制吸入开口处的通风阻力的增加又能够提高装饰板的外观性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栅(52)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栅(52)以俯视时在其外周缘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吸入开口(60)的方式覆盖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板部件(53)形成为沿着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延伸的板状,板部件(53)以其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方式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更靠近上侧的位置上,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围绕栅(52)的外周。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组,尤其涉及设置在天花板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知将空调机的室内机组设置在天花板。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天花板设置型空调机(室内机组),其具备:设置在天花板并且在内部设置有室内风扇和室内热交换器的壳体;安装在壳体的下端部的装饰板;以及安装于在装饰板的中央部形成的空气吸入口的吸入栅。需要说明的是,该吸入栅具备构成栅外缘的栅框部和构成栅中央部的矩形状封闭面部。而且,封闭面部以比栅框部更靠近室内侧(下侧)的状态布置,在栅框部与封闭面部之间形成有吸入开口。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0-463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的空调机可能会存在从形成在栅框部与封闭面部之间的吸入开口看到室内机组的内部部件的忧虑。因此,难以提高装饰板的外观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中,可以考虑为了提高装饰板的外观性而减小吸入开口的开口面积。例如,可以考虑将设置在吸入开口的横挡的宽度扩大来减小横挡的间隔。然而,如果减小吸入开口的开口面积,则吸入开口处的通风阻力就会增加。因此,在室内机组,用于吸入空气所需的做功量(具体而言是风扇的转速)增加,从而可能会存在室内机组的噪音增加的忧虑。
于是,该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抑制吸入开口处的通风阻力的增加又能够提高装饰板的外观性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该公开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设置在天花板CE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具备:室内机组主体20,其设置在上述天花板CE且在内部具有室内风扇31和室内热交换器32,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将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后吹出;以及装饰板50,其设置在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侧,上述装饰板50具有:板主体51,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吸入口51a,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周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吹出口51b;板状的栅52,其设置在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上述栅52以俯视时在该栅52的外周缘与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吸入开口60的方式覆盖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以及板部件53,其形成为沿着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延伸的板状,上述板部件53以其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方式设置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更靠近上侧的位置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围绕上述栅52的外周。
在上述第一方面,通过设置板部件53,从而能够做到:既确保吸入开口60的开口面积,又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
该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上述板部件53以相对于上述栅52的外周缘凹陷的方式弯曲。
在上述第二方面,能够确保板部件53与栅52之间的间隔较宽。由此,能够降低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通风阻力,从而能够使在板部件53的内周侧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流畅。
该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上述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从而在俯视时将该吸入开口60隔开为位于比该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第一吸入开口61和位于比该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上的第二吸入开口62。
在上述第三方面,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部,除了构成通过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第一通风路径R1之外,还能够构成通过板部件53的外周侧的第二通风路径R2。
该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基础上,上述第一吸入开口61的开口面积大于上述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面积。
在上述第四方面,能够使第一通风路径R1的入口处的通风阻力小于第二通风路径R2的入口处的通风阻力。由此,能够促进空气流入第一通风路径R1。
该公开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基础上,被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围住的第一开口部63的开口面积大于俯视时被夹在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与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二开口部64的开口面积。
在上述第五方面,能够使第一通风路径R1的出口处的通风阻力小于第二通风路径R2的出口处的通风阻力。由此,能够促进空气从第一通风路径R1流出。
该公开的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五方面的基础上,上述第一吸入开口61与上述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面积的比例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开口部63与上述第二开口部64的开口面积的比例。
在上述第六方面,相比第一吸入开口61与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一开口部63与第二开口部64的开口面积的比例的情况,能够使在第一通风路径R1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更加流畅。
该公开的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到第六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随着从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朝向上缘移动,以上述栅52的外周缘为曲率中心的该板部件53的曲率半径CR逐渐地增大。
在上述第七方面,能够使板部件53与栅52之间的间隔随着从板部件53的下缘朝向上缘而逐渐地扩大。由此,能够使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通风阻力随着从板部件53的下缘朝向上缘而逐渐地减小,从而能够使在板部件53的内周侧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流畅。
该公开的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到第七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与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相等,或者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比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高。
在上述第八方面,与板部件53的下缘从空气吸入口51a向下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板部件53更难以被发现。
该公开的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到第八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比上述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的中心线CL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上。
在上述第九方面,与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比中心线CL更靠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吸入开口60的外周缘与板部件53的下缘之间的间隙更加狭窄。由此,能够做到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
该公开的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到第九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在俯视时与上述栅52的外周缘重叠或者位于比该栅52的外周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
在上述第十方面,能够做到:在吸入开口60中的位于比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区域,看不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
该公开的第十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到第十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上述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与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相等,或者上述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比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高。
在上述第十一方面,与栅52突出到板主体51下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强板主体51与栅52的一体感。
该公开的第十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到第十一任一方面的基础上,上述板部件53具有:第一连接部53a,其朝向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伸出且与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53b,其朝向上述栅52伸出且与该栅52连接。
在上述第十二方面,通过在板部件53设置第一连接部53a和第二连接部53b,从而能够利用第一连接部53a将板部件53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连接,并且能够利用第二连接部53b将板部件53与栅52连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该公开的第一方面,由于能够做到既确保吸入开口60的开口面积又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因此能够既抑制吸入开口60处的通风阻力的增加又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根据该公开的第二方面,由于能够降低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通风阻力,因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根据该公开的第三方面,由于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部除了构成第一通风路径R1之外还能够构成第二通风路径R2,因此能够降低空气吸入口51a处的通风阻力,从而能够使在空气吸入口51a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流畅。
根据该公开的第四方面,由于能够促进空气流入第一通风路径R1,因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根据该公开的第五方面,由于能够促进空气从第一通风路径R1流出,因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根据该公开的第六方面,由于能够使在第一通风路径R1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流畅,因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根据该公开的第七方面,由于能够使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通风阻力随着从板部件53的下缘朝向上缘而逐渐地减小,因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根据该公开的第八方面,由于能够使板部件53更难以被发现,因此能够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在该公开的第九方面,由于能够做到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因此能够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根据该公开的第十方面,由于能够做到在吸入开口60中的位于比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区域看不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因此能够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根据该公开的第十一方面,由于能够增强板主体51与栅52的一体感,因此能够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根据该公开的第十二方面,由于能够利用第一连接部53a将板部件53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连接,并且能够利用第二连接部53b将板部件53与栅52连接,因此能够支撑板部件53和栅52。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的构成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板的构成例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板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5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板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的部分立体图。
图6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板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7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板的主要部分进行详细说明的图。
图8是用于对室内机组处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用于对板部件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10是用于对板部件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11是用于对板部件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12是用于对装饰板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用于对吊起支撑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构成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15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板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的部分立体图。
图16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板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附图中相同或者相应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10的构成例。室内机组10设置在成为空调对象的室内的天花板CE,其通过管道与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组(省略图示)连接,从而构成空调机。该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等空调运转。
如图1~图4所示,室内机组10具备室内机组主体20、腔体40以及装饰板50。在该例子中,室内机组10在天花板CE上侧的空间(即天花板里侧)被吊起机构(省略图示)吊着。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表示从斜下方看到的室内机组1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室内机组10的纵向剖面的纵向剖视图,相当于图3的II-II线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表示从下方看到的装饰板50的仰视图。图4是表示从上方看到的装饰板50的俯视图。
[室内机组主体]
室内机组主体20设置在天花板CE上且在其内部具有室内风扇31和室内热交换器32,室内机组主体20构成为对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后将上述空气吹出。在该例子中,室内机组主体20除了具有室内风扇31和室内热交换器32之外,还具有壳体21、集水盘33和喇叭状部件34。
〈壳体〉
壳体21形成为下表面敞开的长方体型箱状。在壳体2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绝热材料(省略图示)。此外,壳体21收纳室内风扇31、室内热交换器32、集水盘33和喇叭状部件34。
〈室内风扇〉
室内风扇31布置在壳体21的内部中央。在该例子中,室内风扇31构成为从侧面向径向外侧吹出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具体而言,室内风扇31具有风扇电动机31a和叶轮31b。风扇电动机31a固定在壳体21的顶板上,叶轮31b与风扇电动机31a的旋转轴连结。
〈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32被布置成围绕室内风扇31的周围,其构成为使制冷剂和由室内风扇31输送过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例如,室内热交换器32由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此外,设置在室内机组10的室内热交换器32和设置在室外机组(省略图示)的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通过管道相连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以可逆方式循环而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从而,在制冷运转下室内热交换器32起到蒸发器的功能来对空气进行冷却,在制热运转下室内热交换器32起到散热器(冷凝器)的功能来对空气进行加热。
〈集水盘〉
集水盘33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扁平的长方体状,其布置在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侧。此外,在集水盘33上形成有一个空气引入口33a、多个(在该例子中为四个)空气引出口33b和排泄槽33c。空气引入口33a形成在集水盘33的中央部,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集水盘33。四个空气引出口33b形成在空气引入口33a的周围,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集水盘33。排泄槽33c沿着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端形成为环状,并接住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产生的冷凝水。在该例子中,俯视时,四个空气引出口33b分别沿着集水盘33的四个边部形成。此外,俯视时,排泄槽33c在空气引入口33a与四个空气引出口33b之间环状地延伸。
〈喇叭状部件〉
喇叭状部件34形成为开口面积随着从上缘朝向下缘移动而扩大的筒状,其以上缘插入到室内风扇31的开口下端(吸入口)的状态收纳在集水盘33的空气引入口33a内。
[腔体]
腔体40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扁平的长方体状,并布置在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侧。此外,在腔体40形成有一个吸入连通口40a和多个(在该例子中为四个)吹出连通口40b。吸入连通口40a形成在腔体40的中央部,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腔体40且与集水盘33的空气引入口33a连通。四个吹出连通口40b形成在吸入连通口40a的周围,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腔体40且分别与集水盘33的四个空气引出口33b连通。在该例子中,俯视时,四个吹出连通口40b分别沿着腔体40的四个边部形成。
[装饰板]
装饰板50设置在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侧,在装饰板50与室内机组主体20之间设置有腔体40。此外,装饰板50具有板主体51、栅52、板部件53、多个(在该例子中为四个)吊起支撑部54、过滤器55和多个(在该例子中为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6。
〈板主体〉
板主体51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扁平的长方体状。此外,在板主体51上形成有一个空气吸入口51a和多个(在该例子中为四个)空气吹出口51b。在该例子中,板主体51形成为在俯视时呈正方形。此外,板主体5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分(具体而言为位于比四个空气吹出口51b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上的部分)形成为平坦面状,该下表面的外周缘部分形成为随着朝向外周移动而缓慢地向上倾斜的倾斜面状。
空气吸入口51a形成在板主体51的中央部,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板主体51而与腔体40的吸入连通口40a连通。即,空气吸入口51a经由腔体40的吸入连通口40a而与集水盘33的空气引入口33a连通。在该例子中,空气吸入口51a形成为俯视时呈正方形。此外,空气吸入口51a形成为:其开口面积在从上端到下端为止的范围内相等。
四个空气吹出口51b形成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周围,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板主体51而与腔体40的四个吹出连通口40b连通。即,四个空气吹出口51b经由腔体40的四个吹出连通口40b而与集水盘33的四个空气引出口33b连通。在该例子中,四个空气吹出口51b沿着板主体51的四个边部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俯视时靠近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的一侧记为“内周侧”,将俯视时远离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的一侧记为“外周侧”。
〈栅〉
栅52形成为妨碍空气的流动的板状(具体而言是无孔板状),并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而且,栅52以俯视时在该栅52的外周缘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吸入开口60的方式覆盖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
在该例子中,栅52形成为比空气吸入口51a小的正方形的板状,栅52以其下表面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相等的方式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其中,上述空气吸入口51a形成为在俯视时呈正方形。此外,栅52的下表面形成为平坦面状,该下表面以夹住吸入开口60的方式与板主体5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分位于同一个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相等”这样的状态,不仅包括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完全相等的状态(例如,栅52的下表面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之间的高低差为0的状态),还包括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实质上相等的状态(例如,栅52的下表面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之间的高低差在约5mm以内的状态)。
〈板部件〉
板部件53形成为沿着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延伸的板状,板部件53以其上缘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方式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而且,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更靠近上侧的位置上,在俯视时,板部件53的下缘围绕栅52的外周。
在该例子中,板部件53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的整个一周上连续地延伸。此外,板部件53以相对于栅52的外周缘凹陷的方式弯曲。具体而言,板部件53形成为横截面是正方形的筒状(框状),板部件53以板部件53的上缘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方式,弯曲成相对于栅52的外周缘凹陷的圆弧状。
此外,在该例子中,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从而在俯视时将吸入开口60隔开为:位于比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第一吸入开口61和位于比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外周侧的第二吸入开口62。需要说明的是,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相当栅52的外周缘,吸入开口60的外周缘相当于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
〈吊起支撑部〉
如图1~图6所示,四个吊起支撑部54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将栅52吊起来并且支撑板部件53。具体而言,各个吊起支撑部54具有第一伸出部54a和第二伸出部54b。需要说明的是,图5是放大表示了从斜上方看到的吊起支撑部54的部分立体图。图6是部分纵向剖视图,其放大表示了沿着吊起支撑部54的第一伸出部54a的伸出方向形成的装饰板50的纵向剖面中的、吊起支撑部54的附近,相当于图4的VI-VI线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对于各个吊起支撑部54而言,第一伸出部54a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朝向内周侧伸出,第二伸出部54b与第一伸出部54a形成为一体,第二伸出部54b从第一伸出部54a的前端部向下伸出。需要说明的是,“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是指,板主体51中的、构成空气吸入口51a的部分(围绕空气吸入口51a的部分)。即,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不仅包括板主体51中的、相当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的部分,而且还包括板主体51中的、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相连续的部分(例如,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的上端相连续的上端面的内周缘部)。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子中,第一伸出部54a(伸出部)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朝向内周侧伸出,第二伸出部54b(垂下部)与第一伸出部54a形成为一体且第二伸出部54b从第一伸出部54a的前端部垂下来。
此外,在该例子中,第一伸出部54a形成为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朝向内周侧延伸的板状,第二伸出部54b形成为从第一伸出部54a的前端部向下伸出的板状。具体而言,吊起支撑部54的第一伸出部54a形成为分别在沿上下方向竖立的状态下彼此相隔开且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朝向内周侧延伸的一对板状。吊起支撑部54的第二伸出部54b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第二伸出部54b的短边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与吊起支撑部54的第一伸出部54a的一对前端部连接。
此外,在该例子中,四个吊起支撑部54分别布置在栅52的四个角部。具体而言,空气吸入口51a形成为在俯视时呈矩形,栅52形成为在俯视时呈矩形。而且,吊起支撑部54的第一伸出部54a在俯视时从空气吸入口51a的角部朝向栅52的角部伸出。吊起支撑部54的第二伸出部54b的下端与栅52的角部连接。
板部件53与四个吊起支撑部54的第一伸出部54a的下部连接且该板部件53布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在该例子中,四个吊起支撑部54的第一伸出部54a的下部分别与形成为横截面是正方形的筒状(框状)的板部件53的四个角部连接。
此外,吊起支撑部54的第一伸出部54a形成为其下部与板部件53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形状,该下部与板部件53的外周面连接。在该例子中,吊起支撑部54的第一伸出部54a形成为其下部呈相对于栅52的外周缘凹陷的圆弧状,板部件53的外周面以嵌合到该下部的状态与其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子中,板主体51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是空气吸入口51a附近的部分)、栅52、板部件53和四个吊起支撑部54形成为一体。
〈过滤器〉
如图1~图4所示,过滤器55设置在板主体51的空气吸入口51a的上侧,且构成为捕捉通过了空气吸入口51a的空气中的灰尘。过滤器55形成为俯视时呈正方形格栅框状,过滤器55安装在板主体51的中央部的上侧且覆盖空气吸入口51a。
在该例子中,过滤器55形成为其俯视时的面积与空气吸入口51a上端的开口面积相等。需要说明的是,过滤器55也可以形成为其俯视时的面积大于空气吸入口51a上端的开口面积。
〈风向调节叶片〉
如图1~图4所示,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6分别设置在板主体51的四个空气吹出口51b的下端部,并且构成为对在空气吹出口51b通过的空气的流向进行调节。风向调节叶片56形成为沿空气吹出口51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在风向调节叶片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设置有摇动轴。由此,风向调节叶片56被板主体51支撑为:能够以摇动轴为轴心进行摆动。
[对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详细说明]
接下来,根据图7,对装饰板50的主要部分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的中央部表示装饰板50的纵向剖面,图7中的上部表示从上方看到的装饰板50的主要部分(空气吸入口51a的附近),图7中的下部表示从下方看到的装饰板50的主要部分。此外,在图7的中央部,省略图示了吊起支撑部54、过滤器55和风向调节叶片56。
〈吸入开口的开口面积〉
如图7中的下部所示,第一吸入开口61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面积。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对第一吸入开口61标注了线之间的间隔较窄的斜线,对第二吸入开口62标注了线之间的间隔较窄的反斜线。
〈开口部的开口面积〉
如图7中的上部所示,第一开口部63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开口部64的开口面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部63是被板部件53的上缘围住的区域,第二开口部64是俯视时被夹在板部件53的上缘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之间的区域。此外,在图7中,对第一开口部63标注了线之间的间隔较宽的斜线,对第二开口部64标注了线之间的间隔较宽的反斜线。
〈开口面积的比例〉
此外,第一吸入开口61与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面积的比例大于第一开口部63与第二开口部64的开口面积的比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吸入开口61与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面积的比例也可等于第一开口部63与第二开口部64的开口面积的比例。
〈板部件的下缘的位置〉
如图7的中央部所示,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相等。需要说明的是,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也可以高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此外,在该例子中,如图7中的下部所示,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比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的中心线CL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上。此外,在该例子中,如图7的中央部所示,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与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相等。需要说明的是,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也可以高于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或者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相等”这样的状态,不仅包括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或者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完全相等的状态(例如高低差为0的状态),还包括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或者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实质上相等的状态(例如高低差约在5mm以内的状态)。
〈板部件的上缘的位置〉
如图7中的上部和中央部所示,在俯视时,板部件53的上缘与栅52的外周缘重叠。需要说明的是,在俯视时,板部件53的上缘也可以位于比栅52的外周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
[室内机组的外观]
接下来,对从下方看到的室内机组10的外观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板部件53以其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方式布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因此,如图3所示,在从下方看到设置到天花板CE的室内机组10的情况下,从吸入开口60难以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在该例子中为过滤器55)。
在该例子中,板部件53被布置成:其上缘在俯视时与栅52的外周缘重叠,其下缘在俯视时位于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因此,在从下方看到室内机组10的情况下,在吸入开口60中的、俯视时位于比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上的区域(即第二吸入开口62),可看到过滤器55的一部分,但是在吸入开口60中的、俯视时位于比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区域(即第一吸入开口61),过滤器55的剩余部分被板部件53隐藏而看不到该剩余部分。
[室内机组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接下来,根据图8,对室内机组10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省略图示了吊起支撑部54。
若室内风扇31运转,则室内空气从吸入开口60被吸入至空气吸入口51a。在空气吸入口51a,从吸入开口60吸入到的室内空气在板部件53的下缘向板部件53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分流,从而分为在板部件53的内周侧流动的空气和在板部件53的外周侧流动的空气。即,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部,构成:空气从吸入开口60通过板部件53的内周侧后朝向空气吸入口51a的上端流动的第一通风路径R1;以及空气从吸入开口60通过板部件53的外周侧后朝向空气吸入口51a的上端流动的第二通风路径R2。
在第一通风路径R1,流入到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空气一边沿着板部件53的内周面被引向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一边朝向空气吸入口51a的上端流过去。通过了第一通风路径R1的空气在通过过滤器55的中央部后,通过喇叭状部件34后被室内风扇31吸入。
另一方面,在第二通风路径R2,流入到板部件53的外周侧的空气在流动方向不会被板部件53大幅度地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板部件53的外周面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然后朝向空气吸入口51a的上端流过去。通过了第二通风路径R2的空气在通过过滤器55的周缘部(中央部周围的部分)后,通过喇叭状部件34后被室内风扇31吸入。
被室内风扇31吸入的空气从室内风扇31的侧方朝向径向外侧吹出。已从室内风扇31吹出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之际,与在室内热交换器32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通过了室内热交换器32的空气向四个空气引出口33b分流而向下流动,从而流过四个空气引出口33b。通过了四个空气引出口33b的空气分别依次通过四个吹出连通口40b和四个空气吹出口51b向室内吹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将板部件53设置成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更靠近上侧的位置上、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围绕栅52的外周,从而能够做到:既确保吸入开口60的开口面积,又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在该例子中为过滤器55)。由此,能够做到:既抑制吸入开口60处的通风阻力的增加,又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此外,通过将板部件53设置成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从而能够将流入到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空气朝向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引导。由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俯视时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室内风扇31的吸入口布置在俯视时的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中央部(在该例子中为在集水盘33上形成的空气引入口33a的中央部)的情况比较多。由此,通过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能够促进在室内机组主体20利用室内风扇31吸入空气。由此,能够提高室内机组主体20的空气的吸入效率。
此外,通过将板部件53弯曲成相对于栅52的外周缘凹陷,从而与板部件53弯曲成相对于栅52的外周缘突出的情况相比,更能够确保板部件53与栅52之间的间隔较宽。由此,能够降低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通风阻力,能够使在板部件53的内周侧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流畅。由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此外,通过将板部件53设置成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将吸入开口60隔开为第一吸入开口61和第二吸入开口62,从而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部,除了能够构成通过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第一通风路径R1之外,还能够构成通过板部件53的外周侧的第二通风路径R2。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通风路径R2,流入到板部件53的外周侧的空气在流动方向不会被板部件53大幅度地改变的情况下朝向空气吸入口51a的上端流过去。即,第二通风路径R2的通风阻力小于第一通风路径R1的通风阻力。由此,通过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部构成第一通风路径R1之外还构成第二通风路径R2,从而与从吸入开口60吸入到的空气只通过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情况(即,只形成有第一通风路径R1的情况)相比,更能够降低空气吸入口51a处的通风阻力,能够使在空气吸入口51a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流畅。
此外,通过降低空气吸入口51a的通风阻力,从而能够降低在室内机组主体20用于吸入空气时所需的做功量(具体而言为室内风扇31的转速)。由此,能够降低室内机组10中的噪音(具体而言为室内风扇31的运转声音)。
此外,通过将板部件53设置成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将吸入开口60隔开为第一吸入开口61和第二吸入开口62来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部构成第一通风路径R1和第二通风路径R2,从而能够将通过了第一通风路径R1的空气供向过滤器55的中央部、将通过了第二通风路径R2的空气供向过滤器55的周缘部(例如,在从下侧观看室内机组10的情况下被板部件53隐藏的部分)。由此,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过滤器55的中央部,还能够有效地利用过滤器55的周缘部。
此外,通过使第一吸入开口61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面积,从而能够使第一通风路径R1的入口处的通风阻力低于第二通风路径R2的入口处的通风阻力。由此,能够促进空气流入第一通风路径R1,因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此外,通过使第一开口部63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开口部64的开口面积,从而能够使第一通风路径R1的出口处的通风阻力低于第二通风路径R2的出口处的通风阻力。由此,能够促进空气从第一通风路径R1流出,因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此外,通过使第一吸入开口61与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面积的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开口部63与第二开口部64的开口面积的比例,从而与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即,第一吸入开口61与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一开口部63与第二开口部64的开口面积的比例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在第一通风路径R1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更加流畅。由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此外,通过使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相等或者使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高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从而与板部件53的下缘从空气吸入口51a向下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板部件53更难以被发现。由此,能够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此外,通过将板部件53设置成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比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的中心线CL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上,从而与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比中心线CL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吸入开口60的外周缘与板部件53的下缘之间的间隙更加狭窄。由此,能够做到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因此能够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此外,通过将板部件53设置成板部件53的上缘在俯视时与栅52的外周缘重叠或者位于比栅52的外周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从而能够做到:在从下侧仰视室内机组10的情况下,在吸入开口60中的、位于比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区域难以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由此,能够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此外,通过将吊起支撑部54的第一伸出部54a的下部形成为与板部件53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形状,来将该下部与板部件53的外周面连接,从而能够扩大吊起支撑部54与板部件53的连接面积。由此,能够提高吊起支撑部54与板部件53之间的连接强度,因此能够增强由吊起支撑部54对板部件53的支撑。
此外,通过将栅52设置成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相等,从而与栅52突出到板主体51下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强板主体51与栅52的一体感(平坦的印象)。由此,能够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此外,通过将吊起支撑部54的第一伸出部54a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竖立的状态的板状,从而能够抑制由吊起支撑部54的布置所引起的通风阻力的增加。由此,能够使在空气吸入口51a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流畅。
[板部件的变形例]
如图9所示,也可以将板部件53构成为:随着从板部件53的下缘朝向上缘移动,以栅52的外周缘为曲率中心的板部件53的曲率半径CR逐渐地增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了在从板部件53的上缘到下缘为止的范围内板部件53的曲率半径恒定的情况下的板部件53的内周面。
通过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能够使板部件53与栅52之间的间隔随着从板部件53的下缘朝向上缘而逐渐地扩大。由此,能够使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通风阻力随着从板部件53的下缘朝向上缘移动而逐渐地降低,能够使在板部件53的内周侧通过的空气的流动(即,在第一通风路径R1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流畅。由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板部件的其它变形例]
此外,如图10所示,板部件53也可以形成为:被弯曲(或者折弯)成相对于栅52的外周缘凹陷的“L”字状。或者,如图11所示,板部件53也可以形成为:从空气吸入口51a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直线状地向上倾斜。
在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流入板部件53的内周侧的空气朝向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引导,从而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板部件53弯曲成相对于栅52的外周缘凹陷的情况(图2、图9、图10)下,与板部件53从空气吸入口51a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直线状地向上倾斜的情况(图11)相比,更能够确保板部件53与栅52之间的间隔较宽。
[装饰板的变形例]
如图12所示,栅52也可以以其下表面的高度高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的方式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在该例子中,栅52形成为其下表面呈平坦面状,该下表面与板主体51的下表面平行。
即使在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与栅52突出到板主体51的下侧的情况相比,也能够增强板主体51与栅52的一体感。
[吊起支撑部的变形例]
如图13所示,四个吊起支撑部54也可以分别布置在栅52的四个边部(在该例子中为四个边部的中央部)。在该例子中,空气吸入口51a形成为在俯视时呈矩形,栅52形成为在俯视时呈矩形。而且,吊起支撑部54的第一伸出部54a在俯视时从空气吸入口51a的边部朝向栅52的边部伸出。吊起支撑部54的第二伸出部54b的下端与栅52的边部连接。在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栅52吊起来并且支撑板部件53。
(第二实施方式)
图14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10的构成例。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而言,装饰板5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不同。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的其它结构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的结构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图14是表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的纵向剖面的纵向剖视图,与图3的II-II线的纵向剖视图相对应。
[装饰板]
如图15、图16所示,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板50而言,板主体51的空气吸入口51a的结构、栅52的结构以及板部件53的结构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板50。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板50中,板部件53具有第一连接部53a和第二连接部53b,以此来替代吊起支撑部54。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饰板50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板50的结构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图15是放大表示了从斜上方看到的板部件53的主要部分(第一连接部53a和第二连接部53b)的部分立体图。图16是放大表示了沿着板部件53的第一连接部53a的伸出方向形成的装饰板50的纵向剖面中的、板部件53的主要部分的部分纵向剖视图,其与图4的VI-VI线的部分纵向剖视图相对应。
〈板主体〉
板主体51的空气吸入口51a构成为:其开口面积随着从上端朝向下端移动而逐渐地扩大。此外,空气吸入口51a弯曲成:其内周面相对于栅52的外周缘凹陷。
此外,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的上端的角部(俯视时的角部)设置有固定板部101。固定板部101形成为三角形的板状,其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的上端的角部向外周侧伸出。即,固定板部101是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相连续的部分。此外,在固定板部101设置有凹部101a。凹部101a向下凹陷,以便能够收纳板部件53的第一连接部53a的前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子中,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的下端的高度相等,板部件53的下缘的高度高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的下端的高度。此外,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的上端在俯视时位于比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上。
〈栅〉
在栅52的角部设置有突起部102和锁定钩103。突起部102从栅52朝上突出。锁定钩103位于比突起部102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而且,锁定钩103从栅52朝上突出,锁定钩103的前端部朝向内周侧“L”字状地折弯,以便锁定钩103能够被后述的锁定孔104卡住。
〈板部件〉
板部件53具有第一连接部53a和第二连接部53b。而且,第一连接部53a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与板主体51连接,第二连接部53b通过卡止及螺钉固定的方式与栅52连接。
(第一连接部)
第一连接部53a朝向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在该例子中为空气吸入口51a的固定板部101)伸出而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连接。在该例子中,第一连接部53a形成为以板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从板部件53的下缘部朝向固定板部101的凹部101a延伸的板状。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53a从板部件53的下缘部朝着固定板部101的凹部101a向斜上方伸出,且以第一连接部53a的前端部(上端部)沿凹部101a的底部延伸的方式折弯成“L”字状。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子中,第一连接部53a的前端部形成为在俯视时呈三角形,固定板部101的凹部101a形成为与第一连接部53a的前端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具体而言为三角形)。
此外,第一连接部53a在其前端部收纳在固定板部101的凹部101a内的状态下,被第一固定螺钉111固定在固定板部101而与上述固定板部101连接。第一固定螺钉111贯通在固定板部101的凹部101a内收纳的第一连接部53a的前端部,从而第一固定螺钉111被紧固在固定板部101的凹部101a的底部。
(第二连接部)
第二连接部53b朝向栅52伸出而与栅52连接。在该例子中,第二连接部53b形成为以板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从板部件53的上缘部朝着内周侧向下伸出的板状,第二连接部53b以其前端部(下端部)与栅52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式折弯成“L”字状。
此外,在第二连接部53b的前端部设置有锁定孔104。锁定孔104布置在与栅52的锁定钩103相对应的位置上,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第二连接部53b的前端部,以便能够将栅52的锁定钩103卡住。
而且,在栅52的锁定钩103卡在第二连接部53b的前端部的锁定孔104内的状态下,第二连接部53b的前端部被第二固定螺钉112固定在栅52的突起部102,从而第二连接部53b与突起部102连接。第二固定螺钉112贯通在栅52的突起部102上载置的第二连接部53b的前端部,从而第二固定螺钉112与突起部102紧固在一起。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具体而言,通过设置板部件53,从而能够做到:既抑制吸入开口60处的通风阻力的增加又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此外,通过在板部件53上设置第一连接部53a和第二连接部53b,从而能够利用第一连接部53a连接板部件53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并且能够利用第二连接部53b连接板部件53与栅52。由此,能够支撑板部件53和栅52。
此外,通过将空气吸入口51a构成为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面积随着从上端朝向下端移动而逐渐地扩大,从而能够做到:既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在该例子中为过滤器55),又使吸入开口60的开口面积增加。由此,能够做到:既确保装饰板50的外观性,又降低吸入开口60处的通风阻力。
此外,通过将第二连接部53b形成为从板部件53的上缘部朝着内周侧向斜下方伸出,从而与第二连接部53b从板部件53的上缘部垂直向下伸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做到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板部件53的第二连接部53b。由此,能够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此外,通过在栅52设置锁定钩103且在板部件53的第二连接部53b设置锁定孔104,从而能够在将栅52和板部件53卡止住的状态(即,临时固定住的状态)下,将栅52和板部件53螺钉固定起来。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对栅52和板部件53的螺钉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板部件53的第一连接部53a也可以通过不同于螺钉固定的其它方式(例如是爪嵌合、一体成形等)与板主体51连接。与此相同,板部件53的第二连接部53b也可以通过不同于螺钉固定的其它方式与栅52连接。
此外,空气吸入口51a可以构成为其内周面的上端在俯视时与板部件53的下缘重叠,也可以构成为其内周面的上端在俯视时位于比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通过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从而在从下侧看到设置在天花板CE的室内机组10的情况下,能够做到难以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的上端与板部件53的下缘之间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在该例子中为过滤器55)。由此,能够提高装饰板50的外观性。
(其它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将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宽度(即,板部件53的下缘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在空气通过第二吸入开口62之际不会产生风噪声。具体而言,优选将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宽度设定为吸入开口60的开口宽度(即,栅52的外周缘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的间隔)的1/4以上。
此外,在栅52的上表面上也可以设置有防音部件(省略图示)。通过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从而能够抑制噪声从室内机组10的内部向下泄漏,从而能够降低室内机组10的噪音。需要说明的是,防音部件也可以由隔音材料、吸音材料构成。
此外,栅52的上表面也可以形成为从栅52的外周缘朝向中央逐渐地升高的锥形(例如是底面为正方形的四角锥)。通过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从而能够将由板部件53朝向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引导过来的空气朝向空气吸入口51a的上端引导。由此,能够促进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说明中,举了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相等或者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高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的情况的例子,然而栅52的下表面的高度也可以低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即使在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通过设置板部件53,也能够做到:既确保吸入开口60的开口面积,又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例如为过滤器55)。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举了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将吸入开口60隔开为第一吸入开口61和第二吸入开口62的情况的例子,然而板部件53也可以被设置成其下缘在俯视时不会将吸入开口60隔开为第一吸入开口61和第二吸入开口62。具体而言,板部件53的下缘可以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连接。在该情况下,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与吸入开口60的外周缘(即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重叠,因此吸入开口60不被隔开。在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既确保吸入开口60的开口面积,又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
此外,举了板主体51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空气吸入口51a附近的部分)、栅52、板部件53和四个吊起支撑部54形成为一体的情况的例子,然而这些部件也可以独立地形成。
此外,板部件53也可以由沿着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排列的多个构成板构成。例如,图4所示的板部件53也可以由分别沿着空气吸入口51a的四个内壁延伸的四个构成板构成。此外,上述的多个构成板也可以构成为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且沿着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排列。例如,也可以通过排列分别沿着空气吸入口51a的四个内壁延伸的四个构成板来构成板部件53,其中,上述的四个构成板是以在相当于图4所示的板部件53的四个角部的位置上形成有间隙的方式排列的。如上所述,板部件53也可以构成为沿着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断断续续地延伸。在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既确保吸入开口60的开口面积,又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
此外,举了板部件53在空气吸入口51a内周的整个一周上连续地延伸的情况的例子,然而板部件53也可以只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的一部分上。在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既确保吸入开口60的开口面积,又难以从吸入开口60看到室内机组10的内部部件。
此外,举了在室内机组主体20与装饰板50之间设置有腔体40的情况的例子,然而室内机组10也可以不具备腔体40。在该情况下,装饰板50以装饰板50的空气吸入口51a与集水盘33的空气引入口33a连通并且装饰板50的空气吹出口51b与集水盘33的空气引出口33b连通的方式,设置在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侧(具体而言为集水盘33的下侧)。
此外,还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起来实施。上述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而已,并没有对该公开、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进行限制的意图。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上述的室内机组作为设置在天花板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非常有用。
-符号说明-
10 室内机组
20 室内机组主体
21 壳体
31 室内风扇
32 室内热交换器
33 集水盘
34 喇叭状部件
40 腔体
50 装饰板
51 板主体
51a 空气吸入口
51b 空气吹出口
52 栅
53 板部件
54 吊起支撑部
54a 第一伸出部
54b 第二伸出部
55 过滤器
56 风向调节叶片
60 吸入开口
61 第一吸入开口
62 第二吸入开口
63 第一开口部
64 第二开口部
CE 天花板

Claims (8)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设置在天花板(CE),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具备:
室内机组主体(20),其设置在上述天花板(CE)且在内部具有室内风扇(31)和室内热交换器(32),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将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后吹出;以及
装饰板(50),其设置在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侧,
上述装饰板(50)具有:
板主体(51),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吸入口(51a),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周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吹出口(51b);
板状的栅(52),其设置在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上述栅(52)以俯视时在该栅(52)的外周缘与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吸入开口(60)的方式覆盖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以及
板部件(53),其形成为沿着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延伸的板状,上述板部件(53)以其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方式设置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更靠近上侧的位置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围绕上述栅(52)的外周,
上述板部件(53)以相对于上述栅(52)的外周缘凹陷的方式弯曲。
2.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设置在天花板(CE),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具备:
室内机组主体(20),其设置在上述天花板(CE)且在内部具有室内风扇(31)和室内热交换器(32),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将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后吹出;以及
装饰板(50),其设置在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侧,
上述装饰板(50)具有:
板主体(51),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吸入口(51a),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周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吹出口(51b);
板状的栅(52),其设置在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上述栅(52)以俯视时在该栅(52)的外周缘与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吸入开口(60)的方式覆盖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以及
板部件(53),其形成为沿着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延伸的板状,上述板部件(53)以其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方式设置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更靠近上侧的位置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围绕上述栅(52)的外周,
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上述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从而在俯视时将该吸入开口(60)隔开为位于比该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第一吸入开口(61)和位于比该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上的第二吸入开口(62),
上述第一吸入开口(61)的开口面积大于上述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面积。
3.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设置在天花板(CE),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具备:
室内机组主体(20),其设置在上述天花板(CE)且在内部具有室内风扇(31)和室内热交换器(32),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将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后吹出;以及
装饰板(50),其设置在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侧,
上述装饰板(50)具有:
板主体(51),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吸入口(51a),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周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吹出口(51b);
板状的栅(52),其设置在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上述栅(52)以俯视时在该栅(52)的外周缘与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吸入开口(60)的方式覆盖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以及
板部件(53),其形成为沿着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延伸的板状,上述板部件(53)以其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方式设置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更靠近上侧的位置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围绕上述栅(52)的外周,
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上述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从而在俯视时将该吸入开口(60)隔开为位于比该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第一吸入开口(61)和位于比该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上的第二吸入开口(62),
被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围住的第一开口部(63)的开口面积大于俯视时被夹在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与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二开口部(64)的开口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吸入开口(61)与上述第二吸入开口(62)的开口面积的比例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开口部(63)与上述第二开口部(64)的开口面积的比例。
5.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设置在天花板(CE),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具备:
室内机组主体(20),其设置在上述天花板(CE)且在内部具有室内风扇(31)和室内热交换器(32),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将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后吹出;以及
装饰板(50),其设置在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侧,
上述装饰板(50)具有:
板主体(51),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吸入口(51a),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周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吹出口(51b);
板状的栅(52),其设置在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上述栅(52)以俯视时在该栅(52)的外周缘与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吸入开口(60)的方式覆盖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以及
板部件(53),其形成为沿着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延伸的板状,上述板部件(53)以其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方式设置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更靠近上侧的位置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围绕上述栅(52)的外周,
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上述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从而在俯视时将该吸入开口(60)隔开为位于比该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第一吸入开口(61)和位于比该板部件(53)的下缘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上的第二吸入开口(62),
随着从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朝向上缘移动,以上述栅(52)的外周缘为曲率中心的该板部件(53)的曲率半径(CR)逐渐地增大。
6.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设置在天花板(CE),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具备:
室内机组主体(20),其设置在上述天花板(CE)且在内部具有室内风扇(31)和室内热交换器(32),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将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后吹出;以及
装饰板(50),其设置在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侧,
上述装饰板(50)具有:
板主体(51),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吸入口(51a),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周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吹出口(51b);
板状的栅(52),其设置在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上述栅(52)以俯视时在该栅(52)的外周缘与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吸入开口(60)的方式覆盖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以及
板部件(53),其形成为沿着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延伸的板状,上述板部件(53)以其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方式设置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更靠近上侧的位置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围绕上述栅(52)的外周,
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比上述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的中心线(CL)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上。
7.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设置在天花板(CE),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具备:
室内机组主体(20),其设置在上述天花板(CE)且在内部具有室内风扇(31)和室内热交换器(32),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将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后吹出;以及
装饰板(50),其设置在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侧,
上述装饰板(50)具有:
板主体(51),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吸入口(51a),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周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吹出口(51b);
板状的栅(52),其设置在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上述栅(52)以俯视时在该栅(52)的外周缘与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吸入开口(60)的方式覆盖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以及
板部件(53),其形成为沿着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延伸的板状,上述板部件(53)以其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方式设置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更靠近上侧的位置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围绕上述栅(52)的外周,
上述板部件(53)具有:第一连接部(53a),其朝向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伸出且与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部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53b),其朝向上述栅(52)伸出且与该栅(52)连接。
8.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组,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设置在天花板(CE),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具备:
室内机组主体(20),其设置在上述天花板(CE)且在内部具有室内风扇(31)和室内热交换器(32),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将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后吹出;以及
装饰板(50),其设置在上述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侧,
上述装饰板(50)具有:
板主体(51),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吸入口(51a),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周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空气吹出口(51b);
板状的栅(52),其设置在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上述栅(52)以俯视时在该栅(52)的外周缘与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吸入开口(60)的方式覆盖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以及
板部件(53),其形成为沿着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延伸的板状,上述板部件(53)以其上缘位于比下缘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上的方式设置在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上述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该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更靠近上侧的位置上,上述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围绕上述栅(52)的外周,
上述板部件(53)从上述空气吸入口(51a)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直线状地向上倾斜。
CN201580052690.8A 2014-09-30 2015-09-07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Active CN1070764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0363 2014-09-30
JP2014-200363 2014-09-30
PCT/JP2015/004537 WO2016051676A1 (ja) 2014-09-30 2015-09-07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6453A CN107076453A (zh) 2017-08-18
CN107076453B true CN107076453B (zh) 2018-05-11

Family

ID=55629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2690.8A Active CN107076453B (zh) 2014-09-30 2015-09-07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240805B2 (zh)
EP (1) EP3193097B1 (zh)
JP (1) JP5999238B2 (zh)
CN (1) CN107076453B (zh)
AU (1) AU2015326325B2 (zh)
ES (1) ES2961845T3 (zh)
WO (1) WO20160516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41812B2 (en) * 2017-06-23 2022-09-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WO2019239174A1 (en) 2018-06-11 2019-12-19 Carrier Corporation Impeller-air intake interface for a centrifugal fan, and centrifugal fan therewith
JP7097973B2 (ja) * 2018-07-26 2022-07-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内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4041U (zh) 1990-10-15 1992-06-01
JP3149276B2 (ja) * 1992-09-07 2001-03-26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天井用換気扇
JP3140898B2 (ja) * 1993-12-02 2001-03-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及び該装置の吸込パネル並びに該装置の整流ガイド
JP2856210B1 (ja) * 1998-03-27 1999-02-10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408983B2 (ja) 1999-01-25 2003-05-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3438659B2 (ja) 1999-08-06 2003-08-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天井設置型空気調和装置
KR100376789B1 (ko) * 2000-09-01 2003-03-19 만도공조 주식회사 에어콘용 프론트 패널의 흡입구
MX2007008667A (es) * 2005-02-01 2007-07-25 Lg Electronics Inc Acondicionador de aire.
JP4656640B2 (ja) 2005-05-26 2011-03-2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923639B2 (ja) * 2005-11-11 2012-04-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パネル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EP2206988B1 (en) * 2007-10-25 2019-04-24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KR101632884B1 (ko) * 2008-12-23 2016-06-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KR101065830B1 (ko) * 2008-12-29 2011-09-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KR101558575B1 (ko) * 2009-01-09 2015-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실내기
JP5316473B2 (ja) * 2010-04-27 2013-10-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247784B2 (ja) 2010-10-04 2013-07-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20170343235A1 (en) * 2015-06-12 2017-11-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eiling cassette air conditio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99238B2 (ja) 2016-09-28
EP3193097A4 (en) 2018-09-05
EP3193097B1 (en) 2023-08-23
AU2015326325A1 (en) 2017-05-18
AU2015326325B2 (en) 2017-06-08
WO2016051676A1 (ja) 2016-04-07
EP3193097A1 (en) 2017-07-19
BR112017006206A2 (pt) 2018-06-19
ES2961845T3 (es) 2024-03-14
US20170307232A1 (en) 2017-10-26
US10240805B2 (en) 2019-03-26
JP2016070652A (ja) 2016-05-09
CN107076453A (zh) 2017-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9747B (zh) 空调
CN106164597B (zh) 空调机
CN107076453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CN107076447A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5209831B (zh) 装饰板和具备该装饰板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CN108351111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4949198B (zh) 空调机
CN1329694C (zh) 整体式空调器及其空气导向构件
CN107076451A (zh) 空调机
WO2014174625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07532806A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
CN209246328U (zh)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风幕机
CN108151279A (zh)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CN107850320A (zh) 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及热交换器
CN109855181A (zh) 空调室内机
JP560949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AU2015326324B2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CN207486970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JP397281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7657559U (zh) 顶置空调
CN101561160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01242225Y (zh) 空调器室内机
JP667112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5371460B (zh) 送风装置
CN107917469A (zh) 壳式换热器的超薄型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