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51279A -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51279A
CN108151279A CN201810032927.1A CN201810032927A CN108151279A CN 108151279 A CN108151279 A CN 108151279A CN 201810032927 A CN201810032927 A CN 201810032927A CN 108151279 A CN108151279 A CN 1081512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air
outlet section
sealing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329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51279B (zh
Inventor
叶海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03292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5127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51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51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51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512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0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 B08B1/1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leaning tool
    • B08B1/12Brus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其中,出风面板包括:呈长条形的出风板体;出风组件,设于出风板体的板体开口上,出风组件包括:子板体;第一出风部,设于子板体的一侧的子开口上;第二出风部,与第一出风部相邻且设于子板体的另一侧,其中,风道组件与出风组件之间和/或出风组件与壳体之间设有出风密封结构。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同时设置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使出风组件满足不同的出风需求,同时将子板体与出风板体设为可拆,便于维修和清理操作,即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存在通风不顺畅的情况下,可以将子板体一同拆下进行更换或清洗,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可拆设计,提高单个组件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面板、一种旋转组件及一种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背景技术
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因占用空间小,使用便捷,深受用户欢迎。在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出风时,经空调制冷或制热后向室内排出的气体在流向出风口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出风面板上出风口的限制流向两侧,使得流向出风口的气体流量减小,进而使落地式室内空调器的出风量减小,同时,由于在相同功率驱动下,出风量降低,也耗费了不必要的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出风面板。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组件管。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出风面板,用于空调器,包括:呈长条形的出风板体,且出风板体上设有板体开口;出风组件,设于板体开口上,出风组件包括:子板体,子板体的一侧设有子开口;第一出风部,设于子板体的一侧的子开口上,且与子板体固定连接;第二出风部,与第一出风部相邻且设于子板体的另一侧,其中,风道组件的出风口至壳体的出风口之间形成出风通道,出风组件的部分设于出风通道内,且在出风通道上,风道组件与出风组件之间和/或出风组件与壳体之间设有出风密封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面板通过设于板体开口上的出风组件实现出风,出风组件的子板体上设有第二出风部,第一出风部通过与位于板体一侧的子开口的配合实现与子板体的固定连接,出风组件通过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实现出风,同时设置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利于出风组件实现不同的出风需求,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提高出风面板的适用性。同时由于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相邻设置,便于出风面板在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之间进行切换,便于快速切换出风模式。此外,通过将子板体与出风板体可拆设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便于维修和清理操作,即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存在通风不顺畅的情况下,可以将子板体一同拆下进行更换或清洗,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可拆设计,提高单个组件的生产效率,同理,在单独的第一出风部或第二出风部存在通风不顺畅的情况下,可单独拆卸下来进行清洗。
此外,风道组件的出风口至壳体的出风口之间形成出风通道,出风组件的部分设于出风通道内,具体而言,在出风状态下,第一出风部和/或第二出风部设在出风通道内进行出风,同时在出风通道上,风道组件与出风组件之间和/或出风组件与壳体之间设有出风密封结构,即,出风密封结构可固设于风道组件的出风口边缘,也可设于出风面板对应于出风口的部分,还可设于壳体的出风口边缘。
特别地,当壳体为圆筒形时,通过旋转出风面板使得单独通过第一出风部或第二出风部出风,出风密封结构也可设在每个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周围,还可设在全部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的周围,进而可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另一方面也降低由出风面板和回风面板连接处的狭窄空间向外出风从而产生噪音的可能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沿子板体的宽度方向相邻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沿子板体的宽度方向相邻设置,在出风时,通过子板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转动或移动即实现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之间的切换,便于子板体快速转动或移动并实现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之间的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出风部的顶壁和底壁上设有插接部,子开口的顶壁和底壁上分别设有与插接部配合的插槽,通过插接部与插槽的配合实现第一出风部与子板体的定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部的顶壁上的插接部与子开口的顶壁上的插槽配合,第一出风部的底壁上的插接部与子开口的底壁上的插槽配合,通过上下两对插接部和插槽的配合,实现第一出风部与子板体之间的定位。插接部和插槽定位快速准确,便于第一出风部的快速安装和检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出风部的远离第二出风部的侧壁上设有子卡扣,子开口的侧壁上设有与子卡扣配合的子卡槽,通过子卡扣与子卡槽的卡接实现第一出风部与子板体的定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部的远离第二出风部的侧壁上的子卡扣与子开口侧壁上的子卡槽配合,实现第一出风部与子板体的定位,卡扣与卡槽定位快速准确,便于第一出风部的快速安装和检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出风部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有定位孔,子开口的侧壁上设有在安装时与定位孔同轴的连接孔,通过定位孔、连接孔以及连接件的配合实现第一出风部与子板体的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部安装时,第一出风部设于子开口上且第一连接部上的定位孔与子板体上的连接孔同轴,此时即完成了第一出风部的定位,随后连接件与定位孔和连接孔配合,通过定位孔、连接孔以及连接件的配合,实现第一出风部与子板体的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出风部上设有用于降低出风风速的多个微型孔,第二出风部上设有多个形成通风网格的格栅条。
在该技术方案中,使用第一出风部出风时,出风较为和缓,在直接正对吹风时,对用户产生的直接冲击较小,适用于需要缓慢出风以及需要减小噪声的使用环境中;使用第二出风部出风时,出风速度较高,适用于需要快速出风的使用环境,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使用第一出风部或第二出风部进行出风,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其中,第一出风部上微型孔的孔径优选为0.8mm~1.2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出风密封结构包括:两个第一密封条,分别设于出风板体靠近板体开口的内壁面上,且两个第一密封条分别固设于第一出风部远离第二出风部的一侧以及第二出风部远离第一出风部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板体靠近板体开口的内壁面上的两个第一密封条能够对流向出风组件的流体流向进行调整,具体来说,设于第一出风部远离第二出风部的一侧的第一密封条能够在第一出风部出风时,可减弱流体向第一出风部远离第二出风部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的流向第一出风部,从而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另一方面也降低由出风面板和回风面板连接处的狭窄空间向外出风从而产生噪音的可能性;设于第二出风部远离第一出风部的一侧的第一密封条能够在第二出风部出风时,减弱流体向第二出风部远离第一出风部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的流向并通过第二出风部,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密封条,沿长度方向设于子板体中与第一出风部相邻的内壁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密封条,在第一出风部出风时,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密封条减弱流体向第二出风部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并通过第一出风部向外出风;在第二出风部出风时,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密封条减弱流体向第一出风部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并通过第二出风部向外出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密封条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第一出风部或第二出风部的轮廓,延伸至第二密封条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密封条的两端沿第一出风部或第二出风部沿宽度方向的轮廓延伸至第二密封条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顶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顶部的可能性,底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底部的可能性,通过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的共同作用,减少在出风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损失,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密封条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第一出风部或第二出风部的轮廓,延伸至第一密封条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密封条的两端沿第一出风部或第二出风部沿宽度方向的轮廓延伸至第一密封条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顶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顶部的可能性,底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底部的可能性,通过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的共同作用,减少在出风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损失,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密封条的两端与第二密封条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第一出风部或第二出风部的轮廓,相向延伸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密封条的两端与第二密封条的两端沿第一出风部或第二出风部沿宽度方向的轮廓相向延伸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顶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顶部的可能性,底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底部的可能性,通过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的共同作用,减少在出风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损失,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密封孔,分别设于第一出风部以及第二出风部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密封孔贯穿出风板体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两个第一密封条设于第一出风部远离第二出风部的一侧的密封孔中以及第二出风部远离第一出风部的一侧的密封孔中,其中,设于第一出风部靠近第二出风部的密封孔与设于第二出风部靠近第一出风部的密封孔为同一孔,且第二密封条设于同一的密封孔中,密封条的厚度大于出风板体的厚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出风部以及第二出风部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密封孔,且密封孔贯穿出风板体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以及在密封效果不好时,对密封条施加压力以提高密封效果;设于第一出风部靠近第二出风部的密封孔与设于第二出风部靠近第一出风部的密封孔为同一孔,减少了密封孔的数量,简化了出风面板的结构,还节省了加工成本;第二密封条设于同一的密封孔中,便于与第一密封条一起形成封闭的密封空间,从而提高密封效果;密封条的厚度大于出风板体的厚度,可以减少密封条从密封孔脱落的可能,还便于在密封条松动时,向密封条施加压力以提高密封效果,或者在拆卸密封条时便于抓握,以提高拆卸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出风板体上设有与板体开口沿宽度方向相邻的闭合部,其中,出风板体的内壁面与闭合部对应的部分设有加强筋。
在该技术方案中,闭合部在宽度方向上与板体开口相邻,出风面板出风时,闭合部和出风组件之间可以相互切换,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具体来说:当需出风时,使用出风组件进行出风;当出风面板不工作时,切换至闭合部与相关出风结构配合,以将出风面板内部和外界环境隔绝开,减少出风面板内部进入灰尘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出风面板以及出风面板内部相关组件的故障率。同时,内壁面与闭合部对应的部分设有加强筋,以增加出风板体与闭合部配合的部分的强度,增加出风板体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出风板体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密封条包括:第一密封骨架,设于第一安装槽内,第一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通过穿过第一导向孔以及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连接件实现第一密封骨架与板体固定连接;第一密封填充物,固设于第一密封骨架的至少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的第一密封骨架,且在第一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从而使第一密封骨架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穿过第一导向孔以及第一连接孔,实现与出风板体的固定连接,且该固定连接方式简单高效,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一密封条通过第一密封骨架与第一安装槽的配合实现与出风板体的固定,并通过设于第一密封骨架至少一侧的第一密封填充物,在第二出风部出风或第一出风部出风时调节出风面板周围流体的流向,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第二出风部或第一出风部,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效率。其中,第一密封填充物可以是海绵、毛刷、固体泡沫或其余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
其中,优选地,第一密封填充物设在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第二出风部或第一出风部的一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子板体靠近子开口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密封条包括:第二密封骨架,设于第二安装槽内,第二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二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通过穿过第二导向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第二连接件实现第二密封骨架与板体固定连接;以及沿宽度方向分别固设于第二密封骨架两侧的两个第二密封填充物,其中,回风槽分别设于第二密封填充物与第一出风部之间以及第二密封填充物与第二出风部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的第二密封骨架,且在第二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二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从而使第二密封骨架能够通过第二连接件穿过第二导向孔以及第二连接孔,实现与出风板体的固定连接,且该固定连接方式简单高效,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二密封条通过第二密封骨架与第二安装槽的配合实现与出风板体的固定,并通过固设于第二密封骨架沿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二密封填充物,在第二出风部出风或第一出风部出风时调节出风面板周围流体的流向,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第二出风部或第一出风部,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效率。
其中,第二密封填充物可以是海绵、毛刷、固体泡沫或其余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
其中,优选地,第二密封填充物设在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第二出风部或第一出风部的一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出风板体以及子板体的内壁面均为曲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出风板体以及子板体的内壁面为曲面,在出风面板出风时,出风板体以及子板体的曲面内壁对流体有导向作用,使流体的流动方向向第二出风部或第一出风部一侧偏离,从而增加流向第二出风部或第一出风部的流体流量,进而便于提高出风量。
其中,优选地,出风板体以及子板体为曲面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沿内壁面的周向,第一出风部的弱出风口的宽度的范围为6cm~10cm,且第二出风部的通风口的宽度的范围为6cm~10cm。
在该技术方案中,沿内壁面的周向,第一出风部的弱出风口的宽度的范围为6cm~10cm,且第二出风部的通风口的宽度的范围为6cm~10cm,在该数值范围内,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既能够满足出风需求,又能够减少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占用的板体的面积,进而便于减小出风面板所占体积,便于出风面板以及相关组件的小型化设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出风部为钣金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部为钣金件,因而第一出风部制造便捷,重量轻且强度高,便于减小出风面板的重量,同时减少第一出风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同时,金属板会更易传热,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凝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板体开口与子开口上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横向加强筋。
在该技术方案中,板体开口与子开口上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横向加强筋,通过设置横向加强筋能够增加板体开口以及子开口的强度,增加出风板体与子板体的整体强度,增加出风面板的结构可靠性。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旋转组件,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出风面板,以及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卡接,以使出风面板可与进风面板共同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流体通过进风面板进入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之间,通过制冷或制热处理后再由出风面板流出,由于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卡接,此时出风面板可与进风面板共同移动,在旋转组件旋转的过程中,出风面板与进风面板一同旋转,使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之间的流体不受旋转组件转动的影响,进而实现不同方向的进风以及不同方向的出风,增强产品的适用范围。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包括:基座;接水盘,固设于基座上;进风面板,与基座固定连接;第二方面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出风面板,与基座活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出风面板,因而在落地式空调器出风时,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选择不同的出风模式,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同时空调器出风时流体流动损失小,出风效率较高,便于减小落地式室内空调器的能耗。
此外,在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工作时,流体通过进风面板进入空调器,通过制冷或制热处理后再由出风面板流出壳体,由于出风面板与基座为活动连接,从而可通过移动出风面板使用不同区域出风,提高用户可操作空间。
同时,固设于基座上接水盘能够对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内部的冷凝水进行收集,以减少冷凝水对空调器其它结构的影响,减少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因冷凝水产生故障的可能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基座呈圆柱型,出风面板可在基座上旋转以通过不同出风部出风,落地式室内空调器还包括:两个装饰板,设于基座上,且每个装饰板的一侧均与进风面板卡接,其中,两个装饰板的另一侧分别通过密封胶粘有毛刷,且两个装饰板的另一侧之间的距离小于出风面板的第二出风部或第一出风部的出口宽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座呈圆柱形,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均为弧形,弧形装饰板卡接于进风面板上,即进风面板和弧形装饰板均与基座固定,出风面板可绕基座转动,在使用时,通过两个弧形装饰板之间的空隙距离向外排风,需要注意的是,两个弧形装饰板之间的距离要小于第二出风部或第一出风部的出口宽度,从而可起到一定的收风效果,与出风面板内壁上的防漏风条共同配合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另一方面也降低由出风面板和回风面板连接处的狭窄空间以及第二出风部向外出风从而产生噪音的可能性,另外,两个弧形板装饰板的另一侧通过密封件粘有毛刷,可以减少外部灰尘、杂物进入空调内部的可能,从而既保证了出风效果,还提高了空调器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优选地,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均为半圆形,出风面板的直径小于进风面板直径,从而在转动过程中相互错开,不会相互之间产生干涉。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出风面板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出风面板的爆炸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示出了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出风面板的爆炸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出风组件的爆炸视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出风面板,102出风板体,1022板体开口,104出风组件,1042子板体,1044子开口,1046插槽,1048卡槽,1050第一出风部,1052插接部,1054卡扣,1056定位孔,1058微型孔,1060第二出风部,1062格栅条,108第一密封条,110第二密封条,112闭合部,114横向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出风面板10,用于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包括:呈长条形的出风板体102,且出风板体102上设有板体开口1022,出风板体102上设有与板体开口1022沿宽度方向相邻的闭合部112,且出风板体102的内壁面与闭合部112对应的部分设有加强筋;出风组件104,设于板体开口1022上,出风组件104包括:子板体1042,子板体1042的一侧设有子开口1044;第一出风部1050,设于子板体1042的一侧的子开口1044上,第一出风部1050为钣金件且与子板体1042固定连接,第一出风部1050上设有用于降低出风风速的多个微型孔1058;第二出风部1060,与第一出风部1050沿子板体1042的宽度方向相邻且设于子板体1042的另一侧,第二出风部1060上设有多个形成通风网格的格栅条1062,其中,第一出风部1050远离第二出风部1060的侧壁上设有子卡扣1054,靠近第二出风部1060的侧壁撒谎能够设有定位孔1056,且在第一出风部1050的顶壁和底壁上设有插接部1052,第一出风部1050通过子卡扣1054与子开口1044的侧壁上的子卡槽1048的配合以及定位孔1056、插接部1052与子开口1044的底壁上的插槽1046的配合实现第一出风部1050与子板体1042的定位,通过子开口1044的侧壁上的连接孔以及连接件的配合实现第一出风部1050与子板体1042的固定连接;出风面板10还包括:两个第一密封条108,分别设于出风板体102靠近板体开口1022的内壁面上,且两个第一密封条108分别固设于第一出风部1050远离第二出风部1060的一侧以及第二出风部1060远离第一出风部1050的一侧;第二密封条110,沿长度方向设于子板体1042中与第一出风部1050以及第二出风部1060均相邻的内壁面,第一密封条108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第一出风部1050或第二出风部1060的轮廓,延伸至第二密封条110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第一密封条108和第二密封条110厚度大于出风板体102的厚度且设于分别位于第一出风部1050以及第二出风部1060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且贯穿出风板体102的内壁面与外壁面的密封孔中,以实现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与出风板体102的固定连接,其中,出风板体102以及子板体1042为曲面板,沿内壁面的周向,第一出风部1050的弱出风口的宽度的范围为6cm~10cm,且第二出风部1060的通风口的宽度的范围为6cm~10cm。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子板体1042与出风板体102可拆设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便于维修和清理操作,即第一出风部1050和第二出风部1060存在通风不顺畅的情况下,可以将子板体1042一同拆下进行更换或清洗,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可拆设计,提高单个组件的生产效率,同理,在单独的第一出风部1050或第二出风部1060存在通风不顺畅的情况下,可单独拆卸下来进行清洗。出风面板10包括设有多个用于降低出风风速的微型孔1058的第一出风部1050、设有多个形成通风网格的格栅条1062的第二出风部1060以及闭合部112,闭合部112与第一出风部1050分别设于第二出风部1060的两侧,即出风时,闭合部112、第二出风部1060以及第一出风部1050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切换,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具体来说:当需要较大的出风量时,使用第二出风部1060进行出风;当需要出风较为缓和或需要较为安静的环境时,使用第一出风部1050进行出风,在直接正对吹风时,对用户产生的直接冲击较小;当出风面板10不工作时,切换至闭合部112与相关出风结构配合,以将出风面板10内部和外界环境隔绝开,减少出风面板10内部进入灰尘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出风面板10以及出风面板10内部相关组件的故障率。其中,内壁与闭合部112对应的部分设有加强筋,以增加板体与闭合部112配合的部分的强度,增加板体的稳定性。
此外,风道组件的出风口至壳体的出风口之间形成出风通道,出风组件104的部分设于出风通道内,具体而言,在出风状态下,第一出风部1050和/或第二出风部1060设在出风通道内进行出风,同时在出风通道上,风道组件与出风组件104之间和/或出风组件104与壳体之间设有出风密封结构,即,出风密封结构可固设于风道组件的出风口边缘,也可设于出风面板10对应于出风口的部分,还可设于壳体的出风口边缘。
特别地,当壳体为圆筒形时,通过旋转出风面板10使得单独通过第一出风部1050或第二出风部1060出风,出风密封结构也可设在每个第一出风部1050和第二出风部1060周围,还可设在全部第一出风部1050与第二出风部1060的周围,进而可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另一方面也降低由出风面板和回风面板连接处的狭窄空间向外出风从而产生噪音的可能性。
其中,两个第一密封条108共同组成沿板体开口1022的边缘设置的出风密封结构。
在第一出风部1050或第二出风部1060时,第一密封条108和第二密封条110能够对流向第一出风部1050或第二出风部1060的流体流向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在第一出风部1050出风时,第一密封条108可减弱流体向第一出风部1050远离第二出风部1060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的流向第一出风部1050,从而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另一方面也降低由出风面板10和回风面板连接处的狭窄空间向外出风从而产生噪音的可能性,同时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密封条110减弱流体向第二出风部1060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并通过第一出风部1050向外出风;由于出风板体102以及子板体1042为曲面板,在出风面板10出风时,出风板体102以及子板体1042的曲面内壁对流体有导向作用,使流体的流动方向向第一出风部1050一侧偏离,从而增加流向第一出风部1050的流体流量,进而便于提高出风量。通过设于第一出风部1050远离第二出风部1060一侧的第一密封条108、第二密封条110以及出风板体102以及子板体1042的曲面内壁对流体的调整作用,使第一出风部1050出风时流向第一出风部1050的流体流路较大,便于提高出风面板10的出风量。同时第一出风部1050为钣金件,因而第一出风部1050制造便捷,重量轻且强度高,便于减小出风面板10的重量,同时减少第一出风部105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同时,金属板会更易传热,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凝露。
在第二出风部1060出风时,第一密封条108减弱流体向第二出风部1060远离第一出风部1050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的流向并通过第二出风部1060,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同时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密封条110减弱流体向第一出风部1050一侧的流动,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并通过第二出风部1060向外出风;出风板体102以及子板体1042的曲面内壁亦对流体有导向作用,使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并通过第二出风部1060向外出风。通过第二出风部1060远离第一出风部1050一侧的第一密封条108、第二密封条110以及出风板体102以及子板体1042的曲面内壁对流体的调整作用,使第二出风部1060出风时流向第二出风部1060的流体流路较大,便于提高出风面板10的出风量。
还需指出的是,第一密封条108的两端沿第一出风部1050或第二出风部1060沿宽度方向的轮廓延伸至第二密封条110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顶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顶部的可能性,底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底部的可能性,通过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的共同作用,减少在出风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损失,便于增加出风面板10的出风量。
其中,沿内壁面的周向,第一出风部1050的弱出风口的宽度的范围为6cm~10cm,且第二出风部1060的通风口的宽度的范围为6cm~10cm,在该数值范围内,第一出风部1050和第二出风部1060既能够满足出风需求,又能够减少第一出风部1050和第二出风部1060占用的板体的面积,进而便于减小出风面板10所占体积,便于出风面板10以及相关组件的小型化设计。
对于第一密封条108和第二密封条110,通过在第一出风部1050以及第二出风部1060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密封孔,且密封孔贯穿出风板体102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一密封条108和第二密封条110,以及在密封效果不好时,对密封条施加压力以提高密封效果;设于第一出风部1050靠近第二出风部1060的密封孔与设于第二出风部1060靠近第一出风部1050的密封孔为同一孔,减少了密封孔的数量,简化了出风面板10的结构,还节省了加工成本;第二密封条110设于同一的密封孔中,便于与第一密封条108一起形成封闭的密封空间,从而提高密封效果;密封条的厚度大于出风板体102的厚度,可以减少密封条从密封孔脱落的可能,还便于在密封条松动时,向密封条施加压力以提高密封效果,或者在拆卸密封条时便于抓握,以提高拆卸效率。
第一出风部1050安装至子板体1042上时,通过第一出风部1050的远离第二出风部1060的侧壁上的子卡扣1054与子开口1044侧壁上的子卡槽1048配合,以及第一出风部1050的顶壁和底壁上的插接部1052与子开口1044的顶壁上的插槽1046配合,实现第一出风部1050与子板体1042的快速准确定位,通过第一出风部1050靠近第二出风部1060的侧壁上的定位孔1056、子板体1042上与定位孔1056同轴的连接孔以及连接件的配合,实现第一出风部1050与子板体1042的固定连接。此时第一出风部1050安装和定位快速准确,便于第一出风部1050的快速安装和检修。
其中,第一出风部1050的微型孔1058直径范围优选为0.8mm~1.2mm,在第一出风部1050上微型孔1058的数量范围优选为46000个~49000个,在空调器通过第一出风部1050进行出风时,通过多个微型孔1058可对制冷或制热后的空气进行阻挡和分散,降低对用户的冲击感。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密封条110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第一出风部1050或第二出风部1060的轮廓,延伸至第一密封条108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且板体开口1022与子开口1044上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横向加强筋114,其中,在出风板体102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密封条108包括:第一密封骨架,设于第一安装槽内,第一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通过穿过第一导向孔以及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连接件实现第一密封骨架与板体固定连接;第一密封填充物,固设于第一密封骨架的靠近第一出风口的一侧。在子板体1042靠近子开口1044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密封条110包括:第二密封骨架,设于第二安装槽内,第二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二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通过穿过第二导向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第二连接件实现第二密封骨架与板体固定连接;以及沿宽度方向分别固设于第二密封骨架两侧的两个第二密封填充物,其中,回风槽分别设于第二密封填充物与第一出风部1050之间以及第二密封填充物与第二出风部106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板体开口1022与子开口1044上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横向加强筋114,通过设置横向加强筋114能够增加板体开口1022以及子开口1044的强度,增加出风板体102与子板体1042的整体强度,增加出风面板10的结构可靠性。第二密封条110的两端沿第一出风部1050或第二出风部1060沿宽度方向的轮廓延伸至第一密封条108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顶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顶部的可能性,底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底部的可能性,通过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的共同作用,减少在出风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损失,便于增加出风面板10的出风量。
对于第一密封条108,通过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的第一密封骨架,且在第一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从而使第一密封骨架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穿过第一导向孔以及第一连接孔,实现与出风板体102的固定连接,且该固定连接方式简单高效,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一密封条108通过第一密封骨架与第一安装槽的配合实现与出风板体102的固定,并通过设于第一密封骨架至少一侧的第一密封填充物,在第二出风部1060出风或第一出风部1050出风时调节出风面板10周围流体的流向,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第二出风部1060或第一出风部1050,便于增加出风面板10的出风效率。其中,第一密封填充物可以是海绵、毛刷、固体泡沫或其余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
对于第二密封条110,通过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的第二密封骨架,且在第二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安装槽上设有与第二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从而使第二密封骨架能够通过第二连接件穿过第二导向孔以及第二连接孔,实现与出风板体102的固定连接,且该固定连接方式简单高效,便于安装和拆卸;第二密封条110通过第二密封骨架与第二安装槽的配合实现与出风板体102的固定,并通过固设于第二密封骨架沿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二密封填充物,在第二出风部1060出风或第一出风部1050出风时调节出风面板10周围流体的流向,使流体尽可能多地流向第二出风部1060或第一出风部1050,便于增加出风面板10的出风效率。
其中,第一密封填充物设在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第二出风部1060或第一出风部1050的一侧。
其中,优选地,第一填充物和第二密封填充物可以是海绵、毛刷、固体泡沫或其余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
其中,优选地,第二密封填充物设在第一密封骨架中靠近第二出风部1060或第一出风部1050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密封条108的两端与第二密封条110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第一出风部1050或第二出风部1060的轮廓,相向延伸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密封条108的两端与第二密封条110的两端沿第一出风部1050或第二出风部1060沿宽度方向的轮廓相向延伸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顶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顶部的可能性,底部密封条能够减少流体在出风过程中流向底部的可能性,通过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的共同作用,减少在出风过程中的流体流动损失,便于增加出风面板10的出风量。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旋转组件,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中的出风面板10,以及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10卡接,以使出风面板10可与进风面板共同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流体通过进风面板进入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10之间,通过制冷或制热处理后再由出风面板10流出,由于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10卡接,此时出风面板10可与进风面板共同移动,在旋转组件旋转的过程中,出风面板10与进风面板一同旋转,使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10之间的流体不受旋转组件转动的影响,进而实现不同方向的进风以及不同方向的出风,增强产品的适用范围。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包括:基座;接水盘,固设于基座上;进风面板,与基座固定连接;第二方面任一项实施例中的出风面板10,与基座活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中的出风面板10,因而在落地式空调器出风时,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选择不同的出风模式,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同时空调器出风时流体流动损失小,出风效率较高,便于减小落地式室内空调器的能耗。
此外,在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工作时,流体通过进风面板进入空调器,通过制冷或制热处理后再由出风面板10流出壳体,由于出风面板10与基座为活动连接,从而可通过移动出风面板10使用不同区域出风,提高用户可操作空间。
同时,固设于基座上接水盘能够对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内部的冷凝水进行收集,以减少冷凝水对空调器其它结构的影响,减少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因冷凝水产生故障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基座呈圆柱型,出风面板10可在基座上旋转以通过不同出风部出风,落地式室内空调器还包括:两个装饰板,设于基座上,且每个装饰板的一侧均与进风面板卡接,其中,两个装饰板的另一侧分别通过密封胶粘有毛刷,且两个装饰板的另一侧之间的距离小于出风面板10的第二出风部1060或第一出风部1050的出口宽度。
在该实施例中,基座呈圆柱形,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10均为弧形,弧形装饰板卡接于进风面板上,即进风面板和弧形装饰板均与基座固定,出风面板10可绕基座转动,在使用时,通过两个弧形装饰板之间的空隙距离向外排风,需要注意的是,两个弧形装饰板之间的距离要小于第二出风部1060或第一出风部1050的出口宽度,从而可起到一定的收风效果,与出风面板10内壁上的防漏风条共同配合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流体流动损失,另一方面也降低由出风面板10和回风面板连接处的狭窄空间以及第二出风部1060向外出风从而产生噪音的可能性,另外,两个弧形板装饰板的另一侧通过密封件粘有毛刷,可以减少外部灰尘、杂物进入空调内部的可能,从而既保证了出风效果,还提高了空调器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优选地,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10均为半圆形,出风面板10的直径小于进风面板直径,从而在转动过程中相互错开,不会相互之间产生干涉。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子板体与出风板体可拆设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便于维修和清理操作,即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存在通风不顺畅的情况下,可以将子板体一同拆下进行更换或清洗,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可拆设计,提高单个组件的生产效率,同理,在单独的第一出风部或第二出风部存在通风不顺畅的情况下,可单独拆卸下来进行清洗。同时两个第一密封条以及第二密封条能够对流向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的流体流向进行调整,减少流体流向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两侧的可能性,从而增加流向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的流体流路,便于增加出风面板的出风效率。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3)

1.一种出风面板,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包括:
呈长条形的出风板体,且所述出风板体上设有板体开口;
出风组件,设于所述板体开口上,所述出风组件包括:
子板体,所述子板体的一侧设有子开口;
第一出风部,设于所述子板体的一侧的子开口上,且与所述子板体固定连接;
第二出风部,与所述第一出风部相邻且设于所述子板体的另一侧,
其中,所述风道组件的出风口至所述壳体的出风口之间形成出风通道,所述出风组件的部分设于所述出风通道内,且在所述出风通道上,所述风道组件与所述出风组件之间和/或所述出风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出风密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部与所述第二出风部沿所述子板体的宽度方向相邻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部的顶壁和底壁上设有插接部,所述子开口的顶壁和底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插接部配合的插槽,通过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槽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一出风部与所述子板体的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出风部的侧壁上设有子卡扣,所述子开口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子卡扣配合的子卡槽,通过所述子卡扣与所述子卡槽的卡接实现所述第一出风部与所述子板体的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部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子开口的侧壁上设有在安装时与所述定位孔同轴的连接孔,通过所述定位孔、所述连接孔以及连接件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一出风部与所述子板体的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部上设有用于降低出风风速的多个微型孔,所述第二出风部上设有多个形成通风网格的格栅条。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密封结构包括:
两个第一密封条,分别设于所述出风板体靠近所述板体开口的内壁面上,且所述两个所述第一密封条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部远离所述第二出风部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出风部远离所述第一出风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密封条,沿长度方向设于所述子板体中与所述第一出风部相邻的内壁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条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所述第一出风部或所述第二出风部的轮廓,延伸至所述第二密封条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条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所述第一出风部或所述第二出风部的轮廓,延伸至所述第一密封条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条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密封条的两端,分别沿宽度方向以及所述第一出风部或所述第二出风部的轮廓,相向延伸形成顶部密封条和底部密封条。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孔,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部以及所述第二出风部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且所述密封孔贯穿所述出风板体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两个所述第一密封条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部远离所述第二出风部的一侧的密封孔中以及所述第二出风部远离所述第一出风部的一侧的密封孔中,
其中,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部靠近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密封孔与设于所述第二出风部靠近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密封孔为同一孔,且所述第二密封条设于同一的密封孔中,所述密封条的厚度大于所述出风板体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板体上设有与所述板体开口沿宽度方向相邻的闭合部,
其中,所述出风板体的内壁面与所述闭合部对应的部分设有加强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部与所述出风板体可拆卸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板体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密封条包括:
第一密封骨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安装槽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导向孔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连接件实现所述第一密封骨架与所述板体固定连接;
第一密封填充物,固设于所述第一密封骨架的至少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板体靠近所述子开口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密封条包括:
第二密封骨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密封骨架上设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安装槽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孔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通过穿过所述第二导向孔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第二连接件实现所述第二密封骨架与所述板体固定连接;以及
沿宽度方向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二密封骨架两侧的两个第二密封填充物,
其中,所述回风槽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密封填充物与所述第一出风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密封填充物与所述格栅部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板体以及所述子板体的内壁面均为曲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壁面的周向,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弱出风口的宽度的范围为6cm~10cm,且所述格栅部的通风口的宽度的范围为6cm~10cm。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部为钣金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开口与所述子开口上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横向加强筋。
21.一种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
进风面板,与所述出风面板卡接,以使所述出风面板可与所述进风面板共同移动。
22.一种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接水盘,固设于所述基座上;
进风面板,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落地式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呈圆柱型,所述出风面板可在所述基座上旋转以通过不同出风部出风,所述落地式室内空调器还包括:
两个装饰板,设于所述基座上,且每个所述装饰板的一侧均与所述进风面板卡接,其中,两个所述装饰板的另一侧分别通过密封胶粘有毛刷,且两个所述装饰板的另一侧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出风面板的格栅部或第一出风部的出口宽度。
CN201810032927.1A 2018-01-13 2018-01-13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Active CN1081512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32927.1A CN108151279B (zh) 2018-01-13 2018-01-13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32927.1A CN108151279B (zh) 2018-01-13 2018-01-13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51279A true CN108151279A (zh) 2018-06-12
CN108151279B CN108151279B (zh) 2024-06-18

Family

ID=62461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2927.1A Active CN108151279B (zh) 2018-01-13 2018-01-13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5127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6206A (zh) * 2018-11-30 2020-06-09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1288555A (zh) * 2020-03-27 2020-06-16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空调器
CN113525257A (zh) * 2021-06-29 2021-10-2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格栅装饰件安装结构及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5904A (zh) * 2010-07-30 2012-02-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202580016U (zh) * 2012-05-25 2012-12-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密封条安装架及密封条安装组件
CN206145918U (zh) * 2016-09-29 2017-05-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面板及空调室内机
CN207610352U (zh) * 2018-01-13 2018-07-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5904A (zh) * 2010-07-30 2012-02-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CN202580016U (zh) * 2012-05-25 2012-12-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密封条安装架及密封条安装组件
CN206145918U (zh) * 2016-09-29 2017-05-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面板及空调室内机
CN207610352U (zh) * 2018-01-13 2018-07-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6206A (zh) * 2018-11-30 2020-06-09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1256206B (zh) * 2018-11-30 2023-02-14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1288555A (zh) * 2020-03-27 2020-06-16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空调器
CN113525257A (zh) * 2021-06-29 2021-10-2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格栅装饰件安装结构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51279B (zh) 2024-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51279A (zh)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CN106287948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EP1950500A3 (en) Air conditioner
JP2007192480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7146602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578376A (zh) 一种设置有气流增强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CN108916993A (zh) 空调器以及空调控制方法
CN106225064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US7257959B2 (en) Integral type air conditioner
CN106225063A (zh) 送风组件以及具有其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CN207610352U (zh) 出风面板、旋转组件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CN205860239U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206469347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09246328U (zh)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风幕机
CN103673080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6514400U (zh) 空调柜机
CN207635570U (zh) 出风面板和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CN205860237U (zh) 送风组件以及具有其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CN205909465U (zh) 一种出风装置及具有该出风装置的室内立式空调器
CN207635462U (zh) 出风面板以及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CN108644896A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KR20080011506A (ko) 외기도입장치의 개폐구조
CN108151270A (zh) 出风面板和落地式室内空调器
CN209181111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CN20826927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