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5893B - 车窗开闭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车窗开闭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5893B
CN107075893B CN201580033619.5A CN201580033619A CN107075893B CN 107075893 B CN107075893 B CN 107075893B CN 201580033619 A CN201580033619 A CN 201580033619A CN 107075893 B CN107075893 B CN 1070758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ending part
outside
principal arm
arm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36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5893A (zh
Inventor
吉原宏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75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5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58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58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6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 E05F15/60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 E05F15/665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vertically-sliding wings
    • E05F15/689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vertically-sliding w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windows

Landscapes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车窗开闭调节器(1)具备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能够旋转地与驱动单元连结、另一端部能够移动地与上述窗玻璃连结的作为臂部件的主臂(10)。主臂(10)具有:经由第一及第二内侧折弯部(111、112)而台阶状地延伸的内侧延伸部(11);以及从内侧延伸部(11)的外周端向外侧屈曲地突出并经由第一及第二外侧折弯部(121、122)而台阶状地屈曲的外侧筋条部(12)。在第一外侧折弯部(121)以及第二外侧折弯部(122)之间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内侧折弯部(111、112)。

Description

车窗开闭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设于车辆的车门的窗玻璃进行开闭的车窗开闭调节器。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门多使用利用驱动马达的驱动力来开闭窗玻璃的车窗开闭调节器。这种车窗开闭调节器存在用旋转轴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合有提升臂和平衡臂和X臂式车窗开闭调节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窗开闭调节器中,主臂(提升臂)的前端部(一端部)经由辊能够滑动地与安装于窗玻璃的下缘部的提升臂托架连结,并且主臂的基端部(另一端部)与促动器连结。一个副臂(平衡臂)的一端部经由辊能够滑动地与窗玻璃的提升臂托架连结,并且副臂的另一端部经由辊能够滑动地与安装于车门主体的内面板的平衡臂托架连结。
在主臂的一般表面,形成有从长边方向的前端部朝向基端部延伸的纵筋条。主臂具有在一般表面以及纵筋条的长边方向上的同一位置形成由山折和谷折构成的折痕的折弯部,且经由折弯部设定于上下方向上不同的高度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72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主臂利用折弯部将一般表面以及纵筋条的长边方向在同一位置折弯。然而,当利用驱动马达的驱动力使窗玻璃升降时,一定以上的应力作用于主臂,该情况下,折弯部成为将一般表面折弯的起点而一般表面变形,从而主臂的刚度存在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主臂的刚度的车窗开闭调节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是对设于车辆的车门的窗玻璃进行开闭的车窗开闭调节器,其具备臂部件,该臂部件通过产生使上述窗玻璃升降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单元来旋转,从而使上述窗玻璃升降,上述臂部件具有:内侧延伸部,其经由在长边方向上形成由山折和谷折构成的折痕的第一内侧折弯部及第二内侧折弯部而台阶状地延伸;以及外侧筋条部,其从上述内侧延伸部的外周端向外侧屈曲地突出,并经由在长边方向上形成由山折和谷折构成的折痕的第一外侧折弯部及第二外侧折弯部而台阶状地屈曲,在上述第一外侧折弯部以及上述第二外侧折弯部之间形成上述第一内侧折弯部及第二内侧折弯部。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通过使在臂部件的折弯部产生的应力集中分散来提高臂部件的刚度的车窗开闭调节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的俯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的一个构成部件的主臂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主臂的俯视图。
图3B是从图3A的A-A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3C是从沿图3A的A-A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的主臂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主臂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的俯视图。此外,该图中,表示从构成车门的内板的车门内面板侧观察车窗开闭调节器的情况的一个例子。
(车窗开闭调节器的整体构造)
在未图示的车辆的车门设有窗玻璃2。窗玻璃2能够沿设于车门的图略的门框自由升降。使窗玻璃2升降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配置于车门的内面板与外面板之间。
车窗开闭调节器1具备主臂10、以X字状与主臂10交叉并能够相对旋转地组合于主臂10的副臂3、以及产生使窗玻璃2升降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单元20,利用驱动单元20使主臂10转动,成为使窗玻璃2自动地升降的电动式车窗开闭调节器。此外,主臂10是本发明的“臂部件”的一个方式。
主臂10以及副臂3由冲压成型出的长条钢板件构成。主臂10在其基端部10a与前端部10b之间的连结部10c处与副臂3连结。副臂3能够以连结部10c作为中心相对于主臂10转动。主臂10能够以支轴27作为中心自由旋转地安装于基体板23。
副臂3由第一副臂3a和第二副臂3b构成,第一副臂3a在连结部10c与通道A之间配置于主臂10的下侧,第二副臂3b在连结部10c与通道B之间配置于主臂10的上侧。第一副臂3a以及第二副臂3b的靠连结部10c侧的端部通过经由形成于主臂10的连结圆孔11b(参照图2)焊接而连结。
在主臂10的基端部10a,利用焊接而固定有由钢板件构成的圆弧状的扇形齿轮26。在扇形齿轮26的圆弧状外周面,形成有与小齿轮25啮合的齿轮部26a。在主臂10的前端部10b,旋转自如地固定有滑块4。滑块4以沿长边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装配于固定在窗玻璃2的下端的通道A。
第一副臂3a与其一端部经由滑块4固定于窗玻璃2的下端的通道A连结。第二副臂3b与其一端部经由滑块4固定于窗玻璃2的下端的通道B连结。通道A侧的滑块4装配为沿通道A的长边方向自由移动。同样,通道B侧的滑块4装配为沿通道B的长边方向自由移动。
驱动单元20具备电动马达21和减速机22。减速机22由蜗轮蜗杆机构构成,容纳在固定于基体板23的图略的齿轮箱。
蜗轮蜗杆机构具备固定于电动马达21的旋转轴的蜗杆、和与蜗杆啮合的蜗轮。在蜗轮的输出轴24的前端,固定有配置于齿轮罩的外表面的小齿轮25。
在齿轮箱,设有与搭载于车辆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电连接的连接器28。电动马达21基于未图示的电动窗开关等的指令信号而由控制装置控制。
若驱动电动马达21使之旋转,则扇形齿轮26经由借助减速机22减速旋转了的小齿轮25而与主臂10一起以支轴27为中心以规定的角度范围进行驱动旋转。扇形齿轮26的旋转力向主臂10传递,从而主臂10相对于窗玻璃2以支轴27为中心摆动。伴随主臂10的旋转移动,副臂3相对于窗玻璃2以及车门以连结部10c为中心摆动,从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开闭窗玻璃2。
(主臂的整体构造)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主臂10的立体图。图3A是表示主臂的俯视图,图3B是从图3A的A-A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图3C是从沿图3A的A-A线的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此外,图2中,为明确说明,而夸张地表示主臂10的各部分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的不同。
主臂10在长条钢板件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具有沿该长条钢板件的长边方向延伸形成的内侧延伸部11、和从内侧延伸部11的外周端向外侧屈曲地突出的外侧筋条部12。外侧筋条部12形成于在长条钢板件的短边方向上夹持内侧延伸部1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主臂10整体形成为使宽度尺寸从长条钢板件的长边方向的基端部10a朝向前端部10b渐减的形状,并构成为朝向构成车门的外板的车门外面板侧屈曲成台阶状的形状。
主臂10的内侧延伸部11具有在长条钢板件的长边方向上形成由山折和谷折构成的折痕的第一~第四内侧折弯部111~114,并一体地构成有经由第一~第四内侧折弯部111~114屈曲成台阶状的第一~第五内侧平面部115~119。在从图3A所示的一侧观察的情况下,第一以及第三内侧折弯部111、113是谷折,第二以及第四内侧折弯部112、114是山折。
第一~第五内侧平面部115~119中,第一、第三以及第五内侧平面部115、117、119形成为车宽方向的位置不同的高度不同的平行面。第一内侧平面部115与第三内侧平面部117之间的第二内侧平面部116、以及第三内侧平面部117与第五内侧平面部119之间的第四内侧平面部118形成为相对于第一、第三以及第五内侧平面部115、117、119倾斜的倾斜面。
因此,主臂10的内侧延伸部11成为从基端部10a侧朝向前端部10b台阶状地连续而一体地形成有第一内侧平面部115的平行面、第二内侧平面部116的倾斜面、第三内侧平面部117的平行面、第四内侧平面部118的倾斜面、以及第五内侧平面部119的平行面的结构。
以下的说明中,为便于说明,将主臂10的第一、第三以及第五内侧平面部115、117、119的高度不同的方向(车宽方向)作为以第一内侧平面部115的平行面为基准的高度方向来进行说明。
在第一内侧平面部115且在基体板23的与支轴27对应的位置,贯通形成有支撑部圆孔11a。在第三内侧平面部117且在与连结部10c对应的位置,贯通形成有连结部圆孔11b。连结部圆孔11b的直径形成为比支撑部圆孔11a的直径大,连结部圆孔11b的高度位置构成为比支撑部圆孔11a的高度高的位置。
另一方面,主臂10的外侧筋条部12具有在长条钢板件的长边方向上形成由山折和谷折构成的折痕的第一~第四外侧折弯部121~124,并一体地构成有经由第一~第四外侧折弯部121~124屈曲成台阶状的第一~第五外侧平面部125~129。在从图3A所示的一侧观察的情况下,第一以及第三外侧折弯部121、123是谷折,第二以及第四外侧折弯部122、124是山折。
第一~第五外侧平面部125~129中,第一、第三以及第五外侧平面部125、127、129形成为高度不同的平行面。第一外侧平面部125与第三外侧平面部127之间的第二外侧平面部126、以及第三外侧平面部127与第五外侧平面部129之间的第四外侧平面部128形成为相对于第一、第三以及第五外侧平面部125、127、129倾斜的倾斜面。
因此,主臂10的外侧筋条部12成为从基端部10a侧朝向前端部10b台阶状地连续而一体地形成有第一外侧平面部125的平行面、第二外侧平面部126的倾斜面、第三外侧平面部127的平行面、第四外侧平面部128的倾斜面、以及第五外侧平面部129的平行面。
如图3A~3C所示,在第一外侧平面部125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在高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筋条部121a。并且,在主臂10的宽度方向上夹持第一内侧平面部115的第一外侧平面部125的对置面(与第一内侧平面部115的阶差面)形成为在与支撑部圆孔11a的圆形开口对应的位置处向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并且,在主臂10的宽度方向上夹持第三内侧平面部117的第三外侧平面部127的对置面(与第三内侧平面部117的阶差面)形成为在与连结部圆孔11b的圆形开口对应的位置处向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
(主臂的应力分散以及刚度提高构造)
主臂10具有在外侧折弯部121~124以及内侧折弯部111~114中的相邻的一组外侧折弯部以及内侧折弯部的配置位置在主臂10的基端部10a侧和前端部10b侧排列于交替地成为反向的位置的应力分散以及刚度提高构造。
第一及第二外侧折弯部121、122在主臂10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于支撑部圆孔11a以及连结部圆孔11b之间。在主臂10的长边方向上的第一外侧折弯部121以及第二外侧折弯部122之间,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内侧折弯部111、112,第一外侧折弯部121以及第二外侧折弯部122间的间隔D1被设定为比第一内侧折弯部111以及第二内侧折弯部112间的间隔D2大。
因此,通过将相邻的一组第一外侧折弯部121以及第一内侧折弯部111的配置位置、与相邻的一组第二外侧折弯部122以及第二内侧折弯部112的配置位置排列于在主臂10的基端部10a侧和前端部10b侧交替地成为反向的位置,相对于高度方向的第二外侧平面部126的倾斜角与第二内侧平面部116的倾斜角不同,由此构成主臂10的第一应力分散构造。
通过采用上述第一应力分散构造,第二外侧平面部126离第一内侧折弯部111的高度H1构成为比第二外侧平面部126离第二内侧折弯部112的高度H2大(H1>H2)。即,第二外侧平面部126离第二内侧平面部116的高度构成为从第二内侧折弯部112朝向第一内侧折弯部111侧逐渐变高。并且,通过在主臂10的长边方向上的第一外侧折弯部121以及第二外侧折弯部122之间形成第一及第二内侧折弯部111、112,与这些配置关系是相反的情况比较,能够增大高度H1与高度H2之差。
由此,主臂10的长边方向上的刚度随着趋近与成为主臂10的旋转中心的支轴27对应的支撑部圆孔11a而变强,从而构成主臂10的第一刚度提高构造。
另一方面,第三以及第四外侧折弯部123、124在主臂10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于连结部圆孔11b以及前端部10b之间。在主臂10的长边方向上的第三外侧折弯部123以及第四外侧折弯部124之间,形成有第三以及第四内侧折弯部113、114,第三外侧折弯部123以及第四外侧折弯部124间的间隔D3被设定为比第三内侧折弯部113以及第四内侧折弯部114间的间隔D4大。
因此,通过将相邻的一组第三外侧折弯部123以及第三内侧折弯部113的配置位置、与相邻的一组第四外侧折弯部124以及第四内侧折弯部114的配置位置排列于在主臂10的基端部10a侧和前端部10b侧交替地成为反向的位置,相对于高度方向的第四外侧平面部128的倾斜角与第四内侧平面部118的倾斜角不同,由此构成主臂10的第二应力分散构造。
通过采用上述第二应力分散构造,第四外侧平面部128离第三内侧折弯部113的高度H3构成为比第四外侧平面部128离第四内侧折弯部114的高度H4大(H3>H4)。即,第四外侧平面部128离第四内侧平面部118的高度构成为从第四内侧折弯部114朝向第三内侧折弯部113侧逐渐变高。并且,通过在主臂10的长边方向上的第三外侧折弯部123以及第四外侧折弯部124之间形成第三以及第四内侧折弯部113、114,与这些配置关系是相反的情况比较,能够增大高度H3与高度H4之差。
由此,主臂10的长边方向上的刚度随着趋近与成为主臂10的旋转中心的支轴27对应的支撑部圆孔11a而变强,从而构成主臂10的第二刚度提高构造。
此外,高度H1与高度H2之差优选为1mm至3mm。并且,高度H3与高度H4之差优选为1mm至3mm。虽没有特别限定,但在将第二外侧平面部126离第一内侧折弯部111的高度H1例如设定为3mm的情况下,第二外侧平面部126离第二内侧折弯部112的高度H2例如设定为1mm,第四外侧平面部128离第三内侧折弯部113的高度H3例如设定为3mm,第四外侧平面部128离第四内侧折弯部114的高度H4例如设定为1mm即可。
(比较例)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的主臂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主臂的俯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在第一及第二外侧折弯部121、122间配置有第一及第二内侧折弯部111、112、在第三以及第四外侧折弯部123、124间配置有第三以及第四内侧折弯部113、114的结构,该比较例中,将各外侧折弯部121~124以及各内侧折弯部111~114分别配置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的排列,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因此,通过使用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部件符号相同的部件符号,来省略与该部件相关的详细说明。
在第一内侧折弯部111以及第二内侧折弯部112之间配置有第一及第二外侧折弯部121、122,并且在第三内侧折弯部113以及第四内侧折弯部114之间配置有第三以及第四外侧折弯部123、124。
第二外侧平面部126离第一内侧折弯部111的高度H1比第二外侧平面部126离第二内侧折弯部112的高度H2小(H1<H2)。即,第二外侧平面部126离第二内侧平面部116的高度构成为从第二内侧折弯部112朝向第一内侧折弯部111侧逐渐变低。
另一方面,第四外侧平面部128离第三内侧折弯部113的高度H3比第四外侧平面部128离第四内侧折弯部114的高度H4小(H3<H4)。即,第四外侧平面部128离第四内侧平面部118的高度构成为从第四内侧折弯部114朝向第三内侧折弯部113侧而逐渐变低。
根据比较例的主臂1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主臂10的结构比较,主臂10的长边方向上的刚度随着趋近与成为主臂10的旋转中心的支轴27对应的支撑部圆孔11a而变弱。因此,主臂10变得容易挠曲,无法充分发挥提高主臂10的刚度的效果。因此,比较例的主臂10的外侧折弯部121~124以及内侧折弯部111~114的排列位置不适于兼具应力分散功能以及刚度提高功能的构造。
(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通过采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得到以下的作用以及效果。
(1)由于在主臂10的一对外侧折弯部之间配置有一对内侧折弯部,所以外侧筋条部12离内侧延伸部11的高度构成为随着趋近与成为主臂10的旋转中心的支轴27对应的支撑部圆孔11a而逐渐变高。其结果,能够增强主臂10的长边方向上的刚度。除此之外,能够使利用电动马达21的驱动力升降窗玻璃2时的应力分散,从而能够抑制以折弯部作为起点的主臂10的变形量。
(2)由于能够减少主臂10的变形的起点,所以能够提高强度以及刚度。
(3)根据主臂10的结构,由于能够确保其强度以及刚度,从而通过使长条钢板件变薄能够实现主臂10的轻型化。
(4)由于能够实现主臂10的轻薄化以及轻型化,所以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出X臂式车窗开闭调节器1的主臂1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单臂式车窗开闭调节器的主臂。在单臂式车窗开闭调节器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相同,有效地得到兼具应力分散功能以及刚度提高功能的构造。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出相邻的一组外侧折弯部以及内侧折弯部的配置位置在主臂的基端部侧和前端部侧交替地成为反向的位置排列的应力分散构造设于两处的主臂10,但应力分散构造的设置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应力分散构造的设置个数也可以设于一处或者三处以上。在将应力分散构造仅设于一处的情况下,优选将其设置于靠近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主臂10的支撑部圆孔11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说明了将主臂10应用于利用电动马达21的驱动力进行驱动的电动式车窗开闭调节器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主臂10应用于驾驶车等的利用手动操作进行驱动的手动式车窗开闭调节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主臂10具有应力分散以及刚度提高构造的情况,但也可以将上述的应力分散以及刚度提高构造应用于副臂3。由此,能够实现车窗开闭调节器1的更进一步的刚度的提高。
从上述说明可知,示例出本发明的代表的实施方式以及图示例,但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图示例并不对权利要求的范围的发明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形来实施。因此,应留意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图示例中所说明全部的特征的组合并非限定于必需是用于解决本发明的课题的手段。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设置在车辆的车门内并利用马达的驱动力使窗玻璃升降的车窗开闭调节器。
符号的说明
1—车窗开闭调节器,2—窗玻璃,3—副臂,4—滑块,10—主臂,11—内侧延伸部,12—外侧筋条部,20—驱动单元,111、112—第一、第二内侧折弯部,121、122—第一、第二外侧折弯部。

Claims (7)

1.一种车窗开闭调节器,其对设于车辆的车门的窗玻璃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
具备臂部件,该臂部件通过产生使上述窗玻璃升降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单元来旋转,从而使上述窗玻璃升降,
上述臂部件具有:
内侧延伸部,其经由在长边方向上形成由山折和谷折构成的折痕的第一内侧折弯部及第二内侧折弯部而台阶状地延伸;以及
外侧筋条部,其从上述内侧延伸部的外周端向外侧屈曲地突出,并经由在长边方向上形成由山折和谷折构成的折痕的第一外侧折弯部及第二外侧折弯部而台阶状地屈曲,
在上述第一外侧折弯部以及上述第二外侧折弯部之间形成有上述第一内侧折弯部及第二内侧折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开闭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外侧折弯部以及上述第一内侧折弯部的配置位置、与上述第二外侧折弯部以及上述第二内侧折弯部的配置位置排列为在上述臂部件的长边方向上交替地成为反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窗开闭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外侧折弯部形成于上述臂部件的一端部侧,并且上述第二外侧折弯部形成于上述臂部件的另一端部侧,
上述外侧筋条部离上述内侧延伸部的高度构成为从上述第二外侧折弯部朝向上述第一外侧折弯部侧逐渐变高。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窗开闭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臂部件是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能够旋转地与上述驱动单元连结、且另一端部能够移动地与上述窗玻璃连结的主臂,
具备副臂,该副臂与上述主臂交叉并能够旋转地与上述主臂连结,并且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移动自如地与上述车门的内部连结,另一端部移动自如地与上述窗玻璃连结。
5.一种臂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内侧延伸部,其经由在长边方向上形成由山折和谷折构成的折痕的第一内侧折弯部及第二内侧折弯部而台阶状地延伸;以及
外侧筋条部,其从上述内侧延伸部的外周端向外侧屈曲地突出,并经由在长边方向上形成由山折和谷折构成的折痕的第一外侧折弯部及第二外侧折弯部而台阶状地屈曲,
在上述第一外侧折弯部以及上述第二外侧折弯部之间形成有上述第一内侧折弯部及第二内侧折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臂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外侧折弯部以及上述第一内侧折弯部的配置位置、与上述第二外侧折弯部以及上述第二内侧折弯部的配置位置排列为在上述臂部件的长边方向上交替地成为反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臂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外侧折弯部形成于上述臂部件的一端部侧,并且上述第二外侧折弯部形成于上述臂部件的另一端部侧,
上述外侧筋条部离上述内侧延伸部的高度构成为从上述第二外侧折弯部朝向上述第一外侧折弯部侧逐渐变高。
CN201580033619.5A 2014-12-05 2015-12-03 车窗开闭调节器 Active CN1070758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6617A JP5972345B2 (ja) 2014-12-05 2014-12-05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2014-246617 2014-12-05
PCT/JP2015/083969 WO2016088822A1 (ja) 2014-12-05 2015-12-03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5893A CN107075893A (zh) 2017-08-18
CN107075893B true CN107075893B (zh) 2018-06-08

Family

ID=56091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3619.5A Active CN107075893B (zh) 2014-12-05 2015-12-03 车窗开闭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122023A1 (zh)
JP (1) JP5972345B2 (zh)
CN (1) CN107075893B (zh)
WO (1) WO20160888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3759B2 (ja) * 2020-12-23 2023-10-18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86461A (ja) * 1998-12-21 2000-07-04 Toyota Motor Corp アーム式ドア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N1614188A (zh) * 2003-11-07 2005-05-11 法国阿文美驰轻型车系统有限公司 车辆窗户调节器
JP3739974B2 (ja) * 1999-08-17 2006-01-25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4532333B2 (ja) * 2005-05-09 2010-08-25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装置
WO2012105317A1 (ja) * 2011-02-04 2012-08-09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N103237946A (zh) * 2010-11-30 2013-08-07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窗调节器
DE19962652B4 (de) * 1998-12-25 2014-02-06 Aisin Seiki K.K. Fensterheber für ein Fahrze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87431B2 (ja) * 2000-11-27 2007-10-10 ブローゼ・ファールツォイクタイレ・ゲーエムベーハー・ウント・コンパニ・コマンディットゲゼルシャフト・コーブルク 自動車用ウインドウ昇降アーム
WO2014069569A1 (ja) * 2012-10-31 2014-05-08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86461A (ja) * 1998-12-21 2000-07-04 Toyota Motor Corp アーム式ドア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DE19962652B4 (de) * 1998-12-25 2014-02-06 Aisin Seiki K.K. Fensterheber für ein Fahrzeug
JP3739974B2 (ja) * 1999-08-17 2006-01-25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N1614188A (zh) * 2003-11-07 2005-05-11 法国阿文美驰轻型车系统有限公司 车辆窗户调节器
JP4532333B2 (ja) * 2005-05-09 2010-08-25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装置
CN103237946A (zh) * 2010-11-30 2013-08-07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窗调节器
WO2012105317A1 (ja) * 2011-02-04 2012-08-09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22023A1 (en) 2017-05-04
WO2016088822A1 (ja) 2016-06-09
JP5972345B2 (ja) 2016-08-17
CN107075893A (zh) 2017-08-18
JP2016108807A (ja) 2016-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2977B (zh) 包括同步构件的用于关闭形成于结构元件中的开口的装置以及对应车辆
JP6491801B2 (ja) パワースライドウィンドウ
CN103129479B (zh) 一种车载设备升降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汽车
CN107075893B (zh) 车窗开闭调节器
WO2012004119A3 (de) Kraftfahrzeug-fensterheber
CN104533239A (zh) 一种折叠式自动入户门
CN106004384A (zh) 双驱动天窗传动组件
US7739837B2 (en) Electric power-feeding structure
WO2014069569A1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WO2012105317A1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5743504B2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N102094571A (zh) 具有高密封性能推拉门窗的推拉扇
WO2011030630A1 (ja) 車両ドアガラスのレギュレータ装置
JP5395324B2 (ja) ドア開閉装置
US8004108B2 (en) Electric power-feeding structure with arm and electric wire for feeding electric power to moving body
CN209469225U (zh) 一种汽车单臂式玻璃升降器
KR200477555Y1 (ko) 자동차의 이중창문 장치
JP2020532453A (ja) 車両のためのオープンルーフ構造
CN217206000U (zh) 车窗升降装置及具有其的车门
CN205654781U (zh) 齿条带
CN212837287U (zh) 基于皮带轮驱动的车辆电动门执行器、车辆电动门及车辆
JP2016050441A (ja) 三重引戸
TWI617464B (zh) 汽車天窗致動機構
CN117646587A (zh) 车辆用门装置
JP2021148177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サンルーフ装置、及び減速ギヤ軸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