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61715B - 车辆的手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手动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61715B CN107061715B CN201710061201.6A CN201710061201A CN107061715B CN 107061715 B CN107061715 B CN 107061715B CN 201710061201 A CN201710061201 A CN 201710061201A CN 107061715 B CN107061715 B CN 1070617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shift bar
- shift
- clump weight
- predetermined ang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12—Detecting malfunction or potential malfunction, e.g. fail safe; Circumventing or fixing fail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18—Preventing unintentional or unsafe shift, e.g. preventing manual shift from highest gear to reverse gea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4—Providing feel, e.g. to enable selec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91—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safety means for preventing injuries in case of accid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95—Selector apparatus with mechanisms to return lever to neutral or datum position, e.g. by return spr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4—Providing feel, e.g. to enable selection
- F16H2061/246—Additional mass or weight on shift linkage for improving f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手动变速器。在换档杆(14)移动到与第一速齿轮级(1st)等相对应的换档位置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换档杆(14)的自重而向空档位置被施力,因此,从换档杆(14)的角度来看,关于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这一点而言较为不利。对此,配重块(32)以穿过该配重块(32)的转动中心(C3)的铅直线(LV)为基准,而移动至向下方转动了与对应于空档位置的第一预定角(θ1)相比较大的第二预定角(θ2)的位置处。此时,由于通过配重块(32)的自重而使换档杆(14)向从空档位置远离的方向被施力,因此,能够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进行抑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换档杆的换档操作而被实施变速的手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辆的手动变速器,具备:换档杆,其通过驾驶员而被实施换档操作;换档操作机构,其被设置于该换档杆与齿轮机构之间,并将换档杆的换档操作向齿轮机构进行传递;配重块,其被设置在该换档操作机构中,并根据换档杆的换档位置而进行转动。日本特开平7-71569中的车辆用手动变速器正是如此。在日本特开平7-71569中,在发动机16以及变速器1整体以较短的时间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换档控制系统2中将作用有惯性,从而变速器1与换档控制系统2的相对位置关系将会发生变化。由此,记载了如下内容,即,为了防止换档控制系统2中设置的辅助联杆部件8相对于变速器1进行相对摆动而致使换档拔叉切换杆9活动从而导致齿轮脱落的情况,经由臂部件11而连接有克服换档控制系统2的惯性力的配重块12。
但是,在换档杆被设置在仪表盘(以下,也称为仪表板)上的情况下,将成为换档杆受到重力的影响而容易从预定的变速级返回至空档位置(以下,也称为N位置)的结构,尤其是,当配重块通过重力而被施力的方向与换档杆向N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同时,可能会因重力的影响而使齿轮变得容易脱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进行抑制的手动变速器的结构。
本发明的方式中的车辆的手动变速器具备:换档杆,其通过驾驶员而被实施换档操作;换档操作机构,其被设置于所述换档杆与齿轮机构之间,并将该换档杆的换档操作向该齿轮机构进行传递;配重块,其被设置在所述换档操作机构中,并通过根据所述换档杆的换档操作而进行转动,从而重心位置在铅直方向上发生变化,所述车辆的手动变速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换档杆被构成为,当在第一换档位置处形成了预定的变速级时,所述换档杆通过重力而向空档位置被施力,在所述换档杆移动到所述空档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配重块被构成为,以穿过该配重块的转动中心的铅直线为基准而向下方转动第一预定角,在所述换档杆移动到所述第一换档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配重块被构成为,向与所述第一预定角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以所述铅直线为基准而转动第二预定角,且所述第二预定角为,以所述铅直线为基准而大于所述第一预定角的角度,在所述换档杆从所述第一换档位置移动至与以所述空档位置为基准的相反侧的变速级相对应的第二换档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配重块被构成为,向与所述第一预定角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以所述铅直线为基准而向下方转动第三预定角。
在本发明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换档杆被实施了从所述第一换档位置至所述第二换档位置的换档操作的状态下,所述换档杆被构成为,位于与所述空档位置相比而靠铅直下方侧处。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中的车辆的手动变速器,由于换档杆在移动到与预定的变速级相对应的第一换档位置的情况下,会通过换档杆的自重而向空档位置被施力,因此关于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这一点而言较为不利。对此,使配重块以穿过配重块的转动中心的铅直线为基准,而向下方转动与所述第一预定角相比较大的第二预定角。此时,由于通过配重块的自重而使换档杆向从空档位置远离的方向被施力,因此,能够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由于在所述换档杆从所述第一换档位置移动至与以所述空档位置为基准的相反侧的变速级相对应的第二换档位置的情况下,配重块以穿过该配重块的转动中心的铅直线为基准,而在与换档杆的空档位置所对应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向下方转动第三预定角,因此,通过配重块的自重而使换档杆向从空档位置远离的方向被施力,从而能够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进行抑制。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中的车辆的手动变速器,由于在换档杆被实施了从所述第一换档位置至所述第二换档位置的换档操作的状态下,使所述换档杆位于与空档位置相比而靠铅直下方侧处,因此,通过换档杆的自重而使换档杆向从空档位置远离的方向被施力。因此,即使通过换档杆的自重,也能够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进行抑制。
在此,所述齿轮机构被构成为,能够进行前进6速、后退1速的变速,所述预定的变速级与第一速齿轮级、第三速齿轮级、第五速齿轮级、后退齿轮级相对应,相对于所述预定的变速级而以所述空档位置为基准的相反侧的变速级对应于第二速齿轮级、第四速齿轮级、第六速齿轮级。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所具备的手动变速器的整体图。
图2为表示换档杆的外观以及换档杆的换档模式的图。
图3为概要性地表示图2的换档杆的换档方向的位置的图。
图4为表示在图1的换档操作机构中与换档杆联动的配重块的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附图被适当地简化或者改变,而未必准确地描绘各部的尺寸比以及形状等。
图1为表示优选地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所具备的手动变速器10的整体结构。手动变速器10为,通过由驾驶员实施的换档杆14的换档操作(手动操作)而使多个变速级选择性地成立,从而以预定的变速比γ将从未图示的发动机被输入的旋转进行减速或者增速并输出的平行双轴式的有级变速器。
手动变速器10被构成为,包括:变速机构12;换档杆14,其通过驾驶员而被实施换档操作(手动操作);换档操作机构16,其被设置在变速机构12与换档杆14之间,并对它们之间进行机械性地连结。
变速机构12在壳体18内具备以虚线来表示的齿轮机构20。齿轮机构20被构成为,在两轴的旋转轴之间具备平时相啮合的多个齿轮对,并通过使与被变速的变速级相符的齿轮对以在旋转轴之间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方式而相连接,从而使例如从第一速“1st”到第六速“6th”的六个阶段的前进齿轮级、后退齿轮级“Rev”中的任意一个成立。即,当换档杆14被实施向与各变速级相对应的换档位置的换档操作时,齿轮机构20被实施向所选择的变速级的变速。此外,当换档杆14被实施向未选择任何变速级的空档位置的操作时,齿轮机构20成为空档状态(动力传递切断状态)。如此,手动变速器10为,具备通过由驾驶员实施的换档杆14的换档操作而使多个变速级选择性地成立的变速机构12的手动换档变速器车辆(MT(Manual transmission)车)。
在换档杆14与变速机构1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换档杆14的换档操作向齿轮机构20进行传递的换档操作机构16。换档操作机构16具备:换档电缆24,其将换档杆14的换档方向(车辆前后行驶方向)的操作向齿轮机构20进行传递;选档电缆26,其将换档杆14的选档方向(车宽方向)的操作向齿轮机构20进行传递;第一转动部件28,其与换档电缆24连结并根据换档杆14的换档方向的操作而进行转动;第二转动部件30,其与选档电缆26连结并根据换档杆14的选档方向的操作而进行转动。
当换档杆14被实施向换档方向的操作时,经由换档电缆24而使第一转动部件28以转动中心C1为中心进行转动。此外,当换档杆14被实施向选档方向的操作时,经由选档电缆26而使第二转动部件30以转动中心C2为中心进行转动。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部件28以及第二转动部件30根据换档杆14的换档操作而进行转动,从而该运动被传递至齿轮机构20,由此变速为与换档杆14的换档操作相对应的变速级。
换档操作机构16具备根据换档杆14的换档方向的操作而以转动中心C3为中心进行转动的配重块32。配重块32由配重块主体32a和连结部件32b构成。配重块主体32a具有与连结部件32b相比而足够大的质量。连结部件32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质量主体32a连结,连结部件32b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被设为能够以转动中心C3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因此,通过根据换档杆14的换档方向的操作而使配重块32以转动中心C3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使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以及配重块主体32a的铅直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此外,配重块32在能够转动的范围内,位于与转动中心C3相比而靠铅直上方处。
在连结部件32b的转动中心C3附近的位置处连接有动力传递部件34。动力传递部件34的一端与连结部件32b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一转动部件28连接。因此,当换档杆14被实施向换档方向的操作时,第一转动部件28进行转动,进而经由动力传递部件34而使配重块32以转动中心C3为中心进行转动。此时,配重块32的铅直方向上的位置发生变化。
图2A表示换档杆14的外观,图2B表示换档杆14的换档模式。如图2A所示,换档杆14被构成为,能够在车辆的前后行驶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移动。换档杆14的车辆前后行驶方向的操作与换档方向的操作相对应,换档杆14的车宽方向的操作与选档方向的操作相对应。
例如,当在图2A中换档杆14向选档方向的左侧移动时,在图2B中换档杆14向后退齿轮级(Rev)侧移动。当换档杆14向选档方向的右侧移动时,在图2B中换档杆14向第五速齿轮级(5th)、第六速齿轮级(6th)侧移动。当在图2A中换档杆14向换档方向的前进侧移动时,在图2B中换档杆14向后退齿轮级(Rev)、第一速齿轮级(1st)、第三速齿轮级(3rd)、第五速齿轮级(5th)侧移动。当在图2A中换档杆14向换档方向的后退侧移动时,在图2B中换档杆14向第二速齿轮级(2nd)、第四速齿轮级(4th)、第六速齿轮级(6th)侧移动。此外,图2B所示这样的换档杆1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的位置与换档杆14的空档位置(动力传递切断位置)相对应。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第一速齿轮级(1st)而以空档位置为基准的相反侧的变速级是第二速齿轮级(2nd),相对于第三速齿轮级(3rd)而以空档位置为基准的相反侧的变速级是第四速齿轮级(4th),相对于第五速齿轮级(5th)而以空档位置为基准的相反侧的变速级是第六速齿轮级(6th)。
图3为概要性地表示换档杆14的换档方向的位置的图。换档杆14被设置在仪表板36(仪表盘)上,并且被构成为,能够以设置在换档杆14的长度方向上的铅直下方侧的端部处的支点S为中心而进行转动。换档杆14的空档位置与换档杆的N位置14a相对应,并且成为以穿过支点S而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的单点划线所示的铅直线LV为基准而倾斜预定角θa的状态。
此外,换档杆的第一换档位置14b与被实施了向第一速齿轮级(1st)、第三速齿轮级(3rd)、第五速齿轮级(5th)、后退齿轮级(Rev)的换档操作时的状态相对应。此时,成为以单点划线所示的铅直线LV为基准而倾斜预定角θb的状态。在此,由于预定角θb的绝对值小于预定角θa的绝对值,因此,换档杆的第一换档位置14b的重心Gb位于与换档杆的N位置14a的重心Ga相比而靠铅直上方侧处。因此,换档杆的第一换档位置14b通过其自重而向与空档位置相对应的换档杆的N位置14a侧被施力。即,在换档操作后,换档杆14的自重作用于齿轮脱落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齿轮脱落对应于如下情况,即,在换档操作后换档杆14向空档位置移动,从而使齿轮机构20的处于动力传递状态下的啮合齿轮的动力传递被切断的情况。此外,第一速齿轮级(1st)、第三速齿轮级(3rd)、第五速齿轮级(5th)、后退齿轮级(Rev)与本发明的预定的变速级相对应。
此外,换档杆的第二换档位置14c与被实施了向第二速齿轮级(2nd)、第四速齿轮级(4th)、第六速齿轮级(6th)的换档操作时的状态相对应。此时,成为以单点划线所示的铅直线LV为基准而倾斜预定角θc的状态。在此,由于预定角θc的绝对值大于预定角θa的绝对值,因此,换档杆的第二换档位置14c的重心Gc位于与空档位置处的换档杆的N位置14a的重心Ga相比而靠铅直下方侧处。因此,换档杆的第二换档位置14c通过其自重而向相对于换档杆的N位置14a的相反侧被施力。即,由于在换档操作后自重作用于抑制齿轮脱落的方向,因此,抑制了齿轮脱落的情况。另外,第二速齿轮级(2nd)、第四速齿轮级(4th)、第六速齿轮级(6th)对应于相对于本发明的预定的变速级而以空档位置为基准的相反侧的变速级。
图4表示在图1的换档操作机构16中与换档杆14联动的配重块32的位置。另外,虽然第一转动部件28与换档杆14联动地进行转动,但是在图4中,仅图示了换档杆14处于空档位置的状态下的第一转动部件28。如图4所示,配重块32被设置为能够以转动中心C3为中心而进行转动,所述转动中心C3被设置于,相对于被设置在配重块3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配重块主体32a而言的另一端处。此外,转动中心C3在配重块32能够转动的范围内,总是位于与配重块主体32a相比而靠铅直下方处。
实线所示的配重块32表示换档杆14移动到空档位置时(在图3中为换档杆的N位置14a)的状态。此时,配重块32在与转动中心C3正交的面内以穿过转动中心C3的铅直线LV为基准而在逆时针的方向上向下方转动第一预定角θ1。此外,在配重块32的转动中心C3处逆时针地作用有力矩M1,该力矩M1通过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1与铅直线LV之间的距离L1和配重块32的重量W(自重W)的乘积(=L1×W)而被计算出。
单点划线所示的配重块32表示换档杆14被实施了向与第一速齿轮级,(1st)、第三速齿轮级(3rd)、第五速齿轮级(5th)、后退齿轮级(Rev)相对应的换档位置的换档操作时(在图3中为换档杆的第一换档位置14b)的位置。此时,配重块32在与转动中心C3正交的面内以穿过转动中心C3的铅直线LV为基准而在与对应于空档位置的第一预定角θ1相同的转动方向亦即逆时针的方向上、且向下方转动与以铅直线LV为基准的第一预定角θ1相比而较大的第二预定角θ2。此外,在配重块32的转动中心C3处逆时针地作用有力矩M2,该力矩M1通过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2与铅直线LV之间的距离L2和配重块32的重量W的乘积(=L2×W)而被计算出。另外,由于距离L2大于距离L1,因此,力矩M2大于换档杆14在空档位置时所作用的力矩M1。
双点划线所示的配重块32表示换档杆14被实施了向第二速齿轮级(2nd)、第四速齿轮级(4th)、第六速齿轮级(6th)的换档操作时(在图3中为换档杆的第二换档位置14c)的位置。此时,配重块32在与转动中心C3正交的面内,朝向与作为换档杆14移动到空档位置时配重块32的旋转角度的第一预定角θ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顺时针的方向,以穿过配重块32的转动中心C3的铅直线LV为基准而向下方转动第三预定角θ3。此外,在配重块32的转动中心C3处顺时针地作用有力矩M3,该力矩M3通过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3与铅直线LV之间的距离L3和配重块32的重量W的乘积(=L3×W)而被计算出。
如上文所述,以铅直线LV为基准的第二预定角θ2大于第一预定角θ1。因此,配重块32转动了第二预定角θ2时的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2成为与配重块32转动了第一预定角θ1时的重心位置G1相比而在铅直方向上较低的位置。
此外,第三预定角θ3小于第一预定角θ1。因此,配重块32转动了第三预定角θ3时的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3成为与配重块32转动了第一预定角θ1时的重心位置G1相比而在铅直方向上较高的位置。
由此,转动了第三预定角θ3时的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3在铅直方向上最高,其次,配重块32转动了第一预定角θ1时的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1较高,而配重块32转动了第二预定角θ2时的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2在铅直方向上最低。
在换档杆14被实施了从空档位置至第一速齿轮级(1st)、第三速齿轮级(3rd)、第五速齿轮级(5th)、或者后退齿轮级(Rev)的换档操作的情况下,配重块32从实线所示的位置起向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进行转动。此时,重心位置G1朝向位于铅直下方侧处的位置G2而向下方移动,配重块32从铅直上方的位置起朝向下方而下降。因此,通过在配重块32向下方进行移动时利用势能,并且利用配重块32进行移动时的动能,从而能够保持换挡体验良好。如此,能够有效地利用配重块32。
在此,在换档杆14被实施了向第一速齿轮级(1st)、第三速齿轮级(3rd)、第五速齿轮级(5th)、或者后退齿轮级(Rev)的换档操作之后,如图3所示,由于通过换档杆14的自重而使换档杆14向空档位置侧(齿轮脱落侧)被施力,因此,在换档杆14侧关于齿轮脱落这一点而言较为不利。
对此,如图4所示,由于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2位于与实线所示的空档位置处的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1相比而靠铅直下方处,因此,通过配重块32的自重而向与实线所示的换档杆14移动到空档位置时的配重块32的旋转角度亦即第一预定角θ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施力。即,换档杆14通过配重块32的自重而向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进行抑制的方向被施力,从而抑制了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另外,配重块32的质量被设定为,相对于由换档杆14的自重产生的向齿轮脱落方向的施力,通过配重块32的自重而能够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进行抑制的程度。
此外,从力矩来看,相对于配重块32的旋转中心C3而作用有逆时针的力矩M2。在此,虽然在使配重块32向实线所示的空档位置移动时需要顺时针的力矩,但是,由于力矩M2作用于相反的方向(逆时针)上,因此,抑制了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此外,由于力矩M2的绝对值较大,因此抑制了齿轮脱落的情况抑制。
此外,在换档杆14被实施了从空档位置至第二速齿轮级(2nd)、第四速齿轮级(4th)、第六速齿轮级(6th)的换档操作的情况下,配重块32从实线所示的位置起向两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进行转动。在该配重块32进行转动的过渡期内,配重块32通过穿过转动中心C3的铅直线LV。在此,虽然配重块32的重心与铅直线LV重叠的位置被定义为,在配重块32的铅直方向上最高的位置,但是,由于从该位置起转动了第三预定角θ3,因此,配重块32从铅直上方的位置起朝向下方下降。因此,通过利用由配重块32从铅直方向上最高的位置起向下方移动而产生的势能,并且利用配重块32进行移动时的动能,从而能够保持换挡体验良好。如此,能够有效地利用配重块32。
此外,在换档杆14被实施了向第二速齿轮级(2nd)、第四速齿轮级(4th)、第六速齿轮级(6th)的换档操作之后,如图3所示,由于换档杆14通过其自重而在换档操作后于对齿轮脱落进行抑制的方向上使自重发挥作用,因此,抑制了齿轮脱落的情况。
此外,如图4所示,由于配重块32位于低于与铅直线LV重叠的位置(在铅直方向上最高的位置)位置处,因此,通过配重块32的自重而向维持配重块32的位置的方向被施力。即,向抑制了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方向被施力。
此外,从力矩来看,由于配重块32向与换档杆14移动到空档位置时的、配重块32的以铅直线LV为基准的旋转角度亦即第一预定角θ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动,因此,相对于配重块32的旋转中心C3作用有顺时针的力矩M3。在此,虽然在使配重块32向实线所示的空档位置移动时,需要逆时针的力矩,但是,由于有力矩M3作用于相反的方向(顺时针),因此,将在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进行抑制的方向上发挥作用。另外,力矩M3与在被实施向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一速齿轮级(1st)等的变速时所作用的力矩M2相比,其绝对值较小。但是,由于换档杆14如图3所示向对齿轮脱落进行抑制的方向被施力,因此,将能够通过换档杆14以及配重块32的双方而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进行抑制。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换档杆14移动到与第一速齿轮级(1st)、第三速齿轮级(3rd)、第五速齿轮级(5th)、或者后退齿轮级(Rev)相对应的换档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换档杆14的自重而向空档位置被施力,因此,从换档杆14来看,关于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这一点而言较为不利。对此,配重块32以穿过该配重块32的转动中心C3的铅直线LV为基准,而向下方转动与对应于空档位置的第一预定角θ1相比而较大的第二预定角θ2。此时,由于通过配重块32的自重而使换档杆14向从空档位置远离的方向被施力,因此,能够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换档杆14移动到与第二速齿轮级(2nd)、第四速齿轮级(4th)、第六速齿轮级(6th)相对应的换档位置的情况下,配重块32在与换档杆14移动到空档位置时的、配重块32的以铅直线LV为基准的旋转角度亦即第一预定角θ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向下方转动第三预定角θ3,因此,通过利用配重块32的自重而使换档杆14向从空档位置远离的方向被施力,从而能够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换档杆14被实施了向第二速齿轮级(2nd)、第四速齿轮级(4th)、第六速齿轮级(6th)的换档操作的状态下,换档杆14位于与空档位置相比而靠铅直下方侧处,因此,通过换档杆14的自重而使换档杆14向从空档位置远离的方向被施力。因此,通过换档杆14的自重,从而能够对换档操作后的齿轮脱落的情况进行抑制。
以上,虽然基于附图而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被应用于其他的方式。
例如,虽然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当换档杆14被实施向第二速齿轮级(2nd)、第四速齿轮级(4th)、或者第六速齿轮级(6th)的换档操作时,配重块32在与换档杆14移动到空档位置时的、配重块32的以铅直线LV为基准的旋转角度亦即第一预定角θ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向下方转动第三预定角θ3,并且该第三预定角θ3的绝对值小于第一预定角θ1的绝对值,但第三预定角θ3的绝对值并非必须是小于第一预定角θ1的值。换言之,虽然转动了第三预定角θ3时的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3位于与转动了第一预定角θ1时的配重块32的重心位置G1相比而靠铅直上方处,但重心位置G3也可以位于与重心位置G1相比而靠铅直下方侧处。
此外,虽然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手动变速器10为,能够进行前进6速、后退1速的变速的手动换档变速器,但是,即使是例如前进5速、后退1速的手动换档变速器等变速级数不同的手动换档变速器,也能够应用本发明。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第一速齿轮级(1st)、第三速齿轮级(3rd)、第五速齿轮级(5th)时,换档杆14向图3的换档杆的第一换档位置14b的位置移动,并且配重块32向图4的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转动,而在第二速齿轮级(2nd)、第四速齿轮级(4th)、后退齿轮级(Rev)时,换档杆14向图3的换档杆的第二换档位置14c的位置移动,并且配重块32向图4的两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转动。
此外,在能够进行前进6速、后退1速的变速的手动变速器中,即使换档模式不同,也能够应用本发明。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第一速齿轮级(1st)、第三速齿轮级(3rd)、第五速齿轮级(5th)时,换档杆14向图3的换档杆的第一换档位置14b的位置移动,并且配重块32向图4的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转动,而在第二速齿轮级(2nd)、第四速齿轮级(4th)、第六速齿轮级(6th)、后退齿轮级(Rev)时,换档杆14向图3的换档杆的第二换档位置14c的位置移动,并且,配重块32向图4的两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转动。同样,即使在例如能够进行前进5速、后退1速的手动变速器等中,换档模式也并未被特别限定。
此外,虽然在前述的实施例中,配重块32经由动力传递部件34而与第一转动部件28连接,但是也可以使配重块32与第一转动部件28直接连接。
另外,上述内容只不过是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通过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以添加了各种变更、改良的方式来实施。
Claims (2)
1.一种车辆的手动变速器,具备:
换档杆,其通过驾驶员而被实施换档操作;
换档操作机构,其被设置于所述换档杆与齿轮机构之间,并将该换档杆的换档操作向该齿轮机构进行传递;
配重块,其被设置在所述换档操作机构中,并通过根据所述换档杆的换档操作而进行转动,从而重心位置在铅直方向上发生变化,
所述车辆的手动变速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换档杆被构成为,当在第一换档位置处形成了预定的变速级时,所述换档杆通过重力而向空档位置被施力,
在所述换档杆移动到所述空档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配重块被构成为,以穿过该配重块的转动中心的铅直线为基准而向下方转动第一预定角,
在所述换档杆移动到所述第一换档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配重块被构成为,向与所述第一预定角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以所述铅直线为基准而转动第二预定角,且所述第二预定角为,以所述铅直线为基准而大于所述第一预定角的角度,
在所述换档杆从所述第一换档位置移动至与以所述空档位置为基准的相反侧的变速级相对应的第二换档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配重块被构成为,向与所述第一预定角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以所述铅直线为基准而向下方转动第三预定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手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换档杆从所述第一换档位置被换档操作到了所述第二换档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换档杆被构成为,第二换档位置的重心位于与所述空档位置处的所述换档杆的重心相比而靠铅直下方侧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14921A JP6327261B2 (ja) | 2016-01-28 | 2016-01-28 | 車両の手動変速機 |
JP2016-014921 | 2016-01-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61715A CN107061715A (zh) | 2017-08-18 |
CN107061715B true CN107061715B (zh) | 2018-12-11 |
Family
ID=57860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6120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061715B (zh) | 2016-01-28 | 2017-01-25 | 车辆的手动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94468B2 (zh) |
EP (1) | EP3199843B1 (zh) |
JP (1) | JP6327261B2 (zh) |
CN (1) | CN107061715B (zh) |
RU (1) | RU2648926C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94626U (zh) * | 1976-01-10 | 1977-07-15 | ||
JPS59124738U (ja) * | 1983-02-10 | 1984-08-2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コラム式変速操作装置におけるギヤ抜け防止機構 |
SU1184704A1 (ru) * | 1983-03-18 | 1985-10-15 | Волжск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по производству легковых автомобилей | Устройство управлени механизмом переключени передач |
KR910004601B1 (ko) * | 1988-11-02 | 1991-07-08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자동차용 수동변속기의 후진변속 제한장치 |
JP2964850B2 (ja) | 1993-08-31 | 1999-10-18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手動変速機 |
US5758543A (en) * | 1996-05-06 | 1998-06-02 | Eaton Corporation | Shift lever assembly for minimizing jumpout |
US5727424A (en) * | 1996-09-09 | 1998-03-17 | Navistar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Corp. | Counterweight for truck transmission shift lever |
DE19636506B4 (de) * | 1996-09-09 | 2005-08-11 | Daimlerchrysler Ag | Schaltvorrichtung für ein Gangwechsel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es |
KR100559387B1 (ko) * | 2003-10-01 | 2006-03-10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변속기의 변속 제어장치 |
JP4501768B2 (ja) | 2005-04-28 | 2010-07-1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変速機のシフト機構 |
SE534836C2 (sv) * | 2010-05-19 | 2012-01-17 | Scania Cv Ab | Växlingsreglage för fordon |
US8590413B2 (en) * | 2011-05-24 | 2013-11-26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Damping device for a selector shaft and gearshift tower having the damping device |
US9003917B2 (en) * | 2012-02-24 | 2015-04-14 | Dg Auto Sales And Service Llc | Adjustable shifter mechanism |
FR3007100B1 (fr) * | 2013-06-12 | 2016-09-02 | Dura Automotive Systems Sas | Ensemble pivotant monte au niveau d'une boite de vitesses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pour le passage et la selection des vitesses |
KR101558699B1 (ko) * | 2013-12-18 | 2015-10-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변속조작기구 |
-
2016
- 2016-01-28 JP JP2016014921A patent/JP6327261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1-17 US US15/407,654 patent/US10094468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1-19 EP EP17152262.6A patent/EP319984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7-01-25 CN CN201710061201.6A patent/CN10706171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1-26 RU RU2017102564A patent/RU2648926C1/ru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094468B2 (en) | 2018-10-09 |
EP3199843A1 (en) | 2017-08-02 |
EP3199843B1 (en) | 2018-10-17 |
JP2017132395A (ja) | 2017-08-03 |
US20170219090A1 (en) | 2017-08-03 |
CN107061715A (zh) | 2017-08-18 |
JP6327261B2 (ja) | 2018-05-23 |
RU2648926C1 (ru) | 2018-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2196199A (ja) | 苗移植機 | |
JP5628638B2 (ja) | 田植機 | |
JP2013039905A (ja) | 変速機の変速操作装置 | |
CN107061715B (zh) | 车辆的手动变速器 | |
JP2003106449A (ja) | 自動車用手動変速機のシフト装置 | |
EP3660359B1 (en) | Work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work vehicle speed change | |
JP5736832B2 (ja) | 多段変速式作業車両 | |
WO2005045285A1 (ja) | 作業車両 | |
CN104033544B (zh) | 一种手扶插秧机的齿轮箱总成 | |
JP2009195141A (ja) | 農作業機 | |
JP5841509B2 (ja) | 携帯端末及び携帯端末を備えた作業機操作システム | |
CN203023466U (zh) | 一种汽车变速器换档机构的降低挂倒档异响结构 | |
JP6084907B2 (ja) | 作業車両の変速段表示機構 | |
JP2005061567A (ja) | 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 |
CN205173457U (zh) | 一种新型倒挡预同步机构 | |
JP4376154B2 (ja) | 移植機 | |
KR101264006B1 (ko) | 자동차용 수동변속기의 변속제어장치 | |
JP4958105B2 (ja) | シフト位置検出装置 | |
CN207064631U (zh) | 手动变速箱和车辆 | |
CN202100701U (zh) | 一种具有双操纵杆的变速箱装置 | |
CN104074969B (zh) | 选挡换挡结构及具有该选挡换挡结构的车辆 | |
CN208919300U (zh) | 一种装载机变速箱用换挡系统 | |
JP4300779B2 (ja) | トラクタの変速装置 | |
CN106468353A (zh) | 门阻断器 | |
JPH0611207B2 (ja) | 植付アームの駆動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