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37663A - 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及具备其的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及具备其的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37663A CN107037663A CN201611202956.5A CN201611202956A CN107037663A CN 107037663 A CN107037663 A CN 107037663A CN 201611202956 A CN201611202956 A CN 201611202956A CN 107037663 A CN107037663 A CN 1070376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ke
- optical anti
- substrate housing
- lens case
- leaf sp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在智能手机的相机中发生的手震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及具备其的相机模块。本发明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包括:基底外壳,具备光学防手震线圈,呈六面体形状;透镜外壳,以隔开的方式配置到基底外壳上,呈六面体形状;及光学防手震板簧,将基底外壳与所述透镜外壳弹性结合。应用于发明的相机模块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通过具有特定的厚度的板簧而弹性结合,因此较常用的线结合方式相对易于处理,组装简便而具有可提高产率的优点,且因具备弯折部而具有可独立地调节x轴及y轴方向的手震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及具备其的相机模块,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组装容易、准确地修正手震且对外部冲击较强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及具备其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逐渐广泛地采用移动用超小型相机模块。采用在移动设备的超小型相机也根据顾客的需求而要求高像素与变焦(Zoom)功能及自动对焦(AF:Auto focus)等功能。
相机模块为了实现高像素而像素(pixel)尺寸变小,而且在使相机或移动设备的快门进行动作的瞬间,即便发生较小的手震,由图像传感器摄像的图像的焦点也会发生变形,因此存在画质下降而无法获得清晰的照片的问题。
如上所述的因手震引起的画质下降是因经由光学系统的透镜的光与透镜的光轴发生变形而发生。因此,为了防止所述画质下降,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而使光轴与光的入射路径一致、或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图像传感器而修正手震。
图1是提供手震修正功能的常用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常用的相机模块的概略剖面图。具备手震修正功能的常用的相机模块包括:传感器电路板110,安装有图像传感器111;基底外壳120,设置到传感器电路板110上;光学系统150,收容到基底外壳120;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er,OIS)致动器140,补偿因光学系统150的晃动引起的位移;悬线160,支持光学系统150;及防护盒170,覆盖基底外壳120的上部。光学系统150包括透镜筒151及透镜外壳152,透镜筒151以插入的方式设置到透镜外壳152的中心部。在常用的相机模块中,如果在使用者利用相机进行摄像时发生手震,则以如下方式修正手震:由位移传感器145感测所述手震,使包括电磁铁的光学防手震致动器140以向与上述手震相反的方向补偿移动的方式进行动作。
光学防手震致动器140包括光学防手震线圈141及磁铁143。在基底外壳120,以固定的方式设置安装光学防手震线圈141的柔性印刷电路板142。在光学系统150的内表面,以固定的方式设置具备磁铁143的磁轭144。在基底外壳120设置两个位移传感器145而在发生手震时感测x轴位移及y轴位移。
常用的相机模块使用光学系统150通过两个悬线160或四个线簧而与基底外壳120固定的方式。光学系统150呈如下构造:以通过线而点接触的状态与基底外壳120弹性结合,在基底外壳120的上部,在固定范围内自由地移动。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常用的相机模块的悬线结合在收容槽153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及图3所示,悬线160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插入到具备在光学系统150的插入孔154后,通过粘着剂固定到光学系统的外表面上部的a1、a2、a3及a4位置,通过粘着剂而在b1、b2、b3及b4位置与基底外壳120固定。结果,在常用的相机模块中,光学系统150与基底外壳120的结合呈通过线w1、w2、w3、w4而在四个角隅弹性结合的构造。然而,这种利用线实现的结合具有若干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下:悬线160是通过手工作业插入到光学系统150,由于悬线160的直径细至无法由肉眼观察到的程度,故而在组装时发生折断等而难以组装,因此具有产率下降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为难以对手震进行补偿处理。在常用的相机模块的悬线方式(或线簧方式)的情况下,使用直径较小的圆形的线,因此即便以沿x轴方向移动相应的线的方式进行控制,力也会向所有方向分散,因此表现出也沿y轴方向移动的特性。因此,常用的悬线(或线簧)方式具有为了补偿移动而需向45°方向控制移动的不便。
利用图4对这种问题进行说明。图4是从上部观察图3所示的常用的相机模块中的光学系统与悬线的结合构造所得的概略俯视图。在如图4所示的四个线w1、w2、w3、w4结合方式的情况下,即便仅向x轴方向施加力,力也会向y轴方向分散,因此也沿y轴方向发生移动。因此,在线结合方式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地对手震修正进行控制,需向以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表示的45°方向控制移动。通常的智能手机利用位移传感器分别对手震移动感测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由于需再次将所述移动量转换成用以向45°方向进行补偿的移动,因此具有产生转换误差,反而会导致补偿不准确的问题。
最后,在线结合方式的情况下,如果在智能手机掉落到地面时,沿z轴方向施加冲击而支持光学系统的悬线(或线簧)的一轴发生变形,则会导致手震修正功能下降或光学系统向一方向倾斜,在线断裂的情况下,无法提供手震修正功能本身。为了防止上述情况,可增大悬线(或线簧)的直径而增加屈服应力。然而,在增大悬线的直径的情况下,产生如下问题:弹簧刚性沿与光轴正交的方向增加而会使手震修正的驱动性能下降,驱动部件的尺寸增加而整体尺寸会增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注册专利第10-1273793号(2013.06.04.公开)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且组装容易、可独立地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补偿因手震引起的移动、z轴方向的刚性卓越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及具备其的相机模块。
[解决课题的手段]
可通过光学防手震构造体达成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所述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包括:基底外壳,具备光学防手震线圈,呈六面体形状;透镜外壳,以隔开的方式配置到基底外壳上,呈六面体形状;及光学防手震板簧,将基底外壳与透镜外壳弹性结合;光学防手震板簧包括:上部结合部,结合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下部结合部,结合到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及自由部,不与所述基底外壳及所述透镜外壳接触而从所述上部结合部连续形成至所述下部结合部为止;自由部包括:前表面部,与所述透镜外壳及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及侧面部,以从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弯折而与所述透镜外壳及所述基底外壳的侧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此处,所述光学防手震构造体以如下方式构成:前表面部可包括:上部前表面部,与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及下部前表面部,以与上部前表面部隔开的方式形成,且与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侧面部包括:上部侧面部,与所述上部前表面部连续地形成,且与透镜外壳的侧面部平行地形成;及下部侧面部,与上部前表面部隔开而与下部前表面部连续地形成,且与所述基底外壳的侧面部平行地形成;自由部优选为还包括连接所述上部侧面部与所述下部侧面部的垂直部,垂直部具备一个以上的弯折部,在智能手机垂直掉落时吸收冲击。
此处,上部结合部包括通过粘着剂而与所述透镜外壳固定的上部第一接合部,下部结合部包括通过粘着剂而与所述基底外壳固定的下部第一接合部。
上部结合部包括:上部第一接合部及上部第二接合部,通过粘着剂而与透镜外壳固定;及上部接触部,连接在上部第一接合部与所述上部第二接合部之间,结合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下部结合部包括:下部第一接合部及下部第二接合部,通过粘着剂而与基底外壳固定;及下部接触部,连接在下部第一接合部与下部第二接合部之间,结合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上部第一接合部及所述上部第二接合部以透镜外壳的前表面中心为基准而分别形成到左右侧,下部第一接合部及所述下部第二接合部以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中心为基准而分别形成到左右侧。
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包括与所述上部接触部结合的第一结合突起,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包括与所述下部接触部结合的第二结合突起。
此时,较上部结合部和/或下部结合部的板簧宽度更宽地形成弯折部分的板簧宽度。
可通过光学防手震构造体达成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所述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包括:基底外壳,具备光学防手震线圈,呈六面体形状;透镜外壳,以隔开的方式配置到基底外壳上,呈六面体形状;第一光学防手震板簧,弹性结合到基底外壳及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及第二光学防手震板簧,弹性结合到基底外壳及所述透镜外壳的背面;第一光学防手震板簧包括:上部结合部,结合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下部结合部,结合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及自由部,不与基底外壳及透镜外壳接触而从所述上部结合部连续地形成至下部结合部为止;自由部包括:前表面部,与透镜外壳及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及侧面部,以从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弯折而与透镜外壳及基底外壳的侧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所述前表面部包括:上部前表面部,与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及下部前表面部,以与上部前表面部隔开的方式形成,且与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侧面部包括:上部侧面部,与上部前表面部连续地形成,且与透镜外壳的侧面部平行地形成;及下部侧面部,与上部前表面部隔开而与下部前表面部连续地形成,且与基底外壳的侧面部平行地形成;自由部还包括连接上部侧面部与下部侧面部的垂直部,垂直部具备一个以上的弯折部。
此时,较结合部的板簧宽度更宽地形成弯折部分的板簧宽度。
并且,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也可通过包括图像传感器、透镜筒及所述光学防手震构造体的相机模块达成。
[发明效果]
通过具有特定宽度的板簧结合应用于本发明的相机模块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因此较常用的线结合方式相对易于处理。组装简便而具有可提高产率的优点。
应用于本发明的相机模块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呈通过板簧实现的弹性结合构造,而且具有向相邻的面弯折的弯折部分,因此具有弯折部分作为固定点发挥作用而可独立地调节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移动的优点。
本发明以沿z轴方向形成的板簧的连接部表现出几乎无限大的弹性系数的方式形成,由此具有如下优点:在像掉落智能手机的情况一样从外部施加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也可提供可充分地承受所述冲击的优异的耐冲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提供手震修正功能的常用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常用的相机模块的概略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常用的相机模块的悬线结合在收容槽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部观察图3所示的常用的相机模块的光学系统与悬线的结合构造所得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6、图7及图8是本发明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且是说明通过光学防手震板簧结合透镜外壳与基底外壳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结合立体图及结合前视图。
图9是将基底外壳与透镜外壳弹性结合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学防手震板簧的立体图。
图10是将基底外壳与透镜外壳弹性结合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学防手震板簧的立体图。
图11及图12是光学防手震板簧结合在透镜外壳的立体图及概略俯视图。
图13是在以不同的角度将根据本发明而制作的一个光学防手震板簧配置到尺的下方后的图。
图14是用以说明在利用智能手机拍摄摄像物时需进行移动补偿的方向的概略图。
图15是从光学系统的上部方向观察透镜外壳与板簧的结合关系所得的概略俯视图。
图16是板簧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
20、120:基底外壳;
41、141:光学防手震线圈;
42、142:柔性印刷电路板;
43、143:磁铁;
45、145:位移传感器;
52、152:透镜外壳;
61:光学防手震板簧;
61a:第一板簧;
61b:第二板簧;
70、170:防护盒;
81:AF下部弹簧;
83:线轴;
85:AF线圈;
87:AF上部弹簧;
110:传感器电路板;
111:图像传感器;
140:光学防手震致动器;
144:磁轭;
150:光学系统;
151:透镜筒;
153:收容槽;
154:插入孔;
160:悬线;
BC:下部接触部;
BL:下部第一接合部;
BLB:下左侧弯折部;
BLF:下左侧前表面部;
BLS:下左侧侧面部;
BR:下部第二接合部;
BRB:下右侧弯折部;
BRF:下右侧前表面部;
BRS:下右侧侧面部;
f1、f3:左侧自由部;
f2、f4:右侧自由部;
L:左侧垂直部;
R:右侧垂直部;
UC:上部接触部;
UL:上部第一接合部;
ULB:上左侧弯折部;
ULF:上左侧前表面部;
ULS:上左侧侧面部;
UR:上部第二接合部;
URB:上右侧弯折部;
URF:上右侧前表面部;
URS:上右侧侧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上或~上部”是指位于对象部分的上方或下方,并非是指必须以重力方向为基准而位于上侧。并且,在记载为区域、板等部分处于其他部分“上或上部”时,不仅包括所述区域、板等部分与其他部分“正上方或上部”接触或隔以间隔的情况,而且还包括在其等中间具有又一部分的情况。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说明为一构成要素与其他构成要素“连接”或“连结”等时,所述一构成要素可与所述其他构成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连结,但如果不存在特别相反的记载,则应理解为也可在中间介置又一构成要素而连接或连结。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等用语可用于说明各种构成要素。但所述构成要素不应受所述用语的限定。所述用语仅以将一个构成要素区别于其他构成要素为目的而使用。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优点及特征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图5所示的相机模块还具备提供自动对焦功能的AF模块,为了便于说明,在图5中省略图像传感器、安装所述传感器的电路板及透镜筒而图示。
对本发明的相机模块的构成进行说明。在下部具备安装图像传感器(未图示)的传感器电路板(未图示)。在传感器电路板设置图像传感器(未图示)、及两个位移传感器45而分别测定x轴位移量及y轴位移量,在传感器电路板上设置基底外壳20。在基底外壳20,以固定的方式设置安装光学防手震线圈41的柔性印刷电路板42。在基底外壳20的外表面结合两个光学防手震板簧61的下侧,在光学防手震板簧61的上侧结合透镜外壳52。透镜外壳52通过光学防手震板簧61而呈在基底外壳20的上部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在固定范围内自由地移动的结合构造。在透镜外壳52的内侧面,分别以固定的方式设置一个磁铁43。各磁铁43的下表面以放置到与光学防手震线圈41对应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在透镜外壳52的中央,设置在外侧面卷绕有AF线圈85的线轴83,在与线轴83结合的透镜外壳52的上部与下部,分别设置AF上部弹簧87与AF下部弹簧81。AF线圈85设置到与磁铁43的内侧面对向的位置。AF下部弹簧81、AF线圈85、线轴83及AF上部弹簧87为提供自动对焦功能的构成,故而为与本发明的对象即光学防手震功能无关的构成,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利用光学防手震线圈41对固定设置到透镜外壳52的磁铁43的下表面施加电磁,由此沿x轴及y轴移动透镜外壳52而修正手震。磁铁43的侧面利用从AF线圈85输出的磁力沿z轴移动线轴83而执行自动对焦功能。在最外围覆盖防护盒70。
本发明所指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是指如下构造体:呈基底外壳20、光学防手震线圈41、光学防手震板簧61及透镜外壳52的结合构造,提供手震修正功能。当然也可在本发明的相机模块中追加提供自动对焦功能的AF下部弹簧81、AF线圈85、线轴83及AF上部弹簧87。
图6、图7及图8是本发明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且是说明通过光学防手震板簧结合透镜外壳与基底外壳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结合立体图及结合前视图。基底外壳20呈安装有光学防手震线圈41与柔性印刷电路板42的状态,透镜外壳52呈磁铁43与提供自动对焦功能的AF下部弹簧81、AF线圈85、线轴83及AF上部弹簧87结合的状态。为了便于说明,以图6所示的座标系统为中心而将放置到x方向上的面称为前表面及后表面,将放置到y方向上的面称为侧面。利用两个光学防手震板簧61a、61b将基底外壳20与透镜外壳52弹性结合。第一光学防手震板簧61a的一部分区域结合到基底外壳20与透镜外壳52的前表面,第一光学防手震板簧61a中的设置到前表面的一部分、与在弯曲后向左侧面及右侧面平行地延伸形成的部分构成不拘束于基底外壳20与透镜外壳52而可自由地移动的自由部。此时,优选为弯曲角度形成为90°。第二光学防手震板簧61b以与第一光学防手震板簧61a相同的结合构造结合到基底外壳20与透镜外壳52的背面。由于具有相同的结合构造,因此之后仅对第一光学防手震板簧61a的结合构造进行说明。透镜外壳52与基底外壳20通过光学防手震板簧61a、61b而弹性结合,由此像图8所示一样隔开Δz约80μm而透镜外壳52可自由地移动。
优选为在以与第一光学防手震板簧61a及第二光学防手震板簧61b密接的方式结合的基底外壳20与透镜外壳52的前表面及背面的一部分具备用以顺利地结合板簧的结合槽和/或结合突起。第一光学防手震板簧61a通过粘着剂而在上部第一接合部UL及上部第二接合部UR与透镜外壳52实现接合处理,通过粘着剂而在下部第一接合部BL及下部第二接合部BR与基底外壳20实现接合处理。
图9是将基底外壳与透镜外壳弹性结合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学防手震板簧的立体图。光学防手震板簧61包括:上部结合部,结合到透镜外壳52的前表面;下部结合部,结合到基底外壳20的前表面;左侧自由部,连接上部结合部的左侧端与下部结合部的左侧端之间;及右侧自由部,连接上部结合部的右侧端与下部结合部的右侧端之间。
上部结合部包括:上部第一接合部UL及上部第二接合部UR,通过粘着剂而与透镜外壳52固定;及上部接触部UC,连接上部第一接合部UL与上部第二接合部UR之间,且与形成到透镜外壳52的前表面的结合槽和/或结合突起结合。
下部结合部包括:下部第一接合部BL及下部第二接合部BR,通过粘着剂而与基底外壳20固定;及下部接触部BC,连接下部第一接合部BL与下部第二接合部BR之间,且与形成到基底外壳20的前表面的结合槽和/或结合突起结合。
左侧自由部包括:左侧前表面部ULF、BLF,与透镜外壳52及基底外壳20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左侧侧面部ULS、BLS,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与左侧前表面部ULF、BLF连续地形成,且在左侧弯折部ULB、BLB以90°角度弯折而与透镜外壳52及基底外壳20的左侧面平行地延伸;及左侧垂直部L。如图9所示,左侧自由部的几何学形状呈上左侧前表面部ULF、上左侧侧面部ULS、左侧垂直部L、下左侧侧面部BLS、下左侧前表面部BLF彼此连接的形状。
右侧自由部包括:右侧前表面部URF、BRF,与透镜外壳52及基底外壳20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右侧侧面部URS、BRS,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从右侧前表面部URF、BRF在右侧弯折部URB、BRB以90度角度弯折而与透镜外壳52及基底外壳20的右侧面平行地延伸;及右侧垂直部R。如图9所示,右侧自由部的几何学形状呈上右侧前表面部URF、上右侧侧面部URS、右侧垂直部R、下右侧侧面部BRS、下右侧前表面部BRF彼此连接的形状。
左侧垂直部L及右侧垂直部R以具有一个以上的弯折部的方式形成,以便吸收沿z轴方向施加的冲击。这种弯折部用于吸收在使用者掉落智能手机时垂直(z轴方向)地施加的冲击。
如果将图9所示的光学防手震板簧设为结合到基底外壳与透镜外壳的前表面的图6的第一光学防手震板簧61a,则相同的形状的第二光学防手震板簧61b结合到以连接透镜外壳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垂直中心的垂直假想面为基准而对称的位置的基底外壳及透镜外壳的背面。
图10是将基底外壳与透镜外壳弹性结合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学防手震板簧的立体图。图10所示的光学防手震板簧与图9所示的光学防手震板簧的差异点在于,将构成为一体型的一个板簧分离构成为独立地进行动作的两个板簧。图10所示的光学防手震板簧在与图9所示的光学防手震板簧进行比较时,组装难易度略微增加,但提供相同的功能。在使用图9所示的实施例的光学防手震板簧的情况下,可利用两个光学防手震板簧将基底外壳20与透镜外壳52弹性结合,在使用图10所示的实施例的光学防手震板簧的情况下,可利用四个光学防手震板簧将基底外壳20与透镜外壳52弹性结合。
可知图10所示的光学防手震板簧的上部结合部与图9所示的光学防手震板簧不同,上部结合部仅包括通过粘着剂而与透镜外壳52固定的上部第一接合部UL及上部第二接合部UR,下部结合部与图9所示的光学防手震板簧不同,仅包括通过粘着剂而与基底外壳20固定的下部第一接合部BL及下部第二接合部BR。
在图10的左侧所示的光学防手震板簧以下,称为“第三光学防手震板簧”中,自由部或左侧自由部由如下的一个板簧构成:由上左侧前表面部ULF、上左侧侧面部ULS、左侧垂直部L、下左侧侧面部BLS及下左侧前表面部BLF连续地形成。此处,可将上左侧前表面部ULF及下左侧前表面部BLF统称为左侧前表面部或前表面部,可将上左侧侧面部ULS及下左侧侧面部BLS统称为左侧侧面部或侧面部。在图10的右侧所示的光学防手震板簧(以下,称为“第四光学防手震板簧”)中,自由部(或右侧自由部)由如下的一个板簧构成:由上右侧前表面部URF、上右侧侧面部URS、右侧垂直部R、下右侧侧面部BRS及下右侧前表面部BRF连续地形成。此处,可将上右侧前表面部URF及下右侧前表面部BRF统称为右侧前表面部或前表面部,可将上右侧侧面部URS及下右侧侧面部BRS统称为右侧侧面部或侧面部。
图11及图12是光学防手震板簧结合在透镜外壳的立体图及概略俯视图。在图11及图12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基底外壳20而图示,尤其是在图12中省略透镜外壳52的内部构成而仅图示外围边缘。在图11及图12中,以不与透镜外壳52及基底外壳20结合的状态放置的左侧自由部f1、f3及右侧自由部f2、f4在构成板簧的区域内划分为斜线区域而图示。形成本发明中使用的光学防手震板簧的左侧自由部f1、f3及右侧自由部f2、f4的区域,包括与透镜外壳52的前表面平行地形状的区域、及与所述区域连续地形成且以90°弯折而与相邻的侧面平行地形成的区域。并且,如图12所示,与形成光学防手震板簧的左侧自由部f1、f3及右侧自由部f2、f4的区域对应的透镜外壳52的外表面以如下方式构成:以向内侧按照Δx及Δy向中心侧形成阶差的方式形成而不与光学防手震板簧61a、61b接触。未于图中表示透镜外壳52的这种外表面呈阶差的形状,但基底外壳20也呈相似的形状。
图13是在以不同的角度将根据本发明而制作的一个光学防手震板簧配置到尺的下方后的图。表示在图中的处于下方的板簧的圆内部的部分为表示构成连接外壳与光学系统之间的垂直部的板簧的厚度的部分,所述部分可视为与常用的悬线(或线簧)对应的构成。即,常用的技术使用可在圆内部观察到的具有纤细的粗细度的悬线(或线簧),因粗细度过细而可推断作业人员通过手工作业组装所述悬线是非常苛刻的作业。
在拍摄时发生手震的情况下,与外壳弹性结合的光学系统移动,因此需以向与手震相反的方向移动光学系统的方式进行调节。
在对这种移动进行控制时,当将摄像物与智能手机的距离方向假设为z轴(在基底外壳垂直地连接透镜外壳的方向)时,如果并非为拍摄非常近的摄像物的接近拍摄的情况,则因像图14所示一样透镜外壳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ΔZ相对短于摄像物与智能手机的距离Z1而z轴方向的补偿毫无意义。
与此相比,在因手震而光学系统沿x轴方向和/或y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对拍摄的影像产生较多的影响,因此需对所述移动进行补偿。然而,具备在智能手机的感测因手震引起的移动的位移传感器通常像图5所示一样分别利用两个所述位移传感器测定x轴方向与y轴方向的移动。因此,优选为在对这种因手震引起的移动进行补偿的情况下,也独立地在x轴方向与y轴方向上补偿移动。
图15是从光学系统的上部方向观察透镜外壳与板簧的结合关系所得的概略俯视图。本发明具备跨及两个面而形成的板簧弯折的部分ULB、BLB、URB、BRB,因此所述弯折部分作为固定点而发挥作用。因此,应用于本发明的板簧可分别独立地控制x轴方向与y轴方向的移动量。例如,在想要在x轴方向上补偿Δx、在y轴方向上补偿Δy时,可分别独立地在x方向与y方同上进行控制。
可分别独立地在光学防手震板簧61a、61b的侧面部方向及前表面部方向进行控制,因此在将各方向的弹性系数设为Kx、Ky时,能够以具有不同的弹性系数的方式设计Kx与Ky。当然,为了便于设计,能够以具有相同的弹性系数的方式设计Kx与Ky。
图16是普通板簧的立体图。图16所示的板簧具有长度“L”、宽度“W”及厚度“t”的规格。这种板簧是首先将以轧制方式形成的具有厚度t的圆板切割成所期望的形状,之后将所切割的板簧弯折成所期望的形状而使用。然而,板簧的弯折与圆板的轧制方向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设定有弯折的方向。例如,在图16中,在沿a-a′基准线向两侧底面表现出良好的弯折特性的情况下,通常表现出不易沿b-b′基准线向两侧底面弯折的特性。另外,可知本发明的光学防手震用板簧像图9及图10所示一样较形成接合部(上部第一接合部、下部第一接合部、上部第二接合部、下部第二接合部)的板簧宽度更宽地构成弯折部位(上左侧弯折部、下左侧弯折部、上右侧弯折部、下右侧弯折部)的宽度。其原因在于,在弯折部产生的应力大于在接合部产生的应力。即,增大板簧的宽度而使在弯折时产生的应力进一步分散。另一原因如下:越较宽地保持接合部的宽度,则弹簧常数越大,因此需施加更多的电磁,从而不利于光学防手震调节。因此,优选为较弯折部的宽度更窄地保持光学防手震板簧的接合部的宽度。最后,可知本发明的光学防手震板簧以贯通厚度方向的假想方向与基底外壳及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及侧面的面矢量一致的方式设置。
以上,使用特定用语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及图示,但此种用语仅用以明确地说明本发明,且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及所记述的用语可不脱离以下的申请专利范围的技术思想及范围而实现多种变更及变化。以此方式变形的实施例不应区别于本发明的思想及范围而单独地理解,应解释为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外壳,具备光学防手震线圈,呈六面体形状;
透镜外壳,以隔开的方式配置到所述基底外壳上,呈六面体形状;及
光学防手震板簧,将所述基底外壳与所述透镜外壳弹性结合;
所述光学防手震板簧包括:
上部结合部,结合到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下部结合部,结合到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及自由部,不与所述基底外壳及所述透镜外壳接触而从所述上部结合部连续地形成至所述下部结合部为止;
所述自由部包括:前表面部,与所述透镜外壳及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及侧面部,以从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弯折而与所述透镜外壳及所述基底外壳的侧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部包括:
上部前表面部,与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及下部前表面部,以与所述上部前表面部隔开的方式形成,且与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
所述侧面部包括:上部侧面部,与所述上部前表面部连续地形成,且与所述透镜外壳的侧面部平行地形成;及下部侧面部,与所述上部前表面部隔开而与所述下部前表面部连续地形成,且与所述基底外壳的侧面部平行地形成;
所述自由部还包括连接所述上部侧面部与所述下部侧面部的垂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垂直部具备一个以上的弯折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结合部包括通过粘着剂而与所述透镜外壳固定的上部第一接合部,
所述下部结合部包括通过所述粘着剂而与所述基底外壳固定的下部第一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结合部包括:
上部第一接合部及上部第二接合部,通过粘着剂而与所述透镜外壳固定;上部接触部,连接在所述上部第一接合部与所述上部第二接合部之间,结合到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
所述下部结合部包括:下部第一接合部及下部第二接合部,通过所述粘着剂而与所述基底外壳固定;下部接触部,连接在所述下部第一接合部与所述下部第二接合部之间,结合到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
所述上部第一接合部及所述上部第二接合部以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中心为基准而分别形成到左右侧,
所述下部第一接合部及所述下部第二接合部以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中心为基准而分别形成到左右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包括与所述上部接触部结合的第一结合突起,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包括与所述下部接触部结合的第二结合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配置所述自由部的所述透镜外壳及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与侧面以向中心侧形成阶差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较所述上部结合部及所述下部结合部的板簧宽度更宽地形成所述弯折部分的板簧宽度。
9.一种相机模块,其包括:
图像传感器;
透镜筒;及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
10.一种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外壳,具备光学防手震线圈,呈六面体形状;
透镜外壳,以隔开的方式配置到所述基底外壳上,呈六面体形状;
第一光学防手震板簧,弹性结合到所述基底外壳及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及
第二光学防手震板簧,弹性结合到所述基底外壳及所述透镜外壳的背面;
所述第一光学防手震板簧包括:
上部结合部,结合到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下部结合部,结合到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及自由部,不与所述基底外壳及所述透镜外壳接触而从所述上部结合部连续地形成至所述下部结合部为止;
所述自由部包括:前表面部,与所述透镜外壳及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及侧面部,以从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弯折而与所述透镜外壳及所述基底外壳的侧面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部包括:
上部前表面部,与所述透镜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及下部前表面部,以与所述上部前表面部隔开的方式形成,且与所述基底外壳的前表面平行地形成;
所述侧面部包括:上部侧面部,与所述上部前表面部连续地形成,且与所述透镜外壳的侧面部平行地形成;及下部侧面部,与所述上部前表面部隔开而与所述下部前表面部连续地形成,且与所述基底外壳的侧面部平行地形成;
所述自由部还包括连接所述上部侧面部与所述下部侧面部的垂直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垂直部具备一个以上的弯折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光学防手震板簧以如下方式配置:以连接所述透镜外壳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垂直中心的垂直假想面为基准而对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配置所述自由部的所述透镜外壳及所述基底外壳的所述前表面与所述侧面以向中心侧形成阶差的方式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其特征在于:较所述上部结合部及所述下部结合部的板簧宽度更宽地形成所述弯折部分的板簧宽度。
16.一种相机模块,其包括:
图像传感器;
透镜筒;及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防手震构造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5-0184141 | 2015-12-22 | ||
KR1020150184141A KR20160016732A (ko) | 2015-12-22 | 2015-12-22 | 손떨림 보정용 ois 액츄에이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37663A true CN107037663A (zh) | 2017-08-11 |
Family
ID=55357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202956.5A Pending CN107037663A (zh) | 2015-12-22 | 2016-12-22 | 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及具备其的相机模块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01594B2 (zh) |
KR (1) | KR20160016732A (zh) |
CN (1) | CN10703766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51958A (zh) * | 2020-08-04 | 2020-10-09 | 林小军 | 一种用于镜头驱动装置的移动平台装置及镜头驱动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60016732A (ko) * | 2015-12-22 | 2016-02-15 | 유니크 (주) | 손떨림 보정용 ois 액츄에이터 |
JP6704255B2 (ja) * | 2016-01-19 | 2020-06-03 | ソニー・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医療用観察装置、医療用観察システム及び画揺れ補正方法 |
US10447931B2 (en) * | 2016-04-01 | 2019-10-15 | Tdk Taiwan Corp. | Camera module having electromagnetic driving assembly |
KR102476403B1 (ko) * | 2017-11-30 | 2022-12-12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 기기 |
KR102270571B1 (ko) * | 2019-10-11 | 2021-06-29 | 주식회사 탑 엔지니어링 | 카메라 구동모듈 |
JP7194300B1 (ja) * | 2022-03-31 | 2022-12-21 |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ナンネイ)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 撮像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334715U (zh) * | 2011-11-15 | 2012-07-11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影像防震装置的弹性支撑结构及该光学影像防震装置 |
CN103033947A (zh) * | 2011-10-06 | 2013-04-10 | 索尼公司 | 模糊校正装置和摄像装置 |
WO2015005711A1 (ko) * | 2013-07-12 | 2015-01-15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카메라 모듈 |
KR20150051775A (ko) * | 2013-11-05 | 2015-05-13 | (주)옵티스 | Ois 카메라 모듈 |
CN104902149A (zh) * | 2014-03-05 | 2015-09-09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89694B2 (en) * | 2007-08-24 | 2012-01-03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 Optical device stabilizer |
WO2013121225A1 (en) * | 2012-02-16 | 2013-08-22 |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imited |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
KR102123582B1 (ko) | 2012-12-14 | 2020-06-16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카메라 모듈 |
KR102460764B1 (ko) * | 2015-04-08 | 2022-10-3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구동장치 |
KR20160016732A (ko) * | 2015-12-22 | 2016-02-15 | 유니크 (주) | 손떨림 보정용 ois 액츄에이터 |
-
2015
- 2015-12-22 KR KR1020150184141A patent/KR20160016732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6
- 2016-12-21 US US15/387,010 patent/US10101594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2-22 CN CN201611202956.5A patent/CN10703766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33947A (zh) * | 2011-10-06 | 2013-04-10 | 索尼公司 | 模糊校正装置和摄像装置 |
CN202334715U (zh) * | 2011-11-15 | 2012-07-11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影像防震装置的弹性支撑结构及该光学影像防震装置 |
WO2015005711A1 (ko) * | 2013-07-12 | 2015-01-15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카메라 모듈 |
KR20150051775A (ko) * | 2013-11-05 | 2015-05-13 | (주)옵티스 | Ois 카메라 모듈 |
CN104902149A (zh) * | 2014-03-05 | 2015-09-09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51958A (zh) * | 2020-08-04 | 2020-10-09 | 林小军 | 一种用于镜头驱动装置的移动平台装置及镜头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60016732A (ko) | 2016-02-15 |
US20170176768A1 (en) | 2017-06-22 |
US10101594B2 (en) | 2018-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37663A (zh) | 光学防手震构造体及具备其的相机模块 | |
US11782234B2 (en) | Lens moving apparatus with a bobbin comprising a groove and elastic members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10185156B2 (en) | Optical unit with plate-shaped spring having meandering or curved parts | |
CN102681290B (zh) | 用于补偿手抖动的吊线及具有该吊线的图像拍摄装置 | |
CN105324711A (zh) | 相机模块 | |
CN111538165B (zh) |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制造方法 | |
JP6785661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04079807A (zh) | 具有用于补偿手抖动的功能的图像拍摄装置 | |
JP2010096807A (ja) | 撮影用光学装置 | |
CN110312059A (zh) | 多镜头摄像模块 | |
JP6709071B2 (ja)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
JP2021032930A (ja)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
KR101657511B1 (ko) | 지지 수단을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
JP7393158B2 (ja)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
JP7309493B2 (ja)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
JP2020160373A (ja)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
JP2020160371A (ja)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
JP5939839B2 (ja) | 光学装置 | |
JP7270474B2 (ja)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
US11366334B2 (en) |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 |
KR102340422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JP2022100780A (ja)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
KR20240146369A (ko) | 카메라 장치 및 광학 기기 | |
JP2013041006A (ja) | 防振ユニット、及び防振ユニットの組立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