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31739A - 车身底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底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31739A
CN107031739A CN201611233910.XA CN201611233910A CN107031739A CN 107031739 A CN107031739 A CN 107031739A CN 201611233910 A CN201611233910 A CN 201611233910A CN 107031739 A CN107031739 A CN 107031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reinforcing member
bottom plate
row
floo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339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31739B (zh
Inventor
吉田晋二郎
山口正明
森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31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1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31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1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底板结构,该车身底板结构具有:第2排座椅,其被设置为按照左右宽度比例(6:4)进行分割的(6:4)分割式座椅的座垫能够分别以前旋转轴为中心折叠;和双人座位的第3排座椅。第2排座椅具有后拆装部,该后拆装部能使该第2排座椅的后部从底板拆下或者使其安装于底板。6分割侧的座椅的后拆装部被分别配置在右侧的后车架和加固件上,该加固件向底板的上方突出,并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4分割侧的座椅的后拆装部被分别配置在左侧的后车架和加固件上,该加固件向底板的上方突出,并从中央的加固件向左侧的后车架侧偏置。据此,以确保乘坐在后排座椅上的乘员的放脚空间。

Description

车身底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车身底板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后底板结构,其中,在缓冲底板底盘(cushionfloor pan)上具有连接横梁和安全带固定器安装部、座椅靠背支承支架的加强件(reinforcement)。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后底板结构中,当对安全带给予朝向前方的较大的载荷,而通过安全带对安全带固定器安装部给予向前方拉伸的拉伸载荷时,能够由经由座椅靠背支承支架和加强件来连接的横梁来承受该拉伸载荷,而将该拉伸载荷向车身整体分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412811号
发明内容
而当前排座椅能够以前旋转轴为中心折叠,并且在前排座椅的后部设置有能够从底板上拆下,或者使其安装在底板上的拆装部的情况下,当自拆装部从底板分离的脱离状态成为使拆装部落座在底板上而成为落座状态时,需要确保坐在位于前排座椅的车身后方的后排座椅上的乘员在底板上放置脚的放脚空间。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缓冲底板底盘的变形来防止后座椅和安全带固定器的位置移动的技术方案,但对于确保乘员的放脚空间的技术方案没有任何公开或启示。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坐在后排座椅上的乘员的放脚空间的车身底板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前排座椅,其被设置为,按照左右宽度比例6:4进行分割的6:4分割式座椅的座垫能够分别以前旋转轴为中心折叠;双人座位的后排座椅,其位于所述前排座椅的车辆后方;底板;和左右的后车架。所述前排座椅具有后拆装部,该后拆装部能使该前排座椅的后部从所述底板(被)拆下或者使其(被)安装于所述底板。所述6分割侧的座椅的所述后拆装部被分别配置在一侧的所述后车架和加固件(gusset)上,该加固件向所述底板的上方突出,并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所述4分割侧的座椅的所述后拆装部被分别配置在另一侧的所述后车架和加固件上,该加固件向所述底板的上方突出,并从所述中央的加固件向所述另一侧的后车架侧偏置(offset)。
根据本发明,将后拆装部分别配置于中央的加固件和向后车架侧偏置的加固件上。据此,位于后排座椅的一侧的一方的乘员能够将双脚分别放置在一侧的后车架和中央的加固件之间的空间内。另外,位于后排座椅的另一侧的另一方的乘员能够将一只脚放置在中央的加固件和偏置的加固件之间的空间内,并且能够将另一只脚放置在偏置的加固件和另一侧的后车架之间的空间内。这样,能够确保乘坐在后排座椅上的乘员的放脚空间。据此,当使前排座椅从折叠状态返回到乘坐状态时,能够很好地避免后排座椅的乘员的脚与前排座椅的后拆装部干涉(接触)。
换言之,以使偏置的加固件位于在后排座椅的另一侧的另一方的乘员的双脚之间的方式,来分别引导(诱导)乘员的双脚。据此,当使前排座椅从折叠状态返回到乘坐状态时,能够很好地避免后排座椅的乘员的脚(尤其是脚尖部分)与前排座椅的后拆装部干涉(接触)。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前排座椅具有安全带锁扣。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采用将安全带固定器安装部固定于缓冲底板底盘的结构。与此相对,根据本发明,不必将安全带固定器安装部固定于底板,能够使安全带锁扣与第2排座椅呈一体来位移。其结果,在本发明中,不必具有安全带固定器安装部的安装空间,能够确保乘坐在后排座椅上的乘员的放脚空间。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安全带锁扣的所述座垫是拆下所述后拆装部而以所述前旋转轴为中心折叠的座椅,所述后拆装部由被配置在所述座垫侧的卡钩和被配置在所述底板侧的锁闩(striker)构成,所述锁闩与所述各加固件连接,所述各加固件至少与上部横梁连接,该上部横梁在车辆后方位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并沿左右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例如,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能够由与各加固件的后方端部分别连接的上部横梁,来很好地吸收(支承)施加至约束乘坐在前排座椅上的乘员的安全带的拉伸载荷。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各加固件的所述锁闩的附近部分隔着所述底板与位于该底板的下表面的加强部件连接,所述加强部件与位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部横梁连接。
根据本发明,例如,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能够经由位于底板的下表面的加强部件,由下部横梁很好地吸收(支承)施加至约束乘坐在前排座椅上的乘员的安全带的拉伸载荷。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各加固件具有形成在帽形截面的侧壁上的凹槽,呈日文片假名“コ”字状的所述锁闩的两端侧被焊接于所述凹槽。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将锁闩固定于加固件的凹槽,来提高针对发生前面碰撞时所施加的拉伸载荷的强度。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各加固件在帽形截面的上表面上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被盖部件闭塞,该盖部件具有与该开口部的形状对应并向所述底板侧凹进的凹部。
根据本发明,盖部件具有向底板侧凹进的凹部,因此能使后拆装部的卡钩顺利地从加固件的锁闩拆下或者使其安装于锁闩。另外,加固件的开口部被盖部件闭塞,因此能够防止尘埃进入加固件内。并且,通过在加固件的上表面上设置盖部件,能够很好地吸收(支承)经由锁闩而施加至加固件的侧壁的拉伸载荷。
在本发明中,能够得到一种可以确保乘坐在后排座椅上的乘员的放脚空间的车身底板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底板结构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中取下第2排座椅和第3排座椅的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
图3是分别表示中央的加固件和偏置的加固件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
图4(a)是从第2排座椅取下座椅靠背的第2排座椅和第3排座椅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从第2排座椅的乘坐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中央的加固件和偏置的加固件与上部横梁的连接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侧来观察车身的部分省略的仰视图。
图7(a)是表示锁闩(striker)与加固件的凹槽连接的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从(a)的状态取下锁闩后的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图7(c)是表示从(b)的状态取下盖部件后的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乘坐在第3排座椅上的乘员的脚下配置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身底板结构;12后车架;14底板;20a第2排座椅(前排座椅);20b第3排座椅(后排座椅);22座垫;26卡钩;28前旋转轴;30后拆装部;32加固件(位于中央的加固件);34加固件(偏置的加固件);36安全带锁扣;40锁闩;42侧壁;44凹槽;46上部横梁;48加强部件;50下部横梁;52开口部;54凹部;56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底板结构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图1中拆下第2排座椅和第3排座椅的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另外,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下”表示铅直上下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底板结构10具有:一对后车架12、12,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远离地配置;和底板14,其被配置在一对后车架12、12之间。
一对后车架12、12是构成车身骨架(车身架)的金属制的中空部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各后车架12在车身后方的两侧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在一对后车架12、12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彼此之间,架设有底板横梁(底板中间横梁)16。另外,在一对后车架12、12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彼此之间,架设有后横梁18。这些底板横梁16和后横梁18由构成车身骨架的金属制的中空部件构成,沿未图示的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
底板14由构成未图示的车辆的地板面的金属制板状部件构成,横跨于一对后车架12、12之间。底板14的前侧被底板横梁16支承。底板14的中间部被后横梁18支承。
未图示的车辆例如由3排座椅形式的汽车构成。未图示的第1排座椅(前座椅)例如由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的驾驶员座椅和副驾驶座椅构成。如图1所示,第2排座椅(第二长条座椅)20a作为“前排座椅”来发挥作用,由按照左右宽度比例6:4来分割的6:4分割式座椅构成。在沿左右方向的右侧配置有6分割侧的座椅,在左侧并列设置有4分割侧的座椅。第3排座椅(third seat)20b作为“后排座椅”来发挥作用,由位于第2排座椅20a的车辆后方的双人座位(将左右宽度比例按照5:5来分割的5:5分割式座椅)构成。
图3是分别表示中央的加固件和偏置的加固件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图4(a)是表示从第2排座椅取下座椅靠背的第2排座椅和第3排座椅的俯视图,图4(b)是表示从第2排座椅的乘坐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中央的加固件和偏置后的加固件与上部横梁的连接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
如图1和图4(a)、(b)所示,构成第2排座椅20a和第3排座椅20b的各座椅具有:座垫22;座椅靠背24,其以能够向座垫22的后端部倾斜的方式来安装;卡钩26,其位于座垫22的下部后方,以能够与座垫22一体转动的方式来设置;和前旋转轴28,其被设置在座垫22的下部前方。座垫22被设置为能够分别以前旋转轴28为中心折叠(参照图4(b))。
如图1和图2所示,第2排座椅20a具有后拆装部30,该后拆装部30能使座垫22的后部从底板14(被)拆下或者使其(被)安装于底板14。横向较宽的6分割侧的座椅的后拆装部30沿左右方向被分别配置在右侧(一侧)的后车架12和加固件32上,该加固件32向底板14的上方突出,并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
宽度比6分割侧的座椅窄的4分割侧的座椅的后拆装部30被分别配置在与右侧(一侧)相反的左侧(另一侧)的后车架12和加固件34上,该加固件34向底板14的上方突出,并从中央的加固件32向左侧(另一侧)的后车架12侧偏置。中央的加固件32与偏置的加固件34相比较,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长(参照图2、图3、图5)。
第2排座椅20a具有包含安全带锁扣(seatbelt buckle)36的安全带装置。该安全带装置例如由3点式安全带装置构成,并由具有带卷轴(belt reel)的卷收器(retractor)、从卷收器拉出而约束乘员的带子(webbing)、穿插在带子上并被安装在安全带锁扣(seatbelt buckle)36(参照图1、图4(b))的锁舌(tongue plate)等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图示出第2排座椅20a的安全带锁扣36,省略了安全带装置的其他的构成元件的图示。另外,在第3排座椅20b上也配置有未图示的安全带装置。并且,安全带装置并不限定于3点式安全带,例如,也可以使用分离收纳式安全带。
在第2排座椅20a(6分割侧的座椅和4分割侧的座椅)中,具有安全带锁扣36的座垫22由拆下后拆装部30而以前旋转轴28为中心被折叠的座椅构成。
各后拆装部30由被配置在座垫22侧的卡钩26和被配置在底板14侧的锁闩40构成。卡钩26具有卡止用凹部38,当使座垫22落座在底板14上时,卡止用凹部38与锁闩40抵接(参照图1、图4(b))。锁闩40与该卡止用凹部38抵接,据此,锁闩40经由未图示的卡止机构而被卡止。据此,防止座垫22从底板14脱离。另外,通过乘员的手动操作来操作未图示的解除机构(例如,解除杆或解除按钮等),解除锁闩40的卡止状态,成为后拆装部的卡钩能够从锁闩脱离的解除状态。
当第2排座椅20a从落座在底板14上的落座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时,如图4(b)所示,首先,使第2排座椅20a的座椅靠背24向前侧(箭头A方向)倾倒而重叠在座垫22上之后,经由未图示的解除机构使后拆装部30成为解除状态。接着,以位于座垫22的前侧的前旋转轴28为旋转中心,使座椅靠背24和座垫22向逆时针旋转方向(箭头B方向)旋转,据此,能够使第2排座椅20a成为折叠状态。
图6是从背面侧来观察车身的部分省略的仰视图,图7(a)是表示锁闩与加固件的凹槽连接的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从图7(a)的状态取下锁闩后的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图7(c)是从图7(b)的状态取下盖部件后的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
各加固件32、34由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为帽子(hat)形截面的形状构成,例如,经由焊接等固定方式而被固定在底板14上。在帽形截面形状的彼此相向的两侧的侧壁42上形成有凹槽44(参照图7(b))。该凹槽44由弯曲截面形状构成,大致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另外,在左右一对后车架12、12侧也配置有锁闩40,该锁闩40例如通过焊接等被牢固地固定在各后车架12的上表面上。
如图7(a)、(b)所示,呈日文片假名“コ”字状的锁闩40的两端侧例如通过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IG焊接)等牢固地与各加固件32、34的凹槽44接合(连接)。各加固件32、34的后方端部至少与上部横梁46(参照图5)连接,该上部横梁46在车辆后方位于底板14的上表面并沿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各加固件32、34的靠近锁闩40的部分隔着底板14与位于该底板14的下表面的多个加强部件48连接。各加强部件48与位于底板14的下表面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部横梁50连接。
换言之,加固件32、34的固定有锁闩40的部分和底板14的下表面的加强部件48被配置于隔着底板14的、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该加强部件48通过与底板14连接的平板状的平面部48a、和与平面部48a大致垂直并与下部横梁50连接的弯曲部48b一体构成。
各加固件32、34具有开口部52(参照图7(c)),该开口部52形成于帽形截面的上表面,俯视观察时由矩形状构成。该开口部52被盖部件56闭塞,该盖部件56具有与该开口部52的形状对应并向底板14侧凹进的凹部54(参照图7(b))。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底板结构10的基本结构如上所述。接着,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乘坐在第3排座椅上的乘员的脚下的配置状态的部分省略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后拆装部30分别配置在中央的加固件32和向左侧的后车架12侧偏置的加固件34上。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位于第3排座椅20b的右侧(一侧)的一方的乘员P1能够将双脚分别放置在右侧(一侧)的后车架12和中央的加固件32之间的空间内。另外,位于第3排座椅20b的左侧(另一侧)的另一方的乘员P2能够将一只右脚放置在中央的加固件32和偏置的加固件34之间的空间内,并且能够将另一只左脚放置在偏置的加固件34和左侧(另一侧)的后车架12之间的空间内。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确保乘坐在第3排座椅20b上的乘员P1、P2的放脚空间,当将第2排座椅20a从折叠状态返回到乘坐状态时,能够很好地避免第3排座椅20b的乘员P1、P2的脚与第2排座椅20a的后拆装部30干涉(接触)。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偏置的加固件34位于第3排座椅20b的左侧(另一侧)的另一方的乘员P2的双脚之间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以乘员P2的双脚跨越加固件34的方式),来分别引导(诱导)乘员P2的双脚。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使第2排座椅20a从折叠状态返回到乘坐状态时,能够很好地避免第3排座椅20b的乘员P2的脚(尤其是脚尖部分)与第2排座椅20a的后拆装部30干涉(接触)。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采用将安全带固定器安装部固定于缓冲底板底盘的结构。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必将安全带固定器安装部固定于底板14,能够使安全带锁扣36与第2排座椅20a呈一体来位移。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必具有现有技术那样的安全带固定器安装部的安装空间,能够确保乘坐在第3排座椅20b上的乘员P1、P2的放脚空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能够由与各加固件32、34的后方端部分别连接的上部横梁46,很好地吸收(支承)施加至约束乘坐在第2排座椅20a上的乘员的安全带的拉伸载荷。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能够经由位于底板14的下表面的加强部件48,由下部横梁50更好地吸收(支承)施加至约束乘坐在第2排座椅20a上的乘员的安全带的拉伸载荷。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锁闩40固定于加固件32、34的凹槽44,能够提高针对发生前面碰撞时所施加的拉伸载荷的强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56具有朝向底板14侧凹进的凹部54,据此,能够顺利且容易地将后拆装部30的卡钩26安装在加固件32、34的锁闩40上或者将其从锁闩40拆下。另外,加固件32、34的开口部52被盖部件56闭塞,据此,能够防止尘埃等进入由帽形截面形状构成的加固件32、34的内部。并且,在加固件32、34的上表面设置盖部件56,据此,能够很好地吸收(支承)经由锁闩40施加至加固件32、34的侧壁42的拉伸载荷。

Claims (6)

1.一种车身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前排座椅、双人座位的后排座椅、底板和左右的后车架,其中,
所述前排座椅被设置为:按左右宽度比例6:4进行分割的6比4分割式座椅的座垫能分别以前旋转轴为中心折叠;
所述双人座位的后排座椅位于所述前排座椅的车辆后方,
所述前排座椅具有后拆装部,该后拆装部使该前排座椅的后部在所述底板上可拆装,
所述6分割侧的座椅的所述后拆装部被分别配置在一侧的所述后车架和位于中央的加固件上,其中该位于中央的加固件向所述底板的上方突出且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
所述4分割侧的座椅的所述后拆装部被分别配置在另一侧的所述后车架和偏置的加固件上,其中该偏置的加固件向所述底板的上方突出且从所述中央的加固件向所述另一侧的后车架侧偏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排座椅具备安全带锁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安全带锁扣的所述座垫是拆下所述后拆装部后以所述前旋转轴为中心被折叠的座椅,
所述后拆装部由被配置在所述座垫侧的卡钩和被配置在所述底板侧的锁闩构成,
所述锁闩与所述各加固件连接,
所述各加固件至少与上部横梁连接,其中该上部横梁在车辆后方位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沿左右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加固件的所述锁闩附近的部分,隔着所述底板而与位于该底板的下表面的加强部件连接,
所述加强部件与位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部横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加固件具有形成在帽形截面的侧壁上的凹槽,
呈コ字状的所述锁闩的两端侧被焊接于所述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底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加固件在帽形截面的上表面具有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被盖部件闭塞,其中该盖部件具有与该开口部的形状对应且向所述底板侧凹进的凹部。
CN201611233910.XA 2016-02-04 2016-12-28 车身底板结构 Active CN107031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9548A JP6586024B2 (ja) 2016-02-04 2016-02-04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2016-019548 2016-0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1739A true CN107031739A (zh) 2017-08-11
CN107031739B CN107031739B (zh) 2019-05-21

Family

ID=59530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33910.XA Active CN107031739B (zh) 2016-02-04 2016-12-28 车身底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86024B2 (zh)
CN (1) CN10703173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9761A (zh) * 2017-09-05 2018-03-27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车辆地板总成、车辆及座椅挂钩的安装方法
CN110341809A (zh) * 2018-04-03 2019-10-1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31837A (ja) * 2019-02-15 2020-08-31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ボディ構造
CN115140201A (zh) * 2022-07-31 2022-10-04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配不同座椅组合模式的后地板组件及suv汽车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8771A (ja) * 1995-05-26 1996-12-0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自動車のリアシート折り畳み収納装置
CN201914317U (zh) * 2010-12-20 2011-08-0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固定汽车第三排座椅的安装横梁结构
CN202006832U (zh) * 2011-01-21 2011-10-12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翻转座椅的后地板结构
CN103101454A (zh) * 2011-11-10 2013-05-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座椅固定装置
CN103303166A (zh) * 2012-03-08 2013-09-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上的座椅固定装置及第二排座椅的装配方法
CN204236262U (zh) * 2014-09-29 2015-04-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车的第三座椅脚固定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8771A (ja) * 1995-05-26 1996-12-0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自動車のリアシート折り畳み収納装置
CN201914317U (zh) * 2010-12-20 2011-08-0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固定汽车第三排座椅的安装横梁结构
CN202006832U (zh) * 2011-01-21 2011-10-12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翻转座椅的后地板结构
CN103101454A (zh) * 2011-11-10 2013-05-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座椅固定装置
CN103303166A (zh) * 2012-03-08 2013-09-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上的座椅固定装置及第二排座椅的装配方法
CN204236262U (zh) * 2014-09-29 2015-04-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车的第三座椅脚固定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9761A (zh) * 2017-09-05 2018-03-27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车辆地板总成、车辆及座椅挂钩的安装方法
CN110341809A (zh) * 2018-04-03 2019-10-1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CN110341809B (zh) * 2018-04-03 2022-07-2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1739B (zh) 2019-05-21
JP6586024B2 (ja) 2019-10-02
JP2017136976A (ja) 2017-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17899B1 (ko) 차량용 시트
CN107031739A (zh) 车身底板结构
US20140232161A1 (en) Frame structures for vehicle seats
JP4200505B2 (ja) キャブの下部構造
JP464986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システム
JP200632128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82231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222235B2 (ja) シート
JP5381413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39656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支持部の構造
KR102524645B1 (ko) 차량용 시트 트랙의 슬라이더
JP7352836B2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
JP743681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21060317A1 (ja) 車両のキャブ構造
JP5094105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装置
JP2007153286A (ja) 車両のシート配設構造
JP2023097017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669634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07558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取付構造
JP2023097023A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フレーム、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381529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の取付構造
JP2022083969A (ja) ポップアップシート装着部補強車体構造
JP2004017703A (ja) 車両のシートのスライド装置
JP2004009877A (ja) 車両のシートのスライド装置
JP202310695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