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85499B - 剥离方法 - Google Patents

剥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85499B
CN106985499B CN201610833625.5A CN201610833625A CN106985499B CN 106985499 B CN106985499 B CN 106985499B CN 201610833625 A CN201610833625 A CN 201610833625A CN 106985499 B CN106985499 B CN 1069854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ation plates
adhesive tape
ora terminalis
protection film
surface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336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85499A (zh
Inventor
阿部浩幸
铃木大悟
中村宜弘
大泽曜彰
原知广
前田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985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85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85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85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0Removing layers, or parts of layers, mechanically or chemical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剥离方法,其是从层叠体剥离偏振板的剥离方法,为了将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将表面保护膜从所述偏振板剥离,以沿着所述偏振板的4个端缘中的、至少构成一个角部的两个端缘的方式将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将所述表面保护膜覆盖并粘接于所述粘合带,以所述角部为剥离起点将所述偏振板与所述表面保护膜以及所述粘合带一起剥离。

Description

剥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层叠体剥离偏振板的剥离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适用于液晶显示面板、有机EL显示面板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部的面板,使用了具有由硬质玻璃板等形成的基板、粘接于该基板的至少一个面的偏振板(偏振膜)的面板。在流通阶段中,该面板以具有该面板和能够剥离地粘接于偏振板上的表面保护膜的层叠体的状态流通。
这种层叠体是这样制造的:例如借助粘接剂在基板上粘接偏振板,借助粘接力比该粘接剂的粘接力小的、能够剥离的粘接剂在该偏振板上粘接表面保护膜,在制造后进行检查。在该检查中,存在发现所粘接的偏振板的污垢、破损,空气、异物混入该偏振板与基板之间等不良的情况。在如此发现不良的情况下,可进行如下做法:从层叠体将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一起剥离,将通过该剥离获得的基板再利用于别的层叠体的制造。如此剥离偏振板一般被称为再加工(日语:リワーク)。
不过,在如此从层叠体剥离偏振板之际,存在如下情况:在剥离时偏振板破裂(断裂),其一部分残留在基板上。
因此,提出了抑制膜的断裂且从层叠体剥离该膜的方法。
例如,提出了一种方法,在该方法中,从具有基板和粘接于该基板的易于断裂的膜的层叠体剥离该膜,其中,将粘合片粘贴于该易于断裂的膜的整个面,将该膜与该粘合片一起剥离(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4-882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若在如上述那样从偏振板和表面保护膜层叠于基板而成的层叠体将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一起剥离之际适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剥离方法,则粘合片粘接于表面保护膜的整个面,偏振板与该粘合片和表面保护膜一起被剥离。
不过,即使粘合片如此粘接于表面保护膜的整个面,在偏振板被剥离之际,也存在该偏振板破裂的情况。若偏振板如此破裂、破裂开的一部分残留于基板,则残留的偏振板需要被另行剥离,因此,其结果,剥离偏振板的作业变得困难。
本发明鉴于上述事情,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偏振板破裂且将该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一起从基板简便地剥离的剥离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以下的见解。
一般如公知那样,液晶显示面板等的粘接于基板的偏振板没有预定进行本来剥离(日文:本来剥離)。即、偏振板以远强于以进行本来剥离为前提而一个膜粘接于其他构件那样的情况的粘接力的粘接力粘接于基板。
与此相对,粘接于偏振板的表面保护膜是预定进行本来剥离。即、表面保护膜以远小于偏振板相对于基板的粘接力的粘接力粘接于偏振板。
图19中示出了为了从层叠体30将这样的偏振板33和表面保护膜37一起剥离而把住两者而拉拽的状态(在图19中,空心箭头表示拉拽方向)。如上所述,表面保护膜37与偏振板33之间的粘接力远远小于偏振板33与基板31之间的粘接力,因此,表面保护膜37自偏振板33的剥离比偏振板33自基板31的剥离进行快。其结果,如图19所示,本发明人等发现表面保护膜37从偏振板33的未剥离的部分剥离的情况、即、表面保护膜37自偏振板33产生背离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人等发现:若产生该背离,则在该背离了的部分,偏振板变得易于破裂。
而且,在矩形形状的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一起被剥离之际,通常,这些被沿着从1个角部描绘对角线那样的方向剥离。因此,本发明人等尝试了:以沿着构成该剥离起点的两个端缘(两边)的方式将表面保护膜局部地剥离而将粘合带粘接于偏振板;将该表面保护膜覆盖并粘接于该粘合带,将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以及粘合带一起拉拽。本发明人等发现:其结果,通过该尝试,能够抑制表面保护膜相对于偏振板的背离,由此,可抑制偏振板的破裂且将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一起剥离。
另外,通过如此设置,无需将表面保护膜全部剥离而使偏振板暴露、并将粘合片粘贴于暴露了的偏振板的整个面,因此,也发现剥离作业相应地变得简便,本发明人等以至于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剥离方法是从具有基板、粘接于该基板的一个面上的偏振板的矩形形状的层叠体剥离所述偏振板的剥离方法,其中,
所述层叠体还具有表面保护膜,该表面保护膜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
为了将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外表面,将所述表面保护膜局部地剥离,
以粘合带沿着所述偏振板的4个端缘中的、至少构成一个角部的两个端缘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外表面;
将所述粘合带覆盖并粘接于所述表面保护膜;
以所述角部为剥离起点将所述偏振板与所述表面保护膜以及所述粘合带一起剥离。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剥离方法中,优选的是,以所述偏振板的所述粘合带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和所述粘合带的与该各端缘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位于同一平面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外表面,或者,以从所述偏振板的所述粘合带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起所述粘合带的与该各端缘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以小于所述偏振板的厚度的长度相对于所述各端缘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外表面。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剥离方法中,优选的是,以沿着所述偏振板的4个端缘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外表面。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剥离方法中,优选的是,以隔着所述表面保护膜与所述粘合带重叠的方式进一步将粘合片粘接于所述表面保护膜的与所述偏振板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将所述偏振板与所述表面保护膜、所述粘合带以及所述粘合片一起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装置和剥离方法的层叠体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层叠体的层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层叠体中的偏振板的层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侧视图。
图4是表示以偏振板中的构成剥离起点的两个端缘中的一个端缘暴露的方式将表面保护膜的端缘部从偏振板剥离后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表示以沿着所暴露的偏振板的端缘的方式粘接粘合带后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6是表示从图5的状态将表面保护膜覆盖于粘合带并粘接于该粘合带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7是表示以偏振板中的构成作为剥离起点的角部的两个端缘中的另一端缘暴露的方式将表面保护膜的端缘部从偏振板剥离后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表示以沿着暴露出的偏振板的端缘的方式粘接粘合带后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8的状态将表面保护膜覆盖于粘合带并粘接于该粘合带后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沿着偏振板的4个端缘粘接粘合带后、表面保护膜覆盖于粘合带、并粘接于该粘合带后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以隔着表面保护膜与在图5中粘接的粘合带重叠的方式将粘合片粘接于表面保护膜后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以隔着表面保护膜与在图8中粘接的粘合带重叠的方式将粘合片粘接于表面保护膜后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13是表示以隔着表面保护膜与图10所示的4个粘合带重叠的方式将4个粘合片粘接于表面保护膜后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将从剥离起点剥离开的偏振板卷挂于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所用的剥离装置后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将从剥离起点剥离开的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粘合带以及粘合片一起卷挂于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所用的剥离装置后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16是表示一边利用卷取构件的旋转而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粘合带以及粘合片一起被进一步剥离、一边将剥离开的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粘合带以及粘合片一起依次卷取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利用卷取构件的旋转而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粘合带以及粘合片一起被全部剥离开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18是放大地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将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粘合带以及粘合片一起剥离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19是放大地表示利用以往的剥离方法将偏振板与表面保护膜一起剥离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剥离装置、3:载物台构件、5:剥离构件、7:剥离辅助构件、30:层叠体、31:基板、31a:一个面、33:偏振板、33a:外表面、34a~34d:端缘、35a~35d:角部、37:表面保护膜、37a:外表面、38a~38d:端缘、39a~39d:角部、51:粘合带、53:粘合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对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将偏振板剥离的层叠体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层叠体30具有矩形形状的基板31、粘接于该基板31的一个面31a的矩形形状的偏振板33、以及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接于该偏振板33的与基板31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33a的表面保护膜37。
基板31形成得比偏振板33和表面保护膜37大,偏振板33和表面保护膜37形成为相同的大小。
作为基板31,可列举出例如硬质玻璃等。
偏振板33利用第1粘接剂(未图示)粘接于基板31的上表面31a。偏振板33具有4个端缘34a、34b、34c、34d,这些端缘的交点构成了4个角部35a、35b、35c、35d。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而言,偏振板33具备偏振片41、具有分别形成于偏振片41的两面的第2粘接剂的两层的粘接剂层43、以及分别层叠于这两层的粘接剂层43的两张保护膜45。
此外,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偏振板33具有偏振片41以及层叠于其两面的两张保护膜45的形态,但除此之外,在本发明中,偏振板33也可以采用具有偏振片41和仅在其一个面上层叠的保护膜45的形态。
该偏振板33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定,可适当设定。不过,例如,存在偏振板33的厚度越小、其强度降低而易于破裂的倾向,另一方面,存在其厚度越大、其强度增加而难以破裂的倾向。因而,例如,在偏振板33的厚度是200μm以下、优选是9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是50μm以下的情况下,可优选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其理由在于,这样,即使是在厚度比较小的情况下,偏振板33也被加强,在剥离时偏振板33可难以破裂,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更加有用。
另外,偏振板33的材质并没有特别限定。不过,如后述那样,针对偏振板33、尤其是、其中具有易于破裂的材质的保护膜45的偏振板33可优选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
作为偏振片41,可列举出聚乙烯醇系膜通过染色、延伸而形成的偏振片。
偏振片41的厚度通常是2μm~30μm左右。
作为第1粘接剂和第2粘接剂,可列举出以往公知的粘接剂。
作为保护膜45,可列举出从由三醋酸纤维素等纤维素树脂、聚酯树脂、聚醚砜树脂、聚砜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烯烃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降冰片烯树脂)、聚芳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构成的组中选择的1种或两种以上形成的膜。
上述那样的保护膜45的厚度通常是20μm~60μm左右。
对于在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所用的层叠体30,如上所述,偏振板33利用第1粘接剂粘接于基板31的上表面31a。偏振板33相对于基板31的粘接力(即、第1粘接剂的粘接力)通常是5N/25mm~15N/25mm。只要是该粘接力,偏振板33就可比较牢固地粘接于基板31。另外,即使在如此牢固地粘接的偏振板33被剥离时,也可抑制偏振板33的破裂。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适于具有上述范围的粘接力的层叠体30。
该粘接力是利用オートグラフ(Autograph)(精密万能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制)将偏振板33从基板31以拉拽速度300mm/min沿着90°方向剥下之际所测定的值。
表面保护膜37利用具有比上述第1粘接剂的粘接力弱的粘接力的第3粘接剂(未图示)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即、保护膜45的外表面。
表面保护膜37与偏振板33的4个端缘34a~34d分别对应(重叠)地具有4个端缘38a、38b、38c、38d,这些端缘的交点构成了角部39a、39b、39c、39d。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保护膜37相对于偏振板33的粘接力(即、第3粘接剂的粘接力)通常是0.3N/25mm~2.0N/25mm。只要是该粘接力,表面保护膜37就可以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接于偏振板33。
该粘接力是利用オートグラフ(Autograph)(精密万能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制)将表面保护膜37从偏振板33以拉拽速度300mm/min沿着90°方向剥下之际所测定的值。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是从包括基板31以及粘接于该基板31的一个面(上表面)31a的偏振板33的矩形形状的层叠体30剥离所述偏振板33的剥离方法,所述层叠体30还具有表面保护膜37,该表面保护膜37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接于所述偏振板33的与所述基板31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33a,
在该剥离方法中,
为了将粘合带51粘接于所述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将所述表面保护膜37局部地剥离;
以所述粘合带51沿着所述偏振板33的4个端缘34a、34b、34c、34d中的、至少构成一个角部35a的两个端缘34a、34b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51粘接于所述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
将所述粘合带51覆盖并粘接于所述表面保护膜37;
以所述角部35a为剥离起点P将所述偏振板33与所述表面保护膜37以及所述粘合带51一起剥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如下形态:以所述偏振板33的所述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和所述粘合带51的与该各端缘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位于同一平面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51粘接、或、以从所述偏振板33的所述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34a~34d起所述粘合带51的与各端缘34a~34d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以小于所述偏振板33的厚度的长度相对于所述各端缘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51粘接。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如下形态:以沿着所述偏振板33的4个端缘34a~34d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51粘接于所述偏振板3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如下形态:以隔着所述表面保护膜37与所述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进一步将粘合片53粘接于所述表面保护膜37的与所述偏振板33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37a;
将所述偏振板33与所述表面保护膜37、所述粘合带51以及所述粘合片53一起剥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中,可采用如下形态:以偏振板33的角部35a为剥离起点P将偏振板33从基板31剥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如下形态:以沿着偏振板33的各端缘34a、34b、34c、34d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另外,作为粘合带51,可使用在两面侧具有粘合剂(第1粘合剂、未图示)的带、具体而言可使用双面胶带。在该情况下,该粘合带51的一面侧的粘合剂暴露,在另一面侧的粘合剂贴合有剥离内衬(未图示)。
粘合带51的粘接力、即、双面胶带的粘接力(上述第1粘合剂的粘接力)比表面保护膜37相对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的粘接力(上述第3粘接剂的粘接力)大。该粘合带51的粘接力优选是10.0N/25mm以上,更优选是15.0N/25mm以上。
通过粘接力是10.0N/25mm以上,可抑制在将偏振板33从基板31剥离的期间内粘合带51从偏振板33背离,因此,可在偏振板33不破裂的情况下更可靠地将该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一起从基板31剥离。
此外,上述粘接力是利用オートグラフ(Autograph)(精密万能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制)将表面保护膜37从偏振板33以拉拽速度300mm/min沿着90°方向剥下之际所测定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中,例如可进行如下做法:在各端缘34a~34d的每个端缘,表面保护膜37被局部地剥离,将粘合带51粘接于通过剥离而暴露的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将所粘接的粘合带51的剥离内衬剥离,表面保护膜37覆盖于暴露出的粘合带51的粘合剂。
具体而言,首先,如图4所示,为了沿着偏振板33的端缘34a粘接粘合带51,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38a侧被局部地剥离。
如图5所示,在该通过剥离而暴露出的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的区域,沿着端缘34a粘接粘合带51。在粘接后,将贴合于粘合带51的剥离内衬(未图示)剥离。在剥离后,如图6所示,被局部地剥离开的表面保护膜37覆盖并粘接于暴露出的粘合带51的粘合剂(未图示)。此外,其中,之后,为了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端缘34b、34d侧,该端缘34b、34d侧的表面保护膜37可局部地剥离,因此,以设置有剥离用的未粘接区域(粘合带51没有粘接的区域)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端缘34a侧。
接着,如图7所示,为了沿着偏振板33的端缘34b粘接粘合带51,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38b侧被局部地剥离。
如图8所示,在该通过剥离而暴露出的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的区域,沿着端缘34b粘接粘合带51。在粘接后,将贴合于粘合带51的剥离内衬(未图示)剥离。在剥离后,如图9所示,被局部地剥离开的表面保护膜37覆盖并粘接于暴露出的粘合带51的粘合剂(未图示)。此外,其中,以埋没由于粘合带51向上述偏振板33的端缘34a侧的粘接而形成的剥离用的未粘接区域的方式、且以为了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端缘34c侧、该端缘34c侧的表面保护膜37可局部地剥离而设置有剥离用的未粘接区域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端缘34b侧。
与这些内容同样地,为了沿着偏振板33的端缘34c粘接粘合带51,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38c侧被局部地剥离,在该通过剥离而暴露出的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的区域,沿着端缘34c粘接粘合带51。在粘接后,将贴合于粘合带51的剥离内衬剥离,被局部地剥离开的表面保护膜37覆盖并粘接于暴露出的粘合带51的粘合剂。此外,其中,以埋没通过粘合带51向上述偏振板33的端缘34b侧的粘接而形成的剥离用的未粘接区域的方式、且以为了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端缘34d侧、而设置有可将该端缘34d侧的表面保护膜37局部地剥离那样的剥离用的未粘接区域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端缘34c侧。
而且,为了沿着端缘34d粘接粘合带51,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38d侧被局部地剥离,在该通过剥离而暴露出的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的区域,沿着端缘34d粘接粘合带51。在粘接后,将贴合于粘合带51的剥离内衬剥离,被局部地剥离开的表面保护膜37覆盖并粘接于暴露出的粘合带51的粘合剂。此外,其中,以埋没通过粘合带51向上述偏振板33的端缘34a、34c侧的粘接而形成的剥离用的未粘接区域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端缘34d侧。
这样,为了以沿着偏振板33的4个端缘34a~34d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表面保护膜37被局部地剥离,在将粘合带51粘接于通过剥离而暴露出的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后,将贴合于各粘合带51的剥离内衬剥离,如图10所示,被局部地剥离开的表面保护膜37覆盖并粘接于暴露出的粘合带51的粘合剂。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以偏振板33的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即4个各端缘34a~34d)和粘合带51的与各端缘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位于同一平面(即、偏振板33的各端缘与各粘合带51的外侧的端缘对齐)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或、也可以是,以从偏振板33的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34a~34d起粘合带51的与各端缘34a~34d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以小于偏振板33的厚度的长度相对于各端缘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
在此,如图1所示,通常,基板31形成得比偏振板33大,因此,若粘合带51的外侧的端缘相对于偏振板33的端缘向外方超出,则该粘合带51与基板31粘接,有可能产生妨碍偏振板33相对于基板31的剥离这样的不良情况。另外,通常,偏振板33被切断成预定的形状而形成,微观上看来,存在其端缘没有成为一直线的部分(例如呈锯齿状的部分),因此,若粘合带51的外侧的端缘相对于偏振板33的端缘向内方拉入,则有可能存在以该没有成为一直线的部分为起点产生破裂这样的不良情况。
不过,如上所述,以偏振板33的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和粘合带51的与各端缘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位于同一平面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或、以从所述偏振板33的所述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34a~34d起所述粘合带51的与各端缘34a~34d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以小于所述偏振板33的厚度的长度相对于各端缘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从而可抑制上述那样的由粘合带51的超出导致的不良情况、由拉入所导致的不良情况的产生。因而,能够更可靠地一边抑制偏振板33破裂、一边将所述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一起从基板31剥离。
此外,在粘合带51的外侧的端缘相对于偏振板33的端缘34a~34d以小于该偏振板33的厚度的长度向外方突出的情况下,粘合带51不粘接于基板31,与上述同样地,能够更可靠地一边抑制偏振板33破裂、一边将所述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一起从基板31剥离。
粘合带51的宽度并没有特别限定,可适当地设定。例如,存在只要增大粘合带51的宽度、就可进一步抑制表面保护膜37与偏振板33背离的倾向,但存在成本变高的倾向。因而,例如,考虑到该观点,优选粘合带51的宽度是10mm~50mm。
接着,以隔着表面保护膜37与沿着偏振板33的端缘34a、34b、34c、34d粘接的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在该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进一步粘接粘合片53。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仅在一面侧暴露出粘合剂的粘合片53。作为该粘合片53,使用例如与粘合带51同样的、在双面胶带的一面侧贴合剥离内衬而成的粘合片(不将剥离内衬剥离)。
优选该粘合片53的表面(与粘接于表面保护膜37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在此是剥离内衬的表面)的滑动性比表面保护膜37的滑动性高。具体而言,优选粘合片53的表面的摩擦系数比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的摩擦系数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以隔着表面保护膜37与沿着偏振板33的端缘34a进行粘接的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即、以沿着该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38a的方式在该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进一步粘接粘合片53。
另外,如图12所示,以隔着表面保护膜37与沿着偏振板33的端缘34b进行粘接的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即、以沿着该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38b的方式在该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进一步粘接粘合片53。
而且,与这些内容同样地,以隔着表面保护膜37与沿着偏振板33的端缘34c进行粘接的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即、以沿着该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38c的方式在该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进一步粘接粘合片53。
另外,以隔着表面保护膜37与沿着偏振板33的端缘34d进行粘接的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即、以沿着该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38d的方式在该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进一步粘接粘合片53。
这样一来,如图13所示,以隔着表面保护膜37与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在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以沿着其4个端缘38a~38d的方式粘接粘合片53。
接着,使用剥离装置1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以偏振板33的角部35a为剥离起点P依次剥离。
对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所用的优选的剥离装置1进行说明。
如图14、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装置1具备:供层叠体30载置的载物台构件3;辊状的剥离辅助构件7;剥离构件5,其以将从层叠体30剥离且由剥离辅助构件7剥离开的偏振板33的角部35a和表面保护膜37的与该角部35a重叠的角部39a、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保持的方式将偏振板33进一步依次剥离。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剥离装置1具有卷取构件5作为剥离构件5。该卷取构件5构成为,将从层叠体30剥离且由剥离辅助构件7弯曲了的偏振板33的角部35a和与该角部35a重叠的粘合带51、粘合片53以及表面保护膜的角部39a一起卷挂于该卷取构件5,通过该卷取构件5旋转,一边将偏振板33进一步剥离一边依次卷取。
载物台构件3是在直到从层叠体30剥离全部偏振板33为止的期间内供层叠体30载置的台。
剥离辅助构件7用于将偏振板33从基板31剥离、并且一边将剥离开的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弯曲一边向后端侧引导。作为该剥离辅助构件7,可列举出辊体。
卷取构件5用于将剥离开的偏振板33的角部35a和与该角部35a重叠的粘合带51、粘合片53以及表面保护膜37的角部39a一起卷挂,通过在该状态下旋转,一边将偏振板33与粘合带51、粘合片53以及表面保护膜37一起进一步剥离,一边依次卷取。
作为这样的卷取构件5,可列举出例如受到马达等驱动装置17的驱动而旋转的辊等。
另外,上述剥离开的偏振板33的角部35a和与该角部35a重叠的粘合带51、粘合片53以及表面保护膜37的角部39a一起利用粘接带(未图示)等固定于卷取构件5。
此外,在图14中,偏振板33与上述第1粘接剂(未图示)一起从基板31剥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上述剥离装置1,将偏振板33的角部35a与表面保护膜37的角部39a、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从层叠体30剥离,该剥离开的部分一边卷挂于剥离辅助构件7、一边进一步卷挂于剥离构件5。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剥离构件5进行卷取,剥离开的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一边被剥离辅助构件7弯曲一边被向剥离构件5引导,同时利用剥离构件5进行卷取。由此,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进一步从基板31依次剥离并被卷取。
从层叠体30剥离偏振板33的角部35a例如可像以下这样进行。即、作业者的手指抓住在顶端具有刃部的剥离用刀(未图示)等,通过将上述剥离用刀插入层叠体30的基板31与偏振板33的角部35a之间,偏振板33的角部35a被剥离。更具体而言,上述剥离用刀插入被粘接于偏振板33的靠基板31侧的面33b的上述第1粘接剂(未图示)与基板31之间,将偏振板33与上述第1粘接剂一起剥离。
另外,剥离开的偏振板33的角部35a与表面保护膜37的角部39a、粘合带51、粘合片53一起卷挂于卷取构件5例如可像以下这样进行。即、剥离开的偏振板33的角部35a卷挂于卷取构件5的周面而利用粘接带(未图示)等固定于该周面,从而进行上述卷挂。
并且,若从图15所示的状态起一边利用卷取构件5进一步剥离偏振板33一边依次卷取,则随着偏振板33的剥离的进行,如图16、图17所示,层叠体30向与剥离方向X相反的一侧(参照图16、图17的空心箭头)依次移动。即、层叠体30相对于载物台构件3相对地移动。更具体而言,层叠体30在载物台构件3上滑动。如图17所示,若最终全部偏振板33被剥离而基板31完全暴露,则层叠体30停止移动。
这样一来,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从层叠体30剥离。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是从具有基板31以及粘接于该基板31的一个面31a上的偏振板33的矩形形状的层叠体30剥离所述偏振板33的剥离方法,
所述层叠体30还具备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接于所述偏振板33的与所述基板31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33a的表面保护膜37,
在该剥离方法中,
为了将粘合带51粘接于所述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将所述表面保护膜37局部地剥离;
以粘合带51沿着所述偏振板33的4个端缘34a、34b、34c、34d中的、至少构成一个角部35a的两个端缘34a、34b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51粘接于所述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
将所述表面保护膜37覆盖并粘接于所述粘合带51;
以所述角部35a为剥离起点P将所述偏振板33与所述表面保护膜37以及所述粘合带51一起剥离。
根据该构成,表面保护膜37被局部地剥离,以粘合带51沿着偏振板33的4个端缘34a~34d中的、至少构成一个角部35a的两个端缘34a、34b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以该角部35a为剥离起点P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以及粘合带51一起剥离。通过如此进行剥离,在偏振板33被剥离之际,可抑制表面保护膜37自偏振板33背离。由此,如图18所示,在剥离的期间内,维持表面保护膜37和偏振板33粘接着的状态。其结果,一边维持偏振板33被表面保护膜37加强了的状态,一边被从基板31剥离,因此,能够抑制偏振板33的破裂。
在此,在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的整个面粘接有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粘合片,因此,在表面保护膜37被全部剥离而偏振板33暴露出之后,需要将粘合片粘接于暴露出的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的整个面。因此,花费与将粘合片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的整个面相应的劳力和时间,另外,使用另外的粘合片来对偏振板33进行加强,因此,相应地花费劳力和时间。
不过,根据上述构成,在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的端缘侧的部分粘接粘合带51,因此,相应地节省劳力和时间。另外,能够利用表面保护膜37对偏振板33进行加强,因此,可谋求表面保护膜37的有效利用,也可节省利用另外的构件对偏振板33进行加强这样的劳力和时间。
这样,能够一边抑制偏振板33破裂、一边将该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一起从基板31简便地剥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中,以所述偏振板33的所述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34~34d和所述粘合带51的与该各端缘34a~34d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位于同一平面的方式粘接所述粘合带51、或、以从所述偏振板33的所述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34a~34d起所述粘合带51的与该各端缘34a~34d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以小于所述偏振板33的厚度的长度相对于所述各端缘向外方突出的方式粘接所述粘合带51。
在此,通常,基板31形成得比偏振板33大,因此,若粘合带51的外侧的端缘相对于偏振板33的端缘34a~34d以偏振板33的厚度以上的长度向外方超出,则该粘合带51粘接于基板31,有可能产生妨碍偏振板33相对于基板31剥离这样的不良情况。另外,通常,偏振板33被切断成预定的形状而形成,微观上来说,在其端缘存在没有成为一直线的部分(例如呈锯齿状的部分)。因此,若粘合带51的外侧的端缘相对于偏振板33的端缘34a~34d向内方拉入,则有可能存在以该没有成为一直线的部分为起点产生破裂这样的不良情况。
不过,根据该构成,可抑制由上述那样的粘合带51的超出而导致的不良情况、由拉入而导致的不良情况的产生,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一边抑制偏振板33破裂、一边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一起从基板31剥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中,以沿着所述偏振板33的4个端缘34a~34d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51粘接于所述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
根据该构成,在剥离偏振板33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表面保护膜37从偏振板33背离,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一边抑制偏振板33破裂、一边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一起从基板31剥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中,以隔着所述表面保护膜37与所述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在所述表面保护膜37的与所述偏振板33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37a进一步粘接粘合片53;
将所述偏振板33与所述表面保护膜37、所述粘合带51以及所述粘合片53一起剥离。
根据该构成,通过在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进一步粘接粘合片53,在偏振板33被剥离之际,该偏振板33进一步被加强。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一边抑制偏振板33破裂、一边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一起从基板31剥离。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偏振板33破裂且将该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一起从基板31简便地剥离。
本实施方式的剥离方法如上所述,但本发明的剥离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偏振板33上的粘合带51、表面保护膜37上粘接粘合片53的形态。不过,除此之外,也能够采用不粘接粘合片53、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以及粘合带51一起剥离的形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沿着偏振板33的4个端缘34a~34d的方式粘接粘合带51的形态。不过,只要以至少沿着构成角部35a的两个端缘34a、34b的方式粘接粘合带51即可,在偏振板33上粘接该粘合带51的区域的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隔着表面保护膜37与4个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粘接4个粘合片53的形态。不过,只要以与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粘接粘合片53,对于粘合片53的形状、大小、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定,根据粘合带51的数量,适当地设定即可。
例如,作为粘合片53,可使用被形成为与表面保护膜37相同的大小的粘合片,能够采用该粘合片粘接于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的整个面的形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基板31形成得比偏振板33和表面保护膜37大、偏振板33和表面保护膜37形成为相同的大小的形态,但在本发明中,这些大小未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另外,粘合带51彼此的粘接顺序以及粘合片53彼此的粘接顺序也并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偏振板33的端缘34a~34d,一个个地进行表面保护膜37的部分的剥离、粘合带51的粘接、表面保护膜37向该粘合带51的覆盖和粘接,反复进行这些步骤。不过,除此之外,也可以是,与偏振板33的端缘34a~34d相对应的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38a~38d侧被同时局部地剥离并被固定,由此偏振板33的全部端缘34a~34d侧暴露,在该状态下剥离开的端缘38a~38d侧被临时固定,在以沿着偏振板33的端缘34a~34d的方式粘接粘合带51后,临时固定被解除,粘合带51覆盖而粘接于局部地剥离开的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38a~38d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多个粘合带51,在偏振板33的各端缘的每个端缘粘接了各粘合带51,除此之外,也可以是,使用预先以沿着多个端缘的方式形成的1个粘合带,该1个粘合带以沿着偏振板33的各端缘的方式粘接。另外,对于粘合片53,也可以同样地使用预先以沿着多个端缘的方式形成的1个粘合片。
接着,一边示出实施例,一边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使用了图1~图3所示那样的层叠体30。
具体而言,作为偏振板33,使用了在偏振片41的两面借助具有第2粘接剂的粘接剂层43分别层叠保护膜45而形成的偏振板33(厚度:约100μm)。作为层叠体30,使用了在该偏振板33的一侧的保护膜45借助第1粘接剂层叠基板31、在另一侧的保护膜45借助第3粘接剂层叠两张表面保护膜37而形成的层叠体30。
更具体而言,在偏振片41的两面借助具有第2粘接剂的两个粘接剂层43层叠保护膜45,在该保护膜45中的一侧的保护膜45借助第1粘接剂层叠隔离膜(未图示)、在另一侧的保护膜45借助第3粘接剂层叠表面保护膜37而形成市场销售品(TEG1465DU、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从该市场销售品剥离隔离膜而层叠于基板31,从而形成了层叠体30。
作为粘合带51,使用了在一面侧贴合有剥离内衬的双面胶带(No.500、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
作为粘合片53,使用了与粘合带51同样的、贴合有剥离内衬的双面胶带、和形成为与表面保护膜37相同的大小(即与偏振板33相同的大小)的粘合片53。具体而言,作为粘合片53,使用了通过上述市场销售品(TEG1465DU、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的品质检查(除了粘接力之外)去除了的非标准品。
作为粘合片53的上述双面胶带的外表面(剥离内衬的外表面)的摩擦系数小于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的摩擦系数。
(实施例1)
为了以沿着偏振板33的4个端缘34a~34d的方式粘接粘合带51,将表面保护膜37局部地剥离。剥离后,以沿着该端缘34a~34d的方式、且以各端缘34a~34d与粘合带51的外侧的端缘位于同一平面的方式在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粘接作为贴合有剥离内衬的粘合带51的双面胶带。在粘接后,将该剥离内衬剥离,将表面保护膜37覆盖并粘接于粘合带51的粘合剂(未图示)。
而且,以隔着表面保护膜37与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且以粘合片53沿着表面保护膜37的4个端缘38a~38d的方式、而且以各端缘38a~38d与粘合片53的外侧的端缘位于同一平面的方式将作为粘合片53的、贴合有剥离内衬的双面胶带粘接于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此外,该剥离内衬没有剥离。
并且,使用图14、图15所示的剥离装置1,以偏振板33的角部35a为剥离起点P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剥离。通过目视观察此时的表面保护膜37相对于偏振板33的背离状况和偏振板33的破裂的状况。
将其反复进行50次,将成功率为90%以上的情况判断为良好,表示为“〇”,将成功率为50%以上且小于90%的情况判断为稍微良好,表示为“△”,将小于50%的情况视为不良,表示为“×”,从而进行了评价。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实施例2)
除了没有将粘合片53粘接于表面保护膜37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剥离装置1,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以及粘合带51一起剥离,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实施例3)
以沿着偏振板33的两个端缘34a、34b的方式、且以各端缘34a、34b与粘合带51的外侧的端缘位于同一平面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在粘接后,以隔着表面保护膜37与粘合带51重叠的方式、且以粘合片53沿着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38a、38b的方式、而且以粘合片53的外侧的端缘与各端缘38a、38b位于同一平面的方式粘接作为粘合片53的、贴合有剥离内衬的双面胶带。除了这些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剥离装置1,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剥离,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实施例4)
将形成为与表面保护膜37(即偏振板33)相同的大小的粘合片53粘接在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的整个面上。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剥离装置1,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剥离,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实施例5)
以沿着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的4个端缘34a~34d的方式、且以该各粘合带51的外侧的端缘位于距各端缘34a~34d的距离为2mm的内侧的方式粘接了粘合带5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剥离装置1,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剥离,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实施例6)
以沿着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的4个端缘34a~34d的方式、且以该各粘合带51的外侧的端缘从各端缘34a~34d向外侧突出50μm的方式粘接了粘合带5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剥离装置1,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粘合带51以及粘合片53一起剥离,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比较例1)
除了粘合带51没有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用剥离装置1,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以及粘合片53一起剥离,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比较例2)
除了粘合带51没有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使用剥离装置1,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以及粘合片53一起剥离,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比较例3)
除了粘合带51没有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使用剥离装置1,将偏振板33与表面保护膜37一起剥离,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结果表示在表1中。
【表1】
如表1所示,可知:通过以沿着偏振板33的至少两个端缘34a、34b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能够一边抑制偏振板33的破裂,一边从基板31良好地剥离偏振板33。
可知:通过以沿着偏振板33的4个端缘34a~34d的方式将粘合带51粘接于偏振板33的外表面33a,能够从基板31更良好地剥离偏振板33。
可知:通过偏振板33的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和粘合带51的与各端缘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位于同一平面,从而能够从基板31更良好地剥离偏振板33。
另外,可知:通过从偏振板33的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34a~34d起粘合带51的与该各端缘34a~34d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以小于偏振板33的厚度的长度相对于各端缘向外方突出,能够从基板31更良好地剥离偏振板33。
可知:通过将粘合片53粘接于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的整个面,能够从基板31更良好地剥离偏振板33。
与如实施例2那样在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没有粘接粘合片53的情况相比,以沿着两个端缘38a、38b的方式将粘合片53粘接于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的情况的相对于剥离辅助构件7的滑动性更良好。另外,与以沿着两个端缘38a、38b的方式将粘合片53粘接于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的情况相比,以沿着4个端缘38a~38d的方式在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粘接粘合片53的情况和在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的整个面粘接粘合片53的情况的相对于剥离辅助构件7的滑动性更良好。
与如实施例4那样在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的整个面粘接粘合片53的情况相比,以沿着表面保护膜37的端缘的方式在表面保护膜37的外表面37a粘接粘合片53的情况在设备方面、作业方面更简便。
所使用的偏振板33的端缘是较粗糙的状态(微观呈锯齿状的状态)。因此,与如实施例5那样在比偏振板33的端缘靠内侧的位置粘接粘合带51的情况相比,如实施例1~4、6那样以偏振板33的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和粘合带51的与各端缘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位于同一平面的方式粘接粘合带51的情况能够用粘合带51加强该较粗糙的部分,因此,进一步抑制破裂。
另外,如实施例6那样,即使是从偏振板33的粘合带51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34a~34d起粘合带51的与该各端缘34a~34d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以小于偏振板33的厚度的长度相对于各端缘向外方突出的情况,也能够与实施例1~4同样地,偏振板33的端缘利用粘合带51加强较粗糙的部分。因而,与实施例5相比,实施例6进一步抑制破裂。

Claims (5)

1.一种剥离方法,在该剥离方法中,从具有基板和粘接于该基板的一个面上的偏振板的矩形形状的层叠体剥离所述偏振板,其中,
所述层叠体还具有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的表面保护膜,
为了将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外表面,将所述表面保护膜局部地剥离;
以粘合带沿着所述偏振板的4个端缘中的、至少构成一个角部的两个端缘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外表面;
将所述表面保护膜覆盖并粘接于所述粘合带;
以所述角部为剥离起点将所述偏振板与所述表面保护膜以及所述粘合带一起剥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离方法,其中,
以所述偏振板的所述粘合带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和所述粘合带的与该各端缘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位于同一平面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外表面,或者,以从所述偏振板的所述粘合带所沿着进行粘接的各端缘起所述粘合带的与该各端缘相对应的外侧的端缘以小于所述偏振板的厚度的长度相对于所述各端缘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剥离方法,其中,
以沿着所述偏振板的4个端缘的方式将所述粘合带粘接于所述偏振板的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剥离方法,其中,
以隔着所述表面保护膜与所述粘合带重叠的方式进一步将粘合片粘接于所述表面保护膜的与所述偏振板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
将所述偏振板与所述表面保护膜、所述粘合带以及所述粘合片一起剥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剥离方法,其中,
以隔着所述表面保护膜与所述粘合带重叠的方式进一步将粘合片粘接于所述表面保护膜的与所述偏振板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
将所述偏振板与所述表面保护膜、所述粘合带以及所述粘合片一起剥离。
CN201610833625.5A 2015-09-28 2016-09-20 剥离方法 Active CN106985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9429 2015-09-28
JP2015189429A JP6550311B2 (ja) 2015-09-28 2015-09-28 剥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85499A CN106985499A (zh) 2017-07-28
CN106985499B true CN106985499B (zh) 2019-10-01

Family

ID=58491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33625.5A Active CN106985499B (zh) 2015-09-28 2016-09-20 剥离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50311B2 (zh)
KR (1) KR20170037821A (zh)
CN (1) CN106985499B (zh)
TW (1) TWI6977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16403B (zh) * 2019-12-31 2021-12-10 湖南腾远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撕膜装置
CN113071810B (zh) * 2021-03-24 2022-05-2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易撕贴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101927A (ko) * 2010-03-10 2011-09-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CN104924732A (zh) * 2014-03-19 2015-09-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剥离装置及剥离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92433A (ja) * 1995-02-22 1996-11-05 Sharp Corp 粘着フィルム剥離方法及び装置
TW460382B (en) * 2000-11-23 2001-10-21 Hannstar Display Corp Power-driven polarizing film tearing device
JP2006099018A (ja) * 2004-09-30 2006-04-13 Kyokuhei Glass Kako Kk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偏光板剥離システム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再利用方法
JP2007078978A (ja) * 2005-09-13 2007-03-29 Nitto Denko Corp 枚葉体からのセパレータ剥離方法および積層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製造装置
JP2010085549A (ja) * 2008-09-30 2010-04-15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625250B1 (ko) * 2008-09-30 2016-05-27 린텍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필름 박리 방법,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필름 박리 기구 및 광학 필름 제조 장치
JP2010149965A (ja) * 2008-12-24 2010-07-08 Sharp Corp 保護フィルム剥離装置および保護フィルム剥離方法
JP6062210B2 (ja) 2012-10-31 2017-01-18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ントメカニクス フィルム剥離装置
JP3181776U (ja) * 2012-12-07 2013-02-2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装置
JP6258736B2 (ja) * 2013-09-13 2018-01-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剥離用部材、剥離装置及び剥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101927A (ko) * 2010-03-10 2011-09-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CN104924732A (zh) * 2014-03-19 2015-09-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剥离装置及剥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7712B (zh) 2020-07-01
CN106985499A (zh) 2017-07-28
TW201721250A (zh) 2017-06-16
KR20170037821A (ko) 2017-04-05
JP2017065812A (ja) 2017-04-06
JP6550311B2 (ja) 2019-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91662B2 (ja) フィルムシート
CN106985499B (zh) 剥离方法
WO2020107769A1 (zh) 偏光片保护膜及其撕揭方法
US2012013823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laminating adhesive film
CN103476682A (zh) 切割管芯接合膜的包装结构和包装方法
KR102391882B1 (ko) 박리 방법
CN107009725A (zh) 剥离方法
JP2007125854A (ja) 補強部材付きシート部材、および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WO2018025762A1 (ja) 剥離方法
CN110282253B (zh) 保护膜及包装结构
KR100791167B1 (ko) 롤형 이방성 도전 필름
KR101775575B1 (ko) 시트 커팅 장치, 시트 및 시트 커팅 방법
JP3190483U (ja) フィルムシート
JP2013067751A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042922A (ja) 保護フィルム剥離装置および保護フィルム剥離システム
JP6678537B2 (ja) 表示装置保護構造および表示装置保護方法
CN115620633A (zh) 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和显示面板
JP2016008223A (ja) 保護材付保護フィルム、保護材、及び保護フィルムの粘着方法
KR20210030032A (ko) 부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스마트기기 보호용 필름
JP2007041042A (ja) 偏光板、表示セル、それを用いた平面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3133178A (ja)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フィルム剥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iroyuki Abe

Inventor after: Daigo Suzuki

Inventor after: Nakamura Yoshihiro

Inventor after: Ozaki Akira

Inventor after: Genichi

Inventor after: Maeda Eri

Inventor before: Hiroyuki Abe

Inventor before: Daigo Suzuki

Inventor before: Nakamura Norihiro

Inventor before: Ozaki Akira

Inventor before: Genba

Inventor before: Maeda Eri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