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消炎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创面修复制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菌消炎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炎症,是人体内十分常见且非常重要的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由细菌、病毒等组成的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体表的外伤感染和各大器官的大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都属于炎症性疾病。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述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性障碍。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的造成组织和细胞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血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
然而目前在治疗炎症时,多采用抗生素。这种抗生素类抗菌剂易出现依赖性和抗药性,且不易使创伤组织快速愈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具有广谱长效的杀菌功能,且能够高效的促进创面修复愈合,使得创伤组织快速愈合且消除疤痕。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抗菌消炎药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条件温和、易于实现,且通过控制原料的混合顺序,能够得到分散度良好、且澄清透明的抗菌消炎药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菌消炎药剂,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0~20份、四硼酸钠10~20份、丙二醇10~20份、甘油10~20份、苯氧乙醇1~2份、及纯水50~60份。
一种上述抗菌消炎药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丙二醇混合均匀后,再与温度为80~10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甘油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0~70℃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过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这种抗菌消炎药剂,是基于酸碱电离交换反应来实现的。在这种药剂中,甘油能够在创面处形成一定厚度的隔离膜,能够有效的将创面保护起来,使其不与外界大气接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抑菌和保湿作用,避免创面处受到二次感染损伤。在甘油的隔离膜内部,抗坏血酸与四硼酸钠相互作用,形成四硼酸氢钠和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具有直接杀菌作用,四硼酸钠本身具有防腐作用,在四硼酸钠交换氢离子后成为四硼酸氢钠,由于氢原子的性质活泼,四硼酸钠得到氢后极性增强,分子的运动活性增强,能够在甘油形成的隔离膜内快速运动至创面并高效的促进创面修复愈合。此外,苯氧乙醇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能够增强该抗菌消炎药剂的杀菌防腐的功效,同时也能增强该抗菌消炎药剂的稳定性、以及改变其气味。苯氧乙醇与其他组分共同配伍使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使得到的抗菌消炎药剂具有广谱长效的杀菌功效。
制备该抗菌消炎药剂的方法,工艺条件温和、易于实现,且通过控制原料中各组分的混合顺序,使各组分之间的分散性良好,有利于酸碱电离交换反应充分进行,并得到澄清透明的抗菌消炎药剂,且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药效更佳、性质更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0~20份、四硼酸钠10~20份、丙二醇10~20份、甘油10~20份、苯氧乙醇1~2份、及纯水50~60份。
在这种抗菌消炎剂中,甘油能够在创面处形成一定厚度的隔离膜,能够有效的将创面保护起来,使其不与外界大气直接接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抑菌和保湿作用,避免创面处受到二次感染损伤。在甘油的隔离膜所覆盖的创面处,抗坏血酸具有直接杀菌作用;抗坏血酸与四硼酸钠相互作用,形成四硼酸氢钠和抗坏血酸钠。四硼酸钠具有防腐去污、清洁创面的功能,通过质子交换成为四硼酸氢钠更增强了其防腐去污、清洁创面的功能。同时,由于氢原子的性质活泼,四硼酸钠得到氢后极性增强,分子的运动活性增强,使得该抗菌消炎剂具有很好的渗透性,可使创面快速清洁、促进愈合。
苯氧乙醇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能够增强该抗菌消炎药剂的杀菌防腐的功效,同时也能增强其稳定性、以及改变其气味。苯氧乙醇与其他组分共同配伍使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使得到的抗菌消炎药剂具有广谱长效的杀菌功效。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原料按重量份数计还包括:牛蒡子苷0.5~1份、苍术酮1~2份。发明人在多年创造性劳动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在上述抗菌消炎剂中,加入这两种化合物,能够显著提高该抗菌消炎剂的抑菌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伤口的愈合速度。
牛蒡子苷,分子式为C27H34O11,属于木脂素类化合物,其结构如式(Ⅰ)所示:
苍术酮,分子式为C15H20O,其如式(Ⅱ)所示: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原料还包括皮肤促透剂,皮肤促透剂按重量份数计为5~10份。通过皮肤促透剂的添加,使得该药剂的渗透性能更加,能够快速的渗透进入受损创面的深层组织,并与细菌相互作用,干扰菌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更佳的杀菌效果。
进一步的,皮肤促透剂包括二甲基亚砜、丙氧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透明质酸中的一种或多种。二甲基亚砜,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且能引起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结构发生可逆的构型变化,可以置换皮肤角质层中的结合水并形成一种疏松结构,从而增加药物的穿透能力。此外,丙氧乙醇,能够增强药剂的穿透能力,从而增强该药剂的抑菌能力,同时也可以充当矫味剂,使得该药剂的气味相对比较宜人。透明质酸的加入,可使创伤组织中细胞间质胶状黏着物增高,使得该药剂的粘性增大,有利于促进纤维细胞形成网状结构,缓解炎症侵害,避免疤痕的形成。水杨酸甲酯具有消肿、消炎和镇痛作用,同时也能作为溶剂,促进原料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原料还包括促愈剂,促愈剂按重量份数计为10~20份。促愈剂包括蒲公英浆液和/或冰片。蒲公英浆液为蒲公英的新鲜乳汁,其为白色,具有抗炎解毒的功效,且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胆碱以及挥发油等有效活性成分,有利于促进创面的愈合。冰片,其为龙脑香的树脂和挥发油加工品提取获得的结晶体,其具有抑菌、抗炎的功效,同时又能敛疮生肌,能够使得该药剂的修复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促愈剂能够增强该药剂的修复功能,促进氨基酸转化胶原蛋白,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加速细胞增生,促进创面修复愈合。此外,也能使该药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使羟基解离,在氧化过程中给缺氧创面提供富氧环境,以满足细胞呼吸需要,促进创面修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抗菌消炎药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S1: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丙二醇混合均匀后,再与温度为80~100℃的纯水混合;
先将四硼酸钠与丙二醇混合,有利于二者之间充分分散,再与温度为80~100℃的纯水混合后,能够有效避免乳化现象。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四硼酸钠与丙二醇的混合步骤包括:将四硼酸钠与皮肤促透剂混合,搅拌15~25min后,再与丙二醇混合,继续搅拌15~25min。通过皮肤促透剂的添加,使得该药剂的渗透性能更加,能够快速的渗透进入受损创面的深层组织,并与细菌相互作用,干扰菌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更佳的杀菌效果。搅拌15~25min,使得溶液混合更加均匀。进一步的,皮肤促透剂包括二甲基亚砜、丙氧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透明质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皮肤促透剂按重量份数计为5~10份。
S2:缓慢加入甘油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0~70℃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过滤。
在缓慢加入甘油后,混合液体逐渐由浑浊变得澄清,继续搅拌5-10分钟,等温度降到60~70℃时再缓缓倒入抗坏血酸,这时的混合液逐渐变得更加澄清透明,最后呈现淡黄色透明液体。
通过该制备方法,所得到的抗菌液的pH值为5.0~7.0,呈弱酸性。同时,通过控制各成分的之间的配比,所得到的抗菌液的密度为1~1.5g/cm3,这种密度范围内的抗菌液在能够保证其药效的基础上,性质相对比较稳定。优选的,四硼酸钠与抗坏血酸的摩尔比为1:1,有利于四硼酸钠与抗坏血酸的质子交换反应进行的更加充分。此外,为了避免该药剂在制备过程中出现乳化现象而导致所得到的药剂为混悬液,在分别加入甘油和抗坏血酸时都需要缓慢加入,优选的,甘油的添加速度为10~30mL/min,抗坏血酸的添加速度为20~30mL/min。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在缓慢加入所述抗坏血酸的步骤之后以及在过滤所述抗菌液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将所述抗菌液与所述牛蒡子苷和所述苍术酮混合的步骤。其中,牛蒡子苷的重量份为0.5~1份、苍术酮的重量份为1~2份。牛蒡子苷和苍术酮的加入,使得抗菌液的药效作用更强,能够进一步的增强该抗菌消炎剂的伤口愈合能力。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在缓慢加入抗坏血酸的步骤之后以及在过滤步骤之前,还包括将抗菌液与促愈剂混合的步骤,促愈剂为蒲公英浆液和/或冰片。将抗菌液与促愈剂混合,促愈剂能够增强该药剂的修复功能,促进氨基酸转化胶原蛋白,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加速细胞增生滚坡爬行,促进创面修复愈合,能够使得该药剂创面修复性能更强。
当促愈剂为蒲公英浆液和冰片时,抗菌液与促愈剂混合的步骤包括:先将抗菌液与100~120目的冰片的粉末混合并于40~50℃下加热5~10min,待冰片完全溶解后,再将其与蒲公英浆液混合。先将抗菌液与冰片混合并加热,有利于提高冰片的溶解效率。加热的温度保持在40~50℃下加热5~10min,能够避免冰片中的挥发油成分因温度过高、受热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挥发损失。
制备该抗菌消炎药剂的方法,工艺条件温和、易于实现,且通过控制原料中各组分的混合顺序,使各组分之间的分散性良好,有利于酸碱电离交换反应充分进行,并得到澄清透明的抗菌消炎药剂,有利于得到药效更佳且性质更稳定的抗菌消炎药剂。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20份、四硼酸钠20份、丙二醇10份、甘油20份、苯氧乙醇1份、及纯水60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丙二醇混合均匀后,再与温度为10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甘油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70℃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0份、四硼酸钠10份、丙二醇20份、甘油10份、苯氧乙醇2份、及纯水50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丙二醇混合均匀后,再与温度为8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甘油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0℃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5份、四硼酸钠15份、丙二醇15份、甘油15份、苯氧乙醇1.5份、及纯水55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丙二醇混合均匀后,再与温度为9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甘油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5℃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5份、四硼酸钠15份、丙二醇15份、甘油15份、苯氧乙醇1.5份、二甲基亚砜5份、牛蒡子苷0.5份、苍术酮2份及纯水55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皮肤促透剂混合,搅拌25min后,再与丙二醇混合,继续搅拌25min,随后与温度为9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甘油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5℃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再将抗菌液与牛蒡子苷和苍术酮混合,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5份、四硼酸钠15份、丙二醇15份、甘油15份、苯氧乙醇1.5份、透明质酸5份、牛蒡子苷1份、苍术酮1份及纯水55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丙氧乙醇混合,搅拌15min后,再与丙二醇混合,继续搅拌25min,随后与温度为9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甘油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5℃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再将抗菌液与牛蒡子苷和苍术酮混合,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5份、四硼酸钠15份、丙二醇15份、甘油15份、苯氧乙醇1.5份、水杨酸甲酯10份、牛蒡子苷0.7份、苍术酮1.5份及纯水55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水杨酸甲酯混合,搅拌20min后,再与丙二醇混合,继续搅拌15min,随后与温度为9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甘油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5℃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再将抗菌液与牛蒡子苷和苍术酮混合,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5份、四硼酸钠15份、丙二醇15份、甘油15份、苯氧乙醇1.5份、丙杨乙醇10份、及纯水55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透明质酸混合,搅拌20min后,再与丙二醇混合,继续搅拌20min,随后与温度为9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甘油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5℃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再将抗菌液与牛蒡子苷和苍术酮混合,过滤,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5份、四硼酸钠15份、丙二醇15份、甘油15份、苯氧乙醇1.5份、透明质酸10份、冰片5份、及纯水55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透明质酸混合,搅拌20min后,再与丙二醇混合,继续搅拌20min,随后与温度为9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甘油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5℃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再与冰片混合,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5份、四硼酸钠15份、丙二醇15份、甘油15份、苯氧乙醇1.5份、透明质酸10份、冰片5份、蒲公英浆液5份、牛蒡子苷0.7份、苍术酮1.5份及纯水55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透明质酸混合,搅拌20min后,再与丙二醇混合,继续搅拌20min,随后与温度为9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甘油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5℃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先将抗菌液与100~120目的冰片的粉末混合并于45℃下加热8min,待冰片完全溶解后,再将其与蒲公英浆液、牛蒡子苷和苍术酮混合,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5份、四硼酸钠15份、丙二醇15份、及纯水55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丙二醇混合均匀后,再与温度为100℃的纯水混合;随后待温度降至70℃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9.5份、四硼酸钠8.5份、丙二醇20份、及纯水62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抗坏血酸和纯水混合,并在72℃下反应3.3h,冷却至45~46℃,再在1.5小时冷却至常温后,按重量份数加入丙二醇,得到抗菌消炎制剂。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5份、四硼酸钠15份、丙二醇15份、甘油15份、苯氧乙醇1.5份、及纯水55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丙二醇、抗坏血酸、甘油、苯氧乙醇混合,再与温度为90℃的纯水混合、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对比例4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5份、四硼酸钠15份、丙二醇15份、甘油15份、苯氧乙醇1.5份、及纯水55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甘油混合均匀后,再与温度为9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丙二醇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5℃时再缓慢加入抗坏血酸,再与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对比例5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抗菌消炎药剂,这种抗菌消炎药剂的原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抗坏血酸15份、四硼酸钠15份、丙二醇15份、甘油15份、苯氧乙醇1.5份、及纯水55份。
该药剂的制备方法为:
按重量份数将四硼酸钠与抗坏血酸混合均匀后,再与温度为90℃的纯水混合;随后缓慢加入丙二醇混合均匀后,待温度降至65℃时再缓慢加入甘油和苯氧乙醇,混合均匀后得到抗菌液,过滤,即得该抗菌消炎药剂。
实验例1
下面结合临床试验对本发明实施例3及对比例1-5中提供的抗菌消炎制剂对II度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一、试验方案
1.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均为II度烧伤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年龄7-62岁,平均31.4岁。随机分为六组,其中1组为治疗组,另外五组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六组患者的年龄、烧伤面积、病情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案:
各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5%碘伏消毒清洗烧伤创面及周围皮肤;并抽吸创面水疱,保留水疱皮。不同之处在于,治疗组采用实施例3所制得的药剂,涂抹于创面处,每日涂抹5次,每次取绿豆大小的药剂进行涂抹。另外5组对照组分别采用对比例1~5所制得的药剂,涂抹于创面处,每日涂抹5次,每次取绿豆大小的药剂进行涂抹。
治疗期间第一周内观察患者创面的变化情况:红肿、渗出消退时间、创面结痂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有无其他感染情况。
3.临床评价标准:
创面红肿、消退:肉眼观察,创面无明显红肿、渗出停止;
创面结痂时间:肉眼观察,创面开始形成干燥的痂皮为时间节点;
创面愈合时间:肉眼观察,创面完全上皮化,形成粉红色干燥创面为时间节点。
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6组之间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试验结果:
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可见:
(1)实验组与对照组1(施用对比例1中的药剂)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红肿消退时间、创面结痂时间、以及创面愈合时间均远小于对比例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在该抗菌消炎药剂中加入甘油和苯氧乙醇,有利于促进创面的修复能力。
(2)实验组与对照组2(施用对比例2中的药剂)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红肿消退时间、创面结痂时间、以及创面愈合时间均远小于对比例2,红肿消退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与对比例2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该抗菌消炎药剂的治疗效果优于对比例2,促进创面愈合能力更强。
(3)实验组与对照组3-5(施用对比例3-5中的药剂)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红肿消退时间、创面结痂时间、以及创面愈合时间均远小于对照组3-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原料中各组分的添加顺序对该组合剂的药效具有决定性作用。
试验例2
下面结合临床试验对本发明实施例1-8中提供的抗菌消炎制剂对II度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一、试验方案:
1.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均为II度烧伤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年龄10-57岁,平均29.4岁。随机分为9组,每组各20例,九组患者的年龄、烧伤面积、病情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案:
各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5%碘伏消毒清洗烧伤创面及周围皮肤;并抽吸创面水疱,保留水疱皮。不同之处在于,这九组患者分别施用实施例1-8提供的抗菌消炎药剂,涂抹于创面处,每日涂抹5次,每次涂抹绿豆大小。
治疗一周内观察患者创面的变化情况:红肿、渗出消退时间、创面结痂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有无其他感染情况。
3.临床评价标准:与试验例1一致。
4.统计学处理:与试验例1一致。
二、试验结果:
如表2所示:
表2.
项目 |
红肿消退时间(d) |
创面结痂时间(d) |
创面愈合时间(d) |
实施例1 |
1.5±0.4 |
1.9±0.3 |
2.9±0.7 |
实施例2 |
1.5±0.7 |
1.8±0.6 |
2.9±0.9 |
实施例3 |
1.4±0.5 |
1.8±0.4 |
2.8±0.8 |
实施例4 |
1.3±0.4 |
1.7±0.7 |
2.7±0.6 |
实施例5 |
1.4±0.7 |
1.6±0.8 |
2.8±0.4 |
实施例6 |
1.3±0.7 |
1.6±0.4 |
2.7±0.6 |
实施例7 |
1.4±0.8 |
1.5±0.8 |
2.6±0.7 |
实施例8 |
1.2±0.5 |
1.4±0.4 |
2.5±0.3 |
实施例9 |
1.1±0.4 |
1.4±0.6 |
2.5±0.7 |
由表2可知:
(1)本发明中提供的抗菌消炎药剂对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优良,主要表现在:是在用药剂过后,能够在1.6天内使红肿消退、在2天内创面能够结痂、且在3天内创面能够达到愈合。此外,实施例1-9中药剂施用后,无过敏、毒性反应,也无二次感染症状,且在使用药剂10~12天后,创面修复完全,无肉眼可见疤痕。
(2)实施例4-7相对于实施例1-3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皮肤促透剂以及牛蒡子苷和苍术酮,由试验结果可见,实施例4-7的治疗效果相对优于实施例1-3,说明通过皮肤促透剂、牛蒡子苷和苍术酮的添加,使得该药剂的渗透性能更加,能够快速的渗透进入受损创面的深层组织,并与细菌相互作用,干扰菌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更佳的杀菌效果。
(3)实施例8-9相对于实施例1-3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促愈剂(冰片、或者冰片+蒲公英浆液),由试验结果可见,实施例8-9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实施例1-3。说明促愈剂能够增强该药剂的修复功能,促进创面快速修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尽管已用具体实施例来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然而应意识到,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许多其它的更改和修改。因此,这意味着在所附权利要求中包括属于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化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