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65666A - 造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造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65666A
CN106865666A CN201610916771.4A CN201610916771A CN106865666A CN 106865666 A CN106865666 A CN 106865666A CN 201610916771 A CN201610916771 A CN 201610916771A CN 106865666 A CN106865666 A CN 1068656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oling
temperature
heater
cooling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167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65666B (zh
Inventor
岛田统行
清水康次
中尾千晶
池田充志
织田亨
船川幸宽
折山彻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sakura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sakura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sakura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sakura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865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656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656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656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JAUXILIARIES ON VESSELS
    • B63J1/00Arrangements of installations for producing fresh water, e.g. by evaporation and condensation of sea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 C02F1/0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 C02F1/1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using waste heat from other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1/00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 B63H21/38Apparatu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marine vessels, for handling power plant or unit liquids, e.g. lubricants, coolants, fuels or the like
    • B63H21/383Apparatu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marine vessels, for handling power plant or unit liquids, e.g. lubricants, coolants, fuels or the like for handling cooling-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8Seawater, e.g. for desalin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REA)
  • Vaporization, Distillation, Condensation, Sublimation, And Cold Trap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造水系统,其即使在从内燃机排出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得到充分的量的淡水所需的热量。造水系统(1)构成为具备:造水装置(2),具有加热器(3);第一冷却水通道(7),使扫气空气冷却水循环;第二冷却水通道(8),使水套冷却水循环;第一循环通道(9);及第二循环通道(10),流过第一循环通道(9)的冷却水或流过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被引导至加热器(3),与海水进行热交换。在引导至加热器(3)的冷却水所流过的循环通道(9),于加热器(3)的上游侧,设置有使流过该循环通道(9)的冷却水与其他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6),在其他循环通道(10),于热交换器(16)的上游侧,设置有调整引导至热交换器(16)的冷却水的流量的流量调整阀(23)。

Description

造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涉及从海水制造淡水的造水系统,尤其涉及对柴油发动机(DieselEngine)等内燃机的废热进行了利用的造水系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一般运行于海上的船舶将来自搭载于船舶的柴油发动机的废热作为热源进行利用,使抽取自海中的海水在高真空下蒸发来制造淡水。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造水装置将用于柴油发动机的冷却的水套冷却水引导至造水装置,与海水热交换而使其蒸发,并将由此产生的水蒸气冷却、冷凝从而淡化。此外,从柴油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也用于海水的淡化所需的热量。
然而,伴随近年柴油发动机的高效率化,当水套冷却水的温度因柴油发动机的主机负荷(输出)的降低(废热量的减少)而降低时,使海水蒸发的热量也同等程度地降低。其结果,存在无法得到充分量的淡水的问题。此外,由于来自柴油发动机的废气所产生的废热量也减少,因此必须确保得到充分量的淡水所需的热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2-279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着眼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造水系统,其即使在从内燃机(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得到充分量的淡水所需的热量。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的造水系统来实现:该造水系统利用来自搭载于船舶的内燃机的废热,由导入船舶的海水制造淡水,其中,该造水系统构成为具备:造水装置,具有加热海水的加热器;第一冷却水通道,使冷却水循环至空气冷却器,所述空气冷却器冷却从增压器供给至内燃机的燃烧用空气;第二冷却水通道,使冷却内燃机的冷却水循环;第一循环通道,从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分流后回流至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及第二循环通道,从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分流后回流至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流过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的冷却水或流过所述第二循环通道的冷却水被引导至所述加热器,与海水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及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当中,在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所流过的循环通道,于所述加热器的上游侧,设置有使流过该循环通道的冷却水与流过其他循环通道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所述其他循环通道,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设置有调整引导至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水的流量的流量调整阀。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中,优选进一步具备冷却流过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及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的冷却水的中央冷却器。
此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中,优选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及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当中,在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所流过的循环通道,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设置有第一温度检测器及第二温度检测器,在所述其他循环通道,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三温度检测器。
此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中,优选进一步具备连接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器及所述流量调整阀的控制装置,并进一步具备中央冷却器,该中央冷却器用于使所述控制装置在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温度比设定温度低时测量所述其他循环通道的冷却水的温度,并在该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开启所述流量调整阀,将该冷却水引导至所述热交换器,冷却流过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及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的冷却水。
此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中,优选所述控制装置在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测量所述其他循环通道的冷却水的温度,并在该温度比设定温度低时,开启所述流量调整阀,将该冷却水引导至所述热交换器。
此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中,优选所述控制装置在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测量所述其他循环通道的冷却水的温度,并在该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控制所述中央冷却器,降低流过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及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的冷却水的温度。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也能通过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来实现:该造水系统利用来自搭载于船舶的内燃机的废热,由导入船舶的海水制造淡水,其中,该造水系统构成为具备:加热器,加热海水;第一冷却水通道,使冷却水循环至空气冷却器,所述空气冷却器冷却从增压器供给至内燃机的燃烧用空气;第二冷却水通道,使冷却内燃机的冷却水循环;第一循环通道,从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分流后回流至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及第二循环通道,从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分流后回流至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流过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的冷却水及流过所述第二循环通道的冷却水被引导至所述加热器,与海水进行热交换,在所述第一循环通道,于所述加热器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一温度检测器和调整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流量的第一流量调整阀,在所述第二循环通道,于所述加热器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二温度检测器和调整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流量的第二流量调整阀。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中,优选进一步具备冷却流过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及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的冷却水的中央冷却器。
此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中,优选进一步具备连接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阀及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阀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及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分别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热量比规定的热量低时,同时开启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阀及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阀,将所述冷却水引导至所述加热器。
此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中,优选所述控制装置通过使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阀及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阀的任一方的流量调整阀全开,并调整其他的流量调整阀的开启量,从而使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及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分别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热量达到规定的热量。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造水系统,即使从内燃机(柴油发动机)排出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降低的情形,也能确保得到充分量的淡水所需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的造水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的造水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的变形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5是说明图4的造水系统的造水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说明图4的造水系统的造水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图8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的造水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的造水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的变形例的概略构成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造水系统;2:造水装置;3:加热器;7:第一冷却水通道;8:第二冷却水通道;9:第一循环通道;10:第二循环通道;30: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造水系统适用于将来自产生船舶的推进力的主机即内燃机(柴油发动机)的废热传递给摄入造水装置内的海水而使海水蒸发,并将由此产生的水蒸气冷却、冷凝而进行淡化的造水装置。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的概略构成图。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具备具有用于加热海水的加热器3的造水装置2,并且具备:第一冷却水通道7,使冷却水(扫气空气冷却水)循环至空气冷却器6,该空气冷却器6冷却从增压器5供给至柴油发动机4的燃烧用空气;第二冷却水通道8,使冷却柴油发动机4的冷却水(水套冷却水)循环;第一循环通道9,从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7分流后回流至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7;及第二循环通道10,从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8分流后回流至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8。
造水装置2只要是通过加热器3加热海水并在产生水蒸气后进行气液分离并冷凝气液分离后的水蒸气从而制造淡水的装置就不特别限定。能例示出例如闪发式造水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09-90228号公报)、板式造水装置(例如日本特开平9-299927号公报)、多管式造水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13-166141号公报)、膜蒸馏式造水装置(例如日本特开平6-7644号公报)等。加热器3例如为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中,通过以从柴油发动机4排出的废热作为热源而进行的热交换,将从海中抽取的海水加热使其蒸发。
柴油发动机4是以燃油及燃气的至少一种作为主燃料并使主燃料与扫气空气一并燃烧的内燃机。
增压器5具备涡轮50和压缩机51,涡轮50由柴油发动机4使主燃料燃烧所排出的废气驱动,压缩机51通过涡轮50的回转动力压缩外气,压缩的外气作为燃烧用的空气(扫气空气)供给至柴油发动机4。
空气冷却器6是冷却从增压器5供给至柴油发动机4的扫气空气的装置。扫气空气由于被隔热压缩后会变成高温(约50℃~200℃),因此基于提高空气密度(每单位体积的重量)等的目的,通过空气冷却器6冷却后才被供给至柴油发动机4。
第一冷却水通道7是使供给至空气冷却器6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循环的管路,并连接有循环泵11。扫气空气冷却水通过循环泵11而循环于第一冷却水通道7。在第一冷却水通道7,设有流量调整阀12及冷却器13。流量调整阀12是用于调整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供给至空气冷却器6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流量的装置。流量调整阀12也可以具备流量计。冷却器13是用于对在空气冷却器6中冷却扫气空气而变成高温的扫气空气冷却水进行冷却的装置。冷却器13例如为热交换器,从中央冷却器(未图示)送出冷却水,在冷却器13中,扫气空气冷却水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冷却扫气空气冷却水。该流量调整阀12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控制流量调整阀12的开关状态。此外,第一冷却水通道7连接有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分流后回流至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第一循环通道9。
第一循环通道9是将在空气冷却器6中冷却扫气空气而变成高温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引导至加热器3的管路。在第一循环通道9,于加热器3的上游侧,依序设置有温度检测器15、流量调整阀14及热交换器16。流量调整阀14是用于调整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分流至第一循环通道9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流量的装置。流量调整阀14也可以具备流量计。温度检测器15是测定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的装置。该流量调整阀14及温度检测器15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控制流量调整阀14的开关状态并监视温度检测器15。
热交换器16是用于根据需要加热或冷却从空气冷却器6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装置。冷却柴油发动机4后的水套冷却水的一部分送至热交换器16,在热交换器16中,扫气空气冷却水与水套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得到调整。在热交换器16与加热器3之间,连接有温度检测器17,通过温度检测器17,测定通过热交换器16进行调整温度后被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该温度检测器17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进行监视。
此外,在第一循环通道9,于加热器3的下游侧,依序设置有温度检测器18及流量调整阀19。温度检测器18是用于测定从加热器3排出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的装置。流量调整阀19是用于调整从第一循环通道9回流至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从加热器3排出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流量的装置。流量调整阀19也可以具备流量计。温度检测器18及流量调整阀19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控制流量调整阀19的开关状态并监视温度检测器18。
第二冷却水通道8是使冷却柴油发动机4的水套冷却水循环的管路,并连接有循环泵20。水套冷却水通过循环泵20循环于第二冷却水通道8。在第二冷却水通道8,设有流量调整阀21及冷却器22。流量调整阀21是用于调整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供给至柴油发动机4的水套冷却水的流量的装置。流量调整阀21也可以具备流量计。冷却器22是用于冷却从柴油发动机4排出并变成高温的水套冷却水的装置。冷却器22例如为热交换器,冷却水从中央冷却器(未图示)送出,在冷却器22中,水套冷却水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水套冷却水被冷却。该流量调整阀21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控制流量调整阀21的开关状态。此外,在第二冷却水通道8,连接有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分流后回流至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第二循环通道10。
第二循环通道10是将由于对柴油发动机4进行冷却而变成高温的水套冷却水引导至热交换器16的管路。在第二循环通道10,于加热器16的上游侧,依序设置有温度检测器24及流量调整阀23。流量调整阀23是用于调整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分流至第二循环通道10的水套冷却水(引导至热交换器16的水套冷却水)的流量的装置。流量调整阀23也可以具备流量计23A。温度检测器24是用于测定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引导至热交换器16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的装置。该流量调整阀23及温度检测器24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监视流量计23A,控制流量调整阀23的开关状态并监视温度检测器24。
此外,在第二循环通道10,于热交换器16的下游侧,依序设置有温度检测器25及流量调整阀26。温度检测器25是用于测定从热交换器16排出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的装置。流量调整阀26是用于调整从第二循环通道10回流至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从热交换器16排出的水套冷却水)的流量的装置。流量调整阀26也可以具备流量计。温度检测器25及流量调整阀26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控制流量调整阀26的开关状态并监视温度检测器25。
接着,参照图2及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的造水方法进行说明。图2及图3所示的各步骤由控制装置30通过读取并执行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的计算机程序来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图2及图3中,将扫气空气冷却水示为Q,并将水套冷却水示为J。
首先,控制装置30在ST1中,基于由温度检测器15及温度检测器24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流过第一循环通道9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及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流过第二循环通道10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是否处于可造水的温度范围内。此处,存在如下问题: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降低时,无法通过加热器3加热海水至蒸发温度。此外,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海水中混入了钙离子CA2+、硫酸离子SO4 2-之类的水垢成分,因此当在高温条件下蒸发海水时,这些水垢成分会析出至加热器3的表面,热交换效率变差。另一方面,为了柴油发动机4的稳定运转,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因此,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优选为能在无碍装置的运转且水垢成分不会析出至加热器3的表面的温度范围内使海水蒸发的温度,因此可造水温度受到限定。可造水温度范围例如为60℃~95℃。
ST1中,由于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均不在可造水温度范围内时,必须上升或下降冷却水的温度,因此进入ST2,控制装置30调整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及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且,调整流量控制阀12及流量控制阀21从而调整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及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冷却水的量,并调整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及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及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然后,回到ST1。
ST1中,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均在可造水温度范围内时,进入ST3,控制装置30开启流量控制阀14,从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扫气冷却水至加热器3并开始造水。接着,控制装置30在ST4中,基于由温度检测器15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流过第一循环通道9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是否为设定温度。此处,设定温度是指高效地运转造水装置2所需的最合适的温度范围,例如为75℃~85℃。
ST4中,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为设定温度时,进入ST5,控制装置30将设定温度的扫气空气冷却水持续供给至加热器3进行造水。
另一方面,当ST4中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不为设定温度而比设定温度低时,进入ST7,由于需要将供给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上升至设定温度,因此,控制装置30基于温度检测器24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流过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是否比设定温度高。
ST7中,当流过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比设定温度高时,控制装置30在之后的ST8中,仅开启流量调整阀23规定的量,从第二循环通道10引导水套冷却水至热交换器16,并在热交换器16中通过水套冷却水来加热供给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然后,控制装置30在之后的ST9中,基于温度检测器17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是否为设定温度,当为设定温度时,以开启流量调整阀23规定的量的状态进行造水(ST10)。
此外,ST9中,当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比设定温度低时,控制装置30进入ST11,基于流量计23A的检测量,判定流量调整阀23是否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当流量调整阀23不为全开时,进入ST12,调整流量调整阀23,增加从第二循环通道10引导至热交换器16的水套冷却水的流量,由此在热交换器16中进一步加热供给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然后,当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为设定温度时(ST9的判定为“是”),以从规定的量进一步开启流量调整阀23的状态进行造水(ST10)。另一方面,ST11中,当流量调整阀23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时,进入ST13,控制装置30减少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和/或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使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和/或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和/或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上升,回到ST1。
回到ST7,当流过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比设定温度低时,进入ST14,控制装置30不开启流量调整阀23,减少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和/或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使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和/或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和/或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上升,回到ST1。
回到ST6,由于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比设定温度高时,需要降低供给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至设定温度,因此进入ST15,控制装置30基于温度检测器24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流过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是否比设定温度低。
ST15中,当流过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比设定温度低时,进入ST16,控制装置30仅开启流量调整阀23规定的量,从第二循环通道10引导水套冷却水至热交换器16,并在热交换器16中通过水套冷却水来冷却供给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然后,控制装置30在之后的ST17中,基于温度检测器17的检测温度,判定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1是否为设定温度,当为设定温度时,以开启流量调整阀23规定的量的状态进行造水(ST18)。
此外,ST17中,当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1比设定温度高时,进入ST19,控制装置30基于流量计23A的检测量,判定流量调整阀23是否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当流量调整阀23不为全开时,在ST20中,调整流量调整阀23,增加从第二循环通道10引导至热交换器16的水套冷却水的流量,由此,在热交换器16中进一步冷却供给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然后,当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为设定温度时(ST17的判定为“是”),以从规定的量进一步开启流量调整阀23的状态进行造水(ST18)。另一方面,ST19中,当流量调整阀23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时,进入ST21,控制装置30增加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和/或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使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和/或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和/或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降低,回到ST1。
回到ST15,当流过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比设定温度高时,控制装置30不开启流量调整阀23,在之后的ST22中增加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和/或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使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和/或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和/或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降低,回到ST1。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冷却水从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至加热器3并用于造水装置2的造水,而在扫气冷却水引导至加热器3的途中设置有热交换器16,在热交换器16中,通过水套冷却水来完成扫气冷却水的温度调整。由此,即使在从空气冷却器6排出的扫气冷却水的温度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也能将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冷却水的温度调整到适于造水装置2的造水的温度,能将稳定温度(热量)的扫气空气冷却水供给至造水装置2(加热器3),因此,能确保在造水装置2中得到充分量的淡水所需的热量。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虽然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在空气冷却器6中冷却扫气空气而变成高温的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引导至加热器3来加热海水,但如图4所示,也可以通过将由于对柴油发动机4进行冷却而变成高温的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引导至加热器3来加热海水。此时,在空气冷却器6中冷却扫气空气而变成高温的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用于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调整。
图4是通过水套冷却水将海水淡化的造水系统1的概略构成图。需要说明的是,图4的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图1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此处,赋予对应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说明。
图4的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同样具备具有用于加热海水的加热器3的造水装置2,并且具备:第一冷却水通道7,使冷却水循环至空气冷却器6,该空气冷却器6冷却从增压器5供给至柴油发动机4的燃烧用空气(扫气空气冷却水);第二冷却水通道8,使冷却柴油发动机4的冷却水(水套冷却水)循环;第一循环通道9,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分流后回流至第一冷却水通道7,及第二循环通道10,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分流后回流至第二冷却水通道8。图4的实施方式与图1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上的不同点在于:相对于水套冷却水所循环的第二冷却水通道8进行分流/回流的第二循环通道10连接于加热器3,并在第二循环通道10的上游侧,设置有热交换器16。在空气冷却器6中冷却扫气空气而变成高温后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一部分被送至热交换器16,在热交换器16中,水套冷却水与扫气空气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调整水套冷却水的温度。此外,在热交换器16与加热器3之间,连接有温度检测器27,通过温度检测器27,测定通过热交换器16进行温度调整后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该温度检测器27连接于控制装置30,由控制装置30进行监视。更进一步,流量调整阀14也可以具备流量计14A,通过控制装置30,监视流量计14A并控制流量调整阀14的开关状态。
接着,参照图5及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的造水方法进行说明。图5及图6所示的各步骤也由控制装置30通过读取并执行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的计算机程序来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图5及图6中,将扫气空气冷却水示为Q,并将水套冷却水示为J。
首先,控制装置30在ST1中,基于由温度检测器15及温度检测器24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流过第一循环通道9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及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流过第二循环通道10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是否处于可造水的温度范围内。
ST1中,由于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均不在可造水温度范围内时,必须上升或下降冷却水的温度,因此进入ST2,控制装置30调整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及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且,调整流量控制阀12及流量控制阀21从而调整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及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冷却水的量,并调整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及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及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然后,回到ST1。
ST1中,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均在可造水温度范围内时,进入ST3,控制装置30开启流量控制阀23,从第二循环通道10引导水套冷却水至加热器3并开始造水。接着,控制装置30在ST4中,基于由温度检测器24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流过第二循环通道10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是否为设定温度。
ST4中,当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为设定温度时,进入ST5,控制装置30将设定温度的水套冷却水持续供给至加热器3进行造水。
另一方面,当ST4中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不为设定温度,而比设定温度低时,进入ST7,由于需要将供给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上升至设定温度,因此,控制装置30基于温度检测器15所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是否比设定温度高。
ST7中,当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比设定温度高时,控制装置30在之后的ST8中,仅开启流量调整阀14规定的量,从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扫气空气冷却水至热交换器16,并在热交换器16中通过扫气空气冷却水来加热供给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然后,控制装置30在之后的ST9中,基于温度检测器27的检测温度,判定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2是否为设定温度,当为设定温度时,以开启流量调整阀14规定的量的状态进行造水(ST10)。
此外,ST9中,当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比设定温度低时,控制装置30进入ST11,基于流量计14A的检测量,判定流量调整阀14是否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当流量调整阀14不为全开时,进入ST12,调整流量调整阀14,增加从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至热交换器16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流量,从而在热交换器16中进一步加热供给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然后,当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为设定温度时(ST9的判定为“是”),以从规定的量进一步开启流量调整阀14的状态进行造水(ST10)。另一方面,ST11中,当流量调整阀14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时,进入ST13,控制装置30减少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和/或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使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和/或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和/或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上升,回到ST1。
回到ST7,当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比设定温度低时,进入ST14,控制装置30不开启流量调整阀14,减少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和/或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使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和/或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和/或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上升,回到ST1。
回到ST6,由于当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比设定温度高时,必须降低供给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至设定温度,因此进入ST15,控制装置30基于温度检测器15所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是否比设定温度低。
ST15中,当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比设定温度低时,进入ST16,控制装置30仅开启流量调整阀14规定的量,从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扫气空气冷却水至热交换器16,并在热交换器16中通过扫气空气冷却水来冷却供给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然后,控制装置30在之后的ST17中,基于温度检测器27的检测温度,判定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是否为设定温度,当为设定温度时,以开启流量调整阀14规定的量的状态进行造水(ST18)。
此外,ST17中,当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进入ST19,控制装置30基于流量计14A的检测量,判定流量调整阀14是否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当流量调整阀14不为全开时,在ST20中,调整流量调整阀14,增加从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至热交换器16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流量,并在热交换器16中进一步冷却供给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然后,当经热交换器16所进行的温度调整后的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为设定温度时(ST17的判定为“是”),以从规定的量进一步开启流量调整阀14的状态进行造水(ST18)。另一方面,ST19中,当流量调整阀14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时,进入ST21,控制装置30增加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和/或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使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和/或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和/或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降低,回到ST1。
回到ST15,当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比设定温度高时,控制装置30不开启流量调整阀14,在之后的ST22中,增加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和/或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使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和/或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和/或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降低,回到ST1。
本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中,将流过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从第二循环通道10引导至加热器3并用于造水装置2的造水,而在水套冷却水引导至加热器3的途中设置有热交换器16,在热交换器16中,通过扫气空气冷却水来完成水套冷却水的温度调整。由此,即使在从柴油发动机4排出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上升或下降的情况下,也能将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调整到适于造水装置2的造水的温度,能确保在造水装置2中得到充分量的淡水所需的热量。水套冷却水的温度具有随着柴油发动机4的高效化而降低的倾向,因此,难以将水套冷却水单独用于造水装置2的造水,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能将稳定温度(热量)的水套冷却水供给至造水装置2(加热器3)。
接着,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的概略构成图。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具备具有用于加热海水的加热器3的造水装置2,并且具备:第一冷却水通道7,使冷却水(扫气空气冷却水)循环至空气冷却器6,该空气冷却器6冷却从增压器5供给至柴油发动机4的燃烧用空气;第二冷却水通道8,使冷却柴油发动机4的冷却水(水套冷却水)循环;第一循环通道9,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分流后回流至第一冷却水通道7;及第二循环通道10,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分流后回流至第二冷却水通道8。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通过将在空气冷却器6中冷却扫气空气而变成高温的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或由于对柴油发动机4进行冷却而变成高温的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的任一方引导至加热器3来加热海水。相对于此,本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能将在空气冷却器6中冷却扫气空气而变成高温的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及由于对柴油发动机4进行冷却而变成高温的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一起引导至加热器3,根据情况,能通过扫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任一方或扫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双方来加热海水。
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中,造水装置2、柴油发动机4、增压器5、空气冷却器6、第一冷却水通道7、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此处,赋予对应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详细说明。此外,以下,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对应的结构也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一循环通道9是将在空气冷却器6中冷却扫气空气而变成高温的扫气控器冷却水引导至加热器3的管路。在第一循环通道9,于加热器3的上游侧,依序设置有温度检测器15和流量调整阀14。流量调整阀14是用于调整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分流至第一循环通道9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流量的装置。流量调整阀14也可以具备流量计14A。温度检测器15是用于测定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的装置。该流量调整阀14及温度检测器15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监视流量计14A,控制流量调整阀14的开关状态并监视温度检测器15。
此外,在第一循环通道9,于加热器3的下游侧,依序设置有温度检测器18及流量调整阀19。温度检测器18是用于测定从加热器3排出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的装置。流量调整阀19是用于调整从第一循环通道9回流至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从加热器3排出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流量的装置。流量调整阀19也可以具备流量计。温度检测器18及流量调整阀19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控制流量调整阀19的开关状态并监视温度检测器18。
第二循环通道10是将由于对柴油发动机4进行冷却而变成高温的水套冷却水引导至加热器3的管路。在第二循环通道10,于加热器16的上游侧,依序设置有温度检测器24及流量调整阀23。流量调整阀23是用于调整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分流至第二循环通道10的水套冷却水(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流量的装置。流量调整阀23具备流量计23A。温度检测器24是用于测定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的装置。该流量调整阀23及温度检测器24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监视流量计23A,控制流量调整阀23的开关状态并监视温度检测器24。
此外,在第二循环通道10,于加热器3的下游侧,依序设置有温度检测器25及流量调整阀26。温度检测器25是用于测定从加热器3排出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的装置。流量调整阀26是用于调整从第二循环通道10回流至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从加热器3排出的水套冷却水)的流量的装置。流量调整阀26也可以具备流量计。温度检测器25及流量调整阀26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控制流量调整阀26的开关状态并监视温度检测器25。
接着,参照图8及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的造水方法进行说明。图8及图9所示的各步骤由控制装置30通过读取并执行储存于未图示的内存的计算机程序来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图8及图9中,将扫气空气冷却水示为Q,并将水套冷却水示为J。
首先,控制装置30在ST1,基于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流过第一循环通道9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及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流过第二循环通道10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进而基于由可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流量QJ及可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供给至第二循环通道10的水套冷却水的流量QA计算出的热量(TJ×QJ及TA×QA),判定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中的至少一方是否满足了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
ST1中,当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中的至少一方满足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时,进入ST2,控制装置30确认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任一方的热量是否满足了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热量满足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时,进入ST3,控制装置30开启流量控制阀14,从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扫气冷却水至加热器3并开始造水。接着,控制装置30在ST4中,基于温度检测器15所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流过第一循环通道9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是否为设定温度。
ST4中,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为设定温度时,进入ST5,控制装置30将设定温度的扫气空气冷却水持续供给至加热器3进行造水。另一方面,ST4中,由于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不为设定温度时,必须上升或下降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至设定温度,因此进入ST6,控制装置30调整从中央冷却器送至冷却器13的冷却水的量,并且调整流量控制阀12从而调整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量,并调整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接着,回到ST1。
另一方面,ST2中,当水套冷却水的热量满足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时,进入ST7,控制装置30开启流量控制阀23,从第二循环通道10引导水套冷却水至加热器3并开始造水。接着,控制装置30在ST8中基于温度检测器24所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流过第二循环通道10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是否为设定温度。
ST8中,当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为设定温度时,进入ST9,控制装置30将设定温度的水套冷却水持续供给至加热器3进行造水。另一方面,ST8中,由于当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不为设定温度时,必须上升或下降水套冷却水的温度至设定温度,因此进入ST10,控制装置30调整从中央冷却器送至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且调整流量控制阀21从而调整流过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的量,并调整流过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二循环通道10)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然后,回到ST1。
需要说明的是,ST1中,当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双方的热量均满足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时,使用者事先对由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中的哪一方进行造水作出初始设定,ST2中,根据例如是否事先设定了扫气空气冷却水来进行判定。
此外,ST1中,当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热量均不满足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时,进入ST11,控制装置30基于温度检测器15及温度检测器24所给出的检测温度,判定从第一冷却水通道7流过第一循环通道9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及从第二冷却水通道8流过第二循环通道10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是否处于可造水温度范围内。
ST11中,由于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均不在可造水温度范围内时,必须上升或下降冷却水的温度,因此进入ST12,控制装置30调整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及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且调整流量控制阀12及流量控制阀21从而调整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及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冷却水的量,并调整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及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和/或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然后,回到ST1。
ST11中,当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温度TA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TJ均在可造水温度范围内时,进入ST13,控制装置30判定是否将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任一方的冷却水作为主要的造水装置2的热源进行使用。该判定中,使用者事先对由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哪一方的冷却水作为主要的造水装置2的热源进行使用作出初始设定,并根据例如是否事先设定了扫气空气冷却水来进行判定。
当初始设定了将扫气空气冷却水作为主要的造水装置2的热源进行使用时,进入ST14,控制装置30使流量控制阀14全开,从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扫气空气冷却水至加热器3,同时仅开启流量控制阀23规定量,从第二循环通道10引导水套冷却水至加热器3并开始造水。接着,控制装置30在ST15中,基于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及流量,判定是否满足了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ST15中,当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及流量满足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时,进入ST16,控制装置30以开启流量调整阀23规定的量的状态进行造水。
另一方面,ST15中,当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及流量不满足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时,进入ST17,控制装置30基于流量计23A的检测量,判定流量调整阀23是否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当流量调整阀23不为全开时,进入ST18,调整流量调整阀23,增加从第二循环通道10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流量,从而使引导至加热器3的水套冷却水的热量上升。然后,当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热量满足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时(ST15的判定为“否”),以从规定的量进一步开启流量调整阀23的状态进行造水(ST16)。相对于此,ST17中,当流量调整阀23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时,进入ST19,控制装置30增加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和/或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使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和/或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和/或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降低,回到ST1。
回到ST13,当初始设定了将水套冷却水作为主要的造水装置2的热源进行使用时,ST13变为“否”并进入ST20,控制装置30使流量控制阀23全开,从第二循环通道10引导水套冷却水至加热器3,并且仅开启流量控制阀14规定量,从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扫气空气冷却水至加热器3并开始造水。接着,控制装置30在ST21中,基于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及流量,判定是否满足了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ST21中,当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热量满足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时,进入ST22,控制装置30以开启流量调整阀23规定的量的状态进行造水。
另一方面,ST21中,当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热量不满足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时,进入ST23,控制装置30基于流量计14A的检测量,判定流量调整阀14是否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当流量调整阀14不为全开时,在ST24中调整流量调整阀14,增加从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流量,从而使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的热量上升。然后,当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热量不满足作为造水装置2的热源所需的热量时,(ST21的判定为“否”),以从规定的量进一步开启流量调整阀14的状态进行造水(ST22)。相对于此,ST23中,当流量调整阀14为全开(100%开启的状态)时,进入ST25,控制装置30增加从中央冷却器分别送至冷却器13和/或冷却器22的冷却水的量,并使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和/或第二冷却水通道8(也就是供给至第一循环通道9和/或第二循环通道10)的冷却水的温度降低,回到ST1。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将流过第一冷却水通道7的扫气冷却水从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至加热器3,并且将流过第二冷却水通道8的水套冷却水从第二循环通道10引导至加热器3来用于造水装置2的造水。由此,即使从空气冷却器6排出的扫气冷却水的温度上升或下降、或者从柴油发动机4排出的水套冷却水的温度上升或下降,通过适当地调整引导至加热器3的扫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的温度及流量,也能确保在造水装置2中得到充分量的淡水所需的热量。水套冷却水的温度除了具有随着柴油发动机4的高效化而降低的倾向之外,当扫气冷却水的温度发生了变动时,水套冷却水或扫气冷却水也难以单独用于造水装置2的造水,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能将稳定热量的冷却水供给至造水装置2(加热器3)。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精神,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第二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中,如图10所示,设置将第一循环通道9的比加热器3更靠近上游侧的部分、及第二循环通道10的比加热器3更靠近上游侧的部分连接起来的第一连接通道28,并且设置将第一循环通道9的比加热器3更靠近下游侧的部分、及第二循环通道10的比加热器3更靠近下游侧的部分连接起来的第二连接通道29。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第一连接通道28设置流量调整阀31并且在第二连接通道29设置流量调整阀32。各流量调整阀31、32是用于调整从第一循环通道9向第二循环通道10分流/回流或从第二循环通道10向第一循环通道9分流/回流的冷却水的流量的装置,并连接于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装置30,控制流量调整阀31、32的开关状态。
该图10的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中,当仅使用扫气空气冷却水及水套冷却水中的某一方的冷却水进行造水时,例如,当使用水套冷却水进行造水时,通常(图7的实施方式),通过关闭流量控制阀14、19并开启流量控制阀23、26,从而由第二循环通道10仅引导水套冷却水至加热器3,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开启流量控制阀31、32,将流过第二循环通道10的水套冷却水从第一连接通道28分流至第一循环通道9,从而将水套冷却水也通过第一循环通道9引导至加热器3来进行造水。然后,从加热器3排出的第一循环通道9的水套冷却水通过从第二连接通道29回流至第一循环通道9,从而全部回到第二冷却水通道8。根据该图10的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不仅使用第二循环通道10,还使用一般不使用的第一循环通道9来引导水套冷却水至加热器3,并在加热器3中与海水进行热交换,从而能毫不剩余的有效利用加热器3的传热面(用于热交换的部分)。由此,即使造水装置2的热源(扫气空气冷却水或水套冷却水)发生了变更,也能与此无关地将造水装置2的运转效率一直维持在最佳状态,因此非常有效。
需要说明的是,该图10的实施方式的造水系统1′中,当使用扫气空气冷却水来进行造水时,通常(图7的实施方式),通过关闭流量控制阀23、26并开启流量控制阀14、19,从而仅通过第一循环通道9来引导扫气冷却水至加热器3,此时,通过开启流量控制阀31、32,将流过第一循环通道9的扫气冷却水从第一连接通道28分流至第二循环通道10,从而不仅通过第一循环通道9,还能通过第二循环通道10来将扫气冷却水引导至加热器3来进行造水。

Claims (10)

1.一种造水系统,其利用来自搭载于船舶的内燃机的废热,由导入船舶的海水来制造淡水,其特征在于,具备:
造水装置,具有加热海水的加热器;
第一冷却水通道,使冷却水循环至空气冷却器,所述空气冷却器冷却从增压器供给至内燃机的燃烧用空气;
第二冷却水通道,使冷却内燃机的冷却水循环;
第一循环通道,从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分流后回流至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及
第二循环通道,从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分流后回流至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
流过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的冷却水或流过所述第二循环通道的冷却水被引导至所述加热器,与海水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及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当中,在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所流过的循环通道,于所述加热器的上游侧设置有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使流过该循环通道的冷却水与流过其他循环通道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在所述其他循环通道,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设置有流量调整阀,所述流量调整阀调整引导至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水的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中央冷却器,所述中央冷却器用于冷却流过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及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的冷却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造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及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当中,在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所流过的循环通道,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设置有第一温度检测器及第二温度检测器;在所述其他循环通道,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三温度检测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造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器及所述流量调整阀,
所述控制装置在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温度比设定温度低时,测量所述其他循环通道的冷却水的温度,并在该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开启所述流量调整阀,将该冷却水引导至所述热交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造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测量所述其他循环通道的冷却水的温度,并在该温度比设定温度低时,开启所述流量调整阀,将该冷却水引导至所述热交换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造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测量所述其他循环通道的冷却水的温度,并在该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控制所述中央冷却器,降低流过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及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的冷却水的温度。
7.一种造水系统,其利用来自搭载于船舶的内燃机的废热,由导入船舶的海水来制造淡水,其特征在于,具备:
加热器,加热海水;
第一冷却水通道,使冷却水循环至空气冷却器,所述空气冷却器冷却从增压器供给至内燃机的燃烧用空气;
第二冷却水通道,使冷却内燃机的冷却水循环;
第一循环通道,从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分流后回流至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及
第二循环通道,从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分流后回流至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
流过所述第一循环通道的冷却水及流过所述第二循环通道的冷却水被引导至所述加热器,与海水进行热交换,
在所述第一循环通道,于所述加热器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一温度检测器和调整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流量的第一流量调整阀,
在所述第二循环通道,于所述加热器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二温度检测器和调整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流量的第二流量调整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造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中央冷却器,所述中央冷却器用于冷却流过所述第一冷却水通道及所述第二冷却水通道的冷却水。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造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器、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阀及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阀,
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及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分别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热量比规定的热量低时,同时开启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阀及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阀,将所述冷却水引导至所述加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造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使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阀及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阀的任一方的流量调整阀全开,并调整其他的流量调整阀的开启量,使从所述第一循环通道及所述第二循环通道分别引导至所述加热器的冷却水的热量达到规定的热量。
CN201610916771.4A 2015-10-21 2016-10-20 造水系统 Active CN1068656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7182 2015-10-21
JP2015207182A JP6509707B2 (ja) 2015-10-21 2015-10-21 造水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65666A true CN106865666A (zh) 2017-06-20
CN106865666B CN106865666B (zh) 2021-04-16

Family

ID=58666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16771.4A Active CN106865666B (zh) 2015-10-21 2016-10-20 造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09707B2 (zh)
KR (1) KR102565956B1 (zh)
CN (1) CN106865666B (zh)
TW (1) TWI69581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6407A (zh) * 2020-12-02 2021-03-30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主机空冷器冷却水的废热回收方法
CN112727633A (zh) * 2020-12-02 2021-04-30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集装箱船及主机空冷器冷却水废热回收系统、废热回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63975B2 (ja) * 2017-11-27 2021-11-1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エンジン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舶用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
CN107990342A (zh) * 2017-12-07 2018-05-04 张立 一种船舶用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CN110145407B (zh) * 2019-05-31 2021-10-26 广东海洋大学 基于船舶柴油发动机余热发电及海水淡化的装置
JP7396654B2 (ja) 2020-02-25 2023-12-12 株式会社ササクラ 真空蒸発式造水装置を制御する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3799959B (zh) * 2021-08-04 2022-09-13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船舶供水系统
CN114060135B (zh) * 2021-11-12 2023-12-08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基于船舶主机高温淡水冷却系统的优化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9030A (zh) * 2013-12-30 2014-04-23 众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 余热利用海水淡化系统
CN104030378A (zh) * 2013-03-08 2014-09-10 笹仓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制水装置及制水方法
JP2015096703A (ja) * 2013-11-15 2015-05-2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熱回収発電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45819U (zh) * 1977-09-05 1979-03-29
JPS56152797U (zh) * 1980-04-16 1981-11-16
JP4821457B2 (ja) * 2005-07-13 2011-11-24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高機能水生成システム
US8328995B2 (en) * 2006-02-14 2012-12-11 Black & Veatch Holding Company Method for producing a distillate stream from a water stream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dissolved solid
JP2009248013A (ja) * 2008-04-08 2009-10-29 Miura Co Ltd 造水装置
KR101110733B1 (ko) * 2008-09-17 2012-02-15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조수기의 열원 공급 장치
JP2013180625A (ja) * 2012-02-29 2013-09-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排熱回収型船舶推進装置およびその運用方法
JP5951593B2 (ja) * 2013-12-27 2016-07-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熱回収装置、排熱回収型船舶推進装置および排熱回収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0378A (zh) * 2013-03-08 2014-09-10 笹仓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制水装置及制水方法
JP2015096703A (ja) * 2013-11-15 2015-05-2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排熱回収発電システム
CN103739030A (zh) * 2013-12-30 2014-04-23 众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 余热利用海水淡化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6407A (zh) * 2020-12-02 2021-03-30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主机空冷器冷却水的废热回收方法
CN112727633A (zh) * 2020-12-02 2021-04-30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集装箱船及主机空冷器冷却水废热回收系统、废热回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5815B (zh) 2020-06-11
CN106865666B (zh) 2021-04-16
JP2017078374A (ja) 2017-04-27
KR20170046582A (ko) 2017-05-02
JP6509707B2 (ja) 2019-05-08
KR102565956B1 (ko) 2023-08-09
TW201714835A (zh) 2017-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65666A (zh) 造水系统
CN107002514B (zh) 用于废热回收系统的冷却装置
FI105847B (fi) Menetelmä ja laitteisto käytettäväksi riippumattomissa voimaloissa, edullisesti tuuli/dieselvoimaloissa
CN107109965A (zh) 用于废热回收系统的冷却装置
US6318089B1 (en) Gas turbine inlet air cooling system
EP1351328A4 (en) DEVICE FOR POWER GENERATION BY HIGH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
CN102483277A (zh) 用于在蒸汽制冷系统上进行热量回收的方法和设备
WO2008078525A1 (ja) 精密温度調整装置
JP2006249942A (ja) 過給機付き往復式内燃機関の排熱回収システム
CN108474285B (zh) 用于控制将冷却剂输送至车辆中的热交换器的冷却系统的方法
CN110319620A (zh) 机床冷却机组及机床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
TWI639558B (zh) 海水淡化裝置
KR101736913B1 (ko) 열에너지 회수 장치
CN107835922A (zh) 台数控制装置、能量供给系统、台数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JP3866288B2 (ja) 蒸気タービンの低圧タービン部の冷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8170194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KR20170040943A (ko) 조수기 열원 공급용 열매체 순환 시스템 및 그것의 운전 방법
CN110177925A (zh) 用于冷却内燃机的冷却系统
CN108474270A (zh) 用于燃式发动机和whr系统的冷却系统
CN113371771A (zh) 控制真空蒸发式造水装置的控制装置、控制方法及记录控制程序的记录介质
RU2745212C1 (ru) Модульная деаэрацион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RU19130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огрева газа газораспределительной станции
KR101906576B1 (ko) 엔진 폐열을 이용한 담수생산 장치
KR101914669B1 (ko) 엔진 폐열을 이용한 모듈화된 담수생산 장치
CN108625976A (zh) 增压空气冷却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