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13695B -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读取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读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13695B
CN106713695B CN201610607214.4A CN201610607214A CN106713695B CN 106713695 B CN106713695 B CN 106713695B CN 201610607214 A CN201610607214 A CN 201610607214A CN 106713695 B CN106713695 B CN 1067136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posed
backing
opposed locations
image
loca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072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13695A (zh
Inventor
吉田祥悟
田村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FU Ltd
Original Assignee
PF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FU Ltd filed Critical PF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713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36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136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36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056Circuits for driving or energising particular reading heads or original illumination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H04N1/125Feeding arrangements the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serving an auxiliary function, e.g. as a white re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09Cleaning arrangements or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contamination from dust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2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 H04N1/193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using electrically scanned linear arrays, e.g. linear CCD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7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 H04N1/4076Control or modification of tonal gradation or of extreme levels, e.g. background level dependent on references outside the pi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1Image reader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读取方法,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装置尺寸以及成本的增大的同时更高精度地将背衬设置于适当的位置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方法以及控制程序。图像读取装置(100)具有对原稿进行拍摄的拍摄部(119)、具有具有白色的对置面的背衬(204)、将背衬在使对置面与拍摄部对置从而拍摄部能够取得白基准图像的对置位置与使对置面从对置位置偏移从而拍摄部能够取得黑基准图像的非对置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驱动部(231)以及进行由驱动部实施的背衬的切换控制的控制部(151),控制部将使背衬从根据拍摄部取得的图像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位置移动了规定量的位置确定为非对置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读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读取方法,尤其涉及进行背衬的切换控制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读取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扫描仪等图像读取装置在与对原稿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对置的位置具有背衬,通过切换背衬的位置,将原稿的背景色变更成白色或者黑色。图像读取装置通过驱动马达而使背衬旋转,由此切换背衬的位置。作为将背衬设置于规定位置的方法,已知了几种方法。
例如,图像读取装置具有检测背衬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在位置传感器检测到背衬移动到了规定位置时,使马达的驱动停止,并使背衬停止于规定位置。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位置传感器,装置尺寸以及成本增大。
或者,图像读取装置预先通过弹簧将背衬设置于初始位置,再驱动马达以使背衬向弹簧收缩的方向移动,以在弹簧最收缩的规定位置处保持背衬的方式持续驱动马达。另一方面,在使背衬回到初始位置时,图像读取装置切断对马达的电源,通过弹簧的力使背衬从规定位置回到初始位置。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需要弹簧,所以装置尺寸以及成本增大,并且为了使背衬保持于规定位置,需要持续驱动马达,所以功耗增大。
或者,图像读取装置通过按预先确定的恒定量驱动马达来将背衬设置于规定位置。然而,在对图像读取装置施加了振动、冲击等的情况下,背衬的当前位置有可能变化,即使按恒定量驱动马达,背衬也有可能不移动到适当的位置。
具有以下这样的清扫构件的图像读取装置已被公开:该清扫构件具有轴构件且能够旋转,该轴构件固定有对配置于所输送的原稿与扫描仪之间的略读玻璃进行刷擦并清扫的刷子。该图像读取装置根据在使清扫构件旋转时从扫描仪取得的图像信息,探测清扫构件的起始位置(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公开了确定承载器的位置的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使旋转体旋转,判定通过搭载于承载器的图像传感器是否检测到旋转位置检测标志,根据检测到旋转位置检测标志时的旋转体的旋转角度来确定承载器的位置(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07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728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关于图像读取装置,期望能够在抑制装置尺寸以及成本的增大的同时更高精度地将背衬设置于适当的位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装置尺寸以及成本的增大的同时更高精度地将背衬设置于适当的位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读取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具有:拍摄部,其对原稿进行拍摄;背衬,其具有具有白色的对置面;驱动部,其将背衬在对置位置与非对置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对置位置是使对置面与拍摄部对置从而拍摄部能够取得白基准图像的位置,所述非对置位置是使对置面从对置位置偏移从而拍摄部能够取得黑基准图像的位置;以及控制部,其进行由驱动部实施的背衬的切换控制,控制部将使背衬从根据拍摄部取得的图像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位置开始移动了规定量的位置确定为非对置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图像读取方法,其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读取方法,该图像读取装置具有:拍摄部,其对原稿进行拍摄;背衬,其具有具有白色的对置面;以及驱动部,其对背衬进行切换,该图像读取方法包括:以将背衬在对置位置与非对置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方式,进行由驱动部实施的背衬的切换控制,所述对置位置是使对置面与拍摄部对置从而拍摄部能够取得白基准图像的位置,所述非对置位置是使对置面从对置位置偏移从而拍摄部能够取得黑基准图像的位置,将使背衬从根据拍摄部取得的图像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位置开始移动了规定量的位置确定为非对置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图像读取装置根据对原稿进行拍摄的拍摄部拍摄得到的图像而确定背衬与拍摄部对置的位置,根据从所确定的位置的移动量而确定从该位置偏移了的位置。因此,图像读取装置能够在抑制装置尺寸以及成本的增大的同时,更高精度地将背衬设置于适当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的输送路径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拍摄装置119以及照明装置120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拍摄装置119以及照明装置120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拍摄装置119以及照明装置120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背衬204以及凸轮207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7A是从与原稿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上侧部件250等的示意图。
图7B是从与原稿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上侧部件250等的示意图。
图7C是从与原稿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上侧部件250等的示意图。
图8A是从与原稿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上侧部件250等的示意图。
图8B是从与原稿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上侧部件250等的示意图。
图8C是从与原稿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上侧部件250等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0是示出CPU150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背衬调整处理的动作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原稿读取处理的动作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背衬控制处理的动作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背衬的角度与所取得的图像的灰度值的关系的图表。
符号说明
100 原稿输送装置
119 拍摄装置
151 控制部
204 背衬
207 凸轮
231 背衬驱动装置
235 传递构件
236 固定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一种方式的原稿输送装置,参照附图进行说明。但是,应当留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包括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发明。
图1是示出构成为图像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装置100的立体图。
原稿输送装置100是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个例子。原稿输送装置100具备上侧框体101、下侧框体102、原稿台103、排出台105、多个操作按钮106以及显示装置107等。
上侧框体101配置于覆盖原稿输送装置100的上表面的位置,以在原稿卡纸时、在清扫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时等时候能够进行开闭的方式,通过铰链而卡合到下侧框体102。
原稿台103以能够放置原稿的方式卡合到下侧框体102。在原稿台103处,设置了能够在与原稿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侧引导件104a以及104b。在下面,有时将侧引导件104a以及104b统称为侧引导件104。
排出台105以能够在箭头A1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方式,通过铰链而卡合到下侧框体102,能够在如图1所示地打开的状态下保持所排出的原稿。
多个操作按钮106分别配置于上侧框体101的表面,当被按下时,生成并输出与各按钮相应的操作检测信号。
显示装置107具有由液晶、有机EL等构成的显示器以及对显示器输出图像数据的接口电路,将图像数据显示于显示器。
图2是用于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的输送路径的图。
原稿输送装置100内部的输送路径具有接触传感器111、馈送辊112a、112b、制动辊113a、113b、第一发光器114a、第一受光器114b、超声波发送器115a、超声波接收器115b、第一输送辊116a、116b、第一从动辊117a、117b、第二发光器118a、第二受光器118b、第一拍摄装置119a、第二拍摄装置119b、第一照明装置120a、第二照明装置120b、第二输送辊121a、121b以及第二从动辊122a、122b等。
在下面,有时将馈送辊112a以及112b统称为馈送辊112。另外,有时将制动辊113a以及113b统称为制动辊113。另外,有时将第一输送辊116a以及116b统称为第一输送辊116。另外,有时将第一从动辊117a以及117b统称为第一从动辊117。另外,有时将第二输送辊121a以及121b统称为第二输送辊121。另外,有时将第二从动辊122a以及122b统称为第二从动辊122。
上侧框体101的下表面形成原稿的输送路径的上侧引导件108a,下侧框体102的上表面形成原稿的输送路径的下侧引导件108b。在图2中,箭头A2表示原稿的输送方向。在下面,上游是指原稿的输送方向A2的上游,下游是指原稿的输送方向A2的下游。
接触传感器111配置于馈送辊112以及制动辊113的上游侧,检测原稿是否被放置于原稿台103。接触传感器111生成并输出在原稿被放置于原稿台103的状态下与未放置的状态下信号值发生变化的第一原稿检测信号。
第一发光器114a以及第一受光器114b在馈送辊112以及制动辊113的下游侧、并且在第一输送辊116以及第一从动辊117的上游侧,配置成隔着原稿的输送路径对置。第一发光器114a朝向第一受光器114b放射光。第一受光器114b检测从第一发光器114a放射了的光,生成并输出作为与所检测到的光相应的电信号的第二原稿检测信号。即,第二原稿检测信号是在第一发光器114a与第一受光器114b之间存在原稿的状态下与不存在的状态下信号值发生变化的信号。在下面,有时将第一发光器114a以及第一受光器114b统称为第一光传感器114。
超声波发送器115a以及超声波接收器115b在原稿的输送路径的附近,配置成隔着输送路径对置。超声波发送器115a发送超声波。另一方面,超声波接收器115b检测通过超声波发送器115a发送并且穿过了原稿的超声波,生成并输出作为与所检测到的超声波相应的电信号的超声波信号。在下面,有时将超声波发送器115a以及超声波接收器115b统称为超声波传感器115。
第二发光器118a以及第二受光器118b在第一输送辊116以及第一从动辊117的下游侧、并且在第一拍摄装置119a以及第二拍摄装置119b的上游侧,配置成隔着原稿的输送路径对置。第二发光器118a朝向第二受光器118b放射光。第二受光器118b检测从第二发光器118a放射了的光,生成并输出作为与所检测到的光相应的电信号的第三原稿检测信号。即,第三原稿检测信号是在第二发光器118a与第二受光器118b之间存在原稿的状态下与不存在的状态下信号值发生变化的信号。在下面,有时将第二发光器118a以及第二受光器118b统称为第二光传感器118。
第一拍摄装置119a具有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拍摄传感器,该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拍摄传感器具备由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成直线状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装置)构成的拍摄元件。该拍摄传感器对原稿的背面进行拍摄而生成并输出模拟的图像信号。同样地,第二拍摄装置119b具有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拍摄传感器,该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拍摄传感器具备由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成直线状的CCD构成的拍摄元件。该拍摄传感器对原稿的表面进行拍摄而生成并输出模拟的图像信号。此外,也可以仅配置第一拍摄装置119a以及第二拍摄装置119b中的一方,仅读取原稿的单面。另外,也能够代替CCD而利用具备由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的拍摄元件的等倍光学系统类型的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在下面,有时将第一拍摄装置119a以及第二拍摄装置119b统称为拍摄装置119。
第一照明装置120a具有照射原稿的背面的光源和用于原稿的表面的背衬,设置于第一拍摄装置119a与原稿输送路径之间并且与第二拍摄装置119b对置的位置。同样地,第二照明装置120b具有照射原稿的表面的光源和用于原稿的背面的背衬,设置于第二拍摄装置119b与原稿输送路径之间并且与第一拍摄装置119a对置的位置。在下面,有时将第一照明装置120a以及第二照明装置120b统称为照明装置120。
放置于原稿台103的原稿利用馈送辊112向图2的箭头A3的方向的旋转,朝向原稿输送方向A2地在上侧引导件108a与下侧引导件108b之间输送。制动辊113在原稿输送时,向图2的箭头A4的方向旋转。通过馈送辊112以及制动辊113的工作,在多个原稿被放置于原稿台103的情况下,仅分离放置于原稿台103的原稿中的与馈送辊112相接触的原稿。由此,以限制被分离了的原稿以外的原稿的输送的方式进行动作(防止重送)。馈送辊112以及制动辊113作为原稿的分离部而发挥功能。
原稿在通过上侧引导件108a与下侧引导件108b引导的同时,被送入到第一输送辊116与第一从动辊117之间。原稿利用第一输送辊116向图2的箭头A5的方向的旋转,被送入到第一拍摄装置119a与第二拍摄装置119b之间。通过拍摄装置119读取到的原稿利用第二输送辊121向图2的箭头A6的方向的旋转而排出到排出台105上。
图3~图5是用于说明拍摄装置119以及照明装置120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第一照明装置120a具有第一玻璃面201a、第一光源202a、203a、第一背衬204a、第一壁部205a。第一背衬204a设置于与第二拍摄装置119b对置的位置,具有与第二拍摄装置119b对置的对置面206a。对置面206a具有白色。第一背衬204a经由第一凸轮207a的旋转轴208a而连接到使第一背衬204a旋转的第一凸轮207a,设置成能够与第一凸轮207a的旋转相应地向箭头A7的方向旋转。第一壁部205a设置于在第一背衬204a如图4、图5所示地向箭头A7的方向旋转而从与第二拍摄装置119b对置的位置偏移了时,与第二拍摄装置119b对置的位置。第一壁部205a的与第二拍摄装置119b对置的面具有黑色。
同样地,第二照明装置120b具有第二玻璃面201b、第二光源202b、203b、第二背衬204b、第二壁部205b。第二背衬204b设置于与第一拍摄装置119a对置的位置,具有与第一拍摄装置119a对置的对置面206b。对置面206b具有白色。第二背衬204b经由第二凸轮207b的旋转轴208b而连接到使第二背衬204b旋转的第二凸轮207b,设置成能够与第二凸轮207b的旋转相应地向箭头A8的方向旋转。第二壁部205b设置于在第二背衬204b如图4、图5所示地向箭头A8的方向旋转而从与第一拍摄装置119a对置的位置偏移了时,与第一拍摄装置119a对置的位置。第二壁部205b的与第一拍摄装置119a对置的面具有黑色。
在下面,有时将第一玻璃面201a以及第二玻璃面201b统称为玻璃面201。另外,在下面,有时将第一背衬204a以及第二背衬204b统称为背衬204。另外,在下面,有时将第一壁部205a以及第二壁部205b统称为壁部205。另外,在下面,有时将对置面206a以及对置面206b统称为对置面206。另外,在下面,有时将第一凸轮207a以及第二凸轮207b统称为凸轮207。
第一拍摄装置119a具有第一反射镜211a~214a、第一透镜组215a以及第一拍摄元件216a等。
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在未输送原稿的情况下,从第一光源202a、203a放射了的光在第二背衬204b的对置面206b处反射,经由第一反射镜211a~214a以及第一透镜组215a而成像于第一拍摄元件216a。基于此时生成的图像信号的图像被用作用于校正读取原稿而得到的读取图像的白基准图像。在下面,将使背衬204的对置面206与拍摄装置119对置而拍摄装置119能够取得白基准图像的位置称为对置位置。
另外,如图4所示,如果使第二背衬204b与第二凸轮207b的旋转相应地向箭头A8的方向旋转,则第二背衬204b的对置面206b从对置位置偏移。如图5所示,如果使第二背衬204b进一步地向箭头A8的方向旋转,则从第一光源202a、203a放射了的光在第二壁部205b处反射,成像于第一拍摄元件216a。基于此时生成的图像信号的图像被用作用于校正读取图像的黑基准图像。在下面,将使背衬204的对置面206从对置位置偏移而拍摄装置119能够取得黑基准图像的位置称为非对置位置。
另外,在原稿输送中,从第一光源202a、203a放射了的光在被输送的原稿处反射,成像于第一拍摄元件216a。基于此时生成的图像信号的图像被用作读取原稿而得到的读取图像。此外,在如图3所示地第二背衬204b位于对置位置的情况下,在与原稿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不存在原稿的位置处,从第一光源202a、203a放射了的光在对置面206b处反射,成像于第一拍摄元件216a。在这种情况下,读取图像中的原稿的背景色为白色。另一方面,在如图5所示第二背衬204b位于非对置位置的情况下,在与原稿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不存在原稿的位置处,从第一光源202a、203a放射了的光在第二壁部205b处反射,成像于第一拍摄元件216a。在这种情况下,读取图像中的原稿的背景色为黑色。
第二拍摄装置119b的结构与第一拍摄装置119a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背衬204设置成如图3所示在对置位置处对置面206与玻璃面201平行,如图5所示在非对置位置处对置面206与玻璃面201所成的角度θ大于90°(例如100°)。在非对置位置处,使对置面206b与第二玻璃面201b所成的角度大于90°,从而能够完全防止从第一光源202a、203a放射了的光投到对置面206b而反射。因此,能够使在背衬204位于非对置位置时取得的图像的亮度值接近于0。
图6是用于说明背衬204以及凸轮207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6所示的下侧部件230是存在于下侧框体102的外装部分(框架)的内侧的部件,具有第二照明装置120b。如图6所示,在下侧部件230中,第二凸轮207b被设置成在第二照明装置120b的第二背衬204b的长边方向A9的端部与第二背衬204b的长边方向A9正交,以与第二背衬204b的长边方向A9平行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同样地,存在于上侧框体101的外装部分(框架)的内侧的上侧构件具有第一照明装置120a。并且,在上侧构件处,第一凸轮207a被设置成在第一照明装置120a的第一背衬204a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与第一背衬204a的长边方向正交,以与第一背衬204a的长边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图7A~图7C、图8A~图8C是从与原稿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上侧部件250以及下侧部件230的示意图。
如图7A所示,在下侧部件230的侧面,设置有背衬驱动装置231、第一齿轮232、第二齿轮233、第三凸轮234、传递构件235、第一凸起部237a、第二凸起部237b以及第二凸轮207b。另外,在上侧部件250的侧面,设置有固定构件236以及第一凸轮207a。第一齿轮232安装于背衬驱动装置231的旋转轴。第二齿轮233与第一齿轮232卡合,第三凸轮234与第二齿轮233卡合,传递构件235与第三凸轮234连接。
另外,第一凸轮207a以及第二凸轮207b分别具有与传递构件235抵接的被抵接部239a以及239b。固定构件236固定于上侧部件250,具有与传递构件235抵接的第二被抵接部241。另一方面,传递构件235具有包括与第一凸轮207a的被抵接部239a抵接的抵接部240a以及与固定构件236的第二被抵接部241抵接的第二抵接部242a的第一臂部238a。进一步地,传递构件235具有包括与第二凸轮207b的被抵接部239b抵接的抵接部240b的第二臂部238b。
通过弹簧(未图示)对凸轮207施加了与箭头A15、16相反方向的力,如图7A所示,在传递构件235与凸轮207未抵接的状态下,凸轮207在图7A所示的状态下卡止。由此,在图7A所示的状态下,背衬204被设置于对置位置。
另外,在该状态下,通过自重对传递构件235施加与箭头A14相反方向的力。在该状态下,传递构件235在图7A所示的状态下卡止。
背衬驱动装置231是驱动部的一个例子,其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马达,使第一齿轮232旋转。当在图7A所示的状态下使背衬驱动装置231正旋转的情况下,通过来自背衬驱动装置231的驱动力,第一齿轮232向箭头A11的方向旋转,第二齿轮233向箭头A12的方向旋转,第三凸轮234向箭头A13的方向旋转。伴随于此,传递构件235向箭头A14的方向滑动移动。由此,如图7B所示,传递构件235的第一臂部238a以及第二臂部238b的前端分别抵接到第一凸轮207a的被抵接部239a以及第二凸轮207b的被抵接部239b。被抵接部239a以及被抵接部239b被第一臂部238a以及第二臂部238b的前端往上顶到,由此,第一凸轮207a以及第二凸轮207b向箭头A15以及箭头A16的方向旋转。
如图7C所示,第三凸轮234向箭头A13的方向旋转,传递构件235向箭头A14的方向滑动移动。由此,第一凸轮207a以及第二凸轮207b旋转至图7C所示的状态,在图7C所示的状态下,第一背衬204a以及第二背衬204b被设置于非对置位置。传递构件235使第一臂部238a的抵接部240a以及第二臂部238b的抵接部240b分别抵接到第一凸轮207a的被抵接部239a以及第二凸轮207b的被抵接部239b。进一步地,传递构件235使第一臂部238a的第二抵接部242a抵接到固定构件236的第二被抵接部241。在该状态下,抵接部240a与被抵接部239a所成的角度以及抵接部240b与被抵接部239b所成的角度大于90°(例如100°)。由此,如上所述,能够完全防止从拍摄装置119的光源放射了的光投到对置面206而反射,能够使在背衬204位于非对置位置时取得的图像的亮度值接近于0。
由此,抵接部240a与被抵接部239a之间的摩擦力、抵接部240b与被抵接部239a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二抵接部242a与第二被抵接部241之间的摩擦力超过传递构件235的重力,传递构件235被支撑。因此,传递构件235在对背衬驱动装置231的电力的供给被切断了的情况下,也使第一凸轮207a以及第二凸轮207b停止并使第一凸轮207a以及第二凸轮207b卡止于对置位置。此外,支撑传递构件235的力通过传递构件235与第三凸轮234之间、第三凸轮234与第二齿轮233之间、第二齿轮233与第一齿轮232之间的摩擦力而加强。进一步地,支撑传递构件235的力也通过第一齿轮232与驱动装置23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驱动装置231的定位转矩而加强。
相反地,如图8A所示,当在使第一凸轮207a以及第二凸轮207b旋转的状态下使背衬驱动装置231逆旋转的情况下,对第一齿轮232、第二齿轮233以及第三凸轮234分别施加向箭头A21、A22以及A23的方向旋转的驱动力。基于背衬驱动装置231的驱动力超过抵接部240a与被抵接部239a之间的摩擦力、抵接部240b与被抵接部239a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二抵接部242a与第二被抵接部241之间的摩擦力。由此,如图8B、图8C所示,传递构件235向箭头A24的方向滑动移动,第一凸轮207a以及第二凸轮207b通过弹簧的力向箭头A25、A26的方向旋转。然后,在图8C所示的状态下,第一背衬204a以及第二背衬204b被设置于对置位置。
这样,背衬驱动装置231将背衬204在对置位置与非对置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图9是示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原稿输送装置100除上述结构之外,还具有第一A/D变换器140a、第二A/D变换器140b、输送驱动装置141、接口装置142、存储装置143以及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50等。
第一A/D变换器140a对从第一拍摄装置119a输出了的模拟的图像信号进行模拟数字变换而生成数字的图像数据,输出到CPU150。同样地,第二A/D变换器140b对从第二拍摄装置119b输出了的模拟的图像信号进行模拟数字变换而生成数字的图像数据,输出到CPU150。这些数字的图像数据被用作读取图像。在下面,有时将第一A/D变换器140a以及第二A/D变换器140b统称为A/D变换器140。
输送驱动装置141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马达,通过来自CPU150的控制信号,使馈送辊112、制动辊113、第一输送辊116以及第二输送辊121旋转以进行原稿的输送动作。
接口装置142具有例如依照USB等串行总线的接口电路,与未图示的信息处理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便携信息终端等)电连接以对读取图像以及各种信息进行发送接收。另外,也可以代替接口装置142,使用具有发送接收无线信号的天线以及用于依照规定的通信协议通过无线通信线路而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的无线通信接口电路的通信部。规定的通信协议例如是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
存储装置143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存储器装置、硬盘等固定磁盘装置、或者软盘、光盘等移动式的存储装置等。另外,在存储装置143中储存有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各种处理中使用的计算机程序、数据库、表格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从计算机可读的移动型记录介质通过使用公知的安装程序等而安装到存储装置143。移动型记录介质是例如CD-ROM(compact disk read onlymemory,光盘只读存储器)、DVD-ROM(digital versatile disk read only memory,数字通用光盘只读存储器)等。进一步地,在存储装置143中,储存有读取图像。
CPU150根据预先存储在存储装置143中的程序而进行动作。此外,也可以代替CPU150,使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LSI(large scale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另外,也可以代替CPU150,使用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应用型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ing GateArray,现场编程门阵列)等。
CPU150与操作按钮106、接触传感器111、第一光传感器114、超声波传感器115、第二光传感器118、第一拍摄装置119a、第二拍摄装置119b、第一A/D变换器140a、第二A/D变换器140b、输送驱动装置141、接口装置142、存储装置143以及背衬驱动装置231等连接,控制这些各部。CPU150进行输送驱动装置141以及背衬驱动装置231的驱动控制、拍摄装置119的原稿读取控制等,取得读取图像。
图10是示出CPU150的概略结构的图。
如图10所示,CPU150具有控制部151、图像生成部152以及重送判定部153等。这些各部是通过在处理器上进行动作的软件来安装的功能模块。此外,这些各部也可以由分别独立的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固件等构成。
图11是示出背衬调整处理的动作的例子的流程图。
以下,参照图11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整体处理的动作的例子。此外,以下说明的动作的流程是主要通过CPU150,根据预先存储在存储装置143中的程序并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各要素协作来执行的。图11所示的动作的流程在装置起动时执行。此外,图11所示的动作的流程也可以在未执行原稿读取处理的任意的时刻,定期地或者依照来自使用者的指示来执行。
首先,控制部151经由A/D变换器140而取得拍摄装置119读取到的图像(步骤S101)。
接下来,控制部151判定所取得的图像是否是对背衬204的对置面206进行拍摄得到的白基准图像(步骤S102)。
控制部151提取拍摄装置119所取得的图像的规定区域内的各像素的RGB的各颜色成分,针对各颜色成分分别计算各像素的灰度值的平均值。控制部151在各颜色成分的平均值为分别针对各颜色成分预先确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规定区域被确定为从光源接受的光量稳定的区域(例如自位于所取得的图像的中心的像素起的100像素以内的区域)。另外,各颜色成分各自的阈值设定为被视为表示白色的灰度值。这样,控制部151根据拍摄装置119所取得的图像而检测白基准图像。
此外,控制部151也可以不根据RGB的各颜色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来判定白基准图像,而是根据某一个颜色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来判定白基准图像。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51能够降低白基准图像的检测处理的处理负荷。此外,白色的图像中的灰度值与黑色的图像中的灰度值的变动幅度在RGB的各颜色成分中在G成分中最大。因此,控制部151根据G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来判定白基准图像,从而能够在抑制白基准图像的检测精度的降低的同时,降低检测处理的处理负荷。
另外,控制部151也可以不根据图像的规定区域内的各像素来判定白基准图像,而是根据图像整体的各像素来判定白基准图像。或者控制部151也可以根据图像内的一个像素来判定白基准图像。另外,控制部151也可以不根据第一拍摄装置119a以及第二拍摄装置119b这两者取得的图像来判定白基准图像,而是根据某一个拍摄装置取得的图像来判定白基准图像。通过这样,控制部151也能够降低白基准图像的检测处理的处理负荷。
在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背衬204被推定为已经存在于对置位置附近。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51为了更高精度地将背衬204设置于对置位置,执行以下的步骤S103~S106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省略步骤S103~S106的处理。
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107。
另一方面,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使背衬驱动装置231以逆旋转的方式、即以使背衬204从对置位置侧旋转到非对置位置侧的方式进行驱动(步骤S103)。
接下来,控制部151经由A/D变换器140而取得拍摄装置119读取到的图像(步骤S104)。
接下来,控制部151与步骤S102同样地,判定所取得的图像是否是白基准图像(步骤S105)。此外,控制部151也可以进一步地判定根据所取得的图像计算出的灰度值的平均值与根据紧接在此之前取得的图像计算出的灰度值的平均值之差是否低于阈值。控制部151在所计算出的差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未变化,是白基准图像。
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判定为背衬204仍存在于对置位置,使处理回到步骤S104,重复进行步骤S104~S105的处理。
另一方面,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判定为背衬204从对置位置偏移,使背衬驱动装置231的驱动暂时停止(步骤S106)。
接下来,控制部151使背衬驱动装置231以正旋转的方式、即以使背衬204从非对置位置侧旋转到对置位置侧的方式进行驱动(步骤107)。
接下来,控制部151经由A/D变换器140而取得拍摄装置119读取到的图像(步骤S108)。
接下来,控制部151与步骤S102同样地,判定所取得的图像是否是白基准图像(步骤S109)。此外,控制部151也可以进一步地判定根据所取得的图像计算出的灰度值的平均值与根据紧接在此之前取得的图像计算出的灰度值的平均值之差是否低于阈值。控制部151在所计算出的差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背衬204仍在旋转,未到达对置位置,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
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即在未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使处理回到步骤S108,重复进行步骤S108~S109的处理。
另一方面,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即在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使背衬驱动装置231的驱动停止(步骤S110)。此外,控制部151通过切断对背衬驱动装置231的电力的供给,来使背衬驱动装置231的驱动停止。背衬驱动装置231在与电流供给电路(未图示)连接并从电流供给电路被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进行驱动。控制部151通过对电流供给电路指示停止向背衬驱动装置231供给电流,来切断对背衬驱动装置231的电力的供给。如上所述,在切断对背衬驱动装置231的电力的供给的情况下,凸轮207也停止,背衬204卡止于对置位置。
接下来,控制部151将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背衬204的位置确定为对置位置(步骤S111),结束一系列步骤。
这样,控制部151为了检测白基准图像,使背衬204在暂时移动到非对置位置侧之后移动到对置位置侧。由此,在对原稿输送装置100施加振动、冲击等而使背衬204的位置略微变化的情况下,也重新检测白基准图像,所以能够更高精度地将背衬204设置于对置位置。
此外,在步骤S103中,控制部151也可以按预先确定的第一驱动量驱动背衬驱动装置231,省略步骤S104~S106的处理。第一驱动量被确定为在背衬204存在于对置位置的情况下从对置位置移动并且未移动至非对置位置的量。
图12是示出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原稿读取处理的动作的例子的流程图。
以下,参照图12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整体处理的动作的例子。此外,以下说明的动作的流程是主要通过CPU150,根据预先存储在存储装置143中的程序并与原稿输送装置100的各要素协作来执行的。
首先,控制部151待机直至使用者按下用于指示原稿的读取的操作按钮106,从操作按钮106接收到指示原稿的读取的操作检测信号为止(步骤S201)。
接下来,控制部151根据从接触传感器111接收的第一原稿检测信号来判定原稿是否被放置于原稿台103(步骤S202)。
在原稿未被放置于原稿台103的情况下,控制部151使处理回到步骤S201,待机直至从操作按钮106新接收到操作检测信号为止。
另一方面,在原稿被放置于原稿台103的情况下,控制部151执行背衬控制处理(步骤S203)。控制部151在背衬控制处理中,进行由背衬驱动装置231实施的背衬204的切换控制。背衬控制处理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接下来,图像生成部152使拍摄装置119读取背衬204或者壁部205。然后,图像生成部152经由A/D变换器140而取得白基准图像或者黑基准图像(步骤S204)。
接下来,控制部151驱动输送驱动装置141以使馈送辊112、制动辊113、第一输送辊116以及第二输送辊121旋转并输送原稿(步骤S205)。
接下来,图像生成部152使拍摄装置119读取被输送的原稿,经由A/D变换器140而取得读取图像(步骤S206)。
接下来,图像生成部152针对读取图像使用基准图像来执行阴影校正(步骤S207)。此外,也可以省略阴影校正处理。
接下来,图像生成部152经由接口装置142将读取图像发送到未图示的信息处理装置(步骤S208)。此外,在未与信息处理装置连接的情况下,图像生成部152先将读取图像存储在存储装置143中。
接下来,控制部151根据从接触传感器111接收的第一原稿检测信号来判定在原稿台103上是否残留有原稿(步骤S209)。
当在原稿台103上残留有原稿的情况下,控制部151使处理回到步骤S205,重复进行步骤S205~S209的处理。此外,控制部151也可以使处理回到步骤S204,每当输送一张原稿时,就重新取得基准图像。另一方面,当在原稿台103上未残留有原稿的情况下,控制部151结束一系列处理。
图13是示出背衬控制处理的动作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所示的动作的流程在图12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203中执行。
首先,控制部151判定原稿的背景色被设定为白色还是黑色(步骤S301)。原稿的背景色预先由用户使用操作按钮106来设定,并存储在存储装置143中。控制部151从存储装置143读出原稿的背景色的设定,判定原稿的背景色被设定为白色还是黑色。
在原稿的背景色被设定为白色的情况下,控制部151经由A/D变换器140而取得拍摄装置119读取到的图像(步骤S302)。
接下来,控制部151与步骤S102同样地,判定所取得的图像是否是对背衬204的对置面206拍摄得到的白基准图像(步骤S303)。
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将当前的背衬204的位置确定为对置位置(步骤S308),结束一系列步骤。
另一方面,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使背衬驱动装置231以正旋转的方式、即以使背衬204从非对置位置侧旋转到对置位置侧的方式进行驱动(步骤S304)。
接下来,控制部151经由A/D变换器140而取得拍摄装置119读取到的图像(步骤S305)。
接下来,控制部151与步骤S109同样地,判定所取得的图像是否是白基准图像(步骤S306)。
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即在未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使处理回到步骤S305,重复进行步骤S305~S306的处理。
另一方面,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即在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使背衬驱动装置231的驱动停止(步骤S307)。
接下来,控制部151将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背衬204的位置确定为对置位置(步骤S308),结束一系列步骤。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301中原稿的背景色被设定为黑色的情况下,控制部151经由A/D变换器140而取得拍摄装置119读取到的图像(步骤S309)。
接下来,控制部151与步骤S102同样地,判定所取得的图像是否是对背衬204的对置面206拍摄得到的白基准图像(步骤S310)。
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将当前的背衬204的位置确定为非对置位置(步骤S315),结束一系列步骤。
另一方面,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使背衬驱动装置231以逆旋转的方式、即以使背衬204从对置位置侧旋转到非对置位置侧的方式进行驱动(步骤S311)。
接下来,控制部151经由A/D变换器140而取得拍摄装置119读取到的图像(步骤S312)。
接下来,控制部151与步骤S102同样地,判定所取得的图像是否是白基准图像(步骤S313)。此外,控制部151也可以进一步地判定根据所取得的图像计算出的灰度值的平均值与根据紧接在此之前取得的图像计算出的灰度值的平均值之差是否低于阈值。控制部151在所计算出的差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背衬204仍未进行旋转,未到达对置位置,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
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使处理回到步骤S312,重复进行步骤S312~S313的处理。
另一方面,控制部151在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将背衬204的当前位置视为对置位置。然后,控制部151以使背衬204从该位置进一步旋转到非对置位置侧的方式,按第二驱动量驱动背衬驱动装置231,使背衬驱动装置231的驱动停止(步骤S314)。第二驱动量大于第一驱动量,在背衬204存在于对置位置的情况下,被预先确定为移动至非对置位置的量。
此外,当在步骤S310中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背衬204的位置被认为处于在步骤S111或者S308中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对置位置。然而,当在步骤S111或者S308中检测到白基准图像之后,对原稿输送装置100施加振动、冲击等,背衬204的当前位置有可能变化。因此,在步骤S312~S314中,重新检测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对置位置,从而能够提高对置位置的检测精度。
此外,如上所述,在切断对背衬驱动装置231的电力的供给的情况下,凸轮207也通过弹簧的力而停止,背衬204卡止于非对置位置。
接下来,控制部151将背衬204的当前位置确定为非对置位置(步骤S315),结束一系列步骤。该背衬204的当前位置是从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位置开始,使背衬驱动装置231按第二驱动量进行驱动而使背衬204移动了规定量的位置。
此外,控制部151也可以当在步骤S315中使背衬驱动装置231按第二驱动量进行了驱动的情况下,取得拍摄装置119读取到的图像,判定所取得的图像是否相对于白基准图像发生了变化。控制部151在所取得的图像相对于白基准图像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判定为背衬驱动装置231或者背衬204的驱动机构发生异常,将异常通知给用户。
另外,在步骤S303中,即使在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对原稿输送装置100施加振动、冲击等,导致背衬204从对置位置偏移。因此,控制部151在所取得的图像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当前的背衬204的位置确定为对置位置,而是执行图11的步骤S103~S111的处理,重新调整背衬204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置位置的检测精度。
同样地,即使在步骤S310中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对原稿输送装置100施加振动、冲击等,导致背衬204从非对置位置偏移。因此,控制部151在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当前的背衬204的位置确定为非对置位置,而是重新调整背衬204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51执行图11的步骤S103~S111的处理,使背衬204移动到对置位置之后,执行图13的步骤S311~S315的处理,使背衬204移动到对置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非对置位置的检测精度。
图14是示出背衬的角度与所取得的图像的灰度值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示图。
图14的横轴表示背衬204的对置面206相对于玻璃面201的角度。图14的纵轴表示所取得的图像的规定区域内的各像素的RGB的各颜色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即,在图13中,角度0°对应于对置位置,角度100°对应于非对置位置。图表1401示出G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图表1402示出R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图表1403示出B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
以下,使用图3~图5、图7A~7C、图8A~8C以及图14,说明如何执行图11、13所示的各处理。
首先,说明图11的步骤S101~S111所示的使背衬204移动到对置位置的处理。
如图3所示,在背衬204被设置于对置位置的情况下,凸轮207以及传递构件235被设置成图7A所示的状态。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的图像的各颜色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为图14所示的角度0°下的值。
如果从该状态起如图11的步骤S103那样驱动背衬驱动装置231的话,则如图7B所示,传递构件235上升,凸轮207向箭头A15、16的方向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背衬204向非对置位置侧(图4所示的箭头A7、A8的方向)旋转。另外,所取得的图像的各颜色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向图14所示的箭头A31的方向转变,成为角度α°(0<α<100)下的值。
如果从该状态起如图11的步骤S107那样驱动背衬驱动装置231的话,则如图8B所示,传递构件235下降,凸轮207向箭头A25、26的方向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背衬204向对置位置侧(图4所示的箭头A7、A8的相反方向)旋转,到达图3所示的对置位置。另外,所取得的图像的各颜色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向图14所示的箭头A32的方向转变,当平均值成为角度0°下的值时,在图11的步骤S109中,检测到白基准图像。
接下来,说明图13的步骤S309~S315所示的使背衬204移动到非对置位置的处理。
如果从图3所示的状态起如图13的步骤S311那样驱动背衬驱动装置231的话,则如图7A所示,传递构件235上升,接触到凸轮207。其后,如果传递构件235进一步上升,则背衬204向非对置位置侧(图4所示的箭头A7、A8的方向)旋转。所取得的图像的各颜色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向图14所示的箭头A31的方向转变,当平均值小于角度0°下的值时,在图13的步骤S313中,判定为所取得的图像不是白基准图像。
如果从该状态起如图13的步骤S314那样驱动背衬驱动装置231的话,则如图7B所示,传递构件235进一步上升,凸轮207向箭头A15、16的方向旋转,到达图7C所示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背衬204向非对置位置侧(图4所示的箭头A7、A8的方向)旋转,到达图5所示的非对置位置。另外,所取得的图像的各颜色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向图14所示的箭头A33的方向转变,成为角度100°下的值。
在原稿输送装置100中,为了能够良好地对所输送的原稿进行拍摄,拍摄装置119的透镜焦点被对准于玻璃面201。背衬204的对置面206接近于玻璃面201,所以对背衬204的对置面206拍摄得到的图像为焦点未偏移的图像,拍摄装置119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白基准图像。
另一方面,由于壁部205从玻璃面201离开,所以对壁部205拍摄得到的图像为焦点偏移了的图像。另外,如果背衬204从玻璃面201离开,则通过拍摄装置119拍摄到的图像会缓缓地变暗,即使背衬204未到达非对置位置,所拍摄的图像的颜色也充分地接近于黑色。此时的背衬204的位置与所拍摄的图像接近黑色的程度的关系根据每个装置而参差不齐。因此,拍摄装置119有可能无法高精度地检测黑基准图像。
在此,原稿输送装置100在将背衬204设置于非对置位置的情况下,使背衬204移动到白基准图像被检测到的对置位置之后,按规定量移动到非对置位置侧。由此,原稿输送装置100能够将背衬204高精度地设置于非对置位置。
接下来,说明图13的步骤S302~S308所示的使背衬204移动到对置位置的处理。
如图5所示,在背衬204被设置于非对置位置的情况下,凸轮207以及传递构件235被设置成图8A所示的状态。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的图像的各颜色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为图14所示的角度100°下的值。
如果从该状态起如图13的步骤S304那样驱动背衬驱动装置231的话,则如图8B所示,传递构件235下降,凸轮207向箭头A25、26的方向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背衬204向对置位置侧(图4所示的箭头A7、A8的相反方向)旋转,到达图3所示的对置位置。另外,所取得的图像的各颜色成分的灰度值的平均值向图14所示的箭头A32的方向转变,当平均值为角度0°下的值时,在图13的步骤S306中,检测到白基准图像。
如上所述,拍摄装置119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白基准图像,所以原稿输送装置100能够将背衬204高精度地设置于对置位置。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原稿输送装置100根据拍摄装置119拍摄得到的图像来确定背衬204的对置位置,根据自所确定的对置位置的移动量来确定非对置位置。因此,原稿输送装置100能够不使用检测背衬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或者用于随着马达的驱动而使背衬的位置变动的弹簧等地,将背衬204设置于适当的位置。进一步地,在原稿输送装置100中,即使施加振动、冲击等而导致背衬204的当前位置变化,也能够使背衬204准确地移动到对置位置或者非对置位置。因此,原稿输送装置100能够在抑制装置尺寸以及成本的增大的同时,将背衬204更高精度地设置于适当的位置。
另外,原稿输送装置100在使背衬204旋转至对置位置时,通过使传递构件235的抵接部240a、240b抵接到第一凸轮207a的被抵接部239a以及第二凸轮207b的被抵接部239b来使背衬204卡止。因此,原稿输送装置100在将背衬204保持于对置位置时,能够抑制由于持续驱动马达造成的功耗的增大。

Claims (7)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拍摄部,其对原稿进行拍摄;
背衬,其具有白色的对置面;
驱动部,其将所述背衬在对置位置与非对置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对置位置是使所述对置面与所述拍摄部对置从而所述拍摄部能够取得白基准图像的位置,所述非对置位置是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偏移从而所述拍摄部能够取得黑基准图像的位置;以及
控制部,其进行由所述驱动部实施的所述背衬的切换控制,
在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非对置位置朝所述对置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定所述拍摄部取得的图像是否是白基准图像,将检测到所述白基准图像的位置确定为所述对置位置,在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朝所述非对置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不使用所述拍摄部取得的图像,将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开始移动了规定量的位置确定为所述非对置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将检测到白基准图像的位置确定为所述对置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为了检测白基准图像,所述控制部使所述背衬暂时移动到所述非对置位置侧之后移动到所述对置位置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拍摄部取得的图像的规定区域内的像素的颜色成分的平均值,检测白基准图像。
5.一种图像读取方法,其是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读取方法,该图像读取装置具有:
拍摄部,其对原稿进行拍摄;
背衬,其具有白色的对置面;以及
驱动部,其对所述背衬进行切换,
所述图像读取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以将所述背衬在对置位置与非对置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方式,进行由所述驱动部实施的所述背衬的切换控制,所述对置位置是使所述对置面与所述拍摄部对置从而所述拍摄部能够取得白基准图像的位置,所述非对置位置是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偏移从而所述拍摄部能够取得黑基准图像的位置,
在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非对置位置朝所述对置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拍摄部取得的图像是否是白基准图像,将检测到所述白基准图像的位置确定为所述对置位置,在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朝所述非对置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不使用所述拍摄部取得的图像,将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开始移动了规定量的位置确定为所述非对置位置。
6.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在所述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上存储有使图像读取装置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有:拍摄部,其对原稿进行拍摄;背衬,其具有白色的对置面;以及驱动部,其对所述背衬进行切换,所述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的特征在于,在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以下步骤:
以将所述背衬在对置位置与非对置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方式,进行由所述驱动部实施的所述背衬的切换控制的步骤,所述对置位置是使所述对置面与所述拍摄部对置从而所述拍摄部能够取得白基准图像的位置,所述非对置位置是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偏移从而所述拍摄部能够取得黑基准图像的位置;以及
在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非对置位置朝所述对置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拍摄部取得的图像是否是白基准图像,将检测到所述白基准图像的位置确定为所述对置位置,在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朝所述非对置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不使用所述拍摄部取得的图像,将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开始移动了规定量的位置确定为所述非对置位置的步骤。
7.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拍摄部,其对原稿进行拍摄;
背衬,其具有白色的对置面;
驱动部,其对所述背衬进行切换;
存储器;
处理器;以及
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能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
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执行以下步骤:
以将所述背衬在对置位置与非对置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方式,进行由所述驱动部实施的所述背衬的切换控制的步骤,所述对置位置是使所述对置面与所述拍摄部对置从而所述拍摄部能够取得白基准图像的位置,所述非对置位置是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偏移从而所述拍摄部能够取得黑基准图像的位置;以及
在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非对置位置朝所述对置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拍摄部取得的图像是否是白基准图像,将检测到所述白基准图像的位置确定为所述对置位置,在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朝所述非对置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不使用所述拍摄部取得的图像,将使所述对置面从所述对置位置开始移动了规定量的位置确定为所述非对置位置的步骤。
CN201610607214.4A 2015-11-18 2016-07-28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读取方法 Active CN1067136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5777A JP6084275B1 (ja) 2015-11-18 2015-11-18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5-225777 2015-11-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3695A CN106713695A (zh) 2017-05-24
CN106713695B true CN106713695B (zh) 2019-03-01

Family

ID=58095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07214.4A Active CN106713695B (zh) 2015-11-18 2016-07-28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读取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16834B2 (zh)
JP (1) JP6084275B1 (zh)
CN (1) CN1067136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1404B2 (ja) * 2019-12-19 2024-01-11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4374B1 (en) * 2000-10-23 2002-12-17 Mustek Systems Inc. Scanner which can scan transparent and reflective documents with only one light source
CN1783937A (zh) * 2004-07-27 2006-06-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读取方法
CN102055867A (zh) * 2009-10-30 2011-05-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器、具有图像读取器的成像装置以及用于控制其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1559A (ja) * 1995-02-17 1996-08-30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2290685A (ja) * 2001-03-26 2002-10-04 Sharp Corp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入力素子の補正方法
JP2004056672A (ja) * 2002-07-23 2004-02-19 Pfu Ltd 画像読取り装置の裏当て切替え機構及び画像読取り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487813B2 (ja) * 2005-03-15 2010-06-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US8335021B2 (en) * 2006-03-22 2012-12-18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shading correc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program for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JP2011217050A (ja) * 2010-03-31 2011-10-27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5974702B2 (ja) * 2012-07-19 2016-08-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987616B2 (ja) 2012-10-01 2016-09-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20785A (ja) 2012-12-13 2014-06-30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4374B1 (en) * 2000-10-23 2002-12-17 Mustek Systems Inc. Scanner which can scan transparent and reflective documents with only one light source
CN1783937A (zh) * 2004-07-27 2006-06-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读取方法
CN102055867A (zh) * 2009-10-30 2011-05-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器、具有图像读取器的成像装置以及用于控制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3695A (zh) 2017-05-24
JP6084275B1 (ja) 2017-02-22
US10116834B2 (en) 2018-10-30
US20170142289A1 (en) 2017-05-18
JP2017098614A (ja) 2017-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3690B (zh) 图像读取装置
JP2004072725A (ja) 両面走査又は透明物走査を実行するドキュメントスキャナ
CN102131035B (zh) 图像读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8837018B2 (en)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scanning document ima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WO2017149802A1 (ja) 画像読取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7662832B (zh) 原稿输送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6713691B (zh) 原稿拍摄装置
CN1577137A (zh) 送纸器,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6713695B (zh)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读取方法
US903618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operation display unit
US20190208081A1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US7508551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03491273A (zh) 具有校正功能的馈纸式扫描装置
JP5862291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11404B2 (ja)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77297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19881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CN105600528B (zh) 记录介质传送和读取设备
JP5323644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39264A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5991872A (zh) 纸张接收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JP5267108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6715792B2 (ja) 原稿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6245995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4669397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