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07711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707711A CN106707711A CN201510420566.4A CN201510420566A CN106707711A CN 106707711 A CN106707711 A CN 106707711A CN 201510420566 A CN201510420566 A CN 201510420566A CN 106707711 A CN106707711 A CN 1067077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image processing
- handle box
- revolving force
- process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体、与所述主体铰接的门盖、至少一个处理盒和用于安装处理盒的处理盒托盘;其中,所述主体的至少一侧内壁上设有可沿所述内壁纵向滑动的托盘支撑件,处理盒托盘可沿横向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托盘支撑件上;所述内壁上还设有用于推动托盘支撑件沿所述主体纵向滑动的推动件。本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较简单的结构,能够降低制造的复杂程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是通过电照相成像处理技术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设备,例如:电子照相复印件、激光打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通常包括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和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现有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通常包括主体以及设置在主体内的多个处理盒,每一个处理盒用于容纳一种颜色的显影剂。常见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四个处理盒,用于容纳黑色、青色、黄色和品红色四种基础色彩的显影剂,通过这四种基础色的叠加,得到丰富多彩的颜色,进而形成彩色图像。
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旋转力传递部件,用于提供旋转力矩给处理盒,并驱动处理盒工作。每个处理盒内包括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容纳腔、与旋转力传递部件啮合的旋转力接收部件、以及分别与旋转力接收部件分别啮合的旋转部件,其中,旋转力接收部件设置在处理盒的一端,接收旋转力传递部件提供的旋转力矩。旋转部件可以为用于接收激光照射并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元件和将显影剂传递给感光元件的显影元件,感光元件和显影元件分别与旋转力接收部件啮合并跟随旋转力接收部件转动。
上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过程中,接收到需要打印的彩色图像的色彩信号,并将该色彩信号转换为基础色彩信号,再将基础色彩信号通过激光束照射各个处理盒中的感光元件,使感光元件经过曝光后形成静电潜像。之后,各个处理盒中的显影元件将对应的显影剂转运到感光元件上形成显影剂图像,各个处理盒中的感光元件上的显影剂图像按照处理盒排布的顺序逐一转印到打印介质上,每个感光元件完成转印后在打印介质上形成只有单个基础颜色的图像,经过全部感光元件转印完成之后,打印介质上叠加的四种基础颜色的图像就形成了所要打印的彩色图像,彩色图像再经过加热固定在打印介质上。
图1为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处理盒20内部设置有感光元件和显影元件,在处理盒20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旋转力接收部件3和第二旋转力接收部件4,分别与感光元件和显影元件连接。相应地,主体10内可装入四个处理盒20,则在主体10的内壁设有四个第一旋转力传递部件1和四个第二旋转力传递部件2。处理盒20装入主体10中,第一旋转力传递部件1与第一旋转力接收部件3啮合,第一旋转力传递部件1向第一旋转力接收部件3传递旋转力矩,以驱动第一旋转力接收部件3转动;第二旋转力传递部件2与第二旋转力接收部件4啮合,第二旋转力传递部件2向第二旋转力接收部件4传递旋转力矩,以驱动第二旋转力接收部件4转动。
为了方便将四个处理盒20装入主体10内,可在主体10内设置一个可相对于主体10滑动的抽屉式的处理盒托盘。对应的,在主体10的内壁上设置导轨,处理盒托盘在导轨上滑动,可滑入主体10内,以实现将处理盒20装入主体10,或滑出主体10以取出处理盒20。
由于第一旋转力接收部件3和第二旋转力接收部件4相对于处理盒20是不会产生位移的。因此,为了便于旋转力接收部件与相应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啮合,在主体10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一旋转力传递部件1和第二旋转力传递部件2伸缩。控制机构包括凸轮和倾斜面结构,通过凸轮转动带动倾斜面动作,推动相应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在其旋转轴线上伸缩。主体10上还设置有门盖,门盖与凸轮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当门盖打开时,带动凸轮转动进而控制所有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回缩;装有处理盒20的处理盒托盘安装至主体10内,所有旋转力接收部件与对应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同轴,此时关闭门盖,则带动凸轮转动进而控制所有的旋转力传递部件伸出并与对应的旋转力接收部件啮合,完成安装,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3853023(A)。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非常复杂,因此,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制造周期较长,成本也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较简单的结构,以降低制造的复杂程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体、与所述主体铰接的门盖、至少一个处理盒和用于安装处理盒的处理盒托盘;其中,所述主体的至少一侧内壁上设有可沿所述内壁纵向滑动的托盘支撑件,处理盒托盘可沿横向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托盘支撑件上;所述内壁上还设有用于推动托盘支撑件沿所述主体纵向滑动的推动件。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推动件为可沿所述内壁横向滑动的活动滑板,所述活动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坡段,所述活动滑板沿所述内壁横向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坡段对所述托盘支撑件的下表面起导向作用以使所述托盘支撑件沿主体纵向滑动。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托盘支撑件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坡段匹配的第二坡段。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活动滑板的上表面为曲面或斜面或平面。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的托盘支撑件下表面为曲面或斜面或平面。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内壁上设有引导所述活动滑板横向滑动的滑槽。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推动件为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中的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分别铰接于所述主体上,所述连杆机构中的第二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相对于主体摆动的过程中,第二连杆推动所述托盘支撑件沿所述主体纵向滑动。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主体内还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托盘支撑件的最低位的下限位部。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推动件通过连接件与门盖相连,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推动件和门盖铰接。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主体内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托盘支撑件的最高位的上限位部。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处理盒端部设置有旋转力接收部件,所述内壁上设置有与旋转力接收部件啮合传递动力的旋转力传递部件,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在沿纵向方向滑动的过程中与所述旋转力传递部件进行啮合或脱离啮合。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活动滑板上设有沿所述主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长孔,所述旋转力传递部件穿过所述长孔,并可与所述长孔相对滑动。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通过万向节与处理盒连接。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设置于所述处理盒端部,所述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可沿其回转轴线轴向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图像成像装置的侧壁上;或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可沿其回转轴线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处理盒端部,所述的旋转力传递部件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侧壁上。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的旋转力传递部件与所述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或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与所述处理盒端部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
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处理盒托盘中在放置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的一侧设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避让槽,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穿过所述避让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仅需要能够纵向滑动的托盘支撑件和能够对托盘支撑件滑动的推动件,就可以实现将旋转力传递部件和旋转力接收部件啮合,可简化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不需要设置较多的部件。尤其对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而言,成比例减少了部件结构的数量,大幅度降低了制造的复杂程度,提高制造效率,也能够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托盘未推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滑动至最高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滑动至最低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与推动件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与推动件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与推动件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9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旋转力接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下行的位置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旋转力传递部件的俯视图;
图13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旋转力传递部件啮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上行的位置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三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滑动至最高限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三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滑动至最低限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四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下行的位置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托盘未推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托盘推入主体的过程示意图一;
图21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托盘推入主体的过程示意图二;
图22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托盘完全推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将处理盒托盘推入主体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与旋转力传递部件未啮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将处理盒托盘推入主体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与旋转力传递部件啮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将处理盒托盘从主体内抽出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与旋转力传递部件未啮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将处理盒托盘从主体内抽出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与旋转力传递部件脱离啮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旋转力传递部件;2-第二旋转力传递部件;3-第一旋转力接收部件;4-第二旋转力接收部件;5-处理盒托盘;8-旋转力接收部件;13-托盘支撑件;10-主体;20-处理盒;15-活动滑板;151-第一坡段;132-第二坡段;16-滑槽;152-滑轮;11-门盖;12-第四连杆;131-长孔;81-爪部;141-传递部;191-第一连杆;192-第二连杆;193-第三连杆;51-避让槽;22-上限位部;14-旋转力传递部件;21-第二下限位部;23-第一下限位部;52-底盘;53-侧沿;17-弹性元件;19-扭簧部件;18-第五连杆;150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较为简单的结构。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体、与主体铰接的门盖、至少一个处理盒和用于安装处理盒的处理盒托盘。其中,门盖相对于主体可以打开或关闭。处理盒托盘可以用于安装一个处理盒,或安装多个处理盒。
在主体的一侧内壁上设有可沿该内壁纵向滑动的托盘支撑件,处理盒托盘可沿横向滑动安装于托盘支撑件上。处理盒托盘是类似于抽屉的形式,可以从主体中抽出,将处理盒安装在处理盒托盘上,然后将处理盒托盘插入主体中,因此,处理盒托盘拉出和推入的方向设定为横向,即为本发明实施例附图中所示的X方向,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设定为纵向,即为本发明附图中所示的Z方向。
内壁上还设有推动件,用于推动托盘支撑件沿主体纵向滑动。在主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旋转力传递部件,对应的,在处理盒的一端设有旋转力接收部件。将处理盒安装在处理盒托盘上,并使处理盒托盘沿托盘支撑件推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内之后,旋转力接收部件位于旋转力传递部件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然后通过推动件推动托盘支撑件纵向移动,以使旋转力接收部件与旋转力传递部件啮合。
与现有技术中采用控制机构控制旋转力传递部件通过与旋转力接收部件啮合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仅需要能够纵向滑动的托盘支撑件和能够对托盘支撑件滑动的推动件,就可以实现将旋转力传递部件和旋转力接收部件啮合,可简化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不需要设置较多的部件。尤其对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而言,成比例减少了部件结构的数量,大幅度降低了制造的复杂程度,提高制造效率,也能够降低成本。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本发明提供几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可参照如下实施例。
实施例二
图3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托盘未推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滑动至最高限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滑动至最低限的结构示意图。图3至图5展示的是主体的一侧的透视图,该侧内壁上设有旋转力传递部件14,对应的在处理盒20的一端设有旋转力接收部件8。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以处理盒20上设置一个旋转力接收部件8为例进行具体说明,该旋转力接收部件8设置于处理盒2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并与处理盒20内的旋转部件连接,例如与沿处理盒长度方向设置的作为旋转部件之一的感光元件连接。处理盒托盘5上安装有四个处理盒20,对应的,在主体10的一侧内壁上设有四个旋转力传递部件14。
在主体10的一侧内壁上设有可沿该内壁纵向滑动的托盘支撑件13,处理盒托盘5可横向插装设置于托盘支撑件上13。纵向为图3至图5中的上下(也即Z和-Z)方向,而横向为图3至图5中的左右(也即X和-X)方向,即:托盘支撑件13可沿主体10的侧壁上下滑动,而处理盒托盘5可沿主体10的侧壁左右滑动。处理盒托盘5可横向插装设置于托盘支撑件上13,以使托盘支撑件13带动处理盒托盘5共同纵向滑动。
其中,托盘支撑件13具体为一个侧板,在该侧板的内侧开设与处理盒托盘5相匹配的凹槽,处理盒托盘5可在该凹槽中横向滑动。该凹槽起到了对处理盒托盘5纵向的限位,避免处理盒托盘5相对于托盘支撑件13产生纵向位移。
在主体10的一侧内壁上还设有推动件,用于推动托盘支撑件13纵向移动。推动件具体可以为可沿主体10内壁横向滑动的活动滑板15,该活动滑板15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坡段151。在活动滑板15沿内壁横向滑动的过程中,第一坡段151对托盘支撑件13的下表面起导向作用以使托盘支撑件13纵向滑动。
上述活动滑板15的上表面不但具有第一坡段,在第一坡段的最低点处还延伸有低段,在第一坡段的最高点处还延伸有高段,使得活动滑板15的上表面呈高低过渡的状态。
另外,上述第一坡段151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曲面。可参照图3至图5,活动滑板15的上表面为波浪形曲面。对应的,将托盘支撑件13的下表面也设置为波浪形曲面,即:托盘支撑件13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坡段132,且与第一坡段151的变化趋势是相应的。在活动滑板15横向滑动的过程中,当活动滑板15的最高点与托盘支撑件13的最高点相接触时,托盘支撑件13位于纵向方向的最低位置处;而当活动滑板15继续滑动,波浪形曲面上的第一坡段151对托盘支撑件13的第二坡段132起导向作用,推动托盘支撑件13向上方移动,直至托盘支撑件13的最高点与托盘支撑件13的最低点接触时,托盘支撑件13到达最高位置处。
另外,活动滑板15可相对于主体10横向滑动的实现过程,可在主体10的内壁固定设置滑槽16,活动滑板15可在滑槽16内滑动。滑槽16也限制了活动滑板15自身在纵向方向上的移动。进一步的,还可以在活动滑板15的底部设置滑轮152,通过滑轮152相对于滑槽16的滚动实现活动滑板15横向滑动,能够减小摩擦力,使得活动滑板15滑动更加顺畅。
推动件的横向滑动可以通过用户手动,也可以通过自动的方式实现,具体的,在推动件与门盖11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以使门盖11与推动件呈联动动作模式。具体的,参照图3至图5,连接件具体为一个连杆,称之为第四连杆12,第四连杆12的一端与门盖11铰接,另一端与活动滑板15铰接,铰接的位置可以参照图来设置,在门盖11打开的过程中,拉动活动滑板15向主体10外部的方向滑动,而在门盖11关闭的过程中,推动活动滑板15向主体10内部的方向滑动。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过程为:
在门盖11打开的过程中,通过第四连杆12拉动活动滑板15向主体10外部滑动;通过活动滑板15上的第一坡段151和托盘支撑件13上的第二坡段132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滑板15将托盘支撑件13推高至最高位置处,使得处理盒20上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和主体10内壁上的旋转力传递部件14分离。然后可以将处理盒托盘5从主体10中抽出,如图3所示。
然后将显影剂耗尽的处理盒20取出,将新的处理盒20装入处理盒托盘5中,再将处理盒托盘5推入主体10内。此时处理盒20上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旋转轴线与主体10上对应的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旋转轴线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相当于旋转力接收部件8位于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正上方,如图4所示。
最后,在门盖11关闭的过程中,通过第四连杆12推动活动滑板15向主体10内部滑动;通过活动滑板15上的第一坡段151和托盘支撑件13上的第二坡段132之间的相互作用,托盘支撑件13向下移动直至到达最低位置处,使得旋转力接收部件8位于旋转力传递部件14啮合,如图5所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在主体10内设有上限位部22,用于限制托盘支撑件13最高位。上限位部22具体可以采用扭簧,其弹簧部穿设于一个固定在主体10上部的转轴上,扭簧的一端抵靠在主体10上,另一端抵靠在制托盘支撑件13的上表面,限制托盘支撑件13向上的滑动位移,有助于处理盒在工作状态时动力传递的稳定。
另外,与上述托盘支撑件13的实现方案不同的是,当处理盒托盘5插入主体10中,托盘支撑件13还可以为位于处理盒托盘5两侧下方的支撑块,通过推动件推动支撑块沿纵向滑动,也可以带动处理盒托盘5纵向移动。或者,上述托盘支撑件13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来实现。
对于上述第一坡段151和第二坡段132的实现方式,除了如图3至图5所示的结构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来实现。例如:
第一种:图6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与推动件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6所示,活动滑板15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坡段151,且第一坡段151位于活动滑板15朝向主体10内的端部。托盘支撑件13的下表面为平面,即:不设置上述第二坡段132。
第二种:图7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与推动件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7所示,在第一种方案的基础上,在托盘支撑件13的下角部设置第二坡段132。
第三种:图8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与推动件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三。如图8所示,活动滑板15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坡段151,且第一坡段151为平面,且最低点处延伸有低段,在第一坡段151的最高点处延伸有高段。相应的,托盘支撑件13的下表面设置有与第一坡段151相应的第二坡段132。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内容,也很容易想到将所述的托盘支撑件下底面以及活动滑板的上表面形状调换,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来代替上述实现方式,以使推动件在横向滑动的过程中推动托盘支撑件纵向滑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处理盒托盘5进行改进:
图3所示,处理盒托盘5包括沿横向方向布设的底盘52和沿纵向方向布设的侧沿53,侧沿53固定在底盘52的外围,处理盒20安装在底盘52和侧沿53围设的区域内。若侧沿53的高度在旋转力接收部件8下方,则处理盒20安装在处理盒托盘5内,旋转力接收部件8从侧沿53的上方伸出处理盒托盘5,进而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啮合。
如图3至图5所示,若侧沿53的高度在旋转力接收部件8上方,则可以在侧沿53的顶端向下开设纵向延伸的避让槽51,以使旋转力接收部件8能从避让槽51伸出处理盒托盘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对托盘支撑件13进行改进:
若托盘支撑件13为位于处理盒托盘5两侧下方的支撑块,或者,托盘支撑件13的高度低于旋转力传递部件14,则旋转力传递部件14可以正常与旋转力接收部件8啮合。
如图3至图5所示,若托盘支撑件13的高度高于旋转力传递部件14,则需在托盘支撑件13上开设沿主体纵向延伸的长孔131,以使旋转力传递部件14穿过长孔131,并与旋转力接收部件8啮合。并且,在托盘支撑件13沿纵向滑动的过程中,长孔131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可相对滑动。
上述托盘支撑件1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位于主体10的两侧内壁上,从两侧对处理盒托盘5进行导向和支撑。在图3至图5中仅示出了一侧的托盘支撑件13。对应的,推动件的数量也为两个,分别位于主体10的两侧内壁上,分别推动两个托盘支撑件13纵向滑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旋转力接收部件8和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实现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旋转力接收部件8与处理盒20中的感光元件固定连接,二者的旋转轴线共线,且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端部设有爪部。对应的,旋转力传递部件14固定在主体10的内壁上,其旋转轴线垂直于内壁,且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端部设有传递部。通过爪部与传递部的啮合,实现旋转力传递部件14与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旋转轴线共线,且旋转力传递部件14能驱动旋转力接收部件8转动。
图9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旋转力接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4、5、9和10所示,将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一端设置为万向节,通过万向节与感光元件的端部连接,使得旋转力接收部件8中设置有爪部81的另一端可以相对于感光元件的旋转轴线偏转,并可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偏转。
将处理盒20装入处理盒托盘5内,每个处理盒20中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均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偏转。图11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下行的位置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旋转力传递部件的俯视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旋转力接收部件8沿纵向方向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8靠近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一侧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自由端部避让开,在旋转力接收部件8逐渐向旋转力传递部件14靠近的过程中,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自由端部与旋转力接收部件8端部上一部分发生干涉,由于旋转力传递部件14固定不动,可随着处理盒的安装,使得由于重力作用向下偏摆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向上摆动。
当处理盒安装到位时,如图13所示。图13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旋转力传递部件啮合的结构示意图。而当处理盒托盘5继续下降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8摆动至其旋转轴线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旋转轴线共线,则爪部81与传递部141啮合,使得旋转力传递部件14转动能够驱动旋转力接收部件8转动。
图14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上行的位置示意图。如图14所示,当处理盒托盘5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8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偏转,并避开传递部141向上移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仅需要能够纵向滑动的托盘支撑件和能够对托盘支撑件滑动的推动件,就可以实现将旋转力传递部件和旋转力接收部件啮合,而且将旋转力接收部件通过万向节与处理盒中的感光元件相连,能够在处理盒下降的过程中避开旋转力传递部件中的传递部,无论驱动杆位于何种角度的情况下都可以顺利啮合,进一步简化了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不需要设置较多的部件。尤其对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而言,成比例减少了部件结构的数量,大幅度降低了制造的复杂程度,提高制造效率,也能够降低成本。
实施例三
图15为实施例三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滑动至最高限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实施例三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支撑件滑动至最低限的结构示意图。图15至图16展示的是主体10的一侧的透视图,该侧内壁上设有旋转力传递部件14,对应的在处理盒20的一端设有旋转力接收部件8。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推动件的实现方式。如图15和16所示,推动件为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91、第二连杆192和第三连杆193。其中,第一连杆191的一端与主体10铰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192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19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193的一端铰接,第三连杆193的另一端与主体10铰接。三个连杆与主体10构成不稳定四边形结构,第一连杆191和第三连杆193可相对于各自与主体10的铰接端横向摆动,带动第二连杆192的高度发生变化。
如图15所示,第一连杆191和第三连杆193沿纵向方向延伸,此时第二连杆192处于最高点。第二连杆192可推动并支撑托盘支撑件13到达其最高位置处。
如图16所示,第一连杆191和第三连杆193顺时针摆动,第二连杆192的高度下降,则托盘支撑件13下滑至最低位置处,以使旋转力接收部件8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啮合。
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的其它结构均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图15和图16中的其它附图标记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仅需要能够纵向滑动的托盘支撑件和能够对托盘支撑件滑动的推动件,就可以实现将旋转力传递部件和旋转力接收部件啮合,且采用连杆机构作为推动件,进一步简化了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不需要设置较多的部件。尤其对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而言,成比例减少了部件结构的数量,大幅度降低了制造的复杂程度,提高制造效率,也能够降低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在主体10内设置用于限制托盘支撑件13最低位的下限部,确保当托盘支撑件13下落至与下限部接触的位置时,旋转力接收部件8和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旋转轴线共线。
下限部可包括第一下限部23和第二下限部21,其中,第一下限部23设置于内壁上,其上表面用于支撑托盘支撑件13并对其限位,第二下限部2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位于设置有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侧壁上,以及与该侧壁相对的侧壁上。进一步的,第一下限部23的上部朝向连杆机构的表面设置为斜面,还能够对连杆机构在顺时针摆动过程中进行限位,限制连杆机构的摆动幅度。
第二下限部2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分别位于设置于主体10两侧的侧壁上,对托盘支撑件13进行支撑和限位。第一下限部23和第二下限部21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另外,上述连杆机构还可以通过连接件与门盖11相连,该连接件分别与连杆机构和门盖11铰接,以使门盖11与连杆机构形成联动关系,门盖11的打开或关闭直接带动连杆机构动作。具体的,连接件为第五连杆18,第五连杆18的一端与门盖11铰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杆191铰接,铰接的位置可以参照图来设置,在门盖11打开的过程中,拉动第一连杆191逆时针摆动,并带动第三连杆193逆时针摆动,使得第二连杆192升高,推动托盘支撑件13上升。在门盖11关闭的过程中,推动第一连杆191顺时针摆动,并带动第三连杆193顺时针摆动,使得第二连杆192下降,托盘支撑件13在重力作用下下降。第五连杆18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对称铰接在门盖11的两侧。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过程为:
在门盖11打开的过程中,通过第五连杆18拉动连杆机构逆时针摆动,并将托盘支撑件13推高至最高位置处,使得处理盒20上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和主体10内壁上的旋转力传递部件14分离。然后可以将处理盒托盘5从主体10中抽出。
用户可以将显影剂耗尽的处理盒20取出,将新的处理盒20装入处理盒托盘5中,再将处理盒托盘5推入主体10内。此时处理盒20上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旋转轴线与主体10上对应的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旋转轴线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相当于旋转力接收部件8位于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正上方,如图15所示。
最后,在门盖11关闭的过程中,通过第五连杆18推动连杆机构顺时针摆动,托盘支撑件13向下移动直至到达最低位置处,使得旋转力接收部件8位于旋转力传递部件14啮合,如图16所示。
实施例四
本发明的设置于处理盒端部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以及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内的旋转力驱动部件14还可以是以下实现方式。
图17为实施例四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下行的位置示意图。如图17所示,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固定设置于处理盒20的端部,并沿处理盒20长度方向伸出。进一步地处理盒20内沿长度方向设置有旋转部件,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回转轴线与旋转部件回转轴线共线或者平行设置。旋转力传递部件14周向固定地设置于成像装置主体10的侧壁上,并处于与旋转力接收部件8相对的一侧上,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端部设置有弹性元件17,旋转力传递部件14受到沿旋转力传递部件14回转轴线的轴向方向上的力作用时,可进行伸缩。因而,当处理盒20受到推动件的控制,带动旋转力接收部件8向下滑行,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端部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抵接,并促使旋转力传递部件14回缩让位,当处理盒20安装到位时,旋转力传递部件14受到弹性元件17的回弹力作用伸出,并与旋转力接收部件8啮合。其中,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爪部81的外侧面呈圆弧状,用于便于使旋转力传递部件14回缩。
处理盒20受到推动件的控制,带动旋转力接收部件8向上滑行时,促使旋转力传递部件14回缩,从而与旋转力接收部件8避让开,使得旋转力传递部件14与旋转力接收部件8顺利脱离啮合。
本实施方式还可以是使设置于处理盒一端的旋转力接收部件产生伸缩,使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侧壁上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固定不动,也可以实现同样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的推动件可采用上述任一种形式来实现。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仅需要能够纵向滑动的托盘支撑件和能够对托盘支撑件滑动的推动件,就可以实现将旋转力传递部件和旋转力接收部件啮合,而且将推动件通过连接件与门盖连接,使得门盖的打开或闭合可以直接控制旋转力传递部件和旋转力接收部件脱离或啮合,进一步简化了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不需要设置较多的部件。尤其对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而言,成比例减少了部件结构的数量,大幅度降低了制造的复杂程度,提高制造效率,也能够降低成本。
实施例五
基于本发明的主题思想,本实施例五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方案。
图18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处理盒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20的端部设有弹性结构,例如:扭簧部件19,扭簧部件19的一个自由端固定在处理盒20的端部上,另一自由端至少与处理盒20该端部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外表面接触,扭簧部件19向旋转力接收部件8施加一个弹性力,使旋转力接收部件8始终朝向一个方向倾斜。图18中的其它附图标记均可参照上述实施例。
图19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托盘未推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单,参见图19,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的内侧壁上并排设置有多个旋转力传递部件14,旋转力传递部件14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驱动电机连接,并与处理盒20上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啮合传递旋转动力。
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10,包括可沿主体10的横向方向滑动地插装于主体10内的处理盒托盘5,处理盒托盘5上可安装多个处理盒20。主体10的横向方向上设置有滑道150,滑道150的其中一个作用是引导处理盒托盘5的横向滑动,另一个作用是用于支撑处理盒托盘5,并限制处理盒托盘5在纵向方向的活动。
处理盒托盘5上设置有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避让槽51,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避让槽51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避让槽51包括纵向槽和横向槽两部分,纵向槽和横向槽构成T形。其中,纵向槽沿纵向方向(图示Z方向)延伸,在处理盒20装入处理盒托盘5的过程中,对旋转力接收部件8进行纵向的避让;而横向草沿横向方向(图示X方向)延伸,在将处理盒托盘5推入主体10的过程中,对旋转力接收部件8进行避让,不妨碍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摆动。
本实施例方案中,将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内壁上的旋转力传递部件14设置成在其回转轴线方向上可伸缩,以便于顺利与处理盒20上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啮合以及脱离啮合。优选地,本方案中在旋转力传递部件14端部设置弹性元件17,可在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回转轴线方向上对其施加弹性力。参见图17的示意图。弹性元件17可选用压缩弹簧。
图20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托盘推入主体的过程示意图一,图21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托盘推入主体的过程示意图二,图22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托盘完全推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图19显示的是处理盒托盘5还没有被推进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中的情况,图20至图22显示的是将处理盒托盘5推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的过程中,处理盒20上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的啮合情况。
参见图20至图22,处理盒托盘5上设置有四个处理盒20,各处理盒20中容纳的显影剂的颜色不同。将四个处理盒20端部设置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依次标记为8a、8b、8c、8d;而相应的在主体10上设置四个旋转力传递部件14,依次标记为14a、14b、14c、14d,其中,旋转力接收部件8a、8b、8c、8d分别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a、14b、14c、14d对应啮合。
如图20,在将处理盒托盘5沿横向方向推进主体10的过程中,在横向方向上,靠近主体10的旋转力接收部件8与靠近主体10入口处(即靠近门盖11)处的旋转力传递部件14先啮合,如旋转力接收部件8d先与旋转力接收部件14a啮合。
如图21,随着处理盒托盘5的继续推进,旋转力接收部件8d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a脱离啮合。接着,旋转力接收部件8d依次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b、14c进行啮合,然后脱离啮合;而旋转力接收部件8c将依次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a、14b进行啮合,然后脱离啮合;而旋转力接收部件8b将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a先啮合,然后脱离啮合。
当处理盒托盘5,安装到位之后,实现旋转力接收部件8a、8b、8c、8d分别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a、14b、14c、14d啮合,如图22所示。
图23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将处理盒托盘推入主体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与旋转力传递部件未啮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将处理盒托盘推入主体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与旋转力传递部件啮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3所示,X所示方向为处理盒托盘5的安装方向,即推入主体10的方向。以旋转力接收部件8d和旋转力传递部件14d为例:旋转力接收部件8d在扭簧部件19的作用下朝向旋转力传递部件14d的方向倾斜。旋转力接收部件8d的自由端部设置爪部81,而相应的旋转力传递部件14d的外部设置传递部141。在处理盒托盘5安装至主体10内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8d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d逐渐靠近,直至旋转力接收部件8d的爪部81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上设置有传递部141的端部接触。由于在X方向上,旋转力传递部件14d的固定不动的,因此,随着处理盒托盘5向主体10内推进,旋转力接收部件8d克服扭簧12的弹性力朝向与其原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直至旋转力接收部件8d摆正后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d同轴,此时爪部81与传递部141啮合便可实现传递动力,如图24所示。
图25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将处理盒托盘从主体内抽出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与旋转力传递部件未啮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将处理盒托盘从主体内抽出的过程中旋转力接收部件与旋转力传递部件脱离啮合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5所示,当处理盒托盘沿X方向的反向(即-X方向)进行滑动时,以旋转力接收部件8d为例,旋转力接收部件8d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d脱离啮合,并在扭簧部件19的弹力作用下朝向旋转力传递部件14d的方向偏转。
如图26所示,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如旋转力接收部件8d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d脱离啮合之后,随着处理盒托盘5沿-X方向滑出,旋转力接收部件8d即将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c的端部接触,并在接触的同时向旋转力传递部件14c施加沿旋转力传递部件14c回转轴向方向的压力。由于旋转力传递部件14c上设置有弹性元件17,则旋转力传递部件14c可克服弹性元件17的弹性力沿其回转轴线方向缩回,从而对旋转力接收部件8d的移动路径进行避让,允许旋转力接收部件8d越过旋转力传递部件14c。那么,当处理盒托盘5继续沿-X方向滑动时,旋转力接收部件8d依次使旋转力传递部件14b、14a回缩并越过二者。
同样,旋转力接收部件8c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c脱离啮合后,将使旋转力传递传递部件14b、14a回缩并越过二者;同样地,旋转力接收部件8b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b脱离啮合后,将使旋转力传递传递部件14a回缩并越过旋转力传递部件14a;旋转力接收部件8a直接与旋转力传递部件14a脱离啮合。
在实际应用中,为进一步简化结构,处于图像形成装置最内部的旋转力传递部件14d的端部可以不设置弹性元件17,即旋转力传递部件14d可以不产生轴向移动。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扭簧部件19可以置换成同样可以使旋转力接收部件8发生倾斜摆动的其他结构。如在处理盒20的端部靠近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位置处设置磁性部件,并在旋转力接收部件8上设置磁性部件,或将旋转力接收部件8设置为磁铁部件;因而在磁力的作用下,可使旋转力接收部件8发生倾斜。当然还可以采用弹簧设置在旋转力接收部件8的外部,利用弹力迫使其向一个方向倾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与所述主体铰接的门盖、至少一个处理盒和用于安装处理盒的处理盒托盘;其中,所述主体的至少一侧内壁上设有可沿所述内壁纵向滑动的托盘支撑件,处理盒托盘可沿横向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托盘支撑件上;所述内壁上还设有用于推动托盘支撑件沿所述主体纵向滑动的推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为可沿所述内壁横向滑动的活动滑板,所述活动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坡段,所述活动滑板沿所述内壁横向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坡段对所述托盘支撑件的下表面起导向作用以使所述托盘支撑件沿主体纵向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支撑件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坡段匹配的第二坡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滑板的上表面为曲面或斜面或平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盘支撑件下表面为曲面或斜面或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上设有引导所述活动滑板横向滑动的滑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为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中的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分别铰接于所述主体上,所述连杆机构中的第二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相对于主体摆动的过程中,第二连杆推动所述托盘支撑件沿所述主体纵向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内还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托盘支撑件的最低位的下限位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通过连接件与门盖相连,所述连接件分别与推动件和门盖铰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内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托盘支撑件的最高位的上限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端部设置有旋转力接收部件,所述内壁上设置有与旋转力接收部件啮合传递动力的旋转力传递部件,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在沿纵向方向滑动的过程中与所述旋转力传递部件进行啮合或脱离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滑板上设有沿所述主体的纵向方向延伸的长孔,所述旋转力传递部件穿过所述长孔,并可与所述长孔相对滑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通过万向节与处理盒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设置于所述处理盒端部,所述的旋转力传递部件可沿其回转轴线轴向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图像成像装置的侧壁上;或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可沿其回转轴线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处理盒端部,所述的旋转力传递部件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侧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力传递部件与所述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或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与所述处理盒端部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盒托盘中在放置所述旋转力接收部件的一侧设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避让槽,所述的旋转力接收部件穿过所述避让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20566.4A CN106707711B (zh) | 2015-07-16 | 2015-07-16 | 图像形成装置 |
PCT/CN2016/090211 WO2017008764A1 (zh) | 2015-07-16 | 2016-07-15 | 图像形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20566.4A CN106707711B (zh) | 2015-07-16 | 2015-07-16 | 图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07711A true CN106707711A (zh) | 2017-05-24 |
CN106707711B CN106707711B (zh) | 2020-01-21 |
Family
ID=58895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20566.4A Active CN106707711B (zh) | 2015-07-16 | 2015-07-16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70771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12953A (zh) * | 2019-08-05 | 2020-10-23 | 卢敬坤 | 一种旋转力接收件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42398A (zh) * | 2007-05-23 | 2009-09-23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US20100080618A1 (en) * | 2008-09-29 | 2010-04-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120183319A1 (en) * | 2011-01-14 | 2012-07-1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3149823A (zh) * | 2008-06-20 | 2013-06-12 | 佳能株式会社 | 用于联接构件的拆卸和安装方法和电子照相感光鼓单元 |
CN104423238A (zh) * | 2013-08-20 | 2015-03-18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
2015
- 2015-07-16 CN CN201510420566.4A patent/CN1067077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42398A (zh) * | 2007-05-23 | 2009-09-23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CN103149823A (zh) * | 2008-06-20 | 2013-06-12 | 佳能株式会社 | 用于联接构件的拆卸和安装方法和电子照相感光鼓单元 |
US20100080618A1 (en) * | 2008-09-29 | 2010-04-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120183319A1 (en) * | 2011-01-14 | 2012-07-1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4423238A (zh) * | 2013-08-20 | 2015-03-18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12953A (zh) * | 2019-08-05 | 2020-10-23 | 卢敬坤 | 一种旋转力接收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07711B (zh) | 2020-0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23239B (zh) | 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 |
KR20130068086A (ko) | 화상형성장치 | |
US20070089271A1 (en) | Hinge unit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CN10670771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DE4406667A1 (de) | Bilderzeugungseinrichtung mit Buchlese- und Seitenumblätter-Funktionen | |
CN102073239A (zh) | 驱动组件、感光鼓及处理盒 | |
CN105011734A (zh) | 一种自动烹饪设备装菜控制方法及其总成和随动出料机构 | |
CN208022087U (zh) | 一种家用电器运输箱 | |
CN205015615U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204807924U (zh) |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 |
CN209231717U (zh) | 一种处理盒 | |
US6463231B2 (en) | Printer device | |
US9417597B2 (en) | Power assist scissor lift | |
CN209356850U (zh) | 手动送纸托盘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KR101816344B1 (ko) | 화상 형성 장치 | |
CN208239809U (zh) | 一种处理盒 | |
KR20210073855A (ko) | 의류 폴딩 장치 | |
CN207190495U (zh) | 一种丝印机 | |
CN110356655A (zh) | 一种用于纸品包装的生产信息打印装置 | |
CN108290424A (zh) | 可选驱动打印设备 | |
US4551014A (en) | Original carrier for use with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 |
CN205263487U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207434320U (zh) | 一种楼宇送货系统的存取储物箱体 | |
CN209663177U (zh) | 一种油漆用搅拌装置 | |
CN208239813U (zh) | 处理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519060, Guangdong District, Xiangzhou, Zhuhai Avenue 3883, 01 buildings, 2 floor, 7 floor, B District, 02, 03, 04, 1, 2, 3, 4, 05, 5, and Zhuhai Applicant after: Nasida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6, 519075 A District, 4 buildings, 63 North Pearl Road, Zhuhai,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Zhuhai Aipe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