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89202B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89202B
CN106689202B CN201510426606.6A CN201510426606A CN106689202B CN 106689202 B CN106689202 B CN 106689202B CN 201510426606 A CN201510426606 A CN 201510426606A CN 106689202 B CN106689202 B CN 1066892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plant
strain
zhongshengmyc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266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89202A (zh
Inventor
罗昌炎
詹姆斯·T·布里斯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2660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892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689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92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892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92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包含组分(A)和(B)的杀菌组合物,其中(A)表示由式(A)描述的化合物:且(B)表示由式(B)描述的化合物:

Description

一种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杀菌组合物,还涉及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各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日趋严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国农药公司陆续开发了多种高效化学杀菌剂,如三唑类、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大大提高了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但化学农药的持续使用,加快了病害的抗药性,而且残留高,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主要包括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除草剂及植物光活化霉毒等。生物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的优点,而且能兼治众多的植物病原真菌及细菌性病害,广泛应用于有机及绿色农产品的病害的防治。但是多数生物农药都存在药效迟缓,防效不够理想的缺点,严重困扰其应用和推广。
中生菌素(Zhongshengmycin),又名克菌康,化学名称为1-N甙基链里定基-2-氨基L-赖氨酸-2脱氧古罗糖胺,其分子结构如下所示:
中生菌素是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产生,属N-糖苷类碱性水溶性物质。其可作为农用杀菌剂使用,防病杀菌谱较广,保护作用较强,具有触杀、渗透作用。中生菌素对农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及部分真菌性病害具有较高的活性。中生菌素用于预防作物细菌性病害,主要是通过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菌体死亡。中生菌素能够抗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特别对农作物致病菌如菜软腐病菌、黄瓜角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中生菌素用于防作物真菌性病害,主要是使丝状菌丝变形,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同时也能直接杀死病菌孢子。中生菌素对苹果轮纹病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中生菌素使用安全,可刺激植物体内植保素及木质素前体物质的生成,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氢氧化铜(Copper Hydroxide),化学名称:Cu(OH)2,其结构式为:
氢氧化铜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化合物,农业上作为杀菌剂使用可用于作物真菌、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药剂施用于作物后铜离子的释放,发挥铜离子的氧化作用而起效,同时,铜元素对一些作物的生长具有调节作用。氢氧化铜杀菌作用主要靠铜离子,铜离子被萌发的孢子吸收,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以杀死孢子细胞,从而起到杀菌作用,但此作用仅限于阻止孢子萌发,也即仅有保护作用 。氢氧化铜可用于柑橘、水稻、花生、十字花科蔬菜、胡萝卜、番茄、马铃薯、葱类、辣椒、茶树、葡萄、西瓜等作物防治柑橘疮痂病、树脂病、溃痨病、脚腐病,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纹枯病,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黑腐病,胡萝卜叶斑病,芹菜细菌性斑点病、早疫疬、斑枯病,茄子早疫病、炭疽病、褐斑病,菜豆细菌性疫病,葱类紫斑病、霜霉病,辣椒细菌性斑点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香瓜霜霉病、网纹病,葡萄黑痘病、白粉病、霜霉病,花生叶斑病,茶树炭疽病、网饼病等 。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氢氧化铜的化学反应比较缓慢,杀菌力与时间成正比,速效性一般;而中生菌素对于治疗细菌病害效果较好,但对高等真菌病害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中生菌素是一种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产生的碱性、水溶性N-糖苷类农用抗生素杀菌剂,其本身是细菌杀菌剂,所以不能随便同对细菌有杀灭作用的药剂混用,要不然会降低中生菌素的药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是一种对有害真菌和细菌具有良好效力并解决了降低剂量率和/或增强活性谱和/或耐药性管理的问题的农业方法和组合物。
本发明一种杀菌组合物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一种杀菌组合物,活性组分由化合物(A)和(B)组成,其中(A)表示由式(A)描述的化合物中生菌素(Zhongshengmycin):
且(B)表示由式(B)描述的化合物氢氧化铜(Copper Hydroxide):
所述杀菌组合物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重量比为1∶100-100∶1。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具有增益的效果。
优选的,杀菌组合物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重量比为1∶50-50∶1。
更优选的,杀菌组合物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重量比为1∶25-25∶1。
再优选的,杀菌组合物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重量比为1∶10-10∶1。
再优选的,杀菌组合物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重量比为1∶5-5∶1。
一种杀菌组合物,还包含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悬浮剂、种衣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剂、包衣颗粒剂、颗粒剂、水溶性粒剂、水溶性粉剂、水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泡腾片。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含量占杀菌组合物的5%-9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含量占杀菌组合物的10%-8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含量占杀菌组合物的10%-60%。
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将杀菌组合物作用于致病菌和/或其环境,或者植物、植物部位、种子、土壤、区域、材料或空间中。
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将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谷类、水果、蔬菜、经济作物上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本发明的杀菌活性化合物组合具有有效的杀微生物活性,并且可在作物保护或材料保护中用于防治不想要的微生物,如真菌和细菌。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具有非常好的杀真菌性能,并可被用于防治植物致病真菌,如根肿菌(Plasmodiophoromycetes)、卵菌(Oomycetes)、壶菌(Chytridiomycetes)、接合菌(Zygomycetes)、子囊菌(Ascomycetes)、担子菌(Basidiomycetes)及半知菌(Deuteromycetes)。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具有非常好的杀细菌性能,并可被用于防治植物致病细菌。如防治假单孢菌(Pseudomonadaceae)、根瘤菌(Rhizobiaceae)、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棒杆菌(Corynebacteriaceae)以及链霉菌(Streptomycetaceae)。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保护中用于可作为实例但非限制性地提及的归入以上所列属名的导致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一些病原体如下:
由白粉病病原体引起的病害,所述病原体例如
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菌种,例如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菌种,例如白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leucotricha);
单囊壳属(Sphaerotheca)菌种,例如凤仙花单囊壳(Sphaerothecafuliginea);
钩丝壳属(Uncinula)菌种,例如葡萄钩丝壳(Uncinula necator);
由锈病病原体引起的病害,所述病原体例如
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菌种,例如Gymnosporangiumsabinae;
驼孢锈属(Hemileia)菌种,例如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vastatrix);
层锈菌(Phakopsora)菌种,例如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pachyrhizi)和山马蝗层菌(Phakopsora meibomiae);
柄锈菌(Puccinia)菌种,例如隐匿柄锈菌(Pucciniarecondita);
单胞锈菌属(Uromyces)菌种,例如疣顶单胞锈菌(Uromycesappendiculatus);
由卵菌纲(Oomycetene)类病原体引起的病害,所述病原体例如
盘霜霉(Bremia)菌种,例如莴苣盘霜霉(Bremia lactucae);
霜霉(Peronospora)菌种,例如豌豆霜霉(Peronospora pisi)或十字花科霜霉(P.brassicae);
疫霉(Phytophthora)菌种,例如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
轴霜霉(Plasmopara)菌种,例如葡萄生轴霜霉(Plasmoparaviticola);
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菌种,例如草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humuli)或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
腐霉(Pythium)菌种,例如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叶斑枯病和叶萎蔫病病害,
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种,例如早疫病链格孢(Alternariasolani);
尾孢属(Cercospora)菌种,例如菾菜生尾孢(Cercosporabeticola);
Cladiosporum菌种,例如Cladiosporium cucumerinum;
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菌种,例如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s)
(分生孢子形式:Drechslera,Syn:Helminthosporium);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菌种,例如Colletotrichumlindemuthanium;
Cycloconium菌种,例如Cycloconium oleaginum;
间座壳属(Diaporthe)菌种,例如柑桔间座壳(Diaporthe citri);
痂囊腔菌属(Elsinoe)菌种,例如柑桔痂囊腔菌(Elsinoefawcettii);
盘长孢属(Gloeosporium)菌种,例如悦色盘长孢(Gloeosporiumlaeticolor);
小丛壳属(Glomerella)菌种,例如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
球座菌属(Guignardia)菌种,例如葡萄球座菌(Guignardiabidwelli);
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菌种,例如Leptosphaeriamaculans;
Magnaporthe菌种,例如Magnaporthe grisea;
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菌种,例如斐济球腔菌(Mycosphaerellafijiensis);
Phaeosphaeria菌种,例如Phaeosphaeria nodorum;
核腔菌属(Pyrenophora)菌种,例如圆核腔菌(Pyrenophorateres);
柱隔孢属(Ramularia)菌种,例如Ramularia collo-cygni;
喙孢属(Rhynchosporium)菌,例如黑麦喙孢(Rhynchosporiumsecalis);
针孢属(Septoria)菌种,例如芹菜小壳针孢(Septoriaapii);
核瑚菌属(Typhula)菌种,例如肉孢核瑚菌(Typhulaincarnata);
黑星菌属(Venturia)菌种,例如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inaequalis);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根和茎病害,
Corticium菌种,例如Corticium graminearum;
镰孢属(Fusarium)菌种,例如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Gaeumannomyces菌种,例如Gaeumannomyces graminis;
丝核菌属(Rhizoctonia)菌种,例如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Tapesia菌种,例如Tapesia acuformis;
根串珠霉属(Thielaviopsis)菌种,例如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basicola);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肉穗花序和散穗花序(包括玉米穗)病害,
链格孢属菌种,例如链格孢属种(Alternaria spp.);
曲霉属(Aspergillus)菌种,例如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Cladosporium菌种,例如Cladosporium spp.;
麦角菌属(Claviceps)菌种,例如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镰孢属菌种,例如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
赤霉属(Gibberella)菌种,例如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Monographella菌种,例如Monographella nivalis;
由黑粉菌引起的病害,所述黑粉菌例如
Sphacelotheca菌种,例如Sphacelotheca reiliana;
腥黑粉菌属(Tilletia)菌种,例如小麦网腥黑粉菌(Tilletiacaries);
条黑粉菌属(Urocystis)菌种,例如隐条黑粉菌(Urocystisocculta);
黑粉菌(Ustilago)菌种,例如裸黑粉菌(Ustilago nuda);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果实腐烂,
曲霉属菌种,例如黄曲霉;
葡萄孢属(Botrytis)菌种,例如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
青霉属(Penicillium)菌种,例如扩展青霉(Penicilliumexpansum);
核盘菌属(Sclerotinia)菌种,例如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
Verticilium菌种,例如Verticilium alboatrum;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种传的和土传的腐烂和萎蔫病害以及幼苗病害,
镰孢属菌种,例如黄色镰孢;
疫霉菌种,例如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腐霉菌种,例如终极腐霉;
丝核菌属菌种,例如立枯丝核菌;
小菌核属(Sclerotium)菌种,例如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癌性病害、菌瘿和扫帚病,
Nectria菌种,例如Nectria galligena;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萎蔫病害,
链核盘菌属(Monilinia)菌种,例如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laxa);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叶、花和果实的畸形,
外囊菌属(Taphrina)菌种,例如桃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木本植物的退化病害,
Esca菌种,例如Phaemoniella clamydospora;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花和种子的病害,
葡萄孢属菌种,例如灰葡萄孢;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植物块茎病害,
丝核菌属菌种,例如立枯丝核菌;
由例如以下细菌病原体引起的病害:
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菌种,例如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pv.oryzae);
假单胞菌(Pseudomonas)菌种,例如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pv.lachrymans);
欧文氏菌属(Erwinia)菌种,例如梨火疫菌(Erwinia amylovora);
由以下病原体导致的叶、茎、豆荚和种子的真菌病害,例如:
轮纹叶斑病(alternaria leaf spot)(Alternaria spec.atranstenuissima)、炭疽病(anthracnose)(Colletotrichumgloeosporoides dematium var.truncatum)、褐斑病(brown spot)(大豆褐纹壳针孢(Septoria glycines))、桃叶穿孔病和叶枯病(cercosporaleaf spot and blight)(菊池尾孢(Cercosporakikuchii))、choanephora叶枯病(Choanephora infundibuliferatrispora(syn.))、dactuliophora叶斑病(Dactuliophoraglycines)、霜霉病(downy mildew)(东北霜霉(Peronospora manshurica))、drechslerablight(Drechslera glycini)、蛙眼病(frogeye leafspot)(大豆尾孢(Cercosporasojina))、菜豆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leaf spot)(Leptosphaerulina trifolii)、叶点霉叶斑病(phyllostica leaf spot)(大豆生叶点霉(Phyllostictasojaecola))、白粉病(powdery mildew)(Microsphaera diffusa)、pyrenochaeta叶斑病(Pyrenochaetaglycines)、菌核地上部分枯萎病(aerial blight)、叶枯病及立枯病(立枯丝核菌)、锈病(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黑星病(scab)(大豆痂圆孢(Sphacelomaglycines))、stemphylium叶枯病(匍柄霉(Stemphyliumbotryosum))、马铃薯早疫病(target spot)(山扁豆生棒孢)。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用于例如以下植物时显示特别有利的效果:谷类植物如小麦、燕麦、大麦、斯佩耳特小麦(spelt)、黑小麦和黑麦,以及玉米、高梁和栗、稻、甘蔗、大豆、向日葵、马铃薯、棉花、油菜(oil seed rape)、加拿大油菜(canola)、烟草、甜菜、饲用甜菜、芦笋、啤酒花和果实植物(包括梨果如苹果和梨,核果如桃、蜜桃、樱桃、李子、杏,柑桔类水果如橙子、葡萄柏、酸橙、金桔、柑橘和萨摩蜜橘,坚果如扁桃、核桃和美洲山核桃,热带水果如芒果、番木瓜、菠萝、海枣和香蕉,和葡萄)和蔬菜(包括叶菜类如苦苣、野苣、茴香、叶用莴苣、直立莴苣、瑞士甜菜、菠菜及沙拉用菊苣,甘蓝如花椰菜、青花椰菜、生菜叶、Brassicaoleracea (L. )convar. acephalavar. sabellicaL. (皱叶甘蓝、羽衣甘蓝)、球茎甘蓝、抱子甘蓝、红球甘蓝、白球甘蓝和皱叶甘蓝,果菜类如茄子、黄瓜、辣椒、食用南瓜、番茄、密生西葫芦和甜玉米,根菜类如块根芹、油菜、胡萝卜包括黄色品种、野生萝卜类包括Raphanus sativus var. niger 和 Raphanus sativus var.radicula、甜菜、芹菜,豆科植物如豌豆和大豆,以及葱属蔬菜如韭菜和洋葱。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特别适合防治柑橘疮痂病、树脂病、溃痨病、脚腐病,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纹枯病,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黑腐病,胡萝卜叶斑病,芹菜细菌性斑点病、早疫疬、斑枯病,茄子早疫病、炭疽病、褐斑病,菜豆细菌性疫病,葱类紫斑病、霜霉病,辣椒细菌性斑点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香瓜霜霉病、网纹病,葡萄黑痘病、白粉病、霜霉病,花生叶斑病,茶树炭疽病、网饼病、菜软腐病。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特别适于防治辣椒细菌性斑点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菜软腐病, 黄瓜青枯病。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特别适于用在葡萄栽培、水果栽培、作物培植、蔬菜栽培及豆科植物栽培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将杀菌组合物作用于致病菌和/或其环境,或者植物及植物部位、土壤。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所需浓度下具有良好的植物耐受性,这就使得可对植物的地上部分、离体繁殖株(propagationstock)、种子以及土壤进行处理。本发明的组合物还可叶面施用或者用于种子包衣。本发明还提供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包衣的种子。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表现出降低的毒性以及优良的植物耐受性。所有的植物及植物部位均可依据本发明来处理。本发明中植物的含义应被理解为所有的植物及植物种群,例如需要的及不需要的野生植物或作物植物( 包括自然存在的作物植物)。作物植物可以是通过常规植物育种和优选法或通过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方法或通过所述方法的结合而获得的植物,包括转基因植物,也包括受植物种苗权保护或不受其保护的植物品种。植物部位的含义应被理解为植物所有的地上及地下部位及植物器官,例如芽、叶、花和根,可列举的实例有叶、针叶、茎、干、花、子实体、果实、种子、根、块茎以及根茎。植物部位还包括采收物,以及无性与有性植物繁殖材料,例如秧苗、块茎、根茎、插条和种子。
依据植物品种或植物栽培种、其种植地点和生长条件( 土壤、气候、植物生长期、营养),本发明的处理也可产生超加和性(协同的)效应。由此可取得如下超过实际预期的效果,例如可降低本发明组合物的施用量和/或加宽其作用谱和/ 或提高其活性、改善植物生长状况、提高高温或低温耐受性、提高对干旱或对水中或土壤中含盐量的耐受性、提高开花品质、使采收更简易、加速成熟、提高产量、提高采收产品的质量和/或改善其营养价值、改善采收产品的贮存性质和/或其加工性能。
根据本发明,使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植物及植物部位进行的处理依据常规处理方法直接进行,或通过处理其所处环境、生境或储存空间来实现,所述常规处理方法例如浸液、喷雾、蒸发、弥雾、撒播、涂抹;对于繁殖材料,尤其是种子,还可进行一层或多层包衣。使用形式取决于意欲的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确保本发明混合物尽可能精细和均匀地分布。优选的施用方法是施用到植物地上部分,尤其是叶面施用; 施用次数和施用比率取决于目标微生物的生物和气候生存条件。然而,活性成分也可以经由土壤或水通过根系达到植物体内,由此可用液体制剂浇灌所在地或者把该物质以固体形式掺入土壤中。本发明的组合物也可以在种子处理中施用到谷种上,由此块茎或谷物可用每种活性成分的液体制剂依次浸泡,或者用已经混合的湿或干的制剂包裹。
有效成分掺入植物所在地点,例如以颗粒的形式掺入土壤中(土壤施用),有效成分也可通过根系进入植物内部(内吸作用)。在将本发明的使用方法进行实施时所说的植物的土壤或栽培媒介是指能够使农作物生根、生长的支撑体,例如:土壤,水等,具体的原材料可以使用例如砂子、浮石、蛭石、硅藻土、琼胶、凝胶状物、高分子物质、石棉、木屑、树皮等。
向土壤中施用药剂的方法,例如将液体药剂稀释于水中或不稀释直接施用于植物体的根部或育秧用的秧田中等方法,将颗粒剂散播到植物体的根部或者育秧的秧田中的方法有在播种前将粉剂、水分散粒剂等喷洒于土壤中并与土壤整体混合的方法,播种前或栽种植物体前将粉剂、水分散粒剂稀释后喷洒于种植孔、播种沟中,再进行播种的方法等。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也适合于保护植物的繁殖材料例如种子、果实、块茎或核仁或者植物插条不受病害的侵染。可在施用前用组合物处理该繁殖材料,例如在播种前拌种。也可通过在液体组合物中浸泡核仁或用固体组合物包被核仁,将活性成分施加到种仁上(包被)。当在播种过程中将繁殖材料施加到例如种子播沟内时,也可将该组合物施加到应用地点。这些对植物繁殖材料的处理方法和如此处理的植物繁殖材料都是本发明进一步的主题。
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分开或联合施用或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组合物的施用通过在植物播种之前或之后或植物出苗之前或之后对种子、植物或土壤喷雾或撒粉而进行。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在植物或植物繁殖材料被病菌侵染之前或之后施用。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在处理后的某段时间内保护植物抵抗所述病原体的侵袭。实现该保护作用的时间通常自以活性化合物处理植物起延续1至10天,优选1至7天。
依据植物种或植物栽培种、其种植地点和生长条件(土壤、气候、生长期、营养),本发明的处理也可产生超加和性(superadditive)(“协同”)效应。由此可获得超过实际预期的效果,例如,可降低本发明使用的物质和组合物的施用率和/或加宽其作用谱和/或提高其活性、改善植物生长、提高高温或低温耐受性、提高干旱或者水或土壤含盐量耐受性、提高开花品质、使采收更简易、加速成熟、提高采收产量、改善采收产品的质量和/或提高其营养价值、改善采收产品的贮存稳定性和/或其加工性能。
可将本发明杀菌组合物转化成常规制剂,例如悬浮剂、种衣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囊剂、包衣颗粒剂、颗粒剂、水溶性粒剂、水溶性粉剂、水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泡腾片、以及超低容量液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还包含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
所述制剂以已知方式制备,例如将活性化合物与填充剂混合,即与液体溶剂、加压液化气和/或固体载体混合,任选使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和/或分散剂和/或发泡剂。如果所用填充剂为水,还可使用例如有机溶剂作为辅助溶剂。适合的液体溶剂主要有:芳香族化合物,例如二甲苯、甲苯或烷基萘;氯化芳香族化合物或氯化脂肪烃,例如氯苯、氯乙烯或二氯甲烷;脂肪烃,例如环己烷或石蜡,如石油馏分;醇,例如丁醇或乙二醇及它们的醚及酯;酮,例如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或环己酮;强极性溶剂,例如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或水。液化气填充剂或载体的含义应理解为在标准温度及大气压下为气态的液体,例如气溶胶喷雾剂,如卤代烃,或丁烷、丙烷、氮气及二氧化碳。适合的固体载体有:例如粉碎的天然矿物,例如高岭土、粘土、滑石粉、白垩、石英、凹凸棒石、蒙脱石或硅藻土;以及粉碎的合成矿物,例如细分散二氧化硅、氧化铝及硅酸盐。适用于颗粒剂的固体载体有:例如粉碎并分级的天然岩石,如方解石、浮石、大理石、海泡石及白云石;或合成的无机及有机粉颗粒,以及有机物颗粒,例如锯木屑、椰壳、玉米穗轴及烟草茎。适合的乳化剂和/或发泡剂有:例如非离子及阴离子乳化剂,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农乳500#(烷基苯磺酸钙)、OP系列磷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00#磷酸酯(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三乙醇胺盐、农乳400#(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农乳600#(苯基酚聚氧乙基醚)、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农乳36#(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农乳1600#(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OP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By系列(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农乳33#(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农乳34#(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司盘系列(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系列(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AEO系列(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适合的分散剂选自烷基萘磺酸盐、双(烷基) 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酸盐、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制剂中可使用增粘剂,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粉末、颗粒或胶乳形式的天然及合成聚合物,例如阿拉伯树胶、聚乙烯醇及聚乙酸乙烯酯,或天然磷脂,例如脑磷脂和卵磷脂及合成磷脂。其它添加剂可为矿物油和植物油。
可使用着色剂,例如无机颜料,如氧化铁、氧化钛及普鲁士蓝,以及有机染料,如茜素染料、偶氮染料及金属酞菁染料,以及微量营养物,如铁盐、锰盐、硼盐、铜盐、钴盐、钼盐及锌盐。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含量占杀菌组合物的5%-90%,优选10%-80%, 更优选10%-60%。
可以任何常用的形式使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预混组合物的叶面剂型实例是:
GR: 颗粒剂
WP: 可湿性粉剂
WG: 水可分散粒剂
SG: 可溶粒剂
SL: 可溶液剂
EC: 乳油
EW: 乳剂、水乳剂
ME: 微乳剂
SC: 悬浮剂
CS: 微囊悬浮剂
OD: 油基悬浮剂
SE: 悬乳剂
同时, 预混组合物的种子处理剂剂型实例是:
WS: 种子处理稀浆可湿性粉剂
LS: 种子处理溶液
ES: 种子处理乳剂
FS: 种子处理悬浮剂
WG: 水分散粒剂
CS: 微囊悬浮剂。
适合桶混组合物的剂型实例是溶液、稀释乳剂、悬浮剂或其混合和粉剂。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也可以其本身或以其制剂形式与已知的杀真菌剂、杀细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或杀昆虫剂混合使用,以拓宽其作用谱或防止抗性的产生。
杀真菌剂:
1.核酸合成抑制剂
苯霜灵(benalaxyl)、精苯霜灵(benalaxyl-M)、磺嘧菌灵(bupirimate)、chiralaxyl、clozylacon、甲菌定(dimethirimol)、乙菌定(ethirimol)、呋氨丙灵(furalaxyl)、土菌消(hymexazole)、精甲霜灵(metalaxyl-M)、甲呋酰胺(ofurace)、噁霜灵(oxadixyl)、喹菌酮(oxolinic acid)
2.有丝分裂和细胞分裂抑制剂
苯菌灵(benomyl)、多菌灵(carbendazim)、乙霉威(diethofencarb)、麦穗宁(fuberidazole)、戊菌隆(pencycuron)、涕必灵(thiabendazole)、甲基托布津(thiophanate-methyl)、苯酰菌胺(zoxamide)
3.呼吸链抑制剂
3.1复合物I
氟嘧菌胺(diflumetorim)
3.2复合物II
啶酰菌胺(boscalid)、萎锈灵(carboxin)、甲呋酌苯胺(fenfuram)、氟酰胺(flutolanil)、呋吡唑灵(furametpyr)、丙氧灭锈胺(mepronil)、氧化萎锈灵(oxycarboxin)、吡噻菌胺(penthiopyrad)、溴氟唑菌(thifluzamide)
3.3复合物III
腈嘧菌酯(azoxystrobin)、氰霜唑(cyazofamid)、醚菌胺(dimoxystrobin)、enestrobin、噁唑菌酮(famoxadone)、咪唑菌酮(fenamidone)、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亚胺菌(kresoxim-methyl)、叉氨苯酰胺(metominostrobin)、肟醚菌胺(orysastrobin)、中生菌素(pyraclostrobin)、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
3.4解偶剂
敌螨普(dinocap)、氟啶胺(fluazinam)
3.5ATP产生抑制剂
薯瘟锡(fentin acetate)、三苯锡氯(fentin chloride)、毒菌锡(fentinhydroxide)、硅噻菌胺(silthiofam)
4.氨基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抑制剂
胺扑灭(andoprim)、灭瘟素(blasticidin-S)、嘧菌环胺(cyprodinil)、春雷霉素(kasugamycin)、春雷霉素一水合盐酸盐(kasugamycin hydrochloride hydrate)、嘧菌胺(mepanipyrim)、二甲嘧菌胺(pyrimethanil)
5.信号转导抑制剂
拌种咯(fenpiclonil)、氟噁菌(fludioxonil)、喹氧灵(quinoxyfen)
6.脂类和膜合成抑制剂
乙菌利(chlozolinate)、异丙定(iprodione)、杀菌利(procymidone)、烯菌酮(vinclozolin)
定菌磷(pyrazophos)、克瘟散(edifenphos)、异稻瘟净(iprobenfos)(IBP)、稻瘟灵(isoprothiolane)
甲基立枯磷(tolclofos-methyl)、联苯
iodocarb、百维灵(propamocarb)、百维灵单盐酸盐(propamocarbhydrochloride)
7.麦角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环酰菌胺(fenhexamid)
戊环唑(azaconazole)、双苯三唑醇(bitertanol)、糠菌唑(bromuconazole)、环唑醇(cyproconazole)、苄氯三唑醇(diclobutrazole)、噁醚唑(difenoconazole)、烯唑醇(duniconazole)、烯唑醇-M(diniconazole-M)、氧唑菌(epoxiconazole)、乙环唑(etaconazole)、腈苯唑(fenbuconazole)、喹唑菌酮(fluquinconazole)、氟硅唑(flusilazole)、粉唑醇(flutriafol)、呋菌唑(furconazole)、呋醚唑(furconazole-cis)、己唑醇(hexaconazole)、酰胺唑(imibenconazole)、环戊唑醇(ipconazole)、环戊唑菌(metconazole)、腈菌唑(myclobutanil)、多效唑(paclobutrazol)、戊菌唑(penconazole)、丙环唑(propiconazole)、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硅氟唑(sime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氟醚唑(tetraconazole)、三唑酮(triadimefon)、唑菌醇(triadimenol)、戊叉唑菌(triticonazole)、烯效唑(uniconazole)、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抑霉唑(imazalil)、烯菌灵(imazalil sulphate)、恶咪唑(oxpoconazole)、异嘧菌醇(fenarimol)、呋嘧醇(flurprimidol)、氟苯嘧啶醇(nuarimol)、啶斑肟(pyrifenox)、嗪氨灵(triforine)、稻瘟酯(pefurazoate)、丙氯灵(prochloraz)、氟菌唑(triflumizole)、烯霜苯唑(viniconazole)、
aldimorph、十二环吗啉(dodemorph)、十二环吗啉乙酸盐(dodemorph acetate)、丁苯吗啉(fenpropimorph)、克啉菌(tridemorph)、苯锈啶(fenpropidin)、螺噁茂胺(spiroxamine)、萘替芬(naftifine)、稗草畏(pyributicarb)、特比萘芬(terbinafine)
8.细胞壁合成抑制剂
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双丙氨膦(bialaphos)、烯酰吗啉(dimethomorph)、氟吗啉(flumorph)、缬霉威(iprovalicarb)、多抗霉素(polyoxins)、多氧霉素(polyoxorim)、有效霉素A(validamycin A)
9.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
环丙酰菌胺(capropamid)、双氯氰菌胺(diclocymet)、稻瘟酰胺(fenoxanil)、四氯苯酞(phthalide)、咯喹酮(pyroquilon)、化合物(A)(tricyclazole)
10.抗性诱导剂
苯并噻二唑(acibenzolar-S-methyl)、噻菌灵(probenazole)、噻酰菌胺(tiadinil)
11.具有多位点活性的化合物
敌菌丹(captafol)、克菌丹、百菌清(chlorothalonil)、铜盐例如:氢氧化铜、环烷酸铜、氯氧化铜(copper oxychloride)、硫酸铜、一氧化铜、喹啉铜(oxine copper)和波尔多液,抑菌灵(dichlofluanid)、二氰蒽醌(dithianon)、多果定(dodine)、多果定游离碱(dodine free base)、福美铁(ferbam)、氟灭菌丹(fluorofolpet)、灭菌丹(folpet)、藻菌磷(fosetyl-Al)、双胍辛盐(guazatine)、双胍辛乙酸盐(guazatine acetate)、双胍辛胺(iminoctadine)、双八胍盐(iminoctadine albesilate)、双胍辛胺乙酸盐(iminoctadinetriacetate)、代森锰铜(mancopper)、代森锰锌(mancozeb)、代森锰(maneb)、代森联(metiram)、代森联锌(metiram-zinc)、丙森锌(propineb)、硫和硫制剂包括多硫化钙、福美双(thiram)、对甲抑菌灵(tolylfluanid)、代森锌(zineb)、福美锌(ziram)
12.未知机制化合物
amibromdol、苯噻硫氰(benthiazole)、bethoxazin、卡巴西霉素(capsimycin)、香芹酮(carvone)、灭螨猛(chinomethionat)、氯化苦(chloropicrin)、硫杂灵(cufraneb)、环氟菌胺(cyflufenamid)、清菌脲(cymoxanil)、棉隆(dazomet)、咪菌威(debacarb)、哒菌酮(diclomezine)、双氯酚(dichlorophen)、氯硝胺(dicloran)、野燕枯(difenzoquat)、野燕枯甲基硫酸酯(difenzoquat methyl sulphate)、二苯胺(diphenylamine)、韩乐宁(ethaboxam)、嘧菌腙(ferimzone)、氟酰菌胺(flumetover)、磺菌胺(flusulfamide)、氟啶酰菌胺(fluopicolide)、氟氯菌核利(fluoroimide)、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8-羟基喹啉、人间霉素(irumamycin)、磺菌威(methasulfocarb)、苯菌酮(metrafenone)、异硫氰酸甲酯(methyl isothiocyanate)、米多霉素(mildiomycin)、多马霉素(natamycin)、福美镍(nickeldimethyldithiocarbamate)、酞菌酯(nitrothal-isopropyl)、异噻菌酮(octhilinone)、oxamocarb、oxyfenthiin、五氯苯酚(pentachlorophenol)及其盐、2-苯基苯酚及其盐、粉病灵(piperalin)、propanosine-sodium、丙氧喹啉(proquinazid)、吡咯菌素(pyrrolnitrin)、五氯硝基苯(quintozene)、叶枯酞(tecloftalam)、四氯硝基苯(tecnazene)、唑菌嗪(triazoxide)、水杨菌胺(trichlamide)、氰菌胺(zarilamid)以及2,3,5,6-四氯-4-(甲基磺酰基)吡啶、N-(4-氯-2-硝基苯基)-N-乙基-4-甲基苯磺酰胺、2-氨基-4-甲基-N-苯基-5-噻唑甲酰胺、2-氯-N-(2,3-二氢-1,1,3-三甲基-1H-茚-4-基)-3-吡啶甲酰胺、3-[5-(4-氯苯基)-2,3-二甲基异噁唑烷-3-基]吡啶、顺-1-(4-氯苯基)-2-(1H-1,2,4-三唑-1-基)环庚醇、2,4-二氢-5-甲氧基-2-甲基-4-[[[[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3H-1,2,3-三唑-3-酮(185336-79-2)、1-(2,3-二氢-2,2-二甲基-1H-茚-1-基)-1H-咪唑-5-羧酸甲酯、3,4,5-三氯-2,6-吡啶二腈、2-[[[环丙基-[(4-甲氧基苯基)亚氨基]甲基]硫基]甲基]-α-(甲氧基亚甲基)苄基乙酸甲酯、4-氯-α-丙炔氧基-N-[2-[3-甲氧基-4-(2-丙炔氧基)苯基]乙基]苯乙酰胺、(2S)-N-[2-[4-[[3-(4-氯苯基)-2-丙炔基]氧]-3-甲氧基苯基]乙基]-3-甲基-2-[(甲基磺酰基)氨基]丁酰胺、5-氯-7-(4-甲基哌啶-1-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5-氯-6-(2,4,6-三氟苯基)-N-[(1R)-1,2,2-三甲基丙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5-氯-N-[(1R)-1,2-二甲基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N-[1-(5-溴-3-氯代吡啶-2-基)乙基]-2,4-二氯烟酰胺、N-(5-溴-3-氯代吡啶-2-基)甲基-2,4-二氯烟酰胺、2-丁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N-{(Z)-[(环丙基甲氧基)亚氨基][6-(二氟甲氧基)-2,3-二氟苯基]甲基}-2-苯乙酰胺、N-(3-乙基-3,5,5-三甲基环己基)-3-甲酰基氨基-2-羟基苯甲酰胺、2-[[[[1-[3-(1-氟-2-苯基乙基)氧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α-(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αE-苯乙酰胺、N-{2-[3-氯-5-(三氟甲基)吡啶-2-基]乙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N-(3′,4′-二氯-5-氟联苯基-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N-(6-甲氧基-3-吡啶基)环丙烷甲酰胺、1-[(4-甲氧基苯氧基)甲基]-2,2-二甲基丙基-1H-咪唑-1-羧酸、O-[1-[(4-甲氧基苯氧基)甲基]-2,2-二甲基丙基]-1H-咪唑-1-硫代羟酸、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嘧啶-4-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
杀细菌剂:
溴硝丙二醇(bronopol)、双氯酚、三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福镁镍(nickeldimethyldithiocarbamate)、春雷霉素、异噻菌酮(octhilinone)、羧酸呋喃(furancarboxylic acid)、土霉素(oxytetracyclin)、噻菌灵、链霉素(streptomycin)、叶枯酞、硫酸铜和其它铜制剂。
杀昆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
1.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
1.1氨基甲酸酯类(例如,棉铃威(alanycarb)、涕灭威(aldicarb)、砜灭威(aldoxycarb)、除害威(allyxycarb)、灭害威(aminocarb)、甲基吡恶磷(azamethiphos)、噁虫威(bendiocarb)、丙硫克百威(benfuracarb)、必克虱(bufencarb)、畜虫威(butacarb)、丁叉威(butocarboxim)、氧丁叉威(butoxycarboxim)、西维因(carbaryl)、虫螨威(carbofuran)、丁硫克百威(carbosulfan)、除线威(chloethocarb)、蝇毒磷(coumaphos)、苯腈磷(cyanofenphos)、杀螟腈(cyanophos)、敌蝇威(dimetilan)、苯虫威(ethiofencarb)、丁苯威(fenobucarb)、苯硫威(fenothiocarb)、伐虫脒(formetanate)、呋线威(furathiocarb)、异丙威(isoprocarb)、威百亩(metam-sodium)、灭虫威(methiocarb)、灭多虫(methomyl)、速灭威(metolcarb)、甲氨叉威(oxamyl)、抗蚜威(pirimicarb)、猛杀威(promecarb)、残杀威(propoxur)、硫双灭多威(thiodicarb)、特氨叉威(thiofanox)、唑蚜威(triazamate)、混杀威(trimethacarb)、XMC、灭杀威(xylylcarb))
1.2有机磷酸酯类(例如,高灭磷(acephate)、唑啶磷(azamethiphos)、谷硫磷(azinphos-methyl)、乙基谷硫磷(azinphos-ethyl)、乙基溴硫磷(bromophos-ethyl)、溴苯烯磷(bromfenvinfos(-methyl))、特嘧硫磷(butathiofos)、硫线磷(cadusafos)、三硫磷(carbophenothion)、壤虫氯磷(chlorethoxyfos)、毒虫畏(chlorfenvinphos)、氯甲磷(chlormephos)、甲基毒死蜱(chlorpyrifos-methyl)、乙基毒死蜱、蝇毒磷(coumaphos)、苯腈磷(cyanofenphos)、杀螟腈(cyanophos)、毒虫畏(chlorfenvinphos)、甲基一○五九(demeton-s-methyl)、磺吸磷(demeton-s-methylsulphon)、氯亚磷(dialifos)、二嗪农(diazinon)、除线磷(dichlofenthion)、敌敌畏(dichlorvos)/DDVP、百治磷(dicrotophos)、乐果(dimethoate)、甲基毒虫畏(dimethylvinphos)、蔬果磷(dioxabenzofos)、乙拌磷(disulfoton)、EPN、乙硫磷(ethion)、灭克磷(ethoprophos)、氧嘧啶磷(etrimfos)、氨磺磷(famphur)、克线磷(fenamiphos)、杀螟松(fenitrothion)、丰索磷(fensulfothion)、倍硫磷(fenthion)、吡氟硫磷(flupyrazofos)、地虫磷(fonofos)、安果(formothion)、丁苯硫磷(fosmethilan)、噻唑酮磷(fosthiazate)、庚虫磷(heptenophos)、碘硫磷(iodofenphos)、异稻瘟净(iprobenfos)、氟唑磷(isazofos)、丙胺磷(isofenphos)、o-水杨酸异丙酯、异噁唑啉(isoxathion)、马拉松(malathion)、灭蚜磷(mecarbam)、虫螨畏(methacrifos)、甲胺磷(methamidophos)、杀扑磷(methidathion)、速灭磷(mevinphos)、久效磷(monocrotophos)、二溴磷(naled)、氧化乐果(omethoate)、砜吸磷(oxydemeton-methyl)、甲基对硫磷(parathionmethyl)、对硫磷(parathion-ethyl)、稻丰散(phenthoate)、三九一一(phorate)、伏杀磷(phosalone)、亚胺硫磷(phosmet)、磷胺(phosphamidon)、乙丙磷威(phosphocarb)、腈肟磷(phoxim)、虫螨磷(pirimiphosmethyl)、乙基虫螨磷(pirimiphos ethyl)、丙溴磷(profenofos)、丙虫磷(propaphos)、烯虫磷(propetamphos)、丙硫磷(prothiofos)、发果(prothoate)、吡唑硫磷(pyraclofos)、打杀磷(pyridaphenthion)、pyridathion、喹噁磷(quinalphos)、硫线磷(sebufos)、硫特普(sulfotep)、乙丙硫磷(sulprofos)、嘧丙磷(tebupirimphos)、双硫磷(temephos)、特丁磷(terbufos)、杀虫畏(tetrachlorvinphos)、甲基乙拌磷(thiometon)、三唑磷(triazophos)、敌百虫(triclorfon)、蚜灭多(vamidothion))
2.钠通道调节剂/电位门控(voltage-gated)钠通道阻断剂
2.1拟除虫菊酯类(例如,氟酯菊酯(acrinathrin)、丙烯除虫菊(d-顺-反,d-反)(allethrin(d-cis-trans,d-trans))、β-氟氯氰菊酯(beta-cyfluthrin)、氟氯菊酯(bifenthrin)、反丙烯除虫菊(bioallethrin)、反丙烯除虫菊-S-环戊基-异构体、bioethanomethrin、生物氯菊酯(biopermethrin)、右旋反灭虫菊酯(bioresmethrin)、chlovaporthrin、顺-氯氰菊酯、顺-灭虫菊(cis-resmethrin)、顺-氯菊酯(cis-permethrin)、功夫菊酯(clocythrin)、乙氰菊酯(cycloprothrin)、氟氯氰菊酯(cyfluthrin)、氯氟氰菊酯(cyhalothrin)、氯氰菊酯(α-、β-、θ-、ζ-)(cypermethrin(alpha-,beta-,theta-,zeta-))、苯醚氯菊酯(cyphenothrin)、DDT、溴氰菊酯(deltamethrin)、烯炔菊酯(1R-异构体)(empenthrin(1R-isomer))、高氰戊菊酯(esfenvalerate)、醚菊酯(etofenprox)、五氟苯菊酯(fenfluthrin)、甲氰菊酯(fenpropathrin)、吡氯氰菊酯(fenpyrithrin)、灭杀菊酯(fenvalerate)、溴氟菊酯(flubrocythrinate)、氟氰戊菊酯(flucythrinate)、氟丙苄醚(flufenprox)、氟氯苯菊酯(flumethrin)、氟胺氰菊酯(fluvalinate)、fubfenprox、γ-氯氟氰菊酯(gamma-cyhalothrin)、炔咪菊酯(imiprothrin)、噻嗯菊酯(kadethrin)、λ-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甲氧苄氟菊酯(metofluthrin)、氯菊酯(顺-、反-)、苯醚菊酯(1R-反式异构体)(phenothrin(1R-trans isomer)、炔酮菊酯(prallethrin)、丙氟菊酯(profluthrin)、protrifenbute、反灭虫菊(pyresmethrin)、灭虫菊、RU-15525、灭虫硅醚(silafluofen)、氟胺氰菊酯(tau-fluvalinate)、七氟菊酯(tefluthrin)、环戊烯丙菊酯(terallethrin)、胺菊酯(1R-异构体)(tetramethrin(1R-isomer))、四溴菊酯(tralomethrin)、四氟菊酯(transfluthrin)、ZXI 8901、除虫菊素(pyrethrins)(除虫菊(pyrethrum)))
2.2噁二嗪类(oxadiazines)(例如噁二唑虫(indoxacarb))
3.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拮抗剂
3.1氯烟碱基类(chloronicotinyls)/新烟碱类(neonicotinoids)(例如,吡虫清(acetamiprid)、噻虫胺(clothianidin)、呋虫胺(dinotefuran)、吡虫啉(imidacloprid)、硝胺烯啶(nitenpyram)、硝虫噻嗪(nithiazine)、噻虫啉(thiacloprid)、噻虫嗪(thiamethoxam))
3.2烟碱(nicotine)、杀虫磺(bensultap)、巴丹(cartap)
4.乙酰胆碱受体调节剂
4.1spinosyn类(例如艾克敌105(spinosad))
5.GABA门控氯通道拮抗剂
5.1环戊二烯有机氯类(例如,毒杀芬(camphechlor)、氯丹(chlordane)、硫丹(endosulfan)、林丹(gamma-HCH)、HCH、七氯(heptachlor)、林丹(lindane)、甲氧滴滴涕(methoxychlor))
5.2fiprole类(例如,乙酞虫睛(acetoprole)、乙虫清(ethiprole)、锐劲特(fipronil)、氟吡唑虫(vaniliprole))
6.氯通道激活剂类
6.1Mectin类(例如,阿维菌素(abamectin,avermectin)、埃玛菌素(emamectin)、埃玛菌素苯甲酸盐(emamectin-benzoate)、伊维菌素(ivermectin)、弥拜菌素(milbemectin)、米尔倍霉素(milbemycin))
7.保幼激素模拟物(mimetic)类
(例如,噁茂醚(diofenolan)、保幼醚(epofenonane)、双氧威(fenoxycarb)、蒙五一二(hydroprene)、蒙七七七(kinoprene)、蒙五一五(methoprene)、蚊蝇醚(pyriproxifen)、烯虫硫酯(triprene))
8.蜕皮激素激动剂/干扰剂类
8.1二酰基肼类(例如,环虫酰肼(chromafenozide)、特丁苯酰肼(halofenozide)、甲氧苯酰肼(methoxyfenozide)、双苯酰肼(tebufenozide))
9.几丁质生物合成抑制剂
9.1苯甲酰脲类(例如,双三氟虫脲(bistrifluron)、定虫隆(chlofluazuron)、氟脲杀(diflubenzuron)、氟啶蜱脲(fluazuron)、氟螨脲(flucycloxuron)、氟虫脲(flufenoxuron)、氟铃脲(hexaflumuron)、氟丙氧脲(lufenuron)、双苯氟脲(novaluron)、多氟脲(noviflumuron)、氟幼脲(penfluron)、伏虫磷(teflubenzuron)、杀虫隆(triflumuron))
9.2噻嗪酮(buprofezin)
9.3灭蝇胺(cyromazine)
10.氧化磷酸化抑制剂类,ATP干扰剂类
10.1杀螨硫隆(diafenthiuron)
10.2有机锡类(例如唑环锡(azocyclotin)、三环锡(cyhexatin)、杀螨锡(fenbutatin-oxide))
11.通过间断H-质子梯度而起作用的氧化磷酸化去偶剂类
11.1吡咯类(例如氟唑虫清(chlorfenapyr))
11.2二硝基酚类(例如乐杀螨(binapacryl)、敌螨通(dinobuton)、敌螨普(dinocap)、DNOC)
12.位点-I电子转移抑制剂类
12.1METI类(例如喹螨醚(fenazaquin)、唑螨酯(fenpyroximate)、嘧胺苯醚(pyrimidifen)、哒螨酮(pyridaben)、吡螨胺(tebufenpyrad)、唑虫酰胺(tolfenpyrad))
12.2灭蚁腙(hydramethylnone)
12.3开乐散(dicofol)
13.位点-II电子转移抑制剂类
13.1鱼藤酮(rotenone)
14.位点-III电子转移抑制剂类
14.1灭螨醌(acequinocyl)、嘧螨酯(fluacrypyrim)
15.昆虫肠道膜微生物干扰剂类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株
16.脂肪合成抑制剂类
16.1特窗酸类(例如,螺螨酯(spirodiclofen)、螺甲螨酯(spiromesifen))
16.2特特拉姆酸类(tetramic acids)(例如,3-(2,5-二甲基苯基)-8-甲氧基-2-氧代-1-氮杂螺[4.5]癸-3-烯-4-基乙基碳酸酯(又称:碳酸3-(2,5-二甲基苯基)-8-甲氧基-2-氧代-1-氮杂螺[4.5]癸-3-烯-4-基乙基酯,CAS注册号:382608-10-8)以及碳酸顺-3-(2,5-二甲基苯基)-8-甲氧基-2-氧代-1-氮杂螺[4.5]癸-3-烯-4-基乙基酯(CAS注册号:203313-25-1))
17.甲酰胺类
(例如氟啶虫酰胺(flonicamid))
18.章鱼胺能激动剂类
(例如虫螨脒(amitraz))
19.镁刺激的ATP酶抑制剂类
(例如克螨特(propargite))
20.邻苯二酰胺类
(例如N2-[1,1-二甲基-2-(甲基磺酰基)乙基]-3-碘-N1-[2-甲基-4-[1,2,2,2-四氟-1-(三氟甲基)乙基]苯基]-1,2-苯二甲酰胺(CAS注册号:272451-65-7)、氟虫酰胺(flubendiamide))
21.沙蚕毒素类似物
(例如硫赐安(thiocyclam hydrogen oxalate)、杀虫双(thiosultap-sodium))
22.生物制剂类、激素类或信息素类
(例如,艾扎丁(azadirachtin)、杆菌属种(Bacillus spec.)、僵菌属种(Beauveria spec.)、十二碳二烯醇(Codlemone)、绿僵菌属种(Metarrhizium spec.)、拟青霉属种(Paecilomyces spec.)、敌贝特(Thuringiensin)、轮枝菌属种(Verticilliumspec.))
23.具有未知或未确定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类
23.1熏蒸剂类(例如,磷化铝、一溴甲烷、硫酰氟)
23.2选择性拒食剂类(例如,冰晶石、氟啶虫酰胺(flonicamid)、拒嗪酮(pymetrozine))
23.3螨生长抑制剂类(例如,四螨嗪(clofentezine)、特苯噁唑(etoxazole)、噻螨酮(hexythiazox))
23.4amidoflumet、benclothiaz、苯螨特(benzoximate)、联苯肼酯(bifenazate)、溴螨酯(bromopropylate)、噻嗪酮(buprofezin)、灭螨锰(chinomethionat)、杀虫脒(chlordimeform)、乙酯杀螨醇(chlorobenzilate)、氯化苦(chloropicrin)、clothiazoben、cycloprene、cyflumetofen、地昔尼尔(dicyclanil)、fenoxacrim、氟硝二苯胺(fentrifanil)、噻唑螨(flubenzimine)、flufenerim、氟替阿嗪(flutenzin)、诱虫十六酯(gossyplure)、灭蚁腙(hydramethylnone)、japonilure、恶虫酮(metoxadiazone)、石油、胡椒基丁醚(piperonyl butoxide)、油酸钾、pyrafluprole、啶虫丙醚(pyridalyl)、pyriprole、氟虫胺(sulfluramid)、三氯杀螨砜(tetradifon)、杀螨好(tetrasul)、苯赛螨(triarathene)、增效炔醚(verbutin),
与其它已知活性化合物例如除草剂的混合物,或与肥料以及生长调节剂、安全剂和/或化学信息素的混合物也是可以的。
化合物(A)和(B)可同时施用或相继地施用,并且如果同时施用的话,可一起或分别地施用;在分别施用的情况下,其顺序通常对防治结果无影响。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其本身、其制剂形式或由其制备的使用形式使用,例如即用型溶液剂、乳油、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及颗粒剂。施用以常规方式进行,例如浇灌、喷雾、雾化、撒播、撒粉、干敷、湿敷(moistened dressing,wet dressing)、浆敷(slurrydressing)或皮壳包覆(encrusting)等。
当使用本发明杀菌组合物时,施用率依据施用类型可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
对于叶部处理:0.1-10000g/ha,优选10-1000g/ha,更优选20-300g/ha;对于浸渍或滴注施用而言,所述剂量甚至还可以降低,特别是当施用惰性基质如石棉或珍珠岩石时;
对于种子处理:2-200g/100kg种子,优选 3-150g/100kg种子;
对于土壤处理:0.1-10000g/ha,优选 1-5000g/ha。
本发明一种杀菌组合物,是一种对有害真菌和细菌具有良好效力并解决了降低剂量率和/或增强活性谱和/或耐药性管理的问题的农业方法和组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制剂实施例
实施例1 2%中生菌素+10%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中生菌素 2%
氢氧化铜 10%
十二烷基硫酸钠 10%
木质素磺酸钠 5%
白炭黑 10%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杀菌活性化合物、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成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2%中生菌素+10%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 1%中生菌素+50%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中生菌素 1%
氢氧化铜 5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1%
木质素磺酸钠 2%
蔗糖 补足至100%
将杀菌活性化合物、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成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1%中生菌素+50%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 1%中生菌素+4%氢氧化铜乳油
中生菌素 1%
氢氧化铜 4%
乙氧基化蓖麻油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3%
二甲基亚砜 补足至100%
将上述成分按照比例配制,搅拌均匀得到均一的相。
实施例4 5%中生菌素+50%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中生菌素 5%
氢氧化铜 50%
十二烷基硫酸钠 10%
木质素磺酸钠 5%
白炭黑 10%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备成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5 2%中生菌素+ 50%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中生菌素 2%
氢氧化铜 50%
改性木质素磺酸钙 5%
十二烷基硫酸钠 5%
尿素 5%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中生菌素、氢氧化铜、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过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2%中生菌素+50%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6 0.5%中生菌素+ 50%氢氧化铜悬乳剂
油相:
中生菌素 0.5%
油酸甲酯 10%
乙氧基化蓖麻油 5%
水相:
氢氧化铜 50%
磺化的萘磺酸-甲醛缩合产物的钠盐 1%
水 补足至100%
将中生菌素溶解在油酸甲酯中,加入乙氧基化蓖麻油得到油相;按照配方将氢氧化铜、磺化的萘磺酸-甲醛缩合产物的钠盐、水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水相氢氧化铜的悬浮剂;在搅拌下将油相加入水相得到悬乳剂。
实施例7 10%中生菌素+10%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中生菌素 10%
氢氧化铜 10%
木质素磺酸钠 1%
月桂基硫酸钠 2%
高度分散的硅酸 1%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备成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8 40%中生菌素+50%氢氧化铜包衣颗粒剂
中生菌素 40%
氢氧化铜 50%
聚乙二醇 3%
高度分散的硅酸 1%
碳酸钙 补足至100%
在混合器中,将磨细的杀菌活性化合物均匀涂布到被聚乙二醇润湿的载体上。以此方式可获得无尘包衣颗粒剂。
实施例9 50%中生菌素+ 10%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中生菌素 50%
氢氧化铜 10%
十二烷基硫酸钠 1%
木质素磺酸钠 1%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备成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0 20%中生菌素+60%氢氧化铜颗粒剂
中生菌素 20%
氢氧化铜 60%
木质素磺酸钠 4%
羧甲基纤维素 2%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活性化合物与助剂混合并研磨,用水润湿,造粒,然后在空气流中干燥。
实施例11 50% 中生菌素+ 2%氢氧化铜种衣剂
中生菌素 50%
氢氧化铜 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 10%
改性木质素磺酸钙 5%
黄原胶 1%
膨润土 1%
丙三醇 5%
PVP-K30 1%
水 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种衣剂。
实施例12 50% 中生菌素+ 5%氢氧化铜微囊悬浮-悬浮剂
ATLOXTM4913 4%
柠檬酸 0.05%
催化剂 0.1%
水 13%
氢氧化铜 5%
PAPI TM 1.35%
SOLVESSOTM200 10%
ATLOXTM4913 16%
分散剂 LFH 0.3%
消泡剂 0.16%
尿素 8.4%
中生菌素 50%
水 补足至100%
将PAPITM、中生菌素、SOLVESSOTM200形成的油相加入含ATLOXTM4913的水溶液中,形成乳状液。然后加热并保温在50oC 下加入催化剂反应2小时。冷却后得到中生菌素的微囊剂。
ATLOXTM4913, 分散剂LFH, 消泡剂,尿素,氢氧化铜和水按比例混合,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悬浮剂。
将得到的中生菌素微囊剂加入氢氧化铜的悬浮剂中,搅拌均匀得到50% 中生菌素+5%氢氧化铜 微囊悬浮-悬浮剂。
实施例13 50%中生菌素+1%氢氧化铜悬乳剂
中生菌素 50%
氢氧化铜 1%
SOLVESSOTM200 10%
乙氧基化蓖麻油 4%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 5%
改性木质素磺酸钙 5%
黄原胶 1%
膨润土 1%
丙三醇 5%
水 补足至100%
将中生菌素溶解在SOLVESSOTM200中,加入乙氧基化蓖麻油,得到中生菌素的油相;
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改性木质素磺酸钙、氢氧化铜和水按比例混合,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氢氧化铜的悬浮剂。
将含中生菌素的油相加入到含氢氧化铜的水悬浮剂的,得到悬乳剂。
实施例14 50% 中生菌素+0.5%氢氧化铜乳油
中生菌素 50%
氢氧化铜 0.5%
乙氧基化蓖麻油 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3%
SOLVESSOTM100 补足至100%
将上述各组分混合,搅拌至得到透明均一相。
实施例15 20% 中生菌素+30%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中生菌素 20%
氢氧化铜 30%
改性木质素磺酸钙 5%
十二烷基硫酸钠 5%
尿素 5%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中生菌素、氢氧化铜、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过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20%中生菌素+30%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6 5% 中生菌素+30% 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中生菌素 5%
氢氧化铜 30%
十二烷基硫酸钠 1%
木质素磺酸钠 1%
高岭土 补足至100%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备成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7 10% 中生菌素 +90%氢氧化铜
中生菌素 10%
氢氧化铜 90%
将中生菌素、氢氧化铜按照比例混合均匀。
实施例18 20% 中生菌素+ 80% 氢氧化铜
中生菌素 20%
氢氧化铜 80%
以上实施例中的配比为重量百分配比。
室内试验
生物测试例1 化合物(A)与化合物(B)复配对黄瓜青枯病的药效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青枯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 1156.8-2007进行。供试作物为黄瓜感青枯病品种,催芽后每盆播种20粒,选择其中长势一致的10株3叶期黄瓜备用。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7个系列质量浓度。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以不滴水为宜,待药液自然风干备用。每处理1盆,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24h后,在黄瓜叶片上均匀喷雾接种青枯病菌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方法:将试验用病原菌接种在燕麦片番茄汁琼脂培养基上,于25℃-27℃条件下培养5-7天,黑光灯诱导分生孢子产生,从培养基上洗下分生孢子,并用2-4层纱布过滤,离心(3000转/分),弃上清,沉淀下的分生孢子用0.025%Tween 20水溶液悬浮,血球计数板计数,孢子悬浮液浓度调至2×105个孢子/ml备用。
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95%以上,保持叶面有结露,温度25℃-26℃)黑暗条件下保湿培养24h。然后在25℃-26℃、12h光暗交替(光照强度20000lx),相对湿度85%-90%的条件下培养7d。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时,分级调查整株叶片的发病情况。分级方法为:
0级:整株无病;
1级:出现褐点病斑;
3级:出现典型纺锤形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
5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25%;
7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6%-50%;
9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mg/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共毒系数法(《农药实验技术与评价方法》,黄国洋主编,2000,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17-218)。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杭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时,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本发明在防治黄瓜青枯病的毒力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化合物(A)与化合物(B)对青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活性组分 EC<sub>50</sub>(mg/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化合物(A) 7.91 100 - -
化合物(B) 13.40 59 - -
化合物(A) 100:化合物(B) 1 5.88 134.45 99.59 135
化合物(A) 50: 化合物(B)1 5.15 153.65 99.20 154.9
化合物(A) 25: 化合物(B)1 4.56 173.52 98.42 176.3
化合物(A)10: 化合物(B)1 4.34 182.24 96.27 189.3
化合物(A)5: 化合物(B)1 4.46 177.48 93.17 190.5
化合物(A) 1: 化合物(B) 1 4.63 170.77 79.50 214.8
化合物(A) 1: 化合物(B) 5 5.12 154.58 65.83 234.8
化合物(A) 1: 化合物(B) 10 5.13 154.25 62.73 245.9
化合物(A) 1: 化合物(B) 25 6.43 123.03 60.58 203.1
化合物(A) 1: 化合物(B) 50 7.05 112.13 59.80 187.5
化合物(A) 1: 化合物(B)100 7.96 99.33 59.41 167.2
表1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A)和化合物(B)按重量比100:1~1:100复配,在防治黄瓜青枯病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
生物测试例2 化合物(A)与化合物(B)复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室内药效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 1156.5-2006进行。选取黄瓜感病品种盆栽,剪取相同部位长势一致带有叶柄的叶片,置于培养皿中,保湿备用。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7个系列质量浓度。将叶片在预先配制的药液中充分浸润5s,沥去多余药液,自然风干,按处理标记后保湿培养。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以不滴水为宜,待药液自然风干备用。每处理30片叶片,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24h后,用接种器打取5mm的菌饼,有菌丝的一面接种于处理叶片中央。接种后25℃-26℃,相对湿度85%-90%的条件下培养3d。测量病斑,并计算防效。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其余计算方法同生物测试例1。
本发明在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毒力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复配比例的化合物(A)与化合物(B)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室内药效测定
活性组分 EC<sub>50</sub>(mg/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化合物(A) 5.72 100 - -
化合物(B) 15.23 37.5 - -
化合物(A) 100:化合物(B) 1 4.05 141.22 99.38 142.1
化合物(A) 50: 化合物(B)1 3.74 152.80 98.77 154.7
化合物(A) 25: 化合物(B)1 3.48 164.25 97.60 168.3
化合物(A)10: 化合物(B)1 3.40 168.17 94.32 178.3
化合物(A)5: 化合物(B)1 3.22 177.82 89.58 198.5
化合物(A) 1: 化合物(B) 1 3.88 147.61 68.75 214.7
化合物(A) 1: 化合物(B) 5 5.10 112.17 47.92 234.1
化合物(A) 1: 化合物(B) 10 5.16 110.89 43.18 256.8
化合物(A) 1: 化合物(B) 25 6.56 87.19 39.90 218.5
化合物(A) 1: 化合物(B) 50 7.80 73.31 38.73 189.3
化合物(A) 1: 化合物(B)100 9.46 60.46 38.12 158.6
表2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A)和化合物(B)按重量比100:1~1:100复配,在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时共毒系数都在12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
防效测试
当活性化合物组合物的作用超过当各活性化合物单独施用时的作用的总和时,存在协同增效作用。两种活性化合物的特定组合的预期作用可使用所谓的"Colby 公式" (参见S.R. Colby, "Calculating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s ofHerbicide Combinations “, Weeds 1967,15, 20-22) 如下计算:如果
X 是当使用用量为mg/ha 或浓度为mppm的活性化合物A时的活性;
Y 是当使用用量为ng/ha或浓度为nppm 的活性化合物B时的活性,表示为占未处理对照的百分率;
E 是当使用用量为m 和n g/ha 或浓度为m 和n ppm 的活性化合物A和B时的活性,
那么
如果实际观察的活性(O)大于预期活性(E),那么该组合物具有增效作用。
以下防效试验用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防效试验1 对黄瓜青枯病的防效
将盆栽的黄瓜植株的叶子用具有以下指定的活性化合物浓度的含悬浮液喷雾。第二天将处理的植物接种黄瓜青枯病的孢子悬浮液。然后将盆放在20-22oC 下的具有高大气湿度(90-95%) 的室中24小时。在此期间,孢子发芽并且芽管渗入叶组织中。第二天,将测试植物返回至温室中并在20-220C 和65-70% 相对大气湿度下培育另外7天。然后目测叶子上青枯病发展的程度。
对黄瓜青枯病的防效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化合物A 和B 的组合,用于防治黄瓜青枯病显示明显的增效。另一方面,化合物A 和B 的组合与化合物A 和硫酸铜钙的组合,在相同的配比下,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显示更明显的增益效果。 防效试验2 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
将盆栽的黄瓜植株的叶子用具有以下指定的活性化合物浓度的含悬浮液喷雾。第二天将处理的植物接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孢子悬浮液。然后将盆放在20-22oC 下的具有高大气湿度(90-95%) 的室中24小时。在此期间,孢子发芽并且芽管渗入叶组织中。第二天,将测试植物返回至温室中并在20-220C 和65-70% 相对大气湿度下培育另外7天。然后目测叶子上细菌性角斑病发展的程度。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化合物A 和B 的组合,用于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显示明显的增效。另一方面,化合物A 和B 的组合与化合物A 和硫酸铜钙的组合,在相同的配比下,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显示更明显的增益效果。

Claims (12)

1.一种杀菌组合物,活性组分由化合物(A)和(B)组成,其中(A)表示由式(A)描述的化合物:
且(B)表示由式(B)描述的化合物:
所述杀菌组合物中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重量比为1∶100-10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重量比为1∶50-5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重量比为1∶25-2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重量比为1∶10-1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重量比为1∶5-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含量占杀菌组合物的5%-90%。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含量占杀菌组合物的10%-80%。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A)与化合物(B)的含量占杀菌组合物的10%-60%。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谷类、水果、蔬菜、经济作物上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11.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的杀菌组合物作用于致病菌和/或其环境,或者植物及植物部位、土壤。
12.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A 和化合物B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
CN201510426606.6A 2015-07-20 2015-07-20 一种杀菌组合物 Active CN1066892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26606.6A CN106689202B (zh) 2015-07-20 2015-07-20 一种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26606.6A CN106689202B (zh) 2015-07-20 2015-07-20 一种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89202A CN106689202A (zh) 2017-05-24
CN106689202B true CN106689202B (zh) 2019-11-22

Family

ID=58894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26606.6A Active CN106689202B (zh) 2015-07-20 2015-07-20 一种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892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1483A (zh) * 2016-05-25 2016-09-21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CN110037063A (zh) * 2019-04-12 2019-07-23 浙江禾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花生褐斑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51637B (zh) * 2019-09-03 2020-11-27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来自黄芪根部的高效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棘壳孢菌及其应用
CN110731337B (zh) * 2019-10-28 2021-04-20 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3558059B (zh) * 2021-07-19 2022-07-12 河北中保绿农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中生菌素和纳他霉素的组合物
CN115843815B (zh) * 2022-12-07 2023-12-22 孟州农达生化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6699A (zh) * 2009-04-24 2009-09-23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004879A (zh) * 2013-01-15 2013-04-03 福建凯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植物细菌和真菌病害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918681A (zh) * 2014-04-24 2014-07-16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噻菌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4705326A (zh) * 2015-03-16 2015-06-17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中生菌素和琥胶肥酸铜的杀菌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6699A (zh) * 2009-04-24 2009-09-23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004879A (zh) * 2013-01-15 2013-04-03 福建凯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植物细菌和真菌病害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918681A (zh) * 2014-04-24 2014-07-16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噻菌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4705326A (zh) * 2015-03-16 2015-06-17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中生菌素和琥胶肥酸铜的杀菌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89202A (zh) 2017-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89202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1184396B (zh) 杀真菌活性化合物结合物
CN101541173B (zh) 含咪唑菌酮和一种杀虫化合物的农药组合物
CN101541175B (zh) 含有霜霉威盐酸盐和杀虫活性物质的农药组合物
CN101484007B (zh) 含吡啶基乙基苯甲酰胺衍生物和杀虫剂化合物的农药组合物
CN101583277B (zh) 含霜霉威乙膦酸盐和杀虫活性物质的农药组合物
CN101578041B (zh) 包括一种2-吡啶基甲基苯甲酰胺衍生物和一种杀虫剂化合物的农药组合物
CN101562982B (zh) 包括三乙膦酸铝、霜霉威盐酸盐和一种杀虫活性物质的农药组合物
CN101321464A (zh) 油基悬浮剂
CN101553115A (zh) 农业化学组合物施用于栽培基质时生物活性的改进、适宜制剂及其用途
CN101553124A (zh) 含三乙膦酸铝和一种杀虫活性物质的农药组合物
CN101321463B (zh) 杀真菌活性成分结合物
CN101541180A (zh) 用于改善农化活性成分根部吸收的胶悬剂
CN101484003A (zh) 协同的杀虫和杀真菌混合物
CN101820763A (zh) 改善植物生长的方法
CN101325877A (zh) 杀真菌活性物质结合物
CN101588720A (zh) 协同活性成分结合物
CN101330827A (zh) 杀菌活性化合物结合物
CN109221159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1505602A (zh) 农业化学活性剂控释制剂
CN106689204A (zh) 一种作物病虫害防除组合物
CN109221164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221162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221165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9221160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