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5766A - 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5766A
CN106555766A CN201610874971.8A CN201610874971A CN106555766A CN 106555766 A CN106555766 A CN 106555766A CN 201610874971 A CN201610874971 A CN 201610874971A CN 106555766 A CN106555766 A CN 1065557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surface
holding section
stator
towards
wall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749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5766B (zh
Inventor
大坪京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55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5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5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57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13/0606Canned motor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13/0606Canned motor pumps
    • F04D13/0626Details of the ca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13/0606Canned motor pumps
    • F04D13/064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2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628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 pump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09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2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rating in liquid or gas
    • H02K5/128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rating in liquid or gas using air-gap sleeves or air-gap dis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around a fixed spindle;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direct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18Rotors
    • F04D29/22Rotors specially for centrifugal pump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泵装置,该泵装置的固定于间隔壁构件的电路基板与定子被树脂密封构件覆盖,其中,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能够抑制定子轴向上的定子与间隔壁构件的相对位置的偏离。该泵装置中,电路基板被固定于间隔壁构件的第1方向侧部分,并且被配置于较定子芯材及绝缘构件更靠第1方向侧。端子接脚的第1方向侧的部分被固定于电路基板,端子接脚的第2方向侧的部分被固定于绝缘构件。在绝缘构件上,形成有朝向第2方向侧的第1抵接面,在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2抵接面,该第2抵接面朝向第2方向侧,并且第1抵接面抵接于该第2抵接面,以限制定子朝向第1方向的移动。

Description

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stator)及电路基板被树脂密封构件覆盖的泵(pump)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泵装置,其包括配置有叶轮及转子(rotor)的泵室、以及配置于泵室外侧的定子及电路基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泵装置中,在定子及电路基板与泵室之间,配置有防止流体流入定子及电路基板的配置部位的间隔壁。定子及电路基板被树脂密封构件覆盖。定子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且包括驱动用线圈(coil)、经由线圈架(bobbin)来卷绕驱动用线圈的定子芯材(stator core)、以及将驱动用线圈的端部捆扎起来固定的端子接脚(pin)。端子接脚被压入固定于线圈架。
而且,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泵装置中,电路基板是形成为平板状,且以定子的轴向与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而固定于间隔壁。端子接脚被焊接固定于电路基板。在间隔壁上,形成有用于固定电路基板的紧固用突起,电路基板通过螺丝而固定于紧固用突起。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泵装置的制造时,在将间隔壁插入定子内周侧的状态下,将电路基板固定于间隔壁,并且将端子接脚焊接固定至电路基板。而且,将此状态的间隔壁、定子及电路基板配置于模具内,向该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并使其固化,由此来形成覆盖定子及电路基板的树脂密封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2044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泵装置中,为了通过树脂密封构件来更切实地覆盖定子及电路基板,优选的是在树脂密封构件的形成时提高注入至模具内的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另一方面,若提高注入至模具内的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则会有大的成形压力作用于配置在模具内的间隔壁、定子及电路基板。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泵装置中,配置于模具内的电路基板被固定于间隔壁,因此若注入至模具内的树脂材料的注入压力变高,则有可能会因直接或者经由电路基板而作用于间隔壁构件的成形压力的影响与作用于定子的成形压力的影响,而导致定子与间隔壁的相对位置在定子的轴向上发生偏离。而且,若定子与间隔壁的相对位置在定子的轴向上发生偏离,则有可能会在端子接脚的被焊接至电路基板的部分产生裂缝(crack)。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泵装置,该泵装置的固定于间隔壁构件的电路基板与定子被树脂密封构件覆盖,其中,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能够抑制定子轴向上的定子与间隔壁构件的相对位置的偏离。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泵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叶轮;转子,安装有叶轮,并且具有驱动用磁铁;定子,形成为筒状,配置于转子的外周侧,并且具有驱动用线圈;泵室,配置有叶轮及转子,供流体通过;间隔壁构件,配置于定子与泵室之间,防止泵室内的流体流入定子的配置部位;电路基板,配置于泵室的外侧,并且固定于间隔壁构件;以及树脂制的树脂密封构件,覆盖定子及电路基板,定子包括:绝缘构件;定子芯材,具有经由绝缘构件来卷绕驱动用线圈的多个凸极部;以及多个端子接脚,电性连接驱动用线圈的端部,并且与形成为筒状的定子的轴向平行地配置,若将轴向的其中一个方向设为第1方向,将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第2方向,则电路基板被固定于间隔壁构件的第1方向侧的部分,并且被配置于较定子芯材及绝缘构件更靠第1方向侧,端子接脚的第1方向侧的部分被固定于电路基板,端子接脚的第2方向侧的部分被固定于绝缘构件,在绝缘构件上,形成有朝向第1方向侧的第1抵接面,在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2抵接面,该第2抵接面朝向第2方向侧,并且第1抵接面抵接于第2抵接面,以限制定子朝向第1方向的移动。
本发明的泵装置中,若将定子的轴向的其中一个方向设为第1方向,将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第2方向,则在构成定子的绝缘构件上,形成有朝向第1方向侧的第1抵接面,在固定有电路基板的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2抵接面,该第2抵接面朝向第2方向侧,并且第1抵接面抵接于该第2抵接面,以限制定子朝向第1方向的移动。因此,本发明中,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即使大的成形压力作用于间隔壁构件、定子及电路基板,也能够抑制定子轴向上的定子与间隔壁构件的相对位置的偏离。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绝缘构件上,形成有朝向第2方向侧的第3抵接面,在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4抵接面,该第4抵接面朝向第1方向侧,并且第3抵接面抵接于该第4抵接面,以限制定子朝向第2方向的移动。若如此般构成,则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能够抑制朝向定子轴向两侧的、定子与间隔壁构件的相对位置的偏离。因此,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能够切实地抑制定子轴向上的定子与间隔壁构件的相对位置的偏离。而且,此时,第3抵接面及第4抵接面例如形成为平面状。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绝缘构件包括形成有第1抵接面的第1卡合部,间隔壁构件包括形成有第2抵接面的第2卡合部,第1卡合部及第2卡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可朝定子的径向发生弹性变形,以使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可通过卡扣配合(snap fit)而卡合。若如此般构成,则能够通过使用卡扣配合结构的简易的构成,来使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卡合,其结果,能够利用简易的构成来使第1抵接面与第2抵接面抵接。而且,若如此般构成,则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能够利用流入第1卡合部及第2卡合部的周围并固化的树脂的作用,来抑制树脂密封构件从间隔壁构件及定子脱落。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定子芯材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以及从外周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多个凸极部,第1卡合部形成于轴向覆盖部,该轴向覆盖部从第2方向侧覆盖定子的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的一部分。即,优选的是,第1卡合部及第2卡合部被配置于定子的外周侧。在树脂密封构件从间隔壁构件及定子脱落的情况下,树脂密封构件将从定子的外周侧脱落,因此,若如此般构成,则能够有效地抑制树脂密封构件从间隔壁构件及定子脱落。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第1卡合部可从径向的内侧与第2卡合部卡合,在第1卡合部的第2方向侧的面的径向的外侧部分,形成有第1倾斜面,该第1倾斜面随着朝向径向的外侧而向第1方向侧倾斜。而且,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第1卡合部可从径向的内侧与第2卡合部卡合,在第2卡合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的径向的内侧部分,形成有第2倾斜面,该第2倾斜面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向第2方向侧倾斜。若如此般构成,则能够利用第1倾斜面或第2倾斜面来将第1卡合部顺畅地引导至径向上的第2卡合部的内侧。因此,能够从径向的内侧使第1卡合部容易地与第2卡合部卡合,使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卡合时的作业变得容易。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第2卡合部是以从轴向观察时夹着定子的中心的方式而设置于两处部位,若将径向中的与通过设置于两处部位的第2卡合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3方向,则在树脂密封构件的第3方向的其中一个侧面,形成有浇口(gate)痕迹,该浇口痕迹是通过射出成形来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的树脂的流入口的痕迹。即,优选的是,在通过射出成形来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使树脂从第3方向的其中一侧流入模具内。若如此般构成,则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即使树脂流入模具的内部,第1卡合部或第2卡合部也难以朝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的方向发生变形。因此,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能够防止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被解除。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第1抵接面及第2抵接面中的任一者的径向的宽度窄于第1抵接面及第2抵接面中的另一者的径向的宽度。若如此般构成,则与第1抵接面的径向宽度与第2抵接面的径向宽度相等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使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卡合时的、第1卡合部或第2卡合部的弹性变形量。因此,使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卡合时的作业变得容易,并且能够防止使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卡合时的、第1卡合部或第2卡合部的损伤。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绝缘构件包含在定子的周方向上分割的多个分割绝缘构件,多个分割绝缘构件中的若干个分割绝缘构件是形成有与第2抵接面抵接的第1抵接面的限制用分割绝缘构件,至少在限制用分割绝缘构件上,形成有与第4抵接面抵接的第3抵接面。若如此般构成,则在形成有与第2抵接面抵接的第1抵接面的限制用分割绝缘构件上,形成有与第4抵接面抵接的第3抵接面,因此能够提高与第2抵接面抵接的第1抵接面和与第4抵接面抵接的第3抵接面之间的尺寸精度。因此,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之前,即使在第1抵接面与第2抵接面之间或第3抵接面与第4抵接面之间产生间隙,也能够减小该间隙的大小。其结果,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之前,即使在轴向上在定子与间隔壁构件之间产生晃动,也能够抑制定子与间隔壁构件之间的晃动。
本发明中,例如,间隔壁构件包括配置于转子与定子之间的圆筒部、封闭圆筒部的第1方向端的底部、以及从圆筒部的第2方向端朝向定子的径向的外侧扩展的凸缘部,在凸缘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上,以在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且以朝向第1方向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有与分割绝缘构件为相同数量的凸部,凸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成为第4抵接面,在所有的分割绝缘构件上,形成有与第4抵接面抵接的第3抵接面,在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分割绝缘构件的第3抵接面抵接于一个凸部的第4抵接面。
本发明中,例如,定子芯材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以及从外周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多个凸极部,第3抵接面形成于轴向覆盖部,该轴向覆盖部从第2方向侧覆盖定子的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的一部分。
此时,优选的是,间隔壁构件包括配置于转子与定子之间的圆筒部、封闭圆筒部的第1方向端的底部、以及从圆筒部的第2方向端朝向定子的径向的外侧扩展的凸缘部,第1抵接面形成于轴向覆盖部,第2抵接面及第4抵接面形成于凸缘部。若如此般构成,则由于第1抵接面与第3抵接面形成于轴向覆盖部,因此能够提高第1抵接面与第3抵接面之间的尺寸精度,而且,由于第2抵接面与第4抵接面形成于凸缘部,因此能够提高第2抵接面与第4抵接面之间的尺寸精度。因此,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之前,即使在第1抵接面与第2抵接面之间或第3抵接面与第4抵接面之间产生间隙,也能够减小该间隙的大小。其结果,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之前,即使在轴向上在定子与间隔壁构件之间产生晃动,也能够抑制定子与间隔壁构件之间的晃动。
本发明中,例如,间隔壁构件包括配置于转子与定子之间的圆筒部、封闭圆筒部的第1方向端的底部、以及从圆筒部的第2方向端朝向定子的径向的外侧扩展的凸缘部,在凸缘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上,以在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且以朝向第1方向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有与凸极部为相同数量的凸部,凸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成为第4抵接面。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轴向覆盖部包括:两个抵接面形成部,形成有朝向第2方向侧的第3抵接面,并且分别配置于周方向上的第1卡合部的两侧;以及第1连结部,在第1方向侧将两个抵接面形成部与第1卡合部相连,在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4抵接面,该第4抵接面朝向第1方向侧,并且第3抵接面抵接于该第4抵接面,以限制定子朝向第2方向的移动,第1卡合部形成为可朝径向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片状,第2卡合部形成为包括两个竖立部与第2连结部的门形,该两个竖立部是以在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而配置,并且朝第1方向侧竖立,该第2连结部将两个竖立部的第1方向端彼此相连,第2连结部的第2方向侧的面成为第2抵接面,第1卡合部与第2连结部卡合,两个抵接面形成部的、第1卡合部侧的侧面的周方向的间隔宽于第2卡合部的周方向的宽度。若如此般构成,则能够防止使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卡合时的、第2卡合部与抵接面形成部的干涉。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轴向覆盖部包括:两个抵接面形成部,形成有朝向第2方向侧的第3抵接面,并且分别配置于周方向上的第1卡合部的两侧;以及第1连结部,在第1方向侧将两个抵接面形成部与第1卡合部相连,在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4抵接面,该第4抵接面朝向第1方向侧,并且第3抵接面抵接于该第4抵接面,以限制定子朝向第2方向的移动,进而,在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周方向抵接部,该周方向抵接部抵接于两个抵接面形成部各自的与第1卡合部侧的侧面为相反侧的侧面。若如此般构成,则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能够抑制定子的周方向上的定子与间隔壁构件的相对位置的偏离。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轴向覆盖部包括:两个抵接面形成部,形成有朝向第2方向侧的第3抵接面,并且分别配置于周方向上的第1卡合部的两侧;以及第1连结部,在第1方向侧将两个所述抵接面形成部与第1卡合部相连,在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4抵接面,该第4抵接面朝向第1方向侧,并且第3抵接面抵接于该第4抵接面,以限制定子朝向第2方向的移动,第1卡合部形成为可朝径向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片状,并且第1卡合部的前端部具有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凸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为第1抵接面,第2卡合部形成为包括两个竖立部与第2连结部的门形,该两个竖立部是以在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而配置,并且朝第1方向侧竖立,该第2连结部将两个竖立部的第1方向端彼此相连,第2连结部的第2方向侧的面成为第2抵接面,第1卡合部与第2连结部卡合。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在固定于间隔壁构件的电路基板与定子被树脂密封构件覆盖的泵装置中,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时,能够抑制定子轴向上的定子与间隔壁构件的相对位置的偏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泵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路基板、定子及间隔壁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路基板、定子及间隔壁构件的侧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间隔壁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定子芯材的平面图;
图6是图2所示的第2绝缘体(insulator)的立体图;
图7是图3的E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7的F-F剖面的剖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间隔壁构件的构成的放大图。
[附图符号的说明]
1:泵装置;
2:叶轮;
3:马达;
4:电路基板;
5:转子;
6:定子;
7:罩壳;
8:上壳;
8a:吸入部;
9:泵室;
10:密封构件;
11:间隔壁构件;
11b:圆筒部;
11c:底部;
11d、16a:凸缘部;
11e:大径外周面;
11f:小径外周面;
11g、11n:凸部;
11h:轴保持部;
11j:固定用突起;
11k:定位用突起;
11p:下表面(第4抵接面);
11r:卡合部(第2卡合部);
11s:竖立部;
11t:连结部(第2连结部);
11u:贯穿孔;
11v:上表面(第2抵接面);
11w:倾斜面(第2倾斜面);
11z:周方向抵接部;
12:树脂密封构件;
12a:浇口痕迹;
14:驱动用磁铁;
15:套筒;
16:保持构件;
17:固定轴;
18:推力轴承构件;
23:驱动用线圈;
24:定子芯材;
24a:外周环部;
24b:凸极部;
24c:凸极前端部;
24d:连结部;
24e:外周部;
24f:接缝;
25:绝缘体(分割绝缘构件);
25A:绝缘体(限制用分割绝缘构件);
26:端子接脚;
27:连接器;
30:第1绝缘体;
31、31A:第2绝缘体;
31a:上侧半筒部;
31b:内侧凸缘部;
31c:外侧凸缘部;
31d:轴向覆盖部;
31e:径向覆盖部;
31f:接触覆盖部;
31g:突出部;
31h:第1突出部(抵接面形成部);
31j:第2突出部;
31k:抵接面(第3抵接面);
31n:卡合部(第1卡合部);
31p:凸部;
31r:下端面(第1抵接面);
31s:倾斜面(第1倾斜面);
31t:第1连结部;
34:螺丝;
35:绝缘构件;
H1:周方向上的卡合部的宽度;
H2:第2卡合部的周方向的宽度;
L1:两个竖立部的周方向的内侧面的、周方向的间隔;
L2:两个抵接面形成部的、第1卡合部侧的侧面的周方向的间隔;
Y:第3方向;
Z1:第2方向;
Z2:第1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泵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的剖面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路基板4、定子6及间隔壁构件11的立体图。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上侧(Z1方向侧)设为“上”侧,将图1的下侧(Z2方向侧)设为“下”侧。
本实施例的泵装置1是被称作密闭式泵(canned pump)(密闭式电动泵(cannedmotor pump))的类型的泵,包括叶轮2、使叶轮2旋转的马达(motor)3、以及用于控制马达3的电路基板4。马达3包含转子5与定子6。叶轮2、马达3及电路基板4被配置于包含罩壳(housing)7及上壳8的壳体的内部,所述上壳8覆盖罩壳7的上部。罩壳7与上壳8通过省略图示的螺丝而彼此固定。
在上壳8上,形成有流体的吸入部8a与流体的喷出部(省略图示)。在罩壳7与上壳8之间,形成有供从吸入部8a吸入的流体朝向喷出部通过的泵室9。而且,在罩壳7与上壳8的接合部分,配置有用于确保泵室9的密闭性的密封(seal)构件(O型环(Oring))10。罩壳7包括:间隔壁构件11,以隔开泵室9与定子6的方式而配置于泵室9与定子6之间;以及树脂制的树脂密封构件12,覆盖间隔壁构件11的下表面及侧面。
转子5包括驱动用磁铁14、圆筒状的套筒(sleeve)15、以及保持驱动用磁铁14及套筒15的保持构件16。保持构件16形成为带凸缘的大致圆筒状。驱动用磁铁14被固定于保持构件16的外周侧,套筒15被固定于保持构件16的内周侧。在配置于上侧的保持构件16的凸缘部16a,固定有叶轮2。叶轮2及转子5被配置于泵室9的内部。
转子5可旋转地支撑于固定轴17。固定轴17是以固定轴17的轴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而配置。即,上下方向为转子5的轴向。固定轴17的上端被保持于上壳8,固定轴17的下端被保持于罩壳7。固定轴17插通至套筒15的内周侧。而且,在固定轴17上,安装有抵接于套筒15上端面的推力轴承(thrust bearing)构件18。本实施例中,套筒15作为转子5的径向轴承(radial bearing)发挥功能,套筒15及推力轴承构件18作为转子5的推力轴承发挥功能。
定子6包括驱动用线圈23、定子芯材24以及绝缘体25,且整体形成为筒状。具体而言,定子6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定子6经由间隔壁构件11而配置于转子5的外周侧,定子6以定子6的轴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而配置。即,上下方向为定子6的轴向。本实施例的下方向(Z2方向)为定子6的轴向的其中一个方向即第1方向,上方向(Z1方向)为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2方向。
而且,定子6包括供驱动用线圈23的端部捆扎并电性连接的多个端子接脚26。端子接脚26是以端子接脚26的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而配置。即,端子接脚26是与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关于定子6的具体结构将后述。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将转子5及定子6的径向设为“径向”,将转子5及定子6的周方向(圆周方向)设为“周方向”。而且,将径向中的图1等的X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径向中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图1等的Y方向设为“前后方向”。
(罩壳、定子及电路基板的构成)
图3是图2所示的电路基板4、定子6及间隔壁构件11的侧面图。图4是图2所示的间隔壁构件11的立体图。图5是图2所示的定子芯材24的平面图。图6是图2所示的第2绝缘体31的立体图。图7是图3的E部的放大图。图8是图7的F-F剖面的剖面图。
间隔壁构件11形成为带凸缘的大致有底圆筒状,且包括圆筒部11b、底部11c及凸缘部11d。圆筒部11b形成为圆筒状,且以覆盖驱动用磁铁14的外周面的方式而配置。即,圆筒部11b配置于转子5与定子6之间。具体而言,圆筒部11b在径向上配置于转子5与定子6之间。底部11c形成为封闭圆筒部11b的下端的圆板状。凸缘部11d是以从圆筒部11b的上端朝向径向的外侧扩展的方式而形成。如图1所示,间隔壁构件11的内侧及上侧成为泵室9,叶轮2及转子5被配置于间隔壁构件11的内侧及上侧。间隔壁构件11发挥防止泵室9内的流体流入到定子6及电路基板4的配置部位的功能。
如图4所示,圆筒部11b的外周面包含:大径外周面11e,构成圆筒部11b的外周面的上端侧部分;以及小径外周面11f,外径稍小于大径外周面11e。在小径外周面11f上,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凸部11g。凸部11g是以从大径外周面11e的下端朝向下侧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而形成。本实施例中,形成有六个凸部11g。六个凸部11g是以在周方向上隔开固定间隔的状态而形成,且以等角度间距(pitch)而配置。径向上的凸部11g的外侧面的直径等于大径外周面11e的外径。
在底部11c的上表面,以朝向上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有保持固定轴17的下端侧的轴保持部11h。在底部11c的下表面,以朝向下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有用于将电路基板4固定于间隔壁构件11的固定用突起11j、以及用于对电路基板4进行定位的定位用突起11k。另外,图3中,省略了固定用突起11j及定位用突起11k的图示。
如图4所示,在凸缘部11d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下侧突出的圆弧状的多个凸部11n。凸部11n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以圆筒部11b的轴中心为曲率中心的圆弧状。本实施例中,形成有六个凸部11n。六个凸部11n是以在周方向上隔开固定间隔的状态而形成,且以等角度间距而配置。而且,六个凸部11n分别以在径向上与六个凸部11g各自重合的方式而配置。凸部11n的下表面11p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
而且,如图4所示,在凸缘部11d的下表面,形成有作为第2卡合部的卡合部11r,该卡合部11r可与形成于绝缘体25的后述的卡合部31n卡合。卡合部11r形成为包括两个竖立部11s与作为第2连结部的连结部11t的门形,所述两个竖立部11s是以在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而配置,并且朝向下侧竖立,所述连结部11t将竖立部11s的下端彼此相连。本实施例中,在凸缘部11d的下表面形成有两个卡合部11r。具体而言,在凸缘部11d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侧各自的两处部位形成有卡合部11r,两个卡合部11r是以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夹着定子6的中心的方式而设置。而且,卡合部11r是配置于在周方向上未形成凸部11n的位置。本实施例的前后方向(Y方向)为径向中的与通过设置于两处部位的卡合部11r的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
连结部11t是以连结部11t的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而配置。卡合部11r如上所述般形成为门形,连结部11t的上侧成为贯穿左右方向的贯穿孔11u。连结部11t的上表面11v如图8所示,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在连结部11t的下表面的径向的内侧部分(即,左右方向的内侧部分),形成有作为第2倾斜面的倾斜面11w,该倾斜面11w是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向上侧倾斜。倾斜面11w的倾斜角度例如为45°。而且,连结部11t的径向的内侧面(即,左右方向的内侧面)形成为与径向正交的平面状。
如上所述,定子6包括驱动用线圈23、定子芯材24、绝缘体25及端子接脚26。定子芯材24是将包含磁性材料的薄的磁性板层叠而形成的层叠芯材。该定子芯材24如图5所示,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24a以及从外周环部24a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多个凸极部24b。本实施例的定子芯材24包括六个凸极部24b。六个凸极部24b是以等角度间距而形成,且在周方向上以固定的间距而配置。另外,定子芯材24所具有的凸极部24b的数量也可为六个以外的数量。而且,定子芯材24也可并非为层叠芯材。
外周环部24a形成为如下所述的环状,即,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外周面的形状为大致圆形状,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内周面的形状为大致六边形状。外周环部24a的外周面构成定子芯材24的外周面。而且,外周环部24a包含六个外周部24e。即,外周环部24a包含与凸极部24b相同数量的外周部24e。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24a的一部分、且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六边形状的外周环部24a的内周面的一个顶点和与该顶点相邻的顶点之间的部分成为一个外周部24e。即,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24a的一部分、且与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六边形状的外周环部24a的内周面的一边对应的部分成为一个外周部24e。
凸极部24b是形成于周方向上的外周部24e的中心。而且,凸极部24b包含凸极部24b的前端部即凸极前端部24c、及将凸极前端部24c与外周环部24a相连的连结部24d。凸极前端部24c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从呈直线状形成的连结部24d的前端(径向内侧端)朝向周方向的两侧延伸的大致圆弧状。径向上的凸极前端部24c的内侧面隔着圆筒部11b而与驱动用磁铁14的外周面相向。
而且,定子芯材24是将呈直线状相连的六个外周部24e在外周部24e与外周部24e的边界部分予以弯折,并将该端部彼此相连而形成的卷边(curling)芯材。即,定子芯材24是通过将下述芯材的端部彼此相连而形成为环状,所述芯材包含成为外周环部24a的带状芯材、及从该带状芯材的其中一个面竖立的六个凸极部24b。因此,如图5所示,在周方向上的外周部24e之间的一处部位,形成有接缝24f。
绝缘体25是由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所形成。该绝缘体25是对应于每个凸极部24b而安装,定子6包括六个绝缘体25。即,定子6包括与凸极部24b相同数量的绝缘体25。而且,绝缘体25形成为在两端具有凸缘部的带凸缘的筒状,且以形成为筒状的绝缘体25的轴向与定子6的径向一致的方式而安装于凸极部24b。
绝缘体25包含可沿上下方向分割的第1绝缘体30与第2绝缘体31,通过将第1绝缘体30与第2绝缘体31组合起来而形成绝缘体25。第1绝缘体30配置于下侧,第2绝缘体31配置于上侧。如上所述,定子6包括六个绝缘体25,因此定子6包括六个第1绝缘体30与第2绝缘体31。
第1绝缘体30包含:四边槽状的下侧半筒部,覆盖连结部24d的下端侧部分的侧面及连结部24d的下表面;内侧凸缘部,与下侧半筒部的径向的内侧端相连;以及外侧凸缘部,与下侧半筒部的径向的外侧端相连。内侧凸缘部形成为从径向上的下侧半筒部的内侧端朝向周方向的两侧及下侧扩展的凸缘状,并覆盖凸极前端部24c的下端面及凸极前端部24c的下端侧部分的外周侧。外侧凸缘部形成为从径向上的下侧半筒部的外侧端朝向周方向的两侧及下侧扩展的凸缘状,且覆盖外周环部24a的一部分下端面与外周环部24a的一部分下端侧部分的内周侧。
端子接脚26的上端侧部分被压入固定至第1绝缘体30。即,端子接脚26以从第1绝缘体30的下端面突出的方式而固定于第1绝缘体30。而且,两根端子接脚26被固定于一个第1绝缘体30。
如图6所示,第2绝缘体31包含:四边槽状的上侧半筒部31a,覆盖连结部24d的上端侧部分的侧面及连结部24d的上表面;内侧凸缘部31b,与上侧半筒部31a的径向的内侧端相连;以及外侧凸缘部31c,与上侧半筒部31a的径向的外侧端相连。内侧凸缘部31b形成为从径向上的上侧半筒部31a的内侧端朝向周方向的两侧及上侧扩展的凸缘状,且覆盖凸极前端部24c的上端侧部分的外周侧。
外侧凸缘部31c形成为从径向上的上侧半筒部31a的外侧端朝向周方向的两侧及上侧扩展的凸缘状,且包含:轴向覆盖部31d,从上侧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即,周方向上的外周环部24a的一部分);以及径向覆盖部31e,从内周侧(径向的内侧)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上端侧部分。即,外侧凸缘部31c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上端面与外周部24e的一部分上端侧部分的内周侧。轴向覆盖部31d是以与径向覆盖部31e的上端相连的方式而形成。
轴向覆盖部31d的下端侧部分成为接触覆盖部31f,该接触覆盖部31f以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的方式而接触于外周部24e的上端面。轴向覆盖部31d包括从接触覆盖部31f朝向上侧突出的突出部31g。突出部31g是以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径向的外侧开口的大致U形状的方式而形成,且包含配置于周方向两端侧的两个第1突出部31h、以及将两个第1突出部31h相连的第2突出部31j。突出部31g的上端面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而且,构成突出部31g的上端面的一部分的、第1突出部31h的上端面成为与间隔壁构件11的凸部11n的下表面11p抵接的抵接面31k。
而且,轴向覆盖部31d包括可与间隔壁构件11的卡合部11r卡合的作为第1卡合部的卡合部31n。即,卡合部31n形成于轴向覆盖部31d。卡合部31n是形成为平板状,且以卡合部31n的厚度方向与径向一致的方式而配置。该卡合部31n是以从径向上的接触覆盖部31f的外侧端、且从周方向上的接触覆盖部31f的中心朝向上侧突出的方式,而与周方向上的接触覆盖部31f的中心相连,且在周方向上配置于两个第1突出部31h之间。而且,卡合部31n被配置于在径向上较第2突出部31j更靠外侧。卡合部31n可朝径向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可通过卡扣配合而卡合。即,卡合部31n形成为可朝径向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片状。
卡合部31n的前端部(上端部)形成为钩形状。具体而言,卡合部31n的前端部形成为具有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31p的钩形状。凸部31p是以从周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径向宽度变宽的直角三角形状的方式而形成,凸部31p的下端面31r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而且,在凸部31p的上端面(即,卡合部31n的前端面)的径向的外侧部分,形成有作为第1倾斜面的倾斜面31s,该倾斜面31s随着朝向径向的外侧而向下侧倾斜。倾斜面31s的倾斜角度例如为45°。卡合部31n可从径向的内侧与卡合部11r卡合。
卡合部31n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于突出部31g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而且,卡合部31n与第2突出部31j是以卡合部31n可朝径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的方式,而以在径向上相隔的状态而配置。而且,卡合部31n与第1突出部31h以在周方向上相隔的状态而配置。当卡合部31n未发生弹性变形时,卡合部31n的除了凸部31p以外的部分的径向的外侧面与第1突出部31h的径向的外侧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7所示,周方向上的卡合部31n的宽度H1窄于两个竖立部11s的周方向的内侧面的、周方向的间隔(即,两个竖立部11s的前后方向的内侧面的、前后方向的间隔)L1。而且,两个第1突出部31h的周方向的内侧面的、周方向的间隔(即,两个第1突出部31h的、卡合部31n侧的侧面的周方向的间隔)L2宽于卡合部11r的周方向的宽度(即,卡合部11r的前后方向的宽度)H2。
定子6是以六个第2绝缘体31中的两个第2绝缘体31(以下,在将该两个第2绝缘体31与剩余的四个第2绝缘体31区别开来表示的情况下,称作“第2绝缘体31A”)的卡合部31n与间隔壁构件11的卡合部11r卡合的方式而配置,在定子6被安装于间隔壁构件11的状态下,第2绝缘体31A的卡合部31n从径向的内侧(即,左右方向的内侧)与卡合部11r卡合。
具体而言,通过利用卡合部31n的弹性来将卡合部31n嵌入至卡合部11r的卡扣配合,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的连结部11t卡合。即,在使卡合部31n的前端侧(上端侧)朝向径向的内侧挠曲之后,去除作用于卡合部31n的外力而使卡合部31n恢复到原始状态,由此,使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卡合,卡合部31n通过卡扣配合而与卡合部11r卡合。
在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卡合的状态下,卡合部31n的凸部31p的下端面31r与卡合部11r的连结部11t的上表面11v抵接,定子6朝向下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而且,在此状态下,卡合部31n的、较凸部31p更上侧的部分的径向的外侧面抵接于连结部11t的径向的内侧面。如图8所示,径向上的下端面31r的宽度窄于径向上的上表面11v的宽度(即,左右方向上的上表面11v的宽度)。具体而言,径向上的下端面31r的宽度为径向上的上表面11v的宽度的一半左右。
而且,在定子6被安装于间隔壁构件11的状态下,第1突出部31h的上端面(即,抵接面31k)与间隔壁构件11的凸部11n的下表面11p抵接,定子6朝向上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本实施例中,所有六个第2绝缘体31的抵接面31k与下表面11p抵接。包含未与卡合部11r卡合的四个卡合部31n在内的六个卡合部31n全部在周方向上配置于凸部11n之间,在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2绝缘体31的抵接面31k抵接于一个凸部11n的下表面11p。
本实施例的下端面31r为朝向下侧的第1抵接面。而且,上表面11v为第2抵接面,该第2抵接面朝向上侧,并且下端面31r抵接于该第2抵接面,以限制定子6朝向下方向的移动。即,连结部11t的上表面11v成为第2抵接面。进而,抵接面31k为朝向上侧的第3抵接面,下表面11p为第4抵接面,该第4抵接面朝向下侧,并且抵接面31k抵接于该第4抵接面,以限制定子6朝向上方向的移动。而且,第1突出部31h为抵接面形成部,该抵接面形成部形成有抵接面31k,并且分别配置于周方向上的卡合部31n的两侧。而且,接触覆盖部31f的、两个第1突出部31h之间的部分成为在下侧将两个第1突出部31h与卡合部31n相连的第1连结部31t。
而且,本实施例的绝缘体25是在周方向上分割的分割绝缘构件,本实施例中,由六个绝缘体25构成绝缘构件35。六个绝缘体25中的包括第2绝缘体31A的两个绝缘体25A为限制用分割绝缘构件,该限制用分割绝缘构件形成有接触于上表面11v的下端面31r。另外,在定子6被安装于间隔壁构件11的状态下,在圆筒部11b的小径外周面11f上形成的凸部11g被配置于周方向上相邻的凸极前端部24c之间。本实施例中,通过凸部11g来限制定子6相对于间隔壁构件11的周方向的移动。
电路基板4是环氧玻璃(glass epoxy)基板等刚性(rigid)基板,形成为平板状。该电路基板4是以电路基板4的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而配置于较驱动用线圈23、定子芯材24及绝缘体25更靠下侧。而且,电路基板4在通过固定用突起11j与定位用突起11k而受到定位的状态下,固定于螺入至固定用突起11j的螺丝34。即,电路基板4被固定于间隔壁构件11的下端侧部分。具体而言,电路基板4被固定于较底部11c更靠下侧的底部11c,且被配置于泵室9的外侧。在电路基板4的外周侧部分的一处部位,安装有连接器27。而且,端子接脚26的下端侧部分被焊接固定至电路基板4。即,驱动用线圈23经由端子接脚26而电性连接于电路基板4。另外,图1中,省略了连接器27的图示,图3中,省略了螺丝34的图示。
驱动用线圈23包括包含铝合金或铜合金的导线。该驱动用线圈23经由绝缘体25而卷绕在凸极部24b上。具体而言,驱动用线圈23经由第1绝缘体30的下侧半筒部与上侧半筒部31a而卷绕至连结部24d。驱动用线圈23的一端部被捆扎固定至在第1绝缘体30上所固定的两根端子接脚26中的其中一根,驱动用线圈23的另一端部被捆扎固定至两根端子接脚26中的另一根。
树脂密封构件12是为了完全覆盖电路基板4及驱动用线圈23等,以保护电路基板4及驱动用线圈23等不受流体损害而设置。树脂密封构件12整体上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完全覆盖电路基板4、定子6、圆筒部11b及底部11c。而且,树脂密封构件12覆盖凸缘部11d的下表面。另外,如图3所示,径向上的连接器27的外侧部分未被树脂密封构件12覆盖。
本实施例中,在成为环状的定子芯材24之前的带状芯材上安装好六个绝缘体25之后,将端子接脚26固定于绝缘体25,并且卷绕驱动用线圈23,随后将带状芯材的端部彼此相连,形成环状的定子芯材24。在带状芯材上安装绝缘体25时,从带状芯材的上下两侧将第1绝缘体30与第2绝缘体31予以组合。而且,当形成环状的定子芯材24而定子6完成时,将间隔壁构件11的圆筒部11b插入至定子6的内周侧,而在间隔壁构件11上安装定子6。
在间隔壁构件11上安装定子6时,使第1突出部31h的抵接面31k与间隔壁构件11的凸部11n的下表面11p抵接,并且使第2绝缘体31A的卡合部31n从径向的内侧与卡合部11r卡合。随后,在通过固定用突起11j与定位用突起11k而将电路基板4予以定位的状态下,通过螺入至固定用突起11j的螺丝34,将电路基板4固定于间隔壁构件11。而且,将端子接脚26焊接固定至电路基板4。
随后,将固定好电路基板4及定子6的间隔壁构件11配置于模具内,向该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并使其固化,从而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即,树脂密封构件12是通过对固定好电路基板4及定子6的状态的间隔壁构件11射出树脂材料而形成。本实施例中,在通过射出成形来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从前后方向中的其中一侧将树脂材料注入至模具内。因此,在树脂密封构件12的前后方向的其中一个侧面,形成有浇口痕迹12a(参照图3),该浇口痕迹12a是在通过射出成形来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的树脂的流入口(浇口)的痕迹。另外,如图3所示,连接器27在前后方向的另一侧安装于电路基板4。
(本实施例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般,本实施例中,构成定子6的绝缘体25的卡合部31n与间隔壁构件11的卡合部11r卡合,卡合部31n的凸部31p的下端面31r与卡合部11r的连结部11t的上表面11v抵接,从而限制定子6朝向下方向的移动。而且,本实施例中,绝缘体25的第1突出部31h的抵接面31k与间隔壁构件11的凸部11n的下表面11p抵接,从而限制定子6朝向上方向的移动。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即使成形压力作用于固定在间隔壁构件11上的电路基板4、间隔壁构件11及定子6,也能够抑制上下方向上的定子6与间隔壁构件11的相对位置的偏离。
而且,本实施例中,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通过卡扣配合而卡合,因此能够利用简易的构成来使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卡合,其结果,能够利用简易的构成来使下端面31r与上表面11v抵接。而且,即使在使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卡合之后,也能够从间隔壁构件11相对较容易地拆卸定子6。
本实施例中,在绝缘体25上形成有卡合部31n,在间隔壁构件11上形成有卡合部11r。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能够利用流入卡合部31n、卡合部11r周围并固化的树脂的作用,来抑制树脂密封构件12从间隔壁构件11及定子6脱落。而且,在树脂密封构件12从间隔壁构件11或定子6脱落的情况下,树脂密封构件12会从定子6的外周侧脱落,但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卡合部31n、卡合部11r被配置于定子6的外周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树脂密封构件12从间隔壁构件11及定子6脱落。
本实施例中,两个卡合部11r是以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夹着定子6的中心的方式而分别形成于凸缘部11d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侧,第2绝缘体31A的卡合部31n从左右方向的内侧与卡合部11r卡合。而且,本实施例中,在通过射出成形来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从前后方向的其中一侧向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因此,本实施例中,在通过射出成形来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即使树脂流入模具的内部,卡合部31n也难以朝向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的方向发生变形。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能够防止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的卡合状态被解除。
本实施例中,在第2绝缘体31A的轴向覆盖部31d形成有下端面31r与抵接面31k,因此在第2绝缘体31A中,能够提高抵接面31k与下端面31r之间的尺寸精度。而且,本实施例中,在凸缘部11d形成有上表面11v与下表面11p,因此能够提高上表面11v与下表面11p之间的尺寸精度。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之前,即使在下端面31r与上表面11v之间或抵接面31k与下表面11p之间产生间隙,也能够减小该间隙的大小。其结果,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之前,即使在上下方向上在定子6与间隔壁构件11之间产生晃动,也能够抑制定子6与间隔壁构件11之间的晃动。
本实施例中,在卡合部31n的上端面的径向的外侧部分形成有倾斜面31s,在连结部11t的下表面的径向的内侧部分形成有倾斜面11w。因此,本实施例中,能够利用倾斜面11w、倾斜面31s来将卡合部31n顺畅地引导至径向上的卡合部11r的内侧。因此,能够使第2绝缘体31A的卡合部31n从左右方向的内侧与卡合部11r容易地卡合,使第2绝缘体31A的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卡合时的作业变得容易。
本实施例中,径向上的下端面31r的宽度窄于径向上的上表面11v的宽度。因此,本实施例中,与径向上的下端面31r的宽度和径向上的上表面11v的宽度相等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使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卡合时的、卡合部31n的弹性变形量。因此,本实施例中,使第2绝缘体31A的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卡合时的作业变得容易,并且能够防止使第2绝缘体31A的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卡合时的卡合部31n的损伤。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1突出部31h的周方向的内侧面的、周方向的间隔L2宽于卡合部11r的周方向的宽度H2。因此,本实施例中,能够防止使第2绝缘体31A的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卡合时的、卡合部11r与第1突出部31h的干涉。
本实施例中,卡合部31n的前端部为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31p,凸部31p的下方向侧的面成为第1抵接面。而且,卡合部11r呈包括朝第1方向侧竖立的两个竖立部11s、与将两个竖立部11s的下方向端彼此相连的连结部11t的门形。由此,在装配时,能够通过目测来确认卡合部31n是否与卡合部11r卡合。
(其他实施方式)
所述实施例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一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
所述实施例中,在周方向上相邻的凸极前端部24c之间,配置有形成于间隔壁构件11的圆筒部11b上的凸部11g,通过该凸部11g来限制定子6相对于间隔壁构件11的周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定子芯材24为卷边芯材,定子芯材24的真圆度有可能变低,因此会产生在周方向上相邻的凸极前端部24c之间未配置凸部11g的状况,其结果,可能会产生无法通过凸部11g来适当地限制定子6相对于间隔壁构件11的周方向的移动的情况。
此时,只要如图9所示,在间隔壁构件11上形成抵接于两个第1突出部31h各自的、与卡合部31n侧的侧面为相反侧的侧面(即,周方向的外侧的侧面)的周方向抵接部11z即可。若如此般构成,则即使不在圆筒部11b上形成凸部11g,也能够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抑制周方向上的定子6与间隔壁构件11的相对位置的偏离。另外,图9中,对于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
所述实施例中,在除了两个第2绝缘体31A以外的四个第2绝缘体31上也形成有卡合部31n,但也可不在该四个第2绝缘体31上形成卡合部31n。而且,所述实施例中,两个第2绝缘体31A的卡合部31n与间隔壁构件11的卡合部11r卡合,但也可为三个以上的第2绝缘体31的卡合部31n与间隔壁构件11的卡合部11r卡合。此时,根据所卡合的卡合部31n的数量,在凸缘部11d上形成多个卡合部11r。
所述实施例中,在外侧凸缘部31c的轴向覆盖部31d形成有卡合部31n,但也可在内侧凸缘部31b形成卡合部31n。而且,所述实施例中,在通过射出成形来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从前后方向的其中一侧向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但在通过射出成形来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时,也可从相对于前后方向而倾斜的方向来向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
所述实施例中,卡合部31n可从径向的内侧与卡合部11r卡合,但卡合部31n也可从径向的外侧与卡合部11r卡合。而且,所述实施例中,卡合部31n朝径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与卡合部11r卡扣配合卡合,但也可为卡合部11r朝径向发生弹性变形而与卡合部31n卡扣配合卡合。而且,也可为卡合部31n、卡合部11r这两者朝径向发生弹性变形而卡扣配合卡合。
所述实施例中,在卡合部31n形成有倾斜面31s,并且在卡合部11r形成有倾斜面11w,但也可仅在卡合部31n、卡合部11r中的任一者上形成倾斜面31s、倾斜面11w。而且,所述实施例中,径向上的下端面31r的宽度窄于径向上的上表面11v的宽度,但径向上的下端面31r的宽度也可宽于径向上的上表面11v的宽度,径向上的下端面31r的宽度与径向上的上表面11v的宽度还可相等。
所述实施例中,所有六个第2绝缘体31的抵接面31k抵接于下表面11p,但只要至少两个第2绝缘体31A的抵接面31k(即,以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卡合的方式而配置的第2绝缘体31的抵接面31k)抵接于下表面11p即可。即,在除了两个第2绝缘体31A以外的四个第2绝缘体31的抵接面31k中,也可存在不抵接于下表面11p者。即使在此情况下,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之前,即使在下端面31r与上表面11v之间或抵接面31k与下表面11p之间产生间隙,也能够减小间隙的大小,其结果,在形成树脂密封构件12之前,即使在上下方向上在定子6与间隔壁构件11之间产生晃动,也能够抑制定子6与间隔壁构件11之间的晃动。
所述实施例中,六个第1绝缘体30及第2绝缘体31各自分别安装于六个凸极部24b,第1绝缘体30及第2绝缘体31是对应于每个凸极部24b而分割,但第1绝缘体30及第2绝缘体31也可不对应于每个凸极部24b而分割。例如也可为,六个第1绝缘体30一体地形成,且六个第2绝缘体31一体地形成。在为六个第2绝缘体31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为:两个第2绝缘体31A的抵接面31k不抵接于下表面11p,而剩余的四个第2绝缘体31中的两个第2绝缘体31的抵接面31k抵接于下表面11p。
所述实施例中,在外侧凸缘部31c的轴向覆盖部31d形成有抵接面31k,抵接面31k所抵接的下表面11p形成于凸缘部11d,但也可为:相当于抵接面31k的抵接面形成于内侧凸缘部31b,而该抵接面所抵接的下表面形成于凸缘部11d。而且也可为:相当于抵接面31k的抵接面形成于内侧凸缘部31b,而该抵接面所抵接的下表面形成于圆筒部11b。
所述实施例中,以卡合部31n的下端面31r与卡合部11r的上表面11v抵接的方式,使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通过卡扣配合而卡合,但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也可通过卡扣配合以外的卡合方法来卡合。例如,也可通过使插入至定子6内周侧的间隔壁构件11朝周方向扭曲,从而以卡合部31n的下端面31r与卡合部11r的上表面11v抵接而卡合部31n与卡合部11r卡合的方式,来形成卡合部31n、卡合部11r。
所述实施例中,在定子芯材24的凸极部24b安装好绝缘体25之后卷绕驱动用线圈23,但也可在将驱动用线圈23卷绕至形成为带凸缘的圆筒状的作为绝缘构件的线圈架之后,将卷绕有驱动用线圈23的状态的线圈架安装至定子芯材的凸极部。此时,在线圈架上形成相当于卡合部31n的卡合部。而且,所述实施例中,定子芯材24为卷边芯材,但定子芯材24也可为通过将在周方向上分割成多个的芯材予以组合而形成的所谓分割芯材。而且,定子芯材24也可为将形成为环状的薄的磁性板层叠起来形成的一体型的环状芯材。

Claims (17)

1.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叶轮;转子,安装有所述叶轮,并且具有驱动用磁铁;定子,形成为筒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外周侧,并且具有驱动用线圈;泵室,配置有所述叶轮及所述转子,供流体通过;间隔壁构件,配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泵室之间,防止所述泵室内的流体流入所述定子的配置部位;电路基板,配置于所述泵室的外侧,并且固定于所述间隔壁构件;以及树脂制的树脂密封构件,覆盖所述定子及所述电路基板,
所述定子包括:绝缘构件;定子芯材,具有经由所述绝缘构件来卷绕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多个凸极部;以及多个端子接脚,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用线圈的端部,并且与形成为筒状的所述定子的轴向平行地配置,
若将所述轴向的其中一个方向设为第1方向,将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第2方向,
则所述电路基板被固定于所述间隔壁构件的第1方向侧的部分,并且被配置于较所述定子芯材及所述绝缘构件更靠第1方向侧,
所述端子接脚的第1方向侧的部分被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
所述端子接脚的第2方向侧的部分被固定于所述绝缘构件,
在所述绝缘构件上,形成有朝向第1方向侧的第1抵接面,
在所述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2抵接面,所述第2抵接面朝向第2方向侧,并且所述第1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2抵接面,以限制所述定子朝向第1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构件上,形成有朝向第2方向侧的第3抵接面,
在所述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4抵接面,所述第4抵接面朝向第1方向侧,并且所述第3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4抵接面,以限制所述定子朝向第2方向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构件包括形成有所述第1抵接面的第1卡合部,
所述间隔壁构件包括形成有所述第2抵接面的第2卡合部,
所述第1卡合部及所述第2卡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可朝所述定子的径向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所述第1卡合部与所述第2卡合部可通过卡扣配合而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芯材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以及从所述外周环部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多个所述凸极部,
所述第1卡合部形成于轴向覆盖部,所述轴向覆盖部从第2方向侧覆盖所述定子的周方向上的所述外周环部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部可从所述径向的内侧与所述第2卡合部卡合,
在所述第1卡合部的第2方向侧的面的所述径向的外侧部分,形成有第1倾斜面,所述第1倾斜面随着朝向所述径向的外侧而向第1方向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部可从所述径向的内侧与所述第2卡合部卡合,
在所述第2卡合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的所述径向的内侧部分,形成有第2倾斜面,所述第2倾斜面随着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而向第2方向侧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合部是以从所述轴向观察时夹着所述定子的中心的方式而设置于两处部位,
若将所述径向中的与通过设置于两处部位的所述第2卡合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3方向,
则在所述树脂密封构件的第3方向的其中一个侧面,形成有浇口痕迹,所述浇口痕迹是通过射出成形来形成所述树脂密封构件时的树脂的流入口的痕迹。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抵接面及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任一者的所述径向的宽度窄于所述第1抵接面及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另一者的所述径向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抵接面及所述第4抵接面是形成为平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构件包含在所述定子的周方向上分割的多个分割绝缘构件,
多个所述分割绝缘构件中的若干个所述分割绝缘构件是形成有与所述第2抵接面抵接的所述第1抵接面的限制用分割绝缘构件,
至少在所述限制用分割绝缘构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4抵接面抵接的所述第3抵接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壁构件包括配置于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之间的圆筒部、封闭所述圆筒部的第1方向端的底部、以及从所述圆筒部的第2方向端朝向所述定子的径向的外侧扩展的凸缘部,
在所述凸缘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上,以在所述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且以朝向第1方向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有与所述分割绝缘构件为相同数量的凸部,
所述凸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成为所述第4抵接面,
在所有的所述分割绝缘构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4抵接面抵接的所述第3抵接面,
在所述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分割绝缘构件的所述第3抵接面抵接于一个所述凸部的所述第4抵接面。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芯材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以及从所述外周环部朝向定子的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多个所述凸极部,
所述第3抵接面形成于轴向覆盖部,所述轴向覆盖部从第2方向侧覆盖所述定子的周方向上的所述外周环部的一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壁构件包括配置于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之间的圆筒部、封闭所述圆筒部的第1方向端的底部、以及从所述圆筒部的第2方向端朝向所述定子的径向的外侧扩展的凸缘部,
所述第1抵接面形成于所述轴向覆盖部,
所述第2抵接面及所述第4抵接面形成于所述凸缘部。
14.根据权利要求2中任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壁构件包括配置于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之间的圆筒部、封闭所述圆筒部的第1方向端的底部、以及从所述圆筒部的第2方向端朝向所述定子的径向的外侧扩展的凸缘部,
在所述凸缘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上,以在所述定子的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且以朝向第1方向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有与所述凸极部为相同数量的凸部,
所述凸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成为所述第4抵接面。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向覆盖部包括:两个抵接面形成部,形成有朝向第2方向侧的第3抵接面,并且分别配置于所述周方向上的所述第1卡合部的两侧;以及第1连结部,在第1方向侧将两个所述抵接面形成部与所述第1卡合部相连,
在所述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4抵接面,所述第4抵接面朝向第1方向侧,并且所述第3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4抵接面,以限制所述定子朝向第2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1卡合部形成为可朝所述径向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片状,
所述第2卡合部形成为包括两个竖立部与第2连结部的门形,所述两个竖立部是以在所述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而配置,并且朝第1方向侧竖立,所述第2连结部将两个所述竖立部的第1方向端彼此相连,
所述第2连结部的第2方向侧的面成为所述第2抵接面,
所述第1卡合部与所述第2连结部卡合,
两个所述抵接面形成部的、所述第1卡合部侧的侧面的所述周方向的间隔宽于所述第2卡合部的所述周方向的宽度。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向覆盖部包括:两个抵接面形成部,形成有朝向第2方向侧的第3抵接面,并且分别配置于所述周方向上的所述第1卡合部的两侧;以及第1连结部,在第1方向侧将两个所述抵接面形成部与所述第1卡合部相连,
在所述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4抵接面,所述第4抵接面朝向第1方向侧,并且所述第3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4抵接面,以限制所述定子朝向第2方向的移动,
进而,在所述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周方向抵接部,所述周方向抵接部抵接于两个所述抵接面形成部各自的与所述第1卡合部侧的侧面为相反侧的侧面。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向覆盖部包括:两个抵接面形成部,形成有朝向第2方向侧的第3抵接面,并且分别配置于所述周方向上的所述第1卡合部的两侧;以及第1连结部,在第1方向侧将两个所述抵接面形成部与所述第1卡合部相连,
在所述间隔壁构件上,形成有第4抵接面,所述第4抵接面朝向第1方向侧,并且所述第3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4抵接面,以限制所述定子朝向第2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1卡合部形成为可朝所述径向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片状,并且所述第1卡合部的前端部具有朝向所述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凸部的第1方向侧的面为所述第1抵接面,
所述第2卡合部形成为包括两个竖立部与第2连结部的门形,所述两个竖立部是以在所述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而配置,并且朝第1方向侧竖立,所述第2连结部将两个所述竖立部的第1方向端彼此相连,
所述第2连结部的第2方向侧的面成为所述第2抵接面,
所述第1卡合部与所述第2连结部卡合。
CN201610874971.8A 2015-09-30 2016-09-30 泵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5557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3971 2015-09-30
JP2015193971A JP6576773B2 (ja) 2015-09-30 2015-09-30 ポ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5766A true CN106555766A (zh) 2017-04-05
CN106555766B CN106555766B (zh) 2019-05-28

Family

ID=5711306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02410.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129625U (zh) 2015-09-30 2016-09-30 泵装置
CN20161087497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555766B (zh) 2015-09-30 2016-09-30 泵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02410.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129625U (zh) 2015-09-30 2016-09-30 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58413B2 (zh)
EP (1) EP3150860A1 (zh)
JP (1) JP6576773B2 (zh)
CN (2) CN20612962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0413A (zh) * 2019-04-11 2020-10-2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CN112543846A (zh) * 2018-08-03 2021-03-23 萨乐锐伊塔洛工业有限公司 泵组
CN114026768A (zh) * 2019-08-26 2022-02-08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绝缘架及电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99855B1 (de) * 2014-01-23 2022-08-24 Pierburg Pump Technology GmbH Elektrische Kraftfahrzeug-Kühlmittelpumpe
JP6556580B2 (ja) * 2015-09-30 2019-08-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576773B2 (ja) 2015-09-30 2019-09-1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ポンプ装置
JP6328684B2 (ja) * 2016-04-14 2018-05-23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防水構造
DE102017220157A1 (de) * 2017-11-13 2019-05-16 Magna Powertrain Bad Homburg GmbH Wasserpump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Wasserpumpe
US11139722B2 (en) * 2018-03-02 2021-10-05 Black & Decker Inc. Motor having an external heat sink for a power tool
CN110873061B (zh) * 2018-08-29 2023-08-01 广东德昌电机有限公司 泵体及用于泵体的转子组件的制造方法
JP2021118676A (ja) * 2020-01-27 2021-08-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22102076A (ja) * 2020-12-25 2022-07-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19839A1 (en) * 2005-08-22 2008-09-11 Robert Bosch Gmbh Centrifugal Pump
JP2012070517A (ja) * 2010-09-22 2012-04-05 Nidec Sankyo Corp ポンプ装置
CN102410231A (zh) * 2010-09-22 2012-04-1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CN102454641A (zh) * 2010-10-27 2012-05-1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EP2738391A1 (de) * 2012-11-28 2014-06-04 Pierburg Pump Technology GmbH Elektrische Kühlmittelpumpe
CN103867484A (zh) * 2012-12-18 2014-06-1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CN206129625U (zh) * 2015-09-30 2017-04-2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23470A (ja) 1987-11-09 1989-05-16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1123470U (zh) * 1988-02-15 1989-08-22
JP3130966B2 (ja) * 1991-06-28 2001-01-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回転機
JP3497684B2 (ja) * 1996-03-19 2004-02-16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DE10052797A1 (de) * 2000-10-25 2002-05-08 Bosch Gmbh Robert Elektromotorisch angetriebene Pump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olchen Pumpe
US6654213B2 (en) * 2002-02-15 2003-11-25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Stator and bearing fixing structure of a motor
JP6129478B2 (ja) 2012-03-27 2017-05-1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ポンプ装置およびポンプ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19839A1 (en) * 2005-08-22 2008-09-11 Robert Bosch Gmbh Centrifugal Pump
JP2012070517A (ja) * 2010-09-22 2012-04-05 Nidec Sankyo Corp ポンプ装置
CN102410230A (zh) * 2010-09-22 2012-04-1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CN102410231A (zh) * 2010-09-22 2012-04-1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CN102454641A (zh) * 2010-10-27 2012-05-1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EP2738391A1 (de) * 2012-11-28 2014-06-04 Pierburg Pump Technology GmbH Elektrische Kühlmittelpumpe
CN103867484A (zh) * 2012-12-18 2014-06-1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CN206129625U (zh) * 2015-09-30 2017-04-2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3846A (zh) * 2018-08-03 2021-03-23 萨乐锐伊塔洛工业有限公司 泵组
CN111810413A (zh) * 2019-04-11 2020-10-2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CN111810413B (zh) * 2019-04-11 2022-02-0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CN114026768A (zh) * 2019-08-26 2022-02-08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绝缘架及电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70110A (ja) 2017-04-06
CN106555766B (zh) 2019-05-28
US20170093252A1 (en) 2017-03-30
JP6576773B2 (ja) 2019-09-18
US10458413B2 (en) 2019-10-29
CN206129625U (zh) 2017-04-26
EP3150860A1 (en)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29625U (zh) 泵装置
CN106487161B (zh) 旋转电机
US9263919B2 (en) Stator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CN100428612C (zh) 用于电机定子的互连环和线导向件
CN106560623B (zh)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US9136748B2 (en) Variable reluctance resolver
CN108039787B (zh)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CN204794428U (zh) 转子以及马达
JP6463895B2 (ja) モータ用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571698B (zh) 定子、马达以及泵装置
CN102410231B (zh) 泵装置
CN107453496B (zh) 马达以及泵装置
CN105191081B (zh) 传感器以及使用该传感器的旋转电机
GB2567970A (en) Motor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8028570A (zh) 电动流体泵
JP5708585B2 (ja) モールドモータ
US20170353090A1 (en) Stator unit, motor, and blower
JP6327260B2 (ja)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モータおよびアウターロータ型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206759258U (zh) 马达
CN110603713A (zh) 用于加压流体环境的电动马达
CN211975417U (zh) 泵装置
JP7109550B2 (ja) 回転電機
JP6567177B2 (ja) Ipmモータのロータ、ipmモータ、及びipmモータの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CN219372116U (zh) 永磁同步电动机
EP2541736A2 (en)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