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3811B - 便携用箱 - Google Patents

便携用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3811B
CN106553811B CN201510765629.XA CN201510765629A CN106553811B CN 106553811 B CN106553811 B CN 106553811B CN 201510765629 A CN201510765629 A CN 201510765629A CN 106553811 B CN106553811 B CN 1065538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e
enhancing
portable
ridge
metal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656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3811A (zh
Inventor
金子真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c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pc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con Corp filed Critical Topc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53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38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38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38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挂钩部来将背带部件装配的便携用箱。便携用箱具备呈中空箱状的箱本体(13)以及设置在所述箱本体(13)的安装部(25、26)。所述安装部具有从所述箱本体(13)立起来的一对立柱部(25a、26c)以及架设于所述一对立柱部的突出端之间的横梁部(25b、26d),并至少一部分上紧贴有从所述箱本体(13)突出的增强突起(31、34)。

Description

便携用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便携用箱(carrying case)。
背景技术
在测量中,有必要将如全站仪那样的测量器械携带到进行测量的现场。因此,考虑到能够将测量器械收纳于便携用箱中并使用携带用具来将便携用箱背负的情况(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这种便携用箱中,装配将便携用箱自身覆盖的携带用具,并通过将所述携带用具的肩带部挎于两肩来以将测量器械收纳的状态背负,从而保护所述测量器械的同时使携带容易。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907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所述的现有技术中,携带用具是覆盖便携用箱的同时装配于便携用箱的结构,因此导致所述携带用具变大,并且使用、保管测量器械时的便携用箱及携带用具的操作变为烦琐。从而考虑到,在便携用箱中,使用简易结构的背带部件来替代覆盖便携用箱全体的携带具,所述简易结构的背带部件为挎于两肩的挎肩带部上设置有用于装配的挂钩部的部件。因此,在便携用箱中,能够通过挂钩部来进行背带部件的装配的结构所被期待。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所创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挂钩部来将背带部件装配的便携用箱。
(解决问题的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便携用箱具备呈中空箱状的箱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箱本体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从所述箱本体立起来的一对立柱部以及架设于所述一对立柱部的突出端之间的横梁部,并至少一部分上紧贴有从所述箱本体突出的增强突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便携用箱,能够通过挂钩部来将背带部件装配。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将作为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一例的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在第一正面16一侧中从正侧X侧面18A一侧观察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2为示出将便携用箱10在第一正面16一侧中从负侧X侧面18B一侧观察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3为放大示出设置在第一外壳部11的上侧安装金属件25的说明图。
图4为放大示出设置在第一外壳部11的下侧安装金属件26的说明图。
图5为为了说明下侧安装金属件26的设置情况而将各部件分解示出的说明图。
图6为示出利用两个下侧安装金属件26及两个安装孔部27来装配了冲击吸收部件50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为将装配有冲击吸收部件50的状态从负侧X侧面18B一侧观察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8为示出冲击吸收部件50之外,还装配有背带部件60的状态的说明图,背带部件60是利用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两个下侧安装金属件26来装配。
图9为示出将冲击吸收部件50之外还装配有背带部件60的状态从负侧X侧面18B一侧观察的情况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使用图1至图9来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一例的便携用箱10的概略结构。
便携用箱10通过收纳物品来保护该物品并使携带容易,在本实施例中,收纳全站仪等的测量器械。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便携用箱10是用于形成收纳空间的第一外壳部11和第二外壳部12相闭合而构成。在以下说明中,在收纳状态下第一外壳部11和第二外壳部12所相向的方向设为Z方向,并第一外壳部11一侧设为Z方向正侧。此外,沿着在图1及图2中便携用箱10所被放置的面的方向且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并将图1正面观看时的进深一侧设为X方向负侧。进而,与X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并将图1及图2正面观看时的上侧设为Y方向正侧。
第一外壳部11及第二外壳部12分别呈“凹”字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树脂材料的射出成型而形成。所述第一外壳部11和第二外壳部12通过设置在Y方向负侧的端部的铰链来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连接,利用设置在Y方向正侧的端部的固定用具14来以闭合的状态固定。第一外壳部11和第二外壳部12在Z方向上闭合而形成呈中空箱状的箱本体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箱本体13呈向X方向伸长的长方体形状,利用设置在Y方向正侧的端部的握持部15来携带。在箱本体13(便携用箱10)中,第一外壳部11中的位于Z方向(Z方向正侧)的平坦面设为第一正面16,第二外壳部12中的位于Z方向(Z方向负侧)的平坦面设为第二正面17。所述第一正面16和第二正面17分别与含有X方向及Y方向的面平行且在Z方向上并排,向所述Z方向观察时呈四角形状。
所述第一外壳部11设置有: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第一中央增强沟22、一对第一侧方增强突条23、一对第一侧方增强沟24、一个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参见图1)、两个下侧安装金属件26(参见图2)、以及两个安装孔部27(参见图1)。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形成在第一正面16的Y方向中的中央位置,并向Z方向突出的同时向X方向延伸,并且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尺寸)全长均匀。所述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的X方向上的两端延伸至在第一外壳部11中位于X方向的两个X侧面18(正侧X侧面18A(参见图1)及负侧X侧面18B(参见图2))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作为线状增强突条来发挥作用。
所述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上设置第一中央增强沟22。所述第一中央增强沟22形成在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的Y方向上的中央,并向Z方向负侧凹陷的同时顺着所述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的方向(X方向)延伸。第一中央增强沟22的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深度尺寸)全长均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央增强沟22内设置有用于记载公司名、商品名、商标名等的板材22a。
一对第一侧方增强突条23形成在Y方向上夹着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的位置、即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的Y方向正侧的位置和Y方向负侧的位置,并向Z方向正侧突出的同时向X方向延伸。此两个第一侧方增强突条23的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尺寸)全长均匀。两个第一侧方增强突条23的在第一正面16中沿着X方向的两端向第一正面16(第一外壳部11)的四个角部28中与自己最近的角部弯曲。
各第一侧方增强突条23上设置第一侧方增强沟24。各第一侧方增强沟24形成在所对应的第一侧方增强突条23的Y方向上的中央,并向Z方向负侧凹陷的同时顺着所述第一侧方增强突条23的方向延伸。各第一侧方增强沟24的Y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及Z方向上的尺寸(深度尺寸)全长均匀。因此,如图2所示,各第一侧方增强沟24的、在X方向上的各中央部分沿X方向延伸,X方向上的两端部分效仿所对应的第一侧方增强突条23而朝向第一正面16(第一外壳部11)中所对应的角部28弯曲并延伸至该角部28之上。由此,在Y方向正侧的第一侧方增强沟24中,X方向正侧的端部朝向位于X方向正侧且Y方向正侧的角部28;X方向负侧的端部朝向位于X方向负侧且Y方向正侧的角部28。此外,在Y方向负侧的第一侧方增强沟24中,X方向正侧的端部朝向位于X方向正侧且Y方向负侧的角部28;X方向负侧的端部朝向位于X方向负侧且Y方向负侧的角部28。
图1及图2所示,一个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两个下侧安装金属件26设置于箱本体13的环状增强突条29上。所述环状增强突条29设置成:在长方体形状的箱本体13中,以Z方向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全周向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环状增强突条29呈横贯在箱本体13中位于X方向上的两个X侧面18(正侧X侧面18A(参见图1)及负侧X侧面18B(参见图2))和位于Y方向上的两个Y侧面19(正侧Y侧面19A及负侧Y侧面19B)的环状。所述环状增强突条29跨设于构成箱本体13的第一外壳部11和第二外壳部12的开放端部(所要闭合的部位),并由设置在第一外壳部11上的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和设置在第二外壳部12上的第二环状增强突条29B所形成。所述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和第二环状增强突条29B在与Z方向正交的面上朝向外侧突出而使自己所设置在的外壳部(第一外壳部11或第二外壳部)的开放端部的大小尺寸相应扩大。
如图1所示,一个上侧安装金属件25设置在位于箱本体13的X方向正侧的正侧X侧面18A中的、第一外壳部11的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环状增强突条29)上。在本实施例中,在正侧X侧面18A中使所述上侧安装金属件25位于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上。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上侧安装金属件25设置成X方向上与正侧X侧面18A之间具有间隔的同时从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环状增强突条29)朝向Z方向正侧突出,并沿着正侧X侧面18A而存在。在本实施例中,上侧安装金属件25与后述的下侧安装金属件26相同,是将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棒状部件以U字状弯曲而形成并设置。所述上侧安装金属件25具有:从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朝向Z方向正侧立起来的一对立柱部25a、以及沿Y方向架设于两个立柱部25a的突出端之间的横梁部25b。
在所述上侧安装金属件25中,从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朝向Z方向正侧立起来的两个立柱部25a紧贴有辅助增强突起31。所述辅助增强突起31在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的Y方向上观察时的两缘部上成对设置,并呈沿X—Z平面的板形状,而且沿着该两缘部从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正侧X侧面18A)和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突出。在各辅助增强突起31中,在Y方向上观察时相互相向的一侧(内侧)且X方向正侧的缘部上设置接收凹部32。各接收凹部32是将自己所设置在的辅助增强突起31的缘部按照立柱部25a(其外周面)的形状切除而形成。各辅助增强突起31是通过将接收凹部32从Y方向观察时的外侧且X方向负侧对准立柱部25a而紧贴于上侧安装金属件25。所述上侧安装金属件25与箱本体13(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及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正侧X侧面18A)(这些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箱本体13中,第一外壳部11的负侧X侧面18B中的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上和第二外壳部12的两个X侧面18中的后述的第二中央增强突条41上也分别设置有一对辅助增强突起33(参见图1、图2)。关于各辅助增强突起33,除了没有设置相当于接收凹部32的结构以外,基本上具有与上述的在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上成对的辅助增强突起31相同的结构。因此,在箱本体13中,各辅助增强突起31、33能够给大致相同的印象。即,设置有上侧安装金属件25的第一外壳部11的正侧X侧面18A中的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上的一对辅助增强突起31和第一外壳部11的负侧X侧面18B中的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上的一对辅助增强突起33及第二外壳部12的两个X侧面中的第二中央增强突条41上的两对辅助增强突起33能够给大致相同的印象。
如图2所示,在箱本体13中位于X方向负侧的负侧X侧面18B中,两个下侧安装金属件26沿Y方向并列设置于第一外壳部11的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环状增强突条29)上。在本实施例中,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在负侧X侧面18B中位于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第一中央增强沟22)和各第一侧方增强突条23(各第一侧方增强沟24)之间。由于两个下侧安装金属件26除了设置位置(Y方向上的位置)以外具有相同结构,因此在图4及图5中只示出其中一个。如图2、图4及图5所示,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设置成:与负侧X侧面18B在X方向上具有间隔的同时从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环状增强突条29)向Z方向正侧突出,并沿着负侧X侧面18B而存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将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棒状部件以U字状弯曲而形成,通过将其两端从Z方向正侧穿过设置在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上的设置孔26a并从Z方向负侧给该两端安装螺丝部件26b来设置于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上。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具有:从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其设置孔26a)向Z方向正侧立起来的一对立柱部26c、以及沿Y方向架设于两个立柱部26c的突出端之间的横梁部26d。
在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中,沿Y方向延伸的横梁部26d紧贴有分割增强突起34。各分割增强突起34呈沿X—Z平面的板形状,并从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和负侧X侧面18B突出。在本实施例中,各分割增强突起34的朝向X方向负侧的突出位置与所对应的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中的X方向负侧的缘部设定为大致相等。在各分割增强突起34中,X方向负侧且Z方向正侧的角部设置有接收凹部35(参见图5)。各接收凹部35是将自己所设在的分割增强突起34的角部按照横梁部26d(其外周面)的形状切除而形成。各分割增强突起34是通过将接收凹部35从X方向正侧且Z方向负侧对准于横梁部26d的Y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而紧贴于下侧安装金属件26。所述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与箱本体13(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及负侧X侧面18A(这些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并且该空间由分割增强突起34所分割。
如图1所示,在箱本体13中位于X方向正侧的正侧X侧面18B中,两个安装孔部27设置于第一外壳部11的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环状增强突条29)上。在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中,各安装孔部27设置于在Y方向上夹住上侧安装金属件25的位置、即上侧安装金属件25的Y方向正侧的位置和Y方向负侧的位置。各安装孔部27贯穿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而形成,并能够使后述的冲击吸收部件50的安装带部52穿过(参见图6)。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二外壳部12设置有:第二中央增强突条41、第二中央增强沟42、一对第二侧方增强突条43、以及一对第二侧方增强沟44。当向Z方向观察时,第二中央增强突条41及第二中央增强沟42为与设置在第一外壳部11的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及第一中央增强沟22一致的结构。此外,当向Z方向观察时,两个第二侧方增强突条43及两个第二侧方增强沟44为与设置在第一外壳部11的两个第一侧方增强突条23及两个第一侧方增强沟24一致的结构。因此,无论从第一正面16一侧观察,还是从第二正面17一侧观察,便携用箱10能够给相同的印象。
如图6及图7所示,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装配冲击吸收部件50。在图6及图7中,示出将箱本体13(便携用箱10)立起来并铅垂方向上将正侧X侧面18A当作上侧且负侧X侧面18B当作下侧的状态。冲击吸收部件50防止将便携用箱10背负时第一外壳部11(其第一正面16)直接与背接触,并且吸收来自第一外壳部11(其第一正面16)并朝向背的冲击。在本实施例中,冲击吸收部件50具有吸收本体部51、安装带部52、调整部件53以及挂钩部54。所述吸收本体部51由呈薄板形状的弹性部件形成,其里面设置有安装带部52。所述安装带部52呈在Y方向上并排且沿X方向平行延伸的带状,各自的比吸收本体部51还要靠X方向正侧设置有调整部件53,各自的比吸收本体部51还要靠X方向负侧的端部设置有挂钩部54(参见图7)。所述调整部件53采用例如带扣(buckle)、搭扣(latch)等结构,其收进折回的安装带部52的X方向正侧的端部而使该安装带部52的长度的调整成为可能(参见图6)。各挂钩部54使向设置在便携用箱10的第一外壳部11的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的安装和从该状态的取下成为可能。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50如下那样装配于便携用箱10(箱本体13)。在冲击吸收部件50中,将各安装带部52的上端分别穿过正侧X侧面18A的两个安装孔部27后再穿过调整部件53(参见图6),并且将两个挂钩部54分别安装于负侧X侧面18B的两个下侧安装金属件26(参见图7)。本实施例中,冲击吸收部件50的两个挂钩部54安装于形成在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与箱本体13之间且由分割增强突起34所分割的Y方向内侧的空间、即安装于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其横梁部26d)中的分割增强突起34的内侧(参见图7)。而且,在冲击吸收部件50中,利用各调整部件53来调整各安装带部52的长度,据此使吸收本体部51面接触于第一外壳部11的第一正面16并使其装配于箱本体13(便携用箱10)。
此外,如图8及图9所示,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装配背带部件60。在图8及图9中,与图6及图7相同地,示出将箱本体13(便携用箱10)立起来并铅垂方向上观察时将正侧X侧面18A当作上侧且负侧X侧面18B当作下侧的状态。背带部件60是为了背负便携用箱10而装配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挎肩带部61上设置三个挂钩部62和调整部件63而构成。所述挎肩带部61呈在Y方向上并排且沿X方向平行延伸的带状,其X方向正侧的一端汇集成一个,并在此处设置有单个挂钩部62(参见图8)。此外,在挎肩带部61中,Y方向上并排的各自的X方向负侧的端部设置有单个挂钩部62(参见图9)。各挂钩部62使向设置在便携用箱10的第一外壳部11的各安装金属件(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下侧安装金属件26)的安装和从该状态的取下成为可能。所述调整部件63采用例如带扣、搭扣等结构,并设置在挎肩带部61上而使该挎肩带部61的长度的调整成为可能。
所述背带部件60如下那样装配于便携用箱10(箱本体13)。另外,在图8及图9中,示出如上所述那样装配了冲击吸收部件50之后,装配背带部件60的情况。在背带部件60中,将X方向正侧的端部的挂钩部62安装于正侧X侧面18A的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参见图8),且将X方向负侧的端部的两个挂钩部62分别安装于负侧X侧面18B的两个下侧安装金属件26(参见图9)。在本实施例中,X方向负侧的两个挂钩部62安装于形成在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与箱本体13之间且由分割增强突起34所分割的Y方向外侧的空间、即安装于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其横梁部26d)中的分割增强突起34的外侧(参见图9)。而且,在背带部件60中,利用各调整部件63来调整各挎肩带部61的长度,据此使第一外壳部11的第一正面16(本实施例中,吸收本体部51(冲击吸收部件50))和挎肩带部61的间隔适当并使其装配于箱本体13(便携用箱10)。
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作为为了实现背带部件60的挂钩部62的安装而设置在箱本体13上的安装部来发挥作用。此外,在便携用箱10中,紧贴于上侧安装金属件25的两个辅助增强突起31和紧贴于下侧安装金属件26的各分割增强突起34作为从箱本体13突出的增强突起来发挥作用。由此,背带部件60利用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来装配于箱本体13(便携用箱10),据此使将两个挎肩带部61挎于两肩而将便携用箱10背负的成为可能。此外,冲击吸收部件50利用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及各安装孔部27来装配于箱本体13(便携用箱10),据此吸收已背负时的来自第一外壳部11(其第一正面16)并朝向背的冲击。因此,便携用箱10能够实现更加减轻负担的同时更加容易地携带。
此时,在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中,虽然安装冲击吸收部件50的挂钩部54和背带部件60的挂钩部62,但是由于形成在与箱本体13之间的空间由分割增强突起34来分割,因此能够防止相互间的干涉(参见图9)。此外,在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中,为了实现挂钩部54、挂钩部62的安装,有必要至少在横梁部25b、横梁部26d的周围具有空间。因此,在上侧安装金属件25中,与箱本体13(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及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正侧X侧面18A)(这些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在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中,与箱本体13(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及负侧X侧面18B(这些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在此,在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中,若来自外部的较大的负荷被施加而变形,则存在如下担忧:即与箱本体13之间无法形成空间的担忧,挂钩部54、挂钩部62的安装功能受损的担忧。但是,在上侧安装金属件25中,由于在朝Z方向正侧立起来的两个立柱部25a上紧贴有从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正侧X侧面18A)和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突出的辅助增强突起31,因此即使施加有来自外部的较大的负荷,也能防止能够使空间消失的变形。此外,在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中,由于在沿Y方向延伸的横梁部26d的中间位置紧贴有从箱本体13(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及负侧X侧面18B)突出的分割增强突起34,因此即使施加有来自外部的较大的负荷,也能防止能够使空间消失的变形。
在作为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中,箱本体13设置有具有从箱本体13立起来的一对立柱部(25a、26c)以及架设于这些的突出端的横梁部(25b、26d)的安装部(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下侧安装金属件26)。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通过所述安装部上安装各挂钩部62来将挎肩带部61上设置各挂钩部62及调整部件63而构成的背带部件60装配。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不使用将箱本体13整体覆盖的携带用具,也能够以将测量器械收纳的状态背负,能够保护该测量器械的同时容易地携带。此外,在便携用箱10中,由于装配可能的背带部件60是挎肩带部61上设置各挂钩部62及调整部件63而构成,因此能够使其结构变小,并能够使用、保管测量器械时的该背带部件60的操作变为简单。
此外,在便携用箱10中,安装部(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上紧贴有从箱本体13突出的增强突起(两个辅助增强突起31及各分割增强突起34)。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安装部上即使施加有来自外部的负荷,也能够防止该安装部变形而使空间消失的情况。由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防止在安装部中的各挂钩部62的安装功能受损的情况,并能够确保背带部件60的装配。
进而,在便携用箱10中,通过将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棒状部件弯曲来形成具有两个立柱部(25a、26c)及横梁部(25b、26)的安装部(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下侧安装金属件26)。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充分确保为了装配用于以收纳测量器械状态背负的背带部件60而各挂钩部62被安装的安装部的强度。此外,在便携用箱10中,由于能够充分确保安装部的强度,因此背带部件60之外,安装部上还能够安装其他的被装配部件的挂钩部(本实施例中,冲击吸收部件50的挂钩部54)。因此,能够保障背带部件60的装配的同时,提高使用便利性。
在便携用箱10中,将安装部(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下侧安装金属件26)设置在围绕箱本体13的侧面(两个X侧面18、两个Y侧面)的同时从该侧面突出的环状增强突条29上。如此,在便携用箱10中,由于安装部设置在位于箱本体13的缘部的环状增强突条29上,因此,能够提高将通过各挂钩部62来装配的背带部件60的两个挎肩带部61挎在两肩而背负时的稳定性。
在便携用箱10中,使安装部(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下侧安装金属件26)从环状增强突条29沿着箱本体13的侧面(两个X侧面18、两个Y侧面)突出。此外,在便携用箱10中,通过使增强突起(两个辅助增强突起31及各分割增强突起34)从侧面及环状增强突条29突出来紧贴在安装部。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由于安装部和侧面之间存在有增强突起,因此安装部上即使施加有来自外部的负荷,也能够防止该安装部变形而使安装部和侧面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情况。由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在安装部中的各挂钩部62的安装功能受损的情况,并能够更加确保背带部件60的装配。
在便携用箱10中,作为增强突起来紧贴于作为安装部的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的各分割增强突起34为:从箱本体13的侧面(负侧X侧面18B)向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的横梁部26d(其外周面)的在Y方向上观察时的中间位置突出的板形状。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分割增强突起34能够将下侧安装金属件26有效且稳定的支撑,并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在安装部中的各挂钩部62的安装功能受损的情况。尤其是,在本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中,通过将按照横梁部26d(其外周面)的形状切除而形成的接收凹部35对准于该横梁部26d来将分割增强突起34紧贴于下侧安装金属件26。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中,由于各分割增强突起34是利用以从X方向正侧朝Z方向负侧的曲面形成的接收凹部35来支撑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横梁部26d),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的变形。
在便携用箱10中,紧贴于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的板形状的各分割增强突起34分割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和箱本体13(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及负侧X侧面18B(这些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背带部件60的各挂钩部62以外,各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上还安装其他的被装配部件的挂钩部(本实施例中,冲击吸收部件50的挂钩部54)时,能够防止这些之间的相互干涉。由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防止如下情况:由于相互间的干涉而引起的安装在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上的挂钩部62、挂钩部(挂钩部54)从下侧安装金属件26脱离的情况;设置有挂钩部62的挎肩带部61和设置有挂钩部(挂钩部54)的带部等(安装带部52)相互缠绕的情况。尤其是,在本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中,各分割增强突起34的向X方向负侧的突出位置和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中的向X方向负侧的突出位置大致相等,因此能够更加有效的防止挂钩部62和挂钩部(挂钩部54)之间的干涉的发生或因其而所衍伸出的其他现象的发生。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更加提高使用便利性。
在便携用箱10中,将作为增强突起来紧贴于作为安装部的上侧安装金属件25的一对辅助增强突起31设定成:在箱本体13的侧面(正侧X侧面18A)中沿着上侧安装金属件25的两个立柱部25a延伸。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由于两个辅助增强突起31支撑着两个两个立柱部25a,因此能够将上侧安装金属件25稳定地支撑,并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各挂钩部62的安装功能受损的情况。尤其是,在本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中,通过将按照立柱部25a(其外周面)的形状切除而形成的接收凹部32对准于该立柱部25a来将辅助增强突起31紧贴于上侧安装金属件25。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中,由于各辅助增强突起31是利用以从X方向负侧朝Y方向外侧的曲面形成的接收凹部32来支撑各上侧安装金属件25(两个立柱部25a),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各上侧安装金属件25的变形。
在便携用箱10中,各辅助增强突起31为:沿着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的在Y方向上观察时的两端部而从该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正侧X侧面18A)和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突出的板形状。因此,在便携用箱10中,能够使各辅助增强突条31在视觉上与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的外观成为一体化,并能够提高设计性的同时防止上侧安装金属件25的变形。尤其是,在本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中,未设置有上侧安装金属件25的各X侧面中的其他三个第一中央增强突条21上设置有与各辅助增强突起31的结构大致相等的各辅助增强突起33。因此,在本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中,由于能够使两个X侧面中的各辅助增强突起31和各辅助增强突起33的结构大致相等,因此进而提高设计性,并且能够防止上侧安装金属件25的变形。
在便携用箱10中,上侧安装金属件25上紧贴有一对辅助增强突起31,两个下侧安装金属件26上紧贴有分割增强突起34。如此,在便携用箱10中,由于根据安装部的设置位置来改变增强突起的结构(紧贴的状态),因此能够提高设计性以及其自由度,并且能够防止各安装部的变形。
从而,在作为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中,能够通过挂钩部62来将背带部件60装配。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对作为本发明的便携用箱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用箱10进行说明,但只要是以下结构的便携用箱即可,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即,便携用箱具备呈中空箱状的箱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箱本体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从所述箱本体立起来的一对立柱部以及架设于所述一对立柱部的突出端之间的横梁部,并至少一部分上紧贴有从所述箱本体突出的增强突起。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安装部,在正侧X侧面18A设置单个的上侧安装金属件25,在负侧X侧面18B设置两个下侧安装金属件26。但是,安装部只要是为了实现背带部件60的挂钩部62的安装而设置在箱本体13上的,其位置、数量以及结构也可适宜设定,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环状增强突条29(其第一环状增强突条29A)上设置安装部(上侧安装金属件25及下侧安装金属件26),但只要是从箱本体13(其外表面)突出设置的,也可为其他形态,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进而,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装配有背带部件60,只要是通过将挂钩部安装于安装部来装配于箱本体13(便携用箱10)的,且该挂钩部设置在挎肩带部上的结构,也可为其他形态,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与背带部件60不同的其他的被装配部件装配有冲击吸收部件50,但是只要是通过将挂钩部安装于安装部来装配于箱本体13(便携用箱10)的,例如收纳物品的收纳袋也可,或者其他形态也可,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以上,根据实施例来说明了本发明的便携用箱,但关于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实施例中,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构思的范围内,允许变更设计或追加内容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便携用箱
13:箱本体
16:(作为正面的一例的)第一正面
18:(作为侧面的一例的)X侧面
21:(作为线状增强突条的一例的)第一中央增强突条
25:(作为安装部的一例的)上侧安装金属件
25a:立柱部
25b:横梁部
26:(作为安装部的一例的)下侧安装金属件
26c:立柱部
26d:横梁部
29:环状增强突条
31:(作为增强突起的一例的)辅助增强突起
34:(作为增强突起的一例的)分割增强突起

Claims (5)

1.一种便携用箱,其特征在于,具备呈中空箱状的箱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箱本体的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设置在围绕所述箱本体的侧面的同时从所述侧面突出的环状增强突条上并沿着所述侧面而突出,并且具有从所述箱本体立起来的一对立柱部以及架设于所述一对立柱部的突出端之间的横梁部,
所述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上紧贴有从所述侧面以及所述环状增强突条突出的增强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突起呈从所述侧面向所述横梁部的中间位置突出的板形状,
在所述安装部中,位于与所述箱本体之间的空间由所述增强突起所分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突起在所述侧面中对应于所述立柱部成对设置,并以沿所述立柱部延伸的状态紧贴于所对应的立柱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本体上设置有从与所述侧面正交的正面突出的同时从所述正面延伸至所述侧面的线状增强突条,
所述增强突起成对设置在所述线状增强突条的两缘部,并且呈沿该两缘部突出的板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是将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棒状部件弯曲而形成。
CN201510765629.XA 2015-09-30 2015-11-11 便携用箱 Active CN1065538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4575A JP6619599B2 (ja) 2015-09-30 2015-09-30 キャリングケース
JP2015-194575 2015-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3811A CN106553811A (zh) 2017-04-05
CN106553811B true CN106553811B (zh) 2019-05-28

Family

ID=58418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65629.XA Active CN106553811B (zh) 2015-09-30 2015-11-11 便携用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19599B2 (zh)
CN (1) CN1065538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25049B1 (ko) * 2022-05-19 2024-01-12 김흥기 여행가방용 보호대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23409C1 (ru) * 1985-03-04 1994-11-30 Глеб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Крючков Емкость для переноски различных грузов
CN2257450Y (zh) * 1996-04-21 1997-07-09 赖春龙 书箱
US6164505A (en) * 1998-04-22 2000-12-26 Holter; Dean S. Harness for carrying a rigid case
CN202386051U (zh) * 2011-07-19 2012-08-22 上海升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用快速背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45164U (zh) * 1975-05-16 1976-11-22
JPS6033434Y2 (ja) * 1979-09-05 1985-10-04 株式会社測機舎 測量器械ケ−スの手下げラツチ
US5211302A (en) * 1992-07-16 1993-05-18 Paolo Tiramani Cosmetic organizer
JPH11127935A (ja) * 1997-10-29 1999-05-18 Fuji Kowa Kogyo Kk 精密機器運搬用ケース
GB9906779D0 (en) * 1999-03-25 1999-05-19 Taylor Egbert H & Company Ltd Container
JP3068496U (ja) * 1999-10-26 2000-05-12 恵里子 白鳥 バッグ
JP2003090724A (ja) * 2001-09-19 2003-03-28 Pentax Precision Co Ltd 測量機用収納ケースの携帯具
JP2005342208A (ja) * 2004-06-03 2005-12-15 Work World:Kk 腰袋
JP4934179B2 (ja) * 2009-09-07 2012-05-16 賢二 松本 ストラップホルダー
JP5313121B2 (ja) * 2009-12-24 2013-10-09 富士通フロ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ストラップ取り付け構造
JP5560249B2 (ja) * 2011-09-09 2014-07-23 モミジヤ鞄材株式会社 ベルト連結具、それを用いたベルト取付具およびバック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23409C1 (ru) * 1985-03-04 1994-11-30 Глеб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Крючков Емкость для переноски различных грузов
CN2257450Y (zh) * 1996-04-21 1997-07-09 赖春龙 书箱
US6164505A (en) * 1998-04-22 2000-12-26 Holter; Dean S. Harness for carrying a rigid case
CN202386051U (zh) * 2011-07-19 2012-08-22 上海升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用快速背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64139A (ja) 2017-04-06
CN106553811A (zh) 2017-04-05
JP6619599B2 (ja) 2019-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51485B (zh) 便携用箱
US9651069B2 (en) Mounting system for portable device
US9217760B2 (en) Current sensor
USD879758S1 (en) Pocket cas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combined with carrying compartment for credit card sized items
KR101421220B1 (ko)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가 구비된 휴대 전자기기용 케이스
USD880465S1 (en) Pocket cas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combined with carrying compartment for credit card sized items
EP1727236A4 (en) THREE AXIS ANTENNA, ANTENNA UNIT AND RECEPTION DEVICE
CN103425193A (zh) 屏幕
CN106553811B (zh) 便携用箱
JP5755932B2 (ja) プロテクタ及びプロテクタの配設構造
US20160135310A1 (en) Holder and noise current absorber
CN205400294U (zh) 车用钥匙
JP6663754B2 (ja) コネクタ
US20120257369A1 (en) Emi shield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8963550U (zh) 包装盒
TWI697158B (zh) 托盤
JP6094789B2 (ja) バンド及び腕時計
JP2014127676A5 (zh)
JP2018028601A (ja) スタン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160085502A (ko) 배터리 일체형 휴대폰의 모서리 케이스
JP3200047U (ja) 電子機器装着具
CN206686246U (zh) 一种透明双色手机壳
US9010868B1 (en) Seat belt spacing device
JP2014083197A (ja) 化粧料容器
McCabe et al. New lower bounds for the number of straight-edge triangulations of a planar point se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