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42005A - 车体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体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42005A
CN106542005A CN201611130559.1A CN201611130559A CN106542005A CN 106542005 A CN106542005 A CN 106542005A CN 201611130559 A CN201611130559 A CN 201611130559A CN 106542005 A CN106542005 A CN 1065420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tercarriage
front vehicle
vehicle body
opening
c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305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113055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4200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542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20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车体,所述车体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后方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前车体形成乘员舱,所述后车体与前车体旋转连接,所述后车体前方具有第二开口;所述后车体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开口封住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前车体与后车体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后车体的第二开口朝上设置。本发明提供的后车体相对于前车体可旋转,当后车体处于第二状态时,后车体与前车体所形成的开放空间的面积较大,能够容纳更多的乘客,同时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并且不受物体的形状的限制。

Description

车体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体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汽车作为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到各个家庭。汽车逐渐成了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由于家用汽车的开支由家庭承担,所以与家庭收入水平直接相关。一般说来,大多数的家庭会选择汽车作为家用汽车。汽车是一种将驾驶室和后备厢做成同一个厢体,并且发动机独立的布置的汽车。
但是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虽然增加了车内空间,但是载客量依旧很小,除司机之外,最多只能同时再坐下4名乘客。同时,由于汽车的布局形式,导致了相应的后备箱空间有所减小,但需要运送体积较大的物体时无法放入汽车中,造成了使用者的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后车体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虽然增加了车内空间,但是载客量依旧很小,除司机之外,最多只能同时再坐下4名乘客;同时,由于汽车的布局形式,导致了相应的后备箱空间有所减小,但需要运送体积较大的物体时无法放入汽车中,造成了使用者的不便的技术问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后方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前车体形成乘员舱,所述后车体与前车体旋转连接,所述后车体前方具有第二开口;所述后车体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开口封住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前车体与后车体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后车体的第二开口朝上设置。
优选地,所述后车体与前车体之间可拆卸地旋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前车体的与后车体相连接的侧壁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后车体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部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凸起部与卡槽相配合将所述后车体与前车体固定,且所述后车体以所述凸起部所在平面为轴旋转。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为设置在所述前车体内侧壁上的齿轮。
优选地,所述后车体上设置至少一个把手,所述把手用于供人握持从而方便控制所述后车体的旋转位置。
优选地,所述把手的数量为两个,分为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设置于所述后车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把手设置于所述后车体的外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处设置有卡合件,所述卡合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口封住所述第一开口时将所述后车体与前车体牢固固定。
优选地,所述后车体还设置有遮风罩,所述遮风罩在所述后车体处于第一状态时将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相接处覆盖。
优选地,所述前车体的第一开口处和所述后车体的第二开口处设置有加强件。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体。
本发明提供的车体,所述车体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后方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前车体形成乘员舱,所述后车体与前车体旋转连接,所述后车体前方具有第二开口;所述后车体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开口封住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前车体与后车体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后车体的第二开口朝上设置。本发明提供的车体的后车体相对于前车体可旋转,当后车体处于第二状态时,后车体与前车体所形成的开放空间的面积较大,能够容纳更多的乘客,同时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并且不受物体的形状的限制。与现有的汽车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车体在需要运载更多的乘客或者放置体积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将后车体调整至第二状态,此时后车体与车体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且所述开放空间的面积大于所述封闭空间的面积,因此能够容纳更多的乘客,同时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并且不受物体的形状的限制,从而实现了提高汽车载客量和储物空间的技术效果。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车体解决了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虽然增加了车内空间,但是载客量依旧很小,除司机之外,最多只能同时再坐下4名乘客;同时,由于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导致了相应的后备箱空间有所减小,但需要运送体积较大的物体时无法放入现有的汽车中,造成了使用者的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的另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的又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前车体;100-第一开口;20-后车体;200-第二开口;30-把手;4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车体及汽车,下面给出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后车体及汽车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车体,车体包括前车体10和后车体20,前车体10后方具有第一开口100,前车体10形成乘员舱,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旋转连接,后车体20前方具有第二开口200;后车体20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二开口200封住第一开口100,前车体10与后车体20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在第二状态下,后车体20的第二开口200朝上设置。本发明提供的车体的后车体20相对于前车体10可旋转,当后车体20处于第二状态时,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所形成的开放空间的面积较大,能够容纳更多的乘客,同时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并且不受物体的形状的限制。与现有的汽车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车体在需要运载更多的乘客或者放置体积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将后车体20调整至第二状态,此时后车体20与车体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且开放空间的面积大于封闭空间的面积,因此能够容纳更多的乘客,同时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并且不受物体的形状的限制,从而实现了提高汽车载客量和储物空间的技术效果。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车体解决了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虽然增加了车内空间,但是载客量依旧很小,除司机之外,最多只能同时再坐下4名乘客;同时,由于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导致了相应的后备箱空间有所减小,但需要运送体积较大的物体时无法放入现有的汽车中,造成了使用者的不便的技术问题。
后车体20与车体之间可拆卸地旋转连接。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设置为可拆卸地连接的目的在于,后车体20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频繁旋转、更换位置状态导致其发生损坏,此时只需要更换后车体20即可,节省了成本,也延长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前车体10的与后车体20相连接的侧壁上设置有凸起部,后车体20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与凸起部相配合的卡槽,凸起部与卡槽相配合将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固定,且后车体20以凸起部所在平面为轴旋转。在将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装配在一起时,将后车体20上的卡槽对准前车体10上的凸起部,从而将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固定。装配好的后车体20可以以凸起部所在平面为轴进行旋转,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旋转后车体20改变后车体20的所在位置,例如,当需要搭乘的乘客较少、放置的物体的体积较小,或者有风雨的情况下汽车需要封闭的空间时,可以将后车体20旋转至第一状态;当需要搭乘的乘客较多、放置的物体的体积较大时,可以将后车体20旋转至第二状态,此时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之间形成的开放空间的面积更大,从而能够搭乘更多的乘客并且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
进一步地,在凸起部与卡槽相连接处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可以用于在后车体20旋转至某一角度时将其固定在所在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是实施例1中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上述方式,但除此之外,其还可以采用其他能够满足将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之间的可拆卸地固定在一起的要求的任意方式。
前车体的第一开口处和后车体的第二开口处设置有加强件,设置加强件可以增加所述车体的强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体。
实施例2
本发明提供的车体,车体包括前车体10和后车体20,前车体10后方具有第一开口100,前车体10形成乘员舱,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旋转连接,后车体20前方具有第二开口200;后车体20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二开口200封住第一开口100,前车体10与后车体20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在第二状态下,后车体20的第二开口200朝上设置。本发明提供的车体的后车体20相对于前车体10可旋转,当后车体20处于第二状态时,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所形成的开放空间的面积较大,能够容纳更多的乘客,同时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并且不受物体的形状的限制。与现有的汽车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车体在需要运载更多的乘客或者放置体积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将后车体20调整至第二状态,此时后车体20与车体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且开放空间的面积大于封闭空间的面积,因此能够容纳更多的乘客,同时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并且不受物体的形状的限制,从而实现了提高汽车载客量和储物空间的技术效果。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车体解决了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虽然增加了车内空间,但是载客量依旧很小,除司机之外,最多只能同时再坐下4名乘客;同时,由于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导致了相应的后备箱空间有所减小,但需要运送体积较大的物体时无法放入现有的汽车中,造成了使用者的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的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3所示,后车体20上设置至少一个把手30,把手30用于供人握持从而方便控制后车体20的旋转位置。设置把手30的目的在于,方便使用者握持住把手30从而推动后车体20旋转,与没有设置把手30相比,使用者使用把手30使得其有了一个施力点,更加方便使用者施力。
进一步地,把手3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把手3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为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第一把手设置于后车体20的内壁上,第二把手设置于后车体20的外壁上。分别在后车体20的内壁和外壁上设置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两个把手30的目的在于,这样的设置使得使用者能够在车内或车外都对后车体20有个施力点,方便使用者施力从而推动后车体20改变其使用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是实施例2中可以采用在后车体20上设置把手30的方式为使用者提供施力点,也可以如图4所示,采取在后车体20上设置凹槽40的方式为使用者提供施力点,但除此之外,其还可以采用其他能够满足为使用者提供施力点的要求的任意方式。
第一开口100与第二开口200处设置有卡合件,卡合件用于在第二开口200封住第一开口100时将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牢固固定。具体地,设置卡合件的目的在于,在后车体20处于第一状态,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形成封闭的空间时,可以利用卡合件将后车体20与车体牢固固定,从而保证后车体20一直处于第一状态。
优选地,卡合件可以设置第一开口100与第二开口200的内壁上,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卡合件不会暴露在外面,看起来更加美观,也不容易被其他人破坏。
进一步地,后车体20还设置有遮风罩,遮风罩在后车体20处于第一状态时将第一开口100与第二开口200的相接处覆盖。在后车体20处于第一状态时,使用者可以先将卡合件卡合将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固定在一起,在拉上后车体20上设置的遮风罩,设置遮风罩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第一开口100与第二开口200的相接处覆盖,使得后车体20处于第一状态时前车体10与后车体20形成的封闭空间的密封性更好。
实施例3
本发明提供的车体,车体包括前车体10和后车体20,前车体10后方具有第一开口100,前车体10形成乘员舱,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旋转连接,后车体20前方具有第二开口200;后车体20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二开口200封住第一开口100,前车体10与后车体20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在第二状态下,后车体20的第二开口200朝上设置。本发明提供的车体的后车体20相对于前车体10可旋转,当后车体20处于第二状态时,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所形成的开放空间的面积较大,能够容纳更多的乘客,同时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并且不受物体的形状的限制。与现有的汽车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车体在需要运载更多的乘客或者放置体积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将后车体20调整至第二状态,此时后车体20与车体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且开放空间的面积大于封闭空间的面积,因此能够容纳更多的乘客,同时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并且不受物体的形状的限制,从而实现了提高汽车载客量和储物空间的技术效果。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车体解决了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虽然增加了车内空间,但是载客量依旧很小,除司机之外,最多只能同时再坐下4名乘客;同时,由于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导致了相应的后备箱空间有所减小,但需要运送体积较大的物体时无法放入现有的汽车中,造成了使用者的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的实施例3与实施例1、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凸起部可以为设置在前车体10内侧壁上的齿轮。后车体20还包括有电动机,电动机用于控制齿轮转动,可以通过控制齿轮转动到不同的位置,从而改变后车体20相对于前车体10的旋转位置,进而控制后车体20的使用状态。这样的设置相对于使用者手动改变后车体20的旋转位置的方式,更加省时省力。
进一步地,后车体20还包括远程控制单元,远程控制单元用于发送信号控制后车体20相对于前车体10的位置。电动机上设置有信号接收单元,后车体20上设置有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用于感应后车体20相对于前车体10的倾角角度,并将上述角度信息传送给远程控制单元,远程控制单元能够显示后车体20目前所处的倾角角度,使用者可以根据角度传感器所发送的角度信息来发送控制信号给电动机,启动电动机控制齿轮转动到不同的位置,从而改变后车体20相对于前车体10的旋转位置。这样的设置能够让使用者在远程状态下调节后车体20的使用状态,更加智能,也更加省力。
后车体20上设置有可旋转的座椅,在后车体20处于第二状态时,如果需要载客,即可以将座椅立起来,使搭载的乘客坐在座椅上;如果需要放置体积较大的物体,则可以将座椅旋转至于不影响物体放置的角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汽车,汽车,包括车体,车体包括前车体10和后车体20,前车体10后方具有第一开口100,前车体10形成乘员舱,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旋转连接,后车体20前方具有第二开口200;后车体20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二开口200封住第一开口100,前车体10与后车体20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在第二状态下,后车体20的第二开口200朝上设置。本发明提供的后车体20相对于前车体10可旋转,当后车体20处于第二状态时,后车体20与前车体10所形成的开放空间的面积较大,能够容纳更多的乘客,同时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并且不受物体的形状的限制。与现有的汽车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在需要运载更多的乘客或者放置体积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将后车体20调整至第二状态,此时后车体20与车体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且开放空间的面积大于封闭空间的面积,因此能够容纳更多的乘客,同时能够放置体积更大的物体,并且不受物体的形状的限制,从而实现了提高汽车载客量和储物空间的技术效果。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汽车解决了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虽然增加了车内空间,但是载客量依旧很小,除司机之外,最多只能同时再坐下4名乘客;同时,由于现有的汽车的布局形式,导致了相应的后备箱空间有所减小,但需要运送体积较大的物体时无法放入现有的汽车中,造成了使用者的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后方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前车体形成乘员舱,所述后车体与前车体旋转连接,所述后车体前方具有第二开口;
所述后车体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开口封住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前车体与后车体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后车体的第二开口朝上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体与前车体之间可拆卸地旋转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体的与后车体相连接的侧壁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后车体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部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凸起部与卡槽相配合将所述后车体与前车体固定,且所述后车体以所述凸起部所在平面为轴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为设置在所述前车体内侧壁上的齿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体上设置至少一个把手,所述把手用于供人握持从而方便控制所述后车体的旋转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数量为两个,分为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设置于所述后车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把手设置于所述后车体的外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处设置有卡合件,所述卡合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口封住所述第一开口时将所述后车体与前车体牢固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体还设置有遮风罩,所述遮风罩在所述后车体处于第一状态时将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相接处覆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体的第一开口处和所述后车体的第二开口处设置有加强件。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体。
CN201611130559.1A 2016-12-09 2016-12-09 车体及汽车 Pending CN1065420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30559.1A CN106542005A (zh) 2016-12-09 2016-12-09 车体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30559.1A CN106542005A (zh) 2016-12-09 2016-12-09 车体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2005A true CN106542005A (zh) 2017-03-29

Family

ID=58397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30559.1A Pending CN106542005A (zh) 2016-12-09 2016-12-09 车体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42005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605952A1 (de) * 1967-07-07 1970-05-27 Greiner Dipl Ing Rolf Durch Verwendung umsetzbarer Bauteile wandelbare Karosserieform fuer PKW bzw. Kombinationskraftwagen
EP1084882A3 (de) * 1999-09-13 2002-01-16 Webasto Vehicle Systems International GmbH Personenkraftwagen mit einem variablen Dach-/Heckbereich
DE10028777B4 (de) * 2000-06-15 2004-02-05 Webasto Vehicle Systems International Gmbh Fahrzeug mit einem umwandelbaren Heckaufbau
US20100283280A1 (en) * 2009-05-11 2010-11-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Cargo Management System
CN204124203U (zh) * 2014-04-15 2015-01-28 于海洋 一种汽车后部运输与储物空间可变式车身结构
CN206528534U (zh) * 2016-12-09 2017-09-29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车体及汽车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605952A1 (de) * 1967-07-07 1970-05-27 Greiner Dipl Ing Rolf Durch Verwendung umsetzbarer Bauteile wandelbare Karosserieform fuer PKW bzw. Kombinationskraftwagen
EP1084882A3 (de) * 1999-09-13 2002-01-16 Webasto Vehicle Systems International GmbH Personenkraftwagen mit einem variablen Dach-/Heckbereich
DE10028777B4 (de) * 2000-06-15 2004-02-05 Webasto Vehicle Systems International Gmbh Fahrzeug mit einem umwandelbaren Heckaufbau
US20100283280A1 (en) * 2009-05-11 2010-11-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Cargo Management System
CN204124203U (zh) * 2014-04-15 2015-01-28 于海洋 一种汽车后部运输与储物空间可变式车身结构
CN206528534U (zh) * 2016-12-09 2017-09-29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车体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21360B (zh) 一种汽车展览用户外遮阳装置
CN108308817A (zh) 载人行李箱
CN206528534U (zh) 车体及汽车
CN106542005A (zh) 车体及汽车
CN107031763A (zh) 不倒两轮车
CN207496591U (zh) 无人机起降平台、车辆的视野扩展系统及车辆
CN106891821A (zh) 带有可调的显示装置的车辆和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的方法
CN203995979U (zh) 一种车用扶手结构
CN205908102U (zh) 一种汽车展览用户外遮阳装置
CN208211672U (zh) 载人行李箱
CN206115267U (zh) 一种便携式地面站
CN208947462U (zh) 两轮车
CN215622453U (zh) 具有追光功能的太阳能电动三轮车
CN209479556U (zh) 汽车车厢结构以及具有该车厢结构的汽车
CN206736783U (zh) 一种电气控制车位锁
CN207644180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
CN208168523U (zh) Z型自动帐篷
CN203666357U (zh) 一种自动便携式汽车防护罩
CN206812901U (zh) 一种车载零食收纳装置
CN206922837U (zh) 记忆型手机夹
CN201037012Y (zh) 遥控电动车
CN208993631U (zh) 一种改进型农业观光旅游服务车
CN216468201U (zh) 一种带有手机充电功能的电动自行车
CN205706346U (zh) 业扩外勤服务车
CN206254809U (zh) 长时间续航的不倒两轮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