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0998B - 线性致动器、液压支承件、以及带有这种液压支承件或线性致动器的机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线性致动器、液压支承件、以及带有这种液压支承件或线性致动器的机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0998B
CN106460998B CN201580034248.2A CN201580034248A CN106460998B CN 106460998 B CN106460998 B CN 106460998B CN 201580034248 A CN201580034248 A CN 201580034248A CN 106460998 B CN106460998 B CN 1064609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ature
linear actuator
stator
coil
longitudin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424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0998A (zh
Inventor
罗伯特·延德雅恩
马克斯·韦哈恩
彼得·马林费尔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filed Critical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6460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09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09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09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02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fluid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2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adjusting or regulating devices responsive to exterior conditions
    • F16F13/26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adjusting or regulating devices responsive to exterior conditions comprising means for acting dynamically on the walls bounding a passage between working and equilibration 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43Allowing transl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18Heads with mechanism for moving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7Sta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34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线性致动器(16),该电磁线性致动器具有定子(18)以及可以相对于该定子(18)移动的电枢(20)。该定子(18)具有至少一个永磁体(22)以及至少一个线圈(24),该定子(18)具有由铁磁材料制成的导磁元件(26),该导磁元件(26)在该至少一个永磁体(22)和/或该至少一个线圈(24)上延伸,并且该电枢(18)在纵向方向L上形成由用于导磁元件(26)的铁磁材料制成的磁轭(34)。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液压支承件(2),该液压支承件具有支撑弹簧(36),填充有液压流体的工作腔(4),补偿腔(6),安排在该工作腔(4)与该补偿腔(6)之间的分隔部(8),形成在该工作腔(4)与该补偿腔(6)之间并且用于液压流体交换的节流通道(10),以及与该分隔部(8)配对并且被设计成用于改变该工作腔(4)的工作腔容积(14)的控制膜片(12)。该液压支承件(2)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电磁线性致动器(16),并且该电枢(20)机械地连接至该控制膜片(12)。本发明额外地涉及具有这种液压支承件(2)的机动车辆。

Description

线性致动器、液压支承件、以及带有这种液压支承件或线性致 动器的机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性致动器,该线性致动器具有定子并且具有可相对于该定子移动的电枢。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液压安装件,该液压安装件具有承载弹簧、填充有液压流体的工作腔、均衡腔、安排在该工作腔与该均衡腔之间的分隔部、形成在该工作腔与该均衡腔之间并且用于液压流体交换的节流管道、被指配给该分隔部并且被设计成用于改变工作腔的工作腔容积的控制膜片,并且具有电磁线性致动器,其中,该线性致动器的电枢机械地连接该控制膜片。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机动车辆,该机动车辆包括车架、发动机、以及呈液压安装件形式的发动机安装件,该发动机安装件通过安装作用而在该发动机与该车架之间产生连接。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已知具有定子并且具有可相对于所述定子移动地安装的电枢的线性致动器。在此背景下,重点在于该定子与该电枢之间的相对移动。在引用到可相对于该定子移动的电枢的地方,优选地还旨在的是这意味着可相对于该电枢移动的定子。液压安装件,也称作液压支承件,可能从现有技术是已知的。这些液压安装件用作对组件的弹性支撑,尤其是机动车辆发动机的弹性支撑。通过位于例如机动车辆的发动机与底架之间的这种液压安装件,首先寻求的是阻止发动机振动传递至底架,并且其次寻求的是实现在行驶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底架振动不能从底架传递至发动机或者只有在已经被阻尼后才能从底架传递至发动机。在此,必须考虑到的是隔振领域中已知的矛盾,该矛盾在于安装件首先应当尽可能刚硬以便能够承载高载荷或安装力,并且其次必须具有柔软的特性以便在最大可能程度上隔离尽可能宽的频率范围上发生的振动。
在其基本版本中,这种液压支承件通常具有橡胶元件来作为与液压阻尼器相结合的承载弹簧。该橡胶元件通常是空心圆锥的形式。该承载弹簧因而可以形成该工作腔的外壳壁。该承载弹簧因而也被理解为承载体。在该空心圆锥的上部尖端侧上,提供了上盖,用于紧固发动机的连接元件被附接至该上盖上。该连接元件通常是可以被旋拧至发动机上的螺纹螺栓。
在此,该液压阻尼器通常包括至少两个腔,具体是所阐述的工作腔以及均衡腔。在该液压安装件的纵向方向上,该均衡腔通常被安排在该工作腔的下方。为了使该工作腔与该均衡腔彼此分离开,在该工作腔与该均衡腔之间安排了分隔部。此外,形成在该工作腔与该均衡腔之间的节流管道被提供用于液压流体的交换。该节流管道优选地至少在区段中是由该分隔部形成的。替代地,该节流管道还可以是与该分隔部分开地形成的。在该工作腔、均衡腔和节流管道中的液压流体优选地形成该液压安装件的整个液压容积,除非在特殊实施例中提供了进一步的附加容积。优选地使用油和水的混合物或带有乙二醇的流体来作为液压流体。
当液压安装件承受载荷时,力沿着该液压安装件的纵向方向作用在该承载弹簧上,这样使得所述承载弹簧弹性变形。所述变形也称作承载弹簧的压缩。如果由于承载弹簧的压缩,工作腔尺寸减小,则工作腔中的压力增大使得该工作腔的液压流体的一部分通过该节流管道流入该均衡腔中。节流管道被优选地设计成对流动的液压流体构成流动阻力。这种流动通过相应地形成的节流管道于是就产生了耗散并因而产生阻尼功。
该均衡腔优选地装备有至少一个壁部分,该至少一个壁部分是以膜片方式可变形的从而使得可以容纳这部分流入均衡腔中的液压流体。
例如从文件DE 10 2010 060 886 A1或从文件DE 10 2012 008 497 A1已知所述类型的液压安装件。
由于其构造类型,这种液压安装件的阻尼特性是取决于频率的。低于5Hz的频率的静态或准静态的载荷在此情况下通常被展现出较高刚度的承载弹簧接纳。
通常与大幅度一起出现的低频率振动,也就是说频率大约为5至20Hz的振动,通过这两个液压腔经由节流管道的相互作用而被极大地阻尼掉。在此,阻尼随着工作腔的液压流体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节流管道流动进入该均衡腔并且反之亦然而发生、完成相应的阻尼作用。
高频率振动,也就是说在高于20Hz至例如50Hz、100Hz或200Hz的频率范围内的振动,由于液压流体的惯性、粘性以及不可压缩性和/或承载弹簧的高刚度和惯性而仅被极小地阻尼或几乎无阻尼地传递。尽管所述振动通常仅与小幅度一起出现,但是它们由于其声学作用而具有相对高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隔绝这种振动,该工作腔与均衡腔之间的分隔部可以被形成为至少部分地挠性的或具有自由行程。然而,这样的解决方案被认为就许多阻尼要求而言,尤其是就机动车辆的舒适度的持续增长的需求而言不再是足够的。
就这种振动的改善的隔绝而言,当今使用所谓的主动控制液压安装件,这些主动控制液压安装件在各自的情况下具有线性致动器,也被称作线性致动器件。已经证实在各自情况下具有一个定子和一个电枢的电磁线性致动器是尤其方便的。在此,该电枢被形成为可相对于该定子移动地安装,从而使得该电枢可以相对于该定子在该线性致动器的纵向方向上偏移。对于该液压安装件而言,该电枢机械地连接至指配给该分隔部的控制膜片。在此情况下该控制膜片可以由该分隔部的挠性部分形成。然而,还有可能使得该控制膜片被分隔部包绕并且因此被认为该分隔部的构成部分。该控制膜片可以在其法线方向上弹性变形。由于该电枢是机械地联接至该控制膜片的,所以有可能通过该电磁线性致动器使得该控制膜片以受控的方式在其法线方向上变形。在此,可以提供的是该电枢并非直接连接至受控膜片,而是提供了例如联结机构和/或柱塞,它们安排在该电枢与该控制膜片之间以便将运动和/或力从该电枢传递至该控制膜片。因为相对于该工作腔,该控制膜片形成该分隔部的一部分,所以随着该控制膜片在其法线方向上的变形,工作腔的液压容积改变。因此,该液压安装件的电磁线性致动器还用于控制该工作腔的液压容积。
如果该液压安装件被用于安装机动车辆的发动机,为了将由发动机发出的振动以尽可能仅被高度阻尼的程度传递至内部舱室、或者甚至使得发动机的振动完全解除耦合,可以使用机动车辆的传感器。为此目的,例如有可能的是提供能够测量发动机或底架的振动的传感器。替代地,也有可能的是在发动机和/或底架的多个不同位置处提供多个传感器。
如果用于测量底架振动的传感器检测到高频率振动,则该分隔部的控制膜片可以被该线性致动器同步地偏移。在此,该偏移的方向可以是由该分隔部或该控制膜片的构造类型限定的。发动机的振动在工作腔的液压流体中相应地产生高频率压力波动。随着控制膜片的同步偏移,所述高频率压力波动被尽可能地完全平衡。在最佳情况下,由此实现了补偿从而使得所述高频振动不被该液压安装件传递。因此,高频率振动并不在机动车辆的内部舱室中相应地产生噪声排放、或者只产生极低的噪声排放。
通过所讨论的电磁线性致动器的致动以及控制膜片上的相应的动作,因而寻求实现动态弹簧刚度在高频率振动范围中的降低。换言之,寻求针对高频率振动将液压安装件切换到“柔软”状态中。
对于惯性力的补偿,还已知控制膜片由缸中的活塞形成的结构,并且该活塞在后侧上受液压流体作用,在前侧上受压缩空气体积作用。在例如EP 0 561 703 A1中公开了所述类型的液压支承件,其中,在此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以累赘且复杂的构造为特征的。
在已知的液压安装件的情况中,不利的是,取决于线性致动器的质量,在以特定频率范围振动的事件中会产生所不希望的共振。在该线性致动器的其他使用情形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效应。这些情况包括,例如,该线性致动器被用于机动车辆的主动底架安装件或用于总体上对安装件的主动调整。此外,该线性致动器可以被用作减震器。可想到该线性致动器的其他使用领域。
在使用“大”质量的线性致动器的电枢的情况中,所述共振可能处在液压安装件的、底架安装件的或具有所述类型的线性致动器的一些其他装置的工作范围内。于是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的共振峰导致液压安装件的、底架安装件的或这种装置的动态弹簧刚度所不希望地增加。常有的情况是,高于此频率就几乎不可能实现补偿作用或可控制性。因此,动态刚度在关于上述共振的相应频率范围中相当程度地增大。其结果是,在液压安装件的情况中,有可能例如使得由发动机发出的振动被至少基本上未阻尼地传递至机动车辆的底架,因此例如使得相应的噪声在车辆内部可被清晰地察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基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在动态载荷下展现出较高共振频率的线性致动器和/或液压安装件。具体而言,该共振频率应当高于50Hz、100Hz、150Hz或200Hz。
根据第一方面,此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电磁线性致动器,该电磁线性致动器包括定子以及可相对于该定子移动的电枢,其中,该定子具有至少一个永磁体以及至少一个线圈,该定子具有由铁磁材料构成的导磁元件,该导磁元件接合在该至少一个永磁体和/或该至少一个线圈上,并且该电枢在纵向方向上形成针对导磁元件的由铁磁材料构成的磁轭。纵向方向应被理解为意指该线性致动器的纵向方向,因此也是该定子和该电枢的纵向方向。
根据进一步的方面,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液压安装件,该液压安装件具有承载弹簧、填充有液压流体的工作腔、均衡腔、安排在该工作腔与该均衡腔之间的分隔部、形成在该工作腔与该均衡腔之间并且用于液压流体交换的节流管道、以及被指配给该分隔部并且被设计成用于改变工作腔的工作腔容积的控制膜片,并且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电磁线性致动器,其中,该电枢机械地连接该控制膜片。
在下文中结合根据本发明的液压安装件对该电磁线性致动器的细节和优点加以阐述的地方,这些在各自的情况下不言而喻地也旨在独立于液压安装件来应用,并且反之亦然,这样使得就对本发明的这些个体方面而言总是或者可以总是相互引用。
关于电磁线性致动器的操作的基本模式,参考文件DE 198 39 464 C2。因此,该电磁线性致动器是磁阻线性致动器。
根据本发明,该定子具有由铁磁材料构成的导磁元件。所述导磁元件因此用于对磁场加以集中、传导和/或转移。该线圈应被理解为意指具有至少一个、优选地多个绕组。为了使得导磁元件的这些对应的末端在磁场上闭合,电枢由铁磁材料构成并且在纵向方向上被形成为用于该导磁元件的磁轭。在此情况中,纵向方向同样地应被理解为意指该线性致动器的纵向方向。为了确保该电枢相对于该定子的移动性,优选地在该定子与该电枢之间提供了气隙。如果该定子具有环形的形式,并且该电枢被插入该环形定子的圆柱形空腔中,则该气隙可以同样具有环形的形式。由于该电枢呈纵向方向上的磁轭的形式这一事实,所以即使在电枢以该纵向方向移动的事件中该气隙也保持不变。因此该电枢可以相对于该定子保持至少基本不变的间距。该线性致动器因而展现出尤其线性的传动特性,这确保了简单的可控制性。
为了保持该电枢与该定子之间的间距,优选地在该电枢与该定子之间提供支承安排,该支承安排允许该电枢在纵向方向上移动。可以对该支承安排提供进一步的自由度。然而,该支承安排阻止相对于该纵向方向横向地延伸的横向方向上的移动。为此目的,从现有技术已知以横向方向延伸在该定子与该电枢之间的弹簧。
不激励该至少一个线圈,只有该至少一个永磁体产生永磁场,该永磁场作用在该导磁元件上以及由该电枢形成的磁轭上。相应地,形成静态磁场线。该至少一个永磁体的永磁场被优选地定向在横向方向上,也就是说在相对于该纵向方向横向的方向上。如果未对这些线圈加以激励,同样情况是实现该线性致动器的静态磁场,其中该电枢处于特定的休止位置。
在对该定子的至少一个线圈加以激励的事件中,该电枢沿着该纵向方向被拉到该定子的空腔中。该电枢的这种拉动移动可以归因于由该至少一个线圈产生的线圈磁场与永磁场在导磁元件的上区段中的建设性叠加,以及该线圈磁场与永磁场在该导磁元件的下区段中的破坏性叠加。如果电流例如以相反方向流动,则这种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叠加也可以是以反向配置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电枢以相反方向的移动而不是拉动移动。
该力作用因此可以归因于如下事实,即,该电枢在纵向方向上形成针对导磁元件的由铁磁材料构成的磁轭,并且该线圈磁场在导磁元件的上区段中被该永磁场减弱,并且在该导磁元件的下区段中被放大,或者反之亦然。也可以通过多个永磁体实现相应的效果。例如,如果提供了第一和第二永磁体,其中这两个永磁体在纵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该至少一个线圈在纵向方向上安排在这两个永磁体之间,具体地,在纵向方向叠置,则这两个永磁体可以各自基本上对应地负责磁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叠加。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线性致动器(其定子既具有该至少一个永磁体又具有该至少一个线圈)的主要优点在于该电枢质量或该电枢的重量的减小。关于基于磁阻原理的线性致动器的已知实施例,其电枢支承该至少一个永磁体或该至少一个线圈,而根据本发明的电枢免于此载荷。这是因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枢在纵向方向上被针对导磁元件形成为由铁磁材料构成的磁轭。而已知的实施例中,电枢质量相对于线性致动器总质量的分数通常达到大约50%,有可能的是使得根据本发明的线性致动器的电枢质量减少至线性致动器总质量的大约15%。尽管电枢质量减小,但是保持了线性致动器的力。由于将该至少一个永磁体或线圈从电枢重新定位到定子上,所以用于例如对控制膜片的控制的线性致动器的质量也被减小。作为这种重定位的结果,同样情况是该电枢中的静态磁场被减弱,并且磁场的重叠多数情况下发生在该导磁元件的下区段和上区段。因此有可能使得电枢的壁厚(也就是说所述电枢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尤其小,而没有磁饱和的风险。因此有可能使得该电枢的壁厚或直径被制造成的程度使得在对该至少一个线圈加以满负荷激励的事件中该电枢的铁磁材料再次接近饱和。
电枢质量的减小还导致各自可以具有相应的线性致动器的液压安装件、底架安装件或该装置的振荡质量的减小,这导致该液压安装件、底架安装件或该装置的第一系统本征频率的增大。相应地,在该液压安装件、底架安装件或该装置中发生共振的最低频率增大。
随着电枢质量的减小,因而有可能以高频率振动范围控制该液压安装件的控制膜片,具体地在20Hz至300Hz的频率范围中,优选地在20Hz至200Hz的频率范围中。根据本发明的液压安装件因而被设计成用于即使在高频范围中也进行隔绝振动。在底架安装件或其他装置的使用情况中可以产生相应的效果。在该液压安装件被用作将发动机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底架上的发动机安装件的情况中,根据本发明的液压安装件为车辆内部舱室中来自发动机的噪声排放的减小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本体传播噪声和空气传播噪声均发生。
该线性致动器的优选实施例特征在于该电枢没有永磁体和线圈。因此该电枢可以是极其轻量和/或小型的。而且该线性致动器的磁场排他地由该定子生成。如果在该线性致动器的这个实施例中,高频率振动作用在该液压安装件上,这些高频率振动通过该控制膜片作用在该电枢上,电枢由于其减小的质量可以跟随这种高频率振动。这种实施例中的液压安装件因此尤其适合对高频率振动的隔绝。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导磁元件具有在该线性致动器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纵向区段、在该线性致动器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下套环、以及在该线性致动器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上套环,其中,该上套环与该下套环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分开。导磁元件因此优选地具有上套环和下套环以及在这些套环之间延伸的纵向区段。该纵向区段基本上可以在该纵向方向上延伸超过这些套环。然而优选的是,该纵向区段在该纵向方向上终止在对应的套环处。该导磁元件因此优选地为C形或梳形的形式。所述导磁元件因而适合于接合在该至少一个永磁体和/或该至少一个线圈上。为了使得导磁元件的对应的末端(由该上套环和该下套环形成)在磁场上闭合,电枢由铁磁材料构成并且在纵向方向上被形成为该导磁元件的磁轭。如上所述,当对该定子的至少一个线圈加以激励时,该电枢沿着该纵向方向被拉到该定子的空腔中。对于带有套环的导磁元件的实施例而言,该电枢的拉动移动可以归因于由该至少一个线圈产生的线圈磁场和永磁场在上套环处的建设性叠加,以及该线圈磁场和永磁场在下套环处的破坏性叠加,或者反之亦然。因此该力作用所基于的事实是该电枢在纵向方向上形成针对导磁元件的由铁磁材料构成的磁轭,并且该线圈磁场在一个套环处被该永磁场减弱,并且在另一个套环处被放大。因此,该电枢必须由铁磁材料构成,以便在该导磁元件的上套环与该导磁元件的下套环之间形成磁轭。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永磁体邻近这些套环中的一者安排。由此而限定的该至少一个永磁体与所述套环中的一者之间的邻近度确保了该永磁场影响线圈磁场。该至少一个永磁体尤其优选地安排成直接地邻近所述套环中的一者。从而实现所希望的建设性或破坏性的磁场叠加,使得该电枢可以通过对该至少一个线圈加以激励来以受控的方式在该纵向方向上移动。尤其优选的是提供两个永磁体,具体地为上永磁体和下永磁体,其中,该上永磁体邻近该上套环安排,并且该下永磁体邻近该下套环安排。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这些套环各自在相同的横向方向上突出超过该纵向区段,其中,该至少一个永磁体和/或该至少一个线圈被安排在这些套环之间。该横向方向是横向于该纵向方向形成的。这两个套环以及该纵向区段因而可以在截面中相对于彼此安排成C形或梳形样式。在此,所述C形或梳形的开口优选地指向该电枢。该至少一个永磁体和/或该至少一个线圈所插入的接纳区域优选地在该纵向方向上被形成在该上套环与该下套环之间。因此有可能使得该套环、该至少一个永磁体和/或该至少一个线圈在该纵向方向上彼此前后地安排。由于该电枢是针对该导磁元件的磁轭的形式,由该线圈产生的磁场被该导磁元件和电枢以环形样式集中。通过液压安装件的这个实施例,就有可能确保相关联的线性致动器的尤其高的力。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永磁体以及该至少一个线圈在纵向方向上彼此前后地安排。在此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个永磁体以及该至少一个线圈在纵向方向上延伸。该线性致动器因此具有极小的宽度或极小的直径,也就是说在相对于该纵向方向横向的方向上的线性致动器的对应的长度。所述类型的线性致动器有利地尤其便于在狭窄的结构空间中使用,例如在机动车辆的前端结构中。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每个线圈在纵向方向上被安排在两个永磁体之间。这两个永磁体各自的永磁场优选地定向在横向方向上。所述永磁场因此优选地定向在相同方向上。通过选用两个互相分开的永磁体,就有可能使得该线圈磁场尤其容易地在该导磁元件的这两个套环中的一者处被建设性地叠加并且在另一个套环处被破坏性地叠加。因此线性致动器的此实施例的特征为其简单且有效的构造。可以替代地提供的是在两个永磁体之间安排多个线圈。然而就其作用而言,所述多个线圈被叠加以形成带有普通线圈磁场的普通线圈,这样与永磁体的相互作用中的上述效应类似地适用。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每个永磁体在纵向方向上被安排在两个线圈之间。
在此,同样有可能实现叠加磁场的非对称构型,使得可以通过对这些线圈加以激励来以受控的方式在该纵向方向上移动该电枢。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永磁体或这些永磁体中的至少一个永磁体在横向方向上被安排在该至少一个线圈的后方或前方。该至少一个永磁体以及该至少一个线圈因此可以在该定子的横向方向上彼此前后地安排。该定子和/或电枢在其对应的纵向方向上因而可以具有尤其短的形式。此外,具体已经发现此实施例提供了线性致动器的尤其高的力。为此目的,这些永磁体或该多个永磁体在该横向方向上安排在该至少一个线圈与该电枢之间是有利的。如果该电子具有环形形式,则在优选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是该至少一个永磁体径向地安排在该至少一个线圈内侧。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每个线圈直接地邻接这些永磁体中的至少一者。此实施例确保由线圈产生的每个线圈磁场在其上叠加有至少一个永磁场。这确保了所希望的磁场的建设性和/或破坏性重叠,即使在电枢的移动过程中也是如此。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磁轭在纵向方向L上从下腹板经由中间区段延伸至上腹板,其中,这些腹板中的每个腹板在该横向方向上突出超过该中间区段。通过电枢的此实施例,该磁轭中引起的磁场同样以C形样式被集中。实践中,已经发现的是通过这种集中,可以实现该电枢在该纵向方向上的尤其高的力。相应地,该电枢可以被制作得更紧凑从而能够例如为该液压安装件的控制膜片赋予相同量级的力。在该电枢的更紧凑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情况是,第一系统本征频率增大,这样所述类型的线性致动器具有又进一步增大的共振频率。具有所述类型的线性致动器的液压安装件因此适合于对甚至相对高频率的振动的有效的隔绝。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每个上腹板与每个上套环被安排在共用的上平面中,和/或每个下腹板与每个下套环被安排在共用的下平面中。这尤其适用于静态情形中。因此,上套环与上腹板之间的间距和/或下套环与下腹板之间的间距限定了该定子与该电枢之间的气隙宽度。为了使该气隙尽可能地小从而减小磁损耗,只需要尤其高精度地制造这些腹板和/或套环。这可以用相对少的生产费用来确保。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导磁元件具有至少一个指形件,该至少一个指形件接合在线圈与相邻的永磁体之间。尤其是如果大量的永磁体和大量的线圈在各自情况下在该定子的纵向方向上交替地前后安排,则可以采用此实施例。在此情况下,导磁元件的指形件可以促进对应的磁场的集中。这减少了磁损耗。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永磁体的磁场方向被定向在横向方向上。实际上,已经发现在相同方向上的永磁体的磁场方向的定向用于线圈磁场的统一叠加。带有以此方式形成的永磁体的线性致动器因此具有优选的线性传动功能。在具有所述类型的线性致动器的液压安装件的情况中,该控制膜片因此可以被尤其精确地控制,这样使得测得的振动可以被尤其有效地隔绝。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线圈的磁场方向被定向在纵向方向上。这是指直接从对应的线圈发出的线圈磁场。所述磁场于是被该导磁元件和该电枢以环形样式集中,这样使得所述线圈磁场可以破坏性地和/或建设性地在其上叠加该至少一个永磁场。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特征在于通过滑动支承安排安装该电枢。此滑动支承安排使该电枢有可能在该定子的纵向方向上滑动。此滑动支承安排因此可以被理解为滑动支承件。与从现有技术已知的用于电枢的安装的膜片弹簧对比,该滑动支承安排不需要从电枢径向向外突出的并且被紧固至该定子的臂。该电枢因此具有尤其小的截面,没有突出超过其径向外壁的元件,这些元件容易碰撞该线性致动器的其他部件,或者如果该线性致动器用于液压安装件,则容易碰撞液压安装件的部件。换言之,没有以不希望的方式阻碍电枢的冲程移动的臂状元件被附接至该电枢。
关于该滑动支承安排,可以进一步阐明的是,滑动阻力与该电枢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该定子的偏移无关。这意味着该电枢甚至可以完成大冲程,而不会导致仅由该电枢产生的反作用力发生成比例的增加。在此,例如在液压安装件的使用情形中,最初忽略可能产生自相关联的控制膜片的反作用力。带有该电枢的滑动支承安排的线性致动器因此不具有挠曲依赖刚度。因此,对于该致动器,为了完成电枢的较大的偏移,不需要结构性地提供力储备。因此所述类型的致动器可以具有尤其小的结构形式。实际上,同样已经发现的是滑动支承件比用于电枢安装的膜片弹簧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滑动支承安排至少基本上不含铁磁材料。这尤其适用于该滑动支承安排的那些并不由该电枢和/或定子形成的部分。由于至少该滑动支承安排的剩余部分不含铁磁材料,在电枢相对于定子的偏移过程中,所述部分也可以不具有不利影响。具体地,非铁磁材料不会产生任何基于磁力互作用的回复力。所述类型的致动器从而是尤其精确可控的。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电枢在面向该定子的相关联侧上形成该滑动支承安排的支承表面,并且该滑动支承安排的滑动元件被紧固至面向该电枢的定子侧上,该滑动元件通过面向该电枢的相关联侧形成该滑动支承安排的配对支承表面。电枢侧和定子侧指对应地相关联的外侧。对于该电枢的支承作用,该电枢通过抵靠配对支承表面的支承表面放置成在纵向方向上是以滑动的方式可移动的。该配对支承表面由滑动元件形成,这样使得该滑动元件被设计成用于在该致动器的横向方向上传输力。为了即使在该电枢在纵向方向上的偏移的事件中也确保良好支承作用,该滑动元件被紧固至该定子。这产生了该滑动元件在该定子上的静态位置安排,这使得结构设计更简单并且增加了致动器的使用寿命。这是因为由于该滑动元件被紧固至该定子,可以可靠地防止该滑动元件的意外滑动。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滑动元件在该线性致动器的纵向方向L上被安排在上套环和下套环之间。该滑动元件用于对可以作用在该定子与该电枢之间的横向方向上的力加以传递。由于该滑动元件安排在该上套环与该下套环之间,该滑动元件在任何情况中在纵向方向上邻接该上套环和该下套环。然而,该滑动元件在该纵向方向上不延伸超过这些套环。换言之,由这两个套环形成的定子极表面不被该滑动元件覆盖。为了能够传输在横向方向上作用在该电枢与该定子之间的力,在实践中已经发现该滑动元件应该具有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一定的滑动元件宽度或滑动元件厚度以便实现足够的结构稳定性。由于该滑动元件在该纵向方向上不延伸超过这些套环,由这些套环形成的该电枢与该定子极表面之间的间距并非由该滑动元件宽度限定。这是因为在C形实施例的情况中,该滑动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被接合。该致动器的这个实施例因此使得该定子极表面与该电枢或相关联的电枢极表面之间在横向方向上的间距被设计成至少基本上与该滑动元件宽度无关,并且因而被设计成尤其小的。该定子极表面与该电枢或相关联的电枢极表面之间尤其小的间距减小该定子极表面与该电枢或这些电枢极表面之间的相关磁阻,这增加了致动器的动力或致动器的紧凑性。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滑动元件被包绕在该上套环和下套环之间的定子中。该定子因此在该下套环与该上套环之间可以具有凹陷,该滑动元件插入该凹陷中并随后被紧固至该定子。这使之有可能实现该滑动元件与该定子之间的强制性锁定和非强制性锁定。这种实施例尤其坚固并且耐用。此外,该滑动元件可以具有足够的滑动元件宽度或滑动元件厚度,这有利于该滑动元件的机械稳定性,而无需这来导致滑动元件从该定子突出很大程度。此外,所述实施例使得该定子极表面与该电枢或相关联的电枢极表面之间的间距在结构上设计得尽可能与滑动元件宽度无关。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滑动元件在横向方向上突出超过由套环形成的定子极表面。上述凹陷基本上可以被设计成用于完全接纳该滑动元件。然而在此情况下,有电枢与套环或定子极表面发生机械接触的风险,这可能导致剧烈的机械摩擦。然而为了在该致动器甚至在相对长的使用寿命上实现始终如一的操作特性,必须避免所述机械摩擦。滑动元件因此优选地被紧固至该定子、和/或插入这些套环之间的凹陷中,这样使得滑动元件在横向方向上突出超过由这些套环形成的定子极表面。该电枢优选地通过面向该滑动元件的一侧形成支承表面,并且该滑动元件优选地通过面向该电枢的一侧形成配对的支承表面,其中,该支承表面抵靠该配对支承表面放置成在纵向方向上是以滑动方式可移动的。由于该滑动元件突出超过该定子的套环,该电枢可以无接触地滑动过这些套环或定子极表面。这确保了该致动器的尤其长的使用寿命。此外,该定子极表面与该电枢或相关联的电枢极表面之间的间距可以由该滑动元件在横向方向上突出超过这些套环的高度来限定。换言之,上述该电枢或这些电枢极表面与这些定子极表面之间的间距可以通过该滑动元件的结构设计被结构性地限定。因为该滑动元件并非以重叠形式延伸过该定子极表面,所以在这些定子极表面与电枢或这些电枢极表面之间形成间隙。这优选地为气隙。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滑动支承安排的支承表面与为该磁轭所提供的这些电枢极表面形成在共用的、无中断的电枢侧上。因此,从该支承表面至这些电枢极表面中的一者的转换是连续的。该支承表面以及这些电枢极表面尤其优选地安排成彼此对齐。它们因此可以被安排在共用的平面中或形成共用的圆柱表面。尤其当电枢在纵向方向上偏移时,此实施例的优点明显。在此,通过实例,应当考虑的是,该滑动元件在横向方向上从该定子的上套环延伸至下套环,并在该电枢的方向上超出这些套环。在该致动器的休止状态中,该电枢通过抵靠由滑动元件形成的配对支承表面的支承表面而放置。在各自情况中,优选地一个电枢极表面在纵向方向上位于邻近该配对支承表面的上方和在纵向方向上位于邻近该对配对承表面的下方。由于该配对支承表面和这些电枢极表面以无中断方式过渡到彼此中,所以该电枢在纵向方向上的偏移不被这些电枢极表面所阻止。而是,有可能对由电枢在其上形成该配对支承表面和这些电枢极表面的这一测加以重新分隔。如果该电枢例如在纵向方向上向上偏移,则在上述电枢侧处发生该配对支承表面在纵向方向上向下的相对位移。排他地作为电枢极表面形成的表面的地方之前仍是在电枢的下区段中的所述电枢侧上形成的,现在该滑动元件也支承抵靠着该电枢。在此,同样,于是可以在横向方向上传递力,这确保了该电枢相对于该定子的持续对齐。因此有可能在该电枢在纵向方向上偏移时,使得该配对支承表面与这些电枢极表面可以各自具有双重功能。具有在一侧上共同对齐的支承表面和多个电枢极表面两者的该电枢的尤其简单的实施例例如可以是由铁磁材料构成或包括铁磁材料的不可分割的电枢的形式。此外优选地有可能使得这尤其适用于至少在休止位置中位于定子对面的电枢区段。因此有可能使得该电枢或相关联区段例如是由铁磁材料构成或包括铁磁材料的空心圆柱形部件的形式,并且带有圆柱径向外壳体表面。所述壳体表面于是形成配对支承表面和这些电枢极表面两者。所述类型的圆柱壳体表面并不具有凹切或其他不连续的过渡。该电枢尤其优选地在这些配对支承表面和这些电枢极表面上具有至少基本上相同的表面粗糙度。所述表面粗糙度优选地非常低。因此所述表面可以是抛光形式的。因此,电枢可以在纵向方向上以尤其小的摩擦偏移,其中,该电枢的圆柱壳体表面可以在该滑动元件上以纵向方向滑动。
该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定子的定子极表面和该电枢的与该定子极表面相反安排的电枢极表面在该线性致动器的横向方向上通过间隙彼此间隔开,其中,该间隙的间隙宽度小于该滑动元件的滑动元件宽度。这优选地适用于定子的被安排成通过间隙与对应地相对安排的电枢极表面分开的每个定子极表面。该间隙宽度是在致动器的横向方向上相对安排的定子极表面与电枢极表面之间在致动器的横向方向上的间距。该滑动元件宽度是滑动元件在该致动器的横向方向上的长度。滑动元件优选地插入这些套环与定子之间的凹陷或接纳空间中。在此,还优选地提供的是,该滑动元件在横向方向上朝向该电枢突出超过这些套环。该滑动元件突出超过这些套环的高度因而取决于该滑动元件插入该凹陷的深度。因此有可能使得该凹陷的深度也结构性地限定该滑动元件突出超过这些套环的高度。该电枢通过抵靠滑动元件的配对支承表面的支承表面放置。上述高度因而也限定该间隙宽度。所述高度以及因此该间隙宽度同样在各自情况中均小于该滑动元件宽度。滑动元件宽度因此可以被设计成使得该滑动元件具有有利的结构稳定性。然而由此导致的间隙宽度不增加该优选地小间隙宽度,因为该滑动元件可以被插入该定子的所述凹陷中。换言之,就该致动器的构造而言,可以选择尤其小的间隙宽度,并且同时,可以将机械上稳定的滑动元件用于该电枢的滑动支承安排。
带有根据本发明的液压安装件的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该电枢由磁轭构成或由磁轭和用于将磁轭连接至控制膜片的固持器构成。在此实施例中,该电枢基本上完成两个任务。一方面,所述电枢由铁磁材料构成,以便在该导磁元件的上区段与该导磁元件的下区段之间形成磁轭。另一方面,该电枢机械地连接至该控制膜片以便使后者偏移,从而使得工作腔中相关联的容积发生变化。为此目的,该电枢可以直接机械地连接至该控制膜片。替代地,可以提供被设计成用于将该电枢连接至该控制膜片的固持器和/或机构。因此该电枢具有尤其简单和/或紧凑的形式。这促成了电枢的轻重量,从而所述电枢确保了液压安装件尤其高的第一系统本征频率。
根据进一步的方面,在引言中提及的目标还通过一种机动车辆来实现,该机动车辆包括车架、发动机、以及发动机安装件,该发动机安装件通过安装作用在该发动机与该车架之间产生连接,其中该发动机安装件由根据本发明、尤其根据以上实施例中的一者的液压安装件形成。在此,已经与根据本发明的液压安装件和/或线性致动器相结合地描述的特征、细节和优点,不言而喻地也适用于与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相结合,并且在各自情况中反之亦然,这样使得关于本发明的这些单独方面的披露内容总是或者可以总是被相互引用。
附图说明
下文将在示例性实施例的基础上并且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限制本发明的总体概念。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液压安装件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图2示出了线性致动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图3示出了线性致动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图4示出了线性致动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视图,并且
图5示出了线性致动器的进一步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液压安装件2。液压安装件2包括橡胶元件形式的承载弹簧36。所述承载弹簧36按照常规方式呈空心体的形式,其中,承载弹簧36的顶侧具有盖38。用于紧固发动机的连接元件(未示出)通常被附接至盖38。在简单实施例中,该连接元件是可以被旋拧至发动机上的螺纹螺栓。承载弹簧36的底侧邻接分隔部8。工作腔4形成在承载弹簧36、盖38、以及分隔部8之间。工作腔4填充有液压流体。此流体优选地是油和水的混合物。在纵向方向L上邻近地位于分隔部8的下方的是空心的圆柱形底座壳体40,其内部空间被柔性分隔体48分开。被分隔部8、分隔体48以及底座壳体40封闭的空间形成液压安装件2的均衡腔6。均衡腔6同样优选地填充有液压流体。所述液压流体同样可以是油和水的混合物。因此从图1可以看出分隔部8安排在该工作腔4与该均衡腔6之间。为了对由发动机通过盖38作用在承载弹簧36上并因而也作用在工作腔4的工作腔容积14上的低频率振动进行阻尼,提供了形成在工作腔4与均衡腔6之间的并且用于液压流体交换的节流管道10。如果承载弹簧36由于振动而被压缩,这一般会导致工作腔4中的液压流体的压力增大和/或工作腔4的工作腔容积14的尺寸减小。在此,在这两个替代情形中,发生液压流体从工作腔4通过节流管道10进入均衡腔6的体积流动。在此,节流管道10中发生耗散使得作用在承载弹簧36上的振动得以阻尼。然而,通过节流管道10的阻尼只对低频率振动有效。存在高频率振动时,例如高于20Hz,通过节流管道10几乎不会产生任何阻尼或隔振。
为了隔绝频率大于20Hz的振动,液压安装件2具有控制膜片12。所述控制膜片12被指配给分隔部8。为此目的,控制膜片12可以由分隔部8自身形成或者可以是插入分隔部8中的。因此有可能使得分隔部8包绕控制膜片12。控制膜片12被设计成可在液压安装件2的纵向方向L上弹性变形。根据其在纵向方向L上的弹性可变形性,工作腔4的工作腔容积14的尺寸增大或减小。控制膜片12的所述可变形性被有利地利用来隔绝相对高频率的振动。为此目的,控制膜片12在其背离工作腔4的一侧机械地连接至液压安装件2的电磁线性致动器16的电枢20。线性致动器16具有定子18,并且电枢20被安排成相对于所述定子可移动地安装。电枢被紧固至液压安装件2的底座壳体40或至少部分地由底座壳体40形成。为了将电枢20的移动方向限制在沿纵向方向L的移动方向上,线性致动器16具有对应的支承安排。因此有可能使得控制膜片12的弹性变形通过电磁线性致动器16来被电气地控制。
此外,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液压安装件2的有利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电枢20通过指配给电枢20的机械柱塞46而机械地连接至控制膜片12。通过该柱塞,线性致动器16的定子18可以被安排成与控制膜片12间隔开,使得均衡腔6可以形成在定子18与分隔部8之间的区域中。液压安装件2的这种实施例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尤其有利的。因此不具有柱塞46或者替代柱塞46具有一些其他用于将线性致动器16的力传递至控制膜片12的铰接机构的其他实施例同样旨在被认为是电枢20与控制膜片12之间的机械连接。
图2更详细地展示了机电线性致动器16的设计变体。在这种实施例中,线性致动器16还可以用于其他目的和/或装置,例如底架安装件。线性致动器16包括带有定子壳体50的定子18、多个永磁体22和线圈24。线性致动器16在纵向方向L上具有相对于轴线A对称的形式。因此进一步的阐述首先涉及线性致动器16的右半边。由于对称性,线性致动器16在其相对的半部中具有类似的特征、实施例和/或优点
如在纵向方向L上观察到的,线性致动器16具有下永磁体22a和上永磁体22b。线圈24或至少部分的线圈24被安排在下永磁体22a与上永磁体22b之间。由铁磁材料构成的导磁元件26的纵向区段30相对于两个永磁体22a、22b和线圈24径向地安排在外侧。导磁元件26是定子18的部分。导磁元件26用于使得线圈24的线圈磁场集中。为此目的,导磁元件26进一步具有在各自的情况下从纵向区段30在横向方向Q上延伸的下套环28和上套环32。如从图2中表现出的,下套环28接合在下永磁体22a与线圈24之间。对比之下,上套环32接合在上永磁体22b与线圈24之间。通过纵向区段30和这两个套环28、32,导磁元件26具有梳状形式。通过这两个套环28、32之间的相应的开口,导磁元件26接合线圈24。通过其在各自情况下包括这两个套环28、32中的一者以及纵向区段30的对应的相邻末端的外部L形区段,导磁元件26接合在两个永磁体22a、22b上。
根据本发明的由铁磁材料构成的电枢20形成用于导磁元件26的磁轭34。电枢20为此目的既不需要永磁体也不需要线圈。电枢20从而免去永磁体和/或线圈。实践中已经证明有利的是,如果由电枢20形成的磁轭34在纵向方向L上从下腹板54经由中间区段56延伸至上腹板58。在此,这两个腹板54中的每一者在横向方向Q上突出超过该中间区段56。在电枢20的休止位置中,上腹板58与上套环32相对地对齐,并且下腹板54与下套环28相对地对齐。换言之,上腹板58与上套环32被安排在共用的上平面中,并且下腹板54与下套环28被安排在共用的下平面中。腹板54、58和套环28、32因而限定形成在电枢20与定子18之间的横向方向Q上的气隙60。
为了确保电枢20只在纵向方向L上完成所希望的移动,电枢20被安排成在其顶侧处通过上导向弹簧61并且在其底侧处通过下导向弹簧63来安装至定子18上。这两个导向弹簧61、63防止电枢20能够在横向方向Q上进行移动。
为了产生电枢20在纵向方向上的偏移,对线圈24加以激励。在此,产生了由导磁元件26和磁轭34来集中的线圈磁场,从而使得产生环形磁场线。这些磁场线引导通过这两个套环28、34。这两个永磁体22a、22b邻近套环28、32安排,这些永磁体在各自情况下具有在横向方向Q上共同的磁场取向。因此,在对线圈24加以激励的事件中,被集中的线圈磁场在下套环28中具有下永磁体22a建设性地叠加在其上的永磁场,而被集中的线圈磁场在上套环32中具有上永磁体22b破坏性地叠加在其上的永磁场,或者反之亦然。取决于所述叠加的构型,电枢20在纵向轴线方向上向上或向下移动。
对于所述移动在纵向方向上的传递,在相应的线性致动器16被用于液压安装件2的情况中,电枢20可以被直接地紧固至控制膜片12。然而也可以为电枢20指配固持器65,电枢20通过该固持器被机械地连接至控制膜片12。所述固持器65在外侧也可以径向地被图2中展示的片弹簧68邻接,这些片弹簧与定子18延伸得一样远以用于相对于定子18安装电枢20。
图3示意性地展示了线性致动器16的又一个实施例。该线性致动器16与以上所阐述的、如已经参考图2讨论的线性致动器16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因此,适用类似的解释、特征和/或优点。然而,来自图3的线性致动器16就导磁元件26的实施例和永磁体22a、22b以及线圈24的相关安排而言存在区别。为了解释这些区别以及相关效果,还参考了如上线性致动器16相对于轴线A呈对称构造的事实。因此,将在下文中讨论线性致动器16右半部的构造,其中类似的特征、优点和效果适用于线性致动器16的其余部分。
导磁元件26从下套环28经由纵向区段30延伸至上套环32。该导磁元件因此是C形形式的。下永磁体22a、线圈24和上永磁体22被插入该C形形式的相应开口中。线圈24安排在两个永磁体22a、22b之间。导磁元件26因此被设计成接合在由永磁体22a、22b以及该至少一个线圈24构成的整个群组上。为此目的,套环28、32接合在这些纵向指向的面侧上,并且纵向区段30接合在上述群组的横向指向的面侧上。永磁体22a、22b和线圈24因而被导磁元件26包绕。如果线圈26现在被激励,则如之前的情况产生线圈磁场,其中,其磁场线被导磁元件26以及由电枢20形成的磁轭34集中为环形样式。此外,永磁体再次直接邻近套环28、32安排,使得对应地发生与相关联的永磁场的类似的建设性或破坏性的叠加。因此可以在纵向方向L上以受控的方式通过对线圈24的激励来使得电枢20偏移。
图4示意性地展示了线性致动器16的又一个实施例。该线性致动器16与以上所阐述的、如已经参考图2和图3所讨论的这些线性致动器16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因此,适用类似的解释、特征和/或优点。然而,来自图4的线性致动器16就导磁元件26的实施例和永磁体22a、22b以及线圈24的相关安排而言存在区别。为了解释这些区别以及相关效果,还参考了如上线性致动器16相对于轴线A呈对称构造的事实。因此,将在下文中讨论线性致动器16右半部的构造,其中类似的特征、优点和效果适用于线性致动器16的其余部分。
如图3中,来自图4的线性致动器16的导磁元件26是C形形式的。然而,永磁体22和至少部分的线圈24已经被插入相应的开口中,其中,永磁体22与线圈24在横向方向Q上彼此前后地安排。如在横向方向Q上观察到的,永磁体22被安排在电枢侧,并且线圈24被安排在纵向区段侧。因此,导磁元件26接合在这些永磁体22和线圈24两者上。在纵向方向L上,永磁体22延伸过线圈22的整个纵向长度并优选地超出。因此,永磁体22邻接下套环28和上套环32两者。如果线圈26现在被激励,则产生带有相应环形磁场线的线圈磁场,这些磁场线被导磁元件26以及由电枢20形成的磁轭集中。由于这种永磁体22邻近两个套环28、32的安排,该磁场将在下套环28中建设性地叠加并且将在该上套环32中破坏性地叠加,或者反之亦然。电枢20因此受到纵向方向L上的拉力。
图5示意性地展示了线性致动器16的又一个实施例。该线性致动器16与以上所阐述的、如已经参考图2至图4所讨论的这些线性致动器16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因此,适用类似的解释、特征和/或优点。然而,来自图5的线性致动器16就电枢20的支承安排的实施例而言存在区别。
为了确保电枢20只在纵向方向L上完成所希望的移动,以上已经基于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实例讨论的是,电枢20在其顶侧处通过上导向弹簧61并且在其底侧处通过下导向弹簧63被紧固至定子18上。这两个导向弹簧61、63防止电枢20能够在横向方向Q上进行移动。为此目的,导向弹簧61、63通常必须被配置以高的刚度。然而所述高刚度可能具有不利之处,在电枢以纵向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电枢20必须使导向弹簧61、63在纵向方向L上弯曲,使得相应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电枢20上。在电枢20的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所述力使得产生动力损失,这种动力损失并未用于例如控制膜片12的偏移。
为了避免或者至少相当程度地减少动力损失,并且同时将电枢20的移动方向限制在纵向方向L上,电枢20可以是通过滑动支承安排62安装的。为此目的,滑动支承安排62具有纵向方向L上的自由度。因此其可以在致动器16的横向方向Q上传递力。由于优选地这种电枢20至控制膜片12的机械连接,就有可能使得电枢在纵向方向L上的导向精度进一步改善,具体是如果控制膜片12被设计成用于容纳横向方向Q上的力的话。滑动支承安排62确保了即使在以纵向方向L偏移的事件中,电枢20仍具有相对于定子18的、其特征具体地为气隙60的径向外部间距。
滑动支承安排62尤其优选地具有很低的摩擦系数,这样使得由于在电枢20以纵向方向L移动的过程中的摩擦而产生的动力损失非常小。在这种假定下,就致动器16的构造而言,不需要考虑额外的动力储备,否则在已知的致动器的情况中为了在纵向方向L上完成尽可能大的偏移该动力储备是必要的。因此,致动器16可以总体被制造得更紧凑并且更小,这进一步使之有可能实现对致动器16的和对液压安装件2的减重。
如从图5中可以看到,线性致动器16的导磁元件26在截面中同样是C形形式的。永磁体22和线圈24已经被插入相应的开口中,该开口也被称作接纳区域,其中,永磁体22与线圈24在横向方向Q上彼此前后地安排。如在横向方向Q上观察到的,永磁体22被安排在电枢侧,并且线圈24被安排在纵向区段侧。因此,导磁元件26接合在这些永磁体22和线圈24两者上。在纵向方向L上,永磁体22延伸过线圈22的整个纵向长度并优选地超出。换言之,永磁体22邻接下套环28和上套环32两者。下套环28通过面向电枢20的关联侧形成定子极表面82,具体地为下定子极表面。相应的情形适用于上套环32,该上套环通过面向电枢20的关联侧形成进一步的定子极表面82,具体地为上定子极表面。如果线圈26现在被激励,则产生带有相应环形磁场线的线圈磁场,这些磁场线被导磁元件26以及由电枢20形成的磁轭34集中。由于这种永磁体22邻近两个套环28、32的安排,该磁场将在下套环28中建设性地叠加并且将在该上套环32中破坏性地叠加,或者反之亦然。电枢20因此受到纵向方向L上的拉力。
由铁磁材料构成或包括铁磁材料的电枢20如以上所阐述地形成用于导磁元件26的磁轭34。电枢20为此目的既不需要永磁体也不需要线圈。电枢20从而免去永磁体和/或线圈。实践中已经证明有利的是,如果由电枢20形成的磁轭34在纵向方向L上从下区段84经由中间区段56延伸至上区段86。在电枢20的休止位置中,上区段84与上套环32相对地对齐,并且下区段86与下套环28相对地对齐。换言之,上区段84与上套环32被安排在共用的上平面中,并且下区段86与下套环28被安排在共用的下平面中。电枢20的下区段84通过面向定子18的关联侧形成电枢极表面80,具体地为下电枢极表面。相应的情形适用于上区段86,该上区段通过面向定子18的关联侧形成进一步的电枢极表面80,具体地为上电枢极表面。下电枢区段84、上电枢区段86以及套环28、32因而限定了气隙60,该气隙在各自情况下在横向方向Q上形成于这些电枢极表面80中的一个表面和与这些电枢极表面中的所述表面相对安排的定子极表面82之间的区域中。在此,气隙60在横向方向Q上具有间隙宽度B。
从图5可以看到,滑动元件70在纵向方向L上被包绕在下套环28与上套环32之间的定子18的凹陷88中。滑动元件70因而在在线性致动器16的纵向方向L上被安排在上套环32和下套环28之间。因此,滑动元件70不与定子18的定子极表面82重叠。因此有可能在线性致动器16的休止位置中使得定子极表面82和电枢极表面80以成对的方式来安排成彼此相对。如以上所讨论的,电枢极表面80形成在下电枢区段84的和上电枢区段86的面向定子18的对应侧上。电枢20的中间区段56在下电枢区段84与上电枢区段86之间。在此,电枢20的中间区段56的面向定子18的这一侧形成了滑动支承安排62的支承表面90。电枢20通过支承表面90直接抵靠滑动元件70放置。滑动元件70因而以面向电枢20的这一侧形成滑动支承安排62的配对支承表面92。
为了阻止这些电枢极表面80顶靠这些定子极表面82并因此产生所不希望的机械摩擦,滑动元件70在横向方向Q上突出超过由套环28、32形成的定子极表面82。滑动元件70在横向方向Q上突出超过定子极表面82的高度同时限定了气隙60的间隙宽度B。如同样可以从图5看到的,然而情况还可以是,滑动元件70的一部分被包绕在凹陷88中,使得间隙宽度B小于滑动元件宽度G。这具有的进一步的优点是,滑动元件70可以具有足够大的滑动元件宽度G,这保证了滑动元件70足够高的结构稳定性。尽管滑动元件宽度G相对大,但是气隙宽度B可以被保持得尤其小,这减少了在气隙60处的磁阻。滑动元件70在定子18的套环28、32之间部分地包绕在定子18的凹陷88中的这种安排因而使之有可能实现电枢20同时在气隙60处具有低磁阻的有利的支承安排。
此外,可以从图5中看出的是,电枢20的下电枢区段84、中间电枢区段56、以及上电枢区段86具有无中断的形式。这允许电枢20的尤其简单的制造。此外,滑动支承安排62的支承表面90与为磁轭34提供的电枢极表面80可以形成在共同的、无中断的电枢侧94上。通过此实施例,可以确保线性致动器16的尤其紧凑的构造。这是因为,在该电枢20以纵向方向L偏移的事件中,电枢20可以通过上电枢区段86或下电枢区段84在配对的支承表面92上而无问题地滑动。如果电枢极表面80与支承表面90彼此对齐地安排的话,情况尤其如此。如果现在发生电枢20的相应偏移,则由电枢20形成的支承表面90被移位到上电枢区段86中或下电枢区段84中。相应的情形适用于电枢极表面80,该电枢极表面现在可以部分地由电枢20的中间区段56形成。换言之,电枢20的这些不同区段28、84、86完成双重功能并且同时允许电枢20以低的阻抗来偏移。
附图标记说明
(说明书的一部分)
A 轴线
L 纵向方向
Q 横向方向
B 间隙宽度
G 滑动元件宽度
2 液压安装件
4 工作腔
6 均衡腔
8 分隔部
10 节流管道
12 控制膜片
14 工作腔容积
16 线性致动器
18 定子
20 电枢
22 永磁体
22a 下永磁体
22b 上永磁体
24 线圈
26 导磁元件
28 下套环
30 纵向区段
32 上套环
34 磁轭
36 承载弹簧
38 盖
40 底座壳体
46 柱塞
48 分隔体
50 定子壳体
54 下腹板
56 中间区段
58 上腹板
60 气隙
61 上导向弹簧
62 滑动支承安排
63 下导向弹簧
65 固持器
70 滑动元件
80 电枢极表面
82 定子极表面
84 下区段
86 上区段
88 凹陷
90 支承表面
92 配对的支承表面
94 电枢侧

Claims (23)

1.一种电磁线性致动器(16),具有
-定子(18)以及
-可相对于该定子(18)移动的电枢(20),
其特征在于,
-该定子(18)具有至少一个永磁体(22)以及至少一个线圈(24),
-该永磁体(22)的磁场方向被定向在横向方向Q上,
-该至少一个线圈(24)的磁场方向被定向在纵向方向L上,
-该定子(18)具有由铁磁材料构成的导磁元件(26),
-该导磁元件(26)接合在该至少一个永磁体(22)和/或该至少一个线圈(24)上,并且
-该电枢(20)在纵向方向L上形成由用于该导磁元件(26)的铁磁材料构成的磁轭(34),
-由该至少一个线圈产生的线圈磁场与永磁场在所述导磁元件(26)的一个区段中建设性叠加,该线圈磁场与永磁场在所述导磁元件(26)的另一个区段中破坏性叠加,从而沿着纵向方向L移动所述电枢(20)。
2.如以上权利要求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电枢(20)是无永磁体(22)和线圈(24)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导磁元件(26)具有在该线性致动器(16)的纵向方向L上延伸的纵向区段(30)、在该线性致动器(16)的横向方向Q上延伸的下套环(28)、以及在该线性致动器(16)的横向方向Q上延伸的上套环(32),其中,该下套环(28)与该上套环(32)在纵向方向L上间隔分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永磁体(22)邻近这些套环(28、32)中的一者安排。
5.如以上权利要求3和4中的一项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这些套环(28、32)中的每一者都以相同的横向方向Q突出超过该纵向区段(30),该至少一个永磁体(22)和/或该至少一个线圈(24)被安排在这些套环(28、32)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永磁体(22)以及该至少一个线圈(24)在纵向方向L上彼此前后地安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每个线圈(24)在纵向方向L上被安排在这些永磁体(22)中的两者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每个永磁体(22)在纵向方向L上被安排在这些线圈(24)中的两者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永磁体(22)或这些永磁体(22)中的至少一个永磁体在横向方向Q上被安排在该至少一个线圈(24)的后方或前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每个线圈(24)直接邻接这些永磁体(22)中的至少一个永磁体。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磁轭(34)在纵向方向L上从下腹板(54)经由中间区段(56)延伸至上腹板(58),其中,这些腹板(54、58)中的每个腹板都在横向方向Q上突出超过该中间区段(56)。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每个上腹板(58)与每个上套环(32)被安排在共用的上平面中,和/或每个下腹板(54)与每个下套环(28)被安排在共用的下平面中。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电枢(20)是通过滑动支承安排(62)来安装的。
14.如权利要求13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滑动支承安排(62)是至少基本上无铁磁材料的。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电枢(20)在面向该定子(18)的相关联侧上形成该滑动支承安排(62)的支承表面(90),并且该滑动支承安排(62)的滑动元件(70)被紧固至面向该电枢(20)的定子侧上,该滑动元件通过面向该电枢(20)的相关联侧形成该滑动支承安排(62)的配对支承表面(92)。
16.如以上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滑动元件(70)在该线性致动器(16)的纵向方向L上被安排在该上套环(32)和该下套环(28)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滑动元件(70)在该定子(18)中被包绕在该下套环(28)与该上套环(32)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滑动元件(70)在横向方向Q上突出超过由套环(28、32)形成的这些定子极表面(82)。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滑动支承安排(62)的支承表面(90)与为该磁轭(34)提供的这些电枢极表面(80)形成在共同的、无中断的电枢侧(94)上。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性致动器(16),其特征在于,该定子(18)的定子极表面(82)和该电枢(20)的与该定子极表面(82)相对安排的电枢极表面(80)在该线性致动器(16)的横向方向Q上通过一个间隙(60)彼此间隔开,其中,该间隙(60)的间隙宽度B小于该滑动元件(70)的滑动元件宽度G。
21.一种液压安装件(2),具有
-承载弹簧(36),
-填充有液压流体的工作腔(4),
-均衡腔(6),
-安排在该工作腔(4)与该均衡腔(6)之间的分隔部(8),
-形成在该工作腔(4)与该均衡腔(6)之间并且用于液压流体交换的节流管道(10),以及
-被指配给该分隔部(8)并且被设计成用于改变该工作腔(4)的工作腔容积(14)的控制膜片(12),
其特征在于,
-该液压安装件(2)具有如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电磁线性致动器(16),
-其中,该电枢(20)机械地连接至该控制膜片(12)。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压安装件(2),其特征在于,该电枢(20)由该磁轭(34)构成或由该磁轭(34)和用于将该磁轭(34)连接至该控制膜片(12)的固持器(65)构成。
23.一种机动车辆,包括
-车架,
-发动机,以及
-发动机安装件,该发动机安装件通过安装作用而在该发动机与该车架之间产生连接,
其特征在于,
-该发动机安装件由如以上权利要求21至22之一所述的液压安装件(2)形成。
CN201580034248.2A 2014-06-23 2015-06-15 线性致动器、液压支承件、以及带有这种液压支承件或线性致动器的机动车辆 Active CN1064609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211949.9 2014-06-23
DE102014211949.9A DE102014211949A1 (de) 2014-06-23 2014-06-23 Linearaktor, Hydrolager sowie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derartigen Hydrolager bzw. Linearaktor
PCT/EP2015/063261 WO2015197390A1 (de) 2014-06-23 2015-06-15 Linearaktor, hydrolager sowie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derartigen hydrolager bzw. linearak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0998A CN106460998A (zh) 2017-02-22
CN106460998B true CN106460998B (zh) 2020-01-14

Family

ID=53476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4248.2A Active CN106460998B (zh) 2014-06-23 2015-06-15 线性致动器、液压支承件、以及带有这种液压支承件或线性致动器的机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141665A1 (zh)
EP (1) EP3158629B1 (zh)
CN (1) CN106460998B (zh)
DE (1) DE102014211949A1 (zh)
WO (1) WO20151973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017577B4 (de) * 2014-11-27 2020-04-23 Audi Ag Bedien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nsteuern von Funktionseinheiten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15209728A1 (de) * 2015-05-27 2016-12-01 Robert Bosch Gmbh Pumpeneinrichtung, Bremssystem
DE102016203064A1 (de) 2016-02-26 2017-08-31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magnetisches Lager mit einstellbarer Steifigkeit
DE102016210688A1 (de) 2016-06-15 2017-12-21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Elektromagnetischer Linearaktor
DE102017215238A1 (de) 2017-08-31 2019-02-28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Elektromagnetischer Linearaktor
DE102017223382B3 (de) * 2017-12-20 2019-03-07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Hydrolager
US11848586B2 (en) * 2018-08-28 2023-12-19 Minebea Mitsumi Inc. Vibration actuator with plate springs sandwiched between a coil holding part and cases
JP6923278B2 (ja) * 2019-05-31 2021-08-1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US11394285B2 (en) * 2019-05-31 2022-07-19 Minebea Mitsumi Inc. Vibration actua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066199B (zh) * 2020-09-01 2022-05-06 深圳市纬度视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全息投影技术用投影仪底座
CN114183493B (zh) * 2021-12-20 2023-03-2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主被动隔振杆及主动控制传感方法
GB2615608B (en) * 2022-02-15 2024-04-0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Tech Gmbh Radial end stopper assembl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93844A1 (en) * 2000-09-29 2002-04-0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inear oscillator
EP1329203A1 (en) * 2002-01-18 2003-07-2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ic toothbrush and linear oscillator for the same
EP1376833A1 (en) * 2001-03-27 2004-01-0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inear oscillator and electrically driven toothbrush
CN1626845A (zh) * 2003-12-12 2005-06-15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以流体的振动阻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88844B1 (fr) 1992-03-20 1994-06-10 Hutchinson Perfectionnements aux dispositifs antivibratoires hydrauliques.
JP3503288B2 (ja) * 1995-05-30 2004-03-02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H11351322A (ja) * 1998-06-05 1999-12-24 Tokai Rubber Ind Ltd 能動的防振用加振器
DE19839464C2 (de) * 1998-08-29 2001-07-05 Contitech Formteile Gmbh Elektrodynamischer Aktuator mit schwingendem Feder-Masse-System
DE10206927B4 (de) * 2002-02-19 2004-11-18 Trelleborg Automotive Technical Centre Gmbh Hydraulisch dämpfendes Lager
JP3972210B2 (ja) * 2004-06-15 2007-09-0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JP4120828B2 (ja) * 2004-06-30 2008-07-16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JP4400742B2 (ja) * 2004-11-11 2010-01-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能動型防振装置
JP2007263008A (ja) * 2006-03-29 2007-10-11 Mikuni Corp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燃料噴射装置
JP4640270B2 (ja) * 2006-06-21 2011-03-02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能動型制振器
JP2009225628A (ja) * 2008-03-18 2009-10-01 Aisin Seiki Co Ltd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US8083206B2 (en) * 2008-07-08 2011-12-27 Caterpillar Inc. Precision ground armature assembly for solenoid actuator and fuel injector using same
JP5568472B2 (ja) * 2008-12-18 2014-08-06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474799B2 (ja) * 2009-04-08 2014-04-16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能動型制振器および能動型制振器の製造方法
JP5530660B2 (ja) * 2009-05-29 2014-06-2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2753855B (zh) * 2009-12-09 2014-07-09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电磁式驱动器及使用该电磁式驱动器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
DE102010000582A1 (de) * 2010-02-26 2011-09-01 Karl Storz Gmbh & Co. Kg Linearmotor mit permanentmagnetischer Selbsthaltung
DE102010060886B4 (de) 2010-11-30 2018-07-12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Motorla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641526B2 (ja) * 2011-03-25 2014-12-17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DE102012102833A1 (de) * 2012-04-02 2013-10-02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Aktor zur Dämpfung niederfrequenter Schwingungen
DE102012008497A1 (de) 2012-04-18 2013-10-24 Audi Ag Steuereinrichtung für ein Motorlager mit elektromagnetischer Aktorik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93844A1 (en) * 2000-09-29 2002-04-0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inear oscillator
EP1376833A1 (en) * 2001-03-27 2004-01-0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inear oscillator and electrically driven toothbrush
EP1329203A1 (en) * 2002-01-18 2003-07-2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ic toothbrush and linear oscillator for the same
CN1626845A (zh) * 2003-12-12 2005-06-15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以流体的振动阻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58629A1 (de) 2017-04-26
WO2015197390A1 (de) 2015-12-30
DE102014211949A1 (de) 2015-12-24
EP3158629B1 (de) 2022-04-27
CN106460998A (zh) 2017-02-22
US20170141665A1 (en) 2017-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0998B (zh) 线性致动器、液压支承件、以及带有这种液压支承件或线性致动器的机动车辆
US7537202B2 (en) Activ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CN111788409B (zh) 具有电磁致动器的阻尼器
US6105943A (en) Active damping oscillator having non-connected shaft member and outer sleeve movable relative to each other by energization of coils
US6588737B2 (en) Fluid-filled activ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2106633A (ja) 防振用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能動型防振装置
JPH0344009A (ja) 電磁作動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060097587A1 (en) Activ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H06235438A (ja) 振動減衰器
JP5899297B1 (ja) 防振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の製造方法、防振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を用いた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
JPH0324338A (ja) 液圧緩衝式ゴム受座
CN104583640A (zh) 悬架装置
JP2000283214A (ja) 防振装置用加振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能動型防振装置
CN106471274B (zh) 液力轴承以及具有此类液力轴承的机动车辆
CN113898693B (zh) 减振执行器
CN106471275B (zh) 液力轴承以及具有此类液力轴承的机动车辆
JP2018197575A (ja) 能動型防振装置、及び、能動型防振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899296B1 (ja) 防振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それを用いた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および能動型制振装置
JP2005337497A (ja) 能動型制振器
CN109058361B (zh) 磁性动态阻尼组件
JP2001132793A (ja) 建築構造物用の能動型動的吸振器
JP3697899B2 (ja) 能動的防振型サスペンション部材
JP2006077982A (ja) 能動消振器
JPH10272910A (ja) 防振用サスペンション部材
JPH1047426A (ja) 流体封入式マウン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