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2153A - 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2153A
CN106452153A CN201610943677.8A CN201610943677A CN106452153A CN 106452153 A CN106452153 A CN 106452153A CN 201610943677 A CN201610943677 A CN 201610943677A CN 106452153 A CN106452153 A CN 1064521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switching tube
source
inductance
tra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436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2153B (zh
Inventor
李志军
张珈玮
刘爽
王娟
奚文霞
张子坤
张川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94367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521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52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2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2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21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包含第一Trans‑Z源网络、第二Trans‑Z源网络、第一直流电源、第二直流电源、第一全桥逆变器、第二全桥逆变器、第一滤波电感、第一交流电源、第九开关管、第十开关管、第九二极管、第十二极管。第一Trans‑Z源网络并联在第一全桥逆变器、第一直流电源两端之间;第二Trans‑Z源网络并联在第二全桥逆变器、第二直流电源两端之间,第一直流电源与第二直流电源之间通过第九开关管、第九二极管、第十开关管、第十二极管相连。本发明可消除死区,实现单级升压,在较小直通占空比的情况下实现任意倍数的升压,且可实现两种模态的转换,实现效率的提升。

Description

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逆变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化石能源的存储量逐渐减少,在不远的未来将面临枯竭,且传统能源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故对新能源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等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的发展就不得不涉及到DC-AC环节,该环节应用的变换装置即为逆变器。故逆变器的研究受到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拓扑结构即为研究热点之一。拓扑结构的研究不仅可提升效率,亦可降低成本,对光伏发电系统的推广,乃至对整个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但传统电压型逆变器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不允许逆变桥上下桥直通,这就不得不在调制过程中加入死区,死区时间过短则可能因外界干扰致使上下桥直通烧毁开关管,死区时间过长则影响电能质量;传统逆变器无法实现单级升压功能,因此需在DC-AC前加入升压模块,但这会增大占用空间、增加成本、降低效率并增加系统控制难度。因此研究具有高可靠性、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逆变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目前逆变器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该逆变器可消除死区、提高可靠性、实现单级升压并提高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设计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包含第一Trans-Z源网络(T1)、第二Trans-Z源网络(T2)、第一直流电源(DC)、第二直流电源(DC1)、第一全桥逆变器(H1)、第二全桥逆变器(H2)、第一滤波电感(L)、第一交流电源(AC)、第九开关管(S9)、第十开关管(S10)、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一Trans-Z源网络(T1)并联在第一全桥逆变器(H1)、第一直流电源(DC)两端之间;第二Trans-Z源网络(T2)并联在第二全桥逆变器(H2)、第二直流电源(DC1)两端之间,第一直流电源(DC)与第二直流电源(DC1)之间通过第九开关管(S9)、第九二极管(D9)、第十开关管(S10)、第十二极管(D10)相连,通过控制第九开关管(S9)与第十开关管(S10)控制逆变器工作模态。
第一Trans-Z源网络(T1)包括:第十一二极管(D11)、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同时与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及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一端连接于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与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之间的线路上。
第二Trans-Z源网络(T2)包括:第十二二极管(D12)、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同时与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阴极及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一端连接于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与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之间的线路上。
第一全桥逆变器(H1)包括: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输出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D1)阳极、第三开关管(S3)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3)阴极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输入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D1)阴极、第二开关管(S2)输入端、第二二极管(D2)阴极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输出端同时与第四二极管(D4)阳极、第三开关管(S3)输出端、第三二极管(D3)阳极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输入端同时与第四二极管(D4)阴极、第二开关管(S2)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2)阳极相连。
第二全桥逆变器(H2)包括: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第七开关管(S7)、第八开关管(S8)、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输出端同时与第五二极管(D5)阳极、第七开关管(S7)输入端、第七二极管(D7)阴极相连,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输入端同时与第五二极管(D5)阴极、第六开关管(S6)输入端、第六二极管(D6)阴极相连。所述第八开关管(S8)的输出端同时与第八二极管(D8)阳极、第七开关管(S7)输出端、第七二极管(D7)阳极相连,所述第八开关管(S8)的输入端同时与第八二极管(D8)阴极、第六开关管(S6)输出端、第六二极管(D6)阳极相连。
第一直流电源(DC)正极与第十一二极管(D11)阳极相连,所述第一直流电源(DC)负极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三开关管(S3)输出端、第九开关管(S9)输入端、第九二极管(D9)阴极相连。所述第二直流电源(DC1)正极与第十二二极管(D12)阳极相连,所述第二直流电源(DC1)负极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七开关管(S7)输出端、第十开关管(S10)输入端、第十二极管(D10)阴极相连。所述第十开关管(S10)的输出端分别与第十二极管(D10)阳极、第九开关管(S9)输出端、第九二极管(D9)阳极相连。所述第一滤波电感(L)一端与第三开关管(S3)输入端相连,其另一端与第一交流电源(AC)相连;所述第一交流电源(AC)一端与第一滤波电感(L)相连,其另一端与第八开关管(S8)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管(S2)输出端与第七开关管(S7)输入端相连。
进一步,第一直流电源(DC)、第二直流电源(DC1)为光伏电池板、燃料电池或直流稳压源。
进一步,第一电容(C1)与第二电容(C2)容值相等。
进一步,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是耦合电感原边,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为耦合电感副边,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与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的匝数比为n,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是耦合电感原边,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为耦合电感副边,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与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的匝数比为n。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消除死区,实现单级升压,在较小直通占空比的情况下实现任意倍数的升压,实现效率的提升。且可实现两种模态的转换,一种模态类似于全桥Trans-Z源逆变器,此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率,一种模态类似于级联Trans-Z源逆变器,可获得更大的升压效果,是上一模态升压效果的一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处于模态一时电路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处于模态二时电路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处于模态一时直通状态等效电路图;
图5为本发明处于模态一时非直通状态等效电路图;
图6为本发明处于模态二时产生正向有效矢量等效电路图;
图7为本发明处于模态二时产生反向有效矢量等效电路图;
图8为本发明处于模态二时产生传统零矢量(方式一)等效电路图;
图9为本发明处于模态二时产生传统零矢量(方式二)等效电路图;
图10为本发明处于模态二时产生直通零矢量(方式一)等效电路图;
图11为本发明处于模态二时产生直通零矢量(方式二)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案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过程和产生的有益效果,意在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本质和特征,不作为对本发明实施范围的限定。
本发明用于将直流电源逆变为交流电源,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的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包括:第一Trans-Z源网络T1、第二Trans-Z源网络T2、第一直流电源DC、第二直流电源DC1、第一全桥逆变器H1、第二全桥逆变器H2、第一滤波电感L、第一交流电源AC、第九开关管S9、第十开关管S10、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一Trans-Z源网络T1并联在第一全桥逆变器H1、第一直流电源DC两端之间;第二Trans-Z源网络T2并联在第二全桥逆变器H2、第二直流电源DC1两端之间,第一直流电源DC与第二直流电源DC1之间通过第九开关管S9、第九二极管D9、第十开关管S10、第十二极管D10相连,通过控制第九开关管S9与第十开关管S10控制逆变器工作模态。
第一Trans-Z源网络T1包括:第十一二极管D11、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同时与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及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一端连接于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与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之间的线路上。
第二Trans-Z源网络T2包括:第十二二极管D12、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同时与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阴极及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一端连接于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与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之间的线路上。
第一全桥逆变器H1包括: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输出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D1阳极、第三开关管S3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3阴极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输入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D1阴极、第二开关管S2输入端、第二二极管D2阴极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输出端同时与第四二极管D4阳极、第三开关管S3输出端、第三二极管D3阳极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输入端同时与第四二极管D4阴极、第二开关管S2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2阳极相连。
第二全桥逆变器H2包括: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第七开关管S7、第八开关管S8、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输出端同时与第五二极管D5阳极、第七开关管S7输入端、第七二极管D7阴极相连,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输入端同时与第五二极管D5阴极、第六开关管S6输入端、第六二极管D6阴极相连。所述第八开关管S8的输出端同时与第八二极管D8阳极、第七开关管S7输出端、第七二极管D7阳极相连,所述第八开关管S8的输入端同时与第八二极管D8阴极、第六开关管S6输出端、第六二极管D6阳极相连。
第一直流电源DC正极与第十一二极管D11阳极相连,所述第一直流电源DC负极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三开关管S3输出端、第九开关管S9输入端、第九二极管D9阴极相连。所述第二直流电源DC1正极与第十二二极管D12阳极相连,所述第二直流电源DC1负极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七开关管S7输出端、第十开关管S10输入端、第十二极管D10阴极相连。所述第十开关管S10的输出端分别与第十二极管D10阳极、第九开关管S9输出端、第九二极管D9阳极相连。所述第一滤波电感L一端与第三开关管S3输入端相连,其另一端与第一交流电源AC相连;所述第一交流电源AC一端与第一滤波电感L相连,其另一端与第八开关管S8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管S2输出端与第七开关管S7输入端相连。
第一直流电源DC、第二直流电源DC1为光伏电池板、燃料电池或直流稳压源,第一电容C1与第二电容C2容值相等,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是耦合电感原边,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为耦合电感副边,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与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的匝数比为n,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是耦合电感原边,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为耦合电感副边,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与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的匝数比为n。
如图2所示,当所述逆变器第九开关管S9、第十开关管S10同时关断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
如图4所示,为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下直通状态等效图,Trans-Z源网络T1、T2均可单独处于直通状态且互不影响。以Trans-Z源网络T1为例,在开关管S1、S3同时导通或S2、S4同时导通情况下,Trans-Z源网络T1将处于直通状态,电容C1通过短路通道对磁化电感Lm进行放电,磁化电流开始增加,励磁电流反射到耦合电感副边绕组L1上,L1上电动势迅速上升,直到vL1=nvL2=nvC1=nvLm,二极管D11承受反向电压截止,此时T1网络输出直通零矢量。
如图5所示,为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下非直通状态等效图,以T1网络为例,在开关管S1、S2同时导通或S3、S4同时导通的情况下,二极管D11导通,电感L1和直流电源DC同时为电容C1充电,此时输出传统零矢量;在开关管S1、S4同时导通或S2、S3同时导通的情况下,二极管D11导通,耦合电感L1、L2与直流电压源DC同时为负载供电,此时输出有效矢量。
综上,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通过控制T1、T2网络的直通与非直通状态,控制耦合电感的电压变化及二极管的通断状态,将储存在耦合电感中的能量输送出去,使母线电压提升。假设逆变器开关周期为Ts,直通占空比为D0,根据图4等效图,以T1网络为例,得到电路方程为
根据图5等效图,以T1网络为例,得到此时电路方程为
根据伏秒定理得
由式(3)推出电容C1两端平均电压VC1,可表示为
根据式(2)(4)得逆变桥的平均直流电压可表示为
式中为升压因子。
逆变桥H1输出单相交流峰值电压uph,可表示为
G=MB (7)
式中,G为电压增益,M为调制比。
根据式(6)(7)通过调节M与B控制逆变器的升降压,T2网络与T1网络升压方式相同,因此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输出峰值电压uCMI将为
uCMI=MBUdc+M1B1Udc1 (8)
其中M1为T2网络调制比,B1为T2网络升压因子,Udc1为T2网络直流输入电压。显然由式(8)可知,T1与T2网络在相同的条件下uCMI=2MBUdc。如图3所示,当开关管S9、S10开通,开关管S4、S7关断时,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将处于第二模态。
如图6所示,此时开关管S1、S2、S5、S8、S9、S10开通,其余开关管关断,二极管D11、D12正向导通。逆变器工作在非直通矢量状态,输出有效矢量,产生正向电压。耦合电感L1、L2、L3、L4处于放电状态,与电源共同为储能电容C1、C2充电,同时为交流侧输出能量。
如图7所示,此时开关管S2、S3、S5、S6、S9、S10开通,其余开关管关断,二极管D11、D12正向导通。逆变器工作在非直通矢量状态,输出反向电压。与状态1相同耦合电感放电,耦合电感与直流电源同时为电容充电,为交流侧输出能量。
如图8所示,此时开关管S1、S2、S5、S6、S9、S10开通,其余开关管关断,二极管D11、D12正向导通。逆变器工作在传统零矢量状态,耦合电感L1、L3与电源同时为电容C1、C2充电,但并不向交流侧输出能量,S1、S2、S5、S6起到续流作用。
如图9所示,如图10所示,此时开关管S2、S3、S5、S8、S9、S10开通,其余开关管关断,二极管D11、D12正向导通。此时与状态3相同,处于传统零矢量状态,S3、S8、S9、S10起到续流作用。
如图10所示,此时开关管S1、S3、S6、S8、S9、S10开通,其余开关管关断,逆变器工作在直通零矢量状态。电容C1、C2通过短路通道对磁化电感Lm、Lm1进行放电,磁化电流开始增加,励磁电流反射到耦合电感副边绕组L1、L3上,L1、L3上电动势迅速上升,直到vL1=nvL2=nvC1=nvLm、vL3=nvL4=nvC2=nvLm1,二极管D11、D12承受反向电压截止,但并不向交流侧输出能量,母线电压为0,S3、S8、S9此时起到续流作用。
如图11所示,此时开关管S1、S2、S3、S5、S6、S8开通,其余开关管关断,二极管D11、D12反向截止。此时与状态5类似,工作在直通零矢量状态,S1、S2、S5、S6此时起到续流作用。
由式(6)(7)得,第二模态的交流峰值电压uE
G=MB (10)
对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采用载波移相脉宽调制,并对其效率进行分析,任意时刻IGBT及二极管的导通损失可以线性的表示为
其中Uceo1、Ron1和UFOD、RonD分别为IGBT、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及导通电阻,i=Imsin(ωt)为输出电流。求得当M≥0.5时,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下IGBT及二极管一个周期内平均导通损失分别为
当M<0.5时,IGBT及二极管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导通损失分别为
工作于第二模态下IGBT及二极管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导通损失分别为
求得当M<0.5时,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平均导通损失与第二模态平均导通损失之差为
求得当M≥0.5时,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平均导通损失与第二模态平均导通损失之差为
求两式关于M的导数,可知在M的不同区间内均为关于M的增函数,因此
由式(8)、(9)可知: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升压效果为传统单级逆变器升压效果的倍,第二模态升压效果为传统单级逆变器的倍。由式(17)可知:对于任意的M,第二模态的导通损耗均小于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因此第二模态具有较高的效率(即本拓扑可通过切换模态,获得较传统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更高的效率)。因直通升压功能可消除死区,故避免了传统逆变器产生因上下桥臂直通导致的器件损坏问题,解决了死区带来的电能质量下降问题,进而获得更高的稳定性与更好的电能质量。又因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输出谐波小,第二模态效率高,故本拓扑可在输入电压较低时,切换为级联Trans-Z源逆变器模态,并调节耦合电感匝数比、直通占空比,获得高电压。在输入电压较高时切换为第二模态,实现效率的提升。
本发明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Claims (3)

1.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Trans-Z源网络(T1)、第二Trans-Z源网络(T2)、第一直流电源(DC)、第二直流电源(DC1)、第一全桥逆变器(H1)、第二全桥逆变器(H2)、第一滤波电感(L)、第一交流电源(AC)、第九开关管(S9)、第十开关管(S10)、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一Trans-Z源网络(T1)并联在第一全桥逆变器(H1)、第一直流电源(DC)两端之间;第二Trans-Z源网络(T2)并联在第二全桥逆变器(H2)、第二直流电源(DC1)两端之间,第一直流电源(DC)与第二直流电源(DC1)之间通过第九开关管(S9)、第九二极管(D9)、第十开关管(S10)、第十二极管(D10)相连,通过控制第九开关管(S9)与第十开关管(S10)控制逆变器工作模态;
第一Trans-Z源网络(T1)包括:第十一二极管(D11)、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同时与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及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一端连接于第一耦合直流电感(L1)与第二耦合直流电感(L2)之间的线路上;
第二Trans-Z源网络(T2)包括:第十二二极管(D12)、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同时与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阴极及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一端连接于第三耦合直流电感(L3)与第四耦合直流电感(L4)之间的线路上;
第一全桥逆变器(H1)包括: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输出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D1)阳极、第三开关管(S3)输入端、第三二极管(D3)阴极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输入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D1)阴极、第二开关管(S2)输入端、第二二极管(D2)阴极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输出端同时与第四二极管(D4)阳极、第三开关管(S3)输出端、第三二极管(D3)阳极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S4)的输入端同时与第四二极管(D4)阴极、第二开关管(S2)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2)阳极相连;
第二全桥逆变器(H2)包括: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第七开关管(S7)、第八开关管(S8)、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输出端同时与第五二极管(D5)阳极、第七开关管(S7)输入端、第七二极管(D7)阴极相连,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输入端同时与第五二极管(D5)阴极、第六开关管(S6)输入端、第六二极管(D6)阴极相连;所述第八开关管(S8)的输出端同时与第八二极管(D8)阳极、第七开关管(S7)输出端、第七二极管(D7)阳极相连,所述第八开关管(S8)的输入端同时与第八二极管(D8)阴极、第六开关管(S6)输出端、第六二极管(D6)阳极相连;
第一直流电源(DC)正极与第十一二极管(D11)阳极相连,所述第一直流电源(DC)负极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三开关管(S3)输出端、第九开关管(S9)输入端、第九二极管(D9)阴极相连;所述第二直流电源(DC1)正极与第十二二极管(D12)阳极相连,所述第二直流电源(DC1)负极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七开关管(S7)输出端、第十开关管(S10)输入端、第十二极管(D10)阴极相连;所述第十开关管(S10)的输出端分别与第十二极管(D10)阳极、第九开关管(S9)输出端、第九二极管(D9)阳极相连;所述第一滤波电感(L)一端与第三开关管(S3)输入端相连,其另一端与第一交流电源(AC)相连;所述第一交流电源(AC)一端与第一滤波电感(L)相连,其另一端与第八开关管(S8)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管(S2)输出端与第七开关管(S7)输入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DC)、第二直流电源(DC1)为光伏电池板、燃料电池或直流稳压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容(C1)与第二电容(C2)容值相等。
CN201610943677.8A 2016-10-26 2016-10-26 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521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43677.8A CN106452153B (zh) 2016-10-26 2016-10-26 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43677.8A CN106452153B (zh) 2016-10-26 2016-10-26 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2153A true CN106452153A (zh) 2017-02-22
CN106452153B CN106452153B (zh) 2018-10-12

Family

ID=58177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4367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52153B (zh) 2016-10-26 2016-10-26 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5215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9050A (zh) * 2018-08-30 2018-12-18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型Trans-Z源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12511015A (zh) * 2020-12-07 2021-03-16 东北电力大学 三相双Trans-准Z源网络三电平间接矩阵变换器拓扑结构
CN112737317A (zh) * 2020-12-28 2021-04-30 河北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 Z源逆变器及供电系统
CN113422562A (zh) * 2021-06-24 2021-09-21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准z源模块化变换器的三相开关磁阻电机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8430A (zh) * 2013-07-08 2013-10-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单级升压逆变器
WO2014206696A1 (de) * 2013-06-25 2014-12-31 Robert Bosch Gmbh Z-source wechselrichter mit optimiertem wirkungsgrad
WO2015138744A1 (en) * 2014-03-13 2015-09-17 Qatar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Scienc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Modula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for quasi-z-source cascade multilevel inverter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206696A1 (de) * 2013-06-25 2014-12-31 Robert Bosch Gmbh Z-source wechselrichter mit optimiertem wirkungsgrad
CN103368430A (zh) * 2013-07-08 2013-10-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单级升压逆变器
WO2015138744A1 (en) * 2014-03-13 2015-09-17 Qatar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Scienc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Modula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for quasi-z-source cascade multilevel inverters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HUAI JIANG等: "Modular single-phase trans-Z-source inverter for multi-input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
ZEESHAN ALEEM等: "Parallel operation of inverter using trans-Z-source network", 《 IET POWER ELECTRONICS》 *
何浪等: "基于改进型Trans-Z源逆变器光伏并网系统研究", 《电气传动》 *
王毅等: "具有Trans-Z源的单相交流变换器设计", 《电网技术》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9050A (zh) * 2018-08-30 2018-12-18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型Trans-Z源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12511015A (zh) * 2020-12-07 2021-03-16 东北电力大学 三相双Trans-准Z源网络三电平间接矩阵变换器拓扑结构
CN112511015B (zh) * 2020-12-07 2022-09-20 东北电力大学 三相双Trans-准Z源网络三电平间接矩阵变换器拓扑结构
CN112737317A (zh) * 2020-12-28 2021-04-30 河北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 Z源逆变器及供电系统
CN112737317B (zh) * 2020-12-28 2022-04-12 河北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 Z源逆变器及供电系统
CN113422562A (zh) * 2021-06-24 2021-09-21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准z源模块化变换器的三相开关磁阻电机系统
CN113422562B (zh) * 2021-06-24 2022-05-17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准z源模块化变换器的三相开关磁阻电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2153B (zh) 2018-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88451A (zh) 隔离型双向充电机控制方法及控制电路
CN101931337B (zh) 一种光伏发电用斩波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1741273B (zh) 光伏发电系统中耦合电感式双Boost逆变器电路
CN106059306B (zh) 一种多单元二极管电容网络高增益全桥隔离型直流变换器
CN104638971B (zh) 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048490B (zh) 低电流应力的光伏微逆变器及其数字控制装置
CN204465374U (zh) 一种高频隔离交直流变换电路
CN107809182A (zh) 一种升降压并网逆变器
CN105554952B (zh) 一种基于二次型Buck的交错并联LED驱动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CN106026657A (zh) 非隔离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
CN105978376A (zh) 并网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19516A (zh) 一种高升压增益准z源逆变器
CN105186912B (zh) 一种两级式非隔离全桥并网逆变器
CN105703652A (zh) 对高频隔离dc/ac逆变器电路的控制方法和电路
CN110048629A (zh) 一种单输入开关电容多电平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
CN105846696A (zh) 一种两级式a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52153B (zh) 一种变拓扑Trans-Z源逆变器
CN105591559A (zh) 一种基于高频逆变的多端口变换器
CN106130352A (zh) 中间电流型双管正激微逆变器及其数字控制装置
CN109921455A (zh) 一种分布式发电系统架构以及分布式发电系统架构的控制方法
CN107959429A (zh) 一种耦合电感升压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6237330U (zh) 一种非隔离式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5262361B (zh) 一种两级式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565814A (zh) 一种适用于燃料电池发电的高增益准z源开关升压逆变器
CN107645246A (zh) 一种两级式单相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