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35643A - 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 - Google Patents

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35643A
CN106335643A CN201610907829.9A CN201610907829A CN106335643A CN 106335643 A CN106335643 A CN 106335643A CN 201610907829 A CN201610907829 A CN 201610907829A CN 106335643 A CN106335643 A CN 1063356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magnet
seat body
seat
coil
e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078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35643B (zh
Inventor
刘继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90782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356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35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56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356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56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25/00Emergency apparatus 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D25/08Ejecting or escaping means
    • B64D25/10Ejector seat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oy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提供的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涉及逃生装置,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协助乘客脱离机舱的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本发明所提供的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弹射装置;所述座椅本体与所述弹射装置的弹射端相贴合,且在所述弹射装置的弹射作用下其能够与所述弹射装置分离。本发明所提供的逃生包括:机身、逃生窗和上述模块化式弹射座椅;所述逃生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所述弹射装置相对所述逃生窗固定设置;所述座椅本体与所述逃生窗相对正,在所述弹射装置的弹射作用下所述座椅本体能够通过所述逃生窗完全脱离所述机身。

Description

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防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
背景技术
疏散速度是乘客能否从空难中幸存下来的重要因素,目前飞机上设计有多个逃生口,乘客必须通过其中一个逃生口跳离机舱方能逃生,而且此逃生方法仅适用于飞机处于极慢速或静止状态的情况,并不适用于飞机在高空中飞行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协助乘客脱离机舱的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
本发明一种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弹射装置;
所述座椅本体与所述弹射装置的弹射端相贴合,且在所述弹射装置的弹射作用下其能够与所述弹射装置分离。
优选地,所述弹射装置包括:磁套筒、第一动磁铁、第二动磁铁、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弹性件;
所述磁套筒的弹射端为敞口;
所述第一动磁铁和所述第二动磁铁分别滑动装配于所述磁套筒内,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动磁铁和所述第二动磁铁之间;
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分别设置于所述磁套筒内;
当通电后,所述第一线圈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动磁铁在所述磁套筒的轴线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线圈能够驱动所述第二动磁铁在所述磁套筒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且所述第二动磁铁靠近所述弹射端的一端能够伸出所述磁套筒的敞口。
优选地,当通电后,所述第二线圈首先驱动所述第二动磁铁向靠远离所述敞口的方向移动,其间,弹性件压缩蓄力;
然后所述第一线圈驱动所述第一动磁铁向靠近所述敞口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线圈驱动所述第二动磁铁向靠近所述敞口的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动磁铁移动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动磁铁移动速度。
优选地,所述座椅本体还包括:限位块,且所述限位块伸入所述磁套筒的敞口内。优选地,所述座椅本体的底端为封闭的箱体。
优选地,还包括:降落伞;
所述降落伞内置于所述座椅本体内。
本发明一种逃生飞机,包括:机身、逃生窗和所述模块化式弹射座椅;
所述逃生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所述弹射装置相对所述逃生窗固定设置;所述座椅本体与所述逃生窗相对正,在所述弹射装置的弹射作用下所述座椅本体能够通过所述逃生窗脱离所述机身。
优选地,所述逃生窗处设置嵌置卡槽,所述座椅本体靠近逃生窗的一端设置嵌置卡凸;
所述座椅本体通过所述逃生窗由外而内插入所述机身,并通过所述嵌置卡凸和所述嵌置卡槽的配合嵌置在所述逃生窗处。
优选地,所述座椅本体靠近所述逃生窗的一端的弧度与所述机身的弧度一致;所述座椅本体与所述逃生窗共同形成单元整体。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逃生飞机引入了弹射装置,且在弹射装置的弹射作用下所述座椅本体能够通过所述逃生窗脱离所述机身;由此可知,当发生空难时,乘客无需主动去寻找逃生口,只需要坐在座椅本体上即可脱离机身,从而大幅提高了逃生的速度,继而提高了从空难中逃生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一种逃生飞机在弹射装置处于默认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逃生飞机在弹射装置包含的第二动磁铁向远离所述敞口方向移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逃生飞机在弹射装置将座椅本体部分推出所述逃生窗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逃生飞机在弹射装置将座椅本体完全推出所述逃生窗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弹射装置
11-磁套筒
12-第一动磁铁
13-第二动磁铁
14-弹性件
2-座椅本体
21-限位块
22-嵌置卡槽
23-观察窗
3-机身
4-逃生窗
41-嵌置卡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本发明所提供的逃生飞机包括:机身3(仅显示部分结构)、逃生窗4、座椅本体2、降落伞(图中未示出)和弹射装置1。
逃生窗4设置于机身3上;弹射装置1相对逃生窗4固定设置;座椅本体2以与逃生窗4相对正的方式与弹射装置1的弹射端相贴合。在弹射装置1的弹射作用下座椅本体2能够与弹射装置1分离,并通过逃生窗4脱离机身3。降落伞设置于座椅本体2内,当座椅本体2脱离机身3后,降落伞会打开,起到降低座椅本体2速度的作用。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使用的弹射装置1包括:磁套筒11、第一动磁铁12、第二动磁铁13、第一线圈(图中未示出)、第二线圈(图中未示出)和弹性件14。其中磁套筒11的弹射端为敞口;第一动磁铁12和第二动磁铁13分别滑动装配于磁套筒11内,弹性件14设置于第一动磁铁12和第二动磁铁13之间;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设置于磁套筒内。当通电后,第一线圈能够驱动第一动磁铁12在磁套筒1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第二线圈能够驱动第二动磁铁13在磁套筒1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且第二动磁铁13靠近弹射端的一端能够伸出磁套筒11的敞口。
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控制第一动磁铁12和第二动磁铁13的移动至少可以有如下两种方式选用:
方式一:当通电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驱动第一动磁铁12和第二动磁铁13向靠近瓷套筒敞口的方向移动,且使得第一动磁铁12移动速度大于第二动磁铁13的移动速度(速度的控制,可以通过通入线圈的电流的大小来实现);其间,第二动磁铁13首先与座椅本体2发生碰撞,进而如图3所示第一动磁铁12和第二动磁铁13共同推动座椅本体2向逃生窗4移动,直至第二动磁铁13与座椅本体2分离,继而如图4所示座椅本体2在惯性作用下继续移动直至完全脱离机身3。
方式二:如图2所示,当通电后,第二线圈首先驱动第二动磁铁13向远离敞口的方向移动,其间,弹性件14压缩蓄力;然后如图3所示,然后第一线圈驱动第一动磁铁12向靠近敞口的方向移动,第二线圈驱动第二动磁铁13向靠近敞口的方向移动,且第一动磁铁12移动速度大于第二动磁铁13移动速度。其间,第二动磁铁13首先与座椅本体2发生碰撞,触发座椅本体2移动,进而第一动磁铁12和第二动磁铁13共同推动座椅本体2向逃生窗4移动,直至第二动磁铁13与座椅本体2分离,继而如图4所示座椅本体2在惯性作用下继续移动直至完全脱离机身3。
方式二与方式一相比优势在于:首先将第二动磁铁13向远离敞口的方向移动,其间弹性件14压缩蓄力。因此在将第一动磁铁12和第二动磁铁13向靠近敞口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动磁铁12和弹性件14同时对第二动磁铁13施力,从而当第二动磁铁13在与座椅本体2碰撞时,第二动磁铁13的动量大于方式一中第二动磁铁13在与座椅本体2碰撞时的动量,即,方式二更利于触发座椅本体2的移动。
另外考虑到飞机在遇到险情时,电源很可能终止供电,而一旦电源不能供电,则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均无法工作,所以还可以在飞机起飞之前就将弹性件14设置为如图2所示压缩蓄力状态,另外还应当设置有控制手柄(图中未示出),在没发生险情时控制手柄用于阻止弹性件释放蓄力,而一旦发生险情,则可以通过控制手柄释放弹性件14的蓄力,进而仅通过弹性件14所蓄能量将座椅本体2弹射出机身3。
为了保证弹射装置1对座椅本体2的弹射效果,座椅本体2应当与弹射装置1的弹射端对正,否则很可能因对座椅本体2的弹射角度发生偏移,进而导致对座椅本体2弹射失败。由此,如图1所示本发明中的座椅本体2还具有限位块21;其中限位块21伸入磁套筒11的敞口内,从而保证了座椅本体2始终与弹射装置1的弹射端对正。另外还可以如图1所示,在逃生窗4处设置嵌置卡槽41,在座椅本体2靠近逃生窗4的一端设置嵌置卡凸22;从而可以将座椅本体2通过逃生窗4由外而内插入机身3,并通过嵌置卡凸22和嵌置卡槽41的配合嵌置在所述逃生窗4处。从而当飞机发生险情需要逃生时,弹射装置1可以顺利地将座椅本体2沿其嵌入反方向推出飞机机舱。另外座椅本体2靠近逃生窗4的一端的弧度与机身3的弧度一致,所述座椅本体与所述逃生窗共同形成单元整体,使得机身3的弧度具备连贯性。另外还于座椅本体2靠近逃生窗4的一端设置有观察窗23,以便于乘客观察机身外部的环境。
考虑到座椅本体最终有可能落在水域,因此将座椅本体2的底端设计为封闭的箱体,从而使得座椅本体2不会沉入水下,保证了乘客的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发明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本体和弹射装置;
所述座椅本体与所述弹射装置的弹射端相贴合,且在所述弹射装置的弹射作用下其能够与所述弹射装置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射装置包括:磁套筒、第一动磁铁、第二动磁铁、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弹性件;
所述磁套筒的弹射端为敞口;
所述第一动磁铁和所述第二动磁铁分别滑动装配于所述磁套筒内,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动磁铁和所述第二动磁铁之间;
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分别设置于所述磁套筒内;
当通电后,所述第一线圈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动磁铁在所述磁套筒的轴线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线圈能够驱动所述第二动磁铁在所述磁套筒的轴线方向上移动,且所述第二动磁铁靠近所述弹射端的一端能够伸出所述磁套筒的敞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其特征在于,
当通电后,所述第二线圈首先驱动所述第二动磁铁向靠远离所述敞口的方向移动,其间,弹性件压缩蓄力;
然后所述第一线圈驱动所述第一动磁铁向靠近所述敞口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线圈驱动所述第二动磁铁向靠近所述敞口的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动磁铁移动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动磁铁移动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还包括:限位块,且所述限位块伸入所述磁套筒的敞口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的底端为封闭的箱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降落伞;
所述降落伞内置于所述座椅本体内。
7.一种逃生飞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逃生窗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模块化式弹射座椅;
所述逃生窗设置于所述机身上;所述弹射装置相对所述逃生窗固定设置;所述座椅本体与所述逃生窗相对正,在所述弹射装置的弹射作用下所述座椅本体能够通过所述逃生窗完全脱离所述机身。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逃生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窗处设置嵌置卡槽,所述座椅本体靠近所述逃生窗的一端设置嵌置卡凸;
所述座椅本体通过所述逃生窗由外而内插入所述机身,并通过所述嵌置卡凸和所述嵌置卡槽的配合嵌置在所述逃生窗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逃生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靠近所述逃生窗的一端的弧度与所述机身的弧度一致;所述座椅本体与所述逃生窗共同形成单元整体。
CN201610907829.9A 2016-10-18 2016-10-18 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 Active CN1063356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07829.9A CN106335643B (zh) 2016-10-18 2016-10-18 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07829.9A CN106335643B (zh) 2016-10-18 2016-10-18 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35643A true CN106335643A (zh) 2017-01-18
CN106335643B CN106335643B (zh) 2019-02-05

Family

ID=57839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07829.9A Active CN106335643B (zh) 2016-10-18 2016-10-18 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3564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7434A (zh) * 2017-08-01 2017-12-1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固定翼飞机驾驶舱
CN109466778A (zh) * 2018-11-07 2019-03-15 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 一种基于姿态参数求导的弹射座椅俯仰横滚姿态控制方法
CN109484654A (zh) * 2018-11-07 2019-03-19 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 一种基于空间力矩分配的弹射座椅俯仰横滚耦合控制方法
CN111114799A (zh) * 2019-12-13 2020-05-08 武汉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机电式飞机弹射座椅程序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3739A (zh) * 2002-08-08 2004-02-11 孙则阳 民航客机枪式弹射救生系统
CN2675549Y (zh) * 2004-02-13 2005-02-02 骆东业 空难救生用整体弹射式座椅
CN2858483Y (zh) * 2005-12-13 2007-01-17 孙龙 一种民航客机救生装置
CN101130387A (zh) * 2006-08-22 2008-02-27 孙龙 民航客机枪式弹匣盒救生系统
US20090212160A1 (en) * 2006-07-13 2009-08-27 Michael Lawrence Beauchamp Method for producing lateral ejection apparattii for helicopter or plane
CN105599644A (zh) * 2016-03-10 2016-05-25 戴姆勒股份公司 一种弹射座椅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3739A (zh) * 2002-08-08 2004-02-11 孙则阳 民航客机枪式弹射救生系统
CN2675549Y (zh) * 2004-02-13 2005-02-02 骆东业 空难救生用整体弹射式座椅
CN2858483Y (zh) * 2005-12-13 2007-01-17 孙龙 一种民航客机救生装置
US20090212160A1 (en) * 2006-07-13 2009-08-27 Michael Lawrence Beauchamp Method for producing lateral ejection apparattii for helicopter or plane
CN101130387A (zh) * 2006-08-22 2008-02-27 孙龙 民航客机枪式弹匣盒救生系统
CN105599644A (zh) * 2016-03-10 2016-05-25 戴姆勒股份公司 一种弹射座椅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7434A (zh) * 2017-08-01 2017-12-1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固定翼飞机驾驶舱
CN109466778A (zh) * 2018-11-07 2019-03-15 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 一种基于姿态参数求导的弹射座椅俯仰横滚姿态控制方法
CN109484654A (zh) * 2018-11-07 2019-03-19 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 一种基于空间力矩分配的弹射座椅俯仰横滚耦合控制方法
CN109466778B (zh) * 2018-11-07 2022-01-07 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 一种基于姿态参数求导的弹射座椅俯仰横滚姿态控制方法
CN111114799A (zh) * 2019-12-13 2020-05-08 武汉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机电式飞机弹射座椅程序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CN111114799B (zh) * 2019-12-13 2021-04-23 武汉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机电式飞机弹射座椅程序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35643B (zh) 2019-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5643A (zh) 模块化式弹射座椅及包含其的逃生飞机
CN104554826B (zh) 分离轨道式立方星发射装置
CN104527984B (zh) 无人机降落伞自动脱落机构
CN104527996B (zh) 整体轨道式立方星发射装置
CN110966898B (zh) 考核飞行试验结束后导弹弹体回收系统
CN102358432A (zh) 一种飞机辅助起飞系统
CN203323620U (zh) 增雨防雹火箭弹回收装置
CN104724303A (zh) 立方体卫星轨道部署器
CN107804467A (zh) 无人机搭载降落伞装置
CN103224031A (zh) 固定翼飞行器着陆装置
CN106347700A (zh) 电磁弹射器
CN106347679B (zh) 一种民机抛放分离机构
CN108583876A (zh) 一种空中翼尖对接/分离的机构
CN212980544U (zh) 一种无人机挂载的灭火弹投放装置
DE102013018408A1 (de) Batterie mit einer Mehrzahl von Batterieeinzelzellen
CN206766338U (zh) 一种停靠平稳的无人机
CN202219842U (zh) 一种飞机辅助起飞系统
US20080001781A1 (en) Safety system for an aircraft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functional device using primary energy
CN109592046A (zh) 一种可控方向的降落椅
CN105947223A (zh) 分体式飞机
CN207417161U (zh) 一种轻型固定翼飞机橡筋抛伞救生装置
CN209080171U (zh) 具有可分离乘员舱的重型直升机
CN110758748B (zh) 一种直升机及弹射逃生缓冲装置
CN101468719A (zh) 一种航空客运救生方法
CN207089669U (zh) 一种无人机电池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