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35534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35534A
CN106335534A CN201610537673.XA CN201610537673A CN106335534A CN 106335534 A CN106335534 A CN 106335534A CN 201610537673 A CN201610537673 A CN 201610537673A CN 106335534 A CN106335534 A CN 106335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eth portion
portion part
denture
tooth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76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35534B (zh
Inventor
田中英信
富山洋光
长冈真幸
吉原爱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539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5749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335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5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35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35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包括:插通轴,其能够沿倾斜方向C与管柱套筒一起移动;第一齿部件,其包括沿第一直线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齿;以及第二齿部件,其包括沿第一直线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齿。第一限制部对第一齿部件相对于上托架的沿第一直线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第二限制部相对于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齿部件的直线孔能够沿第一直线方向移动且无法沿第二直线方向移动,对第二齿部件相对于第一齿部件的沿第二直线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本申请主张于2015年7月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37045号和于2016年3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053985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包括说明书、附图、摘要在内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013817号说明书所记载的转向柱包括调整部和固定调整方向的位置的保持部。调整部能够对转向柱的位置进行调整。保持部不根据转向柱的位置调整沿其调整方向移动。在调整部安装有保持转向轴的套筒单元。设置于保持部的长孔沿调整方向延伸。在保持部设置有沿调整方向排列的齿。在插通于保持部的长孔的夹紧螺栓插通有齿板。齿板具有沿调整方向排列的齿。
通过操作安装于夹紧螺栓的操作部件,能够使插通有夹紧螺栓的按压部件向保持部侧移动。如果使按压部件向保持部侧移动,则齿板因被按压部件按压而朝向保持部移动。此时,如果齿板的齿进入保持部的齿彼此的间隙,则保持部的齿与齿板的齿啮合。由此,套筒单元在调整方向上的位置固定。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013817号说明书的转向柱中,调整方向为沿着围绕在固定于车辆的底盘的托架设置的旋转轴的圆弧的方向,即为所谓的倾斜方向。旋转轴与长孔之间的距离针对每种车型而设定,因此如果该距离根据车型不同而稍微不同,则该圆弧的曲率发生变化。如果该圆弧的曲率发生变化,则不仅需要变更保持部的长孔的形状,还需要变更保持部、齿板中沿调整方向排列的齿部的形状、间距。这样一来,难以实现用于通过使齿彼此啮合来固定管柱套筒在调整方向上的位置的结构的共用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管柱套筒保持转向轴并能够实现通过使齿彼此啮合来固定管柱套筒在倾斜方向上的位置的结构的共用化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转向装置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包括:一端连结有转向操纵部件的转向轴;管柱套筒,其保持上述转向轴,能够沿倾斜方向转动,所述倾斜方向沿着规定曲率的圆弧状的轨迹;托架,其将上述管柱套筒支承为能够转动,并固定于车身;插通轴,其安装有操作部件,上述操作部件被操作来对上述管柱套筒能够相对于上述托架移动的状态和上述管柱套筒不能相对于上述托架移动的状态进行切换,上述插通轴沿相对上述转向轴的轴向与上述倾斜方向两方交叉的交叉方向延伸,并能够与上述管柱套筒一起沿上述倾斜方向移动;第一齿部件,其形成有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直线孔,上述第一直线方向与上述轴向交叉且相对上述交叉方向正交,上述第一齿部件包括由沿上述第一直线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齿构成的第一齿列,并被上述托架支承为能够沿第二直线方向移动,上述第二直线方向与上述第一直线方向交叉且相对上述交叉方向正交;第一限制部,其设置于上述托架,并对上述第一齿部件相对于上述托架的沿上述第一直线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第二齿部件,其包括由沿上述第一直线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齿构成的第二齿列,在上述交叉方向与上述第一齿部件对置,被上述插通轴支承,通过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能够沿上述交叉方向移动;以及第二限制部,其连结于上述第二齿部件,以能够相对于上述直线孔沿上述第一直线方向移动且无法相对于上述直线孔沿上述第二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插通于上述直线孔,对上述第二齿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齿部件的沿上述第二直线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更多的特点和优点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素,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上托架的左侧的侧板的附近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3中沿着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3中沿着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6中第二齿列撞上第一齿列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图5中解除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倾斜调整时各部件的动作的简图。
图10是用于对第二限制部相对于第一齿部件的移动进行说明的简图。
图1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应用于图4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的上托架的左侧的侧板周边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沿着与第一直线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托架的左侧的侧板周边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挠曲抑制构造周边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5(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齿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图15(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挠曲抑制构造周边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的上托架的左侧的侧板周边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沿着与第一直线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托架的左侧的侧板周边的剖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后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1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在图1中,纸面左侧为安装有转向装置1的车身2的前侧,纸面右侧为车身2的后侧,纸面上侧为车身2的上侧,纸面下侧为车身2的下侧。
参照图1,转向装置1主要包括转向轴3、管柱套筒4、下托架5、以及上托架6(托架)。在转向轴3中,在作为后端的一端3A连结有转向操纵部件11。在转向轴3中,作为前端的另一端3B依次经由万向接头12、中间轴13以及万向接头14连结于转向机构15的小齿轮轴16。
转向机构15由齿轮齿条机构等构成。转向机构15根据传递转向轴3的旋转,使未图示的轮胎等转向轮转向。转向轴3沿车身2的前后方向延伸。在后文中,将转向轴3延伸的方向设为轴向X。轴向X以另一端3B比一端3A低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对轴向X中的后侧标注附图标记“X1”,对轴向X中的前侧标注附图标记“X2”。
在相对轴向X交叉的方向中,将图1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Y(交叉方向),将图1中大致上下延伸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在左右方向Y中,图1的纸面的里侧为右侧Y1,纸面的前侧为左侧Y2。在上下方向Z中,对上侧标注附图标记“Z1”,对下侧标注附图标记“Z2”。在图1以外的各图中,对与图1的轴向X、后侧X1、前侧X2、左右方向Y、右侧Y1、左侧Y2、上下方向Z、上侧Z1以及下侧Z2对应的方向标注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
转向轴3具有至少前侧X2的一部分为圆筒状的上轴20和圆柱状的下轴21。上轴20相比下轴21靠后侧X1,且呈同轴状地配置。上轴20中的后端20A为转向轴3的一端3A。下轴21的后端部从前侧X2插入上轴20的前端部。下轴21通过花键嵌合或锯齿嵌合嵌合于上轴20。因此,上轴20与下轴21既能够一体旋转,又能够沿轴向X相对移动。通过上轴20相对于下轴21沿轴向X的移动,转向轴3能够沿轴向X伸缩。
管柱套筒4作为整体为沿轴向X延伸的中空体。管柱套筒4收纳转向轴3。管柱套筒4具有沿轴向X延伸的筒状的上套筒22以及下套筒23。上套筒22相比下套筒23位于后侧X1。下套筒23从前侧X2套嵌于上套筒22。在该状态下,上套筒22能够实现相对于下套筒23沿轴向X的移动。通过该移动,管柱套筒4整体能够沿轴向X伸缩。
管柱套筒4通过轴承24以及轴承25连结于转向轴3。由此,管柱套筒4将转向轴3支承为能够旋转,保持转向轴3。管柱套筒4能够与转向轴3一起伸缩。将这里的转向轴3以及管柱套筒4的伸缩称为“套筒式伸缩”。将其伸缩调整即基于套筒式伸缩的转向操纵部件11在轴向X上的位置调整称为套筒式伸缩调整。
下托架5支承下套筒23的前侧X2的部分,将转向装置1与车身2连结。下托架5包括一对可移动托架5A、固定托架5B以及中心轴5C。一对可移动托架5A固定于下套筒23。固定托架5B固定于车身2。中心轴5C沿左右方向Y延伸。
可移动托架5A被固定托架5B支承为能够经由管柱铰接件等的中心轴5C转动。因此,管柱套筒4整体能够伴随着转向轴3相对于固定托架5B以及上托架6以中心轴5C为中心上下转动。将这里的转动称为“倾斜”,将以中心轴5C为中心的大致上下方向称为倾斜方向C。倾斜方向C沿着规定曲率的圆弧状的轨迹K。倾斜方向C相对于轴向X上下交叉。倾斜方向C与左右方向Y正交。将基于倾斜的转向操纵部件11的位置调整称为倾斜调整。
上托架6对管柱套筒4的下套筒23的后侧X1的部分进行支承,将转向装置1与车身2连结。参照作为转向装置1的立体图的图2,上托架6为向下开放的槽形,以从轴向X观察呈上下颠倒的大致U字形的方式隔着管柱套筒4形成为左右对称。详细地说,上托架6一体地具备一对侧板30和在上下方向Z上较薄的连结板31。一对侧板30在左右方向Y上较薄,并隔着管柱套筒4对置。连结板31连结于一对侧板30各自的上端部。
连结板31例如具有相比一对侧板30在左右方向Y上向两外侧延伸的部分。连结板31通过插通于该部分的未图示的螺栓等将上托架6整体固定于车身2(参照图1)。在下套筒23的上侧Z1的部分形成有狭缝33,该狭缝33沿轴向X的整个区域延伸并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下套筒23。在下套筒23的后端部23A一体地设置有一对被紧固部34,它们从左右方向Y划分出狭缝33并向上侧Z1延伸。各被紧固部34大致为在轴向X以及上下方向Z上较宽的长方体。
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在图3中,将通过转向轴3的中心轴3C并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平面称为基准面3D。参照图3,在一对侧板30中,在从左右方向Y观察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Z上较长的长方形的插通孔32。在一对被紧固部34分别形成有轴插通孔35,该轴插通孔35在左右方向Y上贯通被紧固部34。
在下套筒23的下侧Z2的部分形成有引导槽37,该引导槽37沿轴向X延伸。在引导槽37插通有被引导突起38,该被引导突起38固定于上套筒22。引导槽37对上套筒22经由被引导突起38沿轴向X的移动进行引导,并对上套筒22相对于下套筒23的旋转进行限制。引导槽37的轴向X的端部与被引导突起38抵接,由此防止上套筒22从下套筒23脱出。
转向装置1还包括插通轴40、操作部件41、凸轮42、第一齿部件43、紧固部件44、第二齿部件45以及弹性部件46。操作部件41配置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附近。插通轴40由金属制得,为具有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中心轴线C1的棒状。插通轴40也称为倾斜螺栓。插通轴40插通于从左右方向Y观察轴插通孔35与插通孔32重叠的部分。详细地说,插通轴40以在轴插通孔35内能够绕中心轴线C1旋转的方式插通于轴插通孔35。插通轴40以能够在插通孔32内沿倾斜方向C移动的方式被松动地插通于插通孔32。
插通轴40相对于管柱套筒4的轴向X以及倾斜方向C的移动被轴插通孔35限制。插通轴40能够伴随着管柱套筒4的倾斜而沿倾斜方向C移动。插通轴40相比转向轴3位于上侧Z1。插通轴40的左端部相比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位于左侧Y2。插通轴40的右端部相比上托架6的右侧Y1的侧板30位于右侧Y1。在插通轴40的左端部设置有头部40A,该头部40A的直径大于插通轴40的其他部分。在插通轴40的外周面的右端部设置有螺纹槽40B。
操作部件41是能够把持的杆等。操作部件41包括作为长度方向的一端的基端部41A和作为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把持部41B。在基端部41A形成有贯通孔41C,该贯通孔41C在左右方向Y上贯通操作部件41。在贯通孔41C插通有插通轴40。凸轮42一体地包括环状的板部42A和突起部42B。板部42A从右侧Y1与操作部件41的基端部41A相邻。突起部42B从板部42A向左侧Y2延伸。在板部42A的右侧面设置有凸轮突起42C。
在板部42A与突起部42B的内周面所划分的空间,以压入状态插通有插通轴40。因此,凸轮42能够与插通轴40一体旋转。突起部42B的外形从左右方向Y观察,例如大致呈四边形。突起部42B插通于操作部件41的贯通孔41C。由此,能够防止操作部件41与突起部42B的空转。因此,操作部件41能够与凸轮42以及插通轴40一体旋转。这样,操作部件41经由凸轮42安装于插通轴40的左端部。驾驶员能够通过捏住操作操作部件41的把持部41B来根据操作部件41的操作使插通轴40与操作部件41一起转动。
图4是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的周边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4,第一齿部件43例如是能够在左右方向Y上弹性变形的金属板。第一齿部件43的外侧的轮廓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呈四边形。
第一齿部件43一体地包括一对支承部49、一对连结部50以及一对第一齿列51L。支承部49是在上下方向Z上较长且在左右方向Y上较薄的板状。一对支承部49在轴向X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各支承部49形成有作为刚性减少部的多个孔49A,它们用于减少第一齿部件43的刚性。在各支承部49中,多个孔49A沿上下方向Z等间隔地排列。孔49A在左右方向Y上贯通支承部49。后侧X1的支承部49的各孔49A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呈上底朝向前侧X2的梯形状。前侧X2的支承部49的各孔49A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呈上底朝向后侧X1的梯形状。
连结部50为在轴向X上较长且在左右方向Y上较薄的板状。一对连结部50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一对连结部50将一对支承部49连结。详细地说,上侧Z1的连结部50架设于一对支承部49的上端部之间。下侧Z2的连结部50架设于一对支承部49的下端部之间。
在第一齿部件43形成有直线孔52,该直线孔52在左右方向Y上贯通第一齿部件43。直线孔52沿第一直线方向L1延伸,该第一直线方向L1与轴向X交叉且相对左右方向Y正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直线方向L1是与上下方向Z平行的方向。直线孔52是由一对支承部49与一对连结部50围起的空间。在直线孔52插通有插通轴40(参照图3)。
一对第一齿列51L分别由沿第一直线方向L1(也是上下方向Z)排列的大致三角形的多个第一齿51构成。前侧X2的第一齿列51L设置于前侧X2的支承部49的前端缘。后侧X1的第一齿列51L设置于后侧X1的支承部49的后端缘。前侧X2的第一齿列51L的第一齿51从前侧X2的支承部49向前侧X2突出。后侧X1的第一齿列51L的第一齿51从后侧X1的支承部49向后侧X1突出。
第一齿列51L的各第一齿51具有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齿线51A。第一齿51的齿根部51B被支承部49支承,与支承部49一体化。第一齿部件43能够如上所述地在左右方向Y上弹性变形。然而,在第一齿部件43中,只要至少一对第一齿列51L能够在左右方向Y上弹性变形即可。第一齿部件43从左侧Y2与左侧Y2的侧板30相邻(参照图3)。
与第一齿部件43相关,在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设置有一对第一限制部55和一对凹部56。第一限制部55通过对左侧Y2的侧板30进行挤压成型而形成。第一限制部55大致为在第二直线方向L2上较长的长方体,该第二直线方向L2与第一直线方向L1交叉且相对左右方向Y正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直线方向L2与第一直线方向L1正交。一对第一限制部55与左侧Y2的侧板30一体地设置。然而,一对第一限制部55也可以作为左侧Y2的侧板30的分体形成,并固定于左侧Y2的侧板30。各第一限制部55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详细地说,第一限制部55在插通孔32中上下方向Z的两外侧每侧配置一个。
参照图3,从轴向X观察,在一对第一限制部55之间配置有第一齿部件43。第一齿部件43的上侧Z1的连结部50从下侧Z2与上侧Z1的第一限制部55对置。第一齿部件43的下侧Z2的连结部50从上侧Z1与下侧Z2的第一限制部55对置。由此,第一齿部件43相对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上下方向Z的移动被限制。第一齿部件43经由一对第一限制部55而被左侧Y2的侧板3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左侧Y2的侧板30沿第二直线方向L2移动。一对第一限制部55沿第二直线方向L2延伸。由此,能够对第一齿部件43相对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沿第二直线方向L2的移动进行引导。
通过一对第一限制部55对第一齿部件43围绕插通轴40的旋转进行限制。参照图4,在左侧Y2的侧板30中,将从轴向X的两外侧划分插通孔32的部分设为周缘部32A。凹部56在轴向X上的一对周缘部32A的两外侧每侧配置一个。各凹部56通过使侧板30向右侧Y1凹陷而形成。
紧固部件44一体地包括环状的板部57、第二限制部58以及筒状的突起部59。第二限制部58是外形从右侧Y1观察呈大致四边形的块状体。紧固部件44包括构成板部57的右侧面的按压面44B。第二限制部58从按压面44B向右侧Y1延伸。突起部59从第二限制部58的右侧面向右侧Y1延伸。在紧固部件44形成有贯通孔44A,该贯通孔44A在左右方向Y上贯通紧固部件44。突起部59的内部空间构成贯通孔44A的一部分。
参照图3,紧固部件44从右侧Y1与凸轮42相邻。在贯通孔44A松动地插通有插通轴40。由此,紧固部件44被插通轴4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插通轴40旋转。在紧固部件44的板部57的左侧面形成有凸轮突起44C,该凸轮突起44C能够撞上凸轮42的凸轮突起42C。
参照图4,第二齿部件45例如是金属制的烧结体。第二齿部件45一体地包括主体部60、一对突出部61以及一对第二齿列63L。主体部60是在左右方向Y上较薄的板状。主体部60的外侧的轮廓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为在轴向X上较长的矩形状。在主体部60中,在轴向X的大致中央部的上下方向Z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一个弯曲部60A。上侧Z1的弯曲部60A向上侧Z1鼓起。下侧Z2的弯曲部60A向下侧Z2鼓起。从左右方向Y观察的一对弯曲部60A的轮廓与从左右方向Y观察的紧固部件44的板部57的圆弧状的轮廓曲率大致一致。
在主体部60中,在上下方向Z以及轴向X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贯通孔45A,该贯通孔45A在左右方向Y上贯通主体部60。贯通孔45A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为四边形。参照图3,在贯通孔45A插通有插通轴40以及第二限制部58。主体部60从右侧Y1与紧固部件44的板部57相邻。主体部60从左侧Y2与第一齿部件43对置。
参照图4,突出部61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为在上下方向Z上较长的矩形状。突出部61从主体部60的轴向X上的两端部分别朝向右侧Y1突出,且每个端部突出一个。各第二齿列63L由沿第一直线方向L1(也是上下方向Z)排列的多个第二齿63构成。一对第二齿列63L通过设置于一对突出部61且为每个突出部上设置一个第二齿列,从而在轴向X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后侧X1的第二齿列63L以其第二齿63的齿顶部63A朝向前侧X2的方式从后侧X1的突出部61的前表面向前侧X2突出。前侧X2的第二齿列63L以其第二齿63的齿顶部63A朝向后侧X1的方式从前侧X2的突出部61的后表面向后侧X1突出。
第二齿列63L的各第二齿63的齿顶部63A具有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齿线63B。在一对第二齿列63L中,第二齿63的作为主体部60侧的端部的左端部63C固定于主体部60的右侧面60B。在一对第二齿列63L中,第二齿63的齿根部63D固定于突出部61。这样,第二齿63在齿根部63D以及左端部63C两个位置被固定,因此强度较高。
弹性部件46是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例如板簧。弹性部件46一体地包括一对变形部65和一对连结部66。一对变形部65在轴向X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一对连结部66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变形部65在左右方向Y上较薄且在上下方向Z上较长。在变形部65中,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央以朝向左侧Y2鼓起的方式弯曲。变形部65能够在左右方向Y上弹性变形。在变形部65的上下方向Z的两端部,每个端部形成有一个钩部67,该钩部67向左侧Y2折弯为曲柄状。
钩部67一体地包括第一部67A和在上下方向Z上较薄的第二部67B。第一部67A在左右方向Y上较薄且沿上下方向Z延伸。第二部67B在上下方向Z上较薄,从第一部67A的前端部延伸配置,并向左侧Y2延伸。在上侧Z1的钩部67中,第二部67B从第一部67A的上端部延伸配置。在下侧Z2的钩部67中,第二部67B从第一部67A的下端部延伸配置。
弹性部件46的连结部66在左右方向Y上较薄且在轴向X上较长。上侧Z1的连结部66架设于一对变形部65的上端部之间。下侧Z2的连结部66架设于一对变形部65的下端部之间。由一对变形部65与一对连结部66划分出的空间46A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为与贯通孔45A大致一致的四边形。
参照图3,弹性部件46从右侧Y1与第二齿部件45相邻,从左侧Y2与第一齿部件43相邻。在空间46A插通有插通轴40以及第二限制部58。弹性部件46的上侧Z1的钩部67的第二部67B从上侧Z1与第二齿部件45的主体部60卡合。弹性部件46的下侧Z2的钩部67的第二部67B从下侧Z2与第二齿部件45的主体部60卡合。由此,弹性部件46与第二齿部件45一体化。
图5是沿着图3中的V-V线的剖视图。参照图5,紧固部件44的第二限制部58从左侧Y2依次插通于第二齿部件45的贯通孔45A、弹性部件46的空间46A以及第一齿部件43的直线孔52。如上所述,插通轴40插通于紧固部件44的贯通孔44A。由此,第二齿部件45与弹性部件46经由紧固部件44被插通轴40支承。如上所述,贯通孔45A、空间46A以及第二限制部58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为四边形。因此,能够防止第二齿部件45与弹性部件46相对于第二限制部58的空转。第二限制部58连结于第二齿部件45。
第二限制部58与直线孔52的轴向X上的两端缘之间的在轴向X上的间隙较小,为可供第二限制部58沿直线孔52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移动的程度。因此,第二限制部58能够相对于直线孔52沿第一直线方向L1移动,却无法相对于直线孔52沿第二直线方向L2移动。由此,第二齿部件45相对于第一齿部件43的沿第二直线方向L2的移动被限制。
第二限制部58的轴向X上的两端面与直线孔52的轴向X上的两端缘抵接,由此能够防止紧固部件44相对于第一齿部件43的空转。如上所述,第一齿部件43围绕插通轴40的旋转被第一限制部55限制。因此,限制紧固部件44、第二齿部件45以及弹性部件46围绕插通轴40旋转。防止了紧固部件44相对于第一齿部件43的空转。防止了第二齿部件45相对于紧固部件44的第二限制部58的空转。
紧固部件44的第二限制部58的右端部与突起部59整体被松动地插通于插通孔32。凹部56的底面56A从右侧Y1与各第一齿列51L一一对应地对置。插通孔32的周缘部32A隔着第一齿部件43的支承部49、弹性部件46的变形部65以及第二齿部件45的主体部60从右侧Y1与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B对置。弹性部件46的一对变形部65在第一齿部件43的支承部49与第二齿部件45的主体部60之间被沿左右方向Y压缩。
参照图3,凸轮42根据操作部件41的操作而旋转,凸轮突起42C撞上凸轮突起44C。由此,紧固部件44沿插通轴40的中心轴线C1在左右方向Y上移动。第二齿部件45从右侧Y1与紧固部件44的板部57相邻。因此,伴随着紧固部件44向右侧Y1的移动,第二齿部件45向右侧Y1移动。
转向装置1包括第一齿部件71、第二齿部件72、弹性部件73、螺母74、滚针轴承75以及止推垫片76。第一齿部件71配置于右侧Y1的侧板30附近。右侧Y1的第一齿部件71、第二齿部件72以及弹性部件73分别以基准面3D为基准使左侧Y2的第一齿部件43、第二齿部件45以及弹性部件46分别向右侧Y1移动并反转左右的朝向而得出。在右侧Y1的侧板30形成有一对第一限制部77以及一对凹部78。一对第一限制部77与一对凹部78分别以基准面3D为基准使设置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一对第一限制部55与一对凹部56分别向右侧Y1移动并反转左右的朝向而得出。
对第一齿部件71、第二齿部件72、弹性部件73、一对第一限制部77以及一对凹部78的各结构标注与第一齿部件43、第二齿部件45、弹性部件46、一对第一限制部55以及凹部56的对应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在图3中,仅图示了一对凹部56中一方的凹部56,仅图示了一对凹部78中一方的凹部78。
右侧Y1的紧固部件79的形状与仅使左侧Y2的紧固部件44的左右的朝向反转后的形状大致相等。对紧固部件79的各结构标注与紧固部件44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但是,与紧固部件44不同,在右侧Y1的紧固部件79未形成凸轮突起44C。螺母74安装于插通轴40的螺纹槽40B。在螺母74与右侧Y1的被紧固部34之间夹装有右侧Y1的侧板30、第一齿部件71、第二齿部件72、弹性部件73、紧固部件79、环状的滚针轴承75以及止推垫片76。滚针轴承75、止推垫片76在紧固部件79与螺母74之间从左侧Y2依次排列。插通轴40分别插通于第一齿部件71的直线孔52、第二齿部件72的贯通孔45A、弹性部件73的空间46A、紧固部件79的贯通孔44A、滚针轴承75以及止推垫片76。
参照图3,左侧Y2的侧板30、插通轴40、凸轮42、第一齿部件43,紧固部件44、第二齿部件45、弹性部件46构成左侧Y2的倾斜锁定机构86。倾斜锁定机构86是用于稳固地锁定管柱套筒4在倾斜方向C上的位置、或解除管柱套筒4的位置的锁定的机构。
与倾斜锁定机构86相同,右侧Y1的侧板30、插通轴40、第一齿部件71、紧固部件79、第二齿部件72以及弹性部件73构成右侧Y1的倾斜锁定机构87。转向装置1包括筒状的锁定部件80、传动部件81、以及沿轴向X延伸的板状的锁定板82。锁定部件80、传动部件81以及锁定板82从轴向X观察,配置于一对被紧固部34之间。锁定部件80被插通轴40支承为能够旋转。锁定板82固定于上套筒22。传动部件81包括用于将插通轴40的旋转传递至锁定部件80的凸轮和用于朝向锁定板82对锁定部件80施力的弹簧等。
通过设置于锁定部件80的齿部80A与设置于锁定板82的齿部82A啮合,转向操纵部件11(参照图1)的轴向X的位置得到稳固的锁定(后述的锁定状态时的形态)。通过解除齿部80A与齿部82A的啮合,解除转向操纵部件11在轴向X上的位置的锁定(后述的解除状态时的形态)。这样,锁定部件80、传动部件81、锁定板82构成套筒式伸缩锁定机构83。
接下来,对转向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后文中,对特征性的倾斜锁定机构86进行说明,省略套筒式伸缩锁定机构83的说明。在驾驶员进行过倾斜调整、套筒式伸缩调整之后,如果使操作部件41旋转,则紧固部件44边经由第二齿部件45的主体部60压缩弹性部件46的一对变形部65,边沿插通轴40的中心轴线C1向右侧Y1移动。然后,如图5所示,紧固部件44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的周缘部32A。由此,紧固部件44与紧固部件79在左右方向Y上的间隔变窄。一对侧板30在紧固部件44与紧固部件79之间被从左右方向Y的两侧紧固。各侧板30与被紧固部34之间、以及下套筒23与上套筒22之间分别被摩擦保持。无法实现管柱套筒4的转动以及伸缩,转向操纵部件11(参照图1)无法沿倾斜方向C以及轴向X移动。
将转向操纵部件11的位置在倾斜方向C以及轴向X上被固定时的转向装置1的状态称为“锁定状态”。此外,通常的运转时,转向装置1处于锁定状态。在锁定状态的转向装置1中,如果使操作部件41向与刚才相反的方向旋转,则紧固部件44经由第二齿部件45被弹性部件46施力而向左侧Y2移动。由此,紧固部件44与紧固部件79的间隔变宽,紧固部件44与紧固部件79之间的对于一对侧板30的紧固被解除。各侧板30与被紧固部34之间、以及下套筒23与上套筒22之间各自的摩擦保持被解除。转向操纵部件11(参照图1)能够沿倾斜方向C以及轴向X移动。
将在倾斜方向C以及轴向X上转向操纵部件11的位置的固定被解除时的转向装置1的状态称为“解除状态”。插通轴40、操作部件41、凸轮42、紧固部件44、弹性部件46、弹性部件73、螺母74、滚针轴承75、止推垫片76以及紧固部件79构成紧固机构85。紧固机构85将一对侧板30和一对被紧固部34紧固来对倾斜调整、伸缩调整结束后的转向操纵部件11的位置进行锁定。紧固机构85又被用于解除上述紧固来实现转向操纵部件11(参照图1)的倾斜调整以及套筒式伸缩调整。
这里,在锁定状态下,根据倾斜调整位置,第一齿列51L的第一齿51与第二齿列63L的第二齿63处于齿彼此不重叠的状态(相位一致)、或者齿彼此重叠的状态(相位不一致)。接下来,对第一齿部件43与第二齿部件45的啮合的动作进行说明。
关于配置于右侧Y1的侧板30的周边的第一齿部件71与第二齿部件72的啮合的动作,同配置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周边的第一齿部件43与第二齿部件45的啮合的动作相同。因此,在后文中,对左侧Y2的侧板30侧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省略对右侧Y1的侧板30侧的结构的说明。对于后述的倾斜调整时的第一齿部件43以及第二齿部件45的动作而言,也同样如此。
图6是图3中沿着VI-VI线的剖视图。在沿着VI-VI线的剖视图中,第二齿部件45的主体部60本来不出现,但为了便于说明,用双点划线进行图示。参照图6,当第二齿部件45根据操作部件41(参照图3)的操作向右侧Y1移动时,在第一齿列51L的第一齿51与第二齿列63L的第二齿63处于从左侧Y2观察不重叠的位置关系,在该情况下,当操作结束时,第一齿51与第二齿63在第一直线方向L1上交替地排列,并且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B对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的周缘部32A进行按压。因此,不会受到第一齿列51L的第一齿51与第二齿列63L的第二齿63阻碍,能够达成锁定状态。此时,第一齿51与第二齿63沿各自的齿线延伸的方向(相当于左右方向Y)啮合(参照图5)。
图7是表示图6中第二齿列63L撞上第一齿列51L的状态的图。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当第二齿部件45向右侧Y1移动时,第一齿列51L的第一齿51与第二齿列63L的第二齿63处于从左侧Y2观察重叠的位置关系,在该情况下,在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B(参照图5)对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的周缘部32A进行按压之前,第二齿列63L撞上第一齿列51L。将第二齿列63L撞上第一齿列51L导致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相互不啮合的状态称为齿在齿上的状态。
参照图5,如上所述,在左侧Y2的侧板30,在与第一齿部件43的第一齿列51L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凹部56。因此,在第一齿列51L的右侧Y1存在空间56B。因此,如图5的双点划线所示,在齿在齿上的状态下,第一齿列51L中被第二齿列63L撞上的部分的第一齿51挠曲,收纳于空间56B内。在第一齿部件43设置有作为刚性减少部的多个孔49A。因此,能够使第一齿列51L容易地挠曲。
如此通过使第一齿51向右侧Y1挠曲,即便在齿在齿上的状态下,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也能够相互压接。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B经由第二齿部件45的主体部60、弹性部件46的一对变形部65、第一齿部件43的一对支承部49传递力,由此能够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因此,不存在操作部件41(参照图3)在操作中途无法旋转的情况,转向装置1能够达成锁定状态。
如上所述,在该转向装置1中,无论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的位置关系如何,均能够形成锁定状态。即,能够实现无论倾斜调整位置处于哪个位置都可将转向装置1形成为锁定状态的所谓的无级锁定。图8是表示图5中解除状态的图。
如上所述,在从锁定状态向解除状态变化时,紧固部件44与第二齿部件45因弹性部件46的一对变形部65的作用力向左侧Y2移动。因此,参照图8,第二齿部件45的第二齿列63L从第一齿部件43的第一齿列51L向左侧Y2分离。在锁定状态下因齿在齿上导致第一齿51挠曲的情况下,伴随着从锁定状态向解除状态的变化,第一齿51返回弹性变形之前的状态。
在解除状态下,紧固部件44的第二限制部58连续插通于第二齿部件45的贯通孔45A、弹性部件46的空间46A以及第一齿部件43的直线孔52。在解除状态下,在紧固部件44中,第二限制部58从插通孔32脱出,仅突起部59插通于插通孔32,但第二限制部58的右端部也可以插通于插通孔32。
接下来,对倾斜调整时第一齿部件43与第二齿部件45的动作进行说明。参照表示倾斜调整时各部件的动作的作为简图的图9,在解除状态下进行倾斜调整时,插通轴40在上托架6的各插通孔32内沿倾斜方向C移动。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第一齿部件43的孔49A的图示,第二齿部件45用双点划线表示。在图9中,以实线示出通过倾斜调整使插通轴40向倾斜方向C的最下方移动时的插通轴40与紧固部件44。以双点划线图示通过倾斜调整使插通轴40向倾斜方向C的最上方移动时的插通轴40与紧固部件44。
插通轴40在上托架6中的左右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内能够与紧固部件44和紧固部件79各自的第二限制部58或突起部59一起沿倾斜方向C移动。然而,插通轴40在管柱套筒4的下套筒23的轴插通孔35内,能够绕中心轴线C1旋转,但无法向其他方向移动。因此,如果为了倾斜调整使管柱套筒4倾斜,则插通轴40与管柱套筒4一起沿倾斜方向C转动。这样,上托架6经由插通轴40将管柱套筒4支承为能够转动。
如果驾驶员为了倾斜调整使转向操纵部件11(参照图1)沿倾斜方向C移动,则管柱套筒4(参照图1)整体相对于上托架6相对地倾斜。转向操纵部件11的倾斜调整在紧固部件44的第二限制部58、突起部59能够在插通孔32内移动的范围内进行。第一齿部件43在支承于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的状态下,能够沿第二直线方向L2移动。然而,通过一对第一限制部55,限制第一齿部件43相对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沿第一直线方向L1的移动。图10是用于对第二限制部58相对于第一齿部件43的移动进行说明的简图。如图10所示,连结于第二齿部件45的第二限制部58插通于第一齿部件43的直线孔52。在该状态下,虽然能够沿第一直线方向L1移动,但无法沿第二直线方向L2移动。由此,第二齿部件45能够相对于第一齿部件43沿第一直线方向L1相对移动,并且能够沿第二直线方向L2一体移动。在图10中,以双点划线示出通过倾斜调整使插通轴40向倾斜方向C的最下方移动时的第二齿部件45。以单点划线图示通过倾斜调整使插通轴40向倾斜方向C的最上方移动时的插通轴40、紧固部件44以及第二齿部件45。
参照图9,为了实现转向操纵部件11(参照图1)的倾斜调整,插通轴40与管柱套筒4一起沿倾斜方向C转动。第二齿部件45边与第一齿部件43一起相对于上托架6沿第二直线方向L2直线移动,边相对于第一齿部件43沿第一直线方向L1直线移动,由此第二齿部件45进行转动。即,能够将第二齿部件45的转动分解为第一直线方向L1以及第二直线方向L2的两个方向的直线移动。由此,无需将第二齿部件45的第二齿列63L中的多个第二齿63、第一齿部件43中与第二齿列63L啮合的第一齿列51L中的多个第一齿51在沿着圆弧状的轨迹K的倾斜方向C上排列,可以将它们沿第一直线方向L1呈直线状排列。在该情况下,第一齿列51L以及第二齿列63L的形状、配置不受轨迹K的影响。由此,即便轨迹K的曲率根据搭载有转向装置1的车型变化,也可以不变更第一齿列51L以及第二齿列63L的形状、配置。因此,即便是轨迹K的曲率不同的多个车型,也能够应用共用的第一齿部件43以及第二齿部件45。
详细地说,即便中心轴5C与插通轴40之间的距离D(参照图1)根据车型而不同,也不过是第一齿部件43与第二齿部件45的沿第二直线方向L2的移动量(滑动量)和第二齿部件45相对于第一齿部件43的沿第一直线方向L1的移动量发生变化。不需要对多个第一齿51与多个第二齿63排列的方向进行变更。因此,能够实现第一齿部件43的共用化和第二齿部件45的共用化。进而,能够实现部件费用的减少。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多个第一齿51与多个第二齿63沿倾斜方向C排列的结构(例如后述的比较例的结构)中,需要设计为第一齿51与第二齿63从中心轴5C放射状地延伸。因此,如果中心轴5C与插通轴40之间的距离D(参照图1)变更哪怕1mm,则也需要在前侧X2的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以及后侧X1的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变更齿间距。另一方面,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多个第一齿51与多个第二齿63沿第一直线方向L1排列的机构中,不需要根据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在轴向X上的位置来变更齿间距。
在倾斜调整时,被插通轴40支承的弹性部件46经由第二限制部58进行与第二齿部件45相同的动作。因此,第二齿部件45与弹性部件46不会因倾斜调整而在第一直线方向L1或第二直线方向L2上相对移动。假定第一齿部件43固定于左侧Y2的侧板30且在左侧Y2的侧板30设置有沿倾斜方向C延伸的倾斜槽的结构的比较例的转向装置。在比较例中,倾斜调整时第二齿部件45的移动被倾斜槽引导。在比较例的转向装置中,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啮合时的尺寸偏差是第一齿部件43、第二齿部件45、紧固部件44各自的尺寸偏差与左侧Y2的侧板30的倾斜槽的尺寸偏差的和,即是4个部件的尺寸偏差的和。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中,倾斜调整时第二齿部件45的移动被第一齿部件43的直线孔52直接引导。因此,与比较例不同,在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啮合时的尺寸偏差中不附加有左侧Y2的侧板30的尺寸偏差。即,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啮合时的尺寸偏差为第一齿部件43、第二齿部件45以及紧固部件44各自的尺寸偏差的和,即是3个部件的尺寸偏差的和。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中,与比较例的转向装置相比,能够提高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的啮合时的轴向X的精度。由此,能够抑制由于上述的偏差的影响使得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在轴向X上偏移,导致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撞上或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相互啮合的量变小。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对转向操纵部件11在倾斜方向C上的位置进行保持的力的提高,即能够实现倾斜保持力的提高。
在右侧Y1的倾斜锁定机构87中,起到与左侧Y2的倾斜锁定机构86的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接下来,假定在车辆碰撞时产生驾驶员与转向操纵部件11碰撞的二次碰撞的情况。如果在第二齿列63L撞上第一齿列51L的状态(参照图5的双点划线)下产生二次碰撞,则第二齿部件45相对于第一齿部件43沿上下方向Z移动,由此能够消除第二齿列63L撞上第一齿列51L。由此,第一齿列51L返回弹性变形之前的状态,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啮合。
在二次碰撞时,保持转向轴3的管柱套筒4欲伴随着第二齿部件45而沿倾斜方向C移动。另一方面,被固定于车身2的上托架6支承的第一齿部件43不沿上下方向Z移动。因此,在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啮合的状态下,能够保持转向操纵部件11在上下方向Z上的位置。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应用于图4的图。在图11中,对与上述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同一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参照图4与图11,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转向装置1代替紧固部件44与第二齿部件45,转而包括第二齿部件90。第二齿部件90是一体地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紧固部件44与第二齿部件45的部件。即,第二齿部件90是将在贯通孔45A插通有第二限制部58的状态的紧固部件44与第二齿部件45一体化的形状。
参照图11,第二齿部件90包括主体部60、一对突出部61、一对第二齿列63L、第二限制部58以及突起部59。在第二齿部件90形成有贯通孔90A,该贯通孔90A在左右方向Y上贯通第二齿部件90。在贯通孔90A中松动地插通插通轴40。第二限制部58从左侧Y2插通于弹性部件46的空间46A和第一齿部件43的直线孔52。
主体部60的右侧面60B隔着第一齿部件43的支承部49和弹性部件46的变形部65从左侧Y2与左侧Y2的侧板30的周缘部32A对置。在主体部60的左侧面形成有凸轮突起44C。第二齿部件90根据操作部件41的操作向右侧Y1移动。由此,利用主体部60的右侧面60B经由弹性部件46的一对变形部65和第一齿部件43的一对支承部49对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的周缘部32A进行按压。这样,主体部60的右侧面60B构成按压面。
根据变形例,与第一实施方式起到相同的效果。在变形例的转向装置1中,倾斜调整时第二齿部件90的移动被第一齿部件43的直线孔52引导。因此,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啮合时的尺寸偏差是第一齿部件43与第二齿部件90各自的尺寸偏差的和,即是2个部件的尺寸偏差的和。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中,与上述比较例的转向装置相比,能够使第一齿列51L与第二齿列63L以更高精度啮合。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倾斜保持力的提高。
在后文中,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1P的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周边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沿着与第一直线方向L1垂直的平面剖切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周边的剖面的示意图。在图12、图13以及后述的图14~图17中,对与迄今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2,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1P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1主要不同的点在于:转向装置1P包括挠曲抑制构造95,该挠曲抑制构造95设置于第一齿部件43,抑制第一齿部件43以第一直线方向L1上的两端相互接近的方式挠曲。无论有无挠曲抑制构造95,第一齿部件43均能够以使第一齿列51L向右侧Y1倾斜的方式在左右方向Y上弹性变形。
挠曲抑制构造95例如包括一对凸肋96,它们沿第一直线方向L1延伸。各凸肋96向右侧Y1突出。各凸肋96从第一直线方向L1观察,大致呈半圆弧状(参照图13)。一对凸肋96通过与第一齿部件43形成为一体而设置于第一齿部件43。也可以与该实施方式不同,将与第一齿部件43分体设置的一对凸肋96固定于第一齿部件43。
一对凸肋96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一齿列51L与直线孔52之间。更详细地说,一对凸肋96分别位于对应的孔49A与直线孔52之间。在各支承部49中设置有凸肋96的部分形成有凹陷96A,该凹陷96A使左侧面朝向右侧Y1凹陷。凸肋96不需要一定设置一对,也可以仅设置有一个,也可以设置有3个以上。
参照图13,在锁定状态下,作为一对凸肋96的突出侧的端部的右端部96B与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抵接。在该状态下,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B经由第二齿部件45的主体部60、弹性部件46的一对变形部65以及第一齿部件43的一对凸肋96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将第一齿部件43的一对第一齿列51L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的空间称为允许空间97。
在齿在齿上的状态下,第一齿部件43以与左侧Y2的侧板30抵接的一对凸肋96的右端部96B分别作为支点进行弹性变形。由此,第一齿列51L中被第二齿列63L撞上的部分的第一齿51向右侧Y1倾斜(参照图13的双点划线)。第一齿51的前端向右侧Y1移动,能够不与左侧Y2的侧板30干涉地收纳于允许空间97内。这样,挠曲抑制构造95具有允许第一齿列51L在第一齿部件43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向右侧Y1倾斜的允许空间97。
在锁定状态下,在欲使转向操纵部件11上下动作的情况下、或在二次碰撞时驾驶员与转向操纵部件11碰撞的情况下,有时载荷会从转向操纵部件11经由转向轴3、管柱套筒4、插通轴40、紧固部件44以及第二齿部件45传递至第一齿部件43。上述载荷存在在第一直线方向L1上具有过大的分量的情况,存在被限制部55限制相对于左侧Y2的侧板30沿第一直线方向L1移动的第一齿部件43挠曲的情况。
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一齿部件43被挠曲抑制构造95抑制以第一直线方向L1上的两端相互接近的方式挠曲。因此,即便在第一直线方向L1上具有过大的分量的载荷加载于第一齿部件43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一齿部件43急剧折弯,即能够抑制压弯。第一齿列51L在第一齿部件43与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向右侧Y1倾斜被允许空间97允许。因此,不需要将用于避免与向右侧Y1倾斜的第一齿51的干涉的结构(例如,在图1~图11中说明过的实施方式的凹部56、78)设置在侧板30。因此,上托架6的加工变容易,削减了成本。由于不需要在侧板30设置凹部56、78,因此能够相应地缩小侧板30在左右方向Y上的宽度(减薄厚度)。
根据该实施方式,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即便是轨迹K的曲率不同的多个车型,也能够应用共用的第一齿部件43和第二齿部件45,能够实现第一齿部件43的共用化以及第二齿部件45的共用化。在第一齿部件43设置有作为刚性减少部的多个孔49A。因此,在第二齿列63L撞上第一齿列51L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齿部件43弹性变形来使第一齿列51L(详细地说,是使第一齿列51L中被第二齿列63L撞上的部分的第一齿51)容易地向右侧Y1倾斜。
能够使第一齿51与第二齿63沿各自的齿线延伸的方向即左右方向Y啮合。在图12中,仅图示了左侧Y2的侧板30周边的部件。然而,在配置于右侧Y1的侧板30的周边的第一齿部件71也可以设置有相同的挠曲抑制构造95。其中,右侧Y1的挠曲抑制构造95的结构可将左侧Y2的挠曲抑制构造95向右侧Y1移动并反转左右的朝向而得出。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挠曲抑制构造95周边的剖面的示意图。该实施方式中的凸肋96从第一直线方向L1观察,大致为半圆弧。然而,也可以像图14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凸肋96从第一直线方向L1观察,大致为梯形状。凸肋96的右端部96B具有平坦面96C,因此在锁定状态下与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抵接时,能够利用平坦面96C整体来承受凸肋96从侧板30受到的反作用力。由此,能够减少凸肋96所承受的压力。
图15(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齿部件43的示意性立体图。图15(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挠曲抑制构造95周边的剖面的示意图。参照图15(a)和图15(b),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齿部件43的挠曲抑制构造95代替第一变形例的凸肋96,转而包括设置在各支承部49中的第一直线方向L1的整个区域的一对阶梯部98。
在该变形例的第一齿部件43中,通过在各支承部49设置阶梯部98,直线孔52的周围的部分相比一对第一齿列51L向右侧Y1突出。详细地说,一对阶梯部98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孔49A与直线孔52之间。各支承部49包括右侧部49B和左侧部49C。右侧部49B经由对应的阶梯部98前后配置。一对连结部50将右侧部49B彼此连结。一对第一齿列51L被对应的支承部49的左侧部49C支承。各第一齿列51L相比一对支承部49的右侧部49B以及一对连结部50配置于左侧Y2。
参照图15(b),在锁定状态下,一对支承部49的右侧部49B与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抵接。在该状态下,第二变形例的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B(参照图13)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一对凸肋96,转而经由一对支承部49的右侧部49B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因此,在第一齿部件43的一对第一齿列51L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形成有允许空间97。在齿在齿上的状态下,第一齿部件43以支承部49的右侧部49B与阶梯部98的边界部分作为支点进行弹性变形。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应用图11所示的变形例。
在后文中,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1Q的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周边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沿着与第一直线方向L1垂直的平面剖切上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周边的剖面的示意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Q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1主要的不同点在于:转向装置1Q代替第一齿部件43转而包括第一齿部件100,代替第二齿部件45转而包括第二齿部件110。详细地说,第一齿部件100例如是金属制的烧结体。第一齿部件100例如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为矩形状。第一齿部件100一体地包括主体部101、一对突出部102以及一对第一齿列103L。
主体部101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为矩形状。突出部102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为在上下方向Z上较长的矩形状。突出部102从主体部101的轴向X上的两端部分别朝向左侧Y2每端部突出有一个。在第一齿部件100形成有直线孔104,该直线孔104在左右方向Y上贯通第一齿部件100。直线孔104沿第一直线方向L1延伸。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直线方向L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与上下方向Z平行。直线孔104形成于主体部101的轴向X以及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央。在直线孔104插通有插通轴40。
各第一齿列103L由沿着第一直线方向L1(也是上下方向Z)排列的多个第一齿103构成。一对第一齿列103L被设置于一对突出部102,且在每个突出部上设置一个第一齿列。由此一对第一齿列103L在轴向X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后侧X1的第一齿列103L以其第一齿103的齿顶部103A朝向前侧X2的方式从后侧X1的突出部102的前表面向前侧X2突出。前侧X2的第一齿列103L以其第一齿103的齿顶部103A朝向后侧X1的方式从前侧X2的突出部102的后表面向后侧X1突出。
第一齿列103L的各第一齿103的齿顶部103A具有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齿线103B。在一对第一齿列103L中,第一齿103的作为主体部101侧的端部的右端部103C固定于主体部101的左侧面。在一对第一齿列103L中,第一齿103的齿根部103D固定于突出部102。这样,第一齿103在齿根部103D和右端部103C两个位置被固定,因此强度较高。
第一齿部件100配置于一对第一限制部55之间。第一齿部件100的沿第一直线方向L1的移动被第一限制部55限制。第一齿部件100的围绕插通轴40的旋转被第一限制部55限制。第一齿部件100经由一对第一限制部55被左侧Y2的侧板30支承。由此,第一齿部件100能够在一对第一限制部55之间相对于左侧Y2的侧板30沿第二直线方向L2移动。一对第一限制部55还作为引导第一齿部件100沿第二直线方向L2的移动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第二齿部件110例如是能够在左右方向Y上弹性变形的金属板。第二齿部件110的外侧的轮廓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为轴向X上较长的四边形。第二齿部件110一体地包括一对支承部111、一对连结部112以及一对第二齿列113L。
一对支承部111在轴向X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各支承部111也可以形成有作为用于减少第二齿部件110的刚性的刚性减少部的多个孔111A。孔111A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孔49A相同的形状。一对连结部112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一对连结部112将一对支承部111连结。
一对第二齿列113L分别由沿第一直线方向L1(也是上下方向Z)排列的大致三角形的多个第二齿113构成。第二齿列113L在第一直线方向L1上的宽度小于第一齿列103L在第一直线方向L1上的宽度。各第二齿列113L的第二齿113的数量比各第一齿列103L的第一齿103的数量少。
前侧X2的第二齿列113L设置于前侧X2的支承部111的前端缘。后侧X1的第二齿列113L设置于后侧X1的支承部111的后端缘。前侧X2的第二齿列113L的第二齿113从前侧X2的支承部111向前侧X2突出。后侧X1的第二齿列113L的第二齿113从后侧X1的支承部111向后侧X1突出。
第二齿列113L的各第二齿113具有作为其前端的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齿线113A。第二齿113的齿根部113B被支承部111支承,与支承部111一体化。第二齿部件110能够如上所述地在左右方向Y上弹性变形。然而,在第二齿部件110中,只要至少一对第二齿列113L能够在左右方向Y上弹性变形即可。
在第二齿部件110形成有贯通孔110A,贯通孔110A在左右方向Y上贯通第二齿部件110。贯通孔110A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为四边形。贯通孔110A是由一对支承部111与一对连结部112围起的空间。在贯通孔110A插通有插通轴40以及第二限制部58。支承部111从右侧Y1与紧固部件44的板部57相邻。
第二齿部件110隔着弹性部件46与第一齿部件100在左右方向Y上对置。详细地说,第二齿部件110的一对支承部111从左侧Y2与弹性部件46的一对变形部65对置,从左侧Y2与第一齿部件100的主体部101对置。紧固部件44的第二限制部58从左侧Y2依次插通于第二齿部件110的贯通孔110A、弹性部件46的空间46A以及第一齿部件100的直线孔104。如上所述,在紧固部件44的贯通孔44A插通有插通轴40。由此,第二齿部件110与弹性部件46经由紧固部件44被插通轴40支承。贯通孔110A、空间46A以及第二限制部58从左右方向Y观察大致为四边形。因此,能够防止第二齿部件110以及弹性部件46相对于第二限制部58的空转。而且,第二限制部58连结于第二齿部件110。
第二限制部58与直线孔104的轴向X上的两端缘之间在轴向X上的间隙较小,为第二限制部58能够沿直线孔104相对于上下方向Z移动的程度。因此,第二限制部58能够相对于直线孔104沿第一直线方向L1移动,而无法相对于直线孔104沿第二直线方向L2移动。由此,能够对第二齿部件110相对于第一齿部件100沿第二直线方向L2的移动进行限制。
第二限制部58的轴向X上的两端面与直线孔104的轴向X上的两端缘抵接,由此能够防止紧固部件44相对于第一齿部件100的空转。如上所述,第一齿部件100围绕插通轴40的旋转被第一限制部55限制。因此,限制被防止相对于第一齿部件100的空转的紧固部件44、被防止相对于防止紧固部件44的第二限制部58的空转的第二齿部件110、以及弹性部件46围绕插通轴40的旋转。
接下来,参照图17,对转向装置1Q的动作进行说明。关于利用紧固机构85紧固一对侧板30以及一对被紧固部34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后文中,对第一齿部件100与第二齿部件110啮合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当第二齿部件110根据操作部件41(参照图3)的操作向右侧Y1移动时,第一齿列103L的第一齿103与第二齿列113L的第二齿113处于从左侧Y2观察不重叠的位置关系,在该情况下,当操作结束时,第一齿103与第二齿113在第一直线方向L1上交替地排列,并且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B对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的周缘部32A进行按压。因此,转向装置1Q不会受到第一齿103以及第二齿113阻碍,能够达成锁定状态。此时,第一齿103与第二齿113在各自的齿线延伸的方向(相当于左右方向Y)上啮合。
另一方面,当第二齿部件110向右侧Y1移动时,第一齿列103L的第一齿103与第二齿列113L的第二齿113处于从左侧Y2观察重叠的位置关系,在该情况下,在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B对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的周缘部32A进行按压之前,第一齿列103L撞上第二齿列113L。由此,成为齿在齿上的状态。
在齿在齿上的状态下,第二齿部件110以第二齿列113L的第二齿113向左侧Y2倾斜的方式弹性变形。详细地说,被第一齿列103L撞上的第二齿列113L的第二齿113弹性变形而向左侧Y2挠曲,位于轴向X上的紧固部件44的两外侧的空间115。这样,即便在齿在齿上的状态下,第二齿113也位于空间115,由此紧固部件44能够不被第一齿列103L以及第二齿列113L阻碍地向右侧Y1移动。因此,即便在齿在齿上的状态下,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B能够经由弹性部件46的变形部65以及第一齿部件100的主体部101对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的周缘部32A进行按压。因此,不存在操作部件41(参照图3)在操作中途无法旋转的情况,转向装置1Q能够达成锁定状态。
如上所述,在该转向装置1Q中,无论第一齿列103L与第二齿列113L的位置关系如何,均能够形成锁定状态。即,无论倾斜调整位置处于哪个位置,都能够实现将转向装置1Q形成为锁定状态的所谓的无级锁定。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第二齿列113L能够弹性变形。在第一齿列103L与第二齿列113L不啮合而是第一齿列103L撞上第二齿列113L的情况下,第二齿列113L能够向左侧Y2(与上托架6的侧板30侧相反的一侧)弹性变形而挠曲。由此,第一齿列103L与第二齿列113L即便在不啮合的状态下也能够相互压接。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B经由第二齿部件110的一对支承部111、弹性部件46的一对变形部65以及第一齿部件100的主体部101传递力,由此能够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因此,能够对管柱套筒4在倾斜方向C上的位置进行锁定。
第一齿部件100为烧结体,是难以弹性变形(难以挠曲)的部件。因此,即便在第一直线方向L1上具有过大的分量的载荷加载于第二齿部件11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二齿部件110急剧折弯,即能够抑制压弯。第一齿部件100并不局限于烧结体,只要是难以弹性变形(难以挠曲)的部件即可。
通过轴向X上的紧固部件44的两外侧的空间115允许第二齿列113L向右侧Y1的倾斜。因此,不需要将用于避免与向左侧Y2倾斜的第二齿113的干涉的结构设置在侧板30。也不需要将图1~图11中说明过的实施方式的凹部56、78设置在侧板30。因此,上托架6的加工变容易,削减了成本。不需要在侧板30设置凹部56、78等,因此能够相应地缩小侧板30在左右方向Y上的宽度(减薄厚度)。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起到相同的效果。即,即便是轨迹K的曲率不同的多个车型,也能够应用共用的第一齿部件100和第二齿部件110。能够实现第一齿部件100的共用化和第二齿部件110的共用化。在第二齿部件110设置有作为刚性减少部的多个孔111A。因此,在第一齿列103L撞上第二齿列113L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二齿部件110弹性变形来使第二齿列113L(详细地说,是使被第一齿列103L撞上的第二齿列113L的第二齿113)容易地向左侧Y2倾斜。
能够使第一齿51与第二齿63从各自的齿线延伸的方向即左右方向Y啮合。在图16以及图17中,仅图示了左侧Y2的侧板30周边的部件。然而,配置于右侧Y1的侧板30的周边的第一齿部件71也可以应用与第一齿部件100相同的结构,配置于右侧Y1的侧板30的周边的第二齿部件72也可以应用与第二齿部件110相同的结构。其中,第一齿部件71与第二齿部件72各自的结构可使第一齿部件100与第二齿部件110分别向右侧Y1移动并反转左右的朝向而得出。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说明过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第一直线方向L1与第二直线方向L2可以不正交,相互交叉即可。第一直线方向L1可以与上下方向Z不一致。
第一齿列51L以及第二齿列63L可以由具有沿与相互对置的方向(左右方向Y)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齿线的多个齿、即在左右方向Y上起伏的多个齿构成。刚性减少部不局限于孔49A,也可以是在左右方向Y上减薄支承部49而形成的凹陷、切口。
也可以构成为紧固部件44不包括第二限制部58,而第二齿部件45包括第二限制部58。第二限制部58可以设置为与紧固部件44以及第二齿部件45分体的部件。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转向装置1可以包括左侧Y2的倾斜锁定机构86和右侧Y1的倾斜锁定机构87中的任一方。
转向装置1不局限于不辅助转向操纵部件11的转向操纵的手动式转向装置,也可以是利用电动马达辅助转向操纵部件11的转向操纵的管柱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转向装置1不局限于伸缩锁定机构83,也可以具备不同的构造的套筒式伸缩锁定机构,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不包括套筒式伸缩锁定机构83。
另外,转向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套筒式伸缩调整功能而仅具备倾斜调整功能。下套筒23构成为通过一对侧板30的夹持而缩径来保持上套筒22即可,例如狭缝33的前侧X2可以为闭端。转向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代替下套筒23转而不缩径地保持上套筒22
倾斜锁定机构86以及倾斜锁定机构87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也可以应用于具有舱室(未图示)的舱室式转向装置1,该舱室(未图示)将上托架6的连结板31(参照图2)与车身2(参照图1)连结。二次碰撞时,舱室(未图示)断裂,由此上托架6从车身2脱离。
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1P、1Q是操作部件41的基端部41A相比上套筒22配置于上侧Z1的所谓的杆上置式转向装置。然而,在操作部件41的基端部41A相比上套筒22配置于下侧Z2的所谓的杆下置式转向装置中,也可以应用倾斜锁定机构86以及倾斜锁定机构87。

Claims (9)

1.一种转向装置,其中,包括:
一端连结有转向操纵部件的转向轴;
管柱套筒,其保持所述转向轴,能够沿倾斜方向转动,所述倾斜方向沿着规定曲率的圆弧状的轨迹;
托架,其将所述管柱套筒支承为能够转动,并固定于车身;
插通轴,其安装有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被操作来对所述管柱套筒能够相对于所述托架移动的状态和所述管柱套筒不能相对于所述托架移动的状态进行切换,所述插通轴沿相对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所述倾斜方向两方交叉的交叉方向延伸,并能够与所述管柱套筒一起沿所述倾斜方向移动;
第一齿部件,其形成有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直线孔,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与所述轴向交叉且相对所述交叉方向正交,所述第一齿部件包括由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齿构成的第一齿列,并被所述托架支承为能够沿第二直线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交叉且相对所述交叉方向正交;
第一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托架,并对所述第一齿部件相对于所述托架的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第二齿部件,其包括由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齿构成的第二齿列,在所述交叉方向与所述第一齿部件对置,被所述插通轴支承,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能够沿所述交叉方向移动;以及
第二限制部,其连结于所述第二齿部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直线孔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移动且无法相对于所述直线孔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插通于所述直线孔,对所述第二齿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齿部件的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齿列能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弹性变形,
在所述托架,在沿所述交叉方向与所述第一齿列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齿部件设置有刚性减少部,该刚性减少部用于减少所述第一齿部件的刚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齿以及所述第二齿的齿线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包括挠曲抑制构造,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齿部件,抑制所述第一齿部件以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的两端相互接近的方式挠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齿部件能够以使所述第一齿向所述交叉方向倾斜的方式弹性变形,
所述挠曲抑制构造具有允许空间,在该允许空间中允许所述第一齿在所述第一齿部件与所述托架之间向所述交叉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齿部件设置有刚性减少部,该刚性减少部用于减少所述第一齿部件的刚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齿列能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弹性变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齿以及所述第二齿的齿线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
CN201610537673.XA 2015-07-08 2016-07-08 转向装置 Active CN106335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7045 2015-07-08
JP2015-137045 2015-07-08
JP2016053958A JP6757493B2 (ja) 2015-07-08 2016-03-17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053958 2016-03-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35534A true CN106335534A (zh) 2017-01-18
CN106335534B CN106335534B (zh) 2020-01-03

Family

ID=56360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7673.XA Active CN106335534B (zh) 2015-07-08 2016-07-08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40269B2 (zh)
EP (1) EP3115278B1 (zh)
CN (1) CN1063355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412973D0 (en) * 2014-07-22 2014-09-03 Trw Ltd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s
DE102015212688A1 (de) * 2015-07-07 2017-01-12 Thyssenkrupp Ag Fest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s
JP6528967B2 (ja) * 2015-07-08 2019-06-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R3038571B1 (fr) * 2015-07-10 2019-03-22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Vendome Systeme de blocage en mouvement radial de la colonne de direction
JP6751507B2 (ja) * 2016-03-02 2020-09-0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658872B2 (ja) * 2016-04-08 2020-03-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US10112640B2 (en) * 2016-10-26 2018-10-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a restriction assembly
DE102018201029A1 (de) * 2017-01-26 2018-07-26 Mando Corporation Neigungsvorrichtung für automobil-lenksäule
US10717457B2 (en) * 2018-06-18 2020-07-21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positive lock mechanism
JP7004417B2 (ja) * 2018-08-31 2022-01-21 株式会社クボタ 走行車両
DE102019200488A1 (de) * 2019-01-16 2020-07-16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20210843A1 (de) * 2020-08-27 2022-03-03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Lagereinheit zur Befestigung einer Lenksäule in einem Fahrzeug
US11891110B1 (en) * 2022-10-20 2024-02-0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with dual direction loc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5237A (zh) * 2002-01-17 2005-05-1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EP1894812A1 (en) * 2006-08-30 2008-03-05 JTEKT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teering apparatus
US20090013817A1 (en) * 2007-01-16 2009-01-15 Rony Schnitzer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2463904U (zh) * 2012-03-14 2012-10-03 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调节锁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19125C1 (de) * 1986-06-06 1987-10-22 Daimler Benz Ag Aufnahmevorrichtung fuer eine verstellbare Lenksaeule eines Kraftwagens
US5338064A (en) * 1992-11-25 1994-08-16 Nsk Ltd. Tilting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US5722299A (en) * 1994-06-30 1998-03-03 Fuji Kiko Co., Ltd.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for a vehicle
FR2737172B1 (fr) * 1995-07-26 1997-10-10 Nacam Systeme de guidage et de verrouillage pour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s automobile
US6510520B1 (en) 1998-06-26 2003-01-21 Fotonation, Inc. Secure storage device for transfer of digital camera data
US5787759A (en) * 1997-02-11 1998-08-0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Position control apparatus for steering column
FR2768205B1 (fr) * 1997-09-05 1999-10-29 Lemforder Nacam Sa Securite d'engagement a etrier d'un dispositif de maintien en position d'un systeme de serrage de deux elements
DE10234514C5 (de) * 2002-07-30 2012-06-14 Zf Lenksysteme Nacam Gmbh Positionseinstell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lenksäulen
DE102005036582A1 (de) * 2005-08-01 2007-02-08 Thyssenkrupp Presta Ag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07083852A (ja) * 2005-09-21 2007-04-05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045255B2 (ja) * 2007-06-14 2012-10-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GB0719971D0 (en) * 2007-10-12 2007-11-21 Trw Ltd Clamp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2010269629A (ja) * 2009-05-19 2010-12-02 Jtekt Corp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881618B2 (en) * 2012-10-04 2014-11-11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lock
US20140196564A1 (en) * 2013-01-15 2014-07-17 Mando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of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5237A (zh) * 2002-01-17 2005-05-1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EP1894812A1 (en) * 2006-08-30 2008-03-05 JTEKT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teering apparatus
US20090013817A1 (en) * 2007-01-16 2009-01-15 Rony Schnitzer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2463904U (zh) * 2012-03-14 2012-10-03 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调节锁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15278A2 (en) 2017-01-11
CN106335534B (zh) 2020-01-03
EP3115278B1 (en) 2018-08-29
US9840269B2 (en) 2017-12-12
EP3115278A3 (en) 2017-05-17
US20170008546A1 (en) 2017-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5534A (zh) 转向装置
JP6528967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6335537A (zh) 转向装置
CN107150714A (zh) 转向装置
CN105620544B (zh) 转向装置
US7874621B2 (en) Seat-depth adjustable vehicle seat with a first seat part and a second seat part
EP3115276B1 (en) Steering system
CN106394648A (zh) 转向装置以及齿部件
US7810409B2 (en)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CN103171607A (zh) 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
CN111936371A (zh) 转向装置
EP3124354B1 (en) Steering system and tooth member
CN103661562B (zh) 汽车转向柱
CN107380251A (zh) 转向装置
CN106794857A (zh) 可调节的转向柱
CN107848558B (zh) 用于阻碍转向柱的径向移动的系统
CN108407881A (zh) 转向装置
CN107848560A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JP4119958B2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ルーフ装置
EP2013518B1 (en) Gear change arrangement and a gearbox
CN105691441B (zh) 转向装置
CN101171165A (zh) 转向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