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974C - 用于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2974C CN1062974C CN95115242A CN95115242A CN1062974C CN 1062974 C CN1062974 C CN 1062974C CN 95115242 A CN95115242 A CN 95115242A CN 95115242 A CN95115242 A CN 95115242A CN 1062974 C CN1062974 C CN 106297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et pipe
- mold assembly
- coiling
- winding
- deflecting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39290 Aran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4189 Scler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277 amino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4 remode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3 weig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71—Winding coils of special form
- H01F2041/0711—Winding saddle or deflection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09/00—Apparatus and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e of discharge tubes
- H01J2209/236—Manufacture of magnetic deflecting devices
- H01J2209/2363—Coils
- H01J2209/2366—Machines therefor, e.g. winding, forming, welding,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Formation Of Various Coating Films On Cathode Ray Tubes And Lamp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该绕线装置可以借助一个绕模组件(25)及一个供给至少一股导线(23)的绕线喷管(22)以均匀张力绕制出高密度的但无绕线紊乱的马鞍型偏转圈(9)。绕模组件(25)安装在一个机体(24)的旋转台(26)上。绕线喷管(22)固定在一保持器(85)上,后者安装在与第一及第二盘(74,78)可转动连接的喷管移动机构(28)上。借助于传动机构(30)使电动机(27)的转矩传送到相反转动的盘(74,78)上,当绕模组件(25)每转一圈时使盘(74,78)转动两圈。盘的转动被转换成连杆板(77)的摆动,以使得当绕模组件(25)转动单圈时绕线喷管(22)沿“8”字形轨迹往复运动两圈。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用于绕制可用作阴极射线管的偏转线圈的马鞍型偏转线圈的方法及装置。
图13表示一个传统的马鞍型偏转线圈9,它是由以马鞍形状绕线获得的。在偏转线圈9的前端及后端分别形成迭绕部分1及2,而在这些迭绕部分1及2之间设有布线部分3。在布线部分3的顶侧确定了一个窗孔4,因此其中没有导线,布线部分3的底端规定为接合侧5。
这样一种马鞍型偏转线圈9是由图11A及11B所示的绕模组件6绕成的。该绕模组件6包括一对内模7及外模8。内模7呈马鞍形并设有从鞍胺部分15的顶上向上伸出的卡板11,内模安装在一个内模台10上。靠着其前凸缘12设有引导滑板13a,该前凸缘形成在内模的前端上。同样地,靠着其后凸缘14设有引导滑板13C,该后凸缘形成在内模7的后端上。
另一方面,外模8包括一个开口16,在其中接纳内模7的鞍腰部分15,并在开口16的底部设有一个卡口17,用于与卡板11卡合。外模8被固定在外模台18上,并在外模8的两侧上设有引导滑块13b及13d。
当卡板11及卡口17相卡合时,内模7及外模8相适应地配合,以便在它们之间形成接收多圈导线的空腔。马鞍型偏转线圈9的布线部分3形成在内模7的鞍腰部分的曲面与外模8的孔16之间。同时,迭绕部分1及2形成在凸缘12及14和外模8的对立面之间。
该绕模组件6安装在绕线装置上,并沿如图12所示的箭头绕转轴21反时针方向被驱动旋转,转轴21垂直于如图11A所示的内模7的中心轴20。在靠近绕模组件6的位置上,在与如图12所示的转轴21垂直的方向上固定地设置了一个绕线喷管22,以便使一根或多根导线(通常是涂有绝缘层的导线)23通过绕线喷管22供给并绕在旋转的绕模组件6中。
在这种绕线操作中,导线23落入到凸缘14上的空腔后槽中,以便绕出线圈9的后迭绕部分2(见图12中的0°位置)。此后,导线23落入到鞍腰部分15与开口16之间的空腔侧槽中并沿着导线引导滑块13d的曲面滑动,以使得布线部分3的一侧被绕出,如图12中45°位置处所示。
绕模组件6进一步转动,以使导线23在导线引导滑块13a的曲面上滑动并拐弯,如图12中90°位置处所示。然后,导线23落入到凸缘12上的前槽中,以使线圈9的前迭绕部分1被绕出,如图12中135°位置处所示。当绕模组件6再转动时,导线落入到鞍腰部分15与开口16之间的另一侧槽中并在导线引导滑块13b的曲面上滑动及拐弯。以此方式,使线圈9的布线部分3的另一侧绕在内模7及外模8之间。
在这样的绕线圈操作后,使绕模组件6停止转动,并将外模8从内模7上取下,以使得绕好的偏转线圈9从内模7上取下,如图11A中所示在该绕线操作中,导线23不能进入到卡板11的区域中,由此没有导线23的部分限定出偏转线圈9的窗孔4。
在传统的绕线装置中,因为绕线喷口22设置在恒定的位置上及导线23由该恒定位置供给到旋转绕模组件6的,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导线引导滑块13a至13d,以便能尽可能平滑地使导线23导入到绕模组件6的槽中。
但是,当使用这种导线引导滑块13a至13d时,在落入槽以前导线23在导线引导滑块13a至13d的曲面上滑动及拐弯。因而,当导线在曲面13a至13d上滑动时,导线23过量的供给,以致当导线23进入槽中时,导线23变松。于是,导线23的张力趋于波动。
此外,因为内模7的导线引导滑块13a及13c设置得与前、后迭绕部分1及2的尺寸相一致,前导线引导滑块13a的宽度及尺寸比后导线引导滑块13c的大。因而,绕前迭绕部分1的导线23比绕后迭绕部分2的导线23更加松。
在以图13中的顺序Ⅰ、Ⅱ、Ⅲ、Ⅳ、Ⅴ及Ⅵ绕线23的情况下,例如首先从Ⅰ经由Ⅱ到Ⅲ绕前前迭绕部分1。在此时,在部分1中对导线23施加了大的张力,而在部分Ⅲ中张力下降,这是因为导线23在滑入前槽中时变松了。因此在前迭绕部分1中,位置Ⅲ中的绕线密度比在位置Ⅰ中的绕线密度疏松。以同样方式,后迭绕部分2中位置Ⅵ中的绕线密度比位置Ⅳ中的绕线密度疏松。因此,马鞍型偏转线圈在其左、右侧上的绕线密度不均衡。
为了改善马鞍型偏转线圈的磁性能,必须在绕模组件6的槽中无紊乱地密绕导线23。但是,在传统装置中,由于张力波动,导线在槽中趋于松弛及紊乱。为了对此校正,在完成绕线圈后利用加压装置使导线23机械地压入槽中。于是,导线23的位置受到扰动,结果是线圈的磁性能不会改善。
当以上述方式绕出的线圈9组装成一个偏转线圈时,一对这样的偏转线圈9将以种方式安装,即两个线圈9的接合侧5彼此对放,如图14中所示。
在此情况下,例如,在上线圈9中左部分Ⅲ处的绕线密度比右部分Ⅰ处的绕线密度疏松,而下线圈9中右部分Ⅲ处的绕线密度比左部分Ⅰ处的绕线密度疏松。因此,线圈9其左、右侧及上、下侧上的绕线密度均是不平衡的。因而,在左、右、上及下侧上偏转磁场的分布产生离散,致使线圈特性不利地下降。
通常,为了使这种磁场分布的离散减少到最小需安装磁场校正线圈或磁元件。然而,在线圈中安装这种元件增加了成本。并且,利用这种措施很难有效地校正磁场分布的不平衡。
在传统的绕线装置中,另外不利的是其绕模组件6结构上复杂并且尺寸大,这是因为它需用上述的导线引导滑块13a至13d的缘故,从而使模子的成本也增加了。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方法及装置,其能阻止绕线时导线张力的波动,使绕线密度均匀及改善偏转线圈的磁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方法及装置,其能简化绕模组件,并使成本下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方法,它借助于绕模组件及用于供给至少一般导线的绕线喷管绕制具有由布线部分连接的前后迭绕部分的马鞍型偏转线圈。绕模组件包括一对外模及内模,用于相互配合以致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空腔,以便接收构成偏转线圈的多圈导线。绕模组件围绕与外模及内模的配合方向平行的转轴旋转。绕线喷管布置在与该轴垂直的方向上。
首先,当绕偏转线圈的前迭绕部分时,绕线喷管从偏转圈的一个顶侧移动到一个接合侧;其次,当绕偏转线圈的布线部分的一侧时,绕线喷管从偏转线圈的接合侧移动到顶侧。第三步是,当绕偏转线圈的后迭绕部分时,绕线喷管从偏转线圈的顶侧移动到接合侧;及最后,当绕偏转线圈的布线部分的另一侧时,绕线喷管从偏转线圈的接合侧移动到顶侧。由此,使得当绕模组件每转动单圈时绕线喷管在偏转线圈的接合侧及顶侧之间往复运动两次。
根据本发明,由绕线喷管供给的导线被绕到旋转绕模组件的空腔中,以便形成马鞍型偏转线圈。当导线绕偏转线圈的前迭绕部分时,绕线喷管基本上延着绕模组件的转动轴开始从顶侧向着接合侧移动,以使得导线落入到该前迭绕部分的空腔前槽中。然后绕线喷管返回到顶侧位置,绕布线部分的一侧。
也即,布线部分的前迭绕部分及一侧是由绕线喷管在顶侧及接合侧之间的单次往复运动绕出的,而且布线部分的后迭绕部分及另一侧类似地也是由顶侧及接合侧之间的单次往复运动绕出的。
于是,当绕模组件每转一圈时绕线喷管在顶侧及接合侧之间往复运动两次,由此绕出马鞍型偏转线圈的一圈。该操作如此地重复下去,以使马鞍型偏转线圈被绕成所需形状。
根据本发明,因为绕喷管的运动是与绕模组件的旋转同步的,不用导线引导滑块便能使导线平滑地导入绕模组件的槽中,因而张力的波动被减小了。于是,就可能获得一种具有改善了磁性能的马鞍型偏转线圈。同时,不需要设置具有导线引导滑块的绕模组件,因此模组件的尺寸可小型化,成本可降低。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可以除顶侧位置及接合侧位置之间的往复运动外,施行绕线喷管的横向运动,由此使当绕模组件每转动单圈时绕线喷管沿″8″字形轨迹运动两次。绕模组件的旋转及绕模喷管沿″8″形的往复运动如此地重复下去,以致可以获得磁特性进一步改善了的马鞍型偏转线圈。
在此情况下,当喷管沿绕模组件的转轴运动时,喷管在与绕模组件的转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动。由于喷管的横向移动,导线就平滑地落入到空腔的槽中。此外,当喷管达到顶侧及接合侧时,喷管在与绕模组件的转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对被槽接收的导线施加和缓的张力。因此,在槽中的导线不会松弛,由此导线无紊乱地以均匀的绕线密度被绕入。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可以使本发明的上述及另外目的、特征、状况及优点更加被阐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装置的顶视平面图;
图1B是图1A中所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2A是如图1A所示的装置顶视图,其中喷管移动单元已靠近绕模组件;
图2B是图2A所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3A是表示图1A所示装置中绕模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3B是图3A所示绕模组件的透视图;
图4A是图1A所示装置中喷管移动机构的剖视图;
图4B是图4A所示喷管移动机构的前视图;
图4C是图4A所示喷管移动机构的后视图;
图5是图1A所示装置中安装架的透视图;
图6是图1A所示装置中连杆板后侧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绕线喷管运动的一个后视图;
图8是表示在绕模组件转动的情况下绕线喷管运动的后视图;
图9表示当绕偏转线圈前迭绕部分时图1A所示装置的绕线操作;
图10表示当绕模组件旋转一圈的绕线操作;
图11A表示在传统的绕线装置中使用的绕模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1B是图11A所示绕模组件的一个透视图;
图12表示图11A及11B中所示装置的绕线操作;
图13是普通马鞍型偏转线圈的透视图;及
图14表示已组装成整个偏转线圈的一对马鞍型偏转线圈的剖视图。
现在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实施例描述中,与现有技术中具有相同名称的部分用同样的标号来表示,以免多余的描述。
图1A及1B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装置。参照图1A及1B,该装置包括一个机体24,一个支承绕模组件25的旋转台26,一个用作驱动源的电动机27,一个用于使绕线喷管22移动的喷管移动机构28,一个用于将电动机27的转矩传送到绕模组件25及喷管移动机构28的传动机构30,及一个送线机构31。
旋转台26设有向下延伸的旋转轴26a,并使得皮带轮32固定在旋转轴26a的下端。
两个与皮带轮32直径相同的驱动皮带轮35及36固定在电动机27的输出轴34上,而皮带37跨套在驱动皮带轮35及皮带轮32上,以使电动机27的转动通过皮带37传送给旋转台26。驱动皮带轮35、皮带37、皮带轮32及旋转轴26a用做模旋转装置。
在该实施例中,″皮带″意味着具有内齿的定时皮带,及″皮带″意味着能与定时皮带啮合的带齿皮带轮。
在机体24的基台38的下方固定着一个用于改变旋转方向的齿轮箱40。从动皮带轮42固定在从齿轮箱40下方伸出的输入轴41上,及皮带43跨套在从动皮带轮42及驱动皮带轮36上,以使电动机27的转动被传送到输入轴41。
从动皮带轮42的直径为驱动皮带轮36的一半,因此使电动机输出轴34的转速加倍并传送到齿轮箱40的输入轴41上,由此使在电动机27的输出轴34每转一圈时,齿轮箱40的输入轴转二圈。从齿轮箱40的侧面伸出一个输出轴44,皮带轮45刚性地固定在该输出轴44上。齿轮箱40包括一个旋转方向改变机构,例如斜齿轮,它们使输入轴41的转动传送到输出轴44时保持相同转速但其方向改变了90°。
在基台38上设有固定架46,它具有前壁48及后壁47,在它们之间可转动地支承着一个转轴50。转轴50例如是由滚槽杆制作的,它的后端从后壁47中伸出,并使皮带轮51固定在该后端上。皮带52跨套在皮带轮51及45上,使得输出轴44的转动传送给转轴50。由于皮带轮45及51彼此直径相同,故轴50以与输出轴44相同的转速被驱动。
喷管移动机构28布置在固定架46上。该喷管移动机构28构成一个单元,以使得它的基板53可水平移动地设置在固定架46上。尤其是,如图5所示,以固定架46的上侧固定着一对导轨46a,滑动支承53a可在这两轨46a上滑动并被固定在基板53的下表面上。基板53被一种公知的直接作用的致动器54驱动,该致动器例如是一种无杆式缸体。支承板55垂直地固定在基板53的上表面上。
图4A至4C分别详细地表示用于绕线喷管22的移动机构28。如图4A所示,支承板55上设有垂直方向上下隔开的上孔58及下孔59。通过滚珠轴承56a可旋转地保持上轴60的一个上支座56被刚性地插在上孔58中,而通过滚珠轴承57a可旋转地保持下轴61的下支座57也被刚性地插在下孔59中。并且,一个中间轴62被固定在支承板55的孔58及59之间的中间位置上,而中间轴62的后端水平地伸向后方。固定在一起的齿轮63及皮带轮64通过轴承62a可转动地支承在中间轴62上。与齿轮63啮合的齿轮65固定在下轴61上。齿轮65及63的节圆及齿数被设定成彼此相等,以使得齿轮65及63以相同速度相反方向旋转。从动皮带轮66与齿轮65一起固定在下轴61上。
如图4A及5所示,皮带轮安装板67向下固定在基板53的后端上。一个套环68通过轴承68a可转动地安装在皮带轮安装板67的下端。在轴向上方可滑动地由轴50通过的键帽69被套合在套环68中。皮带轮70刚性地与套环68及键帽69刚性地连接,以使得皮带轮70可与轴50整体地转动,而皮带轮70可沿轴50轴向地滑动。
皮带71跨套在皮带轮66及70上,以使转轴50的转动以相同速度传送到下轴61。
皮带轮72刚性地连接在上轴60上,及皮带73跨套在皮带轮72及64上,以使上轴60以与皮带轮64及齿轮63相同的速度及相同的方向被驱动。因此,上轴60以与下轴61相反的方向及相同的速度被驱动。
用作第一旋转件的第一盘74被固定在下轴61的前端,而下支轴75被固定在和第一盘74上与转轴隔开的一个位置上。支轴75的前端通过轴承76连接到一个连杆77的下端。
另一方面,用作第二旋转件的第二盘78被固定在上轴60的前端,而上支轴81可转动地通过轴承80被连接在第二盘78上与转轴隔开的位置上。滑动轴承83通过轴承支座82被连接在上支轴81的前端。滑动轴承83由滑轨84导行,后者固定在连杆板77的后表面沿其纵向的方向上,如图6所示。
一个保持臂85的基端固定在连杆板77的上支轴75与下支轴84之间的中间部分上,而保持臂85的前端延伸在与连杆板77的纵向垂直的方向上,如图4B及6所示。绕线喷管22通过保持片85a被固定在保持臂85的前端,以使喷管22布置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轴21相垂直的方向上,如图1A及1B所示。
送线机构31设在基台38的后端上,如图1A及1B所示。该机构31包括一个支架86,一个张力单元87,它固定在支架86上用于对导线23施加向后的张力,一个第一滚子90a,用于改变导线23的方向,后者从线筒88中拉出,及一对第二滚子90b,用于水平地支承导线23。从线筒88中送出的导线遭受到由张力单元87施加的向后张力,通过绕线喷管22并绕入到绕模组件25中。
如图3A及3B所示,安装在旋转台26上的绕模组件25包括一对与现有技术类似的内模7及外模8。因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绕模组件25中省去了导线滑块,使模组件25小型化。这些模7及8相互适配,以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空腔,用于接收多圈导线23。外模8安装在旋转台26上,而内模7旋转在外模8上并可垂直地由一驱动机构(未示出)移动。绕模组件25的转轴21位于绕制在模组件25上的马鞍型偏转线圈9的中心。
图7及8表示绕线喷管22的移动轨迹。第一及第二盘74及78当绕模组件25转动一圈时在相反方向上转动二圈。连杆板77的下端通过下支轴75可转动地与第一盘74相耦合,以致沿半径为R1的圆轨迹运动,该半径相当于从第一盘74的转轴到轴75的距离。另一方面,滑动轴承83沿半径为R2的圆轨迹运动,该半径相当于从第二盘78的转轴到轴81的距离,而且该轴承将沿连杆板77后表面上的滑轨84滑动,由此使连杆板77的上端在一个十字交叉的方向中摇动。因此,固定在保持臂85上的绕线喷管22将沿″8″字轨迹运动,如图7及8所示。该″8″字轨迹的纵向基本上位于沿绕模组年25的转轴21的方向。
更详细地,绕线喷管22从起动位置P1经一中间位置P2移动到最低位置P3,然后经位置P4、P1及P5移动到最高位置P6,再随后经位置P7向下移动到起动位置P1,以使得在绕模组件25转动半圈时画出一次″8″字轨迹,如图7所示。换句话说,当绕模组件25旋转一圈时画出二次″8″字轨迹来。当喷管22从P7下移到P2及由P4上移到P5时,喷管22在与绕模组件25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中横向地移动。由于喷管22的移动,使导线平滑地被接收到绕模组件25的槽中。
图9表示绕模组件25及绕线喷管22的绕线操作。参见图9,上一排表示模组件25的横截面平面图,中间一排表示从绕线喷管22看过去的绕模组件25的正视图,及最后一排表示沿箭头X看过去的视图。在图9中所示的绕模组件25是沿箭头反时针转动的。
在0°位置中,绕线喷管22位于偏转线圈9的接合侧(上侧)5,该偏转线圈9绕在模组件25中,并且喷管位于稍低于″8″字轨迹的最高点处。在该位置中,在后迭绕部分2及前迭部分1之间的布线部分3开始被绕制。当绕模组件25转了45°时,喷管22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同的方向中横向地移动,并且向下移动,由此使导线23平滑地下落到组件25的侧槽中。在45°位置中,布线部分3的一侧被完成绕线,以使前迭部分1开始被绕制,及绕线喷管22位于与偏转线圈9顶侧相对应的最低位置上。
在再转过45°时,喷管22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反的方向上横向地移动,由此对被接收在侧槽中的导线23施加了一个合适的张力。在90°位置中,绕线喷管22开始向上运动,以便绕出前迭绕部分1。在再转动到135°位置时,喷管22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同的方向上横向移动并向上运动,由此使导线23平滑地落入到用于绕前选线部分1的组件25的前槽中。于是,喷管22以″8″字形轨迹运动,以使导线23绕入到绕模组件25的槽中。
图10表示根据该实施例的绕模组件25转动一圈时的一系列绕线操作。图10的上一排表示绕模组件25的横截面平面图,而下一排表示在沿箭头X看过去的各转动位置上绕模组件25的侧视图。
为了借助该实施例的绕线装置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9,致动器54首先从图1A及1B中所示的位置被驱动,将喷管移动机构28的基板53在使喷管22朝绕模组件25接近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获得图2A及2B中所示的状态。在此状态中,电动机27被起动,因此旋转台26及盘74与78被驱动以进行如图10中所示的绕线圈操作。
参见图10,当绕模组件25的转角为0°时,喷管22基本上位于最低位置上,因此开始绕偏转线圈9的前迭绕部分1。
当绕模组件25反时针地从0°位置旋转到45°位置时,喷管22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导线23很快地接近绕前迭绕部分1的绕模组件25的前槽。在此时,导线23还未落入到槽中。在再转动到90°位置时,喷管22向上运动并在与绕模组件转向相同的方向上横向移动,以使得导线23平滑地插入到绕模组件25的前槽中。
在从90°转到到35°的期间,喷管22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以使得导线23迅速地接近绕布线部分3右侧的侧槽。在135°的位置上,导线23仍排左绕前迭绕部分1的外模8上。在再旋转时,喷管向下运动并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同的方向上横向移动,以使导线23平滑地落入绕模组件25的侧槽中。
在180°的位置上,导线23仍未完全地落入模组件25的侧槽中。当绕模组件25再转到195°位置时,喷管22达到最低位置,因此导线23完全地下落到绕布线部分3的侧槽中。
在从195°再转动到225°的位置时,喷管22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以使导线23快速地接近绕后迭绕部分2的后槽。在该225°位置上,导线23差不多落入后槽中。此后,喷管22向下运动在270°位置上到达最上端,并且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同的方向上横向移动,以使导线23平滑地落入后槽中。
在从270°转到315°位置时,喷管22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以使导线23快速地接近绕布线部分3左侧的侧槽。在315°的位置上,导线23仍挂在用于绕后迭绕部分2的外模8上。在再转动到360°时,喷管22向下移动并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同的方向上横向移动,以使导线23平滑地落到用于绕布线部分3的左侧的左槽中。
用以上所公开的方式,当绕模组件25转单圈时喷管沿″8″字形轨迹往复两次,以使得马鞍型偏转线圈9的前迭绕部分1,布线部分3的右侧,后迭绕部分2及布线部分3的左侧相继地一圈接一圈地被绕制出来。
从图10所示的操作可清楚地看到,在导线23落到槽中以后,喷管22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当导线23落入槽中时由喷管22对导线23施加和缓的张力,由此使导线23不会松弛并产生很小张力的波动。于是,导线23将在槽中不产生紊乱的情况下以高均匀绕线密度被绕入。
在根据该实施例绕制的马鞍型偏转线圈9中,在其左及右侧的布线部分3上不会产生疏密的不平衡,这点与现有技术不同。并且,因此当一对这样的马鞍型偏转线圈9彼此在对接侧彼此对靠并如图14所示地组装在一个偏转磁心中时,也不会在马鞍型偏转线圈对之间产生垂直绕线分布的疏密不平衡,这与现有技术不同。于是,可以提供出一种马鞍型偏转线圈,它能改善磁特性,而不使用校正装置,如复杂的校正线圈或用于校正偏转线圈磁场分布不平衡的磁元件,这也与现有技术不同。
此外,与现有技术相反,根据该实施例的绕模组件25不需用导线引导滑块,由此使模组件25的结构简化并能小型化,因此能够减小绕模组件25的成本。
根据该实施例,此外,喷管移动机构28是由图4A-4C所示的连杆机构构成的,因此″8″字形轨迹的垂直移动长度可以通过调节从连杆板77上伸出的保持臂85的长度来改变。同时,绕线喷管22的横向移动幅度可以通过调节与从第一盘74的转轴到轴75的距离相对应的半径R1来改变。
利用改变保持臂85的基端相对于连杆板77的固定位置可以修改″8″字形轨迹的形状。此外,根据该实施例,借助于致动器54可使喷管移动机构28相对于绕模组件25自由地运动,由此在开始绕线圈时可以调节绕线管22与绕模组件25之间的距离。一般地,在绕线圈操作结束后,在将内模7从外模8中取下以前,利用在导线23中通过电流使偏转线圈9硬化。在此时,喷管22可由致动器54带回到与绕模组件25隔开的位置上。
当使用一种单轴单元作直接作用的致动器54时,可以借助微计算机或类似装置控制绕线喷管22的运动,以便在绕线时对绕模组件25的转动角度作出响应,使其相对于绕模组件25的转动角度作出响应,使其相对于绕模组件25保持最佳距离。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之实施例,亦可采用各种的改型。虽然绕线喷管22在与上述实施例中是以″8″字形轨迹运动的,但也可以例如使横向移动省略去,仅使绕线喷管22在垂直方向上运动。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一般导线23是通过绕线喷管22供给的,但也可通过多个绕线喷管提供两股或多股导线。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绕模组件25的内模7及外模8是垂直布置的,但它们也可以改变成水平布置。因此可以任意地设定绕模组件25的布置方向。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喷管移动机构的第一及第二旋转件是由盘74及78形成的,但它们也可改变成由另外形状的板,如条状板长形板或方板构成。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电动机27的旋转驱动力是通过皮带轮及皮带传送到旋转台26及喷管移动机构28的盘74及78的,但这种传动装置也可改变成利用各种公知的不同于该实施例中采用的传动机构,例如链及链轮来构成。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单个电动机27来同步地使绕模组件25及喷管移动机构28的盘74及78转动,但它们当然也可改变成利用多个单独的电动机驱动旋转。在此情况下,可设置一个同步装置,例如一个控制电路使电动机同步,以使得在绕模组件25每转单圈时盘74及78转动两圈。
虽然对本发明作出详细的描述及图解,但应清楚地理解,这些仅是说明及举例的方式,而非限制的方式,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仅是由附设权利要求书的条款来限定的。
Claims (5)
1.一组借助绕模组件(25)及用于供给至少一股导线(23)的绕线喷管(22),绕制具有由布线部分(3)连接的前、后迭绕部分(1,2)的马鞍型偏转线圈(9)的方法,所述绕模组件(25)包括一对外模及内模(7,8),用于相互配合以致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空腔,以便接收构成所述偏转线圈(9)的多圈导线(23),所述绕模组件(25)围绕与所述外模及内模(7,8)的配合方向平行的转轴(21)旋转,所述绕线喷管(22),布置在基本上与所述轴(21)垂直的方向上,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绕所述偏转线圈(9)的前迭绕部分(1)时,使所述绕线喷管(22)从所述偏转线圈(9)的一个顶侧移动到一个接合侧;
当绕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布线部分(3)的一侧时,使所述绕线喷管(22)从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接合侧移动到所述顶侧;
当绕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后迭绕部分(2)时,使所述绕线喷管(22)从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顶侧移动到所述接合侧;
当绕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布线部分(3)的另一侧,使所述绕线喷管(22)从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接合侧移动到所述顶侧;
当所述绕线喷管(22)在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顶侧及所述接合侧之间运动时,所述绕线喷管(22)在与所述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动;及
当所述绕线喷管(22)达到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顶侧及所述接合侧时,所述绕线喷管(22)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
由此使当所述绕模组件(25)每转动单圈时,所述绕线喷管(22)在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接合侧及所述顶侧之间 沿″8″字形轨迹往复运动两圈。
2.用于绕制具有由布线部分(3)连接的前、后迭绕部分(1,2)的马鞍型偏转线圈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一个绕模组件(25)包括一对外模及内膜(7,8),用于相互配合,以致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空腔,以便接收构成所述偏转线圈(9)的多圈导线(23);
用于围绕与所述外、内模(7,8)的配合方向平行的转轴(21)转动所述绕模组件(25)的模转动装置;
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转轴(21),朝着所述绕模组件(25)布置的绕线喷管(22),用于将至少一股导线(23)供给到所述空腔中;
用于使所述绕线喷管(22)在绕在所述绕模组件(25)上的所述偏转线圈(9)的顶侧及接合侧之间往复运动的喷管移动机构(28),它当所述绕模组件(25)每转动单圈时基本上沿转轴(21)往复运动两圈,
其中当绕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前迭绕部分(1)时所述喷管移动机构(28)使所述绕线管(22)从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顶侧移动到所述接合侧;
其中,当绕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布线部分(3)的一侧时,所述喷管移动机构(28)使所述绕线喷管(22)从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接合侧移动到所述顶侧;
其中当绕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后迭绕部分(2)时,所述喷管移动机构(28)使所述绕线喷管(22)从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顶侧移动到所述接侧;及
其中当绕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布线部分(3)的另一侧时,所述喷管移动机构(28)使所述绕线喷管(22)从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接合侧移动到所述顶侧;
其特征在于,
当使所述绕线喷管(22)在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顶侧及所述接合侧之间运动时,所述喷管移动机构(28)使所述绕线喷管(22)在与所述绕模组件(25)的所述转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动;
当所述绕线喷管(22)达到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顶侧及所述接合侧时,所述喷管移动机构(28)使所述绕线喷管(22)在与绕模组件(25)的转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
由此使当所述绕模组件(25)每转动单圈时,所述绕线喷管(22)在所述偏转线圈(9)的所述接合侧及所述顶侧之间沿″8″字形轨迹往复运动两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管移动机构(28)包括:
一对沿所述绕模组件(25)的所述转轴(21)方向隔开的第一及第二旋转件(74,78),它们各绕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转轴(21)的轴以相同速度但相反的方向旋转;
一个连杆板(77),具有一个通过第一支轴(75)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第一旋转件(74)的端部分,该第一支轴(75)与所述第一旋转件(74)的转轴隔开;
一个设置在所述连杆板(77)另一端部分上的滑动导轨(84),它在所述连杆板(77)的纵向上延伸;
一个可延所述滑动导轨(84)滑动的滑动轴承(83);
第二支轴(81),用于连接所述滑动轴承(83)及所述第二旋转件(78)上与其转轴隔开的部分;及
一个与所述连杆板(77)中间部分相连接的绕线喷管保持器(85,85a),用于朝着所述绕模组件(25)保持所述绕线喷管(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一个驱动源(27);及
一个传动机构(30),用于将所述驱动源(27)的转矩传送到所述绕模组件(25)及所述第一及第二旋转件(74,78),以使当所述绕模组件(25)每转过单圈时所述第一及第二旋转件(74,78)互相方向相反地转过两圈。
5.根据权利要求2,3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导向装置(53a,46a),用于朝所述绕模组件(25)的方向上可滑动地引导所述喷管移动机构(28);
驱动装置(54),用于沿所述导向装置(53a,46a)向着及离开所述绕模组件(25)移动所述喷管移动机构(28)。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9072/94 | 1994-08-01 | ||
JP19907294A JP3316719B2 (ja) | 1994-08-01 | 1994-08-01 | くら型偏向コイルの巻線方法および巻線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418A CN1127418A (zh) | 1996-07-24 |
CN1062974C true CN1062974C (zh) | 2001-03-07 |
Family
ID=16401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5115242A Expired - Lifetime CN1062974C (zh) | 1994-08-01 | 1995-08-01 | 用于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316719B2 (zh) |
KR (1) | KR0172295B1 (zh) |
CN (1) | CN1062974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354915B1 (ko) * | 2000-09-01 | 2002-10-05 | 파츠닉(주) | 편향코일 수거구조 |
KR100374868B1 (ko) * | 2001-02-27 | 2003-03-04 | 주식회사 나래나노텍 | 코일뭉치 성형방법 |
JP6309732B2 (ja) * | 2013-09-30 | 2018-04-11 | 株式会社東芝 | 巻線装置、巻線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61335A (ja) * | 1984-09-03 | 1986-03-29 | Towa Nittoku Eng Kk | ブラウン管用水平偏向コイルの巻線機 |
-
1994
- 1994-08-01 JP JP19907294A patent/JP331671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5
- 1995-07-29 KR KR1019950023056A patent/KR017229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5-08-01 CN CN95115242A patent/CN106297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61335A (ja) * | 1984-09-03 | 1986-03-29 | Towa Nittoku Eng Kk | ブラウン管用水平偏向コイルの巻線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418A (zh) | 1996-07-24 |
KR0172295B1 (ko) | 1999-02-01 |
JP3316719B2 (ja) | 2002-08-19 |
JPH0845427A (ja) | 1996-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57596C (zh) | 绕组方法及绕组装置 | |
CN1206676C (zh) | 线圈缠绕器和绕线方法 | |
CN1220996C (zh) | 绕线装置 | |
US8490280B2 (en) | Winding device | |
CN1756048A (zh) | 多极电枢的卷线方法及卷线装置 | |
CN1251695A (zh) | 绕线机 | |
CN1841663A (zh) | 半导体制造装置 | |
CN1062974C (zh) | 用于绕制马鞍型偏转线圈的方法及装置 | |
CN1273559A (zh) | 合成纤维卷绕器 | |
CN1075241C (zh) | 偏转线圈的绕线方法 | |
CN1795601A (zh) | 定子制造装置 | |
CN115156441A (zh) | 极小弹簧线束的加工装置及方法 | |
CN110445326B (zh) | 一种定子线圈绕线机构 | |
CN210578176U (zh) | 多工位无刷定子绕线机 | |
CN217051067U (zh) | 一种电缆生产用牵引卷绕装置 | |
CN110788154A (zh) | 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 | |
CN110271896A (zh) | 一种纠偏装置 | |
JP4040784B2 (ja) | 巻線装置 | |
CN1159830C (zh) | 在电机定子铁心上叠绕线圈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5050571A (zh) | 一种磁环绕线设备 | |
CN1649683A (zh) | 用于型材和圆管的弯曲机 | |
CN108502635A (zh) | 一种可绕线搬运及组装装置 | |
CN200945083Y (zh) | 一种窗帘拉绳卷线装置 | |
CN113838665A (zh) | 一种磁环绕线装置 | |
CN2643454Y (zh) | 超导电缆带材绕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5080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307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