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52112B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52112B
CN106252112B CN201610389549.3A CN201610389549A CN106252112B CN 106252112 B CN106252112 B CN 106252112B CN 201610389549 A CN201610389549 A CN 201610389549A CN 106252112 B CN106252112 B CN 1062521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quick
speed
break
log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8954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52112A (zh
Inventor
齐藤雅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tor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tor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138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016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138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0162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tor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tor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252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21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521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21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01H15/06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5/16Driving mechanisms
    • H01H15/18Driving mechanisms acting with snap a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01H13/30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one end of spring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the contact member when the other end is moved by the oper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01H13/0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01H13/063Casings hermetically closed by a diaphragm through which passes an actuating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01H13/08Casing of switch constituted by a handle serving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01H9/06Casing of switch constituted by a handle serving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by the handle of a vacuum cleaner
    • H01H2009/065Battery operated hand tools in which the battery and the switch are directly connec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01H13/0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01H2013/06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using bellow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48Tools; Drilling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5/00Springs
    • H01H2235/01Spira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00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or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covered by H01H
    • H01H2300/046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or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covered by H01H using snap closing mechanisms
    • H01H2300/048Snap closing by latched movable contact, wherein the movable contact is held in a minimal distance from the fixed contact during first phase of closing sequence in which a closing spring is charg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Contacts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工作部(16)能够向(+A)方向以及(-A)方向移动。可动接片(18)与所述工作部卡合。固定接片(726、736)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连通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接触而导通,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除了所述连通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分离而绝缘。电弧防止机构(19)防止在所述可动接片与所述固定接片之间产生电弧。

Description

开关
本申请基于2015年6月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13830号和日本专利申请2015-113832号主张优先权,并将上述申请的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电动工具等所使用的触发开关等开关。
背景技术
公知有如下速动机构:为了防止在开关切换时产生电弧,使能量蓄积于压缩螺旋弹簧,通过将该能量一下子释放,使可动接片敏捷地移动。
例如,在日本实开昭56-57439号中记载有在触点保持件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压缩螺旋弹簧的滑动开关。该滑动开关通过在将开关连通时使能量蓄积于一方压缩螺旋弹簧而实现了速动。在将开关断开时,需要使力沿着与开关连通时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因此,通过使能量蓄积于另一方压缩螺旋弹簧而实现速动。
另外,在该文献中也记载有在收容到弹簧支承体的压缩螺旋弹簧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凸部的滑动开关。该滑动开关在将开关连通时利用一方凸部和弹簧支承体将压缩螺旋弹簧压缩而蓄积能量。在将开关断开时利用另一方凸部和弹簧支承体将压缩螺旋弹簧压缩而蓄积能量,从而使力沿着与开关连通时相反的方向起作用。
在日本特表2002-521800号公报中记载有在收容到接收器的第2弹簧的两侧设置有扩张部的滑动开关。该滑动开关通过在开关连通时利用一方扩张部和接收器将第2弹簧压缩而蓄积能量。在开关断开时,通过利用另一方扩张部和接收器将第2弹簧压缩而蓄积能量,使力沿着与开关连通时相反的方向起作用。
另外,公知有为了防止开关切换时产生电弧而抑制可动接片的反弹的开关。
在日本特开2006-218560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触发开关:在将马达的开关断开时,为了使马达因惯性继续旋转的情况停止,使马达的两端短路等而使再生电流流动,对马达施加制动。该触发开关通过在开关连通时利用触点支承弹簧对可动接片施力从而防止反弹。另外,通过在开关断开时利用滑动框弹簧向与开关连通时相反的方向对包含可动接片的滑动框施力从而防止反弹。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随着电动工具的小型化,需要使触发开关小型化。
为了切实地防止电弧,需要使尽量大的能量蓄积于压缩螺旋弹簧,使可动接片尽可能敏捷地移动。因此,无法使压缩螺旋弹簧的长度很短。
在触点保持件的两侧设置压缩螺旋弹簧的结构使操作体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长,难以使触发开关小型化。
在构成为将压缩螺旋弹簧(第2弹簧)收容于弹簧支承体(接收器)而使压缩螺旋弹簧在弹簧支承体(接收器)与凸部(扩张部)之间压缩的结构的情况下,压缩螺旋弹簧是一个就足够,与此对应地使操作体(滑动构件)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短,但需要将凸部相对于弹簧支承体移动的空间设置于压缩螺旋弹簧的两侧,因此,操作体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还是变长,难以使触发开关小型化。
利用两个弹簧对可动接片施力的结构使包含可动接片的零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长,难以使触发开关小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切实地防止电弧且使开关小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开关包括:工作部,所述工作部能够向连通方向以及与所述连通方向相反的断开方向移动;可动接片,所述可动接片与所述工作部卡合;固定接片,所述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连通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接触而导通,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除了所述连通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分离而绝缘;电弧防止机构,所述电弧防止机构防止在所述可动接片与所述固定接片之间产生电弧。
也可以是,所述开关还具有能够向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移动的柱塞。
也可以是,所述工作部与所述柱塞卡合,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柱塞向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移动。
也可以是,所述电弧防止机构包括:速通弹簧,所述速通弹簧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相对于所述柱塞对所述工作部向所述连通方向施力;速断弹簧,所述速断弹簧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相对于所述柱塞对所述工作部向所述断开方向施力;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对所述工作部的移动进行限制直到所述工作部越过切换位置为止,在所述工作部越过所述切换位置时将所述工作部释放。
也可以是,所述柱塞包括:速通弹簧收容部,所述速通弹簧收容部收容所述速通弹簧;速通突起收容部,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相对于所述速通弹簧收容部配置在所述连通方向;速断弹簧收容部,所述速断弹簧收容部相对于所述速通弹簧收容部配置在与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不同的方向,收容所述速断弹簧;速断突起收容部,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相对于所述速断弹簧收容部配置在所述断开方向,
也可以是,所述工作部包括:速通突起,所述速通突起以能够向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被所述速通弹簧向所述连通方向施力;速断突起,所述速断突起以能够向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被所述速断弹簧向所述断开方向施力。
也可以是,所述速通突起是向与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不同的方向突出的凸部,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宽度小于所述速通弹簧的直径,高度大于所述速通弹簧的直径。
也可以是,所述速断突起是向与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不同的方向突出的凸部,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宽度小于所述速断弹簧的直径,高度大于所述速断弹簧的直径。
也可以是,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是向与所述速通突起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的凹部,宽度小于所述速通弹簧的直径。
也可以是,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是向与所述速断突起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的凹部,宽度小于所述速断弹簧的直径。
也可以是,所述速通弹簧收容部是向与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开口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开口的凹部,深度与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的深度大致相同,所述速通弹簧收容部具有:速通弹簧收容内壁面,所述速通弹簧收容内壁面的间隔与所述速通弹簧的直径大致相同;速通弹簧支承内壁面,所述速通弹簧支承内壁面从所述速通弹簧收容内壁面朝向内侧连续延伸,沿着所述速通弹簧的外周弯曲成大致圆柱状;速通突起进入内壁面,所述速通突起进入内壁面从所述速通弹簧收容内壁面进一步朝向内侧连续延伸,所述速通突起进入内壁面的间隔与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的宽度大致相同。
也可以是,所述速断弹簧收容部是向与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开口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开口的凹部,深度与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的深度大致相同,所述速断弹簧收容部具有:速断弹簧收容内壁面,所述速断弹簧收容内壁面的间隔与所述速断弹簧的直径大致相同;速断弹簧支承内壁面,所述速断弹簧支承内壁面从所述速断弹簧收容内壁面朝向内侧连续延伸,沿着所述速断弹簧的外周弯曲成大致圆柱状;速断突起进入内壁面,所述速断突起进入内壁面从所述速断弹簧收容内壁面进一步朝向内侧连续延伸,所述速断突起进入内壁面的间隔与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的宽度大致相同。
也可以是,所述工作部包括:速通弹簧支承部,所述速通弹簧支承部是相对于所述速通突起配置在所述断开方向的凸部,向与所述速通突起突出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突出,宽度与所述速通突起的宽度大致相同,上表面沿着所述速通弹簧的外周凹陷成大致圆筒状;速断弹簧支承部,所述速断弹簧支承部是相对于所述速断突起配置在所述连通方向的凸部,向与所述速断突起突出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突出,宽度与所述速断突起的宽度大致相同,上表面沿着所述速断弹簧的外周凹陷成大致圆筒状。
也可以是,所述开关还包括:第二固定接片,所述第二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所述连通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接触,经由所述可动接片与所述固定接片导通,所述第二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除了所述连通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分离而与所述可动接片以及所述固定接片绝缘;断开固定接片,所述断开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相对于所述连通位置靠所述断开方向的断开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接触而导通,所述断开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除了所述断开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分离而绝缘;第二断开固定接片,所述第二断开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所述断开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接触,经由所述可动接片与所述断开固定接片导通,所述第二断开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除了所述断开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分离而与所述可动接片以及所述断开固定接片绝缘。
也可以是,所述电弧防止机构具有保持弹簧,所述保持弹簧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相对于所述工作部对所述可动接片向所述连通方向施力,在所述工作部相对于切换位置位于所述连通方向时将所述可动接片保持于所述连通位置。
也可以是,所述工作部具有介于所述固定接片与所述第二固定接片之间、以及介于所述断开固定接片与所述第二断开固定接片之间的工作板。
也可以是,所述工作板具有:保持弹簧收容部,所述保持弹簧收容部收容所述保持弹簧;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相对于所述保持弹簧收容部配置在所述连通方向,供所述可动接片贯穿。
也可以是,所述可动接片构成为,在被所述保持弹簧施力而所述可动接片与所述贯通孔的所述连通方向的内壁面接触时,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弹簧以所述连通方向的位置为支点进行摆动。
也可以是,所述贯通孔具有从所述连通方向的所述内壁面朝向所述断开方向鼓出并成为所述可动接片的摆动的支点的峰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电弧防止机构防止电弧的产生,因此,能够使开关小型化。
相对于速通弹簧、速通突起等速通机构而言,将速断弹簧、速断突起等速断机构配置在与连通方向以及断开方向不同的方向,因此,能够缩短包含速通机构以及速断机构的整个速动机构的长度,能够切实地防止电弧的产生且使触发开关小型化。
另外,利用速通弹簧收容部的速通弹簧支承部支承速通弹簧以及利用速断弹簧收容部的速断弹簧支承部支承速断弹簧,速通突起的高度比速通弹簧的直径大,速断突起的高度比速断弹簧的直径大,只要设为在速通弹簧收容部的底部设置用于容纳速通突起的空间以及在速断弹簧收容部的底部设置用于容纳速断突起的空间的结构,就能够切实地保持速通弹簧以及速断弹簧,并且使速通突起的端部在两处与速通弹簧的端部接触以及使速断突起的端部在两处与速断弹簧的端部接触,因此,速通弹簧的施力以及速断弹簧的施力沿着连通方向以及断开方向笔直地起作用。因此,即使不将速通机构以及速断机构配置在触发开关的中心轴上,也能够切实地使速通机构以及速断机构工作。
只要设为在工作部设置速通弹簧支承部以及速断弹簧支承部的结构就能够更加切实地保持速通弹簧以及速断弹簧,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使速通机构以及速断机构工作。
只要设为保持弹簧向连通方向对可动接片施力而将可动接片按压于连通固定接片的结构就能够在开关连通时防止反弹,防止电弧的产生。只要设为可动接片能够相对于保持弹簧以连通方向的位置为支点进行摆动的结构,就能够在开关断开时利用可动接片的摆动来吸收两个断开固定接片的位置的差异,防止反弹,防止电弧的发生。无需用于向断开方向对可动接片施力的弹簧,因此,能够使开关小型化。
只要设为峰部从贯通孔的连通方向的内壁面朝向断开方向鼓出的结构就能够简单地使可动接片可摆动,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电弧的产生且使开关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表示触发开关的外观的右侧视图。
图2表示卸下衬垫以及盖的触发开关的右侧视图。
图3表示壳体主体以及盖的内侧的侧视图。
图4表示柱塞的俯视图、主视图、右侧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5表示沿着柱塞的V-V线的主视放大剖视图。
图6表示沿着柱塞的VI-VI线的主视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工作部的除了滑动部之外的部分的俯视图、左侧视图、主视图、右侧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8表示滑动部的俯视图、左侧视图、主视图、右侧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9表示工作片的俯视图、主视图以及右侧视图。
图10表示速通突起以及速断突起的放大主视图。
图11表示工作板的俯视放大剖视图。
图12表示连通端子或断开端子的俯视图、左侧视图、主视图、右侧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13表示通用端子的俯视图、左侧视图、主视图、右侧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14是表示连接配件的俯视图、左侧视图、主视图以及右侧视图。
图15表示可动接片的俯视图、主视图以及右侧视图。
图16表示触发开关的动作的俯视剖视图。
图17表示回弹防止的原理的俯视剖视图。
图18表示另一滑动部的俯视图、左侧视图、主视图、右侧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触发开关、12壳体、121壳体主体、122盖、13柱塞、14复位弹簧、15防尘机构、151衬垫、152海绵、16工作部、17端子部、171断开端子、172通用端子、173连通端子、174a~174c连接配件、175a~175c连接螺钉、18可动接片、19速动机构、191a、191b工作片、192a、192b限制弹簧、193保持弹簧、195速通弹簧、197速断弹簧、21、22分隔壁、211、212、221、222分隔壁部、213~215通路、231a、231b、232a、232b工作片支承部、241、242、914限制弹簧支承部、251a~251d、252a~252c引导槽、28开关空间、281柱塞空间、282接片空间、283可动接片空间、29配线空间、31柱塞主体、311a、311b卡合凸部、312复位弹簧收容部、313a~313c滑动突条、314a~314d引导翼、315速通弹簧收容部、316速通突起收容部、317速断弹簧收容部、318速断突起收容部、32操作部、351a、351b速通弹簧收容内壁面、352a、352b速通弹簧支承内壁面、353a、353b速通突起进入内壁面、354、364、374、384底面、363a、363b、383a、383b内壁面、371a、371b速断弹簧收容内壁面、372a、372b速断弹簧支承内壁面、373a、373b速断突起进入内壁面、61工作部主体、615速通弹簧支承部、616速通突起、617速断弹簧支承部、618速断突起、62a、62b工作部上部、621a、621b、713a、713b、723a、723b、733a、733b卡合开口部、622a~622d引导突条、63工作板、631滑动收容部、632a、632b、633a、633b、642a、642b、741卡合部、635贯通孔、636保持弹簧收容部、637峰部、64、64A滑动部、641a、641b、645a、645b山部、643a、643b压入突起、646a、646b、744谷部、651、671上表面、711、721、731、81、911基部、712a、712b、722a、722b、732a、732b、912a、912b翼部、714、724、734凹坑、716、726、736固定接片、717、727a、727b、737、87a、87b触点、742弯曲部、743、745按压山部、746螺纹贯穿孔、82a~82d、913卡合突起、83保持弹簧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触发开关10是内置于电动工具等并使马达的旋转连通断开的开关。
如图2所示,触发开关10具有以下部分。
(1)壳体12:呈大致长方体箱状,是通过壳体主体121和盖122(参照图1)嵌合而形成的。
(2)柱塞13: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柱塞主体31和大致圆柱状的操作部32。柱塞主体31配置于壳体12内,操作部32暴露于壳体12外。若使用者拉动电动工具的触发器,则操作部32被按压向+A方向(连通方向),整个柱塞13向+A方向移动。
(3)复位弹簧14: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配置于壳体12与柱塞13之间,相对于壳体12向-A方向(断开方向;与+A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柱塞13施力。若使用者释放电动工具的触发器或减小拉动触发器的力,在复位弹簧14的力的作用下,柱塞13向-A方向移动。
(4)防尘机构15:例如由衬垫151(参照图1)、海绵152等构成,防止尘埃、水分等从用于使柱塞13的操作部32暴露于壳体12外的开口部进入壳体12的内部。
(5)工作部16:包括:大致平板形状的工作部主体61,其沿着柱塞主体31的底面配置;大致长方形框状的工作部上部62a、62b(参照图7),其从工作部主体61向上突出;大致平板形状的工作板63,其从工作部主体61向下突出;滑动部64,其被压入工作板63。工作部上部62a、62b与柱塞主体31卡合,整个工作部16随着柱塞13的移动而沿着±A方向移动。不过,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柱塞13沿着±A方向相对移动规定的距离。
(6)端子部17:包括:固定于壳体12的断开端子171、通用端子172以及连通端子173;与这些端子171~173卡合的连接配件174a~174c;与壳体12螺纹结合的连接螺钉175a~175c(参照图1),端子部17与连接于电源、马达等的配线连接。配线插入端子171~173与连接配件174a~174c之间,之后,通过拧入连接螺钉175a~175c,配线被固定而与端子171~173电连接。
(7)可动接片18:与工作部16卡合,随着工作部16的移动沿着±A方向移动。不过,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工作部16沿着±A方向相对移动规定的距离。可动接片18在断开位置与连通位置之间移动,在位于断开位置时,将断开端子171与通用端子172之间桥接,在位于连通位置时,将连通端子173与通用端子172之间桥接。
内置有触发开关10的电动工具构成为,若连通端子173与通用端子172之间被桥接,来自电源的电流向马达流动,马达旋转。另外,构成为,若断开端子171与通用端子172之间被桥接,则马达的两端短路,再生电流流动,从而对马达的旋转施加制动,马达的旋转马上停止。
(8)速动机构19:具有例如工作片191a、191b(参照图9)、限制弹簧192a、192b(参照图16)、保持弹簧193、速通弹簧195(参照图16)、速断弹簧197(参照图16)等,在柱塞13向+A方向移动而越过了规定的位置时,使可动接片18从断开位置向连通位置敏捷地移动。相反,在柱塞13向-A方向移动而越过了规定的位置时,使可动接片18从连通位置向断开位置敏捷地移动。
如图3所示,壳体12具有以下部分。
(1)分隔壁21:是通过将壳体主体121的分隔壁部211和盖122的分隔壁部212组合而形成的,将壳体12的内部分隔成开关空间28和配线空间29。分隔壁部211、212从壳体12的左右侧壁朝向内侧突出。可在开关空间28收容柱塞13的柱塞主体31、工作部16等,可在配线空间29收容端子部17中与配线连接的部分。在分隔壁21设置有用于供端子171~173通过的通路213~215。为了防止尘埃、水分从通路213~215进入开关空间28,通路213~215不是笔直地形成,而是形成为迷宫状。而且,通过将端子171~173压入通路213~215,防止在端子171~173与通路213~215之间形成间隙。
(2)分隔壁22:由壳体主体121的分隔壁部221和盖122的分隔壁部222形成,进一步将开关空间28内分隔成柱塞空间281和接片空间282。分隔壁部221、222从壳体12的左右侧壁朝向内侧突出,隔着间隙相对。可在柱塞空间281中收容柱塞13的柱塞主体31、工作部16的工作部主体61、工作部上部62a、62b以及滑动部64等。可在接片空间282收容可动接片18等。工作部16的工作板63穿过分隔壁部221、222之间的间隙,从柱塞空间281延伸设置到接片空间282。
(3)工作片支承部231a、231b、232a、232b: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凸部,从壳体12的左右侧壁朝向内侧突出,与分隔壁22的上侧邻接,从±A方向支承速动机构19的工作片191a、191b(参照图9)。
(4)限制弹簧支承部241、242:是大致圆柱状的凸部,从壳体12的左右侧壁朝向内侧突出,配置于工作片支承部231a、231b之间以及工作片支承部232a、232b之间,支承速动机构19的限制弹簧192a、192b(参照图16)。
(5)引导槽251a~251d、252a~252c:是与±A方向平行的直线状的槽,设于壳体12的左右侧壁的内侧,对柱塞13、工作部16沿着±A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引导槽251a、252a配置于柱塞空间281的上端,引导槽251b、252b配置于比引导槽251a、252a靠下的位置,引导槽251c、252c配置于紧挨着工作片支承部231a、231b、232a、232b的上方,引导槽251d配置于引导槽251b、251c之间。在盖122上与壳体主体121的引导槽251d相当的位置没有形成引导槽。
如图4所示,柱塞13具有以下部分。
(1)卡合凸部311a、311b:是从柱塞主体31的侧面的下侧附近沿着左右方向突出的凸部,与工作部16的卡合开口部621a、621b(参照图7)卡合。
(2)复位弹簧收容部312:是大致圆柱状的凹部,从柱塞主体31的后表面(+A方向的面)向-A方向凹陷,用于收容复位弹簧14。
(3)滑动突条313a~313c:是与±A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状的凸部,从柱塞主体31的上表面向上突出。通过与壳体12的上壁的内表面接触,缩小柱塞主体31的上表面与壳体12接触的面积。由此,减轻随着柱塞13的移动而产生的滑动阻力,来防止柱塞主体31的上表面的磨损。
(4)引导翼314a~314d:是从柱塞主体31的侧面的上端沿着左右方向突出的凸部。通过顶端与壳体12的引导槽251a、252a卡合,对柱塞13沿着±A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
(5)速通弹簧收容部315:是从柱塞主体3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而成的凹部,用于收容速动机构19的速通弹簧195(参照图16)。
(6)速通突起收容部316:是从柱塞主体3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而成的凹部,沿+A方向与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相连而配置,用于收容工作部16的速通突起616(参照图7)。
(7)速断弹簧收容部317:是从柱塞主体3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而成的凹部,用于收容速动机构19的速断弹簧197(参照图16)。
(8)速断突起收容部318:是从柱塞主体3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而成的凹部,向-A方向与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相连而配置,用于收容工作部16的速断突起618(参照图7)。
速通弹簧收容部315以及速通突起收容部316沿着左右方向与速断弹簧收容部317以及速断突起收容部318并列地配置。重要的是,这些不是沿着±A方向呈一直线状配置。即、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相对于速通弹簧收容部315位于与±A方向不同的方向。由此,±A方向上所需的长度变短,能够使触发开关10小型化。尤其是,如该例子那样,只要在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的正旁边配置速断突起收容部318、在速通突起收容部316的正旁边配置速断弹簧收容部317,能够使触发开关的±A方向上的长度最小。
如图5所示,速断突起收容部318的左右的内壁面383a、383b是彼此大致平行的平面状。
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的深度d5大于收容于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的速通弹簧195的直径D5。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的左右的内壁面构成为从下起速通弹簧收容内壁面351a、351b、速通弹簧支承内壁面352a、352b以及速通突起进入内壁面353a、353b依次连续而成的面。速通弹簧收容内壁面351a、351b是彼此大致平行的平面状,其间隔w51稍大于直径D5。速通弹簧支承内壁面352a、352b是沿着速通弹簧195的外周弯曲而成的圆柱侧面状的凹面,其直径与间隔w51相等。速通突起进入内壁面353a、353b是彼此大致平行的平面状,其间隔w53小于直径D5。因而,速通弹簧195被支承并保持于速通弹簧支承内壁面352a、352b,无法进入比速通弹簧支承内壁面352a、352b靠上的位置。
如图6所示,速通突起收容部316的左右的内壁面363a、363b是彼此大致平行的平面状。
速断弹簧收容部317是与速通弹簧收容部315大致相同的形状。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的深度d7大于收容于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的速断弹簧197的直径D7。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的左右的内壁面构成为从下起速断弹簧收容内壁面371a、371b、速断弹簧支承内壁面372a、372b、速断突起进入内壁面373a、373b依次连续。速断弹簧收容内壁面371a、371b是大致平行的平面状,其间隔w71稍大于直径D7。速断弹簧支承内壁面372a、372b是沿着速断弹簧197的外周弯曲而成的圆柱侧面状的凹面,其直径与间隔w71相等。速断突起进入内壁面373a、373b是大致平行的平面状,其间隔w73小于直径D7。因而,速断弹簧197支承并保持于速断弹簧支承内壁面372a、372b,无法进入比速断弹簧支承内壁面372a、372b靠上的位置。
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的深度d5与速通突起收容部316的深度d6大致相等,底面354从速通突起收容部316的底面364起连续延伸。速通突起进入内壁面353a、353b的间隔w53与速通突起收容部316的宽度w6大致相等,速通突起进入内壁面353a、353b从速通突起收容部316的左右的内壁面363a、363b起连续延伸。因而,收容到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的速通弹簧195无法进入速通突起收容部316。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的长度小于速通弹簧195的自然长度,速通弹簧195被压缩而收容于速通弹簧收容部315。
同样地,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的深度d7与速断突起收容部318的深度d8大致相等,底面374从速断突起收容部318的底面384起连续延伸。另外,速断突起进入内壁面373a、373b的间隔w73与速断突起收容部318的宽度w8大致相等,速断突起进入内壁面373a、373b从速断突起收容部318的内壁面383a、383b起连续延伸。因而,收容到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的速断弹簧197无法进入速断突起收容部318。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的长度小于速断弹簧197的自然长度,速断弹簧197被压缩而收容于速断弹簧收容部317。
如图7所示,工作部16具有以下部分。
(1)速通突起616: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凸部,从工作部主体61的上表面向上突出,收容于柱塞13的速通突起收容部316。速通突起616的±A方向上的长度小于速通突起收容部316的±A方向上的长度。柱塞13的速通弹簧收容部315与速通突起收容部316的-A方向连续,因此,若工作部16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则速通突起616进入速通弹簧收容部315内。由此,速通突起616被收容到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的速通弹簧195相对于柱塞13向+A方向施力。相反,若工作部16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则速通突起616与速通突起收容部316的+A方向的内壁面接触,阻止工作部16相对于柱塞13朝向+A方向进一步移动。
(2)速通弹簧支承部615:是从工作部主体61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凸部,向-A方向与速通突起616连接而配置,从下方支承被收容到柱塞13的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的速通弹簧195。
(3)速断突起618: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凸部,从工作部主体61的上表面向上突出,收容于柱塞13的速断突起收容部318。速断突起618的±A方向上的长度小于速断突起收容部318的±A方向上的长度。柱塞13的速断弹簧收容部317与速断突起收容部318的+A方向连续,因此,若工作部16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则速断突起618进入速断弹簧收容部317内。由此,速断突起618被收容到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的速断弹簧197相对于柱塞13向-A方向施力。相反,若工作部16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则速断突起618与速断突起收容部318的-A方向的内壁面接触,阻止工作部16相对于柱塞13向-A方向进一步移动。
(4)速断弹簧支承部617:是从工作部主体61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凸部,向+A方向与速断突起618连接而配置,从下方支承被收容到柱塞13的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的速断弹簧197。
(5)卡合开口部621a、621b:是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开口,贯穿工作部上部62a、62b的大致中央地配置,与柱塞13的卡合凸部311a、311b卡合。卡合开口部621a、621b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稍大于卡合凸部311a、311b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卡合开口部621a、621b的±A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卡合凸部311a、311b的±A方向上的宽度,容许工作部16相对于柱塞13沿着±A方向移动。
(6)引导突条622a~622d:是与±A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状的凸部,从工作部上部62a、62b朝向外侧突出。通过与壳体12的引导槽251b、251d、252b卡合,对工作部16沿着±A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引导突条622a配置于工作部上部62a的左侧面的上端,与引导槽252b卡合。引导突条622b配置于工作部上部62b的右侧面的上端,与引导槽251b卡合。引导突条622c、622d在工作部上部62b的右侧面的大致中央配置在一直线上,与引导槽251d卡合。在盖122上没有形成与引导槽251d相当的槽,因此,在组装触发开关10时,若搞错而欲将工作部16反向地安装,则引导突条622c、622d碰到盖122,无法安装。由此,能够防止组装错误。
此外,工作部主体61的左右端部与壳体12的引导槽251c、252c卡合。
(7)滑动收容部631:是大致长方形形状的贯通孔,贯穿工作板63的上端附近地设置,滑动部64被压入而被固定于其中。
(8)卡合部632a、632b:是从工作板63的左侧面朝向右方向凹陷而成的凹部,与滑动收容部631的下方邻接并与滑动收容部631连续,与滑动部64的卡合部642a、642b(参照图8)卡合。
(9)卡合部633a、633b:是从工作板63的右侧面朝向左方向凹陷而成的凹部,沿着±A方向与滑动收容部631邻接而连续,与滑动部64的压入突起643a、643b(参照图8)卡合。
(10)贯通孔635:是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孔,在下侧附近沿着左右方向贯通工作板63,供可动接片18贯穿。贯通孔635的±A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上下方向上的高度。
(11)保持弹簧收容部636:在-A方向上与贯通孔635邻接而连续,用于收容速动机构19的保持弹簧193。贯穿于贯通孔635的可动接片18被收容到保持弹簧收容部636的保持弹簧193相对于工作部16向+A方向施力。
(12)峰部637:是圆柱侧面状的凸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从贯通孔635的+A方向的内壁面朝向-A方向鼓出。将被保持弹簧193向+A方向施力的可动接片18用保持弹簧193的+A方向正面挡住。
如图8所示,滑动部64具有以下部分。
(1)山部641a、641b:是从滑动部64的主体沿着左右方向鼓出而成的凸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与速动机构19的工作片191a、191b(参照图9)接触而限制工作部16沿着±A方向的移动。为了抑制山部641a、641b磨损,优选滑动部64由耐磨性较高的材料形成。
(2)卡合部642a、642b:是从滑动部64的主体的相对靠左侧的附近向下突出的凸部,与工作板63的卡合部632a、632b卡合。在将滑动部64压入滑动收容部631时,若搞错而欲将滑动部64反向、表里相反地安装,则会碰到卡合部642a、642b而失败。由此,能够防止组装错误。
(3)压入突起643a、643b:是从滑动部64主体的相对靠右侧的附近沿着±A方向突出的凸部,与工作板63的卡合部633a、633b卡合。包含压入突起643a、643b的滑动部64整体的±A方向上的长度稍大于滑动收容部631的±A方向上的长度。在将滑动部64压入滑动收容部631时,从滑动收容部631的左侧插入滑动部64,强行使压入突起643a、643b碰到滑动收容部631的内壁面地通过,使压入突起643a、643b与设于滑动收容部631的右侧的卡合部633a、633b卡合。由此,能够将滑动部64牢牢地固定于工作板63。
此外,滑动部64也可以不是独立的零部件,而与工作板63形成为一体。
图9表示工作片191a。工作片191b也是相同的形状。工作片191a具有以下部分。
(1)基部911:是大致长方形板状,±A方向上的长度稍小于壳体12的工作片支承部232a、232b的间隔,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稍小于工作片支承部232a、232b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基部911不是圆形的,因此,能够防止基部911旋转。
(2)卡合突起913:是大致半圆柱状的凸部,从基部911的中央突出。与滑动部64的山部641a接触,而限制工作部16沿着±A方向的移动。卡合突起913不是半球状,而是半圆柱状,在线状的范围内与山部641a接触,能够降低卡合突起913的磨损。为了进一步降低卡合突起913的磨损,优选工作片191a由耐磨性较高的材料形成。不过,若工作片191a过硬,则与工作片191a接触的滑动部64的山部641a磨损,因此,重要的是选择与滑动部64的材料相适应的材料。
(3)翼部912a、912b:是大致长方形板状,从基部911的±A方向上的端部向与卡合突起913相反的方向与基部911大致垂直地延伸。通过翼部912a、912b与壳体12的工作片支承部232a、232b滑动,能够防止卡合突起913倾斜。
(4)限制弹簧支承部914:是大致圆柱状的凸部,从基部911的中央朝向与翼部912a、912b相同的方向突出,用于支承限制弹簧192a。限制弹簧192a被保持于限制弹簧支承部914与壳体12的限制弹簧支承部242之间。
工作片191a、191b被配置于形成于壳体12与工作部16之间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该空间的上方的边界由工作部16的工作部主体61限定,下方的边界由壳体12的分隔壁22限定,+A方向的边界由工作片支承部231b、232b限定,-A方向的边界由工作片支承部231a、232a限定,左右方向外侧的边界由壳体12的左右侧壁限定,该空间沿着左右方向在内侧方向上面对滑动部64。工作片191a、191b能够在该空间内沿着与±A方向大致垂直的左右方向移动,被限制弹簧192a、192b朝向内侧施力。工作片191a、191b通过卡合突起913与滑动部64的山部641a、641b接触来限制工作部16沿着±A方向的移动。即、工作片191a、191b、限制弹簧192a、192b以及滑动部64作为限制工作部16沿着±A方向的移动的限制机构发挥功能。
如图10所示,速通弹簧支承部615的上表面651是沿着速通弹簧195的外周弯曲而成的圆柱侧面状的凹面。由此,能够切实地支承被收容到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的速通弹簧195。
同样地,速断弹簧支承部617的上表面671是沿着速断弹簧197的外周弯曲而成的圆柱侧面状的凹面。由此,能够切实地支承被收容到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的速断弹簧197。
速通突起616的高度h6与速通弹簧收容部315的深度d5(参照图5)以及速通突起收容部316的深度d6(参照图6)大致相等,大于速通弹簧195的直径D5(参照图5)。因此,速通突起616的-A方向上的端面在两个区域内与速通弹簧195的+A方向的环状端部抵接。在该两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包含速通弹簧195的环状端部的最靠上的部分,在另一个区域包含最靠下的部分。由此,速通突起616能够直接受到由速通弹簧195产生的向+A方向的施力。
同样地速断突起618的高度h8与速断弹簧收容部317的深度d7(参照图6)以及速断突起收容部318的深度d8(参照图5)大致相等,大于速断弹簧197的直径D7(参照图6)。因此,速断突起618的+A方向上的端面在两个区域中与速断弹簧197的-A方向的环状端部抵接。该两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包含速断弹簧197的环状端部的最靠上的部分,在另一个区域包含最靠下的部分。由此,速断突起618能够直接受到由速断弹簧197产生的向-A方向的施力。
如图11所示,峰部637是顶部为圆形的曲面状。被保持弹簧193向+A方向施力的可动接片18在保持弹簧193的正面与峰部637接触。由此,可动接片18沿着±B方向进行摆动的轴始终处于保持弹簧193的正面的位置。
此外,重要的是,可动接片18的摆动的中心轴位于保持弹簧193的正面。峰部637的形状并不重要,并不限于C字状,既可以是例如V字状等顶峰变尖的弯折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可动接片18的摆动的中心轴位于保持弹簧193的正面的结构并不限于将峰部637设置于贯通孔635的+A方向的内壁面,例如,也可以将峰部设置于可动接片18的+A方向的面。
图12表示连通端子173。断开端子171与连通端子173呈镜像形状,与连通端子173的说明同时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断开端子171的论述用方括号(“[]”)括起来。
连通端子173[断开端子171]由金属等导体形成,具有以下部分。
(1)基部731[711]:是大致长方形板状,与连接于连通端子173[断开端子171]的配线接触而电连接。在与配线接触的部分具有凹坑734[714]。由此,与配线接触的接触面积变大,能够缩小接触阻力。
(2)翼部732a、732b[712a、712b]:是大致长方形板状,与基部731[711]大致垂直地从基部731[711]的±A方向上的端部连续延伸。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卡合开口部733a、733b[713a、713b]。
(3)固定接片736[716]:是从-A方向的翼部732a[+A方向的翼部712b]的上端连续向上延伸的板状,沿着壳体12的通路215[213]弯曲。在上端附近具有触点737[717]。触点737[717]由接触阻力较小且耐磨性优异的材料形成,与可动接片18接触而导通。
如图13所示,通用端子172由金属等导体形成,具有以下部分。
(1)基部721:是大致长方形板状,与连接于通用端子172的配线接触而电连接。在与配线接触的部分具有凹坑724。由此,与配线接触的接触面积变大,能够缩小接触阻力。
(2)翼部722a、722b:是大致长方形板状,与基部721大致垂直地从基部721的±A方向上的端部连续延伸。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卡合开口部723a、723b。
(3)固定接片726:是从基部721的上端连续向上延伸的板状,沿着壳体12的通路214弯曲。上端沿着±A方向分支,在各分支的顶端附近具有触点727a、727b。触点727a、727b由接触阻力较小且耐磨性优异的材料形成,与可动接片18接触而导通。
图14表示连接配件174a。此外,连接配件174b、174c也是相同的形状。连接配件174a具有以下部分。
(1)卡合部741:是大致长方形板状,与断开端子171的卡合开口部713a、713b卡合。在大致中央具有螺纹贯穿孔746。与壳体12螺纹结合的连接螺钉175a(参照图1)的顶端贯穿于螺纹贯穿孔746。
(2)弯曲部742:从卡合部741向下连续延伸,弯曲成U字状,顶端向上。
(3)按压山部743:从弯曲部742的顶端向上连续延伸,向左侧鼓出而弯曲。按压与断开端子171连接的配线,防止配线脱出。
(4)谷部744:从按压山部743的顶端向上连续延伸,向右侧鼓出而弯曲。被贯穿于螺纹贯穿孔746的连接螺钉的顶端按压。
(5)按压山部745:从谷部744的顶端向上连续延伸,向左侧鼓出而弯曲。按压与断开端子171连接的配线,防止配线脱出。按压山部745的鼓出量比按压山部743的鼓出量小。
被连接螺钉175a施加于谷部744的力向两个按压山部743、745分散。按压山部745是自由端,而按压山部743与弯曲部742连接,因此,与按压山部743相比按压山部745程度移动大。若被连接螺钉175a按压,鼓出量之差与移动量之差相互抵消,按压山部745的顶峰与断开端子171的基部711之间的间隔同按压山部743的顶峰与断开端子171的基部711之间的间隔大致相等。由此,从两个按压山部743、745对插入到断开端子171与连接配件174a之间的配线作用有大致均等的按压力,能够切实地防止配线脱出。
如图15所示,可动接片18由金属等导体形成,具有以下部分。
(1)基部81:是横向较长的平板形状,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工作板63的贯通孔635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稍小。
(2)卡合突起82a~82d:是从基部81的上边以及下边朝向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两个卡合突起82a、82c的间隔以及两个卡合突起82b、82d的间隔比柱塞13的工作板63的左右方向上的厚度稍大。另外,包含卡合突起82a~82d的可动接片18整体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工作板63的贯通孔635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大,比贯通孔635的±A方向上的宽度小。通过使可动接片18倒伏,能够使可动接片18贯穿于贯通孔635,通过使贯穿于贯通孔635的可动接片18立起,将工作板63保持在卡合突起82a~82d之间,能够防止可动接片18沿着左右方向偏离。
(3)保持弹簧支承部83:是从基部81的-A方向的面的大致中央朝向-A方向突出的凸部,与保持弹簧193的+A方向上的端部卡合而支承保持弹簧193。
(4)触点87a、87b:配置于基部81的左右端附近。由接触阻力较小且耐磨性优异的材料形成,与断开端子171的触点717、通用端子172的触点727a、727b以及连通端子173的触点737接触而导通。
接着,使用图16对触发开关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6中,上层表示壳体12、柱塞13以及工作部16的位置关系,中层表示滑动部64与工作片191a、191b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层表示可动接片18、断开端子171、通用端子172以及连通端子173的位置关系。另外,左侧表示断开状态,右侧表示连通状态。
<断开状态:电动工具的使用者释放触发器的情况>
柱塞13被复位弹簧14向-A方向施力,压靠于壳体12的-A方向的内壁。
工作部16在+A方向上位于离柱塞13比较近的位置。速断突起618的一部分进入速断弹簧收容部317,被速断弹簧197朝向-A方向施力。速通突起616位于速通突起收容部316内。速通弹簧195无法进入速通突起收容部316内,因此,速通突起616不会受到来自速通弹簧195的施力。由此,整个工作部16被朝向-A方向施力。
此时,滑动部64的山部641a、641b比工作片191a、191b的卡合突起913更靠-A方向。
可动接片18与工作板63的峰部637抵接。工作部16被朝向-A方向施力,因此,可动接片18也被朝向-A方向施力。触点87a被压靠于断开端子171的触点717,触点87b被压靠于通用端子172的触点727a。由此,可动接片18与断开端子171的固定接片716以及通用端子172的固定接片726接触而导通,将固定接片716、726(断开固定接片)之间桥接。
接片空间282(参照图3)在其中具有由固定接片716、726、736围成的可动接片空间283。可动接片18在可动接片空间283内移动。可动接片18与固定接片716、726、736接触的区域均位于可动接片空间283内。
断开状态是工作部16相对于壳体12最靠-A方向的状态,但工作板63的+A方向上的端部没有进入到可动接片空间283内。因而,在限定可动接片空间283的+A方向的固定接片726、736之间始终存在工作板63,无法较大程度地开口。由此,即使万一尘埃、水分等进入到壳体12内,也能够防止尘埃、水分等进入到可动接片空间283内,能够防止产生接触不良。
<从断开状态到过度状态:使用者稍微拉动触发器的情况>
柱塞13克服复位弹簧14的施力而向+A方向稍微移动。
工作部16通过柱塞13向+A方向移动而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速断突起618从速断弹簧收容部317退出,速断弹簧197无法进入速断突起收容部318内,因此,来自速断弹簧197的施力被释放。相反,速通突起616的一部分进入速通弹簧收容部315,被速通弹簧195向+A方向施力。由此,整个工作部16被向+A方向施力。
不过,滑动部64的山部641a、641b与工作片191a、191b的卡合突起913相比更靠-A方向,因此,山部641a、641b的+A方向的斜面与卡合突起913抵接。工作片191a、191b被限制弹簧192a、192b朝向内侧施力,因此,阻止工作部16向+A方向移动。由此,工作部16的向+A方向的移动量比柱塞13的向+A方向的移动量小。工作部16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速通弹簧195被压缩而蓄积能量。
可动接片18随着工作部16向+A方向移动而向+A方向离开断开位置。触点87a与断开端子171的触点717分开,触点87b与通用端子172的触点727a分开。由此,固定接片716、726之间的桥接被解除。此时的可动接片18的移动速度比较缓慢,没有经由可动接片18的电流流动,因此,不产生电弧。
<从过度状态到连通状态:使用者进一步拉动触发器的情况>
柱塞13进一步向+A方向移动。工作部16也进一步向+A方向移动,但与柱塞13相比,移动量较少,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若速断突起618的-A方向上的端部与速断突起收容部318的-A方向的内壁抵接,则工作部16无法进一步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被强制地向+A方向移动。
若滑动部64的山部641a、641b越过卡合突起913的位置,则并不妨碍工作部16的移动,由于蓄积到速通弹簧195的能量,工作部16敏捷地向+A方向移动。
在可动接片18被保持弹簧193施力而保持被压靠于峰部637的状态下,可动接片18与工作部16一起向+A方向移动,触点87a与连通端子173的触点737抵接,触点87b与通用端子172的触点727b抵接。由此,可动接片18与连通端子173的固定接片736以及通用端子172的固定接片726接触而导通,将固定接片736、726(连通固定接片)之间桥接。由此,电动工具的马达与电源被连接,马达旋转。
在可动接片18到达连通位置而将固定接片736、726之间桥接之后,工作部16也保持原样地继续向+A方向移动。可动接片18与峰部637分开而相对于工作部16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通过保持弹簧193对可动接片18向+A方向施力,将触点87a按压于触点737,将触点87b按压于触点727b。由此,能够防止回弹的产生,因此,防止在电流经由可动接片18开始流动之后可动接片18与固定接片736、726分离,能够防止电弧的产生。
连通状态是工作部16相对于壳体12最靠+A方向的状态,工作板63的-A方向上的端部没有进入到可动接片空间283内。因而,在可动接片空间283的-A方向上的固定接片716、726之间始终存在工作板63,不会较大程度地开口。由此,即使万一尘埃、水分等进入到壳体12内,也能够防止尘埃、水分等进入到可动接片空间283内,能够防止接触不良的产生。
<连通状态:使用者拉动触发器的力稍微松动的情况>
柱塞13被复位弹簧14施力而向-A方向稍微移动。
通过柱塞13向-A方向移动,工作部16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速通突起616位于速通突起收容部316内,没有受到来自速通弹簧195的施力。速断突起618的一部分进入速断弹簧收容部317,被速断弹簧197向-A方向施力。由此,整个工作部16被向-A方向施力。
不过,滑动部64的山部641a、641b比工作片191a、191b的卡合突起913靠+A方向,因此,山部641a、641b的-A方向的斜面与卡合突起913抵接。工作片191a、191b被限制弹簧192a、192b朝向内侧施力,因此,阻止工作部16向-A方向移动。由此,工作部16的向-A方向的移动量小于柱塞13的向-A方向的移动量。工作部16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速断弹簧197被压缩而蓄积能量。
可动接片18被保持弹簧193向+A方向施力,因此,工作部16即使向-A方向移动,也不离开连通位置。由此,可动接片18继续将固定接片736、726之间桥接。
<从连通状态到断开状态:使用者拉动触发器的力进一步松动的情况>
柱塞13进一步向-A方向移动。
工作部16也进一步向-A方向移动,与柱塞13相比,移动量较少,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若速通突起616的+A方向上的端部与速通突起收容部316的+A方向的内壁抵接,则工作部16无法进一步相对于柱塞13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被强制地向-A方向移动。
若滑动部64的山部641a、641b越过卡合突起913的位置,则并不妨碍工作部16的移动,由于蓄积到速断弹簧197的能量,工作部16敏捷地向-A方向移动。
若由于工作部16的移动而峰部637与可动接片18抵接,则可动接片18无法进一步相对于工作部16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被强制地向-A方向移动。触点87a与连通端子173的触点737分开,触点87b与通用端子172的触点727b分开。由此,固定接片736、726之间的桥接被解除。此时的可动接片18的移动速度与工作部16是相同的,可动接片18敏捷地与固定接片736、726分离,因此,能够防止电弧的产生。
在可动接片18与固定接片736、726分开之后,工作部16也直接继续向-A方向敏捷地移动。可动接片18也与工作部16一起继续移动,触点87a与断开端子171的触点717抵接,触点87b与通用端子172的触点727a抵接。由此,可动接片18与断开端子171的固定接片716以及通用端子172的固定接片726接触而导通,将固定接片716、726之间桥接。通过将固定接片716、726之间桥接,再生电流经由可动接片18流动,对由于惯性而继续旋转的马达施加制动,马达的旋转快速地停止。
若在直到马达停止为止的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回弹,可动接片18与固定接片716、726之间的接触丧失。电流经由可动接片18流动,因此,存在产生电弧的可能性。不过,可动接片18的摆动的中心轴配置于保持弹簧193的正面,因此,即使没有对可动接片18向-A方向施力的弹簧,也能够防止回弹的产生。以下,对其原理进行说明。
由于零部件的加工精度等主要原因,无法使触点717、727a的±A方向上的位置之差完全消失。因而,在断开状态下,可动接片18并不是与±A方向完全地垂直,而是相对于±A方向稍稍倾斜。
作为比较例,如图17左侧所示,工作板63’的贯通孔635的+A方向的内壁是平面形状,没有峰部637。
若假定触点717比触点727a更靠+A方向,则在可动接片18到达时、在触点87b与触点727a接触之前触点87a与触点717接触。可动接片18从触点717受到朝向+A方向的力,从工作板63受到朝向-A方向的力。由此,可动接片18向-B方向摆动。之后,触点87b与触点727a接触而固定接片716、726之间被桥接。
不过,可动接片18倾斜,因此,贯通孔635的+A方向的内壁与工作板63的触点717侧的表面之间的边界即棱线部分成为可动接片18的摆动的支点。可动接片18从保持弹簧193受到朝向+A方向的力,在保持弹簧193的正面上,在可动接片18与工作板63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可动接片18向+B方向摆动,触点87b,727a间的接触临时丧失,存在产生电弧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如图17右侧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工作板63在贯通孔635的+A方向的内壁设有峰部637,因此,峰部637成为可动接片18的摆动的支点。在保持弹簧193的正面存在摆动的轴,因此,可动接片18即使倾斜,也能够防止在保持弹簧193的正面产生间隙。因而,即使从保持弹簧193受到朝向+A方向的力,可动接片18也不摆动。由此,能够防止回弹,防止电弧的产生。
图18所示的滑动部64A能够替代上述的滑动部64而使用于触发开关10。滑动部64A还在山部641a、641b的+A方向设置有山部645a、645b,由此,在山部645a、645b与山部641a、641b之间形成有谷部646a、646b。谷部646a、646b的位置与在断开状态下工作片191a、191b与滑动部64A抵接的位置大致一致。
在从连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过渡过程中,工作部16敏捷地向-A方向移动。此时,工作片191a、191b与滑动部64A抵接的位置相对于滑动部64A相对地向+A方向移动。可动接片18的触点87a、87b与断开端子171的触点717以及通用端子172的触点727a接触,大致与此同时,工作片191a、191b与滑动部64A抵接的位置越过谷部646a、646b,通过工作片191a、191b与山部645a、645b抵接,对滑动部64A的向-A方向的移动施加制动。
由此,能够使触点87a、87b与触点717,727a接触时的势头失去,因此,能够抑制可动接片18的回弹,进一步提高防止电弧的产生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是,谷部646a、646b的位置不是在断开状态下工作片191a、191b与滑动部64A抵接的位置,比在断开状态下工作片191a、191b与滑动部64A抵接的位置稍靠+A方向。这样的话,在触点87a、87b与触点717、727a接触之前,对滑动部64A的向-A方向的移动施加制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削弱触点87a、87b与触点717、727a接触时的势头,能够抑制可动接片18的回弹,进一步提高防止电弧的产生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包括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定义的范围就能够进行各种修正、变更、追加、或去除而成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以上的说明容易地理解这一点。

Claims (5)

1.一种开关,
所述开关包括:
工作部,所述工作部能够向连通方向以及与所述连通方向相反的断开方向移动;
可动接片,所述可动接片与所述工作部卡合;
固定接片,所述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连通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接触而导通,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除了所述连通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分离而绝缘;
电弧防止机构,所述电弧防止机构防止在所述可动接片与所述固定接片之间产生电弧,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还具有能够向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移动的柱塞,
所述工作部与所述柱塞卡合,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柱塞向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移动,
所述电弧防止机构包括:
速通弹簧,所述速通弹簧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相对于所述柱塞对所述工作部向所述连通方向施力;
速断弹簧,所述速断弹簧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相对于所述柱塞对所述工作部向所述断开方向施力;
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对所述工作部的移动进行限制直到所述工作部越过切换位置为止,在所述工作部越过所述切换位置时将所述工作部释放,
所述柱塞包括:
速通弹簧收容部,所述速通弹簧收容部收容所述速通弹簧;
速通突起收容部,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相对于所述速通弹簧收容部配置在所述连通方向;
速断弹簧收容部,所述速断弹簧收容部相对于所述速通弹簧收容部配置在与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不同的方向,收容所述速断弹簧;
速断突起收容部,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相对于所述速断弹簧收容部配置在所述断开方向,
所述工作部包括:
速通突起,所述速通突起以能够向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被所述速通弹簧向所述连通方向施力;
速断突起,所述速断突起以能够向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被所述速断弹簧向所述断开方向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通突起是向与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不同的方向突出的凸部,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宽度小于所述速通弹簧的直径,高度大于所述速通弹簧的直径,
所述速断突起是向与所述连通方向以及所述断开方向不同的方向突出的凸部,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宽度小于所述速断弹簧的直径,高度大于所述速断弹簧的直径,
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是向与所述速通突起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的凹部,宽度小于所述速通弹簧的直径,
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是向与所述速断突起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的凹部,宽度小于所述速断弹簧的直径,
所述速通弹簧收容部是向与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开口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开口的凹部,深度与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的深度大致相同,
所述速通弹簧收容部具有:
速通弹簧收容内壁面,所述速通弹簧收容内壁面的间隔与所述速通弹簧的直径大致相同;
速通弹簧支承内壁面,所述速通弹簧支承内壁面从所述速通弹簧收容内壁面朝向内侧连续延伸,沿着所述速通弹簧的外周弯曲成大致圆柱状;
速通突起进入内壁面,所述速通突起进入内壁面从所述速通弹簧收容内壁面进一步朝向内侧连续延伸,所述速通突起进入内壁面的间隔与所述速通突起收容部的宽度大致相同,
所述速断弹簧收容部是向与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开口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开口的凹部,深度与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的深度大致相同,
所述速断弹簧收容部具有:
速断弹簧收容内壁面,所述速断弹簧收容内壁面的间隔与所述速断弹簧的直径大致相同;
速断弹簧支承内壁面,所述速断弹簧支承内壁面从所述速断弹簧收容内壁面朝向内侧连续延伸,沿着所述速断弹簧的外周弯曲成大致圆柱状;
速断突起进入内壁面,所述速断突起进入内壁面从所述速断弹簧收容内壁面进一步朝向内侧连续延伸,所述速断突起进入内壁面的间隔与所述速断突起收容部的宽度大致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部包括:
速通弹簧支承部,所述速通弹簧支承部是相对于所述速通突起配置在所述断开方向的凸部,向与所述速通突起突出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突出,宽度与所述速通突起的宽度大致相同,上表面沿着所述速通弹簧的外周凹陷成大致圆筒状;
速断弹簧支承部,所述速断弹簧支承部是相对于所述速断突起配置在所述连通方向的凸部,向与所述速断突起突出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突出,宽度与所述速断突起的宽度大致相同,上表面沿着所述速断弹簧的外周凹陷成大致圆筒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还包括:
第二固定接片,所述第二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所述连通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接触,经由所述可动接片与所述固定接片导通,所述第二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除了所述连通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分离而与所述可动接片以及所述固定接片绝缘;
断开固定接片,所述断开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相对于所述连通位置靠所述断开方向的断开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接触而导通,所述断开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除了所述断开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分离而绝缘;
第二断开固定接片,所述第二断开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所述断开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接触,经由所述可动接片与所述断开固定接片导通,所述第二断开固定接片在所述可动接片位于除了所述断开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与所述可动接片分离而与所述可动接片以及所述断开固定接片绝缘,
所述电弧防止机构具有保持弹簧,所述保持弹簧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相对于所述工作部对所述可动接片向所述连通方向施力,在所述工作部相对于切换位置位于所述连通方向时将所述可动接片保持于所述连通位置,
所述工作部具有介于所述固定接片与所述第二固定接片之间、以及介于所述断开固定接片与所述第二断开固定接片之间的工作板,
所述工作板具有:
保持弹簧收容部,所述保持弹簧收容部收容所述保持弹簧;
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相对于所述保持弹簧收容部配置在所述连通方向,供所述可动接片贯穿,
所述可动接片构成为,在被所述保持弹簧施力而所述可动接片与所述贯通孔的所述连通方向的内壁面接触时,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弹簧以所述连通方向的位置为支点进行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具有从所述连通方向的所述内壁面朝向所述断开方向鼓出并成为所述可动接片的摆动的支点的峰部。
CN201610389549.3A 2015-06-04 2016-06-03 开关 Active CN1062521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3832 2015-06-04
JP2015113832A JP6501630B2 (ja) 2015-06-04 2015-06-04 スイッチ
JP2015113830A JP6501629B2 (ja) 2015-06-04 2015-06-04 トリガースイッチ
JP2015-113830 2015-06-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52112A CN106252112A (zh) 2016-12-21
CN106252112B true CN106252112B (zh) 2019-04-02

Family

ID=56087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89549.3A Active CN106252112B (zh) 2015-06-04 2016-06-03 开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18558B2 (zh)
EP (1) EP3101671B1 (zh)
CN (1) CN1062521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01311A1 (de) * 2017-01-27 2018-08-02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28423A1 (de) * 1986-08-21 1988-02-25 Kloeckner Moeller Elektrizit Kontaktanordnung fuer elektrische schaltgeraete
US6469268B1 (en) * 1998-07-24 2002-10-22 Marquardt Gmbh Electrical switch
CN102484009A (zh) * 2009-08-31 2012-05-30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通用负载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7975C (de) * F. zöpke in Berlin SW., Charlottenstr. 74 Momentschaltvorrichtung
US2598856A (en) * 1951-02-24 1952-06-03 Gen Motors Corp Snap action switch
DE1890265U (de) * 1960-12-03 1964-04-02 Schaltbau Gmbh Elektrisches sprungschaltelement.
JPS5657439U (zh) 1979-10-09 1981-05-18
EP1691385B1 (en) 2005-02-09 2010-05-05 Satori S-Tech Co., Ltd. Trigger switch
JP2006218560A (ja) 2005-02-09 2006-08-24 Satori S-Tech Co Ltd トリガースイッチ
EP1936645B1 (en) * 2006-12-21 2013-07-03 Defond Components Limited Circuit interrupter that produces snap-action connection and disconnection between electrical contac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28423A1 (de) * 1986-08-21 1988-02-25 Kloeckner Moeller Elektrizit Kontaktanordnung fuer elektrische schaltgeraete
US6469268B1 (en) * 1998-07-24 2002-10-22 Marquardt Gmbh Electrical switch
CN102484009A (zh) * 2009-08-31 2012-05-30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通用负载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01671A3 (en) 2017-01-25
US20160358726A1 (en) 2016-12-08
EP3101671B1 (en) 2019-02-20
EP3101671A2 (en) 2016-12-07
CN106252112A (zh) 2016-12-21
US9818558B2 (en) 2017-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76438U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7891997B2 (en) Connector for an electronic card
JP3122167U (ja) 電子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3171410U (ja) 掃除ロボットのプラグ収容構造
CN102422491B (zh) 卡连接器
US8632350B2 (en) Card connector
US926408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01069835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2678574U (zh) 卡连接器
JP2012174677A (ja) コネクタ
JP4276215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EP1847947A3 (en) Data memory
CN201112917Y (zh) 电连接器
CN101616555A (zh) 电子设备及其按键模组
CN106252112B (zh) 开关
US20040224545A1 (en) Card connector including ejecting lever for ejecting card
US20090263996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with a wedge-shaped block
US7488191B2 (en) Slide switch preventing a spring from ejection
CN1319091C (zh) 电气开关
US67229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2886297A (zh) 堆叠式卡座
WO2010018816A1 (ja) メモリカードソケット
TW201605133A (zh) 卡插件
US4501940A (en) Opposed contact switch
CN102426962A (zh) 一种插卡检测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2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Satori Electr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atori Contro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