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78574U - 卡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78574U
CN202678574U CN2012203006862U CN201220300686U CN202678574U CN 202678574 U CN202678574 U CN 202678574U CN 2012203006862 U CN2012203006862 U CN 2012203006862U CN 201220300686 U CN201220300686 U CN 201220300686U CN 202678574 U CN202678574 U CN 2026785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housing
contact arm
base portion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30068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坂亮
高崎博文
林正章
内藤裕司
富田光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785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7857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4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a single cantilevered beam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卡连接器。沿该壳体的后端边缘设置的后侧连接端子设有:基部,该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被嵌入在该壳体的底壁部中;呈悬臂状的接触臂部,该接触臂部的末端朝向壳体的前端边缘倾斜向上延伸;接触部,其连接到该接触臂部的末端,并与该卡的端子构件接触;以及接触臂支撑部,其包括向后突出的弯曲部,底侧前端联接到该基部的后端,顶侧前端联接到该接触臂部的后端。本实用新型的卡连接器具有高可靠性,能够将接触臂的末端的接触部设置成靠近该壳体的后端边缘定位,同时维持连接端子所用的弹簧长度的足够长度,并且使具有设置在后端侧上的端子构件的卡能够被容易地插入和弹出。

Description

卡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地,电子装置,如个人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车用导航装置等设有卡连接器以使用各种类型的记忆卡,如客户识别模块(SIM)、多媒体卡
Figure BDA00001799514900011
安全数码
Figure BDA00001799514900012
卡、迷你
Figure BDA00001799514900013
卡、xD-图像卡
Figure BDA00001799514900014
记忆棒记忆棒
Figure BDA00001799514900016
SM(SmartMedia)TF(trans-flash)
Figure BDA00001799514900018
记忆卡、微型卡等(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图8是示出了传统的卡连接器的视图。
在附图中,811是卡连接器的壳体,其由绝缘材料,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且设有底板811b和一对侧板811c,并且容置大致呈矩形的板状的记忆卡901。例如,记忆卡901是SIM卡,其具有未示出的暴露到底表面901a的电极垫。
此外,多个端子保持部811e形成在底板部811b上,并且由金属制成的端子851被容置并且保持在每个端子保持部811e中。在附图中示出的示例中,总数为六个的端子851被设置成排成两行,以便与SIM卡的电极的布置对齐。此外,这些端子851焊接到未示出的电路板的表面上的连接垫,以便与电路板上的导电引线(conductive trace)导电。此外,壳体811通过将电极焊接到连接垫而固定到该电路板的表面。
另外,由金属制成的突片861附连到每个侧板部811c。突片861设有支撑突片862,其呈沿垂直方向平行延伸的板形,并且支撑突片862被附连使得侧板部811c从顶部和底部之间插入。另外地,壳体811固定到电路板的表面以通过底侧上的支撑突片862进一步强化,这些支撑突片862被焊接到电路板的表面上形成的锚固垫。
此外,当将记忆卡901安装到壳体811中时,记忆卡901被插入使得突片861的支撑突片862被从壳体811向上倾斜地推开。以这种方式,插入的记忆卡901由顶侧上的支撑突片862保持。此外,每个电极垫在记忆卡901的底表面901a上暴露,并且通过与对应的端子851接触而导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2004-6072号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由于装入和弹出记忆卡困难,所以传统的卡连接器具有较差的可用性。因此,对于装入和弹出记忆卡来说,具有通过在卡上按压而操作的推/推型引导机构的卡连接器变得更加普遍,因而用户能够用一只手很容易地装入和弹出记忆卡。
然而,近些年,随着电子装置的小型化,在由电子装置使用的卡的小型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进步。此外,使卡小型化增加了电极垫相对于卡的表面的面积比率,这减少了布置电极垫的变化余度。因此,对于具有两排电极垫的卡,例如SIM卡,电极垫的前排和后排分别被设置靠近卡的前端和后端的位置。如此一来,对于具有推/推型的卡引导装置的卡连接器,因为该构造使得卡被从插入开口插入到卡连接器中,与靠近卡的后端设置的电极垫对应的端子的接触臂末端部必须设置在靠近卡连接器的后端的插入开口的位置。
因此,如果使得施加偏置作用的悬臂状接触臂从卡连接器的内部朝向插入开口向上倾斜地延伸,并使得端子的末端部尽可能地靠近插入开口,在卡被从卡连接器的插入开口向内插入并且在端子被附连时,端子的接触臂由于与卡接触而存在屈曲的风险。虽然接触臂屈曲的可能性在附连端子的时候被合理地减轻,使得悬臂形的接触臂从卡连接器的插入开口朝内部倾斜向上地延伸,使得接触臂的末端的接触部靠近插入开口就缩短了接触臂,从而缩短了弹簧长度,该弹簧长度使得末端部与卡的电极垫之间的接触变得不精确。
在解决传统的卡连接器存在的问题方面,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可靠性的卡连接器,其能够将接触臂的末端的接触部定位成靠近壳体的后端边缘,同时维持连接端子所用的弹簧长度的充足长度,并且能够使具有设置在后端侧上的端子构件的卡被容易地插入及弹出。
解决问题所用的技术方案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卡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其容置设有端子构件的卡;连接端子,其附连到该壳体,该连接端子与该卡的端子构件连接;罩构件,其附连到该壳体,并至少覆盖该壳体和该卡的被插入该壳体中的部分;其中该连接端子包括沿该壳体的后端边缘设置的后侧连接端子。该后侧连接端子设有:基部,该基部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在该壳体的底壁部中;呈悬臂状的接触臂部,该接触臂部中的末端朝向壳体的前端边缘倾斜向上延伸;接触部,其连接到该接触臂部的末端,并与该卡的端子构件接触;以及接触臂支撑部,其包括向后突出的弯曲部,底侧前端联接到该基部的后端,顶侧前端联接到该接触臂部的后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卡连接器中,该壳体还设有端子保持凹部,该端子保持凹部沿着后端边缘设置并穿过壳体的底壁部,该后侧连接端子被保持在该端子保持凹部内,使得该接触臂部、接触部和接触臂支撑部不抵靠该底壁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卡连接器中,该后侧连接端子设有形成在该基部中的开口;该基部由该开口分成左右一对带状部,所述带状部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带状部的前端由嵌入条部联接,该嵌入条部中的至少一部分被嵌入在该底壁部中;该接触部设置在该开口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卡连接器中,该基部包括形成在该带状部上的弯折部,该基部的后端被定位成低于该嵌入条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卡连接器中,联接该基部与该接触臂部的联接带部以弹性方式形成,并且整个接触臂支撑部相对于该基部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该卡连接器能够具有高可靠性,能够将接触臂的末端的接触部设置成靠近壳体的后端边缘定位,同时维持连接端子所用的弹簧长度的充足长度,并且能够使具有设置在后端侧上的端子构件的卡被容易地被插入及弹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在移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的外壳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4A和图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中的被插入的卡的立体图,图4A是俯视斜视图,图4B是仰视斜视图。
图5A和图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的后侧端子的立体图,图5A是俯视斜视图,图5B是仰视斜视图。
图6A和图6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的后侧端子的侧视图,图6A是在卡未被装入时的后侧端子的视图,图6B是卡已装入后的后侧端子的视图。
图7是在卡被装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了传统的卡连接器的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卡连接器
11,811    壳体
11a       后壁部
11b       底壁部
11e       后侧端子保持凹部
11d       前侧端子保持凹部
11es      侧壁部
11f       前边缘
11g       偏置构件容置部
11h       卡引导机构容置部
11i,23    锁定突起
11r       后端边缘
13        闭锁突起
18        插入开口
21             滑动凸轮部
22             凸轮槽
23             滑动构件
23a            卡保持部
23b            侧边缘保持部
23c            前端保持部
23d            引导部
23e            凸轮接合部
51             后侧端子
51a,61a        基部
51b,61b        接触臂
51c,61c,63b    接触部
51d,61d        焊引线部
51e            接触臂支撑部
51f            弯曲部
51g            开口
51h            嵌入条部
51i            向前提升部
51j            弯折部
51k            侧向提升部
51m            联接带部
51n            带状部
61             前侧端子
62             第一接触点
62a,63a        附接部
62b            主体部
62c            毗邻部
63             第二接触点
71             外壳
72             顶板部
73           闭锁开口
74,811c      侧板部
75           针脚压制构件
81           针脚构件
82           偏置构件
101          卡
111a,901a    底表面
111b         顶表面
111c         切口
111f         前端
111r         后端
112          侧边缘
151          后侧接触垫
161          前侧接触垫
811b         底板部
811e         端子保持部
851          端子
861          突片
862          支撑突片
901          记忆卡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的分解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在移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的外壳的状态的平面图;以及图4A和图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中的被插入的卡的立体图。注意,图4A是俯视斜视图,图4B是仰视斜视图。
在图中,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附接到电子装置(未示出)的卡连接器。卡101被插入卡连接器中,卡101通过卡连接器1而被装入电子装置中。另外,电子装置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装置,例如个人电脑、移动电话、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移动导航系统等。
此外,卡101是记忆卡,例如SIM卡、
Figure BDA00001799514900071
Figure BDA00001799514900072
卡、迷你卡、xD图像卡
Figure BDA00001799514900074
记忆棒记忆棒
Figure BDA00001799514900077
Figure BDA00001799514900078
记忆卡等,并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卡,然而本实施例中描述微型SIM卡。
在本实施例中,卡101具有如图4A、4B所示的总体近似矩形板的形状,前侧接触垫161被设置成多个以作为电极垫(它们为端子构件),以便在底部表面111a的靠近前端111f的部分上沿前端111f排成一行。另外,后侧接触垫151被设置成多个以作为电极垫(它们为端子构件),以便在底部表面111a的靠近后端111r的部分上沿后端111r排成一行。换言之,这些电极垫被设置成沿卡10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两行,其中前端111f侧的行由前侧接触垫161组成,后端111r侧的行由后侧接触垫151组成。注意,前侧接触垫161和后侧接触垫151都不是设置在顶表面111b上。另外,在前端111f的左、右端和侧边缘112接合(join)的拐角中的一个,具体而言在顶表面111b的左前拐角,形成具有倾斜切除部的切口111c。
另外,为了描述该构造的每个部件以及卡连接器1和卡101的操作,本实施例使用的用于表示方向的措辞,例如顶、底、左、右、前、后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图中卡连接器1、卡101或那些部件所示的取向是合适的;然而,当卡连接器1、卡101或那些部件的取向改变时,应解释为根据取向的改变能够进行更改。
这里,卡连接器1设有壳体11和外壳71,壳体11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一体形成,外壳71作为附接到壳体11的上侧的盖构件并通过冲压由例如金属等导电材料组成的板材料然后经受折曲等过程而形成。外壳71覆盖壳体11和卡101的被插入壳体11中的至少一部分的上侧。此外,卡连接器1是附接到电子装置的大概平坦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卡101被从后方插入开口18(图2的左上方)插入壳体11中。具体而言,卡101被插入到壳体11与外壳71之间形成的空间中。
如图所示,壳体11具有大致呈矩形的板状构件的底壁部11b和从该底壁部11b直立的后壁部11a,后壁部11a沿壳体11的在卡101插入方向前方的边缘部延伸,换言之,沿前端边缘11f延伸。
这里,底壁部11b设有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作为端子保持凹部,该端子保持凹部保持作为连接端子中设置在后侧的后侧连接端子的后侧端子51;并且设有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作为端子保持凹部,该端子保持凹部保持作为连接端子中设置在前侧的前侧连接端子的前侧端子61。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为沿板厚度方向穿过底壁部11b的一开口,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成排地设置以便形成一行,该行沿着在卡101插入壳体11内的方向上的后方边缘部(也就是说,后端边缘11r)在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而且,后侧端子51被容置并保持在每个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中。而且,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为沿板厚方向穿过底壁部11b的一开口,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成排地设置以便形成一行,该行在壳体11的前端边缘11f与后端边缘11r之间沿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而且,前侧端子61被容置并保持在每个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中。
在后侧端子51的基部51a中的至少一部分被嵌入底壁部11b中,另一部分在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中露出。具体而言,后侧端子51被嵌入并保持在底壁部11b中,基部51a的至少一部分由构成底壁部11b的绝缘材料覆盖;换言之,壳体11通过将绝缘材料填充到预先设置有后侧端子51的模具的腔中而形成。类似地,在前侧端子的基部61a中的至少一部分也被嵌入底壁部11b中,另一部分在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中露出。具体而言,前侧端子61被嵌入并保持在底壁部11b中,基部61a的至少一部分由构成底壁部11b的绝缘材料覆盖;换言之,壳体11通过将绝缘材料填充到预先设置有前侧端子61的模具的腔中而形成。
而且,后侧端子51设有接触臂部51b和接触部51c,该接触臂部51b呈悬臂状并且通过末端联接到基部51a,该接触部51c连接到接触臂部51b的自由端(换言之,末端)。接触臂部51b的基端位于后端边缘11r上,其末端朝向前端边缘11f倾斜向上延伸,至少接触部51c的顶表面在卡插入空间中的卡处于非插入状态下,位于底壁部11b的顶表面之上。注意,接触部51c设有弯曲侧表面形状,以便面向上地延伸,其末端面向下倾斜。如图3所示,从上方观察接触臂部51b和接触部51c,接触臂部51b和接触部51c位于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中。
类似地,前侧端子61设有接触臂部61b和接触部61c,该接触臂部61b呈悬臂形状并且通过末端联接到基部61a,该接触部61c连接到接触臂部61b的自由端(换言之,末端)。接触臂部61b的基端位于后端边缘11r上,其末端朝向前端边缘11f倾斜向上延伸,至少接触部61c的顶表面在卡插入空间中的卡处于非插入状态下,位于底壁部11b的顶表面之上。注意,接触部61c设有弯曲侧表面形状,以便面向上地延伸,其末端面向下倾斜。如图3所示,从上方观察接触臂部61b和接触部61c,接触臂部61b和接触部61c位于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中。
后侧端子51和前侧端子61设置成使得接触部51c和接触部61c接触卡连接器1内所保持的卡101的每个后侧接触垫151和前侧接触垫161。因此,后侧端子51和前侧端子61的设置的构造以及数量能够适当更改,以便与卡101的后侧接触垫151和前侧接触垫161的设置的构造以及数量相匹配。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后侧端子51和前侧端子61各有三个,当从上方观察时,它们被设置(排列)成矩形点阵形状。
另外,图中未示的细长带状的联接部的一端联接到后侧端子51的基部51a。联接部沿壳体11的前后方向延伸,并被嵌入底壁部11b中。而且,焊引线部51d从联接部的另一端沿向前方向延伸并露出,以便从前端边缘11f向前突伸。而且,焊引线部51d通过焊接等方式电连接到在电子装置中的电路板等上形成的相反侧端子构件,例如信号线、接触垫、端子等。注意,每个后侧端子51的联接部被设置成通过经过在前面设置的前侧端子61的一侧而到达前端边缘11f。
类似地,图中未示的细长带状的联接部的一端联接到前侧端子61的基部61a。联接部沿壳体11的前后方向延伸,并被嵌入底壁部11b中。而且,焊引线部61d从联接部的另一端沿向前方向延伸并露出,以便从前端边缘11f向前突伸。而且,焊引线部61d通过焊接等方式电连接到在电子装置中的电路板等上形成的相反侧端子构件,例如信号线、接触垫、端子等。
而且,壳体11实际具有侧壁部11e,该侧壁部11e沿底壁部11b的侧边缘之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侧壁部11e的内侧上形成卡引导机构容置部11h、滑动凸轮部21和偏置构件容置部11g。而且,引导卡101插入卡连接器1中的卡引导机构的滑动构件23附有在卡引导构件容置部11h上沿前后方向滑动的能力。另外,滑动凸轮部21是在执行推/推型操作的心形凸轮的凸轮机构中作为滑动凸轮发挥功能的构件,并且在其顶表面上形成凸轮槽22。此外,偏置构件82作为螺旋弹簧容置在偏置构件容置部11g中,其在处于压缩状态时施加偏置力。注意,滑动凸轮部21的后端表面用作接收偏置构件82的偏置力的偏置力接纳部,并且锁定偏置构件82的锁定突起11i被形成,偏置构件82的一端被附接。
滑动构件23设有卡保持部23a、引导部23d、凸轮接合部23e以及锁定突起23f,该卡保持部23a用于保持卡101,该引导部23d在槽形卡引导机构容置部11h内滑动,该凸轮接合部23e的一端接合作为与凸轮槽22接合的凸轮构件的细长针脚构件81的另一端,该锁定突起23f锁定偏置构件82的一端。由此,滑动构件23沿与卡101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置,换言之沿卡101的弹出方向偏置。注意,卡保持部23a包括:向前延伸的细长带状侧边缘保持部23b;和细长带状前端保持部23c,其联接到侧边缘保持部23b的末端并沿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而且,滑动构件23与卡101一起沿前后方向行进,通过卡保持部23a的侧边缘保持部23b和前端保持部23c保持卡101。
这种卡连接器1提供卡引导机构并要求在卡101被插入卡连接器1中时以及在从卡连接器1弹出卡101时推动卡101,其被称为所谓的推入和推出型或推/推型。这种操作类似于按钮开关(位置保持型、推开和推关型)领域的交替操作。通过推动滑动构件23,借助针脚构件81和凸轮槽22的结合运动而与卡101一起行进,来执行推/推操作。由此,当卡101通过沿插入方向推动卡101的推动操作而沿插入方向移动并到达终点时,凸轮引导机构能够借助偏置构件82的偏置力从该终点沿插入方向的反方向移动而弹出卡101。而且,滑动构件23停在锁定位置,由此,该卡101被保持在卡连接器1内。
针脚构件81通过外壳71的针脚压制构件75保持从上方沿向下方向偏置。针脚压制构件75为板状构件,该板状构件在折曲过程中形成,其提供偏置作用以便使外壳71的一部分能够具有沿壳体11的底壁部11b的方向的推动压力;针脚构件81位于针脚压制构件75与滑动构件23或壳体11之间,并被保持为使得其能够从滑动构件23或壳体11移除。
此外,外壳71具有大致呈矩形形状的顶板部72和多个从顶板部72的侧边缘上的多个位置安装的侧板部74。如图2所示,在侧板部74上形成多个闭锁开口73,并当外壳71附接到壳体11的上侧时,闭锁开口73锁到壳体11的侧壁部11e的外表面上形成的闭锁突起13,使得外壳71固定到壳体11。
此外,卡检测开关靠近壳体11的前端边缘11f设置,检测卡101的后侧接触垫151和前侧接触垫161与后侧端子51和前侧端子61接触,并且检测卡101已装入卡连接器1中。卡检测开关由附接到后壁部11a或其附近的第一接触点构件62和大部分嵌入底壁部11b的第二接触点构件63形成。
第一接触点构件62包括附接部62a、悬臂状主体部62b以及毗邻部62c,该附接部62a附接到后壁部11a,该悬臂状主体部62b的基端附接到附接部62a并且该主体部62b沿侧向方向延伸;该毗邻部62c接触主体部62b的自由端。此外,附接部62a基本上平行于后壁部11a的侧表面,当卡101未被插入卡连接器1中时,主体部62b相对于后壁部11a的侧表面倾斜,毗邻部62c设置为突伸成面向关于卡101的插入方向的前侧,也就是说面向后。因此,当卡101被插入时,卡101的前端111f抵靠毗邻部62c。
同时,第二接触点构件63包括平板状附接部63a和接触部63b,该平板状附接部63a被嵌入到底壁部11b上的靠近后壁部11a的区域,该接触部63b的基端连接到附接部63a而末端从底壁部11b露出。
此外,如图3所示,当卡101未被插入时,第一接触点构件62的主体部62b与第二接触点构件63的接触部63b接触,因此第一接触点构件62接触第二接触点构件63,从而使卡检测开关处于导通状态,也就是说其被打开。
然而,当卡101被插入并到达后侧接触垫151和前侧接触垫161接触后侧端子51和前侧端子61所在的位置时,第一接触点构件62的毗邻部62c被卡101的前端111f朝向后壁部11a的方向挤压并移位,第一接触点构件62的主体部62b与第二接触点构件63的接触部63b分离。由此,第一接触点构件62与第二接触点构件63断开连接,使得卡检测开关处于不导通状态,也就是说其被关闭。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后侧端子51。
图5A和图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后侧端子的立体图;图6A和图6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后侧端子的侧视图;以及图7是在卡被装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卡连接器中的状态的剖视图。注意,图5A是俯视斜视图,图5B是仰视斜视图;以及图6A是在卡未被装入时的后侧端子的视图,图6B是卡已装入后的后侧端子的视图。
后侧端子51由机械加工工具(例如:压床)按如图5A、5B所示的形状一体形成,并经受例如导电材料(例如:金属)制成的板材料的冲压和折曲的加工过程。在此情况下,冲压和折曲过程可同时执行或可相继执行。注意,后侧端子51可通过任何类型的加工方法形成,并可通过例如像激光加工、蚀刻等的加工方法形成。
注意,图5A、5B和图6A、6B中省略了焊引线部51d和使焊引线部51d与基部51a联接的那些联接部的图示。
在基部51a的中心形成开口51g,由此,基部51a被分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左右带状部51n。此外,基部51a的左右带状部51n的后端由接触臂支撑部51e联接,前端由带状嵌入条部51h联接。嵌入条部51h是通过至少其一部分被嵌入底壁部11b中而被保持的构件,具体而言,至少靠近前端的一部分通过所谓的包胶膜成型(over-mold formation)形成底壁部11b的绝缘材料覆盖。此外,开口51g是大致呈矩形的开口,周边以接触臂支撑部51e和嵌入条部51h为界。
接触臂支撑部51e包括弯曲部51f,该弯曲部51f基本上弯曲180°以向后突伸联接上侧和下侧,接触臂部51b的后端联接到上侧前端,而基部51a的后端联接到下侧前端。由此,包括基部51a、接触臂支撑部51e和接触臂部51b的部分的侧表面形状变成大致呈U形,接触臂部51b设置得与基部51a相比处于更上方并且向前延伸。注意,接触臂部51b具有宽宽度后端,并几乎等于接触臂支撑部51e的上侧前端,接触臂部51b具有窄宽度末端,当从上方观察时具有大致呈三角形板状的构件形状。
另外,靠近基部51a的左右带状部51n的前端,换言之靠近与嵌入条部51h的联接部,形成弯折部51j。由于图6A、6B所示的弯折部51j,所以基部51a上从弯折部51j向后的部分,即至少基部51a的后端,被定位成低于嵌入条部51h。由此,因为即使将嵌入条部51h设置成定位于底壁部11b的厚度方向的中间,接触臂支撑部51e的下侧前端也能够靠近底壁部11b的底表面定位,因此即使在弯曲部51f具有大曲率半径且接触臂支撑部51e的下侧前端与上侧前端之间具有宽的间距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接触臂部51b距底壁部11b的底表面的高度位置,由此有助于卡连接器1的低高度。
面向前延伸的向前提升部51i连接到嵌入条部51h的前端。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具有两个向前提升部,然而,其数量也可为一个或者也可为三个或更多个,其高度和宽度可自由设定,此外,其排布也可自由设定。另外,联接部的后端连接到这些向前提升部51i中任一个的前端。由此,焊引线部51d与基部51a导通。
另外,面向外左右延伸的侧向提升部51k连接到基部51a的侧端。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左右各有一个侧向提升部51k,然而,其数量也可为两个或更多个,其长度和宽度也可自由设定,此外,其排布也可自由设定。因为嵌入底壁部11b的部分的比率因侧向提升部51k的存在而增大,所以底壁部11b的一体性借助基部51a而得以加强。
如图3所示,靠近基部51a的左右带状部51n的侧端的部分、嵌入条部51h的大部分、向前提升部51i和侧向提升部51k被嵌入底壁部11b中;而开口51g、包括弯曲部51f的接触臂支撑部51e、接触臂部51b和接触部51c未被嵌入底壁部11b中,而是在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内露出。换言之,关于后侧端子51,向前部分和左、右侧部分被嵌入并固定到后壁部11b中,而向后部分未被嵌入底壁部11b中,未固定,也不抵靠。
由此,包括弯曲部51f的接触臂支撑部51e、接触臂部51b和接触部51c未被约束到底壁部11b,也不抵靠底壁部11b,而是能够在底壁部11b的厚度方向上,也就是说沿垂直方向自由地移位。因此,由于接触部51c能够沿垂直方向横跨宽的范围柔性地移位,所以与插入的卡101的后侧接触垫151的接触状态能够得以稳固地维持。
另外,因为后侧端子51的向后部分不需要被嵌入并固定到底壁部11b,所以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被形成为靠近壳体11的后端边缘11r,后侧端子51能够设置在邻近后端边缘11r的位置。因此,能够缩短从后端边缘11r到接触部51c的距离,并且即使从卡101的后端111r到后侧接触垫151的距离短,当卡101被插入卡连接器1中时,也无需使卡101的后端111r比后端边缘11r更进一步地向前插入。
另外,当从上方观察时,至少靠近接触臂部51b的末端的部分和接触部51c位于开口51g中。按这种方式,因为基部51a和底壁部11b并不存在于至少靠近接触臂部51b的末端的部分和接触部51c中,所以接触部51c能够沿向下方向横跨宽的范围弹性地移位,因而与插入的卡101的后侧接触垫151的接触状态能够得以稳固地维持。
此外,因为后侧端子51是所谓的Hoop端子,包括基部51a、接触臂支撑部51e和接触臂部51b的部分的侧表面形状大致呈U形,所以接触臂部51b和用作弹簧的接触臂支撑部51e的长度,即弹簧长度变长。因此,由于总弹簧长度长,所以即使支撑臂部51b短且接触部51c能够沿垂直方向横跨宽的范围柔性地移位,与插入卡连接器1的卡101的后侧接触垫151的接触状态也能够得以稳固地维持。
而且,因为如上所述弯曲部51f具有大曲率半径,并且弯曲部51f的柔性得以改进,所以接触部51c能够沿垂直方向横跨较宽的范围柔性地移位。
在图5A、5B所示的实例中,联接带部51m联接基部51a的左、右带状部51n和接触臂支撑部51e(细长带状部,其将基部51a的左、右带状部51n的联接区域的外侧拐角以及接触臂支撑部51e与大致呈矩形的开口51g的拐角连接),联接带部51m由于其小的尺寸而弹性地且柔性地变形,以用作弹簧。由此,当接触部51c通过插入的卡101的后侧接触垫151向下压时,如图6A和图6B所示,整个接触臂支撑部51e相对于基部51a倾斜。以此方式,除了接触臂支撑部51e和接触臂部51b之外,联接带部51m还用作弹簧,并且因此,总弹簧长度较长,而且接触部51c能够沿竖直方向横跨较宽的范围弹性地移位。
请注意,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前侧端子61未设置与包括有弯曲部51f的接触臂支撑部51e对应的部分,并且从基部61a的前侧端子保持凹部11d的后端向后的部分被嵌入于底壁部11b中,并且接触臂部61b的基端联接到基部61a的前端。此外,接触臂部61b是悬臂状构件,其朝向前端边缘11f向上倾斜地延伸,并且是用作弹簧的构件,因为能够确保足够的弹簧长度,所以其要比后侧端子51的接触臂部51b形成得更长。
接下来,将描述如上构成的卡连接器1的操作。首先,将描述插入卡101的操作。
首先,使用者用手指等将卡101从卡连接器1的后插入开口18插入到形成在壳体11与外壳71之间的卡插入空间中。注意,关于卡101,前端111f面向壳体11的前端边缘11f的方向,底表面111a与底壁部11b相对,并且顶表面111b被插入到与外壳71的顶板部72相对的位置。借此,卡101通过形成有切口111c的侧边缘112沿着卡引导机构容置部11h行进。
接下来,当使用者进一步推动卡101,通过滑动构件23保持的卡101与滑动构件23一起朝向后壁部11a行进,这是因为滑动构件23的侧边缘保持部23b和前端保持部23保持卡101的侧边缘112和前端111f。此时,通过使用者的手指等施加的压力经由前端保持部23c从卡101的前端111f传送到滑动构件23。另外,因为滑动构件23压制由螺旋弹簧制成的偏置构件82,滑动构件23和卡101接受偏置构件82的推斥力,并且因为该推斥力小于由使用者的手指等施加的压力,所以其克服该推斥力行进。在此情况下,滑动构件23沿着卡引导机构容置部11h滑动,并且卡101与滑动构件23一起行进。然后,滑动构件23和卡101到达超行程位置,该超行程位置是用于产生超行程状态的行进最远的位置。
接着,当使用者停止卡101的推动动作并且移除对卡101压力,则滑动构件23和卡101沿脱离后壁部11a的方向(亦即向后的方向)移动。再者,滑动构件23和卡101停止并且保持在锁定位置,在此状态中,卡101被锁定在卡连接器1中。这是因为针脚构件81的与形成于滑动凸轮部21顶表面上的凸轮槽22相接合的自由端通过闭锁于凸轮槽22的一部分来停止滑动构件23的运动,而将滑动构件23停止于锁定位置。
进一步地,当卡101被保持在锁定位置时,卡101能够通过其中安装卡连接器1的电子装置的计算装置等发送与接收数据。请注意,当卡101被保持在如图7所示的状态的锁定位置时,卡连接器1的后侧端子51的接触部51c和前侧端子61的接触部61c分别与卡101的后侧接触垫151和前侧接触垫161接触并且导电。此外,卡检测开关的第一接触点构件62的毗邻部62c被向前压,并且通过卡101的前端111f移位,而且主体部62b与第二接触点构件63的接触部63b分开。借此,第一接触点构件62不与第二接触点构件63连接,由此关闭卡检测开关。
附带地,通常,当使用者推动卡101时,通过手指等对卡101的后端111r施压。如果壳体11的底壁部11b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并且后端边缘11r的位置比保持在锁定位置的卡101的后端111r的位置更靠后,当使用者将卡101向前推进到比锁定位置更为靠前的超行程位置时,因为手指等紧靠着壳体11的后端边缘11r,推动操作会变得较为困难。换句话说,降低了操作性。
然而,在此实施例中的卡连接器1内,如上所描述的,后侧端子51的向后部分(后方部分)不需要嵌入并且被固定到底壁部11b中,这样,后侧端子51可以被设置在与后端边缘11r相邻的位置处。通过这样,从后端边缘11r到接触部51c的距离可以被缩短,并且即使从卡101的后端111r到后侧接触垫151的距离较短,在将卡101推进到超行程位置的时候也无需使卡101的后端111r比后端边缘11r更进一步地向前插入。因此,不会降低操作性。
接下来,将描述从卡连接器1弹出卡101的操作。
首先,当使用者用手指等推动卡101时,滑动构件23和卡101从锁定位置朝向后壁部11a移动。此外,当使用者进一步推动卡101时,滑动构件23和卡101到达超行程位置,该超行程位置是向前最远的位置,由此形成超行程状态。
接着,当使用者停止卡101的推动动作并且将压抵卡101的推动力移除时,定位在超行程位置的滑动构件23和卡101沿着与后壁部11b脱离的方向移动,并且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此外,滑动构件23和卡101经过锁定位置,且进一步向后移动到卡101从插入开口18被弹出的位置。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前侧端子61的结构不同于后侧端子51的结构,但是前侧端子61的结构也可以与后侧端子51的结构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卡101设置有前侧接触垫161和后侧接触垫151,并且与其相对应,卡连接器1提供前侧端子61和后侧端子51,但是卡101可以不设有前侧接触垫161而是仅设有后侧接触垫151,并在此情形下,卡连接器1也不提供前侧端子61而是只提供后侧端子51。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卡连接器1包括:壳体11,其容置卡101,该卡101至少设置有多个后侧接触垫151;多个后侧端子51,其附接到壳体11并且至少与卡101的后侧接触垫151接触;以及外壳71,其附接到壳体11,并且至少覆盖壳体11和卡101的被插入壳体11中的部分。此外,后侧端子51沿着壳体11的后端边缘11r设置,并且后侧端子51设置有:基部51a,在该基部51a中的至少一部分被嵌入于壳体11的底壁部11b中;接触臂部51b,其呈悬臂的形状,其末端朝向壳体11的前端边缘11f向上倾斜地延伸;接触部51c,其连接到接触臂部51b的末端,并且与卡101的后侧接触垫151接触;以及接触臂支撑部51e,其包括向后突伸的弯曲部51f,底侧前端联接到基部51a的后端,顶侧前端联接到接触臂部51b的后端。
据此,该卡连接器1能够具有高可靠性,可以在保持后侧端子51的弹簧长度的充分长度的同时将接触臂部51b的末端的接触部51c定位成靠近壳体11的后端边缘11r,而且还能允许具有后侧接触垫151的卡101设置在后端侧,以易于插入和弹出。
此外,壳体11设有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其沿着后端边缘11r设置,并且穿过底壁部11b,而且后侧端子51被保持在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中,使得接触臂部51b、接触部51c和接触臂支撑部51e不会抵靠底壁部11b。据此,由于接触臂部51b、接触部51c和接触臂支撑部51e能够自由地、弹性地移位,而且接触部51c能够沿竖直方向横跨较宽的范围弹性地移位,并由此可以稳固地保持与插入的卡101的后侧接触垫151的接触状态。另外,由于后侧端子51的向后部分不需要被嵌入并且被固定到底壁部11b,如图7所示,所以后侧端子保持凹部11c形成为靠近壳体11的后端边缘11r,而且后侧端子51能够被设置于邻近后端边缘11r的位置处。因此,从后端边缘11r到接触部51c的距离可以被缩短,即使从卡101的后端111r到后侧接触垫151的距离短,因为在将卡101插入到卡连接器1中的时候无需使得卡101的后端111r比后端边缘11r更进一步地向前插入,因此可以改进操作性。
再者,后侧端子51设置有开口51g,其形成于基部51a上,并且基部51a被开口51g分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左、右带状部51n,带状部51n的前端通过嵌入条部51h联接,在嵌入条部51h中的至少一部分被嵌入于底壁部11b中,而且接触部51c被定位在开口51g上方。以此方式,由于嵌入条部51h被嵌入于底壁部11b中,进一步确保了后侧端子51与底壁部11b之间的一体性(完整性)。另外,由于基部51a并未存在于接触部51c的下方,所以接触部51c能够沿向下的方向横跨较宽的范围弹性地移位,并由此可以稳固地保持与插入的卡101的后侧接触垫151的接触状态。
此外,基部51a包括弯折部51j,其形成于带状部51n上,并且基部51a的后端被定位成低于嵌入条部51h。据此,由于即使将嵌入条部51h设置成定位于底壁部11b的厚度方向的中间,接触臂支撑部51e的下侧前端也能够被定位成靠近底壁部11b的底表面附近,因此即使在弯曲部51f具有大曲率半径以及接触臂支撑部51e的下侧前端与上侧前端之间具有宽的间距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接触臂部51b距底壁部11b的底表面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使卡连接器1的高度较低。
此外,当将基部51a与接触臂支撑部51e联接的联接带部51m弹性变形时,整个接触臂支撑部51e相对于基部51a倾斜。以此方式,除了接触臂支撑部51e和接触臂部51b之外,联接带部51m也用作为弹簧,并且因此,总弹簧长度较长,而且接触部51c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横跨较宽的范围弹性地移位。
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并且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各种变型都是可能的,其并不排除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于卡连接器。

Claims (7)

1.一种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卡连接器包括: 
壳体,其容置设有端子构件的卡; 
连接端子,其附连到该壳体,该连接端子与该卡的端子构件连接;以及 
罩构件,其附连到该壳体,并至少覆盖该壳体和该卡的插入该壳体中的部分; 
该连接端子包括沿该壳体的后端边缘设置的后侧连接端子; 
该后侧连接端子设有:基部,该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被嵌入在该壳体的底壁部中;呈悬臂状的接触臂部,该接触臂部中的末端朝向壳体的前端边缘倾斜向上延伸;接触部,其连接到该接触臂部的末端,并与该卡的端子构件接触;以及接触臂支撑部,其包括向后突出的弯曲部,底侧前端联接到该基部的后端,顶侧前端联接到该接触臂部的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设有端子保持凹部,该端子保持凹部沿着后端边缘设置并穿过该壳体的底壁部, 
该后侧连接端子被保持在该端子保持凹部内,使得该接触臂部、该接触部和该接触臂支撑部不抵靠该底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后侧连接端子设有形成在该基部中的开口; 
该基部由该开口分成左右一对带状部,所述带状部沿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带状部的前端由嵌入条部联接,该嵌入条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在该壳体的底壁部中; 
该接触部被设置在该开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后侧连接端子设有形成在该基部中的开口; 
该基部由该开口分成左右一对带状部,所述带状部沿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带状部的前端由嵌入条部联接,该嵌入条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在该壳体的底壁部中; 
该接触部被设置在该开口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部包括形成在 所述带状部上的弯折部,该基部的后端被定位成低于该嵌入条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部包括形成在所述带状部上的弯折部,该基部的后端被定位成低于该嵌入条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联接该基部与该接触臂支撑部的联接带部以弹性方式形成,并且整个接触臂支撑部相对于该基部倾斜。 
CN2012203006862U 2011-06-21 2012-06-21 卡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7857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7659 2011-06-21
JP2011137659A JP5738689B2 (ja) 2011-06-21 2011-06-21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78574U true CN202678574U (zh) 2013-01-16

Family

ID=47362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300686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78574U (zh) 2011-06-21 2012-06-21 卡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40634B2 (zh)
JP (1) JP5738689B2 (zh)
CN (1) CN202678574U (zh)
TW (1) TWM45328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8689B2 (ja) * 2011-06-21 2015-06-2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996994B2 (ja) * 2012-10-02 2016-09-21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1552812S (zh) * 2015-11-03 2016-06-27
JP1553611S (zh) * 2015-11-03 2016-07-11
JP1553879S (zh) * 2015-11-03 2016-07-11
JP1552813S (zh) * 2015-11-04 2016-06-27
JP1552814S (zh) * 2015-11-04 2016-06-27
JP1552815S (zh) * 2015-11-06 2016-06-27
US10787014B2 (en) 2017-09-11 2020-09-29 Apple Inc. Thermally conductive structure for dissipating heat in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10951053B2 (en) 2018-09-10 2021-03-16 Apple Inc.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0146726B (zh) * 2019-05-22 2022-06-14 季华实验室 用于控制探针温度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6499B2 (ja) * 2001-09-13 2011-11-0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2757390Y (zh) * 2004-11-25 2006-02-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JP4307419B2 (ja) * 2005-07-04 2009-08-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4200331B2 (ja) * 2005-09-14 2008-12-2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メモリカード保持構造
CN2932673Y (zh) * 2006-06-12 2007-08-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TWM331202U (en) * 2007-06-25 2008-04-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TWM332312U (en) * 2007-07-02 2008-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JP2009076337A (ja) * 2007-09-21 2009-04-09 Jst Mfg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ベース
JP5738689B2 (ja) * 2011-06-21 2015-06-2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749589B2 (ja) * 2011-07-06 2015-07-1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329330A1 (en) 2012-12-27
US8740634B2 (en) 2014-06-03
TWM453289U (zh) 2013-05-11
JP2013004473A (ja) 2013-01-07
JP5738689B2 (ja) 2015-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78574U (zh) 卡连接器
JP6395557B2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セット
JP5818366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6442258B2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203859309U (zh) 卡用连接器
KR101042116B1 (ko) 카드 커넥터
CN202737245U (zh) 卡用连接器
CN105305164B (zh) 卡保持构件以及卡用连接器
CN103715527B (zh) 卡用连接器
JP6457885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9246249B2 (en) Card connector for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of electronic cards
JP6339488B2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06324195A (ja) トレイ式カードソケット
CN100530829C (zh) 存储卡用连接器
US20120058657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having detecting contacts actuated by slider
JP6295165B2 (ja)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5186156B (zh) 卡保持构件以及卡用连接器
JP5974135B1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WO2020170822A1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セット
JP2006351438A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090482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5281069B (zh) 卡保持构件以及卡用连接器
US7566241B2 (en) Stacked card connector
CN203415721U (zh) 卡用连接器
JP4570644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1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