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31858A - 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 - Google Patents

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31858A
CN106231858A CN201610380753.9A CN201610380753A CN106231858A CN 106231858 A CN106231858 A CN 106231858A CN 201610380753 A CN201610380753 A CN 201610380753A CN 106231858 A CN106231858 A CN 1062318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framework
newel
newel frame
cro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807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筱崎正树
增井基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Kogyo Co Ltd
Nitto Kog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Kog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Kog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Kog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31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318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8Construction of rack or frame
    • H05K7/183Construction of rack or frame support rail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atch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无需增设相对于框体主体独立的布线用外壳并且无需使电气设备的可收纳台数减少,就能够在框体主体的内部设置布线用空间。一种框架构造,其构成用于收纳电气设备的框体主体,其特征在于,在前表面侧垂直配置的两根第一支柱框架(10)、在后表面侧垂直配置的两根第二支柱框架(20)、在各第一支柱框架(10)的上下水平配置的两根第一横框架(30)、在各第二支柱框架(20)的上下水平配置的两根第二横框架(40)、在第一支柱框架(10)、以及第二支柱框架(20)之间水平配置的四根进深框架(50)组合成长方体状,第一支柱框架(1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第二支柱框架(2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彼此不同。

Description

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支柱框架、横框架、进深框架而成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
背景技术
电气设备收纳用箱具有用于收纳电气设备的框体主体。框体主体具有将四根支柱框架、四根横框架、四根进深框架组合成长方体状而成的框架构造。各框架的端部彼此例如通过焊接等进行连结。
在这样的框体主体的内部收纳的电气设备例如与插排(consent bar)、布线等连接。因此,有时需要用于收纳插排等的布线用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增设相对于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体主体独立的布线用外壳。专利文献1的布线用外壳配置为与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体主体邻接。
但是,在增设了相对于框体主体独立的布线用外壳的情况下,存在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整体大型化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不增设布线用外壳的情况下,必须在框体主体上设置布线用空间。其结果是,存在能够收纳于框体主体的内部的电气设备的台数减少这样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56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点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该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无需增设相对于框体主体独立的布线用外壳、且无需减少电气设备的可收纳台数, 就能够在框体主体的内部设置布线用空间。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构成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体主体的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前表面侧垂直配置的两根第一支柱框架、在后表面侧垂直配置的两根第二支柱框架、在各第一支柱框架的上下水平配置的两根第一横框架、在各第二支柱框架的上下水平配置的两根第二横框架、以及在所述第一支柱框架及所述第二支柱框架之间水平配置的四根进深框架组合成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彼此不同。
(2)优选的是,在上述(1)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柱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柱框架、所述第一横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横框架、所述进深框架分别由弯折的板状的构件构成,并具有向所述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所述第一支柱框架与所述第一横框架形成前框,所述第二支柱框架与所述第二横框架形成后框,所述前框与所述后框由所述进深框架连结。
(3)优选的是,在上述(1)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比所述第一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更宽,在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内表面侧形成能够设置插排的布线用空间。
(4)优选的是,在上述(3)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柱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柱框架、所述第一横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横框架、所述进深框架分别由弯折的板状的构件构成,并具有向所述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所述第一支柱框架的弯折部位与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弯折部位彼此对应,在弯折后的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内表面侧形成所述布线用空间。
(5)优选的是,在上述(2)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横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横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相同。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形成为前表面侧的第一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后表面侧的第二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不同结构。利用该结构,能够在宽度较宽的一方的支柱框架的内表面侧形成能够设置插排的布线用空间。其结果是,无需增设相对于框体主体独立的布线用外壳、且无需使电气设备的可收纳台数减少,就能够确保可在框体主体的内部设置插座的布线用空间。另外,即使在形成有前框以及后框的情况下,由于彼此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不同,因此前后的区别变得容易。另外,框体主体通过在形成前框与后框之后利用进深框架连结前框与后框而能够容易地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第一支柱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支柱框架的剖视图。
图4是第二支柱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第二支柱框架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一横框架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横框架的剖视图。
图8是第二横框架的立体图。
图9是第二横框架的剖视图。
图10是进深框架的立体图。
图11是进深框架的剖视图。
图12是框架构造的整体立体图。
图13是装配框架的立体图。
图14是装配框架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装配框架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16是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装配框架的另一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18是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即将安装插排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即将安装插排之前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1是示出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门的背面构造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门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门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25是示出铰链部分的表面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26是示出铰链部分的背面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27是示出把手部分的表面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28是示出把手部分的背面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29是示出限制构件的立体图。
图30是示出锁定状态的立体图。
图31是示出侧板的卡定构造的外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32是示出侧板的卡定构造的内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侧板的下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4是示出侧板的卡定件的立体图。
图35是示出卡定件操作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体主体为基准来定义前后左右、进深的方向。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的分解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造构成图21所示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体主体。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造包含两根第一支柱框架10、两根第二支柱框架20、两根第一横框架30、两根第二横框架40、四根进深框架50。各框架10、20、30、40、50由弯折的板状的构件构成,具有向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参照图3、图5、图7、图9、图11)。各框架10、20、30、40、50彼此的端部之间连结,由此组合成长方体状(参照图12)。各框架10、20、30、40、50的端部彼此之间例如通过焊接、螺栓那样的连接金属件等连结。在此,在以往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中,前表面侧以及后表面侧的支柱框 架具有完全相同的剖面形状,进深方向的宽度也是相同的。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的特征在于,前表面侧的第一支柱框架1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后表面侧的第二支柱框架2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彼此不同。以下,参照图2~图11对各框架10、20、30、40、5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图3所示,前表面侧的第一支柱框架10具备固定边11、折回边12、第一折弯边13、第二折弯边14、连接边15、对置边16、以及设备安装边17。折回边12与固定边11的一端呈直角连接设置。第一折弯边13与固定边11的另一端呈直角连接设置。第二折弯边14与第一折弯边13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连接边15与第二折弯边14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相对于固定边11形成为垂直。对置边16与连接边15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与固定边11形成为平行。设备安装边17与对置边16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这样的第一支柱框架10配置为固定边11朝向框体主体的前表面侧,对置边16朝向框体主体的后表面侧(参照图1)。即,对置边16配置为与后表面侧的第二支柱框架20对置,固定边11配置为朝向后述的门90(参照图21)的背面侧。而且,折回边12与设备安装边17之间的开口配置为朝向框体主体的内侧。换句话说,第一支柱框架10形成向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
在固定边11上安装用于安装后述的门90的元件、例如框体侧铰链部96、夹紧构件卡定部101、锁定棒承接部104等(参照图25、图27、图30)。在对置边16上例如形成有用于固定电气设备的安装导轨、布线选择性配件等的孔部18。在设备安装边17上例如形成有用于固定电气设备、或者安装电气设备搭载用的架板等的孔部19。在第二折弯边14上形成有用于与后述的锁舌113的卡定件116(参照图35)卡合的狭缝114。在连接边15上例如形成有用于固定后述的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参照图12)或者侧板110(参照图21)的孔部119。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孔部119接近形成,构成一个组。后述的侧板110也可以与孔部119直接螺纹紧固。或者也可以设为在孔部119上固定未图示的侧板固定金属件,经由该侧板固定金属件安装侧板110。
如图4、图5所示,后表面侧的第二支柱框架20与前表面侧的第一支 柱框架10同样地具备固定边21、折回边22、第一折弯边23、第二折弯边24、连接边25、对置边26以及设备安装边27。折回边22与固定片21的一端呈直角连接设置。第一折弯边23与固定边11的另一端呈直角连接设置。第二折弯边24与第一折弯边23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连接边25与第二折弯边24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并相对于固定边21形成为垂直。对置边26与连接边25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与固定边11形成为平行。设备安装边27与对置边26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即,如图3、图5所示,第二支柱框架20的弯折部位与第一支柱框架10的弯折部位对应。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造中,第二支柱框架20的第一折弯边23比第一支柱框架10的第一折弯边13长。利用该结构,第二支柱框架2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比第一支柱框架1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更宽。进深方向的宽度宽的第二支柱框架20的内侧作为后述的布线用空间被有效利用。另外,第一支柱框架10以及第二支柱框架20具有彼此不同的剖面形状,但彼此的弯折部位相对应,因此不会使各自的制造工序变得复杂。换句话说,在弯折板状的构件而制造第一支柱框架10以及第二支柱框架20的情况下,两者经由同样的弯折工序进行制造。
在第二支柱框架20上也形成有与第一支柱框架10同样的狭缝114以及孔部119。其中,与第一支柱框架10不同,在第二支柱框架20的折回边22上形成有图20所示的孔部22a。在孔部22a中能够固定后述的设备安装板82。这样的第二支柱框架20配置为固定边21朝向框体主体的后表面侧,对置边26朝向框体主体的前表面侧(参照图1)。即,对置边26配置为与前表面侧的第一支柱框架10对置。而且,折回边22与设备安装边27之间的开口配置为朝向框体主体的内侧。换句话说,第二支柱框架20形成向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
图6、图7示出前表面侧的第一横框架30。两根第一横框架30与左右的第一支柱框架10的上下连结。图6、图7皆示出与第一支柱框架10的下侧连结的第一横框架30的状态。在与第一支柱框架10的下侧连结的情况下,第一横框架30形成其开口朝向上方、且向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第一横框架30具备固定边31、第一臂部32、连结部33、第二臂部34以及加强边35。第一臂部32与固定边31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 置。连结部33与第一臂部32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第二臂部34与连结部33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加强边35与第二臂部34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第一臂部32与第二臂部34彼此形成为平行。连结部33与固定边31彼此形成为平行。在固定边31与加强边35之间形成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开口。在固定边31上形成有用于固定后述的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参照图12)的孔部36。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孔部36的组形成有多个,能够改变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的固定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第一横框架30与第一支柱框架10的上侧连结的情况下,图6、图7所示的第一横框架30的上下成为反向。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横框架30形成其开口朝向下方且向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
图8、图9示出后表面侧的第二横框架40。两根第二横框架40与左右的第二支柱框架20的上下连结。图8、图9皆示出与第二支柱框架20的下侧连结的第二横框架40的状态。在与第二支柱框架20的下侧连结的情况下,第二横框架40形成其开口朝向上方且向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如图1所示,后表面侧的第二横框架4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比前表面侧的第一横框架3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更宽。如图8、图9所示,第二横框架40与第一横框架30同样地具备固定边41、第一臂部42、连结部43、第二臂部44以及加强边45。第一臂部42与固定边41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连结部43与第一臂部42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第二臂部44与连结部43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加强边45与第二臂部44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即,如图7、图9所示,第二横框架40的弯折部位与第一横框架30的弯折部位相对应。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造中,第二横框架40的连结部43比第一横框架30的连结部33长。利用该结构,第二横框架4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比第一横框架3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更宽。第二横框架4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第二支柱框架2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相同。第二横框架40与第一支柱框架20共同形成后述的布线用空间。
在固定边41上形成有用于固定后述的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参照图12)的孔部46。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孔部46的组形成有多个,能够改变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的固定位置。另外,通过扩宽第二横框架4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能够在连结部43的中央设置用于使布线出入的开口 121。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第二横框架40与第二支柱框架20的上侧连结的情况下,图8、图9所示的第二横框架40的上下成为反向。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横框架40形成其开口朝向下方且向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
在此,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造中,前表面侧的第一支柱框架10与第一横框架30形成四边形状的前框,另一方面,后表面侧的第二支柱框架20与第二横框架40形成四边形状的后框。前表面侧的第一支柱框架1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第一横框架3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相同,后表面侧的第二支柱框架20与第二横框架4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相同。后框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比前框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更宽,框的内侧作为布线用空间被有效利用。另外,前框与后框的彼此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不同,因此前后的区别变得容易。
如图1所示,前框与后框通过四根进深框架50来连结。由此,形成长方体状的框架构造。图10、图11示出进深框架50。四根进深框架50与前框以及后框的上下连结。图10、图11皆示出与前框以及后框的下侧连结的进深框架50的状态。在与前框以及后框的下侧连结的情况下,进深框架50形成其开口朝向上方且向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与前框以及后框的上侧连结的情况下,图10、图11所示的进深框架50的上下反向。在这种情况下,进深框架50形成其开口朝向下方且向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进深框架50具备固定边51、第一臂部52、连结部53、第二臂部54、折回边55以及安装边56。第一臂部52与固定边51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连结部53与第一臂部52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第二臂部54与连结部53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折回边55与第二臂部54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安装边56与折回边55的端部连接设置,具有大致U字状的剖面形状。在固定边51上形成例如用于固定底板的孔部51a。另外,在安装边56上形成例如用于固定电气设备的安装导轨、布线选择性配件等的孔部56a。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造中,设为通过进深框架50将前框与后框连结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利用上侧的第一横框架30、第二横框架40、进深框架50形成顶面框,另 一方面,利用下侧的第一横框架30、第二横框架40、进深框架50形成底面框,通过第一支柱框架10以及第二支柱框架20将顶面框与底面框连结。
利用上述的第一支柱框架10以及第二支柱框架20、第一横框架30以及第二横框架40、进深框架50,形成图12所示的长方体状的框架构造。在这样的框架构造的内侧,装配框架60被安装为与第一支柱框架10以及第二支柱框架20平行。图13、图14示出装配框架60。装配框架60由弯折的板状的构件构成,具有大致S字状的剖面形状。装配框架60具备固定边61、安装金属件安装部62、第一折回边63、设备安装边64以及第二折回边65。安装金属件安装部62与固定边61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第一折回边63与安装金属件安装部62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设备安装边64与第一折回边63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第二折回边65与设备安装边64的端部呈直角连接设置。在固定边61上,多个固定孔66以规定的间距形成。在设备安装边64上,多个设备安装孔67以规定的间距形成。
如图12、图15所示,装配框架60固定于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固定于第一横框架30的孔部36与第二横框架40的孔部46。如图16所示,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由弯折的板状的构件构成,在长边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多个位置调整孔71。利用该位置调整孔71,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调整装配框架60的安装位置。另外,通过改变在固定中使用的孔部36、46,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改变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的固定位置。由此,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调整装配框架60的安装位置。
在此,在框体主体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狭窄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图18所示的结构的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在该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的两端形成有框架安装孔72。另外,在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70的朝向框体主体的内侧弯折的部分的两端形成有多个位置调整孔71。如图17所示,框架安装孔72固定于第一支柱框架20以及第二支柱框架30的各连接边15、25上形成的孔部119(参照图2、图4)。另一方面,在位置调整孔71固定装配框架60。通过改变在安装中使用的位置调整孔71,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调整装配框架60的安装位置。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造中,通过扩宽后表面侧的第二支柱框架20、第二横框架40的进深方向的宽度,由此在后框的内表面侧形成布 线用空间81。在该布线用空间81中能够设置图19、图20所示的插座80。插座80例如安装于上下一对设备安装板82。一对设备安装板82固定于后表面侧的第二支柱框架20的设备安装边27与折回边22。两个插座80沿前后方向并排安装在上述的设备安装板82上。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造,能够将进深方向的宽度较宽的第二支柱框架20的内侧空间作为布线用空间81来有效利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造,无须增设相对于框体主体独立的布线用外壳就能够在框体主体的内部确保布线用空间81。因而,即使设置布线用空间81,也不会使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整体大型化。另外,在设置电气设备收纳用箱时,不需要将布线用外壳与框体主体连结。由此,提高设置电气设备收纳用箱时的作业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布线用空间81中,不仅可以配置上述的插座80,也能够用于收纳布线、其他电气设备。
图21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构造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电气器收纳用箱形成为至少利用门90、侧板110、顶板120覆盖图12所示的框架构造的结构。门90安装于框架构造的前表面。侧板110安装于框架构造的侧表面。顶板120安装于框架构造的上表面。框架构造的下表面被未图示的底板覆盖,但也可以省略底板。以下,对门90、侧板110、顶板12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说明门90。如图22所示,门90的主体形成为在门框91的中央安装透过板92的结构。透过板92例如是透明的丙烯酸类树脂板。通过透过板92能够目视观察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内部。在门框91的背面的左右两侧安装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导轨93。在门框91的一侧安装有门侧铰链部94。在门框91的另一侧设有图21所示的把手95。
在此,如图23~25所示,在框架构造的一侧设有与门侧铰链部94对应的框体侧铰链部96。框体侧铰链部96安装于前表面侧的第一支柱框架10的固定边11。门侧铰链部94具备向下突出的铰链销98。另一方面,框体侧铰链部96具备供铰链销98插入的销承接部97。如图26所示,在门90的背面侧设有用于使铰链销98向上方滑动的销操作部99。通过对销操作部99进行操作,能够解除铰链销98与销承接部97的结合,容易地将门90从框体主体拆卸。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铰链销操作部99形成为仅 能够从门90的背面侧操作的结构。利用该结构,无法将关闭状态的门90从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外侧拆下。
接下来,说明把手95。图27示出从门90的表面侧观察到的把手95附近的结构。在图27中省略了门90,仅示出把手95、夹紧构件100、前表面侧的第一支柱框架10。图28是示出从门90的背面侧观察到的把手95附近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如图27、图28所示,把手95与设于门90的背面侧的上下的夹紧构件100连接。当对把手95进行提拉操作时,上下的夹紧构件100摆动。另一方面,如图27所示,在前表面侧的第一支柱框架10的中央部安装有夹紧构件卡定部101。夹紧构件卡定部101能够卡定夹紧构件100,锁定门90的中央部。
在上下的夹紧构件100分别连接有锁定棒102。当操作把手95时,上侧的锁定棒102与下侧的锁定棒102彼此朝相反方向动作。如图29所示,在门90的背面侧安装限制构件103。限制构件103引导锁定棒102。如图30所示,在前表面侧的第一支柱框架10的上下端部安装有锁定棒承接部104。锁定棒承接部104能够与锁定棒102的前端卡合。当锁定棒102的前端与锁定棒承接部104卡合时,门90的上下端部成为锁定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0所示,在第一支柱框架10的锁定棒承接部104设有缓冲构件105。如图27所示,在第一支柱框架10的夹紧构件卡定部101上也设有同样的缓冲构件106。各缓冲构件105、106缓和门90关闭时的冲击。
接下来,说明侧板110。如图31~图35所示,侧板110具备突出片111以及锁舌113。突出片111分别形成在侧板110的下端部的两侧以及中央。锁舌113分别设于侧板110的上部的两侧。另一方面,在下侧的进深框架50上形成有供突出片111插入的狭缝112。在前表面侧的第一支柱框架10上形成有供一个锁舌113卡定的狭缝114(参照图2)。在后表面侧的第二支柱框架20上形成有供另一锁舌113卡定的狭缝114(参照图4)。在向框体主体安装侧板110的情况下,首先,使侧板110的突出片111向下侧的进深框架50的狭缝112插入。接下来,将侧板110的下端部设为支点而使侧板110的上部向框体主体侧移动。之后,使一对锁舌113与第一支柱框架10以及第二支柱框架20的狭缝114分别卡定。更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锁舌113具备图34、35所示的卡定件操作片115以及卡定件116。通过操作卡定件操作片115而使卡定件116进行进出动作。通过操作卡定件操作片115,能够容易地使卡定件116向狭缝114插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2所示,在侧板110的中央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导轨117。另外,如图32、图34所示,在侧板110的上下左右的端部形成有用于进行加强的侧板折回边130。另外,如图34所示,在左右端部的侧板折回边130形成有供锁舌113的卡定件116进行进出动作的缺口部118。
最后,说明顶板120。如图21所示,顶板120呈覆盖框架构造的上表面的长方形状。在顶板120的后部形成有顶面孔部122。顶面孔部122与在后表面侧的第二横框架40上形成的开口121(参照图12)对应。经由该顶面孔部122,能够使电线等进入框体主体的内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顶板120上设置未图示的通气孔,能够排出在框体主体的内部被加热的空气。
附图标记说明:
10 第一支柱框架
11 固定边
12 折回边
13 第一折弯边
14 第二折弯边
15 连接边
16 对置边
17 设备安装边
18 孔部
19 孔部
20 第二支柱框架
21 固定边
22 折回边
23 第一折弯边
24 第二折弯边
25 连接边
26 对置边
27 设备安装边
30 第一横框架
31 固定边
32 第一臂部
33 连结部
34 第二臂部
35 加强边
40 第二横框架
41 固定边
42 第一臂部
43 连结部
44 第二臂部
45 加强边
50 进深框架
51 固定边
52 第一臂部
53 连结部
54 第二臂部
55 折回边
56 安装边
60 装配框架
61 固定边
62 安装金属件安装部
63 第一折回边
64 设备安装边
65 第二折回边
66 固定孔
67 设备安装孔
70 装配框架安装金属件
71 位置调整孔
72 框架安装孔
80 插座
81 布线用空间
90 门
91 门框
92 门框
92 透过板
93 加强导轨
94 门侧铰链部
95 把手
96 框体侧铰链部
97 销承接部
98 铰链销
99 铰链销操作部
100 夹紧构件
101 夹紧构件卡定部
102 锁定棒
103 限制构件
104 锁定棒承接部
105 缓冲构件
106 缓冲构件
110 侧板
111 突出片
112 狭缝
113 锁舌
114 狭缝
115 卡定件操作片
116 卡定件
117 加强导轨
118 缺口部
120 顶板
130 侧板折回边。

Claims (5)

1.一种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其构成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体主体,
其特征在于,
在前表面侧垂直配置的两根第一支柱框架、在后表面侧垂直配置的两根第二支柱框架、在各第一支柱框架的上下水平配置的两根第一横框架、在各第二支柱框架的上下水平配置的两根第二横框架、以及在所述第一支柱框架和所述第二支柱框架之间水平配置的四根进深框架组合成长方体状,
所述第一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彼此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柱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柱框架、所述第一横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横框架、所述进深框架分别由弯折的板状的构件构成,并具有向所述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
所述第一支柱框架与所述第一横框架形成前框,所述第二支柱框架与所述第二横框架形成后框,
所述前框与所述后框由所述进深框架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比所述第一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更宽,在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内表面侧形成有能够设置插排的布线用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柱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柱框架、所述第一横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横框架、所述进深框架分别由弯折的板状的构件构成,并具有向所述框体主体的内侧打开的剖面形状,
所述第一支柱框架的弯折部位与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弯折部位彼此对应,在弯折后的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内表面侧形成有所述布线用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横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支柱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横框架的进深方向的宽度相同。
CN201610380753.9A 2015-06-02 2016-06-01 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 Pending CN1062318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2408A JP6558961B2 (ja) 2015-06-02 2015-06-02 電気機器収納用箱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15-112408 2015-06-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31858A true CN106231858A (zh) 2016-12-14

Family

ID=57518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80753.9A Pending CN106231858A (zh) 2015-06-02 2016-06-01 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58961B2 (zh)
CN (1) CN10623185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1465A (zh) * 2019-09-09 2019-12-13 配天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机器人控制柜及用于机器人控制柜的框架
CN112555336A (zh) * 2020-11-28 2021-03-26 贵州航天特种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车载双层组合式电气柜用机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70333B2 (en) * 2018-01-05 2019-11-05 Quanta Computer Inc. Flexible chassis for different sized sleds
CN108683326A (zh) * 2018-07-05 2018-10-19 浙江西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变频器控制柜
CN112271553A (zh) * 2020-10-21 2021-01-26 哈尔滨宇龙自动化有限公司 一种电气柜内电气元件安装固定结构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00942A1 (fr) * 1999-06-28 2001-01-04 Kokuyo Co., Ltd. Cloison mobile
CN1429068A (zh) * 2001-12-27 2003-07-09 河村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框架
CN101460021A (zh) * 2007-12-11 2009-06-17 苏州工业园区悠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安装信息通信设备的机柜
CN104244653A (zh) * 2013-06-21 2014-12-24 日东工业株式会社 机器单元收纳用机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1580U (ja) * 1982-10-19 1984-04-23 中央電子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ラツク
JPH0577987U (ja) * 1992-03-25 1993-10-22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用ラック類における底板部材と支柱との連結 機構
JPH083032Y2 (ja) * 1993-10-26 1996-01-29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用ラックのレール取付装置
JP3001341U (ja) * 1994-02-23 1994-08-23 株式会社サンコーシヤ 通信機器装置の補強装置
US6478166B2 (en) * 2001-02-27 2002-11-12 Chun Long Metal Co., Ltd. Flexible storage rack
JP4404496B2 (ja) * 2001-02-28 2010-01-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ギヤ用筐体
JP3721106B2 (ja) * 2001-09-03 2005-11-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の電源供給構造
JP2003324293A (ja) * 2002-04-30 2003-11-14 Nitto Electric Works Ltd 電気機器類収納用箱
JP3095668U (ja) * 2003-02-03 2003-08-15 エレクター株式会社 組立棚およびこの組立棚に用いられる支柱
DE20318511U1 (de) * 2003-02-27 2004-03-11 Rittal Gmbh & Co. Kg Rahmengestell mit einer Elektrifiziereinrichtung
JP4212939B2 (ja) * 2003-03-25 2009-01-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機器の架構造体
US20040189161A1 (en) * 2003-03-28 2004-09-30 Davis Brooks I. Zero rack unit space utilization
US8519859B2 (en) * 2010-06-01 2013-08-27 Fujitsu Limited Rack system cover
CN102340941A (zh) * 2010-07-16 2012-02-0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机柜
JP6379371B2 (ja) * 2013-06-21 2018-08-29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機器ユニット収納用キャビネット
CN103415177A (zh) * 2013-08-28 2013-11-27 宁波一舟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机柜框架
JP2016184686A (ja) * 2015-03-26 2016-10-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収納ラックおよび収納ラックの奥行き調整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00942A1 (fr) * 1999-06-28 2001-01-04 Kokuyo Co., Ltd. Cloison mobile
CN1429068A (zh) * 2001-12-27 2003-07-09 河村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框架
CN101460021A (zh) * 2007-12-11 2009-06-17 苏州工业园区悠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安装信息通信设备的机柜
CN104244653A (zh) * 2013-06-21 2014-12-24 日东工业株式会社 机器单元收纳用机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1465A (zh) * 2019-09-09 2019-12-13 配天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机器人控制柜及用于机器人控制柜的框架
CN112555336A (zh) * 2020-11-28 2021-03-26 贵州航天特种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车载双层组合式电气柜用机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58961B2 (ja) 2019-08-14
JP2016225543A (ja) 201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31858A (zh) 电气设备收纳用箱的框架构造
CN103002700A (zh) 电路板装置及其与电子卡的组合结构
DE102013202015B4 (de) Sperraufbau für einen Schraubbefestigungsblock
CN104870734B (zh) 用于能与闭锁楔模块可拆卸地耦连以实现车门与车身的侧壁框架连接的支承颚模块的覆盖装置
US10147996B2 (en) Strain relief antenna wiring connector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CN203669544U (zh) 新型推拉门窗钩锁
US9793650B2 (en) Communication module assembly
CN106061152A (zh) 电气设备收纳用箱
CN104210435B (zh) 一种用于转向柱罩的间隙遮盖装置
CN108474208B (zh) 简易房的墙面构造
JP5927651B2 (ja) 電気電子機器収納用箱における側板取付金具
KR20230000705A (ko) 클립 및 이를 가진 커넥터
KR102667448B1 (ko) 자동차용 블럭
EP3286925B1 (en) Antenna mounting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KR20090001733U (ko) 멀티브라켓장치
KR101143581B1 (ko) 칸막이용 도어패널
EP2580987B1 (en) A drawer including a drawer panel and a drawer box
KR101220593B1 (ko) 차량용 도어의 인사이드 핸들 구조
KR20100004266A (ko) 슬라이딩도어의 연동장치
KR20090107741A (ko) 간판용 프레임
KR20240015428A (ko) 자동차용 블럭
JP2022021198A (ja) 電気機器収納箱の連結構造
CN107548246B (zh) 电子设备、组合连接构造以及安装方法
JP6401633B2 (ja) 連窓用シャッターケースにおける化粧縁
JP2006140168A (ja) 基板付きユニットの組み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