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92187B - 编织物的下拉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编织物的下拉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92187B CN106192187B CN201610351323.4A CN201610351323A CN106192187B CN 106192187 B CN106192187 B CN 106192187B CN 201610351323 A CN201610351323 A CN 201610351323A CN 106192187 B CN106192187 B CN 1061921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braided fabric
- axis
- opening
- clo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88—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 D04B15/90—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编织物的下拉装置,与以往的相比具有简易的结构,能容易地进行相对于横编机的设置。该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具备一对基底部(1);被设置在各基底部(1)的上方侧且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面对的位置的导向板(2);和捕捉向与导向板(2)相向的位置垂下的编织物而向下方下拉的捕捉和下拉机构(3),在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中,基底部(1)被固定在横编机上,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具备使各导向板(2)的至少一部分在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接近的关闭位置和与上述关闭位置相比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离开的打开位置之间位移的开闭机构(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向齿口部的下方下拉由横编机编织的编织物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
背景技术
横编机,具备相向的前针床和后针床、配置于并列在各针床上的多个针槽的每一个上的编织针和沿针床的长度方向(与针槽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往复运动的滑架。在滑架上搭载了编织三角,由此编织三角使编织针进行编织动作。在具备这样的结构的横编机中,存在设置了编织物的下拉装置的情况,该编织物的下拉装置用于将从形成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的齿口部垂下的编织物向下方下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以往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如图11的概要图所示,具备配置在横编机300的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的各自的下方的一对基底部1、1;被设置在各基底部1的上方侧的导向板2;和配置在各基底部1内的捕捉和下拉机构3。导向板2,是起限制从齿口部GP垂下的编织物的向左右的运动的作用的构件,与该编织物的通道(编织物通过路径101)面对,一方的基底部1的导向板2和另一方的基底部1的导向板2相向地配置。另外,捕捉和下拉机构3,是捕捉向与导向板2相向的位置垂下并由上述导向板2限制运动的编织物而将编织物向齿口部GP的下方下拉的机构。除了具备上述结构的下拉装置200以外,在横编机300的齿口部GP的下方,设置了未图示的编织物的起口装置。
对上述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的使用方式简单地进行说明。如果使用横编机300的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编织编织物的起口部,则将未图示的起口装置的前端挂在该起口部。此时,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的导向板2,与图示的位置相比处于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离开的打开位置,处于捕捉和下拉机构3的上端的捕捉构件,也退避到与图示的位置相比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离开的位置。
如果将起口装置的前端挂在编织物的起口部,则一边向下方拉编织物一边由针床编织编织物。如果向下方移动的起口装置通过编织物通过路径101而通过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则从编织物的起口部取下起口装置,并且使上述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的导向板2向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接近的关闭位置(图示的位置)移动。在此,在以往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中,为了使导向板2向关闭位置移动,使设置导向板2的一对基底部1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纸面下方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
如果使导向板2向关闭位置移动,则由被设置在基底部1上的捕捉和下拉机构3捕捉编织物,一边向下方下拉编织物一边继续编织物的编织。通过将导向板2配置在关闭位置,由于由导向板2限制编织物的运动,将编织物沿编织物通过路径101在稳定的状态下向下方送出,所以能编织线圈的形成状态稳定的品质良好的编织物。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571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中,因为每个基底部1都是使导向板2移动的结构,所以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是庞大的。该庞大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成为了横编机30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的阻碍。
另外,在使每个基底部1移动的结构中,在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的相对于横编机300的设置上存在花费工时的问题。因为使基底部1移动的机构非常庞大,所以不仅基底部1的移动机构的安装繁杂,而且需要使安装在横编机300上的基底部1实际上移动并确认能否由配置在基底部1上的捕捉和下拉机构3的动作恰当地捕捉下拉编织物。进而,在不能由捕捉和下拉机构3恰当地进行编织物的捕捉的情况下,需要再调整捕捉和下拉机构3的动作。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的发明,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编织物的下拉装置,该编织物的下拉装置与以往的相比具有简易的结构,能容易地进行相对于横编机的设置。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织物的下拉装置,该编织物的下拉装置具备设置在横编机中的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各自的下方的一对基底部;被设置在各基底部的上方侧且与编织物通过路径面对的位置的导向板;和捕捉向与上述导向板相向的位置垂下的上述编织物而向下方下拉的捕捉和下拉机构,该编织物通过路径是从上述前针床和上述后针床之间的齿口部垂下的编织物的通道,所述编织物的下拉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基底部被固定在上述横编机上,具备使各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在与上述编织物通过路径接近的关闭位置和与上述关闭位置相比从上述编织物通过路径离开的打开位置之间位移的开闭机构。
作为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有关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可以举出以下的方式:上述导向板的下方成为被固定在上述基底部的固定端,上述导向板的上方成为不固定在上述基底部的自由端,上述开闭机构,通过变形使作为包含上述自由端在内的上述导向板的上方侧的部分的开闭部在上述关闭位置和上述打开位置之间位移。
作为与上述导向板具备上述开闭部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有关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可以举出以下的方式:上述开闭机构具备开闭用三角轴和开闭用驱动部,该开闭用三角轴具有推压上述开闭部的开闭用三角,该开闭用驱动部使上述开闭用三角轴旋转。
作为与具备上述开闭用三角轴和上述开闭用驱动部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有关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可以举出以下的方式:
上述捕捉和下拉机构具备:具有捕捉上述编织物的突起部的捕捉构件;使上述捕捉构件上下动的摆动杆;具有使上述摆动杆上下地摆动的下拉用三角的下拉用三角轴;和使上述下拉用三角轴旋转的下拉用驱动部,通过使上述下拉用三角轴向特定方向(正转方向)旋转,由进行上下动的上述捕捉构件捕捉下拉上述编织物,
上述开闭用驱动部具备:主动皮带轮;设置在上述开闭用三角轴上,从动于上述主动皮带轮的旋转的从动皮带轮;和伴随上述下拉用三角轴的向与上述特定方向(正转方向)相反方向(逆转方向)的旋转,使上述主动皮带轮旋转,使上述主动皮带轮不与上述下拉用三角轴的向上述特定方向(正转方向)的旋转联动的单方向旋转机构。
作为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有关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可以举出以下的方式:具备通过使上述基底部的位置相对于上述横编机变化,调整一对上述基底部的间隔的间隔调整机构,
上述间隔调整机构具备:
被固定在上述横编机上的固定托架;
被固定在上述基底部的可动托架;
在一对上述基底部的相向方向延伸,连结上述固定托架和上述可动托架的轴;
使上述轴沿其轴向移动,使上述可动托架的位置与上述轴一起相对于上述固定托架变化的制造者用调整构件;
沿着上述轴的轴向使上述可动托架移动,使上述可动托架的位置相对于上述固定托架变化的使用者用调整构件。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因为是导向板相对于基底部动的结构,所以不需要像以往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那样,用于在编织物的编织时使基底部自身动的机构。本发明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由于该机构为不需要的部分,与以往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相比成为小型和轻量,所以能使搭载编织物的下拉装置的横编机小型和轻量化。
另外,本发明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能相对于横编机容易地设置。这是因为,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中,不产生在横编机上设置用于在编织物的编织时使基底部动的机构的作业。另外,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中,如果在将横编机中的基底部的位置固定之前预先调整捕捉和下拉机构的相对于基底部的运动,则能降低在固定了基底部的位置之后再调整捕捉和下拉机构的运动的工时。这是因为,在编织物的编织时基底部是不动的,所以只要能精度良好地将基底部固定在横编机的规定位置,捕捉和下拉机构也就容易配置在适当的位置。
因为上方侧做成成为开闭部的导向板,所以能做成仅通过使开闭部变形就能进行导向板的开闭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
因为由开闭用三角轴构筑导向板的开闭机构,所以能简化开闭机构的结构。这是因为,即使相对于一个基底部设置了多个导向板,也可以将与各导向板对应的多个开闭用三角设置在一个开闭用三角轴上,不需要设置与各导向板个别地对应的开闭机构。
因为将使导向板开闭的开闭用三角轴做成与使捕捉和下拉机构动作的下拉用三角轴联动的结构,所以能由一个驱动源(例如,马达)使开闭用三角轴和下拉用三角轴旋转。即,能由一个驱动源驱动开闭机构和捕捉和下拉机构的双方。在此,因为在下拉用三角轴向正转方向旋转时开闭用三角轴不由单方向旋转机构旋转,所以在由捕捉和下拉机构进行的编织物的下拉时,导向板不会进行开闭,不存在由导向板进行的编织物的保持变得不稳定的情况。
编织物的下拉装置中的一对基底部的间隔(基底间隔)在工厂中调整。另一方面,因为编织物的厚度因编织的编织物而不同,所以也有使用者也想调整基底间隔的需要。对于这样的需要,本发明的间隔调整机构一体地设置了制造者用的间隔调整机构和使用者用的间隔调整机构。因此,与以往的相比间隔调整机构是紧凑的,通过将此间隔调整机构适用于横编机中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能使包含成本、组装作业性在内的横编机的生产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示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的一部分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的内部构造的概要图。
图3是在图1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上配备的开闭机构的概要说明图,(A)是表示导向板的开闭部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导向板的开闭部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A)~(C)是随着时间表示在图1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上配备的捕捉和下拉机构的动作的概要说明图。
图5(A)是在编织物的下拉装置上配备的间隔调整机构的概要主视图,(B)是该间隔调整机构的仰视图。
图6是在间隔调整机构上配备的固定托架的图,(A)是主视图(B)是右侧视图,(C)是仰视图。
图7是在间隔调整机构上配备的可动托架的图,(A)是主视图(B)是右侧视图,(C)是仰视图。
图8是图5(B)的A―A剖视图。
图9是作为在间隔调整机构上配备的使用者用调整构件的偏心套环的概要图,(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
图10是说明由偏心套环产生的可动托架的运动的说明图。
图11是以往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
<实施方式1>
[整体结构]
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与图11所示的以往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同样,是用于捕捉下拉从形成在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之间的齿口部GP垂下的编织物的装置。图1是表示在该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之中配置在横编机的后针床的下方的部分的一部分的概要立体图。在实际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中,与图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与纸面左侧连续,在与图示的结构相向的位置(即,前针床的下方的位置)也存在与图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
实施方式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与以往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200(参照图11)同样,具备基底部1;导向板2;和捕捉和下拉机构3。此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与以往结构不同,基底部1相对于横编机不位移,导向板2的上方部相对于基底部1位移,由此以将导向板2配置在打开位置或者关闭位置的方式构成。下面,详细地说明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的各结构。
[基底部]
基底部1,是成为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的基础的部分,在其内部,收纳多个后述的捕捉和下拉机构3。基底部1,被设置在横编机中的针床的下方。此基底部1,经间隔调整机构5(图2)固定在横编机的主体框架、主体底座的下端部等上。关于间隔调整机构5,参照图5~图10后述。
在基底部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侧(在图1中是右侧端部),设置了用于驱动后述的开闭机构4的开闭用驱动部41。关于开闭用驱动部41,在后文中进行记述。
[导向板]
如图1、2所示,导向板2的下方成为由螺钉2B固定在基底部1上的固定端,导向板2的上方成为不被固定在基底部1上的自由端。包含自由端在内的导向板2的上方侧的部分,是通过弹性变形在打开位置(参照图3(A))和关闭位置(参照图3(B))之间位移的开闭部20。开闭部20,包含在图3(B)所示的关闭位置与编织物最接近并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大致平行的部分(接近部20a)。在开闭部20之中,与接近部20a相比为自由端侧的部分,如图2、图3所示,在向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离开的方向弯曲之后,进一步向下方弯曲。因此,当从侧方观看导向板2时,导向板2成为弯曲成了大致J字状的形状。
如由图1的虚线围起来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导向板2的开闭部20形成了多个狭缝2S。在此狭缝2S内,穿插配备在后述的捕捉和下拉机构3的捕捉构件33上的针(突起部)33N。通过针33N经狭缝2S从导向板2突出,捕捉构件33能捕捉与导向板2面对的编织物。
本例的导向板2,以其开闭部20相对于基底部1位移的方式构成。开闭部20的位移,由后述的开闭机构4进行。作为开闭部20由开闭机构4向打开位置位移的情况,除了当未图示的起口装置通过开闭部20时以外,也能举出在编织物的下拉的途中进行伴随位移的线圈的移圈时等。
[捕捉和下拉机构]
捕捉和下拉机构3,是捕捉面对导向板2的编织物而向下方下拉的机构,能利用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公知的结构。捕捉和下拉机构3,具备具有捕捉编织物的针的捕捉构件33,通过使此捕捉构件33进行上下动,向下方下拉编织物。当导向板2处于打开位置时,捕捉构件33一定向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离开的位置(后述的图3(B)的点A的位置)退避,捕捉构件33的针33N不会挂在编织物上。关于本例的捕捉和下拉机构3的详细情况后述。
[开闭机构]
至于开闭机构4主要参照图1及图3进行说明。在图3中,仅图示了导向板2和与该导向板2的开闭有关的结构。
本例的开闭机构4,如图1所示,具备开闭用三角轴40和使开闭用三角轴40旋转的开闭用驱动部41。开闭用三角轴40,穿插在导向板2的开闭部20(弯曲成大致J字状的部分)的内部,如图3所示,由作为基底部1的一部分的轴支承部10支承。此开闭用三角轴40,具备从内部推压开闭部20的多个开闭用三角40C。各开闭用三角40C,在开闭用三角轴40的长度方向离开,并以两个开闭用三角40C推压一个导向板2的开闭部20的方式构成。
另一方面,开闭用驱动部41,如果能使开闭用三角轴40旋转,则不特别地限定,但在本例中,利用了使捕捉和下拉机构3动作的驱动源。关于详细的结构,随后设置项目进行说明。
如图3(A)所示,本例的开闭用三角40C,成为其中心从开闭用三角轴40的轴心偏移的偏心三角。在本例中,成为如下的结构:在开闭用三角40C中,向开闭用三角轴40的径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分从内侧推压导向板2的开闭部20的远端部20b(开闭部20的J字的前端部分)。在图3(A)所示的状态下,开闭用三角40C从内方侧向外方侧(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离开的一侧)推压导向板2的开闭部20的远端部20b。其结果,导向板2的开闭部20进行弹性变形,开闭部20的接近部20a被配置在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离开的位置(打开位置)。在此,开闭用三角40C并不限定于偏心三角,也可以是后述的下拉用三角39C的那样的大致椭圆型的三角。
如果从图3(A)的状态使开闭用三角轴40旋转180°,则如图3(B)所示,开闭用三角40C的突出部分被配置在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的一侧,并成为开闭用三角40C中的与开闭用三角轴40的外周面平滑地连接的部分对远端部20b从其内部进行支承的状态(推压的状态)。此时,远端部20b与图3(A)所示的位置相比向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的一侧进行了位移,与该远端部20b连接的接近部20a也向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接近的位置(关闭位置)进行了位移。在此,也可以使在开闭用三角轴40的轴向并列的多个开闭用三角40C之中的一部分的开闭用三角40C的突出部分的径向的方向(相位)变化。通过这样做,能将在纸面进深方向并列的多个导向板2之中的一部分的导向板2配置在关闭位置,将其它的导向板2配置在打开位置。
如果使接近部20a位移到图3(B)所示的关闭位置,则使捕捉和下拉机构3的捕捉构件33从点A的位置(退避位置)移动到点B的位置(编织物捕捉位置)并由捕捉构件33的针33N捕捉编织物。而且,通过捕捉构件33由自身的重量要从点B的位置移动到点C的位置(下端位置)的力作用在编织物上,被捕捉构件33捕捉的编织物被向下方下拉。即,点A→点B→点C的捕捉构件33的轨迹,是捕捉下拉编织物的捕捉轨道。
描绘捕捉轨道而下拉编织物的捕捉构件33,由后述的结构从点C移动到点B,进而从点B移动到点A的位置。因为捕捉构件33的针33N朝向斜下方伸,所以在捕捉构件33从点C移动到点B的期间,捕捉构件33的针33N离开编织物。即,点C→点B→点A的捕捉构件33的轨迹,是不捕捉编织物的非捕捉轨道。这样,通过捕捉构件33反复进行沿捕捉轨道的移动和沿非捕捉轨道的移动,能下拉编织物。
[效果]
具备以上说明的结构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与以往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相比,是小型和轻量的。因为在本例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中,采用了使导向板2的一部分(开闭部20)相对于基底部1位移的结构,所以在本例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中,不需要像以往结构的那样使基底部1自身移动的结构。而且,因为没有设置使基底部1移动的结构的作业,所以能容易地在横编机上设置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
另外,因为只要是本例的结构,就能精度良好地决定基底部1的固定位置,所以能将捕捉和下拉机构3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因此,能在将基底部1设置在横编机上后降低再调整捕捉和下拉机构3的位置(针33N从导向板2的突出量、相向的针33N的间隔等)的工时。
[其它的结构]
在本例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中,利用捕捉和下拉机构3的一部分,构成了使开闭机构4动作的开闭用驱动部41(参照图1)。下面,说明捕捉和下拉机构3的结构和开闭用驱动部41的结构。
[捕捉和下拉机构]
本例的捕捉和下拉机构3,如图2所示,由一边在上下方向滑动一边捕捉下拉编织物的多个滑动机构部3α;使滑动机构部3α上下动的摆动机构部3β;和将滑动机构部3α的滑动位置保持在特定的位置的保持机构部3γ构成。此外,捕捉和下拉机构3,也可以具备未图示的下拉力调整机构部。作为下拉力调整机构部,能利用公知的结构。
[滑动机构部]
滑动机构部3α,相对于一个导向板2而言设置了两个(一并参照图1)。各滑动机构部3α,具备被固定在基底部1的滑动台座30和在滑动台座30上在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被支承的导针片31。在导针片31上,固定了对捕捉构件33和平衡块34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32(至于捕捉构件33和平衡块34,一并参照图1)。支承构件32,在纸面进深方向具有与捕捉构件33大致相同的宽度,在其宽度方向的纸面跟前侧的位置具备辊32R。
捕捉构件33,经轴部S1向纸面左右方向(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接近方向和离开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的方向)可摆动地被支承。在捕捉构件33的上端侧的部分上设置了针33N,能由该针33N捕捉编织物(一并参照图1)。捕捉构件33具备被配置在纸面里侧的长条状的臂33A,被设置在臂33A的上端的在纸面进深方向延伸的轴部S2被嵌入支承构件32的狭缝32S内。在此轴部S2,设置了在捕捉构件33向上方滑动时与被设置在基底部1的上方的爪构件11接触的辊33R。爪构件11,从下端朝向上端,向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离开的方向倾斜。因此,如果捕捉构件33向上方滑动,则捕捉构件33的辊33R沿爪构件11的倾斜移动,在狭缝32S的长度的范围内,捕捉构件33的上端侧的部分向纸面右方(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离开的方向)摆动。另一方面,在臂33A之中,与轴部S1相比为下方的部分具有将捕捉构件33的上端侧的部分向编织物通过路径101侧加载的摆的作用。因此,如果捕捉构件33从该滑动上端的位置向下方滑动,则捕捉构件33的辊33R沿爪构件11移动,捕捉构件33的上端侧的部分向纸面左方(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接近的方向)摆动。另外,臂33A的下方的部分,与后述的摆动机构部3β的摆动杆38不接触。
[摆动机构部]
摆动机构部3β,具备大致L字型的摆动杆38和下拉用三角轴39。摆动杆38,相对于一个滑动机构部3α设置了一个。摆动杆38,其一端经轴部S3铰接在基底部1,另一端向上下方向摆动。摆动杆38的另一端,从下方支承滑动机构部3α的被设置在支承构件32的下端的辊32R。因此,如果该另一端向上方摆动,则支承构件32和被设置在支承构件32上的捕捉构件33向上方侧移动。此摆动杆38,在其中间部的位置具备辊38R。另外,在与摆动杆38中的辊38R相比靠近另一端的部分上,形成了在纸面上下方向贯通的狭缝38S。
摆动机构部3β的下拉用三角轴39,是具备多个使摆动杆38的另一端上下地摆动的下拉用三角39C的构件。下拉用三角轴39,相对于一个基底部1设置了一个。被设置在下拉用三角轴39上的各下拉用三角39C,被形成为大致椭圆型,与各摆动杆38相对应(下拉用三角39C,也可以做成偏心三角)。通过使各下拉用三角39C的突出部分的径向的方向(相位)变化,能错开由各滑动机构部3α进行的编织物的下拉的时机。通过错开各滑动机构部3α的时机,在纸面进深方向并列的多个捕捉构件33的任一个一定成为捕捉编织物的状态。其结果,在编织编织物的期间,能使向下方的张力继续作用在编织物上,能使编织物的编织状态稳定化。
摆动机构部3β的下拉用三角轴39,例如能由马达等未图示的驱动源(下拉用驱动部)旋转。如果是马达,则使下拉用三角轴39向任一方向都能旋转。
[保持机构部]
保持机构部3γ,其前端部36成为L型,向纸面跟前侧突出,其前端部36是通过与滑动机构部3α的支承构件32的内侧面卡合将设置在支承构件32上的捕捉构件33的位置固定在特定的位置的结构,能利用公知的结构。保持机构部3γ,能利用使用了螺线管的电磁式的结构。作为上述特定的位置,可以举出图3(B)中的点A或者与点A接近的位置以及点B或者与点B接近的位置。前者的位置,是预先使捕捉构件33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退避的位置(退避位置)。后者的位置,是用于维持由捕捉构件33捕捉编织物的状态的位置(编织物捕捉位置)。例如,在套衫的编织中,在停止袖的编织而仅进行前后身大片的编织的情况下,将捕捉袖的捕捉构件33固定在上述点B或者点B附近的位置,移动捕捉前后身大片的捕捉构件33。这样,伴随着前后身大片的编织,不会将袖向下方拉,能避免袖的线圈伸长。
[动作顺序]
基于图4说明具备上述结构的捕捉和下拉机构3的动作。图4(A)是捕捉构件33推起到最上方,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退避了的状态,图4(B)是捕捉构件33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接近并捕捉编织物的状态,图4(C)是捕捉构件33位于最下方的状态。图4(A)、(B)、及(C)的捕捉构件33的位置,与图3(B)的点A、点B、及点C的位置对应。
在图4(A)中,由下拉用三角39C的突端将摆动杆38的辊38R向垂直上方推起,因此,摆动杆38的另一端(轴部S3相反侧的端部)向上方摆动。摆动杆38的另一端将支承构件32的下端的辊32R推起,使设置在支承构件32上的捕捉构件33向上方滑动。此时,设置在捕捉构件33的臂33A的上端的辊33R,沿基底部1的爪构件11移动,捕捉构件33向离开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的方向升起。
如果下拉用三角轴39从图4(A)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特定方向)旋转,则如图4(B)所示,下拉用三角39C的突端从辊38R偏移,摆动杆38的另一端下降。与此相伴,在捕捉构件33下降的同时,捕捉构件33的上端部(设置针33N的部分)向编织物通过路径101侧摆动。
如果下拉用三角轴39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如图4(C)所示,下拉用三角39C的突出部分嵌入摆动杆38的狭缝38S内,摆动杆38的另一端成为下降到最低的状态。此时,捕捉构件33也下降到被支承在摆动杆38的另一端上的位置。
如果进一步使下拉用三角轴39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直到下拉用三角39C的突出部分与摆动杆38接触为止的期间,捕捉构件33被保持在点C的位置。而且,通过由下拉用三角39C的突出部分渐渐地推起摆动杆38,捕捉构件33沿点C→点B→点A移动。这样,通过使下拉用三角轴39向逆时针方向(正转方向)旋转,如图3(B)所示,反复进行捕捉构件33沿点A→点B→点C(捕捉轨道)的移动和沿点C→点B→点A(非捕捉轨道)的移动,编织物被下拉。
[开闭用驱动部]
本例的开闭用驱动部41,如图1所示,具备主动皮带轮41A、从动皮带轮41B、环形皮带41C和单方向旋转机构41D。主动皮带轮41A,旋转自由地设置在基底部1的侧面上,在其前端具备齿轮部。从动皮带轮41B,是由架设在主动皮带轮41A和从动皮带轮41B之间的同步皮带等环形皮带41C从动于主动皮带轮41A的旋转的构件。从动皮带轮41B设置在开闭用三角轴40上,伴随从动皮带轮41B的旋转,开闭用三角轴40也进行旋转。单方向旋转机构41D,是用于当下拉用三角轴39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使主动皮带轮41A旋转,当下拉用三角轴39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不使主动皮带轮41与其旋转联动的构件。
本例的单方向旋转机构41D,由在基底部1的外侧设置在下拉用三角轴39的外周的齿轮构件构成。在该齿轮构件的内部,设置了如下机构:当下拉用三角轴39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使齿轮构件一起旋转,当下拉用三角轴39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使下拉用三角轴39相对于齿轮构件空转。作为这样的机构,例如可以举出单向离合器机构、棘轮机构等。
[其它的结构的效果]
根据上述的捕捉和下拉机构3和开闭机构4的开闭用驱动部41,当使下拉用三角轴39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构成单方向旋转机构41D的齿轮构件也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具有与齿轮构件啮合的齿轮部的主动皮带轮41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动皮带轮41B也由架设在主动皮带轮41A和从动皮带轮41B上的环形皮带41C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且,开闭用三角轴40也与从动皮带轮41B一起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导向板2的开闭部20由开闭用三角40C开闭。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如果是通常,则在捕捉和下拉机构3和开闭机构4中需要各自的驱动源,但根据上述结构,由使捕捉和下拉机构3动作的驱动源(下拉用驱动部)也能使开闭机构4动作。
另外,因为在本例的开闭用驱动部41上形成了单方向旋转机构41D,所以当使下拉用三角轴39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由捕捉构件33下拉编织物时,单方向旋转机构41D的齿轮构件不进行旋转。即,由于具有与齿轮构件啮合的齿轮部的主动皮带轮41A也不进行旋转,所以开闭机构4不进行动作。因此,在编织物的下拉时,导向板2不会进行开闭,由导向板2进行的编织物的保持不会变得不稳定。
[间隔调整机构]
对于图2所示的间隔调整机构5,基于图5~图10详细地进行说明。图5所示的间隔调整机构5,是通过使基底部1的位置相对于横编机300变化调整一对基底部1的间隔的机构。间隔调整机构5,在各基底部1的下端的位置,在基底部1的长度方向(图2的纸面进深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了多个。此间隔调整机构5,具备被固定在横编机300上的固定托架6;被固定在基底部1的可动托架7;连结固定托架6和可动托架7的轴8;用于由制造者进行的基底部1的位置的调整的制造者用调整构件8A;和用于由使用者进行的基底部1的位置的调整的使用者用调整构件9。关于制造者用调整构件8A和使用者用调整构件9的区别点,在后文中进行记述。
[固定托架]
图6如所示,固定托架6,具备FB主体部60;被设置在FB主体部60的上端的平坦的安装部69;被设置在FB主体部60的下端的第一脚片61及第二脚片62。第一脚片61和第二脚片62,在一对基底部1的相向方向(图1、图6(A)的纸面左右方向)离开。在这些第一脚片61和第二脚片62上,设置了穿插后述的轴8(图5、图8)的FB轴孔63。FB轴孔63的轴线,与轴8的轴线一致,与一对基底部1的相向方向也一致。
如图6(C)所示,在第一脚片61上,形成了从第一脚片61的下端面与FB轴孔63连通的FB长孔64。FB长孔64的长径方向,朝向与FB轴孔63的轴向平行的方向。
具备上述结构的固定托架6,如图5所示,由螺钉6A固定在横编机300的主体底座的下部。
[可动托架]
如图7所示,可动托架7,具备MB主体部70;被设置在MB主体部70的上端的安装部79;和从MB主体部70向侧方(图5、图7(A)、图7(C)的右方向)鼓出的鼓出部72。在鼓出部72之中,与MB主体部70连接的部分被分成两股,因此,在可动托架7的中央部,形成了在可动托架7的高度方向(图5(A)、图7(A)的上下方向)贯通的脚片穿插孔71。在此脚片穿插孔71内,如图5(B)所示,当组合了可动托架7和固定托架6时,穿插固定托架6的第一脚片61。
在鼓出部72,设置了与固定托架6的FB轴孔63同轴和同径的MB轴孔73。另外,在鼓出部72,形成了从其下端面与MB轴孔73连通的MB长孔74。MB长孔74的长径方向,朝向与MB轴孔7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在图7(C)中是上下方向)。
具备上述结构的可动托架7,如图5所示,由螺钉7A固定在基底部1的下端,支承基底部1。
[轴]
当说明轴8时,主要参照作为图5(B)的A―A剖视图的图8。如图8所示,轴8是圆柱体,具备第一螺纹孔81、第二螺纹孔82及第三螺纹孔83。第一螺纹孔81,设置在轴8的固定托架6侧(纸面右侧)的端面上,其轴线与轴8的轴线一致。第二螺纹孔82,设置在轴8的可动托架7侧(纸面左侧)的端部附近的周面上,其轴线与轴8的轴线正交。第三螺纹孔83,设置在轴8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周面上,其轴线与第二螺纹孔82的轴线平行。此第三螺纹孔83,具备配置在第三螺钉8C的螺钉头侧的粗径部和与粗径部相比直径小的细径部,在粗径部没有形成螺纹槽,在细径部形成了螺纹槽。
轴8是连结固定托架6和可动托架7的构件。为了连结固定托架6和可动托架7,可以将固定托架6的第一脚片61配置在可动托架7的脚片穿插孔71内,使固定托架6的FB轴孔63和可动托架7的MB轴孔73同轴地一致,将轴8穿插在FB轴孔63和MB轴孔73内。
在轴8的第一螺纹孔81内,螺纹配合了第一螺钉8A。在第一螺钉8A的螺钉头和固定托架6的第二脚片62的侧面之间夹设了压板8D。另外,与第一螺钉8A中的压板8D相比在可动托架7侧安装了螺母8N。经此压板8D和第一螺钉8A,将轴8固定在固定托架6上。上述压板8D,由第四螺钉8E固定在固定托架6上(一并参照图5)。如果使上述第一螺钉8A旋转,则能使轴8相对于固定托架6进退。此第一螺钉8A,是用于制造者调整基底部1的位置的制造者用调整构件。
在轴8的第二螺纹孔82内,螺纹配合了第二螺钉(轴固定螺钉)8B,该第二螺钉8B配置在FB长孔64内,该FB长孔64被设置在固定托架6的第一脚片61上。在第二螺钉8B和第一脚片61之间,夹设了比FB长孔64大的垫圈8W。如果紧固第二螺钉8B,则由第二螺钉8B的螺钉头和轴8的周面夹入第一脚片61的下面部分,将轴8固定在固定托架6上。如果松开第二螺钉8B,则能使轴8相对于固定托架6移动。
在轴8的第三螺纹孔83内,螺纹配合了第三螺钉(可动托架固定螺钉)8C,该第三螺钉8C配置在MB长孔74内,该MB长孔74被设置在可动托架7的鼓出部72。在第三螺钉8C和鼓出部72之间,夹设了偏心套环9。此偏心套环9,如后述的那样,是用于使用者调整基底部1的位置的使用者用调整构件。如果紧固第三螺钉8C,则由后述的偏心套环9和轴8的周面夹入鼓出部72的下面部分,将可动托架7相对于轴8固定。如果松开第三螺钉8C,则能使可动托架7相对于轴8移动。
[偏心套环]
偏心套环9,如图9所示,具备收纳第三螺钉8C的螺钉头的收纳部91;和贯通了第三螺钉8C(图8)的轴部的贯通部92。在偏心套环9的外周,如图9(B)所示,设置了具有从偏心套环9的轴线偏移的中心的圆筒状的偏心部93;和具有与轴线一致的中心的圆筒状的卡合部94。如图8所示,偏心部93被嵌入可动托架7的MB长孔74内,卡合部94被嵌入轴8的第三螺纹孔83的粗径部内。
[间隔调整机构的使用方式]
在制造者使用上述间隔调整机构5在工厂中调整基底部1的位置的情况下,松开图8所示的第二螺钉8B,解除轴8相对于托架6的固定。接着,使第一螺钉8A旋转,使轴8相对于固定托架6进退。因为轴8由第三螺钉8C固定在可动托架7上,所以伴随轴8的进退,可动托架7和固定了可动托架7的基底部1(图5)也进行进退。
因为第二螺钉8B,如图10所示,被配置成贯通FB长孔64,所以不存在固定托架6在FB长孔64的长度的范围内阻碍与轴8的进退相伴的第一螺钉8A的移动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使用者使用间隔调整机构5调整基底部1的位置的情况下,松开图8所示的第三螺钉8C,解除可动托架7相对于轴8的固定,使偏心套环9旋转。如图10所示,因为由符号×来表示的偏心部93的中心相对于由黑点表示的卡合部94的中心(偏心套环9的轴线)偏移,所以如果使偏心套环9旋转,则偏心套环9的偏心部93推可动托架7的MB长孔74的内壁,可动托架7的位置相对于轴8进行变化。可动托架7的移动范围,能由偏心部93的直径、MB长孔74的形状和大小变化。使用者不旋转第一螺钉8A、第二螺钉8B,仅对第三螺钉8C和偏心套环9进行操作。通过这样做,轴8的相对于由制造者调整的固定托架6(横编机300)的原点(成为基底部1的移动的基准的位置)被保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例的间隔调整机构5,制造者用的调整机构和使用者用的调整机构统一成了一个,是紧凑的。因此,通过将此间隔调整机构5适用于横编机300中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100,能使包含成本、组装作业性在内的横编机300的生产性提高,而且也能使横编机300轻量化。
<实施方式2>
与实施方式1不同,也可以做成如下的结构:通过推压图2的开闭部20之中的接近部20a的里面(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相向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使导向板2的开闭部20向关闭位置移动。在该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利用开闭机构4,该开闭机构4利用了开闭用三角轴40。
<实施方式3>
与实施方式1、2不同,也可以做成由具有柱塞的螺线管等直线运动机构开闭导向板2的开闭部20的结构。在此情况下,通过个别地控制向开闭各导向板2的开闭部20的螺线管的通电,能使各开闭部20独立地开闭。例如,也可以将一部分的导向板2的开闭部20配置在关闭位置,将除此以外的导向板2的开闭部20配置在打开位置。
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利用直线运动机构,导向板2整体可向与编织物通过路径101接近的方向移动。例如,将导向板2的上方部和下方部做成经具有柱塞的螺线管固定在基底部1的结构。在此情况下,通过由向螺线管的通电使柱塞动作,能使导向板2整体相对于基底部1移动。
符号的说明:
100:编织物的下拉装置
101:编织物通过路径
1:基底部
10:轴支承部
11:爪构件
2:导向板
2B:螺钉
20:开闭部
2S:狭缝
20a:接近部
20b:远端部
3:捕捉和下拉机构
3α:滑动机构部
S1、S2:轴部
30:滑动台座
31:导针片
32:支承构件
32R:辊
32S:狭缝
33:捕捉构件
33A:臂
33N:针(突起部)
33R:辊
34:平衡块
3β:摆动机构部
S3:轴部
38:摆动杆
38S:狭缝
38R:辊
39:下拉用三角轴
39C:下拉用三角
3γ:保持机构部
36:前端部
4:开闭机构
40:开闭用三角轴
40C:开闭用三角
41:开闭用驱动部
41A:主动皮带轮
41B:从动皮带轮
41C:环形皮带
41D:单方向旋转机构
5:间隔调整机构
6:固定托架
60:FB主体部
61:第一脚片
62:第二脚片
69:安装部
63:FB轴孔
64:FB长孔
6A:螺钉
7:可动托架
70:MB主体部
71:脚片穿插孔
72:鼓出部
79:安装部
73:MB轴孔
74:MB长孔
7A:螺钉
8:轴
8A:第一螺钉(制造者用调整构件)
8D:压板
8B:第二螺钉(轴固定螺钉)
8C:第三螺钉(可动托架固定螺钉)
8E:第四螺钉
8N:螺母
8W:垫圈
81:第一螺纹孔
82:第二螺纹孔
83:第三螺纹孔
9:偏心套环(使用者用调整构件)
91:收纳部
92:贯通部
93:偏心部
94:卡合部
200:以往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
300:横编机
FB:前针床
BB:后针床
GP:齿口部。
Claims (4)
1.一种编织物的下拉装置,具备设置在横编机中的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各自的下方的一对基底部;被设置在各基底部的上方侧且与编织物通过路径面对的位置的导向板;和捕捉向与上述导向板相向的位置垂下的上述编织物而向下方下拉的捕捉和下拉机构,该编织物通过路径是从上述前针床和上述后针床之间的齿口部垂下的编织物的通道,所述编织物的下拉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基底部被固定在上述横编机上,
具备使各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在与上述编织物通过路径接近的关闭位置和与上述关闭位置相比从上述编织物通过路径离开的打开位置之间位移的开闭机构,
上述导向板的下方成为被固定在上述基底部的固定端,上述导向板的上方成为不固定在上述基底部的自由端,
上述开闭机构,通过变形使作为包含上述自由端在内的上述导向板的上方侧的部分的开闭部在上述关闭位置和上述打开位置之间位移。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闭机构具备开闭用三角轴和开闭用驱动部,
该开闭用三角轴具有推压上述开闭部的开闭用三角,
该开闭用驱动部使上述开闭用三角轴旋转。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捕捉和下拉机构具备:
具有捕捉上述编织物的突起部的捕捉构件;
使上述捕捉构件上下动的摆动杆;
具有使上述摆动杆上下地摆动的下拉用三角的下拉用三角轴;和
使上述下拉用三角轴旋转的下拉用驱动部,
通过使上述下拉用三角轴向特定方向旋转,由进行上下动的上述捕捉构件捕捉下拉上述编织物,
上述开闭用驱动部具备:
主动皮带轮;
设置在上述开闭用三角轴上,从动于上述主动皮带轮的旋转的从动皮带轮;和
伴随上述下拉用三角轴的向与上述特定方向相反方向的旋转,使上述主动皮带轮旋转,使上述主动皮带轮不与上述下拉用三角轴的向上述特定方向的旋转联动的单方向旋转机构。
4.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记载的编织物的下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通过使上述基底部的位置相对于上述横编机变化,调整一对上述基底部的间隔的间隔调整机构,
上述间隔调整机构具备:
被固定在上述横编机上的固定托架;
被固定在上述基底部的可动托架;
在一对上述基底部的相向方向延伸,连结上述固定托架和上述可动托架的轴;
使上述轴沿其轴向移动,使上述可动托架的位置与上述轴一起相对于上述固定托架变化的制造者用调整构件;
沿着上述轴的轴向使上述可动托架移动,使上述可动托架的位置相对于上述固定托架变化的使用者用调整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05754 | 2015-05-25 | ||
JP2015-105754 | 2015-05-25 | ||
JP2016-005580 | 2016-01-14 | ||
JP2016005580A JP6280937B2 (ja) | 2015-05-25 | 2016-01-14 | 編地の引下げ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92187A CN106192187A (zh) | 2016-12-07 |
CN106192187B true CN106192187B (zh) | 2018-09-04 |
Family
ID=56014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351323.4A Active CN106192187B (zh) | 2015-05-25 | 2016-05-25 | 编织物的下拉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098339B1 (zh) |
KR (1) | KR101867401B1 (zh) |
CN (1) | CN1061921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9979B (zh) * | 2019-05-07 | 2024-04-16 | 桐乡市巨星针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驱动的编织物牵拉装置 |
JP7204582B2 (ja) * | 2019-06-10 | 2023-01-1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引下げ装置 |
CN112501775A (zh) * | 2019-11-06 | 2021-03-16 | 湖州中鹏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独立自动控制的柔性拉布装置 |
CN110923934B (zh) * | 2019-12-10 | 2023-11-28 | 桐乡市强隆机械有限公司 | 电脑横机的编织物下拉装置 |
CN112515270B (zh) * | 2020-12-11 | 2023-08-22 | 孙辉 | 织物辅助抓取及牵拉装置 |
CN113062038B (zh) * | 2021-03-29 | 2022-04-01 |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机械的牵拉装置 |
CN113604953B (zh) * | 2021-08-20 | 2023-05-23 | 浙江睿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横编织机的自动整理其织物的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23662A1 (en) * | 1991-07-18 | 1993-01-20 | Emm S.R.L. | Device for the vertical stretching of fabric in an automatic knitting machine, in particular flat-bed machine |
EP0841422A2 (en) * | 1996-11-06 | 1998-05-13 | Shima Seiki Mfg., Ltd. | Knitting fabric take-down device of flat knitting machine |
CN2892906Y (zh) * | 2006-05-22 | 2007-04-25 | 冯加林 | 横编织机中的一种传送带卷取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57161B2 (ja) | 1997-09-05 | 2003-10-14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横編機における編地引下げ装置 |
JP2007211379A (ja) * | 2006-02-10 | 2007-08-23 | Shima Seiki Mfg Ltd | 横編機の編地引き下げ装置 |
-
2016
- 2016-05-18 EP EP16170160.2A patent/EP3098339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5-24 KR KR1020160063200A patent/KR10186740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05-25 CN CN201610351323.4A patent/CN1061921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23662A1 (en) * | 1991-07-18 | 1993-01-20 | Emm S.R.L. | Device for the vertical stretching of fabric in an automatic knitting machine, in particular flat-bed machine |
EP0841422A2 (en) * | 1996-11-06 | 1998-05-13 | Shima Seiki Mfg., Ltd. | Knitting fabric take-down device of flat knitting machine |
CN2892906Y (zh) * | 2006-05-22 | 2007-04-25 | 冯加林 | 横编织机中的一种传送带卷取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867401B1 (ko) | 2018-06-14 |
CN106192187A (zh) | 2016-12-07 |
EP3098339A1 (en) | 2016-11-30 |
EP3098339B1 (en) | 2019-06-26 |
KR20160138351A (ko) | 2016-1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92187B (zh) | 编织物的下拉装置 | |
JP6280937B2 (ja) | 編地の引下げ装置 | |
US20160237604A1 (en) | Sewing machine | |
CN101684590B (zh) | 平缝缝纫机 | |
KR100933949B1 (ko) | 스텐트-그래프트의 제조방법 | |
CN106702582A (zh) | 横编机及编织方法 | |
US2590907A (en) | Sewing machine | |
KR100798581B1 (ko) | 체인 스티치 미싱 | |
JP2008259571A (ja) | ミシン | |
CN101372796A (zh) | 缝纫机的调线装置 | |
US20100326341A1 (en) | Transformable structure for producing a multi thread single line stitch and method and machine for its realization | |
TWI837639B (zh) | 天秤切換機構及縫紉機 | |
JP4722503B2 (ja) | ミシン | |
JP2005330625A (ja) |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機における針釜間及び地糸用筬間の間隔変更装置 | |
JP2010088760A (ja) | 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 | |
JPH07155488A (ja) | 糸取り扱いシステム | |
CN105887341A (zh) | 一种自动绗缝机 | |
US968066A (en) | Sewing-machine. | |
US253772A (en) | Sewing-machine | |
US579102A (en) | ashworth | |
TWI551747B (zh) | 擬似雙鏈式線跡構造及形成該線跡的多針式縫紉機 | |
JP2006061594A (ja) | ミシン | |
JP2000507861A (ja) | 縫製用ミシン、およびミシンによる縫製方法 | |
US1087374A (en) | Embroidery-machine. | |
US447307A (en) | Sewing-machin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