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59558B - 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59558B
CN106159558B CN201610323363.8A CN201610323363A CN106159558B CN 106159558 B CN106159558 B CN 106159558B CN 201610323363 A CN201610323363 A CN 201610323363A CN 106159558 B CN106159558 B CN 1061595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bar
chimeric
cam
moun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233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59558A (zh
Inventor
山脇隆教
石川淳
沓名阳二
黑泽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489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0213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59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59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59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59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 H01R13/741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在将杆(51)固定到第1连接器(11)时,前方喙(57)向第1连接器(11)弹性恢复,从而在前方喙(57)与第2连接器(71)的正式锁定部(98a)之间形成空间。在将与第1连接器(11)嵌合的第2连接器(71)固定到车身面板(P)时,正式锁定部(98a)向该空间弹性变形,从而车身面板(P)越过正式锁定部(98a)。之后,正式锁定部(98a)弹性恢复,从而第2连接器(71)锁定在车身面板(P)上。

Description

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在插入到设在车辆柱等车身面板上的安装孔(贯通孔)中的状态下安装在车身面板的连接器构造,已知如下连接器构造:包括安装有杆的一个连接器;以及与这一个连接器嵌合的另一个连接器,另一个连接器的锁定部锁到在车身面板,从而固定在车身面板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81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590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在包括这样的杆的连接器中,如果在锁定到车身面板用的锁定部之外另行地,设置有将杆锁定并维持一个连接器与另一个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锁定部,那么能够良好地维持连接器相互嵌合的状态。但是,在这样的连接器构造中,会因设置有多个锁定部而引起连接器构造复杂,其结果有可能导致连接器大型化。
另外,在车身面板上安装连接器时,车身面板的安装孔的内缘部分会进入互相嵌合的一个连接器与另一个连接器的间隙、或者一个连接器的壳体与杆的间隙,有时向车身面板的安装作业会停滞。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连接构造,能够实现连接器构造的小型化并维持连接器彼此良好的连接状态。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连接构造,能够将互相嵌合的连接器顺利安装到车身面板。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以下述(1)~(14)为特征。
(1)一种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在插入在设置在板状的面板上的安装孔中的状态下安装到所述面板,包括:
第1连接器;
第2连接器;以及
杆,其是以覆盖所述第1连接器的方式安装的杆,利用从该杆的嵌合开始位置到嵌合完成位置的移动操作,使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互相拉近而嵌合,
所述杆具有第1锁定部,所述第1锁定部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锁定在所述第1连接器的被锁定部,
所述第1锁定部构成为:在所述移动操作的中途,与所述第1连接器的外壁面抵接并向离开所述第1连接器的第1方向弹性变形,且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侵入到所述第1连接器的被锁定部并向接近所述第1连接器的第2方向弹性恢复,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锁定在所述面板上的第2锁定部,
所述第2锁定部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相对于所述第1锁定部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位置,
所述第1连接器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利用所述第1锁定部向所述第2方向的弹性恢复,在所述第1锁定部与所述第2锁定部之间形成空间,
所述第2锁定部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的中途,抵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并以侵入所述空间的方式向所述第2方向弹性变形,且在向所述安装孔的插入完成时,向所述第1方向弹性恢复,从而锁定在所述面板上。
(2)上述(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杆具有凸轮槽,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凸轮槽对应的凸轮轴套,
随着所述杆的所述移动操作,所述凸轮轴套沿着所述凸轮槽移动,从而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被互相拉近并嵌合,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锁定在所述面板上的第3锁定部,
所述第3锁定部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相对于所述凸轮槽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位置,
所述第3锁定部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的中途,抵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并以侵入所述凸轮槽所划定的空间的方式向所述第2方向弹性变形,且在向所述安装孔的插入完成时,向所述第1方向弹性恢复,从而锁定在所述面板上。
(3)上述(2)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凸轮槽具有:起点部,其在所述移动操作之前接受所述凸轮轴套;终点部,所述凸轮轴套经过所述移动操作而到达所述终点部;以及凸轮轴套锁定部,其在所述起点部锁定所述凸轮轴套,
所述凸轮轴套锁定部在所述凸轮轴套从所述起点部进入所述凸轮槽时,锁定所述凸轮轴套以使所述凸轮轴套不会从所述凸轮槽出来,从而将所述第2连接器临时锁定在所述第1连接器上。
(4)上述(3)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安装有所述凸轮轴套的框架,
所述框架的形状是薄板筒状的形状,形成有将向所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的前方侧开放的至少1个切除部。
(5)上述(2)~(4)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凸轮轴套具有从所述第2连接器延伸并向与所述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凸轮槽具有与所述凸轮轴套的所述突起部对应的凸轮轴套支持槽。
(6)上述(1)~(5)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向所述第1方向突出的引导突起,
所述引导突起与嵌合后的所述第2连接器的外壁面平齐或者向所述第1方向突出,并且具有以突出量在向所述面板的插入方向上缓缓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面,
所述引导突起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时,将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沿着所述引导面引导到所述第2连接器的外壁面。
(7)上述(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分别具有随着所述杆的所述移动操作而互相接近的接近器件,作为构成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时成为与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面对的外周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器件,
所述接近器件的一个包含凸部,所述接近器件的另一个包含凹部,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设在互相面对的部位,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互相嵌合。
(8)上述(7)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以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覆盖所述杆和所述第1连接器的方式配置的框架,作为所述接近器件,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覆盖所述杆的伸出部,作为所述接近器件。
(9)上述(8)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在所述杆配置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的嵌合完成,且所述杆能通过所述安装孔,
在所述杆未配置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的嵌合未完成,且所述杆的至少一部分干扰所述安装孔的周边的所述面板,所述杆不能通过所述安装孔。
(10)上述(8)或(9)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杆具有凸轮槽,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凸轮槽对应的凸轮轴套,
随着所述杆的所述移动操作,所述凸轮轴套沿着所述凸轮槽移动,从而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被互相拉近并嵌合,
所述凸轮槽具有:起点部,其在所述移动操作之前接受所述凸轮轴套;终点部,所述凸轮轴套经过所述移动操作而到达所述终点部;以及凸轮轴套锁定部,其在所述起点部锁定所述凸轮轴套,
所述凸轮轴套锁定部在所述凸轮轴套从所述起点部进入所述凸轮槽时,锁定所述凸轮轴套以使所述凸轮轴套不会从所述凸轮槽出来,从而将所述第2连接器临时锁定在所述第1连接器上。
(11)上述(10)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框架具有所述凸轮轴套,
所述框架的形状是薄板筒状的形状,形成有将向所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的前方侧开放的至少1个切除部。
(12)上述(10)或(1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凸轮轴套具有从所述第2连接器延伸并向与所述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凸轮槽具有与所述凸轮轴套的所述突起部对应的凸轮轴套支持槽。
(13)上述(7)~(12)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向离开外壁面的预定方向突出的引导突起,
所述引导突起与嵌合后的所述第2连接器的外壁面平齐或者向所述预定的朝向突出,并且具有以突出量在向所述面板的插入方向上缓缓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面,
所述引导突起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时,将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沿着所述引导面引导到所述第2连接器的外壁面。
(14)上述(1)~(13)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覆盖与所述第2连接器的嵌合侧的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的盖体,
所述盖体在外周面具有姿势稳定肋,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时,姿势稳定肋抵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并使所述第1连接器相对于所述面板的姿势稳定。
根据上述(1)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在第2连接器所具有的第2锁定部锁定在面板上时进行变位的一侧(第2方向、向内)的位置,存在由于第1锁定部弹性恢复而形成的空间(第1锁定部与第2锁定部之间的空间)。因此,在第2连接器锁定在面板上时,与没有这样的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2锁定部更容易在第2方向(向内)弹性变形。进一步,不需要另行设置用于使第2锁定部弹性变形的专用空间。此外,能够考虑到多个锁定部(第1锁定部、第2锁定部)的变形形态,将这些多个锁定部接近地设置。由此,本构成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能够实现连接器构造的小型化并能够维持连接器彼此良好的连接状态。
根据所述(2)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在第2连接器所具有的第3锁定部锁定在面板上时进行变位的一侧(第2方向、向内),存在凸轮槽所围成的空间(也是引导凸轮轴套的空间)。因此,在第2连接器锁定在面板上时,与没有这样的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2锁定部更容易在第2方向(向内)弹性变形。并且,不需要另行设置用于使第2锁定部弹性变形的专用空间。此外,考虑到第3锁定部的变形形态,将第3锁定部与凸轮槽接近地设置。由此,本构成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能够使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小型化。
根据上述(3)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在利用杆的移动操作将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嵌合前(例如杆处于嵌合开始位置时),凸轮轴套锁定在凸轮轴套锁定部,从而第2连接器临时锁定在第1连接器上。因此,在利用杆的移动操作进行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作业时,能够防止第2连接器从第1连接器脱落等。由此,能够顺利且可靠地进行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作业。
根据上述(4)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由于框架的形状是具有切除部的形状,因此在凸轮槽的起点部,凸轮轴套锁定在凸轮轴套锁定部时,延伸有凸轮轴套的框架容易弹性变形。由此,能够降低第2连接器向第1连接器临时锁定时需要的力,容易进行临时锁定作业。
根据上述(5)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凸轮轴套的突起部与在凸轮槽上设置的凸轮轴套支持槽配合,从而延伸有凸轮轴套的框架、与具有凸轮槽的杆被锁定。因此,能够抑制框架向离开杆的方向变位(从杆浮起)。由此,在将嵌合后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插入到面板的安装孔时,能够防止框架干扰面板,顺利进行向面板的固定作业。
根据上述(6)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在将嵌合后的第1连接器和嵌合后的第2连接器插入到面板的安装孔时,利用引导突起的引导面,沿着引导面将安装孔的内缘部分引导到第2连接器的外壁面。由此,能够防止面板卡在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间隙的情况等,能够顺利进行向面板的固定作业。
根据上述(7)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对于在利用杆的移动操作使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嵌合(接合)时互相接近的接近器件,接近器件所具有的凸部与凹部互相嵌合。换言之,接近器件彼此的对合面不是直线状,而是具有利用凹部与凸部的嵌合而形成的弯折形状(凹凸嵌合形状)。因此,在使互相嵌合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嵌合到车身面板的安装孔时,能够抑制安装孔的内缘部分(开口缘)进入接近器件彼此的对合面(间隙)。由此,能够顺利进行互相嵌合后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向车身面板的固定作业。
根据上述(8)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利用杆的移动操作,第2连接器的框架被向第1连接器拉近,第2连接器的框架和第1连接器的伸出部嵌合,从而接近器件彼此的对合面具有凹凸嵌合形状。因此,在使互相嵌合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嵌合到车身面板的安装孔时,能够抑制安装孔的内缘部分进入框架和伸出部的对合面(间隙)。由此,能够顺利进行互相嵌合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向车身面板的固定作业。
根据上述(9)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只要杆不配置在嵌合完成位置(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完成的位置),杆就不能通过车身面板的安装孔。因此,能够防止在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不完全的状态下安装到车身面板。
根据上述(10)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在利用杆的移动操作将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嵌合前(例如杆处于嵌合开始位置时),凸轮轴套锁定在凸轮轴套锁定部,从而第2连接器临时锁定在第1连接器上。因此,在利用杆的移动操作进行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作业时,能够防止第2连接器从第1连接器脱落的情况等。由此,能够顺利且可靠地进行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作业。
根据上述(11)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由于框架的形状是具有切除部的形状,因此在凸轮槽的起点部,凸轮轴套锁定在凸轮轴套锁定部时,延伸有凸轮轴套的框架容易弹性变形。由此,能够降低第2连接器向第1连接器临时锁定时需要的力,容易进行临时锁定作业。
根据上述(12)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凸轮轴套的突起部与在凸轮槽上设置的凸轮轴套支持槽配合,从而延伸有凸轮轴套的框架、与具有凸轮槽的杆被锁定。因此,能够抑制框架向离开杆的方向变位(从杆浮起)。由此,在将嵌合后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插入到面板的安装孔时,能够防止框架干扰面板,顺利进行向面板的固定作业。
根据上述(13)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在将嵌合后的第1连接器和嵌合后的第2连接器插入到面板的安装孔时,利用引导突起的引导面,安装孔的内缘部分沿着引导面被引导到第2连接器的外壁面。由此,能够防止面板卡在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之间的间隙的情况等,能够顺利进行向面板的固定作业。
根据上述(14)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姿势稳定肋抵接在面板的安装孔的内缘部分,从而连接器构造相对于面板(嵌合后的第1连接器及嵌合后的第2连接器)的姿势稳定。因此,能够提高连接器构造(嵌合后的第1连接器及嵌合后的第2连接器)在面板安装上的作业性。并且,在盖体设有姿势稳定肋,从而姿势稳定肋本身成为盖体的增强件,能够抑制盖体的变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连接器构造的小型化并维持连接器彼此良好的连接状态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互相嵌合的连接器顺利安装到车身面板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以上,简要说明了本发明。进一步,通过参照附图并通读下面说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记作“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细节进一步明确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嵌合(接合)并固定在车身面板上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I-I剖视图。
图4是第1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1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第1连接器的构造的图,图6是(a)图5的II-II剖视图,图6(b)是图5的III-III剖视图。
图7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8是第2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第2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0是说明临时锁定工序的图,图10(a)和图10(b)分别是侧视图。
图11是说明嵌合工序和正式锁定工序的图,图11(a)至图11(c)分别是侧视图。
图12是正式锁定工序中向车身面板的安装孔嵌合中途的侧视图。
图13是说明变形例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图,是嵌合并固定在车身面板上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压入不足的杆与车身面板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5是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为不完全状态的正式锁定部及其周围的水平方向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将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嵌合时的凸轮槽与凸轮轴套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6(a)和图16(b)分别是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将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嵌合时的凸轮槽与凸轮轴套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7(a)是图16(a)的V-V剖视图,图17(b)是图16(b)的VI-VI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构成第2连接器的框架的变形例的图,图18(a)和图18(b)分别是框架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0是图19的VII-VII剖视图。
图21是图19的VIII-VIII剖视图。
图22是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工序的图,图22(a)和图22(b)分别是侧视图。
图23是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工序的图,图23(a)是图22(a)的IX-IX剖视图,图23(b)是图22(b)的X-X剖视图。
图2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图,图24(a)和图24(b)分别是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下端部的侧视图。
图25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图,图25(a)和图25(b)分别是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26是示出正式锁定工序中向车身面板的安装孔的嵌合中途的图,图26(a)至图26(c)分别是下端部的侧视图。
图27是示出正式锁定工序中向车身面板的安装孔嵌合中途的仰视图。
图28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第1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临时锁定工序中向车身面板的安装孔插入时的第1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30是图29的XI-XI剖视图。
图31是临时锁定工序中向车身面板拉近时的第1连接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1连接器
30:引导突起
30a:引导面
31:伸出部
31a:凹部
31b:凸部
39:引导凸部(凸部)
41:盖体
43:姿势稳定肋
51:杆
52a:桥部(凸轮轴套锁定部)
54:凸轮槽
54c:凸轮轴套支持槽
57:前方喙(第1锁定部)
59:凹部
71:第2连接器
90:切除部
91:框架
91a:框架凸部
91b:框架凹部
97:凸轮轴套
97a:突起部
98a:正式锁定部(第2锁定部)
98b:正式锁定部(第3锁定部)
P:车身面板(面板)
S1、S2: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例子。
<第1实施方式>
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嵌合并固定在车身面板上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侧视图。图3是图2的I-I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构造是包括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的连接器构造。在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互相嵌合的状态下,嵌合并固定在汽车等的车辆柱等车身面板P上形成的安装孔H中。
第1连接器11具有树脂制的阳壳体12、和树脂制的杆51。第2连接器71包括树脂制的阴壳体72。这样,第1连接器11是具有杆51的杆式连接器,能够容易利用杆51的操作来相对于第1连接器11嵌合第2连接器71。此处,杆51的操作是指从嵌合开始位置到嵌合完成位置的移动操作。换言之,第1连接器11是LIF(低插入力,Low Insertion Force)连接器,利用杆51的操作以低插入力相对于第1连接器11将第2连接器71嵌合。
在第1连接器11的阳壳体12上形成有嵌合凹部13,该嵌合凹部13的与第2连接器71的嵌合方向前方侧即前端侧开口。第2连接器71的阴壳体72的与第1连接器11的嵌合方向前方侧即前端侧是嵌合部73。使阴壳体72的嵌合部73嵌合到阳壳体12的嵌合凹部13,从而在第1连接器11嵌合(连接)于第2连接器71。
图4是第1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第1连接器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第1连接器的构造的图。图6(a)是图5的II-II剖视图。图6(b)是图5的III-III剖视图。图7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如图4和图5所示,第1连接器11的阳壳体12具有罩部10。罩部10的内侧是嵌合凹部13。杆51从上方安装在罩部10。
如图3和图6(a)所示,第1连接器11的阳壳体12具有形成有多个端子容纳室14的壳体主体15。端子容纳室14沿着与第2连接器71的嵌合方向形成。各端子容纳室14具有从一个侧面突出的卡止钩部16。各端子容纳室14在壳体主体15的前端侧具有插通孔17。
在端子容纳室14中,从嵌合方向后方侧即后端侧容纳阳端子21。阳端子21例如由铜或者铜合金等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阳端子21具有电连接部22和压接部23。电连接部22具有向前方突出的触片部22a。用覆层覆盖导体的周围的绝缘电线24压接在压接部23并导通连接。阳端子21从壳体主体15的后端侧插入到端子容纳室14,从而电连接部22锁定在卡止钩部16。由此,阳端子21被保持为容纳在端子容纳室14内的状态。将阳端子21容纳到端子容纳室14,从而电连接部22的触片部22a从插通孔17向嵌合凹部13内突出。
如图4和图5所示,在阳壳体12上,在后端侧的下半部侧形成有伸出部31。在该伸出部31形成有向下方侧突出的凸缘部32。并且,在伸出部31,在其下部形成有在比凸缘部32靠前方侧的位置向下方突出的临时锁定爪33。伸出部31的罩部10的两个侧面侧形成为向前方延伸的板状。由此,在阳壳体12上,在罩部10的两侧部,伸出部31与罩部10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形成容纳部34。
在阳壳体12上,在罩部1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两个侧面形成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固定槽35(被锁定部)。固定槽35如后所述,是杆51移动到嵌合完成位置时设在杆51上的前方喙57(第1锁定部)进行锁定的部分。进一步,在阳壳体12上,在罩部10的上部侧的两个侧面形成有锁定槽36。锁定槽36形成于阳壳体12的前方侧。锁定槽36如后所述,是杆51处于嵌合开始位置时将前方喙57临时锁定的部分。并且,在阳壳体12上,在罩部10的上部侧的一侧面形成有锁定突起37。锁定突起37形成于阳壳体12的后方侧。锁定突起37如后所述,与锁定槽36同样,是杆51处于嵌合开始位置时将设在杆51的后方喙61临时锁定的部分。
并且,在阳壳体12上,在罩部10的前方侧的缘部的两个侧面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引导凸部39。该引导凸部39具有随着向罩部10的后方而逐渐向外侧倾斜的引导斜面38。引导斜面38和引导凸部39如后所述,是将设在阴壳体72上的凸轮轴套97引导到在杆51上设置的凸轮槽54的部分。
杆51具有:一对侧壁部52;以及将这些侧壁部52的上端侧连结的圆弧状的连结壁部53。
在杆51的各侧壁部52上形成有凸轮槽54。凸轮槽54具有:在杆51的嵌合方向水平延伸的导入部55;以及从导入部55的后端向后方向斜上方延伸的拉入部56。导入部55的嵌合方向前方侧的端部是接受后述凸轮轴套97的起点部54a。拉入部56的嵌合后方侧的端部是后述凸轮轴套97最终到达的终点部54b。在凸轮槽54的起点部54a(导入部55的嵌合方向前方侧的端部)形成有将凸轮槽54的两侧壁相连的桥部52a(凸轮轴套锁定部)。桥部52a如后所述,是用于锁定使得进入凸轮槽54之后的凸轮轴套97不会从凸轮槽54意外出来的部分。
在杆51上,在各侧壁部52形成有前方喙57(第1锁定部)。这些前方喙57具有悬臂梁状的形状,一端是与侧壁部52相连的固定端且另一端是自由端。前方喙57在自由端的附近具有从侧壁部52向内突出的锁定爪58。前方喙57以固定端为中心,能够向侧壁部52的外侧(后述第1方向)弹性变形,且能够向侧壁部52的内侧(后述第2方向)弹性恢复。在侧壁部52的外表面侧,在前方喙57的形成位置形成有凹部59。在侧壁部52形成有后方喙61。在后方喙61上,与前方喙57同样形成有从侧壁部52向内突出的锁定爪62(参照图6(b))。
在杆51上,在连结壁部53的前端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变位限制片63。变位限制片63如后所述,是在将嵌合后的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固定到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时,用于与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抵接从而限制杆51意外脱离(变位)的部分(例如参照图11)。
杆51以从罩部10的上方侧覆盖罩部10的方式安装在阳壳体12上。由此,杆51的侧壁部52沿着阳壳体12的罩部10的两个侧面配置,并插入到容纳部34。
如图6(a)和图6(b)所示,杆51在前方喙57的锁定爪58进入锁定槽36并将锁定槽36的缘部锁定、且后方喙61的锁定爪62将锁定突起37锁定的状态下,被临时锁定于阳壳体12。该临时锁定状态的杆51的位置相当于后述的嵌合开始位置。在该临时锁定状态下,利用前方喙57的锁定爪58向锁定槽36的缘部的锁定力,限制杆51在预定力以下向安装方向(下方)移动,利用后方喙61的锁定爪62向锁定突起37的锁定力,限制杆51向安装方向相反侧(向上)的移动。在该临时锁定状态下,杆51的凸轮槽54的桥部52a配置在与阳壳体12的引导斜面38及引导凸部39相邻的位置(参照图5)。由此,在凸轮轴套97进入凸轮槽54中时,凸轮轴套97沿着引导斜面38和引导凸部39被引导,越过桥部52a并被容纳在导入部55(参照图17)。进一步,在该临时锁定状态下,杆51相对于阳壳体12处于向上方侧偏移的状态。
杆51被以大于预定力的力相对于阳壳体12从临时锁定状态向安装方向(向下)压入时,前方喙57的锁定爪58从锁定槽36脱离,相对于阳壳体12进一步向安装方向(向下)移动。
如图7所示,杆51相对于阳壳体12进一步向安装方向移动时,前方喙57的锁定爪58进入固定槽35,将固定槽35的缘部锁定。进一步,杆51的后方喙61的锁定爪62也进入固定槽35,将固定槽35的缘部锁定。在该状态下,杆51相对于阳壳体12处于配置在固定位置的正式锁定状态。该正式锁定状态的杆51的位置相当于后述的嵌合完成位置。在该正式锁定状态下,杆51相对于阳壳体12处于不向上方侧偏移的状态。这样将杆51压入到嵌合完成位置,从而第1连接器11成为能插通到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外形。
图8是第2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第2连接器的侧视图。
如图8和图9所示,第2连接器71的阴壳体72具有壳体主体75、和框架91。壳体主体75具有多个端子容纳室74,壳体主体75的前端侧为嵌合部73。并且,在壳体主体75上,在其两个侧面的后方侧形成有突起部78。
端子容纳室74沿着与第1连接器11的嵌合方向形成。各端子容纳室74具有从一个侧面突出的卡止钩部76。各端子容纳室74在壳体主体75的前端侧具有开口部77(参照图3)。
在端子容纳室74中从嵌合方向后方侧即后端侧容纳阴端子81。阴端子81例如由铜或者铜合金等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阴端子81具有电连接部82和压接部83。用覆层覆盖导体的周围的绝缘电线84压接在压接部83并导通连接。阴端子81从壳体主体75的后端侧插入到端子容纳室74,从而电连接部82锁定在卡止钩部76。由此,阴端子81被保持为容纳在端子容纳室74内的状态。
框架91具有保持部92。该保持部92在其后端侧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凸缘部93。框架91在其保持部92的上部具有切除部90。切除部90的第2连接器71向第1连接器11的嵌合方向前方侧开放。换言之,框架91的形状是薄板筒状的形状,形成有向第1连接器11的嵌合方向前方侧开放的至少1个切除部90。由此,框架91的保持部92的形状具有:一对侧壁部94;以及将这些侧壁部94的下端侧连结的圆弧状的连结壁部95。壳体主体75从前方侧容纳在保持部92的内部。在凸缘部93,在其内表面侧形成有抵接部96,容纳在保持部92中的壳体主体75的突起部78与这些抵接部96抵接。而且,容纳在保持部92中的壳体主体75的突起部78与抵接部96抵接,从而限制相对于保持部92向后端侧移动。
在侧壁部94,在其内表面侧形成有凸轮轴套97。进一步,在侧壁部94形成有正式锁定部98a(第2锁定部)和正式锁定部98b(第3锁定部)。正式锁定部98a、98b分别在侧壁部94的上下配置。正式锁定部98a、98b具有分别向外突出的正式锁定爪99a、99b。正式锁定部98a、98b具有悬臂梁状的形状,一端(嵌合方向前方侧)是与侧壁部94相连的固定端,且另一端是自由端。正式锁定部98a、98b在自由端的附近具有正式锁定爪99a、99b。
在框架91的保持部92,在连结壁部95形成有向嵌合方向前方突出的临时锁定解除突起101。临时锁定解除突起101具有随着向嵌合方向前方而逐渐向下方倾斜的引导面102。并且,在框架91的凸缘部93,在其上部形成有凹部103。
再次参照图1和图2,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中,构成其外周的器件中的伸出部31与框架91在用杆51的操作使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时成为互相接近的接近器件。这些接近器件即伸出部31与框架91的接近时的相互的对置部位被凹凸嵌合。伸出部31在与框架91的对置部位具有伸出凹部31a和伸出凸部31b。框架91在与伸出部31的对置部位具有框架凸部91a和框架凹部91b。而且,伸出部31与框架91接近,从而框架91的框架凸部91a嵌合到伸出部31的伸出凹部31a,伸出部31的伸出凸部31b嵌合到框架91的框架凹部91b。
说明将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并固定在车身面板P上时的工序。
图10是说明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临时锁定在车身面板P上的工序的图,图10(a)和图10(b)分别是侧视图。图11是说明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正式锁定在车身面板P上的工序的图,图11(a)至图11(c)分别是侧视图。图12是示出正式锁定工序中与车身面板的嵌合状态的侧视图。
(1)临时锁定工序
如图10(a)所示,将临时锁定有杆51的第1连接器11倾斜,从其上部起插入到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参照图10(a)中的箭头A)。
接下来,将倾斜的第1连接器11的倾斜度修正,将向上方突出的杆51的上部向车身面板P侧拉近(参照图10(a)中的箭头B)。然后,如图10(b)所示,使杆51抵接在车身面板P,并且使阳壳体12的伸出部31的凸缘部32抵接在车身面板P,使车身面板P的下缘部配置在临时锁定爪33与凸缘部32之间。
这样,第1连接器11在其下部,临时锁定爪33和凸缘部32将车身面板P的下缘部锁定,在上部,杆51抵接在车身面板P,从而处于被保持在车身面板P上的临时锁定状态。
在该临时锁定状态下,由于处于杆51向上方突出并与车身面板P抵接的状态,因此临时锁定的第1连接器11不会被向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插入方向相反侧拉入并脱落。
(2)嵌合工序
接下来,如图11(a)所示,为了将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使第2连接器71的前端与临时锁定状态的第1连接器11的前端接近。在此时间点,杆51处于嵌合开始位置。然后,向第1连接器11的阳壳体12的嵌合凹部13插入第2连接器71的嵌合部73。这样,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凸轮轴套97被罩部10的引导斜面38和引导凸部39引导,越过在第1连接器11的杆51上形成的桥部52a,进入凸轮槽54的导入部55。
在该状态下,将临时锁定状态的第1连接器11的杆51向阳壳体12侧(即,向嵌合完成位置向下)压入并移动(参照图11(a)中的箭头C),前方喙57的锁定爪58和后方喙61的锁定爪62进入固定槽35,成为正式锁定状态。在此时间点,杆51处于嵌合开始位置。随着这样的杆51的移动,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凸轮轴套97沿着凸轮槽54移动,经过导入部55前进到拉入部56,沿着该拉入部56在嵌合方向滑动。由此,如图11(b)所示,第2连接器71被向第1连接器11拉近,第2连接器71的壳体主体75嵌合在第1连接器11的阳壳体12的嵌合凹部13,成为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接合)的状态。在该连接状态(嵌合完成的状态)下,阳端子21的触片部22a从阴壳体72的壳体主体75的前端侧的开口部77插入到阴端子81的电连接部82并被保持,阴端子81与阳端子21导通连接,绝缘电线24、84彼此导通。这样,通过对杆51进行操作,从而能够容易以低插入力使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
进一步,在该正式锁定状态下,使构成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的外周的器件中的伸出部31与框架91接近,从而框架91的框架凸部91a嵌合到伸出部31的伸出凹部31a,伸出部31的伸出凸部31b嵌合到框架91的框架凹部91b。即,这些接近器件即伸出部31与框架91互相凹凸嵌合。
进一步,将杆51向阳壳体12侧压入并向嵌合完成位置移动时,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并且向第1连接器11的上方突出(偏移)的杆51向阳壳体12侧移动,解除杆51与车身面板P的抵接。而且,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时,阳壳体12的临时锁定爪33与在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上形成的临时锁定解除突起101的引导面102抵接并被抬起,由此,临时锁定爪33被向凸缘部32的内侧压入。由此,解除利用杆51和临时锁定爪33进行的、第1连接器11向车身面板P的临时锁定。
进一步,杆51的前方喙57(第1锁定部)在杆51从嵌合开始位置(图11(a)的位置)移动到嵌合完成位置(图11(b))的中途,抵接在第1连接器11的外壁面并在离开第1连接器11的第1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且在嵌合完成位置,侵入第1连接器11的固定槽35(被锁定部)并在接近第1连接器11的第2方向(向内)弹性恢复。杆51到达嵌合完成位置时(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的嵌合完成时),在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上形成的正式锁定部98a(第2锁定部)相对于前方喙57(第1锁定部)配置在第1方向(向外)的位置。此外,利用前方喙57的弹性恢复,在前方喙57与正式锁定部98a之间形成有空间S1(参照图7)。这样,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时,成为在框架91的正式锁定部98a的第2方向(向内)的位置设有空间S1的状态。
另一方面,关于在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上形成的正式锁定部98b(第3锁定部),在杆51到达嵌合完成位置时(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的嵌合完成时),正式锁定部98b(第3锁定部)相对于凸轮槽54配置在第1方向(向外)的位置。由此,与上述同样,成为在框架91的正式锁定部98b的第2方向(向内)的位置设有凸轮槽54所划定的空间S2的状态(参照图7)。
这样,在杆51到达嵌合完成位置时(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的嵌合完成时),成为在正式锁定部98a、98b的第2方向(向内)的位置设有空间S1、S2的状态。
并且,在杆51处于嵌合完成位置时,杆51的变位限制片63配置在形成于框架91的凸缘部93的凹部103内。
(3)正式锁定工序
将嵌合状态的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向第1连接器11侧压入(参照图11(b)中的箭头D)。然后,使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保持部92嵌合到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
此时,构成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的外周的伸出部31与框架91的相互的对置部位凹凸嵌合。所以,如图12所示,在使互相嵌合的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嵌合到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时,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开口缘(内缘部分)会不进入伸出部31与框架91的间隙地通过。
而且,使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保持部92嵌合到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时,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正式锁定部98a、98b的正式锁定爪99a、99b抵接在安装孔H的缘部,从而正式锁定部98a、98b会暂且向内(第2方向)弹性变形。此时,如上所述,由于在正式锁定爪99a、99b的第2方向(向内)的位置设有空间S1、S2,因此与没有空间S1、S2的情况相比,正式锁定部98a、98b更容易向内(第2方向)弹性变形。之后,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通过正式锁定爪99a、99b的位置并到达凸缘部93侧时,正式锁定部98a、98b向外(第1方向)弹性恢复,如图11(c)所示,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被正式锁定爪99a、99b锁定。由此,成为嵌合后的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固定在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正式锁定状态。
这样,成为互相嵌合的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固定在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正式锁定状态时,在第1连接器11的杆51的上部形成的变位限制片63配置在与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抵接的位置。由此,可靠地限制正式锁定状态下的杆51的移动。因此,在该正式锁定状态下,即使将绝缘电线24、84拉伸等的外力到达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杆51也不会从阳壳体12浮起并变位,维持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的嵌合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对杆51进行操作,从而能够向第1连接器11拉入第2连接器71,容易使这些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嵌合。进一步,杆51的前方喙57和后方喙61锁定在第1连接器11的固定槽35,从而维持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的连接状态。
并且,由于在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正式锁定部98a、98b将车身面板P锁定时的变位侧(正式锁定部98a、98b的向内),配置前方喙57的弹性恢复所形成的空间S1和凸轮槽54所划定的空间S2,因此在使第2连接器71正式向车身面板P锁定时,能够容易使正式锁定部98a、98b弹性变形。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另行设置用于使正式锁定部98a、98b弹性变形的专用空间。并且,能够将固定杆51的前方喙57及用于拉入第2连接器71的凸轮槽54、与将第2连接器71固定在车身面板P上的正式锁定部98a、98b接近地设置。由此,能够实现连接器构造的小型化并维持连接器彼此良好的连接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将通过杆51的操作而互相接近的第1连接器11的伸出部31与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作为接近器件,且这些接近器件的对置部位进行凹凸嵌合,但作为凹凸嵌合的接近器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如图13所示,在阳连接器111包括将阴连接器112拉近的转动式的杆113的构成中,为了将阴连接器112向阳连接器111拉近而以转动中心O为中心使杆113转动,从而将互相接近的杆113、阳连接器111的阳壳体114作为接近器件,使这些接近器件的相互的对置部位凹凸嵌合。具体而言,在杆113上形成杆凹部113a和杆凸部113b,在阳壳体114形成壳体凸部114a和壳体凹部114b。而且,也可以用杆113的操作使阳壳体114的壳体凸部114a嵌合在互相接近的杆113的杆凹部113a,使杆113的杆凸部113b嵌合在阳壳体114的壳体凹部114b。
说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其他作用。
图14是示出压入不足的杆与车身面板的关系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15是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为不完全状态的正式锁定部及其周围的水平方向的剖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中,如上所述,第1连接器11的外形为:杆51到达嵌合完成位置,从而能向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插通。
反之,在将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并固定在车身面板P上的作业的正式锁定工序中,在杆51未被可靠地压入到嵌合完成位置,第2连接器71与第1连接器11的嵌合为不完全的状态的情况下,即使欲将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保持部92嵌合到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如图14所示,杆51也会干扰车身面板P。
并且,如上所述,杆51被向嵌合完成位置压入,从而以与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正式锁定部98a、98b对应的方式配置空间S1、S2。
反之,在将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并固定在车身面板P上的作业的正式锁定工序中,如果杆51未可靠地向嵌合完成位置压入,那么空间S1、S2未被配置为与第2连接器71的正式锁定部98a、98b对应。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正式锁定部98a、98b与第1连接器11的杆51干涉而不能弹性变形,车身面板P不能越过正式锁定部98a、98b。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只要杆51未被可靠地向嵌合完成位置压入且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未可靠地嵌合,那么就不能将第1连接器11向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插通并使第2连接器71的正式锁定部98a、98b锁定在车身面板P上。因此,能够防止在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的嵌合为不完全的状态下安装到车身面板P。
图16是示出使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时的凸轮槽54与凸轮轴套97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6(a)和图16(b)是分别安装在第1连接器11上的杆51和第2连接器71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17是示出将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时的凸轮槽54与凸轮轴套97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7(a)是图16(a)的V-V剖视图,图17(b)是图16(b)的VI-VI剖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中,如上所述,在第1连接器11的阳壳体12上,在罩部10的两个侧面形成有引导斜面38和引导凸部39。引导斜面38和引导凸部39以与凸轮槽54的桥部52a相邻的方式形成,向凸轮槽54的导入部55引导凸轮轴套97。
具体而言,在使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的工序中,使第2连接器71的前端接近第1连接器11的前端时,如图16(a)和图17(a)所示,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凸轮轴套97抵接在罩部10的引导凸部39的引导斜面38。
之后,将第2连接器71向第1连接器11压入时(参照图17(a)中的箭头E),凸轮轴套97被引导斜面38和引导凸部39引导并向外(图中向上)变位,如图16(b)和图17(b)所示,越过引导凸部39和桥部52a并进入凸轮槽54的导入部55。这样,凸轮轴套97被桥部52a锁定,从而限制向从凸轮槽54脱出的方向的移动。由此,第2连接器71临时锁定在第1连接器11上。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利用杆51的操作将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前,凸轮轴套97锁定在桥部52a,从而第2连接器71临时锁定在第1连接器11上。所以,能够防止利用杆51的操作将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作业时,第2连接器71从第1连接器11脱落,能够顺利进行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的嵌合作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凸轮轴套97的框架91上设有切除部90(参照图8)。
这样,在框架91具有切除部90的情况下,在插入在凸轮槽54的导入部55中的凸轮轴套97越过引导凸部39时,框架91容易弹性变形。由此,能够降低第2连接器71向第1连接器11临时锁定时的插入力,容易进行临时锁定作业。
此外,框架91的切除部90的形成数量、形成位置不限于在框架91的上部形成1个。
图18是示出构成第2连接器的框架的变形例的图,图18(a)和图18(b)分别是框架的立体图。
例如,如图18(a)所示,也可以在框架91的上下分别形成切除部90。在该情况下,在凸轮轴套97越过引导凸部39时,由于框架91更容易弹性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将第2连接器71向第1连接器11临时锁定时的插入力,能够更容易进行临时锁定作业。
并且,框架91也可以如图18(b)所示,遍及全周都没有切除部90。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临时锁定状态下的第2连接器71向第1连接器11的锁定力,能够可靠地防止第第2连接器71从1连接器11脱落。此外,在没有切除部90的框架91中,如果用容易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将框架91成型,那么能够降低将第2连接器71向第1连接器11临时锁定时的插入力,能够容易进行临时锁定作业。
说明第2~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
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侧视图。图20是图19的VII-VII剖视图。图21是图19的VIII-VIII剖视图。图22是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工序的图,图22(a)和图22(b)分别是侧视图。图23是说明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工序的图,图23(a)是图22(a)的IX-IX剖视图,图23(b)是图22(b)的X-X剖视图。
如图20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中,框架91的凸轮轴套97具有突起部97a。突起部97a设在凸轮轴套97的前端部。突起部97a向与凸轮轴套97从框架9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
如图19和图21所示,杆51的凸轮槽54具有凸轮轴套支持槽54c。凸轮轴套支持槽54c形成在凸轮槽54的拉入部56。凸轮轴套97的突起部97a能与凸轮槽54的凸轮轴套支持槽54c配合。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将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嵌合的工序中,将第2连接器71向第1连接器11压入时,如图22(a)和图23(a)所示,凸轮轴套97进入凸轮槽54的导入部55并到达拉入部56。
在该状态下,将杆51向阳壳体12侧压入时,凸轮轴套97沿着凸轮槽54的拉入部56相对地变位。此时,凸轮轴套97的突起部97a与在凸轮槽54的拉入部56形成的凸轮轴套支持槽54c配合。
之后,即使在杆51被压入到嵌合完成位置而第2连接器71嵌合于第1连接器11的状态下,如图22(b)和图23(b)所示,也能维持凸轮轴套97的突起部97a与凸轮槽54的拉入部56的凸轮轴套支持槽54c配合的状态。因此,在第1连接器11上嵌合有第2连接器71的状态下,维持具有凸轮轴套97的框架91锁定在具有凸轮槽54的杆51上的状态。
根据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凸轮轴套97的突起部97a与凸轮槽54的凸轮轴套支持槽54c配合,从而具有凸轮轴套97的框架91锁定在具有凸轮槽54的杆51上,能够抑制框架91向离开杆51的方向变位而浮起。由此,在将与第1连接器11嵌合的第2连接器71固定在车身面板P上时,防止框架91干扰车身面板P,能够顺利进行第2连接器71向车身面板P的固定作业。
<第3实施方式>
图2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图,图24(a)和图24(b)分别是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的下端部的侧视图。图25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图,图25(a)和图25(b)分别是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的仰视图。图26是示出正式锁定工序中向车身面板的安装孔的嵌合中途的图,图26(a)至图26(c)分别是下端部的侧视图。图27是示出正式锁定工序中向车身面板的安装孔的嵌合中途的仰视图。
如图24(a)和图25(a)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中,在第1连接器11的阳壳体12的下端部设有引导突起30。第2连接器71在框架91的下端部具有凹部100。
如图24(b)和图25(b)所示,在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互相嵌合的状态下,第1连接器11的引导突起30的一部分嵌合在第2连接器71的凹部100。引导突起30在第1连接器11与第2连接器71互相嵌合的状态下,与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下端部平齐。此外,在该状态下,引导突起30也可以向下方突出。
引导突起30的与第2连接器71嵌合侧的相反侧为倾斜形状的引导面30a。该引导面30a以在向车身面板P的插入方向上突出量缓缓减小的方式倾斜。
如图26(a)和图26(b)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将连接状态的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向第1连接器11侧压入,使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保持部92嵌合到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正式锁定工序中,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被引导突起30的倾斜形状的引导面30a相对地向下方引导。然后,该安装孔H的下缘搭在引导突起30上,从而被引导到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下部。并且,在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71向第1连接器11侧压入时,如图26(c)和图27所示,车身面板P向第2连接器71侧相对移动。此时,由于引导突起30与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下端部平齐平齐或者向下方突出,因此,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下缘不会卡在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内缘部分。
这样,根据第3实施方式,在将与第1连接器11嵌合的第2连接器71固定到车身面板P上时,利用与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下端部为平齐或者向下方突出的引导突起30的引导面30a,将车身面板P向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下部引导。由此,在将与第1连接器11嵌合的第2连接器71固定到车身面板P上时,能够消除车身面板P卡在第1连接器11的阳壳体12、与将该第1连接器11的阳壳体12的一部分覆盖的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的台阶部分这样的不良状况,能够顺利进行第2连接器71向车身面板P的固定作业。
由于引导突起30与框架91的凹部100嵌合,阳壳体12与框架91在下端凹凸嵌合,因此如图27所示,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开口缘)不会进入第1连接器11的阳壳体12与第2连接器71的框架91之间。
<第4实施方式>
图28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第1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9是临时锁定工序中向车身面板的安装孔插入时的第1连接器的侧视图。图30是图29的XI-XI剖视图。图31是临时锁定工序中向车身面板拉近时的第1连接器的侧视图。
如图28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包含安装在第1连接器11上的盖体41。该盖体41安装在与第2连接器71的嵌合侧的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即拉出绝缘电线24的第1连接器11的后部。由此,第1连接器11的拉出绝缘电线24的后部被盖体41覆盖,被拉出的绝缘电线24从设在盖体41的下端的电线导出部42捆扎并拉出。
在盖体41上,在其外周面的两个侧面形成有姿势稳定肋43。姿势稳定肋43具有纵肋43a、和多个横肋43b。纵肋43a沿着盖体41的向第1连接器11的安装侧的内缘部分设置。横肋43b沿着盖体41的向第1连接器11的安装方向设置。横肋43b的一端侧与纵肋43a连结,分别互相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将第1连接器11临时锁定到车身面板P的临时锁定工序中,如图29所示,将第1连接器11倾斜,从其上部起插入到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时(参照图29中的箭头F),如图30所示,盖体41的姿势稳定肋43的纵肋43a和横肋43b抵接在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由此,第1连接器11相对于安装孔H的姿势稳定。
之后,如图31所示,在将倾斜的第1连接器11的倾斜修正(参照图31中的箭头G),将向上方突出的杆51的上部向车身面板P侧拉近时,盖体41的姿势稳定肋43的纵肋43a和横肋43b也抵接在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由此,第1连接器11相对于安装孔H的姿势稳定。
根据第4实施方式,在将第1连接器11的与第2连接器71嵌合侧的相反侧覆盖的盖体41的外周面形成有姿势稳定肋43,该姿势稳定肋43抵接在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并稳定第1连接器11相对于车身面板P的姿势。由此,姿势稳定肋43抵接在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从而第1连接器11相对于车身面板P成为稳定的姿势。所以,能够顺利将第1连接器11插通车身面板P的安装孔H,能够提高作业性。通过在盖体41上形成姿势稳定肋43,从而该姿势稳定肋43成为增强,例如,能够抑制利用树脂将盖体41成型时的盖体41的变形。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行进适当变形、改良等。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数量、配置部位等只要能够达成本发明即可,是任意的,对其没有限定。
此处,将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分别简洁总结为以下(1)至(14)并列记。
(1)
(主要是图11)
一种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在插入在设置在板状的面板(P)上的安装孔(H)中的状态下安装到所述面板,包括:
第1连接器(11);
第2连接器(71);以及
杆(51),其是以覆盖所述第1连接器的方式安装的杆,利用从该杆的嵌合开始位置(图11a)到嵌合完成位置(图11b)的移动操作,使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互相拉近而嵌合,
所述杆(51)具有第1锁定部(57),该姿势稳定肋43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锁定在所述第1连接器(11)的被锁定部(35),
所述第1锁定部(57)构成为:在所述移动操作的中途,与所述第1连接器的外壁面抵接并向离开所述第1连接器的第1方向(向外)弹性变形,且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侵入到所述第1连接器的被锁定部并向接近所述第1连接器的第2方向(向内)弹性恢复,
所述第2连接器(71)具有锁定在所述面板(P)上的第2锁定部(98a),
所述第2锁定部(98a)在所述杆(51)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相对于所述第1锁定部(57)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向外)的位置,
所述第1连接器(11)在所述杆(51)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利用所述第1锁定部(57)向所述第2方向(向内)的弹性恢复,在所述第1锁定部(57)与所述第2锁定部(98a)之间形成空间(S1),
所述第2锁定部(98a)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11)和所述第2连接器(71)向所述安装孔(H)插入的中途,抵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并以向所述第2方向(向内)弹性变形的方式侵入所述空间(S1),且在向所述安装孔的插入完成时,向所述第1方向(向外)弹性恢复,从而锁定在所述面板(P)上。
(2)
(主要是图11)
上述(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杆(51)具有凸轮槽(54),
所述第2连接器(71)具有与所述凸轮槽对应的凸轮轴套(97),
随着所述杆的所述移动操作,所述凸轮轴套(97)沿着所述凸轮槽(54)移动,从而所述第1连接器(11)和所述第2连接器(71)被互相拉近并嵌合,
所述第2连接器(71)具有锁定在所述面板(P)上的第3锁定部(98b),
所述第3锁定部(98b)在所述杆(51)位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相对于所述凸轮槽(54)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向外)的位置,
所述第3锁定部(98b)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11)和所述第2连接器(71)向所述安装孔(H)插入的中途,抵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并以侵入所述凸轮槽(54)划定的空间(S2)的方式向所述第2方向(向内)弹性变形,且在向所述安装的插入孔完成时,向所述第1方向(向外)弹性恢复,从而锁定在所述面板(P)上。
(3)
(主要是图17)
上述(2)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凸轮槽(54)具有:起点部(54a),其在所述移动操作之前接受所述凸轮轴套(97);终点部(54b),所述凸轮轴套(97)经过所述移动操作而到达所述终点部(54b);以及凸轮轴套锁定部(52a),其在所述起点部锁定所述凸轮轴套(97),
所述凸轮轴套锁定部(52a)在所述凸轮轴套(97)从所述起点部进入所述凸轮槽(54)时,锁定所述凸轮轴套以使所述凸轮轴套(97)不会从所述凸轮槽(54)出来,从而将所述第2连接器(71)临时锁定在所述第1连接器(11)上。
(4)
(主要是图8、图18)
上述(3)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2连接器(71)具有安装有所述凸轮轴套(97)的框架(91),
所述框架(91)的形状是薄板筒状的形状,形成有将向所述第1连接器(11)的嵌合方向的前方侧开放的至少1个切除部(90)。
(5)
(主要是图20、图21)
上述(2)~(4)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凸轮轴套(97)具有从所述第2连接器(71)延伸并向与所述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97a),
所述凸轮槽(54)具有与所述凸轮轴套的所述突起部(97a)对应的凸轮轴套支持槽(54c)。
(6)
(主要是图26)
上述(1)~(5)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11)具有向所述第1方向(向外)突出的引导突起(30),
所述引导突起(30)与嵌合后的所述第2连接器(71)的外壁面平齐或者向所述第1方向(向外)突出,并且具有以突出量在向所述面板(P)的插入方向上缓缓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面(30a),
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11)和所述第2连接器(71)向所述安装孔(H)插入时,所述引导突起(30)将所述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沿着所述引导面(30a)引导到所述第2连接器(71)的外壁面。
(7)
上述(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11)和所述第2连接器(71)分别具有随着所述杆的所述移动操作而互相接近的接近器件(31、91),作为构成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时成为与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面对的外周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器件,
所述接近器件(31、91)的一个包含凸部(31b、91a),所述接近器件(31、91)的另一个包含凹部(31a、91b),
所述凸部(31b、91a)和所述凹部(31a、91b)设在互相面对的部位,
所述凸部(31b、91a)和所述凹部(31a、91b)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互相嵌合。
(8)
上述(7)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2连接器(71)具有以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覆盖所述杆和所述第1连接器(11)的方式配置的框架(91),作为所述接近器件,
所述第1连接器(11)具有覆盖所述杆的伸出部(31),作为所述接近器件。
(9)
上述(3)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在所述杆配置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图11b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的嵌合完成,且所述杆(51)能通过所述安装孔(H),
在所述杆未配置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的情况(图14的位置)下,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的嵌合未完成,且所述杆(51)的至少一部分干扰所述安装孔(H)的周边的所述面板(P),所述杆不能通过所述安装孔(H)。
(10)
上述(8)或(9)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杆(51)具有凸轮槽(54),
所述第2连接器(71)具有与所述凸轮槽对应的凸轮轴套(97),
随着所述杆的所述移动操作,所述凸轮轴套(97)沿着所述凸轮槽(54)移动,从而所述第1连接器(11)和所述第2连接器(71)被互相拉近并嵌合,
所述凸轮槽(54)具有:起点部(54a),其在所述移动操作之前接受所述凸轮轴套(97);终点部(54b),所述凸轮轴套(97)经过所述移动操作而到达所述终点部;以及凸轮轴套锁定部(52a),其在所述起点部锁定所述凸轮轴套(97),
所述凸轮轴套锁定部(52a)在所述凸轮轴套(97)从所述起点部进入到所述凸轮槽(54)时,锁定所述凸轮轴套以使所述凸轮轴套(97)不会从所述凸轮槽(54)出来,从而将所述第2连接器(71)临时锁定在所述第1连接器(11)使。
(11)
上述(10)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框架(91)具有所述凸轮轴套(97),
所述框架(91)的形状是薄板筒状的形状,形成有将向所述第1连接器(11)的嵌合方向的前方侧开放的至少1个切除部(90)。
(12)
上述(10)或(1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凸轮轴套(97)具有从所述第2连接器(71)延伸并向与所述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97a),
所述凸轮槽(54)具有与所述凸轮轴套的所述突起部(97a)对应的凸轮轴套支持槽(54c)。
(13)
上述(7)~(12)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11)具有向离开外壁面的预定方向(向外)突出的引导突起(30),
所述引导突起(30)与嵌合后的所述第2连接器(71)的外壁面平齐或者向所述预定的朝向(向外)突出,并且具有以突出量在向所述面板(P)的插入方向上缓缓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面(30a),
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11)和所述第2连接器(71)向所述安装孔(H)插入时,所述引导突起(30)将所述安装孔(H)的内缘部分沿着所述引导面(30a)引导到所述第2连接器(71)的外壁面。
(14)
(主要是图29)
上述(1)~(13)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11)具有覆盖与所述第2连接器(71)嵌合侧的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的盖体(41),
所述盖体(41)在外周面具有姿势稳定肋(43),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11)和所述第2连接器(71)向所述安装孔(H)插入时,姿势稳定肋(43)抵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并使所述第1连接器(11)相对于所述面板的姿势稳定。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的连接构造,在插入设置在板状的面板上的安装孔中的状态下安装到所述面板,包括:
第1连接器;
第2连接器;以及
杆,其是以覆盖所述第1连接器的方式安装的杆,利用从该杆的嵌合开始位置到嵌合完成位置的移动操作,使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互相拉近而嵌合,
所述杆具有第1锁定部,所述第1锁定部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锁定在所述第1连接器的被锁定部,
所述第1锁定部构成为:在所述移动操作的中途,与所述第1连接器的外壁面抵接并向离开所述第1连接器的第1方向弹性变形,且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侵入到所述第1连接器的被锁定部并向接近所述第1连接器的第2方向弹性恢复,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锁定在所述面板上的第2锁定部,
所述第2锁定部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相对于所述第1锁定部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位置,
所述第1连接器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利用所述第1锁定部向所述第2方向的弹性恢复,在所述第1锁定部与所述第2锁定部之间形成空间,
所述第2锁定部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的中途,抵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并以侵入所述空间的方式向所述第2方向弹性变形,且在向所述安装孔的插入完成时,向所述第1方向弹性恢复,从而锁定在所述面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在所述杆未被配置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而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的嵌合不完全的状态下,在将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时,所述杆与所述面板干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杆具有凸轮槽,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凸轮槽对应的凸轮轴套,
所述凸轮轴套具有从所述第2连接器延伸并向与所述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凸轮槽具有与所述凸轮轴套的所述突起部对应的凸轮轴套支持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向所述第1方向突出的引导突起,
所述引导突起与嵌合后的所述第2连接器的外壁面平齐或者向所述第1方向突出,并且具有以突出量在向所述面板的插入方向上缓缓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面,
所述引导突起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时,将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沿着所述引导面引导到所述第2连接器的外壁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杆具有凸轮槽,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凸轮槽对应的凸轮轴套,
随着所述杆的所述移动操作,所述凸轮轴套沿着所述凸轮槽移动,从而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被互相拉近并嵌合,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锁定在所述面板上的第3锁定部,
所述第3锁定部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相对于所述凸轮槽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位置,
所述第3锁定部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的中途,抵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并以侵入所述凸轮槽所划定的空间的方式向所述第2方向弹性变形,且在向所述安装孔的插入完成时,向所述第1方向弹性恢复,从而锁定在所述面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凸轮槽具有:起点部,其在所述移动操作之前接受所述凸轮轴套;终点部,所述凸轮轴套经过所述移动操作而到达所述终点部;以及凸轮轴套锁定部,其在所述起点部锁定所述凸轮轴套,
所述凸轮轴套锁定部在所述凸轮轴套从所述起点部进入所述凸轮槽时,锁定所述凸轮轴套以使所述凸轮轴套不会从所述凸轮槽出来,从而将所述第2连接器临时锁定在所述第1连接器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安装有所述凸轮轴套的框架,
所述框架的形状是薄板筒状的形状,形成有向所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的前方侧开放的至少1个切除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分别具有随着所述杆的所述移动操作而互相接近的接近器件,作为构成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时成为与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面对的外周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器件,
所述接近器件的一个包含凸部,所述接近器件的另一个包含凹部,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设在互相面对的部位,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互相嵌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以在所述杆处于所述嵌合完成位置时覆盖所述杆和所述第1连接器的方式配置的框架,作为所述接近器件,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覆盖所述杆的伸出部,作为所述接近器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在所述杆配置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的嵌合完成,且所述杆能通过所述安装孔,
在所述杆未配置在所述嵌合完成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器的嵌合未完成,且所述杆的至少一部分干扰所述安装孔的周边的所述面板,所述杆不能通过所述安装孔。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杆具有凸轮槽,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凸轮槽对应的凸轮轴套,
随着所述杆的所述移动操作,所述凸轮轴套沿着所述凸轮槽移动,从而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被互相拉近并嵌合,
所述凸轮槽具有:起点部,其在所述移动操作之前接受所述凸轮轴套;终点部,所述凸轮轴套经过所述移动操作而到达所述终点部;以及凸轮轴套锁定部,其在所述起点部锁定所述凸轮轴套,
所述凸轮轴套锁定部在所述凸轮轴套从所述起点部进入所述凸轮槽时,锁定所述凸轮轴套以使所述凸轮轴套不会从所述凸轮槽出来,从而将所述第2连接器临时锁定在所述第1连接器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框架具有所述凸轮轴套,
所述框架的形状是薄板筒状的形状,形成有向所述第1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的前方侧开放的至少1个切除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凸轮轴套具有从所述第2连接器延伸并向与所述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凸轮槽具有与所述凸轮轴套的所述突起部对应的凸轮轴套支持槽。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向离开外壁面的预定方向突出的引导突起,
所述引导突起与嵌合后的所述第2连接器的外壁面平齐或者向所述预定的朝向突出,并且具有以突出量在向所述面板的插入方向上缓缓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面,
所述引导突起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时,将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沿着所述引导面引导到所述第2连接器的外壁面。
15.如权利要求1~14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覆盖与所述第2连接器的嵌合侧的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的盖体,
所述盖体在外周面具有姿势稳定肋,在嵌合后的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时,姿势稳定肋抵接在所述安装孔的内缘部分并使所述第1连接器相对于所述面板的姿势稳定。
CN201610323363.8A 2015-05-15 2016-05-16 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Active CN106159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0023 2015-05-15
JP2015100023 2015-05-15
JP2016048945A JP6402130B2 (ja) 2015-05-15 2016-03-11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JP2016-048945 2016-03-11
JP2016048946A JP6335959B2 (ja) 2015-05-15 2016-03-11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JP2016-048946 2016-03-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59558A CN106159558A (zh) 2016-11-23
CN106159558B true CN106159558B (zh) 2018-09-07

Family

ID=57353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23363.8A Active CN106159558B (zh) 2015-05-15 2016-05-16 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5955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8373A (zh) * 2017-04-27 2018-11-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杆嵌合式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2209B2 (ja) * 2017-12-18 2021-07-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1695B2 (ja) * 1998-11-11 2004-07-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パネル取付型コネクタ
JP2011028988A (ja) * 2009-07-24 2011-02-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3650254A (zh) * 2011-07-01 2014-03-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CN103650255A (zh) * 2011-07-01 2014-03-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3828136A (zh) * 2011-07-01 2014-05-2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JP2015069837A (ja) * 2013-09-30 2015-04-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パネル取付型コネクタ
CN104620448A (zh) * 2012-09-07 2015-05-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面板固定连接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1695B2 (ja) * 1998-11-11 2004-07-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パネル取付型コネクタ
JP2011028988A (ja) * 2009-07-24 2011-02-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3650254A (zh) * 2011-07-01 2014-03-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CN103650255A (zh) * 2011-07-01 2014-03-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3828136A (zh) * 2011-07-01 2014-05-2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CN104620448A (zh) * 2012-09-07 2015-05-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面板固定连接器装置
JP2015069837A (ja) * 2013-09-30 2015-04-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パネル取付型コネク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8373A (zh) * 2017-04-27 2018-11-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杆嵌合式连接器
CN108808373B (zh) * 2017-04-27 2019-12-1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杆嵌合式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59558A (zh) 2016-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30787B1 (en) Connector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CN102044796B (zh) 防流体连接器及组装该防流体连接器的方法
US800729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499579B (zh)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9428225A (zh) 连接器
JP5347936B2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04823332B (zh) 连接器
CN106159558B (zh) 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GB2363263A (en) Connector preventing half fitting
CN107069299B (zh) 连接器
CN107453140A (zh) 连接器
CN101218716B (zh) 电连接器
CN102725916A (zh) 连接器
JP4304474B2 (ja) コネクタ
CN108432057A (zh) 用于端子的锁定结构和连接器
JP4069757B2 (ja) コネクタ
US20210288439A1 (en) Connector
US9281600B2 (en) Connector with retainer having reinforced escaping portion
JP2003123890A (ja) コネクタ
US20070134994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EP1204171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205276B2 (en) Lever-type connector
JP536293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01199086A (zh) 顺序闭合的密封连接器
JP4577201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