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44808B - 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44808B
CN106144808B CN201510964574.5A CN201510964574A CN106144808B CN 106144808 B CN106144808 B CN 106144808B CN 201510964574 A CN201510964574 A CN 201510964574A CN 106144808 B CN106144808 B CN 1061448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car
target zone
identification
boarding pl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6457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44808A (zh
Inventor
中西圭
中西圭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144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44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44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448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66B1/14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 B66B1/18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with means for storing pulses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s of several cars or c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系统。现有技术中,例如在便利性方面具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具备登记装置、登记时识别装置和控制装置。登记装置设置于电梯的轿厢的乘梯处,能够登记设有该电梯的建筑物内的目的层。登记时识别装置对在所述乘梯处用所述登记装置登记了所述目的层的使用者,通过从事先存储了用于识别该使用者的识别信息的使用者识别装置读取该识别信息来进行识别。控制装置使对于由所述登记时识别装置识别了的所述使用者根据所登记的所述目的层而分配的所述轿厢向该使用者等候的楼层的所述乘梯处移动。在此,控制装置在没能使所述轿厢于预定到达时间内移动到所述乘梯处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促使所述使用者进行接下来的应对的应对信息经由在基于所述识别信息的所述使用者携带的该使用者识别装置搭载的告知单元进行告知。

Description

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电梯中,通过轿厢在升降路(电梯井)内移动,使轿厢移动到任意楼层,这样的电梯中,存在在乘入轿厢之前在乘梯处事先登记目的层的技术。
发明内容
但是,现有技术中,例如在便利性方面具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具备登记装置、登记时识别装置和控制装置。登记装置设置于电梯的轿厢的乘梯处,能够登记设有该电梯的建筑物内的目的层。登记时识别装置对在所述乘梯处用所述登记装置登记了所述目的层的使用者,通过从事先存储了用于识别该使用者的识别信息的使用者识别装置读取该识别信息来进行识别。控制装置使对于由所述登记时识别装置识别了的所述使用者根据所登记的所述目的层而分配的所述轿厢向该使用者等候的楼层的所述乘梯处移动。在此,控制装置,在没能使所述轿厢于预定到达时间内移动到所述乘梯处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促使使用者进行接下来的应对的应对信息经由在基于所述识别信息的所述使用者携带的该使用者识别装置搭载的告知单元进行告知。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系统,能够提高便利性和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概略构成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乘梯处的概略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的轿厢内的概略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轿厢内目的层显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6是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的登记时识别装置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7是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的轿厢识别装置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8是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的基本控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9是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的使用者识别装置进行的应对信息的告知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0是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的应对信息告知控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1是变形例涉及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梯系统的目的层登记装置的概略构成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的概略构成例的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乘梯处的概略构成例的示意图。图3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的正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的轿厢内的概略构成例的示意图。图5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轿厢内目的层显示装置的正视图。图6是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的登记时识别装置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7是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的轿厢识别装置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8是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的基本控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9是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的使用者识别装置进行的应对信息的告知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10是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梯系统中的应对信息告知控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11是变形例涉及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的正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具备群管理控制装置2,对电梯群3进行群管理而进行高效的运行服务。在此,电梯群3包含A号机~D号机多台电梯4,通过多个轿厢5分别在升降路中升降来进行运行服务。再者,以下的说明中,以电梯群3具备A号机~D号机这4台电梯4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可以具备2台或3台,也可以具备5台以上。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只要不特别指出,则A号机~D号机这4台电梯4单作为电梯4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包含控制装置50而构成,该控制装置50包含上述群管理控制装置2和后述的多个单体控制装置9而构成。
各电梯4分别包含轿厢5、平衡配重6、主绳7、卷扬机8、单体控制装置9等而构成。各电梯4分别是用主绳7将能够在设置于建筑物的升降路中升降的轿厢5和作为配重的平衡配重6连结了的所谓的吊桶式电梯。在此,主绳7被挂在设置于升降路上部的卷扬机8的主滑轮8a和/或偏导滑轮(未图示)等,一端连接有轿厢5,另一端连接有平衡配重6。卷扬机8例如具有产生动力的电动机(马达)8b,通过电动机8b驱动,使与该电动机8b连结的主滑轮8a旋转驱动,利用在主滑轮8a与主绳7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主绳7通过电动卷扬。各电梯4中,通过由单体控制装置9综合控制各部分的驱动而使轿厢5在升降路内升降,从而能够移动到任意目的层的乘梯处10(也参照图2等)。
单体控制装置9具备微机和驱动电路,所述微机具有通常形式的由双向公共总线相互连结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预先存储预定的控制程序等的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暂时存储CPU的运算结果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将预先准备好的映射数据、电梯4的规格等信息进行存储的备份RAM、和输入输出端口装置。单体控制装置9与各种传感器、检测器和/或卷扬机8等电梯4的各部分电连接,综合控制电梯4单体的各部分的工作。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例如是使用者经由在轿厢5外侧的乘梯处10配置的登记装置即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目的层,与之相应地对电梯群3进行群管理而谋求运行效率的提高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系统,是被称为所谓的DCS(DestinationControl System:目的层控制系统)的系统。
电梯系统1包含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号机识别标识装置12、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和轿厢内目的层显示装置14而构成。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和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分别与群管理控制装置2连接。各轿厢内目的层显示装置14分别与对应的单体控制装置9连接。
如图2所示,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号机识别标识装置12、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设置于轿厢5的外部、典型地为乘梯处10。
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根据使用者进行的操作输入将呼叫登记信号输出到群管理控制装置2,进行所谓的乘梯处呼叫登记。本实施方式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供使用者在乘梯处10指定目的层,登记目的层作为乘梯处呼叫登记。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优选在各楼层的乘梯处10设置1个以上。在此,在各乘梯处10的轿厢乘降口的门旁边等设有多个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
再者,该多个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之中的几个,可以在乘梯处10的跟前以门状设置。另外,没有在所有楼层设置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的情况下,在没有设置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的楼层设有通常的呼叫装置(登记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的呼叫装置)。
如图3所示,该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更详细地包含标注了轿厢5能够停止的楼层号的多个输入开关(输入装置)15、和/或能够将字符和/或图形等各种信息作为图像显示的显示部16等而构成。使用者通过输入开关15将希望的目的层向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输入,由此登记目的层。
如图2所示,号机识别标识装置12是供使用者识别电梯号机以使其能够区分地认识到使用者应该乘坐的号机、即根据经由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的目的层而分配的轿厢5的标识。号机识别标识装置12在乘梯处10中在与各号机对应的门上,与各个号机对应设置。在此,号机识别标识装置12对应于A号机~D号机的电梯4而设有4个,分别显示“A”、“B”、“C”、“D”等字符使得能够识别各号机。
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能够将字符和/或图形等各种信息作为图像显示。如图2所示,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在乘梯处10在与各号机对应的门旁边上部,对应于各个号机而设置。在此,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对应于A号机~D号机的电梯4而设有4个。各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例如分别对乘梯处10的使用者显示各号机预定停靠的目的层。
轿厢内目的层显示装置14能够将字符和/或图形等各种信息作为图像显示。如图4所示,轿厢内目的层显示装置14分别设置于各轿厢5内的门旁边上部。在此,轿厢内目的层显示装置14对于各轿厢5在门两旁设有一对。如图5所示,轿厢内目的层显示装置14对轿厢5内的使用者显示该轿厢5预定停靠的目的层。此外,轿厢内目的层显示装置14也能够显示针对使用者的消息等信息。
并且,群管理控制装置2具备微机和驱动电路,所述微机具有通常形式的由双向公共总线相互连结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预先存储预定的控制程序等的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暂时存储CPU的运算结果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将预先准备好的映射数据、电梯4的规格等信息进行存储的备份RAM、和输入输出端口装置。群管理控制装置2,与多个电梯4的各单体控制装置9相互地进行检测信号和/或驱动信号、控制指令等信息的通信信号等的授受,对电梯群3进行群管理。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电梯群3,在通过使用者经由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进行了乘梯处呼叫登记操作的情况下,从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向群管理控制装置2输入与此相应的呼叫登记信号,群管理控制装置2根据该呼叫登记信号进行轿厢5的乘梯处呼叫登记。并且,群管理控制装置2实行例如下述群管理控制:从各电梯4的多个轿厢5中,根据各轿厢5的状态来分配响应于来自电梯4的乘梯处10的乘梯处呼叫登记的最适合的轿厢5。
群管理控制装置2,例如根据基于呼叫登记信号的电梯群3的呼叫总数(使用者总数)和/或对各个目的层的呼叫数、来自各种传感器、检测器的输出、轿厢5的现在位置和移动方向(升降方向)、预测之后要发生的乘梯处呼叫、轿厢呼叫、所预测的目的层等的各电梯4、各轿厢5的状态,来对发生了的呼叫进行预定的评价运算。并且,群管理控制装置2根据该预定的评价运算,以使各轿厢5合理地移动并且对各个呼叫作出最适合的响应的方式,进行确定轿厢5的停靠顺序等而分配响应于各呼叫的轿厢5、决定响应轿厢5的分配处理,高效地调配多个轿厢5的运行。由此,电梯群3整体进行高效的运行服务。
并且,群管理控制装置2,将对于经由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了的目的层如上述那样分配而响应的轿厢5的号机,作为电梯调度信息显示于该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的显示部16。群管理控制装置2在轿厢5的号机的显示的同时,在各号机的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轿厢内目的层显示装置14显示预定停靠的目的层。由此,能够促使使用者移动到与显示部16所显示的号机对应的门前、在那里等候,顺利地乘坐对应的轿厢5。
并且,单体控制装置9,根据来自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分配,对卷扬机8进行驱动控制,使轿厢5向目的层移动。由此,各电梯4中,轿厢5在升降路内沿着铅垂方向上下做升降移动,移动到任意目的层的乘梯处10。并且,各电梯4中,轿厢5停靠在目的层的乘梯处10,检测出已停靠在预定的停靠位置,将门打开。由此,在乘梯处10等候的使用者,能够乘入轿厢5内,并且轿厢5内的使用者能够下梯到乘梯处10。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是能够由使用者登记目的层的登记装置。如图1所示,该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中装入有登记时识别装置17。另外,各轿厢5分别设有轿厢识别装置18。并且,各单体控制装置9基于登记时识别装置17的识别结果即登记时识别结果、和轿厢识别装置18的识别结果即轿厢内识别结果,进行对各轿厢5内的使用者进行核对的处理。由此,电梯系统1谋求运行效率的提高。
具体而言,登记时识别装置17对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了目的层的使用者进行识别。如图3所示,登记时识别装置17被装入到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中的输入开关(输入装置)15的下侧。例如,如图6所例示那样,登记时识别装置17读取在内置有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标签等的作为使用者识别装置的ID卡19中存储的识别信息。ID卡19预先存储用于识别使用者的识别号码等信息作为识别信息。登记时识别装置17通过使用了例如电磁场、电波或红外线等的无线通信来与ID卡19交换信息。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用者识别装置的ID卡19具备卡片形状的告知单元而构成(未图示)。该告知单元,例如能够安装为覆盖ID卡19的一部分或单面整体等,告知单元按照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输出而从登记时识别装置17通过无线通信发送到ID卡19侧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其驱动。告知单元例如包含能够输出告知声音的薄型蜂鸣器等而构成。此外,告知单元可以包含能够闪烁告知光的薄型灯等而构成。
使用者通过输入开关15输入希望的目的层后,将ID卡19在登记时识别装置17上刷卡,由此使该登记时识别装置17读取自身携带的ID卡19的识别信息。登记时识别装置17基于该读取的识别信息,对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了目的层的使用者进行识别。登记时识别装置17将识别出的使用者的识别信息作为登记时识别结果输出到群管理控制装置2。此外,登记时识别装置17能够通过无线通信对读取了识别信息的ID卡19发送控制信号等信息。
轿厢识别装置18对乘入了轿厢5的使用者进行识别。轿厢识别装置18在各轿厢5中分别设有1个。轿厢识别装置18与登记时识别装置17同样地读取在ID卡19中存储的识别信息。轿厢识别装置18例如通过使用了电磁场、电波或红外线等的无线通信与ID卡19交换信息。轿厢识别装置18对乘坐于设有该轿厢识别装置18的轿厢5内的使用者携带的ID卡19的识别信息进行读取。
例如如图7所例示那样,使用者将由登记时识别装置17读取了识别信息的ID卡19原样地携带,乘坐根据登记的目的层分配的轿厢5。通过乘坐,使用者使轿厢识别装置18读取自身携带的ID卡19的识别信息。轿厢识别装置18基于该读取的识别信息来识别乘入轿厢5的使用者。轿厢识别装置18将识别出的使用者的识别信息作为轿厢内识别结果输出到对应的单体控制装置9。
各单体控制装置9基于登记时识别装置17的识别结果即登记时识别结果、和轿厢识别装置18的识别结果即轿厢内识别结果,对轿厢5内的使用者进行核对。上述群管理控制装置2将从登记时识别装置17输入的登记时识别结果的信号,输出到根据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的目的层分配的轿厢5的单体控制装置9。另外,各单体控制装置9从对应的轿厢5的轿厢识别装置18输入轿厢内识别结果的信号。
并且,各单体控制装置9基于登记时识别装置17的登记时识别结果、和轿厢识别装置18的轿厢内识别结果,判定被分配给各单体控制装置9控制的轿厢5的使用者是否乘入了该轿厢5。即,单体控制装置9基于登记时识别结果和轿厢内识别结果,判定在根据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的目的层分配的轿厢5中,登记该目的层的使用者是否乘入。进而换言之,各单体控制装置9基于登记时识别结果和轿厢内识别结果,判定根据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的目的层而对各轿厢5分配的使用者是否乘入了该轿厢5。
例如,如果第1使用者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了目的层,则群管理控制装置2根据登记的目的层分配响应的最适合的轿厢5。此时,第1使用者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目的层后,将ID卡19在登记时识别装置17上刷卡,读取ID卡19的识别信息。群管理控制装置2,在对于该目的层登记分配的最适合的轿厢5为A号机的情况下,将从登记时识别装置17输入的与第1使用者对应的登记时识别结果的信号输出到A号机的单体控制装置9。同样地,群管理控制装置2,在第2使用者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目的层,根据登记的目的层分配的最适合的轿厢5为A号机的情况下,将从登记时识别装置17输入的与第2使用者对应的登记时识别结果的信号输出到A号机的单体控制装置9。在此,第2使用者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的目的层,有时是与第1使用者相同的目的层,有时是与第1使用者不同的目的层。
并且,A号机的单体控制装置9,将从群管理控制装置2输入的登记时识别结果与从A号机的轿厢5的轿厢识别装置18输入的轿厢内识别结果进行比较。A号机的单体控制装置9根据该比较来判定在目的层的登记时被分配给A号机的轿厢5的使用者的登记时识别信息与实际在A号机的轿厢5内的使用者的轿厢内识别信息是否一致。上述的例子中,A号机的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在目的层的登记时被分配给A号机的轿厢5的第1使用者和第2使用者的登记时识别信息与轿厢5内的使用者的轿厢内识别信息是否一致。
A号机的单体控制装置9,例如在作为轿厢5内的使用者的识别信息存在第1使用者的识别信息但不存在第2使用者的识别信息,并且在目的层的登记时被分配给A号机的轿厢5的登记时识别信息与轿厢5内的实际的使用者的轿厢内识别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下,判定为分配给A号机的使用者还没有都乘入。另一方面,A号机的单体控制装置9,在作为轿厢5内的使用者的识别信息,第1使用者和第2使用者的识别信息都存在,在目的层的登记时被分配给A号机的轿厢5的登记时识别信息与轿厢5内的实际使用者的轿厢内识别信息一致的情况下,判定为分配给A号机的使用者已都乘入。另外,A号机的单体控制装置9,在作为轿厢5内的使用者的识别信息,存在与在目的层的登记时分配给A号机的轿厢5的识别信息不同的识别信息(例如第3使用者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判定为没有分配给A号机的错误的使用者乘入。
即,单体控制装置9通过将从群管理控制装置2输入的登记时识别结果与从轿厢识别装置18输入的轿厢内识别结果进行比较,能够切实地确认分配给轿厢5的使用者已都乘入。进一步讲,包含各单体控制装置9的控制装置50通过将登记时识别结果与各轿厢5的轿厢内识别结果进行比较,能够精度良好地确认多个使用者已乘入各自被分配的正确的轿厢5。
并且,单体控制装置9,在确认了对于轿厢5(上述的例子中为A号机的轿厢5)分配的多个使用者已都乘入该轿厢5的情况下,即使是预先设定的乘降等候时间的中途,也关闭轿厢5的门并使该轿厢5向目的层移动。由此,该电梯系统1如果确认了对于轿厢5分配的多个使用者已都乘入该轿厢5,则能够适当缩短用于等候使用者乘梯的时间,立即关闭轿厢5的门并使该轿厢5向目的层移动。即,该电梯系统1能够在对于轿厢5分配的多个使用者都乘入该轿厢5后,抑制产生徒劳的等候时间。其结果,该电梯系统1能够削减徒劳的等候时间,能够提高运行效率。
再者,上述乘降等候时间是根据预定到达时间而设定的,预定到达时间是被预测为使用者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目的层后能够到达根据目的层分配的轿厢5的乘梯处10的时间。进一步讲,上述乘降等候时间是根据预定到达时间和被预测为能够合适地乘梯到轿厢5的乘降可能时间而设定的。预定到达时间设为预测为预计最晚到达根据登记的目的层分配的轿厢5的乘梯处10的使用者登记目的层后能够到达该乘梯处10的时间。各单体控制装置9根据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和所分配的轿厢5的乘梯处10在建筑物平面上的位置关系等来设定上述乘降等候时间。该情况下,各单体控制装置9可以进一步基于在使用者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目的层时由登记时识别装置17读取的使用者的识别信息来变更上述乘降等候时间。例如,单体控制装置9可以在登记时识别装置17读取的识别信息为高龄使用者和/或轮椅使用者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与通常使用者的识别信息的情况相比,相对延长乘降等候时间。
在此,如图1所示,该电梯系统1具备设置于轿厢5内的兼用作第1告知装置和第2告知装置的告知装置20。告知装置20在各轿厢5内分别设有1个,是能够以各种方式对使用者进行告知的装置。各告知装置20由各单体控制装置9控制其驱动。各告知装置20例如包含能够输出告知声音的蜂鸣器、能够广播各种声音信息的扬声器等而构成。
并且,单体控制装置9在确认了对于轿厢5分配的多个使用者已都乘入该轿厢5的情况下,控制告知装置20,告知使轿厢5向目的层移动这一情况。由此,电梯系统1能够在对于轿厢5分配的多个使用者已都乘入该轿厢5时,对轿厢5内的使用者明确传达全体乘员乘入完毕。并且,电梯系统1在确认了对于轿厢5分配的多个使用者已都乘入该轿厢5、在预先设定的乘降等候时间的中途关闭轿厢5的门并使该轿厢5向目的层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情况告知该轿厢5内的使用者。其结果,电梯系统1例如能够抑制在乘降等候时间的中途意外地关闭轿厢5的门,能够抑制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
另外,单体控制装置9在确认对于轿厢5分配的多个使用者已都乘入该轿厢5之前,由轿厢5内的使用者进行了关闭轿厢5的门的关门操作的情况下,将轿厢5的门维持为打开状态。并且该情况下,单体控制装置9控制告知装置20,将轿厢5的剩余的乘梯预定人数进行告知。即,单体控制装置9在分配到轿厢5内的使用者没有都乘坐的情况下,将剩余的乘客预定人数进行广播。由此,电梯系统1能够抑制给在轿厢5内等候的使用者带来不适感,并且能够抑制对于轿厢5分配的使用者没赶上该轿厢5。其结果,电梯系统1例如能够抑制由没赶上电梯的使用者追加进行原本不必要的新的呼叫登记,能够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
该情况下,单体控制装置9在即使经过预先设定的乘降等候时间,分配给轿厢5内的使用者也没有都乘坐的情况下,取消没有乘入轿厢5内的使用者进行的目的层的登记(呼叫登记)后,关闭轿厢5的门并使该轿厢5向其它目的层移动。
另外,单体控制装置9在乘坐有与对于轿厢5分配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的情况下,控制告知装置20,将轿厢5内的使用者之中至少1人乘坐了错误的轿厢5这一情况进行告知,促使其下梯。典型地是,单体控制装置9在目的层的登记时分配给轿厢5的登记时识别信息与轿厢5内的使用者的轿厢内识别信息不同的情况下,将存在乘坐了错误的轿厢5的使用者这一情况进行告知。由此,电梯系统1能够抑制在使用者乘坐着与所分配的轿厢5不同的错误的轿厢5的状态下,轿厢5向目的层移动,能够抑制产生对电梯群3整体的高效运行的妨碍。其结果,电梯系统1能够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
接着,参照图8的流程图对电梯系统1中的基本控制的一例进行说明。再者,这些控制例程,以每几百μs至几十ms的控制周期反复实行。以下的控制基本上是在构成控制装置50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和各单体控制装置9中以各个轿厢5为对象而实行的。
首先,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是否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根据使用者经由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进行的目的层的登记,将进行了该呼叫登记的楼层的使用者分配给了该单体控制装置9控制的轿厢5(ST1)。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为没有使用者的分配的情况下(ST1:否),结束当前的控制周期,移至下一控制周期。
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为有使用者的分配的情况下(ST1:是),使轿厢5停靠在进行了呼叫登记的楼层的乘梯处10并开门。然后,单体控制装置9基于登记时识别装置17的登记时识别结果和轿厢识别装置18的轿厢内识别结果,判定在目的层的登记时分配给轿厢5的登记时识别信息与实际轿厢5内的使用者的轿厢内识别信息是否一致(ST2)。
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为登记时识别信息与轿厢内识别信息一致的情况下(ST2:是),控制告知装置20,将轿厢5向目的层移动这一情况进行告知(ST3)。
然后,单体控制装置9关闭轿厢5的门(ST4),使该轿厢5向目的层移动(ST5),结束当前的控制周期,移至下一控制周期。
单体控制装置9在ST2判定为登记时识别信息与轿厢内识别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下(ST2:否),判定是否存在与登记时识别信息不同的轿厢内识别信息(ST6)。
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为不存在与登记时识别信息不同的轿厢内识别信息的情况下(ST6:否),基于计时器和/或计数器等,判定是否经过了乘降等候时间(ST7)。
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为经过了乘降等候时间的情况下(ST7:是),移至ST4。
单体控制装置9在ST7判定为没有经过乘降等候时间的情况下(ST7:否),判定是否由轿厢5内的使用者进行了关闭轿厢5的门的关门操作(ST8)。
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为由轿厢5内的使用者进行了关闭轿厢5的门的关门操作的情况下(ST8:是),将轿厢5的门维持为打开状态,并且控制告知装置20,将轿厢5的剩余的乘梯预定人数进行告知(ST9),返回ST2反复执行之后的处理。
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为没有由轿厢5内的使用者进行关闭轿厢5的门的关门操作的情况下(ST8:否),将轿厢5的门维持着打开状态而等候(ST10),返回ST2反复执行之后的处理。
单体控制装置9在ST6判定为存在与登记时识别信息不同的轿厢内识别信息的情况下(ST6:是),即乘坐有与对于轿厢5分配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的情况下,控制告知装置20,将轿厢5内的使用者之中至少1人乘坐了错误的轿厢5这一情况进行告知后(ST11),移至ST7。
以上说明的电梯系统1具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时识别装置17、对乘入轿厢5的使用者进行识别的轿厢识别装置18、和控制装置50。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设置于电梯4的轿厢5的外部,能够登记设有该电梯4的建筑物内的目的层。轿厢识别装置18对乘入轿厢5的使用者进行识别。登记时识别装置17对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了目的层的使用者进行识别。控制装置50基于登记时识别装置17的识别结果和轿厢识别装置18的识别结果,判定与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的目的层对应的轿厢5中是否乘入了登记了该目的层的使用者。因此,电梯系统1例如能够切实地确认使用者乘入根据登记的目的层分配的正确的轿厢5,由此能够提高运行效率。
在此,上述的电梯系统1中,考虑到下述情况:使用者登记目的层后,使用者在对象楼层的乘梯处10等候所分配的轿厢5的到达时,该轿厢5在其他楼层的乘梯处10,例如由于其他使用者有意使其停止或设备的故障等原因,发生了意料之外地花费时间而目标轿厢5没有在预定到达时间内到达的状况。该情况下,期望等候轿厢5到达的使用者能够尽早掌握与其使用目标轿厢5不如使用其他轿厢5更好这一状况。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中,作为控制装置50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和单体控制装置9,在使用者登记目的层后在预定到达时间内没能使目标轿厢5移动到乘梯处10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得将促使使用者进行接下来的应对的应对信息经由基于识别信息的使用者携带的作为使用者识别装置的ID卡19所搭载的告知单元进行告知。
作为一例,图9中,假设了如下状况:携带ID卡19的使用者,在乘梯处10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目的层,读取ID卡19所存储的识别信息,等候目标轿厢5到达。该状况中,在目标轿厢5没有在预定到达时间内到达乘梯处10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对读取了识别信息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输出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命令:通过无线通信使基于该识别信息的使用者携带的ID卡19的告知单元输出告知声音。作为其结果,图9中示出了从作为ID卡19所搭载的告知单元的蜂鸣器告知对预定到达时间已过这一情况进行通知的警告声音作为应对信息的样态。
由此,使用者能够尽早掌握预定到达时间已过的状况,因此能够迅速进行目的层的再次登记等作为接下来的应对。也就是说,即使在因某些原因,发生了意料之外地花费时间、目标轿厢5在预定到达时间内没有到达的状况的情况下,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使用者的等候时间。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1,能够提高便利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在没能使轿厢5在预定到达时间内移动到乘梯处10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得应对信息经由作为使用者识别装置的ID卡19所搭载的告知单元进行告知。控制装置50可以与该控制一起进一步进行控制,以使得作为应对信息将促使基于识别信息的使用者进行目的层的再次登记的信息显示于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例如,控制装置50对读取了识别信息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输出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命令:通过无线通信对基于该识别信息的使用者携带的ID卡19的告知单元输出告知声音。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通过被输入控制信号,如图9所示,从ID卡19所搭载的蜂鸣器告知警告声音作为应对信息。并且,控制装置50进行控制,以使得例如在通过由识别信息唯一关联的姓名(或识别号码等)确定出目标使用者的基础上,将促使目的层的再次登记的信息21即“○○先生/女士,请您进行再次登录”这样的信息作为应对信息,显示于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
由此,使用者除了由来自ID卡19的警告声音的告知以外,还由在目标轿厢5预定到达的乘梯处的门附近设置的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在视觉上促使接下来的应对。因此,能够使得使用者的等候时间减少,更进一步提高便利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在没能使轿厢5于预定到达时间内移动到乘梯处10的情况下,可以变更与所登记的目的层相应的轿厢5的分配。并且,控制装置50可以进行控制以将应对信息经由作为使用者识别装置的ID卡19所搭载的告知单元进行告知,并且还进行控制以使作为应对信息的、促使基于识别信息的使用者使用变更了分配的轿厢5的信息显示于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例如,控制装置50在没能使轿厢5于预定到达时间内移动到乘梯处10的情况下执行如下的群管理控制:从除了因某些原因而没能在预定到达时间内到达目标楼层的乘梯处10的电梯4以外的各电梯4的多个轿厢5之中,根据各轿厢5的状态再次分配对来自电梯4的乘梯处10的乘梯处呼叫登记作出响应的最适合的轿厢5。通过执行该群管理控制,变更与所登记的目的层对应的轿厢5的分配。
并且,控制装置50对读取了识别信息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输出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命令:通过无线通信使基于该识别信息的使用者携带的ID卡19的告知单元输出告知声音。如图9所示,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通过被输入控制信号,使得从ID卡19所搭载的蜂鸣器告知警告声音作为应对信息。并且,控制装置50进行控制,以使得例如在通过根据识别信息唯一关联的姓名(或识别号码等)确定了目标使用者的基础上,将促使使用变更了分配的轿厢5的信息22即“○○先生/女士,由于进行了分配变更,请您使用B号机”这样的消息作为应对信息,显示于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
由此,使用者通过由来自ID卡19的警告声音进行的告知,能够尽早掌握预定到达时间已过的状况,并且作为接下来的应对,能够迅速移动到变更了分配的轿厢5到达的目标号机的门附近。其结果,能够带来等候时间的减少,进一步提高便利性。
接着,参照图10的流程图对电梯系统1中的应对信息告知控制的一例进行说明。再者,这些控制例程,以每几百μs~几十ms的控制周期反复执行。以下的控制基本上是在构成控制装置50的群管理控制装置2和各单体控制装置9中以各个轿厢5为对象而执行的。
在此,以下的图10所示的应对信息告知控制,是在执行上述的图8的流程图所示的基本控制的ST1时并行执行的。再者,以下的图10所示的应对信息告知控制的前提是:在ST12的处理中判定为否的期间,轿厢5停靠在进行了呼叫登记的楼层的乘梯处10并开门的情况下,应对信息告知控制在该时刻结束。
首先,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是否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根据使用者经由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进行的目的层的登记,将进行该呼叫登记的楼层的使用者分配给该单体控制装置9控制的轿厢5(ST1)。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为没有使用者的分配的情况下(ST1:否),结束当前的控制周期,移至下一控制周期。
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为有使用者的分配的情况下(ST1:是),基于计时器和/或计数器等,判定是否经过了预定到达时间(ST12)。在此,预定到达时间是作为从自使用者携带的ID卡19读取识别信息、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目的层后、直到轿厢5停靠在进行了呼叫登记的楼层的乘梯处10并开门为止的一定时间,由群管理控制装置2预先预计的时间。
群管理控制装置2在通过单体控制装置9判定为经过了预定到达时间的情况下(ST12:是),移至ST13。
群管理控制装置2进行控制,以将促使使用者进行接下来的应对的应对信息经由基于识别信息的使用者携带的ID卡19所搭载的告知单元进行告知(ST13)。具体而言,如上述的图9所示,群管理控制装置2对读取了识别信息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输出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命令:通过无线通信使基于该识别信息的使用者携带的ID卡19的告知单元输出告知声音。ST13的处理之后,当前的控制周期结束,移至下一控制周期。
另外,在ST13中,群管理控制装置2进行控制,以使得将应对信息经由ID卡19所搭载的告知单元进行告知。群管理控制装置2可以在进行该控制的同时,进一步进行控制,使作为应对信息的例如对基于识别信息的使用者促使其进行目的层的再次登记的信息21显示于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此外,在ST13中,群管理控制装置2可以变更与所登记的目的层对应的轿厢5的分配。并且,群管理控制装置2进行控制,以将应对信息经由作为使用者识别装置的ID卡19所搭载的告知单元进行告知。群管理控制装置2可以在进行该控制的同时,进一步进行控制,以使作为应对信息的、对基于识别信息的使用者促使其使用变更了分配的轿厢5的信息显示于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13。
以上说明的电梯系统1具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时识别装置17和控制装置50,所述控制装置50使对于由登记时识别装置17识别了的使用者根据所登记的目的层分配的轿厢5向该使用者等候的楼层的乘梯处10移动。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设置于电梯4的轿厢5的乘梯处10,能够登记设有该电梯4的建筑物内的目的层。登记时识别装置17,对于在乘梯处10通过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登记了目的层的使用者,通过从事先存储了用于识别该使用者的识别信息的使用者识别装置19读取该识别信息来进行识别。控制装置50使对于由登记时识别装置17识别了的使用者根据所登记的目的层分配的轿厢5,向该使用者等候的楼层的乘梯处10移动。在此,控制装置50在没能使轿厢5于预定到达时间内移动到乘梯处10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使促使使用者进行接下来的应对的应对信息经由基于识别信息的使用者携带的该使用者识别装置19所搭载的告知单元对使用者进行告知。因此,电梯系统1中,例如,使用者能够尽早掌握预定到达时间已过的状况,因此作为接下来的应对,能够迅速地进行目的层的再次登记等,由此能够提高便利性。
再者,如图11所例示,以上说明的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可以取代图3中例示的多个输入开关15和显示部16,而包含输入触摸面板15a而构成,所述输入触摸面板15a在作为输入装置的同时,也兼作为能够将字符和/或图形等各种信息作为图像显示的显示装置。该情况下,登记时识别装置17被装入于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中的输入触摸面板15a的侧方。使用者能够通过输入触摸面板15a向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输入希望的目的层,由此登记目的层,并且通过将ID卡19在登记时识别装置17上刷卡,使该登记时识别装置17读取自身携带的ID卡19的识别信息。
另外,以上的说明中,进行核对轿厢5内的使用者的控制的控制装置,作为单体控制装置9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该电梯系统1也可以设为:群管理控制装置2从各单体控制装置9接收与来自轿厢识别装置18的轿厢内识别结果相关的信号,在群管理控制装置2侧进行分配给各轿厢5的使用者是否都乘入的判定,将判定结果输出到各单体控制装置9。
另外,该电梯系统1中,以乘梯处目的层登记装置11兼作为登记装置和登记时识别装置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该电梯系统1中,可以是例如输入开关15与登记时识别装置17分体地构成、登记装置与登记时识别装置分体地构成。另外,以上的说明中,第1告知装置和第2告知装置由告知装置20兼任而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各自分体。
[实施方式2]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梯系统的目的层登记装置的概略构成例的立体图。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梯系统,在登记装置和登记时识别装置装入于安全门而兼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作用、效果,尽可能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201,具备兼用作登记装置和登记时识别装置的目的层登记装置211。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层登记装置211装入于安全门220而以一体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安全门220是所谓的挡板门,例如设置于应用该电梯系统201的建筑物的出入口等。
装入于该安全门220的目的层登记装置211包含能够将字符和/或图形等各种信息作为图像显示的显示部216和/或读取识别信息的读取部221而构成。该目的层登记装置211通过读取部221读取ID卡19所存储的识别信息,基于该读取的识别信息,登记目的层并且对登记了该目的层的使用者进行识别。ID卡19事先存储有用于识别使用者的识别号码等信息作为识别信息。并且,ID卡19还事先存储有与识别信息对应的目的层等。目的层登记装置211例如通过使用了电磁场、电波或红外线等的无线通信而与ID卡19交换信息。
该电梯系统201中,通过使用者在安全门220使目的层登记装置211的读取部221读取ID卡19所存储的识别信息,根据该使用者进行的操作输入,将与目的层登记装置211读取的识别信息对应地事先设定的目的层的呼叫登记信号输出到群管理控制装置2,呼叫登记目的层。
使用者在安全门220使目的层登记装置211的读取部221读取ID卡19的识别信息,由此目的层登记装置211与安全门220的动作联动地呼叫登记与识别信息对应地事先设定的目的层。并且,目的层登记装置211通过群管理控制装置2的控制,在显示部216显示电梯调度信息等。并且此时,目的层登记装置211基于读取的识别信息,对登记了目的层的使用者进行识别。目的层登记装置211将识别出的使用者的识别信息作为登记时识别结果输出到群管理控制装置2。
并且,各单体控制装置9基于目的层登记装置211的登记时识别结果和轿厢识别装置18的轿厢内识别结果,判定分配给轿厢5的使用者是否乘入了该轿厢5。并且,各单体控制装置9与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同样地根据该判定结果执行各种控制。
以上说明的电梯系统201中,目的层登记装置211装入于安全门220,兼用作登记装置和登记时识别装置。目的层登记装置211读取ID卡19所存储的识别信息,基于该读取的识别信息登记目的层并对登记了该目的层的使用者进行识别。这样构成的电梯系统201中,例如也能够切实地确认使用者乘入了根据登记的目的层分配的正确的轿厢5,由此能够提高运行效率。
再者,上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系统,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以上说明的登记时识别装置、轿厢识别装置,只要分别是能够识别使用者的构成,就不限于上述的构成。登记时识别装置、轿厢识别装置,例如可以是通过生物认证和/或密码的输入等来识别使用者的构成。另外,以上说明的电梯系统中,作为使用者识别装置将ID卡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使用者识别装置可以是内置有RFID标签等、并且具备显示器和/或扬声器等告知单元的便携终端装置(例如手机、平板终端等)。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涉及的电梯系统,能够提高便利性和运行效率。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例示,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内,同样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登记装置,其设置在电梯的轿厢的乘梯处,能够登记设有该电梯的建筑物内的目的层;
登记时识别装置,其对在所述乘梯处用所述登记装置登记了所述目的层的使用者,通过从事先存储了用于识别该使用者的识别信息的使用者识别装置读取该识别信息来进行识别;
控制装置,其使对于由所述登记时识别装置识别了的所述使用者根据所登记的所述目的层而分配的所述轿厢向该使用者等候的楼层的所述乘梯处移动;和
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其设置于所述乘梯处,能够对该乘梯处的所述使用者显示所述轿厢预定停止的目的层,
所述控制装置,在预定到达时间内没能够使所述轿厢移动到所述乘梯处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得促使所述使用者进行接下来的应对的应对信息经由在基于所述识别信息的所述使用者携带的该使用者识别装置搭载的告知单元进行告知,并且还进行控制以使作为所述应对信息的、促使基于所述识别信息的所述使用者进行目的层的再次登记的信息显示于所述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
2.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登记装置,其设置在电梯的轿厢的乘梯处,能够登记设有该电梯的建筑物内的目的层;
登记时识别装置,其对在所述乘梯处用所述登记装置登记了所述目的层的使用者,通过从事先存储了用于识别该使用者的识别信息的使用者识别装置读取该识别信息来进行识别;
控制装置,其使对于由所述登记时识别装置识别了的所述使用者根据所登记的所述目的层而分配的所述轿厢向该使用者等候的楼层的所述乘梯处移动;和
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其设置于所述乘梯处,能够对该乘梯处的所述使用者显示所述轿厢预定停止的目的层,
所述控制装置,在预定到达时间内没能够使所述轿厢移动到所述乘梯处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得促使所述使用者进行接下来的应对的应对信息经由在基于所述识别信息的所述使用者携带的该使用者识别装置搭载的告知单元进行告知,并且还进行控制以使作为所述应对信息的、促使基于所述识别信息的所述使用者使用分配变更后的所述轿厢的信息显示于所述乘梯处目的层显示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所述登记装置和所述登记时识别装置装入于安全门而被兼用,读取所述使用者识别装置所存储的所述识别信息,基于该读取的识别信息,登记所述目的层并对登记了该目的层的使用者进行识别。
CN201510964574.5A 2015-05-11 2015-12-21 电梯系统 Active CN1061448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6587A JP2016210572A (ja) 2015-05-11 2015-05-11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15-096587 2015-05-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44808A CN106144808A (zh) 2016-11-23
CN106144808B true CN106144808B (zh) 2018-10-09

Family

ID=57348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64574.5A Active CN106144808B (zh) 2015-05-11 2015-12-21 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210572A (zh)
CN (1) CN1061448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47544B2 (en) * 2017-06-05 2020-05-12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notifications on mobile device associated with user identification device
JP6683181B2 (ja) * 2017-07-26 2020-04-15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570047B1 (ja) * 2018-04-25 2019-09-0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7151802B2 (ja) * 2021-01-28 2022-10-12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6779A (zh) * 2009-12-17 2012-07-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3145008A (zh) * 2012-10-26 2013-06-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
CN103863911A (zh) * 2012-12-17 2014-06-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在电梯门厅进行目的地楼层预约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80156A (ja) * 2011-02-28 2012-09-20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行先階制御システム
JP5992671B2 (ja) * 2011-08-31 2016-09-1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6779A (zh) * 2009-12-17 2012-07-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3145008A (zh) * 2012-10-26 2013-06-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
CN103863911A (zh) * 2012-12-17 2014-06-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在电梯门厅进行目的地楼层预约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10572A (ja) 2016-12-15
CN106144808A (zh) 2016-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6275280B2 (en) Method for assigning a user to an elevator system
CN210824958U (zh) 机器人远程电梯交互系统
CN110451367B (zh) 超高层电梯目的层群控系统
CN106144808B (zh) 电梯系统
JP5704718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742962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画像認識方法及び運行制御方法
CN101678993B (zh) 电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10766737B2 (en) Destination control system
CN103237748B (zh) 电梯系统和电梯组群管理系统
JP5992671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US9174824B2 (en) Elevator system having remote call registration request
WO2010046981A1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US9382095B2 (en) Elevator system for generating automatic elevator calls using a personal identifier
EP307003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space inside elevator cars
CN104136352A (zh) 电梯控制系统
CN103832900B (zh) 电梯的组管理系统
CN112047208B (zh) 电梯的运行控制系统、电梯系统以及电梯的运行控制方法
AU2013385173A1 (en) Elevator group control with destination control system
CN108298391A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JP2013010587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13112515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CN106167207A (zh) 电梯的控制系统、遥控装置以及方法
JP2017001812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17154839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群管理システム、並びに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KR200419154Y1 (ko) 주차장 승강기 호출이 가능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및 주차장승강기 호출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