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42998A - 一种轮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42998A
CN106142998A CN201610624328.XA CN201610624328A CN106142998A CN 106142998 A CN106142998 A CN 106142998A CN 201610624328 A CN201610624328 A CN 201610624328A CN 106142998 A CN106142998 A CN 1061429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tch
branch
traverse furrow
centrage
t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243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42998B (zh
Inventor
罗才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 Shin Tire and Rubber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62432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429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42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429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429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429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Patterns comprising isolated re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11/1218Three-dimensional shape with regard to depth and extend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B60C11/1263Dep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5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road vehicles, e.g. passenger c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轮胎,包括轮胎胎面,沿轮胎周向均匀设置在轮胎胎面上的多个胎面主沟组;胎面主沟组包括第一横沟、第二横沟、第三横沟、第四横沟、第五横沟、第六横沟、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第一中心沟由第一分支沟、第二分支沟和第三分支沟构成;第二中心沟由第四分支沟、第五分支沟和第六分支沟构成。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胎面主沟组,使得在轮胎胎面中心线处设置多个交错排列的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单独封闭,形成冰雪地防滑花纹,所以提高了轮胎的咬雪性能,进而提高了冬季用胎的冰雪地操控性能、刹车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轮胎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轮胎。
背景技术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主要用于传递驱动力、改变行驶方向、缓冲振动和承载重量等,而轮胎的安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抓地能力和稳定性。
目前,轮胎上的花纹通常包括位于轮胎胎面中心线处的中心主纵沟,设置在中心主沟两侧的横向沟,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横向沟的多个斜沟,和设置在相邻两个横向沟之间的条状花纹。但是,上述中心主纵沟为一整条连续性沟槽,虽然有利于湿地排水,但不利于花纹咬雪,影响了车辆冰雪地的起步及刹车性能。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轮胎的咬雪性能,进而提高冬季用胎的冰雪地操控性能、刹车性能,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以提高轮胎的咬雪性能,进而提高冬季用胎的冰雪地操控性能、刹车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轮胎,包括轮胎胎面,还包括沿所述轮胎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轮胎胎面上的多个胎面主沟组,所述胎面主沟组包括:
位于所述轮胎胎面的中心线一侧的第一横沟、第二横沟、第三横沟,三者沿所述中心线方向依次分布;
位于所述中心线另一侧的第四横沟、第五横沟、第六横沟,三者沿所述中心线方向依次分布;
第一中心沟,所述第一中心沟由第一分支沟、第二分支沟和第三分支沟构成,所述第一分支沟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沟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分支沟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横沟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分支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支沟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分支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沟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分支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支沟连通,所述第一分支沟与所述第三分支沟之间具有间隙;
第二中心沟,所述第二中心沟由第四分支沟、第五分支沟和第六分支沟构成,所述第四分支沟的一端与所述第六横沟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五分支沟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横沟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五分支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分支沟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六分支沟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横沟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六分支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分支沟连通,所述第四分支沟与所述第六分支沟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的,上述轮胎中,所述第一中心沟和所述第二中心沟均为半坡形沟,所述半坡形沟的一侧垂直于所述轮胎胎面,另一侧为自沟底到沟顶渐扩。
优选的,上述轮胎中,所述第一分支沟、所述第二分支沟、所述第三分支沟、所述第四分支沟、所述第五分支沟、所述第六分支沟与所述中心线的夹角均为28°-33°。
优选的,上述轮胎中,所述第一横沟、所述第二横沟、所述第三横沟、所述第四横沟、所述第五横沟和所述第六横沟均为弧形横沟,所述弧形横沟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且宽度自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向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逐渐减小;
所述弧形横沟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中心沟和所述第二中心沟的宽度;所述第一中心沟和所述第二中心沟的宽度为1.5-3mm。
优选的,上述轮胎中,所述第一分支沟与所述第二横沟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二分支沟与所述第四横沟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三分支沟与所述第一横沟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分支沟与所述第三分支沟平行,所述第一分支沟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三分支沟的长度,所述第三分支沟包括第一沟段、第二沟段和连接所述第一沟段与所述第二沟段的第三沟段,所述第一沟段和所述第二沟段平行,所述第三沟段平行于所述第二分支沟;
所述第四分支沟与所述第六横沟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五分支沟与所述第三横沟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六分支沟与所述第五横沟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四分支沟与所述第六分支沟平行,所述第四分支沟的长度短于所述第六分支沟的长度,所述第六分支沟包括第四沟段、第五沟段和连接所述第四沟段与所述第五沟段的第六沟段,所述第四沟段和所述第五沟段平行,所述第六沟段平行于所述第五分支沟。
优选的,上述轮胎还包括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弧形横沟的第一斜沟和第二斜沟,所述第一斜沟与所述中心线的夹角、所述第二斜沟与所述中心线的夹角均为8°-12°,所述第一斜沟位于所述第二斜沟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侧。
优选的,上述轮胎中,所述第一斜沟和所述第二斜沟的沟深均为4-5mm。
优选的,上述轮胎中,所述第一斜沟和所述第二斜沟均为横截面形状呈U形的阶梯沟,所述阶梯沟的沟底包括依次平滑过渡连接的第一平面段、坡面段和第二平面段,所述第二平面段的沟深小于所述第一平面段的沟深,且所述坡面段与垂直于所述轮胎胎面的基准面的夹角为30°-45°。
优选的,上述轮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轮胎胎面的外侧胎肩上的外侧横向沟槽和设置在所述中心线与所述外侧胎肩之间的条状花纹,所述外侧横向沟槽与所述中心线的夹角为88°-92°。
优选的,上述轮胎中,所述第四横沟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横沟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横沟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五横沟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横沟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横沟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三横沟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五横沟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六横沟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之间。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轮胎包括轮胎胎面,还包括沿轮胎周向均匀设置在轮胎胎面上的多个胎面主沟组;胎面主沟组包括第一横沟、第二横沟、第三横沟、第四横沟、第五横沟、第六横沟、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其中,第一横沟、第二横沟、第三横沟位于轮胎胎面的中心线的一侧,三者沿中心线方向依次分布;第四横沟、第五横沟、第六横沟位于中心线的另一侧,三者沿中心线方向依次分布;第一中心沟由第一分支沟、第二分支沟和第三分支沟构成,第一分支沟的一端与第二横沟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二分支沟的一端与第四横沟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二分支沟的另一端与第一分支沟的另一端连通,第三分支沟的一端与第一横沟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三分支沟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支沟连通,第一分支沟与第三分支沟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中心沟由第四分支沟、第五分支沟和第六分支沟构成,第四分支沟的一端与第六横沟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五分支沟的一端与第三横沟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五分支沟的另一端与第四分支沟的另一端连通,第六分支沟的一端与第五横沟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六分支沟的另一端与第五分支沟连通,第四分支沟与第六分支沟之间具有间隙。
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胎面主沟组,使得在轮胎胎面中心线处设置多个交错排列的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单独封闭,形成冰雪地防滑花纹,所以提高了轮胎的咬雪性能,进而提高了冬季用胎的冰雪地操控性能、刹车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胎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1中B-B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胎面各沟槽与中心线的夹角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中心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C-C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胎,提高了轮胎的咬雪性能,进而提高了冬季用胎的冰雪地操控性能、刹车性能。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附图1-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轮胎包括轮胎胎面,还包括沿轮胎周向均匀设置在轮胎胎面上的多个胎面主沟组;胎面主沟组包括第一横沟1、第二横沟2、第三横沟4、第四横沟11、第五横沟10、第六横沟9、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其中,第一横沟1、第二横沟2、第三横沟4位于轮胎胎面的中心线的一侧,三者沿中心线方向依次分布;第四横沟11、第五横沟10、第六横沟9位于中心线的另一侧,三者沿中心线方向依次分布;第一中心沟由第一分支沟5、第二分支沟3和第三分支沟15构成,第一分支沟5的一端与第二横沟2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二分支沟3的一端与第四横沟11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二分支沟3的另一端与第一分支沟5的另一端连通,第三分支沟15的一端与第一横沟1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三分支沟15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支沟3连通,第一分支沟5与第三分支沟15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中心沟由第四分支沟7、第五分支沟6和第六分支沟8构成,第四分支沟7的一端与第六横沟9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五分支沟6的一端与第三横沟4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五分支沟6的另一端与第四分支沟7的另一端连通,第六分支沟8的一端与第五横沟10靠近中心线的一端连通,第六分支沟8的另一端与第五分支沟6连通,第四分支沟7与第六分支沟8之间具有间隙。
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胎面主沟组,使得在轮胎胎面中心线处设置多个交错排列的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单独封闭,形成冰雪地防滑花纹,所以提高了轮胎的咬雪性能,进而提高了冬季用胎的冰雪地操控性能、刹车性能。
优选的,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均为半坡形沟17,半坡形沟17的一侧垂直于轮胎胎面,另一侧为自沟底到沟顶渐扩,如图6所示。这样一来,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的两侧沟面不对称,从而确保轮胎在起步或刹车时不会闭合,使得轮胎保证刚性的同时提升了雪地性能;可替换的,上述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均的两侧也可以均自沟底到沟顶渐扩,使两侧的渐扩角度不同;或者使中心沟两侧的沟面形状不同,以实现同样的避免轮胎闭合的效果,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为了保证较好的咬雪性能,第一分支沟5、第二分支沟3、第三分支沟15、第四分支沟7、第五分支沟6、第六分支沟8与中心线的夹角a1均为28°-33°,如图4所示。此时,六个分支沟与中心线的夹角a1可以为28°、30°、33°或者28°-33°范围内的其他任一数值,六个分支沟与中心线的夹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上述分支沟与中心线的夹角也可以为其他度数,如35°,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横沟1、第二横沟2、第三横沟4、第四横沟11、第五横沟10和第六横沟9均为弧形横沟,提高了轮胎与雪地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雪地性能。同时,本发明使所有的横沟的形状均相同,便于加工。当然,上述各横沟也可以为直线形或者弯折形。
如图2所示,弧形横沟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且宽度自远离中心线的一端向靠近中心线的一端逐渐减小,弧形横沟靠近中心线的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的宽度;本发明通过U形、由边缘向中心渐缩的弧形横沟和较窄的中心沟可以改善轮胎的抓地力。可替换的,弧形横沟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为矩形、圆形等。
且G1的沟底采用斜沟斜坡从H1过度到H3确保刚性均一的同时,提高了轮胎的雪地性能;
具体的,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的宽度为1.5-3mm,即六个分支沟的宽度可以为1.5mm、2mm、3mm或者1.5-3mm范围内的任一数值,本发明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上述宽度的中心沟能够在避免因宽度较小不便于加工的同时保证轮胎的咬雪性。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轮胎中,第一分支沟5与第二横沟2的弯曲方向相同;第二分支沟3与第四横沟11的弯曲方向相同;第三分支沟15与第一横沟1的弯曲方向相同;第一分支沟5与第三分支沟15平行,第一分支沟5的长度短于第三分支沟15的长度;
第四分支沟7与第六横沟9的弯曲方向相同;第五分支沟6与第三横沟4的弯曲方向相同;第六分支沟8与第五横沟10的弯曲方向相同;第四分支沟7与第六分支沟8平行,第四分支沟7的长度短于第六分支沟8的长度。
上述各分支沟与对应的横沟的弯曲方向相同指的是,分支沟与对应的横沟向中心线一侧的延伸部重合。上述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的形状分别形成了开口向左和开口向右的“F”形沟槽,保证了较好的冰雪地操控性能、刹车性能。当然,上述各分支沟也可以为沿其他方向延伸的直线形或者曲线形。第一分支沟5的长度也可以等于第三分支沟15的长度;第四分支沟7的长度也可以等于第六分支沟8的长度。
如图5所示,第三分支沟15包括第一沟段、第二沟段和连接第一沟段与第二沟段的第三沟段,第一沟段和第二沟段平行,第三沟段平行于第二分支沟3;第六分支沟8包括第四沟段、第五沟段和连接第四沟段与第五沟段的第六沟段,第四沟段和第五沟段平行,第六沟段平行于第五分支沟6。该第三分支沟15和第六分支沟8均包括弯折短,提高了与雪地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轮胎的咬雪性能。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三分支沟15和第六分支沟8还可以为一整段条形的沟槽。
如图1所示,轮胎还包括连接相邻的两个弧形横沟的第一斜沟14和第二斜沟13,第一斜沟14与中心线的夹角a2、第二斜沟13与中心线的夹角a3均为8°-12°,第一斜沟14位于第二斜沟13靠近中心线的一侧。本发明利用第一斜沟14和第二斜沟13,以及与中心线8°-12°的斜角,增大了轮胎与冰雪地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冰雪地抓地性能,同时上述斜角还能保证较好的刚性。当然,本发明也可以仅设置第一斜沟14和第二斜沟13的其中一个。
进一步的,第一斜沟14和第二斜沟13的沟深均为4-5mm,这样的沟形可以在不影响雪地性能的前提下提高花纹刚性,改善轮胎的湿地以及雪地操控性能,且有利于改善主沟噪音控制。当然,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上述第一斜沟14和第二斜沟13的沟深还可以为其他数值,如4.5或5.5mm,上述第一斜沟14的沟深和第二斜沟13的沟深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3所示,第一斜沟14和第二斜沟13均为横截面形状呈U形的阶梯沟,阶梯沟的沟底包括依次平滑过渡连接的第一平面段131、坡面段132和第二平面段133,第二平面段133的沟深D2小于第一平面段131的沟深D1,上述阶梯沟改善了轮胎的外观,提升了轮胎的咬雪性能。同时,本发明通过U形、由边缘向中心渐缩的第一斜沟14和第二斜沟13可以改善轮胎的抓地力。可替换的,第一斜沟14和第二斜沟13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为矩形、圆形等。
本实施例中,坡面段132与垂直于轮胎胎面的基准面的夹角b1为30°-45°,该倾斜角度能够在提升刚性的同时也有利于花纹主沟的噪音控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斜沟14和第二斜沟13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如矩形、弧形等,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轮胎的咬雪性能,轮胎还包括设置在轮胎胎面的外侧胎肩上的外侧横向沟槽12和设置在中心线与外侧胎肩之间的条状花纹16。
进一步的,外侧横向沟槽12与中心线的夹角a4为88°-92°,这样的角度可以在不影响花纹刚性的同时提高轮胎的起步、刹车性能,这样一来,中心沟、横沟、第一斜沟14、第二斜沟13、外侧横向沟槽12、条状花纹16配合形成的整体的花纹布局赋予了轮胎更好的抓地及操控性能。
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第四横沟11远离中心线的一端在中心线上的投影位于第一横沟1远离中心线的一端在中心线上的投影与第二横沟2远离中心线的一端在中心线上的投影之间;第五横沟10远离中心线的一端在中心线上的投影位于第二横沟2远离中心线的一端在中心线上的投影与第三横沟4远离中心线的一端在中心线上的投影之间;第三横沟4远离中心线的一端在中心线上的投影位于第五横沟10远离中心线的一端在中心线上的投影与第六横沟9远离中心线的一端在中心线上的投影之间。本发明利用中心线两侧的横沟交替均匀排列,确保整个轮胎胎面的中心沟均匀分布,从而保证花纹刚性均一,避免偏磨耗,还便于第一中心沟和第二中心沟的布局。当然,第一横沟1、第二横沟2、第三横沟4也可以分别与第四横沟11、第五横沟10、第六横沟9相对中心线对称设置。
实际应用的性能测试结果见下表,各项性能均提升明显。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轮胎,包括轮胎胎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所述轮胎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轮胎胎面上的多个胎面主沟组,所述胎面主沟组包括:
位于所述轮胎胎面的中心线一侧的第一横沟(1)、第二横沟(2)、第三横沟(4),三者沿所述中心线方向依次分布;
位于所述中心线另一侧的第四横沟(11)、第五横沟(10)、第六横沟(9),三者沿所述中心线方向依次分布;
第一中心沟,所述第一中心沟由第一分支沟(5)、第二分支沟(3)和第三分支沟(15)构成,所述第一分支沟(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沟(2)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分支沟(3)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横沟(11)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分支沟(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支沟(5)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分支沟(1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沟(1)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分支沟(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支沟(3)连通,所述第一分支沟(5)与所述第三分支沟(15)之间具有间隙;
第二中心沟,所述第二中心沟由第四分支沟(7)、第五分支沟(6)和第六分支沟(8)构成,所述第四分支沟(7)的一端与所述第六横沟(9)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五分支沟(6)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横沟(4)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五分支沟(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分支沟(7)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六分支沟(8)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横沟(10)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六分支沟(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分支沟(6)连通,所述第四分支沟(7)与所述第六分支沟(8)之间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沟和所述第二中心沟均为半坡形沟(17),所述半坡形沟(17)的一侧垂直于所述轮胎胎面,另一侧为自沟底到沟顶渐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沟(5)、所述第二分支沟(3)、所述第三分支沟(15)、所述第四分支沟(7)、所述第五分支沟(6)、所述第六分支沟(8)与所述中心线的夹角(a1)均为28°-3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沟(1)、所述第二横沟(2)、所述第三横沟(4)、所述第四横沟(11)、所述第五横沟(10)和所述第六横沟(9)均为弧形横沟,所述弧形横沟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且宽度自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向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逐渐减小;
所述弧形横沟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中心沟和所述第二中心沟的宽度;所述第一中心沟和所述第二中心沟的宽度为1.5-3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沟(5)与所述第二横沟(2)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二分支沟(3)与所述第四横沟(11)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三分支沟(15)与所述第一横沟(1)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分支沟(5)与所述第三分支沟(15)平行,所述第一分支沟(5)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三分支沟(15)的长度,所述第三分支沟(15)包括第一沟段、第二沟段和连接所述第一沟段与所述第二沟段的第三沟段,所述第一沟段和所述第二沟段平行,所述第三沟段平行于所述第二分支沟(3);
所述第四分支沟(7)与所述第六横沟(9)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五分支沟(6)与所述第三横沟(4)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六分支沟(8)与所述第五横沟(10)的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第四分支沟(7)与所述第六分支沟(8)平行,所述第四分支沟(7)的长度短于所述第六分支沟(8)的长度,所述第六分支沟(8)包括第四沟段、第五沟段和连接所述第四沟段与所述第五沟段的第六沟段,所述第四沟段和所述第五沟段平行,所述第六沟段平行于所述第五分支沟(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弧形横沟的第一斜沟(14)和第二斜沟(13),所述第一斜沟(14)与所述中心线的夹角(a2)、所述第二斜沟(13)与所述中心线的夹角(a3)均为8°-12°,所述第一斜沟(14)位于所述第二斜沟(13)靠近所述中心线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沟(14)和所述第二斜沟(13)的沟深均为4-5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沟(14)和所述第二斜沟(13)均为横截面形状呈U形的阶梯沟,所述阶梯沟的沟底包括依次平滑过渡连接的第一平面段(131)、坡面段(132)和第二平面段(133),所述第二平面段(133)的沟深(D2)小于所述第一平面段(131)的沟深(D1),且所述坡面段(132)与垂直于所述轮胎胎面的基准面的夹角(b1)为30°-4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轮胎胎面的外侧胎肩上的外侧横向沟槽(12)和设置在所述中心线与所述外侧胎肩之间的条状花纹(16),所述外侧横向沟槽(12)与所述中心线的夹角(a4)为88°-92°。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横沟(11)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横沟(1)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横沟(2)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五横沟(10)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横沟(2)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横沟(4)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三横沟(4)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五横沟(10)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六横沟(9)远离所述中心线的一端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投影之间。
CN201610624328.XA 2016-08-02 2016-08-02 一种轮胎 Active CN1061429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24328.XA CN106142998B (zh) 2016-08-02 2016-08-02 一种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24328.XA CN106142998B (zh) 2016-08-02 2016-08-02 一种轮胎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42998A true CN106142998A (zh) 2016-11-23
CN106142998B CN106142998B (zh) 2018-03-23

Family

ID=57328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24328.XA Active CN106142998B (zh) 2016-08-02 2016-08-02 一种轮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4299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5101A (zh) * 2017-04-18 2018-11-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109575A (zh) * 2018-09-10 2019-01-01 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雨季专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109733127A (zh) * 2019-01-16 2019-05-10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充气轮胎
EP4137333A4 (en) * 2020-04-14 2024-02-07 Yokohama Rubber Co Ltd TIR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800007188A1 (it) * 2018-07-13 2020-01-13 Pneumatico per ruote di veicoli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5366A (en) * 1993-01-13 1995-07-25 Sp Reifenwerke Gmbh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good aqua-planing performance and good winter characteristics
JP2000326707A (ja) * 1999-05-20 2000-11-28 Bridgestone Corp 冬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815173A (zh) * 2011-06-08 2012-12-1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522846A (zh) * 2013-10-29 2014-01-22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充气轮胎
CN103987538A (zh) * 2011-09-21 2014-08-13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冬季轮胎
CN204222550U (zh) * 2011-12-01 2015-03-25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车辆充气轮胎
CN105682945A (zh) * 2013-10-24 2016-06-1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5366A (en) * 1993-01-13 1995-07-25 Sp Reifenwerke Gmbh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good aqua-planing performance and good winter characteristics
JP2000326707A (ja) * 1999-05-20 2000-11-28 Bridgestone Corp 冬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815173A (zh) * 2011-06-08 2012-12-1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987538A (zh) * 2011-09-21 2014-08-13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冬季轮胎
CN204222550U (zh) * 2011-12-01 2015-03-25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车辆充气轮胎
CN105682945A (zh) * 2013-10-24 2016-06-1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522846A (zh) * 2013-10-29 2014-01-22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充气轮胎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俞淇等: "《子午线轮胎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 28 February 2006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5101A (zh) * 2017-04-18 2018-11-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EP3401123A3 (en) * 2017-04-18 2019-01-1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US11046117B2 (en) 2017-04-18 2021-06-29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CN108725101B (zh) * 2017-04-18 2021-12-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109575A (zh) * 2018-09-10 2019-01-01 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雨季专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109733127A (zh) * 2019-01-16 2019-05-10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充气轮胎
CN109733127B (zh) * 2019-01-16 2024-05-07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充气轮胎
EP4137333A4 (en) * 2020-04-14 2024-02-07 Yokohama Rubber Co Ltd TIR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42998B (zh) 2018-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42998B (zh) 一种轮胎
CN103826873B (zh) 充气轮胎
RU2599856C1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CN103228466B (zh) 车辆充气轮胎
CN204398765U (zh) 充气轮胎
JP567910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加硫用金型
JP5914526B2 (ja) デブリ保持を軽減する非対称溝を有するトレッドバンド
CN104029567A (zh) 一种摩托车充气轮胎胎面结构
JP201311229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2164450A1 (en) Winter tyre
CA2814732C (en) Chain link with spikes for antiskid chains, and antiskid chain comprising such chain links
CN104044404B (zh) 沙地用全地形车充气轮胎
WO2015029861A1 (ja) タイヤ
RU127339U1 (ru) Диагональная широкопрофильная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сверхнизкого давления
CN103465732A (zh) 硬地形使用的自行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JP2015205660A (ja) タイヤ
CN207955208U (zh) 一种拖拉机轮胎的防滑构造及轮胎
CN213892067U (zh) 一种用于多路面胎面结构及轮胎
CN105480023B (zh) 一种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结构
CN205553806U (zh) 一种轮胎
CN106671705A (zh) 车辆及其充气轮胎
CN113829805A (zh) 一种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
CN203920272U (zh) 轿车hd700花纹子午线轮胎
CN208290866U (zh) 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206242818U (zh) 出租车专用耐磨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