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2578A - 负载试验机和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 - Google Patents

负载试验机和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2578A
CN106062578A CN201480076282.1A CN201480076282A CN106062578A CN 106062578 A CN106062578 A CN 106062578A CN 201480076282 A CN201480076282 A CN 201480076282A CN 106062578 A CN106062578 A CN 1060625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part
resistance unit
resistor
resistor group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62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2578B (zh
Inventor
近藤丰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 K TATSUSHIBISHIKI
Tatsumi Ryo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 K TATSUSHIBISHIK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 K TATSUSHIBISHIKI filed Critical K K TATSUSHIBISHIKI
Publication of CN106062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2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2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25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4Testing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G01R31/343Testing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in oper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40Testing power supplies
    • G01R31/42AC power suppli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20Modifications of basic electric elements for use in electric measuring instruments;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such elements with such instruments
    • G01R1/203Resistors used for electric measuring, e.g. decade resistors standards, resistors for comparators, series resistors, shu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20Modifications of basic electric elements for use in electric measuring instruments;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such elements with such instruments
    • G01R1/206Switches for connection of measuring instruments or electric motors to measuring loa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40Testing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13/00Resistor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C13/02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re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20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e.g. CAD, simulation, modelling, system secur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ests Of Circuit Breakers, Generators, And Electric Motors (AREA)
  • Tests Of Electronic Circuits (AREA)
  •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nd Detecting Electric Faul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负载试验机,能在排列有多个电阻器的负载试验机中进行效率良好的内部配线。负载试验机包括:电阻单元,由多段由电阻器排列而成的电阻器组排列而成;连接切换部,具有本体部、切换部和第一母线,切换部在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第一母线连接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切换部安装到第一面,第二面与第一面垂直,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第二面,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电阻单元,从而切换部配置在与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第一母线之间。

Description

负载试验机和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载试验机等,用于对交流发电机等电源进行电负载试验。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一种干式负载试验机,其使用将多个电阻器排列而成的电阻单元。
专利文件1:特开2010-25752号公报
在负载试验机中,需要对来自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和用于控制供给电力的电阻器组(或者电阻器)的控制信号线进行布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载试验机和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能够在排列有多个电阻器的负载试验机中进行效率良好的内部配线。
本发明的负载试验机,包括:电阻单元,由多段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以及连接切换部,具有本体部、切换部和第一母线,所述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所述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所述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通过使用含有第一母线和切换部的连接切换部,能够有效率地进行构成负载试验机的构件的配线。
特别是,因为切换部配置在电阻器的端子与第一母线之间,因此,通过使用短的连接构件(线缆等),能够进行电阻器与切换部、切换部与第一母线的连接。
较佳地,所述本体部具有中间部、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所述中间部具有与所述电阻单元的后表面平行的表面,所述第一侧面部和所述第二侧面部具有与所述电阻单元的侧表面平行的表面,所述中间部形成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二面,所述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和所述第二侧面部形成コ字形或C字形剖面形状。
因为本体部的中间部位于本体部的第一侧面部与电阻单元的侧表面之间,切换部安装在该中间部,因此,容易确保进行切换部的交换和修理等维护的空间。
进一步较佳地,在y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安装到所述中间部,安装金属件安装到所述在y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通过所述在y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和所述安装金属件,所述本体部安装到所述电阻单元。
较佳地,所述切换部、连接所述切换部和所述电阻器的线缆以及连接所述切换部和所述第一母线的线缆设在所述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和所述第二侧面部所围成的区域的外侧,所述切换部的控制信号线通过所述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和所述第二侧面部所围成的区域而连接到用于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控制装置。
进一步较佳地,所述控制信号线通过连接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与所述切换部连接。
较佳地,所述切换部具有作为所述一个端子的第一线和作为所述另一个端子的第二线,所述第一线从所述切换部的壳的内部延伸,连接固定接点中的一个和所述第一母线,所述第二线从所述切换部的壳的内部延伸,连接所述固定接点中的另一个和所述电阻器,所述壳的内部的含有所述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的区域由内部壳覆盖,在所述内部壳的内侧填充不活泼气体,在所述壳与所述内部壳之间的至少含有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之间区域的区域,填充绝缘物质。
较佳地,所述电阻器组由在y方向上延伸的电阻器在与所述y方向垂直的x方向上排列多个并且串联连接而成。
本发明的负载试验机,包括:第一电阻单元,由多段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第二电阻单元,与所述第一电阻单元分开构成,由多段所述电阻器组排列而成;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和所述第二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以及连接切换部,具有本体部、切换部和第一母线,所述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所述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第一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本发明的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用于安装到电阻单元,所述电阻单元由多段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所述连接切换部包括:本体部;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以及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所述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本发明的负载试验机,包括:电阻单元,由多个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以及连接切换部,具有本体部、切换部和第一母线,所述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所述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所述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本发明的负载试验机,包括:第一电阻单元,由多个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第二电阻单元,与所述第一电阻单元分开构成,由多个所述电阻器组排列而成;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和所述第二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以及连接切换部,具有本体部、切换部和第一母线,所述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所述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第一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本发明的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用于安装到电阻单元,所述电阻单元由多个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所述连接切换部包括:本体部;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以及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所述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负载试验机和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能够在排列有多个电阻器的负载试验机中进行效率良好的内部配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干式负载试验机的俯视图,是各基部邻接前的状态。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干式负载试验机的俯视图,是各基部邻接后的状态。
图3是示出第一电阻单元~第六电阻单元、第一基部~第六基部、绝缘体、第一冷却风扇~第六冷却风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二基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一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二基部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电阻单元、第三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三基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干式负载试验机的俯视图,在x方向上邻接的基部一体构成。
图8是示出在图5的连接线被替换为短路棒的状态下,第一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二基部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9是示出在使用了切换构件的连接状态下,第一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二基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在使用了切换构件的连接状态下,第一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二基部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11是切换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切换构件的剖视结构图。
图13是具有与图12不同结构的切换构件的剖视结构图。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干式负载试验机的俯视图,是各基部邻接后的状态,示出电源连接部与电阻单元之间的配线。
图15是示出第一电阻单元~第六电阻单元、第一基部~第六基部、绝缘体、第一冷却风扇~第六冷却风扇、连接切换部的结构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切换部安装在了第一电阻单元、第三电阻单元、第五电阻单元的状态。
图16是示出第一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二基部的结构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切换部安装在了第一电阻单元的侧部的状态。
图17是连接切换部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负载试验机的电路结构的模式图。
图19是示出第一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二基部的结构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切换部安装在了第一电阻单元的后部的状态。
图20是示出第一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二基部的结构的立体图,示出在中间部与电阻单元的侧表面平行的状态下,连接切换部安装在了第一电阻单元的状态。
图21是示出第一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二基部的结构的立体图,示出通过使用设在第二侧面部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而将连接切换部安装在了第一电阻单元的状态。
图22是使用第二连接部连接了控制信号线的连接切换部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在与同段的电阻器组相对应的切换部的控制信号线被短路并且与控制装置连接的状态下,电源连接部与电阻单元之间的配线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在与同段的电阻器组相对应的切换部的控制信号线被短路并且与控制装置连接的状态下,第一电阻单元~第六电阻单元、第一基部~第六基部、绝缘体、第一冷却风扇~第六冷却风扇、连接切换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5是在电阻器组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电阻单元的侧方配置了冷却风扇的状态下,示出第一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二基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在图25中配置了风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在电阻器组在竖直方向上排列的电阻单元的侧方配置了冷却风扇的状态下,示出第一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绝缘体、第一基部、第二基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干式负载试验机1包括:第一基部11~第六基部16;间隔调整构件20;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第一冷却风扇31~第六冷却风扇36;电源连接部40;绝缘体50;连接线60(图1~13)。
首先对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对电源连接部40与各电阻单元之间的配线的说明在对各部分的结构的说明之后进行(参照图14~24)。因此,在图1~13中,省略连接切换部70等与配线有关的构件。
第一基部11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在第一基部11内的上部设有第一冷却风扇31,在第一基部11内的下部的侧表面或底表面设有第一冷却风扇31的吸气口,在上表面设有第一冷却风扇31的排气口。在第一基部11的上部通过绝缘体50固定有第一电阻单元21。
第二基部12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在第二基部12内的上部设有第二冷却风扇32,在第二基部12内的下部的侧表面或底表面设有第二冷却风扇32的吸气口,在上表面设有第二冷却风扇32的排气口。在第二基部12的上部通过绝缘体50固定有第二电阻单元22。
第三基部13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在第三基部13内的上部设有第三冷却风扇33,在第三基部13内的下部的侧表面或底表面设有第三冷却风扇33的吸气口,在上表面设有第三冷却风扇33的排气口。在第三基部13的上部通过绝缘体50固定有第三电阻单元23。
第四基部14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在第四基部14内的上部设有第四冷却风扇34,在第四基部14内的下部的侧表面或底表面设有第四冷却风扇34的吸气口,在上表面设有第四冷却风扇34的排气口。在第四基部14的上部通过绝缘体50固定有第四电阻单元24。
第五基部15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在第五基部15内的上部设有第五冷却风扇35,在第五基部15内的下部的侧表面或底表面设有第五冷却风扇35的吸气口,在上表面设有第五冷却风扇35的排气口。在第五基部15的上部通过绝缘体50固定有第五电阻单元25。
第六基部16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在第六基部16内的上部设有第六冷却风扇36,在第六基部16内的下部的侧表面或底表面设有第六冷却风扇36的吸气口,在上表面设有第六冷却风扇36的排气口。在第六基部16的上部通过绝缘体50固定有第六电阻单元26。
需要说明的是,在绝缘体50与各基部之间,也可以设置基板或防振绝缘橡胶等(图未示)。
在图1~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基部11和第二基部12所排列的水平方向为x方向,第一基部11、第三基部13和第五基部15所排列的水平方向为y方向,与y方向和x方向垂直的竖直方向为z方向进行说明。
此外,以第一电阻单元21、第二电阻单元22所在侧为前方,电源连接部40所在侧为后方进行说明。例如,第一电阻单元21的第一框体21a的后表面与第三电阻单元23的第三框体23a的前表面相对,第一电阻单元21的第一框体21a的侧表面中的一个与第二电阻单元22的第二框体22a的侧表面中的另一个相对。
第一基部11和第二基部12被设置为在x方向上没有间隙的邻接状态。
第三基部13和第四基部14被设置为在x方向上没有间隙的邻接状态。
第五基部15和第六基部16被设置为在x方向上没有间隙的邻接状态。
第一基部11、第三基部13、第五基部15被设置为以夹着间隔调整构件20的方式在y方向上排列的状态。
第二基部12、第四基部14、第六基部16被设置为以夹着间隔调整构件20的方式在y方向上排列的状态。
间隔调整构件20呈在y方向上的宽度为w1的大体长方体形状,配置在基部之间,用来在基部之间设置宽度w1以上的隔离。间隔调整构件20的宽度w1比后述第二距离d2长(例如,510mm)。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之间、第三基部13与第四基部14之间、第五基部15与第六基部16之间也夹着间隔调整构件20等方式,也可以将各基部设置成隔着间隔。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之间、第三基部13与第四基部14之间、第五基部15与第六基部16之间,容易设置线缆等的配线空间。
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中的每个包括:多段排列在z方向上、并联连接的电阻器组,每个电阻器组由多个与y方向平行、串联连接、在x方向上以预定间隔排列的棒状电阻器R形成;以及框体(第一框体21a~第六框体26a),它们由绝缘构件构成,覆盖上述电阻器组的侧表面。通过切换所使用的电阻器组,来改变发电机等试验对象电源的负载的条件,从而进行试验对象电源的负载试验。
虽然在图1~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中的每个的电阻器组在z方向上并联连接有8段,电阻器组由与y方向平行的棒状电阻器R在x方向上以预定间隔排列8个并且通过使用短路棒等串联连接而成,但是,各电阻器组中所排列的电阻器R的数量和电阻器组所设置的段数不限于上述数量。
第一电阻单元21从上段开始具有第十一电阻器组R11~第十八电阻器组R18,第二电阻单元22从上段开始具有第二十一电阻器组R21~第二十八电阻器组R28,第三电阻单元23从上段开始具有第三十一电阻器组R31~第三十八电阻器组R38,第四电阻单元24从上段开始具有第四十一电阻器组R41~第四十八电阻器组R48,第五电阻单元25从上段开始具有第五十一电阻器组R51~第五十八电阻器组R58,第六电阻单元26从上段开始具有第六十一电阻器组R61~第六十八电阻器组R68。
为了使来自设在下部的冷却风扇的冷风向上部流动,电阻器组中的每个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为了提高与相邻电阻单元之间的绝缘性,使用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框体(第一框体21a~第六框体26a)覆盖侧表面,各电阻器R的两个端子由上述框体的前表面部分和后表面部分保持。
第一基部11与第一电阻单元21的尺寸和位置关系被决定为:在覆盖第一电阻单元21的电阻器组(第十一电阻器组R11~第十八电阻器组R18)的侧表面的第一框体21a中,至少与其它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22或第三电阻单元23)相对的表面当从上方看时(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第一基部11的侧表面的内侧,并且与第一基部11的侧表面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d1(45mm以上)。
第二基部12与第二电阻单元22的尺寸和位置关系被决定为:在覆盖第二电阻单元22的电阻器组(第二十一电阻器组R21~第二十八电阻器组R28)的侧表面的第二框体22a中,至少与其它电阻单元(第一电阻单元21或第四电阻单元24)相对的表面当从上方看时(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第二基部12的侧表面的内侧,并且与第二基部12的侧表面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d1。
第三基部13与第三电阻单元23的尺寸和位置关系被决定为:在覆盖第三电阻单元23的电阻器组(第三十一电阻器组R31~第三十八电阻器组R38)的侧表面的第三框体23a中,至少与其它电阻单元(第一电阻单元21、第四电阻单元24或第五电阻单元25)相对的表面当从上方看时(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第三基部13的侧表面的内侧,并且与第三基部13的侧表面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d1。
第四基部14与第四电阻单元24的尺寸和位置关系被决定为:在覆盖第四电阻单元24的电阻器组(第四十一电阻器组R41~第四十八电阻器组R48)的侧表面的第四框体24a中,至少与其它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22、第三电阻单元23或第六电阻单元26)相对的表面当从上方看时(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第四基部14的侧表面的内侧,并且与第四基部14的侧表面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d1。
第五基部15与第五电阻单元25的尺寸和位置关系被决定为:在覆盖第五电阻单元25的电阻器组(第五十一电阻器组R51~第五十八电阻器组R58)的侧表面的第五框体25a中,至少与其它电阻单元(第三电阻单元23或第六电阻单元26)相对的表面当从上方看时(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第五基部15的侧表面的内侧,并且与第五基部15的侧表面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d1。
第六基部16与第六电阻单元26的尺寸和位置关系被决定为:在覆盖第六电阻单元26的电阻器组(第六十一电阻器组R61~第六十八电阻器组R68)的侧表面的第六框体26a中,至少与其它电阻单元(第四电阻单元24或第五电阻单元25)相对的表面当从上方看时(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第六基部16的侧表面的内侧,并且与第六基部16的侧表面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d1。
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的尺寸被决定为: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的电阻器R的端子从覆盖各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的侧表面的框体(第一框体21a~第六框体26a)在y方向上突出,其突出量比第一距离d1短。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框体21a~第六框体26a中,不与其它电阻单元相对的表面当从上方看时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基部11~第六基部16中的每个的侧表面的内侧,并且与第一基部11~第六基部16中的每个的侧表面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d1。在这种情况下,电阻单元和基部可以由相同材料制成,第一基部11~第六基部16的位置可以互换。
构成第一电阻单元21、第三电阻单元23和第五电阻单元25中的电阻器组的串联连接的电阻器R的端子中的至少一个(不与后述连接线60连接侧)通过后述连接切换部70与电源连接部40连接。
构成第二电阻单元22、第四电阻单元24和第六电阻单元26中的电阻器组的串联连接的电阻器R的端子中的至少一个(不与后述连接线60连接侧)被相互连接,从而构成中性点连接。
为了使冷却风扇效率良好地进行冷却,将各电阻器组的电阻器R配置为:当在z方向上看时,在构成电阻器组的电阻器R和与该电阻器R在x方向上相邻的电阻器R的中间位置,配置在z方向上相邻的电阻器组的电阻器R。图1、2示出最上段的电阻器R,省略了第二段以下的电阻器R。
第一电阻单元21、第三电阻单元23、第五电阻单元25隔着第三距离d3以上的间隔在y方向上排列,第二电阻单元22、第四电阻单元24、第六电阻单元26隔着第三距离d3以上的间隔在y方向上排列。第三距离d3比在y方向上相邻的电阻单元(例如第一电阻单元21与第三电阻单元23)通过间隔而彼此绝缘的长度更长,具有操作者能够进入基部之间(或者电阻单元之间)进行配线等操作的长度(例如,电阻单元之间是第三距离d3:600mm,基部之间是宽度w1:510mm)。
第一电阻单元21与第二电阻单元22隔着第二距离d2以上的间隔在x方向上排列,第三电阻单元23与第四电阻单元24隔着第二距离d2以上的间隔在x方向上排列,第五电阻单元25与第六电阻单元26隔着第二距离d2以上的间隔在x方向上排列。第二距离d2具有在x方向上相邻的电阻单元(例如第一电阻单元21与第二电阻单元22)通过间隔而彼此绝缘的长度(例如90mm)。
第二距离d2等于第一距离d1的两倍,第三距离d3等于第一距离d1的两倍与间隔调整构件20的宽度w1之和(d2=d1×2,d3=d1×2+w1)。
在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在x方向上无间隙邻接的情况下,第一电阻单元21与第二电阻单元22也至少隔着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的两倍即90mm以上),从而即使对第一电阻单元21和第二电阻单元22中的每个施加6600V的高电压,也能够维持第一电阻单元21与第二电阻单元22之间的绝缘。
在第三基部13与第四基部14在x方向上无间隙邻接的情况下,第三电阻单元22与第四电阻单元24也至少隔着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的两倍即90mm以上),从而即使对第三电阻单元23和第四电阻单元24中的每个施加6600V的高电压,也能够维持第三电阻单元23与第四电阻单元24之间的绝缘。
在第五基部15与第六基部16在x方向上无间隙邻接的情况下,第五电阻单元25与第六电阻单元26也至少隔着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的两倍即90mm以上),从而即使对第五电阻单元25和第六电阻单元26中的每个施加6600V的高电压,也能够维持第五电阻单元25与第六电阻单元26之间的绝缘。
在第一基部11与第三基部13通过间隔调整构件20在y方向上无间隙排列的情况下,第一电阻单元21与第三电阻单元23也至少隔着第三距离d3(第一距离d1的两倍与间隔调整构件20的宽度w1之和即600mm以上),从而即使对第一电阻单元21和第三电阻单元23中的每个施加6600V的高电压,也能够维持第一电阻单元21与第三电阻单元23之间的绝缘。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电阻器R的端子从覆盖第一电阻单元21和第三电阻单元23的电阻器组的侧表面的框体(第一框体21a、第三框体23a)在y方向上突出,因此,端子的头端彼此之间的距离比第三距离d3短,但是,因为在它们之间设有宽度w1比第二距离d2长的间隔调整构件20,因此,端子的头端彼此之间的距离比第二距离d2长,能够维持通过间隔而形成的绝缘。
在第三基部13与第五基部15通过间隔调整构件20在y方向上无间隙排列的情况下,第三电阻单元23与第五电阻单元25也至少隔着第三距离d3(第一距离d1的两倍与间隔调整构件20的宽度w1之和即600mm以上),从而即使对第三电阻单元23和第五电阻单元25中的每个施加6600V的高电压,也能够维持第三电阻单元23与第五电阻单元25之间的绝缘。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电阻器R的端子从覆盖第三电阻单元23和第五电阻单元25的电阻器组的侧表面的框体(第三框体23a、第五框体25a)在y方向上突出,因此,端子的头端彼此之间的距离比第三距离d3短,但是,因为在它们之间设有宽度w1比第二距离d2长的间隔调整构件20,因此,端子的头端彼此之间的距离比第二距离d2长,能够维持通过间隔而形成的绝缘。
在第二基部12与第四基部14通过间隔调整构件20在y方向上无间隙排列的情况下,第二电阻单元22与第四电阻单元24也至少隔着第三距离d3(第一距离d1的两倍与间隔调整构件20的宽度w1之和即600mm以上),从而即使对第二电阻单元22和第四电阻单元24中的每个施加6600V的高电压,也能够维持第二电阻单元22与第四电阻单元24之间的绝缘。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电阻器R的端子从覆盖第二电阻单元22和第四电阻单元24的电阻器组的侧表面的框体(第二框体22a、第四框体24a)在y方向上突出,因此,端子的头端彼此之间的距离比第三距离d3短,但是,因为在它们之间设有宽度w1比第二距离d2长的间隔调整构件20,因此,端子的头端彼此之间的距离比第二距离d2长,能够维持通过间隔而形成的绝缘。
在第四基部14与第六基部16通过间隔调整构件20在y方向上无间隙排列的情况下,第四电阻单元24与第六电阻单元26也至少隔着第三距离d3(第一距离d1的两倍与间隔调整构件20的宽度w1之和即600mm以上),从而即使对第四电阻单元24和第六电阻单元26中的每个施加6600V的高电压,也能够维持第四电阻单元24与第六电阻单元26之间的绝缘。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电阻器R的端子从覆盖第四电阻单元24和第六电阻单元26的电阻器组的侧表面的框体(第四框体24a、第六框体26a)在y方向上突出,因此,端子的头端彼此之间的距离比第三距离d3短,但是,因为在它们之间设有宽度w1比第二距离d2长的间隔调整构件20,因此,端子的头端彼此之间的距离比第二距离d2长,能够维持通过间隔而形成的绝缘。
第一电阻单元21与第二电阻单元22用于R相负载试验,第三电阻单元23与第四电阻单元24用于S相负载试验,第五电阻单元25与第六电阻单元26用于T相负载试验。
在第一冷却风扇31~第六冷却风扇36与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之间,设有将来自第一冷却风扇31~第六冷却风扇36的冷却风导入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的筒状罩(第一罩31a~第六罩36a)(参照图1、2中的点划线)。该筒状罩的上部位于覆盖最下段的电阻器组的侧表面的框体(第一框体21a~第六框体26a)的内侧,较佳与该框体间隔10mm以上。尽管罩和框体均由绝缘材料制成,但是,通过设置间隔,使得它们之间不积攒灰尘等,从而能够确保绝缘。
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中的每个,在电阻单元之间不串联连接的状态下,具有当进行电源负载试验时与试验对象电源的额定电压相对应的规格(电阻器R的数量、电阻值等)。
例如,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中的每个,在使用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中的3个电阻单元进行三相交流电源的负载试验时,具有与试验对象电源的额定电压相对应的规格(电阻器R的数量、电阻值等)。
第一冷却风扇31~第六冷却风扇36中的每个,具有当进行电源负载试验时,用于冷却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中的每个的规格(风扇的冷却能力等)。
电源连接部40具有真空断路器41(Vacuum Circuit Breaker,VCB)、操作部(图未示)、CPU等控制装置43。与试验对象电源的连接通过真空断路器41来进行。
操作部用于通过选择与试验对象电源连接的电阻器组的数量来改变负载,以及进行负载试验机1的电源开关操作和第一冷却风扇31~第六冷却风扇36的开关操作。
对应于操作部的与负载相关的操作状态,控制装置43进行后述连接切换部70的切换装置(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的开关控制,由此,进行所使用的电阻器组的切换。
绝缘体50用于施加有高电压的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与周边装置(第一基部11~第六基部16、第一冷却风扇31~第六冷却风扇36等)之间的绝缘。
绝缘体50也用于后述连接切换部70中的本体部71与第一母线73之间的绝缘,以及本体部71与电阻单元之间的绝缘。
此外,为了在x方向上相邻的电阻单元之间的绝缘等目的,较佳在第一电阻单元21与第二电阻单元22之间、第三电阻单元23与第四电阻单元24之间以及第五电阻单元25与第六电阻单元26之间也设置绝缘体50(参照图2、图5)。
当在x方向上隔着第二距离d2相邻的两个电阻单元(第一电阻单元21与第二电阻单元22、第三电阻单元23与第四电阻单元24、第五电阻单元25与第六电阻单元26)的电阻器组被串联连接成电阻单元组来使用从而进行电源负载试验时,绝缘体50具有与试验对象电源的额定电压相对应的规格(大小等)。特别是,设置在电阻单元的下部的绝缘体50在z方向上的尺寸具有第二距离d2以上的长度。
例如,当在x方向上隔着第二距离d2相邻的两个电阻单元(第一电阻单元21与第二电阻单元22、第三电阻单元23与第四电阻单元24、第五电阻单元25与第六电阻单元26)的电阻器组被串联连接成3个电阻单元组来使用从而进行三相交流电源的负载试验时,绝缘体50具有与试验对象电源的额定电压相对应的规格(大小等)。
即,绝缘体50具有与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第一冷却风扇31~第六冷却风扇36中的每个的规格所对应的试验对象电源的两倍额定电压相对应的规格。
例如,当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中的每个具有与6600V三相交流电源相对应的规格时,使用具有与13200V三相交流电源相对应的规格的绝缘体50。在这种情况下,绝缘体50与对应于6600V三相交流电源时的规格相比其高度长数厘米。
连接线60是用来将作为在x方向上隔着第二距离d2相邻的两个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的在x方向上相邻的电阻器组(的电阻器R)彼此在两个以上的地方以能拆下的状态串联连接的线缆。
连接线60的数量是电阻单元中的电阻器组的段数的3倍(在本实施方式中是8段×3=24个),连接线60中的每个连接如下两个端子:在构成电阻器组的电阻器R中,靠近待连接的电阻单元的那个电阻器R的端子;在构成与该端子在x方向上相邻的待连接的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的电阻器R中,靠近该端子的那个电阻器R的端子。
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连接线60来对电阻器组的各段进行连接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连接不限于对各段进行,还可以在多个电阻器组的至少两个地方使用连接线60进行连接。与只在一个地方(一个电阻器R的一个端子)进行连接,从而将两个电阻单元串联连接的方式相比,能够容易地控制负载试验时电阻器组的切换。连接的地方越多,切换控制越容易。
在连接线60的两个端子,设有环状端子(在图3、4中以黑色的圆表示),通过将这些环状端子保持在电阻器R的端子上并由螺丝固定(或者螺栓固定),能够以能拆下的状态连接电阻器R和连接线60。
可以使用连接线60将在x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彼此串联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能使用一个电阻单元组获得两倍于一个电阻单元的电阻值的电阻值,因此,对于电压是使用一个电阻单元所能进行的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压的两倍的电源,能够使用一个电阻单元组进行负载试验。
例如,在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中的每个具有与6600V三相交流电源相对应的规格的情况下,通过形成3个电阻单元组,能够进行13200V三相交流电源的负载试验。
尽管对一个电阻单元组施加的电压是对一个电阻单元施加的电压的两倍,但是,因为绝缘体50具有考虑了对一个电阻单元组施加的电压的规格,因此,即使施加两倍的电压,通过足够的间隔,也能够维持与第一基部11~第六基部16、第一冷却风扇31~第六冷却风扇36等电阻单元周边的装置的绝缘以及电阻单元之间的绝缘。
因为连接线60连接电阻器组中的每个,因此,与仅在一个地方(一个电阻器R的一个端子)连接来连接两个电阻单元的方式相比,在进行负载试验时能够容易地控制电阻器组的切换。
第一电阻单元21~第六电阻单元26、第一冷却风扇31~第六冷却风扇36较佳考虑以一个电阻单元进行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压。因此,与增加电阻器R的数量、长度,从而使用一个电阻单元来获得与使用一个电阻单元组所能获得的规格类似的规格的方式相比,能够使用既成品容易地实现。
此外,通过将连接线60简单地从电阻器R移去,可以仅使用第一电阻单元21、第三电阻单元23、第五电阻单元25(或者第二电阻单元22、第四电阻单元24、第六电阻单元26),与使用连接线60进行负载试验相比,能够对低压电源进行负载试验。
通过设置第二距离d2以上的间隔,与不设置该间隔相比,在x方向上排列的电阻单元之间的绝缘性高。通过设置第三距离d3以上的间隔,与不设置该间隔相比,在y方向上排列的电阻单元之间的绝缘性高,并且,操作者能够进入电阻单元之间,容易进行配线等操作(特别是连接线60的拆装)。
各电阻单元的电阻器R因为在y方向上延伸而配置,因而端子从框体在y方向上突出(从框体的与y方向垂直的表面突出)。因此,在各电阻单元的框体的与x方向垂直的表面不设有端子,操作者进入与x方向相对的电阻单元之间的机会少。因此,与x方向相对的电阻单元的间隔可以被设置为使电阻单元之间满足最低限度绝缘的间隔距离(第二距离d2)。但是,如上所述,为了设置线缆等的配线空间,也可以配置基部,从而使电阻单元之间的距离比第二距离d2长。
因为第一基部11~第六基部16分开构成,因此,各基部能够以电阻单元和冷却风扇安装到基部并且基部未与其它基部连接的状态来运输。因此,如果一个基部和电阻单元的整体尺寸(宽、高、深)分别比电梯等升降机的出入口宽、高、深小,则能够使用该升降机来运输一个基部、电阻单元、冷却风扇所组成的组。
后述第一工序~第八工序(设置与其它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电阻单元之间的线缆连接、电源连接部40与第一电阻单元21等其它装置的连接等)在搬入后进行,与将电阻单元和冷却风扇固定在基部或者进行电阻单元内部的配线相比,这些操作比较容易,能够在负载试验机1所设置的场所容易地进行。
此外,因为每个电阻单元的框体配置在基部的内侧,因此,即使基部被设置为彼此接触,电阻单元彼此也不接触,能够确保第二距离d2以上的间隔。因此,即使各基部分开构成,也能够以维持电阻单元之间的绝缘的状态容易地进行设置。
特别是,在本发明中,因为第二距离d2是90mm以上,因此,即使对相邻的两个电阻单元中的每个施加6600V的电压,也能够维持这两个电阻单元之间的绝缘。
在升降机具有能够同时运送两个基部的尺寸的情况下,即,在两组基部、电阻单元、冷却风扇在x方向上邻接的情况下的整体尺寸(宽、高、深)分别比升降机的出入口宽、高、深小的情况下,能够以将在x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基部(例如第一基部11和第二基部12)进行连接、并且将该基部上所安装的电阻单元之间的连接线60进行连接的状态使用升降机来进行运送。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基部11和第二基部12、第三基部13和第四基部14、第五基部15和第六基部16也可以一体构成(参照图7)。图7示出第七基部17是含有第一基部11和第二基部12的一体的基部、第八基部18是含有第三基部13和第四基部14的一体的基部、第九基部19是含有第五基部15和第六基部16的一体的基部的例子。
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电阻器组内的电阻器R串联连接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通过改变电阻器R的端子与其它电阻器R的端子之间的连接方法来将一部分或全部电阻器R并联连接。因此,通过使用短路棒,或者使用切换构件,可以将电阻器组内的电阻器R的连接方法切换为串联或并联。在这种情况下,电阻器组内并联连接的地方多时,能够进行低压三相交流电源的负载试验。
此外,尽管说明了使用连接线60来将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与其它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进行连接,但是,电阻器组之间的连接构件不限于线缆。例如,类似于连接电阻器R的端子之间的短路棒,可以使用短路棒61来连接电阻器组与其它电阻器组(参照图8)。
此外,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直接将连接线60或短路棒61与电阻器R相连接,但是,还可以通过切换构件80来进行连接,该切换构件80具有壳87,该壳87内置有固定接点81、可动接点83和驱动可动接点83的驱动构件85,并且填充有氮气等不活泼气体(参照图9~图12)。
具体来说,切换构件80具有固定接点81、可动接点83、驱动构件85、引线86、壳87,设置在电阻器组中的与连接线60或短路棒61相连接的电阻器R的端子附近。
切换构件80的从一个固定接点81向壳87外部突出的端子(第一端子81a)与电阻器R的端子相连接,从另一固定接点81向壳87外部突出的端子(第二端子81b)与连接线60或短路棒61中的一个相连接。电阻器R与第一端子81a的连接总是连接着,连接线60或短路棒61与第二端子81b的连接在连接电阻单元之间时连接。为了防止当将第二端子81b安装到连接线60或短路棒61时误与第一端子81a接触,或者第一端子81a与第二端子81b之间短路,在第一端子81a与第二端子81b之间,较佳设置绝缘壁88(参照图11)。
可动接点83由驱动构件85驱动,在与固定接点81相连接的开(ON)状态和不与固定接点81相连接的关(OFF)状态之间切换。连接线60或短路棒61与第二端子81b之间的连接通过关状态来进行。
驱动构件85通过引线(控制信号线)86连接到电源连接部40的控制装置43,由电源连接部40的控制装置43来进行动作控制(开状态与关状态的切换控制)。
壳87内置固定接点81、可动接点83和驱动构件85,在内部填充有不活泼气体。
如果连接线60或短路棒61与切换构件80(第二端子81b)之间的连接通过固定接点81与可动接点83之间不接触的关状态来进行,那么,当使用者手持连接线60或短路棒61时,可以降低因电阻单元的漏电流外漏而触电的风险。
此外,因为壳87内填充有不活泼气体,因此,在固定接点81与可动接点83不接触的关状态(或者开状态紧前面),固定接点81与可动接点83之间发生火花的可能性低。
需要说明的是,代替第一端子81a或第二端子81b,还可以设置从固定接点81向壳87的外部突出的线缆(第一线82a、第二线82b)(参照图13)。
第一线82a的一端连接到固定接点81中的一个,第一线82a的另一端连接到电阻器R。第二线82b的一端连接到另一固定接点81,第二线82b的另一端连接到连接线60或短路棒61。
在壳87的内部,对于第一线82a中与固定接点81相接触的区域、第二线82b中与固定接点81相接触到区域、以及含有固定接点81和可动接点83的区域,由密闭容器(内部壳)90覆盖,在密闭容器90的内侧填充氮气等不活泼气体。在密闭容器90与壳87之间,对于至少含有第一线82a和第二线82b之间的区域的区域,为避免第一线82a与第二线82b之间短路,填充有异丁橡胶等绝缘构件。
在图13中,密闭容器90与壳87之间的全部区域均填充有绝缘构件,填充了绝缘构件的区域由网格图案示出。在壳87的底部从驱动构件85延伸的控制端子89连接到由多芯线缆等构成的引线(控制信号线)86(图13中未示出)。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13示出了第一线82a与一个固定接点81分别形成,并且第二线82b与另一固定接点81分别形成,但是,它们还可以一体形成,第一线82a和第二线82b的头端可以作为固定接点81的功能与可动接点83相接触。
接下来,说明电源连接部40与各电阻单元之间的配线。第一电阻单元21的电阻器组(第十一电阻器组R11~第十八电阻器组R18)、第三电阻单元23的电阻器组(第三十一电阻器组R31~第三十八电阻器组R38)、第五电阻单元25的电阻器组(第五十一电阻器组R51~第五十八电阻器组R58)分别通过安装在电阻单元的框体(第一框体21a、第三框体23a、第五框体25a)的连接切换部70与电源连接部40连接。
连接切换部70包括:本体部71;第一母线73;安装金属件75;第二母线77;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
本体部71以剖面呈“コ”字形或“C”字形的方式在z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本体部71的剖面呈“コ”字形,包括:中间部71a,具有与电阻单元的后表面平行的表面;第一侧面部71b1和第二侧面部71b2,它们从中间部71a的端部延伸,具有与电阻单元的侧表面平行的表面。中间部71a、第一侧面部71b1和第二侧面部71b2形成“コ”字形或“C”字形的剖面形状。
即使本体部71由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因为负载试验用的电流所流过的第一母线73、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通过绝缘体50而被隔离,因此,负载试验用的电流不流入本体部7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体部71由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内部的控制信号线,较佳使地线从第一侧面部71b1等延长接地(参照图17)。
在中间部71a(第一面)的外侧,至少设有两个在y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50,在这些绝缘体50之间,设有筒部在y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
在中间部71a的内侧,容纳有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的控制信号线。
较佳在与中间部71a的内侧相对的部分设置由聚碳酸酯等透明材料制成的覆盖部71c,从而能够从外部看到控制信号线等。
也可以使覆盖部71c与第二侧面部71b2一体构成,从而使第二侧面部71b2也由聚碳酸酯等透明材料制成。在这种情况下,中间部71a与第一侧面部71b1一体构成。
此外,在本体部71的上部,较佳设有盖71d,从而使水等不能进入内部。盖71d在图17、22以外的图中被省略。
在第一侧面部71b1(第二面,与第一面垂直),至少设有两个在x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50,第二侧面部71b2与电阻单元(第一电阻单元21或第三电阻单元23或第五电阻单元25)的侧表面以不接触的状态相对。
连接切换部70以配置有中间部71a、第一侧面部71b1的状态安装到电阻单元(第一电阻单元21、第三电阻单元23、第五电阻单元25),从而切换部被定位在与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R的端子和第一母线73之间。
第一母线73是在z方向上延伸的铜制导电构件,通过在x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50隔着一定间隔(第二距离d2)安装在本体部71(的第一侧面部71b1),连接到来自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U相线LU、V相线LV、W相线LW)中的一个。
安装到第一电阻单元21的连接切换部70的第一母线73与U相线LU连接。U相线LU通过真空断路器41与试验对象电源的R相端子连接。
安装到第三电阻单元23的连接切换部70的第一母线13与V相线LV连接。V相线LV通过真空断路器41与试验对象电源的S相端子连接。
安装到第五电阻单元25的连接切换部70的第一母线73与W相线LW连接。W相线LW通过真空断路器41与试验对象电源的T相端子连接。
安装金属件75由不锈钢制成,剖面呈“L”字形或コ”字形,在x方向上延伸,安装金属件75连接以从本体部71的后表面(中间部71a)在y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安装的绝缘体50和电阻单元的框体(第一框体21a、第三框体23a、第五框体25a)的后表面,安装金属件75将连接切换部70安装到电阻单元(第一电阻单元21、第三电阻单元23、第五电阻单元25)。
第一切换部SW1具有与图13所示的切换构件80相同的结构,一个端子与第一母线73线缆连接,另一个端子与从上方开始第一段的电阻器组(第十一电阻器组R11或第三十一电阻器组R31或第五十一电阻器组R51)的电阻器R线缆连接。
第二切换部SW2具有与图13所示的切换构件80相同的结构,一个端子与第一母线73线缆连接,另一个端子与从上方开始第二段的电阻器组(第十二电阻器组R12或第三十二电阻器组R32或第五十二电阻器组R52)的电阻器R线缆连接。
第三切换部SW3具有与图13所示的切换构件80相同的结构,一个端子与第一母线73线缆连接,另一个端子与从上方开始第三段的电阻器组(第十三电阻器组R13或第三十三电阻器组R33或第五十三电阻器组R53)的电阻器R线缆连接。
第四切换部SW4具有与图13所示的切换构件80相同的结构,一个端子与第一母线73线缆连接,另一个端子与从上方开始第四段的电阻器组(第十四电阻器组R14或第三十四电阻器组R34或第五十四电阻器组R54)的电阻器R线缆连接。
第五切换部SW5具有与图13所示的切换构件80相同的结构,一个端子与第一母线73线缆连接,另一个端子与从上方开始第五段的电阻器组(第十五电阻器组R15或第三十五电阻器组R35或第五十五电阻器组R55)的电阻器R线缆连接。
第六切换部SW6具有与图13所示的切换构件80相同的结构,一个端子与第六母线73线缆连接,另一个端子与从上方开始第六段的电阻器组(第十六电阻器组R16或第三十六电阻器组R36或第五十六电阻器组R56)的电阻器R线缆连接。
第七切换部SW7具有与图13所示的切换构件80相同的结构,一个端子与第一母线73线缆连接,另一个端子与从上方开始第七段的电阻器组(第十七电阻器组R17或第三十七电阻器组R37或第五十七电阻器组R57)的电阻器R线缆连接。
第八切换部SW8具有与图13所示的切换构件80相同的结构,一个端子与第一母线73线缆连接,另一个端子与从上方开始第八段的电阻器组(第十八电阻器组R18或第三十八电阻器组R38或第五十八电阻器组R58)的电阻器R线缆连接。
切换部与第一母线73的线缆连接以及切换部与电阻器R的线缆连接,如图13所示,可以使用安装到切换构件80所具有的固定接点的线缆(与第一母线73连接的第一线82a、与电阻器连接的第二线82b)来进行,也可以在固定接点设置端子,使用与该端子连接的线缆来进行。
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的控制信号线(相当于切换构件80的引线86)通过中间部71a、第一侧面部71b1、第二侧面部71b2、覆盖部71c所围成的区域连接到电源连接部40的控制装置43。
切换部(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连接切换部和电阻器的线缆、以及连接切换部和第一母线73的线缆设在中间部71a、第一侧面部71b1、第二侧面部71b2、覆盖部71c所围成的区域的外侧。
构成控制信号线的引线86包含正负两个线。正线(与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相对应的8个线)分别连接到控制装置43。负线(与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相对应的8个线)连接到在本体部71的内侧通过绝缘体而设置的、在z方向上延伸的、由铜制导电材料制成的第二母线77。一个负线通过第二母线77连接到控制装置4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相对应的8个正线和一个负线作为控制信号线在各连接切换部70与控制装置43之间配线。第二母线77在能够看到连接切换部70内侧的图19、20中示出。
虽然控制信号线(正线、负线)与切换部的连接可以是由线缆直接连接到切换部的方式,但是,为了容易拆装,较佳通过设在各切换部附近的第一连接部C1进行。在图17中,示出第一切换部SW1中的与控制端子89相对应的部分通过第一连接部C1与控制信号线连接的状态(省略了第二切换部SW2~第八切换部SW8的第一连接部C1的图示)。
此外,如图22所示,也可以是连接到多个控制信号线(与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相对应的8个正线、负线)的第二连接部C2设在连接切换部70的外部,第二连接部C2与连接切换部70(连接切换部70的内部的线缆)连接,从而与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进行连接切换部70与控制信号线的配线,在切换部中的任一个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替换整个连接切换部70。
对应于与设在电源连接部40的操作部中的负载相关的操作状态,控制装置43使用控制信号线进行安装在第一电阻单元21、第三电阻单元23、第五电阻单元25的连接切换部70的切换装置(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的开关控制,由此,进行负载试验用的电阻器组的切换控制。
较佳在控制装置43设有控制继电器(与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相对应的8个控制继电器)43a,通过该控制继电器43a,控制装置43进行切换装置(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的开关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15所示,来自各切换部的控制信号线的正线(8个×3组共计24个正线)每3个一组配线到设在控制装置43的8个控制继电器43a。此外,来自各连接切换部70的控制信号线的负线(1个×3组共计3个负线)分别分支从而连接到8个控制继电器43a。当分支时,可以在控制装置43附近设置图未示的其它母线,从而进行负线与8个控制继电器43a的连接。
因此,与使连接到各电阻单元(第一电阻单元21、第三电阻单元23、第五电阻单元25)中的第n切换部SWn(n为1以上8以下)的控制信号线短路、含有8个正线和一个负线的控制信号线仅连接到控制装置43的方式(参照图23、24)相比,控制装置43周围的配线(后述第八工序)虽然复杂,但是,具有当切换部中的一个发生故障时能够保护控制电路,减少对其它切换部的影响(防止其它切换部破损)的优点。
在图14、15所示的情况下,以及在图23、24所示的情况下,安装到第一电阻单元21、第三电阻单元23、第五电阻单元25中的每个的连接切换部70的第n切换部SWn(n为1以上8以下)在相同时刻进行开关控制。
例如,当安装到第一电阻单元21的连接切换部70的第一切换部SW1为开状态时,安装到第三电阻单元23、第五电阻单元25的连接切换部70的第一切换部SW1也为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来自试验对象电源的R相的电力供给到第十一电阻器组R11和第二十一电阻器组R21,来自试验对象电源的S相的电力供给到第三十一电阻器组R31和第四十一电阻器组R41,来自试验对象电源的T相的电力供给到第五十一电阻器组R51和第六十一电阻器组R61(参照图18)。
通过以下工序来完成负载试验机1的配线:连接三个电阻单元(第二电阻单元22、第四电阻单元24、第六电阻单元26)的电阻器组从而进行中性点连接(第一工序);将在x方向上邻接的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彼此(例如第一电阻单元21的电阻器组和第二电阻单元22的电阻器组)通过连接线60连接(第二工序);将连接切换部70安装到三个电阻单元(第一电阻单元21、第三电阻单元23、第五电阻单元25)(第三工序);将各切换部与电阻器组线缆连接(第四工序);使U相线LU在电源连接部40与安装到第一电阻单元21的连接切换部70的第一母线73之间进行配线(第五工序);使V相线LV在电源连接部40与安装到第三电阻单元23的连接切换部70的第一母线73之间进行配线(第六工序);使W相线LW在电源连接部40与安装到第五电阻单元25的连接切换部70的第一母线73之间进行配线(第七工序);以及使各切换部的控制信号线在电源连接部40与三个连接切换部70之间进行配线(第八工序)。
电阻单元内的电阻器R的安装以及连接切换部70内的切换部与第一母线73之间的线缆连接可以在将负载试验机1搬运到所设置的场所之前预先完成。因此,当将安装在基部的电阻单元设置在预定场所后,通过使用第一母线73和含有切换部的连接切换部70,能够进行包括第一工序~第八工序的操作,能够有效率地进行构成负载试验机1的构件的配线。
特别是,连接切换部70以切换部配置在与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R的端子和第一母线73之间的方式安装到电阻单元,因此,通过使用短的连接构件(线缆等),能够进行电阻器组与切换部、切换部与第一母线73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升降机具有能够运送安装了连接切换部70的电阻单元和基部的尺寸的情况下,即,在一组基部、安装了连接切换部70的电阻单元和冷却风扇的整体尺寸(宽、高、深)分别比升降机的出入口宽、高、深小的情况下,即使是第三工序和第四工序,也可以在将负载试验机1搬运到所设置的场所之前预先完成。
与不使用连接切换部70、将各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与电源连接部40线缆连接、使用设在电源连接部40内的切换装置来进行所使用的电阻器组的切换控制的方式相比,通过使用连接切换部70,在减少用于连接电阻单元和电源连接部40的线缆数量方面,具有使配线简单的优点。
即使在设在连接切换部70的第一切换部SW1~第八切换部SW8由内部填充有不活泼气体从而耐久性高的切换构件构成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由于频繁开关操作而导致破损。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比其它构件破损可能性高的切换部设在连接切换部70中,因此,容易进行维护。
此外,因为连接切换部70的中间部71a位于本体部71的第一侧面部71b1与电阻单元的侧表面之间,切换部安装在该中间部71a,因此,容易确保进行切换部的交换和修理等维护的空间。
此外,因为连接切换部70的本体部71通过绝缘体50和安装金属件75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电阻单元,因此,通过将含有破损了的切换部的连接切换部70替换为新的连接切换部70,容易进行修理。
连接切换部70虽然可以安装在电阻单元的侧部,但是,为了在与电阻单元在y方向上邻接的电阻单元之间具有配置连接切换部70的空间,可以将连接切换部70安装到电阻单元的前部或者后部(参照图19)。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安装切换部的第一面(中间部71a)与电阻单元的后表面平行、安装第一母线73的第二面(第一侧面部71b1)与电阻单元的侧表面平行的位置关系说明了连接切换部70安装在电阻单元的方式,但是,也可以是以如下位置关系将连接切换部70安装在电阻单元的方式:在维持切换部配置在与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R的端子和第一母线73之间的基础上,第一面(中间部71a)与电阻单元的侧表面平行,安装第一母线73的第二面(第一侧面部71b1)与电阻单元的后表面平行(参照图20)。
此外,虽然说明了使用在y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50和安装金属件75将连接切换部70安装到电阻单元,但是,也可以使用设在第二侧面部71b2的在x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50将连接切换部70安装到电阻单元(参照图2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6个电阻单元每两个组成一组的负载试验机1来说明连接切换部70的结构。
但是,使用连接切换部70的电阻单元的结构不限于6个电阻单元每两个组成一组的负载试验机,对于由一个电阻单元和一个连接切换部70组成一组的负载试验机,通过使用含有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母线和切换部的连接切换部70,也能够有效率地进行构成负载试验机的构件的配线。
此外,在图1~2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电阻单元(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开口的吸气口和排气口的电阻单元)配置在从下表面吸气将冷却风送到上表面的冷却风扇的上方,冷却风从下方向上方流动,但是,也可以将电阻单元(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吸气口和排气口的电阻单元)通过绝缘体50安装在在水平方向上排出风的冷却风送的前表面,冷却风从后方向前方流动(参照图25)。
图25示出两个电阻单元(第一电阻单元21、第二电阻单元22)配置在两个基部(第一基部(第一冷却部)11、第二基部(第二冷却部)12)侧方的状态(省略了通过中性点连接而连接的其它电阻单元的图示)。
在图25、2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基部(第一冷却部)11和第二基部(第二冷却部)12所排列的水平方向是x方向,第一基部11、第一电阻单元21所排列的水平方向是y方向,与y方向和x方向垂直的竖直方向是z方向来进行说明。
在图25、2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虽然电阻器R被配置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与x方向平行),但是,电阻器R所配置的方向也可以是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与z方向平行)。
为了支撑电阻单元,较佳在电阻单元与设置面之间设置绝缘体50。
因为从后表面进行冷却风扇的吸气,因此,能够省略基部(冷却部)侧表面的吸气口。
因为在电阻单元和冷却风扇横向配置的情况下,热风横向排出,因此,较佳在电阻单元的送风流路的下游设置将排气方向从横向改变为上方向的、向上方排出热风的风道(duct)(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吸气口和在竖直方向上开口的排气口并且向上方排气的风道),并且将电阻单元和风道以能够卸下的状态连接,从而使电阻单元的排气口与风道的吸气口相对(参照图26)。
在图26中,为了示出内部结构,示出了风道从电阻单元离开的状态,但是,在实际使用时(负载试验时),风道的吸气口与电阻单元的排气口呈靠近状态,从而不漏出热风。
需要说明的是,电阻单元中的每个可以是在x方向上平行的电阻器R在z方向上(竖直方向)排列的电阻器组在y方向上(水平方向)排列多个的方式(参照图25、26),也可以是在x方向上平行的电阻器R在y方向上(水平方向)排列的电阻器组在z方向上(竖直方向)排列多个的方式(参照图27)。在任一种情况下,通过切换所使用的电阻器组,能够改变试验对象电源的负载的条件,从而进行负载试验。
此外,在任一种情况下,电阻单元的框体(形成电阻单元的外形、构成吸气口和排气口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以外的表面)的至少与邻接电阻单元相对的表面以第一距离d1配置在基部(冷却部)的侧表面(形成冷却部的外形、构成吸气口和排气口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以外的表面)的内侧。
此外,在任一种情况下,连接切换部70安装在电阻单元,从而切换部配置在与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R的端子和第一母线73之间。
此外,在任一种情况下,根据升降机的内部空间的关系和电阻单元配置在基部(冷却部)上的状态(将图25~27的状态改变为纵置的状态)来考虑如何进行搬运。
附图标记说明
1 干式负载试验机
11~19 第一基部~第九基部
20 间 隔调整构件
21~26 第一电阻单元~第六电阻单元
21a~26a 第一框体~第六框体
31~36 第一冷却风扇~第六冷却风扇
31a~36a 第一罩~第六罩
40 电源连接部
41 真空断路器
43 控制装置
43a 控制继电器
50 绝缘体
60 连接线
61 短路棒
70 连接切换部
71 本体部
71a 中间部
71b1、71b2 第一侧面部、第二侧面部
71c 覆盖部
71d 盖
73 第一母线
75 安装金属件
77 第二母线
80 切换构件
81 固定接点
81a、81b 第一端子、第二端子
82a、82b 第一线、第二线
83 可动接点
85 驱动构件
86 引线
87 壳
88 绝缘壁
89 控制端子
90 密闭容器(内部壳)
C1、C2 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
d1~d3 第一距离~第三距离
SW1~SW8 第一切换部~第八切换部

Claims (12)

1.一种负载试验机,包括:
电阻单元,由多段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以及
连接切换部,具有本体部、切换部和第一母线,所述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所述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
所述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
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
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具有中间部、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所述中间部具有与所述电阻单元的后表面平行的表面,所述第一侧面部和所述第二侧面部具有与所述电阻单元的侧表面平行的表面,
所述中间部形成所述第一面,
所述第一侧面部形成所述第二面,
所述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和所述第二侧面部形成字形或C字形剖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在y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安装到所述中间部,
安装金属件安装到所述在y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
通过所述在y方向上延伸的绝缘体和所述安装金属件,所述本体部安装到所述电阻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部、连接所述切换部和所述电阻器的线缆以及连接所述切换部和所述第一母线的线缆设在所述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和所述第二侧面部所围成的区域的外侧,
所述切换部的控制信号线通过所述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面部和所述第二侧面部所围成的区域而连接到用于控制所述切换部的控制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线通过连接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与所述切换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部具有作为所述一个端子的第一线和作为所述另一个端子的第二线,所述第一线从所述切换部的壳的内部延伸,连接固定接点中的一个和所述第一母线,所述第二线从所述切换部的壳的内部延伸,连接所述固定接点中的另一个和所述电阻器,
所述壳的内部的含有所述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的区域由内部壳覆盖,
在所述内部壳的内侧填充不活泼气体,
在所述壳与所述内部壳之间的至少含有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之间区域的区域,填充绝缘物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器组由在y方向上延伸的电阻器在与所述y方向垂直的x方向上排列多个并且串联连接而成。
8.一种负载试验机,包括:
第一电阻单元,由多段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
第二电阻单元,与所述第一电阻单元分开构成,由多段所述电阻器组排列而成;
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和所述第二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以及
连接切换部,具有本体部、切换部和第一母线,所述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所述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
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
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
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第一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9.一种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用于安装到电阻单元,所述电阻单元由多段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所述连接切换部包括:
本体部;
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以及
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
所述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
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
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10.一种负载试验机,包括:
电阻单元,由多个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以及
连接切换部,具有本体部、切换部和第一母线,所述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所述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
所述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
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
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11.一种负载试验机,包括:
第一电阻单元,由多个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
第二电阻单元,与所述第一电阻单元分开构成,由多个所述电阻器组排列而成;
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和所述第二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以及
连接切换部,具有本体部、切换部和第一母线,所述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所述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
所述第一电阻单元的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
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
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第一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12.一种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用于安装到电阻单元,所述电阻单元由多个电阻器组排列而成,所述电阻器组由电阻器排列而成,所述连接切换部包括:
本体部;
切换部,用于在所述多个电阻器组中控制在负载试验中使用的电阻器组;以及
第一母线,被连接到所述切换部的一个端子和来自所述负载试验的试验对象电源的电源线中的一个电源线,
所述电阻器组中的一个电阻器的一个端子与所述切换部的另一个端子连接,
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切换部安装到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垂直,所述第一母线通过绝缘体隔着一定间隔安装到所述第二面,
所述连接切换部以能够卸下的状态安装到所述电阻单元,从而所述切换部配置在与所述切换部线缆连接的电阻器的端子和所述第一母线之间。
CN201480076282.1A 2014-02-24 2014-08-04 负载试验机和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 Active CN1060625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4/000945 2014-02-24
JPPCT/JP2014/000945 2014-02-24
PCT/JP2014/004064 WO2015125182A1 (ja) 2014-02-24 2014-08-04 負荷試験機、及び負荷試験機の接続切り替え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2578A true CN106062578A (zh) 2016-10-26
CN106062578B CN106062578B (zh) 2017-05-24

Family

ID=53877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6282.1A Active CN106062578B (zh) 2014-02-24 2014-08-04 负载试验机和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488694B2 (zh)
EP (1) EP3064951B1 (zh)
KR (1) KR101702424B1 (zh)
CN (1) CN106062578B (zh)
CA (1) CA2931080C (zh)
HK (1) HK1225804B (zh)
RU (1) RU2614652C1 (zh)
WO (1) WO20151251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1396A (zh) * 2016-07-27 2017-01-04 合肥联信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应急电源负载台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1201604709SA (en) * 2014-02-24 2016-07-28 Tatsumi Ryoki Co Ltd Load testing apparatus
US10184989B2 (en) 2016-04-29 2019-01-22 Comrent International, Inc. Load bank for testing a variety of power sources and voltages
WO2018211574A1 (ja) * 2017-05-16 2018-11-22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システム、負荷試験装置、及び通信端末
JP6809419B2 (ja) * 2017-09-08 2021-0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流電圧計測装置
WO2019175953A1 (ja) * 2018-03-13 2019-09-19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装置
JP7085790B2 (ja) * 2018-09-18 2022-06-17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抵抗器
EP3951406A4 (en) * 2019-03-25 2022-12-21 Tatsumi Ryoki Co., Ltd LOAD TEST DEVICE AND LOAD TEST DEVICE INSULATING FRAME
JP2020183879A (ja) * 2019-05-01 2020-11-12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装置
EP3968039B1 (en) 2019-05-07 2023-11-01 Tatsumi Ryoki Co., Ltd Load testing device
US11923666B2 (en) 2021-01-15 2024-03-05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Research Foundation Scalable reconfigurable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emulation
US11754637B2 (en) * 2021-03-10 2023-09-12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Research Foundation Power system component testing using a power system emulator-based testing apparatus
JP7490292B1 (ja) 2023-02-02 2024-05-27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システム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9231A (ja) * 1998-07-06 2000-01-21 Tatsumi Ryoki:Kk 発電機等通電試験用乾式負荷抵抗器
JP2000121709A (ja) * 1998-10-14 2000-04-28 Kanto Denki Hoan Kyokai ユニット式発電機負荷試験装置
CN1296169A (zh) * 2000-12-26 2001-05-23 北京铁路分局丰台机务段 一种移动式干阻试验车设备
CN1339113A (zh) * 1999-12-02 2002-03-06 株式会社辰巳菱机 干式负荷试验装置
JP2006238681A (ja) * 2005-01-26 2006-09-07 Toyota Motor Corp 負荷駆動装置の試験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01057535Y (zh) * 2007-07-17 2008-05-07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电气有限公司 智能电力试验负载系统
CN101194174A (zh) * 2005-06-08 2008-06-04 株式会社兴研 负载运算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1587137A (zh) * 2009-06-30 2009-11-25 朱晓明 一种集装箱式超大功率负载箱
JP2010025752A (ja) * 2008-07-18 2010-02-04 Tatsumi Ryoki:Kk 乾式負荷試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05963A (en) * 1981-08-11 1983-09-20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Capacitor apparatus with an individual discharge damping device for each capacitor unit
US5424588A (en) * 1992-04-07 1995-06-13 Cantor; Thomas L. Self-contained, portable compact load bank and testing method; compact load bank with improved power handling capability
JP2994144B2 (ja) * 1992-07-21 1999-12-27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切り替え型負荷器セット
JP3517554B2 (ja) * 1997-07-01 2004-04-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クエンチ保護装置
US6078171A (en) * 1998-08-21 2000-06-20 Tatsumi Corporation Dry type load resistor for testing generators or the like
US6833636B1 (en) * 2001-06-04 2004-12-21 Chromalox, Inc. Compact load bank for testing power systems
CA2488822C (en) * 2003-06-03 2008-05-20 Kouken Company, Limited High-voltage resistor element
JP3853307B2 (ja) * 2003-07-08 2006-12-06 株式会社興研 乾式高圧負荷システム装置及び同装置の連鎖断線・アーク放電防止方法
US8228067B2 (en) * 2006-11-02 2012-07-24 Production Resource Group, Llc Load bank
RU75755U1 (ru) * 2008-03-11 2008-08-20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автоматики и электромеханики (НИИАЭМ) при Томск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 систем управления и радиоэлектроники Имитатор нагрузок для испытания систем электроснабжения космических аппаратов
WO2014192042A1 (ja) * 2013-05-30 2014-12-04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9231A (ja) * 1998-07-06 2000-01-21 Tatsumi Ryoki:Kk 発電機等通電試験用乾式負荷抵抗器
JP2000121709A (ja) * 1998-10-14 2000-04-28 Kanto Denki Hoan Kyokai ユニット式発電機負荷試験装置
CN1339113A (zh) * 1999-12-02 2002-03-06 株式会社辰巳菱机 干式负荷试验装置
CN1296169A (zh) * 2000-12-26 2001-05-23 北京铁路分局丰台机务段 一种移动式干阻试验车设备
JP2006238681A (ja) * 2005-01-26 2006-09-07 Toyota Motor Corp 負荷駆動装置の試験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1194174A (zh) * 2005-06-08 2008-06-04 株式会社兴研 负载运算控制方法和装置
CN201057535Y (zh) * 2007-07-17 2008-05-07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电气有限公司 智能电力试验负载系统
JP2010025752A (ja) * 2008-07-18 2010-02-04 Tatsumi Ryoki:Kk 乾式負荷試験装置
CN101587137A (zh) * 2009-06-30 2009-11-25 朱晓明 一种集装箱式超大功率负载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1396A (zh) * 2016-07-27 2017-01-04 合肥联信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应急电源负载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52579A1 (en) 2016-09-01
WO2015125182A1 (ja) 2015-08-27
CA2931080A1 (en) 2015-08-27
CA2931080C (en) 2017-01-17
RU2614652C1 (ru) 2017-03-28
US9488694B2 (en) 2016-11-08
HK1225804B (zh) 2017-09-15
EP3064951A1 (en) 2016-09-07
EP3064951B1 (en) 2019-02-20
EP3064951A4 (en) 2017-07-26
KR101702424B1 (ko) 2017-02-03
CN106062578B (zh) 2017-05-24
KR20160085369A (ko) 2016-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2578A (zh) 负载试验机和负载试验机的连接切换部
CN106030323B (zh) 负载试验机
EP2784527B1 (en) Load testing device
JP3853307B2 (ja) 乾式高圧負荷システム装置及び同装置の連鎖断線・アーク放電防止方法
TWI442073B (zh) Battery inspection device
CN113767292B (zh) 负载试验装置
JP5702039B1 (ja) 負荷試験機、及び負荷試験機の接続切り替え部
JP5702038B1 (ja) 負荷試験機
JP6850935B1 (ja) 二次電池用充放電検査システム
TWI658280B (zh) 負載測試機
WO2016181680A1 (ja) 負荷試験装置、負荷試験装置のキャップ
CN105490556A (zh) 一种变流器装置
CN207677437U (zh) 一种组合式过电压保护器
CN203911253U (zh) 一种应用于煤仓层电气设备的母线式供电系统
CN114047404A (zh) 一种高压电缆附件中间接头、gis的一体式试验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58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258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