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9227A - 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9227A
CN106049227A CN201610614454.7A CN201610614454A CN106049227A CN 106049227 A CN106049227 A CN 106049227A CN 201610614454 A CN201610614454 A CN 201610614454A CN 106049227 A CN106049227 A CN 106049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diatom
water
diatom cor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1445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49227B (zh
Inventor
张刚
王咏
冯江
边红枫
王肇钧
朱遂
朱遂一
洪之逸
张馨文
高迪倩
冯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61445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492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49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92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492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92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1/00Details of pavings
    • E01C11/22Gutters; Kerbs ; Surface drainage of streets, roads or like traffic areas
    • E01C11/221Kerbs or like edging members, e.g. flush kerbs, shoulder retaining means ; Joint members, connecting or load-transfer means specially for kerbs
    • E01C11/223Kerb-and-gutter structures; Kerbs with drainage openings channel or conduits, e.g. with out- or inlets, with integral gutter or with channel formed into the kerb ; Kerbs adapted to house cables or pipes, or to form condu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水体面源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严重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路侧石,该路侧石包括相接的高段和低段,以及外壳,其中,高段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凹槽、第一多孔渗水板、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导水硅藻土芯,低段包括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渗水板、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导水硅藻土芯;路侧石除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开口外均被外壳包覆。本申请中的路侧石用于铺设在道路的两侧。

Description

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背景技术
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降雨径流的淋溶和冲刷作用产生的,即降雨径流将污染物冲刷使其汇入受纳水体,从而引起水体污染。由降水径流所引起的面源污染主要有:氮、磷元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溶于水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沙、黏土、微生物等悬浮物造成水浑浊,以及重金属汞、镉、铅等对人体健康、水生生物的生长造成危害等。
现有道路的硬覆盖(建筑屋面、交通道路、停车场、广场等)在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很高,径流地下渗入量小,造成大量地表径流携带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导致城市及农村出现面源污染问题。且现有城市地表特征主要表现为现有城市地表多为不透水面,例如,屋顶、公路、人行道、停车场等,不透水面导致城市地面的热导率增加,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侧石,用于改善水体面源污染,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中的路侧石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路侧石包括相接的高段和低段,以及外壳,其中,高段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凹槽、第一多孔渗水板、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导水硅藻土芯,低段包括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渗水板、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导水硅藻土芯;第二导水硅藻土芯位于第一导水硅藻土芯的下方,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渗水板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设置于第二导水硅藻土芯的前方,第二多孔渗水板设置于第二凹槽的下方,第二吸水硅藻土芯设置于第二多孔渗水板的下方;路侧石除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开口外均被外壳包覆。
外壳位于第一凹槽、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导水硅藻土芯的前端的部分具有弧形表面。
第一凹槽、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导水硅藻土芯的前端与外壳之间的缝隙使用与外壳相同的材料填充。
第一导水硅藻土芯与第二导水硅藻土芯之间设置有多组排水孔,每组排水孔均包括一个水平排水孔和一个垂直排水孔,水平排水孔与垂直排水孔垂直相交并连通。
水平排水孔一端位于第二导水硅藻土芯中靠近第二凹槽的一侧,另一端穿透外壳;垂直排水孔一端位于第一导水硅藻土芯中靠近第一吸水硅藻土芯的一侧,另一端穿透外壳底部。
第一吸水硅藻土芯、第一导水硅藻土芯、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导水硅藻土芯均由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组成。
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中的硅藻土为一级硅藻土,一级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为16:3:1;第一导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导水硅藻土芯中的硅藻土为三级硅藻土,三级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为16:3:1。
外壳由水泥、砂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组成。
外壳中的水泥、砂和硅藻土的重量比为1:5:1。
本申请提出的路侧石,高段与人行道连接,低段与车行道连接,高段上的第一凹槽和低段上的第二凹槽的设计以及吸水硅藻土芯、导水硅藻土芯的设置利于人行道和车行道两部分的地表径流汇入,实现对降水径流的储蓄功能;且由于吸水硅藻土芯和导水硅藻土芯均采用硅藻土为主体材料,硅藻土材料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可以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海绵体,在降水时,硅藻土能高效吸收水分,在晴朗时,硅藻土芯释放水分,因此,还可以提高空气湿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路侧石的铺设方法,包括:
步骤S1、将第一导水硅藻土芯、第二导水硅藻土芯、第一吸水硅藻土芯、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外壳按照要求制作成型;
步骤S2、将第一多孔渗水板安装在第一凹槽下方,将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安装在第一多孔渗水板下方,将第二多孔渗水板安装在第二凹槽下方,将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安装在第二多孔渗水板下方,完成路侧石的安装;
步骤S3、将安装好的路侧石连续铺设在道路两侧。
本申请中路侧石的铺设方法的技术效果与路侧石的技术效果类似,在此就不一一描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路侧石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路侧石的后视图;
图3是本申请路侧石的仰视图;
图4是本申请连续铺设路侧石的效果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高段;2—低段;3—外壳;11—第一凹槽;12—第一多孔渗水板;13—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4—第一导水硅藻土芯;15—垂直排水孔;21—第二凹槽;22—第二多孔渗水板;23—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4—第二导水硅藻土芯;25—水平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实现对降水径流的储蓄、排水功能。
本申请提供一种路侧石,如图1所示,该路侧石包括相接的高段1和低段2,以及外壳3,高段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凹槽11、第一多孔渗水板12、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一导水硅藻土14,低段2包括第二凹槽21、第二多孔渗水板22、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和第二导水硅藻土芯24;第二导水硅藻土芯23位于第一导水硅藻土芯13的下方,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渗水板22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设置于第二导水硅藻土芯23的前方,第二多孔渗水板22设置于第二凹槽21的下方,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设置于第二多孔渗水板23的下方;路侧石除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的开口外均被外壳3包覆。
优选地,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的深度为1cm~1.5cm,以使得路侧石上与人行道相连的高段1的第一凹槽11和与行车道相连的低段2的第二凹槽21,有利于人行道和车行道两部分地表径流汇入,实现降水径流的储蓄排水功能。第一多孔渗水板12和第二多孔渗水板22上的小孔的孔径为0.5cm~1.5cm,有利于去除径流中大部分的大颗粒杂物,且使凹槽中的水快速下渗。
上述路侧石中的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第一导水硅藻土芯14、第二导水硅藻土芯24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可以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海绵体,在降水时,硅藻土芯能高效的吸收水分;在晴朗时,硅藻土芯可释放水分,提高大气湿度。且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失效后可进行替换,替换后的硅藻土材料可用于土壤改良等二次应用,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具有环境友好性。
优选地,如图1所示,外壳3位于第一凹槽11、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一导水硅藻土芯14的前端的部分具有弧形表面,从而使得汽车在需要从道路越过路侧石时,更方便。
可选地,第一凹槽11、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一导水硅藻土芯14的前端与外壳3之间的缝隙使用与外壳3相同的材料填充,以使填充部分与外壳3之间结合牢固。当然,也可用径流中的泥沙等颗粒物填满,并不影响路侧石的使用。
优选地,第一导水硅藻土芯14与第二导水硅藻土芯24之间设置有多组排水孔,每组排水孔均包括一个水平排水孔25和一个垂直排水孔15,水平排水孔25与垂直排水孔15垂直相交并连通。水平排水孔25和垂直排水孔15能够有序的将路侧石内部多余的水分排出,为排出路侧石内的多余径流提供了有效的路径,能够更好地实现路侧石的排水功能。
可选地,图2为本申请路侧石的后视图,如图2所示,水平排水孔25一端位于第二导水硅藻土芯24中靠近第二凹槽21的一侧,另一端穿透外壳3。
可选地,图3为本申请路侧石的仰视图,如图3所示,垂直排水孔15一端位于第一导水硅藻土芯14中靠近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的一侧,另一端穿透外壳3底部。
水平排水孔25和垂直排水孔15采用如上设计后,可以使得水平排水孔25与垂直排水孔15外观隐形,区别于现有的城市道路上的排水井口、井箅等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堵塞,可以将水流更好地排入城市地下水系统或地下储水池。
可选地,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第一导水硅藻土芯14、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和第二导水硅藻土芯24均由硅藻土、粘土、煤粉的混合物组成。
发明人发现,相同粒径的一级硅藻土与三级硅藻土相比,一级硅藻土的比表面积大,吸水能力好,但一级硅藻土的成本要高于三级硅藻土。本申请在综合考虑性能和成本后,优选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中的硅藻土为一级硅藻土,一级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为16:3:1;第一导水硅藻土芯14和第二导水硅藻土芯24中的硅藻土为三级硅藻土,三级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为16:3:1。硅藻土芯的制作方法同现有的硅藻土砖制作方法相同,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可选地,外壳3由水泥、砂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组成。其中,外壳的制作方法与通用的工艺相同,此处不再进行赘述。优选地,水泥、砂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的重量比为1:5:1,此时得到的外壳不仅具有一定耐压等级,而且由于外壳3中含有硅藻土,也能够吸收部分水分,进一步提高路侧石的吸水能力。
可选地,路侧石中多孔渗水板(第一多孔渗水板12和第二多孔渗水板22的统称)的材料均为耐磨性材料,以提高路侧石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水泥外壳厚度为3cm~5cm。
本申请提出的路侧石,高段1与人行道连接,低段2与车行道连接,高段1上的第一凹槽11和低段2上的第二凹槽21的设计以及吸水硅藻土芯、导水硅藻土芯的设置利于人行道和车行道两部分的地表径流汇入,实现对降水径流的储蓄功能;且由于吸水硅藻土芯和导水硅藻土芯均采用硅藻土为主体材料,硅藻土材料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可以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海绵体,在降水时,硅藻土能高效吸收水分,在晴朗时,硅藻土芯释放水分,因此,还可以提高空气湿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路侧石的铺设方法,包括:
步骤S1、将第一导水硅藻土芯14、第二导水硅藻土芯24、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和外壳3按照要求制作成型;
步骤S2、将第一多孔渗水板12安装在第一凹槽11下方,将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安装在第一多孔渗水板12下方,将第二多孔渗水板22安装在第二凹槽21下方,将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安装在第二多孔渗水板22下方,完成路侧石的安装;
具体地,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23失效后可进行替换,替换后的硅藻土材料可用于土壤改良等二次应用,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具有环境友好性。
步骤S3、将安装好的路侧石连续铺设在道路两侧。
具体地,图4为本申请连续铺设路侧石的效果图,如图4所示,第一凹槽11、第一吸水硅藻土芯13、第一导水硅藻土芯14的前端弧形相接,有利于径流平缓流下,同时可以使非机动车或机动车平缓驶上,减缓冲击,避免了易受外力破坏的突出棱角的设置;径流可通过水平排水孔25和垂直排水孔15将水流排入城市地下水系统或地下储水池。
本申请中路侧石的铺设方法的技术效果与路侧石的技术效果类似,在此就不一一描述。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路侧石,其特征在于,路侧石包括相接的高段和低段,以及外壳,其中,高段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凹槽、第一多孔渗水板、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导水硅藻土芯,低段包括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渗水板、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导水硅藻土芯;第二导水硅藻土芯位于第一导水硅藻土芯的下方,第二凹槽、第二多孔渗水板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设置于第二导水硅藻土芯的前方,第二多孔渗水板设置于第二凹槽的下方,第二吸水硅藻土芯设置于第二多孔渗水板的下方;路侧石除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开口外均被外壳包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侧石,其特征在于,外壳位于第一凹槽、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导水硅藻土芯的前端的部分具有弧形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侧石,其特征在于,第一凹槽、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一导水硅藻土芯的前端与外壳之间的缝隙使用与外壳相同的材料填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侧石,其特征在于,第一导水硅藻土芯与第二导水硅藻土芯之间设置有多组排水孔,每组排水孔均包括一个水平排水孔和一个垂直排水孔,水平排水孔与垂直排水孔垂直相交并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侧石,其特征在于,水平排水孔一端位于第二导水硅藻土芯中靠近第二凹槽的一侧,另一端穿透外壳;垂直排水孔一端位于第一导水硅藻土芯中靠近第一吸水硅藻土芯的一侧,另一端穿透外壳底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侧石,其特征在于,第一吸水硅藻土芯、第一导水硅藻土芯、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导水硅藻土芯均由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路侧石,其特征在于,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吸水硅藻土芯中的硅藻土为一级硅藻土,一级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为16:3:1;第一导水硅藻土芯和第二导水硅藻土芯中的硅藻土为三级硅藻土,三级硅藻土、粘土和煤粉的混合物的重量比为16:3: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侧石,其特征在于,外壳由水泥、砂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组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路侧石,其特征在于,外壳中的水泥、砂和硅藻土的重量比为1:5:1。
10.一种路侧石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将第一导水硅藻土芯、第二导水硅藻土芯、第一吸水硅藻土芯、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和外壳按照要求制作成型;
步骤S2、将第一多孔渗水板安装在第一凹槽下方,将第一吸水硅藻土芯安装在第一多孔渗水板下方,将第二多孔渗水板安装在第二凹槽下方,将第二吸水硅藻土芯安装在第二多孔渗水板下方,完成路侧石的安装;
步骤S3、将安装好的路侧石连续铺设在道路两侧。
CN201610614454.7A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492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14454.7A CN106049227B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14454.7A CN106049227B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9227A true CN106049227A (zh) 2016-10-26
CN106049227B CN106049227B (zh) 2018-12-18

Family

ID=57195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1445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49227B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4922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98821A (zh) * 2016-11-18 2017-03-15 南宁学院 一种含人行道的城市道路双内腔双向排水路缘石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56127Y (zh) * 2005-03-03 2007-01-10 大连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路边集雨系统
JP2010150924A (ja) * 2010-04-05 2010-07-08 Daikure Co Ltd 路面冷却道路構造
CN104313967A (zh) * 2014-07-23 2015-01-28 深圳市致道景观有限公司 排渗水式铺装组合结构
CN205188753U (zh) * 2015-12-08 2016-04-27 中泰国际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路沿石
CN205975259U (zh) * 2016-07-29 2017-02-22 东北师范大学 一种路侧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56127Y (zh) * 2005-03-03 2007-01-10 大连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路边集雨系统
JP2010150924A (ja) * 2010-04-05 2010-07-08 Daikure Co Ltd 路面冷却道路構造
CN104313967A (zh) * 2014-07-23 2015-01-28 深圳市致道景观有限公司 排渗水式铺装组合结构
CN205188753U (zh) * 2015-12-08 2016-04-27 中泰国际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路沿石
CN205975259U (zh) * 2016-07-29 2017-02-22 东北师范大学 一种路侧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98821A (zh) * 2016-11-18 2017-03-15 南宁学院 一种含人行道的城市道路双内腔双向排水路缘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9227B (zh) 2018-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59825B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地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CN202926388U (zh) 一种公路隧道路面冒水排泄设施
CN103174079B (zh) 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KR20150110193A (ko) 조경식재부를 구비한 침투식 빗물저류조
CN206385425U (zh) 一种生态透水路面
CN205975259U (zh) 一种路侧石
CN106049227A (zh) 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CN209759918U (zh) 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
KR101053094B1 (ko) 경사지의 빗물 침투시설
CN208701842U (zh) 绿地缓冲带系统
CN208594447U (zh) 一种防积水绿色环保型道路
CN207469190U (zh) 一种高效排水的渗渠结构
CN105484125A (zh) 一种收集利用雨水的台阶
CN203160091U (zh) 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铺装结构
CN214656073U (zh) 一种海绵城市天然透水采石铺装结构
CN213295953U (zh) 一种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
CN213740415U (zh) 多孔透水路面系统
CN205276436U (zh) 一种用于雨水调蓄的地下装置
CN211689738U (zh) 抵抗荷载、含排水功能的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市政路面
CN211848696U (zh) 一种透水型沥青路面结构
CN206127800U (zh) 海绵城市渗水道路结构
CN206457682U (zh) 一种蓄水型透水砖
CN105421176A (zh) 一种增强城市透水路面渗水性能的方法
CN214831592U (zh) 一种采用发泡轻质基材的道路
CN205115951U (zh) 一种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