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88753U - 路沿石 - Google Patents

路沿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88753U
CN205188753U CN201521014073.2U CN201521014073U CN205188753U CN 205188753 U CN205188753 U CN 205188753U CN 201521014073 U CN201521014073 U CN 201521014073U CN 205188753 U CN205188753 U CN 2051887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basin
curbstone
breach
curb
wh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1407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卫红
刘恵芳
徐强
张金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tai Luoy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TAI INTERNATIONAL HIGH-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TAI INTERNATIONAL HIGH-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TAI INTERNATIONAL HIGH-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101407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887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887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887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路沿石,包括沉淀池和路沿石体,所述沉淀池设置于路沿石体一侧表面的底部,所述路沿石体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疏排缺口,所述疏排缺口正对着所述沉淀池的池底,从而使通过所述疏排缺口的水能够流入所述沉淀池内;所述沉淀池的池底两侧分别开设有溢流缺口,从而使沉淀池内的水能够通过该溢流缺口流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路沿石有利于路面积水的疏排,使其能够稳定、持续地流出路面,同时还能起到消能、沉淀的作用。

Description

路沿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消能沉淀功能的路沿石。
背景技术
路沿石,是用于马路路面与路边人行道角接触的切石,但是传统的路沿石大都采用现浇形式来做,因此施工周期很慢,受天气影响很大,对现场环境影响破坏较大,影响生态环境和车站内环境,而且工序较为复杂繁琐,作业时间较长,也不能实现机械化、大批量的生产,其生产过程人工参与过多。
另外,路面通常由路面及两旁的路沿石组成,但路沿石比路面高,导致路面的积水只能通过路面底下的下水管进行疏排,这不但增加下水管网的负荷,也浪费了雨水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路沿石,以实现机械化、大批量地生产,同时加快路面积水的疏排。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路沿石包括沉淀池和路沿石体,所述沉淀池设置于路沿石体一侧表面的底部,所述路沿石体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疏排缺口,所述疏排缺口正对着所述沉淀池的池底,从而使通过所述疏排缺口的水能够流入所述沉淀池内;
所述沉淀池的池底两侧分别开设有溢流缺口,从而使沉淀池内的水能够通过该溢流缺口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的一侧壁与路沿石体的表面直接贴合,所述溢流缺口的一侧面与路沿石体的表面直接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路沿石体一侧表面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承口,所述沉淀池的底部向外凸起形成插口,所述插口能够插入承口中,使沉淀池的一侧壁与路沿石体的表面直接贴合、溢流缺口的一侧面与路沿石体的表面直接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的顶部低于所述疏排缺口,所述沉淀池的池底铺设有鹅卵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的深度为溢流缺口深度的1/5~1/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缺口与路沿石侧壁留有20公分的缝。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路沿石体顶部的两侧为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为U字型,该U字型沉淀池的开口侧与路沿石体的表面直接贴合;所述溢流缺口开设在U字型沉淀池的开口侧,与所述路沿石体的表面共同组成了水流通道。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路沿石不但可以减少施工工序,还能保证路沿石的稳定性、牢固性和整体性。该路沿石能够代替传统的现浇混凝土路沿石,使产品的生产和安装过程更加方便、简单。该路沿石方便组装和生产制造,并且可拆装重复使用,使用年限增加;路沿石体与沉淀池的拼接方式保证其安装稳固,安全使用;同时也减少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周期,对现场环境影响破坏非常小,基本上不会影响生态环境和路面环境。
而且疏排缺口、沉淀池的池底以及溢流缺口间形成了阶梯状的水流通道,有利于路面积水的疏排,使其能够稳定、持续地流出路面,一方面避免路面积水,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解决积水返流的问题,还能起到消能、沉淀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路沿石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路沿石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路沿石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路沿石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路沿石包括沉淀池和路沿石体,所述沉淀池设置于路沿石体一侧表面的底部,所述路沿石体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疏排缺口,所述疏排缺口正对着所述沉淀池的池底,从而使通过所述疏排缺口的水能够流入所述沉淀池内;所述沉淀池的池底两侧分别开设有溢流缺口,从而使沉淀池内的水能够通过该溢流缺口流出。
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路沿石的立体结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路沿石包括沉淀池2和路沿石体1,所述沉淀池2设置于路沿石体1一侧表面的底部,所述路沿石体1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疏排缺口4,所述疏排缺口4正对着所述沉淀池2的池底3,从而使通过所述疏排缺口4的水能够流入所述沉淀池2内。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2的池底3两侧分别开设有溢流缺口5,从而使沉淀池2内的水能够通过该溢流缺口5流出。一般地,安装时,将疏排缺口4的底部与路面齐平,从而使路面的积水能够通过该疏排缺口4流入沉淀池2内。而且,一般而言,路沿石体1在设置有沉淀池2的一侧会铺设草地,那么通过溢流缺口5流出的水可以进一步用于灌溉草地或者补给地下水,不但减轻了路面底下下水管的疏排压力,也避免了雨水资源的浪费,将其充分用于灌溉。
如图3所示,所述沉淀池2的一侧壁与路沿石体1的表面直接贴合,所述溢流缺口5的一侧面与路沿石体1的表面直接贴合,因此,水可以沿着路沿石体1的侧面流动,使水可以缓慢地流动。
如图2和3所示,所述沉淀池2的顶部低于所述疏排缺口4,那么疏排缺口4、沉淀池2的池底3以及溢流缺口5之间形成了阶梯状的水流通道(形成阶梯式的高程差),路面的积水可以通过该阶梯状的水流通道流出路面,补给地下水的同时还可以用于灌溉等。既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可以防止或减轻水流对水工建筑物及其下游河渠等的冲刷破坏而修建的工程设施,从而能够达到消耗、分散水流的能量的目的。优选地,所述沉淀池2的深度为溢流缺口5深度的1/5~1/10,以提高消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缺口5与路沿石体1的表面留有20公分的缝。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2的池底3铺设有鹅卵石6,从而进一步净化流水,使水中的垃圾等较大的杂质能够通过鹅卵石6的过滤拦截作用,沉积在鹅卵石6上。因此从溢流缺口5流出的水更为干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路沿石体1与沉淀池2采用承口、插口的拼接方式安装而成。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路沿石体1一侧表面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承口7,所述沉淀池2的底部向外凸起形成插口8,所述插口8能够插入承口7中,从而使沉淀池2的一侧壁与路沿石体1的表面直接贴合、溢流缺口5的一侧面与路沿石体1的表面直接贴合。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路沿石够代替传统的现浇混凝土路沿石,使产品的生产和安装过程更加方便、简单。该路沿石方便组装和生产制造,并且可拆装重复使用,使用年限增加;路沿石体与沉淀池的拼接方式保证其安装稳固,安全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路沿石采用承插口进行对接,不仅安装方式简便,节约造价,还能有效地保证结构的安全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2为U字型,该U字型沉淀池2的开口侧与路沿石体1的表面直接贴合,如图1和4所示,该U字型沉淀池2的三个侧壁起到拦截水流的目的,而开口侧与路沿石体1的表面共同组成了水流通道。同样地,所述溢流缺口5开设在U字型沉淀池2的开口侧,从而使溢流缺口5与路沿石体1的表面共同组成了水流通道,以使水流更为稳定、流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路沿石体1顶部的两侧为弧形,以便于安装,同时也使路面更加美观。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路沿石不但可以减少施工工序,还能保证路沿石的稳定性、牢固性和整体性。该路沿石能够代替传统的现浇混凝土路沿石,使产品的生产和安装过程更加方便、简单。该路沿石方便组装和生产制造,并且可拆装重复使用,使用年限增加;路沿石体与沉淀池的拼接方式保证其安装稳固,安全使用;同时也减少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周期,对现场环境影响破坏非常小,基本上不会影响生态环境和路面环境。
而且疏排缺口、沉淀池的池底以及溢流缺口间形成了阶梯状的水流通道,有利于路面积水的疏排,使其能够稳定、持续地流出路面,一方面避免路面积水,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解决积水返流的问题,还能起到消能、沉淀的作用。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路沿石,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和路沿石体,所述沉淀池设置于路沿石体一侧表面的底部,所述路沿石体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疏排缺口,所述疏排缺口正对着所述沉淀池的池底,从而使通过所述疏排缺口的水能够流入所述沉淀池内;
所述沉淀池的池底两侧分别开设有溢流缺口,从而使沉淀池内的水能够通过该溢流缺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沿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一侧壁与路沿石体的表面直接贴合,所述溢流缺口的一侧面与路沿石体的表面直接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沿石,其特征在于,所述路沿石体一侧表面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承口,所述沉淀池的底部向外凸起形成插口,所述插口能够插入承口中,使沉淀池的一侧壁与路沿石体的表面直接贴合、溢流缺口的一侧面与路沿石体的表面直接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沿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顶部低于所述疏排缺口,所述沉淀池的池底铺设有鹅卵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沿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深度为溢流缺口深度的1/5~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沿石,其特征在于,所述路沿石体顶部的两侧为弧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沿石,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为U字型,该U字型沉淀池的开口侧与路沿石体的表面直接贴合;所述溢流缺口开设在U字型沉淀池的开口侧,与所述路沿石体的表面共同组成了水流通道。
CN201521014073.2U 2015-12-08 2015-12-08 路沿石 Active CN2051887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14073.2U CN205188753U (zh) 2015-12-08 2015-12-08 路沿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14073.2U CN205188753U (zh) 2015-12-08 2015-12-08 路沿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88753U true CN205188753U (zh) 2016-04-27

Family

ID=55781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14073.2U Active CN205188753U (zh) 2015-12-08 2015-12-08 路沿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887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49227A (zh) * 2016-07-29 2016-10-26 东北师范大学 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49227A (zh) * 2016-07-29 2016-10-26 东北师范大学 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CN106049227B (zh) * 2016-07-29 2018-12-18 东北师范大学 一种路侧石及其铺设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45733A (zh)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及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方法
CN104631380A (zh) 一种岸边式梯级二维表面流滤水河床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CN104358302A (zh) 分流制初期雨水的治理方法
CN102505665A (zh) 一种砂滤坝
CN205188753U (zh) 路沿石
CN206768983U (zh) 一种雨水高利用绿化带
CN204530960U (zh) 一种模块组装式环保排水沟
CN104264773B (zh) 一种用于处理停车场雨水及调节小气候的蓄流湿地系统
CN205821923U (zh) 应用于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弧形滤排一体式路缘石
CN205804797U (zh) 一种敞开式楼梯排水系统
CN211482262U (zh) 一种园林工程坡面绿化结构
CN206477214U (zh) 一种海绵城市路面透水结构
CN202416262U (zh) 一种砂滤坝
CN105839771B (zh) 一种截流型雨水篦子
CN201713794U (zh) 一种排沙设施
CN107060054A (zh) 一种适应降雨量的多功能雨水井
CN204768028U (zh) 一种施工现场用的扬尘控制及喷淋养护系统
CN203487619U (zh) 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
CN210369190U (zh) 一种自供水电的移动环保厕所
CN207017550U (zh) 一种新型分布式雨落管末端雨水资源化利用设施系统
CN203393835U (zh) 分流制雨水排放口末端拦污沉砂井
CN206308731U (zh) 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
CN105178423B (zh) 除渣除砂限流消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入流井
CN204959951U (zh) 除渣除砂限流消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入流井
CN219060280U (zh) 海绵城市排水口改造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6

Address after: 471000 Room 501, comprehensive office building, building 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Jili District,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tai (Luoy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2, No. 9, Haiying Road, Science City,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100086

Patentee before: ZHONGTAI INTERNATIONAL HIGH-TECH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